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球制剂的应用研究进展_任海霞

微球制剂的应用研究进展_任海霞
微球制剂的应用研究进展_任海霞

[接受日期] 2006 12 04

*

通讯作者: 朱家壁,教授;

研究方向: 药物新制剂与药物吸收动力学;Tel :025 ********; E mail :ZJBbox02@vip 163 com

微球制剂的应用研究进展

任海霞, 朱家壁*

, 汤

(中国药科大学药物制剂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09)

[摘 要] 微球制剂是一种极具潜力的剂型,近年来发展非常迅速,在药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其在肿瘤治疗、疫苗免疫、蛋白给药方面都有独特的优势。从靶向和非靶向两个方面对微球制剂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同时简要介绍了微球制剂的一些现有问题及解决办法。[关键词] 微球;肿瘤治疗;疫苗免疫;蛋白给药;靶向

[中图分类号] R944 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1-5094(2007)02-0059-05

Ad van ces of Microsphere Agents in Application

RE N Hai xia, Z HU Jia bi, TANG Yue

(Pharmaceutical Research Institution ,China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 ,Nanjing 210009,China )[Abstract ] Microsphere,as a potential formulation with wide application in pharmaceutical field,has developed rapidly in recent years.It has particular advantages in cancer treatment,bacterin immunity and pro tein administration for its specific charac teristics.In this paper,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microsphere in terms of targeting or un targeting administration was revie wed,and its current problems which limited its applications and the corresponding solutions were also introduced briefly.

[Key words ] Microsphere;Cancer treatment;Bacterin immunity;Protein administration;Targeting prepa ration

微球(microsphere)是指药物溶解或分散在高分子材料基质中形成的粒径为1~40 m 的微小球状实体,而粒径在10~1000nm 之间的通常称之为纳米球(又称毫微球、纳米粒)。制备微球的载体材料很多,主要分为天然高分子微球(如淀粉微球、白蛋白微球、明胶微球、壳聚糖等)和合成聚合物微球(如聚乳酸微球)。

微球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给药技术,首先通过调节和控制药物的释放速度实现长效的目的,同时又能保护药物,特别是蛋白质、多肽类药物免遭破坏,掩盖药物的不良口味,减少给药次数和药物刺激,降低毒性和副作用,提高疗效。此外,微球还与某些细

胞组织有特殊亲和性,能被器官组织的网状内皮系统所内吞或被细胞融合,集中于靶区逐步扩散释出药物或被溶酶体中的酶降解而释出药物。

目前有关微球应用的报道很多,很多微球产品已经进入市场,包括米诺环素可吸收性微球、美国Genetech 公司的生长素、日本武田公司的亮丙瑞林微球等。其中亮丙瑞林微球缓释时间长达6个月,仅治疗与激素相关肿瘤的醋酸亮丙瑞林一个产品,2006年在美国市场的年销售额就达6 99亿美元,充分显示了这类产品的潜力。

微球的应用可分为两大类:靶向和非靶向,本文主要从这两个方面对微球制剂现有的应用进展进行

综述,同时还简要介绍微球制剂现在存在的一些问题及解决办法。

1 靶向给药

1 1 动脉栓塞给药

将微球制剂选择性地注入动脉,栓塞于某些组织而使这些组织的病灶缺氧、坏死的方法为动脉栓塞给药。这些微球制剂用于肿瘤治疗,一方面载体长时间停留在动脉内,阻断血液向肿瘤组织提供营养,防止癌细胞的繁殖;另一方面药物可以不断向肿瘤组织扩散,不但使肿瘤部位的药物长时间地维持在较高浓度水平,而且降低体循环中的药物浓度,故可提高药物的治疗指数。

屡有报道,临床上将微球的栓塞化疗用于治疗肝、脾、肾、乳腺等部位的肿瘤,疗效显著,促进肿瘤组织坏死、缩小,甚至消失[1,2]。值得一提的是肝脏是由肝动脉与静脉双重供血的器官,肝细胞70%~ 90%的供血来自门静脉,而肿瘤组织95%的供血来自肝动脉,这对肝肿瘤的栓塞化疗极为有利,目前,采用微球对不可手术治疗的肝肿瘤进行栓塞化疗已成为首选方法[1]。Yamamoto等[2]采用淀粉微球栓塞肿瘤供血动脉,同时采用射频热疗和化疗的方法,治疗45例晚期肝癌患者,结果显示不良反应少,患者生存时间延长。

1 2 导弹疗法[3]

将对癌细胞有靶向作用的单抗与抗癌药结合制成偶联物,或将单抗固定在微球的表面,利用单抗与癌细胞的专一结合来实现癌症的靶向性治疗被称为 导弹疗法 。目前,关于 导弹疗法 的研究非常热门,被认为是实现靶向性治疗的有力手段。如Truter 等将与癌细胞有特异性结合作用的单抗固定在载药白蛋白微球上(包埋顺铂、5 氟尿嘧啶),与癌细胞混合后发现,采用单抗固定化载药微球时,癌细胞存活率降低到了参考样品的1 2%,在癌细胞中的微核是不带单抗的载药微球的3 2倍。微核数目是表征染色体损伤度的指数,因此,上述结果表明单抗固定化载药微球对癌细胞有强的杀伤作用,从而能达到更有效的治疗效果。

除了将抗癌药与单抗结合以外,也有人尝试将放射性同位素、毒素等与单抗结合以达到杀死癌细胞的目的。例如Takahashi等开发了对大肠癌有靶向作用的单抗AT,AT属于IgG,对分子质量为42000的糖蛋白有识别作用,因此对结肠癌、胰脏癌显示很高的特异结合性。将该抗体用同位素标记后,对大肠癌患者给药后发现,该抗体明显富集于大肠癌及其转移的病变部位。

1 3 磁性微球靶向给药

磁性微球(magnetic microspheres)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多功能剂型。在外加磁场的作用下,磁性微球可以将药物载至预定的区域,提高靶区药物浓度,从而达到靶向给药的目的。Karmer等用人血清蛋白将柔红霉素盐酸盐与巯基嘌呤包成磁性微球,试用于胃肠肿瘤,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4]。

1 4 静脉注射给药

静脉注射给药主要是通过控制微球的粒径来实现药物靶向性的。注入静脉内的微球混悬液随着血流运输,首先与肺部毛细血管网接触,肺部毛细血管网的直径为3~11 m,因此粒径大于3 m的微球将被肺有效截获;而3 m以下的微球会很快被网状内皮系统的巨噬细胞清除,故主要集中于肝、脾等网状内皮系统丰富的组织,最终到达肝脏的枯否细胞的溶酶体中。粒径达12 m以上的微球可暂时或永久地阻滞于毛细血管床;而小于0 1 m的微球可以透过血管细胞的间隙离开血循环。现已证实,大小合适的微球静脉注射后可以产生良好的靶向作用,而且安全,有临床应用前景[5]。周友中等[6]将恩诺沙星制成明胶微球,静脉注射后可以被肺毛细血管机械性滤取而表现肺靶向性,提高了呼吸道疾病的治疗效果,降低了毒性和副作用。

1 5 腔室给药

20世纪50年代初,人们采用关节腔内注入非甾体类抗炎药治疗风湿性关节炎,但是药液从关节腔内消除很快,高浓度多次给药虽可获得较好疗效,但同时也会给患者带来较大的副作用和痛苦,采用微球制剂可以更有效地延长药物在关节腔内作用时间。钟延强等[7]制备了氟比洛芬-明胶微球,其体内实验表明,与对照组相比,药物达峰时间延长了2倍,峰浓度减小了5 5倍,起到了明显的药物缓释作用。

