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建设问题及原因

学科建设问题及原因
学科建设问题及原因

高校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当前高校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

1、学科定位不当

学科定位,就是要找准学科的位置。对学科进行科学、准确的定位是学科建设的关键问题之一,它与学校的发展方向有关,同时也决定了学校资源(人财物)配置的走向。然而,学科定位不当是目前很多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简言之,学科定位不当包括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指学校整体学科专业布局不合理;二是指某个学科在与国内外同类学科的比较中没有找准自身的位置。

学科定位不当最突出的表现是学校重点发展的学科不突出,特色不明显。对于一所高校来说,重点发展的学科应建立在合理的学科布局基础上,应是学校的特色学科和优势学科。有自己特色的学科专业就是有了生命,创学校“品牌”往往就表现在这些特色学科专业上,这是学校发展壮大的基本条件。时代的特征是差异,知识经济的特征是需求的多样化和个性化,一所优秀的大学,不一定要拥有所有的学科,而是必须集中力量优先发展自己的特色学科,有所为有所不为。

对学科进行定位,不仅要考虑自身的发展规律、国内外同学科的发展趋势、国家和高校所在地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更要考虑自身的实际情况。然而一些高校在考虑学科定位问题时,一方面不能与时俱进,按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和规律以及学科的内在规律及时调整学科专业,另一方面片面追求大而全,在学科布局中盲目求新、求热,脱离原有的学科优势,不考虑自身的基础而追求不切实际的发展目标,这种做法显然不利于高校的学科建设。

2、缺乏团队精神

团队精神的涵义是指,为了实现某一个目标而由相互协作的个体所组成的群体表现出来的精神。团队和我们常说的群体不同:所有的团队都是群体,但不是所有的群体都是团队。与群体相比,团队更强调共同的责任、效益和业绩。在具有团队精神的团队里,团队成员潜在的才能和技巧能够不断地被释放;团队成员能够深感被尊重和重视;为了一个统一的目标,大家能够自觉地认同必须担负的责任并愿意为此而共同奉献。

学科梯队是以学科为依托组成的一种团队,一支结构合理、富有团队精神的学科梯队是学科持续发展的关键。然而团队精神缺乏是当前高校学科建设中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主要表现在学科缺少位居学术权威地位的资深学者,致使学科缺乏足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学科成员之间不愿合作,各搞各的,每人一摊,泾渭分明,甚至出现人员不团结引起的“内耗”。团队精神缺乏,导致学科内部矛盾重重,形聚神散,人、财、物分散。另外,学科内部缺乏沟通与交流,也严重阻碍了学科建设的发展。

3、学科带头人的衡量标准不当

目前,教育部对国家级重点学科的学科带头人提出的要求,概括起来为:学术造诣精深,治学态度严谨,具有创新学术思想;善于教书育人,组织能力较强,办事公正合理,甘为人梯,乐于助人。上述的标准主要应用于国家级的重点学科,而对于不同层次学科带头人应有不同的衡量尺度。

学科带头人是学科梯队的核心与灵魂。学科带头人通常是指在一门学科领域内对学科的发展有着重要贡献,其学术水平处于国内外领先地位的优秀学者。学科带头人对学科的作用归纳起来有两个方面:一是在学术上起带头和指导作用,能够站在学科前沿及时、准确地指明学科研究的主攻方向。二是在学科梯队建设和所承担的教学、科研活动中起组织领导作用,使本学科成为结构合理、比例恰当、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总体效能的学术群体。

然而,目前对学科带头人的衡量,更多考虑的是其学术水平,而对其作为一个学科“将帅”应具备的领导能力与协调能力却忽略了。学科带头人首先必须具有令属下信服的学术水准和科研能力,这是不容置疑的。但学科带头人也应当具备一定的领导能力,主要表现为能正确地把握学术研究方向和主攻方向,指导梯队成员掌握该方向的最新知识和学术动态;能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近、中、长期学科建设规划,并组织实施;能组织本学科及相关学科成员共同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等。要带好一个富有团队精神的学科队伍,具有协调内部关系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这要求学科带头人要胸怀博大,具有学术民主、合作共事的好作风,能正确处理好个人与群体之间的名利关系,善于解决学科成员之间的矛盾,营造团结协作的工作气氛。

二、原因分析

1、宏观环境原因

(1)高校目前管理体制亟须改革

教育家朱九思认为,“大学不是党政机关,不是企业单位,而是教育与研究相结合的学术性事业组织”,“学术是大学之灵魂,之根本”。然而,由于历史和文化传统的原因,我国的高校长期在一种高度集权的行政体制中运行,高校隶属于行政机构或演变为行政组织,缺乏相对的独立性。教育行政部门掌握着高等教育的发展资源以及资源分配权,采用行政性极强的“项目审批”的方式来分配教育资源,用“行政力”来区分高校的层次和水平,高校之间缺乏公平竞争机制,统得过死,管得过细,没有充分调动高校的积极性,使高校的发展缺乏应有的活力、动力与压力。虽然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教委于1985年、1986年、1992年和1993年先后四次发文要扩大和保证高校拥有充分的办学自主权,在专业设置、招生、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筹措和使用经费、人事安排、对外交流和学校管理等方面拥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权限,使高等学校真正成为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法人实体。但在实际运行中,高校并没有拥有真正意义上的办学自主权,而仅是有限的拥有。因为高度集权的政府管理模式对高校内部管理仍有强有力的影响和控制,更重要的是这种影响和控制势必造成高校内部管理的组织方式、活动特点等对政府的依赖性和对政府管理模式的仿效性,使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成了国家行政体制的翻版。目前,在高校内部管理上,普遍存在着决策过程中重视行政而轻视学术、职能运行上行政代替学术、系统协调上行政主导学术的问题。而行政权力对学术权力的干预和高校学术权力的行政化倾向,使得学术自由、兼容并蓄、学者治校这样的大学精神和大学制度难以建立。因此,在宏观上,我国高校管理体制的高度集权与行政化正是学科建设出现种种问题的症结所在。

(2)缺乏有效的科研评价体系以及学科建设评价体系

科研评价和学科建设评价体系对于科研工作和学科建设有很强的导向作用,但目前高校自然科学的科研评价体系的事前评价和事中评价滞后于事后评价,规划计划的评价滞后于项目的评价,社会科学领域的评价滞后于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领域的评价;而目前的学科评价系统又有众多需要完善的地方。特别是对一所综合性的高校而言,由于管理水平的滞后,采用一种评价体系来评价所有的学科和专业(包括人事、博硕点、科研和学科建设等等),显然是不科学的。因为尽管学科统合的趋势在加大,但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相对界线仍存在,三大科学内部也有差别,每一学科也可大体分为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对它们的评价标准在时间、数量、形式上也应略有不同。而现行的评价体系将它们置于同一指标去衡量,势必会对学科建设的健康发展造成一定影响。

2、高校内部原因

案例一: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我校有一个整体学术水平高、队伍阵容鼎盛的博士点学科,当时该学科不仅拥有6名正教授(其中有数名全国知名的一、二级教授),而且仅副教授就达近10余人。该学科的多名学者都为该领域的全国知名学者,学科组成员每年都能获得高水平的科研项目,且各类科研成果丰硕,该学科编写的教材流行于全国各有关高校。但到八十年代末期,学科的总体水平和学术的知名度大下降,且每况愈下。

