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旅游文化资源开发的问题与对策

广东旅游文化资源开发的问题与对策
广东旅游文化资源开发的问题与对策

广东旅游文化资源开发的问题与对策

2006-10-25 广东省社科院旅游所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所

[内容提要]本文分析了广东旅游文化资源开发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进一步科学开发与利用旅游文化资源的战略与对策,积极推动旅游文化资源的创新,为广东从"经济强省"走向"文化大省"、"旅游强省"的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旅游文化资源开发创新对策

江泽民同志的十六大报告把"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规划了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宏伟奋斗目标,突出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高扬了先进文化的伟大旗帜,推动着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创新与发展,确立了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文化的创新与发展成为未来的主题。广东自觉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强先进文化建设,建设文化大省,创新与发展旅游文化,在实施可持续旅游发展过程中提高旅游文化品位,实现经济社会文化全面协调发展,实现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共同进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先行的广东,改革开放取得前所未有的成就,伴随着发展观念的更新与产业、消费结构的变化,广东旅游文化的健康发展和产业化的推进,在社会经济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逐步成为第三产业的支柱,为广东从"经济强省"走向"文化大省"、"旅游强省"创造条件。在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必须深刻认识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有着同等的战略地位,以及其在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意义,充分认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后发性特征;广东率先建设的文化的现代化必须与经济的现代化、政治的现代化的同步协调建设与发展,只有这三者积极的、良性的互动,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广东建设文化大省、旅游强省,科学地开发与利用旅游文化资源,必然包含着诸多方面的文化建设及其相应的体制改革,旅游业作为21世纪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其相应的文化建设并不断创新必然成为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加入WTO使我国的生态与旅游业面临着空前的发展机遇与前所未有的挑战。现代化进程中,生态文明需要持续发展、旅游文化需要强势增长的同时,也要科学地考察与评估现有的生态与旅游文化资源,并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创立品牌,在法治下持续发展与创新,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

一、广东旅游文化资源的现状与特色

现状:广东旅游文化资源具有种类众多、内容丰富、分布广泛等特点。广东的地理地貌条件是东、北面多山,东、南面沿海,西南丘陵;在广东特有的历史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下,使广东旅游文化资源形成了独有的分布特点。

从地域来看,有珠三角的岭南水乡和侨乡文化、粤东潮汕文化和客家文化、粤西西江流域山水文化、粤北山水与少数民族风情文化。

从种类来看,有自然生态与人文旅游文化资源,包括山水风光、传统艺术文化、建筑文化、历史文化、宗教文化、商贸文化、民族民俗文化、岭南园林文化、饮食文化、体育文化。

广东全省现有由国务院批准的历史文化名城6座,在全国的99座历史文化名城中占6.06%,其数量在全国与山东、四川、湖北并列第三位;广东现有优秀旅游城市13座,数量在全国与江苏并列排名第一;现有的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4个,在全国排名第六;现有的旅游饭店2634家,旅行社610家(其中国际、国内双百强旅行社58家,居全国榜首),旅游景区340家,其中国家4A级旅游区15家,在全国排名第六;旅游院校51家,在校学生7164名;全省各类旅游企、事业单位3619家(其中旅游管理机构125家),旅游从业人员总数848,600名;2002年国务院公布的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共有518处,广东只有14处。

广东旅游文化资源及其开发与利用的优劣势

(一)优势

(1)区位优势

地理优势:广东本身是华南沿海改革开放前沿阵地,毗邻港澳,与台湾隔海相望,沿珠江以广州、

深圳为旅游文化中心城市,旅游文化资源辐射范围可至珠江三角洲、粤东、粤北、粤西等地,推进整个华南地区(包括港澳台)。

(2)自然与人文旅游文化资源优势

作为岭南文化的发源地与中原文化、西方文化的交汇处,既有风景如诗如画的山水生态自然风景区,又有价值连城的人文景观,广东有着在岭南地区乃至全国较大的生态、旅游文化资源丰富又独具特色的比较优势。

自然生态资源:广东位于中国南部,气候温和、四季植被常青,物产丰富,山清水秀,自古就有"岭南之俗、食香衣果"的佳话,有岭南四大名果(荔枝、柑桔、菠萝、香蕉),各种不同类型的自然旅游资源均有。

历史文化资源:作为岭南文化的发源地,历史文化和生活习俗背景大致相同,岭南文化风俗、文化古迹保存得较好,广东作为中外文化的交汇点,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早在公元3世纪,广州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起点;1600年葡萄牙传教士利玛窦带到中国来的第一张世界地图就是在肇庆发现的;肇庆保存较好的宋城墙等。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广东的文化先行地位也极为重要。可以说,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如林则徐、洪秀全、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毛泽东等无不在广东为中国的近代化留下奋斗的足迹和众多的史迹;如广州的三元里古庙、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陵园、中山纪念堂、国民党"一大"旧址、黄埔军校旧址、农民运动讲习所、中国第一个红色政权"广州公社"旧址,东莞的虎门硝烟池、花都的洪秀全故居、南海康有为故居、新会的梁启超故居、中山的孙中山故居、梅州黄遵宪故居、叶剑英故居等,可以说诸多史迹就是一部近代史,所有这些都是蕴含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旅游资源。

(3)经济发展优势

广东的经济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一直保持着领先地位,在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旅游创汇、旅游业总收入、入境旅游人数等主要旅游经济指标一直稳居全国首位。2002年广东旅游总收入为1433.00亿元,比上年增长13.4%,旅游业实现增加值537.07亿元,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09%,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12.64%;其中旅游外汇收入50.91亿美元,增长14.38%。广东省旅游文化产业机构数3584家(旅游饭店、旅行社、旅游景点景区合计数,统计到2001年底),从业人数848,600人,位居全国各省市旅游文化产业总人数之首;广东旅游业已步入大发展时期。实际上,广东省作为一个旅游强省,居民的旅游意识也相对较强,处于中等收入阶层的普通居民对旅游文化的需求将会日渐增强,对于休闲度假旅游产品也会有一个很大的重复消费的需求,大众化的休闲度假产品将成为一个巨大的市场,这些都为旅游文化资源的进一步科学开发与利用创造了条件。

(4)旅游业发展优势

改革开放以后,广东省旅游业发展迅速,在国内已经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旅游类型也从观光型向观光型与度假型并重的方向发展,休闲、度假市场在整个旅游市场中所占的份额越来越大,众多的以休闲度假为主要功能的旅游景区、度假区纷纷出现。目前我省已经有1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29个省级旅游度假区,还有一些已建成营业尚未申报等级的旅游度假区。这些景区、度假区等旅游文化资源的科学开发与利用对我省旅游度假市场的形成起了极重要的推动作用。据统计,入境旅游者对我省医疗保健、旅游购物、海滩、节庆活动等旅游文化资源方面的兴趣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对医疗保健资源和节庆活动资源兴趣的比重在全国各省市中位居第三,海滩资源位居第四。

虽然广东旅游文化资源具有以上优势,但与建设文化大省与旅游强省的目标还有一定的距离。

(二)劣势

(1)各地区整体经济基础与综合竞争力极不平衡。据2002年统计,广东旅游业总产值占全国的1/4,但旅游业发展和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平衡:其一,旅游收入不平衡,旅游经济集中在珠江三角洲等发达地区,全省旅游经济总量超过80%都是由珠江三角洲来实现的,粤北地区的旅游业总收入就只占全省的1.5%;其二,旅游文化资源分布不平衡,广大山区地域辽阔,拥有全省80%的旅游资源,但旅游业规模还很小,在当地经济所占比重低;其三,旅游投资结构和旅游产品结构不平衡等因素,制约着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2)对社会旅游文化资源开发与利用不足:诸如对景观旅游资源、会务旅游资源、商务旅游资

