利用信息技术丰富教学资源和手段

利用信息技术丰富教学资源和手段
利用信息技术丰富教学资源和手段

利用信息技术丰富教学资源和手段

随着科技和教学技术的发展,网络到来给我们教师带了便利与优越,但我也感觉到了英语教师最关注和迷惑的是关于教学模式的选择,即落实到具体操作上出现了一种盲目性和无序性,因为这毕竟是一项崭新的课题,尚无章可循,我在课程整合的实验中借鉴了许多专家的优秀经验,结合本校的实际,在教学模式上进行了大量的尝试和有效的探索,效果还是令人满意的。依据网络本身的特点和教育本身的规律,网络教育与英语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的选择可以通过以下几个环节来实现:

一、利用网络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兴趣出自好奇.我们可以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通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选择

贴近生活,具有时代特点的事例.图文并茂,形象生动地创设优美的情境,做到有物有意,使学生置身其中,以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知识的浓厚兴趣,引发学生的思考.

例如,在教学初中英语人教版一年级下册 unit 9 it’s raining 时,我制作了大量有关天气和季节方面的图片.首先链接了一个四季的配乐的诗歌朗诵,让学生感受到四季气候的特点.接着播放了几个画面: wind-刮风, rain-下雨, snow-下雪, cloudy-多云, sunny-晴天.同时在播放时,点击相关的单词,可以朗读数遍,学生跟读几遍.这样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学了这几个单词,自然而然地引领学生融入英语学习的情境

之中,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为后面内容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二、利用网络优势,探究教学内容

学生主动地获取由教师汇编整理并放置在网络上的相关资料以及其它的网络资料,在获得基本知识之后,在课堂教学中,围绕着相关的问题进行自我探究或集体讨论,教师以平等的姿态参与和引导学生的讨论,使教学过程由传统的传承型转变为探究型。

在教授初中英语人教版第三册的第3课make our world more beautiful时,这个单元提出的是废气,废水,垃圾污染的问题;,我有意抛弃了传统的讲读教学过程,设计出了下面这样一个探究式的教学过程:1、问题收集:由教师和学生提出问题,整理归类,供以后研究学习讨论;2、选择探究方向:学生凭兴趣自由选择教材中的一种污染来进行探究,探究方向相同的学生组成一组,以便分工协作,发挥团体优势;3、资料查询及讨论:由学生利用各种渠道(图书馆、因特网等)查找所需的资料,然后组内进行集体讨论;4、成果汇报:由各组选出一名代表汇报本组探究学习中的心得体会及研究成果;这样的教学过程,极大地挖掘出了学生探究学习的潜力,学习过程中,学生兴趣盎然,积极参与,踊跃发言,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一种学习乐趣。

三、活用网络教学,培养协作能力

教育信息化意味着教师不再拥有控制知识的“霸权”,传授知识的途径和方式将走向多元化,网络将代替教师的部分职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将由传统的“教师—学生”关系转向合作与对话,因此,教师在未来的教育过程中应该学会以一位辅导型和探讨型的对话姿态出现的web教师,实现教学活动的协作化,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功能。

四、整合课程教学的几点体会

1、教学理念有了转变。开展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整合研究,最关键的问题是有效促进了教师自身理念的更新与转变。即由过去的以“教”为主的传统英语教学旧模式,改变为现在的以“学”为主的“整合”教学新模式,树立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教师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都得到全面改观,从而使学生由过去的被动“接受式”或“被填灌式”的学习状态,转变成为现在的自主式与开放式的主动学习状态,极大地改变了死记硬背式地学习抽象的英语知识、思维活动受到严重压抑的状况,充分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与学习能力,特别是调动了他们的思维积极性,有效提高了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为学生的自由、和谐、全面发展提供了可能,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

2、教学资源得到丰富。通过整合,把英语学科和信息技术有机地融为一体,强调信息技术服务于具体的任务,学生以一种自然的方式对待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学生使用计算机获取、处理信息就像使用电话、铅笔、橡皮那样自然,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锻炼,培养学生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

3、教学模式得到创新。创新精神是创新的前提,也是创新的源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课程整合的目的之一。在实验中,把计算机作为认知工具,采用"任务驱动"和"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构建新型教学模式,通过各种各样的主题"任务"驱动教学,有意识地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相联系的横向综合教学。我根据学生特点,利用网络环境优势,发挥多媒体及网络交互性强、资源丰富的优势,创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每个学生都有主动参与、自我表现的机会,通过互查、互评、互帮、互学等活动,为学生共同寻求答案、解决疑难问题提供了舞台,

提高了创新能力及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

4、语言实际运用能力得到提高。传统学校教育强调的只是书本知识、对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课堂教学的小环境与学生丰富多采的家庭、社会生活的大环境严重脱节,面对信息时代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通过整合,把以教科书为中心转向利用多媒体组成的教材体系和社会大课程中。学生可以方便的获得书籍、光盘、网络上的信息及软件,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学习,以此提高实践能力,为终生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5、理想的英语学习环境得到营造。建构主义与人本主义理论都要求教师要为学生学习创设情境、协作、交流与自主建构知识意义的良好学习环境。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整合,由网络提供的多媒体的文本、图形、图像、动画、影视等视频信息与解说、拟音、音乐等音频信息,这种多媒体信息的集成功能为学生学习英语学习知识创设了图文并茂、形神兼备的课文情境,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英语课上学生思维活跃,兴趣盎然,不仅大大提高了他们对课本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与感悟能力,从而形成思维的敏捷性、广阔性、深刻性、灵活性、批判性以及独创性等良好的思维品质。促进了学生的自我实现,发展了他们的个性品质与智慧潜能。

综上所述,在internet网络的学习环境下,“发现式、探究式”教学是学生掌握学科内容的最基本方法,是现代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整合的最重要的一种教学策略,也是我们初中英语教学改革所致力追求的。其最终目标,就是教学“以人为本”的哲学回归,就是最大限度地使学生能够自主探索,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发挥个性,培养情感,使之英语素养得到训练和升华,为孩子后期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内在的动力源泉。