案例二:

1978年以来,我校有一个特色学科,其研究领域在全国高校极为少见,且学科研究方向的重要性日渐凸现,国家领导人曾多次讲话强调要大力加强研究,以解决经济建设中出现的重大问题。该学科的某一研究方向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七五”和“九五”重大项目。该学科理应以国家重大项目为载体,大大促进学科的建设,培养出一大批高水平的青年学者,但事与愿违,该学科的学科建设却一直较为缓慢,直到2000年才获得博士授予权。

针对上述两则案例,具体分析如下:

(1)许多高校的领导缺乏先进的学科建设理念,在思想上并没有真正认识到学科建设的重要性。

虽然近年来“学科建设是大学的灵魂和生命线”这一论述已在国内高校深入人心,并被奉为治校格言。但实际上,由于部分高校领导缺乏学科建设的知识,对学科建设的内涵知之甚少,管理观念没有转变,政策导向出现偏差、内部关系没有理顺等等,使得高校的学科建设仅流于形式、空喊口号。

首先,管理队伍在思想观念和自身素质上还不能很好地适应学科发展的形势,改革意识、服务意识不到位,宏观上缺乏科学的规划,实施过程中缺少有力的措施,通过有效管理以求得成果最大化的绩效不明显。在管理方法上,距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还有较大的距离。例如,从学科项目管理的整体情况看,重视立项管理,而放松了项目实施过程的管理;即使注意了当前的项目,而往往放松了

涉及学科长远发展课题的策划和已有成果的拓展与延伸,缺乏对学科发展的前瞻性。大学的学科建设,从管理的科学性出发,本应请教授、专家、学者经常进行深入、细致的讨论。但是,虽然各高校普遍设有各类学术职能机构,然而却很少发挥应有的作用。往往是上级主管部门红头文件一下,检查、评估验收、立项等任务一来,学校行政部门就召集有关学术职能机构人员研究如何过关,而不是由学术职能机构先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相关研讨、论证。此外,高校科研管理文化建设滞后于科研工作的发展,造成科研主导舆论的弱化,部分科研人员团结协作精神和集体的归属感下降,这些都或多或少影响到学科建设的发展。

其次,政策导向出现偏差。政策是一支无形的杠杆,具有明显的导向作用。高校学受自身传统的人事观念和制度束缚,没有根本解决好教师的评价、聘用、晋升、待遇、流动等问题,这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大学人事制度已经严重制约了大学学术自治和人才竞争,给学科梯队的合理构建和团队精神的发挥造成不利的影响。此外,在科研导向上过分追求量化也是不少高校存在的问题。如某些高校评定重要岗位津贴,一般都规定了在某一时期、在某一级别的刊物上发表几篇文章,出版多少专著,完成哪一类课题等。有的学校更把学术成果与奖金直接挂钩,详细的制定了每篇文章、每本专著奖励多少钱,似乎在诱导教师们为完成任务,为获取金钱而从事学术活动,使学术创造沦为商品生产,必然导致学术的堕落和衰落,也不利于学科健康的发展。首都师范大学刘新成认为,量化管理曾被认为是最成功的管理手段,但对学术、教育领域而言,量化管理并不是科学的。它更看重的是数字而非质量,追求数字更容易造成学术的浮躁。

第三,内部关系没有理顺。学科带头人不是一级行政组织的负责人,没有职级,但在学科建设中又居于一个管理、协调、组织的地位,对学科建设的作用非常大。因此,处理好学科带头人和学科负责人的关系尤为重要。有的学科,二者可合二为一,既是学科带头人,又是学科建设负责人,在这种情况下,主要的问题是配备好助手,以减轻其负担。另一些学科,因多种因素,需配备学科建设负责人,这样由于学科带头人和学科负责人在权责分工上有所不同,涉及到学科建设的具体内容时容易发生推诿现象,不利于学科建设的统一、协调发展。

(2)缺乏良好的动力机制和运行机制

学科建设的内容丰富且要素众多,但如何激发学科的活力,如何建立行之有效的动力机制?这也是决定学科能否成长或成长快慢的一个重要因素。

每位校长都有一个心愿,要把学校办成一流大学;而每一位学科带头人也想把所在学科办成一流的学科,这是一种理想,是一种进取心理,是一种动力。但如何引导学科成员寻求事业的满足感,把不断探索新知识,迎接新挑战,把发现和创造作为心理上的安慰和满足,将其作为人生的最高追求,并以此作为激发学科成员的动力。近年来,在营造学科良好的氛围时,这种动力往往受到忽视。

另外,还有一种与生存有关的动力也没有受到重视。即人生活在社会上,必须要得到社会的物质,才能生存;在精神上受到人的尊重,才能使他生活愉快。

前者,目前大多数的高校都已解决,但后者,由于学科情况的千差万别就很难做到,但这正是调动学科成员积极性的重要方面。

政治思想工作也是一种动力机制,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精神上的激励因素。但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要求主管部门及相关部门步调一致,而这一点也正是高校较难做到的。当然,必要的物质激励也是一种动力机制,但许多高校往往为了搞平衡而无法实行。

学科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作,内涵丰富、外延宽广,因而强有力的组织保障是学科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但目前多数高校存在着学科建设管理不规范、不能统一管理、无法组织协调的问题。部分高校没有常设的学科建设管理机构,往往挂靠在某一部门,致使学科建设这一重要工作成为该部门的附带工作。另外,许多高校没有学校的总体学科建设规划及分阶段实施计划,因而不能对学科、专业建设中的重大问题提出对策和解决方案,无法协调有关部门制定有效的政策。由于没有专管机构,也无法对学科进行有效的监督和检查。

科运行的好坏、学科实效如何,除上述几点外,很关键的是要有经济实力,要有专项经费的投入。没有经常性投入是不能保证学科正常运转的。上述两则案例,实质上与经费投入不足也有极大的关系。

但目前,大部分学科过分强调学校的投入,没有树立以“自我发展”为主、学校投入为辅的思想。对每一个学科而言,良好的运行机制能充分发挥各个学科成员的主观能动性,进一步调动学科带头人和全部学科成员的积极性,通过申请基金、争取横向项目或成果转让等方式多渠道筹集资金,不断提高学科内部的“造血功能”。

重点学科建设:人才培养

重点学科建设:人才培养(高层次人才培养、教学建设水平与成效) 1、关于高层次人才培养: 树立“学科发展与个人发展高度统一”的思想意识,把人才培养提高到战略发展的重要位置,并根据医院及学科长期发展需求,继续坚持“研究生教学和科研为主,兼顾本科生教育”的高层次人才培育方针,不断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机制,改进加强教学研究,更新教学方法与手段,通过建设,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了大力加强优秀人才和各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培养,2012年我学科制定了人才培养和激励制度。培养层次与方式包括: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继承、硕士研究生培养、进修等方式等。 (1)、鼓励报考在职硕士、博士研究生的培养。截止到2015年9月,全科有3人取得广州中医药大学在职硕士研究生学历。有2人考取广州中医药大学师承博士研究生。有1人今年考取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 (2)、加强硕士、博士研究生的培养。2012年以来共毕业硕士研究生19人,现在读硕士研究生12人。 (3)、鼓励外出进修学习.2012年以来我科排出人员进修学习5人、参加培训班、学术交流会共计20人次,通过学习全科人员业务素质、医疗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 (4)、目前我学科有师承博士导师1人,硕士研究生导师9人。有老年医学、中西医结合心血管、中西医结合消化、中西医结合呼吸等四个专业可以招收硕士研究生。

