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常见文言文实词翻译五

个常见文言文实词翻译五
个常见文言文实词翻译五

个常见文言文实词翻译(五)

————————————————————————————————作者:————————————————————————————————日期:

?

61.去

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

译:然而庭前台阶总是静悄悄的,小鸟时常飞下来啄食, 即使人来了它也不飞走。

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译:项羽军队驻扎在鸿门下,刘邦军队驻扎在霸上,相距四十里。

阿母谓阿女:“汝可去应之。”

译:刘母对儿女说:“你可以去答应他。”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译:我自从去年辞别了京城长安,贬官养病在这浔阳城。

62.劝

果行,国人皆劝。

译:伐吴行动坚决地这样做了,国内的人民都相互勉励。

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译:而且宋荣子即使能够让全世界的人都称赞他,他也不会更加受到鼓励;全世界的人都非议他,他也不会感

到更加沮丧。

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

译:怀王的小儿子子兰却劝怀王去。

63.却

却坐促弦弦转急。

译:然后回到座位上,将弦调得更紧弹得更急。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篱,却匈奴七百余里。

译:秦始皇于是又派蒙恬在北方修筑长城,守卫边境,击退匈奴人七百多里。

64.如

坐须臾,沛公起如厕。

译:坐了一会儿,沛公起身上厕所。

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译:回忆旧日的这些事情,觉得它们好像发生在昨天,让人忍不住要长声号哭。

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

译:沛公沉默了一会儿,说:“当然是抵挡不住的,怎么办才好呢?”

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译: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就不要指望自己的百姓比邻国多了。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译:现在人家正是刀和砧板,而我们是被人宰割的鱼和肉,

为什么还要告辞呢?

65.若

寡人闻,古之贤君,四方之民归之,若水之归下也。译:我听说,古代贤明的君主,四方的百姓归附他,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译:徐公不如您漂亮啊!

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译:你进去上前给他们敬酒祝寿,敬酒祝寿之后,就请求舞剑助兴,趁机将沛公击倒在座位上,杀掉他。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译:秦朝的天下并没有变小变弱,雍州的地势,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还是从前那样。

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译:国家危急啦!如果派烛之武去会见秦穆公,秦军一定能撤退。

66.善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译: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品德,那么精神和智慧就自然会获得,圣人通明的思想也就具备了。

楚左伊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

译:楚国的左伊项伯,是项羽的叔父,平时和留侯张良友好。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译: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没有多少差别,只是善于借助各种客观条件罢了。

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译:我羡慕万物各得其时,感叹自己一生行将告终。

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

译:难道是君主的子孙就一定不好吗?

不如因而善遇之。

译:不如趁他来拜会时好好款待他。

67.少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译:我曾听说有人小看孔子的见闻,轻视伯夷的义理,起初我不相信。

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译:然而看看洞的左右两壁,来到这里题字记游的人已经少了。

愿大王少假借之。

译:希望大王稍微宽容他一下。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译:众多贤才都汇聚在这里,年轻的年长的都聚集在一起。

沛公曰:“孰与君少长?”

译:沛公又问:“他跟您比,谁大?”

68.涉

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

译:楚国人不知道,仍旧顺着标记在晚上涉水渡河。

楚人有涉江者。

译:楚国有一个渡江的人。

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

译:驱赶中原地区的士兵们长途跋涉,来到江南多水地区。

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

译:小园的门经常关闭着,每天独自在园中散步兴味无穷。

69.胜

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译:那么谁胜谁负的命运,谁存谁亡的道理,六国应当能够与秦国相互较量,结局或许不是轻易可以估量的。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

胜之之势。

译:说起来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他们的势力比秦国弱小, 也还有可以不用贿赂而战胜它的可能性。

此时无声胜有声。

译:这时没有声音却胜过有声音。

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揗,亦遂增胜。译:我又在庭院里种上一些兰花,桂树,竹子等花木,旧时的栏杆,也就增加了新的光彩。

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译:我年幼无知,竟有幸亲自参加了这次盛大的宴会。

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

译:沛公禁不起多喝酒,不能亲自告辞。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译:伐木斧按照季节进入山中的森林,木材就会用不完。

70.识

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

译:说:“怎么可以废除呢?用只羊来代替吧!不知道真有这回事吗?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译:我们同样是天涯沦落人,在此时相逢何必从前相识!

新妇识马声,蹑履相逢迎。

译:兰芝听得出仲卿的马鸣声,登上鞋便出门来相迎。

71.使

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译:再说秦国强大而赵国弱小,大王派一个普通的使者到赵国去,赵国就立即把璧送来。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

译:楚怀王派屈原制定法令。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译:我岂能屈身低眉去讨好权贵欢心,使我不能开心舒颜!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周公之逮所由使也。译:这时以大中丞的官衔担任吴郡巡抚的是魏阉的心腹, 周先生的被捕就是由他主使的。

不堪母驱使。

译:却不能胜任婆婆的使唤。

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

译:大王果真没有合适的人,我愿意捧着璧去秦国当使者。

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译:唉!假使六国的统治者各自爱护他们的百姓,就有足够的力量来抗拒秦国。

72.是

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译:萍水偶尔相逢,大家都是异乡之客。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译:实际上我入迷途还不算远,已认识到回家为是而做官

为非。

是说也,人常疑之。

译:这种说法,人们常常怀疑它。

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

译:我从小就是孤儿,等到长大,也不晓得父亲是什么样子,只有依靠哥嫂为生。

73.适

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译:我从齐安乘船去往临汝。

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

译:我们贫贱人家,有了这个女儿,她刚出嫁不久就被休回娘家。

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

译:怎么处置应当依照哥哥的主意,哪敢自作主张!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译:我从小没有适应适俗的性格,天性本来热爱山林。

今虽欲自雕琢,曼辞以自饰,无益于俗,不信,适足

取辱耳。

译:现在即使想粉饰自己,用美妙的言辞宽慰自己,对俗人毫无用处,也不会被信任,只是自讨羞辱罢了。

适得府君书,明日来迎汝。

译:刚才接到太守的婚书,明天来迎娶你。

74.书

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译:我的妻子嫁到了我家,她时常到项脊轩里,向我询问一些古代的事情,有时伏在桌旁学习写字。

75.孰

孰与君少长?

译:他和你谁小谁大。

76.属

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

谋。

译:在这时,六国的贤能人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这些人替他们谋划。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译:十三岁学成了弹琵琶的技艺,名列教坊的第一流。

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

译:屈原草拟的初稿还没有定下来,上官大夫看到就要抢过去看,屈原没有给他。

77.数

愿令得补黑衣之数。

译:想让他补进侍卫的数目里。

臣宜从,老不能,请数公子行日,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以送公子。

译:我本当跟随你去,可老了,不能去了,让我计算公子路上走的日子,在到达晋鄙军中的那一天,我面向北方自杀,用这个来陪送公子。

数吕师孟叔侄为逆。

译:列举吕师孟叔侄的叛逆罪行。

范增数目项王。

译:范增多次给项王使眼色。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译:密网不下到池塘里,鱼鳖一类的水产就吃不完。

78.率

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

译:率领着疲惫无力的士兵,指挥着几百人的队伍,调转头来进攻秦王。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译:有人说:“六国相继灭亡,全都是因为贿赂秦国吗?”