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 通过对《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这门课程我收获很多。我学会了信息技术课件的制作,也学会了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我还知道了许多以前我不明白的理论知识,比如: 一、信息技术是指能够支持信息的获取、传递、加工、存储和呈现的一类技术。其中,应用在教育领域中的信息技术主要包括电子音像技术、卫星电视广播技术、多媒体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网络通信技术、仿真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 二、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这两个概念,有时候容易被人们混淆,因为这两者之间关系密切,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①联系:教育技术,有时候人们也称现代教育技术,是以信息技术作为基础。 ②区别: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二者虽有较密切的联系,但却属于不同的学科,并有各自不同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畴。信息技术属于技术学科,其研究对象是与信息相关的技术,研究范畴是对信息的获取、存储、加工、传输与呈现;教育技术则属于教育学科,顾名思义,它关注技术在教育中的作用,其研究对象是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研究范畴则是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与评价。即教育技术关注的是应用于教育教学过程或作为教学资源的技术。 具体说来,教育技术是指运用各种理论及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及相关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实现教育教学优化的理论与实践。而信息技术是指能够支持信息的获取、传递、加工、存储

和呈现的一类技术。其中,应用在教育领域中的信息技术主要包括电子音像技术、卫星电视广播技术、多媒体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网络通信技术、仿真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等。 <四>教育技术与信息技术的区别 ①教育技术与信息技术两者属于不同的学科:信息技术属于信息学科,教育技术属于教育学科。 ②教育技术与信息技术两者达到的目的不同:信息技术学科目的是使培训者具有一种信息素养,包括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教育技术目标是具有教育技术素养,运用教育技术的意识、能力和道德,在有合适技术支持的教学环境下进行教学设计并有效地组织与实施教学活动的能力,信息技术仅仅作为一种手段。 ③二者的教材内容体系有很大差别;信息技术作为一个手段、一个任务、只能是一个基础;而教育技术是围绕着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的各个环节展开(当然要用到信息技术,但目的是利用信息技术更好的为教学服务)。 <五>信息技术在教学应用中的功能: 资源获取、加工、利用 知识创建、展示、演示 情境创设和实验模拟 交流、通讯、协作 练习、测试、评估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计划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计划 一、教学指导思想: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基本任务是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又富有个性的发展,着力发展学生以信息的获取、交流、加工与处理为基础的信息技术实践能力,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精神和一定的人生规划能力。信息技术课程不仅注重学生对符合时代需要、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操作技能的学习,而且注重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思想和方法的领悟与运用,注重学生对信息技术的人文因素的感悟与理解,注重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中的探究、试验与创造,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共通能力的发展,为学生应对未来挑战、实现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信息技术课程不仅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技能,形成个性化发展,还要使学生学会运用信息技术促进交流与合作,拓展视野,勇于创新,提高思考与决策水平,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明确信息社会公民的权利与义务、伦理与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与责任感,为适应未来学习型社会提供必要保证。 二、教学基本情况: 由于小学校际之间实施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要求参差不齐,学生家长对信息技术课程态度的差异,初中学生的信息技术基础差异很大,通过一学期的教学,有所改观,但这种差异是无法消灭的。教学

中我们针对客观存在的起点不齐和个性差异,要求授课教师要因材施教,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兴趣。具体到每一堂课的教学,我们将采用这样一些应对方法。 (一)在学习内容上,一方面,针对个性差异设计多种类型的任务内容,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另一方面,针对起点不齐设计不同难度水平的学习任务,设计基础任务、进阶任务和拓展任务,基础任务要求所有学生完成,在进阶任务中提供不同学生兴趣的任务主题,满足学生的个性差异需求,而拓展任务有一定的挑战性,这样可以做到“让后进生吃饱,让优秀生吃好”。 (二)在教学组织形式上,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有效使用各种教学组织形式,将集体教学、小组合作与个别指导有机结合,适应不同认知特征和知识水平的学生。如对于基础性的内容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反映出的共性问题,采用集体讲授的形式;对于学生学习中出现的特殊问题采用个别辅导的方法;根据实际需要,采用小组合作方法,变学生的个体差异为优势资源,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互相学习并充分发挥各自的长处,协作完成学习任务。 (三)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贴近学生的已有经验,唤起学生的学习愿望,并以此作为出发点,更好地改造和拓展学生已有的经验,实现信息技术与日常生活和学习的整合。 三、教学目标: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表现在:对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对信

信息技术对教学手段的影响

信息技术对教学手段的影响 一、教育技术对教学手段的影响现代化教育技术应用于教学所引起的教学媒体的变化是显而易见的: 1.教育信息的处理、传播及管理方面实现教学信息处理化、存储光盘化、显示媒体化、传输网络化,并可逐步实现学习资源系列化,教学过程智能化和教学管理现代化。 2.教材形态除了传统的文字教材、音像教材外,出现了以多媒体计算机为工具的教学课件,三者构成了相互交*的立体化教材格局。特别是计算机教学课件,以其丰富、多样的信息承载形式,灵活、方便的交互特点,将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教学之中。 3.教学环境改变了传统的粉笔加黑板这种单一的教学环境,文本不仅印刷在书本上,而且印刷在磁盘上,学生不仅能阅读书本上的文字,同时也能听到相应的声音、看到相应的画面,实现了以多媒体力核心的组合教学环境。 4.教学方式、方法改变过去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教学方法,教师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课件创设的启发、引导式的的学习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完成学习过程。 二、信息技术对教学过程的影响 (1) 教学内容多元化 教师在使用信息技术的时候必须要有“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充分借助多媒体设备的优势,合理设计学生学习的教学资源、提供学习资料、设计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参考学习资料,采用“解决问题式”、“分组讨论法”等教法及学法,改变过去教师讲、学生听的习惯。(2) 教学资料共享化 强调师生间、学生间动态的信息交流,通过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影响、相互沟通、相互补充,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对学生而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扬、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上课不是无谓的牺牲和时光的耗费,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自我实现的过程。交往还意味着教师角色定位的转换: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这样就创设了一种师生互惠、互动的教学关系。 (3) 教学形式开发化 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不能照搬教材或照搬教案,应该充分发挥计算机的潜力。 (4) 教学过程个性化 现在的教育观念要求突出学生学的主体性,也就是说,要让学生动手,让他们去发现知识,去领会知识。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应该既重视教师的“教”法,又重视学生的“学”法。所以,我们要改变原有的单纯传授式的教学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教学方式。 (5) 教学手段多媒体化 只有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师生双方可以通过计算机进行随时随地的交流与沟通,可以平等地占有资料、交流心得、研讨问题。 三、信息技术对学习方式的影响 1)阅读方式的变革: 教育最终必须落实到学生的主动学习之上。因此,在各种形式的阅读理解中获取资料和信息,这是学生学习与发展的主要途径;同样,给学生创造最有利的信息环境,教会学生获取和加工信息的能力则是教师教学工作的主要任务。研究和把握当代信息技术带来的阅读方式变革是理解和把握信息时代教育模式的一个重要窗口。当代信息技术所导致的阅读方式变革突出

