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词用法整理

虚词用法整理
虚词用法整理

虚词用法整理

(一)虚词“而”意义用法

一、连词

1、表并列,“和”“与”

蟹六跪而二螯/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表顺承,“就”“才”

人非生而知之者/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朝济而夕设版焉/客逾庖而宴/今急而求子

3、表修饰,表示方式或状态(偏正关系)

墙往往而是/呱呱而泣/倚歌而和之/夜缒而出

4、表递进,“并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5、表转折,“但是”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6、表假设,“如果”

子产而死,谁其嗣之

7、表因果,“因而”“所以”

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

8、表目的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二、第二人称代词,你,你的,

某所,而母立于兹

三、固定词组

而已:罢了

既而:一会儿

(二)虚词“以”意义用法

一、介词

1、表原因,“因为”

不赂者以赂者丧/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耶

2、表工具,“用、拿、把”

使工以药淬之/以地事秦/请以剑舞/至丹以荆卿为计/以乱易整

3、表依据,“按照、依据”

以次进,至陛下/余船以次俱进

4、表凭借,“凭借”

以勇气闻于诸侯/能以足音辨人

5、表时间,“在”

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

二、连词

1、表并列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2、表目的或结果

日削月割,以趋于亡/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3、表修饰

木欣欣以向荣/余与四人拥火以入/箕踞以骂

4、表原因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三、通假

1、通“已”,已经日以尽矣

2、通“已”,停止无以,则王乎

四、动词

王无异于百姓以王为爱也认为

五、助词(表方位、范围)

由山以上五六里/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六、固定词组

有以:臣乃得有以报太子有用来……的方法

无以: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没有用来……的方法

所以:事所以不成者表原因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表方式

可以: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可以用来

(三)虚词“其”意义用法

一、作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物,用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译为“他(它)的”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2、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3、活用为第一人称,译为“我、我的”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4、指示代词,译为“那”“那(个、些、里)”

则或咎其欲出者

5、指示代词,译为“其中的”

其一犬坐于前

二、语气助词,放在句首或句中

1、表猜测、揣度语气,译为“大概、恐怕”

其皆出于此乎?

2、表劝勉、期望、命令或加强祈使语气

吾其还也

3、用于反问句中,加强反问语气

其孰能讥之乎?

4、语气助词,无实意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三、连词,

1、表假设,译为“假若、如果”

其若是,孰能御之?

2、表选择,译为“是……还是”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其”练习

1、使六国各爱其人那个

2、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他们的

3、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副词,表反问

4、其信然邪?其梦邪? 副词,还是

5、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连词,表选择

6、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自己

7、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一定

解释下面文段中“其”字的意义和用法。

狐谓狼曰:“羊肉何其①鲜乎!君其②有意,叼其③一而啖之,得饱其④口福。”狼曰:“如猛犬何?”狐谓犬曰:“羊数詈君,其⑤言不堪入耳,君乃无所怒,其⑥无闻邪,其畏主人邪?及其⑦嬉逐,愿为汝一雪其⑧耻。君其⑨许之!”犬笑曰:“欲加之罪,其⑩无辞乎?”护羊愈谨。狐与狼遂去。

①何其,多么

②连词,表假设

③代词,其中

④代词,你的

⑤代词,它的

⑥连词,表选择

⑦代词,它们

⑧代词,那

⑨副词,一定、可要

⑩副词,难道

(四)虚词“乎”意义用法

一、语气助词:

1、疑问或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2、揣测语气,相当于“吧”

其皆出于此乎?

3、感叹语气,相当于“啊”“呀”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4、句中语气助词,不译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二、形容词或副词词尾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三、作介词,相当于“于”

相与枕藉乎舟中/摄乎大国之间

(五)虚词“为”意义用法

一、为(wèi)

1、介词:替,给,对,向

阿母为汝求,/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如姬为公子泣

2、由于,为了

慎勿为妇死/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

二、为(wéi)

1、被动为仲卿母所遣/若属皆且为所虏。

既自以心为形役/行将为人所并

2、语气词(用于句末,表反问语气)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3、动词

君家妇难为做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是

冰,水为之形成

廉颇为赵将伐齐。担任

(六)虚词“则”意义用法

一、连词

1、表并列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

2、表承接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3、表条件、假设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4、表转折、让步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臣欲奉召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欲速则不达

5、表选择,与“非”连用

非死则徙尔/非重征则横敛

二、副词

1、表判断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2、表强调

及诸河,则在舟中矣

3、或许

时则不至

三、量词

《论语》六则表文字的条数

四、名词

以身作则准则、法则

五、动词

遵后稷、公刘之业,则古公、公季之法效法

(七)虚词“何”意义用法

一、语气副词

1、多么

隐隐何甸甸/开国何茫然

2、怎么

徐公何能及君也/贵贱情何薄

二、疑问代词

1、什么

问君西游何时还/君还何所望/大王来何操/童子何知/君何以知燕王/则牛羊何择焉

2、为什么

独何与?/何者,俨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3、哪里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牛何之?/何可胜道也哉?

