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有名号的兵种整理

春秋战国:
商:必死之士([六千 良车七十乘]【《吕氏春秋·仲秋纪·简选》:“殷汤良车七十乘,必死六千人,以戊子战於郕,遂禽推移、大牺,登自鸣条,乃入巢门,遂有夏。桀既奔走”】【《国语·鲁语下》:“天子有虎贲,习武训也;诸侯有旅贲,御灾害也”】)
周:虎贲军([三千 简车三百乘,吕尚]【《吕氏春秋·仲秋纪·简选》:“武王虎贲三千人,简车三百乘,以要甲子之事於收野,而纣为禽。”】)。
秦:铁鹰锐士([一千六百余人 轻军,创始人:司马错。][铁鹰锐士见于孙皓晖小说《大秦帝国》,史料中并无记载。]【老秦军时期,铁鹰剑士名闻天下,全军也只有堪堪百余人。属于稀少的特殊部队。司马错做上将军后,在保留铁鹰剑士简拔制的同时,创立了铁鹰锐士制。】【这铁鹰锐士不单剑术超凡,且要马战步战一样精通,任何兵器到手也都是一样娴熟。当世的步战士兵以魏国武卒最为精锐,天下呼之为“魏武卒”。骑战则以赵国的“胡刀骑士”与齐国的“技击骑士”并称精锐。秦国变法后的新军在收复河西的大战中横空出世,被天下惊呼为“锐士”。司马错便借这个名号创立了铁鹰锐士:下马步战以超越魏武卒为准,上马骑战以超越赵齐骑士与匈奴胡骑为准。】【《荀子·议兵篇》
:“故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
魏:魏武卒([五万 重步,吴起]【《荀子·议兵篇》:“魏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属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负服矢五十个,置戈其上,冠胄带剑,赢三日之粮,日中而趋百里,中试则复其户,利其田宅,是数年而衰,而未可夺也,改造则不易周也,是故地虽大,其税必寡,是危国之兵也。”】)。
赵:胡服骑士([创始人:赵武灵王][武陵(灵)铁骑,又名胡刀骑士,正史不见记载]【《史记·赵世家》:“王曰:“吾国东有河、薄洛之水,与齐、中山同之,东有燕、东胡之境,而西有楼烦、秦、韩之边,今无骑射之备。故寡人无舟楫之用,夹水居之民,将何以守河、薄洛之水;变服骑射,以备燕、三胡、秦、韩之边。”於是遂胡服矣。”】【《史记·赵世家》:“主父欲令子主治国,而身胡服将士大夫西北略胡地,而欲从云中、九原直南袭秦,於是诈自为使者入秦。秦昭王不知,已而怪其状甚伟,非人臣之度,使人逐之,而主父驰已脱关矣。审问之,乃主父也。秦人大惊。主父所以入秦者,欲自略地形,因观秦王之为人也。”】)、百金之士([李牧的北地军五万]【《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李牧至,如故约。匈奴数岁无所得。终

以为怯。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原一战。於是乃具选车得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五万人,彀者十万人,悉勒习战。”】【《史记·冯唐列传》:“百金之士十万。”】)、黑衣卫(【《史记·赵世家》:左师公曰:“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怜爱之,原得补黑衣之缺以卫王宫,昧死以闻。”】【《战国策·赵四·赵太后新用事》:“左师公曰:“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爱怜之,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官,没死以闻。”】)。
齐:技击骑士([司马穰苴、田忌、孙膑、田文][齐国共设有五都,五都均设有选练的常备兵,即所谓技击,也称“持戟之士”,因而有所谓“五都之兵”,也称为五家之兵。]【荀子·议兵篇:“齐人隆技击,其技也,得一首者,则赐赎锱金,无本赏矣。是事小敌毳,则偷可用也,事大敌坚,则涣然离耳。若飞鸟然,倾侧反复无日,是亡国之兵也,兵莫弱是矣。是其去赁市佣而战之几矣。”】【《史记·燕召公世家》:“孟轲谓齐王曰:“今伐燕,此文、武之时,不可失也。”王因令章子将五都之兵,以因北地之众以伐燕。”】【《战国策·齐一·苏秦为赵合从说齐宣王》:“齐地方二千里,带甲数十万,粟如丘山。齐车之良,五家之兵,疾如锥矢,战如雷电,解如风雨…”】【《孟子·公孙丑章句下·第四节》:孟子之平陆。谓其大夫曰:“子之持戟之士,一日而三失伍,则去之否乎?”】)。
燕:公子府死士([创始人:燕公子丹,荆轲、秦舞阳]【《史记·刺客列传》:“乃装为遣荆卿。燕国有勇士秦舞阳,年十三,杀人,人不敢忤视。乃令秦舞阳为副。”】)。
韩:击刹([韩国强弩狙击手][找不到记载,不过苏秦列传有韩国弓弩手的记载]【《史记·苏秦列传》:“天下之彊弓劲弩皆从韩出。谿子、少府时力、距来者,皆射六百步之外。韩卒超足而射,百发不暇止,远者括蔽洞胸,近者镝弇心。”】)、材士([据说人数不多]【《史记·苏秦列传》:“韩卒之剑戟皆出於冥山、棠谿、墨阳、合赙、邓师、宛冯、龙渊、太阿,皆陆断牛马,水截鹄雁,当敌则斩坚甲铁幕,革抉簠芮,无不毕具。以韩卒之勇,被坚甲,蹠劲弩,带利剑,一人当百,不足言也。”】【《战国策·东周·秦攻宜阳》:君曰:“宜阳城方八里,材士十万”。】)。
楚(技能:王卒,荆尸阵):选练之士([吴起]【《韩非子·和氏》:“不如使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绝灭百官之禄秩,损不急之枝官,以奉选练之士。”】)、宫甲([芈商臣][东宫,太子的禁卫]【《左传·文公元年