信息化教学资源

信息化教学资源 通常来说,信息化手段应用于教学实践中,可以应用的内容包括:硬件、软件和资源。接下来我们就一个一个看一下它们可以怎样服务老师的教学设计。 一、信息化教学设计——选题 参加比赛,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选题!评分标准上特别指出:教学目标明确、选题有价值、内容安排合理,符合新时期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要求。我们应注意的是,选题有价值! 也就是说选择的题目涉及到要完成的教学目标必须是在传统课堂中比较难解决的,这时我们通过信息技术来进行突破和解决就变得非常有意义和价值。另外教学目标也很重要,如果选的题目是合适的,但老师将教学目标设简单了或者说设置的用不用信息化都能解决,就失去了信息化比赛的意义。 因此老师们在选题和确定教学目标时,一定要考虑题目和对应的教学目标在传统教学中实现有困难,现在找信息化来帮忙。同时根据这一评分标准,我们要在教学目标上体现新时期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要求,比如创新型人才,复合型人才等。

二、信息化教学设计——教学分析 题目选完后开始进行教学设计。第一步需要对所选择的课程内容进行分析。通常我们需要分析教材、学情和教学内容。教材分析模块主要通过国家标准或行业规范引出我们所使用的教材版本,并说明本课程属于教材中的哪个部分。 学情分析模块主要是针对学生。老师们需要介绍学生们在上这节课之前掌握了哪些同本节课有关联的知识,以及分析学生们学习状态、性格特点。分析这些主要是为我们设计教学策略或相关教学活动做准备。 内容分析模块主要说清楚本节课的时长、时间分配,知识体系的关联性。这里老师们需要注意,我们参加教学设计大赛,说课的内容至少两个学时以上。这一点和课堂比赛、实训教学是有区别的。 教学分析除了上述说的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和内容分析外,还有两项最重要的内容: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因为接下来所有的教学活动都是围绕它们展开的,教学目标一旦把握不好,很容易造成整个教学设计失败。

信息技术的教学评价及指导策略

信息技术的教学评价及指导策略 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不同的教育价值观就会有不同的课堂教学评价。随着新课程改革在全国范围内的不断深入展开,传统教学评价中的弊端也越来越明显地在改革中体现了出来。信息技术虽然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受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较少,但它作为一门年轻的学科,在形成具有自身学科特点的教学评价方面还显得比较薄弱。因此,建立一种新的适应新课程需要的、对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当代课堂教学改革起导向与激励功能的信息技术教学评价体系,已经非常迫切和必要了。 一、评价趋于多元化 多元教学评价20世纪90年代以来已成为美国教学评价发展的方向,并开始被广泛地运用于学校学科领域,成为评价学校教学质量和学生水平的重要策略。美国教育界希望通过多元教学评价来推进教学改革,强调多元教学评价的整体性情景,即致力于整体性评价,给学生以弹性化、人性化的发展空间。 我们从中得到启发并参照杭州市的信息技术学科评价标准,制定的评价原则为: 1.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因为学生是被评价的主体、参与评价的主体、自主评价的主体。教师在评价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学习差异和个性差异,要让学生参与到评价中来,增强其自主评价的积极性。 2.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现代教育评价应有的价值取向。学生的知识学习和技能发展是多方面的,这就要求对他们的评价也应是全方位的。教师应以多样化的评价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二、评价注重发展性 发展性是新课程下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评价所应具备的最重要的特征。这是由于评价对象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只有建立一种动态的评价体系,才能使教学更好的适应学生。所谓发展,指的是教学评价要改变统一的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择的功能,而发挥其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教学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现实表现,更要重视全体学生的未来发展,重视每个学生在本人已有水平上的发展。 注重信息技术教学评价的发展性,提倡学生与课程目标比较,从中发现自己的进步与不足,激励学生向更高的目标迈进,这就不是简单分等排序所能实现的;另外,发展性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教学的改进,促进学生的进步,其职能在于诊断教学中学生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传统的教学评价特别是考试评价强化选择和分等功能,造成一部分学生特别是学习困难的学生无法认识自己的潜能,从而丧失了自我发展的动力。因此,新课程所需要的信息技术教学评价应该承认学生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个性差异,承认学生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同发展

