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化药物质量控制研究中应注意的问题

生化药物质量控制研究中应注意的问题
生化药物质量控制研究中应注意的问题

日期:20050114

标题:

生化药物质量控制研究中应注意的问题

正文:

审评二部霍秀敏罗建辉

生化药物是从生物体分离、纯化所得的用于预防、治疗和诊断疾病的生化基本物质,以及用化学合成、微生物合成或现代生物技术制得的这类物质。生化药物有两个基本特点:其一,它来自生物体;其二,它是生物体中的基本生化成分。生化药物的生化基本物质主要包括氨基酸、肽、蛋白质、酶及辅酶、多糖、脂质、核酸及其降解产物,这些成分均具有生物活性或生理功能。

因生化药物源自生物体,其来源复杂、组成不明确,单靠质量标准无法有效地控制产品的质量。故控制原材料的来源和工艺过程,再加上原液(或半成品)和/或终产品(成品)的质量标准才有可能较好的控制产品的质量,保证临床应用的安全和有效。

目前,国内在生化药物的研究方面存在较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原材料没有进行严格的控制;2、无病毒灭活的工艺步骤;3、质量研究内容不够全面等。致使审评人员难以把握其质量,且产生了更多的安全性担忧。

下面从生化药物的一般制备方法、工艺过程和质量研究,以及在研究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等方面谈一谈自己的看法,以期与有关同仁共同探讨,共同提高。

一、生化药物的制备方法

生化制药就是将动物、植物或微生物机体内的生物活性物质在其结构和功能不遭破坏的前提下,采用多种生化分离的方法提取、纯化的工艺过程。

生化制药的六个阶段:1、原料的选择和预处理;2、组织及细胞的破碎;3、从破碎的细胞中提取有效成分制成粗品;4、采用多种生化技术从粗品中将目的物精制出来;5、干燥及保存;6、制剂。以上各阶段在不同的生化药物制备中,根据所选材料的不同,可灵活取舍选择使用。

生化药物的分离纯化方法主要有五类:1、根据分子大小和形状不同进行分离,如凝胶过滤法、透析和超滤法、密度梯度离心法等;2、根据分子的带电性质进行分离,如离子交换层析法、电泳法、等电聚焦法;3、根据分子极性大小及溶解度不同进行分离,如等电点沉淀法、盐析法、有机溶剂沉淀法、逆流分配法等;4、根据配体特异性进行分离,如亲和层析法;5、根据物质吸附性质不同进行分离,如选择性吸附和吸附层析法。

二、生化药物质量控制研究要点

生化药物复杂多样,在此仅针对脏器提取的多组分生化药物进行讨论,其它生化药物可参考。

(一)、脏器生化药物

脏器生化药是指从动物来源的生化药物,即从动物的组织、器官、腺体、体液、分泌物以及胎盘、毛、皮、角和蹄甲等提取的药物。脏器生化药物中多数有效成分不明确,

多属高分子物质,现在多数还不能用合成的方法生产,有的物质还需要有同时存在的其它物质的协同作用才能发挥较好的生理功能。

主要的脏器生化药物

1、组织和器官来源

大脑:胆固醇、脑磷脂、卵磷脂、P-物质和多种脑啡肽等;

丘脑:生长激素释放因子和生长激素抑制因子等;

心脏和动脉管:细胞色素C、辅酶Q10和辅酶A等;

肝脏:核糖核酸、肝注射液、肝提取物、肝水解物和辅酶A等;

肺脏:抑肽酶等;

脾脏:脾注射液、肝-脾提取物和脱氧核苷酸钠注射液等;

胃:胃膜素和胃蛋白酶等;

肠及肠粘膜:P-物质、肝素和其它肝素(低分子肝素)等;

眼:眼生素和眼宁等全眼提取物;

骨:硫酸软骨素、硫酸软骨素A、骨肽注射液和蛋白胨等;

皮:明胶和阿胶等;

2、腺体来源

脑垂体:促皮质素、促卵泡激素、促黄体生成激素、生长激素、促乳激素、催产素、加压素和垂体前叶激素等;

胰腺:胰岛素、胰高血糖素、胰蛋白酶、糜蛋白酶、结晶糜胰蛋白酶、胰酶、蛋白酶抑制剂、激肽释放酶(血管舒缓素)、弹性酶(弹性蛋白酶)、胶原酶、胰类肝素等;唾液腺:唾液腺素等;

颌下腺:激肽释放酶等;

腮腺:腮腺素等;

甲状腺:降钙素、甲状腺素和干燥甲状腺提取物等;

胸腺:胸腺素(胸腺肽)、胸腺生成素Ⅰ、Ⅱ和胸腺体液因子等;

肾上腺:肾上腺皮质激素等;

甲状旁腺:甲状旁腺素等;

卵巢:松弛肽和子宫松弛因子等;

睾丸:透明质酸酶等;

松果体:松果体激素等;

3、体液和分泌物来源

血液:组氨酸、赖氨酸、精氨酸和水解蛋白等;

胆汁:人工牛黄、去氢胆酸、鹅去氧胆酸、胆酸钠、胆黄素等;

尿:尿激酶和绒毛膜激素等;

4、其他来源

胎盘:胎盘提取物、胎盘球蛋白和白蛋白等;

毛:胱氨酸、半胱氨酸、赖氨酸和精氨酸等;

角和蹄甲:羚羊角、犀角代用品和妇乐宁等;

蛋:溶菌酶等。

(二)、脏器生化药物的研究和质量控制要点

因动物的来源复杂(包括动物的种属、健康状况、饲养环境、年龄、采集时间、采集方法等),提取纯化工艺简单,其有效成分的含量和比例会产生较大的差异,因此,单靠质量标准不能全面控制产品的质量,而需要控制源头和工艺过程,再结合质量标准才能较有效地控制产品的质量,确保临床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换句话说,生化药物的质量控制重点就是要保证生产产品与临床研究样品质量一致,这种质量的一致性单凭质量标准中的质量控制指标不能全面地反映出来(这一点不同于化学药物),必须通过严格地控制源头和工艺过程来实现,这一点类似于生物制品。

1、脏器生化药物研究的一般过程

研究脏器生化药物首先要固定源头(原材料),包括动物的种属、健康状况、饲养环境(封闭饲养)、年龄、采集时间和采集方法等,并制订原材料的质量标准。然后研究合适的提取纯化方法,包括动物源性病毒的灭活和验证,确定原液(或半成品)的生产工艺;研究原液(或半成品)中的主要成分、含量、主成分的比例,以及其它成分的控制方法等,制订原液(或半成品)的质量标准。进行制剂的处方工艺研究,最后制成临床应用的制剂(成品),并进行相应的质量研究,制订成品的质量标准。2、动物源性病毒的灭活工艺及验证

因组织来源动物的种类不同,其自然携带或者感染病毒的种类也会有所不同,再加上目前动物来源的原材料可控性较差,故必须要对动物源性病毒进行灭活或去除,并对灭活或去除工艺进行验证。

灭活或去除动物源性病毒,首先要了解选定动物的病毒情况,重点关注已确认对人类具有感染和致病能力的病毒(例如牛和猪的口蹄疫病毒,猪的乙型脑炎病毒等)及已有试验提示与人类疾病具有关联性的病毒(例如牛腹泻病毒,猪的戊肝病毒等),了解病毒的生物学和对理化因素敏感性等方面的特性。检验原材料中病毒的污染程度和负载量,为采取相应的处理工艺提供研究数据。如果已知原材料中污染了对人感染或者致病的病毒,或者检出了内源性逆转录病毒、具有种属特异性的其它污染病毒,则必须废弃该原材料并妥善处理。

(1)病毒的检测方法

病毒的检测方法主要有体外法(采用不同种属的多种敏感细胞系进行共培养检测,在适宜的培养时间点取样检测感染性病毒,至少应盲传3代)、体内法(在没有可靠的体外试验方法时,可采用适宜的动物进行接种盲传试验,采用敏感的方法检测感染性病毒)、动物抗体产生试验(对尚没有合适的体内和体外试验方法检测的病毒,可采用不同动物观察种特异病毒的抗体产生情况,抗体产生试验特别有助于检出啮齿类动物病毒)、其他方法(电镜、ELISA、PCR、RT方法等)。病毒的检测方法应结合品种的特点和具体生产情况,综合分析后进行设计和选择,通常应有合理的依据和支持性资料。

