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变革中的代际关系新走向和产生的影响

社会变革中的代际关系新走向和产生的影响
社会变革中的代际关系新走向和产生的影响

社会变革中的代际关系新走向及其产生的影响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经学院教授 王树新

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居住方式的改变使代际关系产生磨擦和养老关系日趋淡化,如何化解社会不断变化中的代际矛盾冲突,关系到家庭安定幸福和社会的稳定问题。研究随着家庭伦理观和代际关系在新时期、新时代产生的变化以及迅猛发展的人口老龄化过程中的代际关系走向来说,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现实意义和前瞻意义

一、代际关系的界定及其容

“代 ”是指世系的辈分,他是在时间刻度上对于不同时期人的一种划分。一般用代际间隔即 代与代之间在时间上的跨度来表示。处于不同时期的“代”,代际间隔是不同的,有的十几年,有的二十几年,甚至更长。从代际间隔的实际发展脉络看,代际间隔有延长的趋势。

1、 代际关系

在此所研究的代际关系是指代与代之间通过资源的分配与共享、情感的交流和沟通以及道德义务的意识与承担等诸多中间媒介发生这样或那样的联系,呈现出不同态势的胶着状态,这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代际关系。代际关系从不同的理解角度入手,可以包括不同的围和层次。

从微观的角度讲,是家庭成员间的关系。它包括由夫妻关系派生出来的最基本的亲子关系,以及与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密切相关的婆媳关系、或隔代的血缘关系------祖关系。本文着重论述的是亲子关系。更为准确地说是后期亲子关系。所谓后期亲子关系是以个人生命周期为视角,将亲子关系分为成年亲代与未成年子代之间的“前期”亲子关系,成年亲代与成年子代之间的“中期”亲子关系,以及老年亲代与成年子代之间的“后期”亲子关系。(见图1)

图1 亲子关系逻辑示意图

前期 中期 后期 时间

从宏观角度讲,代际关系是社会财富和经济资源在代际之间的分配、交换、转移和传递的形式,以及承担义务与分享权利等方面。大体来说,社会财富和经济资源在不同代次的转移和传递有三种形式,即代际之间的转换;代转换;和时间性转换(见图2)。代际之间的转换就是不同代次之间的交换关系,也包括个人或社会公共财产的继承。这种关系必须发生在不同代之间,这是代际关系概念的核心。代转换是指同一代不同收入阶层、不同社会角色者之间的商品、劳务、货币的交换关系。时间性转换即发生在不同代之间,也可以发生在同一代,它是某一时间积累的财富转到另一时期使用或消费3。

2

不同代次的转移和传递形式

亲代 子代

我们所研究的同期人代际关系中,未成年人与老年人主要角色是被抚养人口,成年人的主要角色是抚养人口,他们在代际交换中处于中心地位。他们一方面要抚养下一代,另一方面又要赡养老年人。抚养下一代是对未来进行投资,而赡养老年人实际上是偿还上一代在其未成年时对未来的投资。对未成年人的投资,也就自然产生了对老年人投资的回报问题。从理论上说,老年人的消费是过去生产的延期支付;而在现实生活中,老年人的消费依赖于现在年轻人的生产。当然在资源的代际传递中还含有量的变化问题。任何一代人终身福利的大小都与未来一代人的福利有关。任何一代人要追求自己终身福利的最大化,这就必须在其成年时期努力扩大生产,增加对未来的投入,否则,他们将无力养育后代,无法确保自己晚年的生活。人类社会正是通过连续不断的代际交换,积累了财富,扩展了创造财富的能力,从而使生活水平逐步得到提高。

代际关系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尤其是随着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建立,代际关系日趋复杂,代际关系由家庭化转为社会外化,超出了家庭问题围而成为社会问题,从家庭围扩展到社会,代际矛盾外化,代际关系社会化。

2、代际关系的容

代际关系是涉及多方面有价值资源的双向支持和交换的复杂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出发,代际关系涵盖的容是有所区别的。从微观家庭角度出发,代际关系的容包括经济支持、生活照料和日常服务的互惠以及亲情、情感的沟通和慰籍,见图3;从代际关系涉及的主体出发,则包括亲子关系、婆媳关系以及祖关系等直系血缘关系和非直系血缘关系;从代际关系发生联系的中介出发,包括金钱、物质、时间和情感等。从社会宏观角度出发,包括同期的老年——中青年——少年代际间的生活资源分配关系,社会成员间的代际互惠关系,代际经济利益关系,价值观念的代际精神利益关系。在此主要从家庭的角度阐述代际关系的容。

(1)经济支持

所谓经济支持是一个相互的过程。一般地,我们将财富从子女流向父母的过程定义为供养,将从父母流向子女的过程定义为抚养。在一个家庭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供养和抚养分别占据不同的地位。经济支持的流动方向可能是单向的,也可能是双向的。但随着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代际关系中的经济支持在家庭中不再单纯是单向的,更多地表现为双向的(见表2)。代际关系由家庭逐步外化到社会,也就使得代际经济关系复杂化。

(2)日常生活照料的互惠

老年人的生活照料一般经历自我照料、家庭成员提供帮助、家庭成员或社会养老机构完全承担照料的过程。因此,笼统地说,老年人在晚年需要生活照料和日常服务的帮助,这样的结论是不切合实际的。在老年人健康状况允许的前提条件下,老年人和其子女在生活照料和日常服务方面更多地表现为以“互惠”为特征。但随着年龄的增高,体质日趋下降,健康问题突出时,才需要代或代际之间提供照料。

(3)亲情、情感的沟通

在现代社会中,因为角色的转变,生理机能的限制,使得老年人接触社会和外界的机会要较从前少得多。使老年人极易形成孤独感和被排斥感。只有来自于家庭的亲情和情感的沟通和相融,才能消除老年人心里的孤独感,使他们觉得自己依然有用和受重视。另外,从子女的角度讲,同父母的感情沟通也是必要的。父母作为社会活动的曾经参与者,必然积累了相当的人生经验,遇事向父母请求帮助、提出的参考和建议,对于子女而言,仍然具有实用价值。亲情和情感的沟通,从行动主体而言,对任何一方都是一种本能的需求,并不是某一

方善意的施与。

下面用图形3对于以上论述做形象的总结:

图3 代际关系的容

二、代际关系新走向

1、分而不离的代际关系

家庭自古即形成了敬老养老的传统,因而,长期以来,中国老人的供养主要以家庭为主。但近年来,随着社会现代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逐渐提高,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生活方式等方面也随之发生变化,导致家庭模式变化显著,老年人选择独立居住的现象较为普遍。应该强调的是:尽管养老居住方式发生了变化,但这种变化却有别于西方国家代际之间完全独立的居住方式。独立居住的老年人与其子女居住在同一个居委会或同一个区的比例很高。两代人居住距离较近,代际之间既可以互相独立,生活自由,同时又可以经常来往,为两代互相帮助提供了空间上的便利条件。分开居住但彼此仍然互相照顾与关心,又适应两代人各自的需求,维系代际关系的双优局面,保持着和谐的代际关系。

2、和谐的平权家庭代际关系

改革开放、经济体制变革、商品经济和现代化信息的迅速发展,呈现出多变性的特征。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处事态度、生活方式随社会发展,不断裂变而重新组合,由于每个人社会程度的差异,变裂组合有快有慢,形成了“代沟”。年轻人有超前意识,易于接受现代观念,变裂组合较快,而老年人则反之。现在一般的老年人能够正视与年轻晚辈的代差,也在努力参与社会,继续终身学习教育,尽力适应新时代发展;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突破既定的思维定势,加速变裂组合速度;改变教育子女的方法,尊重孩子,努力为孩子创造更多的自由空间,让孩子有各方面的合理选择权利;尽量做到与子女沟通,增进相互之间的理解和尊重,减少分歧和差异,建立平等、、温馨、和谐的新兴家庭代际关系。