2、教学建设水平及成效: 我学科承担了中医药大学本科、硕士、全科医师、规培医师培训的教学工作。为了适应教学发展的要求,我们进行了研究生、本科生教学改革的研究。发表教学论文3篇。制定了师承教育、临床带教、轮科医师教学大纲。编写十二五规划教材一部,获得教学奖3项。

安徽科技学院十三五学科建设发展规划

科技学院“十三五”学科建设发展规划 为进一步加强我校学科专业建设,大力提升学科专业建设水平,大幅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根据科技学院第二次党代会提出的目标任务和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的要求,特制订本规划。 一、“十二五”学科建设回顾 “十二五”以来,学校在加强办学条件建设的基础上,坚持一手抓学科拓展建设,一手抓专业涵提升,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在专业设置、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建设、课程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已取得明显成效,为学科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学校主动对接地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需求,积极开展学科建设,进一步凝炼学科方向,优势农科得到加强,新兴工科进一步发展,建设校级重点学科3个、重点建设学科5个、重点培育学科3个,学科对专业建设的支撑进一步显现。 (一)主要成绩 1.学科体系初步形成,建设水平逐步提升 学校现有18个教学院部,62个本科专业,涵盖工、经、管、理、文、法、农等学科门类,形成了以新兴工科和优势农科为重点,多学科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应用型学科专业体系。目前拥有6个省级重点学科,1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

台,23个省级科技创新平台及示实验实训中心。近年来,我校主动适应新形势,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主动对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积极开展系统性的三级学科体系建设,新近遴选校级A类4个、B类6个、C类8个,学科方向进一步凝炼,学科特色更加明显。 2.科研水平不断提高,学科梯队建设初显成效 学校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采取培养与引进相结合、聘与外聘相结合的办法,努力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学校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教师开展科学研究。近五年来,累计获批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69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7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4项;荣获市(厅)级以上奖励34项,实现了省级科技和社科奖励二等奖的突破;发表论文2800余篇(其中四大检索论文270篇);鉴定科研成果32项,授权专利245项(其中发明专利63项),获批省“115”产业创新团队2个;高校科研创新平台团队2个;学科平台建设卓有成效,实现了在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省共性技术研究院等方面的突破。 (二)存在问题 1.学科专业体系有待整合,专业设置尚需调整;学科方向凝练不够,特色不够鲜明,大多数科研人员科研方向不够

小学语文学科建设工作总结

编号:_____ 小学语文学科建设工作总结 学校:_________ 教师:_________ ____年___月___日 (此文内容仅供参考,可自行修改) 第1 页共6 页

小学语文学科建设工作总结 一年来,xx市小学语文学科建设以xx省义务教学学科建设为指导,以开展课题实验研究为抓手,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以搭建学科教学活动为平台,提高教师专业技能;以组建工作室和学科qq群为媒介,丰富学科交流资源;以读书活动为举措,构建学生阅读课程体系等,不断地在研究中实践,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总结,形成适合我市特色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文化和课程体系,为教师专业成长和学校内涵发展服务。 一、深入开展课题实验研究,全面推进课堂教学改革 XX年4月,我市全面启动了“全国小学语文主题阅读实验与研究”课题实验,力图通过对本课题大单元整体教学“单元导读”、“整体识字”、“以文带文”、“读写联动”、“自主阅读”、“基础训练”、“分享展示”七种课型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以一主(教材)两翼(《主题读写》、《经典诵读》)教材为抓手,推动我市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形成我市朴素、多读、自悟的课堂教学文化和小学语文课程体系。主题阅读课题实验的开展,要求教师充分研读每个单元的教材,在单元主题的引领下,统整一主两翼教材,以一课一得为核心教学目标,以“自学导航主问题设计”为目标导向,以学生批注式阅读和交流展示为主要学习方式,以教师以读代讲,读中引导点拨,学生读中理解,读中感悟和展示分享为主要教学策略,在课堂上做到少提问,多让学生读书感悟,少讲解,多让学生分享展示,少做题,多让学生做阅读批注,完成由传统一个单元14个课时学习4篇课文到现在14课时学习25篇文章的学习,拓展和丰富单元主题的学习。这对教师的理念,解读教材和课堂教 第 2 页共 6 页

学科建设发展规划提纲完整版

学科建设发展规划提纲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应用化学学科建设发展规划(2009~2011)》编写提纲一、建设目的和意义 应用化学是工学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下与化学工程、化学工艺、生物化工、工业催化并列的一个二级学科(编号080704)。是以化学基本理论和方法对化工、材料、医药、信息、生命、环境、能源、地球、空间和核科学等工业生产中与化学有关的问题进行应用基础理论和方法及应用研究为使命的中心学科,是化学与化工之间的桥梁与纽带,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通过对本学科的建设,全面提升本学科的教学科研能力和水平、项目和成果的档次以及人才培养质量和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顺利完成省级重点建设学科的建设任务。 二、学科概况 本学科点是在已有近30年办学历史的化学学科基础上于2004年筹建而成。现有专任教师21人,其中教授2人、副高8人、讲师11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8人(含1人博士在读)、7人硕士研究生毕业;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WFX-130)、气相色谱仪(GC900、GC9800)和紫外吸收光谱仪(UV 2100、VARIAN Cary)、多功能X射线衍射仪BRUKER D8 ADVANCE XRD、Q600同步热分析、Nicolet 5700智能傅立叶红外光谱仪、Gemini V 2380全自动比表面积和孔隙分析仪、Agilent 1200高效液相色谱仪,AGLIENT 3DCE毛细管电泳仪、VARIAN Cary 100分子荧光分光光度计和岛津GCMS-2010PLUS气质联用仪等1100余万元仪器设备。承担各类基金项目40余项,其中,国家创新基金1项、省部级15项、横向项目4项,省教育厅12项。发表研究论文200余篇,其中被SCI、Ei和ISTP收录35篇。获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优秀科技成果三等

2020大学学科建设工作总结范文

本学科贯彻“法学与经济学连通,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原则,致力于将法学学科建设成为“财经特色鲜明,研究方向清晰,理论视野开阔,成果实效突出”,在吉林省乃至全国财经高校法学领域形成优势特色的学科。在2012年度上半年,本学科在遵循学校“提升质量、凸显特色”的发展规划下,深化教学、科研工作方面的开展,均取得了一定成绩。与此同时,本学科在发展中也面临着尚需解决的问题,在从将本学科建设成为全省优势特色学科的发展视野下来看,下一步工作思路应将重点置于规划全国卓越法律人才基地建设、启动吉林省公检法司系统法律专家服务工作站、强力提升科研水平、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提高司法考试通过率等工作上。 一、目前学科建设的现状 1、教师队伍建设成效显著 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本学科加大了师资队伍建设的力度,教师队伍的职称、年龄、学历、学缘结构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具体来看,一是加强高素质人才的培养。2012年1月以来,有1名青年教师取得博士学位,另有1名青年教师考取法学博士研究生;同时,本学科继续巩固与吉林大学、吉林省社会科学院的合作关系,提高了法学院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二是通过主办或协办全国性法学论坛等形式,为教师获取学术信息,掌握法学理论前沿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三是本学科教师考核评价机制运行良好,以规范的管理方法确保了教师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

