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习俗--佛教文化

宗教习俗--佛教文化
宗教习俗--佛教文化

宗教习俗--佛教文化

一佛教起源

二佛教教义

佛教中认为,人生是无常的,充满痛苦的,只有信奉佛教,才能彻底摆脱生死苦恼,进入涅磐境界。这种道理是通过佛教中的“四谛”,“五蕴”,“十二因缘”等教义表现出来的,在这里我们就不再深入研究了。

信奉佛教,只有通过不断的修炼,才能得成正果。那么,怎样修炼成佛呢?佛教认为,坚持“戒、定、慧”三学,靠“经、律、论”三藏。三学中,戒为戒律之学,定为禅定之学,慧为智慧之学,这些都是指如何学习佛理的问题。三藏中,经藏为释迦牟尼说法言论的汇集,律藏是佛教戒律规章制度的汇集,论藏则是佛主几大弟子对其理论、思想阐述的汇集,总称为三藏。坚持三学,精通三藏,便可成正果。例如,中国唐代西天取经的玄藏法师,他精通三藏,所以被称为三藏法师或唐三藏。

三佛教历史

佛教分大乘教和小乘教两大派系。大约在公元前4世纪,佛教内部因对教义和戒律的认识产生分歧,逐渐形成了上座部与大众部两大系统。公元前1世经,印度南部的大众部产生了大乘教。“大乘”即“大的运载物”意思是可以运载众生到达涅磐的境界,即人们常说的“普渡众生”。而坚持“四谛修行”

的原始佛教,便被大乘教称为小乘教。小乘教修炼的重点在于“自我解脱”和立地成佛。在中国,大部分的信徒都信奉的是大乘佛教,只有云南地区的傣族等少数民族信奉小乘佛教。

佛教传入中国有两条路,一条是从印度经中亚,沿着古“丝绸之路”,大约在公元前1世纪,由古印度高僧带到中国来的。另一条则是通过斯里兰卡、缅甸、泰国传入了中国的云南一带。史料中记载,公元64年,汉明帝派使

臣蔡惮等人前往天竺取经,在途中遇见了天竺高僧竺法兰和摄摩腾,迎到了佛像与佛经,于是便一同返回洛阳。于公元67年到达洛阳,朝廷以接待贵

宾的专馆――鸿胪寺来接待。在这之后,凡是僧侣传教的住所便称为“寺”。

因当时驮运佛经回洛阳的是一匹白马,于是便将洛阳的鸿胪寺改建为白马寺。这便是中国的第一座佛教寺庙。

四佛教寺庙

佛教的寺庙,是供奉佛像,存放佛经和举行佛事活动的地方,也是僧人们生活居住的处所。在印度,寺庙被称为“僧伽蓝摩”,简称“伽蓝”。中国的

寺庙,最初受印度“伽蓝”的影响,主要是石窟的塔院寺。唐朝以后,受中国祖庙、宗庙、祠庙殿堂等建筑的影响,逐渐由以塔为中心过渡到了现在的以大殿为中心。由唐代开始,到了明代,中国佛寺的建筑格局基本定型:一条南北走向的中轴线上,安排着几重大殿。一般情况下,依次是山门殿、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和藏经楼。两侧分别设有钟楼、鼓楼、禅堂和斋堂。特意设置的还有观音堂、药师殿、罗汉堂以及僧房等。在中国也还保留有许多

石窟寺庙。如龙门石窟、云岗石窟、敦煌石窟等等。这些石窟,现多用于供奉佛和菩萨。

五佛教中人物等级

在佛教中,主要供奉的有佛、菩萨、罗汉,以及护法天神。佛――在梵文中被称为“佛陀”,意思是“觉者、知者”。觉又含有自觉、觉他和觉行圆满的意思。小乘教讲的佛专用于对释迦牟尼的尊称,大乘教除释迦牟尼外,还泛指一切觉行圆满者。在佛的下面,便是菩萨,梵文中叫作“菩提萨捶”,意思是“觉有情、道众生”,中国也称菩萨为“大士”。中国寺庙中常供奉“三大士”,即文殊、普贤、观音;加上一个地藏,便是佛教中常说的四大菩萨。再往下,便是罗汉,梵文中叫做“阿罗汉”,罗汉是小乘教中修行的果位。小乘教认为,获得罗汉果位者,即断了一切尘缘的烦恼,而进入到涅磐的境界,不再有生死轮回,受天人的供奉。而大乘教则认为,佛是第一境界,菩萨是第二境界,第三境界才是罗汉。在佛教中,还有16罗汉、18罗汉、500罗汉与800罗汉的说法,他们都是释迦牟尼的弟子。

在罗汉中,还有一个特殊的人物,他便是我们熟悉的济公。济公确有其人,为南宋台州人氏,俗名李心远,出家后法名道济,曾先后住过杭州灵隐寺、净慈寺。据说他不守戒律,喜好喝酒吃肉,尤其是狗肉。他穿着破烂,举止痴狂,被称为癫僧。他化缘于民间,常救苦救难、见义勇为,嘲弄宫府劣绅,很得平民喜爱。在他死后,被尊为济公,说是“降龙罗汉”转世。在罗汉堂中,并没有他的位置,所以不是站在过道,就是蹲在房梁,形象也是哭笑不得。

除了罗汉,佛教中还有护法天神,护法天神又有“四大天王”,“金刚力士”等二十多种。佛教传入中国后还产生的一位特殊的护法天神,他便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三国时期的蜀名将――关羽。据说在他死后曾托梦与当阳玉泉寺的普净大师:“还我头来,还我头来”。大师点化他:“你生前征战杀人无数,其死者又何处索头”。关羽顿时醒悟,皈依佛门,成了守护寺庙的伽蓝神。