3、隔代抚养关系增加

近十多年中国隔代户与日俱增,这种隔代家庭主要是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与辈生活在一起的户型。隔代户普遍增加的原因有以下两点:

(1)人口社会流动增加,大量年轻父母外出务工。对于在城镇工作的农民工来说,他们的待遇并没有城镇居民化。其子女不能在城镇入幼儿园、小学、中学去接受教育,即便能入学,需要交付昂贵的赞助费或学费,很少农民工能负担得起。孩子只能由祖辈照顾和抚养。

(2)城镇双职工的孩子无人照顾,为减轻家庭负担,把孩子送到父母家长期居住而形成隔代抚养。

(3)情感需要。老年人退休后,每天赋闲在家,容易感到冷清寂寞,子女各自有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无暇陪伴父母,子女可以给老人带来精神寄托,给老人带来天伦之乐,于是老人主动要求为子女照顾抚养孩子。

(4)补偿心理。老人退休前忙于工作,对子女照顾相对较少。子女出世后,子女工作紧忙碌,没有精力带孩子,或带孩子缺乏经验,给老人提供补偿机会。

4、代际关系重心下移

在传统的家庭伦理观念中,尊老和爱幼是同时被强调和关注的,处于中间地位的中年人要对他们给予同等程度的关爱与照料。可以说,代际关系的重心支点处于中间位置,中年人就是代际关系重心支点的承担者。但近年来,出现了关注下一代甚于关注上一代的代际关系

重心下移的现象,即表现为尊老不足而爱幼有余。所谓尊老不足,指的是“孝亲”观念的淡化以及对老年人的情感疏离。在现实生活中具体表现为:

——现实中一些子女对老人实行“三点式”策略。即生活上对老人依赖一点,使之成为不拿工资的保育员或钟点工;经济上对老人刮一点,使之成为小夫妻的银行刷卡机;手头上对老人紧一点,不到万不得已之时决不接济老人。更有甚者,有些人成家,将老人当作婚资的银行;添丁时,将老人当作保姆;日子红火时,将老人当作家庭包袱扔给社会,还美其名曰搞事业而无法照顾年迈的老人。这些都是对老年人进行经济上的剥削和精神上的虐待。

——对老年人基本权利的不尊重。老人主要活动围虽然由社会转到家庭,家庭成为其生活的重要场所。但是,老人也有享受闲暇时间的权利;有进行社交、娱乐的权利;有不断学习,继续进步,发挥余热的权利。而不是应该成天围着锅台转或是辈的保姆。从而挤掉了老人的闲暇时间和社交、娱乐的时间,使老人没有精力和时间继续社会化,发挥余热。

——对老人精神、情感需求的不尊重。由于老人失去了一定的社会角色而只拥有家庭角色,因此,老人的生活相对于年轻人来说是单调、重复、缺乏新意的,老人精神生活相对贫乏,从而容易产生心理上的孤独感。因此,现代的老人在追求同辈之间的沟通以及情感交流的同时,也希望能和晚辈经常交流和沟通。尤其是那些丧偶的老人,更需要情感的慰藉。老人的再婚就是某种情感的补偿。而老人的唠叨或抱怨则可能是一种寻求沟通的信号。许多中青年人不仅对此没有基本的心理学常识,相反还漠视、轻视乃至歧视老人的这种需求。形成这种“尊老不足,爱幼有余”的现象,一方面,是由于现代化进程和一系列的社会变化促使家庭伦理关系的重心由长者下移到儿童身上。最主要的原因是独生子女的大量出现,养育孩子数量减少及父母对自己孩子的期望值增大,儿童的教育在家庭生活中成为一项重要的生活容。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使得儿童对于父母辈和祖父母辈而言,成为联络家庭亲情、寻找感情依托的核心化载体。“隔代亲”现象在当今中国家庭生活中表现的极为明显。

5、老年人代际经济关系的理性化

众所周知,中国的老年群体是一个勤劳、善良、节俭的群体。辛苦一生,并非没有储蓄来养老,只是心理和行为上存在一个消费误区,没有将本应养老的钱用在养老上。将自己辛苦一生节省下来的钱花在子女或子女身上。于是出现了子女结婚,父母掏钱;子女买房,父母赞助;子女上学,祖父母资助的现象。而自己将来的养老完全依靠子女“自觉的孝心”,才能得以实现。但是在老人失去经济支持、甚至失去生活自理能力时,子女能否自觉地承担赡养老人的责任,就不得而知了。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带上了很大程度的不确定性。消除这种不确定性,最重要的还是要引导老年人走出误区,就是经济上的自立。

令人可喜的是,在老年人基本需求的调查中,涉及到生活中余钱的去向问题时,城市有余钱的老人中,把“储蓄养老”作为他们的第一选择,排在第二位和第三位的分别是“改善伙食”和“补贴子女”。农村有余钱的老人中,居首位的是用于改善伙食,其次是储蓄养老,补贴子女。从余钱去向的分布,说明相当一部分老年人在自身收入消费中逐步走向理性化。以自身安度晚年为前提,最大可能地提升自身养老能力的经济筹码,以备今后之需。

三、代际关系新走向产生的影响

(一)正面影响

1、“分而不离”的居住方式是消除代际矛盾的好办法

老少“分而不离”的养老居住方式是不同代际之间为了追求各自合理愿望和要求得以实现,维护了“家和”,避免了两代人之间由于生活习惯、生活方式差异而带来的代际冲突和矛盾;平衡了代际之间的利益;也是消除代沟的一种有效途径。这种分而不离的居住方式是比较协调、比较完美的家庭类型组合形式。尽管人伦之情、血缘之亲并不会使两代人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生活方式趋向一致,但他们以亲情为契机,架起理解的桥梁,通过物质的互济,频繁的接触与联系、精神上的慰籍,不同代人将回在代差依然存在的前提下继续保持

较为和谐的代际关系。

2、促进了能分能和的弹性家庭网络发展

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经济的转轨、社会的转型、人口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家庭类型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家庭类型趋向核心化。子女虽然与父母分居,但距离并不很远。他们可利用近距离的便利条件保持着父母代家庭和子女代家庭的密切联系,形成既分又合的弹性家庭网络,两者之间保持着分居养老抚幼、责任互补、双向互利的代际关系。

3、有利于新型代际关系的生成

分居并不是一刀两断,互不相干,而是分居不分心。尽管晚辈与长辈不居住在一起,但可借助现代化交通工具和通讯设备,子女仍然可尽不在身边有孝子的责任。

4、子女在经济方面对父母的依赖性减小,独立性加强

计划经济时期工资收入水平取决于工作年限长短,父母代和子女代工资数额差别较大。子女婚前婚后、成家、生子,甚至抚养第三代都需要经济占优势的父母资助。由于住房原因,特别是城市住房非常紧,青年人分不到房子,都要依靠父母。工资制度改革以后,收入差别大大缩小。很多年轻子女的收入甚至超过父母。多数子女购买了商品房与父母分居,从经济上解除了对父母一代的依赖关系,独立性加强,由过去对父母的依附关系日渐转向分离态势。

5、增强老年人在养老中的经济自立能力

老年人在养老经济来源问题上的逐步觉醒,采取主动,将自己的积蓄用在自己目前或未来的养老行动中的做法,一定程度上可以消减老年人养老行动中的不确定性。这可以看作是老年人养老理念理性化的一种表现,对于具有特殊国情的中国来说,具有非常实用的价值和前瞻性意义。