》:“冬十月,以宫甲围成王。王请食熊蹯而死。弗听。”】【[成德臣]《左传·僖公二十八年》:“王怒,少与之师,唯西广、东宫与若敖之六卒实从之。”】)、若敖六卒([一百八十辆 车兵,成德臣]【《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子玉以若敖六卒将中军,曰:「今日必无晋矣。」子西将左,子上将右。胥臣蒙马以虎皮,先犯陈、蔡。陈、蔡奔,楚右师溃。狐毛设二旆而退之。”】)、申息之师([鬬(斗)克、屈御、公子申、公子成]【《左传·僖公二十五年》:“秦、晋伐鄀。楚斗克、屈御寇以申、息之师戍商密。”】【《左传·成公六年》:“晋栾书救郑,与楚师遇于绕角。楚师还,晋师遂侵蔡。楚公子申、公子成以申、息之师救蔡,御诸桑隧。”】)。
晋(公卒):乘广(【《左传·宣公十二年》:“潘党既逐魏錡,赵旃夜至于楚军,席于军门之外,使其徒入之。楚子为乘广三十乘,分为左右。”】)、纪纲之仆([三千,秦穆公送于晋文公]【《国语·晋语四》:“元年春,公及夫人嬴氏至自王城。秦伯纳卫三千人,实纪纲之仆。”】)。
吴:利趾([夫差][陈奇猷《吕氏春秋校释》:“以为前陈之士卒,何必定是善走者?此‘利趾’当即‘利跂’……谓突出於众者三千人也。”]【《吕氏春秋·仲秋纪·简选》:“吴阖庐选多力者五百人,利趾者三千人,以为前陈,与荆战,五战五胜,遂有郢。东征至于庳庐,西伐至于巴、蜀,北迫齐、晋,令行中国。”】)、三色吴军([孙武][如火如荼,望之如墨][窃以为这或许是《尉缭子》所中提到的,有提三万之众而天下莫当者,孙武所练之兵]【《国语·吴语》:“万人以为方阵,皆白裳、白旂、素甲、白羽之矰,望之如荼。王亲秉钺,载白旗以中阵而立。左军亦如之,皆赤裳,赤、丹甲、朱羽之矰,望之如火。右军亦如之,皆玄裳、玄旗、黑甲、乌羽之矰,望之如墨。为带甲三万,以势攻,鸡鸣乃定。”】)。
越:越甲士([人们印象最深的应该是三千越甲可吞吴,还有槜李之战中在两军阵前自刎的死囚。])、习流([勾践、范蠡][司马贞《史记索隐》:谓习流为“流放之罪人,使之习战,任为卒伍,故有二千人。”][然徐天祐 《吴越春秋注·勾践伐吴外传》以为“笠泽之战,越以三军潜涉,盖以舟师胜,此所谓习流,是即习水战之兵。”][顾炎武 《日知录·史记注》亦以“习流谓士卒中之善泅者别为一军。《索隐》乃曰流放之罪人,非也。”今从后说。亦谓熟习水性。]【《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乃发习流二千人,教士四万人,君子六千人,诸御千人,伐吴。”】)。

宋:门官(【《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歼焉。”】)。

楚汉:
秦:骊山徒([二十万,章邯])、长城边军([蒙恬、王离])。
张楚:苍头军([吕臣]【《史记·陈涉世家》:“陈王故涓人将军吕臣为仓头军,起新阳,攻陈下之,杀庄贾,复以陈为楚。”】)。
西楚:江东子弟([八千,项羽]【《史记·项羽本纪》:“梁乃召故所知豪吏,谕以所为起大事,遂举吴中兵。使人收下县,得精兵八千人。”】)、项王精骑([三万 轻骑,项羽]【《史记·项羽本纪》:“汉王部五诸侯兵,凡五十六万人,东伐楚。项王闻之,即令诸将击齐,而自以精兵三万人南从鲁出胡陵。四月,汉皆已入彭城,收其货宝美人,日置酒高会。项王乃西从萧,晨击汉军而东,至彭城,日中,大破汉军。汉军皆走,相随入穀、泗水,杀汉卒十馀万人。汉卒皆南走山,楚又追击至灵壁东睢水上。汉军卻,为楚所挤,多杀,汉卒十馀万人皆入睢水,睢水为之不流。”】)。
匈奴:单于护卫、射雕手。

两汉:
汉:勇敢士([五千,李陵]【《史记·李将军列传》:“李陵既壮,选为建章监,监诸骑。善射,爱士卒。天子以为李氏世将,而使将八百骑。尝深入匈奴二千馀里,过居延视地形,无所见虏而还。拜为骑都尉,将丹阳楚人五千人,教射酒泉、张掖以屯卫胡。”】【《史记·李将军列传》:“数岁,天汉二年秋,贰师将军李广利将三万骑击匈奴右贤王於祁连天山,而使陵将其射士步兵五千人出居延北可千馀里,欲以分匈奴兵,毋令专走贰师也。陵既至期还,而单于以兵八万围击陵军。陵军五千人,兵矢既尽,士死者过半,而所杀伤匈奴亦万馀人。且引且战,连斗八日,还未到居延百馀里,匈奴遮狭绝道,陵食乏而救兵不到,虏急击招降陵。陵曰:“无面目报陛下。”遂降匈奴。其兵尽没,馀亡散得归汉者四百馀人。”】)、细柳营([周亚夫]【《史记·绛侯周勃世家》:“文帝之後六年,匈奴大入边。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军棘门;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

