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学填空题完整版复习过程

温病学填空题完整版复习过程
温病学填空题完整版复习过程

1.与温病发病有关的因素有:、、、。1.答案:感受温邪正气盛衰自然因素社会因素

2.风热病邪的致病特点是、易化燥伤阴、、

2.答案:先犯上焦肺卫变化迅速,易传心包

3.暑热病邪的致病特点是、易于耗气伤津、。3.答案:先入阳明气分易于兼夹湿邪

4.新感温病包括风温、、、秋燥、;伏气温病包括、。

4.答案:暑温湿温温毒春温伏暑

5.温邪具有、、、

等特点。

5.答案:从外感受性质属热致病迅速病位有别

6.燥热病邪的致病特点是、。

6.答案:病位以肺为主易致津液干燥

7.温病病因学说的实际意义不仅在于,更主要的是在于。.

答案:说明温病的发生原因指导临床“辨证求因,审因论治”

8.湿热病邪的致病特点是、、病势缠绵、传变较慢。

8.答案:以脾胃为病变中心易于困阻清阳郁遏气机

9.寒邪可以作为和导致温病发病。

9. 答案:诱因兼夹之邪

10.10.温病的感邪途径为和。

11.答案:口鼻皮毛

1.卫气营血辨证理论是由清代温病学家创立的,三焦辨证理论是由清代温病学家创立的。

1.答案:叶天士吴鞠通

2.气分证的辨证要点是:但发热,不恶寒,,。

2.答案:口渴苔黄

3.血分证的辨证要点是:,及出血。

3.答案:舌质深绛斑疹

4.卫分证的辨证要点是:发热;。

4.答案:与恶寒并见口微渴

5.营分证的辨证要点是:身热夜甚,,。

5.答案:舌质红绛斑疹隐隐

6.温邪侵犯人体发病后的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和的功能失调和实质损害。

6.答案:卫、气、营、血三焦所属脏腑

7.邪入中焦为病,病变部位包括足阳明胃,,等。

7.答案:手阳明大肠足太阴脾

8.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的临床意义是类型、、明确病变部位、掌握病势轻重,从而确立治疗大法。

8.答案:归纳证候认识病情传变

9.邪在上焦包括与的病变。

9.答案:手太阴肺手厥阴心包

10.邪入下焦为病,病变部位包括和。

10.答案:足厥阴肝足少阴肾

11.从三焦辨证角度看卫气营血辨证,中焦病变无证而有气分证和病证。

11.答案:卫分营血

1.温病昏愦不语多因所致;温病神志如狂多因所致。1.答案:热闭心包下焦蓄血,瘀热扰心

2.舌质红绛苔白厚而腻为:之象,或之征。

2.答案:湿遏热伏热毒入营,湿邪未化

3.温病无汗或因,或因而致。3.答案:邪郁肌表,闭塞腠理邪热入营,劫灼营阴

4.血分热毒极盛,其舌;肝肾阴竭,其舌。4.答案:焦燥起刺,状如杨梅紫晦而痿,状如猪肝

5.清·陆子贤认为:“斑为,疹为”。

5.答案:阳明热毒太阴风热

6.温病口渴系由或所引起。

6.答案:津液损伤阴津不布

7.斑疹色黑为,黑而晦暗为之征。7.答案:火毒极盛热毒锢结,元气衰败

8.齿光燥如石为或为之象。8.答案:胃热伤津,肾阴未竭表气不通,津液不布

9.舌苔白厚而干燥主:或。9.答案:脾湿未化,胃津已伤胃燥气伤,气不化液

10.斑疹发而不透为之象,斑疹甫出即隐伴见神昏为之征。

10.答案:邪热内闭正不胜邪,邪毒内闭

11.苔黑焦燥起刺为之象;苔薄黑而干为之征。

11.答案:阳明腑实而阴伤热邪深入下焦,耗竭肾阴

12.舌苔黄白相兼主:。

12.答案:邪热已入气分,表邪尚未尽解

13.温病通过舌诊可以辨别:、、、,从而确立相应的治疗。13.答案:感邪性质病位浅深津液存亡脏腑虚实

14.舌苔主候病变;舌质主候病变。

14.答案:卫、气分营、血分

15.舌苔薄白而干,舌质尖边红主:,或。

15.答案:表邪未解,津液已伤燥热病邪侵袭肺卫

16.观察白疒咅可辨别和程度。

16.答案:病邪性质津气盛衰

17.苔黄厚而腻主:;舌绛而干主:。

17.答案:湿热内蕴火邪劫营,营阴受损

18.齿缝流血伴齿龈肿痛为所致;齿缝流血无齿龈肿痛为所致。

18.答案:胃火冲激肾火上炎

1.开达募原法的作用在于;主治。1.答案:疏利透达募原湿浊之邪邪伏募原证

2.常用的清气法主要有如下几种:、、

2.答案:轻清宣气辛寒清气苦寒泻火

3.益气敛阴法的代表方是;回阳固脱法的代表方是。3.答案:生脉散参附龙牡汤

4.运用清营凉血法应注意:不可早用;慎用。4.答案:热在气分而未入营血挟湿者

5.透表清暑法的作用是代表方为。5.答案:外解表寒,内祛暑湿新加香薷饮

6.凉肝息风法临床常根据兼证不同而随证配合使用、、。6.答案:清心开窍清气泄热清营凉血

7.清气法在临床运用时常根据证候需要随证加入、、之品。

7.答案:透表养阴宣肺解毒

8.疏表润燥法的作用,代表方剂是。

8.答案:疏解肺卫燥热之邪桑杏汤

9.滋阴法具有、等作用;运用时应注意:不可使用;应慎用。9.答案:滋补阴液润燥制火阴液虽伤而邪热亢盛者阴伤而有湿邪未化者

10.燥湿泄热法用于证,代表方是。

10.答案:湿热遏伏中焦证王氏连朴饮

11.通腑泄热法的作用是;主治。

11.答案:泻下肠腑热结热传阳明,内结肠腑

12.清心开窍法的常用成药有、、;豁痰开窍法的代表方药为:。

12.答案:安宫牛黄丸至宝丹紫雪丹菖蒲郁金汤

13.使用清气法必须注意的是:;;。

13.答案:邪未入气分,不宜早用湿热病变湿邪未化时不宜单用素体阳虚者,不可过用

三、填空题

1.《内经》对疾病传染记载是“五疫之至,,无问大小,。1.答案:皆相染易病状相似

2.法定传染病甲类有,,等病种。

2.答案:鼠疫天花流脑乙脑

3.指出霍乱非关鬼神的医家是,载于《》。

3.答案:孙思邈千金要方

4.《医宗金鉴》记载清代的种痘术有、、、。

4.答案:痘衣法痘浆法水苗法旱苗法

5.种痘术于世纪传入欧洲,比琴纳发明的牛痘苗早余年。

5.答案:17二百

6.吴又可《》指出“”,进一步明确通过饮食呼吸而受邪的感邪途径。6.答案:温疫论邪自口鼻而入

7.最早专论霍乱的医著是《》,作者是。

7.答案:霍乱论王孟英

8.流行过程的基本环节是、和易感人群。

8.答案:传染源传播途径

9.我国种痘术的发明是的开端。

9.答案:人工免疫法

10.法定传染病的上报要求应该:全面、、;防止漏报、、。

10.答案:及时准确迟报错报

1.风温病病变过程主要传变形式有和。

1.答案:顺传逆传

2.热陷心包特征性症候是:、,舌蹇肢厥。2.答案:灼热神昏谵语或昏愦不语

3.“三宝”中,安宫牛黄丸长于,紫雪丹兼能,至宝丹长于。3.答案:清热解毒息风定痉芳香辟秽

4.风温后期多见,治疗可选用。

4.答案:肺胃阴伤沙参麦冬汤

5.风温是感受所引起的,初起以发热、微恶风寒等为其特征,多发于冬春两季的外感热病。

5.答案:风热病邪肺卫症状

6.风温病热入心包兼有阳明热结证与邪在气分之阳明热结证鉴别的关键是有否,。6.答案:舌蹇语言不利

7.银翘散与桑菊饮同样适用于风温初起邪袭肺卫证,但银翘散较强,桑菊饮之功较优。7.答案:辛散解表宣肺止咳

8.对风温病的病因、病机和证治作较系统论述的温病专书是的《》。

8.答案:陈平伯外感温病篇

9.叶天士说:“温邪上受,,。”明确地指出了风温初起的病变所在和传变规律。9.答案:首先犯肺逆传心包

10.习惯称、、为“三宝”,它们均是之剂。10.答案:安宫牛黄丸紫雪丹至宝丹清心开窍

11.风温虽多见于,但一年四季都能发生。

11. 答案:冬春

12.12.叶天士曾说:“在表初用辛凉轻剂”,就是指用。

13.答案:桑菊饮

14.13.对内闭外脱证的治疗,应根据或选用不同的处方。

15.答案:阴脱阳脱

14.风温病后期很少发生肝肾阴伤者,主用之法。

答案:滋养肺胃

1.清营汤中透热转气的药物是,凉营滋阴的药物是。1.答案:银花、连翘、竹叶生地、玄参、麦冬

2.春温证见壮热头痛,口渴烦燥,时有谵语,舌绛苔黄,脉数。病机为,主方为。2.答案:气营两燔加减玉女煎

3.春温见身热,烦燥,胸膈灼热如焚,唇焦咽燥口渴,或便秘,舌红苔黄欠润,脉滑数。病机为,方选。

3.答案:热灼胸膈凉膈散

4.春温肾阴耗损证见低热不已,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是由于所致,耳聋失聪即《灵枢.决气篇》所谓“。