(二)负面影响

1、照顾长辈与时间精力发生矛盾

在社会养老条件不健全,养老设施不完善,老年服务机构数量有限,职能不明确的现实情况下,“分而不离”的供养方式,难免会有些后顾之忧。年轻一代只有利用晚上或节假日去照顾老一代,而平时对老年人的照顾就比较有限。另外,社会竞争激烈,年轻人需要利用相对较多的业余时间充实自己,以具备较强的竞争实力和优势。成年子女既要为工作尽心,又要为他们的子女尽责,心想孝敬老人往往力不从心,从而与照顾长辈在时间和精力上发生矛盾。

2、老年人家庭地位日渐衰微与家庭养老模式的矛盾

代际关系重心下移,对老年人的关注逐渐减少,将导致老年人家庭地位日渐衰微,老年人家庭地位边缘化。其后果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由昔日的“家长”沦落为现在的“被照料”者。随着传统社会基础的变迁、辈分等级制度的终结,老年人已经无法从传统社会中承继其原有的强势地位,他们不得不按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念而被社会重新分层。在追求新生活、新思想、新文化的现代化社会中,老年人的经验、技术和价值取向的现实效用不断下降,已经丧失了社会和家庭的主导作用。老年人低文化程度的现实更加速了“老则贵”的文化价值观念的迷失。

②家庭生活中的决策权和管理权的弱化。老年人家庭地位边缘化,使得老年人被排挤在家庭生活重大决策和管理畴之外。家庭生活的选择与发展,完全由年轻一代决定。他们很少甚至根本不考虑老年人对家庭生活的看法和意见。年轻一代对老年人的孝心,简单地演绎为逢年过节给老年人买些礼品而打发了事,与老年人心情感的渴望相去甚远。

老年人有着自己的生活习惯,在与子女同居的家庭中,由于老年人的弱势地位,他们不得不牺牲自己生活的“自由度”,甚至在两代人新旧生活观念和方式的冲突中,老年人还不得不改变自己多年来已经形成的生活习惯,牺牲个人利益为代价。

目前整个社会的“养老安全性”是建立在目前特殊的家庭子女养老代际关系基础之上

的,这是一种具有危险性的倾向。如果没有与此相应的适应性变化和措施,家庭子女养老的代际关系很难支撑下去。而家庭养老关系一旦发生改变就将增大社会未来养老的风险。

③倒挂现象的产生。每一位老人都希望子女孝敬,子女也本应尽孝敬老人的责任和义务回报老人对自己的抚养,而代际关系重心的下移,过分溺爱晚辈。不少青年人接受父母的经济资助,独生子女父母接受的更多,形成了“养老倒挂”现象。

④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代际关系重心下移,孩子要什么买什么,攀高消费,以钱示爱。其结果孩子吃出了不良症,不少孩子诱发了现代“文明病”。高消费滋生了孩子讲排场、追求享乐的贵族习气。

⑤不利于孩子的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代际关系重心下移,孩子的一切生活由家长包办代替,事事依赖父母,不利于将来孩子的生活自理和自立能力,导致孩子成为生活的弱者

(“社会变革与代际关系”阶段成果)

隋唐时期阶级关系的变化

隋唐时期阶级关系的变化 隋代的士族门阀 隋唐时期的阶级关系,主要还是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关系。 地主阶级包括皇室、贵族,还有士族门阀地主和庶族地主两个阶层。这一时期地主阶级内部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士族门阀的衰落及其退出历史舞台。 隋代的士族门阀是魏晋士族门阀的继续和发展。自东汉以来逐步形成的士族门阀,到了东晋,发展到了极盛时期。南北朝以后,就开始走下坡路,隋唐时期,是士族门阀的最后阶段。 隋代的士族门阀,在社会上仍然占着很重要的地位。隋朝的建立者杨坚,是在多数士族的支持下取得政权的。 杨坚是弘农华阴(今属陕西)人,东汉太尉杨震的后代,关中的望族之一。他的父亲杨忠是随周太祖宇文泰进据关中的功臣。因宇文氏在北魏的地位并不十分显要,故而他不得不依靠关中士族,还有陆续进入关中的山东士族和江南士族。隋文帝正是在这些士族的支持下取周而代之的。隋文帝在和皇太子的对话中明显地透露了这个问题。怀州刺史卢贲,因居功自傲,使隋文帝颇为不满。皇太子杨勇道:“此辈并有佐命之功,虽性行轻险,诚不可弃。”隋文帝曰:“我抑屈之,全其命也。微刘昉、郑译及贲、柳裘、皇甫绩等,则我不至此。”隋文帝提到的这些人,郑译、卢贲是山东郡姓,柳裘、韦謩(与柳裘等共助隋文帝夺取政权者)是关中大姓。皇甫绩的外祖是韦孝宽,韦孝宽是关中大姓,皇甫绩也不会例外。至于刘昉,虽非名门士族,但据其家世,也不会是寒门。隋文帝在这些人犯罪的时候还多加迁就,可见他们和隋文帝的关系十分密切。隋文帝说若非这些人支持他不至于做皇帝,确是肺腑之言。 在隋朝政权中,士族官员也有重要地位。开皇年间,被称为“四贵”的杨雄、高颎、虞庆则、苏威,都是士族。高颎是世代公卿之后,渤海名门望族;苏威是关中大姓;按虞庆则的家世,至少也应当是士族中的低门;杨雄是皇族。这说明开皇年间的士族,在政治上还是举足轻重的。 另外,作为关中郡姓首望的杨素,更是家世显贵,权大位尊。隋南伐陈时,他为行军元帅,因功封越国公。后又为宰相,很受隋文帝重用,故而他的政治地位崇高,经济实力也十分雄厚。在相当一段时间内,颇能左右时局。大业年间,虏姓士族的宇文述,关中郡姓的裴矩,江南士族的虞世基等,都是政治上举足轻重的人物。由此可见,隋朝政权中的士族门阀势力还是相当强大的。 由于士族势力的强大,门第观念也影响深远。元孝矩是虏姓士族首望,隋文帝“重其门地,娶其女为房陵王妃”。后来房陵王杨勇做了太子,当然元孝矩女就是太子妃了。清河武城(今山东武城)的崔儦,因其“世为著姓”,越国公杨素“重儦门地,为子玄纵娶其女为妻。聘礼甚厚”。这些都是门第观念在婚姻关系上的反映。 更有甚者,在隋朝末年,农民起义遍地爆发的时候,还有些人不敢冲破门第观念的束缚。大业十三年(617)十月,巴陵(郡治在今湖南岳阳)校尉董景珍、雷世猛等人,眼看隋炀帝政权朝不保夕,欲起兵反隋。大家共推董景珍为主。董景珍推辞道:“吾素寒贱,不为众所服。罗川令萧铣,梁室之后,宽仁大度,请奉之以从众望。”后来,果然是萧铣做了首领。萧铣是侨姓士族。在农民起义遍地爆发的时候,人们的门第观念还如此浓厚,唐代士族仍然有相当的社会地位也就不言而喻了。 唐代的士族门阀 隋代的士族势力虽然还相当强大,但在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中也遭到削弱。例如,杨素权大位显,独揽朝政,致遭隋炀帝猜忌。杨素重病在身,隋炀帝唯恐他不死。其子杨玄感也“自以累世尊显,有盛名于天下,在朝文武多是父之将吏,复见朝纲渐紊,帝又猜忌日甚,