高中文言文120实词例句翻译

1、爱 ①爱护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爱护)《师说》 译文:爱护他的孩子,(就)选择老师去教导他。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爱护)《触龙说赵太后》 译文:父母疼爱子女,就应该替他们做长远打算。 ②喜欢,爱好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喜欢,爱好)《阿房宫赋》 译文:秦统治者爱好繁华奢侈,人民百姓也都顾念自己的家。 ③舍不得,吝惜,爱惜 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舍不得,吝惜)《齐桓晋文之事》 译文:齐国虽然土地狭小,我怎么至于吝惜一条牛?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爱惜,吝惜)《六国论》 译文:如果当初韩、魏、楚三国各自爱惜他们的国土 ④爱慕,欣赏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慕,欣赏)《爱莲说》 译文:我却只欣赏莲花从污泥中生长出来而不沾染(污秽) ⑤恩惠 古之遗爱也(恩惠)《左传》 译文:(子产执政之道,)正是古人遗留下的恩惠啊 ⑥隐蔽,躲藏 爱而不见,搔首踯躅(隐蔽,躲藏)《诗经静女》 译文:却隐藏起来找不到,急得我搔头又徘徊。 ⑦怜惜,同情 爱其二毛(怜惜鬓发花白的老人)(怜惜,同情)《左传》 2、安 ①安全,安稳,安定 风雨不动安如山(安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译文:风雨无忧安稳如大山 何故置某于安闲之地。(安全)《失街亭》 译文:为什么把我放在安全清闲的地方。 谢庄遂安(安全、安定、安稳)《冯婉贞》 译文:谢庄于是安全了。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安全、安定、安稳)《季氏将伐颛臾》 译文:不必担心财富不多,只需担心财富不均;不必担心人民太少,只需担心不安定。然后得一夕安寝(安逸)《六国论》 译文:这才能睡一夜安稳觉

②安抚,抚慰 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安抚,抚慰)《赤壁之战》 译文:就应当安慰他们,与他们结盟友好 ③安置、安放 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安置、安放)《失街亭》 译文:距离山十里地有王王平在那里安置营寨。 ④使---安 既来之,则安之(使---安定)《季氏将伐颛臾》 译文:他们来了,就得使他们安心。 ⑤疑问代词:哪里,怎么 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哪里)《赤壁之战》 译文:将军您迎顺曹操,想要得到一个什么归宿呢? 沛公安在(哪里)《鸿门宴》 译文:沛公在哪里?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怎么,哪里)《陈涉世家》 译文:燕子麻雀哪里知道大雁的志向呢? ⑥养生 衣食所安(养生)《曹刿论战》 译文:衣服、食品这些养生的东西 3、被 读音一:bèi ①被子(名词) 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被子)《杨修之死》 译文:一天白天,(曹操)正在大帐中睡觉的时候,被子掉到地上了。 ②覆盖(动词) 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覆盖)《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译文:大雪越过南岭。覆盖了南越之地的几个州郡。 ③遭受,遇到,蒙受 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蒙受,遭受)《论积贮疏》 译文:年成有好坏(荒年、丰年),(这是)大自然常有的现象,夏禹、商汤都遭受过。秦王复击轲,被八创(遭受,遇到)《荆轲刺秦王》 译文:秦王又击杀荆轲,(荆轲)受了八处伤。 ④加 幸被齿发,何敢负德(加)《柳毅传》 译文:承蒙您的大恩大德,我怎敢忘记? ⑤介词,表示被动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表示被动)《屈原列传》

初中文言文重点实词翻译练习

初中文言文重点实词翻 译练习 标准化管理部编码-[99968T-6889628-J68568-1689N]

七年级上册 1.期日中期: 2.太丘舍去去: 3.去后乃至乃: 4.尊君在不不: 5.相委而去委: 6.友人惭惭: 7.下车引之引: 8.入门不顾顾: 9.虽有佳肴虽: 10.不知其旨也旨: 11.虽有至道至道: 12.弗食食: 13.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是故: 14.教然后知困困: 15.然后能自强也自强: 16.然后能自反也自反: 17.教学相长长: 18.其此之谓乎之: 19.山门圮于河圮: 20.二石兽并沉焉并: 21.竟不可得竟: 22.尔辈不能究物理。 尔辈: 究: 物理: 23.是非木杮:食:24.湮于沙上:湮: 25.不亦颠乎:颠: 26.重服为确论为: 27.遂反溯流逆上矣遂: 28.如其言如: 29.但知其一但: 30.据理臆断欤臆断: 31.智子疑邻智: 32.天雨墙坏雨: 33.邻人之父亦云云: 34.大亡其财亡: 35.无故亡而入胡亡: 36.人皆吊之吊: 37.此何遽不为福乎何遽: 38.其马将胡俊马而归:将: 39.引弦而战引: 40.父子相保保: 七年级下册 1.世隶耕隶: 2.未尝识书具尝: 3.父异焉异: 4.自是指物作诗立就自是: 立就: 5.邑人奇之奇: 6.稍稍宾客其父宾客: 7.父利其然也利其然: 8.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 环谒:

9.不能称前时之闻称: 10.泯然众人矣泯然: 11.仲永之通悟通悟: 12.贤于材人远矣贤: 材人: 13.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不至: 14.彼其受之天也彼其: 15.蒙辞以军中多务辞: 16.但当涉猎涉猎: 17.见往事耳: 18.蒙乃始就学乃: 19.即更刮目相待更: 20会宾客大宴会: 21厅事: 22施八尺屏障施: 23 惊觉欠伸欠伸: 24众宾团座团坐: 25少顷: 26满坐寂然坐: 27呓语yì: 28既而: 29呜: 30絮絮xù: 31众妙必备:毕:备:32意少舒少:舒:33中间力拉jiàn 间: 34曳屋许许声曳: 35不能名其一处也名:36奋袖出臂奋: 37两股战战股: 38几欲先走几: 39缀行甚远缀: 40一狼仍从从: 41并驱如故并:故: 42屠大窘窘: 43恐前后受其敌敌: 44顾野有麦场顾: 45苫蔽成丘苫蔽: 46弛担持刀弛: 47其一犬坐于前犬: 48目似瞑瞑: 49意暇甚意: 暇: 50屠暴起暴: 51又数刀毙之毙: 52一狼洞其中洞: 53乃悟前狼假寐寐: 54狼亦黠矣黠: 55止有剩骨止: 56狼不敢前前: 57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意: 隧: 八年级上册 1.武陵人捕鱼为 . 业 2.缘 . 溪行() 3.芳草鲜美 .. () 4.落英缤纷 .... ()()