源、体育保健旅游资源、娱乐旅游资源等社会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宣传力度不足。从入境旅游者对我省各种旅游文化资源的兴趣的细分发现:入境旅游者在以下三方面的兴趣远低全国各省市平均水平:山水风光(全国均值53.79%,我省36.9%)、文物古迹(全国均值47.52%,我省27.6%)、民俗风情(全国均值39.76%,我省26%)。对文化艺术、饮食烹调方面的兴趣也仅是居全国平均水平,没有优势。不仅如此,旅游文化资源整合未能更科学化,造成大多数旅游城市文化形象在国内外比较模糊、知名度不高,这是社会旅游文化资源开发和利用不够的重要原因之一。

(3)缺乏生态保护意识,旅游文化资源开发建设与保护力度滞后。多年来,广东发展旅游业与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缺乏挖掘文化内涵的力度;忽视继续科学开发与利用若干有影响新的旅游文化资源和保护原有的旅游文化资源,盲目追求经济利益,缺乏整体规划,对旅游文化资源人为破坏性开发、重复建设与浪费性开发较为严重,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未能很好地遵循人与自然的和谐与统一原则。

(4)综合素质不够高,专业人才缺乏,未能适应科学开发与利用旅游文化资源的发展要求。据统计,广东省旅游院校数量全国排名第8,学生人数排名第9,与全国第一旅游大省的人才需求不相符,而且高层次的旅游人才比较缺乏。旅游管理、服务和职业教育培训水平难以得到保证,旅游文化资源的进一步科学开发与利用缺乏人力资源。

(5)对已有的旅游文化资源缺乏开发和深层挖掘。如"四大名砚"中的"端砚"、"四大名绣"中的"潮绣",都是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瑰宝,但是这些难得的精品资源却没有很好地与旅游文化紧密的结合起来。

(6)对旅游客源市场的文化背景、支配旅游消费的动机、产生旅游需求的客观因素调研不足。未能深层地理解自然旅游资源的文化意蕴和社会旅游资源的文化情趣,未能科学地追求旅游资源的文化价值,未能更好地体现广东独特的旅游文化的地域风采,未能真正体现旅游文化的品位,因而没有充分拉动大众的整体旅游文化消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目前,广东旅游文化资源的进一步科学开发与利用所面临的主要问题:资源缺乏科学整合,结构还不够合理,市场化、大众化、国际化、法治化、地方特色多样化与品牌化、发展模式多元化、文化多元兼容性等的程度与水平还不够深与高。

二、广东旅游文化资源科学开发与利用的机遇

祖国加入WTO,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广东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文化大省与旅游强省的建设,促使旅游文化资源的进一步科学开与利用面临着巨大的机遇。

1、休闲经济将成为未来世界经济的主体,"休闲时代"即将来临,这个时代以教育、媒体、体育和旅游等领域,以及为这些领域服务的中介、物流、咨询和金融服务等全面市场化和文化经济产业蓬勃崛起为特征。我国114天节假日制度的出台,将国人带进空前的休闲时代。因种种原因未能很好地在前几次浪潮中占得先机的广东,在人类第5次浪潮即休闲时代将到来的时候,广东人没有理由错失天赐良机,因为广东旅游文化资源有着适合"休闲产业"发展的独特的地理、人文和人力资源条件。

2、"粤港澳旅游区"将成为亚太地区的主要旅游中心之一,构筑这一旅游区重要支点的广东旅游业,将与其他重要优秀旅游城市一道,逐步发展成为亚太地区具有一定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旅游目的地;庞大的旅游客源,将为广东旅游文化资源的进一步开发与利用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

3、加入WTO将给广东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旅游文化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带来更新与更多的机遇与挑战。加入WTO以后,处于我国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的广东特别是珠三角地区,将在国际经济大循环中占据有利地位。具体来说,先行的优势将有利于进一步形成旅游文化资源开发的大环境;有利于吸引更多的外国旅游资金投入广东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

4、广东交通的快速发展和配套基础设施的改善,可进入性不断增强,以广州、深圳为中心的放射状公路网、铁路网、航空网已基本形成;最近还计划把还没有通高速公路的6个地级市通上高速公路,加强了现代化旅游基础及配套设施的建设,此举为未来的广东旅游文化资源的科学开发与利用,无疑提供了新的契机。

三、广东旅游文化资源开发的战略与对策

战略:

1、政府必须对广东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采取主导型战略,在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上,实施扶持政策,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保障体系,更好地保障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2、广东旅游文化资源开发的开放带动战略。旅游经济是天然的开放型经济,积极科学开发旅游文化资源,实现资源共享、互补,实现人流、物流、信息流的良性循环,带动经济尤其是旅游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提高国际化的水平。

3、广东旅游文化资源开发的精品战略。在未来的旅游规划中,仍然需要塑造若干的"旅游文化精品",如肇庆鼎湖山的生态旅游文化带、培育鼎文化与"品氧吧"的品牌,德庆龙母文化,广州、深圳、东莞的会展文化等,尤其是生态、休闲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

4、广东旅游文化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在重视环境、资源、人口、文明协调发展的同时,也要特别重视旅游文化资源、广大游客、当地社区、旅游经营者几方面利益的兼顾。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必须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社会效益为目的,环境效益为根本,实现三者效益的有机统一,有效地实现旅游文化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具体对策:

广东应该将旅游文化资源的科学开发与利用摆到建设文化大省的极其重要的位置。旅游文化的日益大众化,在交流中相互激荡的趋势也日渐增强。对于广东来说,旅游文化建设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也越来越明显,更需加快旅游文化资源的科学开发步伐,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迎接信息与网络时代的挑战,是广东旅游业赢得发展先机与科技创新的重要途径。旅游文化资源的创新可与信息技术互相渗透、互相促进。

1、更新观念,从创新的高度认识旅游文化资源的科学开发。旅游文化资源的科学开发与利用是全社会的事情,坚持旅游文化资源开发与保护一体化发展,借鉴国际旅游文化资源开发的先进经验,打造具有广东特色的现代化、本地化旅游文化区域,提高国际化水平,推动地方特色进一步多样化,充分认识创新是旅游文化资源开发的一个永恒主题,需要一个社会大环境来支撑。

2、实施区域旅游文化资源协调、拓展旅游文化资源开发的可持续发展空间。我省要实现从旅游大省向旅游强省的跨越,就必须实施旅游文化资源区域结构调整,促进全省旅游文化资源优势互补、协调发展。在继续开发珠江三角洲旅游文化资源的同时,重点扶持东西两翼和山区腹地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抓好粤东、粤西、粤北3个区域旅游规划的编制工作,合理整合资源,促使国家旅游度假区、生态旅游区、旅游扶贫示范区与现有的旅游文化资源有效整合。

3、重视旅游教育,开发旅游人力资源,提高旅游队伍整体素质。在我国加入WTO后,旅游教育更显其重要性,这是实现世界旅游文化强国,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旅游人才所必需的。

4、全面实施国民旅游计划,提升旅游文化在国民经济中的战略地位。结合广东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充分发挥旅游文化扩大内需的功能作用,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科学保护与开发生态、旅游文化资源,拉动旅游文化消费,扩大旅游就业机会。