代际关系

代际关系是人际关系的一种表现形式,当前随着我国社会的转型发展尤其是网络社会的逐渐呈现,代际群体的优势开始发生了转移。亲子或不同辈分之间的人们对周围事物和现实生活有着不同的理解,这种代际差异在局部上产生了断层;也由此,代际之间呈现出了一些隔阂与裂痕,代沟在新的时代发展条件下以新的形式出现了。因此,社会有必要及时总结代沟在转型社会中的动态发展,并有效谋求网络社会中可持续发展的代际和谐。 一、代沟在当前社会转型期的的新呈现 伴随着经济市场化、文化多元化、农村城市化,社会呈现出急速转型发展。网络社会的同时到来,数字化生存方式使得原先集中掌握资源的社会精英群体感觉自己似乎在瞬间由“老鸟”变成了“菜鸟”,他们的优势出现递减,代群优势发生着转移。有人甚至创作出了“不是我不明白,而是这世界变化太快?”的心语吟唱,它道出了一部分人对时代剧烈发展的感慨以及无奈。e时代的到来,使得时代青年与他们的父辈之间形成了巨大的代际差异、隔阂甚至冲突,同时年轻一代内部的差异也在加深。长辈作为文化传承者的权威地位开始失落,自上而下的代际文化传承模式出现了偏差,代沟问题开始以新的元素和面貌出现。 社会转型和改革开放促成了极大的社会思想解放,同时个体的欲望被极大地激活,个人利益自觉意识出现空前觉醒,在价值观上,也从一维走向多元,社会的活力和自我更新能力不断提升。与此同时,实用主义的流行、信息海量化和多元价值观,也使得文化在传承上出现了局部断裂,表现在新生代(又被称“新新人类”)身上,出现了两性交往从授受不亲到未婚同居的流行;青年成为消费主力,消费行为早熟(即即期消费提高,预期消费减低,青年中出现了“月光族”);哈韩、闪婚、玩股票、网语泛滥等另类、前卫抑或反叛的行为举止使得青年群体给人以标新立异的群体感觉,于是很多人对青年群体种种的行为也感到了不可理喻、不可适应。 二、新生代特征与渐深的代际不和谐 美国人类学家在其《文化与承诺》一书中从文化传递的角度将文化分为三种基本形式:前喻文化、并喻文化和后喻文化。(“前喻文化主要是指晚辈向长辈学习;并喻文化主要是指晚辈和长辈的学习都发生在同辈人之间;而后喻文化则主要是指长辈反过来向晚辈学习”),玛格丽特米德着重分析了后喻文化的模式,她指出,在社会变迁的巨大推动下,新的代际传承模式必然出现。原先处于被教化者地位的晚辈能够“反客为主”,充当施教者的角色。这一传承模式的更新目前在我国转型社会也赫然出现了。问题是,代际角色的反转也使代际发展呈现出不和谐的一面。 如前所述,代际不和谐是与代际群体相异的特征是有关的。总结上世纪70年代晚期出生的新生代的群体特点大致是:独生子,提倡个性意识,网络青年,性观念开放,快餐文化的身体力行者,倾向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生活上坚持自立、自信、有主见。处于心理断乳期的他们在慢慢成长和走向社会中逐渐促成自我意识,形成了自我追求和自我认同。从时代特质和自身思想出发,代际群体产生了不同风格的偶像认同,比如在我们的访谈调查中,杭州延安新村社区一位上世纪70年代前出生的老伯对雷锋及其表现的时代精神非常怀念与推崇,并热切期望在现时的青年群体身上厉久弥新,而70年代晚期出生的人们(主要访问了在校大学生)则更崇尚缔造财富神话、并捐款回报社会的比尔. 盖茨和自主创新“中国芯”获2006年度中国经济人物奖邓中翰等新时代人物。偶像认同是反映了个体对自身进步的内心自律,显示了人们对未来成就感的渴望。在对待工作(劳动)与生活的关系上,年轻的白领王小姐认为工作本身就蕴藏着休闲,工作要为生活服务,消费最能体现工作价值;如果工作本身不足以促使生活质量同时提高的话,那还可以贷款消费;青春只有一次,青春意味着

中国社会各阶级阶层的分析

当今中国社会各阶级阶层的分析 林聚任先生是今日山东大学社会学的统帅。向林大帅致敬。今日中国社会学,成就辉煌,吃水不忘挖井人,专此向领导新时期中国社会学的费孝通先生、陆学艺先生、李培林先生致敬。李培林先生就是我们山东大学的杰出校友。很荣幸再次来到山东。八六年上过泰山,拜过曲阜,在青岛住过一个月。这几天上了孟良崮、英雄山、千佛山,看了黄河、大明湖、趵突泉,看了山东博物馆。不由得想一个问题,为什么是秦国统一天下,而不是齐国统一天下?(此处略去五分钟。) (不念)二十年来,对新中国社会分层结构发展演变的研究,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证研究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在理论研究上,经过否定之否定的螺旋式上升,认识逐步深化,由1979 年之前只有阶级分析,发展到否定阶级分析、只有阶层分析,直到近年来又否定了对阶级分析的否定(仇立平,2006;仇立平,2007;冯仕政,2008),阶级分析与阶层分析并重。在实证研究上,更是硕果累累(李拓,2002;陆学艺,2002;郑杭生,2004;李培林,2004;邱泽奇,2004;吴波,2004;李春玲,2005;扬继绳,2006;朱光磊,2007,李毅,2008;李强,2010;梁晓声,2011),对新中国社会分层结构的发展演变,或从阶级分析角度,或从阶层分析角度,或从两者结合的角度,做了多方位的描述性研究和分析性研究,珠联璧合,蔚为壮观。 (不念)瑕不掩瑜,美中不足的是,在众多实证研究中,很少有反映中国社会结构分层全貌的数字化模式。仅有的两、三个数字化模式,只反映近期某个时刻的静态的状况,没有反映历史的沿革,不能直观把握新中国六十多年社会分层结构发展演变的宏观大趋势。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社会结构与发展演变,最后都可以落实到数字化模式上面。在数字化模式面前,理论观点更容易深化,实证研究更容易检验。

社会保险变更登记表式二份

社会保险变更登记表式 二份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社会保险变更登记表 单位名称(章):单位负责人: 单位编号: 单位经办人: 20 年月日

社保局审核人:社保机构(章) 社保局复核人:受理日期:20 年月日 填表说明 1.此表由用人单位填报,在社会保险登记事项发生变更时使用。 2.变更前:填写社会保险登记或上次变更登记时已登记的内容。 3.变更后:填写社会保险登记事项变化后的内容。 4.单位名称(章):按工商登记执照、有关机关批准成立证件或其它核准执业证件上的单位全称填写,应与单位公章中的名称一致,并在此处加盖单位公章。 5.单位类型:根据工商登记执照、有关机关批准成立证件或其它核准执业证件填写(企业、机关、事业、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城镇个体工商户、其他)。 6.组织机构代码:按国家质量技术监督部门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组织机构代码证》中的组织机构统一代码填写。 7.主管部门名称:单位所属主管部门全称。 8. 事业单位经费来源:按全额拨款、差额拨款、自收自支填写 9.隶属关系:按中央、省、计划单列市、市、县、乡镇、部队、其他分类填写。 10.缴费方式:缴费方式有托收和转账2种,一般要求单位选择托收方式缴费,有特殊情况才能选择转账,但要文字说明并经社保局同意。 11.参保险种变化:变更前填写原参保险种,变更后填写新增险种。 注意事项 1、变更单位名称、地址、法定代表人(负责人)需提供如下材料: ①社会保险登记证;②企业法人营业执照或工商营业执照,事业单位法人证书、社会团体法人证书或批准成立证件或其他核准执业证件(复印件);③组织机构代码证(复印件);④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身份证(复印件)。 以上材料复印件须注明“此件与原件相同”并加盖单位公章,同时提供原件审核(法人或负责人身份证可以不提供原件)。 2、变更开户银行、开户名、银行帐号,必须按标准内容作详细填写。缴费方式由转帐变更为托收时,必须填写开户银行、开户名、银行帐号栏。 3、其他栏目的的变更,在该栏目内如实填写变更前后的内容即可,有特殊情况请附加说明。 4、不变更的栏目请不要填写。