宗教因素对民族关系的影响

宗教因素对民族关系的影响问题研究 39042120伊桢孝听课证号:008 宗教与民族的关系问题,无论是对宗教,还是对民族,都是十分重要的问题。一个民族的特定的社会生活孕育、产生了该民族的宗教信仰。宗教产生以后,又在各民族的发展中逐步发育壮大,并对各民族的经济社会发展及精神生活产生着久远而深刻的影响。可以说,任何一种宗教都有不同程度的民族性,任何一个民族也都有不同程度的宗教性。因此,宗教和民族有非常密切的联系。 一、宗教对民族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宗教作为各个民族精神生活的一部分,是依赖于民族的经济、政治的发展的,但宗教作为社会的思想上层建筑,反过来也要对民族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宗教在社会生活中所起的作用具有二重性,宗教对民族发展的影响同样具有积极和消极的二重性特征。一个民族的共同宗教信仰有益于增强该民族成员的认同感,有利于促进该民族内部的团结,增强民族的内聚力。特别是在遭到外来的民族压迫和宗教压迫时,对宗教信仰的捍卫实际上就是对民族利益的维护。另外,以宗教形式反映和保存下来的民族的宗教文化中的精华,是该民族宝贵的文化财富,对发扬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也是起到积极作用的。有的宗教既主张出世,又主张入世,积极参与社会生活,促进了信仰该宗教的民族素质的提高。如伊斯兰教的注重“两世吉庆”,强调人的后世的永恒福乐是最高幸福的前提下,也允许教徒享受今世生活,通过正当手段谋取生活资料,享受现世的物质福利。特别是鼓励经商,致使穆斯林善于经商而为世人皆知。另外,有些民族或某一民族内部如果不能使自己的宗教或教派比较快地适应现代社会,仍然固守传统陈旧的东西,甚至将宗教信仰等同于民族

原始宗教的特点有哪些

1.原始宗教的特点有哪些? 原始宗教在宗教演化史中具有独特地位,具有一系列特点。主要有: 一. 神灵崇拜。原始宗教皆由史前原始宗教演化而来。早期一般仍对大量自然体和自然力(如天地日月、风雨雷电、山林河湖、动植物等)甚为敬重,但大都已不再停留于把自然体本身作为直接崇拜对象的自然崇拜,而是开始了相信各自然体和自然力皆有特定的自然神加以掌管的神灵崇拜。后来,还出现了越来越多掌管社会职司的社会神,如战神、爱神、命运神,以及农业神、畜牧神和各种手工艺神等等;不少自然神也被增加了一些社会职司。神灵的拟人化日益明显;虽然仍有许多神灵继续保有动物头形或身驱。 二. 主神观念。不少民族、城邦有自己的民族守护神和城邦守护神。后来一些部落发展成为王国后,更在众神之中形成了主神的观念;当王朝更迭时,夺得政权者也常改以本民族的守护神作为主神。 三. 天阶体系。与地上王国相应,天阶体系观念随之产生。分掌不同职司的大小神灵,皆在一位主神之下形成品级等次。在地上,各国王族所信奉的宗教一般都成为国家宗教;并在国家的支持下,建立起祭司体制、寺庙建筑与制度以及礼仪典章等。 四. 全民性质。原始宗教的全民性是自发形成的,所有部落的民族,不管老少男女皆一起参与和信奉,并且全体成员间是平等的。 五. 对神敬畏。神是可敬的,也是可畏的。可畏的程度达到可怕的地步,部落环境或村民遭受天灾人祸往往与这位神拉上关系,通常都被看为是得罪了神明。酋长或君王可能是神的儿子,或亲属,或臣仆,祭司被看为是可以与神交通谈话的人。对神不但恭敬,还须敬畏,偶有不慎,都可能遭到严厉惩罚。对这类观念也加以宣扬,有时甚至杀人献祭。 六. 神学和宗教哲学出现。宗教伦理观念亦开始形成。随着文字的产生,最初的宗教典籍也开始出现。 七. 没有排除古原始社会已有的法术。但是这些宗教法术的属性在古代原始社会的稍有不同,起了变化。其制服客体的意愿继续在占星术、炼丹术中得到一定的保存并与古代天文学、化学有所关联。也继续与古原始社会或宗教的鬼怪观念结合在一起,成为占卜、观兆等活动的依据。 2.道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有哪些? 在道教的长期发展过程中,对我国古代的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产生过巨大而复杂的辐射作用,留下它的深刻影响。其某些影响至今在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构成中仍然不可忽视。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从中国学术思想的领域来看,道教在历史上曾产生过许多著名学者,他们在思想文化方面都各有一定的贡献,在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影响。特别是道教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与儒释之间产生了复杂的互动关系:一方面相互排斥,相互斗争,另一方面又相互吸收,相互渗透,从而促进了中国学术思想的内在融合与发展。 第二,从文学艺术领域来看,道教对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也有非常深刻而突出的影响。道教信仰的理想,是长生成仙。这种神仙思想反映在文学领域中,成为文学的重要题材之一。古代以道教神仙为题材的作品,充满于诗、词、歌、赋、戏剧、小说等各种文学形式之中,数量甚多,作者亦不少。道教对文学的影响,不仅反映在题材方面,而且也反映在文体上。此外,道教对中国音乐、书画、雕

中国传统宗教

汉译英:宗教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中,本来就与文化难解难分,因为人类创造宗教的过程是一种更为高级而复杂的精神文化过程,它与文化一样,给人类提供了一整套生活方式。所以,从广义上讲,宗教的历史就是一部人类文化史,宗教是社会文化现象,是社会的自我意识,是人的自我意识,是人的本质的外在的表现。 In the development ofhuman civilization ,Religionand culture have alreadybeen inextricably,Because theprocess that humancreate religion is a moreadvancedand complexprocess ofspiritual culture, and it is just like culture, providinga setof life style to human.So, broadly speaking, the history ofreligionisahumancultural history, religion is a socialand culturalphenomenon, theself-consciousnessof society, humanself-awareness,and the externalmanifestationof human nature. 英译汉:Different religions, faiths and attitudes to spirituality stand as collective and historical creations which “reflect the diversity of human experience and the various ways people have of coming to terms with the promise, challenge and tragedy of human life”. They are cross-cultural and internally diverse, as they interact with other cultural practices and values. 对于精神,不同宗教、信仰和态度作为集体和历史作品,它反映了人类经验的多样性和人们对承诺、挑战、悲剧的各种各样的妥协方式。他们是跨文化和内部文化的多样化,因为他们与其他文化习俗和价值观的交互作用。 河南佛教学院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佛学院,河南省佛教协会主办的四年制本科佛教高等院校。位于佛道圣地桐柏县龙潭河景区,建筑面积30000平方米。于2006年6月开工建设,2010年10月竣工。学院占地面积69600平方米,建筑面积30000余平方米,具有教学、办公、生活、教学实践等功能。2011年3月正式招生,学院院长是释永信。 道教门神:旧时农历新年贴于门上的一种画类。门神是道教和民间共同信仰的守卫门户的神灵,旧时人们都将其神像贴于门上,用以驱邪避鬼,卫家宅,保平安,助功利,降吉祥等,是民间最受人们欢迎的保护神之一。道教因袭这种信仰,将门神纳入神系,加以祀奉。

