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及距下关节跟骨骨折的手术治疗方法

波及距下关节跟骨骨折的手术治疗方法
波及距下关节跟骨骨折的手术治疗方法

探讨波及距下关节跟骨骨折的手术治疗方法摘要:目的:探讨波及距下关节跟骨骨折手术治疗的方法,总结波及距下关节跟骨骨折的治疗经验。方法:对我院2010年4月到2012年5月收治波及距下关节跟骨骨折患者36例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回顾性分析。对sanderⅱ型骨折采用了经皮穿针撬拔复位加石膏外固定术或有限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结果:36例患者经过治疗后,根据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评估优25例良好11例。结论:对波及距下关节的跟骨骨折,采用手术治疗,恢复关节面的平整、跟骨的高度及形态并以异形钛板内固定治疗是必要的。

关键词:距下关节;跟骨;骨折

【中图分类号】r683.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7526(2012)12-0082-02

跟骨骨折为临床上最为常见的足部骨折,骨折后其结构和形态的改变对承重与行走的影响极大,及时有效的治疗室康复的关键[1]。虽然骨折部最后大多可愈合,却常常导致疼痛、创伤性关节炎等。2010年4月到2012年5月收治波及距下关节的跟骨骨折患者36例,进行回顾性分析。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36例,男28例(77.8%),女9例(2

2.2%),年龄21-61岁,伤后1小时-3天就诊,均为高处坠落所致,按sanders 分类法:i型0例,ii型16例,iii型14例,ⅳ型6例,均为闭合性骨折[2]。术前均行跟骨侧位、轴位x线片及ct扫描及三围重

足三关节融合术

足三关节融合术 足三关节融合术是指跟距、跟骰、距舟3个关节的融合手术[图1 ⑴三关节融合术皮肤切口和融合示意图]。术后踝关节仍保持有活动度。手术目的是稳定足部关节,矫正畸形,并恢复其功能。由于这3个关节面位于两个互相垂直的平面上,采用不同的楔形切除,可以矫正足的跖屈、仰趾、内翻、外翻、内收、外展或高弓畸形;两个平面的联合楔形切除,就可以对上述的各种联合畸形作三维矫正。足的畸形种种不同,程度不一,因此,三关节的切骨程度、固定方法也各不有同。术前应充分研究,对不同的畸形作出不同的设计;术中还应根据发现的情况,随时调整,才能收到满意效果。 [适应症] 1.由于关节外伤、炎症、退行性变等原因发生对应关节面不相称,引起严重的关节功能障碍,或顽固的关节疼痛,影响工作和生活,经非手术治疗无效,又不适合用其他手术来保留关节动度者,宜施行关节融合术。例如下肢关节内骨折引起的严重损伤性关节炎,化脓性关节炎后周围软组织有大量瘢痕,不宜行关节成形术等手术者。 2.成人全关节结核,关节面破坏,估计不能保留关节功能,可在病灶清除的同时施行关节融合术;并有畸形者,可同时矫正畸形。 3.由于神经病变或损伤而致肌肉瘫痪,引起关节严重不稳,影响整个肢体功能,而单纯肌腱转移又不足以维持关节稳定和恢复足够的有效功能,固定局部关节可以改善肢体功能者,宜施行关节融合术。如脊髓前角灰质炎后遗三角肌瘫痪,上肢不能上举,若将肩关节固定于功能位,可借肩胛胸间的滑动而改善上肢的功能。 4.先天或后天性脊柱畸形(如半椎体、脊柱侧凸、腰椎滑脱等),为预防畸形发展,早期可施行椎板融合术,或在畸形矫正后施行。 [禁忌证] 除一般择期手术的禁忌症以外,有下列情况者也应禁忌融合:

三关节融合术——详细步骤

足三关节融合术手术步骤详解 1.体位侧卧位,健肢在下屈曲,病肢伸直,足下垫沙袋。 2.切口、显露全部手术在止血带下进行。用外踝弧形切口,前端起自舟骨前面,后端绕过外踝后缘(见距下关节外侧显露途径)[图1 ⑴]。显露中要注意少作皮下分离,应作同深层组织分离后整层拉开,以保证血运。骨膜下剥离附着在距骨外侧面的伸趾短肌时,应注意保持肌肉的完整,不要损伤来自内侧的神经、血管供应支,以便覆盖骨面与填充死腔。向远端翻过该肌,即可显露三关节[图1 ⑵]。 3.切除关节面如病足无畸形,只需用骨刀切除3个关节的软骨面,使之密切对合即可。一般先切除跟距关节面,其后部显露比较困难,容易有软骨面的遗漏而影响愈合。为了防止遗漏,宜先切断距跟骨间韧带,再切除跟距后关节的距骨前缘突出部分[图1 ⑵],而后将跟骨内翻,即可充分显露后关节。在直视下切除全部跟距关节软骨面[图1 ⑶]。在切除该关节的内侧时,要小心防止骨刀损伤胫后神经血管束、屈趾长肌腱或甚至穿透皮肤。继之切除跟骰关节面和距舟关节面。距舟关节面呈杵臼形,其内侧面弧形转向后方,较难显露;应使前足尽量内收,并使用弯圆凿顺关节面切除。位于此关节前面的伸趾肌腱及足背血管、神经应轻轻拉开,妥善保护。 4.楔形切骨、矫正畸形如病足已有骨质畸形,应按术前设计作楔形切骨。先将周围软组织分开保护,然后用与骨宽度相称的扁宽骨刀凿除。凿除骨质的多少应依据畸形的特点而有所不同,原则是畸形突起面多切,楔形的顶角应指向凹面,以能矫正畸形为度。凿下的骨质应保留备作植骨填充用。现将各种足畸形的切骨原则分述如下: 足内、外翻畸形:用跟距关节的侧向楔形切骨为主来矫正畸形。内翻足楔形切骨的基底向外侧,外翻时向内侧[图1 ⑷]。 前足内收、外展畸形:主要以距舟、跟骰关节的侧向楔形切骨矫正畸形。外展畸形者楔形切骨的基底向内侧,内收时向外侧[图1 ⑸]。 跖屈与仰趾高弓畸形:主要用距舟、跟骰关节的背跖向楔形切骨,配以跟距关节的前后向楔形切骨来矫正畸形[图1 ⑹]。严重的跖屈足及瘫痪性跖屈足畸形应采用lambrinudi手术,也是应用上述方案的原则。即在踝极度跖屈下切除大部分距骨为主的三关节融合,距骨前部嵌入舟骨下部的槽中[图1 ⑺],使足再无跖屈活动,但仍可具有少量的背屈活动。 5.肌腱转移及植骨如有肌力不平衡,应同时进行肌腱转移术。在切骨前将须转移的肌腱完全准备好,待切骨畸形矫正后即转移至预定骨的骨内(见肌腱手术)。 6.缝合畸形矫正后,由专人保持足于功能位置,检查骨切面是否对合良好,有无软组织夹入骨间。如骨对合面有缝隙,应利用切除的松骨质充填。对合面可利用u形钉内固定,记忆合金钉有一定的加压作用更好。最后将伸趾短肌及软组织填入跗骨窦,以消灭死腔,即可逐层缝合。 7.外固定术后用长腿石膏靴外固定,要很好塑形,以保持矫正后的位置,直至石膏干硬为止,然后在背面或两侧切开。如术后发生水肿影响血运时,可及时松解,以改善血运。

