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女性角色地位的转换及意义

中国女性角色地位的转换及意义
中国女性角色地位的转换及意义

中国女性角色地位的转换及意义

2009-11-17 23:20:56| 分类:默认分类阅读513 评论0 字号:大中小订阅

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对女性的定位,总是在不断的变化中建构着、维系着。透视中国的社会发展史,我们可以发现中国女性角色在社会地位、权力方面,经历了曲折复杂的变化;我们也可以发现,女性角色转变中,也包含着诸多的辛酸和无奈。审视这一过程,我们不想从中仅仅发掘出一些女性的血泪与屈辱;相反,而是从对这一曲折过程的回顾中,引发更多人们去关注历史,同时也关注女性,更重要的是关注今天。

一、中国女性角色地位转变的表现

数千年来,中国女性尝尽辛酸、受尽压迫,背负着封建道德的枷锁。直至新中国成立,中国女性得到了彻底解放,成为与男性一样,平等地获得权利,对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力量。中国女性在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中角色地位的转变,对社会文明和进步起了重要作用。

(一)中国女性经济地位的提高

在人类历史发展演变的历程中,中国女性曾长期处于受压迫、被奴役的地位,在经济上不独立。1949年以后,女性才真正大规模地走出家庭,参加社会劳动,获得社会广泛认可。经过无数次的抗争,中国女性经济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提高。

1.女性是父权社会的经济附庸

在父权社会中,女性丧失了家庭财产的所有权,只能依附于男子,“男主外,女主内”,“男治国,女持家”的角色定位,沿袭数千年,在中国社会中形成了极为顽固的社会观念,死死地束缚着一代又一代的妇女,性别角色差异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是根深蒂固的。“在经过几千年的变迁形成的观念中,男性与女性不仅是生理上的差异,更是心理上,社会上和政治上的不同” [1]操持家务,为家庭需要而进行生产劳动,似乎女性的美德与个人价值仅存在于家庭事务之中,女性以夫唱妇随,相夫教子主持家务作为自己与身俱来的天职。她们承担了繁重的家务劳动,但是并不能得到社会的承认。男人是家庭经济的提供者,拥有决定权和支配权,而女人则因经济上不能独立而丧失了独立人格,成为男性的附属物。

2.新时期职业女性应运而生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给当代女性带来了更多的社会发展和竞争机会。新的社会原则和价值观将锻炼出女性新的品格和价值取向。现代中国社会,大量职业女性涌现,改变了传统女性角色定位。

“对于一个现代职业女性来说,最幸福的是事业成功,家庭幸福。”[2]现代职业女性一般受过系统的专业教育,摆脱了传统思想对女人的束缚,有自己的梦想,自己的职业,自己独立的人格和自己的活动圈子,能够代表时代女性的大部分。她们从几千年妇女的生存状态的演变中得到只有参与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才能取得与男子真正的平等,为了适应工作她们不断更新自己、充实自己,塑造坚强,独立的新女性形象,并在工作中不断缩小性别差异,与男性在同一架天平上体现个人魅力和自我价值。

(二)中国女性受教育地位得到保障

“受教育程度,常常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到个人在社会上的成就。而女性受教育程度更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3]中国女性教育经历了漫长曲折的过程,与女性摆脱传统的束缚,争取自身的解放斗争紧密相连。

度量女性受教育程度有三个指标即文盲率、受各种程度教育的女性在女性人口中

所占的比例和女性相对于男性的受教育程度。下面就从这三个方面看中国女性受教育程度的发展状况。

1.中国女性文盲、半文盲状况

中国漫长的教育史上,广大妇女长期被排斥在学校教育以外。直至鸦片战争后,女学才开始兴起。民国初年的妇女文化教育运动有所发展。“如初等教育,1907年全国有女校391所,学生1936人,占学生总数的2﹪,到1918-1919年度,全国初等小学女生达到90882人,占初等小学生总数的4.3﹪。” [4]到五四运动时期,女性文化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国立大学开女禁,大学男女同校标志着女性在社会地位上进一步提高,是近代中国教育史上值得大书的一件事。此后,高等小学,中学也实行男女同校同班,开启了一代社会之新风。虽然这一阶段女性教育较前一阶段有所提升,但是由于男女受教育的机会不均等,能够上小学的也只是少数上层妇女,绝大多数妇女只能通过家庭和社会接受封建伦理道德教育。因此,旧中国90﹪的妇女是文盲。新中国成立后,国家从法律上赋予了女性接受学校教育的权利。经过60年的发展,特别是自2008年义务教育阶段全面实行免费以后,教育中性别差异逐渐缩小,女性受教育程度呈上升趋势。“至2004年,城镇地区15岁及以上女性人口文盲率为8.2﹪,农村地区15岁及以上女性人口文盲率为16.9﹪。”[4]

2.女性入学率和男女学生比例状况

这是衡量女性受教育程度的另外两个标准。据统计资料表明,1998年北京市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为19.4%,高出全国平均水平3.7倍,位居全国首位;女性文盲率为1.9%,位于全国最低。反之,全国女性文盲率最高的地区是西藏,为70.4%,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为0.2%,即每1万名妇女中仅有两名女大学生,居全国最低水平。另从对15岁和15岁以上人口男女文化程度对比来中看出:无论哪个层次的教育都是女性所占比例小于男性;教育层次越高,男性所占的比例越大。

表2000年15岁以上人口按性别、文化程度分组构成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社会与科技统计司与中华妇女联合会2000)

长期以来,在女性基础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和扫盲工作取得较大进展的基础上,女性高等教育事业也有较大的发展。“1949年普通高等教育在校女学生仅有2.32万人,到1995年增至102.35万人,是建国初期的44倍多。自1981年开始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以来,1982年全国在校女研究生人数为3550人,占研究生总数的16%,到1995年增至27123人,占研究生的28%,是六十年代的(以1963年,在读女研究生人数是790人为例)近34倍,到2004年,我国硕士研究生中女硕士达到了44.2%,博士研究生中女博士的比例达到了31.4%,比1995年分又提高了13.6和15.9个百分点。” [4]但从经济发展对女性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和社会及人类发展对女性高素质的要求来看,中国女性受教育状况的改善仍然任重道远。(三)中国女性婚恋从“女奴-女人”的变迁

爱情的主题古老而年轻。在漫长的人类发展史上,中国女性婚恋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从传统女性对男性极强的依附心理渐进地向新时期自主独立的新女性转变。女性婚恋的历史转变不仅是衡量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尺度,同时也是折射女性自身发展状况的一面镜子。

1.传统女性的“女奴”生活

受几千年封建思想灌输,中国女性在这样的长期奴化过程中形成了对男性极强的依附心理,在婚恋上自然地表现出一些相应的特征。

(1)家庭主义婚恋观

在包办婚姻制度下的婚姻大事完全听从父母之命,根本谈不上个人的选择和自由。婚姻的缔结基本上由父母安排,是出于经济利益考虑的权衡利弊得失的事情,是一种以家庭为本位的家族主义婚恋观。女性作为婚姻当事人并非婚姻的缔结主体,自始至终都以服从家庭的利益和需要为本,以听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为最高准则,女性再婚恋上的自主意识根本无从谈起。她们从小被养在深闺,被隔绝了与异性的接触,无法与某个异性了解和爱慕。而她们的父母则待她们成年后,从家族利益出发,为她们择定婚姻对象。即使是有幸与某位青年男子产生了爱情,也还会因为需要服从家长的意志而难以有结果。

(2)信奉男主女从、男尊女卑,表现出来女性独立人格缺失

在“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社会分工模式下,女性将生命的全部意义局限于家庭。婚姻由此被视为女人最后的归宿和最大的幸福所在,这样形成了女性对男性的极大依赖。男人是女人生命的中心,女性“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这既是男人对女人的要求,也是女性对自己的要求。女性结婚后,不仅要从夫居,而且还要从夫姓,女性的命运,女性的希望全部由男性掌控。

(3)女性作为男性的私人财产而存在

在封建传统保贞守节、从一而终的观念下,贞操被认为重于生命。女性一旦失去了贞操,就意味着失去了人生全部的幸福,所谓“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在家庭中,女性作为男性传宗接代的工具而成为男人的私人物品,男性对她们的贞操要求越来越严格。” [5]男子可以拥有三妻四妾,而女性则必须为男子守贞,丈夫死后还要为其鬼魂守节一辈子。女性的贞操观让她们违背人的生命意识,人性本能而蒙昧地、痛苦地生活着。

2.新时代女性的婚恋观

社会环境的改善,势必会影响女性的婚恋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女性在婚恋问题上呈现出向“女人”角色转变的一些新特点。

