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石病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结石病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结石病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结石病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结石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是人体异常矿化所致的一种以钙盐或脂类积聚成形而引起的一种疾病,常见有泌尿系结石(肾结石、输尿管结石、膀胱结石、尿道结石等)和肝胆系结石(胆囊结石、肝内胆管结石、胆总管结石等)。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结石的发病率逐年升高,据统计,我国北方地区以肝胆结石为主,而南方以肾、胆管结石为主。40岁以上患病率为30%,60岁以上患病率为40%,70岁以上的老人患病率高达50%,人均患病率为10%左右,严重地威胁着人们的健康和生命。

1泌尿系结石

1.1概述

泌尿系结石是泌尿系统的常见病之一。结石可见于肾、膀胱、输尿管和尿道的任何部位。但以肾与输尿管结石为常见。泌尿系结石多数原发于肾脏和膀胱,输尿管结石往往继发于肾结石,尿道结石往往是膀胱内结石随尿流冲出时梗阻所致。临床表现因结石所在部位不同而有异,肾与输尿管结石的典型表现为肾绞痛与血尿,在结石引起绞痛发作以前,病人没有任何感觉,由于某种诱因,如剧烈运动、劳动、长途乘车等,突然出现一侧腰部剧烈的绞痛,并向下腹及会阴部放射,伴有腹胀、恶心、呕吐、程度不同的血尿;膀胱结石主要表现是排尿困难和排尿疼痛。

流行特点1.2.

我国人群中泌尿系结石的患病率为1%-5%,南方高达5%-10%;年新发病率约为150-200/10万人。泌尿系结石是一个全球性的疾病。我国泌尿系结石发病率并未减少,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总的发病数也不断增加。因为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进行过一次严格地按照现代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全国范围的关于泌尿系结石发病率的调查。已有的泌尿系结石发病率数据,仅仅是区域性的、散在人群的、个别单位的研究结果,再加上实际工作中调查研究方法科学严谨性不能得到保证,所以这些数据具有片面性,远远不能反映我国目前泌尿系结石[1]。的实际发病状况1.2.1 泌尿系结石病人的发病年龄高峰在25-40岁之间,女性有两个高峰,即25-40岁及50-65岁。出现第二个高峰可能与女性绝经及骨质疏松有关。肾与输尿管结石多见于20-40岁的青壮年,约占70%左右,膀胱和尿道结石多发生在10岁以下的儿童和5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

[2]。女性患者逐渐增多,泌尿系结石发生率男性高于女性1.2.2

发病的性别比率逐渐缩小。上尿路结石患者男女比例相近或男性稍多于女性,而下尿路结石患者男性明显多于女性,男女性别差异在城市和农村中的表现也不同。

1.2.3 我国泌尿系结石的地理分布存在着明显的地理差异。我国总体来说分布有一定地区性,南方地区发病率高,以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山东、湖南、江西及安徽省等地区发生率较高。北方地区[3]。发病率低1.2.4 近年来有资料表明,膀胱结石的发生率已有明

显下降,但上尿路结石的发生率却有上升趋势。近50年来,随着我

国经济状况的发展,人民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泌尿系结石的发病部位和患者的年龄构成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具体表现为下尿路结石患者急剧减少,上尿路结石患者明显增多;中壮年上尿路结石患[4];者增多,而小儿原发性膀胱结石患者明显减少

1.2.5 国内一个8907例住院资料临床流行病学分析表明输尿管结石

在结石病中构成比较大,泌尿系统结石分布高峰集中在夏季,膀胱结

石的高峰年龄明显偏大;不同职业的结石病系统构成之间差异有统计

学意义,农民患者中泌尿系统结石构成显著高于消化系统结石构[5]。

成1.2.6江西、贵州、广西、广东、云南、海南一带结石发病率很高,结石病人占泌尿外科住院病人的30%以上,有些地方例如广东,可以达到半数。黑龙江、内蒙、山西、宁夏、甘肃、青海等地,结石病人占泌尿外科住院病人11%以下。中部各省在二者之间。

1.2.7我国不仅泌尿系结石的发病率高,而且复发率也很高,结石的高复发率成为了困扰我国泌尿系结石治疗的难题之一。据报导,603例上尿路结石1年结石的复发率为3.30%,5年复发率为13.00%,下尿路结石的;23.80%年以上复发率高达15,12.50%年复发率为10.复发率较低,5年复发率为6.20%,10年复发率为8.50%。

1.2.8 各民族泌尿系结石的发病率是不同的,在新疆喀什地区,维吾尔族患者占多数,达97.31%;广西则以汉族为最高发病率,其[6]。而云南以彝族最高,苗余依次为苗族、壮族、侗族、最低是瑶族族最低。

1.2.9外科医师、飞行员和在高温条件下工作的厨师,他们的发病率较高。另外,从事铅作业的人群,其泌尿系结石的发病率也明[7]。显高于对照组

1.3流行及危险因素

结石形成主要原因就是饮食。它是由饮食中可形成结石的有关成分摄入过多引起的。肾结石的形成过程是某些因素造成泌尿中晶体物质浓度升高或溶解度降低,呈过饱和状态,析出结晶并在局部生长、聚集,最终形成结石。

1.3.1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饮食与生活模式发生了变化,吃得好而运动少,造成脂肪的过量储存、糖分增高蛋、白质过量,极易形成结石。另外,环境的恶化,水质的污染也是很重要的原因。