120个常见文言文实词翻译(二)

16.从 吾从而师之。 译:我也跟从他,拜他为老师。 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 译:我对她已经失恩断义,当然不能答应你。 弟走从军阿姨死。 译:小弟参了军,阿姨辞别了人世。 樊哙从良坐。 译:樊哙就挨着良坐下了。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译:沛公第二天让一百多人马跟从他来拜见项王。 从人四五百,郁郁登郡门。 译:迎亲的随从人员有四五百,热热闹闹地来到郡府门前。 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 译:在这时候,合纵解散,盟约失效,争着割地去贿赂国。 17.殆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译:懂得自己又懂得对方,打一百次仗都不会失败。 有殆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译:有个松气懈怠想要退出的人说:“不出去,火把将要烧完。”

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译:项脊轩共计遭受四次水灾,竟能没被烧毁,大概有神灵保护吧。 且燕,处革灭殆尽之际。 译:况且燕国和国是处在国把别国消灭得差不多的时候。 18.当 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 译:在阁子前面又开了四扇窗子,在院子周围砌上一道围墙,用来挡住南面射来的。 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译:估计大王的军队有足够的力量来抵挡项王吗?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译:一个人把守关口,一万人也不能把它攻开。 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译:我活着不惜肝脑涂地,死后也要结草报恩。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译:人的君主手握国家重权,统治着广大的天地。 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 译:我知道欺骗大王应得死罪。 当时是,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 译:在这时,项羽的军队有四十万人,驻扎在新丰县鸿门。

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 译:不久一定回来,回来后必定接你回家。 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相较,或未易量。 译:那么谁胜谁负,谁存谁亡,倘若和国较量,或许还不容易估量出来。 将献公堂,惴惴恐不当意。 译:准备献给官府,但又担忧恐怕不合心意。 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地,臣请往如楚。” 译:仪知道后,就说:“用我一个仪就能抵一带地方,还是请让我到楚国去吧。” 19.道 西当太白有鸟道。 译:长安西面的太白山阻绝了入蜀的道路,仅有一条鸟飞的路线。 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 译:行军用兵的策略,也比不上先前九国的谋士。 嗟呼!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译: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没有流传已经很久了! 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译:接着他就废除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烧毁了各学派的书籍,以便使百姓变得愚蠢。

120个文言实词及翻译

120个文言实词及翻译 爱 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爱护) 2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喜欢,爱好)《阿房宫赋》 译文:秦统治者爱好繁华奢侈,人民百姓也都顾念自己的家 3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爱惜,吝惜) 4向使三国各爱其地(爱惜,吝惜) 5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慕,欣赏) 6古之遗爱也(恩惠) 译文:(子产执政之道,)正是古人遗留下的恩惠啊 7爱而不见,搔首踯躅(隐蔽,躲藏) 安 1风雨不动安如山(安稳) 2何故臵某于安闲之地。(译文:为什么把我放在安全清闲的地方。)《失街亭》 3然后得一夕安寝(安逸) 4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安抚,抚慰)《赤壁之战》 译文:就应当安慰他们,与他们结盟友好 5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安臵、安放) 6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译文:将军您迎顺曹操,想要得到一个什么归宿呢)

7衣食所安(译文:衣服、食品这些养生的东西) 8既来之,则安之(使---安) 9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安全、安定、安稳)《季氏将伐颛臾》 译文:不必担心财富不多,只需担心财富不均;不必担心人民太少,只需担心不安定。 被 1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蒙受,遭受)《论积贮疏》 译文:年成有好坏(荒年、丰年),(这是)大自然常有的现象,夏禹、商汤都遭受过 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表示被动) 3将军身被坚执锐,(通"披"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 4被发行吟泽畔(通?披?披散) 5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被子) 6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覆盖) 译文:大雪越过南岭。覆盖了南越之地的几个州郡 7幸被齿发,何敢负德(加)《柳毅传》 译文:承蒙您的大恩大德,我怎敢忘记? 倍

文言文实词翻译基本技巧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d76562416.html, 文言文实词翻译基本技巧 作者:詹茂芬 来源:《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2017年第08期 [摘要] 从2002年开始,文言文段落或句子的翻译是语文高考必考题。近年来这一题型在全国卷中分值一直稳定在10分左右。因而我们有必要加强文言文翻译能力的培养,掌握一些基本的文言文翻译技巧,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以便更好地驾驭这一题型。全国卷《考试大纲》强调:“古文翻译要求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义通畅,要注意原文用语造句和表达范式的特点。”另外,我们平时的古文阅读,理解句意也以直译为主。这样一来,文言文中实词词义的翻译就显得尤为重要。在高考评卷中,文言实词翻译得正确与否,也是文言文翻译得分的依据之一。 [关键词] 文言文;语文;基本技巧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22-0118-01 经过长期的古文阅读和教学经验积累,我发现文言文实词的翻译有以下几点技巧: 一、换 文言文相对现代汉语来说更为简洁,究其原因是文言文中的许多单音节词已演变为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翻译时我们只要把这些单音节词替换为相应的双音节词就可以了。如“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伶官传序》),我们把“忧劳”对应替换为“忧虑辛劳”即可。 在这里值得注意的是,首先,现代汉语中的一些双音节词在文言文中往往是两个单独的词,如“可以”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词,表示答应许可之意。而在文言文中是两个词,应翻译为“可以用来”。如《曹刿论战》中“可以一战”。其次,文言文中许多实词具有多重含义,翻译时要根据具体语境选择,切不可张冠李戴,闹出笑话。如“谢”在古文中有多重含义。“阿母谢媒人”(《孔雀东南飞》)中“谢”表“推辞、谢绝”,“乃令张良留谢”(《鸿门宴》)中“谢”表“辞谢”之意,“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谢”表“道歉、认错”之意,“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鸿门宴》)中“谢”又表“道谢”之意,“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孔雀东南飞》)中“谢”是“告诉、劝告”之意。 二、留 文言文中的一些基本词汇和专有名词,应直接保留下来不译,包括(1)在现代汉语中仍常用的成语或习惯用语,一般人都能理解,可以保留不译。如“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鸿门宴》),“劳苦功高”这个成语就可以保留不译。(2)朝代、年号、谥号、庙号、人名、爵位、书名、地名、官职名、器物名、度量衡等专有名词也可保留不译。如“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游褒禅山记》),“至和”是年号、“临川”是地名,都可以直接保

120个常见文言文实词翻译(一)

