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河北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河北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河北人民教育出版社五年级下册科学全部教案

1. 怎样才能省力 (1)

2、撬棍的学问 (5)

3、轮子的妙用 (8)

斜坡的科学 (11)

自行车 (14)

小鸟和小猫 (17)

落地生根 (20)

相似与差异 (22)

克隆羊--多莉 (26)

生命从哪里来 (31)

寻找进化的证据 (33)

生物进化的秘密 (34)

山脉的变化 (36)

沙洲的形成 (37)

溶洞里的钟乳石 (39)

人类改变地表 (41)

常见矿物 (43)

金属的来历 (45)

煤与石油 (48)

矿产资源 (51)

工具——人类的帮手 (52)

机器人 (54)

1. 怎样才能省力

教学目标:

1.探究一些工具可以轻松省力完成一些任务的方法,认识一些常见的简单机械,知道可以利用它们提高工作效率。

2.通过观察,分析了解各种简单机械的作用及使用方法。

3.小组合作探究,乐于和他人交流所得。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分析了解各种简单机械的作用及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

了解简单机械在生活中的利用。

教学准备:

图钉磁铁小铁片绳子木板钉锤相关图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1、谈话:欢迎同学们度假归来。过了一个年大家都精神抖擞,有些同学又长胖了不少啦。

同学们都大一岁了,看看是不是也长高了、长力气啦?老师想选几个同学先来玩玩掰手腕比赛,看看谁的力气大?

2、掰手腕比赛:

选三至五组同学进行比赛,请大家留意观察他们是怎样玩这游戏的,(看看新一年回来大家的观察能力是不是也增强了),谁赢了?为什么能赢?

(同学评判)

老师参与比赛:(1)先是悬腕进行比赛:请同学们观察点评。

(2)找个支点进行比赛:请同学们点评。

3、认识简单机械:

有了支点,我们可以借力,或者说可以省力。著名的科学家阿基米德曾说过这样一句名言: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把整个地球撬起来。这不是阿基米德的狂妄之言,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发现的科学原理。我们把这种借助支点省力的原理称作杠杆原理。杠杆是简单机械之一。简单机械提高了工作效率,它们是怎样帮助人们工作的?是怎样提高工作效率的?

4、拔图钉比赛:

设计方法:尽可能多地设计出省力的方法,看谁拔得快。

方法:手拔磁铁吸出来用小铁片撬

体验使用机械和不使用的区别(不使用机械会手痛,感觉很用力,使用机械感觉很轻松,省力。)

讨论:人们还使用那些简单机械来提高工作效率?

二. 新授

1. 简单机械的应用

出示任务:我们怎样才能轻松省力的完成任务?

将油桶送上台阶

将桶盖打开

将泥桶送上房檐

将谷物磨碎

分组讨论、交流(使用各种机械,也有同学会说到机械的组合使用。)

小结:杠杆、斜面、滑轮、轮轴都是简单机械。

2. 简单机械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出示图片(看书中插图):我们是怎样完成任务的,那些工具可以使工作效率提高?

人们在生活中利用了那些简单机械?

小组讨论:将自己找到的简单机械与同学交流

全班汇报交流

3. 动物的省力“工具”

动物身体上的那些器官或结构具有省力的作用?仔细观察,比比谁的发现多。

将自己的发现与同学交流。

啄木鸟:杠杠、斜面

蜘蛛、蚂蚁:杠杆

虎:斜面

课后小结:

1、掰手腕活动让同桌为一组进行比赛,全员参与,让所有学生都能体会到用力的不同。比赛分两次,一次是悬腕,一次是支撑桌面,强调用腕力而不用臂力,体会两次不同比赛

腕力的不同感受,从而使学生认识到有支点,可以省力,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从而认识简

单机械的概念、认识杠杆。

2、活动3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在图下面写出简单机械的名称,再小组讨论汇报。效果

会更好。使学生既有独立思考的空间,又学会小组合作交流。

3、吊车一图可参考课本第11页分解图认识,只要简单讲讲就行了,具体的到讲第三课的时候再详讲。

2、撬棍的学问

教学目标:

1. 通过实验探究认识杠杆的特点和作用,以及对各种杠杆的省力情况进行分析。

2. 通过实验,找出使杠杆保持平衡的规律。

3. 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实验、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杠杆的特点和作用。

教学难点:

正确找到杠杆上的支点、动力点和阻力点。

保持杠杆平衡的规律。

教学准备:

简单机械实验盒钩码各种重物平衡尺天平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讲述:阿基米德的故事

问:要帮助阿基米德实现他的设想,我们要提供哪些最基本的条件?

二. 新授

1、杠杆三要素。

生讨论回答:支点、长棍、用力点。

师:由此可见,要使木棍成为杠杆必须满足三个要素:支点、动力点、阻力点。

1. 将重物抬起来

师:根据大家的讨论结果,想办法利用绳子和木棍制作一种简单机械,将重物轻易的抬起来。

学生实验制作,记录。

汇报交流。

交流小结:实验中能绕一个支点旋转的棍子就成为杠杆。

认识杠杆的三个点:动力点、支点、阻力点。

在自己的记录表中标明杠杆的三个点。

2、怎样使杠杆保持平衡

出示杠杆尺,简单介绍。

提出探究任务:怎样使杠杆尺保持平衡?

小组讨论,涉及探究的方法过程并简单记录。

汇报交流,完善研究方法。

第二课时

小组实验并记录,分析自己小组的实验记录,能发现杠杆尺保持平衡的规律吗?

小结:规律阻力X 阻力臂= 动力X 动力臂

3、怎样做才能在抬高重物是最省力?

再次实验,完成以下任务:

怎样做才能在抬高重物是最省力?

如果物体很轻,怎样才能很容易的将它抬高?

实验中自己发现了什么规律?

学生实验并用图画记录实验结果。

4、寻找生活中的杠杆

讨论:生活中那些地方用到了杠杆,它们的杠杆三点在那?

跷跷板蒜夹压汁器夹子等

讨论分析:剪刀、船桨、高尔夫球杆用到了那种杠杆?