跟骨解剖钢板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

跟骨解剖钢板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 发表时间:2013-12-31T11:06:05.607Z 来源:《医药前沿》2013年11月第32期供稿作者:丁玉来谢健张永 [导读] 一般可在入院后急诊手术,如果局部肿胀明显,可延期到肿胀基本消退后手术。 丁玉来谢健张永(江苏宿迁泗阳仁慈医院骨科 223700) 【摘要】目的评价应用跟骨钢板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效果。方法应用跟骨钢板经跟骨外侧入路,对32例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进行内固定治疗。结果本组32例骨折术后功能恢复,优23例,良6例,可3例,优良率90.6%。结论应用跟骨钢板经跟骨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关键词】跟骨骨折外侧入路内固定 【中图分类号】R6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32-0268-01 跟骨骨折为跗骨骨折中最常见者,约占跗骨骨折的60%,占全身骨折的2%。跟骨骨折多波及跟距、跟骰关节面,如治疗不当,常遗留严重的并发症。随着影像技术的发展及对跟骨骨折解剖结构的了解,越来越多的学者对根骨骨折主张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我院自2010年01月至2012年12月,对32例跟骨关节内骨折应用跟骨钢板经跟骨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疗效满意,现总结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32例,男29例,女3例,年龄22~65岁,平均42岁。受伤情况:坠落伤27例,车祸伤2例,砸伤3例,均为闭合性骨折,所有患者术前均行跟骨轴位、侧位X线片以及CT扫描检查。按Sanders分型[1],Ⅱ型7例,Ⅲ型19例,Ⅳ型6例,均为关节内骨折。急诊手术21例,余为择期手术。 1.2 手术方法 一般可在入院后急诊手术,如果局部肿胀明显,可延期到肿胀基本消退后手术。腰麻或硬膜外麻醉,患者取仰卧位,手术采用跟骨外侧L形切口,紧贴跟骨外侧壁由下而上剥离,用克氏针分别固定在外踝、距骨及骰骨上,充分显露跟骨外侧壁、跟距、跟骰关节,在跟骨结节处穿入一根粗克氏针向下牵引,恢复跟骨的高度,常需将外侧壁骨块撬起,直视下了解距下关节面骨折移位的程度,进行撬拨复位。向内挤压跟骨外侧壁,以纠正增宽的跟骨体部,并可支撑距下关节面,对于骨缺损严重,可取自体髂骨植骨支撑。有跟骨前部骨折的同时予以复位。选用合适的跟骨钢板,前端接近跟骰关节,后端止于跟骨结节,塑性后贴放,逐个钻入螺钉,固定在跟骨结节、跟骨前部、载距突、和内侧壁较完整的骨折块上。放置引流条,分层缝合,加压包扎,可不用外固定。 1.3 术后处理 患足抬高6到8天,术后24小时开始足趾活动,术后2周行踝关节功能锻炼,术后8周后开始逐渐负重。 2 结果 32例患者有3例术后发生切口皮缘皮肤坏死,均经换药痊愈。术后随访10~22个月,平均16个月。本组病例全部骨性愈合,愈合时间8~14周,平均10周。按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评价术后效果,本组32例,优23例,良6例,可3例,优良率90.6%。 3 讨论 跟骨骨折多系暴力直接作用导致,跟骨骨折的治疗,传统的方法包括手法复位石膏固定、局部加压包扎、跟骨牵引或撬拨复位等,其治疗效果不尽如人意,常遗有足弓塌陷、足外翻畸形、关节僵直、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的发生。近年来随着医用影像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三维影像技术的应用,对跟骨骨折形态和骨折生物力学的进一步研究,对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治疗近年来已逐渐达成共识,须与其他关节内骨折一样,采用开放复位内固定治疗,恢复跟骨的外形和关节面的平整,早期功能锻炼,恢复患肢功能。俞光荣等[2]认为跟骨骨折是一种严重而复杂的创伤,术中良好的复位和可靠的固定是取得良好疗效的基本保证。刘岩等[3]认为跟骨骨折切开复位跟骨钢板内固定是可行的,可减少足部增宽、神经肌腱卡压、创伤性关节炎、足外翻畸形等并发症的发生。 目前临床上应用最多的入路是跟骨外侧入路,切口可充分显露跟距关节及跟骰关节,可直视下整复移位的关节面。我们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均采用跟骨外侧入路,内固定器材选用的跟骨板为钛合金材质,厚度薄,易塑性,组织相容性好,多点固定,手术效果满意。我们认为如果条件容许,尽可能早期施行手术,使骨折早期良好复位,缓解骨折块对周围软组织的压迫,可减少术后切口感染、皮瓣坏死等并发症。若肿胀明显,可延期到伤后7至10天,肿胀基本消退后手术,尽可能不超过2周。手术中尽可能避免损伤皮瓣的血供,切口两支的拐角应在足外侧及足底皮瓣交界处,呈弧形。要一次全层切开,贴骨壁做全层剥离皮瓣,以克氏针钻入外踝、距骨及骰骨协助显露,避免反复牵拉,在跟骨结节处穿入一根粗克氏针作向下牵引,很容易恢复跟骨的高度,撬拨复位移位的关节面,所以我们手术均采用仰卧位。跟骨以松质骨为主,再生能力强,一般情况无需植骨。对于骨缺损严重,关节面复位后难以维持时,可取自体髂骨植骨支撑关节面。选用合适的跟骨钢板,前端应接近跟骰关节,后端止到跟骨结节,螺钉应固定在跟骨结节、载距突、和内侧壁较完整的骨折块上。手术切口要放置引流条,分层缝合,加压包扎。 4 结论 通过对32例跟骨关节内骨折的病例分析,我们认为采用跟骨外侧入路开放复位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可恢复跟骨的原有形态和关节面的平整,减少足弓塌陷及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的发生,是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较好的方法。 参考文献 [1]王金辉,王满宜,蒋协远.跟骨骨折的分型与治疗[J].创伤骨科论坛,2000,29(2):147. [2]俞光荣,梅炯,蔡宣松,等.重建钢板治疗跟骨骨折36例报告[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0,7(8):755-757. [3]刘岩,陈庆泉,祝云利,等.新型跟骨钢板治疗跟骨骨折[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2,10(13):1298-1300.