(1)主体意识增强

女性普遍意识到女人不是为男人洗衣做饭,传宗接代的“客体”工具,而是与男人一样顶天立地,心智健全的主体人。基于这样的认识,女性婚恋上往往是通过朋友介绍或自己认识而选择对象,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恋爱婚姻的自由自主。未婚女性的择偶行为越来越显示出主动性,不再“守株待兔”地等待男人来追求自己,而是积极主动地、大胆地去追求自己爱慕的异性。不少已婚女性也敢于大胆放弃原有的低质量、高稳定的“维持会”式婚姻,主动提出离婚,解除名存实亡的婚姻,去寻觅新的爱情港湾。

(2)崇尚男女在家庭中的完全平等

新时期女性广泛意识到,在婚姻中男女双方都具有平等的家庭决策权、经济权、教育子女权和家务劳动的义务,所以她们要求在家庭中与男性一起为家庭大事和经济开支作决策,她们也要求共同承担教育孩子和家庭劳动的义务。

(3)选择的多元化趋势

当代女性对人生的价值意义的看法是多元化趋向。在婚恋上,她们独立自主地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模式。有的选择结婚,做贤妻良母,同时也不放弃事业;有的选择独身来满足女性自尊、自立等精神需求,过一种完全自己作主的自由自在的生活…凡此种种,都说明新女性已经冲破传统习俗对女性人生的规定,不再把结婚生子当作女人人生唯一的选择。

从以上我们对中国女性角色地位转变的观察可以看到,中国女性的角色地位正加

大步伐向彻底解放迈进,但是要真正实现中国女性的独立自主和彻底解放,确实还是任重道远。因此,我们就更需要从根源来看待女性发展的问题。

二、真正使中国女性发生转变的因素

中国女性经历了几千年的抗争与努力,使自己的角色地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探究这些转变,我们就要更深层次地了解真正改变中国女性角色地位的因素。中国女性角色的变化,离不开中国女性不断历练提升自己的素质,更离不开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因而我们分析使中国女性角色发生转变的因素应从女性的个人因素和社会因素两个角度思考。

(一)广大女性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中国女性适应时代的需要,努力提高自身文化素质,以知识求进步,以能力谋发展。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指出: 妇女问题, 从本质上说是发展问题,也必须通过发展才能解决。中国女性认清了历史的境况和当今时代的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努力做学习的女性, 进行全面学习和终身学习, 不断改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素质, 增强竞争力; 努力做创业的女性, 不断地焕发创造热情和创造活力; 坚持做自主创新的女性, 进一步激发创新精神和创业热情, 提高创新能力, 在国家创新体系中不断有所发现、有所突破、有所创造; 坚持做文明女性, 充分发挥女性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独特作用, 抵制腐朽没落的社会丑恶现象, 以和谐家庭建设为立足点, 崇尚科学, 移风易俗, 追求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 不断提高家庭生活质量和家庭教育水平, 促进家庭成员之间、家庭与社会之间、家庭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

(二)社会因素对女性角色地位转变影响重大

女性作为生命个体,自出生到死亡,一直处于由生物人向社会人转化的过程之中。因而社会大环境对女性角色地位转变的影响也是极其重要的。中国女性广泛参与社会生产,使其自身可以经济独立,与男性平等的享有权利;普遍接受教育,可以提高自身素质,推进社会进步与发展;«婚姻法»的颁布为中国女性的婚恋提供了法律保障平台。正是诸多的社会因素,为中国女性角色地位的转变提供了契机。

1.女性广泛参与社会生产

恩格斯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妇女的解放,只有妇女可以大量地,社会规模地参加生产,而家务劳动只占她们极少的工夫时候,才有可能。” [6]也就是说,女性广泛参与社会生产,充分就业,是提高妇女地位,实现妇女角色转变的第一步,女性要改变单一的家庭角色,摆脱对男性的依附地位,并获得生存的能力,就必须要参加社会劳动,谋得职业,获得劳动报酬。长期以来,在父权制的统治下,女性一直被排斥在社会公共领域以外,经济上无法自立使女性始终依附于家庭和男人,臣服于生儿育女的传统角色,在社会的性别分工中处于劣势,从而给女性发展造成了巨大的障碍。

中国女性大规模地参与社会劳动,真正实现经济独立,改变自身地位,实现男女平等,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1949-1952年,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吸收了大批女劳动力,致使女职工以每年40多万的速度增长,到1952年底,女职工人数达到184.8万人。1957-1958年间,参加劳动妇女人数达到90%左右,农村妇女参加生产的人数多,热情高,劳动范围广是前所未有的。” [7]她们除了参加农业生产劳动外,还参加辟山引水、筑坝、开渠等,为新中国基础设施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广大城市妇女办起各种各样的为大工业、农业以及出口贸易和人民生活服务的民办工厂,城市妇女、家庭主妇广泛参与集体企业,中国妇女为社会

经济建设与发展贡献了智慧和力量。

2.女性普遍接受教育

许多事实研究表明,一个女性是否接受过教育以及受过怎样的教育,对她的一生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在现实生活中,无论是在社会经济、政治生活方面,还是在家庭事务、子女教育方面,受过教育的女性在态度、方法和能力上都有别于没有受过教育的女性。所以说,正是参加教育和培训的活动培养了广大女性独立的人格和平等思想以及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女性只有具备读、写、识的基本能力,而且知识不断得到提升,同时拥有一定的技能,才能在社会变革的大潮中和激烈的竞争中具有更强的实力,发挥更大的作用。

正是通过教育途径,使广大女性了解女性的历史,性别压迫的根源,社会性别偏见和歧视存在的原因,增进女性对平等意识的认知,促进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的女性之间,性别之间的了解与合作,共同努力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

3.«婚姻法»颁布引导着中国女性的新生活

柏杨曾说“女人跟男人一样也是人,也是独立的人。女人有拒绝男人沙文主义的权利,有拒绝当男人附件的权利,有拒绝被男人骑到头上吆五喝六的权利,有主动提出离婚的权利。”新中国成立使中国女性获得前所未有的解放,在政治上第一次取得了与男性平等的权利。1950年5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公布实施了新中国第一部«婚姻法»,第一次用法律的形式赋予女性婚姻自主的权利,此后中国又两次对«婚姻法»进行修订,客观上更多地保护了女性的权益。不可否认,新中国的三部«婚姻法»引导着中国女性摆脱“女奴”地位做“女人”。

三、促进新时代女性健康发展

新时代赋予女性不同的神韵。与此同时,人们的生活水平、精神面貌以及一些固有的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各行各业涌现了一批批艰苦卓绝,勇于拼搏,自强不息,无私奉献,爱岗敬业的时代新女性。性别意识逐渐在知识女性圈中被一种事业心所遮蔽,新女性的欲望格式有了崭新的实现可能。因此,“半边天”成为全社会对妇女最形象的赞誉。在推动社会发展的同时,中国妇女的精神面貌发生了重大变化,她们的自尊、自信、自立、自强,体现了中国劳动妇女的美德和风范。树立了当代女性的新形象:追求平等、自主的知性职业新女性。

(一)大胆地冲破传统观念,追求男女平等

1.重新定义“女主内”的观念

新中国成立前,“男主外、女主内”、“男治国、女持家”的角色定位,禁锢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女性的发展。如今的女性要大胆走出家门,走向社会,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有较高政治觉悟的女领导干部,通过自己的才干得到了社会的肯定和男子的尊重。当我们在社会角色与家庭角色冲突不可避免的时候,要作出大气度的选择。出则“巾帼不让须眉”;入则“贤妻良母孝媳”。在提高对自我的要求的同时,女性也应逐渐修改、充实着传统的“女主内”及“相夫教子”等的内涵。

2.实施女性素质工程,转变妇女婚恋、家庭、教育观

有男女平等的法律,不等于消灭了现实中的不平等。这也就使女性认识到,争取平等的保障固然极其需要,但更重要的是自己有实力。因此,要逐渐树立起自我塑造、自我完善的意识,不断更新知识、优化知识结构,为自己“充电”、“加压”,紧紧跟上社会前进的步伐,把握事业和家庭赢得主动。

(二)摆脱困惑,增强自立意识

时代新女性的自身发展,关键还在于克服女性的心理弊端,确立女性的主体性、

独立性、自我意识, 彻底摆脱女性的依赖性、被动性和客体地位。女性应当独立自主, 内心充满自信和力量, 不被外界环境所左右, 听从个人的意愿自主的决定和自由的选择, 主动地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拒绝强迫命令, 活得有个性、有朝气、有信心、有活力。冲破社会传统对男女角色的限制,在社会生活中充分发挥作用,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实现女性的发展与社会和谐发展的相一致。