2 非靶向给药

微球制剂除用于上述靶向目的外,还常用于非

2007年第31卷 第2期 第60

靶向给药。根据药物的特性,可选择不同的给药途径,包括黏膜给药、口服给药及肌内注射等。

2 1 黏膜给药

人体有很多黏膜,包括鼻腔黏膜、口腔黏膜、眼部黏膜等,它们是人体免疫系统的第一道屏障。以往黏膜给药很多都是针对局部治疗(鼻炎、眼睛疾病、口腔溃疡),用于全身治疗的不多。这主要是因为大多数药物对黏膜的穿透力较弱,加上药物不能长时间粘附在黏膜上,所以透过黏膜进入人体的药量很少,效果差。但用生物黏附性微球包埋药物,则可以降低药物的毒性和副作用,并能保护药物免受酶的攻击。另外,载体材料的黏附性能延长药物在黏膜处的滞留时间,有些载体材料还能打开细胞间紧密连接,促进药物吸收。此外,由于药物通过黏膜给药吸收后无肝脏首过效应,且制剂在灭菌处理上比注射剂方便,所以对于一些胃肠道易降解药物及首过效应较大的药物,尤其是肽类与蛋白质类药物,黏膜给药不失为一个很好的途径。

2 1 1 鼻腔给药 由于鼻腔黏膜表面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十分丰富,鼻腔上皮与血管紧密相连,药物易吸收并直接进入血液循环,避免了首过效应。与消化道相比,鼻腔蛋白质分解酶较少,因此鼻腔给药一直是给药系统中的研究热点之一[8]。除了用于局部治疗外,对于一些口服效果差的多肽、蛋白质以及疫苗,鼻腔给药有可能成为一种有效方法。目前可通过鼻腔给药而发挥全身作用的药物主要有:舒马普坦、胰岛素、肼屈嗪(hydralazine)、普萘洛尔、布托啡诺(butophanol)、脑啡肽(enkephalins)、丁丙诺啡(buprenorphine)、多巴酚丁胺(dobuta mine)、人生长因子、降钙素、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雌二醇、黄体酮素、去氨加压素、庆大霉素、甲氧氯普胺等[9]。

Gavini等[10]用喷雾干燥法制备了卡马西平壳聚糖微球,并鼻腔给药,发现与普通药物鼻腔给药相比,该微球制剂的血浆药物浓度大大提高。Yildiz等[11]用聚乳酸包裹肝素进行鼻腔给药,结果其抗凝作用明显比普通肝素溶液增强。这些结果表明微球给药系统可以增加药物吸收,提高药物生物利用度。

本课题组研制了白介素 2壳聚糖微球,其药物活性与普通剂型相当,给兔子鼻腔使用后,与等剂量的普通药物溶液剂相比,鼻炎治疗作用显著增强。分析原因,主要是微球制剂可以明显延长药物在鼻腔内的滞留时间,从而更好地发挥药效;并且微球可保护药物,减少其受酶的降解,再加上壳聚糖可以暂时打开细胞间紧密连接,促进药物吸收,从而使机体免疫应答作用增强,因此微球有可能成为鼻腔黏膜免疫的一种很好的载体。

2 1 2 眼部给药 由于角膜屏障的存在,泪液的稀释作用和泪道引流等原因,许多眼部给药制剂的生物利用度较差,其临床应用受到限制。许多研究者在探索眼部新的载药系统,以求较长时间地维持药物浓度,减少系统性吸收,减少并发症,达到治疗目的。

近年来,许多眼用缓、控释剂型,如脂质体、微球体等,可使药物长时间释放,故可减少给药次数以减少药物峰谷现象,减少投药量以降低毒性。与其他制剂相比,生物降解性微球具有制备较简单、稳定性较好、成本较低、能提高药物的靶向性等优点,同时它还可以混悬在介质中用作滴眼剂或眼内注射剂,因此,微球体眼用给药系统逐步得到更多的肯定[12]。Genta 等[13]以无环鸟苷滴眼液作对照,考察给家兔单剂量滴眼后无环鸟苷壳聚糖微球的生物利用度,结果表明,微球制剂生物利用度提高了将近4倍。

2 1

3 口腔黏膜给药 口腔黏膜作为较常见的给药方式,有如下优点:与传统的口服给药相似,给药方便,能随时停止;口腔黏膜面积约200cm2,有丰富的血管,较皮肤更易为药物穿透,据估计口腔黏膜的透过率是皮肤的4~4000倍,药物可以通过毛细血管直接进入体循环;且酶活性低,并能避免胃肠道酶和酸对药物的降解作用及肝脏首过效应。另外,与鼻黏膜相比,口腔黏膜不易损伤,修复功能强。

Vyas等[14]用聚合物修饰的淀粉微球包埋消心痛,并且通过体外释放和体内吸收利用度研究,评价了微球作为口腔黏膜黏附系统控释给药的潜力。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 MMA)修饰的淀粉微球比聚丙烯酸(PAA)淀粉微球释药速度相对慢一点,C max和AUC则比PAA淀粉微球低。通过体内吸收研究,发现修饰过的淀粉微球通过口腔黏膜给药,血浆浓度可以保持在高于最低有效浓度达12小时以上。

2 2 口服给药

口服给药其实也属于黏膜给药,但是难度更大,因为药物穿越胃肠道黏膜能力差,胃内的酸性条件苛刻,而且有大量降解酶,因此对于易分解的药物尤其是蛋白质、多肽类药物,必须有个合适的载体系统

使药物被胃肠吸收而进入体内。微球口服给药可以避免胃酸和酶对活性药物分子的降解作用,提高药物的稳定性,减少给药次数,而且有些载体(如壳聚糖)可以粘附在肠壁上,使药物高浓度地聚集在肠黏膜上,并且打开肠壁的上皮细胞间的紧密连接,使大分子能够透过上皮细胞顺利转运至体内[3]。例如正在被广泛研究的口服疫苗微球 抗原-藻酸盐微球,制备后的抗原稳定性和活性得到了保护,进而使血液中I gG水平显著提高。

2 3 注射给药

注射给药是一种常用的给药方式,包括动脉、静脉、皮下和肌内注射等方式。现在的一个研究热点是生物降解性长效注射微球,它顺应了制剂长效、高效、低毒的发展方向,可在几周或几个月时间内以一定速率释放药物以维持有效血药浓度,减少给药次数,并且能降低血药浓度的波动,大大增加了患者的顺应性,提高了治疗效果,减少了用药的总剂量[15]。注射用利培酮微球是第一个长效非典型抗精神病药,肌内注射后的血浆药物水平稳定,可以维持2周[16]。Le Guevello等[17]以布比卡因溶液为对照,考察布比卡因聚乳酸(PLA)微球在家兔体内的释药情况。当鞘内注射布比卡因溶液和布比卡因PLA微球时,C max分别为470和177ng mL;腹膜内给药时二者C max分别为103和48ng m L。由此可见,微球制剂可降低进入血液循环中局麻药的量而且释药时间更长(>24小时),表明采用微球制剂可以起到缓释和降低不良反应的作用。

3 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微球是一类极具开发潜力的新型药物载体,但是目前仍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导致某些药物难以推向市场,如:药物包封率及载药量低;由于微球形状和体内生物降解等造成的药物非零级释放;尚未实现和更有效地使药物释放发生在最合适的时间内;对缓释系统内药物的不同释放程序和速度的研究不足以致达不到对某些疾病的综合预防和治疗;未实现智能化等。其中包封率和释放是评价微球制剂的两个最重要的指标,其好坏直接决定了微球制剂的成败。