於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於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虎贲郎,羽林骑([两千余人、八百,霍去病、卫青]【《汉书.百官公卿表上》载:“汉武帝建羽林骑,取从军死事之子孙养于羽林,官教以五兵,号曰"羽林孤儿"。”】【一曰“建章营骑”,二曰“期门骑”,后改称“羽林”、“虎贲”。羽林、虎贲皆以中郎将为长官。“建章营骑”以其卫守建章宫,后更名“羽林骑”,取“为国羽翼,如林之盛”之义。】)、北军八校。
起义军:赤眉军([樊崇、徐宣、逄安、谢禄、杨音、董宪]【《后汉书·刘玄刘盆子列传》:“琅邪人樊崇起兵于莒,众百余人,转入太山,自号三老。时青、徐大饥,寇贼蜂起,众盗以崇勇猛,皆附之,一岁间至万余人。崇同郡人逄安,东海人徐宣、谢禄、杨音,各起兵,合数万人,复引从崇。”】【《后汉书·刘玄刘盆子列传》:“初,崇等以困穷为冠,无攻城徇地之计。众既浸盛,乃相与为约:杀人者死,伤人者偿创。以言辞为约束,无文书、旌旗、部曲、号令。其中最尊者号三老,次从事,次卒史,泛相称曰巨人。王莽遣平均公廉丹、太师王匡击之。崇等欲战,恐其众与莽兵乱,乃皆朱其眉以相识别,由是号曰赤眉。”】)、绿林军([王匡、王凤、朱鲔、张卬、王常、成丹、马武、陈牧、廖湛、李轶、李松、刘演]【《后汉书·刘玄刘盆子列传》:“王莽末,南方饥馑,人庶群入野泽,掘凫茈而食之,更相侵夺。新市人王匡、王凤为平理诤讼,遂推为渠帅,众数百人。于是诸亡命马武、王常、成丹等往从之;共攻离乡聚,臧于绿林中,数月间至七八千人。”】【《后汉书·刘玄刘盆子列传》:“三年,大疾疫,死者且半,乃各分散引去。王常、成丹西入南郡,号下江兵;王匡、王凤、马武及其支常朱鲔、张B421等北入南阳,号新市兵:皆自称将军。七月,匡等进攻随,未能下。平林人陈牧、廖湛复聚众千余人,号平林兵,以应之。圣公因往从牧等,为其军安集掾。”】【《后汉书·刘玄刘盆子列传》:“是时,光武及兄伯升亦起舂陵,与诸部合兵而进。”】)。

三国:
:《蔡邕幽州剌史议》称:“伏见幽州突骑、冀州强弩,为天下精兵,国家胆核。”
:关西长矛兵(“关西兵强,习长矛,非精选前锋,则不可以当也”。)
韩玄:苍髯射手([三千,黄忠])。
袁绍:灰霜营([五千 骑兵,袁绍])。

鲜卑:黑鹰骑士([三千,鲜卑黑鹰部落])。

两晋南北朝:
南燕:虎斑突骑([南燕慕容]【《宋书·卷一·本纪第一◎武帝上》:“使宁朔将军索邈领鲜卑具装虎班突骑千余匹,皆被练五色,自淮北至于新亭。”】)。
后赵:黑槊龙骧军([五千 重骑,石虎]【《晋书·卷八十六·列传第五十六》:“重华以谢艾为使持节、军师将军,率步骑三万,进军临河。秋以三万众距之。艾乘轺车,冠白,鸣鼓而行。秋望而怒曰:「艾年少书生,冠服如此,轻我也。」命黑槊龙骧三千人驰击之。艾左右大扰。左战帅李伟劝艾乘马,艾不从,乃下车踞胡床,指麾处分。贼以为伏兵发也,惧不敢进。张瑁从左南缘河而截其后,秋军乃退。艾乘胜奔击,遂大败之,斩秋将杜勋、汲鱼,俘斩一万三级,秋匹马奔大夏。重华论功,以谢艾为太府左长史,进封福禄县伯,邑五千户,帛八千匹。”】【 《邺中记》:“赵王虎建武六年,造凉马台,在城西漳水之南。虎常于此台简练骑卒。虎牙宿卫,蛇云腾(案此句疑有缺字)黑槊骑五千人,每月朔望阅马于此台,乃于漳水之南张帜鸣鼓,列骑星罗,虎乃登台射箭。箭一发,五千骑一时奔走。从漳水之南齐走至于台下。队督以下皆班赍。虎又射一箭,骑五千又齐走于漳水之北。其五千骑流散攒促,若数万人,皆以漆槊从事,故以黑槊为号。季龙又常以女伎一千人为卤簿,皆著紫纶巾,熟锦裤,金银镂带,五文织成鞋,游台上(案:此条见《说郛》)。”】)。
胡夏国(又称赫连夏):铁弗突骑([赫连勃勃])。
冉魏:悍民军([一万重步,冉闵])。
东晋:北府兵([创始人:谢玄、统率;刘裕、刘牢之])。
南梁:白袍军([七千,统率;陈庆之])。
前凉:凉州大马(重装)。
前秦:羽林郎(仪仗队)。
北魏:铁鞭精骑([七千、赍棒,尔朱荣]【《北史·卷四十八·列传第三十六》:“河北贼葛荣率众将向洛阳,众号百万。大将军尔朱荣之卒精骑七千,马皆有副,倍道兼行,东出滏口。葛荣自邺以北列阵数十里,箕张而进。荣潜军山谷为奇兵,分督将已上三人为一处,处有数百骑,令所在扬尘鼓噪,使贼不测多少。又以人马逼战,刀不如棒,密勒军士各赍棒一枚,置于马侧。不听斩级,以棒棒之而已,虑沸腾逐北。乃分命壮勇所当冲突,号令严明,将士同奋。荣身自陷阵,出於贼後,表里合击,大破之,於阵擒葛荣。”】)。
北齐:汉家子弟([高敖曹]【《北齐书·卷二十一·列传第十三》:及平邺,别率所部领黎阳。又随高祖讨尔朱兆于韩陵,昂自领乡人部曲王桃汤、东方