5、拓展:

(1)帮阿基米德抬起地球

帮阿基米德设计一个能抬起地球的装置,并划出简图。

(2)阅读“科学在线”,认识天平,了解它的使用原理。

(3)设计并制作一架自己的简易天平。

板书设计:

2.撬棍的学问

阻力X阻力臂= 动力X 动力臂

教学后记:

在教学过程中要时时以学生自主探究为核心,杠杆的三要素让学生从实现阿基米德的设想中去探究发现;杠杆怎样保持平衡也要让学生先思考,作出假设、设计出实验方案后再实施实验。使探究的整个过程完整有序。

省力杠杆放在探究保持杠杆平衡后面,让学生在探究中去发现新的问题,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能力,拓展学生思维,又可以省时。

3、轮子的妙用

教学目标:

1、知道轮轴的基本组成及轮轴在什么情况下省力,在什么情况下费力。

2、通过比较、分析说出应用轮轴工作时省力的原因,并用实验找出各种轮子的优点和不足。

3、能与同学交流自己对变形轮轴的认识,并能从正反两个方面看待轮子的作用。

4、将自己发现的生活中遇到的应用了轮轴的实例与同学交流。

教学重点:

知道轮轴的基本组成及轮轴在什么情况下省力,在什么情况下费力。

教学难点:

通过比较、分析说出应用轮轴工作时省力的原因,并用实验找出各种轮子的优点和不足。教学准备:

螺丝刀、扳手、简单机械实验盒、测力计、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谈话:人们利用杠杆提高了工作效率,但在使用中发现,还有很多不方便的地方。于是人们又进一步地改造了杠杆,发明了其他简单机械。

二、杠杆和轮轴

1、多媒体出示石磨工作图。

(1)学生观察、分析石磨上使用木棍有什么好处?

(2)进一步分析石磨杠杆的工作原理;并试着找出石磨杠杆的三个点。

2、多媒体出示汽车方向盘图。

(1)比较汽车方向盘与石磨工作原理的相同点;并试着找出方向盘上杠杆的三个点。(2)分析汽车方向盘工作时的优点,它可以给人们带来哪些方便?

3、教师介绍:像方向盘一样由一个圆轮和轴组成的机械,叫轮轴。

4、找一找,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轮轴。

(1)小组讨论交流。

(2)全班交流。

三、巧用“轮子”

1、谈话:实际工作中,人们经常对轮子进行改造,使它变成另一种简单机械,帮助我们完成一些特殊的工作。

2、多媒体课件出示改造的“轮子”。

3、小组讨论:我们用“轮子”改造的简单机械有什么优点?有什么缺点?

4、交流。

第二课时

四、研究吊车上的“轮子”

1、分组观察吊车图片,讨论

吊车上使用了几种“轮子”?它们有什么作用?

2、交流。

3、分小组研究吊车上的一种“轮子”。

(1)分组制定研究计划,教师指导。

(2)交流研究计划。

(3)分组实施研究。

要求填写好实验记录,并给自己研究的“轮子”取一个名字。

4、交流研究结果。

5、活动:到底谁的力气大。

第三课时

五、研究另一种“轮子”

1、谈话: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另一种轮子——齿轮,看看齿轮有什么作用。

2、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研究计划,并制定出本小组的研究计划。

3、发放材料,分组开展研究活动。

4、交流研究结果。

六、课后作业:设计一种新“轮子”。

板书设计:

3.轮子的妙用

杠杆和轮轴

像方向盘一样由一个圆轮和轴组成的机械,叫轮轴。教学后记

斜坡的科学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教学,要求学生知道简单机械——斜面的作用,以及斜面在实际中的应用。2.他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会做说明斜面有省力作用的实验。

3、愿意与同学交流使用斜面的好处和不足。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研究斜面的作用。

教学难点:

了解斜面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简单机械实验盒、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导入

谈话:要把一大桶油从地面运到汽车上,可以有不同的方法,其中有一种既简单又省力的方法,是从地面到车厢斜着搭一块木板,把油桶沿着倾斜的木板推上去。一块木板,当把它从低处到高处搭成一个倾斜的平面,并沿着它向上搬运物体时,它就成为一种简单的机械——斜面。(板书课题:斜坡的科学)

二、研究斜面的作用

1、讨论:一大桶油很重,一个人搬不动;可是沿着斜面,一个人就能把它推上汽车。这说明斜面有什么作用?

2、感受:把一个物体提高到一定的高度,体验利用斜面和不利用斜面由什么不同。

3、分析斜面的工作图,提出自己的猜想:

(1)重物被抬高的高度是否相同?

(2)重物被抬高时所走的距离是否相同?

(3)重物被抬高时是否有其他物体帮助托住了该物体?

我们小组的猜想是。

4、设计实验方案,分小组开展实验。

①把木块立在桌上,将木板(光滑面朝上)的一头支在桌面上,另一头架在木块

上,使其成为一个斜面。

②每组滚轮用测力计把它提起,观察用多少力?

③把滚动的圆木放在斜面下端,通过测力计拉着它沿斜面向上滚动,速度要慢、

匀,观察用多少力?

④及时记录好有关数据。

5、分析整理。

6、汇报交流实验结果。

第二课时

三、把斜面“卷”起来

1、照图做一做,看看斜面卷起来会变成什么样子?

2、讨论交流:

(1)分析两图中蚂蚁爬行的路线由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

(2)卷起来的斜面由什么优点?

3、画出几个不同坡度的斜面,将它们剪下来,卷在铅笔上,看看它们有什么不同?

4、交流本组的发现。

四、斜面的应用

1、多媒体课件出示斜面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学生分析。

2、说一说,你还知道哪些生活中应用斜面的实例?

板书设计:

4、斜坡的科学

斜面能省力

斜面不省距离

斜面越长越省力

自行车

教学要求: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知道机器的主要组成部分。

2.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分析常见的机器由哪几部分构成。3.能设计并制作一架简单的机器。

教学准备:

挂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前几课教过的几种机械:杠杆、斜面、轮轴、滑轮。

二、新授

1.分析一种复杂的机械

出示挂图。

自行车的三个部分:刹车:杠杆。龙头:轮轴。脚踏:轮轴。2.机器的四个部分

出示自行车挂图

工作部分:转动的车轮。

动力部分:它靠什么力量转动。

传动部分:是通过什么把动力部分的能量传到工作部分的。

操纵部分:是通过什么来操作自行车的运转的。

小结:完整机械有四个部分。

选择自行车的一个组成部分进行研究。

第二课时

3.认识动力机和传动部分

蒸气机:通过燃烧煤产生热蒸气,再变成动力。

内燃机:燃烧油料产生动力。

皮带传动:通过皮带把相距较远的两轮连起来。

链条:通过链条把相距较远的两轮连起来。

齿轮:通过啮合的齿轮来传动。

4.巩固

分析洗衣机、机械表、缝纫机的四个部分。

找出拖拉机的主要组成部分。

三、作业:

1.找出生活中常见机器的组成部分,分析各部分中简单机械的作用。

2.制作一个机械模型---我的机器。

板书设计:

5.自行车

动力部分

机器传动部分

工作部分

控制部分

小鸟和小猫

教学目标:

1、保持与发展想要了解自然、珍爱并善待周围环境中的自然事务,初步形成人与自然

和谐相处的意识。

2、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的能力;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用图表和表述研究过程的结果

能力

3、知道不同类型的动物的生殖方式是不同的,及什么叫做生殖。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的能力;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用图表和表述研究过程的结果能力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的能力;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用图表和表述研究过程的结果能力

教学准备:

各种动物的生殖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导入

讲述:动物的种类繁多,生活环境各不相同。不同种类的动物是怎样产生后代的,让生命得以延续,使人类拥有更多朋友的呢?今天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研究。

二、新生命的诞生

1、交流汇报:各种不同的动物它们是如何产生下一代的?