三、固定词组

1、何故(为什么):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2、何如:今日之事何如?/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3,、无何(不久)

4、何乃(怎能):何乃太区区

5、何许(何处):何许人也

6、何其(多么):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7、何如(怎么样):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八)虚词“若”意义用法

一、动词

1、像、好像

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上善若水/天若有情天亦老

2、及、赶得上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二、代词

1、人称代词,你、你们、你的

若入前为寿/久不见若影/若属皆且为所虏

2、指示代词,这样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若无罪而就死地

三、连词

1、表假设

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

2、表选择,或、或者

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

3、表他转或提起,至于

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四、固定词组“若夫”“若何”“若属”

(九)虚词“乃”意义用法

一、副词

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于是、就、才、这才”

断其喉,尽其肉,乃去/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却、竟、反而”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乃不知有汉/陋者乃以斧斤

3、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只、仅”

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是,就是”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二、代词

1、第二人称

家祭无忘告乃翁

2、指代“这样”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三、固定词组

“无乃”“乃尔”

无乃尔是过与/作计乃尔立

(十)虚词“与”意义用法

一、介词

1、和、跟、同

未得与项羽相见/竖子不足与谋/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2、给、替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

二、连词,和、同

有志与力/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三、动词

1、给予则与一生彘肩/与尔三矢

2、结交、亲附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3、对付今以君之下驷与彼上驷/吾平生知韩信为人,易与耳

4、等待日月逝矣,岁不我与/恐年岁之不吾与

5、赞许、称誉吾与点也/朝过夕改,君子与之

6、参与蹇叔之子与师

四、语气词,欤

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无乃尔是过与!/然后快于心与?

(十一)虚词“且”意义用法

一、连词

1、表并列磐石方且厚/四体康且直/欬且笑于

2、表递进,“而且、并且、况且、再说”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

3、表让步,“尚且”臣死且不避

4、表转折穷且益坚

二、副词

5、将要、将不出,火且尽/且为之奈何

6、暂且、姑且且暂还家去/且放白鹿青崖间

三、固定且夫,且如

(十二)虚词“者”意义用法

一、语气词

1、放在疑问句(疑问词)的末尾,表疑问语气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2、表原因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3、表判断(放在主语后,引出判断)

4、定语后置

求人可使报秦者/客有吹洞箫者/荆州之民附操者/人马烧溺死者甚众/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

二、代词

1、用于动词或形容词后面,指人或事物

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假舟楫者/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2、用于数词后,指代事物

此数者,用兵之患也

3、用在“今”“昔”等时间词或否定词后面,表停顿

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隙/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十三)虚词“也”意义用法

一、用在句中,表停顿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二、用在句末

1、表判断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表感叹苛政猛于虎也

3、表疑问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十四)虚词“因”意义用法

一、副词

1、于是,就

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相如因持璧却立/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2、趁机

不如因善遇之/因击沛公于坐/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

二、介词

1、通过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2、依靠因人之力而弊之

3、根据,按照我欲因之梦吴越

三、动词

蒙故业,因遗策沿袭,继续

四、缘由,理由

于今无会因/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世未了因

(十五)虚词“于”意义用法

介词

1、从青,取之于蓝/月出于东山之上

2、比师不必贤于弟子

3、引出动作的对象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4、被不拘于时/而君幸于赵王/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5、向学于余/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6、对于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当其欣于所遇

7、和构怨于诸侯/故燕王欲结于君

8、在天下可运于掌/游于赤壁之下

9、到将有事于西畴

(十六)虚词“焉”意义用法

一、语气词

1、子亦有不利焉啊

2、则牛羊何择焉?呢

3、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句中语气词表停顿

4、盘盘焉,囷囷焉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二、代词

1、犹且从师而问焉代指老师,相当于“之”

2、割鸡焉用牛刀?/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代词哪里

三、兼词

1、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于何

2、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于之、于此、于彼

(十七)虚词“所”意义用法

一、名词,处所某所,而母立于兹

二、助词

1、与动词构成所字结构短语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2、与动词构成所字结构短语,再加名词结构,起定语作用。

臣所过屠者朱亥

三、固定词组

所以:表方式,表原因

所谓:所说的郦道元所谓环水也

所在:所在的地方宫阙山陵之所在

为……所……:表被动

(十八)虚词“之”意义用法

一、动词,“到、往、去”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然后驱而之善/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二、结构助词,“的”

古之学者必有师/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三、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王之不王/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

四、标志词

1、定语后置的标志词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2、宾语前置的标志词

何陋之有/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何厌之有/夫子之谓也

五、代词

1、代人吾从而师之/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2、代物人非生而知之者

3、代事何以知之?/秦昭王闻之

4、指示代词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士大夫之族/之二虫,又何知?