(2)病毒灭活/去除工艺

尽量设计与实际生产工艺相关的及合理的病毒灭活/去除研究试验方案,尤其是特定的生产工艺步骤,模拟的工艺在试验参数及控制条件方面应与实际工艺严格保持一致。也就是说模拟的生产工艺应当尽可能代表实际生产工艺的情况;如果产生了不可避免的偏差,应对试验结果可能产生的影响给予合理的解释。有关病毒灭活/去除的技术方法,可参见《血液制品病毒去除/灭活病毒技术方法及验证指导原则》。

(3)病毒灭活/去除工艺验证研究

病毒灭活/去除工艺验证研究的目的是要获取充足的试验研究数据,以证明生产工艺中包含有效的病毒灭活/去除工艺步骤。其基本原则是生产工艺必须包含有效的病毒灭活/去除工艺步骤,若生产工艺无有效的灭活/去除病毒的作用,应根据产品的不同,在生产工艺过程中增加特定的病毒灭活/去除步骤。对脏器生化药物应包含两种机制上能够互补的有效工艺步骤。

经过多年的实践,已经获得普遍认可的作法是将已知量的指示用活病毒,加入到模拟的原液或者不同生产工艺阶段的中间产品中,然后定量测定经特定工艺步骤或技术方法处理后病毒滴度下降的幅度,据此评价工艺灭活/去除病毒的效果。

一般验证采用普通指示病毒,试验结果用于说明工艺步骤对一般病毒的灭活/去除能力,在适宜的范围内能够代表对同类病毒相似的清除能力;特定验证采用特定病毒(已发现的污染病毒)或者与特定病毒相似的病毒作为替代,试验结果用于说明工艺步骤对特定病毒的灭活/去除能力,生产工艺必须具有足够的清除该病毒的能力。因为特定病毒与一般病毒在理化因素敏感性、病毒结构特点、病毒颗粒大小及其它方面有差异,因此,普通指示病毒与特定病毒或特定病毒相似的病毒不具备可比性和一致性,难以互相替代。

(4)指示病毒的选择

指示病毒选择的原则:指示病毒应具有代表性和合理性,可用于正确评价生产工艺的病毒安全性。

选择指示病毒应考虑的几个方面:1)根据生产过程中污染病毒的来源、污染环节和程度、致病性质和特点,以及其它应考虑的各种实际因素,同时结合能够用于评价验证效果的指示病毒的可获得性与相关培养试验条件,尽可能地选择具有一般代表性和特定模拟意义的多种指示病毒。2)尽可能选择可培养到高滴度的病毒;并应有可靠、有效的检测方法。3)应当考虑指示病毒可能对操作人员形成的健康危害,并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必须注意指示病毒本身的安全性,应遵守国家有关的管理规定,属于烈性传染病毒不能使用。4)在选择普通指示病毒或/和特定指示病毒时,至少都应当包括RNA和DNA病毒、脂包膜和非脂包膜病毒。5)以生物组织原材料或组织原材料匀浆中可能出现的病毒为核心,综合考虑生产工艺、污染病毒及灭活/去除技术方法本身等各方面的特点进行选择。

(5)病毒灭活/去除有效工艺步骤的评价

首先要有病毒灭活/去除验证的试验资料,并证实在生产工艺过程中某特定步骤能够有

效地灭活/去除病毒。对于可能起作用的每个步骤都应进行必要的评价,明确是否具有确切的病毒灭活/去除作用,并确定有效的工艺步骤。在有效的病毒灭活/去除工艺步骤后,不得进行可能引入新污染(如添加动物来源的材料)的操作(除非证明该操作完全排除病毒污染的可能性),严格防止再污染的发生。

一般将病毒感染性滴度减少4log以上的处理步骤认可为有效的病毒灭活/去除工艺步骤。但如果检测方法的最低检测限为103TCID50,即使病毒起始滴度为106TCID50,经处理后未检出病毒,也不宜算作特定的有效工艺步骤,因为处理后病毒的实际滴度有可能大于102TCID50,因此只能根据检测方法的灵敏度表示为未检出。病毒感染量的降低可以从病毒颗粒清除的量或病毒被灭活的情况两方面来评价。可能的情况下,应明确病毒滴度的下降是物理清除还是直接灭活。

(6)病毒安全性的追踪观察

由于检测方法、监测时间及灵敏性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临床前研究中即使动物试验,甚至是灵长类动物试验结果为阴性,也难以完全排除人类感染潜在污染病毒的风险(如潜伏期长的病毒、致病过程缓慢的病毒、感染特异性检测指标未知的病毒等)。因为不同阶段,人们对病毒危害的认识深入程度和全面性等不同,可提供的试验研究支持性资料及侧重点也有所不同;所以对动物来源的生化药物,不论是在临床研究的过程中,还是上市后均应进行必要的病毒安全性追踪观察。

具体方法:针对可能污染的病毒,注意观察并设立病毒感染的评价指标。包括已知对原材料来源动物有致病性的病毒,在体内、体外试验中能够感染人类组织细胞的病毒,特别是隐性感染的病毒等;通过血清学或培养分离等临床检测,发现和验证在生产过程中未能发现的新病毒及感染特征。采用的检测方法应能够鉴别出人与动物病毒的区别,并经过验证确保方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在临床研究方案中应有对可疑致病病毒的检测实施方案,包括:急性感染、慢性感染、常规筛查临床隐性感染和血清阳转情况,以及用药前后检测结果的对比。通过主动检测和被动检测及时发现无症状隐性感染患者,避免在人群中可能发生的大规模播散。

由于许多未知的和不确定因素的存在,最终确定污染病毒的致病性仍需要进行大量的基础研究和临床验证工作,因此,使用动物来源产品的患者,应该知道:经过病毒安全性控制的产品,虽然已经将感染病毒的风险减小到极低的程度,但并不能完全排除这种风险。

3、脏器生化药物的质量控制要点

根据脏器生化药物研究的一般过程,其质量控制要点主要分以下三个方面:1)固定源头(原材料),包括动物的种属、健康状况、饲养环境(封闭饲养)、年龄、采集时间和采集方法等,并制订原材料的质量标准。2)研究合适的提取纯化方法,包括动物源性病毒的灭活和验证,确定原液(或半成品)的生产工艺;研究原液(或半成品)中的主要成分、含量、主成分的比例,以及其它成分的控制方法等,制订原液(或半成品)的质量标准。3)进行制剂的处方工艺研究,制成临床应用的制剂(成品),并进行相应的质量研究,制订成品的质量标准。总之,脏器生化药物质量控制的核心就

是全程控制(从源头到终产品,工艺过程控制和质量标准控制)。

三、生化药物研究应注意的问题

因生化药物的来源复杂,不同的原材料和生产工艺得到的产品的质量会有差异,包括主要成分的含量、比例,以及其它成分的种类和/或含量等,而这些差异往往质量标准反映不出来,从严格意义上说,生化药物没有仿制。所以,在进行生化药物研究时首先要基于“不可仿制”来考虑问题。

1、注重原材料和工艺过程控制,结合质量标准,较全面地控制产品的质量。

2、产品上市后不要轻易更换原材料、变更生产工艺、改换剂型(尤其是水针、粉针、大输液互换)、延长有效期等。如果需要进行以上变更,应针对变更情况对产品的质量、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影响(这种影响是指产品的真实质量,并不只是质量标准中的质量控制指标)进行相应的研究工作,包括药学、药理毒理和临床研究。