5、强化旅游文化资源开发的科学规划,应避免同类主题近距离重复开发和恶性竞争;注意与异类主题科学组合,对制约旅游文化资源开发的一些瓶颈问题和难点问题,如社会环境、公共设施、宣传促销和政策协调等,纳入科学规划的范畴。

6、旅游文化资源的品牌化。随着旅游文化作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品牌化已逐渐成为趋势。为此,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必须制定品牌发展战略,塑造品牌形象,明确未来品牌发展的途径与目标,逐步提升品牌的质量,打造独具特色的网络品牌,拓展广东旅游文化品牌发展的空间与综合竞争力。

7、深入挖掘旅游文化资源的内涵,增强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科技含量,使科技创新进一步运用于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之中。未来可加大民俗、建筑、传统艺术、饮食、节庆、历史源流、会展、体育等独具特色的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力度,注重点与线的结合,使其文化多元的兼容性充分体现出来。

8、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进一步法治化,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使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纳入法治轨道,有序健康发展。法治下,进一步加快市场化的进程,更好地与国际接轨,使之市场化运作的特征更为明显,市场化的手段广泛运用于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之中,从推动发展模式的多元化。

广东作为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要积极地发挥文化正面效应和价值,进一步推进广东文化的现代化进程和精神文明建设,同时,引导人们牢牢地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正确的价值观,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在建设经济强省和文化大省中,协调发展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推动广东旅游文化资源的创新与科学开发。

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

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 专项工作实施方案 根据《教育部关于公布第一批教育信息化试点单位的通知》(教技函〔2012〕70号)和《中央电化教育馆关于印发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规模化应用试点实施方案的通知》(教电馆〔2013〕40号)要求,为贯彻落实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总体要求,推进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规模化应用专项试点工作,促进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以引领教师发展、促进学生成长、提高学校教育质量为宗旨,结合我市实际,在学校信息化硬件设备进一步完善的基础上,建立鄂尔多斯数字教育云平台,在网络化管理、学科整合、自主学习、信息化推进、过程性评价等,不断努力探索,为努力推进我市区域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规模化应用的有效方法和途径方面,教育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提供多种形式的信息化服务,探索学校信息化建设的集约化发展,创设良好的信息化氛围打好坚实基础。 二、工作目标 依托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汇聚资源和服务,构建本地化网络条件下的学习和教学环境,探索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规模化应用的有效方法和途径,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提高区域教育信息

资源的共享程度和使用效益,全面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公平发展。 三、区域试点工作容 (一)建设视频互动教学及网络研修系统。通过软、硬件建设,利用网络视频互动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具备远程视频互动教学、教研、教师培训、教育视频资源共享等公共服务能力,为区域的网络教研、教师网络研修、精品课程网络直播、优质教学视频资源共享等多方面的应用活动提供技术支撑。通过录播系统的建设,完成国家要求的精品课程、学校优秀课例、优质课程的录制。由此建立优秀课例资源库,丰富资源容,促进资源建设;通过点播、直播增加教研手段;通过教师自我学习、自我反思功能,建立起互动平台,促进教师交流,共享教育资源;建立自主学习平台,供学生自主学习,共享优质教师资源。 (二)充分依托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省、市服务平台,组织广大师生开展同步课堂、推送资源、探究性学习、名师课堂、“名师”导学、网校选课、网校辅学、跨区域网络协作教研、区域网络协作教研、名师工作室等10种应用模式在教育教学中的试验。 (三)积极开展教育信息化课题研究,探索规模化应用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学校试点工作重点容(主课题):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探索;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探索;校本教育资源应用模式探索;信息技术背景下教学、教研模式创新探索;信

整合湘西文化旅游资源

整合湘西文化旅游资源之我见 一、问题的提起 “骤雨不终日,暴风不终朝”这句话说明任何物象都不可能永远处于巅峰状态。以凤凰为龙头的湘西旅游业经过十来年的发展,其巅峰期已过,目前正处于巅峰保持期。从公布的统计数据来看,虽然仍呈攀升态势甚至还会出现一个新的高潮势头,但那是产业发展惯性使然,这正如每日气温的变化一样。拿气温的变化来说,从理论上讲每日气温的最高值在正午十二点钟,十二点一过气温便会下降。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过了十二点,气温并不会下降而是会继续升高直到十四点左右才会出现气温最高值,这是气温上升的惯性使然。实质上过了十二点,促使气温上升的热源——太阳光度已渐趋减弱,气温上升的整体态势是趋弱的。湘西的旅游业目前正是这样一种态势:表面看,客量攀升,来势喜人,然而这是一种真实的假像,实质是目前湘西旅游业的回光返照。湘西的旅游业已呈强弩之末,这是国内整个旅游行业的大势,也是符合物极必反盛极而衰的事物发展规律的,是事物发展的常态。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在强弩未达“末”之前早做准备,早做谋划,以便更长时间的保持湘西旅游产业的巅峰期。那么,怎么样才能保持湘西旅游业的长盛不衰呢?这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国家层面的政策导向;二是湘西

州自身内部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也就是内因外因的问题。国家层面的政策导向是外因,自身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则是内因。本文拟就影响湘西旅游产业发展的内因做一探讨。尽管湘西旅游资源丰富,然而经过十多年的挖掘开发,可以说能开发利用的都已开发利用了,很难再开发出新的旅游资源。旅游资源尽管已近乎全面开发,但所得的效益还远远小于所应获得的效益,没有发挥出湘西固有的旅游资源在促进湘西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应当可以发挥的作用。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湘西丰富的旅游资源没有被科学合理地整合,各资源点都是各自为政,竞相搞粗放式开发经营,在旅游市场上形成不了合力。旅游资源没有整合,缺乏合力,严重地迟滞了湘西旅游产业的发展。所以整合湘西旅游资源以保持湘西旅游业发展的旺盛势头的问题就摆在了我们的面前。 二、问题的根据 (一)湘西旅游资源概况 作者生长于农村,工作在县城,长期关注土家族、苗族文化,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致力于湘西旅游事业,对湘西文化旅游事业发展的历程颇为了解。本文所说湘西为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大湘西则为包扩张家界市全部和怀化市大部在内的整个武陵山区,即古巫州地,唐初著名的巫州平獠之战的古战场,也就是《凤凰厅志》所载的“唐时都督某,镇抚溪苗”的发生地。“镇抚溪苗”后的五十年出现了黄丝桥兵城,黄丝桥城就是为了固守“镇抚溪苗”的成果而构筑的,此是另一话题,在此不再赘述。