六、语气助词,不译

顷之,烟炎张天/久之,能以足音辨人/填然鼓之

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 教学目的 引导学生学会整理归纳文言知识点 教学重点,难点 整理归纳“之”,“而”,“以”,“其”,“为”,“于”的用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设想 常见文言虚词用法较为复杂多变,是文言文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也是中考的一个要点。学生在总复习的过程中,常常为其中的变化而困惑,头疼。基于这一情况,同时结合本班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特设计此课引导学生整理归纳其中最常用的、也是初中阶段重点的虚词的用法,让他们学会自己归纳文言知识点,为他们今后的文言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步骤 导入新课 这堂课我们上一堂文言复习课,大家都知道:在文言文中根据词是否具有实在意义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实词,另一类是虚词。这两类词在文言中的作用也不同。曾有人这样说,如果说实词是文言文的肉体,那么虚词则是文言文的灵魂。虚词为何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呢?这是由它的灵活性决定的,它的意义会随着语境的变化而变化。但也正因为这一点,加大了虚词学习的难度。而虚词又是中考的重要考点。不过大家不用怕,今天我们就一块来归纳复习几个常用文言虚词的用法。 一、之 (一)、代词: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她)(他们)”、“它(它们)”。如:

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xx刿论战》 ②忽啼求之。《伤xx》 (二)、作动词,可译为“到”、“往”。 如:送xx之xx。 (三)助词 1.结构助词,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如: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 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如:无丝竹之乱耳。《陋室铭》3.结构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 如:何陋之有?《陋室铭》 4.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如:xx千里者。《马说.》 5.音节助词。常用在时间词后,用来调整音节,无义,一般不翻译。如: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练习 1、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到,往) 2、xx何罪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 3、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主谓之间,无实义) 4、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代词,指学过的知识) 二、而 (一)主要作连词用,可以表示以下关系:

(完整版)人教版初中语文常见文言文虚词用法整理综述

人教版初中语文常见文言文虚词用法整理 一.之 1、“之”作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译为“他”(他们)、“它”(它们)、“这种” 例如:问所从来,具答之。(代人,指桃花源中的人,相当于“他们”) 操蛇之神闻之。(代事,指愚公移山,译作“这件事”)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代物,指狼,相当于“它”。)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代词,指学过的知识)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代人。他,指曹刿。) 陈胜佐之,并杀两尉。(代人。他,指吴广。) 肉食者谋之。(代这件事。)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指代前面的“骨头”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指代前面的狼。) 渔人甚异之。(指代渔人前面所看到的景象。) 闻之,欣然规往。(指代渔人进桃花源这件事。) 以其境过清,不宜久留,乃记之而去。(指代小石潭的情景。) 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代千里马)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代乐趣) 环而攻之而不胜。(代城) 属予作文以记之。(代重修岳阳楼这件事) 下视其辙,登軾而望之。(代齐军)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代齐威王纳谏这件事) 2、“之”作动词,“去”“往”“到”。 例如: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寡助之至;多助之至。《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之”作助词 ①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例如:故时有物外之趣。(《童趣》) 于厅事之东北角。(林嗣环《口技》) 水陆草木之花。(周敦颐《爱莲说》) 明有奇巧人……能以径寸之木。(《核舟记》)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朝廷之臣莫不畏王。《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用于主谓之间,起到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不译。例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 臣以王吏之攻宋《公输》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大道之行也》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唐雎不辱使命》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翁亭记》 当余之从师也。《送东阳马生序》 王之蔽甚矣。《邹忌讽齐王纳谏》 ③补足音节,无意义,不译。 例如:久之,目似瞑《狼》 便扶向路,处处志之。《桃花源记》 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④作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例如: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 宋何罪之有?《公输》 而城居者未之知也《满井游记》 ⑤作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 如:马之千里者。《马说》

部编版 初中常见文言虚词用法归纳及练习

初中常见文言虚词复习 之 1、用作代词: 可以代人、代bai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义,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 2、用作助词: (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二)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例:宋何罪之有?(《公输》) (三)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 例: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四)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例:顷之,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 3、用作动词:可译为“去、往、到”。 例: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记忆顺口溜: 之字可代人事物,定名之间可译“的”; 用作动词“去、往、到”,用作助词可不译。 其 (一)代词 (1)作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作“他(她)”“他(她)的”“他们”“他们的”“它”“它们”“它们的”。 如: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②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口技》)③屠大署,恐前后受其敌(《狼》) 有时也译作第一人称代词“我”。如:偶然得之,非其所乐。(《上枢密韩太尉书》)(2)指示代词,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如:①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②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③以勉其学者也(《墨池记》) 也可译作“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如:①其一犬坐于前(《狼》)②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为学》)(二)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疑问、猜度、反诘、愿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词配合,可译为“大概”“或许”“恐怕”“可要”“怎么”“难道”等,或省去。 ①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②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前一个“其”可译作“难道”,后一个“其”可译为“恐怕”。③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译为“可要”。(《唐雎不辱使命》) (三)连词,表示假设,可译为“如果”。如: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尔。(《送东阳马生序》)

18个虚词的用法

18个虚词的用法 1、“而”字主要的用法如下: 一、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与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 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二)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如: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三)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如: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 (四)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就是”“却”。如: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五)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六)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如: 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 二.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您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您”。例如: 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记王忠肃公翱事》) 三.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例如: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就是而已。(《师说》) 2、“以”字主要的用法 一、用作介词。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她,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 例如:①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②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逍遥游》) ③斧斤以时入山林。(《寡人之于国也》) (二)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如:五亩之宅,树之以桑。(《寡人之于国也》) (三)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 如:罚所及,则无以怒而滥刑。(《谏太宗十思疏》) (四)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与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如: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记》) (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与”“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如: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与。(《战国策?周策》) 二、用作连词。用法与“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就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一)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如: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归去来兮辞 (二)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就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如:引壶觞以自酌。(《归去来兮辞》) (三)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就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为“而”“来”“用来”“以致”等。如: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季氏将伐颛臾》)