3、因为生化药物的质量是靠全程控制来保证,其原液(或半成品)应不可以自由销售,否则不仅增大了流通环节再次染菌的可能性,又不利于成品全程的质量控制。

4、动物源性病毒的灭活工艺及验证是一个需要研发者、审评人员,以及有关方面的专家共同研究和探讨的课题。因为人们对动物源性病毒的认识,以及动物源性病毒与人类感染性疾病的关系的认识是在逐步地深入,对病毒的灭活和工艺验证也会随着人们认识的提高而不断地趋于更科学和合理。

以上简要介绍了生化药物的一般制备方法、工艺过程和质量研究,以及在研究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目的是使研发者进一步了解生化药物的特性和质量控制要点,在进行生化药物研究时重视源头控制和工艺过程控制,建立生化药物全程控制的理念,尤其是在产品上市后,如果补充申请进行某些变更时,需要针对变更对产品的质量、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影响进行相应的药学、药理毒理和临床研究。

生化质控操作方法修订稿

生化质控操作方法 WEIHUA system office room 【WEIHUA 16H-WEIHUA WEIHUA8Q8-

iChem---330生化分析仪 做质控,样本测试之前,注意一下几点: 一、试剂针,样本针,搅拌杆以及清洗臂的各个位置是否正确,特别是反应杯的位置,如 把试剂或者标本加至反应杯壁上,对测试有影响; 二、所有反应杯是否干净,杯子里有无残留水,反应杯外壁上是否有水,反应槽里是否有 水,如有水,请擦干净; 三、执行清洗程序,观察7阶清洗臂清洗反应杯时,杯子里的水是否会溢出来,7根清洗针 的针尖是否会滴水下来。 质控测试: 一、点击质控液设置,点击增加,输入名称:质控液,批号:852UN,浓度水平:中,样本 盘号:1号样本盘,虚拟号:0,样本杯号:58,然后选中所有项目,分别点击右下角的平均浓度的白色框,输入项目的靶值和标准差,然后选中某个项目,输入其靶值和 标准差(所有项目的靶值和标准差根据说明书的靶值表设定)见附表: 二、依次输入所有要做质控的项目的靶值和标准差,完成之后,点保存即可,保存之后, 检查下所有靶值和浓度有无输错,如有输错,点击修改,然后再保存; 三、然后点击质控申请,选中你刚刚所加的那个质控液的编号,然后点击编号对应的小正 方形,会出现一个小勾勾,右边所有的项目默认都会选中(有绿点代表选中),确认 所做项目无缺漏之后,点击开始测试,它会自动跳到样本检测的那个界面,点开始测 试,就进行质控的测试了(点开始测试之前,注意全部试剂盖子去掉,质控液用样品 杯装着,放在设定的位置); 四、测试完成之后,点击质控结果,点击查询,观察测试值是否在靶值的正负两个标准差 之内,如不在范围之内,请检查质控液,定标,试剂是否正常,机器测试过程中有无 异常现象; 五、如均无异常,调整K因子,公式:新K因子=(均值÷测试值)×定标出来的K因子; 六、定标出来的K因子在定标结果里查看,首先找到定标结果里的因子,例如UREA的 “K”值是,然后乘以10000等于86, 86才是真正要换算的K因子; 七、得出新的K因子之后,在定标设置里找到项目UREA,将定标规则修改为K因子法,输 入新的K因子,然后点击保存即可; 八、重新做质控测试,观察质控结果。 质控液复溶步骤

2018年临床检验医疗质量控制指标

2018年临床检验医疗质量控制指标

附件二2018年临床检验医疗质量控制指标 室间质量评价上报表 一、医院和实验室基本信息 1.实验室所在机构性质? A 公立(继续第2题,跳过第3题) B 私立 (跳过第2题,继续第3题) 2.若选公立,则您实验室所在机构等级及类 型? A 三甲综合B三甲专科 C 三乙综合 D 三乙专科 E 二甲综合 F 二甲专科 G 二乙综合H 二乙专科I 二级以下医 院J 其他 3.若选私立,则您实验室所在机构等级及类 型? A民营医院B独立实验室C体检中心 D门诊部E其他 4.实验室所在医院床位数? A 0-500 B 501-1000 C 1001-1500 D 1501-2000 E 2000以上 5.实验室所在医院是否有LIS(实验室信息系

统)和HIS(医院信息系统)? A有LIS和HIS B有LIS,无HIS C无LIS,有HIS D无LIS和HIS LIS系统厂商为:,该厂商联 系人,联系电话 HIS系统厂商为: 6.实验室所在医院日均门诊量?()人次 7.实验室建筑面积?m2 8.实验室所有仪器设备总值? 万元 9.医院年业务额?万元/年;实验 室年业务额?万元/年 10.本实验室目前为止已开展检验项目总数 (不包括外送)项 其中:自动化仪器检测项目数? 项 手工检测项目数? 项 各专业检验项目数: 临检项,占总业务额百分比% 生化项,占总业务额百分

比% 免疫项,占总业务额百分比% 微生物项,占总业务额百分比% 基因扩增项,占总业务额百分比% 其他项,占总业务额百分比% 本实验室外送项目项 11.科室人员组成 实验室负责人:性别年龄学 位 学历职称已任职时间年 实验室总人数 人员数比例(%) 职称正高职称 副高职称 中级职称 初级及以下 学历博士 硕士 本科 大专及以下

药品质量控制培训课件

药品质量控制培训教材 培训教师:高行云 2014年1月

第一章总则 1. 为什么要加强质量管理与质量控制的培训:为加强质量检验的规范管理,保证药品质量,贯彻《药品管理法》和《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等有关法律法规。 2. 质量管理与质量检验贯穿于质量检验部门及药品检验全过程。 3.质保部负责本企业质量检验规范指导工作。 第二章机构、人员与职责 1. 公司应设立质量检验部门(中心化验室)。质量检验部门应配备一定数量的与所生产药品的规模、品种和检验工作相适应的具有专业知识的检验人员。人员职责应明确。 质量检验部门的负责人应具有药学或相关专业大专以上学历,有技术职称;能有效的领导质量检验机构工作,有一定的药品检验和质量管理经验,有能力对药品检验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处理;对药品检验质量负全面责任。 从事操作红外分光光度计、气相色谱仪、高效液相色谱仪、薄层色谱扫描仪等大型精密仪器进行原料、辅料、包装材料、半成品及成品检验的人员应具有中专以上药学专业或化学专业学历,经过省或地市级药检所培训,有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培训合格证, 持证上岗; 其中从事滴定液标定的检验人员应具有大专以上药学专业或化学专业学历,或具有中专以上药学专业学历并从事本岗位工作多年,经考核合格, 持证上岗; 从事药品质量检验的其他人员应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经过专业技术和GMP培训,具有专业基础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具有本岗位检验工作的能力,经岗位考核合格并持证上岗; 从事高生物活性、高毒性、强污染性、高致敏性及有特殊要求的药品质量检验人员应经相应专业的技术培训,具有相关的专业基础知识,并持证上岗; 从事中药材、中药饮片质量验收人员需具有相关的专业知识和识别药材真伪、质量优劣的技能,并持证上岗; 从事实验动物管理和饲养人员应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并接受过专业培训,并持证上岗。 2. 中心化验室的主要职责: 2.1、执行物料、中间产品、成品的法定标准和内控标准,按照药品检验标准操作规程操作,执行留样制度; 2.2、执行检验用设备、仪器、试剂、试液、标准物质、滴定液、检定菌、