3 1 包封率及载药量

许多药物特别是蛋白质、多肽类药物,包封率和载药量通常很低,这严重限制了微球制剂的临床应用,所以探寻提高包封率和载药量的方法是非常有意义的。

制备方法和制备工艺对包封率影响很大。同一药物用不同制备方法,比如采用乳化交联和喷雾干燥,包封率会有很大差别;用同一制备方法,制备工艺不同,结果也会有很大差别。当用复乳法制备时,包封率与内水相的体积、载体材料的种类及用量有着直接联系,操作中的涡漩时间、超声时间、是否加附加剂及药物浓度对包封率也有影响。所以要想得到最大包封率,必须考察不同的制备方法,考察某种具体方法中制备工艺相关因素[18,21]。本课题组用沉淀法制备壳聚糖微球时,发现加药顺序不同,包封率结果有很大差别。

包封率除了与制备工艺有关外,还与药物和载体材料的相容性有关。提高载体材料的比例可以包容更多的药物,因此包封率会增加。但是由于增加了载体比例,实际载药量便会降低,从而会增加辅料的消耗量,造成成本的增加和给药时制剂的量过多,因此有时适当降低包封率而得到较高的载药量对于实际生产是必要的。

3 2 释放特性

给药目的和途径不一样,所要求的微球释放特性也不一样。对于黏膜给药来说,微球有一定的突释效应有利于药物的吸收,这样可以使药物在与黏膜接触后的短时间内达到较高的浓度,减少滞后现象,因为机体自身对异物有清除作用,导致药物在黏膜上的滞留时间不会很长,若缓释反而会限制药效的充分发挥[19]。

但当微球作为靶向载体时,则希望制备的微球在到达靶器官前没有药物释出,而到达靶器官后,有一定的释药速度并保持一定时间,此时明显的突释效应或者达不到缓释效果则会严重影响这类制剂的使用效果。可以通过如下方法来增强微球的控释能力:改变聚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种类或改变制备方法以调节释药速度;将水溶性药物制成前药或先加工成微粉,以减少水溶性药物突释;另外在热固化及化学固化过程中,增加固化温度、固化时间及骨架交联度以减慢释药;添加附加剂,如在外水相中加入盐、糖、L 精氨酸等或在内水相中加入吐温等以降低突释[20,21]。

2007年第31卷 第2期 第62

另外还有一些问题也不容忽视,如微球制备过程中残留溶剂的毒性问题,缓释系统引起的机体抗药性的问题,药物稳定性问题,为实现靶向性而对载体材料改性时引发的材料生物相容性问题,以及如何简化生产工艺和降低生产成本等。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随着制剂技术的发展,微球存在的问题将逐一得到解决,它在临床上会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参考文献]

[1] 尤国庆,邢春方.谈肝癌的介入疗法[J].中国医药导

报,2006,3(17):55 56

[2] Yamamoto K,TanakaY.Radio frequency capacitive hyper

thermia for unresectable hepatic cancers[J].J Gastroenterol,

1997,32(3):361 366

[3] 马光辉,苏志国.高分子微球材料[M].北京:化学工业

出版社,2005,267.

[4] 马秀玲,黄丽梅,郑思宁,等.磁性微球的制备及研究进

展[J].广州化学,2003,28(3):58 64

[5] 马,封兴华.微球制剂的给药途径及在医学康复的

应用进展[J].中国临床康复,2003,7(1):110 115. [6] 周友中,李锐,林佳洁.恩诺沙星肺靶向微球的研究

[J].中国兽医杂志,2006,42(4):60 62.

[7] 钟延强,任常顺,王春燕,等.关节腔内注射用氟比洛芬

明胶微球[J].药学学报,1999,34(7):543 546.

[8] Ugwoke M I,Agu R U,Verbeke N,et al.Nasal muco

adhesive drug delivery:background,applications,trends and future perspectives[J].Adv Drug Deliv Rev,2005,57(11):

1640 1665

[9] 杨世霆,李华,金方.鼻腔给药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

药工业杂志,2001,32(6):280 284.

[10]Gavini E,Hegge A B,Rassu G,et al.Nasal admi nistration

of carbamazepine usi ng chitosan microspheres:In vitro in

vivo stu dies[J].Int J Pha rm,2006,307(1):9 15 [11]Yildiz A,Okyar A,Baktir G,et al.Nasal administration of

heparin loaded microspheres based on poly(lactic acid)[J].

Farmaco(Pr a t),2005,60(11 12):919 924

[12]Vasir J K,Tambwekar K,Garg S.Bioadhesive microspheres

as a con trolled drug delivery system[J].Int J Pharm,2003,

255(14):13 32

[13]Genta I,Conti B,Perugini P,et al.Bi oadhesive micro

spheres for ophthalmic administration of acyclovir[J].J Pharm Pha rmacol,1997,49(8):737 742

[14]Vyas S P,Jain C P.Bioadhesive polymer grafted starch

microspheres bearing isosorbide dinitrate for buccal adminis tration[J].J Microenca psul,1992,9(4):457 464 [15]高萍,丁平田,陈大为.注射用长效微球体外释放特性

的研究进展[J].中南药学,2004,3(2):105 108.

[16]田成华,司天梅,舒良.第一个长效非典型抗精神病药:

注射用利培酮微球[J].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2004,23

(10):723 725.

[17]Le Guevello P,Le Corre P,Chevanne F,et al.High perfor

mance liquid chramatographic determination of bupivacaine i n plasma samples for biopharmaceutical studies in application to seven other local anaesthetics[J].J Ch romatogr,1993,622

(2):284 90.

[18]何应,魏树礼.破伤风类毒素聚乳酸微球的制备工艺研

究[J].北京医科大学学报,2000,32(3):239 243. [19]郑爱萍,郝睿,褚丽云,等.鼻用氟脲嘧啶壳聚糖微球的

体外释放及溶胀影响因素[J].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2006,23(2):74 79.

[20]王伟,杨永新,李岩.微球的释药特性研究[J].西北药

学杂志,2004,19(3):138 139.

[21]王襄平,梅兴国.多肽及蛋白类药物微球包封率和释放

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药学分册,2006,33(3):219 223.