论《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

论《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 思想政治教育一班 41301003 李自繁 关键词:阶级分析方法新应用国际关系 摘要:虽然当今时代的主题和任务与毛泽东所处的时代相比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但是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基本原则和科学方法,仍具有普遍的和长久的指导意义!新时期、新形势面前我们可以在深刻分析当前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对过去党在长期革命中取得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成果进行创新性的应运和发展,使过去的理论成果在新时期发挥新的作用! 毛泽东在一九二六年做《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旨在论证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和对象!从而认清真正可以团结的朋友和真正需要打击的敌人,将革命顺利进行到底!在当时这篇文章更注重于对国内阶级问题的分析上、更注重于解决国内矛盾!那么在新时期,我们可以将这个理论进行新的应运和发展,使它在新时期发挥新的作用。如果将毛泽东在文章中提到的各阶级比作世界上不同种类的各个主权国家,通过对各个国家的深刻分析,从而明辨谁是我们可以真正团结的朋友,谁是我们需要共同防御的敌人!这样更有利于我国在国际上取得积极主动的地位,使我国在国际上的道路越走越宽广!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写道:“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中国过去一切革命斗争成效甚少,其基本原因就是因为不能团结真正的朋友,以攻击真正的敌人。

革命党是群众的向导,在革命中未有革命党领错了路而革命不失败的。我们的革命要有不领错路和一定成功的把握,不可不注意团结我们的真正的朋友,以攻击我们的真正的敌人。我们要分辨真正的敌友,不可不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经济地位及其对于革命的态度,作一个大概的分析。”他强调了认清朋友与敌人对革命的极端重要性,并且认为历史上从来没有一个在认不清敌友的情况下,取得革命胜利的例子!近代中国史上,就有不少例子! 自1840年英国打开国门的将近100年间以来,堂堂占世界人口将近四分之一的东方大国却遭受这列强的百般侵略和压迫,民族备受凌辱,军阀混战不已,人民在苦难中针扎!这是为什么呢?当时中国确实是落后,列强的船确实是坚固,炮确实是锐利,但清政府又真正的整顿军队,团结民众去抗击列强的有几回呢?若是说到团结民众应该是没有的。不但不团结反而是变相的联合列强反动的镇压! 英国侵略中国的军队不过万人,中国有着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若是诱军深入,内陆的省份加以支援,沿海省份阻断英军的退路,怎么能不取胜呢?1851年洪秀全在广西桂平金田村发动金田起义,开始反清的农民抗争,但是当时正值列强侵华,按理说当时最主要的矛盾是民族矛盾,最大的敌人是列强,可在列强一步一步的侵略中国的时候,清政府与太平军打的不可开交。这支本来可以跟清政府并肩作战共同抗击列强的太平军,反而成了清政府致力剿杀的对象。这就大大削弱了清抗击列强的力量!兴起于19世纪末的义和团运动,虽然是有反清的倾向,但更主要的是反对列强,曾多次痛击侵略军,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读后感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读后感 通过阅读《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了解到毛泽东是一个相当有远见有分析能力的领导人,能够正确掌握当时中国的国民情况,并作出正确的分析,指出中国无产阶级的最广大和最忠实的同盟军是农民。这篇文章是在党内出现左右倾主义的背景下完成的。以陈独秀为代表,只注意同国民党合作,忘记了农民;以张国焘为代表,只注意工人运动,同样忘记了农民,这两种倾向都感觉自己力量不足,而不知道到何处去寻找力量,到何处去取得广大的同盟军。 毛泽东在这个关键时刻通过正确的对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明确指出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是相当及时和正确的。通过对中国社会各个阶级分析得出:一切勾结帝国主义的军阀、官僚、买办阶级、大地主阶级以及附属于他们的一部分反动知识界,是我们的敌人毛泽东在文章中对农民中的小资产阶级和半无产阶级的经济地位和对革命的态度进行了具体分析。他认为自耕农属于小资产阶级,他们的经济状况有三种不同类型 ,一是“有余粮剩米的”,二是“恰足自给的”,三是“每年要亏本的”,还指出半无产阶级中的半自耕农和半益农生活境遇都苦,特别是贫农,“荒时暴月,向亲友乞哀告怜,借得几斗几升,敷衍三日五日,债务丛杂,如牛负重乃农民中之极艰苦者”,因为了解了各类农民经济地位和革命态度以及其数量多少,就初步解决了农民 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作用以及怎样对待各种农民的问题,从而为无产阶级要取 得胜利必须联合农民这一思想奠定了基础。 作为新中国的当代大学生,我们应该学习与人合作,团结的力量是不容忽视的,同时我们不应该目光短浅,只重眼前利益,我们应该有长远的打算。今后的道路上,我们应该切实分析当前国际情势,提出阻碍我们发展的实际问题,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努力做到与时俱进。就当前形势而言,大多数同学较为关注毕业之后的就业问题,那么,现在的我们应该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有一定的实践能力,并深入社会,对社会的就业情况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对以后的就业方向有一个自己的打算与目标。同时,在大学期间应学会与人相处、合作,做到“先学会做人,在学会做事”。

哲学生活知识点上部分2020年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知识点总结:

生活与哲学 1.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1)哲学是什么 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 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1)区别、 ①含义不同、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哲学就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 ②世界观人人都有,而哲学只有经过系统学习的人才能掌握。 ③一般人的世界观往往是自发的、零散的、缺乏理论论证的,而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有一套理论体系。 (2)联系、 哲学以世界观为内容和基础,没有世界观就没有哲学,世界观以哲学为最高表现,二者不能截然分开。 整个世界包括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客观世界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主观世界指人的意识领域。 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 (1)区别、含义不同。世界观是指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人们用这种观点作指导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成为方法论。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观点。 (2)联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 世界观与方法论和哲学的关系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我们可以说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又是关于方法论的学问。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1)区别、

①哲学是人类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的各种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和反思的一门学问。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和奥秘,哲学则对个别的规律和特性进行新的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②哲学与具体科学是一般和个别、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2)联系、 ①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那种把哲学看作“科学之科学”,认为哲学可以取代具体科学的看法是错误的。 ②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任何轻视哲学,否认哲学对具体科学的指导作用的看法,都是错误、有害的。 哲学与时代精神 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牢牢的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哲学的作用 (1)哲学与我们的生活的关系、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2)哲学具有的作用。 ①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②从哲学的本义、爱智慧或追求智慧。哲学就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 ③真正的哲学可以使我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地变化与发展,用睿智的眼光看待生活和实践,正确对待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正确对待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正确对待进与退、得与失、名与利,从而为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 ④从哲学的任务上看,哲学能在人类生活的路途上点起前行的明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3)真正的哲学对社会变革的作用 ①体现在可以通过对社会的弊端,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 ②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③总之,任何反映时代的历史人物和客观要求的哲学,都可以成为这一时代社会变革的先导,推动时代的步伐,指导社会的变革。