2、汇报形式:以小组为单位,每组汇报一类动物

3、动物类型举例:昆虫类、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等

4、教师适当板书

5、比较分析:各种动物是怎样进行生殖的?

它们的生殖方式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6、分类:怎样根据生物产生新一代的方式给他们分类,说说自己的理由

7、比较分析鲤鱼、青蛙、海龟、麻雀四种动物的繁殖方式

a、填写记录表

b、讨论交流:表中四种代表动物的产卵环境、卵的数量有哪些变化?这些变化有规律吗?

表中每种动物一次产卵数量有什么差异?所产的卵都能成活吗?为什么?

鸟和猫在产生下一代的过程中有哪些相同与不同?与大多数哺乳动物相比,表中四种动物产生下一代的方式各有什么特点?

第二课时

三、特殊的本领

1、阅读资料

2、搜集信息,介绍更多特殊的本领

四、阅读科学在线,并讨论:

试管婴儿为人类解决了哪些问题,带来了那些弊端?

板书设计:

6. 小鸟和小猫

新生命的诞生

生殖

试管婴儿

落地生根

教学目标:

1、了解植物繁殖的方式。

2、通过搜集有关植物繁殖的资料,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3.能与同学交流自己知道的有关植物繁殖的知识。

教学重点:

植物的繁殖方式。

教学难点:

掌握有关的植物繁殖的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或挂图、花盆、剪刀、植物枝条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二、认识植物的繁殖方式

1、交流:学生根据课前搜集到的资料,举例说说植物可以通过哪些方式进行繁

殖。

2、讨论:

(1)植物的这些繁殖方式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2)动物的生殖方式和植物的繁殖方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3、汇报交流讨论结果

4、小结:大多数植物是通过种子进行繁殖,有些植物也可以通过根、茎、叶进

行繁殖。

5、

第二课时

三、帮助植物繁殖

1、谈话:人们利用有些植物的根、茎、叶在自然条件下就能够进行繁殖的特性,在农业生产和园艺上,创造了一些人工营养繁殖的方法,常用的方法有扦插、压条和嫁接等。

2、提问:你们想知道这些方法吗?

3、指导学生阅读课本30页有关内容。

4、通过播放多媒体课件,介绍用以上方法进行植物繁殖的实例。重点介绍扦插的方法。

5、分小组利用扦插的方法繁殖一株植物。

6、课后作业:利用其他方法繁殖一株植物,并将帮助植物繁殖的方法和经验与同学交流。

板书设计:

7. 落地生根

开花传粉受精

扦插压条嫁接

相似与差异

教学总目标:

1、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事物观察的兴趣及团结协作的精神。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收集、整理数据的能力。

3、知识目标:了解遗传与变异,学习数据整理,绘制条形统计图。

教学重点:

了解遗传与变异,观察人与人、动物与动物的相似与变异之处。

教学难点:

数据整理,绘制条形统计图。

教学时数:二课时

最新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

最新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 荆州市西门小学毛新艳 第一单元沉和浮 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过程与方法: 1、对物体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用实验验证猜想,能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重点】 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实验:水槽1个,大小相近的砖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一 主问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以改变吗? 【教学过程】 一、观察物体的沉浮: 1、谈话: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下沉的,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上浮的呢?(预设:在自由发表的前提下,及时抓住学生的错误概念或不完整表述,引发认知冲突,激发探究沉浮的兴趣.) 2、把砖块和木块分别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操作过程:把水槽放在展示台上.出示砖块,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下沉过程,板书:沉.再出示木块,同样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浮. (活动要点:规定放物体的操作要求,确定判断沉浮的标准.) 3、把塑料块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操作过程:先猜测塑料块的沉浮.再根据操作要求轻轻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浮. 二、观察更多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1、教师从小袋子取出7种物体,分别是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 2、以小石块为例,讨论完成教材第2面表格的前面2行“预测”、“理由”的填写,并建议沉浮可用往上或往下的箭头符号来表示. 3、学生独立完成其他物体的“预测”、“理由”这2行表格的填写. 4、组织交流: 把我们的预测与实验结果相比较,预测正确的有哪些,预测不正确的有哪些? 整理自己的预测理由,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呢?(随机罗列各因素,如体积大小、轻重、形状、材料、是否空心等,以备后面活动中进行探究.) 5、还可以按教材第2面的卡通人物对白,试试其他身边的小物体的沉浮,对影响沉浮的因素作进一步的思考.

冀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10生命从哪里来》(1)教案

(冀教版)科学五年级英语下册教案 第三单元生物的进化 10. 生命从哪里来 一、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1. 能通过各种方法搜集关于生命起源的各种资料。 2. 能有根据地判断哪一种关于生命起源的观点最有说服力。 3.能通过比较发现各种观点的有理之处和荒谬之处。 4.能用科学短文的形式描述自己对外星是否有人存在问题的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够正确看待有关生命起源的各种观点。 2.能将自己的短文与其他同学交流。 科学知识目标: 能用自己的话描述关于生命起源的各种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 科学技术的进步能有效地促进科学问题的研究和解决。 二、教学重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通过收集、阅读、整理、分析资料等方法探究生命起源的问题,使学生体会到科学技术在探究人类未解之谜的过程中发挥的巨大作用。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地球上每个角落几乎都有生命的踪迹。长期以来,人类探索生命起源的脚步一直没有停止。然而,生命的起源至今仍然是一个谜,等待着我们去探索。 (二)探究新知 教师:同学们,你们是否想过有关生命起源的问题,谁能谈谈对此你有哪些想法。