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手术 治疗

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手术治疗 发表时间:2011-06-01T17:04:31.18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8期作者:吴宏林玉成 [导读] 目的探讨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手术治疗。 吴宏林玉成(山东省烟台市福山区人民医院山东烟台 264010) 【中图分类号】R68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 (2011)8-0389-02 【摘要】目的探讨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手术治疗。方法 2006年7月至2011年1月共收治40例47足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其中男22例,女18例;年龄18-62岁,平均40.52岁。骨折按照Sanders分型:II型18足,III型25足,IV型4足。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复位后跟骨后关节面骨质缺损明显者采用自体髂骨或者同种异体骨植骨。结果 47足中45足获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6个月)。术后X线跟结节角由术前10.1°±6.0°恢复至术后38.1°±2.3°,跟骨体-丘部高度由术前(37.1±2.8)mm恢复至术后(38.1±3.1)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X线片显示骨折全部骨性愈合,对比术后X线片未见骨关节炎征象。根据美国足踝协会的足部评分标准评分,本组优(90-100分)36足,良(75-89分)5足,可(50-74分)4足;优良率91%。结论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充分恢复了跟结节 角、距下关节面的平整,明显恢复足部的功能,减少关节炎的发生率。 【关键词】跟骨骨折手术治疗内固定 跟骨为人体最大的跗骨,骨折发生率占全身骨折的2%,占足部骨折的80%,其中85%-90%为关节内骨折[1]。非手术治疗疗效差,遗留严重的功能残疾[2],手术治疗明显优于非手术治疗[3]。随着手术技巧的普及与进步,我院2006年7月至2011年1月采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40例(47足)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疗效良好,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40例47足,男22例,女18例;年龄18-62岁,平均40.52岁。致伤原因:坠落伤30例,道路交通伤8例,爆炸伤2例。双侧跟骨骨折7例。开放伤3例,均为Gustilo-Anderson分型II型,其余为闭合伤。合并其他损伤6例。常规行跟骨侧位、轴位X线摄片、CT 重建。骨折根据Sanders分型[4]:II型18足,III型25足,IV型4足。 1.2治疗方法手术采用全身麻醉或硬膜外麻醉,侧卧位,采用Benirschke和Sangeorzan推荐的扩大跟骨外侧入路。全层切开直到跟骨外侧壁,由下而上剥离,暴露跟距关节、跟骰关节及后关节面,撬开跟骨碎裂的外侧皮质骨,并用大弯钳或组织剪插入塌陷的骨折块下面,将骨折块撬起,同时自跟骨结节处插入1枚斯氏针,从上往下撬拨,直视下见关节面被向上顶起并复位平整,恢复跟骨结节角及跟骨高度,克氏针临时固定。侧方挤压纠正跟骨体部侧方移位及成角,对复位后残留的骨缺损2cm2以上者,自体髂骨或者同种异体骨植骨,复位跟骨外侧骨皮质块,行钢板内固定,拔出临时固定的克氏针。伤口内植入14号引流管一根。 1.3术后处理术后抬高患肢,常规抗菌素应用4-5d,甘露醇与七叶皂苷钠脱水消肿,术后即开始足趾活动,48小时拔出引流管,处理皮肤张力性水泡,2周拆线。10-12周逐步负重行走。术后3、6月复查X线片,观察骨折愈合情况及有无继发性骨关节炎。 1.4统计学处理应用SPPS11.5统计学软件分析术前、术后跟结节角和跟骨高度,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本组2足失访,其余45足患者术后获6-24个月(平均16个月)的随访。术后X线片显示跟结节角由术前10.1°±6.0°恢复至术后38.1°±2.3°,跟骨体-丘部高度由术前(37.1±2.8)mm恢复至术后(38.1±3.1)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随访患者步行无疼痛,踝关节活动范围接近正常。根据美国足踝协会的足部评分标准评分[5],本组优(90-100分)36足,良(75-89分)5足,可(50-74分)4足;优良率91%。 3 讨论 3.1手术的必要性由于跟骨为足内外弓的共同后臂,骨折发生后解剖结构上存在以下问题:距下、跟骨前关节面塌陷、旋转移位,跟结节角变小,跟骨宽度增加,高度变小,若不加以纠正会产生创伤性关节炎,SandersI型由于损伤小,移位轻,一般采用石膏外固定,SandersIV型骨折碎裂严重,一般采用跟距关节融合术。 3.2手术的时机跟骨骨折术后常见的并发症是切口皮肤裂开、坏死、感染、骨质及接骨板外露等,手术时机的选择:一为伤后6h内水肿尚未形成(包括开放性骨折)。二为伤后5-10d期间伤足冷敷、抬高、甘露醇与七叶皂苷钠脱水消肿,待外踝下方皮纹征阳性出现后再手术。伤后2周以上复位困难,可考虑距下融合。 3.3内固定的选择解剖钢板是根据跟骨解剖形态而研制,其弹性模量与跟骨类似,极薄、多空、应力遮挡小,可多方位固定骨块。其中钛板因组织相容性好,薄、易塑性是较为理想的内固定材料。 3.4植骨是目前争议较多的,我们认为关节面塌陷的骨折恢复关节面后多少会有骨质的缺损。如不植骨易造成关节面的再次塌陷。植骨对于严重塌陷粉碎性骨折可起到支撑防止再塌陷的作用。另外植骨有效填充空腔,可减少长时间渗血,起到压迫止血的作用。关于材料的选择,我们的体会是自体髂骨取材简单、量大、经济,至于同种异体骨应充分考虑其可吸收性差、继发感染、切口渗出等不良反应。 3.5影响手术的因素手术成功的关键因素:跟距关节的准确复位、跟骨正常高度、宽度、跟骨的完整性等。 手术技巧:1.我们采用经典外侧入路,优点是广泛显露、直视下复位、术区无重要血管、神经。2.切口一刀至跟骨面,避免反复切割破坏解剖层次。3.手法轻柔,齿镊夹持软组织减少损伤。4.尽量缩短手术时间。 参考文献 [1]王胜利,陈汝岭.可塑性钛板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临床研究.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8,23:386-388. [2]Lim EV,Leung JP. Complications of intraarticular calcaneal fractures. Clin Orthop Relat Res,2001,(391):7-16. [3]孙永强,和艳红,魏景梅,等. 跟骨解剖支持板的研究及临床应用.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8,23:386-388. [4]李云峰,俞卫中,王晖,等.跟骨塌陷性骨折的手术治疗[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05,7(9):899. [5]Sander R.Current concrete review:displaced/inrraarticular fractures of the calcaneus[J].Joint Surg(Am),2000,82(4):225.