更正启事

本刊2007年第1期第21页登载的 精氨酸及其相关药物的抗肿瘤作用研究近况 一文的通讯作者应为赵浩如教授,特此更正并致歉。

药学进展 编辑部

胶乳微球与抗体蛋白相互作用机理的荧光光谱法分析_俞思明

第3 2卷,第8期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Vol.32,No.8,pp 2166-21702 0 1 2年8月 Spectroscopy and Spectral Analysis Aug ust,2012 胶乳微球与抗体蛋白相互作用机理的荧光光谱法分析 俞思明1,彭运平1,2*,于淑娟1,吕 欢1,郭 丞1 1.华南理工大学轻工与食品学院,广东广州 5106402.广州万孚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广东广州 510640 摘 要 利用共价偶联的方法制备了胶乳-抗体蛋白复合物,并采用荧光光谱法对复合物的性质进行了研究,以揭示胶乳微球与抗体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内源荧光光谱分析结果表明,共价偶联后,抗体蛋白的最大发射峰发生显著蓝移,最大发射峰强度显著降低,抗体蛋白的三级结构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胶乳微球与抗体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对抗体蛋白的内源荧光有显著的猝灭作用,猝灭效果随着偶联体系pH值以及胶乳浓度的增加而增强,猝灭机制为静态猝灭。外源荧光光谱分析结果表明,共价偶联后抗体蛋白的最大发射峰强度显著增强,且随着偶联体系pH值的升高,抗体蛋白的疏水性显著降低,随着胶乳浓度的增加,疏水性逐渐升高。 关键词 胶乳-抗体蛋白复合物;抗体蛋白;荧光光谱 中图分类号:Q7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4/j .issn.1000-0593(2012)08-2166-05 收稿日期:2012-02-23,修订日期:2012-06- 10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部( 863计划)项目(2010AA022802)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071564)资助 作者简介:俞思明,1985年生,华南理工大学轻工与食品学院硕士研究生 e-mail:tayiy a@126.com*通讯联系人 e-mail:pyp @wondfo.com.cn引 言 近年来,包被有抗体/抗原的胶乳微球已被广泛应用于 免疫诊断中[ 1,2] 。免疫诊断的理论基础是抗原与抗体间的特异性反应[ 3] ,当抗原/抗体连接在胶乳微球表面时,一旦抗原/抗体与胶乳微球上的抗体/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由于胶乳的凝聚作用,免疫反应从宏观上被放大了。所以将不同的抗原/抗体连接在胶乳微球表面,通过免疫检测,可将一些常见疾病,如肝炎、流感等快速检测出来。 常用的制备胶乳-抗体蛋白复合物的方法有两种:物理吸附法和共价偶联法。由于吸附会引起固定于胶乳微球表面蛋白的部分解吸及结构的变化,所以用物理吸附法制备的胶乳-抗体蛋白复合物特异性低,在生物诊断中的应用受到限 制[ 4-6]。共价偶联法能在最大限度上控制吸附法中出现的问题,成为目前制备胶乳-抗体蛋白复合物的主要方法。 在胶乳-抗体蛋白复合物的制备过程中,蛋白与胶乳微球的相互作用总会存在,而这些相互作用会对固定于胶乳微球表面抗体蛋白的功能特性、空间结构、生物活性及其在生物诊断中的应用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研究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机理以及这些相互作用对胶乳-抗体蛋白复合物中抗体蛋白性质的影响显得意义重大。近年来,常用于研究微球与 蛋白质之间相互作用的方法主要有:荧光光谱法、紫外-可见 光谱法(UV-Vis)、圆二色谱法(CD)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FTIR)及核磁共振法(NMR) [7- 10]。然而,在这些方法中,荧光光谱法被认为是一种最简单、最有效的研究微球与蛋白 质间相互作用的方法[ 11,12] 。利用共价偶联法制备了胶乳-抗体蛋白复合物,并且采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胶乳微球与抗体蛋白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相互作用对抗体蛋白结构性质的影响,以期为胶乳-抗体蛋白复合物在生物诊断中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1 实验部分 1.1 材料与试剂 胶乳微球(粒径220nm),德国莫克公司;HCG-α单克隆抗体,美国Sigma公司;1-乙基碳酰二亚胺盐酸盐(EDC),N-羟基琥珀酰亚胺(Sulfo-NH S),均为美国赛默飞世尔科技公司;1-苯胺基萘-8-硝基苯甲酸盐(ANS),美国Sigma公司;其余化学试剂均为分析纯;实验用水为去离子水。1.2 主要仪器 超声波细胞粉碎机(JY-92II型),宁波新芝生物科技股份公司;荧光光谱仪(F-4500),日本Hitachi Koki公司。1.3 胶乳-抗体蛋白复合物的制备

纳米空心微球

二氧化硅中空纳米微球及其导热系数小结纳米中空微球的制备与性能研究是近年来纳米科技领域的热点领域,此种材料具有中空的形态结构,粒径在纳米至微米级,具有大比表面积,低密度,稳定性好的特点[1]。由于其内部的空心结构可容纳大量的客体分子或大尺寸的客体,可以产生一些奇特的基于微观“包裹”效应的性质,使得空心微球材料在医药、生化和化工领域都有重要的作用,其大比表面积低密度等特点也是一种很好的催化材料和轻体材料[2,3]。此外中空纳米微球还具有良好的隔热性能在保温隔热领域也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1.中空纳米微球的表征方法 2.1 扫描电镜(SEM) SEM可被用来直接观察样品的外观形貌,但不能确定内部结构。 2.2 透射电镜(TEM) TEM 是观察样品形状和内部结构最常用的表征方法。从TEM 照片上可测量出空心球的大小,球壳的厚度;用HTEM 还可以观察到球壳的微观结构。 2.3 X射线衍射(XRD) 通过对X 射线衍射分布和强度的分析可获得空心微球的晶体结构等信息。 2.4 氮气吸附 氮气吸附法可用于测试形成过程中孔径变化以及空心球内比表面积。冷文光等[1]通过氮气吸附-脱附测试研究空心微球被四氢呋喃溶解之前后的孔径分布和形貌对比。 2.4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XPS 是应用于分析粒子表面成分最为广泛的一种表征方法,主要分析表面元素组成、价态及含量的信息。对于空心球结构的材料,通过XPS 分析可以得到球壳的化学组成及各种成分的含量,同时可以检测出核模板是否完全去除,为空心结构的确认提供可靠的依据[2,3]。 2.5 红外光谱(FTIR) 利用FTI R 可得到材料所含有的重要官能团信息。如果在处理材料的过程中研究FTI R 中特定基团吸收峰的位移,以及某些吸收峰的出现或消失情况,还可得出材料在处理过程中的变化情况。冷文光等[1]通过红外光谱验证聚苯乙烯/二氧化硅杂化空心微球是由二氧化硅与聚苯乙烯链段共同组成。 除此之外空心微球的表征方法还有热重分析(TG)、小角X 射线散射(SAXS)、核磁 共振、磁谱等方法[1,2,3]。 2.中空纳米微球的合成 2.1模板法 模板法是制备中空纳米微球使用较为多的一种,先以特定物质制成球形模板,然后在外侧包覆上所需材料形成外壳,最后将内部模板去除就得到空心球体结构。按照外部壳体的生长方式可分为溶胶凝胶法和层层自组装法[2]。 2.1.1溶胶凝胶法 溶胶凝胶法是利用有机硅烷的水解缩合反应在模板的表面形成二氧化硅层。其优点是通过调整聚合物尺寸、聚集情况以及溶剂可以实现对胶束的尺寸和形貌进行控制。罗花娟等[4]发现在制备过程中氨水、TEOS的用量会影响到空心球的内径和空心球的壁厚,溶解模板时的温度也会对空心球的形貌产生影响。 2.1.2层层自组装法(LBL) 由G.Decher等在1991年提出,通过利用不同带电物质静电吸附作用,层层沉积。这种方法的优势在于通过调整末班尺寸和沉积的量可以更加简便的对中空二氧化硅的内径、壁厚进行控制,但其实验的设计和操作以及模板的去除都相对繁琐[2,3]。