在“恋偶情结”心理的支配下,不少女性甘心于家庭事务中,以其牺牲自己来顾全男性的事业。“据一项问卷调查统计,在回答“你认为人生最重要的是什么”时,大多数女性把家庭幸福放在首位,而大多数男性则把事业放在首位。”[8]这说明女性自身仍未完全摆脱传统的“夫贵妻荣”的价值取向。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女性不仅要在社会职业上自强、自立,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在家庭生活中也要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学会从社会的综合性上观察生活,分析人生与事业,自身价值与市场经济的客观现象,培养独立思维与主动性。”[9]只有这样才能在变化万千的商品经济社会的激烈竞争中“超凡脱俗”,显示女性的风采。

(三)成为富有理性和知性的知识女性

可以通过不断开发知识和修养的资源,把这些资源变为自身精彩的内涵,显得更有涵养。以素质作前提,知识作铺垫,教养作积累,做起事来说一不二,能够把握局面,聪慧而善于动脑,极少冲动而感情用事;独立而事业有成,懂得适度施展女性魅力,相信自己的魅力和人格;以良好的礼仪修养作基础,时时保持一颗健康向上的心态;是物质与精神的双重贵族,虽然善解人意但却不是一味的投好献媚,从不因为物质的满足而放弃精神的追求,相反是物质基础使她仍更有实力构建自己的和谐精神世界。

(四)做“内外兼修”的职业新女性

现代社会的建设与发展,同样给女性提供了更多的参与和竞争机遇。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职业女性适应新时代的需要,明确时代所需不同角色形象的内涵和要求。在岗位上把自己培养成一个独立体,在社会角色中,要凭借自己的能力,独立地、尽职尽责地获得社会角色的成功,同时要具备男性所属的坚韧、果断、勇敢、豪放的气质。“在家庭中充当妻子、母亲的角色时,就必须表现出温柔、多情、细腻、慈爱等女性特征,适时地、恰到好处地转换自己的角色位置,充分显示职业女性自我意识中的价值观,塑造中国职业女性自主、自立、自尊、自信的形象。”[10] 四、女性角色地位转变对和谐社会构建的重要意义

女性角色地位的转变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女性发展问题,妇女发展问题与和谐社会的构建是两个相互交融的问题。妇女发展是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尺, 妇女力量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保证。

(一)女性发展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

1.男女平等问题是社会和谐的重要标志之一。男女平等是社会和谐的重要标志, 是妇女发展的首要问题。从和谐社会发展的核心看, 人的全面发展是和谐社会建设的核心, 而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了妇女发展。从和谐社会发展的手段看, 和谐社会包括社会公正和社会平等, 其中包括男女平等, 而男女平等就是妇女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

2.妇女发展是和谐社会建设的着力点之一。《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 要把和谐社会建设的着力点放在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上。而在妇女发展的诸多问题中, 很多都是妇女发展中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二)女性发展是社会长期和谐的重要举措

“据研究表明,妇女发展过程中比较突出的问题集中在妇女就业、女性参政及农村妇女发展等方面。” [11]我们采取何种措施对以上问题进行解决是至关重要的。这切实关系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妇女发展与进步,关系着建立和谐社会的目标能否实现。对此,一是要切实关注女性就业所受到的排斥和歧视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二是重视妇女参政水平、程度和范围,加快促进妇女参政的“最低比例制”的立法工作,确保妇女参政比例与其所代表的人口比例相适应;三是高度重视农村妇女的发展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在农村,社会和谐发展的重点难点在妇女,我们面对的一项基础性社会工作是农村妇女能力、素质和地位的提升。

(三)女性发展是和谐社会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

构建和谐社会首先就要解决好性别公正与和谐, 只有解决了这个问题, 所有社会成员才有共同发展的命运。妇女占人口的一半, 因而, 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建设中, 妇女一直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从妇女发展道路来看, 妇女在不断推动社会全面发展中解放和发展自己。用发展的办法满足妇女物质、文化、精神需要, 为促进妇女的全面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和环境, 使妇女的聪明才智充分涌现和发挥出来。从妇女在社会上的地位来看, 随着妇女地位的提高, 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 越来越多的妇女参加到各种建设中来。在农村和农业生产中,妇女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经济建设中, 妇女的参与程度明显提高, 各行业中的女性就业人数明显增加。在参政议政方面, 现在, 我国人大女代表、政协女委员和各级女干部比例逐年上升。她们在城市建设和管理方面, 在各级政府的决策和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她们更关心社会问题, 更致力于社会环境的改善, 更关注民生, 同时她们参政和执政的观念也发生了深刻变化。这些使妇女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从妇女在人类再生产中的作用看, 妇女文化素质的高低不仅包括了妇女本身的文化素养, 还包括了整个社会对妇女发展的观念和社会氛围。首先,妇女的文化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后代和家庭的文化素养。由于母亲对子女的影响深远, 所以, 妇女的文化素养直接影响到子女的教育问题, 进而影响整个社会。其次, 社会对妇女地位的看法是否正确, 女性在社会中是否具有平等的社会地位, 直接关系到社会是否公平、公正。忽视妇女的进步与发展, 就会影响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所以离开妇女发展,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也就无从谈起。

德国大文豪歌德有句经典的诗歌:永恒之女性,引领我们向上。二十一世纪,让我们期待:现代之女性,引领家庭甚至社会走向和谐幸福。

有关中国近现代史中女性地位变化的看法

纵观中国发展的历史,可以发现女性的地位一直偏低,各方面的发展都不尽如人意。在中国的近现代史中经过几次意义深远的社会变革或改革,女性的地位有很大程度上的提高,不过在诸多方面仍然有很多阻碍。在我看来,我认为在中国近现代史中女性地位的变化大致存在着四个阶段,从总体而言,女性的社会地位正在不断上升。 第一阶段是从清末时期,这段时期女性地位一直处在一个比较低的状态。中国妇女仍处于几千年封建家长制的禁锢下,被赋予强烈的“孝妇,贤妻,良母”的思想,虽然有新思想的传播,新式学堂的兴建,但女性解放的改革道路依旧在曲折中慢慢开展着。传统中国是男权社会,“男主外、女主内”,“三从四德”“妇以夫贵”“妻为内助”等性别伦理说教对女性加以教化和禁锢,使女性被迫困守在家庭,完全依靠男人生活,毫无自我发展的空间。在婚俗观方面,“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包办婚姻,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束缚和迫害妇女的利剑。中国古代的妇女素质观实质是一种道德素质观,“女子无才便是德”是古代妇女素质观的基本主张,“妇德、妇言、妇容、妇勤”是对妇女素质的基本要求,使女子“惟知洞其耳、梏其足、涂饰其面目、一若仅供天地间玩好之用”。妇女“于天地间之事物,一无所闻,而竭其终身之精神,以争强弱交涉于箧筐之间”。晚清女子学堂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女性的社会地位,不过总体而言仍处在一个弱势地位。 第二阶段是五四运动时期,它不仅是思想,文化领域范围内的一次改革,更是一次深刻的妇女解放运动。它唤醒了中国妇女作为女性

的自觉,使越来越多的先进思想的女性接受了西方的平等明主的思想。让女性首先能作为一个人,一个社会人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能自主的选择婚姻生活,不再一味地依赖男人生活。“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思想遭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批判,女性同样可以接受高等教育。随着具有维新思想的中国人创办的第一所女学堂——中国女学堂的兴起,此后,上海的爱国女学、北京的京师女子师范学堂、天津的北洋女子师范学堂、南京的旅宁女学等先后创办,掀起女子教育的初步兴盛局面。随着女学的纷纷兴起,继之而起的女子参与社会工作,女子走出家门走向学校继而走向社会,女学对改变社会风气,提倡男女平等无疑起了积极作用。期间也涌现了很多杰出的女性代表,在中国文坛上享有盛名的女作家庐隐,就是这一时代进步女性的代表人物之一。从她在日本游学的几年时光中,通过对比中日女子教育的差异,深刻剖析了中国女子教育的弊端。更涌现出来像邓颖超这样的女革命家,邓颖超青年时代投身革命,并在五四运动时期,组织了天津女界爱国同志会。她还和周恩来、郭隆真等天津学生运动的领导者,共同组织了进步青年团体觉悟社,参与领导天津学生的爱国运动。还有很多杰出的女性代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女性的社会地位。 第三阶段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段时期,女性的社会地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家从法律上保障了女性的平等权利,提倡女性为社会服务,男女共同承担家务。毛泽东提出的“妇女能顶半边天”,“男女平等”,“男女同工同酬”等观念不仅深入人心,而且还被深入贯彻执行。不过仍有性别歧视现象存在。