1.爱 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译:朝统治者喜欢豪华奢侈,别人也顾念自己的家啊。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译:我从小没有适应适俗的性格,天性本来热爱山林。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译:爱护自己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刺客不行。 译:当初假设楚三国爱惜各自的土地,齐人不归附国,燕国的刺客不到去。 会盟而谋弱,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译:会商结盟,谋求削弱国的办法,不吝惜珍奇的器物,贵重的宝贝和肥沃富饶的土地。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译:故意躲藏不露面,害我挠头正徘徊。 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译:百姓都以为王是吝啬。 见大王爱女牧羊于野。 译:见大王的爱女在荒野上放羊。 2.安 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

译:时时把这些东西作个安慰吧,希望你永远不要忘记我! 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 译:距离十里地有王平在那里安置营寨。 既来之,则安之。 译:已经使他们归顺了,就使他们生活安定。 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译:倚着南窗,寄托我的傲世之情,更觉得这狭小之地容易使我心安。 风雨不动安如山。 译:风雨不动摇,像山一样安稳。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译:要使国家安定,一定要使它的恩德和道义很深厚。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译:岂能屈身低眉讨好权贵,使我反而不能开心舒颜沛公安在? 译:沛公在哪里? 3.被 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 译:一天白天,操正在大帐中睡觉的时候,被子掉到地上了。 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 译:成名归来,听了妻子的话,全身像披盖冰雪一样。

幸被齿发,何敢负德? 译:承蒙您加惠于我,怎能背弃恩德? 其次关木索,被菙楚受辱。 译:再次是戴刑具,受杖打而受辱。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译:英雄的流风余韵都被历史的风雨吹打而消失。 何桀,纣之昌被兮,夫唯捷径以窘步。 译:夏桀王和殷纣王是多么猖狂放肆,只走邪路以到寸步难行。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 译:屈原来到江边,披散着头发在江边边走边吟叹。 4.倍 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 译:他们曾经用十倍于国的土地,上百万的军队,攻打函谷关,进攻国。 虽倍赏累罚而不免于乱。 译:即使加倍赏赐,屡次的惩罚也还是不能避免祸乱。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译:希望您向项将军详细地说明我是不敢忘记他的恩德的。 5.本

文言文重点实词翻译必背

Part 《陈涉世家》 【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适”通“谪”,发配 【固以怪之矣】“以”通“已”,已经 【为天下唱】“唱”通“倡”,倡导【将军身被坚执锐】“被”通“披”,穿 【卜者知其指意】“指”通“旨”,意图 古今异义词(加粗字) 【等死】 古义:同样 今义:等待 【卒中往往语】 古义:到处 今义:经常 【楚人怜之】 古义:爱戴 今义:可怜 【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古义:十分之六或七,表分数的约数 今义:表整数的约数,十六或十七 【藉第令毋斩】 古义:即使,假设,表假设关系的连词 今义:常用以为凭借,假托义 【今亡亦死】 古义:逃走 今义:死亡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古义:暗中 今义:间隙 【将军身被坚执锐】 古义:亲自,自己 今义:人,动物的躯体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古义:果真 今义:诚心诚意,的确,实在 【比至陈】 古义:等到 今义:比较,比方 【会天大雨】 古义:适逢,恰巧 今义:集会.见面等 【会计】 古义:集会计事 今义①监督和管理财务的工作,主要内容有填制各种记帐凭证,处理帐务,编制各种有关报表等。

②担任会计工作的人员。 【篝火】 古指用竹笼罩的火 今指在野外燃起的一堆一堆的火焰 词类活用 【大楚兴,陈胜王】 王:名词用作动词,称王,为王 【尉果笞广】 笞:用鞭、杖或竹板打 【天下苦秦久矣】 苦: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苦 【夜篝火】 夜:名词用作状语,在夜间 篝:名词用作动词,用笼罩着 【狐鸣呼曰】 狐:像狐狸一样:名词用作 狐鸣:像狐狸一样鸣叫:名词用作状语 【置人所罾鱼腹中】 罾:名词用作动词,就是用网捕 【将军身被坚执锐】 坚:形容词用作名词,坚硬的铠甲 锐:形容词用作名词,锐利的武器 【死国可乎】 死:为……而死 【乃丹书】 丹:用丹砂 【法皆斩】 法:名词做介宾短语,按法律。 【固以怪之矣】 怪:以……而怪。 【忿恚尉】 忿恚: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恼怒 【夜篝火】 篝:名词用作动词,用笼子罩 一词多义 之: 辍耕之垄上(动词,到,去) 怅恨久之(语气助词,补足音节,无意义) 二世杀之(代词,扶苏)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结构助词,的) 次: 吴广皆次当行(编次)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祠中(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会:

文言实词及翻译120个

考纲规定的120个重点实词例句翻译 1、爱 ①爱护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爱护)《师说》译文:爱护他的孩子,(就)选择老师去教导他。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爱护)《触龙说赵太后》译文:父母疼爱子女,就应该替他们做长远打算。 ②喜欢,爱好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喜欢,爱好)《阿房宫赋》 译文:秦统治者爱好繁华奢侈,人民百姓也都顾念自己的家。 ③舍不得,吝惜,爱惜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舍不得,吝惜)《齐桓晋文之事》 译文:齐国虽然土地狭小,我怎么至于吝惜一条牛?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爱惜,吝惜)《六国论》译文:如果当初韩、魏、楚三国各自爱惜他们的国土 ④爱慕,欣赏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慕,欣赏)《爱莲说》 译文:我却只欣赏莲花从污泥中生长出来而不沾染(污秽) ⑤恩惠古之遗爱也(恩惠)《左传》译文:(子产执政之道,)正是古人遗留下的恩惠啊 ⑥隐蔽,躲藏爱而不见,搔首踯躅(隐蔽,躲藏)《诗经静女》 译文:却隐藏起来找不到,急得我搔头又徘徊。 ⑦怜惜,同情爱其二毛(怜惜鬓发花白的老人)(怜惜,同情)《左传》 2、安 ①安全,安稳,安定风雨不动安如山(安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译文:风雨无忧安稳如大山 何故置某于安闲之地。(安全)《失街亭》译文:为什么把我放在安全清闲的地方。 谢庄遂安(安全、安定、安稳)《冯婉贞》译文:谢庄于是安全了。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安全、安定、安稳)《季氏将伐颛臾》 译文:不必担心财富不多,只需担心财富不均;不必担心人民太少,只需担心不安定。 然后得一夕安寝(安逸)《六国论》译文:这才能睡一夜安稳觉 ②安抚,抚慰 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安抚,抚慰)《赤壁之战》译文:就应当安慰他们,与他们结盟友好 ③安置、安放 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安置、安放)《失街亭》译文:距离山十里地有王王平在那里安置营寨。 ④使---安既来之,则安之(使---安定)《季氏将伐颛臾》译文:他们来了,就得使他们安心。 ⑤疑问代词:哪里,怎么 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哪里)《赤壁之战》译文:将军您迎顺曹操,想要得到一个什么归宿呢? 沛公安在(哪里)《鸿门宴》译文:沛公在哪里?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怎么,哪里)《陈涉世家》译文:燕子麻雀哪里知道大雁的志向呢? ⑥养生衣食所安(养生)《曹刿论战》译文:衣服、食品这些养生的东西 3、被 读音一:bai ①被子(名词)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被子)《杨修之死》 译文:一天白天,(曹操)正在大帐中睡觉的时候,被子掉到地上了。 ②覆盖(动词)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覆盖)《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译文:大雪越过南岭。覆盖了南越之地的几个州郡。 ③遭受,遇到,蒙受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蒙受,遭受)《论积贮疏》 译文:年成有好坏(荒年、丰年),(这是)大自然常有的现象,夏禹、商汤都遭受过。 秦王复击轲,被八创(遭受,遇到)《荆轲刺秦王》译文:秦王又击杀荆轲,(荆轲)受了八处伤。 ④加幸被齿发,何敢负德(加)《柳毅传》译文:承蒙您的大恩大德,我怎敢忘记? ⑤介词,表示被动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表示被动)《屈原列传》 译文:诚信而被怀疑,尽忠却被诽谤,能没有怨愤吗? 读音二:pī,通“披”①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