常见虚词的用法

常见虚词的用法翻译下列句子并解释之的用法 一、之 1、用作代词 (1)呼尔而与之: (2)子墨子闻之。 (3)名之者谁: 2、用作助词 (1)荆之地,方五千里。 (2)此之谓失其本心。 (3)宋何罪之有? (4)公将鼓之 3、用作动词, 吾欲之南海,何如? 翻译下列句子并解释而的用法 二、而 1、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玡也。 2、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3、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4、隘而不列,天赞我也 5、朝而往,暮而归 翻译下列句子并解释以的用法 1、用作介词, (1)以牒为械

(2)必以信 (3)何以战 (4)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用作连词 ,(1)以告先帝之灵 (2)以伤先帝之明 (3)无从致书以观 3、用作动词 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用作动词“自以精兵走之 翻译下列句子并解释其的用法 四、其 1、“其”用在句首,表示希望、祈使、疑问等语气,如: (1)其如土石何? (2)其李将军之谓也 2、可作代词,批代人、事、物,相当于“他(她、它)们”或“他(她、它)们的”,有时也作指示代词,相当于“这”、“那”、“其中的”,如 (1)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2)醉能同其乐 (3)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4)不若人有其宝 翻译下列句子并解释为的用法 五、为

1、作介词时,除表被动外都读作wèi,可译作“被”、“对”、“给”、“替”、“当”、“为了”、“因为”等,如: (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不足为外人道也 (3)为楚造云梯之械 (4)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过行。 (5)为宫室之美——wèi (6)为溪在州右——wèi 2、当“为”作动词时,读wéi,可依据语境的不同,译成各种相应的动词,如:“是”、“成为”、“做”、“称为”、作为“、”认为“等。 (1)必为有窃疾矣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吾从北方闻之为梯 (4)橘生淮南则为橘,生淮北则为枳 (5)以为前将军 (6)孰为汝多知乎 翻译下列句子并解释于的用法 六、于 1、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给”、“由于”等,如: (1)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2)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3)舜发于畎亩之中

(完整版)常见文言虚词用法(有例句)

常见的文言虚词用法 1、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 1)表并列。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拾视之,非字而画(《促织》)(“而是”) ( 2)表递进。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 夫赵强而[表并列]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廉颇蔺相如列传》 ) 3、复音虚词“而已” ,放在句末,表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何 1、 用作疑问代词 ( 1)单独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 2)作前置宾语,主要代处所和事物,可译为“哪里” ?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 “哪” ?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2、 用作副词 (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反问,可译为“为什么” ?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 2)用在形容词前,表程度深,可译为“怎么” “多么” ?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孔雀东南飞》)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蜀道难》) 3、复音虚词 ( 1)“何如”常用于疑问句中,相当于“怎么样”或“什么样” ?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报任安书》) ?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怎么回事呢] ?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 ?君以袁某为何如人哉(《谭嗣同》) 2)“何以”即“以何” ,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 “凭什么”等 -何以战(《曹刿论战》) ?君何以知燕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3)表承接。可译为“就” “接着”,或不译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石钟山记》 ) 4) 表转折。可译为“但是” “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 5) 表假设。可译为“如果” “假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 首可也( 《冯婉贞》) 逐而得之( 《促织》) 成不敢敛户口,而又无所赔偿( 《促织》) 吾攻赵旦暮可下,而诸侯敢救赵者,已拔赵,必移兵先击之( 《信陵君窃符救赵》 )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6)表修饰,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劝学》) 7)表结果。可译为“因而” (有时“因” “而”连用) 余亦悔其 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 ) ?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 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 促织》) 2、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夫差,而忘越王之杀而父乎(《作传?定公十四年》)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师说》) 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 《逍遥游》) 也”,可译为“为什么” “什么原因”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岳阳楼记》) “什么”,译时要后置 ?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 “怎么” 徐公何能及君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 ) 怎么这样”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伶官传序》) 《信陵君窃符救赵》 )

9 文言虚词常见用法及例句

中考常见虚词用法及例句 每天收获小进步,积累起来就是大进步;每天收获小幸福,积攒起来便成大幸福! 【之】 (一)代词 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她)(他们)”、“它(它们)”。如: 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陈涉世家》) ③肉食者谋之。(《曹刿论战》) (二)助词 1.结构助词,译为“的”,如: 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 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如: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②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公输》) 3.音节助词。用来调整音节,无义,一般不翻译。如: ①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③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4.结构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如: ①何陋之有?(《陋室铭》) ②宋何罪之有?(《公输》) 5.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如: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三)作动词,可译为“到”、“往”。如: 1.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2.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而】 主要作连词用,可以表示以下关系: l.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 ①泉香而酒冽(《醉翁亭记》) 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2.承接关系,可译作“就”“接着”,或不译。如: 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十则) ②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 ③环而攻之而不胜。(《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3.转折关系,译作“但是”“可是”“却”。如: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 ②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隆中对》) ③环而攻之而不胜(《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④人不知而不愠(《论语》) ⑤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4.递进关系,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如: ①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 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 5.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 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 ②杂然而前陈 【其】 (一)代词 1.作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作“他(她)”“他(她)的”“他们”“他们的”“它”“它们”“它们的”。如: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归纳