信息技术手段

我们将信息技术手段与该学科课程的整合,通过有效的整合建构出一种理想的学习环境,这种环境可以支持真实的情境创设、快速灵活的信息获取、丰富多样的交互方式,培养学生进行创造性的自主发现和自主探索,在此基础上实现一种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全新学习方式——例如研究性学习与合作式学习,信息技术手段与该门课程的整合,产生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一)我们在教学中将信息技术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突出信息技术化手段的优势,将从拍摄的图片及精彩的教学视频及时呈现给学生。现场教学方法是一种提高实践教学能力的最好方法,但要受到许多客观条件的限制,通过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可以弥补这种缺憾。学生在课堂中仍能通过较为直观的形式接触到真实过程,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实现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的完美结合。 (二)本课程充分利用互联网知识传播的优势,实现了知识资源的共享。目前,本课程的电子教案、电子图书还有部分教学课件已经上网,学生可以通过点击相关网页实现在线学习。打破了时空界限,为开展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现代的信息技术手段提供了个别化的形式,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三)教学过程中直接通过互联网实现相关知识的同步搜索,在课上即能完成对《学前卫生学》这门课程的知识更新,并在很大程度上拓宽了学科知识的范围;已建立了比较先进的电子阅览室,能比较方便的实施在线查询;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除了传授必要的学科理论知识外,也担负着提高学生的知识素养,开阔学生眼界的任务。通过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利用互联网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研究性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在本学科的课堂教学中,将信息技术手段作为模拟教学、案例教学、讨论等教学方式的有效辅助形式。教师有目的的摄录学生进行模拟教学的片断,作为教学评价的第一手资料,鼓励学生积极的进行自评、互评,进行班与班之间的教学交流。通过该种形式,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得到有效的锻炼,培养我们所需要的创新人才。

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意义

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意义 教学实践表明,有效地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对于学生学习能力以及问题意识的培养乃至怀疑精神的塑造具有重要意义。学生通过对数字化教学资源的真正利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与发现的兴趣,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创业能力极佳的路径。数字时代年轻一代所具有的优势通常超过年长者,这种并非个体性因素造成的优越,已越来越得到认同,这也是人类在数字化革命中所取得的最重要的收获之一。数字文化所自然生成的DIY学习理念已成为一种网络的标识性的文化符号。这种文化理念培养的往往是一种互动精神,而互动能协助孩子成长,培育其开发本身的价值,训练其判断分析力,评估力,批判力及帮助他人的能力。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及时地引导学生开发和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并由此培养学生的发现、思考、分析及判断能力。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背景和思维结构,根据学业的需要,自行斟选、组织相关教学资料和学术信息,并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得出自己的观点见解。 学生通过接触数字化教学资源,不仅可以获得建构知识的能力,而且还能得到信息素养的培养。建构知识的能力首要是自主学习能力的获得。通过对数字化教学资源的选取与利用等环节的实践,学生的学习从以教师主讲的单向指导的模式而成为一次建设性、发现性的学习,从被动学习而成为主动学习,由教师传播知识而到学生自己重新创造知识,研究表明,在数字化时代和信息社会,学生达到能够自主学习的重要的前提还取决于具有怎样的信息素养。让学生直接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无疑是锻炼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的大好机会,也是检验其学习能力、学习收获的最佳方式和途径之一。 相对于学生,教师面对数字化教学资源所感受到的不仅是便利,更多的是挑战。 首先,数字化时代,对教师的角色观念必须有新的认识和定位。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受制于条件,教学大都以教师为中心,教学结构是线性的,以教师的单向传播为主,多数情况下学生是被动的接收者,学习的自主性难以体现。教师的专业背景,知识取向和个人喜好等因素均对教学内容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说,教师在教学中处于中心和权威地位,掌握着主要的话语力。应该说,在信息化和数字化技术尚不发达的时代里,传统的单向传播式(也称广播式)的教学模式,几乎称得上是最佳选择,并在人类的教育史和文明史上起过并还在起着重要作用。但数字化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对以往的教与学的结构模式形成巨大的挑战,学习知识的渠道和媒介也不再是单一的,不仅有纸媒文化,还有电子媒介尤其是网络上的各种数字化知识和资源,都对教师的中心地位形成挑战。网络和信息面前人人平等,教师和学生具有同等的信息条件,面对同样的信息资源,这无疑给教师提出新课题。学生在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方面所表现出的优越性,教师不仅不能回避和视而不见,更应给予鼓励和激发,“弟子不必不如师”,教育的本质重在超越,这才是教育的本质性的目的和诉求。 其次,面对数字化时代教学的新挑战和新课题,教师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同时也必须思考和实施新的对策与方法。面对新的教学形势和教学条件,教师一方面要积极激发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兴趣和创新创业能力,另一方面更应重新确立教育教学的侧重点。由于教师与学生面对的是同样的数字信息资源,教师必须将教学内容重点定位在学科和课程的前沿性和前瞻性上,在教学中适度加入自己通过研究分析归纳,对学科与课程的重点问题做出自己的整理、评价和前瞻,并将本学科中出现的前沿性问题加以介绍讲解,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形成敏

最新资料铁路信息技术专业教学指导

轨道交通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 铁路信息技术专业教学指导组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1.《铁路信息技术导论》(32+16) 先修课程 计算机文化基础、数据结构 课程教学目标及学生应达到的能力 本课程是计算机本科专业“铁路信息技术特色专业方向”系列课程之一,也可独立作为其它专业本科生了解铁路信息技术的概论性课程。本课程旨在满足社会对信息技术人才的需求,尤其是适应国内外铁路/高速铁路的大力发展的需要。 本课程将注重研究型的教学方法,强调知识内容的先进性和实用性,并辅之于互动的实践教学方式,来适应铁路发展对IT人才培养的需求。 本课程将重点介绍国内外铁路信息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并结合应用成功的案例,较系统地介绍基于计算机技术的现代铁路信息技术的概念、技术、方法与应用。 本课程以信息技术的原理、实践为主题,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介绍铁路行业应用的信息技术原理,重点强调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该课程的学习,目的是使学生能对整个铁路行业信息化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和了解,并掌握相关信息技术基础,为学习其它铁路信息技术课程奠定基础。课程结合实际案例进行讲解,加深学生对理论和技术的认识和理解,并拓宽其知识面。 课程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 (理论篇) 概论(2学时) 铁路信息技术应用概况(4学时) 铁道信息技术关键技术(6学时) 铁道信息化规划概要(4学时) (应用篇) 数据处理技术及应用(4学时) 网络与网络安全技术及应用(6学时) 软件技术及应用(6学时) (实践篇) 实践(16学时):对铁路信息技术应用系统进行实际考察和技术交流,组织现场参观学习。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撰写技术综述报告。 涵盖的核心知识单元