高考语文文言文120个实词及其例句翻译

1.爱,ài (1)名词,恩惠 及子产卒,仲尼闻之,出涕曰:“古之遗爱也。”(《左传?昭公二十年》) ——等到子产死去,孔子听说这件事后,流着眼泪说:“他是古代为我们留下来的恩惠啊。”(2)动词 ①给人恩惠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史记?陈涉世家》) ——吴广平素给人恩惠,士兵有很多肯为他所用。 ②喜爱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韩愈《师说》) ——喜爱他的儿子,选择良师教他们。 ③怜惜,同情 爱其二毛,则如服焉。(《左传?子鱼论战》) ——怜惜那些鬓发斑白的老人,还不如向他们投降。 ④吝惜,舍不得 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齐国虽然不算广大富裕,但我怎么会吝惜一头牛呢? ⑤通“薆”,隐蔽,躲藏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诗经?邶风?静女》) ——躲藏起来不见面,(急得我)抓耳挠腮来回走。 (3)形容词,吝啬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百姓都认为您是吝啬啊。 2.安,ān (1)形容词 ①安全,平安 谢庄遂安。(《冯婉贞》) ——谢庄于是就安全了。 ②安稳 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在风雨中像大山一样安稳。 ③安定,舒适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季氏将伐颛臾》) ——不担忧(东西)少而担忧分配得不均匀,不担忧贫穷而担忧社会不安定。 (2)动词 ①安身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左传?曹刿论战》) ——使人安身立命的衣物食品,不敢独自占有,一定拿出来分给别人。 ②安置 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三国演义?失街亭》) ——离山十里有王平在那里安置营地。

③抚慰,安抚 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如果刘备和(刘表的儿子及部将)那些人同心协力,上下一致,就应该加以抚慰,和他们结成同盟好友。 ④使……安定 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 ——使他们到来之后,就要使他们安定下来。 ⑤安心 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琵琶行》) ——我调出京城做官二年来,感到坦然安心。 (3)疑问代词,怎么,哪里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史记?鸿门宴》) ——我对死尚且不躲避,一杯酒哪里值得推辞呢? 3.被,读音一:bèi (1)名词,被子 外 人颇有公孙布被之讥。(《训俭示康》) ——外面很有一些人讥笑您,(说您)就像公孙弘盖布被子一样(做假骗人)。 (2)动词 ①覆盖 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大雪飘过岭南,覆盖了南越一带好几个州。 ②遭受 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论积贮疏》) ——世上有灾年和丰年,是自然界的规律,禹、汤这样的贤君也曾遭受过。 (3)介词,表示被动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史记?屈原列传》) ——诚信却被怀疑,忠贞却被诽谤,能没有怨恨吗? 读音二:pī,通“披” ①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 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史记?陈涉世家》) ——将军您亲身穿着坚固的铠甲,拿着锐利的兵器,攻打无道暴虐的秦王朝。 ②披散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史记?屈原列传》) ——屈原来到江边,披散着头发,在水边一边走一边吟咏诗句。 4.倍,bèi (1)动词 ①背向,背着 兵法右倍山陵,前左水泽。(《史记?淮阴侯列传》) ——按照兵法,(布阵时)应当右面靠着山陵,前方和左面靠着水泽。 ②违背,背叛

五三文言文实词及翻译

一组 1.爱 (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爱护) 译文:爱他的孩子,选择老师教他的孩子。 (2)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喜欢,爱好) 译文:秦皇喜欢奢侈,老百姓也顾念自己的家业。 (3)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吝惜) 译文:不吝惜物产丰饶的地方。 (4)向使三国各爱其地。(爱惜,吝惜) 译文:如果当初韩、魏、赵三国国君各自爱惜自己的领土。(5)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慕欣赏) 译文:我唯独爱慕莲花的从淤泥中生长却不受泥的沾染。 2.安 (1)风雨不动安如山。(安稳) 译文:(房子)不被风雨所动摇,安稳得像山一样。 (2)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怎么) 译文:燕雀怎么会知道鸿鹄的志向呢? (3)然后得一夕安寝。(安逸) 译文:这才能睡一夜安稳觉。 (4)则易扶安,与盟结好。(安抚,抚慰) 译文:就应当安慰他们,与他们结盟友好。 (5)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安置,安放) 译文:距山十里地有王平在那里安营扎寨。 (6)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哪里) 译文:将军您迎顺曹操想要得到一个什么归宿呢? (7)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养生) 译文:衣服食品这些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专有。 (8)既来之,则安之。(使…安) 译文:他们既然来了,就得让他们安心。 3.被 (1)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表示被动) 译文:诚信而被怀疑,尽忠却被诽谤,能没有怨愤吗?(2)将军身被坚执锐。(通"披"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 译文:将军亲身披着坚固的铁甲,拿着锐利的武器。 (3)将发行吟泽畔。(通“披”披散) 译文:披散着头发沿着水边边走边吟唱。 (4)闻妻言,如被冰雪。(覆盖) 译文:听了妻子的话,全身好象盖上冰雪一样。 (5)秦王复击轲,被八创(遭受,遇到) 译文:秦王又击杀荆轲,(荆轲)受了八处伤。

2015高考考纲:文言文120实词及例句翻译(101-120)