检验科生化室内质控办法

检验科生化室内质控办法 The latest revision on November 22, 2020

检验科生化室内质控方法 一、质控的概念。质量控制是为了监测和评估本实验室的工作质量,以此决定本实验各检验可否发出的检查、控制手段。 二、1、OCV:表示本实验室在目前最佳条件下某项目所能达到的最好精密度水平。其基本原则是,OCV测定需采用与常规工作相同的试剂、仪器及检测方法。一般来说,实验室都用OCV测定来确定本室新开展的一项新项目的精密度,如果数值偏大,则说明该测定方法可能不稳定,不成熟,应该尽量避免在本实验室使用该方法。 三、2、RCV:表示本实验室在目前条件下,常规工作中某项目检验的精密度水平,是室内质控中靶值和允许误差范围确定的依据。在第一次测定OCV后及每更换一次质控血清批号后,均应对新质控血清进行RCV测定。一般实验室的质控工作都是以RCV为标准的。 四、3、RCVK:表示常规条件下对定值血清测定的变异。在RCVK中,根据RCV数据所绘制的“空图”,对于同一批号的质控品是不变的。不得将当月的检测结果代替RCV测定中的数据来绘制质控图。 五、4、RCVU。常规条件下未定值血清测定的变异。 六、目前在国内外采用最多的质控方法是(均值)图法。我认为佳音内部开展的质控方法还是以其为最佳。在建立 图之前应做一些准备工作。 七、二、准备工作。 八、1、建立质控的规章制度及普及质控知识。质控工作的开展,是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的,还需要掌握大量的质控知识。这就需要在平时的工作中下大力气规定出一些制度来实施质控的工作,并在检验科中多加强这方面的学习,使每个员工都掌握一定的质控知识,才能让员工在平时的工作中加以用心,把质控工作开展起来。 九、2、定期检校仪器。对使用的仪器定期进行检查和校正,并建立完善的资料数据,以便在质控工作开展起来后,分析数据时加以应用。 十、3、制备生化质控血清。质控工作的开展需要大量的质控血清,而假如全部从试剂公司购置的话,是笔不小的开支。可以采取多份血清标本,混合后分装冻存作为质控血清使用。自制质控血清最好一次性制备够半年甚至是一年的量。在检验过程中应注意防止肝炎感染。在使用冻存的质控血清时,必须使其完全融化并达到室温后方可测定。 十一、4、选择标准血清。每一项目都需要标准品来标定一些数据,标准品的品质直接关系到质控的准确性和精密度。因此要做好质控工作,就要选择稳定性较好而瓶间较小的标准品。 十二、三、质控的方法。 十三、1、OCV和RCV的测定和计算机分析。 十四、用制备好的同批质控血清本实验室的最佳条件下反复测定至少20份,计算全部结果的均值、标准差S和变异系数CV,此处的CV即OCV。 十五、取测过OCV或准备用于下阶段的质控血清,每天随病人标本测定一瓶(或一支)。20天后,计算各项目测定结果的、S、CV,此处的CV即为RCV。对于我们集团来说,可能不会每天都有生化测定,这时可以用每次常规测定时做的质控血清的值,连续20次结果计算、S、RCV。 十六、由于计算器及计算机的普及,这里只介绍结果的计算器的算法:按一下STA键,会出现一个统计框,点返回后,输一个结果按一下DAT键。输完结果后,点SUM即为结果的总和;AVE为均值;S即为标准差S;S/AVE即为CV值。2、OCV及RCV测定的注意事项:(1)RCV测定应尽可能保证最佳条件,一个数据尽量来自一瓶质控血清。最好在4-5天内每天测定 十七、4-5个结果,这样4-5天内就可以得到做分析所用的20个数据。综合表达了批间和天间的精密度水平。 十八、(2)RCV测定必须保证是和标本测定相同的处理条件,每次的RCV测定次序必须随机。且20个数据要来自于20次测定中的20瓶质控血清。一天内多个数据,一批内多个数据,或每天将同一瓶质控血清测定多次求平均值,均不符合RCV测定的要求。 十九、(3)、在OCV测定中,如有某个数据超过±3S的范围,应废除全部数据,重新测定OCV。如RCV测定中有一个数据超过±3S的范围,则删除该数据,用剩下的19个数据计算RCV;如果有一个以上的数据超过±3S,则应舍弃全部的数据,重新测定RCV。 二十、(4)当一批质控快要用完时,应提前制备下一批质控血清,并做RCV测定。 二十一、(5)RCV一般比OCV大,但不超过OCV的两倍。且两者的应十分接近。如果RCV值小于OCV值,说明OCV 没有在实验室的最佳条件下测定。

检验科临检生化质控方法

检验科临检、生化室内质控方法 一、质控的概念。质量控制是为了监测和评估本实验室的工作质量,以此决定本实验各检验可否发出的检查、控制手段。 1、OCV:表示本实验室在目前最佳条件下某项目所能达到的最好精密度水平。其基本原则是,OCV测定需采用与常规工作相同的试剂、仪器及检测方法。一般来说,实验室都用OCV测定来确定本室新开展的一项新项目的精密度,如果数值偏大,则说明该测定方法可能不稳定,不成熟,应该尽量避免在本实验室使用该方法。 2、RCV:表示本实验室在目前条件下,常规工作中某项目检验的精密度水平,是室内质控中靶值和允许误差范围确定的依据。在第一次测定OCV后及每更换一次质控血清批号后,均应对新质控血清进行RCV测定。一般实验室的质控工作都是以RCV为标准的。 3、RCVK:表示常规条件下对定值血清测定的变异。在RCVK中,根据RCV 数据所绘制的“空图”,对于同一批号的质控品是不变的。不得将当月的检测结果代替RCV测定中的数据来绘制质控图。 4、RCVU。常规条件下未定值血清测定的变异。 目前在国内外采用最多的质控方法是(均值)图法。我认为佳音内部开展的质控方法还是以其为最佳。在建立图之前应做一些准备工作。 二、准备工作。 1、建立质控的规章制度及普及质控知识。质控工作的开展,是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的,还需要掌握大量的质控知识。这就需要在平时的工作中下大力气规定出一些制度来实施质控的工作,并在检验科中多加强这方面的学习,使每个员工都掌握一定的质控知识,才能让员工在平时的工作中加以用心,把质控工作开展起来。 2、定期检校仪器。对使用的仪器定期进行检查和校正,并建立完善的资料数据,以便在质控工作开展起来后,分析数据时加以应用。 3、制备生化质控血清。质控工作的开展需要大量的质控血清,而假如全部从试剂公司购置的话,是笔不小的开支。可以采取多份血清标本,混合后分装冻存作为质控血清使用。自制质控血清最好一次性制备够半年甚至是一年的量。在检验过程中应注意防止肝炎感染。在使用冻存的质控血清时,必须使其完全融化并达到室温后方可测定。 4、选择标准血清。每一项目都需要标准品来标定一些数据,标准品的品质直接关系到质控的准确性和精密度。因此要做好质控工作,就要选择稳定性较好而瓶间较小的标准品。

药品质量控制

药品的质量控制 康奈尔制药研发部主任 第一部分药品的定义与分类 1.药品的定义 《药品管理法》第一百零二条:是指用于预防、治疗、诊断人的疾病,有目的地调节人的生理机能并规定有适应症或者功能主治、用法和用量的物质。 外延——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化学原料药及其制剂、抗生素、生化药品、放射性药品、血清、疫苗、血液制品和诊断药品等。 2.药品的基本属性: 安全性、有效性、稳定性、可控性 3.药品的分类原则 药品按照来源、药品性质、药品功能以及作用部位进行分类,其中,按来源分为中药、天然药、化学药品及生物制品;按性质分为新药、特药与普药。其中特药是指是指因药品本身副作用较大由国家实施特殊管理的药品,如精神药品、麻醉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和放射性药品;普药是指是指除新药、特药以外的一般性临床用药。按功能分为预防性药品、治疗性药品和诊断性药品。预防性药品是指用于预防某些疾病发生所使用的药品,如各种疫苗等。 治疗性药品是指用于治疗某些疾病所使用的药品,治疗性药品在现阶段是药品的主导部分。诊断性药品是指用于诊断各种疾病而使用的药品,如化验用试剂等。按作用部位可分为外用药、内服药和注射用药。外用药是指皮肤表面用药。内服药是指各种口服药。注射用药是指直接输(注)入人体血液的药品。 第二部分药品质量控制的阶段 1、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操作规范(GMP) 2、生产终点的质量控制--药品的质量标准 3、流通过程的质量控制--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SP)