近代中国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

近代中国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 随着近代中国从封建社会逐步演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阶级关系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动。 旧阶级的变化: (1)地主阶级:军阀、资本家、地主 (2)农民阶级:自耕农、贫、雇农(流入城市) 新阶级的产生 (1)无产阶级: 1.组成:通商口岸的码头工人;外国轮船雇用的中国海员,外面资本家在中国设厂,兴建各种建筑工程的雇佣工人;洋务派兴办的军事工业、民用企业中的工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开办的近代企业中的工人。 2.形成过程:(a)19世纪40~50年代,第一批产业工人产生;(b)19世纪60~70年代,第二批产业工人产生;(c)一战期间,第三批产业工人产生。 3.特点:(a)分布集中;(b)产生较早(比资产阶级早30年),人数少;(c)与农民有天然联系; (d )所受到的压迫世界罕见。 (2)资产阶级:买办、商人、地主、官僚、华侨等等投资新式企业转化而成, 中国资产阶级可分为两个部分: 1.官僚买办资产阶级(大资产阶级):是和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国家政权结合在一起的买办的封建的垄断资产阶级,集封建性、剥削性、买办性、寄生性、垄断性于一身。 2.民族资产阶级: (a)由投资于官督商办、官商合办及商办企业的官僚、地主、买办商人转化而来的; (b)机器生产的手工工场场主转变而来。 其特点: (a)革命性:它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压迫,具有反对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束缚的革命要求; (b)妥协性、软弱性、动摇性:它与外国资本主义和国内封建势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身的力量又很薄弱,因而缺乏反侵略和反封建的坚决性。 双重性对后来的革命运动产生了直接或者说是间接的影响。(仅供参考) 先看下面这句话对近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高度概括。 “随着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开始转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各种社会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然而,如果我们仅仅拘泥于课本的表述,就无法解决教学中的一些问题,还需要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思考。 关于近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有下面两方面思考。 1.,关于对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的理解。 这一矛盾包括哪些方面?它与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是怎样的关系?

社会转型时期我国家庭代际关系的变迁研究

社会转型时期我国家庭代际关系的变迁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社会进入转型时期,社会变迁引起了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变化,我国传统家庭代际关系也受到了较大的冲击。社会转型时期我国家庭代际关系的变迁所产生的社会问题,如“家庭养老、老年人责任重大、代际伦理道德丧失”等,对社会产生了怎么样的影响,新时期的家庭代际关系将怎样发展,将在下文予以讨论。 标签:社会转型;代际关系;变迁;问题 中国传统家庭代际关系总体上很少有冲突和矛盾,相对比较和谐,具有的积极意义和消极影响,对我们处理家庭代际关系仍然有着深远的借鉴意义。20世纪是一个社会急剧变革的时代,对于经历了从封建社会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中国社会来说更是如此,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转型加剧,在当前的社会动荡和变革当中,人们正面临各种“家庭危机”。表现为:“家庭养老模式崩溃”、“生育率持续降低”、“离婚率大大提高”等。现代社会家庭代际关系正处于传统与现代不断冲突和融合的状态之中,那么,中国的家庭将朝着怎样的方向进行变化呢?受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的影响,中国家庭的代际关系也经历着动态的变迁过程。 一、传统家庭代际关系的考察 以自然经济为主的传统社会,生产力水平比较低,决定了中国传统的家庭代际关系是一种主从型的家庭关系,遵从着“父慈子孝”的家庭关系模式,子女各方面要依从于父母,父子关系是该关系的核心。传统中国家庭代际关系最重要的诠释是“反哺”,费孝通将中国代际关系概括为“反馈模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中国人的代际关系是子女必须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赡养老人是子女的责任,这种反馈式的代际关系被称为“哺育”与“反哺”。在封建社会中的家庭关系,与父权的家庭制度相适应,法律及礼制规定的家长权力实质上是一种主从型的家庭关系,家庭成员必须服从家长的权威,“家长对外代表家庭,对内管理家庭内部的一切大小事务”。传统的家庭代际关系有以下几方面内容: 文化传承。家庭集生产、消费、生育与赡养于一体,代与代之间严格遵守着各自的角色地位,按照儒家代际伦理支配各自的行为,形成代代相传的文化传承关系。 家长制管理。在封建社会中的家庭关系中亲代与子代之间的关系属于主从关系,家庭内的家长对于家庭内的其他成员具有教令责罚权、婚姻决定权,统理财产权等权利。 “孝”作为核心思想。传统家庭代际关系中,家长制的权威,子代对家庭内的家长及家族内的其他长辈有严格的行为规范。子代对亲代及族内长辈要“孝”,古有父母去世子要守孝三年、父母生病子割肉救之等广为流传的孝子榜样传承古

2018高考作文预测话题:代际沟通

2018年参加高考的大多是第一批00后的学生,而他们的父母大多是70后,两代人之间是近三十年的时间跨度,而这三十年,也是中 国经济发展最迅速最突飞猛进的三十年,同时也是各种理念变化最快捷的三十年.....两代人之间必然存在着不同理念的碰撞,存在着代 际沟通的困难。所以,关注代际关系,关注代际间的沟通问题,对于 中国人的生活非常有意义。 从另一个角度看,代际沟通问题和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他们肯 定深有所感,便于抒发情感,也便于理性思考。既符合了高考作文一向倡导的“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命题理念,也有利于学生 写出真感情,进行自我审视。有利于考生对中国当前的伦理关系、社 会理念、青少年成长等问题进行深入思考。 同时,这一话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辨精神,说到代际沟通,肯定 需要考生考虑”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要求考生直面自 己与父母之间的代际关系,并分析原因,同时需要考生既要站在自己角度进行自我抒发自我反思,同时站在父母角度思考他们的不易,以便于最后指出解决代际沟通问题最好的办法。所以特别能考查考生全面看问题和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由以上分析,这个话题也是2018高考作文备考的重点,需要2018届考生重点关注。 【命题范例】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10年前,一个名为“父母皆祸害”的小组在豆瓣网成立,拥有10