浙江高考满分作文范文:角色转换之间(3篇).docx

浙江高考满分作文范文:角色转换之间(3 篇) 浙江高考满分作文范文:角色转换之间(3 篇) 角色转换之间 ( 一) 如果年轻人与老人之间就某个问题观点产生分歧,且不论真理站在哪一方,老人总会用不屑的语气说:你懂什么 ! 我吃过的盐比你吃的米还多,我过的桥比你走的路还多 ! 然而在科技、文化、思想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吃过的 盐”“走过的桥”这类“经验论”真的还能占上风吗 ?谁又能保证年轻一代创造的新文化不比传统文化丰富 ?文化反哺不是凶恶的暗流,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年长一代也不必惊慌抗拒,正如韩愈所说“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因此在不同的“道”之间,施教者与受教者之间,往往会发生角色转换。 很大一部份时间里,年长一辈是施教者,他们作为传统文化的传 承者,向后辈讲述经久不衰的故事,描述所见所闻以及体会感悟。那么独特的习俗或是家族精神,构建起年轻一代文化根基,使之吸取传统文化土壤中丰厚的营养。年轻人这才得以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看得更远。 当年轻一代吸收了足够的养分破土而出时,往往又会发现世界与 长辈的描述不尽相同。年轻人凭借旺盛的生命力勇敢迎接大千世界缤纷多彩的文化的冲击。传统的和现代的、民族的和世界的、阳光的和晦涩的各种文化,年轻人总能以极快的速度接受、分析、消化。由于这些额外的养料,年轻一代或许能成长地更快,有一天,超过了年长一辈。 观察社会进程我们会发现,因为生活条件的逐渐改善,年轻一辈 的平均身高一般会超过前辈。同样的,因为思想观念的开放,年轻 一辈的学习能力也强于前辈。于是,年轻人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反哺 能力。

年轻人能从受教者转换成施教者还有一个原因:他们在创造文化,新文化中蕴含了鲜明的时代活力,这正是年长一辈所缺乏的。 文化反哺与鸟类反哺一样是自然社会的正常现象。角色转换期间 也可能发生一些冲突。面对冲突,我想年轻人即使变成了施教者也 要给予长辈充分的尊重,一如雏鸟长大后仍要听取老鸟的经验 ; 同时即使长辈不再是施教者,也不必认为地位受到了动摇,学无止境, 见贤思齐,才能终身增长文化内涵。 只有不断地角色转换,才能使文化永葆新鲜,成为社会进步的不 竭之源。 角色转换之间 ( 二) 如果八十岁老太迷上熏眼妆,白首老伯爱上电玩,中年男女皆意 在组建“丁克家庭”,世界会变成怎般的光怪陆离 ? 对于这些类似新潮的“文化”,我们要坚决说不 ! 文化反哺,哺的千万不能是三鹿 ! 孩提时代,老先生手把手地教育我们“人之初,性本善”。而如今,我们要用什么反赠 ?随着年轻人对个性张扬的极度追求,许多所谓的文化在潮流中混杂进来。古之施教者的传授内容,是经过数千年积淀下来的精华,在这等博大精深之前,我们应有的是责任,而不只是展现自我的矫情。 慕容天天,一个以行为艺术家自居的女孩,曾一度赤裸着身体在 铁笼内宣告人体之美。而她竟然说服了自己的母亲,与之共同拍摄 那些所谓艺术的照片。在角色转换之后,她所传授的是什么文化 ?不是扯下了一块遮羞布,就能成为一种文化。 正因为角色转换,我们才需要正视自己的行为。校对自己写下的 教科书,是否别字连篇。 当老者敦敦念叨“见义勇为”时,我们应以“见义智为”对之 ; 当长辈们用“淡泊一生,平安是福”来寄托心声时,我们可以用“不见风雨,何以出彩虹”与之相对 ; 当老人用“书中自有颜如玉”来告诫我们时,我们要携起他们的手,看社会的波涛壮美。当他们

当代女性婚姻家庭地位的变化及其原因

摘要:在女性主体意识觉醒、女报的宣传以及西学东渐等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中国近代女性在家庭婚姻中的地位与婚姻价值观方面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本文以近代历史资料,辅之以女性笔记小说、杂记、文集等文献资料,从社会性别分析的视角,运用社会学、历史学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通过对近代中国女性在婚姻家庭中地位的转变和对待婚姻生活的态度及其行为的分析和考察,揭示中国近代女性婚姻家庭地位的变化及原因分析. 关键词:近代女性;家庭地位;婚姻价值观

社会转型直接影响着延续了几千年的社会性别制度,改变着传统的两性关系,妇女在婚姻家庭中地位的提升,是近代女性与传统女性相区别的标志(杜芳琴、王政,2004)。自古以来,无论是具有叛逆人格的女性还是具有开明思想的男性,都曾以各种方式对男女不平等的现象表示过强烈不满或进行过抗争,却始终无法动摇传统的性别制度。只有到了近代,社会发生重大变动,把对人的关注提到了重要地位,人的存在、人的权利受到尊重,男尊女卑的不平等制度才开始受到严重挑战。女性角色从单一性向多元化发展,女性权利部分得到社会认可,女性的生存状态得到改善,在婚姻家庭中的地位得到提升,家庭关系发生了逆向转化. 一、妇女生活史的研究是了解女性的重要环节,而婚姻家庭又是女性生活最重要的方面。 近代以来,历史翻开了新的篇章。婚姻领域的选题来看,学者多有论述,但大多是对此作现象的描述,而且对其深层次的原因未能作进一步的探讨。对于婚姻价值观的研究,大多数学者只是从宏观上描述,主要涉及到择偶观,生育观、家庭观,性观念、结婚离婚观念等方面,而且所引用的事例大多千篇一律,例如湖南长沙的赵五贞为反抗包办婚姻,在迎亲的花轿中自刎身亡的事件经常在一些论文中出现。缺乏新意,没有能够真正的了解女性的心理状态,带有很强的男性主义色彩。婚姻价值观研究的时间段而言,学者们对唐代、宋代及五四时期的女性婚姻价值观方面给予了高度的关注。相对而言,学者们比较关注开放的唐代,以及各个朝代交替时的女性婚姻价值观的研究,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这一时间段的研究相对而言多一些。清末民初这段历史时期学者们关注的着眼点主要集中在五四时期,很少强调这一转型时期对人们的生活影响(贲小丽,2006). 二、代中国女性在婚姻家庭中地位的变化。几千年来,建统治者以各种手段控制妇女,从肉体到精神对妇女极尽摧残,导致妇女于愚昧、软弱、无知无识、任人摆布的状况。因为长期被愚化,她们绝大多数处于蒙昧麻木状态,反而成为旧秩序的捍卫者。近代以来,在西方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下,女子解放运动兴起,而女性自身的觉醒经历了一个艰难的过程。这时孕育和培养了最早的妇女社会活动家、妇女运动的先驱和第一批现代知识女性.