4.答案:阴虚不能制阳精脱者耳聋

5.春温热与血结证的治法为。

5.答案:攻下泄热活血逐瘀(或为通瘀破积)

6.春温证见身热,心烦不得卧,舌红苔黄,脉细数。病机为,方选。6.答案:阴虚火炽黄连阿胶汤

7.春温证见身热,口苦而渴,干呕,心烦,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弦数。病机为,方选。

7.答案:热郁胆腑黄芩汤加豆豉、玄参方

8.春温证见身热,腹满,便秘,口干唇裂,舌苔焦燥,脉沉细。病机为,方选。8.答案:腑实阴亏增液承气汤

9.春温阳明腑实,小肠热盛证见身热烦渴,。9.答案:大便不通小便短赤涩痛

10.化斑汤是吴鞠通根据《内经》"热淫于内,,的治则而制定的方剂。

10.答案:治以咸寒佐以苦甘

11.《温病条辨》曰:热邪深入,或在,或在,均宜复脉。

11.答案:少阴厥阴

12.因春温病是热邪内郁,,故其治疗原则,,并注意,。

12.答案:病发于里以清泄里热为主顾阴透邪外出

1.暑入阳明证若伴见、等症则成暑温夹湿证。1.答案:胸痞身重

2.暑为之气,叶天士说“"是暑温的发病特点。2.答案:火热夏暑发自阳明

3.暑温过程中可出现,内传心营引起闭窍动风的病理变化。3.答案:化火生痰生风

4.张凤逵提出的暑病治则是:“暑病首用辛凉,继用,再用。”

4.答案:甘寒酸泄酸敛

5.说:“治暑之法,清心最好。

5.答案:王纶利小便

6.暑湿弥漫三焦,治宜,,方用三石汤。6.答案:清热利湿宣通三焦

7.首先提出暑病概属新感。确立了暑温病名。7.答案:喻嘉言吴鞠通

8.暑温是感受而引起的一种。

8.答案:暑热病邪急性热病

9.暑热病邪侵犯人体发病多而无过程。

9.答案:径入气分卫分

10.暑伤津气,治宜,,用王氏清暑益气汤。10.答案:清热涤暑益气生津

11.暑伤心肾治宜,,方用连梅汤。

11.答案:清心火滋肾水

12.暑湿内蕴,寒邪束表证的治法是、,方用。

12.答案:疏表散寒涤暑化湿新加香薷饮

13.暑热夹湿,郁阻肺卫证的治法是、,方用。

13.答案:涤暑清热化湿宣肺雷氏清凉涤暑法

14.暑湿余邪末净,上蒙头目,其治法是,方用。

14.答案:清化暑湿余邪清络饮

1.最早论述湿温的专著是,作者是。

1.答案:湿热病篇薛生白

2.王叔和在《脉经》中认为:湿温“治在,不可。”2.答案:足太阴发汗

3.湿温病程中稽留时间最长的是分阶段。

3.答案:气

4.宋代医家朱肱《类证活人书》指出为治疗湿温的主方。

4.答案:白虎加苍术汤

5.湿温病名最早见于《》。

5.答案:难经.五十八难

6.湿温四时皆有,但多发于雨湿较盛的季节。

6.答案:夏秋

7.湿温初起常见的热型是。

7.答案:身热不扬

8.湿温初起的治疗三禁忌是指禁汗,禁,禁。

8.答案:下润

9.湿温病的病变中心在。

9.答案:中焦脾胃

10.湿温起病,传变。

10.答案:较缓较慢

11.湿热郁蒸气分,外发肌肤,常见体征是。

11.答案:白

12.湿温病化燥入血最常见的症状是。

12.答案:大便下血

13.湿温病程中决定湿热转化的主要因素是。

13.答案:中气的盛衰

14.章虚谷指出:“之气同类相召,故湿热之邪,始虽,终归脾胃。”14.答案:湿土外受

1.伏暑邪郁少阳,治宜,。

1.答案:清泄少阳分消湿热

2.伏暑湿热流连阶段,可郁发白;邪舍于营,热迫血分,亦可。2.答案:气分发斑

3.伏暑湿热挟滞,阻于胃肠的证候特征是大便不爽,,。3.答案:色黄如酱,肛门灼热

4.伏暑邪结肠腑,治宜导滞通下,,方用。4.答案:清热化湿枳实导滞汤

5.伏暑初起卫气同病治宜银翘散加;初起卫营同病治宜银翘散

5.答案:杏仁、滑石、苡仁、通草生地、丹皮、赤芍、麦冬

6.伏暑初起多为,治疗原则为。

6.答案:表里同病解表清里

7.伏暑之名,首见于代,书名;正式定伏暑病名,最早见于代,书名。

7.答案:宋《和剂局方》明《丹溪心法附余》

1.秋燥的病变重心在,所以临床上常见与有关的病证。如证,证,证,证,证,证。1.答案:肺肺燥袭肺卫燥热伤肺肺燥肠热络伤咯血肺胃阴伤肺燥肠闭

2.吴鞠通所说的燥气化火,上干清窍的主症是耳鸣,,,,主方是。2.答案:目赤龈肿咽痛翘荷汤

3.汪瑟庵认为:治疗燥证“方法甚简,始用,继用”,“燥证唯喜,最忌”。

3.答案:辛凉甘凉柔润苦燥

4.秋燥初、中、末三期的治疗大法是:“,,下燥治血”。

4.答案:上燥治气中燥增液

5.俞根初在《通俗伤寒论》中指出:秋燥上、中、下三焦的病理变化是:“上燥,中燥,下燥

。5.答案:则咳则渴则结

6.俞根初在《通俗伤寒论》中,指出秋燥伤阴的特点是:“先伤,次伤,终伤”。

6.答案:肺津胃液肝血肾阴

7.温燥初起颇似风温,其主要区别是风温多发于,且初起见症不如本病明显。

7.答案:春冬二季津液干燥

8.温燥典型的临床特征是初起除,必伴有征象。8.答案:肺卫见证口,鼻咽,唇等津液干燥

9.秋燥一般分为,两类,前者治宜法,后者治宜法。

9.答案:温燥凉燥凉润或清润温润

10.燥病有内燥证,外燥证之分:内燥证多指;外燥证。10.答案:体内津血干枯之证系秋季外感时令之气而致

11.我国医学史上首创“秋燥”病名的医家是,试述秋燥病的第一部专篇是《》。

11.答案:喻嘉言秋燥论

12.刘河间提出燥邪致病的病机是“,,皆属于燥。”12.答案:诸涩枯涸干劲皲揭

13.《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燥邪为病的特点是“;《素问·至真要大论》指出燥邪为病的治疗原则是“”。

13.答案:燥胜则干燥者濡之(或燥者润之)

1.大头瘟系所致,治宜,方用内服,外敷。

1.答案:肺胃热毒上攻头面透卫清热解毒消肿普济消毒饮三黄二香散

2.大头瘟是因感受所致,多发于季节。

2.答案:风热时毒春冬

3.大头瘟的临床表现一般除具有外,并有表现。3.答案:全身憎寒发热头面红肿疼痛

1.烂喉痧病变过程一般初期见,中期为和,未期为余毒伤阴。

1.答案:毒侵肺胃,毒壅气分内陷营血

2.烂喉痧因感受而引起,因其能,故又名疫喉痧。2.答案:温热时毒相互传染引起流行

3.烂喉痧毒侵肺卫方用,毒壅气分方用,

毒燔气营(血)方用,余毒伤阴方用。3.答案:清咽栀豉汤余氏清心凉膈散凉气清营汤清咽养营汤

1.湿热疫疫邪从膜原向里传变的常见类型有、、。

1.表病里病表里同病

2.温疫热陷厥阴证的辨证要点是:、、。

2.身灼热神昏手足抽搐

3.温疫病的辨证要点是:、、。

3.辨病机明病位辨病邪明属性辨病势明预后

4.温疫初起表寒里温证的治法是,;方如。4.疏表散寒清泄里热方如增损双解散

5.温疫初起邪遏卫气,应治以,;方如。

5.解肌透表化湿清热柴葛解肌汤

6.温疫毒盛发斑兼有正虚邪陷之象者,治疗应以为主,兼以,方如。

6.清气凉血化斑扶正托里举斑汤

1.疫疹发病急、传变快,临床上以、、伴有各种为特征。1.答案:壮热肌肤斑疹出血

2.疫疹属中一类病证,其发病有一定的性,较强烈的性和流行性。2.答案:温疫季节传染

3.疫疹主要应与、和其他有斑疹的温病相鉴别。

3.答案:内伤发斑药物斑疹

4.疫疹感邪轻而正气较盛者,疫疹可而终止于阶段。

4.答案:不传变气分

5.疫疹感邪重而正气较虚者,疫邪化燥化火,可深入;严重者因疫毒亢极、或气血逆乱而可导致。

5.答案:营血分或下焦正气暴脱

6.疫疹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咳嗽,突起肌肤红疹,发无定处,以头面四肢为多,舌尖红,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证属,治则,方选加减。

