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推诚奉义翊戴功臣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太师右金吾卫上将军上柱国

故推诚奉义翊戴功臣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太师右金吾卫上将军上柱国
故推诚奉义翊戴功臣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太师右金吾卫上将军上柱国

故推誠奉義翊戴功臣開府儀同三司檢校太師右金吾衛上將軍上柱國許國公食邑五千戶食實封一千三百戶贈太子太師太原王公墓誌銘并序朝議大夫檢校尚書水部郎中行河南府司錄參軍兼侍御史楊廷美撰

皇周顯德二年十二月五日,開府儀同三司右金吾衛上將軍檢校太師許國公王公薨于位。皇上廢朝,搢紳泫涕,詔贈太子太師。維大宋建隆元年春二月十四日甲申,遷葬于河南縣紫宅鄉宣武管宋村,禮也。公之得姓,公之門閥,公之勳庸,公之胤嗣,有國史焉,有家諜焉,有豐碑焉,有行狀焉,此不書,但敘歷任官秩喪葬年辰而已。公諱守恩,字保信,太原人,故明宗皇帝佐命元勳太師贈尚書令韓王之子也。體負魁傑,器宇宏深,紹弓冶於德門,建功名於聖代,當明宗九三潛躍,委質於和門;及九五飛翔,策勳於絳闕。始授東頭供奉官,相次授洛苑、六宅、尚食等使,加金紫光祿大夫,檢校尚書左僕射。戊子歲,上有事于圎丘,昇壇之日,詔□與皇孫為夾侍使,尋授左羽林軍將軍。未幾,授宮苑使。庚寅歲,授遼州刺史,俾晝錦於故鄉也。秩滿授左武衛大將軍,爵開國男,邑三百戶。尋進爵開國子,邑五百戶。晉高祖之有天下也,授檢校司空,大內皇城使。未朞,再牧于遼,尋轉衛州刺史。丁先王憂,毀瘠過禮。起復,授右千牛衛大將軍,爵開國伯,邑七百戶。又轉左屯衛、右領軍衛、左驍衛大將軍。累被寵靈,恪居官次,凡居委任皆著勤勞。雖居拱極之班,每切奉親之孝,以太夫人在潞州,上章寧覲。適遇犬戎咆勃,晉祚凌夷,天人合發於煞機,星緯誰當於帝座,區區少主□如歸命之侯,嗷嗷蒼生真比在庖之肉。時潞帥相國張公懼茲魁首,奔赴梁園,天假壯圖,請公廵警,乘秋鵰鶚,方呈天外之姿;得

置等使,相次授開國佐命忠節功臣,潞州大都督府長史,特進,撿校太尉,進爵開國侯,食邑一千戶。未幾授靜難軍節度,邠、寧、慶、衍等州觀察處置、營田、押蕃落等使,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進封開國公,邑二千戶,實封五百戶。丁太夫人憂,孝將滅性。尋起復,授鎮軍大將軍,右金吾衛上將軍員外置同正員,奪情之異數也。二年夏,授永興軍節度使,尋授檢校太師,西京留守,尹正神都,保釐洛邑也。三年秋,躬趨象闕,入覲龍顏,授推誠奉義翊戴功臣,進爵莒國公,增邑四千戶,實封一千一百戶,右領軍衛上將軍,處明廷而冠環衛也。太祖皇帝應天順人,握圖御極,授右金吾衛上將軍,進爵許國公,增邑四千五百戶,實封一千三百戶,隆寵澤也。世宗嗣位,授開府儀同三司,增邑五千戶,彰覃慶也。方將再提虎印,重領雄藩,忽嬰二竪之祅,俄夢兩楹之奠。即世之日,年五十四。公始徙筮仕迄至歸全,所錫功臣自開國佐命忠節至推誠奉義翊戴;所授官自尚書右僕射、司空、太保、太尉至太師;所授階自銀青、金紫歷光祿、特進,至開府儀同三司;所任職自東頭供奉官,歷洛苑、六宅、尚食、宮苑、皇城等使,至同平章事;所授封爵,自開國男,歷子、伯、侯,至許國公;所授勳自柱國至上柱國;所食封自三百戶,歷五百、一千、二千、四千、四千五百至五千戶;實封自五百戶,歷一千一百至一千三百戶;所理郡再牧遼,一臨衛所,臨鎮潞、邠、雍、西京留守;所授朝班自左羽林軍,歷左武衛、右千牛衛、右屯衛、右領軍衛、左驍衛大將軍,右領衛、右金吾衛上將軍;薨贈太子太師。嗚呼!公才兼文武,智實變通,契叶風雲,位崇將相。唐朝舊德,漢室勳賢,既得志,而復得時,雖非壽,而且非夭。存歿之盛,其誰可侔?誠閒世之偉人也。嗣子繼昌等,承家有則,在疚得儀,虞深谷以為陵,刻徽猷而在石。銘曰:

箕山之精,汾水之英,降我王公,為國之禎,輝華門閥,煜赫功名,世濟其美,莫之與京。

麟翼早攀,風雲玄契,疊掌內司,累登環衛,□幃出牧,寬猛相濟,展我宏才,宜乎亂世。

節制雄權,保釐重寄,宣□□和,忠肅恭懿,衛霍勳業,簫曹名器,何用不臧,水舟陸驥。

雲藏北落,星將中台,□□□□,交親盡哀,洛城之西,邙山之隈,斯為玄宅,魂兮歸來。

解釋:

本篇墓主雖為五代人,但是宋初官職與五代頗為相近,因此仍以龔延明之《宋代官制辭典》為主,輔以《中國歷史大辭典?隋唐五代》,並參照其他資料。

1.功臣:純係美名,但享有入國史的殊榮。功臣名號起自唐德宗興元元年(784A.D.),

至唐僖宗、昭宗時,功臣名號成為,將相例加的美名。宋沿唐制,功臣分為三類,第一類是賜給中書、樞密院臣僚;第二類是似給皇子、皇親、文武臣僚以及外臣,王守恩獲賜的就是這一類;第三類是賜給禁軍諸班直將校。南宋又有一類是賜給大將及外國主。

2.開府儀同三司:文散官階,從一品。

3.檢校太師:檢校官名,宋初沿唐制,置檢校官十九階,檢校太師為其首。用以表示遷

轉經歷與地位崇高之意。

4.右金吾衛上將軍:環衛官名,領宿衛兵。宋初沿唐之制,無職事,或為除授宗室與任

滿還闕的地方帥守,或為武臣贈官。在本篇墓誌中,稱環衛官為為朝班,可見得在五代末年時,環衛官除了是武臣的贈官外,也是武臣上朝列班的位次。

5.上柱國:勛官十二專,最高一等,十二品。

6.許國公:爵位名,從一品,十二等爵之第四等。

7.食邑五千戶:加封名號。自三國時,魏定制,爵號自關內侯以下,皆不食租。從此食

邑若無加食實封,就只是虛銜,無實際作用。

8.食封:即食實封。唐代食封,每丁輸絹二匹,但一戶多少丁則不見記載。唐末五代

時,食實封罷實物之給,也失去作用。宋代食封封,每戶給錢二十五文。宋制,食邑一千五百戶以上,始加食封。

9.太子太師:贈官名號。

10.朝議大夫:文散官名,正五品下。

11.檢校尚書水部郎中:唐代檢校官制十三階中最末一階。北宋檢校官,自檢校太師而

下,至檢校水部員外郎共十九階。水部郎中從五品上

12.行河南府司錄參軍:府置司錄參軍,決斷戶籍、婚姻等訴訟,宋為正七品。楊廷美的

文散官為正五品下,品秩高於司錄參軍,故稱為「行」。

13.侍御史:御史臺官,秩從六品下。五代宋初侍御史無知雜事者,多不在御史任職。

14.顯德二年:周世宗,955A.D.