宗教生态

宗教的生态智慧与科学发展观 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胡锦涛同志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宗教工作作为党和国家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而且必须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并把它落实到宗教工作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和全部过程。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十分丰富,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各个领域,简言之,就是要做到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那么,在宗教工作中究竟如何落实科学发展观呢?我认为,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深入挖掘宗教中蕴含的深刻的生态智慧,借鉴宗教重视生态保护的实践经验,发挥宗教界在保护生态环境中的积极作用,努力建设生态保护型的社会,从而实现“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这一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 一、深入挖掘宗教思想中蕴含的生态智慧,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有益的思想资源 科学发展观要求“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要言之,就是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在我国五大宗教的教规教义中,有许多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论述,可以为我们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有益的思想资源。 譬如说,佛教的缘起论认为,万事万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人和自然之间,是共生共荣、相互依存的关系。佛教的慈悲思想主张“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力戒杀生。佛教的平等观不仅强调众生平等,而且还强调众生与“无情”――草木花卉,山川大地的平等。充分反映了佛教对自然界万物的敬重、悲切和摄护。尤为重要的是,佛教还认为,生态危机的根源在于心态危机和心灵污染,主张通过净化人心来净化环境,以实现人间净土。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它继承和发展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一体、和谐共生的思想。它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强调“道法自然”。人与万物在道性上是平等的,人应该对万物利而不害,参赞化育。道教主张“仙道贵生”,敬重生命是其教义要旨。道教还要求人们把慈悲之心扩大到自然物上,慈心于物,不伤生灵。所以,当代著名物理学家卡普拉说:“在伟大的诸传统中,据我看,道家提供了最深刻并且最完善的生态智慧。” 伊斯兰教是一个珍爱和平与生命的宗教,它的生态智慧,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对象性的关系,人类不能离开自然而存在。二是强调以仁爱之心爱惜生物,合理开发自然。伊斯兰教把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当作一项“善功”,把它作为衡量人(大地的代理者)是否认真履行自己代理权的标准。三是主张人类作为大地的代理者,在享有开发和利用自然权利的同时,必须肩负起保护大自然的义务。总之,在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伊斯兰教坚持中道的立场:既要改造自然,又要顺应自然;既不屈从自然,也不破坏自然;既不禁欲,也不纵欲,而是要通过真主的光辉来净化人类的灵慧之心,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明清民间宗教特征概略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人文教育 明清民间宗教特征概略 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民间宗教是对应正统宗教或主流宗教而言,主要在下层民众间流行,在历史上往往受到主流社会和宗教的歧视、排挤甚至打击,但却绵绵不绝,始终拥有众多信众,成为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古代传统中,民间宗教并不是一个独立门类的信仰,它被人们习惯性的贬称为“淫祀”、“巫觋”、“方术”、“莲匪”、“教党”和“迷信”等。中国历史上的统治阶级从其自身利益和巩固等级秩序出发,对民间宗教有时利用,有时打击,但防范打压多于利用扶植,这迫使一些民间宗教进入秘密或半秘密状态,常被冠上“邪教”的罪名。而正由于历代统治者视“邪教”为洪水猛兽,必欲尽断其根珠而后快,不仅剿灭其组织,焚毁其经书,即便载于史册,也只是寥寥数笔,意在抹杀其存在。 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民间宗教渐趋成熟的时期。在中国历史上, 民间宗教名目繁多, 特别是在明清时期, 民间宗教犹如春笋般涌现, 教派之多, 前所未有。著名的有罗教、黄天教、闻香教、红阳教、圆顿教、龙天门、天地门等, 到明末已经达到70 多种名目。在清代,除明代延续下来的以外,又出现了更多新的教门, 如姚门教、八卦教、青莲教、清茶门等, 名目更多达百余种。明清时期,政府立法明令,严禁各民间宗教活动。 在中国古代,尤其是明清时期,民间宗教是一个突出的社会现象,但是从事研究和教学的学者并不很多。中国民间宗教的系统研究始于20世纪初,外国学者德·格瑞特1904年所著《宗教受难史》率先涉及中国民间宗教的活动历史,中国学者的研究则首推陈垣1923年发表的《摩尼教入中国考》。但从1949年到改革开放的近三十年间,在正统研究中,这一边缘性领域由于政治原因而成为禁区,也因为资料匮乏和其本身的隐密性而不受重视。1980年以来,在社会史研究新潮影响下,民间宗教研究步入了正常的轨道,有关民间宗教研究日益增多,为我们了解这一新领域提供了条件。 民间宗教的特征研究,对于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近年来,学术界对民间宗教研究增多,但是并没有针对明清时期民间宗教特征的专门研究。本项研究就试图在现有对民间宗教研究的基础上整体性了解中国古代明清时期民间宗教的一般共同性

宗教问题在社会主义中国的准确定位

宗教问题在社会主义中国的准确定位宗教问题已成为国际化的、敏感性的关注焦点,并进一步对全球化的和平与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国际上因宗教问题而引发的宗教争端和种族冲突在不断的升级,从而致使冲突地区时局动荡,民族矛盾激化,流血冲突不断。 各种名目繁多的宗教邪恶主义、极端主义、恐怖主义势力也由此应运而生,致使人类和平、安定的生存环境受到了严重的威胁。由此可见宗教问题处理的好坏,不但对于西方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国家安全和地区安定至关重要,而且对于奉行社会主义制度的我国的长期繁荣和稳定,也同样不容忽视。 虽说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的执政党.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久经考验的、具有远见卓识的,并具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的无产阶级的无神论政党。其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与唯心主义的宗教神学,形成了理论观点上的根本对立。而怎样使宗教人权在社会主义的中国得到全面实践?使我国的传统文化与泊来的宗教文化在我国得以有机的融和?从而怎样进一步萧清西方帝国主义的新“十字军”对近代中国进行的近一个半世纪的文化侵略,所产生的历史流毒?如此等等,已使我国的宗教问题更趋于复杂化,这就要求无产阶级的执政党对社会主义新时期的宗教问题,能有一个全新的发展思路和明确的理论定位。