探究电力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 李海霞

探究电力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李海霞 发表时间:2019-02-13T11:12:52.703Z 来源:《电力设备》2018年第25期作者:李海霞[导读]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大多数企业都开始逐渐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建设高度重视,而且,无论是社会体系还是企业的正常运行都需要人才的支撑,并在维持自身正常运转的前提下,有效的促进企业未来的发展。 (国网山西省电力公司怀仁市供电公司山西朔州 038300)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大多数企业都开始逐渐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建设高度重视,而且,无论是社会体系还是企业的正常运行都需要人才的支撑,并在维持自身正常运转的前提下,有效的促进企业未来的发展。对于人才自身来讲,可以将其作为一个变量,通过变量的帮助有效的推动了企业经济效益的发展。因此,本文就针对电力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的经济效益影响及管理措施进行了探 讨。 关键词: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经济;效益经济体系的正常不仅能够对国家整体提供帮助,而通过对电力企业整体进行的分析来看,虽然经济体系的发展可以促进电力企业实现自身的发展,但是却需要一个绝对的前提,那便是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取决于企业的工作人员能否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并在适应时代发展的同时,促进企业实现自身的发展。而且,基于电力企业对社会以及国家的重要性而言,都必须通过满足企业对人力资源的需求来增强企业的整体能力,并充分的利用人力资源来服务于企业,从而在增强企业经济效益的同时,促进企业可持续性发展的目的。 1、人力资源管理概述 在企业日常经营过程中,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功能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整合功能。这一功能最大的特点是在确保员工关系和谐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二是调控功能。主要是对企业员工进行合理、公平、动态化的管理,以达到充分调动企业员工工作积极性的目的;三是开发功能。这方面主要涉及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数量、质量等各方面工作;四是奖惩功能。其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工作内容,以员工考核的数据为基础,给予员工相应的奖励,以达到充分调动员工功能热情的目的;五是获取功能。这一功能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功能,主要是对企业招聘、录用、规划等各方面工作进行全面的管理。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要求主要涉及以下几方面:一是人才培养。人才一旦进入企业,就是企业重要的财富,因此企业必须制订完善的人才培养计划,才能促进人才对企业忠诚度的不断提升。同时,根据人才培养计划的要求,促进企业人才专业素质、业务能力等各方面能力的提升,才能使其为企业创造出更多的价值。另外,企业在制订人才培养计划时,必须根据人才就职部门的不同制订相应计划,才能从根本上促进企业综合竞争力的稳步提升;二是合格人才的招聘。只有适合企业发展需要的人才,才能确保企业长期战略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这就要求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必须根据企业发展的需要,制定相应的人才招聘计划,并以此为基础为企业选拔合格的人才,在人才进入企业后,再将其安置到适合其能力发挥的工作岗位;三是合理评价人才。评估人才是确保企业全面了解和掌握人才特点的重要方式。因此,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必须根据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评价体系,全面的进行人才工作业绩、业务能力等各方面的评价,并以此为基础制定企业人才的薪酬,才能在充分调动人才工作积极性的基础上激发企业人才的潜能;四是人才管理的科学化。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企业人才管理的重要部门,在人才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必须根据人才的特点、能力等,制定合理的薪酬激励制度,才能充分调动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发挥出其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2、电力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 2.1电力人力资源管理能为企业创造出价值 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不会直接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产生实质性的影响,然而却能够通过科学、合理的管理方式对企业的人力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使得企业的人力资源优势得以充分发挥,进而促进企业整体工作效率的提升,以此为企业的经营发展带来不可替代的价值影响。对于人力资源管理来说,既需要对企业职工进行最基础的工作职能划分、安排阶段性工作,还需要与企业的发展需求以及发展前景相结合开展相关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对企业的人力资源进行深层次的发掘与培养,进而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方面的支持。 2.2提高自身竞争力以实现利益的最大化 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企业一个很重要的部门,其根本任务就是为企业网罗精英人才,培养人才,确保企业在发展开拓过程中始终有充足的人力资源保障。电力系统对于专业型人才的需求很大,而且对于员工的责任心和工作态度都有很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制定相应的招聘标准及培训计划。具体到招聘过程中要严格把关,仔细筛选,后期的培训也要做到精益求精。同时在薪资待遇及奖惩方面也要制定出完善的制度,彻底激发出员工的工作热情,提高工作效率,促进企业的发展。人力资源管理的规范与否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企业目前的状态,人资管理井井有条则企业发展蒸蒸日上。因此,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是企业的命门之所在,是企业发展壮大的动力源泉。 3、电力人力资源管理的策略 3.1优化企业的组织结构 尽管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是不可复制的,但是在企业内部其管理也是不一样的。尤其是企业的发展阶段不一样,其管理的模式也不一样。在企业发展的初级阶段,其在管理上会侧重于效益上,为企业积累资本创造更多的条件,争取使企业发展的更快更大。到企业的发展中期,企业已经有了一定的人脉资源,就会着重于把产品做好,用好产品来吸引更多的客户,从而使得企业发展的更远。当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就会在管理上加强管理,只有管理跟上时代的发展,企业才能够站在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由上可见,企业的发展阶段不一样,其在管理上的侧重点不一样。因此,为了使企业发展的更好,就要在管理上下功夫,努力优化管理模式,为企业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3.2实施人力资源规划 就电力企业来说,主要的管理人员可以按照具体的管理职能将其划分为基础管理人员与中层管理人员。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源规划的过程中,针对基础的管理人员,需要按照不同的岗位职责要求采取公开招聘、择优录取的形式。对于专业岗位的人员来说,可以通过校园招聘的方式获取。对于高级研发人员,由于其是企业进行产品创新的重要核心力量,对于企业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需要企业通过高新或者其他方式从社会或者世界著名的各大高校中发掘人才。如果是企业的中层管理人员,可以直接从企业内部进行择优选拔,通过对企业的人力资源进行优化整合使得人才的配置状况与企业的实际发展需求相一致。 3.3合理的薪资待遇

国产载药微球治疗乏血供肝癌的疗效分析

国产载药微球治疗乏血供肝癌的疗效分析 发表时间:2019-05-28T15:07:34.070Z 来源:《医药前沿》2019年10期作者:陈圣群周坦洋张岳林周官辉朱统寅聂春晖 [导读] 目的:研究国产载药微球经导管肝动脉内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乏血供肝癌的疗效及安全性。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浙江杭州 310000) 【摘要】目的:研究国产载药微球经导管肝动脉内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乏血供肝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30例肝脏增强CT 及DSA造影诊断为乏血供肝癌并应用国产CalliSpheres载药微球经介入栓塞的患者,分析介入手术之前以及随访的所有相关检查资料。结果:30例患者手术成功率为100%,随访2月,介入后2月的疾病缓解率及疾病控制率分别为70%和85%。与介入前相比,介入后甲胎蛋白指标明显降低,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多为恶心呕吐、低热、腹部胀痛等栓塞综合征。结论:国产载药微球经TACE治疗乏血供肝癌是一种安全的以及短期效果良好的治疗方案。 【关键词】国产载药微球;TACE 【中图分类号】R73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9)10-0061-02 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是我国中晚期肝恶性肿瘤首选的治疗方案。以往TACE栓塞剂选择主要以碘油为主,其疗效取决于肿瘤的血供丰富与否,对乏血供肝癌疗效欠佳。本中心收集2018年1月-2018年10月30例应用载药微球行介入治疗乏血供肝癌患者的资料进行研究及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月-2018年10月本院收治的30例乏血供肝癌的患者,均用国产载药微球经TACE治疗。其中,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5例,年龄分布:35~70岁;Child-Pugh评分:A级26例,B级4例;病灶平均大小为(4.5±2.1)cm。 1.2 纳入标准 (1)针对不可切除的乏血供肝癌均经肝脏增强CT/MRI以及DSA证实。(2)Child-Pugh评分A或B级。排除标准:Child-Pugh 评分C 级、黄疸、大量腹水、门静脉主干完全栓塞以及肝外转移等。 1.3 载药制备过程 本研究国产载药微球选用CalliSpheres载药微球,直径为100~300um或300-500um微球1瓶,用20ml注射器抽取微球,将注射器竖立3min,至微球沉浸至底部,然后将上清液去除,用三通将装有微球的20ml注射器和溶解的表柔比星60mg的注射器沟通,相互推拉,直至微球和表柔比星混合到同一注射器并盖上冒,并间断摇匀,频率:1次/5min,共需30mim,将载有表柔比星的微球与碘克沙醇1:1摇匀后备用。 1.4 手术过程 消毒铺单后常规行股动脉Seldinger穿刺成功后,进行肝动脉等血管造影,结合肝脏增强CT或者MRI明确肝癌供血动脉并同时进一步证实肝癌乏血供。应用微导管超选至肿瘤供血动脉内,应用脉冲式方法向肿瘤供血血管内注射,速度1ml/分,待造影剂流速变慢直到血管铸型后结束。肿瘤血管复查造影显示染色消失,手术结束。 1.5 术后随访 (1)根据护理记录观察患者TACE后副反应;(2)患者术后2月复查,行肝脏MRI或CT,根据改良的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1],评估如下:(1)完全缓解(CR):所有肿瘤动脉期无强化并持续1月以上;(2)部分缓解(PR):同治疗前相比,所有肿瘤存活直径之和缩小≥30%,同时无新生肿瘤并持续1月以上;(3)疾病进展(PD):肿瘤存活直径之和增加≥20%,或者有新发病灶;(4)稳定(SD):病灶缩小,但没达到PR,或者增大未达到PD,无新发肿瘤病灶同时持续1个月以上。疾病缓解率:CR+PR/30×100%,疾病控制率: CR+PR+SD/30×100%。(3)介入前后甲胎蛋白指标变化。 1.6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24.0软件进行分析。P<0.05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疗效 30例患者介入手术成功率是100%。随访患者2个月,介入手术后2个月复查肝脏增强MRI/CT,所有患者的疾病缓解率及疾病控制率分别是70%和85%。 2.2 甲胎蛋白 介入手术后2个月复查甲胎蛋白指标较介入前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介入术后反应 30例患者在术后以恶心呕吐、低热、腹部胀痛及肝功能轻度损害为主,无肝癌破裂或脓肿形成等相关并发症。 3.讨论 以往C-TACE是将碘化油与化疗药物(表柔比星等)混合后作为栓塞材料,主要靠对肝癌动脉的栓塞,其效果好坏在于碘化油对肿瘤填充效果,而充填效果又在于肝癌动脉的好坏与否,肝癌动脉供血好者,病灶内可沉积较多的碘化油混合乳剂,同时可长时间停留。但乏血供的肝癌,其肿瘤供血血供较少,在DSA上肝癌可稍显染色甚至无染色[2],灌注的碘化油一般很少进入病灶内,即使少许进入病灶也无法沉积,或停留时间极短,效果非常不理想,同时化疗药物跟碘化油不能完全融合也能加大心脏方面的毒性,甚至于发生骨髓抑制情况。有相关报道对于乏血供的肝恶性肿瘤多仍以肝血管供血,其内小的毛细血管遍布,这对乏血供肝恶性肿瘤能经TACE治疗提供科学理论依据[3]。 针对乏血供的肝恶性肿瘤患者,多联合射频(RFA)、碘125粒子植入等综合治疗来提升治疗效果[4],因其微创、身体损伤小、疗效确切等优点,在临床应用广泛,但也有部分患者因肿瘤位置等因素不宜进行射频等治疗。 载药微球是目前临床上广泛应用的新型栓塞材料,因其载药特性以及微球可变性,在治疗肝恶性肿瘤的中得到非常好的效果[5]。有研