15.建隆元年:宋太祖,960A.D.

16.勳庸:即功勳之意。

17.胤嗣:後嗣。

18.豐碑:即神道碑。古時天子、諸侯下葬時,臣子書君父勳閥在碑上,立於墓道口,謂

之「神道碑」,神靈之道的意思。《唐語林校證》卷八〈補遺〉

19.行狀:生平履歷事跡。

20.王守恩:《舊五代史?周書》卷一二五〈王守恩傳〉

王守恩,字保信,太原人。父建立,潞州節度使,封韓王,晉書有傳。守恩以門蔭,幼為內職,遷懷、二州刺史,後歷諸將軍。開運末,契丹陷中原,守恩時因假告歸於潞。時潞州節度使張從恩懼契丹之盛,將朝于戎王,以守恩婚家,甚倚信之,乃移牒守恩,請權為巡檢使。從恩既去,守恩以潞城歸於漢祖,仍盡取從恩之家財。案通鑑云:從恩以副使趙行遷知留後[二],牒守恩權巡檢使,與高防佐之。高防與守恩謀,遣指揮使李萬超白晝率大譟[三],斬趙行遷,推守恩權知昭義留後。守恩殺契丹使者,舉鎮來降。宋史李萬超傳云:張從恩將棄城歸契丹,會前驍將軍王守恩服喪私第,從恩即委以後事遁去。及契丹使至,專領郡務,守恩遂無所預,萬超奮然謂其部下曰:「我輩垂餌虎口,苟延旦夕之命,今欲殺使保其城,非止逃生,亦足建勳業,汝曹能乎?」皆躍然喜曰:「敢不惟命。」遂率所部大譟入府署,殺其使,推守恩為帥,列狀以聞。漢祖從其請,乃命史宏肇統兵,先渡河至潞,見萬超,語之曰:「收復此州,公之力也,吾欲殺守恩,以公為帥,可乎?」萬超對曰:「殺契丹使以推守恩,蓋為社稷計耳,今若賊害于人,自取其利,非宿心也。」宏肇大奇之。(舊五代史考異)漢祖即以守恩為昭義軍節度使。漢有天下,移鎮邠寧,加同平章事。乾祐初,遷永興軍節度使。時趙思綰已據長安,思綰,原本作「田綰」,今從通鑑改正。(影庫本粘籤)乃改授西京留守。

守恩性貪鄙,委任群小,以掊斂為務,雖病廢殘癃者,亦不免其稅率,人甚苦之。洛都嘗有豪士,為二姓之會,守恩乃與伶人數輩夜造,自為賀客,因獲白金數笏而退[四]。太祖迴自河中,駐軍於洛陽,詔以白文珂代之,守恩甚懼。而洛人有曾為守恩非理割剝者,皆就其第,徵其舊物,守恩一一償之。及赴闕,止奉朝請而已。乾祐末,既殺史弘肇等,漢少帝召群臣上殿以諭之,時守恩越班而颺言曰:「陛下今日始睡覺矣。」其出言鄙俚如此。

國初,授左上將軍。顯德初,改右金吾上將軍,封許國公。二年冬,舁疾歸洛而卒。永樂大典卷六千八百五十一。五代史補:周高祖為樞密,鳳翔、永興、河中三鎮反,高祖帶職出討之,迴戈路由京洛。時王守恩為留守,以使相自專,乘檐子迎高祖於郊外。高祖遙見大怒,且疾驅入於公館。久之,始令人傳旨,托以方浴。守恩不知其怒,但安坐俟久。時白文珂在高祖麾下,召而謂曰:「王守恩乘檐子俟吾,誠無禮也,安可久為留守,汝宜亟去代之。」文珂不敢違,於是即時禮上。頃之,吏馳去報守恩曰:「白侍中受樞密命,為留守訖。」留守大驚,奔馬而歸,但見家屬數百口皆被逐于通衢中,百姓莫不聚觀。其亦有乘便號叫索取貸錢物者。高祖使吏籍其數,立命償之,家財為之一空。朝廷悚然,不甚為理。