6.答案:风热伤络疏散风热,宣肺透疹银翘散

7.疫疹畏寒或寒战,壮热,继而但热不寒,头痛且重,面目红赤,疹粒显现,肢体沉重酸楚,纳呆,胸脘痞闷,呃逆或呕吐,秽气喷人,腹满胀痛,腹泻或便秘,小便短赤,舌红绛,苔白厚

腻或白如积粉,脉濡数,证属,治则,方选加减。7.答案:湿热疫疠毒邪郁遏膜原疏利透达,辟秽化浊达原饮

8.疫疹壮热日晡益甚,口渴引饮,烦躁不宁或腹满便秘,斑色红赤,甚或紫黑,初见于胸膺部,迅速发展至背、腹及四肢等处,舌红、苔黄燥,甚或干裂,脉洪大或沉实者,证属,治则,方用。

8.答案:阳明热炽,迫及营血清胃解毒,凉血化斑化斑汤

1.治疗疟母的大法是、、,方用。1.答案:涤痰散瘀截疟消癖调补气血鳖甲煎丸

2.《内经》讨论疟疾的专篇是《》的篇。

2.答案:素问疟论

3.治疗冷瘴的大法是,,代表方是。3.答案:散寒辟秽解毒化浊不换金正气散加味

4.在《千金要方》和《外台秘要》中制定了许多以,等为主药的截疟方。

4.答案:常山蜀漆

5.治疗热瘴的大法是,代表方是。

5.答案:清热辟秽解毒清瘴汤加减

6.金代名医张子和治疟主张用,,三法。

6.答案:汗吐下

7.治疗暑疟的大法是,代表方是。

7.答案:清暑化湿截疟蒿芩清胆汤

8.疟疾是感受疟邪而引起的,以、头痛、汗出,并为主要特点的急性外感热病。8.答案:寒战壮热休作有时

9.治疗正疟的大法是,代表方为

9.答案:祛邪截疟,和解达邪小柴胡汤加味

10.疟疾的治疗,在初期正气未衰而邪气较实时,以为主;疟发多时,而正虚邪实者,以为主;如发作已止而正气虚衰者,应予。

10.答案:祛邪截疟扶正祛邪扶正补虚

1.治疗霍乱亡阳证的大法是,代表方是。1.答案:益气固脱,回阳救逆通脉四逆汤或参附汤

2.清代所撰写的《》着重论述了霍乱的好发季节、传染特点、热霍乱和寒霍乱的证治方法等。

2.答案:王孟英霍乱论

3.治疗霍乱亡阴证的大法是,代表方是。

3.答案:益气养阴,生津救逆生脉散或大定风珠

4.霍乱亡阴证的主要临床表现是,,。

4.答案:皮肤松皱目眶下陷指绞瘪陷

5.治疗干霍乱的大法是,代表方为。

5.答案:辟秽解毒,利气宣阳玉枢丹或行军散

6.霍乱病名首见于《》,干霍乱病名首见于《》。6.答案:内经诸病源候论

7.热霍乱的治法是,代表方为。7.答案:清热化湿,芳香化浊蚕矢汤或燃照汤

8.寒霍乱的治法是,代表方为。

8.答案:芳香化湿,温中散寒藿香正气散或附子理中汤

1.但伤寒邪热在里,,伤寒大便溏为邪已尽,,以粪燥为无湿矣。1.答案:劫烁津液,下之宜猛,此多湿邪内搏,下之宜轻不可再下,湿温病大便溏为邪未尽,必大便硬,慎不可再攻也

2.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如,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如。

2.答案:犀角、玄参、羚羊角等物生地、丹皮、阿胶、赤芍等物

3.再论气病有不传血分,,彼则,或如温胆汤之走泄。

3.答案:而邪留三焦亦如伤寒中少阳属也和解表里之半,此则分消上下之势,随证变法如近时杏、朴、苓等类

4.在表初用辛凉轻剂,,,或,或,不与热相搏,势必孤矣

4.答案:挟风则加入薄荷、牛蒡之属挟湿加芦根、滑石之流透风于热外渗湿于热下

5.但诊其脉,若虚软和缓,,若脉急疾,,便为气脱之证矣。

5.答案:虽倦卧不语,汗出肤冷,却非脱证躁扰不卧,肤冷汗出

6.肺主气,心主血,辨营卫气血虽与,若则与伤寒大异也。

6.答案:属卫属营伤寒同论治法

7.盖战汗而解,,未必即成脱证,此时宜令病者安舒静卧,使其烦燥。

7.答案:邪退正虚,阳从汗泄,故渐肤冷以养阳气来复,旁人切勿惊惶,频频呼唤,扰其元神

8.若其邪始终在气分流连者,,邪从汗出,,待气还自温暖如常矣。

8.答案:可冀其战汗透邪,法宜益胃,令邪与汗并,热达腠开解后胃气空虚当肤冷一昼夜

9.不尔,,两阳相劫也。,浊邪害清也。

9.答案:风邪温热而燥生,清窍必干,为水主之气不能上荣湿与温合,蒸郁而蒙蔽于上,清窍为之壅塞

10.其病有类伤寒,其验之之法,,以此为辨。10.答案:伤寒多有变证,温热虽久,在一经不移

1.暑伤肺气则,暑滞肺络则。

1.答案:肺虚肺实

2.湿热证,汗出过多,卫外之阳暂亡,湿热之邪仍结,一时表里不通,其脉象为。

2.答案:细如丝或绝

3.湿热证,初起即胸闷不知人,瞀乱大叫痛,湿热阻闭。

3.答案:中上二焦

4.湿热病既有不可汗之不戒,复有治法。

4.答案:得汗始解

5.湿热证,舌遍体白,口渴,湿滞阳明,宜用。

5.答案:辛开

6.湿热证,数日后自利,溺赤,口渴,属。

6.答案:湿流下焦

7.湿热病属、经者居多,中气实则病在,,中气虚则病在。

7.答案:阳明太阴阳明太阴

1.《温病条辨》中提出:“凡病温者,始于上焦,在。”

1.手太阴

2.太阴风温,但咳,身不甚热,微渴者,主之。

2.辛凉轻剂桑菊饮

3.太阴温病,脉浮洪,舌黄,渴甚,大汗,面赤恶热者,主之。

3.辛凉重剂白虎汤

4.白虎本为达热出表,若其人脉浮弦而细者,不可与也;脉者,不可与也;不渴者,不可与也;,不可与也。

4.沉汗不出者

5.《温病条辨》中指出,太阴温病,血从上溢者,主之。

5.犀角地黄汤合银翘散

6.《温病条辨》中指出,“太阴温病,寸脉大,舌绛而干,法当渴,者,热在营中也,清营汤去黄连主之。”

6.今反不渴

7.《温病条辨》中提出。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主之。

7.三仁汤

8.《温病条辨》中提出,太阴伏暑,舌白口渴,无汗者,去牛蒡、元参加杏仁、滑石主之。

8.银翘散

9.《温病条辨》中提出,太阴伏暑,舌赤口渴,无汗者,加生地、丹皮、赤芍、麦冬主之。

9.银翘散

10.《温病条辨》中提出,阳明温病,诸证悉有而微,脉不浮者,微和之。10.小承气汤

温病学题库

温病学题库 南京中医药大学 临床基础教研室 目录

第一章绪论第二章温病的概念第三章温病的病因病机第四章温病的辨证第五章温病常用诊法第六章温病的治疗 第七章温病的预防第八章风温 第九章春温第十章暑温 第十一章湿温第十二章伏暑 第十三章秋燥第十四章大头瘟 第十五章烂喉痧第十六章温疫 第十七章疫疹第十八章疟疾 第十九章霍乱第二十章《温热论》第二十一章《湿热病篇》 第二十二章《温病条辨》选