2、科学研究总体水平进一步提高 在科学研究上,截止目前,本学科在上半年度的建设工作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在部省级科研项目申报上均有突破,获得2项教育部项目、1项中国法学会项目(部级)、7项吉林省社科规划项目、1项吉林省教育厅青苗计划项目以及其他级别项目多项,科研项目累计经费达到20万元;在论文成果上,共计发表论文21篇。整体来看,本学科的科研工作在2012年上半年度有大幅度提升,且在科研项目工作上有质的突破。 3、人才培养质量逐步提升 在人才培养方面,本学科致力于将学生培养成为“精法律,通财经,懂管理”的具有多学科素养和较强适应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2011年,应届毕业生通过司法考试的比率在10%以上,居吉林省省属高校第一位;2012年,应届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0%以上。 4、全国卓越法律人才基地的申报 在2012年7月由教育部和中央政法委联合发起的全国“卓越法律人才计划”申报中,本学科依托民商法、税法等特色学科的优势,入选首批60所“实用性复合型卓越法律人才基地”库。这对于本学科的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不仅

学科-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

学科、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 华中科技大学向东 在现代社会中,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依然是大学的主要职能,而大学中的学科就是各种职能的具体承担者。只有不断地提高大学中的学科水平,才能更好地承担起大学应尽的职责。任何一所大学的水平和地位,都取决于它的学科水平。因此,在办学中,学科建设被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上,这是符合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对于大学中的学科建设,专家、学者们多有论述。本文仅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来讨论学科和专业建设中的若干问题。 一、关于学科建设与本科教育的关系 1.学科发展与本科教育的联系疏远,是一种自然倾向 大学中的学科最初只是为培养人才而设立的。19世纪初叶科学研究进入大学后,引起了一些重要的变化:大学中的学科同时承担着教学和科研两项职能;大学在本科教育的层次之上发展了研究生教育;科研和研究生教育推动了大学学科的发展。在这个发展演变过程中,学科有一种为追求自身发展而专注于学术研究,逐渐淡化人才培养功能的倾向,尤其是与本科教育的联系逐渐疏远。而且,越是学科水平高的大学,这种倾向越重。 形成这种倾向的原因,一是学科发展中的矛盾,二是大学间的竞争。 学科的发展,其核心是知识的发现和创新。因此它所关注的主要是学科前沿的问题。研究和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本学科(乃至其他学科)优秀的教师投入极大的精力。另一方面,教学作为一项学术工作同样需要教师付出艰辛的劳动。这里事实上存在着满足学科发展自身的需要与完成学科承担的教育职能之间的矛盾。它通常表现为大学中科研与教学的矛盾。所谓“重科研、轻教学”,轻的是本科教学而不是研究生教学。因为学科发展、科学研究和研究生教育三者之间,存在着天然的相互促进关系。 在流行将大学区分为“教学型”和“研究型”大学的现实环境中,许多学校在为建设高水平的直至一流的研究型大学而努力。似乎“研究型大学=研究院+研究生院”,因为“大学排行榜”的指标,所强调的都是学术成就,包括重点学科数、博士点数、科研成果获奖数、高水平论文数等,鲜有依据各个学校的本科生培养质量来评定和排序的。这种评价方式是否合理,众说纷纭。然而,它的导向作用则是很明显的:人们关注的是学科自身的发展状况(这关系到学校和学者的学术声望以及未来发展),忽视的是学科应当发挥的全面的教育职能。 因此,学科发展与本科教育的联系疏远,是一种自然倾向。这种倾向会给高等教育带来不利影响。 2.大学的办学者应当有意识地强化本科教育与学科建设的联系 第一,在学科建设的指导思想上必须明确,大学中的学科建设,从根本上说是为承担大学

(完整版)护理学科建设和发展规划

护理学科建设和发展规划 为了更好地促进我院护理工作全面、协调持续、健康发展,提高护理质量和专业技术水平,以质量管理为核心,技术管理为重点,组织管理为保证。为病人提供安全、有效、高质量的护理,赢得社会信誉。根据医院发展规划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特制定本规划。 1、依法加强护士队伍建设,维护护士合法权益。 认真执行《护士管理办法》规定,完善护士准入制度,明确护士的权利、义务和执业规则,维护护士合法权益,依法建立健全护士聘用、使用制度,同工同酬,杜绝无证上岗,加强护士对法律知识的培训考核,督促护士依法履行职责,规范执业。 2、增加临床一线护士总量,实现护士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根据临床护理工作的需要,合理设置护理岗位,统筹护士人力资源,保证临床护理岗位的护士配备,一般病房床护比大于或等于1:0.4;ICU床护比为1:2.5-3。在达到规定的护士配备标准基础上,实施以实际护理工作需要为基础的护士配置方法,并遵循以人为本,结构合理,动态调整的原则,按照护理岗位的任务,所需业务技术水平,实际护理工作量等要素合理配置各层次护士,实施按职上岗,做到人力资源利用最大化,切实保证医疗安全。 3、深入“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提高医院临床护理服务质

量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贯穿“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人性化护理为病人提供基础护理服务和护理专业技术服务,密切观察病人病情变化,正确实施各项治疗、护理措施,为病人提供基本的生活护理服务,提供康复和健康指导,保障病人安全和护理工作质量。 4、加强护理管理,全面提高护理质量 做到有管理目标,有实施计划,有质量标准考评细则和奖罚制度。护理部下设各护理质控小组,每月对临床护理质量进行检查及考评,检查结果在护士长例会上反馈,制定整改措施,提高护理质量,使各项护理指标始终保持在:危重一级护理合格率≥90%,基础护理合格率≥95%,抢救药品完好率达100%,无菌物品合格率100%,护理文件书写合格率≥95%(合格标准90分),护理技术操作合格率100%,护理人员年培训率达到100%,年压疮(非难免)发生率为0。 5、强化业务知识的培训 护理部加强护理人员的业务培训,制定“三基”培训计划和实施方案,创造条件开展各种形式的培训班(护理管理培训班、新技术培训班等),低年资护士院内大科轮转,业务骨干到ICU轮转,有计划选送骨干到上级医院进修。护理部每月组织业务学习一次,科室每月组织业务学习和护理查房各1次。为督促学习,护理部要每年进行“三基”理论考试1次,40岁以下护士每年进