1. 指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提供的有代表性的有关生命起源的资料。 2. 指名谈谈阅读后的想法,是否有不清楚的地方。 3. 教师:你还知道哪些有关生命起源的观点? 4. 指名让学生读一读自己搜集到的有关生命起源的资料。 5. 指导学生整理资料中有着重起源的主要观点及依据填在课本45页的表格中。 6..教师:有人提出,生命来自于地球以外的星球。那么,地球以外的星球上真的有生 命存在吗? 7.让学生读一读搜集到的信息并分析哪些是有科学依据的,哪些是类似文学作品的虚构。 8.阅读课本45页中的资料,参照资料,整理自己的资料卡片。 9.学生自己阅读“科学在线”的内容,了解关于生命起源的很多问题,还等待我们去继续研究。(三)课后总结,谈收获。 (四)作业: 在地球以外的星球上有没有生命存在呢?将自己的想法写成一篇科学短文。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小学科学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第一课什么叫机械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通过分析,区分简单机械和复杂机械。能够通过对比,认识机械的作用。能够在提示下调动生活经验对概念的外延进行搜索。 知识与技能: *知道什么是机械和机械的作用。知道简单机械与复杂机械的区分。知道复杂机械是由简单机械组成的,复杂机械又叫做机器。知道人类很早就开始制造和使用机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机械是我们创造和使用的,科学在不断发展。为人类祖先知道和使用机械的历史感到自豪。勇于探索和发现工具中隐含的科学道理。 。 教学重点: 知道什么是机械和机械的作用。知道简单机械与复杂机械的区分。知道复杂机械是由简单机械组成的,复杂机械又叫做机器。知道人类很早就开始制造和使用机械。 教学材料 起子、刀、蔬菜、盒子 教学步骤

教学步骤互动性质学生/教师互动的目 的 集中话题1、问学生提到机械,想到了什么? 2、学生交流。 3、出示一个有螺丝的盒子。 4、问学生,有人可以帮我打开吗? 5、出示起子。 6、出示一根蔬菜,让学生帮忙弄 成小片。 7、出示刀。 让学生知道生活离不开机械。 探索和调查 1、师告知,其实刚才我们用的起 子、刀就属于机械。 2、出示P2的图,让学生说说, 哪些是机械。 3、你觉得什么样的东西可以称为 机械? 4、出示机械的概念。(降低工作 难度) 5、再看P2图,哪些是机械。 6、讲简单机械和复杂机械的概念。 7、请同学说有区分图中的简单机 械和复杂机械。 1、首先眼降低大家 对机械的神秘感,不要觉 得机械离生活很遥远。 2、分几步理请机械概 念。并巩固。 3、从年代上体现机械 的不断进步。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部教案

教科版修订版五年级下册教材目录 第一单元沉和浮 1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2 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3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4 造一艘小船 5浮力 6 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 7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8 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 第二单元热 1热起来了 2给冷水加热 3 液体的热胀冷缩 4 空气的热胀冷缩 5金属热胀冷缩吗 6 热是怎样传递的 7 传热比赛 8 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 第三单元时间的测量 1 时间在流逝 2 太阳钟 3 用水测量时间 4 我的水钟 5 机械摆钟 6 摆的研究 7 做一个钟摆 8 制作一个一分钟计时器 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 1 昼夜交替现象 2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 3 证明地球在自转 4 谁先迎来黎明 5 北极星“不动”的秘密 6 地球在公转吗 7 为什么一年有四季 8 极昼和极夜的解释

第一单元沉和浮 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过程与方法: 1、对物体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用实验验证猜想,能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重点】 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实验:水槽1个,大小相近的砖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一。 小组实验一:水槽1个,物体7种(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实验记录表(教材第2面)。 小组实验二:水槽,萝卜,橡皮(与实验一共用),小刀1把,回形针10枚,木块3块,实验记录表(教材第3面)。 【教材处理】 教材第2面两个地方出现“泡沫塑料块”,在仔细研读教材和教师用书的基础上,我认为应把演示实验中的“泡沫塑料块”改为“塑料块”,把学生实验中的“泡沫塑料块”改为“泡沫块”。 【教学过程】 一、观察物体的沉浮: 1、谈话: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下沉的,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上浮的呢?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沉与浮教学设计 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过程与方法: 1、对物体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教学重点 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实验:水槽1个,大小相近的砖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一。 小组实验一:水槽1个,物体7种(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实验记录表。 小组实验二:水槽,萝卜,橡皮(与实验一共用),小刀1把,回形针10枚,木块3块,实验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观察物体的沉浮: 1、谈话: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下沉的,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上浮的呢? 2、把砖块和木块分别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3、把塑料块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二、观察更多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1、教师从小袋子取出7种物体,分别是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 2、以小石块为例,讨论完成教材第2面表格的前面2行“预测”、“理由”的填写,并建议沉浮可用往上或往下的箭头符号来表示。 3、学生独立完成其他物体的“预测”、“理由”这2行表格的填写。小组领实验器材,分工合作,进行实验观察,完成实验记录表。 4、组织交流:把我们的预测与实验结果相比较,预测正确的有哪些,预测不正确的有哪些? 整理自己的预测理由,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三、观察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1、小组整理实验材料,留下水槽、萝卜、橡皮,装好另外几种物体放置一边,教师出示小刀,演示切分方法,引导思考: 橡皮在水中是沉的,把橡皮切成一半大小,还会沉吗?推测把它切得更小会怎样。 萝卜在水中是浮的,把萝卜切成一半大小,还会浮吗?推测把它们切得更小会怎样。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第一单元沉和浮 1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2 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3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4 造一艘小船 5浮力 6 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 7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8 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 第二单元热 1热起来了 2给冷水加热 3 液体的热胀冷缩 4 空气的热胀冷缩 5金属热胀冷缩吗 6 热是怎样传递的 7 传热比赛 8 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 第三单元时间的测量 1 时间在流逝 2 太阳钟 3 用水测量时间 4 我的水钟 5 机械摆钟 6 摆的研究 7 做一个钟摆 8 制作一个一分钟计时器 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 1 昼夜交替现象 2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 3 证明地球在自转 4 谁先迎来黎明 5 北极星“不动”的秘密 6 地球在公转吗 7 为什么一年有四季 8 极昼和极夜的解释