第一章绪论 单项选择题 1.创立卫气营血辨证的医家是:() A.王孟英B.叶天士C.余师愚D.吴鞠通 2.余师愚的代表着作是:() A.《广温疫论》B.《疫疹一得》C.《温疫论》D.《伤寒温疫条辨》3.首先提出温病有新感、有伏气的医家是:() A.王安道B.郭雍C.刘河间D.朱肱 4.我国医学发展史上第一部温疫专着是:() A.《温热论》B.《温热经纬》C.《温疫论》D.《肘后备急方》 5.温病的病名首见于:() A.《黄帝内经》B.《伤寒论》C.《外台秘要》D.《肘后方》 6.首先提出运用辛温发表剂治疗外感病,必须因时、因地、因人而灵活加入寒凉清热等药物的医家是:() A.王安道B.汪石山C.朱肱D.刘河间 7.在温病学发展的成长阶段,“创新论、立新法、订新方”的医家是:()A.朱肱B.王安道C.吴又可D.刘河间 8.在温病学发展史上,首先提出温病不得混称伤寒的医家是:() A.吴又可B.吴鞠通C.刘河间D.王安道 9.我国医学发展史上可称为温病学奠基作的专着是:() A.《温热论》B.《温疫论》C.《温热经纬》D.《温病条辨》 10.下述哪项不是吴又可的贡献() A.编着了我国医学史上第一部温病专着--《温疫论》 B.提出瘟疫致病的原因是时行之气 C.指出瘟疫有强烈的传染性D.感邪途径是邪从口鼻而入 11.论述湿热病的病因、病机、辨证施治的专着是:() A.《温热论》B.《外感温病篇》C.《湿热病篇》D.《疫病篇》 12.“以轩岐仲景之文为经,叶薛诸家之辨为纬”,对温病学的理论和经验作了较全面的整理,为促进温病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的医家是:() A.吴又可B.吴鞠通C.汪机D.王孟英 13.“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出自:() A.《素问·评热病论》B.《素问·至真要大论》 C.《素问·玉版论要篇》D.《素问·生气通天论》 14.提出“一岁之中,长幼之病多相似者,此则时行之气”的医家是:()A.王安道B.张仲景C.庞安常D.王叔和 15.温病隶属于伤寒是在:() A.宋到元代B.明到清代C.战国到晋唐D.民国时代 16.吴又可是:() A.认为温疫初起病邪伏在膜原的医家B.创立卫气营血理论的医家 C.提出水湿在三焦辨治理论的医家D.创立三焦辨治理论的医家 二.选择多项题 1.《内经》中提出预防疫病的关键是:()

温病学题库之填空题

1.温病学的发展过程中,其萌芽阶段是战国至晋唐时期,成长阶段是宋至金元时期,形成阶段是明清时期。 2.温病学发展史上把叶天士,吴鞠通,薛生白,王孟英称为清代温病学四大名家。 3.温病隶属于伤寒是在战国至晋唐代,温病渐从伤寒体系中分化出来是在宋至金元代。 4.首先提出“温病不得混称伤寒”的医家是王安道。 5.提出疠气学说的医家是吴又可,倡导三焦辨证的书是《温病条辨》。 1.温病是由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 2.广义伤寒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它包括温病在内。 3.温病与伤寒是外感热病中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类疾病,两者是并列关系。 4.伤寒学说与温病学说两者关系上:伤寒学说是温病学说发展的基础,温病学说是伤寒学说的发展。 5.根椐《难经·五十八难》经文,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 6.根椐吴又可的观点,热病、温病、温疫三者的关系是:热病即温病,又名温疫。 1.伏邪温病是指感邪后未即发病,邪气伏藏,逾时而发的温病。 2.风热病邪的致病特点是多从口鼻而入,首先犯肺,易化燥伤阴,变化迅速。 3.燥热病邪的致病特点是病位以肺为主,易致津液干燥,易从火化。 4.温病的主要致病因素是温邪。 5.温邪能导致人体卫气营血和三焦所属脏腑的功能失常及实质损害。破坏人体相对平衡状态而发病。 6.暑热病邪的致病特点是伤人急速,先犯阳明气分,易于耗气伤津,易直中心包,闭窍动风,易于兼夹湿邪,郁阻气分。 7.温邪感染途径主要有从皮毛而入,从口鼻而入。 8.与温病发病有关的因素是温邪入侵、体质因素、自然因素,以及社会因素。 9.温病发病类型可分为新感温病和伏邪温病两大类型。 10.燥热病邪引起秋燥,多发于秋季。 11.暑热病邪引起暑温,多发生于夏季。 12.温邪是指外邪中具有温热性质的一类病邪。 13.湿热病邪引起湿温,多发生于长夏季节。 1.卫分证的辨证要点发热,微恶风寒,口微渴。 2.气分证的辨证要点壮热,不恶寒,口渴,苔黄。 3.营分证的辨证要点身热夜甚,心烦谵语,舌红绛。 4.血分证的辨证要点身灼热,斑疹,出血见症,舌深绛。 5.气分证的病理特点是邪热剧争,里热蒸迫,热炽津伤。 6.营分证的病理特点是营热阴伤,扰神窜络。 7.血分证的病理特点是动血耗血,瘀热内阻。 1.温病发热的一般规律为:初起邪在肺卫,邪气未盛,正气未衰,多属实证发热;温病中期,邪在气营血分,邪正交争,虚实错杂,邪实为多;温病后期,

温病学题库

温病学题库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 字母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 (,(痰热阻肺,腑有热结证选用方为: ) ,(调胃承气 汤,(导赤承气汤,(桃仁承气汤 ,(宣白承气汤 ( ,(白虎汤的功效是: ) ,(清泄阳明经热,(清泄少阳里热,(清热宣肺,(泄热攻下 ,(温病阳明热结的首选方是:( ) ,(小承气汤 ,(大承气汤,(增液承气汤 ,(调胃承气汤,(风温病的病因是:( ) ,(温热病邪,(风寒病邪,(风热病邪,(燥热病邪 ,(吴鞠通称为“辛凉轻剂”的方剂 是:( ) ,(银翘散,(桑菊饮,(麻黄汤,(麻杏石甘汤 ,(下列哪项不属吴鞠通白虎汤四禁的内容:( ) ,(脉浮弦而细者,(脉沉者,(身热汗出者 ,(不渴者 ( ,(生脉散的功 用是: ) ,(益气敛阴固脱 ,(益气回阳固脱 ,(清热益气生津 ,(滋阴养液清热 ,(临床上见:身热肢厥,神昏谵语,抽搐痉挛,舌质鲜绛,脉细 (数或弦数者,首选的 中成药是: ) ,(安宫牛黄丸 ,(至宝丹,(紫雪丹 ,(苏合香丸 ,(下列哪项不属葛根 黄芩黄连汤证:( ) ,(身热咳嗽 ,(下利色黄热臭,(肛门灼热 ,(苔黄焦燥,脉洪大 , ,(知母,(生大黄 ,(杏,(下列哪项不是宣白承气汤中的药物:( ) ,(石膏 仁 ( ,,(运用增液承气汤与调胃承气汤的主要鉴别点是: ) ,(潮热,便 秘 ,(腹胀满痛拒按,(时有谵语 ,(口干唇燥,,(“风温为病,春月与冬季居多,或恶风,或不恶风,必身 (热、咳嗽、烦渴。”语出: ) ,(《温病条辨》,(《外感温病篇》,(《温热论》,(《温热逢源》 ,,(下列哪项不属肺热移肠证:( ) ,(腹胀满 硬痛 ,(下利色黄热臭,(肛门灼热 ,(身热咳嗽 ,,(下列哪项不属“阳明热盛证”的范围:( ) ,(壮热 ,(渴饮 ,(汗出 ,(苔黄白相兼 ,,(风温病名首见于:( ) ,(《内经》,( 《时病论》,( 《伤寒论》,( 《温病条辨》 ,,(对风温的病因、病机和证 治作了系统论述的温病学专著是:( ) ,叶香岩《温热论》,朱肱《类证活人书》,陈平伯《外感温病篇》,吴鞠通《温病条辨》 ,,(称“凡天时晴燥,温风过暖,感其

温病学填空名解

1.刘河间对温病学发展的贡献有“三新”,即创新论、-、-,故后世有“伤寒宗仲景,热病崇河间”的说法。 2.温病学发展历史上把叶天士、-、吴鞠通、-称为清代温病学四大名家。 3.温病学的形成与发展历史,概括起来:源于-,发展于-,形成于明清。 4.《难经·五十八难》:“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有热病,有- 5.王孟英以“-”为经,以“-”为纬,编著了《温热经纬》一书。 6.吴又可认为:温疫的病因是-,感染途径是-,治疗上强调- (五)填空题 1.立新法,制新方 2.薛生白,王孟英 3.内经,伤寒论 4.湿温,热病 5.轩岐仲景之文,叶薛诸家之辨 6.疠气,从口鼻而入,以祛邪为第一要义 (六)名词解释题 1.温病学:研究温病发生发展规律及其预防诊治方法的一门临床学科。 2.疠气:又称戾气,是温疫的病因,指致病暴戾,具有强烈传染性的一种致病因素。 (五)填空题 1.温病是温邪引起的以-为主症,具有-、-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 2.从温病的病理发展趋势和过程来看,多数是有表传里,-,-,由实致虚。 3.温病根据发病的早迟和初起是否有里热见证,分为-和-两类。 4.温病的临床表现大多数起病-,来势-,传变-,变化-。 5.温病根据发病是否兼有湿邪可分为-和-两大类。 6.温病过程中易出现-、-,-、-、等险恶证候。 7.温邪的特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而不同于内伤杂病的病因,二是具有-而有别风寒性质外感病的病因。 (五)填空题 1.发热,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 2.由浅入深,由轻到重 3.新感温病,伏气温病 4.急骤,较猛,较快,较多 5.温热类温病,湿热类温病 6.斑疹,动血,动风,闭窍 7.从外侵袭人体,温热性质