免疫比浊胶乳颗粒使用资料

免疫比浊胶乳颗粒使 用

胶乳微球使用中常见问题及解答 问:产品说明书中给出的胶乳粒径是平均粒径吗? 答:产品说明书中给出的胶乳粒径(Diameter)是平均粒径。 问:如何选择胶乳微球的粒径? 答:一般选择粒径小的胶乳微球,则需要的抗体量就多,精密度和线性相对较好,而选择粒径大的胶乳微球性,则所需抗体少,精密度和线性相对较差,相对于小球,大球的灵敏度较好。 问:一般情况下我们所使用的微球的浓度大概是多少? 答:整个测定体系中,微球的浓度大约在 0.01%左右,当然这与试剂本身规定的线性有关系。 问:在使用离心方法偶联乳胶微球,一般需要多大的(相对)离心力? 答:需要多大的离心力和所使用的乳胶微球有关,一般 70nm 左右的微球大概13000g/min 30min 以上,粒径越小所需时间越长,离心力越大。 问:蛋白(抗体)与微球偶联前,是不是微球的活化时间越长,效率越好?答:羧基微球的活化所需时间很短,一般以 10-20 分钟为宜,长时间的活化反而会降低偶联效率。 问:由于抗体不只是 FC 的氨基酸上有 NH2,是不是表示它可以在任何方向与EDCA 活化微球偶联呢?如果是这样,是不是会影响抗体与抗原的特异性反应?答:事实的确如此,当然由于抗体的空间折叠方式和 FC 端疏水性强,因此偶联反应的绝大多数发生在 Fc 端,对抗体与抗原的结合的影响不大。 问:胶乳微球与抗体偶联后,当时没发现有凝集,但隔夜后发现有凝集,这是什么原因?如何控制和避免? 答:这种情况一般是偶联效率低的原因。当体系中蛋白不足或是其它原因,使微球表面在交联后还空出许多反应基团时,这些基团又可以与相连微球上的蛋白反应,结果是把球又拉在一起了,所以有聚集。可以加一些阻断剂解决,常见的是 BSA,另外,也可提高微球的交联率。但为什么是过一段时间后才出现凝集呢,这是因为微球偶联上蛋白后,相互之间由于携带同种电荷的关系,比较稳定(所以能以胶体样存在),只有当偶尔相互碰撞,遇上彼此的反应基团时才能结合。 3、胶乳的自凝现象如何控制和避免? 答:胶乳自凝与许多因素有关,如高电解质浓度、表面价电荷被中和、或置于某些不利环境如冷冻时。如果电解质浓度升高到某一水平,使得表面的价负荷被掩蔽,胶乳微球之间发生接触,于是便产生凝集,故高离子强度的缓冲溶液不应使用,缓冲溶液的的浓度不要超过 50mM,但有些 CML 胶乳微球具有高电荷密度,则也能够耐受较高的离子强度。对负电荷胶乳微球,不能使用阳电荷的缓冲溶液如 Tris 缓冲溶液,因为能使电荷中和而凝集。在长期贮藏时,悬浮

体外诊断试剂胶乳比浊法学习.

胶乳免疫比浊法相关知识 很多公司开展了荧光胶乳免疫层析做定量分析及胶乳增强免疫比浊分析项目,关注胶乳标记技术的技术人员越来越多。本人总结了部分胶乳微球标记技术,并加以分类,以便朋友们查阅: 胶乳微球物理吸附: 反应微球带磺酸基、羧基、醛基表面的都是疏水微球,都可以用来设计被动吸附蛋白。磺酸基微球表面含带有负电荷的磺酸基团,pka大约为2,因此在酸性pH保持稳定。醛基微球表面也带有磺酸基团,但能和蛋白行程共价键。羧基微球表面含带负电荷的羧基基团,在pH5.0以上时保持稳定。 带有疏水基团的蛋白的吸附和配位结合,是最简单和直接的标记方法。这种方法中,微球溶液和含目标蛋白的溶液混合,反应后,未结合的游离蛋白通过清洗步骤除去,从而获得胶体蛋白复合物。疏水吸附方法只能用于疏水微球(硫酸盐、羧基、醛基表面修饰的微球)。醛基表面修饰微球是一个特例,其疏水吸附结果取决于后来的共价结合。虽然物理吸附是不依赖pH的,但反应缓冲液的pH对蛋白的结构有非常大的影响,从而影响蛋白吸附到微球上的反应效率。一般,在被吸附蛋白等电点附近pH时,物理吸附效率会很高。 反应步骤: 1.用反应缓冲液系数蛋白到10mg/ml; 2.用反应缓冲液系数胶乳微球到1%; 3.将蛋白溶液加入到胶乳微球溶液中,10ml胶乳中加入1ml蛋白溶液。室温搅拌孵育2hr; 4.离心或超滤,除去未结合蛋白; 5.将微球蛋白复合物用储存缓冲液溶解。 注意事项: 1.最优蛋白标记量影响因素 1)有效比表面积:粒径减小时,比表面积/mg微球值得增加; 2)胶体稳定性:蛋白对胶乳有稳定和去稳定作用; 3)免疫反应:最近标记量由免疫反应需要决定。 2.胶乳微球中加入蛋白后,快速搅拌混合,利于反应均衡。反应体积是1ml时,可用移液器吸取蛋白加入微球中,并吹打数次。如果反应体积较大时,用烧杯,边搅拌边加入蛋白, 3.储存缓冲液和反应缓冲液不同时,抗体有脱落的可能; 4.表面活性剂能使得抗体从胶乳中脱落,所以应避免加入。 微球共价结合抗体方法: 一、一步法 1.准备50mM pH 6.0的reaction buffer,醋酸或MES buffer更合适 2.用reaction buffer溶解抗体,使其浓度为1mg/mL。 3.用reaction buffer 悬浮微球,使其浓度为1% w/v 4.边搅拌边将一倍体积的抗体溶液加入到10倍体积的微球悬液中,室温下持续搅拌20分钟 5.准备浓度为10mg/ml(52umol/mL)的EDC溶液,用前准备,现配现用。 6.将计算需求量的EDC溶液加入到上述微球悬液中。(Note 6). 7.室温下,立即调节pH (Note 7). 8.移除未结合的蛋白,并将包被微球用storage buffer重悬。(Note 3 and 4) B. 两步法 为了避免EDC将相邻微球之间的蛋白偶联导致微球聚集或者蛋白之间交流,两步法偶联抗体更合适。两步法中,在蛋白加入之前,多余的EDC被移除。两步法中,蛋白也可以使用更高pH的buffer来溶解,从蛋白的稳定性方面和加速蛋白和活化微球之间的交联速度方便考虑,是非常有利的。