长白山旅游文化资源综述

长白山旅游文化资源综述 [摘要]长白山广义的概念是指长白山脉,辽、吉、黑三省东部山区的总和;狭义的长白山是指吉林省东部与朝鲜交界的山地区域,是东北山地最高的部分,以长白山天池为代表。我们讨论的是狭义的长白山,对其旅游资源做一简单的综述。 【关键字】长白山;旅游资源;生物圈 长白山内涵丰富,这里即有自然文化,又有人们千百年来在生活中产生的农耕、渔猎、游牧等物质文化,还有独具地域特色的民俗文化。 1、自然生态资源 长白山是中、朝两国界山,是图们江、鸭绿江、松花江的三江发源地。长白山是座休眠的火山,有过数次喷发。因此,形成的的地貌景观神奇壮观、原始自然的美景,林间栖息珍禽异兽。使其于1980年列入联合国国际生物圈保护区。 长白山区保存着大片原始森林,植物1242种,动物550多种。红松、云杉、水曲柳、黄菠萝、紫椴等,还有人称“美人松”的特有松树品种。 2、长白山的食材资源 长白山地区的山野菜品种繁多,近80个品种。主要有蕨菜、薇菜、刺嫩芽、大叶芹等。 这里的野菜没有任何污染,营养丰富,做出的菜肴有浓郁的自然鲜味。如今,山野菜不仅受到国人偏爱,在国外也非常的畅销。野果主要有:越桔、笃斯越桔、山核头、山葡萄、圆枣子等等,这些野果不但美味可食,而且还有药用、食用价值和保健价值。 长白山山脉特有的林蛙,是极其珍贵的食物和动物药材资源。珍贵的冷水鱼类有细鳞鱼、花羔红点鲑等鱼类,是鸭绿江上游的特产鱼类,也是国家保护的珍惜冷水鱼类品种。 3、边境旅游资源 长白山地区的东部与俄罗斯相连,东南部与朝鲜隔江相望,边境旅游在于自然与人文两大资源。具体包括长白山、鸭绿江、图们江、日本海几大自然脉络。中国朝鲜族民俗风情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高句丽古城遗址,将军坟、好太王碑等人文景观构成了边境旅游的民族文化、民俗文化的脉络。散落在我省边境线上的日俄、抗日、抗美援朝战争等历史记忆脉络则构成了其复杂的人文历史部分。

文化旅游资源整理

文化在旅游业发展中的重要性已经得到普遍认同,它可以凸显一个城市、景区和度假区的个性,提升其品位和内涵,丰富游客体验,促进游客消费。但是,知易行难。如何挖掘和利用文化做好旅游?很多地方还是十分困惑、成效不大。在此,本人做一些总结。 一、文化旅游开发的基本路径 首先,必须深入了解和研究自己的文化,摸清家底。 这一工作,文化部门责无旁贷。要分门别类,以图片、录音、录影、书籍、杂志等多种形式对于各种物质遗产和非物质遗产进行整理和挖掘,建立完整的文化资源库。 其次,必须对于文化旅游资源的旅游价值进行评估。 文化资源不等于旅游资源。中国是文化大国,各地都有很多地方文化素材。地方官员往往引以为自豪,号称自己资源丰富、历史悠久、文化璀璨。但是,它们有的是遗迹(如古田会议会址),有的是遗址(如赤壁之战),有的是传说(如“黄粱美梦”),有的是风情(如开渔、民歌)。他们往往具有“小、散、虚”的弱点。一个凄凉的墓、一个残缺的碑,一个空中漂浮的传说。1000年历史的,往往只能看到近10年重修的新建筑,有的什么都没有,只是废墟;有的已经无处可寻,只有传说。

哪些文化资源可以做旅游,哪些不可以做,要以旅游吸引力为标准。一般而言,地方文化资源的开发重点素材是: 1.地方建筑。民居、桥梁、城池、寺庙等,展现地方民居的风格、材料特点,让游客体验其功能; 2.地方曲艺。如山歌、地方剧。对于外地的旅游者,由于存在语言差异,宜以技术手段加上内容解说以能理解和欣赏。 3.地方饮食。包括地方菜、茶、咖啡、水果等等,应尽量向游客展现其魅力。 4.民俗节庆。例如元宵举行的客家梅州埔寨烧龙灯,还有客家山歌节、擂茶文化节、客家艺术节等。 5.历史渊源。重大历史事件(如战争战役)、名人事迹。 6、民间工艺,如刺绣、年画、剪纸等等。工艺品的用材,宜尽量使用当地的独特材料,例如韩国济州岛用火山灰石头雕刻的民间宗教人像。 第三,选择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方式。 文化旅游的开发方式目前主要有以下5种: 1、博物馆。这是最传统的一种方式,如各地的名人故居博物馆、历史博物馆、一些专题博物馆(如雷州石狗博物馆、潍坊风筝博物馆)。

江西旅游文化资源总览

江西旅游文化资源总览 一、江西概况 地理位置 江西省,简称赣。因公元733年唐玄宗设江南西道,简称“江西道”而得省名,又因为江西省最大河流为赣江而得简称。 江西地处中国东南偏中部长江中下游南岸,东邻浙江、福建,南连广东,西靠湖南,北毗湖北、安徽而共接长江。江西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地区的腹地,与上海、广州、厦门、南京、武汉、长沙、合肥等重镇、港口的直线距离,大多在六百至七百公里之内。全省一斜两纵四横高速公路主骨架初具规模,总里程达2206公里,出省主要通道全部高速化。京九线、浙赣线纵横贯穿全境。航空和水运便捷。古称江西省为“吴头楚尾,粤户闽庭”,乃“形胜之区”。 全省国土总面积16.69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1.74%,居华东各省市之首。境内除北部较为平坦外,东西南部三面环绕有幕阜山脉、武夷山脉、怀玉山脉、九连山脉和九岭山脉,中部丘陵起伏,成为一个整体向鄱阳湖倾斜而往北开口的巨大盆地。全境有大小河流2400余条,赣江、抚河、信江、修河和饶河为江西五大河流。鄱阳湖为中国最大的淡水湖,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候鸟栖息地。 行政区划 全省共设南昌、九江、景德镇、萍乡、新余、鹰潭、赣州、宜春、上饶、吉安、抚州等11个设区市,99个县(市、区)。南昌市为江西省会。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江西全省有4139.8万人(包括外来人口,不包括外出人口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军人)。另据调查分析,到2008年全省人口已达4400.1万。 全省共38个民族。其中汉族人口最多,占总人口的99%以上。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的有回族、畲族、壮族、满族、苗族、瑶族、蒙古族、侗族、朝鲜族、土家族、布依族等,其中人口最多的为回族和畲族。少数民族中畲族聚居,主要分布在铅山太源畲族乡和贵溪樟坪畲族乡等地以及永丰、吉安、兴国、武宁、德安、资溪、宜黄、乐安等市县的30多个畲族乡村;瑶族部分聚居,如全南瑶山、喇叭山等;其他各少数民族均为散居性质。 历史沿革 江西开发的历史,从出土文物考证,可以上溯到距今一万年以前。而江西作为明确的行政区域建制,则始于汉高祖四年(前203 年)。时设豫章郡,郡治南昌,下辖 18 县,分别为南昌、庐陵、彭泽、鄱阳、馀汗、柴桑、赣、新淦、南城、宜春、雩都、艾、南壄、安平、海昏、历陵、枭阳和建成等,分布地域为赣江、盱江、信江、修水、袁水沿岸,辖境与今江西省境基本一致。汉武帝时划全国为 13 个监察区,称 13 部州,此时的江西属杨州部。 隋时曾作行政区划调整,州的级别降与郡同,因而隋代的江西地区设有 7 郡24 县。至唐时增加到 8 州37 县,分别为洪州、饶州、虔州、吉州、江州、袁州、抚州和信州。唐贞观元年唐太宗划全国为 10 道监察区,玄宗时增为 15 道,洪、饶、虔、吉、江、袁、抚、信 8 州隶属于江南西道监察区。五代时期,江西地区先归杨吴,后附南唐。南唐时,南唐中主决定建南都于洪州,并因此升洪州为南昌府。 宋代在州之上改道为路,江西地区被置 9 州、4 军、68 县,其大部分隶属于江南西路,另有一部分隶属于江南东路。元朝开始确立行中书省制度(简称行省或省)。江西行省辖区远远大于今天的江西省区。除包括了今江西绝大部分地区外(原江西东北地区隶属于江浙行省),还包括了今天广东省的大部分。元行省下设路、直隶州、州(同县级行政机构)和县。江西行省下辖龙兴、吉安、南康、赣州、建昌、江州、南安、瑞州、袁州、临江、抚州、饶州、信州等13 路和南