现代教学中信息技术应用的意义

电教论文 现代教学中信息技术应用的意义当前教育要求学生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课堂教学仍然是渠道,但应逐步从传统的教学手段型向现代教育手段型转变。“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表现出无穷魅力,幻灯、投影、录像、多媒体、网络等,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它们既能化小为大,化远为近,化虚为实,化难为易,化零为整,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诱导其内力,故而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和创造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动脑,动手接受教育,既学到知识又减轻学生负担。 信息技术在教学的应用,使教师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与灌输者的角色中摆脱出来,不再是主要的信息源,成为学生的帮助者,导航者,由于网上资源丰富具有共享性、无限性、适时性等特点,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信息源,弥补了传统教学中信息仅来源于教师教材的局限,使学生可以不受时空限制根据自己的兴趣与需要将信息进行筛选、消化、吸收使学生有了更为自由广阔的学习环境。网络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并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适时的监控、纠正及指导,以达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众多不足,改变了传统的知识存储、传播和提取方式,引起了教育新的变革。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和多媒体化的信息技术给现代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其在教学中的应用与传统的教育技术相比,有着更强大的优势和显著的功能特点。

一、丰富的表现力 多媒体技术使得知识内容可以通过文本、图形、图像、动画、声音、影像等各种单一形式或者是几种形式的组合来表现,从而使得知识内容丰富多彩。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能够刺激多种感觉器官,有利于学生的记忆,增强学生进行联想的线索。 二、有效的资源共享与信息交流 因特网可以实现优秀教学资源的全球共享和及时更新,电子邮件、聊天室、BBS、视频点播、视频会议等可以实现教师学生彼此之间的交流沟通。信息技术进入教学将会空前扩展教师和学生的信息源,他们可以访问各种电子化的课程资源库,获得直接相关的素材和资料;通过网络检索图书馆中的专业网站,获得该学科的最新信息。 三、良好的知识组织形式 与传统知识组织的线性特征相比,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技术所提供的非线性网状的信息结构,通过超文本、超媒体技术,这种知识的组织方式更符合人类的思维方式(联想),使得学生在学习中的联想由虚幻的间接过度变为现实的直接链接。 四、自主式学习的良好实现 多媒体技术不仅具有模拟性,且可生动直观地展示原来无法直接展示的东西,而且具有交互性摆脱了传统的、被动的注入式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模式能为学习者提供图文音像并茂,丰富多彩的交互式人机界面。因而易于激发学习者学习兴趣,并为其实现探索和发现知识创造有利条件,从而有可能在这种教学模式下,真正达到让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实现自己获

信息化教学与资源库建设

网络化的资源 Internet 网络 信息化教学与资源库建设 【摘要】在教育信息化指导下,按照新课程标准,冲破学科传统本位,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系统进行学科信息化资源建设与教学应用,强调信息技术与学科之间的有机整合 ..,根本实信息化教学。 【引言】教育信息化是以信息化教育进课堂为目的,广大教师和学生通过对信息化教学的感 受和消化,不断积累和总结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经验和学习经验,全面实现课堂教学的信息 化,最终形成信息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 21世纪,我们已经步入了一个信息化的时代,以多媒体和国际互联网为代表的当代信 息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存方式和学习方式,并导致教育的网络化、个性化与信息化。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努力实现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基础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决策。 基于这个出发点,如何应对教育的信息化,如何在信息与网络环境下发展素质教育、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严峻的课题,作者从事信息化教学几年,总结了一些经验和教训,下面仅从几个方面谈一下信息化教学和资源库建设。 一、多媒体和国际互联网是实现信息化教学与资源建设的重要手段; 计算机从诞生至今已经经历多次的飞跃,能够处理文字、声音、图片、影视、三维动画等多种媒体信息,这就意味着多媒体.计算机几乎能同人的所有感官进行交流和对话,这不仅 大大扩展了计算机的应用范围,而且从基础上引发了阅读、写作、计算等方式的历史变革,因此,多媒体计算机从客观上具备了充当多媒体教师的角色。 计算机是思维的工具,是人脑的延伸。然而单个计算机的容量和功能毕竟是有限的,无法和蕴藏着巨大潜能的人脑相比,而国际互联网却通过全球计算机的互联,将古今中外全人 类的智慧汇集到网络系统中,这不仅延伸了个体大脑的思维活动,而且也创造了一个外化的、 每时每刻都在急剧发展的全人类大脑,每个社会成员只要能同它“联网”,就能迅速扩充自身 的知识和智慧,相反,不能利用网络资源的人将变得孤陋寡闻。 因此,要把信息化建设的工作纳入到学校的工作计划中,做到“全员参与、全面发展”。

如何应用信息技术手段优化教学指导过程

如何应用信息技术手段优化教学指导过程 文件编码(GHTU-UITID-GGBKT-POIU-WUUI-8968)

如何应用信息技术手段优化教学过程,构建高效课堂 李丽琴 信息化教育是指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的一种全新的教育形态。发展现代教学技术,并不是要抛弃一切传统的教学技术而是要把现代教学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努力挖掘所有教学技术手段的使用价值,积极促进各种技术与学科的整合。那么,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如何有效的利用这一强大而实用的教学工具优化课堂教学呢? 一、教师要善于利用多媒体教学 (一)利用信息化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信息化技术在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可优化课堂结构,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自主研究问题的能力,变应试教育为真正的素质教育。因此,在数学学科中,运用信息技术,改进传统的教学结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可有效地提高数学的教学效果。 1、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引发兴趣。兴趣作为一种个性心理特征,在人们的认识过程中具有积极的作用。它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勇于探索的内在动力。 瑞士着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曾指出:“儿童是个主动性的人,它的行动受兴趣和需要支配。”一切有效的活动必须以某种兴趣作为先决条件。小学生好奇心强,注意力分散。他们上课时总处于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阶段,而运用电教媒体创设情境直观形象,绚丽色彩、迷人的画面,不仅能吸引学习的注意力,激发求知欲,而且能调动起他们的主动性,使之呈现最佳的学习状态。例如:教学《分数大小比较》一课时,可利用儿童喜欢的西游记的故事创作软件动画引出课题,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有一天他们走了很久,走的又饿又渴,肚子咕咕叫,于是他们就坐下来休息,悟空叫八戒弄点吃的来,八戒答应