3M实心陶瓷微球与空心玻璃微球的介绍与应用

3M实心陶瓷微球和空心玻璃微球介绍及应用 3M中空玻璃微球(空心微球)是一种中空密闭的正球形、粉沫状的超轻质填充材料。视粒径、壁厚其真实密度在0.12~0.60g/cm3!之间,粒径在15~135um之间(内含多种规格)。具有重量轻体积大、导热系数低、分散性、流动性、稳定性好的优点。另外,还具有绝缘、自润滑、隔音隔热、不吸水、耐腐蚀、防辐射、无毒等优异性能。本产品可填充于绝大部分类型的热固性、热塑性树脂产品中,可改善或决定材料的如下几个性质:密度(降低)、流动性、粘度(降低)、流变性质(增稠、不流挂)、磨砂效果、收缩(降低)、机械加工性(提高)、冲击强度、硬度、绝缘、爆炸物性能、声学性质、隔热保温性质,提高树脂的耐磨性能,将它加入到树脂后,降低了树脂的摩擦系数,提高了不粘性。聚合物添加剂一般添加到塑料和工程塑料中,用于生产轴承,连接件和导轨等需要滑动的零件。在提高耐磨性的同时,也提高了树脂的耐化学药品性和耐温性。 3M中空玻璃微球—— 一种坚硬、中空、薄壁、轻质的球体,并且具有很高的强度密度比,适合多种工艺条件。 3M高强度陶瓷微球—— 一种高强度、惰性、坚硬、精细的球状颗粒。作为填充剂能带给您耐磨耐腐蚀等好处。 3M微球,解决各种工业难题: 3M玻璃微球能在许多行业中对棘手的问题提供解决方案。例如:降低PCB板中的介电常数;增强体育用品的性能;降低机身合成泡沫的重量;防止墙面修补腻子的开裂等等。 3M微球在以下市场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1、建筑材料:腻子、胶黏剂、人造石、涂料等。 2、轻质塑料:热塑性塑料、SMC、BMC、RIM、RTM等。 3、航天航海部件和各种军用设施。 4、油气田开采:完井液、轻质水泥、浮体等。 3M玻璃微球的物理特点使之产生的优势: (A) 玻璃微球的碱石灰硼硅酸盐成分使它的化学性质稳定,惰性,从而赋予其安全地作为填料或作为添加剂,而不必担心其会与基材或其他物质发生反应,并且使其能耐除强碱以外的其他化学腐蚀。 (B) 完美的球形赋予其优良的各向一致性,从而在加工之后不会由于应力不一致而产生翘曲与收缩。 (C) 中空玻璃微球是微小圆球,在液体中,动作象微型滚珠轴承,要比片状、针状或不规则形状的填料更具有较好的流动性,由此产生的微球效应,使混合料粘度下降,充模性能自然优异;良好的加工性能,可使生产效率提高10%~20%。 (D) 完美的球形使其拥有最小的比表面积,因此其吸油量低,与常规填充材料碳酸钙相比,中空玻璃微球的吸油率/量要低得多,不同型号产品每100克的吸油率在7~40毫克之间,而每100克轻质碳酸钙的吸油率高达120~130毫克,重质碳酸钙也高达50~60毫克。降低了树脂的用量,同时由于其可以起到树脂增加流动性的作用,使树脂只作为基材而不是填料进行加工,从而也减少了树脂的用量。 (E) 由于玻璃微球的粒径分布,小的微球填充了大的微球的空隙,从而使其的固含量增加,同时其挥发量很低,也就降低了VOC. (F) 颜色为白色,因此有良好的颜色配伍性。 (G) 很低的真实密度及很强的抗压强度,造成了其很高的抗压强度密度比,这使其在一些要求抗压强度很高的应用过程中,如挤出,压模或石油工业中不仅能起到密度减轻的填料或添加剂的作用,也可以使其在加工过程中有很好的存活率及稳定性

胶乳微球吸附原理

胶乳微球物理吸附 反应微球带磺酸基、羧基、醛基表面的都是疏水微球,都可以用来设计被动吸附蛋白。磺酸基微球表面含带有负电荷的磺酸基团,pka大约为2,因此在酸性pH保持稳定。醛基微球表面也带有磺酸基团,但能和蛋白行程共价键。羧基微球表面含带负电荷的羧基基团,在pH5.0以上时保持稳定。 带有疏水基团的蛋白的吸附和配位结合,是最简单和直接的标记方法。这种方法中,微球溶液和含目标蛋白的溶液混合,反应后,未结合的游离蛋白通过清洗步骤除去,从而获得胶体蛋白复合物。疏水吸附方法只能用于疏水微球(硫酸盐、羧基、醛基表面修饰的微球)。醛基表面修饰微球是一个特例,其疏水吸附结果取决于后来的共价结合。虽然物理吸附是不依赖pH的,但反应缓冲液的pH对蛋白的结构有非常大的影响,从而影响蛋白吸附到微球上的反应效率。一般,在被吸附蛋白等电点附近pH时,物理吸附效率会很高。 反应步骤: 1. 用反应缓冲液系数蛋白到10mg/ml; 2. 用反应缓冲液系数胶乳微球到1%; 3. 将蛋白溶液加入到胶乳微球溶液中,10ml胶乳中加入1ml蛋白溶液。室温搅拌孵育2hr; 4. 离心或超滤,除去未结合蛋白; 5. 将微球蛋白复合物用储存缓冲液溶解。 注意事项: 1. 最优蛋白标记量影响因素 1)有效比表面积:粒径减小时,比表面积/mg微球值得增加; 2)胶体稳定性:蛋白对胶乳有稳定和去稳定作用; 3)免疫反应:最近标记量由免疫反应需要决定。 2. 胶乳微球中加入蛋白后,快速搅拌混合,利于反应均衡。反应体积是1ml时,可用移液器吸取蛋白加入微球中,并吹打数次。如果反应体积较大时,用烧杯,边搅拌边加入蛋白, 3. 储存缓冲液和反应缓冲液不同时,抗体有脱落的可能; 4. 表面活性剂能使得抗体从胶乳中脱落,所以应避免加入。 微球共价结合抗体方法 一、一步法 1. 准备50mM pH 6.0的reaction buffer,醋酸或MES buffer更合适 2. 用reaction buffer溶解抗体,使其浓度为1mg/mL。 3. 用reaction buffer 悬浮微球,使其浓度为1% w/v 4. 边搅拌边将一倍体积的抗体溶液加入到10倍体积的微球悬液中,室温下持续搅拌20分钟 5. 准备浓度为10mg/ml(52umol/mL)的EDC溶液,用前准备,现配现用。 6. 将计算需求量的EDC溶液加入到上述微球悬液中。(Note 6). 7. 室温下,立即调节pH (Note 7). 8. 移除未结合的蛋白,并将包被微球用storage buffer重悬。(Note 3 and 4) B. 两步法 为了避免EDC将相邻微球之间的蛋白偶联导致微球聚集或者蛋白之间交流,两步法偶联抗体更合适。两步法中,在蛋白加入之前,多余的EDC被移除。两步法中,蛋白也可以使用