诚然,无产阶级的导师马克思、恩克斯、列宁,都已对社会主义时期的宗教问题做了大量篇幅的详尽的论述,也值得中国的无产阶级政党去借鉴。但是对于面向二十一世纪改革开放的中国,在面对当前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和世界多元化发展的新格局,尤其在对宗教问题的权衡和定位显得如履薄冰,慎之又慎,但我们绝不允许有丝毫的失误和偏差。 那么宗教问题在面向新世纪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中国,到底该如何定位呢?首先,应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宗教理论和我国当今的现实国情有机的联系起来,以维护我国长期繁荣、稳定的政治大局为中心,以建设小康社会,实现民族复兴的世纪伟业为目标。以求同存异,兼容并蓄的宽阔胸怀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宗教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一个广阔的生存空间、宽松的发展环境和强有力的法律保障。使其在优越的社会主义的新天地里沿着正确的轨道,健康化、科学化,规范化的向前发展。从而使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和宗教人权的确立得到不折不扣,充分的、全面的实践。 再则,我国宗教各社会团体和广大信徒群众在充分行使当家做主的政治民主权利的同时,更要进一步督促宗教各社会团体优化自身的体制,建立、健全各项行之有效的监管机制。全面提高自身的素质,切实搞好自身队伍的建设。从根本上杜绝宗教邪恶主义、极端主义思想和势力的滋生和蔓延,从而有力的维护国家和社会的长治久安。

中国宗教的主要特征

中国宗教的主要特征 在50年代初期,中国共产党对宗教情况作了科学分析,提出了中国宗教具有“五性”的基本特点,即:群众性、民族性、国际性、复杂性、长期性,这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国情相结合的科学概括,是中国共产党正确处理问题、制定宗教工作方针政策的重要理论依据。 群众性:中国有多种宗教并存,每种宗教都拥有相当多的信教群众。对于大多数群众信仰某一种宗教的民族来说,随着民族人口增加,信教群众人数也将相应增加。周恩来说过:“中国的宗教徒有几千万,如果加上在家里信教而不到寺庙去的就更多,差不多有1亿了。”可见,在中国总人口中,尽管信仰宗教的人所占比重不大,但绝对数字不小,具有一定的群众性,从某种意义上说,如何正确对待宗教信仰问题,就是正确对待信教群众的问题。 民族性:主要是指佛教、伊斯兰教在许多民族中有着广泛的信仰。全国有16个少数民族中的大部分或一部分信仰藏语系佛教或巴利 语系佛教,有10个少数民族大多数群众信仰伊斯兰教。宗教对这些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和社会活动的各个方面有着深刻的影响。民族与宗教是两个不同的范畴,但在一些少数民族中,宗教问题往往又与民族问题交织在一起。同时,在民族压迫制度存在的时代,宗教也曾作为这些民族反抗民族压迫的旗帜和团结本民族的纽带。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的消灭,宗教这种旗帜和纽带作用,已经消失。但它的传统影响仍存在,同民族问题常常交织在一起,互相

影响。如果宗教问题处理不妥当,就会直接影响到民族的团结、国家的统一和边防的巩固。因此,在处理宗教问题时,要着眼于民族的发展和进步,着眼于把各民族的信教群众和不信教群众紧密地团结起来,共同致力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 国际性:中国的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都是由外国传入的,这些宗教都是世界性宗教,在国际上占有重要地位,在许多国家和地区有着众多的信徒,其中有的宗教在一些国家中被奉为国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宗教方面的对外交往不断发展,特别是中国实行对外开放后,宗教方面的国际交往日益增多,这有利于团结世界上爱好和平进步的力量,开展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斗争,有利于开展经济、科技和文化交流,加快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同时,国外敌对势力也会利用宗教进行渗透,作为对我国推行“和平演变”战略的一个重要手段。这是时刻要警惕的。 复杂性:宗教是由共同的信仰、宗教感情、宗教道德、宗教仪式、宗教组织等诸多要素构成的,它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宗教在人们之间起着一种纽带作用,把他们联系在一起,形成一种势力,同时宗教又与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有着密切联系,互相影响、呈现出复杂的状况。宗教的复杂性,还在于国内仍然存在一定范围的阶级斗争和复杂的国际环境,必然要影响到宗教。因此,宗教不仅是一种思想信仰,还涉及到社会政治问题、群众关系、民族关系和国际关系。 长期性:中国共产党人认为,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现象,它的存在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和认识根源。在中国社会主

浅谈中东问题背后的宗教因素

浅谈中东问题背后的宗教因素 【摘要】中东问题从其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出现以来就没有消褪过,这其中有很多因素,诸如民族冲突,大国因素,领土争端。而宗教因素也是不可忽略的重要原因,中东问题的历史根源、形成过程以及其一直难以解决都与宗教有着紧密的联系。而作为中东问题核心的巴以冲突可以说是两种民族宗教的矛盾,每次不得不提的耶路撒冷归属问题也是其宗教冲突的最直接表现。难以预料这两个绝不愿意在宗教问题上作出妥协的民族的未来会走向何方。 【关键字】以色列中东宗教 【正文】宗教文化的对立与冲突一直都是引发民族冲突与地区冲突的一大因素,只是从来没有哪个冲突中的宗教因素像在中东问题中那样重要和持久。中东问题可以说是伊斯兰教和犹太教剧烈碰撞的后果。对于犹太民族和阿拉伯民族来说,宗教是他们永远不可割舍和妥协的部分。而他们对于巴勒斯坦和耶路撒冷不稍冷淡的宗教热诚使中东问题一直难以停歇。 中东问题并不是突然产生的,而是有其历史根源和形成过称。巴勒斯坦位于亚洲西部,地处欧、亚、非三大洲的交通要冲。这是个满了传奇却又多有灾难的地方,在这里有着民族的迁移定居,有不断出现的侵略、战争和征服……而如今也正是这块约26145平方公里的土地使巴以冲突迟迟得不到解决,因为两个民族都与它有着深厚的宗教渊源。根据《旧约圣经》的记载,这块曾被叫做“迦南”的土地,是神所应许给以色列人祖先亚伯拉罕的美地。公元前约18世纪,生活