中国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和权利

女性的家庭权利是其社会权利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女性在家庭内的平等权利、财产权利、生育权利以及人身安全权利等。过去一百年来中国社会的传统文化、中共文化和商品社会文化这三重压力造成了多数女性的家庭权利贫困[1].当代中国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念主张女性要内外兼顾、工作家庭两不误。大部分女性除了必须在工作上努力与男性竞争外,在家庭里还要承担大部分家务劳动。尽管社会的半数成员是女性,而女性对社会和家庭的贡献可以说也超出男性(至少就辛劳程度而言是如此),但女权主义等现代理论及相应的研究在中国一直未获得应有的重视,这更大程度上是社会文化观念的约束所致。本文通过分析女性在家庭中地位的历史演变,具体考察她们的家庭权利的各主要方面,希望藉此能促进当代妇女学中家庭关系及女权问题的研究。一、女性的社会地位和在家庭中的地位中国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向来不高。宋代以来女性家庭地位低下的一个典型表现就是摧残女性的缠足现象,它首先是为了取悦于男子的审美需求和性欲偏好,同时迫使女性深居闺房,不问世事,禁锢家中,成为男性的家奴和性奴。[2]有西方学者认为,“缠足是一种政治机制,它反映和存续了妇女社会和心理的劣势;缠足将妇女牢牢地固定在特定的位置、特定的功能”,而且缠足又“是公众态度,是大众文化──它是10个世纪中数以百万计的妇女作为真正的女人的生活方式的关键所在”。[3] “五四”运动以来,缠足现象逐渐废止,“新文化运动”带来了许多新的风气,但家庭中的夫权观念、女性的相夫教子功能和女子的“三从四德”文化,在民国时期一直占据主流。在夫权主导下的家庭里,妻子必须听命于丈夫,女儿必须服从于父母,媳妇必须听命于公婆,许多女性的家庭权益被严重侵犯。尤其糟糕的是,家庭中侵犯女性权益的主要侵害者常常也是女性──如婆婆、后母。“多年媳妇熬成婆”的婆婆们经常以一种不健康的心态,重复自己的婆婆当年的压迫手段,甚至变本加厉地侵犯媳妇的权益和人身自由。后母虐待非亲生之女儿的情况也时有发生。即便在家中未遇到婆婆或后母的迫害,女性也得面临代表父权的父亲和公公的压力,男性家长经常任意剥夺女性婚姻自主和经济自主的权利。1949年以后,妇女的社会地位得到了改善,但妇女解放运动并未深入到家庭之中,政治运动的风暴也未危及家庭中男人的优越地位。虽然传统文化鼓吹的“三从”(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文化受到明显的冲击,但在毛泽东时代女性却又多了另外的“二从”,即“从国家”、“从单位”[4].1950年代,许多女性面临“组织上”的压力,在革命的名义和强制之下,被迫服从组织“分配”,与“首长”们结合。政府公然容许和容忍那些“老革命”喜新厌旧,抛弃老家的“黄脸婆”妻子,与年轻漂亮的城市小知识女性结婚。“组织上”用这种方法对那些“革命英雄”实行了性补偿和性报答,但众多小知识女性却被“革命”当作“性礼物”和“性奴隶”无偿赠与,其自由恋爱的权利被剥夺了,而“首长”们结发妻子的合法权益也被“组织上”彻底破坏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企业普遍在就业、薪资、提升等多方面对女性员工采取歧视性做法,女性不仅难找工作,而且处处受到福利和待遇上的歧视。全国妇联2001年第二次妇女地位调查的结果表明,从1990到1999年,城市女性与男性的工资比率从77.5比100下降到70.1比100,而在农村则从79比100下降到59.6比100.女性社会地位的下降自然影响到她们在家庭中地位的下降。随着城市里越来越多的女性被迫离开职场、退回家庭,城市失业者中下岗女工越来越多[5].退回家中的女性尽管不再外出辛苦工作,但心理压力和痛苦却成倍增加。那些仍在工作的女性则不得不降格以求,不仅被迫接受低工资、少福利的歧视,而且可能还要忍受各种性骚扰。在农村,家庭责任承包制实行后,农民家庭普遍需要男性强劳力承担重体力活,再加上人民公社时期的乡村福利制度和“五保户”制度的崩溃,农民家庭的老人赡养只能依靠儿子,出嫁的女性、离婚女性在责任田、口粮田及土地补偿费方面都得不到公正的对待,于是农村中女性的社会地位明显下降。[6] 虽然时代变了,观念也有进步,但传统文化对女性家庭权利的约束仍然存在,下面分析女性在家庭中的财产权利、生育权利和人身安全权利状况的演变。二、女性的家庭财产权利财产的拥有、支配和继承是衡量女性在家庭中地位与权利的重要指标。一般而言,在传

中国古代妇女地位变化

中国古代妇女地位变化 一,历史朝代分析中国古代妇女地位变化1,夏商中国商朝的妇女地位是很高的,夏朝在开国时还是母系氏族社会,其居住方式有两个特点:一是游牧性,二是从妻居。商代社会的婚姻是由多个父和多个母共娶,这也是典型的母系氏族社会。所以,母系社会妇女地位肯定是高! 2.周朝中国妇女地位的下降是随着周朝或者儒教的出现而形成的。按照周礼的规定,男性贵族可以娶妾多人,但正妻只能有一个。周朝时期,已婚妇女地位卑下,婚姻关系能否维系取决于丈夫的好恶。丈夫愿意维系,她是丈夫的附庸;丈夫不愿维系,就要被丈夫扫地出门。 3.春秋战国春秋战国时兵荒马乱,国家与国家经常打仗,生产力的发展也需要更多的劳力,所以女人的繁衍人口任务更为重要。于是,青年男女的私奔在当时都不被绝对禁止,孀妇再嫁自然就不成问题了。因此,春秋战国时期,妇女稍微有一点地位, 4.秦朝秦国自商鞅变法之后,贯彻法家思想,讲求国家利益至上,礼法道德传统相对受到忽视。秦代家庭立法中,妇女在某些方面可以和丈夫拥有平齐地位,如妇女可杀死通奸丈夫,丈夫殴妻与妻殴夫同等处罚,等等。反映在妇女再嫁的问题上,也就非常地宽容。因为,秦朝时期出现三纲五常,父系社会开始明显,妇女地位由此下降!此处省略汉、

三国、南北朝、晋等朝代 5.隋唐时期隋唐时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由于北方异族文化和中原文化在这之前几百年间的交融,北方民族重视妇女地位、婚姻自由结合的传统在很大程度上得以保留。 6.宋朝由于程朱理学极力主张'存天理、灭人欲',在婚姻家庭制度方面,蔑视妇女的权益,甚至提出:'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在理学的影响和长期渗透下,从宋初到南宋的几百年间,民间对于妇女再婚问题的舆论评价和社会风气本身都经历了巨大的 变化。7.元、明、清到了元明清时候,从元朝开始,由于种族和文化的差异,导致社会风气下降,到了明清时代,全女开始裹脚,女性地位遭受最严重的压迫!8.民国以后民国时期,先是解放小脚,接着是解放足不出户,笑不露齿,然后是解放大辫子,最后是解放内衣。最后一种解放也就意味着女人可以和男人一样自由了,身体上可以不受拘束。二.文化环境和经济剖析 1.北宋与其他朝代最大的不同是其人性意识的觉醒,突出表现为两类人的地位空前高涨:一是文人,二是女人。赵匡胤深知,马上可以得天下,但不能治天下,因此对子孙留下“不得杀士大夫文人及上书言事之人”的嘱咐。在这样的氛围下,文化人的地位自然不必说,知识分子受宠,自然会拉高女人的地位。至于,宋朝有多少文人,不在这里一一举例,连皇帝都能写一首好字,作画,可想而知文人风是很流行的! 2.北宋时期,经济

浙江高考满分作文范文:角色转换之间(3篇)

浙江高考满分作文范文:角色转换之间(3篇) 浙江高考满分作文范文:角色转换之间(3篇) 角色转换之间(一) 如果年轻人与老人之间就某个问题观点产生分歧,且不论真理站在哪一方,老人总会用不屑的语气说:你懂什么!我吃过的盐比你吃 的米还多,我过的桥比你走的路还多! 然而在科技、文化、思想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吃过的 盐”“走过的桥”这类“经验论”真的还能占上风吗?谁又能保证年 轻一代创造的新文化不比传统文化丰富?文化反哺不是凶恶的暗流, 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年长一代也不必惊慌抗拒,正如韩愈所说“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因此在不同的“道”之间,施教者与受教者之间,往往会发生角色转换。 很大一部份时间里,年长一辈是施教者,他们作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向后辈讲述经久不衰的故事,描述所见所闻以及体会感悟。 那么独特的习俗或是家族精神,构建起年轻一代文化根基,使之吸 取传统文化土壤中丰厚的营养。年轻人这才得以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看得更远。 当年轻一代吸收了足够的养分破土而出时,往往又会发现世界与长辈的描述不尽相同。年轻人凭借旺盛的生命力勇敢迎接大千世界 缤纷多彩的文化的冲击。传统的和现代的、民族的和世界的、阳光 的和晦涩的各种文化,年轻人总能以极快的速度接受、分析、消化。由于这些额外的养料,年轻一代或许能成长地更快,有一天,超过 了年长一辈。 观察社会进程我们会发现,因为生活条件的逐渐改善,年轻一辈的平均身高一般会超过前辈。同样的,因为思想观念的开放,年轻 一辈的学习能力也强于前辈。于是,年轻人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反哺 能力。

年轻人能从受教者转换成施教者还有一个原因:他们在创造文化,新文化中蕴含了鲜明的时代活力,这正是年长一辈所缺乏的。 文化反哺与鸟类反哺一样是自然社会的正常现象。角色转换期间也可能发生一些冲突。面对冲突,我想年轻人即使变成了施教者也 要给予长辈充分的尊重,一如雏鸟长大后仍要听取老鸟的经验;同时 即使长辈不再是施教者,也不必认为地位受到了动摇,学无止境, 见贤思齐,才能终身增长文化内涵。 只有不断地角色转换,才能使文化永葆新鲜,成为社会进步的不竭之源。 角色转换之间(二) 如果八十岁老太迷上熏眼妆,白首老伯爱上电玩,中年男女皆意在组建“丁克家庭”,世界会变成怎般的光怪陆离? 对于这些类似新潮的“文化”,我们要坚决说不!文化反哺,哺 的千万不能是三鹿! 孩提时代,老先生手把手地教育我们“人之初,性本善”。而如今,我们要用什么反赠?随着年轻人对个性张扬的极度追求,许多所 谓的文化在潮流中混杂进来。古之施教者的传授内容,是经过数千 年积淀下来的精华,在这等博大精深之前,我们应有的是责任,而 不只是展现自我的矫情。 慕容天天,一个以行为艺术家自居的女孩,曾一度赤裸着身体在铁笼内宣告人体之美。而她竟然说服了自己的母亲,与之共同拍摄 那些所谓艺术的照片。在角色转换之后,她所传授的是什么文化?不 是扯下了一块遮羞布,就能成为一种文化。 正因为角色转换,我们才需要正视自己的行为。校对自己写下的教科书,是否别字连篇。 当老者敦敦念叨“见义勇为”时,我们应以“见义智为”对之; 当长辈们用“淡泊一生,平安是福”来寄托心声时,我们可以用 “不见风雨,何以出彩虹”与之相对;当老人用“书中自有颜如玉” 来告诫我们时,我们要携起他们的手,看社会的波涛壮美。当他们