第一单元沉和浮 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过程与方法: 1、对物体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用实验验证猜想,能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重点】 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实验:水槽1个,大小相近的砖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一。 小组实验一:水槽1个,物体7种(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实验记录表(教材第2面)。 小组实验二:水槽,萝卜,橡皮(与实验一共用),小刀1把,回形针10枚,木块3块,实验记录表(教材第3面)。 【教材处理】 教材第2面两个地方出现“泡沫塑料块”,在仔细研读教材和教师用书的基础上,我认为应把演示实验中的“泡沫塑料块”改为“塑料块”,把学生实验中的“泡沫塑料块”改为“泡沫块”。 【教学过程】 一、观察物体的沉浮: 1、谈话: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下沉的,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上浮的呢? (预设:在自由发表的前提下,及时抓住学生的错误概念或不完整表述,引发认知冲突,激发探究沉浮的兴趣。) 2、把砖块和木块分别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操作过程:把水槽放在展示台上。出示砖块,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下沉过程,板书:沉。再出示木块,同样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浮。 (活动要点:规定放物体的操作要求,确定判断沉浮的标准。) 3、把塑料块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操作过程:先猜测塑料块的沉浮。再根据操作要求轻轻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浮。 (说明:若选择的是高密度的塑料块,可能会出现塑料块的大部分浸入水中,可指出只要物体的一部分露出水面,就说明是浮的。限于学生的认知能力,暂时回避“悬浮”概念。) 二、观察更多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1、教师从小袋子取出7种物体,分别是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 2、以小石块为例,讨论完成教材第2面表格的前面2行“预测”、“理由”的填写,并建议沉浮可用往上或往下的箭头符号来表示。 3、学生独立完成其他物体的“预测”、“理由”这2行表格的填写。 4、小组领实验器材,分工合作,进行实验观察,完成实验记录表。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苏教版《科学》五(下)教案 第1单元神奇的机械 1-1什么叫机械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能分析比较简单机械和复杂机械;●能通过对比,认识机械的作用;●能够在教师或同伴提示下调动生活经验,对概念的外延进行搜索。 知识与技能:●知道什么是机械,了解机械的作用;●知道简单机械与复杂机械的区别;●知道复杂机械是由简单机械组成的,复杂机械又叫机器;●知道人类很早就开始制造和使用机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机械是我们人类创造和使用的,意识到科学在不断发展进步;●为人类祖先制造和使用机械的历史感到自豪;●勇于探究和发现工具中隐含的科学原理。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大力士”赛事1:请三名学生做如图滑轮拔河的比赛,同学预测结果,之后通过观看比赛结果引入本节课要学习的知识“什么是机械”。 二、探究新知 (一)感知机械: 1.请学生出示课前填写好的有关机械的表格,并且以小组为单位简要汇报搜集到各种机械。 2.教师出示简单工具实物及图片,请学生判断这些工具是否属于机械。 (二)说明机械的含义: 1.学生达成共识,明确以上出示的简单工具都是机械。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感兴趣的简单工具讨论:这些工具主要是哪些部分在工作,给我们带来什么方便,记录并汇报。 3.揭示机械的概念,并说明简单机械与复杂机械的区别与联系。 (三)揭示机械的作用: 1.“大力士”赛事2:请两位学生进行如图转球棒比赛。请学生预测结果,并尝试讨论教学导入环节中的比赛与这次赛事中的机械所起的作用。 2.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教师提供的工具做使用与不用机械的对比活动,体会机械给人类带来的益处。讨论机械的哪些部分降低了工作难度,进一步揭示机械的作用。 (四)介绍古代机械: 1.教师出示几组古代简单机械图片及金字塔建造图片,讲解古代人类制造、使用机械的悠久历史。 2.启发学生分析古代工具是如何降低工作难度,让学生感受先人的智慧。 三、拓展活动 布置任务: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观察或者调查生活当中还有哪些装置也属于简单机械,方便了我们的生活。 1-2怎样抬高讲台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能够搜集生活中应用杠杆原理的事例说明杠杆的作用;●会做杠杆原理的探究实验,并根据数据对杠杆原理进行解释。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集

第一课什么叫机械 过程与方法: 能够通过分析,区分简单机械和复杂机械。 能够通过对比,认识机械的作用。 能够在提示下调动生活经验对概念的外延进行搜索。 知识与技能: 知道什么是机械和机械的作用。 知道简单机械与复杂机械的区分。 知道复杂机械是由简单机械组成的,复杂机械又叫做机器。 知道人类很早就开始制造和使用机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机械是我们创造和使用的,科学在不断发展。 为人类祖先知道和使用机械的历史感到自豪。 1

勇于探索和发现工具中隐含的科学道理。 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 知道什么是机械和机械的作用。 知道简单机械与复杂机械的区分。 学习成果评价 层次1:学生不知道机械的概念也不会区分简单机械和复杂机械。 层次2:学生知道机械的概念但不会区分简单机械和复杂机械。 层次3:学生知道机械的概念也会区分简单机械和复杂机械。探究能力: 层次1:不会比较、区分简单机械和复杂机械。 2

层次2:能够区分简单机械和复杂机械,但不能抓住本质进行比 较。 层次3:能够区分简单机械和复杂机械,也能抓住本质进行比较。教学材料起子、刀、蔬菜、盒子 教学步骤 教学步骤互动性质学生/教师互动的目 的 集中话题1、问学生提到机械,想到了 什么? 2、学生交流。 3、出示一个有螺丝的盒子。 4、问学生,有人可以帮我打 开吗? 5、出示起子。让学生知道生活离不开机械。 3

6、出示一根蔬菜,让学生帮忙弄成小片。 7、出示刀。 探索和调查1、师告知,其实刚才我们用的 起子、刀就属于机械。 2、出示P2的图,让学生说说, 哪些是机械。 3、你觉得什么样的东西可以称 为机械? 4、出示机械的概念。(降低工作 难度) 5、再看P2图,哪些是机械。 6、讲简单机械和复杂机械的概 念。 7、请同学说有区分图中的简单 1、首先眼降低大 家对机械的神秘 感,不要觉得机械 离生活很遥远。 2、分几步理请机械概 念。并巩固。 4

冀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冀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精品文档 冀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题目:冀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冀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1.怎样才能省力教学目标:1.探究一些工具可以轻松省力完成一些任务的方法,认识一些常见的简单机械,知道可以利用它们提高工作效率,冀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2.通过观察,分析了解各种简单机械的作用及使用方法。3.小组合作探究,乐于和他人交流所得。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分析了解各种简单机械的作用及使用方法。教学难点:了解简单机械在生活中的利用。教学准备:图钉磁铁小铁片绳子木板钉锤相关图片教学过程:一.导入1、谈话:欢迎同学们度假归来。过了一个年大家都精神抖擞,有些同学又长胖了不少啦。同学们都大一岁了,看看是不是也长高了、长力气啦,老师想选几个同学先来玩玩掰手腕比赛,看看谁的力气大,2、掰手腕比赛:选三至五组同学进行比赛,请大家留意观察他们是怎样玩这游戏的,(看看新一年回来大家的观察能力是不是也增强了),谁赢了,为什么能赢,(同学评判)老师参与比赛:(1)先是悬腕进行比赛:请同学们观察点评。(2)找个支点进行比赛:请同学们点评。3、认识简单机械:有了支点,我们可以借力,或者说可以省力。著名的科学家阿基米德曾说过这样一句名言: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把整个地球撬起来。这不是阿基米德的狂妄之言,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发现的科学原 1 / 34 精品文档 理。我们把这种借助支点省力的原理称作杠杆原理。杠杆是简单机械之一。简单机械提高了工作效率,它们是怎样帮助人们工作的,是怎样提高工作效率的,4、