(完整word版)信息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及效果

信息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及效果 我们将信息技术手段与该学科课程的整合,通过有效的整合建构出一种理 想的学习环境,这种环境可以支持真实的情境创设、快速灵活的信息获取、丰 富多样的交互方式,培养学生进行创造性的自主发现和自主探索,在此基础上 实现一种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全新学习方式——例如研究性学习与合作 式学习,信息技术手段与该门课程的整合,产生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一)我们在教学中将信息技术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突出信息技术化手段的优势,将从拍摄的图片及精彩的教学视频及时呈现给学生。现场教学 方法是一种提高实践教学能力的最好方法,但要受到许多客观条件的限制,通 过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可以弥补这种缺憾。学生在课堂中仍能通过较为直观 的形式接触到真实过程,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实现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的完美 结合。 (二)本课程充分利用互联网知识传播的优势,实现了知识资源的共享。目前,本课程的电子教案、电子图书还有部分教学课件已经上网,学生可以通过 点击相关网页实现在线学习。打破了时空界限,为开展学生的“自主学习”创 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现代的信息技术手段提供了个别化的形式,满足不同学 生的学习需求。 (三)教学过程中直接通过互联网实现相关知识的同步搜索,在课上即能完成对《学前卫生学》这门课程的知识更新,并在很大程度上拓宽了学科知识的 范围;已建立了比较先进的电子阅览室,能比较方便的实施在线查询;在课堂 教学中,教师除了传授必要的学科理论知识外,也担负着提高学生的知识素养,开阔学生眼界的任务。通过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利用互联网极大地提高了 学生研究性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在本学科的课堂教学中,将信息技术手段作为模拟教学、案例教学、讨论等教学方式的有效辅助形式。教师有目的的摄录学生进行模拟教学的片断,作为教学评价的第一手资料,鼓励学生积极的进行自评、互评,进行班与班之 间的教学交流。通过该种形式,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 工具,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 习环境,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 力得到有效的锻炼,培养我们所需要的创新人才。

信息化教学资源

1.信息化教学资源在课前、课中、课后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您所任教学科举例说明。 课前作用: 1、帮助备课:优化教学资源,更加形象化、生动化学科。 2、扩展教材:利用网络,搜索所需要的学科资源,利用多媒体辅助设备,做出适合课堂使用的PPT课件。 高中美术学科自己所属的学科性质,更加需要借助信息化教学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以PPT课件的图片、动画来辅助相对枯燥的书本文字;另外通过网络资源,添加书本以外的知识点作为辅助进行教学,丰富了教材。例如书本上的美术作品多数为现代艺术作品,而通过信息化,利用网络搜集一些当代美术作品,让教材更加“年轻化、时代化”。 课中作用: 1、使得学生更直观地理解美术鉴赏活动,使枯燥无味的书本知识变得有趣。 2、教学内容丰富、生动、多样,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课堂效率。 对于高中美术学科,自身所属的学科性质,单一的书本教材是满足不了学生的求知心理,结合信息化教学,能更好的直观的让学生领悟艺术学科的魅力。例如第一课,对于课本介绍的美术六大类,通过信息化教学,在PPT课件中加入798艺术区的绘画、书法、摄影、建筑、设计、雕塑作品,以新兴艺术形式的作品,让身处特定年龄段的学生得到更加直观的理解,使枯燥无味的书本知识变的有趣。图文并茂的课件,大大吸引了学生的关注率,激发了学习热情,达到了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课后作用: 1、利用信息化手段完成作业,增强学生动手能力:教学的信息化,相对应课后作业的信息化提交,与学生产生互动,同时还使学生掌握了信息化操作的新技能。 2、合理利用网络资源促进自身学习,并积极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通过信息化教学引导学生朝着网络的积极一面进行辅助学习。 课下与学生互动交流,建立美术鉴赏艺术群,可以推荐自己喜欢、欣赏的艺术作品,共享出来,一起讨论点评,快捷方便,加强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增多了学生间的交流,锻炼了人际交往、交谈的能力。 2.结合您所任教学科,谈谈您对“教育技术还能做什么?”这一问题的感想。 一、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创设新颖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浓厚兴趣。 多媒体教学以生动形象的画面、清晰多样的文字、动感十足的动画加之丰富多彩的背景音乐,创设出新颖独特的教学情景,首先吸引了学生的目光,带给学生视觉冲击,从而吸引学生全身心贯注投入课堂,让学生充分体会所见所听所感的真实性,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进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充分挖掘学生的思维潜能使学生在愉悦、轻松、充满活力的氛围中获取知识。 一堂动漫课的展开,让学生们欣赏精心选取的《飞屋环游记》的片段,以动漫欣赏的模式让学生了解了此次课程的内容:动漫设计的重点—人物形象设计,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 摘要: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得到快速的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尤为迅猛。信息技术作为学科重要辅助工具,对师生解决学科上的难点和重点所起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特别是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日益明显和重要。信息技术的运用,从某种程度上讲,它促进了教师本身与外界的联系,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师对自身素质的要求。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直接影响教育教学的方法、手段和理念,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问题已经是摆在广大我们面前的挑战。 关键词: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融合 教育信息化本质是用信息技术改变教学,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主阵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全面深度融合的核心和关键所在。在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的运用只不过是教学形式的一种和教学手段的一种,语言文字的揣摩运用和深入挖掘才是最重要的内容和目的,将两者有机结合,灵活而有效运用,做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我们可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地实践、交流、改进、提高。勇于实践是关键,不断学习是重点,使用恰到好处是核心。不可为运用而运用,也不可“好事多事”而舍近求远、本末倒置。现结合具体案例介绍本人在日常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一些尝试和初步认识。 一、案例简述