“中国妇女社会地位”

“中国妇女社会地位”操作化示例 该调查的指标体系是依据我国经济发 展现状,参照联合国及亚太地区监测妇女地 位的指标而设置的。它包括八个方面的内容, 以下是各项内容及其主要指标: 一、法律权利 1、是否设有协调和保护妇乐权益的立法机构; 2、在现行的法律法规中有无歧视性条款; 3、是否有保护妇女权益的专门性法律法规或专 4、公民堆妇女法律权益的认识与态度。 一、生育与健康 1、分城乡、分年龄人口性别比; 2、男女儿童与成人的营养、健康与寿命; 3、各类妇女的生育胎次、生育意愿、孕产保 4、对待男婴女婴的态度。

三、教育 1、女性人口的识字率、平均学龄和文化构成 2、各级各类学校女性在校生、毕业生、流失 3、职业和高等院校分学科女生人数和毕业生 4、男女接受成人教育情况。 四、劳动就业 1、妇女劳动力资源利用率; 2、非农业劳动者女性就业人口的比重; 3、女性就业人口的行业、职业构成; 4、女性在业者的劳动报酬和社会保障; 5、妇女就以意愿途径和职业流动。 五、社会参与与政治参与 1、妇女政治权利的享有和被尊重程度; 2、女性在国家及社会事务管理中的比例和幅

3、妇女组织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作用 4、女性的社会参与意识和参与方式。 一、婚姻家庭 1、平均初婚年龄; 2、女性自主择偶程度和婚姻决定权; 3、家庭事务的决定与参与; 4、夫妻家庭关系中的性别倾向。 七、自我认识与社会认同 1、女性个人价值取向与自我认知能力; 2、男女公民堆性别角色的期待与认识; 3、性别对机会、权利的影响; 4、两性作用、地位评价。 八、生活方式 1、社会交往的内容与结构;

从婚姻法发展看中国女性地位变化

变故易常,桂馥兰馨——从婚姻法发展看中国女性地位的变化

目录 绪论 (1) 一、婚姻法的发展历程 (1) (一)民国立法婚姻中的变革 (1) (二)现代婚姻法中的创新与突破 (3) 二、女性地位变化在婚姻法中的体现 (6) 参考文献 (9)

婚嫁,男人为女人而婚,女人为自己而嫁。因其是生育后代的前提,是男女结好的表现,婚姻几乎成了和幸福一样永恒的话题。随着光棍节的到来,剩男的问题再次被提起,由于现今社会性别比例严重失衡,我国男女比例达到117:100,使得男方处于选择中的被动方,女性地位相比以往大大提升。而在近代中国,女性在婚姻中地位很低。作者试图从婚姻法的发展,对民国时期和现代中国女性的地位变化,主要通过文献研究法进行分析,关注现象背后的思考和启示。 一、婚姻法的发展历程 (一)民国婚姻立法中的变革 随着传统社会的稳步发展,较为固定的婚嫁习俗逐步形成,并一直沿袭到近代。近代婚姻仿古制,结婚是一种家族行为,要遵循“父母之命”,体现家长的意愿,婚姻的主要目的是“上以嗣宗庙,下以继后世”,为家族传宗接代。①传统社会的婚嫁习俗具有极大的剥削性和强制性,女性在婚姻中的被动状态,较低的社会地位也使其保受压迫。 晚清时期,由掌握新知识的新式学生首先发起了婚嫁习俗的改革尝试。随后在辛亥革命对封建包办婚姻的有利冲击下,妇女的婚姻观念和婚姻状态也随之起了变化,“男女权利均等”、“实行一夫一妻制度”、“禁止无故离婚”等规定逐步被提出、确立。民国时期人们 ①杨剑利著:《女性与近代中国社会》[M],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年版。

的婚恋习俗和模式处于新旧交替、逐渐变革的状态中,这种状态在当时不同政权的立法上也有相应的体现。 1.在民国十九年婚姻法颁布以前,婚姻法草案五易其稿,就五部草案的具体法律制度而言,订婚制度从无到有;近亲不婚明确规定,仅就具体范围略有差异;结婚制度分有仪式婚和法律婚两种;夫妻身份制度规定存在差异,民19年草案规定“妻以其本姓冠以夫姓,以夫之住所为住所,子女从父姓,未成年者,以父之住所为住所;赘夫以其本姓冠以妻姓,以妻之住所为住所,子女从母姓,未成年者以母之住所为住所”;夫妻财产制度分有共同财产制和财产分别制,虽立法技术尚欠完善,但仍有很大进步。 2.在草案交付审议之后,经过修改,于十九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公布至二十年五月五日始施行,此便是南京国民政府之婚姻法。作为中国近现代史上第一部颁布实施的婚姻法,其在中国近现代婚姻家庭法制史乃至近现代中国法制史上的重要地位是不可忽视的。在立法原则上,南京国民政府婚姻立法都不同程度的体现了男女平等、一夫一妻、婚姻自由等反封建婚姻家庭制度原则。例如:关于离婚条件,根据《中华民国民法》第10449和1052条的规定,已经从根本上打破传统法律及历次民律草案宽于男而严于女之陋习。又如在“婚姻效力”一节,增设“夫妻财产制”,在某种程度上保护了妇女在家庭中的合法地位和财产权益,对于财产的所有权具有了法律依据。同中国传统的“夫妻一体主义”(实质是夫权主义)、“不得有私财”的婚姻家庭制度

如何完成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角色转换

随着公司的不断发展壮大,公司每年都要招聘部分优秀的应届 毕业生来补充新鲜的血液和活力。而如何能够让新员工尽快的融入新环境适应新工作、完成角色转化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了公司及新员工都必须面对和解决的一个问题。 为此,公司每年都对新员工进行了很多相关的专业培训,并开展了不同的迎新活动,从而让新员工尽快的融入新环境适应自己新的角色。其中道路设计二室更是采取了特色的迎新活动——新员工毕业设计汇报。通过这种特色的迎新活动,既起到了技术交流的作用,又活跃了科室的气氛,也更好的让新老员工彼此多了一些了解。 总的来说,公司为此做出了很多努力,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而作为应届毕业生、作为职场新人,更应该积极的去调整自己的心态,积极的融入新环境从而更好地完成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角色转换。 下面就目前应届毕业生经常存在的问题和如何能够很好的完成

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角色转换作一些简单的阐述。 一些刚踏上工作岗位的大学毕业生常常发牢骚,抱怨自己工作环境不好。有的毕业生到一个工作岗位没多久就跳槽,有的甚至一年之内跳几次槽,到哪个单位都感到不顺心。出现这样的问题,主要是一部分大学生将工作满足感和好工作联系在一起。可是,是否有成就感和满足感,更为重要的因素是你能够将一份工作做得有多好。 如今是人才竞争的时代,也是企业与人才创造双赢的时代,因此,大学毕业生的思考方向不能只是做“自己的生涯赢家”,而同 时要做企业认同的“职场赢家”。 我认为,作为刚刚走出校园的应届毕业生,在踏入工作岗位,成为职业新人之后,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完善自己,从而更好的完成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角色转换,成为真正的职场赢家。 调整自己的期望值 毕业生不能适应新环境,大都与其事先对新环境、新岗位估计

中国古代女性社会地位的历史变迁之欧阳家百创编

中国古代女性社会地位的历史变迁 欧阳家百(2021.03.07) 摘要中国历史上,女性曾占据过主导地位,但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男女在社会的分工发生重大变化,男性成为社会的主导者,而女性地位逐步降低,渐渐处于从属于男性,成为其附庸。妇女逐步被排除于历史之外,成为历史的幕后者。到了近代以后,女性社会地位有了逐步提高的趋势,但是要真正做到男女平等,还任重道远。 关键词:中国女性社会地位历史变迁 引言 女性地位是指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享有的威望和拥有与控制家庭或社会资源,包括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的权力。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女性地位大致来说经历了三个历史发展阶段:一是妇女相对受到男子的尊敬,即原始社会早期的妇女地位;二是男子至高无上,女子无权,即传统社会的妇女地位;三是男女平等,即现在和未来社会妇女的地位。原始社会,中国处于母系氏族制度时期,对偶婚为其主要生化方式,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女性地位远远高于男子,并且受到尊敬。到了封建社会,尤其是宋代理学的传播,禁欲思想成为主流,强调“三纲五常”,压抑妇女的地位,使女性逐渐成为男性的附庸,生活地位低下。现代,随着新