4、使用时的质量控制 第三部分药品质量控制的责任主体 1.药品生产企业、经营企业是药品质量控制的责任主体:生产企业应提供科学、规范、可行的生产工艺、质量标准和说明书、各环节严格执行相应规范。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依法监督各责任主体落实其责任。 2.药品质量控制的要素:如何确保生产企业提供的生产工艺、质量标准和说明书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可行性--事前控制、如何保证规范的落实--监督管理--事后控制。 第四部分药品质量控制的科学基础 科学与规范的质量控制研究:药物安全性与有效性研究的基础,为确定可行的生产工艺,并制定相应的操作规范提供试验依据,为制定科学、可行的质量标准提供试验依据。由此以保证药品生产与上市质量的事前控制。 第五部分药品质量控制研究的内容和基本原则 1.、药品质量控制研究的内容(化学药为例) 原料药的制备工艺研究,原料药的结构确证的研究,剂型的选择和处方工艺的研究,质量控制的方法学研究,稳定性研究,包材的选择研究,质量标准的建立与修订。 1.1原料药制备工艺的研究—是药物研发的基础 为药物研发过程中药理毒理研究、制剂研究、临床研究等提供合格的原料药、为质量研究提供详细的信息支持、提供符合工业化生产的制备工艺。 1.2 主要内容 (1) 确定目标化合物 (2) 设计合成路线 (3) 制备目标化合物 (4) 结构确证 (5) 工艺优化 (6) 中试放大研究、工业化生产 1.3核心内容与主要要求

生化质控操作方法

iChem---330生化分析仪 做质控,样本测试之前,注意一下几点: 一、试剂针,样本针,搅拌杆以及清洗臂的各个位置是否正确,特别是反应杯的位置,如 把试剂或者标本加至反应杯壁上,对测试有影响; 二、所有反应杯是否干净,杯子里有无残留水,反应杯外壁上是否有水,反应槽里是否有 水,如有水,请擦干净; 三、执行清洗程序,观察7阶清洗臂清洗反应杯时,杯子里的水是否会溢出来,7根清洗针 的针尖是否会滴水下来。 质控测试: 击质控液设置,点击增加,输入名称:质控液,批号:852UN,浓度水平:中,样本盘号:1号样本盘,虚拟号:0,样本杯号:58,然后选中所有项目,分别点击右下角 的平均浓度的白色框,输入项目的靶值和标准差,然后选中某个项目,输入其靶值和 标准差(所有项目的靶值和标准差根据说明书的靶值表设定)见附表: 二、依次输入所有要做质控的项目的靶值和标准差,完成之后,点保存即可,保存之后, 检查下所有靶值和浓度有无输错,如有输错,点击修改,然后再保存; 三、然后点击质控申请,选中你刚刚所加的那个质控液的编号,然后点击编号对应的小正 方形,会出现一个小勾勾,右边所有的项目默认都会选中(有绿点代表选中),确认 所做项目无缺漏之后,点击开始测试,它会自动跳到样本检测的那个界面,点开始测 试,就进行质控的测试了(点开始测试之前,注意全部试剂盖子去掉,质控液用样品 杯装着,放在设定的位置); 四、测试完成之后,点击质控结果,点击查询,观察测试值是否在靶值的正负两个标准差 之内,如不在范围之内,请检查质控液,定标,试剂是否正常,机器测试过程中有无 异常现象; 五、如均无异常,调整K因子,公式:新K因子=(均值÷测试值)×定标出来的K因子; 六、定标出来的K因子在定标结果里查看,首先找到定标结果里的因子,例如UREA的“K” 值是0.0086,然后0.0086乘以10000等于86, 86才是真正要换算的K因子; 七、得出新的K因子之后,在定标设置里找到项目UREA,将定标规则修改为K因子法,输 入新的K因子,然后点击保存即可; 八、重新做质控测试,观察质控结果。

临床生化检验的质量控制

临床生化检验的质量控制 临床生化检验是临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临床医学检验的地位显得更加重要,质量被看作是临床医学的生命线。因而如何加强医院检验的质量控制,提高检验质量,成为当今需要解决的课题。本文对临床生化检验质量控制的主要内容及注意事项和临床生化检验质量控制体系的建立进行了阐述分析。 标签:临床生化检验;质量控制;临床医学;建立体系 临床生化检验是临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检验项目的正确选择、患者的准备、标本的正确采集处理、生化分析仪的应用、结果质量控制等主要方面。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化医疗器械设备逐渐应用于临床检验工作中。同时也出现很多新的临床生化检验项目,对于检验质量也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尤其是在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可靠性方面必须达到相关标准,才能更好的的服务于临床诊疗工作[1]。因此如何做好质量控制管理工作,提高检验质量,已成为目前临床检验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1临床生化检验质量控制的主要内容及注意事项 分析前质量控制包括检患者的准备、标本采集和处理、样本的运送和处理及样品的检测这几方面。 检测的样品来自患者,因此患者的准备非常重要。患者的状态、空腹与否、体位、样本的采集时间,特别是药物等都会影响检验的结果,需要严格的控制。临床生化检验前需要求患者有较好休息,不应出现熬夜、过度疲劳、饮酒等情况。要争取患者的配合,令检验的结果如实地反映患者体内实际情况。 在进行临床生化检验时,标本的质量是检验结果能否正确的先决条件。因此实验室必须设置专门人员进行标本的采收,严格进行标本的验收,并对标本的数量、溶血、脂血以及污染等情况进行检查,采血多选用坐位或卧位,因为一般直立时血浆总量比卧位少。还应该注意在采血时,穿刺成功后应立即松开止血带,以免血氧含量及pH 值下降。当需要反复用止血带时,需选用另一侧止血,止血时间过长或止血带压力过大都会影响检验结果。 标本采收后,应立即处理及检测,标本在室温下放置过久会导致血液成分的变化,还可造成溶血现象概率增大。因此,实验室必须设专人负责标本的采收[2],严格遵循标本验收制度和核对制度。根据要求,采取的血液标本应该在30min 内检测完毕。如果30min内不能检测,必须将标本置于冰水中保存,但不能超过2h。 用于检测样品的半自动或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必须符合检测的要求,还涉及到试剂、矫正的标准品等系统都必须符合质量要求,必须要对用来分析样品的检测

生化检验室内质控的标准操作程序

生化检验室内质控的标准操作程序 【目的】 生化检验室内质量控制。 【SOP文件的更改】 该标准操作程序的更改,可由任一使用本程序的操作人员提出并报请专业主管及科主任签字后生效。 【操作步骤】 一、室内质控品的选择 理想的室内质控品至少应具备以下特点:人血清基质;无传染性;瓶间变异小,酶类项目CV%<2%,其它分析物CV%<1%;冻干品复溶后稳定性好,多数常规生化项目2~8℃稳定7天,-20℃稳定30天;有效期应在1年以上。 二、质控品的正确使用与保存 严格按质控品说明书操作和保存,不使用超过保质期的质控品;冻干质控品的复溶确保所用溶剂的质量和所加溶剂的量的准确性,复溶时应轻轻摇匀,使内容物完全溶解,切忌剧烈振摇,防止泡沫产生,复溶时间不得少于20分钟;质控品要在与患者标本同样测定条件下进行测定;每天至少做两水平以上质控品。 三、室内质控图的绘制 1.均值和质控限的确定 在开始室内质控时,首先要确定质控图的均值和质控限,将质控品应与常规标本一起测定。根据20次质控结果(每天开一瓶,一天测一次),对数据进行离群值检验(剔除超过3s外的数据),计算出平均数和标准差,作为暂定均值和暂定标准差。 以此暂定均值和标准差作为下一个月室内质控图的均值和标准差进行室内质控;一个月结束后,将该月的在控结果与前20个质控测定结果汇集在一起,计算累积平均数和累积标准差(第一个月),以此累积平均数和标准差作为下一个月质控图的均值和标准差。 重复上述操作过程,连续三至五个月。以最初20个数据和三至五个月在控数据汇集的所有数据计算的累积平均数和标准差作为质控品有效期内的常规均值和标准差,并以此作为以后室内质控图的均值和标准差。 对稳定性较短的质控品,均值的建立可在3至4天内,每天分析每水平质控品3至4瓶,每瓶进行2至3次重复。收集数据后,计算平均数、标准差和变异系数。对数据进行离群值检验(剔除超过3s的数据)。如果发现离群值,需重新计算余下数据的平均数和标准差。以此均值作为质控图的均值。至于标准差,可采用以前变异系数(CV)来估计新的标准差。以前的标淮差是几个月数据的简单平均或甚至是累积的标准差。这就考虑了检测过程中更多的变异。标准差等于平均数乘以以前变异系数(CV%)。 2.绘制质控图及质控方法(规则)的应用 根据质控品的靶值和质控限绘制质控图,并将原始质控结果记录在质控图表上,保留打印的原始质控记录。将设计的质控规则应用于质控数据,判断每一质控结果是否在控,现多采用Westgard多规则即12s/13s/22s/R4s/41s/10X。 四、失控情况处理及原因分析 室内质控出控时,应填写失控报告单,并上交专业主管,由专业主管做出是否发出与测定质控品相关的那批患者标本检验报告并分析及登记失控原因。失控信号的出现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包括操作上的失误、试剂、校准物、质控品的失效,仪器维护不良以及采用的质控规则、质控限范围、一次测定的质控标本数等等。 失控信号一旦出现就意味着与测定质控品相关的那批患者标本报告可能作废。此时,首先要