老、呼延族等三千人。高祖曰:“高都督纯将汉儿,恐不济事,今当割鲜卑兵千余人共相参杂,于意如何?”昂对曰:“敖曹所将部曲练习已久,前后战斗,不减鲜卑,今若杂之,情不相合,胜则争功,退则推罪,愿自领汉军,不烦更配。”】)、洞屋车(【用于攻城的战车,侯景曾经用它和它的改进型尖头木驴攻克建康,上面抗矢石,下面可以挖掘破城。】)。
其他:乞活军([司马腾、田甄、李恽、薄盛])。

隋唐:
隋:骁果卫([杨坚、杨素])。
唐:玄甲军([三千 重骑,李世民、秦叔宝、程知节、尉迟敬德、翟长孙]【《资治通鉴·唐纪四》:“秦王世民选精锐千馀骑,皆皁衣玄甲,分为左右队,使秦叔宝、程知节、尉迟敬德、翟长孙分将之。每战,世民亲被玄甲帅之为前锋,乘机进击,所向无不摧破,敌人畏之。行台仆射屈突通、赞皇公窦轨将兵按行营屯,猝与王世充遇,战不利。秦王世民帅玄甲救之,世充大败,获其骑将葛彦璋,俘斩六千馀人,世充遁归。”】)、百骑([葛福顺][初只有百余人,后扩充至千骑、万骑。]【《旧唐书·王毛仲传》:“初,太宗贞观中,择官户蕃口中少年骁勇者百人,每出游猎,令持弓矢於御马前射生,令骑豹文鞯,著画兽文衫,谓之‘百骑’。”】【《新唐书·兵志·志第四十》:“及贞观初,太宗择善射者百人,为二番於北门长上,曰‘百骑’,以从田猎。”】【《通典·职官十》:“ 大唐之初有禁兵,号为‘百骑’,属羽林。”】)、伙头军([薛仁贵])、陌刀兵([重甲,破骑])、长林兵([李建成,两千人])、神策军(哥舒翰、卫伯玉、李晟、鱼朝恩)、长从宿卫([后改称“彍骑”,天宝后,仅存虚名。后亦指骁勇慓悍、长于骑射之兵。 宋 王禹偁 《大阅赋》:“鏖兵神速,彍骑飈驰。”]【《新唐书·兵志·志第四十》:“盖唐有天下二百馀年,而兵之大势三变,其始盛时有府兵,府兵后废而为彍骑,彍骑又废,而方镇之兵盛矣。”】【《文献通考·兵三》:“ 高祖、武后时,天下久不用兵,府兵之法寖坏,番役更代多不以时,卫士稍稍亡匿,至是益耗散,宿卫不能给。宰相张说乃请一切募士宿卫。十一年,取 京兆、蒲、同、岐、华府兵及白丁,而益以潞州长从兵,共十二万,号‘长从宿卫’,岁一番。命尚书左丞萧蒿与州吏共选之,明年更号曰‘彍骑’。”】【“明何景明 《武昌闻边报》诗:“传闻彍骑近长安,北伐朝廷已命官。”】)、千牛卫([奉宸卫])。
郑:江淮排槊兵([王世充]【《新唐书·卷八十九·列传第十四》:“是日猎榆窠,会世充自将兵数万来

战,单雄信者,贼骁将也,骑直趋王,敬德跃马大呼横刺,雄信坠,乃翼王出,率兵还战,大败之,禽其将陈智略,获排槊兵六千。”】【《旧唐书·卷六十八·列传第十八》:“是日,因从猎于榆窠,遇王世充领步骑数万来战。世充骁将单雄信领骑直趋太宗, 敬德跃马大呼,横刺雄信坠马。贼徒稍却,敬德翼太宗以出贼围。更率骑兵与世充 交战,数合,其众大溃,擒伪将陈智略,获排槊兵六千人。”】【《资治通鉴·唐纪四》:“辛巳,世民以五百骑行战地,登魏宣武陵。王世充帅步骑万馀猝至,围之。单雄信引槊直趋世民,敬德跃马大呼,横刺雄信坠马,世充兵稍却,敬德翼世民出围。世民、敬德更帅骑兵还战,出入世充陈,往返无所碍。屈突通引大兵继至,世充兵大败,仅以身免。擒其冠军大将军陈智略,斩首千馀级,获排槊兵六千。”】)。
新罗:花郎道([金庾信])。

五代十国:
落雁都(朱温)、雁子都(朱瑾)、定霸都(刘仁恭)、黑云都(杨行密)、义儿军(李克用)、金枪都、银枪都。

两宋辽金:
宋:背嵬军([岳飞])、八字军([刘錡、王彦])、飞虎军([辛弃疾])、神臂禁军。
金:铁浮图([五千 重骑,完颜兀术])、忠孝军([完颜陈和尚、蒲察官奴、石抹燕山奴、蒲察定住]【《金史·兵志》记载:“哀宗正大二年,议选诸路精兵,直隶密院。““复取河朔诸路归正人,不问鞍马有无、译语能否,悉送密院,增月给三倍它军,授以官马,得千余人,岁时犒燕,名曰忠孝军。以石抹燕山奴、蒲察定住统之。加以正大已后诸路所虏、临陈所获,皆放归乡土,同忠孝军给其犒赏,使河朔俘系知之。故此军迄于天兴至七千,千户以上将帅尚不预焉。又以归正人过多,乃系于忠孝籍中别为一军,减忠孝所给之半,不能射者令阅习一再月,然后试补忠孝军,是所谓合里合军也。”】)。
西夏:铁鹞子([赵元昊])、夏人剑士。