决赛《温病学》试题汇编

中医临床学院大学生知识和技能竞赛决赛《温病学》试题 一、单选题:(每小题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其中只有一个为最佳答 案,其余选项为干扰答案。在五个选项中选出一个最佳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 号码填在右边的括号内) 1.温病学在因证脉治方面形成完整体系的标志是:() A 以卫气营血和三焦为核心的辨治理论体系的确立 B 以吴有性为代表的温疫学派医家的出现 C 以寒凉清热为主的治则的确立 D 伏邪温病学说的确立 E 温病病因学说的确立 2.下列哪项不属《难经》所言广义伤寒的病种?() A 温病 B 热病 C 中风 D 湿温 E 暑温 3.温病学的萌芽阶段是在:() A 战国至晋唐时期 B 宋金元时期 C明清时期 D 民国时期 E 新中国成立后 4.温病学的成长阶段是在:() A 战国至晋唐时期 B 宋金元时期 C明清时期 D 民国时期 E 新中国成立后 5、温病学说成熟时期是:() A 宋金元时期 B 明清时期 C 新中国成立后 D 战国至晋唐时期 E 鸦片战争以后到新中国成立前 6、被誉为“温热大师”的医家是:() A 王孟英 B 吴又可 C 吴鞠通 D叶天士 E 薛生白 7、温病的病名首见于:() A 《内经》 B 《伤寒论》 C《外台秘要》 D 《肘后备急方》 E 《诸病源候论》 8、第一部温病学专著是:() A 《温病条辨》 B 《伤寒论》 C《温疫论》 D《内经》 E 《温热论》 9.“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语出哪部经典著作? ( )A《素问》 B《难经》 C《伤寒论》 D《金匮要略》 E《灵枢》 10.《湿热病篇》的作者是:()A王孟英 B薛生白 C吴鞠通 D吴又可 E叶天士 11提出“温病不得混称伤寒”,从病名、病机、治法等方面提出温病与伤寒不同的医家() A.王叔和B.刘河间 C.王安道 D.王焘E.孙思邈 12明清时期温病学家中创建“卫气营血”辨证体系的是: ( ) A .叶桂 B .刘完素 C .吴瑭 D .薛雪 E .吴又可 13明清时期温病学家中吴瑭的代表作是: ( ) A.《温热论》 B.《湿热条辨》 C.《诸病源候论》 D.《温疫论》 E.《温病条辨》 14.在温病学发展史上创新论、立新法、制新方,使温病在摆脱伤寒体系束缚的道路上向前 推进了一大步的医家是:()

温病学重点

题型:名词解释填空题问答题论述题 一.名解 1.温病,温病是由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 2.温毒指感受温热毒邪引起的一类具有独特临床表现的急性外感热病。除一般温热疾病的症状表现,还有局部红肿热痛,甚则溃烂,或肌肤密布斑疹等特征。 3.日晡潮热指发热于下午为甚。日晡即申、酉时,相当于午后3-5时。 4.夏暑发自阳明暑热炎蒸,伤人急速,其暑热炎蒸,伤人急速,其侵犯人体往往不分表里渐次,大多初病即入阳明气分,而无卫分过程。 5.昏愦不语指意识完全丧失,昏迷不语,呼之不应,对外界各种刺激全无反应---神志异常中最严重者。 6.分消走泄用辛开苦泄之品宣展气机,清化三焦气分痰热或湿热之法。邪留三焦, 气化失司所致痰热或痰湿阻遏的证侯。 7.神昏谵语神昏指神志昏迷,不能识人,呼之不应。谵语指语无伦次。共称为昏谵。 8.战汗温病发展过程中突见肢冷爪青,脉沉伏,全身战栗,继而全身大汗淋漓的表现。 9.身热不扬指身热羁留而热象不显,初扪不觉发热,久扪始觉烫手。 二.熟记如下原文: 1)叶天士“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 2)叶天士“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 3)吴鞠通《温病条辨》“凡温病者,始于上焦,在手太阴。温病由口鼻而入,鼻气通于肺,口气通于胃,肺病逆传,则为心包;上焦病不治,则传中焦,胃与脾也;中焦病不治,即传下焦,肝与肾也。始上焦,终下焦。” 4)吴鞠通“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 5)陆子贤《六因条辨》“斑为阳明热毒,疹为太阴风热” 6)王孟英:“留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 7)《灵枢·营卫生会》:“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 8)《内经》“冬伤于寒,春必病温” 9)《难经》“伤寒有五:有中风,------有温病”。 三.掌握如下问题: 1)叶天士、吴鞠通、刘河间、王安道对温病学的发展有何主要贡献?其代表著作是什么?温病四大家是哪几个? ①叶天士《温热论》,创立卫气营血学说,阐明温病病因病机,发展温病诊断方 法。 ②吴鞠通《温病条辨》,倡导三焦辩证,规范四时温病证治。 ③刘河间,立新论:六经传受,皆是热证;创新法:寒凉为主,表里双解;制新 方:表里双解剂。 ④王安道概念:温病不得混称伤寒;病机:里热自内外达;治则:清泄里热。温病四大家: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

温病学题库(考试学习)

2018年温病学考核题库 1.温病学的病名首见于:A A.黄帝内经 B.伤寒论 C.外台秘要 D.时后方 E.诸病源候论 2.首先提出运用辛温发表剂治疗外感病,必须因时、因地、因人而灵活加入寒凉清热等药物的医家是:C A.王安道 B.汪石山 C.朱肱 D.刘河间 E.王叔和 3.创立三焦辨证的医家是:D A.王孟英 B.叶天士 C.余师愚 D.吴鞠通 E.喻嘉言 5.(温热经伟)的作者是:A A.王孟英 B.叶天士 C.吴鞠通 D.薛生白 E.吴又可 6..我国医学发展史上可称为温病学的奠基专著是:A A.温病论 B.温疫论 C.温热经伟 D.疫病篇 E.温病条辨 7.首创温病卫气营血辨证体系的医家是:C A.吴又可 B.薛生白 C.叶天士 D.吴鞠通 E.陈平伯 8、下列哪一项提法不属于温病基本概念里的内容? D A.以发热为主症 B.热象偏重 C.易化燥伤阴 D.具有传染性 E.由温邪引起的 9.依据发病季节而定名的温病是: B A.风温 B.春温 C.暑温 D.湿温 E.伏暑 10.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温病共有的临床表现? D A.起病急骤,传变较快 B.发热为主症,热象偏重 C.易出现险恶证候 D.局部红肿热痛,甚则破溃糜烂 E.病程中易耗伤阴津 11.温病的特异的致病因素是指: B A.风邪 B.温邪 C.湿邪 D.寒邪 E.疟邪 12.根据临麻证候而命名温病是: A A.大头瘟 B.秋燥 C.伏暑 D.春温 E.温疫 13.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温病与温疫的区别点: E A.流行的性大小 B.发病的缓急 C.病情的轻重 D.传染的强弱 E.伤阴的程度 14.温病的病因是: D A.风邪 B.寒邪 C.湿邪 D.温邪 E.疟邪 15.不属于温邪范围的病邪是: D A.湿热病邪 B.疠气病邪 C.温毒病邪 D.风寒病邪 E.疟邪 16.风热病邪致病初起先犯: B A.卫气 B.肺卫 C.脾胃 D.阳明 E.心包 17.下列哪项不属风热病邪的致病特点? C A.具有升散疏泄特性 B.先犯上焦肺卫 C.易耗血动血 D.易损伤肺胃阴津 E.易逆传心包 18.以局部红肿疼痛甚至溃烂为主要表现的温病,其病因是: E A.风热病邪 B.暑热病邪 C.湿热病邪 D.燥热病邪 E.温毒病邪 19.温毒病邪致病的特殊征象是: D A.身体壮热 B.口渴苔黄 C.心烦谵语 D.局部红肿热痛 E.脉象洪数

国医通17-18中医必修(温病学)题库最全最新

1、“热蒸头胀,身痛,呕逆,小便不通,神识昏迷,舌白,渴不多饮”的主症是B身痛呕逆。 2、温病证见恶寒微热,头重如裹,身体困重,少汗出胸痞,苔白腻,脉濡缓等。治宜B藿朴夏苓汤。 3、在三仁汤中,杏仁、白蔻仁、生薏仁的作用是C宣上、畅中、渗下 4、白虎汤证与小陷胸加枳实汤证均见口渴,二者的区别在于C饮水解渴与否 5、“暑温、伏暑,三焦均受,舌灰白,胸痞闷,潮热,呕恶,烦渴,自利,汗出,溺短者”,其证候类型属于B湿热并重 6、温病症见身热微渴,心中懊憹不舒,苔薄黄,脉数,治宜A栀子豉汤加味 7、壮热,汗多,渴饮,脉洪大,苔黄燥,为B 足阳明(胃)病变 8、按叶天士所说,温热病表证初起治疗应当用C辛凉轻剂 9、下列非祛湿清热法主要作用的是A轻清宣气 10、小儿暑痫的治疗宜选用A清营汤 11、温病邪留三焦,气化失司,治宜B分消走泄 12、用通下法治疗湿热病阳明里结之证时,停止用药的指征是B大便硬 13、下列哪项热型不出现于气分阶段C身热夜甚 14、温病症见身热口渴,口苦咽干,烦躁不安,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脉数等,治宜E黄芩汤或黄连解毒汤 15、温病治疗中“分消走泄”法属于C和解表里法 16、祛湿清热法没有下列哪项明显作用D清心开窍 17、风温,暑温,湿温,秋燥的命名,主要根据的是A四时主气 18、属伏气温病的病种是B春温 19、温热病气分证后期肺胃津伤的治法是C甘寒法 20、气分热邪炽盛,津液受伤的舌象是C舌红赤而苔黄燥 21、真阴耗损又兼“汗自出,中无所主”者,治疗宜选用C救逆汤 22、温病熄风法的作用是A.肝泄热,滋养肝肾 23、神倦肢厥,手指蠕动,舌干绛而萎,脉虚弱,为B虚风内动 24、下列哪项不属温病泄卫透表法A透热转气 25、温病热入厥阴肝经,动风发痉的舌态是D舌斜舌 26、温病症见发热,微恶风寒,咳嗽少痰,咽干唇燥,头痛,27、苔薄白,舌边尖红等。治宜D桑菊饮 28、根据发病季节而命名的温病有B春温 29、下列哪项属于湿热病的转归B从阳化热从阴化寒湿热胶结可稽留中焦或逐渐转入下焦 30、白虎加苍术汤证的证候类型属于A胃热夹脾湿 31、发热,咳嗽,胸闷,心烦,口渴,肌肤外发红疹,舌赤,苔薄黄,脉数,其病变阶段是C 32、叶天士列举的治疗湿热病邪留三焦的代表药物是C气营 33、三才汤的主治证是B暑温日久,寝卧不安,不思饮食,元气阴液两伤者。 34、温病证见恶寒微热,头重如裹,身体困重,少汗出胸痞,苔白腻,脉濡缓等。治宜 E藿朴夏苓汤 35、舌绛不鲜,干枯而痿的舌象可见于B邪热久留,肾阴欲竭 36、湿热病治疗中的“通阳”是指B宣畅气机,分销走泄而利小便