高考考纲:文言文实词及例句翻译().再,à ()数词 ①两次 例: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六国论》)译文:后来秦又两次进攻赵国,李牧连续两次打败了他们。 ②第二次 例: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译文:第一次击鼓能够振奋士气,第二次击鼓勇气就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勇气就没了。 ()副词,与现代汉语"再"相同 例: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活板》)译文:用完了再拿火烤使松香等熔化,用手一摸,那字模就掉下来了。 .造,à ()动词 ①往,到 例:径造庐访成,视成所蓄。(《促织》)译文:径直到成名家去拜访,看到成名所养的蟋蟀。 ②制作 例:公输般为楚造云梯之械。(《公输》)译文:公输般给楚国制造了云梯这样的攻城器械。 ③修建,建造

例:祥符中,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雁荡山》)译文:祥符年间,因为建造玉清宫,到山里伐木取材。 ④制定 例: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原列传》)译文:楚怀王命令屈原制定国家法令。 .知,读音一:ī ()名词 ①知觉 例:而死后有知无知,与得见不得见,又卒难明也。(《祭妹文》)译文:而且人死后有没有知觉,和死后能不能见面,也终究难以明白了。 ②知识 例: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译文:两个小孩子笑着说:"谁说你有很多知识呢?" ③交情,来往 例:故绝宾客之知,忘室家之业。(《报任安书》)译文:所以断绝了宾客之间的往来,忘掉了家庭的私事。 ()动词 ①知道,知晓 例: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译文:唉!谁知道苛捐杂税的毒害又比这蛇更厉害呢? ②主持,管理 例: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勾践灭吴》)译文:我和他共同掌管越国的政事。 ③了解

语文高考文言文实词翻译

语文高考文言文实词翻译 【篇一:语文高考文言文实词翻译】 一.通假字通假字不常出现,而且课本要求掌握的通假字也就是一百来字,翻译时,如果照某字的一般意义翻译不通,就应该考虑该字是不是通假字。要找出其“通”的字,大多需要从该字的同音字或形近字去考虑。找出本字后再去翻译,整句话的翻译如果很通顺合乎情理和语境,采分点就找对了。 【习题演练】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程(指传主孙程)传召诸尚书使收景(指阎景)。尚书郭镇时卧病,闻之,即率直宿羽林出南止车门,逢景从吏士,拔白刃,呼白:“无干兵。”镇即下车,持节诏之。景曰:“何等诏?”因斫镇,不中。镇引剑击景堕车,左右以戟叉其匈,遂禽之。 答案郭镇拔剑击刺阎景,阎景从车上摔下来,左右羽林军用戟叉住阎景的胸脯,于是擒获了他。 采分点匈,通“胸”,胸脯;禽,通“擒”,擒获。 答案五次用书信催促(刘)光世聚集军队,光世最终没有执行。 得分点趣,通“促”,催促;讫,通“迄”,最终。 二.实词 大纲要求掌握120个实词,而每个实词又都有多个含义,只靠死记硬背很难轻松应试。要学会利用上下文的具体语境来确定准确的义项。而且考试也主要考察学生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推断能力。要把词放在句中理解,把句放在段(篇)中读,一切问题皆有可能解决。正所谓: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 【习题演练】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3.公(指传主王旦)于用人,不以名誉,必求其实。苟贤且材矣,必久其官,而众以为宜某职然后迁。公务以俭约率励子弟,使在富贵不知为骄侈。兄子睦欲举进士,公曰:“吾常以太盛为惧,其可与寒士争进?”至其薨也,子素犹未官,遗表不求恩泽。(选自欧阳修《王公神道碑铭》) (1)苟贤且材矣,必久其官,而众以为宜某职然后迁。 答案如果某官贤能又有才干,一定让他长期担任这一官职,直到大家认为他适宜担任某一职务才升迁。 采分点久,使动用法;宜,适宜,非“应该”义;迁,升迁,不可译为“调动官职”。

(完整版)高考翻译题中常易出错的文言文实词.doc

早读材料 16 高考翻译题中常易出错的文言文实词,例句+翻译 1. 官人疑策爱也,秘之。14. 楚庄王谋事而当,群臣莫能逮。 【爱】误:喜欢正:吝啬【逮】误:捉拿正:及,达到 【译文】过路的官人怀疑陈策舍不得骡子,便【译文】楚庄王谋划事情很得当,群臣没有人把它藏了起来。能比得上。 2. 有功故出反囚,罪当诛,请按之。15. 使裕胜也,必德我假道之惠。 【按】误:按照正:审理【德】误:恩德正:感激 【译文】徐有功特意开脱谋反的人,论罪应当【译文】假如刘裕取胜,一定会感激我们借道处死,请审理他。给他的好处。 3. 高祖遣使就拜东南道尚书令,封吴王。16. 陛下登杀之,非臣所及。 【拜】误:拜见正:授予官职【登】误:上去正:当即 【译文】高祖派来使者授予 ( 杜伏威 ) 东南道尚【译文】陛下 ( 如果 ) 当即杀掉他, ( 就) 不是我书令的官,封他为吴王。的职权管得了的。 4. 府省为奏,敕报许之。17. 凡再典贡部,多柬拔寒俊。 【报】误:报告正:回复【典】误:典籍正:主管 【译文】有关部门为此上奏, ( 后主 ) 下诏回复【译文】贾黄中先后两次主管贡部,多次选拔同意了这件事。出身寒微而又才能杰出的人。 5. 齐孝公伐我北鄙。18. 衡揽笔而作,文不加点。 【鄙】误:轻视正:边境【点】误:标点正:删改 【译文】齐孝公进攻我国北部边境。【译文】弥衡挥笔就写,一气呵成,一个字没6. 大败李信,入两壁,杀七都尉。有删改。 【壁】误:城墙正:军营19. 诸公多其行,连辟之,遂皆不应。 【译文】大败李信的军队,攻下两座军营,杀【多】误:许多正:称赞 死七名都尉。【译文】许多人都称赞他的品行,接连几次征7. 尧民之病水者,上而为巢,是为避害之巢召他,他都没有答应。 【病】误:生病正:担心,忧虑20. 太祖知其心,许而不夺。 【译文】尧的百姓担心水患,因而在水上筑巢,【夺】误:夺取正:强行改变 这就是避免灾害的巢。【译文】太祖了解他的志向,允许他而没有加8. 焕初除市令,过谢乡人吏部侍郎石琚。以强行改变。 【除】误:免除正: ( 被) 授职21. 阿有罪,废国法,不可。 【译文】刘焕刚被授职市令,拜访同乡吏部侍【阿】误:阿附正:偏袒 郎石琚。【译文】偏袒有罪之人,废弃国法,是不能容9. 师进,次于陉。许的。 【次】误:依次正:临时驻扎22. 弁性好矜伐,自许膏腴。 【译文】诸侯的军队前进,驻扎在陉地。【伐】误:讨伐正:夸耀 10. 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译文】宋弁生性喜好自我夸耀,自认为门第【卒】误:完毕正:通“猝”,突然高贵。 【译文】天下真正有大勇的人,灾难突然降临23. 声色之多,妻孥之富,止乎一己而已。 也不会惊恐。【富】误:富裕正:众多 11. 王趣见,未至,使者四三往。【译文】繁多的音乐和女色,众多的妻室子女,【趣】误:高兴正:通“促”,赶快都不过是供自己一个人享受罢了。 【译文】楚王赶快接见 ( 尊卢沙 ) , ( 尊卢沙 ) 24. 所犯无状,干暴贤者。 没有到, ( 楚王派 ) 使者多次前去 ( 邀请 ) 。【干】误:干涉正:冒犯、冲犯 12. 存诸故人,请谢宾客。【译文】我们所做的太无理,侵扰了贤良。【存】误:安置正:问候25. 致知在格物。【 【译文】问候那些老朋友,邀请拜谢宾朋。格】误:标准正:推究 13. 若复失养,吾不贷汝矣。【译文】推及知识 ( 真正明白 ) 在于 ( 深入 ) 推究【贷】误:借给正:宽恕事理。 【译文】如果再不赡养母亲,我就不宽恕你了。26. 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