学科建设与实验室建设上半年工作总结

学科建设与实验室建设上半年工作总结 随着全国高校定位与发展研究不断深入,加强学科建设与实验室建设工 作将成为我校今后的工作重中之重,在两者相辅相成并不断协调发展与完善进 程中,我校“学科建设与实验设备处”应运而生。学科建设与实验设备处的成立,标志着我校在学科建设与实验室建设方面创立了一个新的起点,不仅更好 地促进我校各学科协调发展、实验建设的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并开启了学科建设、实验室建设的新格局。学科建设与实验设备从4月份才正式开展工作,两 个月来全面展开了系列工作,取得了良好的开端,主要工作简要总结如下: 一、工作交接,职能明确 自学科建设与实验设备处3月份成立以来,很快完成了工作交接,制定了“务实、敬业、高效、优质”的工作方针。根据学校职能的划分,落实了有 关岗位职责,虽然在编人员仅3人(其中返聘人员1人),所有人员签订了工 作承诺书。4月16日,设备处办公室迁至天朗气清三楼,迅速全面展开了各项 工作。在工作中,该处工作人员加强了与计财处、审计处、监察处、教务处、 研究生处、国资处等部门的工作交流与合作,将实际调研与创新发展有机结合。 二、了解现状,着眼全局 结合我校“XX年校经费开支计划”,深入到生科学院、化学学院、资 环学院、计科学院、文学院、草堂校区等各部门实验室进行实地调研,通过与 学院实验室负责人、实验室工作人员的进一步交流,初步了解各学院实验室基 本现状与仪器设备使用情况,与各学院深入交换意见,并努力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受到各单位的好评。在各学院实验室建设规划方面,提出了“教学必需、 基础优先、全局协调、联合共享、量化目标、重点建设”的规划思路,在实验

加强人才培养推动学科建设加快医院发展

加强人才培养推动学科建设加快医院发 展 为全面落实“科教兴院、人才强院”发展战略,提升医院综合实力,实现医院健康发展,以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与新技术开发为主题的医院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座谈会分别于2013年11月15日、11月25日和12月5日下午在本院第一会议室举行。 院长在讲话时指出,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是医院立足发展的大问题,人才培养是根本,医教研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撑。随着卫生事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卫生事业发展的日新月异,在当今市场经济体制调控下,如何提高医院的竞争力,提高医院发展的后劲,“人才”是关键。医院要生存、要发展、要在激烈的医疗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必须重视人才的培养。近年来,我院坚持“科教兴院,人才强院”的发展战略,把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作为医院的头等大事来抓,努力实现医院向学院,科室向学科,医生向学者的转变,使医院的医疗、教学、科研水平得到了较大地提升,医院的综合实力得到了进一步增强,患者和社会的满意度进一步提高。他希望在今后的工作中,正确处理好“临床工作”与“科研工作”的关系,正确处理好“技术引进”和“技术创新”的关系,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和才智,为医院发展献计献策。 与会代表就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新技术开发、科研教学等方面提出了很好的建议与意见。大家在发言时指出,医院要发展,人才是关键。要做到爱惜人才、培养人才、重用人才。要坚持贯彻“人才兴院”的方针,在留住现有人才的基础上合理引进人才,切实做好人才

梯队建设。第一,学科带头人是学科发展的首要因素,要采取多种方式,促使各学科带头人向高学历、技术精、科研实力强、管理能力好和学术知名度高的方向发展。通过重点学科、特色专科建设,逐步培养国内有影响、本市领先的学科带头人;第二,合理引进素质好、学历高的专业毕业生,有针对性的引进具有技术专长的实用型人才,不断充实我院的人才队伍;第三,通过加强与院内外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争取快速提升我院年轻科技队伍的业务水平;第四,选送思想品质好业务基础好,并具有开拓精神的中青年技术骨干到国内外医院或院校进修学习;第五,制定政策及奖励机制,鼓励职工岗位自学成才;第六,通过定期开展专题讲座、定期进行“三基”知识考核,定期开展技术操作考核、竞赛等形式,逐步提高临床一线医务人员的理论与实践水平。通过努力,在医院各学科中建设一支以学科带头人为首,中青年骨干为主,整体素质好、医德高、具有团结拼搏精神和甘于奉献的老中青结构合理稳定的学术梯队。 在谈到科研教学方面时大家表示,科研教学是医院综合实力的象征,要认真遵照“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方针,走医疗、教学、科研并重的发展道路,促进医院全面发展。第一,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科研教学队伍,能够在完成紧张的医疗工作的同时,积极创造条件,努力做好科研教学工作;第二,要制定好科研和教学工作计划,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科研和教学任务;第三,要加大资金的投入,设立科研和教学专项基金;第四,要充分发挥高学历人才的作用,适当引进科研型人才,为他们提供施展才华的平台;第五,建立和完善奖励机制,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第六,要借助科研机构的力量,联

学科建设发展规划

学科建设发展规划(2007-2009) (讨论稿) 2007年5月

目录 零、概要 (1) 一、学院学科建设现状 (1) (一)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 (2) (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 (2) 二、制定学科建设规划的指导思想 (2) (一)突出重点,全面提高 (3) (二)优化结构,注重创新 (3) (三)发挥优势、办出特色 (3) 三、学院学科建设的总体发展目标 (3) 四、各学科建设的具体发展规划 (4) (一)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 (4) 1. 学科研究方向 (4) 2. 学科建设目标 (4) 3. 年度建设目标 (5) (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 (6) 1. 学科研究方向 (7) 2. 学科建设目标 (8) 3. 年度建设目标 (8) 五、采取的措施 (9)

学科建设发展规划 (2007-2009) (讨论稿) 学科是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大任务的有机结合体,学科建设主要包括学科定位(学科方向、发展层次)、学科队伍(学科带头人、学科梯队)、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科基地(实验室、重点学科、设备等)、学科管理等六个要素。学科建设状态及指标是体现一个学校在国内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国内外大学排名的主要依据,因此,学科建设是学校工作的龙头。对于信息学院来说,做好学科建设是我们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整体水平的关键,也是我院发展的关键。为了把我院建设成为一所高质量、高水平,能够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毕业生的应用型学院,根据西安财经学院发展规划,结合信息学院的实际情况,特制定“西安财经学院信息学院学科建设发展规划(2007-2009)”。 零、概要 本规划以国家学位委员会在1997年颁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为准,其中与信息学院关系较大的学科主要有: 一、学院学科建设现状 信息学院目前没有硕士点,已有专业涉及到二个一级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0812)、管理科学与工程(1201),其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主要涉及一个二级学科(计算机应用技术:081203)。

学科建设发展规划(提纲)

《应用化学学科建设发展规划(2009~2011)》编写提纲 一、建设目的和意义 应用化学是工学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下与化学工程、化学工艺、生物化工、工业催化并列的一个二级学科(编号080704)。是以化学基本理论和方法对化工、材料、医药、信息、生命、环境、能源、地球、空间和核科学等工业生产中与化学有关的问题进行应用基础理论和方法及应用研究为使命的中心学科,是化学与化工之间的桥梁与纽带,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通过对本学科的建设,全面提升本学科的教学科研能力和水平、项目和成果的档次以及人才培养质量和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顺利完成省级重点建设学科的建设任务。 二、学科概况 本学科点是在已有近30年办学历史的化学学科基础上于2004年筹建而成。现有专任教师21人,其中教授2人、副高8人、讲师11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8人(含1人博士在读)、7人硕士研究生毕业;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WFX-130)、气相色谱仪(GC900、GC9800)和紫外吸收光谱仪(UV 2100、VARIAN Cary)、多功能X射线衍射仪BRUKER D8 ADVANCE XRD、Q600同步热分析、Nicolet 5700智能傅立叶红外光谱仪、Gemini V 2380全自动比表面积和孔隙分析仪、Agilent 1200高效液相色谱仪,AGLIENT 3DCE毛细管电泳仪、VARIAN Cary 100分子荧光分光光度计和岛津GCMS-2010PLUS气质联用仪等1100余万元仪器设备。承担各类基金项目40余项,其中,国家创新基金1项、省部级15项、横向项目4项,省教育厅12项。发表研究论文200余篇,其中被SCI、Ei和ISTP收录35篇。获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优秀科技