余万成员。这是由于一些50后父母用过去时代留下的印记教育子女,也用自己的生活思维规定子女的前途路线,造成了新生代80后子女的叛逆。中国年轻子女与原生家庭代际矛盾第一次以如此撕裂的状况 展现在公众视野之中。 10年后,这个小组已进入“雪藏”状态,当初那些“不听老人言” 的年轻人有的已经妥协,有的则仍在现实生活中继续坚持着自己的选择,但愤怒早已不在,取而代之的是更多的理解和沟通,以及对更好 生活的追求。 上述材料带给你怎样的思考与联想?请你联系个人的生活与感悟,写一封信给自己的父亲或母亲,敞开心扉谈谈你对代际关系和谐发展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 少于800字。 【审题立意】 这是2018年4月份长沙雅礼中学和河南省实验中学的联考作文题。 这一考题既结合了社会现实事件,又启发考生“联系个人的生活与感悟”,“敞开心扉谈谈你对代际关系和谐发展的认识与思考。”所以,这是一道既有利于学生抒发情感又有利于学生深入思考的作文命题。从我校学生写作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的作文均言之有物,情感 真挚,思之有道,涌现出了一批佳作。 在审题立意上注意以下几点: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读后感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读后感通过阅读《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了解到毛泽东是一个相当有远见有分析能力的领导人,能够正确掌握当时中国的国民情况,并作出正确的分析,指出中国无产阶级的最广大和最忠实的同盟军是农民。这篇文章是在党内出现左右倾主义的背景下完成的。以陈独秀为代表,只注意同国民党合作,忘记了农民;以张国焘为代表,只注意工人运动,同样忘记了农民,这两种倾向都感觉自己力量不足,而不知道到何处去寻找力量,到何处去取得广大的同盟军。陈独秀也好,张国焘也好就其本质不是不想把中国引向共产主义。但是他们的错误就是过分的依赖于自己的主观意向,片面的强调某一个方面正确。 毛泽东在这个关键时刻通过正确的对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明确指出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是相当及时和正确的。通过对中国社会各个阶级分析得出:一切勾结帝国主义的军阀、官僚、买办阶级、大地主阶级以及附属于他们的一部分反动知识界,是我们的敌人。工业无产阶级是我们革命的领导力量。一切半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是我们最接近的朋友。那动摇不定的中产阶级,其右翼可能是我们的敌人,其左翼可能是我们的朋友——但我们要时常提防他们,不要让他们扰乱了我们的阵线。 在这篇文章中毛泽东运用了一种独特的分析方法——阶级分析法。毛泽东根据旧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特别国情,灵活的运用了阶级分析法。他并不是注重各阶级的生产关系的属性,然而却突出了内外民族矛盾、贫富阶级矛盾,以分析各阶级的政治态度,尤其是从动态角度考察了各阶级的政治态度,划清了敌我友界线,从而确定了正确的革命路线和政治策略。正是因为运用了这种独特的分析方法,毛泽东才能根据当时中国的国情,对中国当时各阶级做出正确而明智的分析,为党当时的发展指明了道路。最终得出结论“一切勾结帝国主义的军阀、官僚、买办阶级、大地主、反动的知识阶级所谓中国大资产阶级,乃是我们的敌人,乃是我们真正的敌人一切小资产阶级、半无产阶级、无产阶级乃是我们的朋友,乃是我们真正的朋友。那动摇不定的中产阶级,其右翼无须把他们当作我们的敌人一一即现时非敌人也去敌人不远其左翼可以把他们当作我们的朋友——但不是真正的朋友。我们要时常提防他,不要让他乱了我们的阵线。 这篇文章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毛泽东对当时中国农民问题的分析。因为中国拥有数量广大的农民,他们长期受压迫,有极大的革命热情和动力,但是却没有人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毛泽东在文章中对农民

高考必背哲学原理整理

(必修4)哲学原理整理 一、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第1、2、3课) 1.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①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世界观人人都有,有正确和错误之分。 ②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把世界观加以理论化、系统化而形成的思想体系。 哲学与世界现的研究对象都是整个世界。 2.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的关系: ①哲学既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也是关于方法论的学说。 ②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3.哲学与具体科学(具体科学知识)的关系: ①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②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哲学与具体知识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4.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最重要的方面,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②思维和存在有没有统一性(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个方面,对这个方面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哲学上的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③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之所以成为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因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中首先要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首先要回答和无法回避的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决定着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对哲学其他问题的回答。 5.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③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6.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①主观唯心主义;②客观唯心主义 7.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因为它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牢牢地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8.哲学对社会变革的作用(真正的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①首先体现在它可以通过对社会的弊端、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②哲学对社会变革的作用,还体现在它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9.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基本特征、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 (1)历史条件: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与发展);自然科学基础(三大发现) 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的辩证法与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2)基本特征:(三个统一) ①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实践基础上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 ②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统一。 ③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二、辩证唯物论(第4、5课) 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的。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相符合。 〖反对〗:反对实际工作中的主观主义(违背世界物质性原理的表现) ★2、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②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反作用),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方法论〗①这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②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3.物质与运动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近现代史纲要简答题

近现代史纲要简答题&论述题复习重点 1、简答近代中国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 (1)随着近代中国从封建社会逐步演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的阶级关系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动。不仅旧的阶级发生了变化,还有新的阶级产生。 (2)旧的被统治阶级农民仍是近代中国社会人数最多的被剥削阶级。 (3)近代中国诞生的新兴的被压迫阶级是工人阶级,它的来源主要为城乡失业的农民,手工业者和城市贫农,中国工人阶级最早出现在19世纪40至50年代。 (4)中国资产阶级也是近代中国新产生的阶级,但它的来源不同,构成复杂。它分为官僚资本主义和民族资本主义。 2、近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特点是什么? (1)官僚资产阶级具有浓厚的封建性和买办性。 (2)小资产阶级经济地位不稳定,经常在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间摇摆不定。 (3)民族资产阶级带有浓厚的两重性,即革命性和软弱性。 3、近代中国工人阶级特点是什么? (1)人数不多,却是中国新生产力的代表。 (2)它身受帝国主义、封建势力、资产阶级三重压迫,工资低、劳动时间长、劳动条件恶劣,受剥削最深,革命性最强。 (3)组织纪律性强,集中、团结,与农民有着天然联系等优点。 4、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两大历史任务:(1)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2)实现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富裕。 关系:(1)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2)前者是后者的前提条件。只有完成第一大任务,才能为第二大任务的完成创造条件,开辟道路,中国人民才有可能集中力量进行现代化建设,逐步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实现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富裕,从而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5、《天朝田亩制度》的土地分配方案及其意义是什么? 分配方案:(1)将土地按亩产高低划分为9等。好坏搭配,按人口平均分配。 (2)农副业产品的生产与分配,都以基层组织“两”来实行管理。 意义:(1)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2)表现了广大农民要求平均分配土地的强烈愿望。 (3)是对以往农民战争“均贫富”、“等贵贱”和“均平”、“均田”思想的发展和超越。 6、《资政新篇》的主要内容及其性质是什么? (1)政治方面:加强中央集权;学习西方,制定法律制度。 (2)经济方面: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提倡雇佣劳动制。 (3)思想文化方面:设立新闻官,(新)兴办学校,医院和社会福利事业。 (4)外交方面:同外国平等交往,自由通商。 实质:太平天国某些领导人在后期试图通过向外国学习来寻求出路的一种努力。 7、如何认识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意义?

基于代际团结模式随迁父母居住安排对代际关系的影响

基于代际团结模式随迁父母居住安排对代 际关系的影响 一、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流动人口进入城市工作和生活。《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2》显示,目前我国2.3亿的流动人口中农村户籍流动人口即“农民工”已经达到80%,而且人口流动呈现家庭化趋势,有近70%的流动人口与家庭一同流动;农村随迁父母是其中重要 的组成部分。农村流动人口将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持续增长。随迁父母长期在农村生活,早已习惯了乡土社会的生活方式;进入城市之后他们将面对生活环境的巨大改变,不仅要应对子女外出工作期间单调枯燥的家务劳动,同时由于社会资源贫乏和经济能力低下而面临社会适应与城市生活融入的巨 大压力。代际关系在农村随迁父母的城市生活中越来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特别是在城乡二元的制度壁垒将农村随迁父母阻挡于城市的社保福利之外的情况下;而家庭代际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农村随迁父母在城市的生活质量,关系到这些将要步入或已经处于晚年的中老年随迁父母是否能够在 城市颐养天年。

目前有关随迁父母的研究少之又少,已有的少量研究主要关注农村随迁老人即农村随迁父母中的老年群体的精神 生活与社会融入,认为农村随迁老人是一个亟须社会关注的群体。 在精神生活方面,相关研究从闲暇时间利用、社区活动参与、对社区的心理认同等方面描述农村随迁老人的精神生活状况,发现该群体的精神生活单调,主要表现为闲暇时间中的娱乐活动较贫乏、很少参与社区活动、对城市社区的认同度低。 在社会融入方面,农村随迁老人在城市受到家庭、社区人际和社会政策等多层面的社会排斥,政策限制、文化差异、社会资本、个体特征等被认为是影响农村随迁父母社会融入的重要因素。 随迁老人从农村进入城市与子女生活在一起,如何适应与融入陌生的城市场景与社区生活、处理相对复杂的家庭关系,已经成为农村随迁老人面临的重大人生课题。 总之,学术界不仅对农村随迁父母的研究少,同时关注面也较窄、鲜有深入的探讨,农村随迁父母的家庭代际关系需要被给予更多关注。