元:怯薛([纳牙阿,一万怯薛军的统帅。])
起义军:红巾军([韩林儿])、青巾军([李喜喜])

明:神机营([沐英])、三千营、五军营、白杆兵([八千,秦良玉])、戚家军([戚继光])、朵颜三卫([朱棣、宁王]【《明史·宁王权传》:“所属朵颜三卫骑兵皆骁勇善战……三卫彍骑及诸戍卒一呼毕集。”】)、狼兵、关宁铁骑([李如松、袁崇焕])、夷丁突骑([吴三桂])、宝船舰队([郑和])、锦衣卫。

清:八旗军([含白甲兵,努尔哈赤、皇太极]【《满文老档·第四十八册》:“著每牛录遣甲兵百人,以十人为白巴牙喇,携炮二门,枪三枝;再将九十甲兵分之,其

四十甲兵为红巴牙喇、携炮十门、枪二十枝,又十人,携盾车二辆、水壶二个。黑营五十人,携炮十门、枪二十枝,又二十人携盾车二辆、梯一架、凿子二把、锛子二把、钓钩二个、镰刀二把、斧二把、席四领、叉二把、连夹棍一根、水壶二个及一月用之木炭、绵甲十五副。每一甲喇携大炮二门。”】)、黑旗军([刘永福])、湘军([曾国藩])、虎枪营、前锋营、绿营兵。

元明清:湘西竿军。

偏箱车阵(西晋)、却月阵(刘宋)、叠阵(南宋)。

炮车【明代的佛朗机炮车是最早的后膛武器之一,其炮弹使用弹仓,可以迅速更换,射速比清代大炮快多了。】、火箭车【明军野战使用的防卫车辆,一般放在军队前方使用。】、偏箱车【戚继光对抗北方游牧民族军队的战车,一侧的装甲可以作为初步的掩体。】

云梯车【带有防盾,绞车,抓钩等多种专用攀城工具。】、巢车【古代的装甲侦查车,用于窥视城中的动静,带有可以升降的牛皮车厢,最早见于《左传》。】、塞门车【守城的武器,一旦城门被撞开,这就是活动的城门。】、塞门刀车【加以改进的塞门车,这样对方很难攀越,形成活动的壁垒。】
唐人称之为绞车弩,也唤作车弩。在杜佑的《通典》第一百四十九卷中曾有提及:今有绞车弩,中七百步,攻城拔垒用之。而同书第一百六十卷又描述了其结构,在安装十二石强弩后,以绞车张弦开弓,弩臂上有七条矢道,居中矢道搁置巨箭,左右各放置三支小箭。以力士敲击机括,则诸箭齐发,据说是无坚不摧。

花腿军([宋·张俊])、俞家军([明·俞大猷])、昌平兵([明·左良玉])、虎翼营([明·于谦]【于造战车百架,配以火器骑兵,冲锋陷阵攻城掠地让平原作战处于劣势的明军战无不胜,故曰如虎添翼】)、水鬼营:(明沿海守倭寇骚扰,倭寇喜以岛礁海堤等战舰无法靠近之处为营,东海司水提督练水鬼营,以刀叉镣戬戟弩等水下兵器训练,游致礁岸下趁倭寇出海时突然袭击,多次助戚家军内外夹击,神出鬼没。)、火神营:(洪武时期建立的火神队,善架小船布水雷,带炸药炸大船,游任船间释放鱼雷,协助大船作战,日本影响最为深刻。)、左旗营:(圆月起义时全村百人斩蒙古人头五千于颗献于朱元璋,辽东之战时无粮草供应生食胡人血肉,以脏器喂马,吓退女真人。洪熙中期受重用,建立先锋队,车楼队,火机队,铳队,骑越队,列队,刀盾队,前阵队,械队,打仗擅长粘勾黏帖挤,以危时领军带头全军背火药冲击敌阵的战斗方式留下凶名,曾助戚家军抗倭,助白杆兵抗清,因汉奸出卖阻击广定支援白杆兵

遭伏击导致白杆兵受重创的就是左旗营。),山阵勇士([罗马方阵,秦·白起])、大戟士([数万,赵·廉颇]【《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是岁,廉颇东攻齐,破其一军。居二年,廉颇复伐齐几,拔之。後三年,廉颇攻魏之防陵、安阳,拔之。後四年,蔺相如将而攻齐,至平邑而罢。其明年,赵奢破秦军阏与下。”】)、陷陈([齐·桓公]【《管子·轻重乙》:管子执枹而揖军士曰:“谁能陷陈破众者,赐之百金。”】)、火牛兵([五千,田单]【《史记·田单列传》:“田单乃收城中得千馀牛,为绛缯衣,画以五彩龙文,束兵刃於其角,而灌脂束苇於尾,烧其端。凿城数十穴,夜纵牛,壮士五千人随其後。”】)、敢死之士([三千,赵胜、李同]【《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於是平原君从之,得敢死之士三千人。李同遂与三千人赴秦军,秦军为之卻三十里。”】)、飞虎军([三千,唐·侯君集、李靖]【侯君集带着8000家乡子弟兵组成“飞虎军”积极响应;几经征战所剩800人,而到了长安保卫战血拼突厥后,又仅仅余下11人;为雪这长安城下之耻,最终打败突厥人,李世民又号召大家踊跃参军,重建“飞虎军”;最终,“战神”李靖带着这支崭新的“飞虎军”突袭突厥,大败颉利,大功告成。】)、煅武营([明·蓝玉])、牌刀手([周仓])。白马军、杨家军。
御林军、冒刃之士、陷陈(阵)之士、勇锐之士、勇力之士、寇兵之士、死斗之士、敢死之士、励钝之士、必死之士、伟用之士、待命之士、厉锋营、折冲营,御士、武卒、持戟、奔命、跳荡兵、勇敢士、奋击、苍头、厮徒、排手,蹶张士、步射,武骑、散骑、骠骑、控弦部。