在阿拉伯半岛的闪族中的亚伯拉罕带着他的家人,开始了往迦南的迁徙。他们也因此被成为“希伯来人”,意思就是“渡过河而来的人”。尔后亚伯拉罕的孙子雅各改为以色列(意为“与神与人较力都得了胜”),他的子孙就是现在的以色列人。而亚伯拉罕除了有由他妻子撒拉所生的雅各的父亲以撒这个儿子外,还有一个是撒拉的使女所生的以实马利。这“以实玛利”正是阿拉伯人的祖先,阿拉伯人也常自许道:“亚伯拉罕就是我们的父亲而且以此为荣。这本是兄弟的两个民族,又为何处在如今这光景呢? 宗教因素可以说是根源吧!对于犹太人而言,迦南地即巴勒斯坦是上帝应许他们的产业,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因此他们一直没有忘记过这块土地,即使他们曾因着自然灾害迁到埃及生活过400多年,即使他们曾经历亚述、巴比伦、波斯、希腊、罗马等帝国的侵略统治,即使罗马帝国将他们驱逐远离了这块土地颠沛流离了近1800年,即使他们遭遇了几次让人难以置信的无辜残害。所以历史上有了他们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归回:摩西带领他们用40年的时间从埃及归回,尼希米、以斯拉、所罗巴伯、末底改等人三次带领他们从被虏之地归回,公元前后的100多年内他们组织了三场大起义希望复兴以色列国,维也纳记者和剧作家西奥多·赫茨尔发起锡安主义运动(又称“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号召全世界犹太人回归故土,他们竭尽所能终于在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国正式宣布成立并在1949年5月11日被承认为联合国的成员国……而阿拉伯人一样不能容忍自己的圣地被异教徒所控制。这批一直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的阿拉伯人也创造了属

浅谈中国宗教文化发展

《文化地理学》期末论文:浅谈中国宗教文化研究 学生姓名: 学院: 专业: 班级: 学号: 辽东学院 Eastern Liaoning University

浅谈中国宗教文化研究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特殊的文化现象,是人类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影响到人们的思想意识、生活习俗等方面。中国宗教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且有自身的特点,从古至今一直影响着人们的精神生活。 一、宗教文化的概况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构成我国宗教文化的有佛教文化、道教文化、伊斯兰教文化、基督教文化(含天主教文化)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原始宗教文化,如萨满教文化等等,诸多的宗教文化多姿多彩,林林总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我们重温中华文明的创造历程,包括宗教文化的创造历程,从中吸取智慧,经验和教训,可以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以利于创造更加光辉灿烂的中华新文明。中国宗教的多样性和包容性,中华民族是多民族融合、共存的共同体,中国传统文化也是在多样性文化不断碰撞和交融中发展的,形成多源汇聚的过程和多元一体的结构。 (一)宗教文化的传入 在先秦,有邹鲁文化、燕齐文化、三晋文化、荆楚文化、巴秦文化、吴越文化等地方性文化之间的对立与互渗;在秦汉则由百家争鸣演变为儒道两家的互绌相摄,汉末以后有儒佛道三家的鼎立和互补,其后又有四家五家(伊斯兰教、基督教等)以及更多的亚文化体系之间的融汇与共存。这就是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品格。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周易大传》说:“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这种多元开放的理念极大地影响了中国文化,形成兼收并蓄的传统。中国社会对各种不同的宗教信仰,包括外来宗教,都相当宽容;各种宗教及其分支教派都能够在这片土地上正常存在和发展,相互和平共处,人们可以兼信两教或三教,这种事情在西方是不可想象的。许多外国宗教以和平方式,通过正常的文化交流途径传入中国,其中以印度佛教的传入与中国化最为成功。 佛教之进入中国,在很大程度上是中国人主动请进来的,取经、译经活动绵延了数百年。中国人在理解、消化和改造佛学上,态度之认真,思索之深密,耗时之持久,都是相当惊人的。唐、宋、元、明、清诸朝,陆续传入景教、伊斯兰教、摩尼教、祆教、犹太教和近代西方天主教、基督教(新教),除了鸦片战争以后天主教、基督教的传教与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有联系外,其他宗教,包括明末利玛窦传入天主教,都是以和平的正常的方式传入中国。

宗教产生的原因

目录 1民族与宗教起源的理论争论 (1) 2宗教的起源 (2) 3民族的出现与民族宗教的形成 (2) 4一神崇拜与普世宗教的产生 (3) 5宗教产生 (4) 参考文献 (4)

宗教产生原因 摘要:宗教堪称是人类世界中最古老、最神秘、最不可思议的领域。宗教形成的原因不能脱离民族发展的历史,历史上,民族的兴衰和宗教的消长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人类文明发展进程的重要内容;民族和宗教关系问题往往是经济、政治、社会问题和国家之间、阶级之间矛盾斗争的重要表现方式,也是人类各种社会结构形态、文化和思想差异的重要体现。因此,研究古代世界的民族与宗教问题需要从民族和宗教的起源着手,进而研究民族形成和宗教发展过程中,民族与宗教的关系以及与之同步的国家的发展过程。 关键词:宗教起源民族崇拜 我们认为,宗教的起源早于民族的形成,民族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古代民族认同的标准具有原始性、复杂多样、多变的特点。在宗教发展过程中,几乎所有宗教都经历了从自然崇拜起源,从多神崇拜到主神崇拜或一神崇拜的发展过程,而从民族宗教到普世宗教的发展是适应统一的多民族大帝国统治的需要。宗教堪称是人类世界中最古老、最神秘、最不可思议的领域。宗教形成的原因不能脱离民族发展的历史,历史上,民族的兴衰和宗教的消长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人类文明发展进程的重要内容;民族和宗教关系问题往往是经济、政治、社会问题和国家之间、阶级之间矛盾斗争的重要表现方式,也是人类各种社会结构形态、文化和思想差异的重要体现。因此,研究古代世界的民族与宗教问题需要从民族和宗教的起源着手,进而研究民族形成和宗教发展过程中,民族与宗教的关系以及与之同步的国家的发展过程。 1民族与宗教起源的理论争论 在民族概念上,分歧和争论由来已久,大体上可分作“现代说”和“原生说”两个派别。其中,1913年斯大林提出的民族定义受到广泛关注,他认为,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种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其他学者也有自己的观点,瑞士-德国政治理论家、法学家J.K.布伦利奇认为民族有8种特质:1、同居一地;2、同一血统; 3、同其肢体形状、 4、同其语言; 5、同其文字; 6、同其宗教; 7、同其风俗; 8、同其生计(经济)。孙中山则提出民族形成的5个要素:第一血统、第二生活、第三语言、第四宗教、第五风俗习惯等。斯大林认为民族是近代以后形成的,那么是否应该