波及跟距关节的跟骨骨折的治疗

?临床报道?波及跟距关节的跟骨骨折的治疗 李逸群 陈志维 徐志强 郑文林 谢学文 徐泽松 邱华耀 (广东佛山市中医院 广东 沸山 528000) 关键词 跟骨骨折 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加植骨术 中图分类号:R683.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205(2005)01-0037-02 跟骨骨折是足部常见损伤,约占全身骨折的2%,跗骨骨折的60%,其中波及跟距关节面的骨折占跟骨骨折的60%~70%1。对波及跟距关节的跟骨骨折的治疗,如采用传统的闭合手法复位或斯氏针撬拨复位石膏固定等方法治疗效果不理想,且晚期出现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2。近20年来,随着对跟骨的生物力学、病理机制及治疗结果观察等进一步理解,目前治疗多趋向手术方式。但手术入路,内固定选择,是否植骨等问题上仍有争论,且在结果评价上所划分的标准亦存在较大差异。我科自1999年5月至2003年6月采用本方法行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加植骨术治疗跟骨骨折56例,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共56例,男48例,女8例,年龄从20~62岁,平均3 2.5岁。伴有其他肢体骨折的病例有15例。受伤原因:高空坠落伤41例,车祸伤15例。手术时机:7~10天。术前均行跟骨侧位、轴位X线检查及CT检查,均是波及跟距关节面的骨折,且跟骨的跟距关节塌陷明显,跟距关节关系改变。 1.2 手术方法 患者平卧位,膝关节屈曲,采用跟骨外侧切口,切口通过跟距关节,长约6c m~8 c m,保护腓肠神经,不打开腓骨肌腱腱鞘,作骨膜下剥离。掀开膨出的跟骨外侧面,显露距下关节面。直视下见跟距关节跟骨关节面部分塌陷,跟距 有1例发生大结节骨折,但术中予以有效固定,术后肩关节恢复尚可。避免大结节骨折,开窗不应太靠近大结节,并且开窗不应过小。术中有肩袖损伤者应予以修补。 肱骨干系长管状骨,周围组织虽较丰厚,但骨折后断端移位方向触摸容易。应用拔伸、端提、夹挤、旋转等手法能够满足复位需要。所以肱骨干骨折多数可以用非手术治疗。相对于手术来说,骨折愈合快,愈合率高,并且骨不愈合、神经血管损伤,肩肘关节功能障碍等并发症明显减少8。Stew2 ar9和H undly10报道107例肱骨干骨折经非手术治疗94%获得骨折愈合。但从两组疗效优劣比较来看,二者无明显性差异。因此,对于大多数肱骨干骨折来说,当以非手术治疗为宜,但亦应根据患者的骨折类型,病人要求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收稿日期:2004-09-07 作者简介:李逸群(1963-),男(汉族),广东省潮阳市人, 副主任医师。 参考文献 1 荣国威,瞿桂花.骨折内固定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306 2 裘发祖,孟承伟.外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705~706 3 唐新兵.带锁分叉髓内钉固定肱骨干骨折.齐齐哈尔医学院报,2001,22(6):697~698 4 尚天裕.尚天裕医学论文集.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1,252 5 章祖林,毕大卫.58例肱骨干骨折不愈合原因分析.中医正骨,1993,5(4):67~68 6 王亦瑶,孟继魁,郭于恒.骨与关节损伤.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0,354~3587 C ro lla R.M,D evries.L ocked intram edullary nailing of hum eral fractures.J Bone Jo int Surg,1994,76:631~634 8 裘发祖,孟承伟.外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705~706 9 S.T err Cnal.Campbell’s Oper O rthopaedics-9thed.UA. M o sby-Year.Bookd Inc,1998 10 Stew art M J.H undley JM.F ractyres of the hum erus:a cinoarative study inm ethods and treatm ent.J Bone Jo int Surg,1995,37~A:68 73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05年2月第13卷第1期