胶乳微球的清洗

TechNote 203Washing Microspheres 9025 Technology Dr. ? Fishers, IN 46038-2886 800.387.0672 ? 317.570.7020 ? Fax 317.570.7034 info@https://www.360docs.net/doc/d73798908.html, ? https://www.360docs.net/doc/d73798908.html, Contents I. Introduction II. General Considerations III. Centrifugation A. Considerations B. Procedure IV. Dialysis A. Considerations B. Procedure C. Dialysis Equipment Suppliers V. Cross-Flow Filtration A. General Information B. Ultrafiltration Suppliers VI. Mixed-Bed Ion-Exchange A. General Information B. Ion-Exchange Resin Suppliers VII. Serum Replacement A. General Information B. Stirred Cells for Serum Replacement VIII. Cleaning Coated Dry Particles IX. Appendix A. Washing of (Superpara)Magnetic Microspheres B. Washing of Silica Microspheres X. References I. IntroduCtIon Bangs’ Laboratories microspheres are presented to the customer in several different ways; dry (large particles and some silica), in methanol (spacers), and, most frequently, in an aqueous suspension. The aqueous suspension contains surfactant, unless otherwise specified, and, in some cases, there may be an antimicrobial agent. There is a common view that microspheres must be washed before they can be used by the customer. This is not always the case. If the aqueous solution will not harm the system in which you are working, the microspheres may be used directly out of the bottle. The surfactant is in the solution to help keep the microspheres monodisperse, and removing it may not be necessary. We suggest that you first try using microspheres without washing them. Please also note that our ProActive? protein-coated microspheres come in a buffer with specified salts and surfactants that may not be suitable for your system. This may make it necessary to replace the initial buffer. If the surfactant in the aqueous solution needs to be decreased or eliminated, or water should not enter your system, then the microspheres will have to be washed. There are many different techniques that can be used; however, the microsphere size dictates which method is preferred. The standard methods of washing microspheres use centrifugation, dialysis, mixed-bed ion exchange, cross-flow filtration (tangential flow filtration, ultrafiltration), and serum replacement. Centrifugation is the most commonly used, and perhaps easiest, cleaning method, but is difficult to use with microspheres smaller than 300nm in diameter. The speeds required to centrifuge microspheres this small would be very high, and the pellet would be very hard to resuspend. The other four cleaning methods that were mentioned can be used on any type of microsphere, with some reservations. In this technical note, procedures for these methods are outlined. General considerations for each of the procedures are also covered. The procedures presented in the body of this technical note are for dyed and undyed, nonmagnetic microspheres. The appendix will outline the washing of magnetic and silica microspheres. II. General ConsIderatIons Although it is often not necessary that microspheres be completely cleaned of surfactant prior to use, there are applications that call for this condition. One can measure surfactant coming off the microspheres with instrumental methods, including surface tension analysis, to determine when the wash liquid is free of surfactant. An alternative and more practical method comes from Dr. Geoffrey Seaman of Emerald Diagnostics. The wash liquid can be considered to be free of surfactant when the foam or bubbles on top of 5mL of H 2 O, shaken in a clean 10mL test tube, collapse in 2-3 seconds. We call this the “Seaman Shake Test.” This method can be used with many of the methods outlined in this TechNote. Use the cleanest water possible when mixing buffers or washing

胶乳微球的粒径选择

<< COPY >> Contents I. Introduction II. Our Sizing Methods A. Dynamic Light Scattering B. Coulter Principle III. Optical Microscopy IV. Other Methods V. References I. IntroduCtIon Sizing is an important type of particle analysis for applications in the life sciences. Establishing microsphere size allows us to predict particle behavior (movement in solution, settling time), calculate surface area available for binding, and determine the best methods for handling (e.g. performance of separations). Sizing is also a useful tool for monitoring certain aspects of microsphere synthesis and modification processes. There are many different techniques that may be used to size particles, each with its own set of benefits and limitations. We believe that the analytical methods employed by Bangs Laboratories are the most effective for meeting both customer needs and our internal requirements, considering quality of results (accuracy, reproducibility), dynamic range, and cost. We selected sizing instruments after an extensive research and screening process. Our measurement systems have been qualified through gage studies, and continued capability is ensured through regular calibration and servicing of the instruments and operator training.II. our sIzIng Methods A. Dynamic Light Scattering Note: Also termed Photon Correlation Spectroscopy or Quasi-Elastic Light Scattering. A great number of particle sizing instruments rely on the phenomenon of light scattering. Basic components of these types of instruments include a laser, a detector, and a correlator. An explanation of the theory in very general Bangs Laboratories, Inc. TechNote 208 Rev. #003, Active: 19/March/2013 Page 1 of 2 terms is as follows: Light that passes through a suspension of particles loses intensity due to its scattering and absorption by the particles. Scattered light from the particles reaches the detector, and is observed as intensity fluctuations about some average value (Figure 1). The correlator relates these fluctuations in intensity to a particle size.reports only mean diameter values for microspheres sized in this manner (this includes microspheres below ~1.5μm in diameter). However, the synthesis processes that we use typically produce populations with CVs ≤10% for polymeric and ≤15% for silica, when determined by electron microscopy (TEM or SEM).B. Coulter Principle Note: Also termed Electrical Sensing Zone.Instruments employing the Coulter Principle determine microsphere size by measuring the fluid volume displaced by individual particles. Particles suspended in an electrolyte solution are pumped through an aperture (the “electrical sensing zone”) between two electrodes. The volume of electrolyte displaced by each particle is measured as a voltage pulse, the height of which is proportional to particle volume.Pa 1 of general terms is as follows: Li a suspension of particles los scattering and absorption by t light from the particles reach observed as intensity f uctuatio value Figure 1). The c f uctuations in intensity to a pa Although light scatterin g instr reliably determining the mean d populations, the technology d the determination of standa Laboratories thus reports only for microspheres sized in this microspheres below ~1.3μm i the synthesis processes that w populations with CVs of less th and less than ~15% for silica electron microscopy (TEM or S ype of particle analysis sciences. Establishing o predict particle behavior ng time), calculate surface d determine best methods ce of separations). Sizing nitoring certain aspects of modif cation processes. hniques that may be used s own set of benef ts and he instrumental techniques oratories are the most ustomer and our internal uality of results (accuracy, e and cost. We selected extensive research and asurement systems have e studies, and continued gh regular calibration and and operator training. Dynamic Light Scattering tion Spectroscopy, or g)ing instruments rely on the ng. Basic components of nclude a laser, a detector, ation of the theory in very Fluctuations of Scattered Intensity Tim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