破风影骑、奔逸风骑,百越蛮兵、南越飞骑、义从胡琦。赤膊轻兵、无当锐士、陷阵甲士、大橹盾士、苍弧健卒。

陷阵勇士、摧锋虎士、重斧禁卫,羽林武射、黑羽神射、蹶张弩士、连弩死士,床弩卫士,车悬枪骑、武卫骁骑、巨灵斧骑、雄鹰飞骑、甲骑具装,神射飞骑、强弩突骑。

先登锐士、百战锐卒、巨斧力士,落雁射手、玄甲弓手、穿杨射手、穿云弓手,游击散骑。

宿卫虎士、敢死剑士、长戟近卫,擘张弩手,游骑兵、枪骑兵、虎贲锐骑,金雕弓骑。

亲卫、禁卫、近卫、宿卫、虎士、锐士、卫士、甲士、死士、力士、勇士、摧锋、陷阵、敢死,勇锐、锐骑、弯刀、甲骑、突击、骁骑,神射、强弓、飞骑、疾驰,玄甲。

战策、才谋、智计、请君入瓮(嫌长自己简化)、坠彀、入穀、赞划(军机)、韬略、密谋、正兵、运筹、伏兵、反间。


以能逾高超远轻足善走者为一营,号

为厉锋营;以能溃破金鼓,绝灭旌旗,冲阵所向披靡者为一营,号为虎贲营;有能折止敌骑之冲突者,聚为一营,号为折冲营。

“军中有大勇敢死乐伤者,聚为一卒,名为冒刃之士;有锐气壮勇强暴者,聚为一卒,名曰陷陈(阵)之士;有奇表长剑、接武齐列者,聚为一卒,名曰勇锐之士;有披距伸钩、强梁多力、溃破金鼓、绝灭旌旗者,聚为一卒,名曰勇力之士;有逾高绝远、轻足善走者,聚为一卒,名曰寇兵之士;有王臣失势欲复见功者,聚为一卒,名曰死斗之士;有死将之人子弟欲与其将报仇者,取秋一卒,名曰敢死之士;有赘婿人虏欲掩迹扬名者,聚为一卒,名曰励钝之士;有贫穷愤怒欲快其志者,聚为一卒,名曰必死之士;有胥廉免罪之人欲逃其耻者,聚为一卒,名曰伟用之士;有材技兼人,能负重致远者,聚为一卒,名曰待命之士。”


古代战车【中国古代在战争中用于攻守的车辆。攻车直接对敌作战,守车用于屯守并载运辎重。一般文献中习惯将攻车称为战车,或称兵车、革车、武车、轻车和长毂。夏朝已有战车和小规模的车战。从商经西周至春秋,战车一直是军队的主要装备,车战是主要作战方式。】、明朝战车【正是是这种背景之下战车在明朝又重新的焕发了活力,各式各样的战车被大量的建造出来。据《续文献考.兵策》记载,正统至万历年间,先后制造了小火车,独伦车,偏箱车,全胜车,轻车,雷火车,先锋霹雳车,独辕车,武刚车,战车,军队小车等。仅仅在天顺六年就建造兵车1220辆,并备有大铜铳,供京师使用。这些战车多用火器装备,并经历了由大到小,由笨拙到精巧,由畜力到人利的发展历程。】
战车种类增多,按作战特点分,有用于攻击的攻车、用于防御和运送辐重的守车;按运动速度分,有轻车、重车。攻车又包括戎路(指挥车)、长毅(攻击车)、!闷车(作机动之用的轻车);守车包括苹车、广车。
他们并不是像号室人那样一窝蜂的攻击,而是彼此间拉开距离,一队队发起冲锋。同时,几架云梯从浓雾中现身。底架以木为床,下置六轮,梯身以一定角度固定在地盘上,同时还配置了一具可以活动的副梯。顶部装有一对轱辘,在登城是,云梯可以沿城墙墙壁自由地上下移动,而不是耗费人力人抬肩扛的冲锋。


秦朝战车的乘法和使用情况,可以从陕西省临潼县秦始皇陵兵马俑坑出土的战车兵得到准确反映。尽管出土时木质车体已经朽毁,但从陶质的战马、甲士的分布情形可以看出:每乘战车仍然是前驾4马,甲士3人,战车的形制也没有很大变化。秦汉之交,汉将樊哙曾以轻车和骑

兵攻破雍南;汝阴侯夏侯婴善用战车,曾 4次以战车突击立功;车骑将军灌婴曾以车骑追击项羽至东城。说明在汉初的战争中,战车仍然发挥着一定作用。大约到汉武帝年间(公元前140~前87),汉王朝的军队为了与匈奴进行持续的战争,发展了大量骑兵部队,此后,战车在战场上便逐渐消失。

1980年陕西临潼秦始皇陵西侧出土了一前一后纵置的两辆大型彩绘铜车。前面的一号车为双轮、单辕结构,前驾四马,车舆为横长方形,宽126厘米,进深70厘米,前面与两侧有车栏,后面留门以备上下。车舆右侧置一面盾牌,车舆前挂有一件铜弩和铜镞。车上立一圆伞,伞下站立一名高91厘米的铜御官俑。其名叫立车,又叫戎车、高车,乘车时立于车上。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三国诗人曹植的一首《游侠篇》描写了侠士的英勇潇洒;“落星奔骥,浮云上骦。急风吹战鼓,高尘拥具装”, 北周诗人庾信的诗句表现了战场的风云变化。诗中的“白马饰金羁”、“高尘拥具装”生动描写了当时盛行的战马装备—马铠,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白马金具装。