拔图钉比赛:设计方法:尽可能多地设计出省力的方法,看谁拔得快。方法:手拔磁铁吸出来用小铁片撬体验使用机械和不使用的区别(不使用机械会手痛,感觉很用力,使用机械感觉很轻松,省力。)讨论:人们还使用那些简单机械来提高工作效率,二.新授1.简单机械的应用出示任务:我们怎样才能轻松省力的完成任务,将油桶送上台阶将桶盖打开将泥桶送上房檐将谷物磨碎分组讨论、交流(使用各种机械,也有同学会说到机械的组合使用。)小结:杠杆、斜面、滑轮、轮轴都是简单机械。2.简单机械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出示图片(看书中插图):我们是怎样完成任务的,那些工具可以使工作效率提高,人们在生活中利用了那些简单机械,小组讨论:将自己找到的简单机械与同学交流全班汇报交流3.动物的省力“工具”动物身体上的那 些器官或结构具有省力的作用,仔细观察,比比谁的发现多。将自己的发现与同学交流。啄木鸟:杠杠、斜面蜘蛛、蚂蚁:杠杆虎:斜面课后小结:2、撬棍的学问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杠杆的特点和作用,以及对各种杠杆的省力情况进行分析。2.通过实验,找出使杠杆保持平衡的规律。3.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实验、分析能力。教学重点:认识杠杆的特点和作用。教学 2 / 34 精品文档 难点:正确找到杠杆上的支点、动力点和阻力点。保持杠杆平衡的规律。教学 准备:简单机械实验盒钩码各种重物平衡尺天平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讲述:阿基米德的故事问:要帮助阿基米德实现他的设想,我们要提供哪些最基本的条件,二.新授1、杠杆三要素。生讨论回答:支点、长棍、用力点。师:由此可见,要使木棍成为杠杆必须满足三个要素:支点、动力点、阻力点。1.将重物抬起来师:根据大家的讨论结果,想办法利用绳子和木棍制作一种简单机械,将重物轻易的抬起来。学生实验制作,记录。汇报交流。交流小结:实验中能绕一个支点旋转的棍子就成为杠杆。认识杠杆的三个点:动力点、支点、阻力点。在自己的记录表中标明杠杆的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第一单元沉和浮 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过程与方法: 1、对物体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用实验验证猜想,能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重点】 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实验:水槽1个,大小相近的砖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一。 小组实验一:水槽1个,物体7种(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实验记录表(教材第2面)。 小组实验二:水槽,萝卜,橡皮(与实验一共用),小刀1把,回形针10枚,木块3块,实验记录表(教材第3面 【教学过程】 一、观察物体的沉浮: 1、谈话: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下沉的,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上浮的呢? 2、把砖块和木块分别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操作过程:把水槽放在展示台上。出示砖块,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下沉过程,板书:沉。再出示木块,同样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浮。 3、把塑料块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操作过程:先猜测塑料块的沉浮。再根据操作要求轻轻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浮。 二、观察更多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1、教师从小袋子取出7种物体,分别是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 2、以小石块为例,讨论完成教材第2面表格的前面2行“预测”、“理由”的填写,并建议沉浮可用往上或往下的箭头符号来表示。 3、学生独立完成其他物体的“预测”、“理由”这2行表格的填写。 4、小组领实验器材,分工合作,进行实验观察,完成实验记录表。 5、组织交流: 把我们的预测与实验结果相比较,预测正确的有哪些,预测不正确的有哪些? 整理自己的预测理由,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6、还可以按教材第2面的卡通人物对白,试试其他身边的小物体的沉浮,对影响沉浮的因素作进一步的思考。 三、观察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1、小组整理实验材料,留下水槽、萝卜、橡皮,装好另外几种物体放置一边,教师出示小刀,演示切分方法,引导思考: 橡皮在水中是沉的,把橡皮切成一半大小,还会沉吗?再切成四分之一、八分之一大小,还会沉吗?推测把它切得更小会怎样。 萝卜在水中是浮的,把萝卜切成一半大小,还会浮吗?再切成四分之一、八分之一大小,还会浮吗?推测把它们切得更小会怎样。

五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冀教版

五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冀教版)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小苗的诞生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思想: 指导学生如何制订较规范的实验方案,是本课的重点,也是本课的难点。教学内容循序渐进,从种子萌发所需的外界条件开始,通过对种子的观察,提出猜想和假设,然后引出如何去验证假设,制订实验方案。实验方案的内容包括提出假设、选材、实验方法、实验结果预测、实验步骤、如何记录、对实验现象的解释和结论等,因此教师要注意根据不同学生的情况,在教材给出的范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独立的制定自己的实验方案。 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目标 .能对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进行完整的实验研究。 .能从研究结果中发现新的研究问题。 .通过研究找出对种子进行分类的“最”合理的方法。 .会制作出规范、美观的种子标本盒。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能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完成实验研究。

.能坚持把实验做完。 三、科学知识目标 根据实验结果,说出种子萌发所需要的外界条件。 四、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 .找出在生活和生产中通过控制外界条件影响种子萌发的若干个实例。 .能举若干个实例说明人们对种子萌发的研究和应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 指导学生如何制定较规范的实验方案。 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与学生活动相结合的互动教学法。 教学媒体: 多媒体设备、各种各样的植物种子。 课时建议: 课时。 课时 教学过程: 导 .谈话提问: 教师:同学们,我们大家都来自农村,相信大家一定都见过种子。那么,种子有什么用呢? 学生交流汇报。

教师追问:种子怎样长成一棵新的植物?关于种子萌发 你有什么问题? .讲述:种子发芽又叫种子萌发。这节课,我们重点研究种子萌发的条件。 新课教学 ◆活动:研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 .指导学生推想种子萌发的条 讲述:大家想一想,我们家里、粮仓里储存的种子一般不会发芽,只有把它们种在地里或进行培育才能发芽,可见种子发芽需要一定条件。 讨论:根据你的经验说一说,种子萌发必须具备什么条件? 教师小结:根据同学们的意见,种子萌发可能需要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阳光、土壤等条件。究竟是不是这样呢?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指导学生通过实验研究种子萌发与什么条件有关系——设计实验方案 方案1:研究种子萌发与水是否有关系 ①讲述:下面,我们先来研究种子萌发与水有没有关系。为了弄清这个问题,应该怎样实验呢? ②分组讨论。 ③汇报讨论结果。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集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 教案全集 TYY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TYYUA16H-TYY-TYYYUA8Q8-