21.太原人:其父王建立為遼州榆社人,墓誌後文中,亦提及王守恩任遼州刺史,為「晝

錦於故鄉」,因此太原可能是其郡望,實應為遼州人。

22.明宗皇帝:後唐明宗李嗣源。

23.太師:加官名,虛銜,正一品。

24.尚書令:贈官,正一品。

25.韓王:王守恩之父建立,後唐明宗在藩鎮時,便屢署為牙門將校。明宗即位後,以功

授鎮州節度副使,加檢校司徒,旋為留後。未幾正授節旄,繼加檢校太尉、同平章事。晚年,明宗為安重晦所蔽,王守思不得君心。天成四年,出為青州節度使。五年,移鎮上黨,辭不赴任,制以太子少保致仕。末帝清泰初年,授天平軍節度使。為政嚴烈,時人目之為「王垜疊」,指其殺人如麻,屍體堆積如垜疊。漢高祖即位,再為青州節度使,累加檢校太尉兼中書令。晚年潛心佛門,飯僧營寺,戒殺慎獄。天福

二年,封臨淄王。三年,封東平王。五年,入覲,授潞州節度使,並割遼、沁二州為上黨屬郡,加檢校太師,進封韓王,以光其故里。至鎮踰月而疾作,旋病篤而卒,年七十。冊贈尚書令。《舊五代史》卷九十一〈晉書?王建立傳〉。

26.九三潛躍:《易經》乾卦的卦辭中,三、四爻代表上下之交。因此,九三「君子終日

乾乾,夕惕若歷,無咎。」象徵時機險惡,宜靜守以待時也;九四「或躍在淵,無咎。」雖然九四仍處於危險之地,但已經跳躍出來,成功的時機即將來臨,但仍須進德修業,才可保成。或許作者意指,明宗仍在未躍之時,故曰九三潛躍。但後世所謂「潛阺」多半是出自乾卦第一爻,「初九,潛龍勿用」。作者也可能因唐明宗即位前,苦於魏軍的侵擾,象徵九三爻的處境。