跟骨关节内骨折分类及治疗方法选择

跟骨关节内骨折分类及治疗方法选择 发表时间:2010-07-14T10:01:15.04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0年第8期供稿作者:王军 [导读] 最常见的致伤原因是高处坠落,近来随着交通业及建筑业的发展有升高的趋势。 王军(黑龙江省同江市人民医院黑龙江同江 156400) 【中图分类号】R6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 (2010)08-0122-02 跟骨是足部最大的跗骨,在跗骨骨折中占60%。最常见的致伤原因是高处坠落,近来随着交通业及建筑业的发展有升高的趋势。由于跟骨为足内外弓的共同后臂,骨折后其结构和形态的改变对承重与行走的影响极大。因此,及时有效的治疗对患者负重、行走功能的恢复意义重大。 1 跟骨关节内骨折病因跟骨关节内骨折主要是由垂直压缩应力引起,当身体从高处坠落后,距骨外侧似一个楔子作用在跟骨交叉角部位,将跟骨劈裂。如果外力继续作用,则中央三角区即被压缩,跟骨后关节面向前下方倾斜。如果暴力较大,尚有其他不同方向作用力可致一向后继发骨折线,此骨折线较低时为舌状骨折,较高时为跟骨压缩骨折。此外还有内、外翻应力及撕脱应力作用。上述应力作用导致足弓塌陷,跟骨体两侧皮质骨被挤破变得横径增宽,关节面塌陷。Bohler角减小、消失。跟骨结节块上移致跟腱相对延长、松弛,出现外伤性扁平足,足跟内、外翻畸形。这些改变导致足部应力不正常分配,对跟距关节乃至整个肢体负重力线都产生影响,严重影响足部正常功能及产生关节异常活动,引起疼痛。继而引起创伤性关节炎。跟骨向外侧破裂突出后可压迫腓侧肌腱,产生撞碰综合征,出现疼痛。手术切开治疗就是针对这些改变,力求恢复正常解剖关系。恢复跟骨高度及已增大宽度,准确恢复Bohler角及塌陷后关节面非常重要,这直接关系到术后效果。顾湘杰等认为Bohler角和临界角(即距跟后关节面交角)恢复同疗效的关系有显著相关。 2 跟骨关节内骨折分类及治疗方法选择跟骨骨折根据骨折线是否波及距下关节分为关节内骨折和关节外骨折。关节内骨折有很多分类方法,过去关节内骨折多根据X线平片分类,如最常见的Essex Lopresti分类法把骨折分为舌型骨折和关节压缩型骨折,但X线平片分类难以识别关节内骨折的粉碎情况及骨块的移位情况,对治疗和预后缺乏指导意义。对诊断和治疗比较有指导意义的是根据CT分类法,CT分类法使我们对关节内骨折的病理变化更加清楚,较常见的是Sanders分型,Ⅰ型:所有无移位骨折;Ⅱ型:二部分骨折;Ⅲ型:三部分骨折,典型骨折有一中央压缩骨块;Ⅳ型骨折累及后关节面四个部分,有四个以上骨折块。跟骨骨折后可以出现:a)跟骨高度丧失,尤其是内侧壁;b)跟骨宽度增加;c)距下关节面破坏;d)外侧壁突起;e)跟骨结节内翻。治疗跟骨骨折所要达到的理想目标是:a)恢复距下关节面的外形,特别是后距下关节面的解剖关系;b)恢复跟骨的高度和宽度;c)恢复腓骨肌腱走行的腓骨下间隙;d)恢复跟骨结节的内翻对线。跟骨骨折的治疗,过去多采用保守治疗和跟骨撬拨术,但均不能有效地矫正跟骨后关节面骨折的移位,难以恢复向外侧凸起的外侧壁骨块,虽然跟骨撬拨术可以恢复Bhler′s角,但对后关节面移位、足跟增宽、跟骨内翻难以矫正,且术后须石膏固定,不能早期活动。随着近年来手术技术的进步及内固定材料的改进,对于跟骨关节内骨折予以切开复位内固定的手术效果越来越好。切开复位可直视下整复后关节面骨折块和跟骨外侧壁骨块,纠正足跟增宽,有效防止肌腱炎和创伤性关节炎,术中牵引、撬拨可纠正跟骨短缩和跟骨内翻,恢复Bhler′s角和Gissane角。钛板及螺钉固定可使骨折得到稳定的固定,利于早期功能锻炼。 足跟外侧软组织较薄,皮肤血运差,抗感染力弱。跟骨关节内骨折,特别是SandersⅢ型、Ⅳ型骨折,多由高能量损伤所至,外力压迫足后跟及周围皮肤,直接或间接导致足后跟及周围皮瓣的血供部分或完全中断。此外手术时需剥离骨折端周围软组织,会再次损伤足后跟及周围皮瓣的血供,产生皮肤坏死,继发感染。因此如何保护局部的软组织血供,如何把握手术时机显得极为重要。皮肤坏死、切口感染是影响切开复位手术开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我们的经验是认真做好术前准备,伤后抬高患肢,石膏固定,20%甘露醇静点,待伤后7~10d破坏的周围血管再生,软组织肿胀消退后再手术。此时手术,可降低皮瓣坏死的机会。 为了避免切口并发症,切口要足够长,避免过分牵拉皮肤。术中采用“不接触”技术,用直径2~2.5mm克氏针钻入外踝、距骨颈、骰骨,牵开皮瓣,可较好地完成距下关节的显露。骨膜下锐性剥离皮瓣,将皮肤与皮下组织、骨膜间断缝合,避免皮肤与皮下组织分离,禁止做皮下组织分离。跟骨为松质骨,术后伤口渗血较多,术毕伤口要放置引流条,引流时间要长,防止血肿形成。尽可能缩短手术时间及止血带使用时间,电刀仅在止血时应用。钛板要紧贴骨面,不能翘起,以免影响伤口愈合。术后伤口要及时换药,保持伤口干燥。石膏制动3周,利于软组织修复,术后3周伤口拆线。 骨折关节面复位后残留空腔需植入松骨质或人工骨填充空缺,可起到支撑关节面,防止再次塌陷,促进骨折愈合等作用。有学者认为足跟部空间小,置入钢板等内固定物困难,同时剥离范围大,影响局部血液循环,因此不主张置入内固定物。本组病例均置入内固定物,但须最低限度地置入内固定物,钛板占位不大,无出现钛板外露。结果无一内固定物松脱及骨不愈合。钛板等内固定物适当置入有其重要作用,可抬起、支撑关节面,抵抗一定压缩力,同时固定骨折块防止分离,有利于早期功能锻炼。 参考文献 [1]王亦璁,孟继懋,郭子恒.骨与关节损伤,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750-755. [2]顾湘杰,章永德,任颂扬,等.累及距跟关节的粉碎性跟骨骨折的亚急性手术治疗.中华骨科杂志,1992,12:190.