生化检验质控操作流程

生化检验质控操作流程

生化检验质控操作流程 【操作步骤】 一、室内质控品的选择 理想的室内质控品至少应具备以下特点:人血清基质;无传染性;瓶间变异小,酶类项目CV%<2%,其它分析物CV%<1%;冻干品复溶后稳定性好,多数常规生化项目2~8℃稳定7天,-20℃稳定30天;有效期应在1年以上。 二、质控品的正确使用与保存 严格按质控品说明书操作和保存,不使用超过保质期的质控品;冻干质控品的复溶确保所用溶剂的质量和所加溶剂的量的准确性,复溶时应轻轻摇匀,使内容物完全溶解,切忌剧烈振摇,防止泡沫产生,复溶时间不得少于20分钟;质控品要在与患者标本同样测定条件下进行测定;每天至少做两水平以上质控品。 三、室内质控图的绘制 1.均值和质控限的确定 在开始室内质控时,首先要确定质控图的均值和质控限,将质控品应与常规标本一起测定。根据20次质控结果(每天开一瓶,一天测一次),对数据进行离群值检验(剔除超过3s 外的数据),计算出平均数和标准差,作为暂定均值和暂定标准差。 以此暂定均值和标准差作为下一个月室内质控图的均值和

四、失控情况处理及原因分析 室内质控出控时,应填写失控报告单,并上交专业主管,由专业主管做出是否发出与测定质控品相关的那批患者标本检验报告并分析及登记失控原因。失控信号的出现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包括操作上的失误、试剂、校准物、质控品的失效,仪器维护不良以及采用的质控规则、质控限范围、一次测定的质控标本数等等。 失控信号一旦出现就意味着与测定质控品相关的那批患者标本报告可能作废。此时,首先要尽量查明导致的原因,然后再随机挑选出一定比例(例如5%或10%)的患者标本进行重新测定,最后根据既定标准判断先前测定结果是否可接受,对失控做出恰当的判断。对判断为真失控的情况,应该在重做质控结果在控以后,对相应的所有失控患者标本进行重新测定。如失控信号被判断为假失控时,常规测定报告可以按原先测定结果发出,不必重做。当得到失控信号时,可以采用如下步骤去寻找原因: 1.立即重测定同一质控品。此步是主要是用以查明人为误差,每一步都认真仔细操作,以查明质控的原因;另外,这一步还可以查出偶然误差,如是偶然误差,则重测的结果应控。如果重测结果仍不在允许范围,则可以进行下一步操作。 2.新开一瓶质控品,重测失控项目。如果质控品结果正常,

浅析临床生化检验的质量控制

浅析临床生化检验的质量控制 发表时间:2013-01-31T16:10:48.060Z 来源:《医药前沿》2012年第31期供稿作者:王卫 [导读] 现代医学发展迅速,临床生化检验是诊疗疾病的重要手段,对于临床诊疗十分重要,因此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王卫(四川省眉山市人民医院检验科四川眉山 620000) 【摘要】现代医学发展迅速,临床生化检验是诊疗疾病的重要手段,对于临床诊疗十分重要,因此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生化检验包括分析前、分析中、分析后三个重要过程,对这三个过程进行全面的、完善的质量监管,可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可靠、有效。加强临床生化检验的质量控制,可以为临床提供有意义的检验结果,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关键词】临床生化检验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R4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2)31-0065-02 近年来现代医学飞速发展,临床生化检验质量控制也随之不断发展、不断更新,更多的高科技使用于临床生化检验。生化检验是现代医学诊疗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诊疗临床疾病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保证生化检验结果的质量,才能使临床治疗取得理想的效果,所以必须对其进行全程强化质量控制,形成一个完整的质量管理体系,对分析前、分析中、分析后三个质量控制的过程进行全面质量管理。 1 健全实验室管理制度 1.1健全完善实验室的管理制度有效的管理手段和制度是保证质量监控的重要措施[1]首先要制定完善的实验室操作规程手册;其次对实验仪器建立完整的使用、校对及保养制度;再次必须制定实验室安全、岗位责任以及质控记录等相关管理制度;另外还应建立检测试剂的配制标准化及定期更换制度。与临床生化检验相关的实验室管理制度应在我们长期工作过程中不断补充,不断完善,不断健全。 1.2高素质的检验人员 检验人员必须明确检验质控的重要性,能够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熟练掌握并可独立操作各项检验项目[2]检验人员要具备认真的学习态度,良好的职业道德教育和高度的责任感,在检验的过程中准确无误的做好每一步检验步骤、准确的进行分析、及时发现检验过程中的问题并且及时纠正以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无误。安排检验人员定期学习新的检验技术及相关内容,定期培训考核,培养出高素质、高水平的检验人员。检验人员的能力是临床生化检验质量控制水平高低的关键所在。 1.3生化分析仪使用、校对和保养 生化分析仪器正常运行才能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仪器的使用要进行规范化管理,使用前要进行登记。仪器的校对要选择正确、合适的校对方法及配套的校对品,以免使检验结果产生误差或损坏仪器。生化仪器的保养要有计划的进行,定期全面的保养维护。 1.4标准化操作 临床生化检验中的仪器过程如:标本的处理、仪器的使用、校对及维护、试剂和校准品的使用操作规程、校准方法、操作步骤、结果如何报告等内容均需要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使检验操作标准化,保证检验结果的质量,提高质量监控的水平。 1.5质控记录的管理 定期对质控数据进行计分析处理,将数据整理后得到质控数据存档,并对其标准差、平均数以及变异系数等进行评价,以便于质量控制管理。 1.6高质量的试剂盒 购买试剂盒时要注意挑选准确率高、重复性能好的试剂盒。试剂盒要妥善保管,进行检验之前要检查试剂盒是否受污染、是否损坏,保证试剂盒的完整才能确保检验结果的正确。相关的标准品及试剂要定期更换,避免过期或变质直接影响检验结果。 2 质量控制 2.1分析前的质量控制 分析前质量控制的主要内容包括提出检验要求、患者的前期准备、标本的采集、运送及贮存。标本的可靠性是检验结果准确的前提。采集标本的时间、患者的体位及部位等均可影响标本的准确性。检验项目不同对标本的要求必有所不同,所以要建立严格的标本采集、验收制度,以保证标本的准确性。采集标本后要立即送检,不能立即送检的要保存好,以免影响检验结果。检验人员收到送检标本后应认真核对标本及化验单是否一致。检验标本前应注意生化仪器有无故障。分析前的质量控制的影响因素最多,相对来说是比较难控制的一个环节,应加强管理。 2.2分析中的质量控制 分析中质量控制包括正确处理和应用标本、建立操作规程、室内质控和分析结果等。选择正确的检测和评价方法是检验分析中的关键,根据检验的项目选择合适的、稳定的。生化实验室中的水质要有保障,水质的好坏可直接影响检测的精密度及准确性[3] 。检验项目均应做室内质控,为室间质评提供基础,以保证检验结果的可靠性。如在分析过程中出现问题,应尽快分析出失控的原因,记录问题所在,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2.3分析后的质量控制 分析后质量控制的内容主要包括数据结果的处理及审核、运送实验报告、检验结果临床信息评估反馈等。近年来随着实验室信息系统的升级,使检验数据的传递的迅速性及正确性都得到了提高。检验数据结果审核的认真进行是临床生化检验质量控制的重要内容之一。发送报告前要对病人的姓名、性别的相关内容进行严格的审查,还应审查化验单所要求的检验内容是否都进行了检验,避免缺项漏项。 3 重视与临床医师的沟通 生化检验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的依据。检验的结果反映了某一时间段内病人的病情变化及病理的转变过程,如检验结果中如出现过高或过低的数值时,应标注出给予警示,并及时将结果反馈给临床医师。检验人员要重视与临床医师的沟通,当出现检验数据与临床医师提供的临床症状不不相符的情况时,应及时了解病人的病情、治疗过程,标本采集的过程,排查相关原因,做出正确的解释,并重新采取相应的标本做复查比对。 总之,要得到一个准确的、有价值的临床生化检验结果,生化检验的质量控制必须将分析前、分析中、分析后三个过程的管理贯穿始