温病学填空题完整版

1.与温病发病有关的因素有:、、、。1.答案:感受温邪正气盛衰自然因素社会因素 2.风热病邪的致病特点是、易化燥伤阴、、 。 2.答案:先犯上焦肺卫变化迅速,易传心包 3.暑热病邪的致病特点是、易于耗气伤津、。3.答案:先入阳明气分易于兼夹湿邪 4.新感温病包括风温、、、秋燥、;伏气温病包括、。 4.答案:暑温湿温温毒春温伏暑 5.温邪具有、、、 等特点。 5.答案:从外感受性质属热致病迅速病位有别 6.燥热病邪的致病特点是、。 6.答案:病位以肺为主易致津液干燥 7.温病病因学说的实际意义不仅在于,更主要的是在于。. 答案:说明温病的发生原因指导临床“辨证求因,审因论治” 8.湿热病邪的致病特点是、、病势缠绵、传变较慢。 8.答案:以脾胃为病变中心易于困阻清阳郁遏气机 9.寒邪可以作为和导致温病发病。 9. 答案:诱因兼夹之邪 10.10.温病的感邪途径为和。 11.答案:口鼻皮毛

1.卫气营血辨证理论是由清代温病学家创立的,三焦辨证理论是由清代温病学家创立的。 1.答案:叶天士吴鞠通 2.气分证的辨证要点是:但发热,不恶寒,,。 2.答案:口渴苔黄 3.血分证的辨证要点是:,及出血。 3.答案:舌质深绛斑疹 4.卫分证的辨证要点是:发热;。 4.答案:与恶寒并见口微渴 5.营分证的辨证要点是:身热夜甚,,。 5.答案:舌质红绛斑疹隐隐 6.温邪侵犯人体发病后的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和的功能失调和实质损害。 6.答案:卫、气、营、血三焦所属脏腑 7.邪入中焦为病,病变部位包括足阳明胃,,等。 7.答案:手阳明大肠足太阴脾 8.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的临床意义是类型、、明确病变部位、掌握病势轻重,从而确立治疗大法。 8.答案:归纳证候认识病情传变 9.邪在上焦包括与的病变。 9.答案:手太阴肺手厥阴心包 10.邪入下焦为病,病变部位包括和。 10.答案:足厥阴肝足少阴肾 11.从三焦辨证角度看卫气营血辨证,中焦病变无证而有气分证和病证。

温病学题库

温病学题库

目录 第一章绪论-----------------------------------------------------------------(3)第二章温病的概念-------------------------------------------------------(12)第三章温病的病因病机-------------------------------------------------(22)第四章温病的辨证-------------------------------------------------------(35)第五章温病常用诊法----------------------------------------------------(53)第六章温病的治疗-------------------------------------------------------(78)第七章温病的预防-------------------------------------------------------(97)第八章风温--------------------------------------------------------------- (102)第九章春温-----------------------------------------------------------------(119)第十章暑温-----------------------------------------------------------------(138)第十一章湿温-----------------------------------------------------------------(152)第十二章伏暑-----------------------------------------------------------------(164)第十三章秋燥-----------------------------------------------------------------(172)第十四章大头瘟--------------------------------------------------------------(181)第十五章烂喉痧--------------------------------------------------------------(186)第十六章温疫-----------------------------------------------------------------(193)第十七章疫疹-----------------------------------------------------------------(199)第十八章疟疾-----------------------------------------------------------------(205)第十九章霍乱-----------------------------------------------------------------(211)第二十章《温热论》--------------------------------------------------------(218)第二十一章《湿热病篇》--------------------------------------------------(233)第二十二章《温病条辨》选-----------------------------------------------(245)

温病学习题

温病学习题 【绪论】 1.温病学发展史的前3个阶段的年代划分 2.了解温病学成长阶段主要医家学术观点之表1 3(指页码,下同) 3.刘河间和王安道对温病学发展的贡献表1 P2、3 4.明清时期是温病学形成阶段的依据3 5.吴又可、叶薛吴王各自的代表著作及学术成就表2 P3-4 【温病的概念】 6.理解温病病理演变的规律性8 7.掌握温病临床表现的特殊性8 8.了解温病的范围9○ 9.可归于温病范围的现代医学疾病种类和病名9 10.温病两大分类法的依据及各自的代表病9-10 11.温病与广义伤寒及狭义伤寒的关系10○ 12.温病与温疫区别的意义11○ 13.掌握温毒的病变特点11 【第二章】温病的病因与发病 14.了解温邪的共性12○ 15.风热、暑热、湿热、燥热病邪及温热病邪、疠气各自的致病特点12-16 16.论:湿热病邪病变以中焦脾胃为中心14、101 17.了解温病发病的三大因素及两种感邪途径16-17○ 18.了解新感温病与伏邪温病的鉴别18 表2-1○ 【第三章】温病的辨证 19.了解温病卫气营血辨证纲领的形成及其生理作用19○ 20.掌握卫气营血分证的病理与辨证要点22 表3-1 21.理解影响卫气营血证候传变的四大因素22○ 22.了解温病三焦辨证纲领的形成及其生理作用23○ 23.掌握三焦辨证的病理与辨证要点26 表3-2 24.了解三焦证候的相互传变形式27○ 25.了解卫气营血辨证与三焦辨证的关系27○ 【第四章】温病常用诊法 26.掌握9种发热类型的表现特征及其病机29-30 27.掌握出现大汗的几种病机31○ 28.掌握6种神志异常的病机及临床表现32-33 29.实风内动与虚风内动的病因病机、表现及治法方药的比较33、81、87 30.对温病重症患者血压观测的方法与意义34 31.斑疹形态的区别35 32.理解“斑为阳明热毒,疹为太阴风热”含义35 33.掌握斑与疹的治法35、 34.斑疹“宜见而不宜见多”的临床意义35○ 35.了解白的形态及其治法35-36○ 36.掌握舌苔之:薄白而腻、白厚而腻36、白厚而干燥、白腻而质红绛、白霉苔及黄白相兼、苔黄腻、苔黑腻的病变机理37 37.掌握舌质之:纯绛鲜泽、镜面舌、绛而不鲜干枯而萎38及杨梅舌猪肝舌的病变机理39 38.了解齿缝流血虚实之不同41○ 39.了解温病中出现浮、洪、数、滑、濡诸脉象的病机特点43-44○

温病学题[1]