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摘要:随着世界旅游业成为“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民俗文化旅游产品也以独立的资格和奇特的风采昂首进入旅游市场。但是,由于旅游事业本身过于年轻,由于民俗文化旅游者的钟爱者们忙于享受“异乡情调”或经营“万种风情”,忽略了对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造成了民俗资源的破坏。因此,把开发民俗旅游与文化的交流结合起来, 同时将民俗旅游的开发与保护结合起来, 做到统筹规划, 合理发展。 关键词: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保护 正文: 随着旅游事业的蓬勃发展, 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合理利用不断向纵深发展, 既要挖掘、整理、开发其科学、文学、史学、美学和社会学等文化内涵, 扩大其职能, 又要不断探索建立各类旅游资源的外延机制, 启动综合整体优势, 以带动和促进区域经济的全面发展。民俗文化对异地他乡的旅游者来说, 其神秘、罕见、趣味等都构成了一种强大的诱惑, 使其成为必然的旅游资源。把民俗文化作为一种旅游资源来开发、利用, 不仅可以带动旅游业的发展, 更可以弘扬民族的传统文化, 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共同繁荣。 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早在汉代就有“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说法,即民俗风情。民俗旅游者越多,对民俗旅游资源的损害也随之加大。在文化旅游浪潮的推动下,我国出现了一批以深邃的文化内涵,优美的园林环境,优质的服务和管理的民俗村,风情园,文化村等。但也出现了急功互利,假冒伪劣的民俗经典,乱修乱造石艺粗糙,形式和格调庸俗低下的庙宇及鬼城,组织封建迷信活动,肆意渲染某些不健康的民俗的倾向。如何开发民俗旅游资源成了旅游事业一门重要课程。 民俗即民间风俗习惯, 是广大劳动人民所创造和传承的民间文化, 包括饮食、服饰、居住、节日、民间歌舞、游戏竞技等各方面的民俗风情。旅游学的理论一般把旅游资源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大类型, 其中, 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和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共同构成人文旅游资源,例如我国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民俗文化,是世间广泛流传的各种风俗习尚的总称,包括存在于民间的物质文化、社会组织、意识形态和口头语言等各种社会习惯、风尚事物。它是民

如何挖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

如何挖掘旅游资源的文 化内涵 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如何挖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 摘要:随着我国的国民经济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大家都开始注重享受型消费,旅游便是其中最典型的一项,旅游不只是一种社会经济现象,更是一种文化现象。旅游总是离不开文化,与文化息息相关,旅游的发展需要借助文化的推动。发掘旅游景点的文化内涵就相当于在寻找旅游景点的灵魂。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旅游景点只要有了传统文化作为依托,这汪泉水才能永不干涸。本文的目的是为了探究如何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挖掘出旅游景点的文化内涵,从而推动当地旅游的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挖掘;旅游资源;文化内涵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出游量也在不断增大。但是对于一个景点来说,想要得到长久的可持续发展。他就一定要依靠时代所赋予自己的文化内涵。没有文化内涵的旅游景点,就像是一个没有灵魂的人,景色再美,也经不住时间的推敲和人们的考验。旅游资源不只需要依赖于一定的自然条件,更需要依赖经济文化条件。所以,研究如何挖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是推动当地旅游发展的重要载体。笔者通过考察走访,从联系历史背景与历史人物,结合当地特产特色,不断进行丰富沉淀,保护文化内涵不消灭四个方面对于如何挖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给出了一些建议。 一、联系历史背景与历史人物 旅游业想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要依靠旅游资源,拥有足够丰富的旅游资源才能够吸引游客的目光。旅游资源往往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人们在选择旅游目的地和旅游产品时,越来越开始更加重视他们的文化内涵。那些自

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_李孝坤

2004年6月第21卷第2期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Journal of Chongqing Norm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 Jun.2004 Vol.21No.2 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李孝坤 (重庆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重庆400047) 摘 要:乡村文化旅游资源是乡村旅游资源的”质”。文章从乡村文化旅游资源的特点出发,对乡村文化旅游资源进行了分类描述,并提出了乡村文化旅游资源可持续开发模式及策略。 关键词:文化旅游资源;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模式;策略 中图分类号:F59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6693(2004)02-0076-03 Exploitation of the C ulture Tourism Resources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 ountry Tour LI Xiao-kun (Geographic Science College,Chongq ing Normal University,Chongqing400047,China) Abstract:The culture tourism resource is the core of the country tourism resources.On the base of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untry culture tourism resources,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description of the country culture tourism resources by taxonomy and comes up with the model and strategy for thei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ey words:culture tourism resources;country tour;sustainable develop ment;model;strategy 乡村地域(包括农村和城市郊区)相对于城市来说,天地广阔,自然风光秀美,空气清新,加之和城市相异的、丰富多彩的文化,对于生活在紧张、拥挤、繁杂、喧嚣、多污染的城市中的居民有巨大的吸引力。当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乡村旅游迅速兴起,这既是农村发展经济的需要,也是城市居民旅游需求多样化的必然。乡村旅游的发展对于促进农村第一产业的发展、带动农村第二和第三产业发展,推进乡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具有重要意义。乡村旅游是指以乡村地域自然风光为基础,以乡土文化为核心,吸引游客在乡村地域环境中从事各种休闲活动的一种旅游,可见,乡村旅游资源是其发展的基础,而文化旅游资源是乡村旅游资源中的“质”。没有文化内涵的乡村旅游是苍白的,要想使旅游区对游客具有持久的吸引力,必须重视对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 乡村文化旅游资源的特点 乡村文化旅游资源是乡村旅游资源的一种,是指乡村地域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能够吸引人们产生旅游活动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1],包括物态、礼态、心态等内容。它具有旅游资源、文化旅游资源的共性,又具有不同的个性。 (1)自然性。乡村地域具有独特的自然生态风光,人口相对稀少,受工业化影响程度低,保存着生态环境的相对原始状态,并且乡村区域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模式也相对保留着自然原始状态。水光山色、耕作习俗、民俗风情等无不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2)生产性。乡村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一方面扩宽了旅游资源的广度,增加了旅游活动的多样性,满足了游客不同层次的旅游需求;另一方面也改变了农村的生产方式,增加了农产品的商品量和农业的附加值,提高了农村的经济效益。此外,还带动了农产品加工、手工艺品加工等加工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农村多元化产业结构的形成,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因此,文化本身不仅仅是一种象征符号或人类创造之精神和物质成果,而是一种推动进步的力量,甚至可以说是一种生产力[2]。 (3)纯真性。旅游业是一种产业,因此旅游经营者的经营目标是追求经济效益。乡村旅游是近年来才兴起的一种旅游活动,乡村旅游的实质是一种生态旅游,经营者把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放在首位,对乡村旅游文化少加干预,保持其纯真性。如家庭旅馆是当地农户把闲置的农屋稍加整理,不豪华、不高档,但干净、卫生、舒适、安全。这样,无论其外观还是室内设计风格都与周围环境和村落整体气氛协调一致,并且游 收稿日期:2004-03-15 作者简介:李孝坤(1962-),男,四川西充人,副教授,主要从事区域经济、旅游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第浙江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