宗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宗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内容摘要】: 西方人普遍认为中国人没有信仰,实际上,中国有三大宗教:佛教、道教、儒教。在中国几千年发展的历史中对中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宗教作为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类文化的特征和精神。本文将从中国宗教的起源,对古代中国文化的影响以及宗教在当今社会发展现状这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 诞生、影响、发展现状 【正文】: 一:中国宗教的起源 中国目前存有的三大宗教为儒教、道教和佛教。自从春秋时期孔子创立了儒教思想后,到了魏晋时期,儒教这个说法便流传开来,其思想在中国几千年文化史中占有主导地位。道教作为中国本土的宗教,是最能体现中国宗教特色的宗教之一,距今已有1800余年的历史。佛教作为唯一的外来宗教,佛教的传入和发展大约在两汉之际,经长期传播发展,而形成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中国佛教。 二:宗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儒教是儒家思想的宗教界的一种说法,实际上儒家思想能不能定义为一种宗教学姐还有争议,因此本文将这一部分略讲,重点讲道教和佛教。 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以“道”为最高信仰。道教在中国古代鬼神崇拜观念上,以黄、老道家思想为理论根据,承袭战国以来的神仙方术衍化形成。道教的玄妙思想、神仙境界、奇异方术、逍遥精神、贵生伦理渗透到文学艺术领域的方方面面,道教的自然情怀、浪漫主义深深影响着传统文艺的审美观,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精神源泉。道教对国人的性格心理、伦理道德和民族凝聚力的塑造是无与伦比的。道教上善若水、以柔克刚的思维方式,造就了国人内敛、含蓄的性格心理;道教阴阳协调、天人合一的思想,决定了中国人的辩证思维方式;道教奉行“知常容,容乃公”的准则,形成了宽容谦让、包容开放的民族性格,促使中华文明经久不衰。 佛教在印度于公元十三世纪初消亡,在中国却作为大乘佛法而得以弘扬和发展。佛教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并且和道教追求长生不老不同的是,佛教更关心芸芸众生的酸甜苦辣、生离死别,因此受到更多人的推崇。佛教对中国文化产生过很大影响和作用,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灿烂辉煌的佛教文化遗产。许多佛教建筑已成为我国各地风景轮廓线突出的标志。佛教还为中国文化带来了新的意境、新的文体、新的命意遣词方法。佛经中的动人故事常常成为艺术家们绘画的题材。大量的佛教用语,如世界、如实、实际、平等、、清规戒律、相对、绝对、觉悟、意识等等深深影响的国人的思想。 三:宗教在当今中国的发展现状 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建设推崇无神论,受到马克思主义的影响,许多中国人不再有宗教信仰。因此在当今中国社会,很难见到宗教在西方国家那样普遍。然后新中国仍然推重宗教信仰自由。所以仍有许多宗教人士活动在社会的各个角落。有支持社会主义建

论世界三大宗教的基本特征

论世界三大宗教的基本特征 陈麟书世界三大宗教是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它们能突破民族、国家和地区的限制进行传教布道,并能为世界各民族、国家和各地区的人们所接受,因而成为世界性的宗教。世界宗教影响的范围很大,对人们的思想、文化和政治等各个方面都有很大影响。近几年来,基督教 大约对十亿多人口有着较深的影响。伊斯兰教徒约有六亿多。受佛教影响的约有三亿人口。 世界上约有二十亿人口的生活受这三大世界宗教的影响。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之所以能成为世界宗教,这决不是偶然的,是由其不同于其他宗教的基本特征所决定的。 世界宗教是古代文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产物。在文明社会以前是不可能产生世界性的宗教的,即使在文明社会中,也不是一开始就有的,而是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完善起来的。 在文明社会以前,由于氏族部落为单位的狭小的、落后的经济体制,只能把人们的宗教活动限制在一个十分狭窄的范围内,不仅部落之间交往不多,更谈不上世界性的交往。加之当时人们的文化极其落后,没有文字来进行各民族之间的思想交流和宗教交流。特别是由于当时人们思维能力的低下,还没有高度的抽象思维能力,不可能在人们的头脑中,形成一个统一的主宰世界之神的概念和形象。在这种历史条件下,绝无产生和形成世界性宗教的可能性。 在文明社会中,也不是在古代文明社会一开始就有世界性宗教的。它是在世界性交往和沟通日益增多的历史条件下才能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世界宗教是在民族宗教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民族宗教要发展成为世界性宗教,这只有到了经济、政治、文化和宗教的发展,达到了各民族各个国家和各地区之间能够进行互相交流和沟通的时候才有可能。各种宗教通过交流和比较,有的被淘汰了,有的则进一步发展和扩大了影响,有的就发展成为世界性宗教。 这种世界性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宗教的交流,在历史上一般都开始于封建社会的中兴时期,世界性的宗教也就是在这个时期开始产生、形成和发展起来。以佛教来说,在公元前六世纪,就已由古印度奴隶社会的毗罗卫国王子释巡牟尼

宗教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宗教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由《宗教与中国社会》这门课引发的思考学习《宗教与中国社会》这门课以后,使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宗教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佛教传入中国后成为了统治者麻痹和统治人民的工具,同时其具有欺骗性的教义又使人民容易接受它,其流行在一定时期内,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社会的稳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佛教一传入中国便很快得到封建统治者的欢迎和扶持,一些贵族供奉佛像,建造寺庙。在统治者与贵族的宣传下,中国社会在政治上得到稳固的发展,统治者的地位也得到巩固。 佛教的传入,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随着佛教的传入,古代印度的医学、天文、历法、音乐、舞蹈、绘画和建筑艺术也传入了中国,丰富了中国的科技文化的内容和人民的文化生活,推动了中国古代科技和文化艺术的繁荣;佛教的盛行,又促进了哲学思想的发展,南朝齐梁间的思想家范缜针对佛经宣扬的神不灭谬论发表了著名的《神灭论》,系统地阐述了他的无神论思想,成为我国思想史上的宝贵遗产;佛教的盛行还推动了我国科技的发展,唐朝时佛经的广泛传播,推动了雕版印刷术的发明。 佛教成为了中国古代加强对外交往的桥梁之一。唐朝时,我国僧人鉴真应日本邀请,出生入死六次东渡,终于到达日本,在日本留居十年,传播唐朝文化;唐太宗时著名僧人玄奘历尽艰险,到天竺研究佛经,他带回的佛经译本成为今天研究印度古代文化的重要史料。