【绪论】 复习思考题 1.温病学发展经历的几个阶段?各个阶段有何特征? 2.温病学成长阶段主要医家的学术观点是什么? 3.刘河间和王安道对温病学的发展有哪些贡献? 4.为什么说明清时期是温病学形成阶段? 5.吴又可、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各自的代表著作及学术成就有哪些? 【第一章】温病的概念 复习思考题 1.温病病理演变的规律性是什么? 2.温病有哪些特殊的临床表现? 3.试述温病的范围,界定它有何意义? 4. 现代医学疾病中哪些疾病名可归于温病的范围? 5.温病的分类依据有哪些?各有什么临床意义? 6.温病与广义伤寒及狭义伤寒的关系是什么? 7.温病与温疫有什么区别?其意义如何? 8.温毒的病变特点是什么? 【第二章】温病的病因与发病 复习思考题 1.温邪的共性有哪些? 2.风热、暑热、湿热、燥热病邪及温热病邪、疠气各自的致病特点是什么? 3.湿热病邪病变为什么以中焦脾胃为中心? 4.温病发病的三大因素及两种感邪途径是什么? 5.新感温病与伏邪温病如何鉴别? 【第三章】温病的辨证 复习思考题 1.试述温病卫气营血辨证纲领的形成。 2.卫气营血分证的病理特点与辨证要点各是什么? 3.影响卫气营血证候传变的四大因素是什么? 4.试述三焦辨证的病理与辨证要点,在临床上有何意义?【第四章】温病常用诊法 复习思考题 1.温病各种发热类型的表现特征及其病机是什么? 2.温病出现大汗的病机有几种? 3.试述温病各种神志异常的病机及临床表现? 4.实风内动与虚风内动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及治法方药的比较。 5.对温病重症患者血压观测的方法与意义是什么? 6.辨斑疹的临床意义是什么? 7.如何理解“斑为阳明热毒,疹为太阴风热”含义?10.白的形态及其治则是什么? 11.舌苔之薄白而腻、白厚而腻、白厚而干燥、白腻而质红绛、白霉苔及黄白相兼、苔黄腻、苔黑腻的病变机理各是什么? 12.舌质之纯绛鲜泽、镜面舌、绛而不鲜干枯而萎及杨梅舌猪肝舌的病变机理各是什么? 【第五章】温病的治疗 复习思考题 1.如何理解温病祛邪的重要性? 2.如何理解“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散血”与“治上焦如羽,治中焦……不沉”治疗原则的含义?3.如何理解温病扶正的重要性? 4.泄卫透表法、清解气热法、祛湿清热法、通下逐邪法、清营凉血法、滋阴生津法各自的具体治法及其代表方剂是什么? 5.应用泄卫透表法、祛湿清热法、通下逐邪法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6.泄卫透表法、通下逐邪法及滋阴生津法的现代药理作用有哪些? 7.如何理解温病养阴的重要性? 【第六章】温病的预防 复习思考题 1.试述温病预防思想的现实意义。 2.温病的三大预防方法是什么? 【第七章】温热类温病 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风温?其病因病机是什么? 2.风温的诊断要点有哪几个方面? 3.风温的治疗原则是什么? 4.春温的概念是什么?其病因病机是什么? 5.春温的诊断要点有哪几个方面? 6.春温的治疗原则是什么? 7.什么是暑温? 8.暑温的诊断要点有哪几个方面? 9.如何理解“暑病首用辛凉,继用甘寒,再用酸泄酸敛”? 10.暑温治则是什么? 11.什么是秋燥? 12.秋燥的诊断要点有哪几个方面? 13.如何理解“上燥治气,中燥增液,下燥治血”? 14.秋燥治则是什么? 15.“风热犯卫”的主症、治法及方药(方名、药物组成及剂量)是什么?

《温病学》练习题

练习题 1. (单选题) 温病兼胃中宿滞挟秽浊郁伏的舌象为:( )(本题3.0分) A、白砂苔 B、灰腻苔 C、白苔如碱状 D、白腻苔 学生答案: D 标准答案:D 解析: 得分: 3 2. (单选题)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痰蒙”的临床表现?( )(本题 3.0分) A、身热不退,朝轻暮重 B、神识昏蒙,时明时昧 C、间有谵语 D、舌纯绛鲜泽 学生答案: A 标准答案:A 解析:

得分: 3 3. (单选题) 在通下法的应用上,下列哪项提法是错误的?( )(本题 3.0分) A、本法适用于有形实邪内结的实热证候 B、津枯肠燥便秘者忌用苦寒攻下 C、病邪传里,但未内结成实者忌用 D、邪入血分,瘀热结于下焦者忌用 学生答案: A 标准答案:A 解析: 得分: 3 4. (单选题) 下列哪一项不是温病使用开窍法的注意点?( )(本题 3.0分) A、非邪闭心窍之神昏,不可滥用开窍法 B、邪入营分而未见厥闭者不可早用清心开窍 C、清心开窍与豁痰开窍的适应证不同,临床运用不可相混 D、湿热类温病不用开窍之剂 学生答案: A 标准答案:A 解析: 得分: 3

5. (单选题) 痰热阻肺,腑有热结证选用方为:( )(本题3.0分) A、调胃承气汤 B、导赤承气汤 C、桃仁承气汤 D、宣白承气汤 学生答案: D 标准答案:D 解析: 得分: 3 6. (单选题) 风温证见发热少汗、头微痛,咳嗽,咽喉肿痛,口微渴,舌边尖红,脉浮数,最合适的处方是银翘散:( )(本题3.0分) A、不加减 B、加知母、黄芩 C、去荆芥加玄参、马勃 D、加花粉、石斛 学生答案: C 标准答案:C 解析: 得分: 3 7. (单选题) 热闭心包与内闭外脱的区别,关键在于前者无:( )(本题3.0分)

2018年温病学题库

2018年温病学考核题库 1. 温病学的病名首见于:A A.黄帝内经 B.伤寒论 C.外台秘要 D.时后方 E.诸病源候论 2. 首先提出运用辛温发表剂治疗外感病,必须因时、因地、因人而灵活加入寒凉清热等药物的医家是:C A.王安道 B.汪石山 C.朱肱 D.刘河间 E.王叔和 3. 创立三焦辨证的医家是:D A.王孟英 B.叶天士 C.余师愚 D.吴鞠通 E.喻嘉言 5.(温热经伟)的作者是:A A.王孟英 B.叶天士 C.吴鞠通 D.薛生白 E.吴又可 6..我国医学发展史上可称为温病学的奠基专著是:A A.温病论 B.温疫论 C.温热经伟 D.疫病篇 E.温病条辨 7. 首创温病卫气营血辨证体系的医家是:C A.吴又可 B.薛生白 C.叶天士 D.吴鞠通 E.陈平伯 8. 下列哪一项提法不属于温病基本概念里的内容D A.以发热为主症 B.热象偏重 C.易化燥伤阴 D.具有传染性 E.由温邪引起 的 9. 依据发病季节而定名的温病是:B A.风温 B.春温 C.暑温 D.湿温 E.伏暑 10.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温病共有的临床表现D A.起病急骤,传变较快 B.发热为主症,热象偏重 C. 易出现险恶证候 D.局部红肿热痛,甚则破溃糜烂 E.病程中易耗伤阴津 11. 温病的特异的致病因素是指:B A.风邪 B.温邪 C.湿邪 D.寒邪 E.疟邪 12. 根据临麻证候而命名温病是:A A.大头瘟 B.秋燥 C.伏暑 D.春温 E.温疫 13.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温病与温疫的区别点:E A.流行的性大小 B.发病的缓急 C.病情的轻重 D.传染的强弱 E.伤阴的程度 14. 温病的病因是:D A. 风邪 B.寒邪 C.湿邪 D.温邪 E.疟邪 15. 不属于温邪范围的病邪是:D A.湿热病邪 B.疠气病邪 C.温毒病邪 D.风寒病邪 E.疟邪

温病学填空题完整版演示教学

温病学填空题完整版

1.与温病发病有关的因素 有:、、、。 1.答案:感受温邪正气盛衰自然因素社会因素 2.风热病邪的致病特点是、易化燥伤阴、、 。 2.答案:先犯上焦肺卫变化迅速,易传心包 3.暑热病邪的致病特点是、易于耗气伤津、。3.答案:先入阳明气分易于兼夹湿邪 4.新感温病包括风温、、、秋燥、;伏气温病包括、。 4.答案:暑温湿温温毒春温伏暑 5.温邪具有、、、 等特点。 5.答案:从外感受性质属热致病迅速病位有别 6.燥热病邪的致病特点是、。 6.答案:病位以肺为主易致津液干燥 7.温病病因学说的实际意义不仅在于,更主要的是在 于。. 答案:说明温病的发生原因指导临床“辨证求因,审因论治” 8.湿热病邪的致病特点是、、病势缠绵、传变较慢。 8.答案:以脾胃为病变中心易于困阻清阳郁遏气机 9.寒邪可以作为和导致温病发病。 9. 答案:诱因兼夹之邪 10.10.温病的感邪途径为和。 11.答案:口鼻皮毛

1.卫气营血辨证理论是由清代温病学家创立的,三焦辨证理论是由清代温病学家创立的。 1.答案:叶天士吴鞠通 2.气分证的辨证要点是:但发热,不恶寒,,。 2.答案:口渴苔黄 3.血分证的辨证要点是:,及出血。 3.答案:舌质深绛斑疹 4.卫分证的辨证要点是:发热;。 4.答案:与恶寒并见口微渴 5.营分证的辨证要点是:身热夜甚,,。 5.答案:舌质红绛斑疹隐隐 6.温邪侵犯人体发病后的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和的功能失调和实质损害。 6.答案:卫、气、营、血三焦所属脏腑 7.邪入中焦为病,病变部位包括足阳明胃,,等。 7.答案:手阳明大肠足太阴脾 8.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的临床意义是类型、、明确病变部位、掌握病势轻重,从而确立治疗大法。 8.答案:归纳证候认识病情传变 9.邪在上焦包括与的病变。 9.答案:手太阴肺手厥阴心包 10.邪入下焦为病,病变部位包括和。 10.答案:足厥阴肝足少阴肾