2016年10月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 历史试题 本试题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6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其中加试题部分为30分,用【加试题】标出。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分别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答题时,请按照答题纸上“注意事项”的要求,在答题纸相应的位置上规范作答,在本试题卷上的作答一律无效。 选择题部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 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制度设计关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柳宗元论及秦汉史事与制度时,用“有叛人而无叛吏”,“有叛国而无叛郡”相评。其所肯定的制度是 A.分封制B.宗法制 C.郡县制D.世官制 2.下图信息,最能体现古代中国农业经济基本特点的是 A.①② B.①③C.②③D.②④ 3.先秦时期,思想家孟子主张“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思想家荀子主张“君人者,欲安,则莫若平政爱民矣”。他们的主张 A.都属于春秋时期的同一思想流派B.都强调施政为民的积极性 C.都否定了法在治国中的重要作用D.都被当时诸侯国国君采纳 4.汉武帝时期的太学,只有几位经学博士和少量博士弟子。此后,太学规模不断扩大,到东汉中期,太学生已经达到三万多人。该现象反映了 A.儒学地位上升B.私人讲学风气盛行 C.官立学校出现D.地方教育系统建立

5.唐代元稹《估客乐》诗云:“经游(营)天下遍,却到长安城。城中东西市,闻客次第迎。迎客兼说客,多财为势倾。客心本明黠,闻语已心惊。先问十常侍,次求百公卿。侯家与主第,点缀无不精。 归来始安坐,富与王者勍(强)。”下列对该诗的解读,不合理的是 A.“长安城”有常设的商业区 B.商人交结长安权贵 C.“估客”是财力雄厚的大商人D.商人政治地位提高 6.心学集大成者王阳明认为,“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他所主张的是A.格物致知B.发明本心 C.心外无物D.知行合一 7.汉字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有一种字体把不同弧度的曲线和不同长度的直线巧妙地组合成一个装饰性强的字,字体略长,笔画圆匀,富于图案美。该字体是 A.甲骨文B.小篆 C.隶书D.楷书 8.清朝黄遵宪在《番客篇》中写道:“国初海禁严,立意比驱鳄。借端累无辜,此事实大错。”下列表述符合作者思想的是 A.“海禁”政策始于清初 B.“海禁”期间曾短暂实行对外开放 C.“海禁”的目的是严禁外国商人到中国经商 D.“海禁”扼杀了对外贸易推动经济进步的可能性 9.清光绪年间,有大臣上奏称:“棉布为中国自有之利,本无须取给于外洋,乃洋人以机器织成,幅宽盾(质)细,价廉而适于用,人皆便之,反弃土布而不用。其夺我之利,实为最巨。”此现象反映了A.棉纺织业彻底衰败B.自然经济日渐解体 C.经济结构全面转型D.农产品开始商品化 10.某记者回忆从业生涯时说,20世纪80年代他曾以“书信电报”的方式发送文稿。他先把整篇稿子逐字填写在电报纸上,邮局再逐字译成电报码,利用电流把“点点杠杠”符号传输,对方通过无线电接收机接收信号还原文稿。这种通信方式在中国最早出现于 A.19世纪中期B.19世纪末期 C.20世纪初期D.20世纪中期 11.19世纪初叶,《中国丛报》一篇文章写道,在中国“最时尚的区域里,大部分的妇女都缠足”。促动缠足陋习开始改变的重要历史事件是 A.辛亥革命 B.新文化运动C.新中国成立D.改革开放 12. 关于长征,八十年前毛泽东即有相当精辟的论述。八十年后的今天,重温这场“激动人心的远征”, 它的价值意义随着历史的演进愈益凸显。下列项中,对此表述正确的是 ①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 ②为中国革命锻炼和保存了一大批骨干 ③极大地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 ④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3. 1937年,八路军将领陈赓在日记中写道,这是“中日开战以来最大的第一次的胜利。这一胜利虽然是 局部的,但在政治上的胜利是无穷的:1.证明我党的主张正确;2.只有积极地采取运动战、游击战、山地战,配合阵地战,抄袭敌人,才能胜算”。这次“胜利”是

郑州市旅游开发现状及分析论文相关论文总结

河南科技学院郑州市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分析 专业: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完成时间:

郑州市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分析 关键词:旅游、郑州、少林寺、发展战略、双心两翼内容摘要: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加大了郑州市旅游业的发展力度,把旅游业的发展作为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在沿黄地区原有的旅游产业资源的基础上,加快增多了旅游景点的开发,其中重点开发两带八区旅游资源。明确我市旅游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薄弱环节,认清发展的态势,推出旅游强市的战略,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和信息化建设,逐步完善我市旅游业的发展体系。 郑州市包括新密、新郑、荥阳、中牟、巩义、登封六个县级市,其中以登封少林寺和新郑黄帝故里最为著名,其次黄河风景名胜区、巩义风景名胜区也各有其特色。目前,全市拥有旅游景区90多个,其中5A级景区一个,4A级景区7个。 驰名中外的登封嵩山少林寺,以其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成功创建成为国家5A级景区。并且随着登封市政府正式与港中旅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港中旅嵩山少林旅游文化有限公司挂牌成立,以后的嵩山少林香火会更加旺盛,发展态势也会越来越好。 继少林寺成功创建国家首批5A级旅游景区之后,黄河风景名胜区入选第七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黄河风景名胜区位于郑州市西北27公里处,它北边临近母亲河黄河,南面依附岳山,历史悠久、生态保护良好,不仅是黄河生态治理和修复的重点地区,而且还是中原文化、黄河文化、河洛文化的富集地区。目前主要的旅游资源包括五龙峰、岳山寺、骆驼岭三大景区,有大禹塑像、炎黄二帝巨型雕像、黄河碑林等景观。 除此之外,沿黄地区还有黄河大观(其中有黄河大观苑、果岭山水、高尔夫球场等)、黄河花园口旅游区(主要旅游资源点包括黄河公路大桥、扒口处遗址黄河沙滩游泳场等)、黄河花园生态旅游区(由黄河大堤风景线、休闲娱乐园、

承德市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分析分析解析

本科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承德市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分析 姓名: 学号: 院(系、部):地理系 专业: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 班级:2010级1班 指导教师:杨印书 完成时间: 2014 年 4 月

承德市是河北省主要的旅游城市之一。2009年承德市提出“创建国际旅游城市”的目标,力争到2020年将承德市打造成具有国际影响力、吸引力、聚集力和知名度的旅游城市。这个决策与时俱进,与国际接轨,考虑到承德市发展的实际,有利于宣传承德市,提高承德市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因此,如何发挥历史文化优势,深层次开发利用旅游资源,促进承德市经济发展,需要深入研究探讨。本文概括了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概念和程序,论述了旅游资源开发的类型和影响因素。并通过资料收集法、文献法和实地调查法等方法集中探讨了承德市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和影响因素,综合分析找出问题,探究原因,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以促进承德市旅游健康有序的发展。 关键词:承德市;旅游资源;影响因素