关于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的实施意见

关于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的实施意见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确保我院五年计划及2010年远景目标的实现,更好的贯彻、落实党中央“科教兴国”的战略决策,走好“科技兴国”之路,进一步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科研积极性、创造良好的科学研究条件和学术环境,吸引和聚集国内、外优秀人才,在医学科学技术的前沿领域开展高水平的基础和应用研究,促进新兴、交叉学科的形成和发展,培养造就高层次的医学科技人才,将我院办成具有国内或国际一流水平的医院,特制定本实施意见。 第二章学科建设 第二条:学科建设是我院发展的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医院2010年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争取1-2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6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因此要突出重点、加大投入,重点扶持我院优势学科,使之在基础研究、临床研究和防病、治病的重点、难点方面有所创新、有所突破,争取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促进科技成果的应用,从而使我院医疗水平不断提高,进一步提高我院的竞争力,为此医院将业务总收入的1%作为科研预算专项经费,实行专款专用,当年余额转入下年使用。 第三条:建立一流实验中心。生物工程中心为医院重点扶持单位,为使之成为国内一流研究中心,达到资源共享、物尽其用、建立开放性实验中心的目的,医院将对生物工程中心每年拨款50万元人民币,购买仪器等设备,连续五年。 第四条:设立重点学科及重点实验室建设基金。 1.每年资助国家级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50万元人民币。 2.每年资助部、委级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30万元人民币。 3.每年资助省级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20万元人民币。 4.每年资助厅级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10万元人民币。 5.每年资助校级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5万元人民币。 以上资助,均连续三年。 第五条:鼓励主办学术会议。为扩大我院的学术影响,提高我院的学术地位,达到争创全国一流医院的目的,对我院主办的学术会议,医院将提供适当的交通工具和会议地点。 第六条:加强对外交流

麻醉科学科建设及人才梯队培养计划.doc

新泰市中医医院 麻醉科学科建设及人才梯队培养计划 麻醉学是临床医学中极为重要的二级学科,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医疗水平的要求逐渐提升,麻醉科在医院中的地位更显重要。医学科学理论和技术在不断发展,麻醉学也不断发展和壮大。麻醉医生的工作内容不再只局限于手术患者的围术期管理,还包括舒适化疼痛治疗、危重病患者的救治等工作,麻醉医生的工作范围涉及整个医院。为了配合医院的不断发展,制定我院麻醉科学科建设及人才梯队培养计划。 学科建设及人才梯队培养关系到医院和科室的可持续发展,是医院和科室的工作重点。为了促进科室可持续发展主要做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完善麻醉科工作制度,规范工作流程,规范操作技术 加强工作制度、规范以及技术的学习,通过质控小组,定期检查制度、职责、规范、技术的执行情况。优化分配制度,将分配制度和工作量及工作质量挂钩。2、加强专科麻醉的发展 依据本医院和本科室的实际情况,建立麻醉科亚专业制度,拓展业务范围。主治以上医师建立亚专业方向,促进业务向更深层次发展。亚专业的选择不是一成不变的,一定时间间隔可以申请调换。 3、科研技术的发展 能够促进科室的总体发展,鼓励主治以上医师积极撰写论文,申报医院、区、市甚至更高级别的科研项目。关注本学科的发展局势,积极开展新技术、新业务。可视化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麻醉工作的安全性,拓展了工作范围,也是麻醉科以后发展的趋势。 4、加强疼痛诊疗的发展 疼痛诊疗是麻醉科重要的组成部分,疼痛诊疗具有广泛的发展前景。加强本科室的人才培养;拓展业务范围,规范诊疗程序,加强疼痛患者的诊疗管理。促进无痛门诊的建设,在全院组织关于疼痛治疗的培训,促进建设无痛医院的发展。5、麻醉科门诊的建立 麻醉门诊服务对象 1、拟住院手术同时合并重要器官疾病的患者。

学科建设发展规划提纲

《应用化学学科建设发展规划(2009?2011 )》编写提纲 一、建设目的和意义 应用化学是工学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下与化学工程、化学工艺、生物化工、工业催化并列的一个二级学科(编号080704)。是以化学基本理论和方法对化工、材料、医药、信息、生命、环境、能源、地球、空间和核科学等工业生产中与化学有关的问题进行应用基础理论和方法及应用研究为使命的中心学科,是化学与化工之间的桥梁与纽带,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通过对本学科的建设,全面提升本学科的教学科研能力和水平、项目和成果的档次以及人才培养质量和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顺利完成省级重点建设学科的建设任务。 二、学科概况 本学科点是在已有近30 年办学历史的化学学科基础上于2004 年筹建而成。现有专任教师21 人,其中教授 2 人、副高8 人、讲师11 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8人(含1人博士在读)、7人硕士研究生毕业;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WFX-130)、气相色谱仪(GC900 GC9800和紫外吸收光谱仪(UV 2100、VARIAN Cary)、多功能X射线衍射仪BRUKER D8 ADVANCE XRD600同步热分析、Nicolet 5700 智能傅立叶红外光谱仪、Gemini V 2380 全自动比表面积和孔隙分析仪、Agile nt 1200 高效液相色谱仪,AGLIENT 3DCE毛细管电泳仪、VARIANCary 100分子荧光分光光度计和岛津GCMS-2010PLU气质联用仪等1100 余万元仪器设备。承担各类基金项目40 余项,其中,国家创新基金 1 项、省部级15 项、横向项目4 项,省教育厅12 项。发表研究论文200 余篇,其中被SCI、Ei 和ISTP收录35篇。获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优秀科技成果三等奖1项。 开发橡胶、塑料助剂、医药、农药中间体和食品添加剂等精细化工产品12个,

市场营销专业建设工作总结报告

市场营销专业建设工作总结报告 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市场营销专业建设工作总结报告 市场营销专业由于办学定位准确、特色鲜明,于2006年确定为以“实体.实训.实战”为主题的院级教改试点专业,2006年7月被评为江苏省特色专业建设点。 三年来,该特色专业的建设实施情况良好,进展顺利,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本专业将为地方经济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作为办学目标,遵循“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工学结合、产学结合发展之路”的高职办学思想,以市场为导向的专业办学思路逐步明晰。 由于强化了实践性教学环节,该专业所依托的现代物流与电子商务实训基地被评为“江苏省省级示范性实训基地”;由于重视教学团队建设,市场营销专业教学团队被评为“江苏省优秀教学团队”;由于重视系部建设,所在的贸经系获得“苏州市优秀基层党支部”、“苏州市文明单位”、“苏州市青蓝文明岗”、“苏州市五四红旗团委”等荣誉称号;由于重视课程建设,该专业的“市场营销策划”、“经济学基础”、“国际贸易实务”、“海关实务”和“网络营销实务”等5门课程先后被评为江苏省省级精品课程;由于重视教材建设,《经济学基础》、《流通经济学》、《市场营销策划》《广告学概论》等被评为省部级精品教材;由于狠抓教学质量,该专业学生的总就业率达到100%,就业质量高。 总之,该专业坚持以质量和特色求生存、求发展,不懈追求教学质量,不断培育专业特色。其在专业人才培养方面思路清晰,目标明确,师资队伍整体水平不断提高,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和教材建设成绩显著,学生学习风气日益浓厚,教学质量大大提高,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专业办学特色,在全省同类院校中享有较高的声誉。现将具体情况总结汇报如下:

检验科学科建设发展规划

检验科学科建设发展规划 我科根据医院的发展目标,结合本科室的实际情况,特制定发展规划如下: 一.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是学科建设和发展的基础,一支高质量的技术队伍,对一个学科发展是非常重要的。目前检验科共有检验专业技术人员25人,其中主管检验师2人,检验技师4人,检验士5人,无职称人员14人,检验本科1人,检验大专7人,检验中专11人,非检验专业人员3人,无主任和副主任检验师。因此我科的人员素质还很薄弱,因此加快人才队伍的建设是一项迫在眉睫的工作。 1.近期目标:2年内要招聘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专业技术 人员4名,至少要有1名检验本科,检验师职称人员达到7人以上,保证每个专业至少有一名检验师。 2.中期目标:2013年至2015年内要招聘具有大专以上学 历专业技术人员6名,至少有2名检验本科。 3.远期目标:十三五检验科专业技术人员要达到40人, 至少有1名主任检验师,2-3人副主任检验师,主管检验师至少8人,检验本科8人,保证每个专业组有一名检验本科和一名主管检验师专业技术人员,2名检验医师,争取十三五人员编制和人员素质达到三级医院水

平。 具体措施: 1.扩大宣传工作和采取优惠政策引进人才。 2.鼓励本科中专工作人员利用业余时间参加大专和本 科的学习。 3.选送思想品德好,肯专研业务技术的年轻人到上级 医院进修学习进行重点培养。 4.积极安排工作人员参加各种学科活动和专业学习 班。 二.检验设备 没有精良的设备,没有先进的仪器是走不到学科的前沿。近几年在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引进了一流现代化先进的医疗大型检验设备,目前检验科有奥林巴斯AU4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美国雅培C80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西门子ADVIA18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日本SysmexCA-1500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日本SysmexXT-1800i、西门子ADviA、法国ABX-PENTRA60五分类血球计数仪和日本SysmexKx-21三分类血球计数仪、日本SysmexUF-50尿液沉渣分析仪、长春迪瑞500尿液分析仪、西门子IMMULTE1000化学发光分析仪、西门子ADVIAcentaur-xp 化学发光分析仪、西门子Microscan药敏细菌鉴定仪、SA-6000全自动血流变测试仪、雷杜ABL-520血气分析仪、

大学学科建设工作总结

大学学科建设工作总结 本学科贯彻“法学与经济学连通,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原则,致力于将法学学科建设成为“财经特色鲜明,研究方向清晰,理论视野开阔,成果实效突出”,在吉林省乃至全国财经高校法学领域形成优势特色的学科。在XX年度上半年,本学科在遵循学校“提升质量、凸显特色”的发展规划下,深化教学、科研工作方面的开展,均取得了一定成绩。与此同时,本学科在发展中也面临着尚需解决的问题,在从将本学科建设成为全省优势特色学科的发展视野下来看,下一步工作思路应将重点置于规划全国卓越法律人才基地建设、启动吉林省公检法司系统法律专家服务工作站、强力提升科研水平、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提高司法考试通过率等工作上。 一、目前学科建设的现状 1、教师队伍建设成效显著 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本学科加大了师资队伍建设的力度,教师队伍的职称、年龄、学历、学缘结构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具体来看,一是加强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XX年1月以来,有1名青年教师取得博士学位,另有1名青年教师考取法学博士研究生;同时,本学科继续巩固与吉林大学、吉林省社会科学院的合作关系,提高了法学院师资队伍的整体

素质;二是通过主办或协办全国性法学论坛等形式,为教师获取学术信息,掌握法学理论前沿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三是本学科教师考核评价机制运行良好,以规范的管理方法确保了教师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 2、科学研究总体水平进一步提高 在科学研究上,截止目前,本学科在上半年度的建设工作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在部省级科研项目申报上均有突破,获得2项教育部项目、1项中国法学会项目(部级)、7项吉林省社科规划项目、1项吉林省教育厅青苗计划项目以及其他级别项目多项,科研项目累计经费达到20万元;在论文成果上,共计发表论文21篇。整体来看,本学科的科研工作在XX年上半年度有大幅度提升,且在科研项目工作上有质的突破。 3、人才培养质量逐步提升 在人才培养方面,本学科致力于将学生培养成为“精法律,通财经,懂管理”的具有多学科素养和较强适应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XX年,应届毕业生通过司法考试的比率在10%以上,居吉林省省属高校第一位;XX年,应届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0%以上。 4、全国卓越法律人才基地的申报 在XX年7月由教育部和中央政法委联合发起的全国“卓越法律人才计划”申报中,本学科依托民商法、税法等特色

医院学科建设和人才梯队培养

医院学科建设和人才梯队培养课程大纲一.学科建设 1、临床医学中心计划 2、学科人才建设对医院发展影响 2、新一轮公共卫生三年行动计划 3、学科人才建设经费投入及其构成分析 4、学科人才建设的历史和现状 5、加强医学学科人才建设 (1)目标 (2)手段和途径 6、我们科管需要考量什么? (1)领导功能 (2)筹资功能 (3)可持续发展的功能 (4)创造并利用研究结果的功能 7、国外总体发展态势 (1)发达国家高度重视 (2)具有原创性、高质量的临床研究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 8、国外临床医学研究特点 (1)重视多中心临床研究 (2)强调循证医学 (3)关注转化医学研究

9、21世纪的4P 医学 (1)个体化医学 (2)预测医学 (3)预防医学 (4)公众参与式医学 10、21世纪医学发展战略 (1)目标上移 (2)重心下移 (3)关口前移 11、核心骨干主要学术需求 12、中国临床科研论文发表的现状 13、我对转化医学概念的理解 (1)基本定义 (2)根本目的 (3)基本特征 14、临床医学研究发展的总体趋势 (1)临床医学逐步向健康医学发展 (2)4P医学将逐步成为医学的主流 二.国家层面发展态势 1、临床医学研究现状 (1)临床医学研究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 (2)原创性临床医学研究少,国际影响力偏低

2、临床医学研究特点 (1)数量多,规模小 (2)内容散,水平低 3、面临挑战与问题 (1)健康需求不断提升,疾病谱发生改变(2)临床研究模式转变带来的机遇 4、存在问题与薄弱环节 (1)缺乏持续稳定长效的投入机制 (2)领军人才相对缺乏,结构待完善(3)学科人才建设不平衡现象突出 (4)科研成果与实践应用的结合待提高(5)先进适宜技术推广应用须大力加强5、完善体制机制 (1)强化全行业管理 (2)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3)加强制度建设,夯实队伍基础 (4)科教的支撑与引领作用 三.人才梯队培养 1、四化要求 (1)住院医生培训规范化 (2)全科医生培训常态化 (3)乡村医生培训年轻化