三国两晋南北朝是风雨飘摇、战事频繁的时期。为了取得战争胜利,各种势力十分重视军事装备的提升,骑兵的防护装备更是军备发展的重点。当时,骑兵和战马都披上了铠甲,二者配套使用时则被称为“甲骑具装”。骑兵的铠甲出现较早,完整的马铠出现在东汉末年。三国时期,马铠数量很少,曹操军中拥有的马铠不足10具,袁绍军中也只有300余具。西晋初年,马铠仍是贵重之物。东晋十六国时期,马铠却成为军中常用的装备,它的迅速普及与鲜卑军队有着密切的联系。鲜卑重装骑兵的战斗力极强,正是依靠这些骑兵,鲜卑慕容氏先后建立了前燕、后燕、南燕等政权,鲜卑乞伏氏建立了西秦,鲜卑拓跋氏则建立北魏、统一北方,形成南北对峙的局面。据记载,后秦的姚兴击败西秦军队时,收获马铠多达6万具;北魏与南朝刘宋作战时,宋军总结失败的原因时仅有一条“走不如飞”,“走”指宋军的步兵,而“飞”是指鲜卑的骑兵。正是基于对鲜卑骑兵优越性的认可,南朝的兵种中增加了“鲜卑具装虎斑突骑”。

西安草场坡北魏墓出土的骑马武士陶俑再现了南北朝时期骑兵的形象,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了南北朝时期马铠的形象。一套完整的马铠包括保护马头的“面帘”、保护马颈的“鸡颈”、保护马胸的“当胸”、保护马体的“马身甲”、保护马尻的“搭后”和保护骑乘者后背的“寄生”,可以说,除了嘴巴、四肢和尾巴以外,战马全身都有铠甲防护。


重装骑兵虽然在大规模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其缺陷也凸显出来,披上铠甲的战马负担很重,其灵活性和速度都受到了限制,不便于深入、持久作战。因此,到隋唐时期,重装骑兵逝去风采,逐渐被人披铠甲而战马不披铠甲的轻装骑兵所取代。


汉朝的常备军制度,大致以汉武帝设立北军“八校”为开端,汉武帝为了增强中央军的实力,在北军中设立了中垒、屯骑、步兵、越骑、长水、胡骑、射声、虎贲等“八校尉”,其中中垒校尉主管北军日常事务;屯骑校尉掌骑士;步兵校尉掌上林苑步兵;越骑校尉掌三越骑兵;长水校尉掌长水、宣曲骑兵;胡骑校尉掌池阳骑兵;射声校尉掌射声士(即弓弩兵),虎贲校尉掌轻车。八校尉多为皇帝亲信,兵员属于常备部队,战斗力极强,是北军的骨干力量。随后,羽林骑、虎贲(期门)、羽林孤儿等部队也先后建立,原先以征召三辅(左冯翊、右扶风、京兆尹)地区百姓为兵员组建北军的格局逐渐被打破,北军作为选募的常备军,成为拱卫皇帝的骨干力量。

中央军的常备化也带来了地方军、边防军的变革。汉武帝为了抗击匈奴而招募的“勇敢士”,以及于武帝统治末期、昭帝前期逐渐兴起的“奔命”是其中的代表。这些部队多由服完现役的正卒或民间的应募勇者“选募”而来,勇敢士的代表者即李陵用以横行匈奴的五千精锐,战斗力不必赘述。而从《汉书》中的记述,李陵部队中有买来的随军妇女,最后突围前,李陵还下令士兵就地掩埋细软财物,可见勇敢士的经济状况是比较好的,显然享有较为优厚的服役酬劳。

从对居延汉简所反映西北地区驻军军费的来源来看,“奔命兵”的供养财源,应该是来自所驻在有财力的富裕郡国。对于这类部队,东汉学者应劭的点评是“常兵不足,权选精勇,闻命奔走,故曰‘奔命’。”李贤注引《汉书音义》称:“旧时郡国皆有材官、骑士,若有急难,权取骁勇者闻命奔赴,故谓之‘奔命’。”昭帝始元元年(公元前86年),益州(今云南晋宁东)西南夷二十四邑反,常兵不足以讨之,便发犍为、蜀郡(在今成都到乐山一带)奔命万余人击益州,大破之。这支万余人的奔命兵实现了横跨地形复杂区域的远距离作战任务,确实堪称“闻命奔赴”。宣帝时西羌反叛,朝廷发“三河、颍川、沛郡、淮阳、汝南材官,金城、陇西、天水、安定、北地、上郡骑士”前往平叛,这些远距离奔赴的部队,显然也是骁勇的“奔命”部队。而光武帝刘秀夺取天下时,在河北地区“所过发奔命兵,移檄边部,共击邯郸”,作战十分得力。可以说“选募精

勇”而成的奔命部队是东汉常备军制度的先河。


明朝的卫,发端于朱元璋所奉红巾军小明王政权龙凤十年(公元1364年,元朝至正二十四年)。
这年,朱元璋称吴王。12月,朱元璋设侍卫上直亲军,侍从皇帝左右,负责皇帝的安全。
侍卫上直亲军设十七卫亲军指挥使司:武德卫、龙骧卫、豹韬卫、飞熊卫、威武卫、广武卫、兴武卫、英武卫、鹰扬卫、骁骑卫、神武卫、雄武卫、凤翔卫、天策卫、振武卫、宣武卫、羽林卫。(这十七卫中有“天策卫”)

1368年1月23日,朱元璋在南京即皇帝位,创建明王朝,年号洪武。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正式设置护卫亲军十二卫。
上十二卫:锦衣卫、旗手卫、金吾前卫、金吾后卫、羽林左卫、羽林右卫、府军卫、府军左卫、府军右卫、府军前卫、府军后卫、虎贲左卫。(上十二卫中始有“锦衣卫”)
亲军上十二卫是明朝时期负责护驾左右、护卫宫禁的皇帝侍卫禁军,这些军士都是通过精选以后经严格训练而入选的身材健壮、武艺不凡的将士。