思想的传播,男女平等日益成为主流思想,女性也重新开始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独特地作用。因此,对女性地位的考察具有重大意义。前人对这个问题已经做了深刻的研究,所以本文中笔者对女性地位的变迁仅仅是再做一下浅陋的阐述。 一、先秦时期 母系氏族时期,主要从事采集果实,及简单的生活工具制做。女性天生的优势就充分发挥。由于女性在这些活动中表现突出,成为社会活动的主角。人们只知其母而不知有父,在古人眼中,孩子的血统仅维持在母亲身上。古代典籍中常称圣人乃其母感神而生。如《尚书·尧典》说尧是其母庆都感龙而生。种族的繁衍、氏族的维系似乎由女性起主要作用,使女性具有较高的地位。这一时期并不是女性压迫男性,而是女性和男性在地位上具有一定的平等性。如《史记》:“若乃州闾之会,男女杂坐,行酒稽留,六博投壶,相引为曹,握手无罚,目眙不禁,前有堕珥,后有遗簪,髡窃乐此,饮可八斗而醉二参。日暮酒阑,合尊促坐,男女同席,履舄交错,杯盘狼藉。” 原始社会末期,私有制的产生,这时男子先天的优势就显现出来。男子成了战争的主要力量。男子在战争中获得的俘虏变成奴隶,自己成为奴隶主,进入了父权时期。到了奴隶社会后期,为了巩固和强化男性的支配地位,便制定出了一系列宗法伦理的信条,女性地位更加全面低落。沦为男子的附庸。如《诗经》:“乃生男子,载弄之璋。乃生女子,载弄之瓦。”男女从出生时便被定,女子生来就

中国女性社会地位研究

浅谈中国女性社会地位 【摘要】在历史的长河中,女性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从古到今,中国女性的社会地位与其他国家的女性一样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坎坷的历史过程。本文将从历史演变的角度,分析中国女性社会地位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关键词】中国女性社会地位变化影响 一、从古到今中国女性地位的变化 1、母系社会------“女主”地位 母系氏族时代,生产力极其低下,人类生产经验不足,所拥有的主要是以石器为主的极其粗糙、简陋的生产工具。同时,由于自然环境恶劣,大自然变幻无常,野兽出没,人类时常面临着生命的威胁,一个人根本无法独立生存。因此人们只有共同劳动,共同生活,在简单而合理的社会分工中共同抵御自然的侵袭,保证自身的生存。在这样的简单的社会分工中,男子主要从事狩猎、打鱼、防御野兽,妇女主要采集食物、生儿育女、缝衣做饭$狩猎!打鱼由于技术设备的限制,收获很少,而防御更使男子损失较多。女子从事的采集等工作安全系数要高得多,并且当时人口稀少,植物资源极其丰富,使女子采集的收获颇丰,所以,女子在经济方面有很高的地位。女性牢牢地抓住了经济大权,从而也奠定了女性处于氏族群体核心的社会地位。母系氏族时代早期处于人类的婴儿期,人们的意识尚处于低级阶段,不知道两性生活与生育之间的因果关系,不能解释女性的生育现象。人们看到大地可以生长植物,女性可以生出孩子,对其原因却一无所知,于是认为女性和大地一样有着生长万物的神秘力量,于是就把女性当作神来崇拜。这一时期女性是社会的主体和中心,并且以其生殖能力和所掌握的部落经济权利而取得崇高的地位,女性受到人们“神’一般的敬仰。 2、父权社会-----“女奴”地位 生产力水平的大幅提高,生产工具的改进,生产效率的提高,剩余产品的出现,导致了私有制的形成,交换的发展,满足了人们的生活需要,个人的社会生活变得丰富,思想和认识也得到很大提高。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农业文明的进一步巩固,从根本上稳固了男性的地位,也进一步将女性从事的采集等行业边缘化,决定了女性地位被贬低的命运。直至社会发展到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女性社会地位边缘化的现象也愈演愈烈。女性的光辉时代一去不复返,男性逐步占据了社会的主导,甚至是全部,女性变为男性的附属。父权社会成为女性的“女奴’时代。 3、新民主主义时期--------打碎封建枷锁 五四运动是中国女性生存与发展状况的一座界石,它翻开了中国女性发展新的一页。自五四运动以来,随着马克思主义及西方开明思想的传入,中国女性社会状况得到一个划时代的变化。开女禁,兴女学,女性的潜力展现,社会地位与发展状况也得到相当的改善。新中国建立后,广大中国妇女终于获得了解放,形式上的解放。建国后,中国女性的社会地位与发展状况得到了一个质的变化。首先,女性的各项基本权利逐渐以法律的形式予以承认。女性首次拥有了选举权与被选举权,拥有了参政的权利。《婚姻法》的颁布,从根本上使广大女性得到了婚姻自由。《妇女权益保障法》给女性提供了一个正当维权的途径。其次,妇女与男子共同接受教育和参与生产,给了女性自身发展与独立的机会,女性社会地位也在不断提高,情形堪虞。 4、社会主义时期--------男女平等 改革开放后,女性地位有了很大提高,宪法和其他法律进一步规定妇女有和男子平等的法律地位,并切实保护妇女政治权利的实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妇女与男子享

大学生的职业角色转变

从学生角色向职业角色的顺利转变 经过了本学期的课堂学习,和课后对《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导论》的略读,对大学生如何获得职业规划能力有了些许了解,帮助了我认识职业发展的机遇和挑战,通过学习职业规划的知识和方法,树立了科学、理性的职业发展观,提高了职业素质,增强了求职就业的竞争力,为我顺利就业,融入社会,实现人生职业理想,走向成功做了铺垫。 作为一个大学生将来面对的大多是找到一个好职业,那就需要在现阶段培养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培养自己的职业能力。 从大学生到职业人是一种社会角色的重要转换。 从大学生到职业人其核心是从“要”到“给”的转变,是“索取”到“贡献”的转变。学生时代因为父母的付出,可以从家里“要”到宠爱与照顾;因为老师的付出,校里“要’’到知识与技能;因为社会的付出、国家的付出,可在社会中“要”到社会的资助与培养。不需要考虑贡献,大可以尽管去“索取”。 大学生在学院里,考试成绩不好不会给班级和学院造成经济损失,会有补考的机会;如果和同学不能相处融洽,仍然可以保持自己的个性,孤芳自赏;如果你不喜欢那个老师,你可以不去听他的课,可以期盼着下学期换另一个老师;如果迟到、旷课只是耽误你自的学习,与其他同学没有多大的关系。总之,校园里的大学生是“娇子”,是全社会培养的对象,享受着各种优惠的待遇。 然而,大学毕业生从校园走上社会成为职业人,如果工作失误,会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没有挽回的机会;如果与同事关系不好,会被组织认为没有团队合作精神,将成为出局的人;如果迟到、旷工,耽误的是整个团队的业绩,你随时有被开除的可能;作为职业人,在单位里你必须成为社会、企业或老板财富的创造者。 大学生要转换成职业人,必须先“给”,否则你什么也“要”不到。将“索取”的心态变成‘‘贡献”的心态,是成为职业人的关键。从企业的角度来说,企业对人的判断有两个要求,一个叫做潜力,看你未来成长的空间,一个叫做贡献,你的加入对这个团队能够产生什么样的价值。作为职业人,应考虑我能为单位带来什么?我能为企业创造什么?而不应首先去想单位、企业或老板应该给我什么样的回报?只有既能为我们的企业或老板带来实际的贡献,又能有可持续的发展,这样的员工才最受欢迎的。 三、大学生与职业人的根本区别 一是承担的责任不同。大学生是以学习、探索为主要任务,在校园里是不怕犯错误,什么事情你都可以去尝试,为了学习的尝试哪怕是错了,学院是会原谅你。所以要是给大学生一个简单的角色定位,那就是你可以做错,你做错了不用承担过多的社会责任,应为大学生有天然的获免权。其次,大学生最快乐的事情就是有依靠,在学习方面可以依靠导师,有什么问题你都可以向他请教;在生活上有什么困难可以依靠父母。总之,大学生在学院里基本没有基本负担。 成为一个职业人以后,应尽快地适应社会。首先必须学会服从领导和管理,迅速适应上级的管理风格;职业人如果在工作中犯了错误,是要承担成本和风险的责任,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的。 实践表明,凡由大学生到职业人的社会角色转换比较快的人,则容易更早地获得单位的认可,能更快的寻找到新的起点,也就更容易享受到事业成功和生活幸福的喜悦。因此,大学毕业生应正确面对社会,正确处理工作与人际关系上的诸多矛盾,克服各种心理障碍,培养良好