跟骨骨折治疗方法的选择

跟骨骨折治疗方法的选择 足跟骨骨折是临床上常见的骨折之一,多数患者是由于高处坠落足跟着地压缩所致。由于结构复杂、周围组织特殊、关节面易塌陷,跟骨骨折在临床治疗上有比较多的难点。跟骨骨折的治疗总起来可概括为非手术方法和手术方法。从理论上和认知上说,治疗方法的优序选择是先非手术方法后手术治疗。本文结合临床实例,总结了跟骨骨折的相关经验,以期推动骨科治疗的发展。 标签:跟骨;骨折;手术治疗 许多骨科的一线工作者和专家学者为提高跟骨治疗的临床效果做了大量工作,但结果并不能尽如人意。特别是在跟骨骨折范畴中的关节内骨折,其临床效果一直差强人意。本文回顾了国内外关于跟骨骨折的资料记录,对跟骨骨折的原理及治疗标准、治疗手段及考虑的因素等作出了概述,以期推动跟骨临床治疗的发展。 1跟骨概述 1.1损伤机制跟骨骨折按照骨折的程度大致,其作用原理可分为高能量作用和低能量作用。高能量强压撞击,最常见的有高处坠落和车祸,这种损伤常常导致跟骨粉碎性或关节内骨折,且伴有脊柱骨折或损伤;低能量容易损伤导致轻微移位骨折。不管哪种能量,都是由剪切力和(或)压缩力引起的。 1.2分类方法跟骨骨折有较多的临床分类方法,每种方法均有其各自的优、缺点,且每种方法的分类主要依据都是X线及CT表现。临床上应用较广泛的是Sanders分型,这种方法被多数骨科医生认可,并依据其分类选择跟骨骨折治疗方法及预后判断临床效果。本文所述治疗方法也是基于Sanders分型。 这种分型方法,于1990年由Sanders提出。这种分型的依据是跟骨后关节面的损伤程度。该分型方法对治疗方法的选择和预判非常重要。Sanders分型主要有:①Ⅰ型:无移位的关节内骨折;②Ⅱ型:跟骨后关节面为两部分骨折,有一条骨折线两个骨折块;③Ⅲ型:跟骨后关节面有两条骨折线、三个骨折块; ④Ⅳ型:跟骨后关节面为四部分骨折块,属于严重的粉碎性骨折。 2跟骨治疗方式的选择 跟骨骨折的治疗具有挑战性,目前尚无理想的治疗方法。保守治疗适合于移位小的骨折,手术治疗针对于移位较大或粉碎性骨折。 2.1跟骨治疗应考虑的因素 2.1.1患者年龄老年患者(生理年龄50~55岁的患者)优先选择保守治疗的方法;

踝关节融合术

踝关节融合术 踝关节融合术是终止病变,解除疼痛,纠正畸形并提供关节稳定的有效手段,虽然其存在一定的弊端,如不愈合和畸形愈合会影响疗效,但是仍被视为严重受损踝关节的标准治疗方法。 踝关节融合方法很多,显露途径也有不同,常用的有前侧显露与外侧显露。外侧显露比较充分,病灶清除彻底,且较安全;前侧显露较差,病灶清除不易彻底,仅用于融合。 【适应症】 1.由于关节外伤、炎症、退行性变等原因发生对应关节面不相称,引起严重的关节功能障碍,或顽固的关节疼痛,影响工作和生活,经非手术治疗无效,又不适合用其他手术来保留关节动度者,宜施行关节融合术。 2.成人全关节结核,关节面破坏,估计不能保留关节功能,可在病灶清除的同时施行关 节融合术;并有畸形者,可同时矫正畸形。 3.由于神经病变或损伤而致肌肉瘫痪,引起关节严重不稳,影响整个肢体功能,而单纯肌腱转移又不足以维持关节稳定和恢复足够的有效功能,固定局部关节可以改善肢体功能者,宜施行关节融合术。 【禁忌症】 除一般择期手术的禁忌症以外,有下列情况者也应禁忌融合: 1.邻近关节已有骨性强直者,不宜作关节融合术。 2.两侧肢体的相同关节中,一侧已有强直者,对侧不宜施行关节融合术。 3.年龄在12岁以下的儿童,不宜施行关节融合术。 【术前准备】 1.关节融合术实际上可能包括病灶清除、关节融合、骨移植、矫正畸形等一系列手术,故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手术。所以,应根据这些手术要求决定手术方案,全面考虑,尽量争取一次手术、一个切口解决问题,务求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好的效果。

2.关节融合后活动丧失,会引起病人的思想顾虑,术前应予释疑:融合一个影响肢体功能的关节,会改善整个肢体的功能。 3.手术时,应用充气止血带,保持术野清晰,以利手术进行。 4.炎性关节病变(如结核性、化脓性)应于术前应用抗生素或抗结核药物,以控制感染或防止业已静止的病灶复发。 【麻醉】 腰麻或硬膜外麻醉。 【手术步骤、术中注意事项】 一、体位 向健侧斜卧位,与手术台成45°角,用沙袋垫好。 二、切口、显露 沿腓骨下段后下缘弧形切开,下端自骰骨前缘开始,上端至外踝上8cm处,拉开腓骨肌腱,骨膜下剥离腓骨(其下端的距腓、跟腓韧带须保留),在踝上6~7cm处切断腓骨下翻,即可显露踝关节。 三、切除软骨面 在骨间膜处纵行切开胫骨骨膜,骨膜下剥离胫骨下端的外侧面。如有病灶,应作病灶清除,在前方应将伸肌腱、足背动、静脉、神经拉开保护后清除病灶,切除关节囊,然后将足内翻,使踝关节脱位,继续清除关节腔内病灶。伤口内冲洗后,凿除胫距关节的软骨面。 四、腓骨嵌入移植 将腓骨的胫侧面凿成粗糙面,切除距、腓骨对应的软骨面,在胫骨的外侧凿一与腓骨下段相应的浅骨槽,并自其下段刮除部分小块松质骨,备作填充融合面的残余间隙。然后,由专人保持踝关节于功能位(屈曲90°、中立位,注意防止内、外翻或内收、外展)。将腓骨复位,嵌入胫骨骨槽内,再将踝关节上下加压、使胫距关节面紧密接触后,用2~3枚螺钉内固定腓骨干于胫骨及距骨上。在关节间隙及植骨缝隙中用松质骨填充。松开止血带,彻底止血后逐层缝合。

