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基本物理量及其意义

物理基本物理量及其意义

物理基本物理量及其意义

面积上受

作用。

初中物理笔记大全

初中物理大全 初中物理公式 公式变形:求路程——vt s=求时间——v t= G = mg 密度公式: V m = ρ 浮力公式: F浮=G –F F浮=G排=m排g F浮=ρ液gV排

F 浮=G 压强公式: p =F/S p =ρgh F 1L 1=F 2L 2 或写成:1221L L F F 滑轮组: F = G 总 / n s =nh 斜面公式:FL=Gh 物理量 单位 F —— 拉力 N G ——物体重 N L ——物体通过的距离 m h ——物体被提升的高度 m 功公式: W =F s P =W/t

机械效率: 总有用 W W =η 物体吸热或放热 Q = c m △t (保证 △t >0) 燃料燃烧时放热 Q 放= mq 电流定义式: t Q I = R U I = 电功公式: W = U I t W = U I t 结合U =I R →→W = I 2Rt W = U I t 结合I =U /R →→W = R U 2t 如果电能全部转化为内能,则:Q=W 如电热器。 ×100%

P = W /t P = I U 串联电路的特点: 电阻:在串联电路中,电路的总电阻等于各导体电阻之和。表达式:R=R 1+R 2 电流:在串联电路中,各处的电流都相等。表达式:I =I 1=I 2 电压:电路两端的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两端电压之和。表达式:U =U 1+U 2 分压原理: (利用等流推分压)212 1R R U U = 串联电路中,电流在电路中做的总功等于电流在各部分电路所做的电功之和。W = W 1+ W 2 各部分电路的电功与其电阻成正比。212 1R R W W = 串联电路的总功率等于各串联用电器的电功率之和。表达式:P = P 1+ P 2 串联电路中,用电器的电功率与电阻成正比。表达式:212 1R R P P = 并联电路的特点: 电阻:在并联电路中,电路的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导体电阻的倒数之和。表达式:1/R=1/R 1+1/R 2 或R=R 1R 2/ (R 1+R 2) 电流:在并联电路中,干路中的电流等于各支路中的电流之和。表达式:I =I 1+I 2 分流原理:(利用等压推流分)122 1R R I I = 电压:各支路两端的电压相等。表达式:U =U 1=U 2 并联电路中,电流在电路中做的总功等于电流在各支路所做的电功之和。W = W 1+ W 2

初中物理公式和常用物理量大全

【热学部分】 1、吸热:Q吸=Cm(t-t0)=CmΔt 2、放热:Q放=Cm(t0-t)=CmΔt 3、热值:q=Q/m 4、炉子和热机的效率:η=Q有效利用/Q燃料 5、热平衡方程:Q放=Q吸 【力学部分】 1、速度:V=S/t 2、重力:G=mg 3、密度:ρ=m/V 4、压强:p=F/S 5、液体压强:p=ρgh 6、浮力:(1)、F浮=F’-F (压力差) (2)、F浮=G-F (视重力) (3)、F浮=G (漂浮、悬浮) (4)、阿基米德原理:F浮=G排=ρ液gV排 7、杠杆平衡条件:F1 L1=F2 L2 8、理想斜面:F/G=h/L 9、理想滑轮:F=G/n 10、实际滑轮:F=(G+G动)/ n (竖直方向) 11、功:W=FS=Gh (把物体举高) 12、功率:P=W/t=FV 13、功的原理:W手=W机 14、实际机械:W总=W有+W额外15、机械效率:η=W有/W总16、滑轮组效率:(1)、η=G/ nF(竖直方向) (2)、η=G/(G+G动) (竖直方向不计摩擦) (3)、η=f / nF (水平方向) 1、速度:V=S/t 2、重力:G=mg 3、密度:ρ=m/V 4、压强:p=F/S 5、液体压强:p=ρgh 6、浮力:(1)、F浮=F’-F (压力差) (2)、F浮=G-F (视重力) (3)、F浮=G (漂浮、悬浮)