永乐朝增设十卫,宣德朝又增设四卫。合计为二十六卫。

亲军上直二十六卫,有:
金吾前卫、金吾后卫、羽林左卫、羽林右卫、府军卫、府军左卫、府军右卫、府军前卫、府军后卫、虎贲左卫、锦衣卫、旗手卫(以上旧为上十二卫);
金吾左卫、金吾右卫、羽林前卫(以上旧为北平三护卫,洪武三十五年升);
燕山左卫、燕山右卫、燕山前卫、大兴左卫、济阳卫、济州卫、通州卫(旧为安吉卫。以上七卫,旧属北平都司,永乐四年升);
腾骧左卫、腾骧右卫(旧为神武前卫),武骧左卫、武骧右卫(以上四卫,宣德八年、以各卫养马军士,及神武前卫官军开设)。
此二十六卫俱不属五军都督府管辖。

明代的军制,建立了卫所制。明代的卫所极其庞大复杂,分为直属皇帝的亲军京卫和五军都督府下辖的卫所。明中后期全国的卫军人数超过二百六十万。


由于岳家军的规模不断扩充,给岳飞对这支大军的管理带来了很多不便之处。于是,岳家军的十万大军总分为十二军,计有:一、背嵬军;二、前军;三、右军;四、中军;五、左军;六、后军;七、游奕军;八、踏白军;九、选锋军;十、胜捷军;十一、破敌军;十二、水军(横江军)。

其中,前后中左右五军是常见的名字,选锋军、胜捷军和破敌军都是取了比较威风的名字。以上这八支部队都是以步兵为主。虽然南宋绍兴二年(1132)陈规守德安(今湖北安陆)时使用的长竹杆火枪,以竹为筒,内装火药,临阵点燃,喷射火焰,焚毁了敌人的攻城

器械“天桥”,是最早见诸史册的管形火器;但在岳家军中,仍以冷兵器为主要装备。经过严格训练的岳家军重装步兵全身披甲,全副铠甲用甲片1825叶,重达40-50斤。在岳家军步兵中,弓弩作为主要兵器占有重要的地位,弓弩手占了军士的大部分。军队里大约十分之二的兵士使用弓,十分之六的兵士使用弩,合计占到了80%,剩下的大概十分之二的士兵才使用刀枪等近战兵器。因宋朝的生产力高度发展,弓弩等兵器远远胜于以骑射起家的北方民族,所谓“金人弓矢,不若中国之劲利”,而弩在宋朝被视作对抗北方骑兵民族的利器,得到大发展。弩手多用踏张弩,采用三组轮射的迭射法,而“神臂弓”的发明,使宋军的有效射程远及二百四十多步,约合372米以上。宋军战场上的老对头金兀术也不得不承认,神臂弩是最令他恐惧的宋军武器。

为保护在近战中将沦为活靶子的弓弩手,岳家军以刀枪手紧靠阵前布设的拒马之后,居于弓弩手之前,以便于当敌骑冲阵之时进行白刃战。同样是为了对付金人的铁甲骑兵,岳家军十分重视长柄刀的使用。所谓长柄刀,种类甚多,大致都是由唐代的陌刀演化而来。舞刀是宋军重要的训练内容,按照南宋建国之初的规定,舞刀者要用长1.2丈以上的长柄刀,用毡皮将刀头裹起来,连舞五十二次,能让刀头不落地的,才算合格。至于在宋军中军纪最严,训练要求最高的岳家军里,更不待言。

在岳家军十二军中值得一提的是背嵬军、游奕军和踏白军。这三支部队的名字实在够古怪的。所谓“游奕”还好理解,就是巡逻;“踏白”的本义则是“侦查”;而“背嵬”两字是西夏党项语音译,在北宋末年的西北边军中就用来命名“大将的亲军”。岳家军中的“背嵬”更是精锐中的精锐,士卒的选拔是极其严格的:军中进行军士技能比武的时候,将胜出的士卒登记在册。一旦旗头和押队一类的低级军官阵亡,则迅速以这些优秀士兵补充进去。这些被登记了的勇卒之间也会经过多次选拔并决出优胜者来,一旦各级将官有伤亡需要补缺,则再从这些优胜者中进行选拔。这些人都有可能进入背嵬军。但凡进入背嵬军编制的士卒便享受到与岳家军各级统制相同的尊重,犒赏也异常丰厚。在战事最激烈的时候,“背嵬军”往往被作为突击队或敢死队使用。

更值得大书特书的是,背嵬军、游奕军和踏白军是当时南宋屈指可数的骑兵部队!岳家军的骑兵主要装备有长、短刀,约十支短弩 ,二十支硬弓弓箭、围盔和铁叶片革甲。仅背嵬军就有八千余骑(背嵬军另有万人步兵),三军加起来竟有二万多骑兵!在宋代以

往的战争中,由于骑兵孱弱,宋军面对北方民族的铁骑冲击时往往只能被动挨打。但在绍兴六年(1136年)八月,岳飞第二次北伐,兵进伊洛,夺取了伪齐政权的一个马监,缴获战马一万多匹;在同年十一月,岳家军又从伪齐那里俘获战马四五千匹。这缴获的约一万五千匹战马,加上以前历次战役所缴获的战马以及南宋朝廷曾拨给岳家军的少量战马,使得岳飞建立了一支当时南宋各军无与伦比的骑兵。岳飞本人就善于骑射,素有“勇冠军”之名,他亲自教导,让将士熟练掌握射技枪法,此等精兵,自然非同小可。也正是有了这支骁勇善战的骑兵部队,使得“岳家军”成为南宋初年,宋军之中唯一的进攻性力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