本文将苏教版第十一册第十一课《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作为案例来简单分析“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这一问题,也将结合本在在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来抒发自己的观点。 这是一篇采用故事形式的书刊推介文章,题目本身就富有吸引力与感染力。作者选取这个题目,当学生看到这个题目时,会产生一下的疑问。首先,这个课题强调这本书是“必读”的。那么究竟是什么书,如此重要,列入了“必读”的范围?这是第一个疑问,也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第一个地方。其次,“男孩子必读”。为什么单单指定男孩子必读?女孩子就不一定要读了么?作者是不是故弄玄虚?这就使文章增添了神秘色彩,增强了文章的吸引力。最后,作者为什么要以这个为题,写这篇文章,要告诉我们怎样的道理?要我们学习什么? 这篇文章的题目就已经深深的吸引了学生,激发了他们阅读、学习这篇文章的兴趣。因为这篇文章已经包含太多的信息,作为教师该如何围绕这篇文章的中心内容来构思、讲解这节课并且还要保持文章对学生的吸引力?这是一个难题。如果,我们不借助现在的多媒体信息技术,只是运用老旧的教学方式,只是教师自己不断的在黑板板书,通过自己文字表述与学生就课本内容回答自己的提问来讲解课文,那样避免不了教学模式单一、枯燥,同时也会让学生感到毫无新意,也不能很直观的讲解课文,分析课文题目所包含的信息,也不能保持课文对学生持续的吸引。课堂

信息化教育资源在幼儿园教学中的应用

信息化教育资源在幼儿园教学中的应用 一、信息化教育资源在幼儿园教学中应用的优势: 1、教育资源的直观性,便于幼儿构建更有效的学习经验。 ①信息化教育资源新颖生动、感染力强,是一种模拟性、启发性的直观手段。 ②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对于许多平时不易见到的现象或幼儿难以理解的知识,能为其提供图、文、声、像并茂的多种感官综合剌激。 ③能够化静为动、化繁为简、化虚为实,使枯燥的知识趣味化,抽象的语言形象化,深奥的道理具体化。 2.教育资源的游戏性,引发了幼儿主动学习的欲望,实践证明,在信息化教学中幼儿能更加。 3.教育资源的丰富性,为幼儿自主探究提供了源泉。 4.资源操作的简易化,便于创建“智能化”的教育环境。 二、信息技术和资源运用应注意的问题 1、不能过度依赖信息化资源,而忽视了玩教具的使用以及幼儿在生活中的学习。 2、不要过分强调信息技术和资源的作用,而忽略教师教育活动中的主导地位。 幼儿是活动的主体,教师是主导,信息化教育资源是辅助,教师要注重与幼儿进行情感交流,关注孩子在活动中的表现和需要,并及时的给予回应,适时适当的呈现资源。 开始部分→吸引幼儿的注意,导入活动 基本部分→解决教学重点、难点 结束部分→拓宽幼儿的想象空间,鼓励幼儿继续探索 3、要关注教师现代教育技能和素养的培养,提高幼儿园教育教学的有效性。

让信息技术真正发挥促进教育现代化、提高管理效能、促进幼儿园教育教学快速发展的积极作用,切实提高教学活动的有效性,促进幼儿在体、智、德、美各方面全面协调发展,为幼儿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刘宇 2014年6月6日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信息技术教学指导意见