120个文言实词及例句翻译

语文教学大纲要求掌握的120个文言实词 7.兵,bīng (1)名词①兵器 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过秦论》) ◆收取天下的兵器,把它们聚集到咸阳。 ②士兵 未几,敌兵.果舁炮至。(《冯婉贞》) ◆不久,敌兵果真抬着炮来了。 ③军队 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廉颇蔺相如列传》) ◆想不给,又担心秦国军队来攻打。 ④战争 兵.旱相乘,天下大屈。(《论积贮疏》) ◆兵灾旱灾一个接一个到来,天下的财富极度匮乏。 ⑤战略战术,用兵策略 故上兵.伐谋。(《谋攻》) ◆所以最好的用兵策略是攻破对方的计谋。 10.朝,读音一:cháo (1)动词,朝见,朝拜 相如每朝.时,常称病。(《廉颇蔺相如列传》) ◆蔺相如每当上朝时,常常假托有病(请假)。 (2)名词①朝廷 于是入朝.见威王。(《邹忌讽齐王纳谏》) ◆于是入朝拜见威王。 ②朝代,指整个王朝,也指某一皇帝的一代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杜甫《蜀相》) ◆当年刘备三顾茅庐,多次向诸葛亮询问天下大计,辅助两代君主,足见老臣心意。读音二:zhāo 名词,早晨 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三峡》) ◆有的时候,早上从白帝城出发,晚上就能到达江陵。 16.从,读音一:c?ng (1)动词 ①跟随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狼》) ◆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了下来,另一只狼仍然跟随在后面。 ②依顺,听从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我听从了他的计策,幸好您也赦免了我。③参与,参加 弟走从.军阿姨死。(《琵琶行》) ◆弟弟参军走了,养母也死去了。 ④追赶 佯北勿从.。(《孙子·军争》) ◆假装败退的敌人不要追赶。 ⑤依傍,紧挨着 樊哙从.良坐。《鸿门宴》) ◆樊哙紧挨着张良坐下。 (2)介词,由,自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小石潭记》) ◆由小山包向西走一百二十步。 读音二:z?ng 名词 ①指堂房亲属。 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活板》) ◆毕升死去之后,那些印版被我的侄子们得到。 ②通“纵”,南北方向,也特指合纵的盟约 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过秦论》) ◆于是合纵的盟约被破坏了,(六国)又争着割地贿赂秦国。 20.得,d? (1)名词①收获 不如自行搜觅,冀有万一之得.。(《促织》) ◆不如自己前去寻找,希望能有万一的收获。 ②心得,体会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游褒禅山记》)◆古人对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的观察,往往有心得。 (2)动词①取得,获得 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在赵惠文王时,(赵国)得到了楚国的和氏璧。 ②具备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劝学》) ◆积累善行,成为美德,圣人的思想也就具备了。 ③能够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 ◆沛公的军队驻扎在霸上,没能和项羽相见。 ④完成 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咏田家》) ◆医治完了眼前的创伤,却挖掉了心上的肉。 ⑤通“德”,感恩 为所识穷乏者得.我欤?(《鱼我所欲也》) ◆是为了所认识的穷苦人感激我的恩德吗?

最新高考试题中的100个最易错文言文实词及文句翻译

精品文档 高考试题中的100个最易错文言文实词及文句翻译1.官人疑策爱也,秘之。误:喜欢,正:吝啬。 译文:过路的官人怀疑陈策舍不得骡子,便把它藏了起来。 2.有功故出反囚,罪当诛,请按之。误:按照,正:审理。 译文:徐有功特意开脱谋反的人,论罪应当处死,请审理他。 3.高祖遣使就拜东南道尚书令,封吴王。误:拜见,正:授予官职。 译文:高祖派来使者授予(杜伏威)东南道尚书令的官,封他为吴王。 4.府省为奏,敕报许之。误:报告,正:回复。 译文:有关部门为此上奏,(后主)下诏回复同意了这件事。 5.齐孝公伐我北鄙。误:轻视,正:边境。 译文:齐孝公进攻我国北部边境。 6.大败李信,入两壁,杀七都尉。误:城墙,正:军营。 译文:大败李信的军队,攻下两座军营,杀死七名都尉。 7.尧民之病水者,上而为巢,是为避害之巢。误:生病,正:担心,忧虑。 译文:尧的百姓担心水患,因而在水上筑巢,这就是避免灾害的巢。 8.焕初除市令,过谢乡人吏部侍郎石琚。误:免除,正:(被)授职。 译文:刘焕刚被授职市令,拜访同乡吏部侍郎石琚。 9.师进,次于陉。误:依次,正:临时驻扎。 译文:诸侯的军队前进,驻扎在陉地。 10.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误:完毕,正:通“猝”,突然。 译文:天下真正有大勇的人,灾难突然降临也不会惊恐。 11.王趣见,未至,使者四三往。误:高兴,正:通“促”,赶快。 译文:楚王赶快接见(尊卢沙),(尊卢沙)没有到,(楚王派)使者多次前去(邀请)。 12.存诸故人,请谢宾客。误:安置,正:问候。 译文:问候那些老朋友,邀请拜谢宾朋。13.若复失养,吾不贷汝矣。误:借给,正:宽恕。 译文:如果再不赡养母亲,我就不宽恕你了。 14.楚庄王谋事而当,群臣莫能逮。误:捉拿,正:及,达到。 译文:楚庄王谋划事情很得当,群臣没有人能比得上。 15.使裕胜也,必德我假道之惠。误:恩德,正:感激。 译文:假如刘裕取胜,一定会感激我们借道给他的好处。 16.陛下登杀之,非臣所及。误:上去,正:当即。 译文:陛下(如果)当即杀掉他,(就)不是我的职权管得了的。 17.凡再典贡部,多柬拔寒俊。误:典籍,正:主管。 译文:贾黄中先后两次主管贡部,多次选拔出身寒微而又才能杰出的人。18.衡揽笔而作,文不加点。误:标点,正:删改。 译文:弥衡挥笔就写,一气呵成,一个字没有删改。 19.诸公多其行,连辟之,遂皆不应。误:许多,正:称赞。 译文:许多人都称赞他的品行,接连几次征召他,他都没有答应。 20.太祖知其心,许而不夺。误:夺取,正:强行改变。 译文:太祖了解他的志向,允许他而没有加以强行改变。 21.阿有罪,废国法,不可。误:阿附,正:偏袒。 译文:偏袒有罪之人,废弃国法,是不能容许的。 22.弁(biàn)性好矜伐,自许膏腴。误:讨伐,正:夸耀。 译文:宋弁生性喜好自我夸耀,自认为门第高贵。 23.声色之多,妻孥之富,止乎一己而已。误:富裕,正:众多。 译文:音乐和女色的繁多,妻室子女的众多,都不过是供自己一个人享受罢了。 24.所犯无状,干暴贤者。误:干涉,正:冒犯、冲犯。 译文:我们所做的太无理,侵扰了贤良。 25、致知在格物。误:标准,正:推究