27.和門:軍營之門。

28.九五:《易經》乾卦卦辭,「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聖人出現,即皇帝登基之

意。

29.弓治:父子世代相傳的事業。

30.東頭供奉官:從官階名,約為從八品。

31.洛苑、六宅、尚食等使:均為武階名,屬諸司正使階列,約正七品。

32.金紫光祿大夫:文散官名。北宋前期為文散官二十九階之第四階,正三品。

33.檢校尚書左僕射:檢校官名。北宋前期為檢校官十九階之第七階。

34.戌子歲:唐明宗天成三年(928A.D.)。

35.圓丘:祭天的高壇。

36.左羽林軍將軍:六軍儀仗官銜,品位與諸衛將軍同。

37.宮苑使:武階名,屬諸司正使階列。

38.庚寅歲:後唐明宗長興元年(930A.D.)。

39.遼州刺史:今山西左權一帶。唐武德元年改郡太守為州刺史,並加「使持節某州諸軍

事」。

40.畫錦:引《史記?項羽本紀》的故事,項羽嘗說:「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誰

知之者。」所以,畫錦便意味著富貴光榮還鄉的意思。

41.左武衛大將軍:十六衛大將軍之一,正四品。

42.開國男:爵位名,約從五品,北宋時為十二等爵之第十二等。

43.開國子:爵位名,約正五品,北宋時為十二等爵之第十一等。

44.檢校司空:檢校官名,北宋前期檢校官十九階之第六階。

45.大內皇城使:諸司正使階之首,掌皇城啟閉、警衛等事。

46.右千牛衛大將軍:環衛官名,正四品。

47.開國伯:爵位名,正四品,北宋十二等爵之第八等。

48.左屯衛、右領軍衛、左驍衛大將軍:均為環衛官,正四品。

49.煞機:凶惡的時機。

50.星緯:星辰的意思。意旨帝位虛懸。

51.歸命:歸順的意思。

52.梁園:指汴京。

53.光祿大夫:文散官名,從二品,北宋前期文散官二十九階之第三階。

54.檢校太保:檢校官名,北宋前期檢校官十九階之第四階。

55.昭義軍節度使:始于東漢,寓節制出征部曲之意,唐高宗永徽以後,都督帶使持節

者,謂之節度使。

56.澤潞等州觀察處置等使:北宋徽宗政和以前,凡節度使均冠某軍某州管內觀察處置等

使。澤、潞等州在昭義軍節度下,故節度使帶有各州觀察處置等使銜,有節置諸州之權。

57.潞州大都督府:唐開元十七年,以并、益、荊、揚、潞州為五大都督府,其後各有增

減。長史為加官名,宋時為三品。

58.特進:文散官名,北宋文散官二十九階之第二階,正二品。

59.檢校太尉:檢校官名,北宋檢校官十九階之第二階。

60.開國侯:爵名,從三品,北宋十二等爵之第九等。

61.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宋時為宰相銜。

62.開國公:爵位名,北宋十二等爵之第五等。镇

63.鎮軍大將軍:從二品武散官。

64.右金吾衛上將軍:環衛官名,從二品,北宋環衛官四十八階中,最高階。

65.檢校太師:檢校官最高階。

66.西京留守:執掌洛陽宮鑰、守衛、修葺……等等兵民之政。

67.莒國公:國公為爵名,從一品。北宋十二等爵之第四等。

68.尹正:府尹的別稱。

69.開府儀同三司:文散官名,從一品,北宋前期文散官最高階。

70.太祖皇帝:應指後周太祖郭威。

71.二豎之祅:豎子為小人之意。出自《左傳?成公十年》:「公夢疾為二豎子,曰『彼良

醫也,懼傷我,焉逃之?』其一曰:『居肓之上,膏之下,若我何?』醫至,曰:『疾不可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達之不及,藥不至焉,不可為也。』」,後世便引喻為病魔之意。

72.兩楹之奠:兩楹本指正廳中的兩根柱子。《禮記?檀弓上》:「予疇昔之夜,夢坐奠於

兩楹之間……予殆將死也。」引申為停放棺柩,舉行祭奠之所。

73.歸全:意味善終之意。

74.在疚:出自《左傳?哀公十六年》:「旻天不弔,不憖遺一老,俾屏余一人以在位,煢

煢余在疚。」後引為居喪之意。

75.深谷為陵:比喻人世間的重大變遷。

76.徽猷:美善之道,修養本事等。

77.朝班:朝官列班的位次。

78.勛:勛官通常只為虛銜,無職事,無俸祿。

王守恩生為後周臣,死為後周鬼,卻葬在大宋的土地下,這大概是他臨終時也想不到的吧!這篇墓誌跟我們前面所讀到幾篇五代晚期的墓誌一樣,墓誌對墓主一向給予相當高的評價,但是宋人的傳記裡對他們的評價大多相當低落。宋人對五代將領的批評是不是全然可信,墓誌對作者的褒揚又是否全然不可信,這其中有沒有值得我們更進一步深思之處呢?

而且這一篇墓誌中特別提到,一個人的姓氏、門閥、仕宦經過等等,都應該由不同性質的文章,如國史、家傳、神道碑等等來描述,墓誌銘應該只是敘述歷任官職、喪葬年辰而已。因此,我們所看到的五代時期的墓誌銘,多半只是一些虛美之辭,很少對於墓主生平的描述,這跟宋代的墓誌銘顯然有很大的不同,其間的變化,似乎也是值得深入研究的

問題?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