大学学院十二五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发展规划

大学学院十二五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发展规划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XX大学XX学院“十二五”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发展规划 (2011-2015) XX学院是一所以职业教育为导向,重点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二级学院。在“十一五”期间,学院学科建设和学术科研取得了突出的成效。在“十二五”期间,学院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工作面临严峻的形势,学科建设和科研发展的任务极其繁重。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的要求,结合学院发展实际,特制定XX学院学科与科研建设发展规划(2011—2015)。 一、目前学院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现状分析 (一)取得的成绩 “十一五”期间,学院逐步形成了职业技术教育学与各教学系相关学科相结合,以专业为导向,以学科建设支撑专业发展的学科建设思路。在院领导精密部署和全体教职工共同努力下,学院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1、学科建设及科研工作在开拓中前进,逐步形成了一支稳定的科研队伍。 鉴于学院创办时间短,科研力量薄弱的现实,学院一直坚持“以院内力量为主、借助院外力量”的方针开展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工作。其中,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主要借助院外科研力量;而经济发展与职业教育相关性研究、职业教育与专业建设相关的研究,则以院内研究力量为主。目前,两方面稳定的研究力量约为30人左右,逐步形成了一支稳定的科研队伍。学科队伍中含博士生导师1名,学科带头人3名,学术带头人2中,学术骨干6名,XX市优秀中青年教师2名,XX市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1名。 2、保证资源持续投入,学科平台建设取得突破。

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

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关系 学科建设是围绕提高学科水平所做的一系列基础性工作,它是一个系统工程。是集学科方向、学术队伍、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术交流于一体的综合性建设,是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的结合点。 在学科建设中,学科方向的设立、凝聚无疑是学科建设的首要任务,无论是宏观的学科结构和布局的调整和优化,还是从某一具体学科或学科群的建设,特别是学科内涵的丰富、更新等,都是如此。学科队伍建设是学科建设的关键,在一定意义上,学科方向的正确确立和推进完全有赖于能够审时度势的优秀学科带头人及其相称的学术梯队或团队;资金的投入和基础设施的建设,是学科建设的重要物质基础,有时直接影响到学科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的提高;学科的制度建设,包括学科的学术氛围和学术交流、学科的创新和推进学科交叉合作的机制和体制的建设,学科的文化建设、学术规范和学风建设等。学科建设是从学术角度,通过科学研究来提高学科的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科、专业和教学的发展,学科建设侧重于科学研究,侧重于科研水平的提高和创新人才的培养。 专业建设是一项直接影响地方本科院校招生、学生培养及毕业生就业方向的教学基本建设。它以社会经济发展及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为导向,以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建设为核心,以提高本、专科教学质量为目标。专业建设涉及多方面的内容,包括制定专业培养目标和规格、确定专业设置、制定专业教学计划、教材建设及教学改革等。这些内容都是学科建设所代替不了的,因为它们不属于学科建设的范畴。因此,学科建设代替不了专业建设。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相通之处在于两者包含的要素大致相同:师资、设备、实验与实习基地、科研、经费等。两者可以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学科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基础,专业建设必须以学科建设为依托,没有高水平的学科,就不会有高水平的专业和高质量的教学,学校的专业建设也就无从谈起,学科建设的水平越高,专业发展的后劲就越大。但是,专业建设毕竟 促进学科纵向和横向发展。 地方本科院校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 1贪多求全,缺乏地方特色。 2学科队伍整体水平偏低,优秀学科带头人匮乏。 3重视投入和外延发展,忽视软环境和内涵发展。 4学科建设管理体制不畅,缺乏有效运行机制。 地方本科院校学科建设的基本原则 1优势学科重点突破原则。 2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原则。 3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原则。 4特色发展与创新原则。 社会所需的人才,总体上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发现和研究客观规律的人才,另一类是应用客观规律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的人才,前者称为学术型人才,后者称为应用型人才。就地方本科院校而言,其培养人才的类型应归属于应用型人才。 学科创新包括学科建设理念的创新、学科体系的创新、学科内容的创新、学科研究方向的创新和学科建设体制与方法的创新。

学科建设的内容与目标

学科建设的容与目标 学科建设状态及指标是体现一个学校在国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国外大学排名的主要依据。 学科建设主要包括: 一、学科定位(学科方向,发展层次); 二、学科队伍(学科带头人,学科梯队); 三、科学研究; 四、人才培养; 五、学科基地(实验室,重点学科,设备等); 六、学科管理。 它包含三个要素:1、构成科学学术体系的各个分支;2、在一定研究领域生成的专门知识;3、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专门的人员队伍和设施。

学科建设的目标是指在学科定位、学科队伍、学科研究、人才培养、学科基地、学科管理等方面形成的特色,到达的培养层次和质量,学科平台环境,管理水平以及预期取得的成效。 大学学科建设的涵:大学是以学科为基础建构起来的学术组织,所以,学科建设是大学的基础性建设,牵涉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可以说,大学的一切工作都与学科建设有关,笔者认为,从学科建设的涵出发来考虑大学学科建设的容,应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调整学科布局 学科布局是指学科在大学的分布状况,它不仅决定了一所大学的学科结构,而且决定了大学的功能、特色,影响着学科水平的提升。因此,大学进行学科建设,首先要着手学科布局的调整。 第一,要进行科学定位。所谓定位,就是锁定目标的位置。通常情况下,每个组织都知道自己的目标是什么,关键是不清楚目标所在的位置。大学也是如此。每所大学都知道自己的目标是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服务社会,但往往不清楚自己要培养什么层次、具有什么样的知识和能力结构的人才,发展什么学科以及在什么水平上发展这些学科,怎样服

务社会和在什么领域、通过什么方式服务社会。所以,在学科建设的目标定位上,普遍存在着片面追求“高、大、全”,相互模仿、缺乏个性的问题。如综合性、多科性,国际化、开放式,研究型、高水平,世界一流、世界知名、国一流等,成为学科建设定位上流行的术语。这表明,学科建设如不能正确定位,学科布局的调整就只能是盲从或无所适从。 第二,要从本校实际出发,建构综合化的学科体系。所谓综合化的学科体系,是指能够促进不同学科的文化、精神、制度和思维方式交叉融合的学科布局。建构综合化的学科体系,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需要,是科学发展以综合为主的规律的要求,是社会服务的需要。当然,建构综合化的学科体系,并不是说学科布局越全越好,因为学科综合化也有程度、层次和水平之分。不同层次和类型的学校,要根据自己的学科实际,有选择地调整学科布局。但不论什么学校,要建构综合化的学科体系,在学科布局上都应涵盖文科、理科和工科三大学科领域。这里的文科、理科和工科,分别指的是人文社会艺术科学、自然科学学科和应用科学。中外著名大学的办学实践证明:办大学,没有文科,办不出氛围;没有理科,办不出水平;没有工科,办不出效益。 当前,我国大学在建构综合化的学科体系上存在着一个误区,即认为学科综合化就是指学科门类齐全。其实,综合化并不等于学科门类齐全。世界著名的研究型、高水平大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