Chengde City, Hebei Province, is one of the main tourist cities. Chengde City in 2009 that "create an international tourist city," the goal, and strive to 2020, playing in Chengde city with international influence, attraction, gathering strength and visibility of the tourist city. This decision times, with international standards,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actual development of Chengde, Chengde City in favor of propaganda, raise Chengde City's international influence and competitiveness. So, how to play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advantages, in-depth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tourism resources and promote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engde city, need further study to explore. This paper outlines the concepts and procedures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tourism resources, discusses the types and factors influencing development of tourism resources. And through data collection, literature and field surveys and other methods focused on the status and influence factors Chengde tourism resources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to identify problems, explore the reasons put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and recommendations to promote health tourism Chengde City orderly development. Keywords: Chengde City; tourism resource; influence factor

凤凰古城旅游文化资源开发现状调查分析

凤凰古城旅游文化资源开发现状调查分析 一、导言 凤凰古城,作为湘黔边界上的一颗明珠,古城依山傍水,流水穿城而过,建筑高低错落,千百年来聚居着苗族、土家族、汉族人民,是一处兼具独特自然风貌和深厚历史文化的人类聚居地。 凤凰古城开发至今,当地的旅游业发展可以说十分红火,在全国都享有盛名。2001年,凤凰古城被列 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2003年、2004年,凤凰古城连续被评为中国旅游“十大最好去处”;2005年,凤 凰古城跃居“九个最值得去的中国古镇”榜首,被世界著名媒体NHK电视台推介为“世界名镇” ;2007 年凤凰被列为“中国旅游强县”;2008年凤凰古城被评为国家4A级景区。从1999开发年至今,凤凰古 城的旅游业发展速度之快令人惊讶,共获“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地质公园、中国旅游强县” 4个国字招牌。 在凤凰为期四天的实习活动中,我游览了凤凰古城内的八景,苗人谷苗寨以及南方长城,对这些地方的旅游文化资源开发现状都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我看到了很多,也了解到了很多,凤凰与其他旅游景点不同,它的自然旅游受到地形,资金开发的影响,自然资源优势并不明显,所以,在它的旅游业发展上,它注重的是人文旅游。凤凰是一个集民俗文化,军事文化,历史文化三者人文旅游资源于一体的独特景点,这种特殊的融合是独一无二的。凤凰古城在开发的时候已经很好的利用了这一优势,但如何更好的利用,保护这一独有资源去发展凤凰的旅游业,使凤凰旅游发展更上一个新层次,是凤凰在现在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调查方法和结果 本文所采用的数据分别来自这几个方面:①书籍上,报纸上,以及凤凰官方网站查到的资料凰实地研究,参与 ②在凤观察,同时,也对随行的游客,带队的导游,以及撑船的船夫进行了一个随机访问调查得出的结果,采访人数15人 ③用雪球抽样法对周边去过凤凰的朋友,同学进行定向采访,在这一部分,我选择了30个样本进行调查。在获得大量资料数据的基础上,进行定性资料分析。调查样本包括1999年开始发展至2009年凤凰旅游业的总体发展现状及某些具体方面的发展情况。即:对凤凰古城的旅游文化资源开发现状的总体评估;古城开发中所存在的问题以及对问题提出的解决方案。 近几年来,凤凰县依托资源优势,将旅游产业作为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来抓,大力实施“旅游带动”战略,对内加强景区(点)建设开发,整合“吃、住、行、游、购、娱”要素,采取“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企业经营”的模式,对外加强宣传促销,“天下凤凰、神秘古城”旅游品牌初步打 响,已发展成为中外游客的旅游目的地,为湖南省旅游三大品牌之一。从下图可以看出凤凰古城的旅游发展情况 凤凰之所以得到这么好的发展,这跟凤凰的旅游特色是分不开的。凤凰古城是以文化旅游为主,自然旅游为辅的旅游景区,它的文化旅游资源主要包括三大类:一是以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 二是以长城兵营为代表的军事文化旅游资源;三是以古城为代表的名人故里和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单从每一种景观来看,凤凰并没有什么优势但这三大类人文景观的特殊融合却是世上绝无仅有的,这也就是凤凰

一个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管理案例的分析

一个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管理案例的分析 ---城都宽街改造为例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化及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城市中的历史街区在被信息化社会所同化的同时,自身也暴露出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制约了历史街区与城市格局的联系,造成城市文脉的延续在流失。改造城市历史街区,是对历史空间的重新营造,呼唤历史场所精神的回归。本文将以成都市宽窄的改造为例,阐述旅游资源的优化升级对旅游业及其人们生活的深远影响。 关键词:历史街区;改造;宽窄巷子 宽窄巷子的前身是清朝时期驻守的八旗清兵的军营宿舍,宽巷子提供给军官居住,士兵混居在窄巷子。后来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宽巷子慢慢发展成达官贵人居住的“高尚社区”。 城市历史街区的改造是在对历史建筑及其周围环境的保护基础上的一种开发性行为,充分开发利用城市特有的历史建筑遗存,在城市发展中营造富有独特地域感、历史感的城市空间,让历史街区在现代城市格局中充分发挥适应时代发展的作用。成都宽窄巷子历史文化片区保护 45个明清院落式建筑、三条不同主题的街道,再现了老成都生活的怡然和闲适,成为成都文化旅游的崭新“名片”。成都宽窄巷的改造案例在诸多方面为国内的历史文化街区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一、项目总体规划 规划目标:使区域成为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浓厚历史氛围,展现老成都原真民居形态和原生特色宅院的重要历史文化保护区;成为集历史文化

与现代都市文化交融的成都特色商业、文化礼仪民风民俗、休闲、旅游于一体的多功能的城市文化会所,成为表现当代成都人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活”的人文场景,成为成都恭迎八方来客的都市第一会客厅。 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 “宽窄巷子历史文化保护区”被作为成都市三大历史文化保护区之一,由宽巷子、窄巷子和井巷子三条平行排列的城市老式街道及其之间的四合院群落组成,规划控制面积479亩,其中核心保护区108亩。宽窄巷子由45个清末民初风格的四合院落、兼具艺术与文化底蕴的花园洋楼、新建的宅院式精品酒店等各具特色的建筑群落组成。不仅是老成都“千年少城”城市格局和百年原真建筑格局的最后遗存,也是北方的胡同文化和建筑风格在南方的“孤本”。宽窄巷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被列入《成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为做好宽窄巷子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工作,项目聘请清华大学作为保护区保护规划、建筑设计、景观设计专业机构。项目在修复设计之初,进行了详细的实地测绘工作,将宽、窄、井巷子中的每一个院子按照建筑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与建筑价值分为了一类、二类、三类三个级别加以保护性的设计,按照“修旧如旧,落架重修”的原则,力求尽可能的保留古建筑,还原历史建筑的本来面目。为加强对项目的监督和指导,文旅集团邀请了历史、文化、艺术、建筑、考古等方面的专家、学者,成立了“宽窄巷子历史文化保护区专家委员会”,指导各项保护工作。 三、分区定位与业态布局 宽窄巷子的核心概念是“宽窄巷子,最成都”,成为“成都生活标本”,

一、网络课程-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

附件5 2013年度教师培训优质数字资源建设指南 为落实教育部《2013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提出的“加大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普及与应用力度,实现优质资源的广泛共享”,加快基于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以下简称“公共服务平台”)的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建设,为广大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提供优质的信息技术培训课程资源,特制定《2013年度教师培训优质数字资源建设指南》。 一、建设原则 教师培训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建设的原则包括:(1)适切性原则:在对教师需求调查分析的基础上,以教师专业发展的特点、成人认知方式和网络学习模式等研究成果为依据,开发和建设课程资源;(2)前瞻性原则:本着信息技术动态发展的观点,培训课程资源建设要体现超前意识,密切关注国际和国内有关信息技术应用经验和最新成果,以及教师日益发展的专业需求;(3)实用性原则:教师培训的目的是应用,培训课程资源建设必须符合信息技术特点,体现技术的应用性,能够切实有效地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二、建设目标与任务 公开征集提升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500学时数字资源,包括网络课程、典型案例、“微课”资源、研修工具等。利用公共服务平台,辐射全国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提升

