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硬笔书法的思考

一个新生事物从诞生开始,总是伴随着人们认识上的生涩,然后才慢慢接受直至熟悉理解。但期间总会存在认识上的错误,看不清这事物的内在规律。
按照我的爱好来讲,探讨问题一般都跟硬笔书法有关,其他学问不懂也不谈。在这里正是要说说关于人们对于硬笔书法认识上的问题。中国大陆硬笔书法史真正算起来从庞中华开始,到现在不到30年,之前也有仁人志士在搞硬笔书法(那时叫钢笔书法),但只是局限在局部地区,局部人群,真正让硬笔书法热起来的是浩劫刚完,人们开始接受大量新鲜事物的年代。历史上书法从来是指毛笔字,硬笔书法这个名称一叫出来就是一个新鲜玩意。那时人人都在写钢笔字,机关企业学校工农兵学商,只要在记录东西就必须要写钢笔字,那时没有电脑 手机 网络这些取代写字的东西,客观上形成了一个写硬笔书法的广泛基础,所以硬笔书法很快热遍全中国。期间致力于硬笔书法发展的人士,通过举办比赛展览,办报纸,办学习班,成立协会,通过平面媒体 电视 广播等进行大量宣传,多种手段来促进硬笔事业的发展,成绩卓著,形成了广泛影响。抛去“南北之争”等不和谐因素,应该说硬笔书法正在走向一个良好的发展途径。这个发展的大方向令人鼓舞,一门艺术从出生就能看见其光明前景,对于从事它的人来说是一种无可比拟的动力,是动力的源泉。
在繁荣下隐藏的问题是从一些细枝末节上体现出来的。比如在书法论坛上有人说,硬笔书法需要改革创新,没有新东西就永远是毛笔书法的附庸。单就这一点我就有很多想法,本文也正是基于这句话而写的。这句话虽然比硬笔书法永远是小打小闹之类的话听的受用,但后者只是对硬笔书法了解不够,不喜欢可以不写,无伤大雅,艺术只热爱热爱它的人。但前者却是硬笔界的人士提出的呼吁,这句话并且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这句话有什么错么?任何艺术都需要创新这是永恒的道理,是真理,不然艺术就不会有永恒的生命力。但这个对硬笔书法的爱之呼声,却隐藏了一个认识上的错误,并且这种错误如果成为普遍的认识的话,那么硬笔书法的生命会岌岌可危。
我的书法练过一些,书法史看过一些,书法理论也了解一些,书法水平不高,认识也浅薄,但基于对硬笔书法的热爱,我对硬笔书法的定位却有自己的思考。这是需要从书法史来寻找脉络的。我们知道,书法史同时也是文字史,两者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偎相依不可分离的。最早的陶文,甲骨文,金文,秦篆,汉隶,草书,魏晋的楷书,行书。到此各体俱备,汉字的书体发展已完全

成熟。这是书法史的书体的演变和发展,这是发展的主体,当然还有艺术风格的发展变化,百花齐放,争奇斗艳将书法艺术史点缀的绚烂夺目,这些都不多讲,这是每个习书法的人都知道的。我这里重点要说的是还有另外一种演变,一般不为人注意或者说重视,这是书写工具的变化。书写工具的演变在硬笔之前只有两种,刻刀和毛笔,到现在钢笔(硬笔)总共只有3种。别小看这3种,这可是与人类文明具体说是中国文明发展同步进行的。毛笔出现之前,所有记录人类活动的工具都是刀,石刀金属刀,刻在树皮上甲骨上,没有什么笔可以先写上去,然后动刀刻,这是名副其实的纯粹的刻字,跟后来先写后刻的刻碑完全不同,没有模版,没有底稿,就这样刻出了让今人看起来充满古拙稚趣的甲骨文字。后来的金文虽然不是先写后刻,但是有模版的,刻好模子才出现金文,这个可以归于碑刻。这是最早的书写工具,后来就出现了毛笔,书法或者说汉字通过毛笔的书写,以及书写者对于美的追求,让书法的发展进入到一个如鱼得水的境界,让汉字表达出了一种所有艺术门类中的最高意境的艺术美(自家言,个人总认为书法是所有艺术门类中最抽象最深邃最能自由表达人类情感的艺术)。现存世的种种名家的碑帖,尺牍,书札,信笺,题跋等记录了一个完整的的毛笔书写的发展史。这个历史一写就是近两千年,直到毛笔退出历史舞台,毛笔书法变成一种纯粹的欣赏把玩的艺术形式。这存在使用的书写工具能使用近两千年,一是因为跟人类社会发展有关系,文明处在农耕时期社会发展缓慢,同时记录历史的形式也不会有太大变化,这是毛笔会作为实用的工具存在如此漫长时间的基本原因。同时通过毛笔书写的书法艺术放射出了旺盛和悠久生命力,也会让使用毛笔久盛不衰,直到现代以前居然没出现过别的替代的书写工具。
说到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来,汉字的书写工具总是会跟实用紧密结合的,处在什么社会发展状态,记录的工具就会随之发展变化。通过实用和能够创造艺术美这两者的因素的筛选淘汰,留下了刀刻与毛笔。(当然不包括印刷)或者我们想象一下古人会有其他的书写方式,比如......无法想象出来会是什么,即使有必定也是被淘汰的命运。
然后就是硬笔的出现。硬笔的出现也是历史的必然选择,是东西方文化交融的产物。是建立在实用性上的书写汉字的工具被时代所选择的结果。同时硬笔书写汉字,必定也要遵循历史的规律,要求写的好写的美写的具有书法的艺术性,这些都不是强求的,都是事物发展的必然结果。近30年