角色转换之间

角色转换之间 这是一个关于鹰的故事。 鹰是世界上寿命最长的鸟类,它最高可活到七十岁。 要活那么长的寿命,它在四十岁的时候必须做出困难却重要的决定。这时,它的喙变得又长又弯,几乎能碰到胸脯;它的爪子开始老化,无法有效地扑捉猎物;它的羽毛长得又浓又厚,翅膀变得十分沉重,使得飞翔十分吃力。 此时的鹰只有两种选择:要么等死,要么经过一个十分痛苦的更新过程——一百五十天漫长的蜕变。它必须很努力的飞到山顶,在悬崖上筑巢,并停留在那里,不得飞翔。 鹰首先用它的喙打击岩石,直到其完全脱落,然后静静的等待新的喙长出来。鹰会用新长出的喙把爪子上老化的指甲一根一根拔掉,鲜血一滴一滴洒落。当新的指甲长出来后,鹰便用新的指甲把身上的羽毛一根一根拔掉。 五个月以后,新的羽毛长出来了,鹰重新开始飞翔,重新拥有力量,再开始以后三十年的岁月。角色转变之后的老鹰,才能有力翱翔,奔跑也不困倦,行走也不疲乏。 所以,老鹰更换羽毛的过程虽然痛苦,就如同炼狱一般。但是,一旦更换了羽毛,老鹰就像涅盘后的凤凰,继续遨游于万丈苍穹,展示它的王者之姿。 人生也是如此,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也会像老鹰,沾染许多世间的污秽,被许多世俗的缠累所牵挂。我们会觉得灰心、绝望,飞行变得笨重、缓慢。这时我们也需要更新、改变,需要脱胎换骨、需要对成功的热烈渴望,需要对重生的热烈渴望......有了这样的渴望,才有忍受痛苦的功力,才能再次展翅腾空,快速有力的飞翔,再创英武勇猛的王者之姿。 鹰的智慧使它敢于烈火重生,敢于剥皮削骨,然,这样的智慧,让我们人类也望而却步。在人生的舞台上,每一个人都是一个渴望成功的舞者,或许,我们会把脚扭伤,但是,我们要选择角色转换,我们要在暴风雨中旋转,在困难中前行,不让自己生活在舒适安乐的环境中,否则,突如其来的灾难一定会把你压倒,所以,不经历风雨,不可能能见到彩虹,走过风雨,才能云开雾散,旋出人生最美的舞姿。

中国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2015年9月)

中国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2015 年9 月)中国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2015 年9 月) 目录人民日报》(2015 年09 月23 日22 版) 前言 、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的机制保障 二、妇女与经济三、妇女与教育四、妇女与健康五、妇女与 决策管理六、妇女与环境七、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的法治保障 八、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的国际交流合作结束语 前言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是人类追求公平、正义与平等的永 恒主题,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衡量尺度,是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目标。

中国始终坚持男女平等的宪法原则,将男女平等作为促 进国家社会发展的一项基本国策,不断完善法律法规,制定 公共政策,编制发展规划,持续推进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 今年是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在北京召开 20 周年, 中国政府特发表白皮书,全面介绍中国推动性别平等与妇女 发展的政策措施和所做的不懈努力。 妇女发展既体现了中国的文明进步,也是对全球平等、发展 与和平的历史贡献。 、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的机制保障 国家建立提高妇女地位的机制,是充分利用政府资源, 有效调动社会资源,推进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的重要保障。 成立了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 负责组织、 协调、 指导、 督促有关部门,共同促进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国务院妇女 儿童工作委员会由相关政府部门部级领导组成,主任由国务 院领导担任。 20 年来,成员单位从成立初的 19 个增至目前 的 35 个,包括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民政部、财政部、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农业部、国家卫生计生委等 29 个部 门和 6 个群体组织。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下设办公室 中国妇女占世界妇女人口的五分之 中国性别平等与 20 年来, 不断完善提高妇女地位的政府工作机构。 中国提高妇女地位的机制不断健全, 作用日益凸显。 1990 年, 中国 负责日常工作, 配有专职工作人员和专项工作经费。 全国 31

如何顺利进行职业角色的转换

如何顺利进行职业角色的转换 如何顺利进行职业角色的转换 大学毕业生从学生角色到职业角色的转换,必然伴随着角色冲突、角色学习和角色协调等一系列过程。因此,大学生在开始自己的职业生涯之前,应该学习一些相关的知识,对自我,尤其是对社会,对即将从事的职业进行深入细致的了解和调查分析,找出自身的不足,提高心理承受力,加强角色认知,作好上岗前的各项准备,顺利地实现角色转换。 一、角色转换 1.毕业前夕的角色转换 大学生从年前11月份左右找工作直至第二年6月份毕 业离校,这一阶段的时间跨度很大。可以说,这一时期是毕业生转换角色的重要阶段,学生与用人单位签约的同时,就预示着开始迈开由学生角色向职业角色的第一步。一般来说,这个时候学生大部分的课程已经学完,学校的教学计划主要是毕业生的实习实践和毕业论文,学生自主支配的时间相对较多。许多毕业生难免出现这样的心态:大学四年的努力在

签就业协议的那一瞬间尘埃落定,不用上班,不用上课,人生突然失去了目标,现在的感觉很空虚。一些人难免把这段时间当成“最后的疯狂”,完全放松,甚至放纵。其实,在校学习期间的学习环境,学习条件以及学习技能的训练都是最为理想的。因此,毕业生应该从就业协议书签订到毕业离校这段时间,针对性地学习知识、培养能力,提前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和知识技能基础。 (1) 重视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学习与未来工作岗位有密切联系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大学的课程设置总体上偏重于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培养,而不一定涉及特定岗位上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是毕业生步入职场的一个必要的过渡阶段。对即将毕业的学生来说,通过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他们可以将自己所掌握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这不仅有利于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和巩固,还能够发现不足,对自己的知识结构进行必要的补充和调整,提高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际工作能力。 (2) 进行非智力因素技能的训练,提升多方面的能力。大学毕业生智力上的相差并不太大,而非智力方面的技能却是影响毕业生择业、就业和创业的重要因素。毕业生要敢于表现自己,充满自信,在公众面前不缩头缩脑,往往会给人

初一叙事作文:角色转换之间

初一叙事作文:角色转换之间 这是一个关于鹰的故事。 鹰是世界上寿命最长的鸟类,它可活到七十岁。 要活那么长的寿命,它在四十岁的时候必须做出困难却重要的决定。这时,它的喙变得又长又弯,几乎能碰到胸脯;它的爪子开始老化,无法有效地扑捉猎物;它的羽毛长得又浓又厚,翅膀变得十分沉重,使得飞翔十分吃力。 此时的鹰只有两种选择:要么等死,要么经过一个十分痛苦的更新过程——一百五十天漫长的蜕变。它必须很努力的飞到山顶,在悬崖上筑巢,并停留在那里,不得飞翔。 鹰首先用它的喙打击岩石,直到其完全脱落,然后静静的等待新的喙长出来。鹰会用新长出的喙把爪子上老化的指甲一根一根拔掉,鲜血一滴一滴洒落。当新的指甲长出来后,鹰便用新的指甲把身上的羽毛一根一根拔掉。 五个月以后,新的羽毛长出来了,鹰重新开始飞翔,重新拥有力量,再开始以后三十年的岁月。角色转变之后的老鹰,才能有力翱翔,奔跑也不困倦,行走也不疲乏。 所以,老鹰更换羽毛的过程虽然痛苦,就如同炼狱一般。但是,一旦更换了羽毛,老鹰就像涅盘后的凤凰,继续遨游于万丈苍穹,展示它的王者之姿。 人生也是如此,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也会像老鹰,沾染许多世间的污秽,被许多世俗的缠累所牵挂。我们会觉得灰心、绝望,飞行变得笨重、缓慢。这时我们也需要更新、改变,需要脱胎换骨、需要对成功的热烈渴望,需要对重生的热烈渴望……有了这样的渴望,才有忍受痛苦的功力,才能再次展翅腾空,快速有力的飞翔,再创英武勇猛的王者之姿。 鹰的智慧使它敢于烈火重生,敢于剥皮削骨,然,这样的智慧,让我们人类也望而却步。在人生的舞台上,每一个人都是一个渴望成功的舞者,或许,我们会把脚扭伤,但是,我们要选择角色转换,我们要在暴风雨中旋转,在困难中前行,不让自己生活在舒适安乐的环境中,否则,突如其来的灾难一定会把你压倒,所以,不经历风雨,不可能能见到彩虹,走过风雨,才能云开雾散,旋出人生最美的舞姿。 唯有经历自我磨练,蜕去世俗缠累,重新迎接新的生命,才能再创生命又一波璀璨的高峰。 本文读过之后,给人的感触颇深:我们自己何尝不因无法逾越的无奈与制肘而痛苦、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