广州市义务教育新课程 七~八年级信息技术教学指导意见 广州市教育局教研室信息技术科 前言 广州市信息技术(计算机)教育从上世纪80年代起步,1994年根据国家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计算机课程指导纲要》建立有广州特色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信息技术(计算机)教材从1995年秋季开始在广州市中小学全面使用,并结合全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水平,多次进行了修订,并于2000年通过了广东省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会的审定。2004年,广州市根据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结合广州市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基础和具备的条件(教学环境、师资、设备等),制定了《广州市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纲要》(修订),重新修订了广州市小学、初中信息技术教材。广州教育部门规定在初中一、二年级开设信息技术课程(每周一节),所有初二学生必须参加广州市初中信息技术结业考试。目前全市的小学、初中均使用广州市新编教材进行信息技术教学,初中开课率达100%,小学的开课率也达到71%。 随着2004年广州市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的启动,对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由于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发展很不平衡,初中一年级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基础差异较大,不同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学设备、教学环境、教学水平也存在差异,给新课程的实施带来一定困难。教师对开展初中新课程信息技术教学还存在不少疑问和困惑。为了加强对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的教学指导,特别提出本指导意见: 一、准确理解广州市初中信息技术新课程的理念和目标 (一)广州市初中信息技术新课程的理念 广州市初中信息技术新课程的理念可以归纳为: 1、培养信息素养,为后续学习打好基础 初中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以培养学生对信息的获取选择、保存、处理、表达与交流的能力为主线组构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以综合实践活动和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整合的理念设计学生学习活动,让学生在信息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过程中掌握知识与技能,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关注全体学生,鼓励学生个性化的发展 充分考虑初一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基础,认知水平与个性方面的差异,强调在信息技术学习过程中激发和保持学习兴趣,面向全体学生,提倡自主学习。通过课程内容的合理延伸或拓展,充分挖掘学生潜力,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 3、加强合作交流,营造和谐的信息文化环境 鼓励学生结合生活和学习实际,运用信息技术开展合作学习,交流思想、激发灵感、发展自我、互相促进,共同建构健康的信息文化。 (二)广州市初中信息技术新课程的目标 1.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常见问题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常见问题 1.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使课堂教学手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板书逐渐为大屏幕投影所替代,尤其是在信息技术课堂上通常是黑板空空如也,请你谈一谈对这种现象的看法。 一、从记忆规律角度考虑 信息技术最大的优点是能够将文字、图片、动画、视频和音频等教学资源整合在一起,将教学中一些用语言、板书难以表达清楚的重难点内容用更为形象的方式展示给学生,解决教学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但由于一些课件演示速度较快,画面停留时间较短,致使教学中概念性、定理性的内容很容易被遗忘,而且信息技术的大容量存储和快速显示功能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记忆量也相应加大,如果教师在课堂上一味追求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仅会使记忆的难度增加,往往还容易引起学生的疲劳。优秀的板书设计却能够比较完整、科学地展示知识点的发生、形成过程,具有概括性、持久性等特点,是学生的记忆性知识上升为系统知识的中间手段。另外,板书停留的时间远比课件演示的时间长,也便于教师在课堂上进行小结。 二、从教学内容的动态性考虑 课堂教学是一种师生互动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常常会有一些突然产生的教学信息,这些信息往往是课堂教学艺术的动人之处,如无法及时在课堂上提取出来,不免生出许多遗憾。教学课件一旦制成,其内容即相对固定,在课堂上难以作随机的调整。而板书则有着即时性强,随写随看,内容还可以方便地增删的优点,如果能在播放课件的同时,适当穿插必要的板书内容,不仅有利于教师临场发挥,也有利于学生的思路与教师同步,更加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三、结合笔记的角度考虑 一方面板书能够以动态的方式从整体上反映一节课的教学内容以及课堂上师生围绕教学内容所展开的思维过程。另一方面,由板书形成的笔记在复习过程中会有效的提示和帮助学生对旧知识的再现和回味。在传统教学方式下,教师板书的同时学生也就完成了记笔记的过程;但在信息技术教学方式中由于很多教师忽略使用板书,就很容易出现学生忽略记笔记的问题。 四、从视觉接受角度考虑 在教学中使用音频、视频或者动画,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处于兴奋状态。但是这种兴奋状态持续过长的话,便容易导致思维的疲惫。另外,计算机投影演示时需要保持教室内光线暗淡以保证演示效果清晰,但学生在昏暗的环境下长时间的接收强光刺激,不仅容易导致视觉疲劳、感知僵化,更会削弱求知欲望,最终影响学习效果。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作为传统课堂教学象征的板书有一些优点是目前现代教学媒体还无法完全替代的。学科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应充分考虑信息技术与板书的有效结合,既要合理选择信息技术的最佳作用时机,激发学生思维,同时也要合理使用板书,给学生提供较为充分的思维时间与空间,在遵循学生的心理特点、感知规律、注意规律和记忆规律的基础上设计和实施教学。 2.信息技术教学中,采用哪几种教学评价策略?谈谈其实施过程及其注意问题。 (1)课前的诊断性的评价 (2)教学过程中采取表现性的评价,开展学生间的自评、互评,提倡参与性的评价。 (3)课后的教师或学生的总结性评价(如作品展示、研究性课题成果的评价) (4)长期性的评价(如利用信息技术手段长期开展电子档案袋的方式)。 3.信息技术教学中,经常见到学生不带教材进机房,请谈谈其原因,以及如何合理使用教材? 信息技术课堂上学生不带教材上课其实往往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学生觉得是操作为主的课程,老师演示就能听懂了,不需要带书;二是由于信息技术课本身是一门新学科,教材本身也在不断的修正和改进,这个过程中,教师认为教学内容不适合自己学生时,就可能会变更教学内容,与课本脱节的教学内容会进一步加剧学生不带教材上课的情况。 时至今日,教材已经比较成熟,所以也就能够比较好的解决这个问题了。教师首先要熟悉教材,对教材要做到了如指掌。其次,教材的编写是由多名在信息技术教学领域中的优秀教育者一起编撰出来的,他

信息化教学资源

第一章 信息化教学资源基础 本章要点 理解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概念。 能够对信息化教学资源进行分类。 理解信息化教学资源的特点。 了解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应用范围,熟练使用信息化教学资源。 理解信息化教学资源选择过程中各个制约因素的意义,能够正确理解信息化教学资源选择过程中的基本原则。 能够依据具体的教学需求,制定科学合理的信息化教学资源选择计划表。

第一节 认识信息化教学资源 本节主要介绍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概念,阐述信息化教学资源在教学中的作用,讲授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分类。通过本节的学习,您将掌握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概念、分类,并初步认识到信息化教学资源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王老师是沈阳市某实验中学的数学老师,今天他上数学课,讲授北师大版教材中“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这一课。首先,王老师展示了关于全等三角形的一些图像,如图1-1所示,要求学生判断哪些是全等图形。 信息化教学资 源基础知识与 实践 信息化教学资源 的概念与分类 信息化教学资源的物点与作用 信息化教学资源的选择与应用 信息化教学资源的选择依据 信息化教学资源的选择计划 信息化教学资源的特点 信息化教学资源的作用 信息化教学资源 的概念 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分类

图1-1 全等三角形 接下来,王老师引导学生回忆全等三角形的概念以及基本性质,当学生回答后,王老师展示了如图1-2所示的文字内容。在拓展知识中,王老师重点介绍了三角形的稳定性。为了揭示三角形的稳定性,王老师制作了如图1-3所示的动画(图1-3为动画的展示画面),分别利用鼠标拖拽三角形和四边形的边,分析其变化情况,形象地揭示了三角形的稳定性。 图 1-2 全等三角形的概念 图 1-3 三角形的稳定性 就这样,在王老师的授课中,时而利用图片展示客观的事物;时而利用文字揭示重点内容和难点,以及重要的提示信息;时而利用动画演示复杂的原理,使得课堂教学有声有色,不仅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效果。 本案例讲述了王老师讲授“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的一些细节。通过这些细节可以发现真实的图片能够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必要的文字提示能够促进学生对重点知识的记忆;动画能够拓展学生的生活体验、揭示复杂的原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信息技术正在改变课堂教学,而支撑这种改变的重要元素就是信息化教学资源。也就是说,信息化教学资源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元素。 一、 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概念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各类教学媒体也不断发展,教学媒体日趋多媒体化和网络化, 并越来越丰富,从而形成了具有信息时代特色的信息化教学资源。一般来说,信息化教学资源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去界定。从广义来讲,“资源,顾名思义,是一切可被人类开发和利用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总成。教学资源指的是在学校教学过程中,支持教与学的所有资源,即一切可以被师生开发和利用的在教与学中使用的物质、能量和案例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