临床生化检验的质量控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d81010949.html, 临床生化检验的质量控制 作者:王春光 来源:《现代养生·下半月》2016年第04期 [摘要]在临床医学体系中临床生化检验是重点项目,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为医学的提升改进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环境,临床医学的检验地位也日益凸显。质量一直被誉为临床医学的核心生命线,因此做好质量的控制是临床生化技术改进的关键,也是本文关注的对象。本文对临床生化检验质量控制的主要内容及注意事项和临床生化检验质量控制体系的建立进行了阐述分析。 [关键词]临床生化检验;质量控制;临床医学;建立体系 检验项目的正确选择、患者的前期准备及标本的有效采集等都属于结果质量控制的范畴。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化医疗器械设备逐渐应用于临床检验工作中。同时也出现很多新的临床生化检验项目,人们更多的关注检验的质量与水平,对检验结果准确性的关注空前高涨,只有确保符合相关检验标准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做好质量的控制才能更好地服务当前临床医学,因此积极做好临床生化检测的质量管理与控制是基于医学发展背景下的客观趋势。 1 临床生化检验质量控制的主要内容及注意事项 分析前质量控制包括检患者的准备、标本采集和处理、样本的运送和处理及样品的检测这几方面。 影响检测样品的首先是来自患者的方面,患者检测前准备不充足往往直接影响检测结果。患者的状态、是否空腹及样本采集时间都对药物检测起到或多或少的影响,因此对于患者方面要引导其做好检测的有效准备。在临床生化检验前需要保证患者充足的睡眠,熬夜及过度饮酒都会影响检测结果的真实性。要争取患者的配合,令检验的结果如实的反映患者体内实际情况。 在进行临床生化检验时,标本的质量是检验结果能否正确的先决条件。因此实验室必须设置专门人员进行标本的采收,对标本的验收要保证严格统一,重点就标本的数量、溶血及污染等情况进行检测排查,患者以坐位或者卧位进行采血,相较于直立坐位或者卧位采血能保证血源充足,需要强调的是,在穿刺成功之后需要同步松开止血带,保证血氧含量的正常,如果反复使用止血带,则需要从相反一侧进行止血,止血时间长短对检测结果也有一定的影响。 获取标本后及时进行检测,在不同的室温环境下标本放置时间太久就会出现血液成分的变化,溶血概率也同比提升,因此专人负责采收,按照标本验收制度及核对制度进行检测作业,一般来说,采集血样必须在三十分钟内完成,不能完成的则需要冰水环境中保存,此外用于检测的检测仪器必须符合检测要求与检测标准,辅助用的试剂等也需要达到既定生产规范,而对用来分析样品的检测系统进行评价,就其精确度及分析灵敏性进行核对很有必要,除了仪器生

临床化学质量控制流程

目的:建立规范标准的生化分析仪质控操作程序,以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范围:适用于生化室常规检测项目。 责任:每日大生化班工作人员负责生化分析仪所有测定项目的室内质量控制工作,并对失控原因进行分析和处理,科主任对所有项目的质量控制工作进行监督。 相关程序: 1、质控物的准备购买质量好、有效期长(从使用开始,至少1年有效)的质控物。用去离子水复溶后,用子弹头塑料管分装,每只0.4ml冰冻保存,两周内有效。每天从冰箱冷冻室取出化学质控品放置于室温约15min,轻轻颠倒混匀数次,使质控品完全溶解备用。 2、质控物分析的个数、浓度水平及频率每批使用2个不同浓度水平,每24h 进行一次检测,一般在检测标本前检测,在质控在控的情况下进行常规标本的检测。生化分析仪的质控品使用情况,见附表。 3、质控操作程序 3.1 增加新的质控物 3.1.1 增加原装质控:进入质控界面,点击定值质控参数设置,输入控物名称、代码、批号、过期日期,找到相应项目,输入靶值及标准差,点击OK。 3.1.2 质控物第天放急诊位置1号跟2号位置。 3.3 质量目标的制定根据CLIA’88和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室间质评要求,以被测项目总误差的1/4乘以该项目的靶值所得的绝对值为一个标准差,作为室内质控的质量目标要求。 3.4 质控结果的判断规则: :为警告规则,提示有一水平质控值超出±2S,发出警告; 1 2S 1 :失控规则,提示有一水平质控值超出±3S,提示随机误差增大造成的失3S 控; :失控规则,是系统误差,有二种表现 2 2S ①同一个水平的质控品连续2次控制值同方向超出+2S或-2S限值; ②在1批检测中,2个水平的质控值同方向超出+2S或-2S限值; :失控规则,在1批检测中,1 个水平控制品的控制值超出+2S限值,另R 4S 1 个水平控制品超出-2S限值,提示随机误差增大造成的失控; 4 :失控规则,有连续4次的控制值超出+1S或-1S限值,是系统误差,有1S 二种表现 ①1 个水平控制品连续4次控制值超出+1S或-1S限值; ②2个水平控制品连续2次控制值同方向+1S或-1S限值; 10 :失控规则,有连续10次控制值在均数的一侧,是系统误差,有二种表X 现

临床生化检验的质量控制

临床生化检验的质量控制 摘要: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临床医学检验的地位显得越来越重要,质量被看作是临床实验室的生命线。新仪器、新方法为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了精确的客观依据,因而如何加强医院检验的质量控制,提高检验质量,已成为当今需要解决的一大课题。从检验项目的正确选择、病人的准备、标本的正确采集处理、生化分析仪的应用、结果质量控制等主要方面探讨了临床生化检验的质量控制方法。 关键词:医学科学;医学检验;标本;生化分析仪;质量控制 临床生化检验是检验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检验医学飞速发展,新的生化检验项目不断出现,临床医生对检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越来越重视,质量控制变得越来越重要。质量控制的目的就是检测分析过程中的误差,控制与分析有关的各个环节,确保试验结果的准确性。在临床生化检验质量控制过程中,涉及检验项目的正确选择、病人的准备、标本的正确采集处理、生化分析仪的应用、结果质量控制等主要方面,任何一个环节处理控制不当,都会影响检验结果的质量。因此,搞好临床生化检验质量控制,是实验室人员的首要任务。 1 检验项目的正确选择 在实验医学中,每组检验都具有不同的临床意义,而且疾病发展到不同阶段,应选择的项目也有所不同。检验人员应多与医护人员交流,介绍检验项目的临床价值,介绍其诊断性试验的特异性、灵敏度,使临床医生根据病情正确地选择检验项目。一般来讲,生化质量控制包括室内质控与室间质评这两个要领。室内质控是检测和控制常规工作的精密度和准确度,提高常规工作中天内和天间标本检测的一致性。要搞好室内质控,包括3方面:①实验室内的科学管理;②实验室的规章制度;③统计学的质量控制。室间质控是在室内质控的基础上进行,目的是通过实验室间的比对,观察各实验室结果的准确性、一致性,并采取一定措施,使各实验室结果渐趋一致。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我体会到许多测定误差不是来自分析过程本身,而是来自瞬息万变的分析过程之外,应引起工作者重视。 2 病人的准备 临床生化检验前要求患者处于较好休息状态,不宜熬夜、过度疲劳、饮酒等,也不能在上夜班后来查体。同时生化检查要求空腹采血,一般禁食8h后才能采集,但也不要空腹时间超过18h,这些都会影响血液中的成分;同时还要求在检查前晚饭不宜吃高脂肪食品;为了准确测定血脂,对高脂血症患者检查血脂时,应做到连续2天素食后或保持1周的普通饮食后采集标本;对于糖尿病患者应遵守餐后1.5 h血糖检测,2h整采集血等事宜,要争取患者的配合,使检验结果如实地反映患者体内实际情况。