导学案设计本 学校云南省十八连山镇雨汪小学 ——————————————————班级五年级 ——————————————————学科科学 ——————————————————教师卢智权 —————————————————— 第一课什么叫机械 过程与方法: *能够通过分析,区分简单机械和复杂机械。 能够通过对比,认识机械的作用。 能够在提示下调动生活经验对概念的外延进行搜索。 知识与技能: *知道什么是机械和机械的作用。 知道简单机械与复杂机械的区分。 知道复杂机械是由简单机械组成的,复杂机械又叫做机器。 知道人类很早就开始制造和使用机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机械是我们创造和使用的,科学在不断发展。 为人类祖先知道和使用机械的历史感到自豪。 勇于探索和发现工具中隐含的科学道理。 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 知道什么是机械和机械的作用。 知道简单机械与复杂机械的区分。 学习成果评价 概念发展 层次1:学生不知道机械的概念也不会区分简单机械和复杂机械。 层次2:学生知道机械的概念但不会区分简单机械和复杂机械。 层次3:学生知道机械的概念也会区分简单机械和复杂机械。探究能力: 层次1:不会比较、区分简单机械和复杂机械。

层次2:能够区分简单机械和复杂机械,但不能抓住本质进行比较。 层次3:能够区分简单机械和复杂机械,也能抓住本质进行比较。教学材料起子、刀、蔬菜、盒子 过程与方法: *能够利用杠杆进行省力的操作。 能够找出杠杆上的支点。 能够分析阿基米德用杠杆撬起地球预言的原理。 能够通过实验发现杠杆省力的原理。 知识与技能: *知道杠杆是一种简单机械,利用杠杆可以省力。 懂得杠杆的特点,了解杠杆省力的原理。 知道杠杆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运用。

冀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河北版科学教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 1、小苗的诞生 一、教学目标 1、能对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进行完整的实验研究。 2、能从研究结果中发现新的研究问题。 3、能通过研究找出对种子进行分类的合理方法。 4、能制作出规范、美观的种子标本盒。 二、重点难点 重点:指导学生如何制订较规范的实验方案。 难点:同重点。 三、课前准备 豆种、布、等配套实验材料。 四、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完成活动开始到撰写实验方案部分。第二课时,完成交流及总结部分。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种子在什么条件下才能萌发? (二)指导学生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 1、让学生展开讨论。 2、学生汇报讨论的结果。 3、学生分小组观察教师事先准备好的种子。 4、学生进行猜想。 5、学生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 (1)学生制订实验方案。 (2)学生交流各自的实验方案。 (3)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解释。 (4)归纳小结。

6、让学生提出还想研究的问题。 7、让学生阅读“科学在线”的内容。 (三)指导学生制作种子标本。 六、板书设计 1、小苗的诞生 适当的水分 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适当的气温 阳光 2、土壤与植物的生长 一、教学目标 1、能与其他同学共同研究三种土壤的主要差别。 2、能正确使用实验法研究三种土壤的渗水能力,从而推测出三种土壤的保水能力。 3、能通过对比实验总结出某种物体适合生长在哪种类型的土壤中。 4、能对实验结果产生原因进行解释。 二、重点难点 重点:指导学生探究土壤的渗水能力。 难点:观察同一种植物在不同土土壤里的生长情况。 三、课前准备 配套实验材料、烧杯等。 四、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完成活动1及活动2。第二课时,完成活动3及拓展部分。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不同的土壤对植物的生长有什么影响?植物在不同土壤中生长的情况有什么不同? (二)指导学生探究认识不同的土壤。 1、指导学生观察课文中三种土壤的照片。 2、让学生观察三种土壤,比较它们的颗粒大小、颜色和黏性。 3、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发现,共同找出三种土壤的区别。 4、归纳小结。

五年级冀教版科学下册教案

1怎样才能省力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搜集生活中应用杠杆原理的事例说明杠杆的作用; ●会做杠杆原理的探究实验,并根据数据对杠杆原理进行解释。 知识与技能: ●知道杠杆是可以围绕固定点转动并提升重物的撬棒; ●知道使用杠杆时的三种情况:省力、方便、平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喜欢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并从中体验和感受乐趣; ●留心周围事物,关注有关机械的使用和研究。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演示实验器材:果糖罐头、螺丝刀、一根比较结实且长的木棍、支撑用的木墩; 分组实验器材:简单机械实验盒、杠杆尺、铁架台、钩码、弹簧秤等。 2、学生准备: 铅笔、硬币、尺子,生活中常用的各种工具(剪刀、钳子、镊子、开瓶器等)。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研究主题。 1、谈话:老师需要你们帮我解决一个问题,我想在下课后给你们每人一颗糖,可是开不开罐头。你们谁能帮助我? 2、操作者说说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3、提问:如果现在要你移动的不是罐头的盖子而是一块你根本搬不动的大石头,你怎么办?(学生讨论并发表意见) 4、操作演示后揭示:这种用来撬开或者提升物体的工具叫杠杆,是人们最早使用的最为简单的机械之一。相传古埃及人就是用这种“棒”搬动巨石,建造了金字塔。

5、谈话:这些“棍”、“棒”有什么特点?它们为什么能产生如此大的力?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种能撬动大石头的装置——杠杆。 二、认识杠杆的结构,探究杠杆的功能。 1、谈话:在力的作用下能够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叫杠杆。所以要构成一个杠杆,必须有哪些材料?(一个支点和一根能绕支点转动的硬棒。) 2、教师画杠杆的示意图,引导学生结合示意图分析,认识杠杆的支点、动力和阻力等。 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常用O表示)。 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常用F1表示)。 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常用F2表示)。 动力作用点:施加动力的点。 阻力作用点:承受阻力的点。 3、游戏实践: ⑴利用木棍和小木块组成一个杠杆,学生自己了解杠杆的结构,巩固杠杆不同部分的名称。 ⑵比比谁的力气大? 推荐一位班里力气最大的学生和一位力气最小的学生上台,利用杠杆来比比谁的力气大。 ⑶讨论:为什么在这次比赛中力气小的同学能够以弱胜强?谁帮了她的忙? 4、提出问题:为什么使用杠杆可以将自己的力放大呢?杠杆为什么能够省力?支点、力点、重点三者之间的距离远近是如何影响搬动物体所用力气的大小的呢? 5、分组实践操作活动。 ⑴要求每个小组有一把尺子、一支铅笔和一些硬币。 ⑵把铅笔(支点)放在尺子的中间刻度下方。 ⑶在尺子两端各放一枚硬币,观察发现了什么。 ⑷指导学生记录他们的观察结果。 ⑸预测:如果在尺子一端的一枚硬币上再加一枚,会发生什么? ⑹做测试,并记录结果。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过程与方法】 1、对物体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用实验验证猜想,能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重点】 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实验:水槽1个,大小相近的砖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一。小组实验一:水槽1个,物体7种(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实验记录表(教材第2