跟骨骨折手术治1心得

跟骨骨折的手术治疗 跟骨是最常见的跗骨骨折,占全身骨折的2% ,约75% 的跟骨骨折为关节内骨折,对于跟骨骨折的治疗有很多方面存在学术上是争论。对跟骨骨折要选择合适的手术时间、治疗方法、手术方式和术后处理。 为了帮助提高对跟骨骨折治疗和手术的认识,对跟骨的功能解剖和力学特性作一简要的复习。跟骨的大体解剖是在复杂的皮质骨和松质骨支持结构上面具有四个小关节为特点。这独特的解剖使距下关节和跗横关节能够进行高度的偶合和精确的连动活动。足负重近50% 通过跟骨。骨间韧带坚固地将距骨连接固定到跟骨上。内侧距跟韧带发育的很好和非常坚强。而外侧跟距韧带较薄和较弱。在跟骨内部骨小梁结构的差异很大,骨小梁的骨密度可有40 倍的差异。骨小梁密度最高的部位在后关节面处。皮质骨最厚的部位在跟骨内侧载距突的部位。在后关节下用3.5 mm 的螺钉作拔除负载试验能够达到接近200kg 。这些数据接近在胫骨皮质骨研发生的强度。 一、手术时机: 跟骨骨折后选用手术时机很重要。各种手术时机各有其优缺点。 1.急诊手术张力性水泡出现前)Fermandez 和Koella 优点: 骨折界线清楚、复位准确性较高和住院时间短。缺点:手术出血较多、皮肤准备较差,易发生创口感染。注意点:伤后要尽早的手术,最好在严重的肿胀或张力性水泡出现之前手术,可以减少术后的肿胀、愈合困难和创口感染等创口并发症。这种时机的选择最好适用于跟骨严重的粉碎性骨折;骨折后就诊较早的病人。 2.伤后3 —7 天: 优点: 具有急诊手术和急诊延迟手术时间的优点 缺点: 少于急诊手术和急诊延迟手术时间的缺点。 注意点: 要想办法加快肿胀的消退和保持跟骨短缩后的皮肤张力 3.急诊延迟:伤后1—2 周 优点: 局部的手术界线清楚、出血少、感染机会小缺点:由于跟骨骨折发生跟骨短缩和高度的降低,在待手术期中可以发生跟部的皮肤约定程度的挛缩,以致骨折复位后造成相对的皮肤缺损,创口皮肤缝合较为困难和易发生创口愈合困难,甚至发生创口裂开和感染。 注意点: 要保持跟骨短缩后的外侧皮肤张力。 4.晚期手术: 二、不同手术入路的切开复位内固定 (一)改良延长的跟骨外侧“L型”切口(Gould ,1984): 这一切口可以将腓长肌腱炎、皮瓣血供阻断和腓肠神经损伤等并发症降低到最低程度。 1,适应证: A·伤后2 一3 周的陈旧性骨折。 B·载距突或粗隆骨折块的广泛粉碎。C·舌型骨折块或关节压缩型骨折块位,在距骨下面向外脱出,位于距骨的外侧。 D·跟骰关节的移位骨折。 E·关节压缩性骨折从内侧切口不能完成复位的任何骨折。 F·尤其适应于“ Blowo ut fractures ”个骨(5折块/3 个关节)和距下关节粉碎性骨折。 G·外侧柱的骨折。

手术_3.15.8.2 四关节融合术

【编号】3.15.8.2 【手术名称】四关节融合术 【英文名称】pantalar arthrodesis 【别名】全距骨融合术;全距关节固定术;距骨周围融合术 【ICD编码】81.1106 【概述】 指三关节融合加踝关节融合,把距骨周围都融合起来,又称距骨周围融合术。从胫腓骨至跗骨(距、跟、舟、骰)融合成一牢固的骨骼,负重走路都很稳定。适用于婴儿瘫连枷足(踝足肌瘫痪)。但是完全融合后足部弹性差,应尽少采用。如有下肢肌肉广泛瘫痪,膝弯屈挛缩及膝内、外翻畸形,效果也不会好。四关节因距骨周围切骨后,距骨形成游离骨块,有缺血坏死和不愈合可能。四关节融合术、Blair死距骨体切除、胫距滑槽融合更为实用有效。有人主张分期手术,或先行三关节手术,再做踝融合。不论分期与否,周期都比较长。手术相关解剖见下图(图3.15.8.2-1~3.15.8.2-3)。

【适应证】 【禁忌证】 【术前准备】 1.术前足部X 线正侧位片,先在观片灯下用纸将足骨描绘成图,根据图纸测量角度,用剪刀剪叠达到功能位的要求,同时考虑畸形纠正后对神经血管的影响。

2.由炎症创伤、先天异常、婴儿瘫后遗症等各种原因引起的畸形表现不同,要根据实际情况处理。如伴有严重跖屈畸形,应考虑另做切口,延长跟腱,松解胫后的神经和血管。骨骼手术仍不能消除畸形因素应同时转移肌腱。跖筋膜挛缩,应在足底切断。 3.患肢情况,有无肢体缩短、膝内外翻、胫骨旋转、关节挛缩及下肢肌力改变等,应全面考虑,根据病人条件有计划的施行手术。 【麻醉与体位】 腰麻或硬膜外麻醉。取仰卧,大腿中段缚充气止血带。 【手术步骤】 分期手术。先做三关节手术,3个月后由后路做踝关节融合。下面介绍一期四关节融合: 1.切口 从踝上3~4cm处开始,沿伸趾长肌腱外缘向下,止于足背第3跖骨基部(图 3.15.8.2-4)。皮下深筋膜切开不作游离,一直切到骨面,贴骨面锐性剥离软组织,将足背伸肌和神经血管一并向内推开,勿伤足背动脉,充分显露踝关节和距舟关节(图3.15.8.2-5)。