2018高考作文预测话题之代际沟通

2018高考作文预测话题之代际沟通 【话题预测】 2018年参加高考的大多是第一批00后的学生,而他们的父母大多是70后,两代人之间是近三十年的时间跨度,而这三十年,也是中国经济发展最迅速最突飞猛进的三十年,同时也是各种理念变化最快捷的三十年.....两代人之间必然存在着不同理念的碰撞,存在着代际沟通的困难。所以,关注代际关系,关注代际间的沟通问题,对于中国人的生活非常有意义。 从另一个角度看,代际沟通问题和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他们肯定深有所感,便于抒发情感,也便于理性思考。既符合了高考作文一向倡导的“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命题理念,也有利于学生写出真感情,进行自我审视。有利于考生对中国当前的伦理关系、社会理念、青少年成长等问题进行深入思考。 同时,这一话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辨精神,说到代际沟通,肯定需要考生考虑”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要求考生直面自己与父母之间的代际关系,并分析原因,同时需要考生既要站在自己角度进行自我抒发自我反思,同时站在父母角度思考他们的不易,以便于最后指出解决代际沟通问题最好的办法。所以特别能考查考生全面看问题和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由以上分析,这个话题也是2018高考作文备考的重点,需要2018届考生重点关注。

【命题范例】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10年前,一个名为“父母皆祸害”的小组在豆瓣网成立,拥有10余万成员。这是由于一些50后父母用过去时代留下的印记教育子女,也用自己的生活思维规定子女的前途路线,造成了新生代80后子女的叛逆。中国年轻子女与原生家庭代际矛盾第一次以如此撕裂的状况展现在公众视野之中。 10年后,这个小组已进入“雪藏”状态,当初那些“不听老人言”的年轻人有的已经妥协,有的则仍在现实生活中继续坚持着自己的选择,但愤怒早已不在,取而代之的是更多的理解和沟通,以及对更好生活的追求。 上述材料带给你怎样的思考与联想?请你联系个人的生活与感悟,写一封信给自己的父亲或母亲,敞开心扉谈谈你对代际关系和谐发展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审题立意】 这是2018年4月份长沙雅礼中学和河南省实验中学的联考作文题。 这一考题既结合了社会现实事件,又启发考生“联系个人的生活与感悟”,“敞开心扉谈谈你对代际关系和谐发展的认识与思考。”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读书报告

1925年12月1日,毛泽东发表了著名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当时为了实施大革命,国共两党已建立起革命统一战线。在这个政治背景下,党内有些同志受右倾机会主义的影响,只注意同国民党合作,忘记了共产党所代表的无产阶级是与国民党所代表的地主、官僚资产阶级存在着根本性的斗争。还有些同志在当时工人运动日趋高涨的形势下,受左倾机会主义影响,只注意了工人运动,忽视了农民运动。这两部分同志都是在革命形势表面大好的情况下麻痹了思想,分辨不清革命的敌人和朋友。毛泽东就是在这种形势下为解决党的真正敌友问题写下了这篇著作。 这篇重要论著,集中当时党内的正确主张,回答了中国革命提出的许多重大问题,辨明了中国革命的敌人和朋友。毛泽东在文章中开宗明义地指出:“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毛泽东在这篇文章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将中国社会各阶级分为五大部分:地主阶级和买办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半无产阶级、无产阶级。毛泽东在文章中分析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经济地位和政治态度,他指出:“一切勾结帝国主义的军阀、官僚、买办阶级、大地主阶级以及附属于他们的一部分反动知识界,是我们的敌人。工业无产阶级是我们革命的领导力量。一切半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是我们最接近的朋友。那动摇不定的中产阶级,其右翼可能是我们的敌人,其左翼可能是我们的朋友——但我们要时常提防他们,不要让他们扰乱了我们的阵线。”通过这样的阶级分析,毛泽东初步阐明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无产阶级团结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一切半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争取中产阶级的左翼,以打倒帝国主义、军阀、官僚、地主、买办阶级,建立各革命阶级的联合统治,反对在中国建立民族资产阶级的一阶级统治的国家,争取

家庭结构与代际传播模式研究初探

2012年第12期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No.12,2012 第28卷JOURNAL OF EDUCATIONAL INSTITUTE OF JILIN PROVINCE Vol .28(总300期) Total No .300 收稿日期:2012—11—14 作者简介:成婧(1981—),女,吉林龙井人,吉林大学社会学博士研究生,讲师,主要研究方向:社会学、跨文化传播学。 家庭结构与代际传播模式研究初探 成 婧 (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吉林长春,130117;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吉林长春, 130021)摘要:本文以家庭结构转型的背景为出发点,研究代际沟通模式的演变历程。从家庭社会学微观视角,描述当代家庭代际沟通模式的发展变化,发现导致家庭代际沟通冲突的原因,并总结当家庭代际沟通模式的特点。 关键词:家庭结构;代际传播;文化演进;社会变迁中图分类号:DF5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2)12—0060—02 一、绪言 据资料显示,改革开放以来学者对当代家庭代 际关系进行纵向的历时性的研究中,主要是从历史演变,政治变革及社会结构转变等因素为视角分析代际关系变迁的。鲜有学者以人际传播的视角将家庭结构变迁和代际关系研究系统地整合起来。个人是构成家庭的基本单位,而个人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等因素的变化必然造成家庭结构和代际传播模式的变迁。这一过程是对以往代际关系研究视角的挑战和创新。 代际关系研究有宏观微观之分。从微观的角度讲,是家庭内成员间的关系。它包括最基本的亲子关系,以及与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密切相关的婆媳关 系、 或隔代的血缘关系———祖孙关系;从宏观角度讲,代际关系是社会财富和经济资源在代际之间的 分配、交换、转移和传递的形式,以及承担义务与分享权利等方面。从近年来发表的论文来看,学者们大多从宏观的角度研究老年一代与青年一代的代际关系和改变,微观角度的研究寥寥,大多是以社会上的通俗读物为主。本文是对微观家庭代际关系研究的有益补充。 家庭以及代际关系是社会学范畴研究的内容,相关著述颇丰。然而在人际传播、文化类型、维度及价值取向的研究和沟通模式方面,则以跨文化交流学和传播学研究见长。本文通过整合以上学科相关理论和研究方法,研究中国家庭代际间的沟通模式, 实现家庭代际关系研究的理论创新。 二、国内外研究述评 与国内相比,国外代际关系研究具有研究历史长,理论较为完善系统。在代际关系的研究方面,我国尚没有创新性的理论,大都是借鉴国外理论来解 释中国国内代际关系问题, 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然而,处于转型期的中国因政治经济体制、历史、文化 等多方面的演进,亟待研究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系统理论。 人际传播在理论研究上还处于初期阶段,缺乏对人的关系结构和变化的探讨。同时,家庭结构变迁对家庭内部成员传播方式的研究也有所欠缺。 在国内家庭结构研究方面,研究中仍大量显现出对传统家庭结构的研究, 然而社会转型所带来的巨变使得中国家庭呈现出各种特殊的结构,其复杂性与特殊性是需要不断进行创新性研究的。 三、变迁中典型的家庭结构与沟通模型 (一)独生子女家庭 图1独生子女家庭沟通模型概略图 本文以施拉姆的循环沟通模型为依据,勾勒出 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