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学科教学能力和专业自主发展能力,促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主动应用信息技术,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三、资源种类与基本要求 (一)资源种类 2013年教师培训优质数字资源重点建设的种类包括网络课程、典型案例、“微课”资源和研修工具。 1. 网络课程 网络课程是指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实现的课程教学内容及实施的培训活动的总和。从组成内容来说,它包含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和评价方法等课程教学必备的要素。从组成形式来说,它包含符合网络学习特点、按照一定的教学目标组织起来的课程教学内容和网络课程教学支撑环境,以及基于以上二者开展的网络教学活动。 2. 典型案例 典型案例是指在记录培训教学过程中发生的教学活动、典型意义事例及相关信息的资源。概括来说,典型案例有两类,一类是培训案例,可用于培训者总结培训教学经验,开展培训研究,促进培训水平提高。这一类培训案例需要包括培训设计方案、教学课件、课堂视频实录和教学反思四个部分(有的还包含专家、培训学员点评)。另一类是应用案例,可用于培训学员了解信息技术应用情况,激发培训学员应用信息技术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和能力。 3.“微课”资源

盘锦市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及策略分析

盘锦市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及策略分析 盘锦市拥有着相对独特的旅游资源,这就为盘锦市的旅游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助力。但是,盘锦市在资源开发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盘锦市的旅游经济发展。基于此,提出了一些开发策略,希望这些策略的提出,可以为盘锦市的旅游资源开发提供一定的理论铺垫。 标签:盘锦市;开发现状;问题;策略 盘锦市的旅游资源相对而言是比较丰富的,同时,旅游资源的特色比较突出、风格比较独特、品种也比较多样,这些都有利于对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可以说,盘锦市的旅游资源开发潜力是很大的。 近些年来,盘锦相继已开发了红海滩、水禽园、辽河碑林、西安生态农业旅游示范点等对盘锦市旅游发展起到一定牵动作用的景区景点,并形成了生态旅游的初步格局,旅游产业的地位也得到明显提高。 但是,尽管盘锦市的旅游业有了一定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因其旅游业的起步相对较晚,因而,盘锦市的旅游业存在着总体发展水平不高,旅游经济总量不大等问题。进而使得盘锦市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也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盘锦市的旅游业发展步伐。 1盘锦市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旅游资源开发类型比较单一,淡旺季明显 目前,盘锦市的旅游资源主要集中在湿地滩涂地带(即红海滩),其旅游的旺季主要集中在8到10月,其他月份则不能尽显红海滩的魅力,尤其是冬季,红海滩更是一片荒芜,这就导致了盘锦市旅游业在一年中有很长的一段时间存在着旅游的“真空期”,旅游淡旺季比较明显。 1.2景区景点知名度相对较低 盘锦市还没有形成清晰、统一的旅游品牌和旅游形象,就如同现实中一说到盘锦,大家恐怕只会想到红海滩,其余的景点一概不知道,其实盘锦的旅游资源还有很多,如鼎翔生态公园、绕阳湾、湖滨公园等等,都是很有旅游价值的地方,现在却是人迹罕至门可罗雀。 1.3开发促销力度不足 对旅游产品的宣传促销能够在旅游消费者中更好的传递旅游产品的相关信息,从而一定程度上影响、促使游客来购买自己的旅游产品。目前盘锦市虽然推出了一系列的旅游宣传促销,但大多数都集中在辽宁地区销售,与国内以及国外

广东旅游文化资源的分析及开发策略

亚太经济时报/2009年/7月/23日/第A04版 亚太广角 文化与旅游紧密结合促广东旅游更上一层楼 广东旅游文化资源的分析及开发策略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所课题组庄伟光杨荷卿邹开敏 广东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也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与文化资源。通过挖掘广东省深厚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结合历史文化的厚重性以及现代文化的开放性,深入挖掘广东多层次的历史文化,支持开发和建设一批文化内涵丰富的古遗址及近现代革命遗址的旅游资源,就可以努力增加旅游业的文化内涵,丰富旅游项目和内容。 广东有不少独一无二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见证华侨文化的开平碉楼、我国唯一完整保存的一座四海神庙——南海神庙,粤北南雄县的珠矶巷、价值和影响力将不亚于西安秦始皇兵马俑的宋代沉没商船“南海一号”等等。260年后“哥德堡号”重访广州就给广州旅游掀起了一个高潮。 以岭南文化为主题 广东旅游文化以岭南文化为主题,着力开发广府文化、客家文化、潮汕文化、侨乡文化等地方特色文化、少数民族文化、以及多元的宗教文化与旅游的融合。文化是旅游的内涵和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和表现形式。把传统文化引入旅游市场,充分利用这些文化所衍生出来的广东民俗、民间节庆、民间艺术、宗教文化、特区文化资源优势,发掘地方音乐、戏剧、歌舞等文艺节目,演绎岭南风情,丰富旅游内容。比如巧夺天工的器艺文化有广绣、潮绣、广雕、玉雕、佛山剪纸和陶瓷制品;流淌的音符——岭南建筑与园林文化等,这些民间技艺成为旅游元素,是广东旅游走向成熟,迈向旅游文化大省的重要标志。 挖掘广东饮食文化 深入挖掘广东饮食文化,鼓励和支持广东名牌和特色旅游商品开发。饮食习俗是广东文化很有特色的一个分支,粤菜享誉海内外,“食在广州”也早已闻名于世。饮食的改革与创新始终不能离开文化的范畴。目前,各大旅行社都开辟了“美食广州”“食在广州”以及“美食文化节”等旅游线路,但还必须继续对广东的饮食文化进行深入挖掘,力求通过对深入挖掘广东饮食现象并加以利用,可以让游客再饮食方面透视广东人的生活方式中所蕴含的文化底蕴。 大力开发商务文化 广东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与港澳毗邻,商业文化发发达。每年两度的广交会吸引了不少国内外客商的到来,因此有着不可多得的商务文化。随着广东旅游、招商、投资环境的改善,特别是高星级酒店和国际直航航机的不断增多,将旅游资源与商业贸易资源相结合,利用广州自明清以来就是千年商都、是华南商业贸易中心和文化交流中心这一重要特点,适时创造一些商业机会和文化机会,如举办各种规模的商业展览、会议以及各种文化交流活动,让旅游者在游览的过程中逐渐由“游客”变成“商人和朋友”,增加旅游者的消费,同时增加旅游者重返的机会。广州正恢复清代商业领头羊十三行的风貌,弘扬广州的经商传统。 充分开发温泉文化 广东地热资源十分丰富,据省国土资源部门统计,目前广东共发现地热泉点300余处,总面积1463平方公里,仅次于台湾和云南,与福建并列居全国第三。2008年广东温泉年营业收入已超过100亿元。近年来,随着人们健康、养生意识的提高,温泉旅游取得了令人满意的发展。温泉旅游集疗养、休闲、娱乐于一体,符合现代人的旅游需求,在崇尚自然生态的今天倍受人们青睐。但广东温泉文化尚未能由行业普及到全社会,要充分开发广东省的温泉文化,特别是将温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