1.3.2偏食习惯:地域饮食习惯造成某类食物摄入过多造成体内草酸的大量积存,导致结石易形成发生。

1.3.3生活环境:尿石在某些地区的多发,可能与地理、气候、水源及饮食习惯等因素有关。天气炎热、出汗多、尿液浓缩,水和饮易引起结石的发生。尿酸盐等,食中含有过多的矿物质成分如草酸盐、.如夏季是结石病高发的季节,长期呆在户外活动的群体还是会流失体内较多的水分,大量出汗后,尿液就会浓缩,尿中的晶体更容易沉积,导致结石产生。

1.3.4精神、性别、遗传因素:现代工业化社会中,高度职业紧张状态的人群结石发生率较高,可能与下丘脑垂体对尿浓缩及成分的调节

失常有关。女性尿石发生率远较男性为低,可能与女性尿内枸椽酸浓度较高,有助于防止尿内结晶的聚合有关。尿石形成与遗传的关系比较明显的只有胱氨酸和尿酸结石,在大多数结石患者找不到遗传因素。

1.3.5南方尿石症的发生明显高于北方,提示气候条件和饮食习惯在结石的形成过程中起一定的作用。

1.3.6国内统计资料表明,泌尿系结石患者与健康人血脂以及电解质水平存在差异,高脂血症及家族史是泌尿系结石形成的危险因素[8]。

2 肝胆系结石

2.1概述

我国的一种常见病,近年来有逐年升高趋势。按结石所含得成分,分为三类:胆固醇结石、胆色素结石、混合型结石,其中以胆固醇结石最为多见。按发生的部位来分,可分为胆囊结石、左50%胆总管结石和肝内胆管结石,其中胆囊结石占全部结石的.

右。胆石在胆囊内,一般不引起黄疸,也不产生绞痛( 除非卡住了胆囊管)。胆石在总胆管内卡住时,病人出现疼痛,常有黄疸、寒战、

发热,大便呈灰色,小便颜色加深如浓茶一样。肝内胆管结石占胆石症的15%左右。由于胆石较小,呈泥沙样,容易往下流动,因此多数同时有总胆管结石。病人常从幼年时就有反复发作的腹痛、发冷、发热、黄疸等病史。

2.2流行特点

我国1989年10.26万人B超普查显示患病率约6.27%。l992年流行

病学一项研究表明,胆石症患者急剧增加,同10年前相比患者增加

了2倍左右。我国人群的发病率达9-10%,自然人群发生率为7.8%。调查表明:胆石症患者收治率约占同期住院病人的11.5%,发病呈逐年上升趋势。随着国人生活水平的提高,膳食结构的改变,胆石症(尤其是胆固醇结石)发病率居高不下,甚至会迅速上升。

2.2.1种族与地区:以北欧、北美国家胆石病发病率最高,南非地区黑人发病率最低。我国拉萨一次调查显示,该地区胆结石患病率为2

3.0%。性别、职业、生活习惯、饮食习惯、疾病等对胆结石的形成有显著影响,胆结石的形成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9]。,果居民胆结石的形成与民族关系不明显2.2.2胆石成分中以胆固醇结石最为多见,占75%-90%,此类结石在我国较欧美为少,其发生率大约不超过胆石症的20%。而亚洲地区则以胆色素结石为多,以胆红素为主的混合性胆石在.

我国最多见,约占全部胆石症病例的90%以上。特别是肝内胆管结石多于胆囊,肝内胆管结石发生率较高。

2.2.3 年龄因素:40-60岁为胆石病典型发病年龄,小于20[10]。国内尸检资料岁者少,一般随年龄增加胆石病发病率亦增加显示胆石病检出率为7%,而80岁以上老人胆石病发病率可达23%。

2.2.4女性胆石病较男性发病率高,50岁以上女性胆石病发病率为男性的2倍。

2.2.5 国内一项研究表明,胆囊结石在结石病中构成比较大;消化系统以肝内胆管、胆囊、胆总管结石病患者在秋冬季节比例较高,尤9-12月显著,肝内结石发病年龄呈低龄化,胆囊结石仍然是常见疾病,5年

来构成比呈上升趋势,且结石病的出现低龄化趋势。

2.2.6 老年人的胆囊结石患病率较高。有一报道老年人胆囊结石的患病率为l4.22%,其中男性患病率为9.2O% ,女性患病率为19.32%,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农村老年人患病率为12.6O% ,城市[11]。老年人患病率为18.28% ,城市老年人患病率高于农村2.3 流行及危险因素

2.3.1 长期高蛋白、高脂肪、高热量膳食使体内胆固醇增加或肝脏合成胆固醇量增多,造成胆汁中胆固醇过饱和。

2.3.2 某些肠道疾病由于丧失了胆盐,也使胆固醇处于相对过饱和状态。

不能按时进餐,胆汁在胆囊内滞留时间过长。2.3.3

2.3.4某些溶血性疾病或肝硬变时也可导致胆结石。

2.3.5 由于妊娠引起的胆汁淤滞,神经系统平衡失调,也可引起胆囊结石。

2.3.6 大多数调研报告表明,胆固醇结石患者多有阳性家族史。

2.3.7 胆石病发病的危险因素中,胆固醇结石发病率与下列因素正相关:大量单糖饮食,高脂肪饮食,女性,肥胖,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血症、高三酰甘油(TG)血症肝硬化,糖尿病,饮酒和吸烟;黑色胆色素结石与溶血、肝硬化、慢性酒精中毒等相关;棕色胆色素结石与十二指肠憩室、胆道感染低蛋白饮食等相关。饮酒、脂肪肝、缺乏运动可以认为是这一人群患胆囊结石的危险因素。

2.3.8有研究表明某地区胆结石的流行与饮用水水质关系不明显,主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