药剂科药品质量控制与安全小组

一、药剂科药品质量控制小组成员名单 组长: 副组长: 质控员: 二、科室医疗质量控制小组工作职责 (一)科主任是科室医疗质量的第一责任者、质控小组组长,职责如下: (1)贯彻执行有关药品质量管理的法律、法规和行政规章,根据其内容负责起草和修订负责制定科室医疗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方案,包括医疗质量自查方案,并指导、督促制度的执行。 (2)定期考核全科药品质量管理情况,及时分析、处理存在的问题,督促全科质控标准的落实,责任落实到个人。 (3)定期组织各级人员学习有关药品质量管理的法律、法规和行政规章,强化质量意识。 (4)定期下临床科室了解医护人员及病人对药剂科工作意见,介绍新药,收集有关不良反应情况,不断提高药剂工作质量,促进临床用药安全、合理。 ( 5)参加医疗质控办公室的会议,反映问题。收集与本科室有关的问题,提出整改措施。 (二)副组长及科室质控员职责 每月负责协助科主任对科室的工作质量和管理情况进行督查,检查考核指标完成情况并记录,发现问题,反馈信息,并提出处理意见;组织召开全科的医疗质控专项会议,定期完成科室质控自查报告,以及科室整改措施一起以书面形式上报医务部和质控办。 三、质控内容及方法 质控内容:根据《药品管理法》《医疗机构药事管理办法》和《医院工作质量管理考核》等有关规定和要求,结合本科工作实际,制定以下质量管理控制管理指标。 (一)调剂工作:各项工作均符合要求

(1)门诊处方发放、复核率100% (2)门诊处方合格率≥95% (3)处方计价合格率100 (4)中药调剂准确率100% (5)发药出门差错率<1/10000,饮片中药处方称量误差<5%.(6)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医疗毒性药品严格按特殊药品管理制度执行。特殊药品管理“五专”(专方、专柜、专人、专册、专账),精神药品做到“三专”(专人、专柜、专账),毒性药品专人专柜管理。(7)调剂室布局合理,药品陈列整齐有序,标志醒目,定位存放,定期整理消耗账物;无伪劣药品和“四无”药品(厂牌、国家批准文号、生产批号、有效期),伪劣药品为0,不使用过期失效药物。(8)建立各种管理制度,严格执行处方制度、发放核对制度及差错登记制度,差错登记要及时完成。 (9)药品质量严格把关、标签、标识清晰。 (二)药库质量控制管理指标 (1)主渠道进药,常规药品满足临床需求,严格执行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和药品价格政策;药品购进完善审批手续(药品购进提前7天审批),当月入库当月上报财务科;做好有关统计工作,报账手续完备,原始凭证完整。 (2)严格执行采购、验收、保管管理制度,无伪劣药品和“四无”药品。进入仓库的药品及时验收入库,出入库及时登记入账。 (3)药品库房通风、干燥、避光;有防盗、防鼠、防蚊蝇、防火、防潮措施;药品陈列规范,账物相符,有冷藏设备,严格执行药品特别是生物制品储存要求;药品储存合理,定期检查药品的库存情况,无过期、霉烂、虫蛀、变质、假药及其他损坏现象,有检查记录,药品完好率100%(中药饮片95%)。 (4)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医疗毒性药品严格按特殊药品管理制度执行。特殊药品管理“五专”(专方、专柜、专人、专册、专账),精神药品做到“三专”(专人、专柜、专账),毒性药品专人专柜管理。(5)药品变质、损坏、过期等必须原样保存,经财务科及院长定期审定后,填报废单核销。年报损率<% (6)药品供应满足率>96% (7)中药饮片合格率100% (8)每季盘点帐物相符,自查盘点更正后达100%

检验科生化室内质控方法

1检验科生化室内质控方法 一、质控的概念。质量控制是为了监测和评估本实验室的工作质量,以此决定本实验各检验可否发出的检查、控制手段。 1、OCV:表示本实验室在目前最佳条件下某项目所能达到的最好精密度水平。其基本原则是,OCV 测定需采用与常规工作相同的试剂、仪器及检测方法。一般来说,实验室都用OCV测定来确定本室新开展的一项新项目的精密度,如果数值偏大,则说明该测定方法可能不稳定,不成熟,应该尽量避免在本实验室使用该方法。 2、RCV:表示本实验室在目前条件下,常规工作中某项目检验的精密度水平,是室内质控中靶值和允许误差范围确定的依据。在第一次测定OCV后及每更换一次质控血清批号后,均应对新质控血清进行RCV测定。一般实验室的质控工作都是以RCV为标准的。 3、RCVK:表示常规条件下对定值血清测定的变异。在RCVK中,根据RCV数据所绘制的“空图”,对于同一批号的质控品是不变的。不得将当月的检测结果代替RCV测定中的数据来绘制质控图。 4、RCVU。常规条件下未定值血清测定的变异。 目前在国内外采用最多的质控方法是 (均值)图法。我认为佳音内部开展的质控方法还是以其为最佳。在建立 图之前应做一些准备工作。 二、准备工作。 1、建立质控的规章制度及普及质控知识。质控工作的开展,是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的,还需要掌握大量的质控知识。这就需要在平时的工作中下大力气规定出一些制度来实施质控的工作,并在检验科中多加强这方面的学习,使每个员工都掌握一定的质控知识,才能让员工在平时的工作中加以用心,把质控工作开展起来。 2、定期检校仪器。对使用的仪器定期进行检查和校正,并建立完善的资料数据,以便在质控工作开展起来后,分析数据时加以应用。 3、制备生化质控血清。质控工作的开展需要大量的质控血清,而假如全部从试剂公司购置的话,是笔不小的开支。可以采取多份血清标本,混合后分装冻存作为质控血清使用。自制质控血清最好一次性制备够半年甚至是一年的量。在检验过程中应注意防止肝炎感染。在使用冻存的质控血清时,必须使其完全融化并达到室温后方可测定。 4、选择标准血清。每一项目都需要标准品来标定一些数据,标准品的品质直接关系到质控的准确性和精密度。因此要做好质控工作,就要选择稳定性较好而瓶间较小的标准品。 三、质控的方法。 1、OCV和RCV的测定和计算机分析。 用制备好的同批质控血清本实验室的最佳条件下反复测定至少20份,计算全部结果的均值 、标准差S和变异系数CV,此处的CV即OCV。 取测过OCV或准备用于下阶段的质控血清,每天随病人标本测定一瓶(或一支)。20天后,计算各项目测定结果的 、S、CV,此处的CV即为RCV。对于我们集团来说,可能不会每天都有生化测定,这时可以用每次常规测定时做的质控血清的值,连续20次结果计算 、S、RCV。 由于计算器及计算机的普及,这里只介绍结果的计算器的算法:按一下STA键,会出现一个统计框,点返回后,输一个结果按一下DAT键。输完结果后,点SUM即为结果的总和;AVE为均值 ;S即为标准差S;S/AVE即为CV值。 2、OCV及RCV测定的注意事项: (1)RCV测定应尽可能保证最佳条件,一个数据尽量来自一瓶质控血清。最好在4-5天内每天测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