120个文言实词及例句翻译

语文教学大纲要求掌握的120个文言实词7.兵,bīng (1)名词①兵器 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过秦论》) ◆收取天下的兵器,把它们聚集到咸阳。 ②士兵 未几,敌兵.果舁炮至。(《冯婉贞》) ◆不久,敌兵果真抬着炮来了。 ③军队 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廉颇蔺相如列传》) ◆想不给,又担心秦国军队来攻打。 ④战争 兵.旱相乘,天下大屈。(《论积贮疏》) ◆兵灾旱灾一个接一个到来,天下的财富极度匮乏。 ⑤战略战术,用兵策略 故上兵.伐谋。(《谋攻》) ◆所以最好的用兵策略是攻破对方的计谋。

10.朝,读音一:cháo (1)动词,朝见,朝拜 相如每朝.时,常称病。(《廉颇蔺相如列传》) ◆蔺相如每当上朝时,常常假托有病(请假)。 (2)名词①朝廷 于是入朝.见威王。(《邹忌讽齐王纳谏》) ◆于是入朝拜见威王。 ②朝代,指整个王朝,也指某一皇帝的一代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杜甫《蜀相》) ◆当年刘备三顾茅庐,多次向诸葛亮询问天下大计,辅助两代君主,足见老臣心意。读音二:zhāo 名词,早晨 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三峡》) ◆有的时候,早上从白帝城出发,晚上就能到达江陵。 16.从,读音一:c?ng (1)动词 ①跟随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狼》) ◆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了下来,另一只狼仍然跟随在后面。 ②依顺,听从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我听从了他的计策,幸好您也赦免了我。 ③参与,参加 弟走从.军阿姨死。(《琵琶行》) ◆弟弟参军走了,养母也死去了。 ④追赶 佯北勿从.。(《孙子·军争》) ◆假装败退的敌人不要追赶。 ⑤依傍,紧挨着 樊哙从.良坐。《鸿门宴》) ◆樊哙紧挨着张良坐下。 (2)介词,由,自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小石潭记》) ◆由小山包向西走一百二十步。

(完整版)高考文言文翻译难点实词十年试题总(七)

高考文言文翻译难点实词十年试题总结(七) 1【顾】理睬。一日,携褚币谐富家易谷种,值大雪,立门下,人弗之顾。(2011 四川卷,一天,(吕徽之)带上纸币到富人家买谷种,正遇大雪,站在门口,(那家)人不理睬他。采分点:要补出省略的主语;楮币,纸币;易,交换,买;弗之顾,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则前置,应为“弗顾之”。) 2【管】钥匙。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 3【乖】背离。则天时,都督赵文翙政理乖方,两蕃反叛。(2011辽宁卷,武则天时,都督赵文翙治理不当,奚和契丹反叛。) 4【归】①出嫁。谢氏生于盛族,年二十以归吾,凡十七年而卒。(2010江苏卷,谢氏生于一个富贵的家族,她二十岁嫁给了我,总共过了十七年就去世了。)②通“馈”,赠送。孔子不见,归孔子豚。(《论语》) 5【规】①谋求。若受人财贿,不过数万,一朝彰露,禄秩削夺,此岂是解爱财物?规小得而大失者也。(2009重庆卷,如果收受别人的财物贿赂,不过得到几万,一旦暴露出来,俸禄就会被削除,这难道是懂得吝惜财物吗?谋求小的收入却失掉了大的利益。) 6【贵】①重视,崇尚。素贵有名,招致四方游士,士多归附。统(仲长统,人名)过干(高干,人名),干善待遇,访以当时之事。(2007上海卷,他平素重视有名之人,招揽四方游士,士人常常投奔依附他。仲长统拜访高干,高干对他很友善,向他请教当时的事情。) 7【耗】①消息,音信。长天苍苍,信耗莫通。 8【曷】疑问代词,何,什么,怎么,为什么。曷不委心任去留。 9【盍】①何。②兼词,何不。例1、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例2、盍趣降?(2010宁夏海南卷)例3、今安庆守潭敬先,非允恭友乎?盍往依之?(2006广东卷,现在安庆太守谭敬先,不是允恭的朋友吗?你何不前往依附他?) 10【恨】①遗憾。得不为喜,去不为恨;非其罪也,虽累辱而不愧也。(得到荣华富贵也不因此而高兴,失去也不因此而遗憾;如果不是他的过错,即使牵累受辱也不感到羞愧。)例2、 若仁会眩惑圣听,致仁祎非常之罪,则臣事陛下不尽,臣之恨矣。(2000京皖卷,如果仁会迷惑皇上的听闻,致使仁祎遭受极大的罪名,那么是臣对圣上没有尽职尽责,这是我的遗憾啊。)例3、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2000上海卷,(如果)我要寻求使他们活下去(的理由)而不行的话,那么被判死刑者和我都没有什么遗憾了)②怨恨,愤恨。高宗曰:“善才情不可容,法虽不死,朕之恨深矣,须法外杀之。”(1997年全国卷,“恨”应是“怨恨、愤恨、不满意”之意,不是“遗憾”之意。因为根据文意,高宗恨善才斫陵柏,使己陷于不孝。) 11【会】适逢,恰赶上。会元遗脱脱征饷,胁王以危言,必欲杀祎。(2010全国Ⅰ 卷,适逢元朝派遣脱脱征集粮饷,拿故意吓人的话威胁梁王,一定想要杀死王祎。) 12【还】huán ①返回。便要还家。(《桃花源记》)吾其还也。《左传》 ②回头,回顾。羽还叱之。(《汉书·项籍传》)又如:还顾:回顾,回头看;还 睇,回头看;还视,回头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