来,硬笔书法从最初的写横式简化汉字的简单形式演变到现在比毛笔书法具有更丰富的书写章法格式,让人感到惊讶。细想一下也是与现代社会发展速度相适应的,烙有很深刻的时代印记。现在很多大赛展览上,我们看到很多硬笔高手的匠心之作,形式别具风味,耳目一新,都充分表达出了书法艺术的传统和新艺术的朝气之美。
从这里说到的是创新。从整个书法史看,刀刻时代,用刀直接刻在甲骨上始,到通过刻模来刻字,再到有毛笔之后用笔写后刀刻。然后是毛笔书法,从书写形式看,从最初的尺牍书札信笺到到吴昌硕的现代书法,即注重视觉效果,明显的创作意识和抒情写意,出现了中堂扇面斗方条屏等形式,到此书法发展成一种纯粹的艺术欣赏形式,这种变化是基于毛笔失去了实用性和人在艺术上的创作意识已经逐渐成熟。至此书法艺术走到了巅峰,成为一门成熟的艺术。这就是书法的发展过程,过程中有创新,篆隶草楷行的创立,王羲之,颜真卿,苏东坡,董其昌,吴昌硕一个个标志性的人物,都是开天辟地开宗立派的巨大创新。到这里我就想说硬笔书法的创新。前面说过,书法的发展包括了书写工具的发展,同时也就是说明了书法是什么,就是书写汉字的艺术,用刀刻也是书法,用毛笔写也是书法,用硬笔写也是书法,说的这么啰嗦,或者如前累述的书写工具的变化就是为了标明一点,不管篆刻也好毛书也好硬书也好,只是工具上发生了改变,书法本身没有改变。书法如果是母亲,那他们都只是一个母亲生出的兄弟姐妹,只不过有前有后,有大有小,没有谁是谁的所谓附庸,现在硬笔书法得不到足够的重视,是人的认识问题,是时间上还没有来得及让人们认识到这个问题,是还在婴儿时期的书写工具没有得到广泛认同的问题,并不是硬笔书法本身的创新问题。刚才说过几千年来,书法的发展丛各体俱备以来有宗派风格的变化,那也只是与各自时代相适应的变化,没有孰优孰劣。另外只是形式上比前人丰富了一些,从实用到欣赏对艺术的认知发生了变化。相比于几千年的时间,这种变化可以说是微乎其微。同时也印证了书法再怎么发展再怎么创新,也要让懂汉字的人看懂才可以,这是创新的前提。硬笔书法想怎样创新呢,离开毛笔书法单独说硬笔书法的创新我认为是可笑的。硬笔书法因为书写工具的特点有自己的独特之处,用硬笔写出来的书法本身就带着新意,这是先天所在。想创新到什么样呢?如某些所谓现代派“书法家”,在纸上信笔乱涂,似字非字,不知所云,谓之抽象,难道这就是创新?这种抽象是汉字还

是绘画,恐怕连他自己也弄不明白。从汉字诞生以来就与绘画分家了,难道现在所谓创新就是让他们“分久必合”?
在这里并不是反对硬笔书法创新,反对是愚蠢的。实际上硬笔书法在不知不觉中已经有了巨大发展,那就是前面说过的从单一到丰富多彩的形式的改变,最终回归到了书法的正确轨道上来,对于硬笔书法这个古老的新生命来说,这就是创新。沿着传统的脚步自然往前走,改变对她的认识,放弃某些挚念与偏见,不要太过于强求某些改变,不要太执着于背离传统的“创新”,任其自然发展,我们的任务就是享受它带来的乐趣,用这种古老而年轻的艺术来装点我们的生活,努力追求她的最高境界,这就是我们对她做的最大的贡献。或许在某个年代,再出现一位大师级人物,带给硬笔书法一个崭新面目也说不定,当然那时毛笔书法也是一样,创新必定是同时进行的,谁也离不开谁,难分彼此。认为现在硬笔书法得不到足够重视与尊重的人请相信,再给几十年甚至几百年,再看硬笔书法会发展成如何,定会与篆刻和毛笔书法一样,枝繁叶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