面)。小组实验二:水槽,萝卜,橡皮(与实验一共用),小刀1把,回形针10枚,木块3块,实验记录表(教材第3面【教学过程】 一、观察物体的沉浮:师: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下沉的,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上浮的呢?把砖块和木块分别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学生看实验结果回答:生:木块儿浮,砖块儿下沉。师:还有看一下这个塑料块放入水中,观察它沉还是浮?生:(看实验结果回答)浮。师:为什么有些物体浮,有些物体沉下去呢?我们做一个实验哪些物体浮,哪些物体沉:体积大小相等的小石块,铁块,木块,塑料。(形状一样)一:质量相等物体的沉浮情况:物体:小石块铁块木块塑料我们的发现:预测:沉沉浮浮质量:25g25g15g10g结果:沉沉浮浮师:你们发现了什么?生:重的物体下沉,轻的物体浮。老师总结:大小相等自身质量不相等,质量重的物体下沉,质量轻物体浮。这个说明物体的沉浮物体自身质量有关。 二、观察更多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物体:小石块橡皮木块带盖的空瓶纸预测:沉沉浮浮浮质量:20g20g20g20g20结果:沉沉浮浮师:你们发现了什么?生:大的物体浮,小的物体沉。师:质量相等的条件下,如果物体的体积比较大物体浮,体积比较小物体沉对不对?。老师总结:物体的质量相等,但是体积不相等从大到小排列空瓶,纸,木块,橡皮,小石块。三、观察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体积相等)物体:小铁块小铁块

冀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案全集

冀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案全集 1、小苗的诞生 一、教学目标 1、能对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进行完整的实验研究。 2、能从研究结果中发现新的研究问题。 3、能通过研究找出对种子进行分类的合理方法。 4、能制作出规范、美观的种子标本盒。 二、重点难点 重点:指导学生如何制订较规范的实验方案。 难点:同重点。 三、课前准备 豆种、布、等配套实验材料。 四、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完成活动开始到撰写实验方案部分。第二课时,完成交流及总结部分。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种子在什么条件下才能萌发? (二)指导学生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 1、让学生展开讨论。 2、学生汇报讨论的结果。 3、学生分小组观察教师事先准备好的种子。

4、学生进行猜想。 5、学生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 (1)学生制订实验方案。 (2)学生交流各自的实验方案。 (3)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解释。 (4)归纳小结。 6、让学生提出还想研究的问题。 7、让学生阅读“科学在线”的内容。 (三)指导学生制作种子标本。 六、板书设计 1、小苗的诞生 适当的水分 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适当的气温 阳光 2、土壤与植物的生长 一、教学目标 1、能与其他同学共同研究三种土壤的主要差别。 2、能正确使用实验法研究三种土壤的渗水能力,从而推测

出三种土壤的保水能力。 3、能通过对比实验总结出某种物体适合生长在哪种类型的土壤中。 4、能对实验结果产生原因进行解释。 二、重点难点 重点:指导学生探究土壤的渗水能力。 难点:观察同一种植物在不同土土壤里的生长情况。 三、课前准备 配套实验材料、烧杯等。 四、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完成活动1及活动2。第二课时,完成活动3及拓展部分。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不同的土壤对植物的生长有什么影响?植物在不同土壤中生长的情况有什么不同? (二)指导学生探究认识不同的土壤。 1、指导学生观察课文中三种土壤的照片。 2、让学生观察三种土壤,比较它们的颗粒大小、颜色和黏性。 3、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发现,共同找出三种土壤的区别。 4、归纳小结。 (二)指导学生进行渗水比赛。

新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教案

新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教案 科 学 教 案 五年级下册教材目录

第一单元沉和浮 1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2 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3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4 造一艘小船 5浮力 6 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 7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8 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 第二单元热 1热起来了 2给冷水加热 3 液体的热胀冷缩 4 空气的热胀冷缩 5金属热胀冷缩吗 6 热是怎样传递的 7 传热比赛 8 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 第三单元时间的测量 1 时间在流逝 2 太阳钟 3 用水测量时间 4 我的水钟 5 机械摆钟 6 摆的研究 7 做一个钟摆 8 制作一个一分钟计时器 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 1 昼夜交替现象 2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 3 证明地球在自转 4 谁先迎来黎明 5 北极星“不动”的秘密 6 地球在公转吗 7 为什么一年有四季 8 极昼和极夜的解释 第一单元沉和浮 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过程与方法: 1、对物体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用实验验证猜想.能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重点】 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实验:水槽1个.大小相近的砖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一. 小组实验一:水槽1个.物体7种(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实验记录表(教材第2面). 小组实验二:水槽.萝卜.橡皮(与实验一共用).小刀1把.回形针10枚.木块3块.实验记录表(教材第3面). 【教材处理】 教材第2面两个地方出现“泡沫塑料块”.在仔细研读教材和教师用书的基础上.我认为应把演示实验中的“泡沫塑料块”改为“塑料块”.把学生实验中的“泡沫塑料块”改为“泡沫块”. 【教学过程】 一、观察物体的沉浮: 1、谈话: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下沉的.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上浮的呢? (预设:在自由发表的前提下.及时抓住学生的错误概念或不完整表述.引发认知冲突.激发探究沉浮的兴趣.) 2、把砖块和木块分别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操作过程:把水槽放在展示台上.出示砖块.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下沉过程.板

最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沉和浮 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教学目标】 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过程与方法: 1、对物体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用实验验证猜想,能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重点】 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实验:水槽1个,大小相近的砖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一。 【教材处理】 教材第2面两个地方出现“泡沫塑料块”,在仔细研读教材和教师用书的基础上,我认为应把演示实验中的“泡沫塑料块”改为“塑料块”,把学生实验中的“泡沫塑料块”改为“泡沫块”。 【教学过程】 一、观察物体的沉浮: 1、谈话: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下沉的,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上浮的呢? 2、把砖块和木块分别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操作过程:把水槽放在展示台上。出示砖块,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下沉过程,板书:沉。再出示木块,同样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浮。 3、把塑料块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操作过程:先猜测塑料块的沉浮。再根据操作要求轻轻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浮。 二、观察更多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1、教师从小袋子取出7种物体,分别是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 2、以小石块为例,讨论完成教材第2面表格的前面2行“预测”、“理由”的填写,并建议沉浮可用往上或往下的箭头符号来表示。 3、学生独立完成其他物体的“预测”、“理由”这2行表格的填写。 4、小组领实验器材,分工合作,进行实验观察,完成实验记录表。 5、组织交流: 把我们的预测与实验结果相比较,预测正确的有哪些,预测不正确的有哪些? 6、还可以按教材第2面的卡通人物对白,试试其他身边的小物体的沉浮,对影响沉浮的因素作进一步的思考。 三、观察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1、小组整理实验材料,留下水槽、萝卜、橡皮,装好另外几种物体放置一边,教师出示小刀,演示切分方法,引导思考. 2、学生完成教材第3面的记录表“预测”、“理由”这两列。 3、小组领小刀,实验操作,记录实验结果并思考其中的原因。 4、组织交流,在这个活动中我们改变了什么因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