温病学试题及答案大全

温病学试题及答案 模拟试卷(一) 一、单项选择题(共37小题,在每小题的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号码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37分) 1.在《内经》伏寒化温的基础上,又提出了感受春季时令之邪而发的新感温病,为后世把温病分为新感与伏邪温病奠定了基础的医家是() A.朱肱B.汪石山C.郭壅D.吴又可2.温毒与其它温病的主要区别是() A.发热B.局部红肿热痛C.口渴D.脉数3.下列哪项不是湿热病邪的致病特点() A.初起多热象不甚B.易困阻清阳C.易闭郁气机D.易伤肺胃之阴4.发热、咳嗽,胸闷,心烦,口渴,肌肤外发红疹,舌赤,苔薄黄,脉数,其病变部位在()A.卫分B.气分C.营分D.气营5.舌苔薄黑而干,但无芒刺,其意义为() A.阳明腑实证B.胃阴大伤C.肾阴耗竭D.阳明腑实兼阴亏6.伏暑卫气同证,正确选方为() A.银翘散B.银翘散加生地、丹皮、赤芍、麦冬方 C.银翘散去牛蒡,加杏仁、滑石方D.银翘散去豆豉加细生地、丹皮、大青叶、玄参方。 7.下列有关湿温的病机,哪一项是错误的?() A.初起以邪遏卫气为主B.气分湿热留恋,其初起阶段,湿中蕴热,多见湿轻热重证。 C.湿困日久,阳气受损D.湿热化燥化火,可深逼血分 8.暑温,证见灼热躁扰,神昏谵妄,斑疹密布,吐血便血,角弓反张,四肢抽搐,喉中痰声,舌绛,苔焦。其治疗处方是() A.神犀丹合安宫牛丸、紫雪丹B.清瘟败毒饮合安宫牛黄丸 C.犀角地黄汤合至宝丹D.犀地清络饮合安宫牛黄丸 9.治疗春温初起,发于阳明气分而兼表证的方剂是() A.寒解汤B.银翘散加减C.清心凉膈散D.白虎汤 10.身热,腹满便秘,口干咽燥,倦怠少气,肢体颤动,苔干黄或焦黑,脉沉弱或沉细,其病机是() A.阳明腑实B.阳明腑实兼阴液亏损

温病学试题题库大全汇编

溫病學試題 第一章:緒論 A、型題 1.溫病學的病名首見於:A A.黃帝內經 B.傷寒論 C.外臺秘要 D.時後方 E.諸病源候論 2.首先提出運用辛溫發表劑治療外感病,必須因時、因地、因人而靈活加入寒涼清熱等藥物的醫家 是:C A.王安道 B.汪石山 C.朱肱 D.劉河間 E.王叔和 3.創立三焦辨証的醫家是:D A.王孟英 B.葉天士 C.余師愚 D.吳鞠通 E.喻嘉言 4.余師愚的代表著作是:B A.廣溫疫論 B.疫疹–得 C.溫疫論 D.傷寒溫疫條辨 E.臨證指南醫案 5.全面發展了溫病辨舌、驗齒、辨斑疹、白瘩等診斷方法的醫家是:B A戴天章 B.葉天士 C.王孟英 D.吳鞠通 E.余師愚 6.對溫病的治療首先強調初起不可純投辛溫,主張應以寒涼為主的醫家是:C A.羅天益 B.王安道 C.劉河間 D.朱肱 E.汪石山 7.溫病學說形成的時代為:B A.宋到元代 B.明到清代 C.新中國成立後 D.戰國到唐代 E.鴉片戰爭以後到新中國成立前 8.(溫熱經偉)的作者是:A A.王孟英 B.葉天士 C.吳鞠通 D.薛生白 E.吳又可 9.提出”癘氣”病因學說的明代醫家是: B A.汪石山 B.吳又可 C.李時珍 D.李中梓 E.王肯堂 10.首先提出溫病有新感,有伏氣的醫家是: B A.王安道 B.郭雍 C.劉河間 D.朱肱 E.羅天益 11.我國醫學發展史上第一部溫疫專著是: C A.溫熱論 B.溫熱經偉 C.溫疫論 D.濕熱病篇 E.肘後備急方 12.吳鞠通的代表著作是:C A.濕熱病篇 B.溫熱論 C.溫病條辨 D.溫熱經偉 E.溫疫論 13.在溫病學發展史上,首先提出溫病不得混稱傷寒的醫家是:E A.吳又可 B.吳鞠通 C.劉河間 D.朱肱 E.王安道 14.被謄為”溫熱大師”的醫家是:B A.王孟英 B.葉天士 C.吳鞠通 D.吳又可 E.薛生白 15.金元時期,在熱性病治療上提出新觀點,組創新方的醫家是: B A.王安道 B.劉河間 C.張從正 D.李東垣 E.朱丹溪 16.在熱病治療上,首先提出以客寒涼清熱為主的醫家是:B A.朱肱 B.劉河間 C.汪石山 D.吳又可 E.王安道 17..朱肱首先提倡的是:E A.溫病分新感溫病與伏氣溫病 B.古方今病不相能 C.立新論、創新法 D.脫卻傷寒辨証溫病 E.靈活運用經方 18..溫病學發展到什麼時候才開始從傷寒論體系中擺脫出來:C A.唐代 B.宋代 C.元代 D.明代 E.清代 19..我國醫學發展史上可稱為溫病學的奠基專著是:A

温病试题

温病学培训试题 一、选择题: 1.“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出自( A ) A.《黄帝内经》 B.《伤寒论》 C.《金匮要略》 D.《神农本草经》 2.下列不是达原饮主药的是( D ) A.槟榔 B.厚朴 C.草果 D.草豆蔻 3.春温一病病名最早见于( C ) A.《伤寒论》 B.《内经》 C.《伤寒补亡论》 D.《伤寒例》 4.风温、暑温、湿温、秋燥的命名依据是( A ) A.四时主气 B.临床特征 C.发病季节 D.感邪性质 5.湿温后期,证见:身热已退,脘中微闷,知饥不食,苔薄腻。治宜选用( D ) A.三仁汤 B.八珍汤 C.生脉散 D.薛氏五叶芦根汤 6.温病证见:发热汗出不解,渴不多饮,脘痞呕恶,大便溏烂,小便短赤,苔黄滑腻。其病机为( C ) A.湿热阻于下焦 B.湿热积滞交结胃肠 C.湿热困阻中焦 D.肠热下利 7.清咽养营汤适用于烂喉痧的证型为( C ) A.毒壅气分 B.毒侵肺卫 C.余毒伤阴 D.毒燔气营 8.春温初起,治疗的主要原则是( D ) A.辛凉解表,宣肺泄卫 B.泄卫透表,清热化湿 C.辛凉透邪,甘润养津 D.清泄里热,透邪外出 9.温病症见;发热,微恶风寒,咳嗽,头痛或咽痛,心烦不安,或时有谵语,或肌肤斑疹隐现,舌红或绛,苔黄白相兼或少苔、脉浮弦数。证属( C ) A.邪袭肺卫 B.气热兼表 C.营热兼表 D.肺热壅盛 10.温病证见:身体灼热,斑色深红或紫黑,或吐衄、便血、尿血,烦躁不安,甚或昏狂谵妄,舌色深绛,脉数。证属( B ) A.邪人心营,营阴受灼 B.邪入血分,迫血动血 C.气血两燔 D.血分热盛,内陷心包 11.温病症见:身热,腹胀满,便秘或热结旁流,口干,咽燥,唇裂,舌苔焦燥,脉沉细。

《温病学》练习题

练习题 1、 (单选题) 温病兼胃中宿滞挟秽浊郁伏得舌象为:( )(本题3、0分) A、白砂苔 B、灰腻苔 C、白苔如碱状 D、白腻苔 学生答案: D 标准答案:D 解析: 得分: 3 2、 (单选题)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痰蒙”得临床表现?( )(本题 3、0分) A、身热不退,朝轻暮重 B、神识昏蒙,时明时昧 C、间有谵语 D、舌纯绛鲜泽 学生答案: A 标准答案:A

得分: 3 3、 (单选题) 在通下法得应用上,下列哪项提法就是错误得?( )(本题3、0分) A、本法适用于有形实邪内结得实热证候 B、津枯肠燥便秘者忌用苦寒攻下 C、病邪传里,但未内结成实者忌用 D、邪入血分,瘀热结于下焦者忌用 学生答案: A 标准答案:A 解析: 得分: 3 4、 (单选题) 下列哪一项不就是温病使用开窍法得注意点?( )(本题 3、0分) A、非邪闭心窍之神昏,不可滥用开窍法 B、邪入营分而未见厥闭者不可早用清心开窍 C、清心开窍与豁痰开窍得适应证不同,临床运用不可相混 D、湿热类温病不用开窍之剂 学生答案: A 标准答案:A 解析:

5、 (单选题) 痰热阻肺,腑有热结证选用方为:( )(本题3、0分) A、调胃承气汤 B、导赤承气汤 C、桃仁承气汤 D、宣白承气汤 学生答案: D 标准答案:D 解析: 得分: 3 6、 (单选题) 风温证见发热少汗、头微痛,咳嗽,咽喉肿痛,口微渴,舌边尖红,脉浮数,最合适得处方就是银翘散:( )(本题3、0分) A、不加减 B、加知母、黄芩 C、去荆芥加玄参、马勃 D、加花粉、石斛 学生答案: C 标准答案:C 解析: 得分: 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