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归纳 新课程初中文言虚词用法与例举(人教版) 一、为 ㈠动词wéi ⒈“做”例:①并自为其名②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③为我为云梯之械④今为宫室之美为之⑤行拂乱其所为⑥好为《梁父吟》⑦行拂乱其所为 ⒉“作为、当作、成为”例:①弃其杖,化为邓林②为坻、为屿、为堪、为岩③以丛草为林④武陵人捕鱼为业⑤以牒为械 ⒊“认为”例:①孰为汝多知乎 ⒋“是”例:①知之为知之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③天下为公④中轩敞者为舱⑤臣以王吏之攻宋,为与此同类⑥此为何若人⑦若为佣耕 ㈡介词wèi ⒈“替、给、向”例:①愿为市鞍马②为人谋而不忠乎③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④不足为外人道也⑤为楚造云梯⑥今为宫室之美为之⑦为天下唱 ⒉“被”例:①二虫尽为所吞②茅屋为秋风所破歌③山峦为晴雪所洗④仅有敌船为火所焚⑤士卒多为用者⑥贤能为之用 二、之 ㈠动词“到”例: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②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③辍耕之垄上 ㈡助词⒈“的”例:①水陆草木之花②虽有千里之能③醉翁之意不在酒④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⒉无义,不译⑴主谓间,取独例: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②而两狼之并驱如故③大道之行也④甚矣,汝之不惠 ⑤虽我之死,有子存焉⑥妻之美我者,私我也⑦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⑵宾语前置的标志例:①何陋之有②宋何罪之有 ⑶定语后置的标志例:①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②马之千里者

⑷凑足音节例:①久之,目似瞑意暇甚②鸣之而不通其意③怅恨久之④公将鼓之 ㈢代词 ⒈代人例:①或置酒而招之②借旁近与之 ⒉代物例:①渔人甚异之②录毕走送之③策之不以其道 ⒊代事例:①闻之,欣然规往②属予作文记之③弗之怠④吾既已言之王矣⑤肉食者谋之 三、以 ㈠介词⒈“把、拿、用”例:①以衾拥覆②徐喷以烟 ⒉“凭借、按照”例:①策之不以其道②域民不以封疆之界③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④何以战 ⒊“因为”例:①以中不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②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③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于④勿以善小而不为⑤不以千里称也 ⑥徒以有先生矣⑦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⑧先帝不以臣卑鄙 ㈡连词 ⒈表目的“来”例:①无从致书以观②属予作文以记之③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④河曲智叟亡以应⑤令辱之,以激怒其众⑥杀之以应陈涉 ⒉表修饰,同“而”的用法例:①俯身倾耳以请②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㈢动词“认为”例:①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②臣以王吏之攻宋,为与此同类 ③皆以美于徐公 四、而 ㈠表并列“和、又、并且”例:①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②起坐而喧哗者③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④国险而民附⑤修八尺有余而形貌失丽⑥生于忧患而无于安乐⑦蔚然而深秀⑧舍鱼而取熊掌 ㈡表承接“就、然后”或不译例:①日出而林霏开②既醉而退③强饮三大白而别④夺而杀尉⑤挟天子而令诸侯⑥呼尔而与之⑦长跪而谢之 ㈢表修饰不译例:①朝而往,暮而归②杂然而前陈者③先天下之忧而忧④执策而临之⑤佣者笑而应曰⑥面山而居⑦玉城雪岭际天而来⑨仰而视之⑩在楚城上而待楚寇