佛教在中国古代后期成为中央政权加强对边疆的管辖和加强与 边区少数民族之间的联系的纽带,这突出地体现在中央封建王朝对西藏地区的管辖上。 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传播的同时,与之有关的科技文化艺术也传入了中国,丰富了中国人民的文化生活,促进了中国古代科技文化的发展和繁荣,促进了中外经济贸易往来的发展。 伊斯兰教促进了中国古代的民族融合,增加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成员,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更增强了中华民族的旺盛的生命力和活力。 随着基督教的传入,与其相关的科技文化知识,尤其是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和科技著作也传入了中国,这不但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内容,而且促进了中国科技的发展。 外国人曾以教会的名义在中国开办了许多医院、学校以及育婴堂之类的公共事业,尽管其动机是协助其政府对中国的政治、经济侵略,但也多少为中国人民带来了一些先进的西方文明。 近代洪秀全受基督教影响,创立“拜上帝教”,组织发动了太平天国运动,推动了人民革命运动的兴起。 基督教也成为了外国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的工具。资本主义国家利用传教侵略中国,鸦片战争以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对建立教堂、自由传教作了重重规定,严重破坏了中国主权;各国传教士还以传教为外衣,配合其本国政府对中国进行政治、经济、文化侵略。这些进一步扩大了中国与西方国家之间的差距,加剧了中国的进

中国传统文化与宗教

陕西理工大学 院(系):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 专业班级:计算机1401 学号:1418014018 姓名:李强

中国传统文化与宗教 儒、释、道三家,相互影响,相互交汇,各个教派有其特有的思想体系与思辨哲学,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传统宗教儒家道家佛家 中国传统宗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部分,也是我们从先辈传承下来的丰厚的历史遗产。它们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信仰与价值观,而且作为世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风俗习惯,渗透在每个中国人的血脉中,制约着今日之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和思想方式。中国传统宗教并不能简单地概括为儒教,也不是儒教、道教和佛教的简单相加,而是中华民族各种思想文化的总和,包括了各种观念形态和物质形态。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然在其久远博大之中,却有其归元。由学术系统而言,三教九流、百家争鸣,以儒、道二家为其归致。东晋以后,历南北朝隋唐,由印度传入的佛教文化逐步融入中国传统文化,佛教典籍因而也就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所谓“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儒、释、道三家,鼎足而立,相辅相成,构成了唐宋以来中国文化的基本格局。 在长达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里,儒家思想一直在官方意识形态领域占据着正统地位,对中国文化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可以说,儒学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主流。 儒家创始人为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人。孔子思想里,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礼”。所谓的“礼”只是纲常名教化的政治、社会

秩序。在孔子思想里,“礼”是与“德政”相结合的。主张礼治德化与政令刑罚相辅而行。另一重要内容即是“仁”。如《论语》中的“克己复礼为仁”、“仁者爱人”。“仁”既是孔子修己治人的根本原理,又是孔子实践道德的最高原理。“仁”作为一种精神品质,包含了多方面的伦理道德原则。除了是一种使人们自觉、主动地遵循礼的道德素养之外,还是一种处理人际关系的道德伦理准则。此外还有天命观,把天视为主宰一切的权威,并把它作为思想体系的终极依据,另一方面,也表现出一些理性精神,主张天人可以互相感通,强调在人事活动中去体认天命,强调人事有为。“在学习方法与认识论上也总结了不少经验。 儒家真正精华的是关于学习的问题,孔子认为学习本身是不断实践的过程,强调要反复地学习实践才能巩固所掌握所学的知识要“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他还主张学与思并重,“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在孔子之后,也有许多当世大儒。子思,名伋,孔子的孙子,他继承和发挥孔子的中庸之道,提出以“诚”为核心的人生哲学。孟子,名轲,子思的学生,提出了“仁政”说。仁政里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朴素的民本主义观点。荀子,名况,字卿,他提出了“性恶论”,人为人性本恶,主张隆礼重法。汉代的董仲舒,他又以儒家为中心,吸取黄老之学以及阴阳、名、法各家,提出了“天人感应”说。董仲舒还根据他的神学的人性论,建立起“三纲五常”的道德观念,提出“独尊儒术,罢黜百家”。他所提出的这个思想文化方

中国的四大宗教要点

中国的四大宗教要点 1.中国四大宗教的主要宗派: (1)佛教:A:汉族地区佛教(大乘佛教):三论宗、天台宗、华严宗(贤首宗)、法相宗(慈 恩宗)、律宗、净土宗、禅宗、密宗(真言宗)、[八宗口诀:三天华法,律净 禅密]; B:小乘佛教:云南少数民族地区 C:藏传佛教:宁玛派、萨迦派、噶举派、格鲁派; (2)道教:全真道,正一道; (3)伊斯兰教:逊尼派、十叶派; (4)基督教:天文教、新教、东正教; 2、中国四大宗教的主要经典: (1)佛教:北传佛教:《大藏经》(《三藏经》); 南传佛教:《大藏经》; 藏传佛教:《甘珠尔》、《丹珠尔》; 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传入中国内地 (2)道教:《道藏》; (3)伊斯兰教:《圣训》、《古兰经》;唐永徽二年(公元651年) (4)基督教:《圣经》;唐贞观九年(公元635年),时称景教 3、中国四大宗教的标志及传入中国的时间: (1)佛教: (2)道教:太极八卦图; (3)伊斯兰教:新月; (4)基督教:十字架; 4、汉族宗教信仰的两个明显特点: (1)采取兼容并蓄的态度。 (2)任何外来宗教都必须地方化、民族化,才能存在和发展。 5、中国云南省有哪几个少数民族信仰上座部佛教? 傣族、德昂族、阿昌族、布朗族、佤族(可用口诀联想这些民族的全称:傣德阿布佤)。6教创始于何时何地?创始人是谁? 佛教约创立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印度。创始人名悉达多,姓乔答摩,佛徒尊称其为“释迦牟尼”(意即“释迦族的圣人”)。 7、佛教发展的四个时期: (1)原始佛教时期:公元6世纪中叶至公元4世纪中叶 (2)部派佛教时期:上座部佛教(小乘佛教);大众部佛教(大乘佛教)。 (3)大乘和小乘佛教时期: (4)密乘佛教时期。