跟骨骨折的手术治疗方法及临床分析

跟骨骨折的手术治疗方法及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3-02-25T13:47:48.530Z 来源:《医药前沿》2012年第35期供稿作者:王占海[导读] 目的探讨跟骨骨折手术治疗的方法及疗效。 王占海(大同煤业集团总医院急诊科 037008) 【摘要】目的探讨跟骨骨折手术治疗的方法及疗效。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到我院进行跟骨骨折治疗的患者40名,确诊后采用手术治疗,进行合适的术后处理后,回访以收集治疗预后效果。结果本研究中40名患者,共45足,随访统计按Maryland评分标准收集到的结果为:优16足,良15足,可9足。结论在手术治疗方式上综合考虑,能最大限度修复跟骨原状;再加以可靠的固定,加强锻炼,可减少并发症,更好的恢复跟骨的功能。 【关键词】跟骨骨折临床治疗 【中图分类号】R68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2)35-0148-01 跟骨骨折是一种常见多发的骨折现象,在全身骨折现象中占大约3%左右。足部最大的跗骨就是跟骨,跟骨上有一层薄的骨皮质覆盖,内部是松性骨质,形状为长方形结构[1]。因为跟骨的结构复杂,解剖和治疗处理有一点难度,所以治疗效果往往达不到预期,有较高的致残率,可遗留下较多后遗症,影响患者的后续生活质量。我院在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跟骨骨折患者40例,采取手术治疗,达到了理想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收集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到我院进行跟骨骨折治疗的患者40名,男性25名,女性15名,年龄18-65岁,平均年龄4 2.3岁。造成骨折原因有交通伤、高坠、走路摔伤。按Sanders分型:II型10例,III型15例,IV型15例。 1.2 方法 1.2.1 所有患者都经过CT确诊后,对少数情况严重的骨折情况给予急诊处理,多数手术进行时间为受伤后十天之内,有发现出现水肿或水疱现象的,在受伤后二周内进行手术治疗。但有文献表示手术的最佳时机为受伤后一周到两周之间,因为这个时间段受伤后出现的肿胀现象已消失,软组织得以恢复,如果时间拖太久,则骨折部位纤维开始恢复愈合,手术复位就比较难以着手了。 1.2.2 手术方法:首先进行麻醉,一般采用腰麻或硬膜外麻醉,单侧骨折患者采用侧卧,而双侧骨折采用俯卧的方式。手术切入口为L 型弧形,从脚踝以上0.5cm,经腓骨后至跟腱前中间位置再到足背,要避开伤至腓肠皮神经和腓骨的肌腱。要将受创伤关节面充分暴露,必须将跟腓和腓骨的肌腱完全断开,用克氏针做牵引以保持切口位置打开状态。仔细辨别受损位置,用骨刀沿受损位置切入,修正受创伤面以复位,纠正创伤引起的畸形和不规划部位,如跟骨结节角和跟骨交叉角。用挤压方法恢复增宽的跟骨位置,回复跟骨的高度。受损较明显的,可进行移植异体山脚,用克氏针固定,待X光检查后复位情况达到理想要求后,行钢板固定。用Y型或H型跟骨专用钢板,造型后预加力后置入再用螺钉进行固定,1颗钢钉固定在内侧到载距突上,置入引流条后,进行缝合切口,加压后用纱布进行包扎处理。 1.2.3 术后处理:将患肢抬高处理,1d至2d内可取出引流条,2d后取出引流管,服用抗生素以消炎防止感染。手术后切口一般会不停渗血,换药要稍频繁,一周内每天坚持,保证切口位置的干爽。适当延长拆线时间。拆线后,石膏固定4至6周。手术后3个月可在外力辅助下进行负重训练,并逐渐增加负重,6个月后可恢复正常负重状态。 1.2.4 疗效评定:按Maryland评分标准判定,标准分为优、良、可三种。我们通过手术后1-2年内回访收集预后结果以判定。 2 结果 本研究中40名患者,共45足。我们都在两年内进行了随访。按Maryland评分标准收集到的结果为:优16足,良15足,可9足。II、III、IV三种类型中优足分别为4、6、6足,良足分别为4、7、4足,可足分别为2、2、5足。并发症有切口发生感染2例,及时拆线引流后进行药物处理,愈合后未发生复发。腓骨肌腱炎2例,用药后恢复。其实并发症现象未见。 3 讨论 跟骨骨折是常见的骨折现象,也是比较复杂难治的骨折之一。一般活泼好动的青少年易发生此类骨折,损伤严重的治疗后往往达不到理想效果而留下后遗症,造成残疾[2]。足部最大的跗骨就是跟骨,跟骨上有一层薄的骨皮质覆盖,内部是松性骨质,形状为长方形结构。正因为跟骨这样的复杂结构,解剖和治疗处理有一点难度,损伤后处理起来就相对困难。跟骨维持人体运动平衡,人体的大部分体重都承担在跟骨上,如果发生突然高压力大负荷,会造成跟骨压缩性骨折,并且骨折类型也是多种多样,骨折分类多样后,治疗方法的选择就比较困难,预后效果也不理想。跟骨骨折一般是垂直力量造成,扭力损伤比较少。 我们认为将跟骨宽度与Bohler角进行良好修复归位后,可很好的修复损伤面[3],使预后良好,减少至残率。由于跟骨的复杂解剖特点和骨折机制,导致的并发症也很多,如肿胀、水疱、神经血管受损、伤口感染、骨刺、畸形愈合、关节发炎等等,物理上的并发症包括行走不便、肌肉痉挛、神经炎。所以说,要选择恰当的时机进行手术,针对不同情况制订针对性的方案和术前准备工作。手术中采用全厚皮瓣,不应过于拉扯和折动,修复后移值其他骨骼来支撑关节面骨折位置并加强稳固度,手术后进行石膏固定,合理运用抗生素以有效防止并发症产生。有并发症时,应立即作手处理。 总而言之,跟骨骨折类型多样,治疗起来比较困难,通过现阶段深入研究,手术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在治疗方式上综合考虑,能最大限度修复跟骨原始形状。再加以可靠的固定,加强锻炼,可减少并发症,更好的恢复跟骨的功能。参考文献 [1]郑鹏.跟骨骨折手术治疗24例临床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2010, 6(3):86. [2]陈岩.应用解剖跟骨板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J].黑龙江医药科学,2010,33(6):41-42. [3]于键.跟骨粉碎骨折的手术治疗[J].中外医疗,2010,48(24):44.

跟骨骨折固定手术

Coordinating Committee in Orthopaedics & 跟骨骨折固定術(Calcaneal Fracture Fixation) Traumatology Effective date: 19 February 2009Document no.: PILIC0003C version1.0 Version 1.0Page 1 of 1 跟骨骨折固定手術 簡介 跟骨是下肢足踝部最底層的一塊骨,它承受全身的壓力最大、但也是踝下關節重要的一部份,踝下關節對於行走凹凸不平的路最為重要。跟骨骨折是足部最常見的骨折之一。 手術過程 手術是把骨折復位,然後用螺釘、鋼板內固定,目的是保存關節、減少骨折移位後的後遺症,也可盡快恢復病人踝骨關節的活動能力。方法常是從足踝外側路入,復位後加內固定。如有骨塊嚴重缺損,可能需要植骨。 手術風險或併發症 一般風險 跟骨骨折手術跟其它骨科手術一樣,存在一般手術的風險和併發症:關乎痳醉的、自身的和傷口。例如肺炎、失血、中風、心臟病、感染、昏迷等等…足以危害身心及生命,並要作出相對治療。 與手術部位相關的風險 ?後遺症如骨折不癒合、骨折畸形癒合、復位不完美、關節活動不靈、踝下關節創傷性關節炎等。 ?其他如傷口問題、表皮神經線受傷、內固定器引致的痛症、鬆脫或外露等。這些都可能需要再行處理。 手術後跟進 ?一般手術後免除石膏,病人需要用拐扙走路,患肢不能著地約六周,但需要物理治療,活動踝關節尤為重要。如患者是勞工,職業康復訓練很 重要。 ?由於傷口的癒合可能複雜,痛症可能維持,須要耐心治療。 ?至於接骨內置物如鋼板,要因應個別情况作考慮拆除,如病人要求拆除,也必須在癒合後才考慮。 備註 可能發生的風險或併發症,不能盡錄。不可預計的併發症亦偶有發生,某類病人的風險程度亦為不同。如有查詢,請聯絡你的醫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