常用虚词用法归纳

常用虚词用法归纳 一、常用虚词用法归纳之一——“以”的用法: (一)、介词: 1、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一般译为“用、拿”等。例: 2、表对象,一般译为“把”例: 3、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一般译为“凭、凭借”例: 4、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一般译为“因为、由于”例: (二)、连词: 1、表目的,一般译为来、用来例: 2、表结果,一般译为“以致”例: 3、表修饰,一般译为来例: (三)、动词:可以和“为”连用,一般译为“认为”。例: 一试身手: 解释下列句中“以”的含义或用法。 1、屠惧,投以骨。( ) 2、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 ) 3、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4、策之,不以其道。 ( ) 5、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 ) 6、固国不以封疆之界。() 7、固以怪之矣。( ) 8、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9、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10、必以分人。()11、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 ) 12、以光先帝遗德。( ) 13、以塞忠谏之路也。 ( ) 14、先帝不以臣卑鄙。( ) 15遂许先帝以驱驰。( ) 16、以伤先帝之明。( ) 17、杀之以应陈涉。( ) 18、以刀劈狼首。()19、以天下之所顺。() 20、属予作文以记之。()21、虽乘风奔御风,不以疾也。() 22、因以为号焉。()23、何以战。()24、必以情()25、可以一战。()26、以昭陛下平明之理。()27、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28、故临崩寄臣以大事。()29、以告先帝之灵。()30、以彰其咎。()成就测试: 1. 下面四个选项中,用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是()A、以弱为强者 B、因以为号焉 C、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D、计日以还 2.下面句子中,与“不以千里称也”中“以”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以中有足乐者 B、全石以为底 C、嘱予作文以记之 D、牺牲玉帛·····必以信 二、常用虚词用法归纳之——“于”的用法: “于”在文言文中多做介词使用。 1.表处所,可译为“在”“从”“到”等。例: 2.表对象,可译为“对”“向”“给”等。例: 3.表时间,可译为“在”例: 4.表被动,可译为“被”例: 5.表比较,可译为“比”例: 6.表原因,可译为“由于”例: 一试身手: 1、何有于我哉?() 2、其一犬坐于前() 3、达于汉阴() 4、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5、告之于帝() 6、舜发于畎亩之中() 7、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8、困于心,衡于虑() 9.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10、曹操比于袁绍() 11、有泉翼然临于泉上者() 12、欲报之于陛下也() 13、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14.又留蚊于素帐中() 15.征于色,发于声() 16.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17.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18.万钟于我何加焉?()19.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20. 兴复汉室,还于旧都()21.休祲(jìn)降于天() 成就测试: 1. 下面四个选项中,用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是() A、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B、其一犬坐于前 C、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D、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2. 找出下面选项中意思相同的两项() A、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B、告之于帝 C、于是人多以书假余 D、战于长勺 三、常用虚词用法归纳之——“之”的用法 1.代词,可代人、代事、代物;译为“他”、“他们”、“它”例:

18个虚词的用法

18个虚词的用法 1、而”字主要的用法如下: 一. 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 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二)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如: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三)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如: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 (四)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如: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五)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六)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如: 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 二. 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例 如: 而翁长铃,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记王忠肃公翱事》) 三. 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例如: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2、以”字主要的用法 一、用作介词。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掌”凭借”依 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 例如:①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②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逍遥游》) ③斧斤以时入山林。(〈〈寡人之于国也》) (二)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如: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寡人之于国也》) (三)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 如:罚所及,则无以怒而滥刑。(〈〈谏太宗十思疏》) (四)弓I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号”,可译为在”从”。如:余以乾隆三 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记》) (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踉”,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 如: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战国策凋策》) 二、用作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一)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

常见文言文虚词的用法

常见文言文虚词的用法 教学要点: 一、了解《考试说明》中列出的18个常见虚词及课本中出现的其它虚词的用法。 二、了解虚实多类、一词多用以及同类异词现象。 三、区别句末虚词、关联虚词的用法。 教学内容: 一. 文言词语的分类: 1. 实词,具有实在意义的词语。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 2. 虚词,没有实在意义的词语。包括代词、连词、介词、助词、副词、叹词、拟声词等。 二、虚词使用的几种现象 1、虚词的一词多义现象 古代的虚词,除了少数而外,大都是具有多种用法的。如“因”一般用作介词,但可以表示“因为”的意思(如“因前使绝国功,封骞博望侯”),可以表示“根据”的意思(夫筑城郭,立仓库,因地制宜),可以作“经过、通过”的意思(如“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还可以用作连词,相当于“于是”(如“因出己虫,纳比笼中”)。 2、虚实兼类现象: 就是指一些文言词,它既可以用作实词,又可以用作虚词。如:“之”的用法,既可以作代词(如“作《师说》以贻之”),又可以作助词(如“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也可以作动词(如“佯狂不知所之者”)。 3、虚词的古今变化。 文言虚词和文言实词一样,随着时代的变化,在不断发生演化,古今用法已经有了很大不同,认真区别有助于对文言虚词的准确理解。这种变化大致分为四种情况: 1. 用法消失。如“夫战,勇气也”中的“夫”作发语词,现在不这样用。“险以远,则至者少”中的“以”是表示并列的连词,现在已不用。 2. 沿用至今。如“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中的“于是”,现在也用于表示承接。“学然后知不足”中的“然后”,也用于表示承接。“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中的“而已”,现在也用于表示限止的语气。 3. 用法变化。如“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中的“所以”,古代表原因,现在表结果。“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中的“何如”,古代表示疑问,怎么样;现在表示选择的肯定部分。 4. 另词替代。如“甚矣,汝之不惠!”中的“矣”,感叹助词,现在为“啊”“了”取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中的“则”,表示判断,现在为“就是”所替代。 三、常见的18个虚词用法举例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1.【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常见虚词用法