1、第一讲 二、世界矛盾冲突中的宗教因素

二、世界矛盾冲突中的宗教因素 当今世界,一些热点地区长期存在因民族、宗教因素而引发的矛盾和冲突,很多矛盾隐含着数百年乃至几千年的历史积怨,特别是冷战结束后,宗教矛盾公开化,其中许多矛盾伴随着领土的纠纷,再加上美国谋求世界霸权、大国的利益之争以及基督教向非西方国家的扩展和征服,形成了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社会动荡和流血冲突。这种由于民族、宗教因素引发的矛盾和冲突就连美国、俄罗斯等一些大国也难以独善其身。例如,美国“9·11”事件的发生以及之后对阿富汗和伊拉克的入侵。俄罗斯对车臣民族分离主义组织两次武力打击,其间发生了震惊世界的2002年“莫斯科剧院人质事件”(造成118名人质死亡)和2004年“别斯兰人质事件”(死亡人质超过150人)。第二次车臣战争于2009年结束,俄罗斯撤走大部分军队,就在这一年的8月17日,俄罗斯最大水电站发生大爆炸,75人死亡,车臣反政府武装“烈士营”声称对爆炸事故负责。2010年3月29 日凌晨莫斯科市卢比杨卡和文化公园地铁站发生爆炸事件,41人死亡,74人受伤。印度国内印度教徒、伊斯兰教徒、锡克教徒之间所发生的暴力冲突不断,2010年2月13日晚,印度孟买东南大约200公里的浦那发生德国面包房爆炸事件,造成8人死亡和40多人受伤,印度认定是巴基斯坦境内宗教极端主义武装组织所为。类似的重大袭击事件,几乎每年都会在印度发生。如此等等,世界上不论何种问题,一旦涉及宗教因素,往往会出现对抗、冲突、暴力,甚至引发战争。 (一)波黑内战 波黑内战交织着东正教、天主教和伊斯兰教的矛盾。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共和国(简称“波黑”)是前南斯拉夫联邦的六个共和国之一。该国居民分为三个主要民族,信奉三种宗教,即塞尔维亚族信仰东正教,有136.9万人,占总人

宗教在中国农民起义中的作用

宗教在中国农民起义中的作用 “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 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问的力量的形式。”①宗教是自然压迫和社会压迫的产物、它自产生那天起就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人类历史、国际政治产生极大的影响。 在阶级社会它使人们放弃现实斗争,是统治阶级剥削奴役人民的精神“鸦片”。但被剥削阶级也利用宗教进反行抗斗争,作为动员和组织革命队伍的工具、宗 教对农民起义的准备、发动以及失败都产生重大的作用。在封建王权统治下,不可避免的、日益严重的社会矛盾靠封建制度自身的调节,是无法解决的,地主阶级对农民的残酷压榨,必然酿成农民起义。而宗教以神的名义,以神的语言,以类似民谣、乡谚等直接表述民众社会理想的神学预言.唤起相当多的人为信仰而献身的宗教热情,从而掀起声势浩大的群众运动。 在中国农民运动史上,宗教对农民起义进程影响的程度不同,有以下几种情况: 1、借用迷信观念作为起义的号召。如秦末农民大起义。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带领戍卒前往服劳役途中,因遇雨误期、依秦法律要杀头。在这生死关头,只好决计起义。他们在占卜先生帮助下:事先往买来的鱼肚子里塞进一个帛条,上面用红颜料写着“陈胜王”三个字,、后又在附近祠庙中夜燃簧火,模仿狐狸的叫声.呼喊“陈胜王”。戍卒看到帛条,听到“狐鸣’,大为所动、认为陈胜做王乃天意,因而愿随陈胜、吴广起义。陈胜和吴广打出起义旗号之后,又冒用已死的公子扶苏及名将项燕之名.以争取人心,使更多的人支持起义。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战争,为推翻秦王朝立下首创之功。

2、宗教从总体上影响着起义的进程。如汉末黄巾起义与道教就有着密一切的关系。起义领导者张角自称大贤良师,奉事黄老道(把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黄帝和后来的老子作为教祖),成了原始道教中一个流派一一太平道的首领,认为黄帝时的天下是他们理想中的太平世界。张角利用太平道为旗帜,又派弟子们去各地传教,为起义作舆论准备,并用符水治病以进行传教,借此吸引和联络农民。他们把适于参加战斗的道徒编为三十六方,大方一万多人,小方有六、弋千人,组成三十多万天兵天将,决定于公元184年农历3月5日“内外俱发,/\ 州三十六方并起”,举行大暴动。张角起义军提出了“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响亮口号。起义军很快成为燎原之势。在张角起义的鼓舞下,各族人民相继奋起,随之发生了黑山起义军暴动、西北各族人民起义和张修领导的天师道徒起义。天师道是西南流行的由张陵创立的早期道教的一个流派。因为初入道的人要交五斗米,故俗你五斗米道。天师道起初在巴蜀设二十四治(治:教区组织的名称),张修是巴郡一个教区的首领,在黄巾起义后也于同年七月率众起义.北上攻取汉中,为后来张鲁在汉中建立天师道政权开辟了道路。从张角发动起义到黑山军的最后失败,历经二十余牟的农民战争;使东汉封建王朝受到致命打击。 3、一些农民起义不仅利用宗教,而且对宗教的内容进行大胆的改造。例如佛教和摩尼教以及教义源于它们的白莲教都劝人慈悲为怀,规定不可杀生,不可杀人。但是以白莲教为旗帜组织和发动起义的红巾军却与白莲教的教义相违,主张无情地惩杀反动官吏、豪绅地主和作恶僧尼、认为只有杀尽不平才能实现太平。 北宋的方腊起义中,方腊以摩尼教作为旗帜,汇集了成千上万摩尼教教徒作为起义队伍的骨干力量,在他的宣传鼓动中,既反对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三纲五常”,主张官兵平等,男女无别,也反对摩尼教中原有的不杀生等信条,而是提出“只有杀人,才能度人”、“‘只有杀人,才能成佛,,,“见官吏,公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