常见虚词用法 1.安 ①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安定) ②燕雀安知鸿鹊之志哉? (怎么) ③项王曰:“沛公安在?” (哪里) ④衣食所安,弗敢专也(指享受) 2.以 ①盖在殷陇,必竭诚以待下(来,连词,表目的) ②虽董之以严刑(用,介词) ③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而,连词) ④则思无以怒而滥刑(因为,介词) ⑤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把,介词) ⑥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通“已”,已经,副词) 3.哉 ①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呢,语气词) ②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吗,语气词) ③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呢,语气词) 4.所 ①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放在动词前面,组成名词性词组,所施加的) ②山峦为晴雪所洗(被,介词) 5.所以: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用来......的) 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的原因) 6.故 ①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旧) ②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所以) ③桓侯故使人问之(特地) ④既克,公问其故(原因) 7.且 ①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反而) ②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将近) ③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姑且,苟且) ④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将要) ⑤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尚且) 8.矣 ①兰亭已矣,梓泽丘墟(了,表感叹) ②前人之述备矣(了,表陈述) ③太后曰:“敬诺,年几何矣?” (了,表疑问) 9.也 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用在句中起舒缓语气,可译为“啊”,或不译) ②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用于句末,表示认定,可译为“啊”) ③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用于句末,表反问,可译为“呢”) 10.则 ①于其身也也,则耻师焉(却,表转折) ②三人行,则必有我师(就,表条件与结果的关系) ③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就是,帮助表示判断) 11.于 ①师不必贤于弟子(比,介词,引进比较对象) ②而耻学于师(向,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 ③不拘于时(被,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④其皆出于此乎(在,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处所) 12.乎 ①其闻道也亦先乎吾(比,介词,相当于“于”,引进比较对象) ②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呢,语气词,表示反诘语气) 13.焉 ①盘盘焉,困困焉,蜂房水涡(……的样子,形容词词尾) ②或师焉,或不焉(语气词,不译) ③且焉置土石(哪里,疑问代词)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怎么,疑问代词) ⑤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于此,兼词) 14.而 ①骊山北构而西折(连词,表承接,可不译) ②不敢言而敢怒(却,连词,表转折) ③谁得而族灭也(连词,表修饰,可不译) ④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并且,连词,表递进) ⑤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并且,连词,表递进) ⑥某所,而母立于兹(你的,代词) ⑦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女堤而已(罢

18个常见文言虚词用法意义归类

18个常见文言虚词用法归类 配套练习 一、而 1.连词。 (1)表并列: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例①:蟹六跪而二螯。例②:北救赵而西却秦。 (2)表递进:可译为“并且”或“而且”。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3)表承接:可译为“就”、“接着”、“然后”、“于是”,或不译。例①: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例②:图穷而匕首见 (4)表转折:可译为“但是”、“却”。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5)表假设:可译为“如果”、“假如”。例: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6)表修饰:即连接状语,可不译或译为“地”。例①:吾尝终日而思矣。例②:吾恂恂而起。例③徐而察之 (7)表因果:可译为“因而”。例:诸人徒见操书言水步八十万而各慑恐。 2.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例①: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例②:而翁归,自与汝复算尔。 3.音节助词。常与其他虚词构成“复音虚词”。如:“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例①: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例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已而”、“俄而”一般用来表示时间不久。 二、何 1.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例: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2)作宾语,常放在谓语动词前,主要代处所和事物,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例①:豫州今欲何至? 例②:大王来何操?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例①:然则何时而乐耶? 例②: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2.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例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例②:徐公何能及君也?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例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例②: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3.复音虚词。“何如”、“何以”。 “何如”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疑问或诘问,相当于“怎么样”或“什么样”。例:樊哙日:“今日之事何如?” “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例:荣禄遇足下素厚,足下何以待之? 又:何以战? 三、乎 1.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例①:儿寒乎?欲食乎? 例②:岂有相公此时出见客乎?

巧记文言虚词之的用法

巧记文言虚词“之”的用法 初中课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掌握古文中部分虚词的含义及用法,其中“之”字,比较常见,也很重要,由于受语言环境的影响,它的意思和用法十分灵活多变,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现对其中的规律进行总结,以更好的掌握虚词“之”的意义及用法。 一、作助词用。主要用法有四种类型: 1、结构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作定语的标志。 其格式为:定语+之+中心语。例如: ①故时有物外之趣。(沈复《幼时记趣》)译:物体本身以外的乐趣。 ②于厅事之东北角。(林嗣环《口技》)译:在客厅的东北角。 ③水陆草木之花。(周敦颐《陋室金铭》)——各种草木的花。 ④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范仲淹《岳阳楼记》)译:(他们)观赏自然景物后的感情 ⑤忘路之远近。(陱渊明《桃花源记》)译:忘记了路的远近。 ⑥明有奇巧人……能以径寸之木。(魏学伊《核舟记》)译:直径一寸的木头。 ⑦菊之爱,陱后鲜有闻。(陱渊明《桃花源记》)译:对于菊花的爱好。 2、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使原来的主谓句成为句子成分或复句的成分。不必译出。其格式为:主语+之+谓语。例如: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刘禹锡《爱莲说》)译:我唯独爱莲花的从淤泥中长出而不受到沾染。 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刘禹锡《陋室铭》)译:这里没有嘈杂的音乐声侵扰耳鼓。

③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刘禹锡《陋室铭》)译:我认为菊花是花是的隐士。 ④大道之行也。(《大道之行也》礼记)译:当政治上最高理想实施的时候。 3、用在不及物动词、形容词或时间副词后起协调音节、舒缓语气作用。不必译出。 例如: ①公将鼓之。(左秋明《曹刿论战》)译:鲁庄公将要击鼓进攻了。 ②久之,目似暝,意暇甚。(蒲松龄《狼》)译:时间长了,4、宾语前置标志。通常出现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放在动词谓语前。 其格式为:宾语+之+谓语。例如: ①孔子云:“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译: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②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译:宋国有什么罪呢?动词“有”,宾语“陋”、“何罪”,借“之”帮助,把宾语“陋”“何罪”从动词“有”后面提到动词前面。这个“之”只是提宾标志,无实在意义。按现代汉语的说法,“何陋之有?”即为“有何陋?”“宋何罪之有?”即为“宋有何罪?”。 5、定语后置标志。为了强调定语,常把定语放在中心语的后面。 例如: 马之千里者。(韩愈《马说》)译: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吃完一石粮食。 二、作代词用: 1、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我”、“他们”、“她们”、“它”、“它们”。例如:

常见虚词的用法

常见虚词的用法 常见虚词: 而、何、乎、乃、其、且、然、若、所、为、焉、也、以、矣、于、之、则、者、与(欤)、因 而 1.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如: (一)表示并列关系。如: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劝学》)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④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过秦论》 ⑤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过秦论》 ⑥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过秦论》 表示并列时,而连接的两个成分有相同的主语,但互不影响 (二)表示递进关系。如: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表递进时,后一个成分是在前一个成分的基础上引申出的 (三)表示承接关系。如: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祭十二郎文》)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表承接时,前后两个成分有时间上或逻辑上的先后顺序 (四)表示转折关系。如: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祭十二郎文》) (五)表示假设关系。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③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劝学》) ④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 (六)表示修饰关系。如: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常见文言虚词用法归纳

常见文言虚词用法归纳 1.【而】 ⑴作连词 ①表并列,译为“并且、又”。 例: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注:并列关系连词两侧的词语可以调换,调换后语意不发生变化。 ②表承接,译为“就、接着、然后”。 例: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③表递进,译为“而且”。 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师说》) ④表转折,译为“却、但”。 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⑤表假设,译为“如果、假使”。 例: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⑥表因果,译为“因而、所以”。 例: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 ⑦表修饰,译为“着、地、的”。 例:吾尝跂而望矣(《劝学》) ⑧表示目的关系,译为“来”。 例: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⑵作代词 表第二人称,译为“你(们)、你(们)的”。例:其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⑶与“而”有关的复合虚词 【而已】放在句末,相当于“罢了”。 例: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而后】译为“才,方才”。 例: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出师表》)【而况】即“何况”,表反问的语气。 例: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 【既而】译为“不久,一会儿”。 例:既而得其尸于井(《促织》) 2.【何】 ⑴作疑问代词 ①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译为“哪里,什么”。例: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②作定语,译为“什么”。 例: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⑵作疑问副词 ①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译为“为什么、怎么”。 例:何敢助妇语(《孔雀东南飞》)②用在形容词前,表程度深,译为“多么”。例:隐隐何甸甸(《孔雀东南飞》) ⑶通“呵”,译为“喝问”。 例: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过秦论》)⑷与“何”有关的复合虚词 【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 例: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季氏将伐颛臾》) 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例:何以战?(《曹刿论战》) 【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 例:无何,宰以卓异闻(《促织》) 【何乃】译为“怎能”。 例: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何必】译为“不必”,表反问语气。 例:王何必曰得,亦有仁义而已矣(《孟子·梁惠王上》) 【何许】译为“什么地方”。 例:大铁椎,不知何许人(《大铁椎传》)【何其】译为“多么、怎么这样”,表程度。例: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3.【乎】 ⑴作语气助词 ①表疑问语气。译为“吗、呢”。 例:几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②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例:吾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③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例: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④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译为“啊、呀”等。例: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齐桓晋文之事》)⑵作介词 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例: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⑶作形容词词尾 译为“……的样子”“……地”。 例: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赤壁赋》) 4.【乃】 ⑴作副词 ①表顺承,译为“就”。

常见文言虚词及用法

常用虚词的意义用法 (一)之 1.代词 (1)吾从而师之.[.他们] (2)徐公来,孰视之. [他] (3)是说也,人常疑之. [它] (4)拔剑撞而破之. [它] (5)而死固付之.度外矣 [这件事] (6)君将哀而生之.乎 [我] (7)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我] (8)士大夫之.族……巫医乐师百工之.人[这(样、种、类)] (9)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那(么、样)] 2.助词 (1)洛阳外天下之.中 [的]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宾语前置标志,不译] (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定语后置标志,不译] (5)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调节音节,不译] (6)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调节音节,不译] (7)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调节音节,不译] 3.动词 (1)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往,到……去] (二)其 1.代词 (1)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他的] (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他] (3)樊哙覆其.盾于地 [自己的] (4)而余亦悔其.随之出而不得极夫游之乐 [自己] (5)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那,这] (6)于乱石中择其.一二扣之 [其中] 2.副词 (1)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或许,大概,可能,表揣测] (2)其.皆出于此乎? [或许,大概,可能,表揣测] (3)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难道,表反诘] (4)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一定,应当表祈使] (5)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还是,应当] 3.连词 (1)其.若是孰能御之 [如果,表假设] (2)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是……还是……,表选择] 4.助词 (1)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不译,衬音节] (2)夜如何其.?夜未央[不译,衬音节] (三)而 1.连词 (1)余固笑而.不信 [又或不译,表并列] (2)蟹六跪而.二螯 [不译,表并列]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并且,而且,表递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