(4)、阿基米德原理:F浮=G排=ρ液gV排 7、杠杆平衡条件:F1 L1=F2 L2 8、理想斜面:F/G=h/L 9、理想滑轮:F=G/n 10、实际滑轮:F=(G+G动)/ n (竖直方向) 11、功:W=FS=Gh (把物体举高) 12、功率:P=W/t=FV 13、功的原理:W手=W机 14、实际机械:W总=W有+W额外 15、机械效率:η=W有/W总 16、滑轮组效率:(1)、η=G/ nF(竖直方向) (2)、η=G/(G+G动) (竖直方向不计摩擦) (3)、η=f / nF (水平方向) 2、【电学部分】 1、电流强度:I=Q电量/t 2、电阻:R=ρL/S 3、欧姆定律:I=U/R 4、焦耳定律:(1)、Q=I2Rt普适公式) (2)、Q=UIt=Pt=UQ电量=U2t/R (纯电阻公式) 5、串联电路:(1)、I=I1=I2 (2)、U=U1+U2 R=R1+R2 (1)、W=UIt=Pt=UQ (普适公式) (2)、W=I2Rt=U2t/R (纯电阻公式)

教案-----电路中的基本物理量

教案电路中的基本物理量 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 (1)熟悉基本电路的组成和作用 (2)理解电压、电流、电动势的概念 (3)掌握电压、电流方向的判别 (4)理解电阻的定义和作用 技能目标: 熟识万用表测量电压、电流、电位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电压、电流、电位、电动势、电阻概念的理解 教学难点:(1)电压、电流方向的判别 (2)电动势概念的理解 课型:讲练结合 教学分析: 本次课先由一个手电筒电路引入电路的组成和作用,通过对电流、电压、电动势的实际测试,根据测试的结果来体验分析电流、电压、电位、电动势的存在和方向。再辅以理论讲解来阐明电流、电压、电动势的概念及电流、电压参考方向的应用和电流、电压实际方向 的判别。 复习、提问: (1)手电筒电路是怎么工作的? (2)你认为电压、电流有方向吗?什么情况下有方向呢? 教学过程: 一、电路的组成和作用 导入:(先在黑板上画一手电筒电路的示意图如1(a))

(c) 图1 手电筒电路 手电筒大家都很熟悉,由电池、开关、灯泡、导线四部分组成。电池给灯泡供电,但只有在开关闭合的前提下,才会发亮。所以电池相当于电源,灯泡是供电的对象,称为负载,开关决定着灯亮与灭,所以开关便是控制元件,导线连接整个电路,使其为一闭合回路。电源、负载、控制元件、回路为组成电路的四要素。所以手电筒电路的电路模型如图1(c)。 1、电路组成的四要素: (1)电源(2)负载(3)控制元件(4)回路 2、电路的作用: (1)能量的传输和转换。如手电筒电路,灯泡发光,电池能转换为光能和热能。 (2)信号的传递和处理。如扩音机电路,如图(b),放大器用来放大电信号,而后传递到扬声器,把电信号还原为语言或音乐,实现“声-电-声”的放大、传输和转换作用。 前面我们了解了电路的组成和作用,然而描述一个电路的特性光以上这些是不够的,还需要一些其他的物理量来描述电路的特征。电流、电压、电动势便是描述电路特征的最基本的物理量。下面先通过实际测试来体验一下这些物理量的存在及他们的方向。 二、电流 这一小节的教学方法:(1)先让学生按照教师给定的方法测试试验电路1中流过电阻的电流,让学生先感性认识电流存在的形式,再理论分析电流的定义及计算。(2)再让学生用同样的测试方法反向测量,指针式万用表表笔反偏(数字式显示负值),使学生感性认识直流电流是有方向的,再理论分析电流方向的确定。 先测量试验电路1中流过电阻的电流大小。让学生感受电流在电路中存在的形式。

教案-----电路中的基本物理量

教案-----电路中的基本物理量

教案电路中的基本物理量 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 (1)熟悉基本电路的组成和作用 (2)理解电压、电流、电动势的概念 (3)掌握电压、电流方向的判别 (4)理解电阻的定义和作用 技能目标: 熟识万用表测量电压、电流、电位的方法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电压、电流、电位、电动势、电阻概念的理解 教学难点:(1)电压、电流方向的判别 (2)电动势概念的理解 课型:讲练结合 教学分析: 本次课先由一个手电筒电路引入电路的组成和作用,通过对电流、电压、电动势的实际测试,根据测试的结果来体验分析电流、电压、电位、电动势的存在和方向。再辅以理论讲解来阐明电流、电压、电动势的概念及电流、电压参考方向的应用和电流、电压实际方向的判别。 复习、提问: (1)手电筒电路是怎么工作的? (2)你认为电压、电流有方向吗?什么情况下有方向呢? 教学过程:

一、电路的组成和作用 导入:(先在黑板上画一手电筒电路的示意图如1(a)) (c) 图1 手电筒电路手电筒大家都很熟悉,由电池、开关、灯泡、导线四部分组成。电池给灯泡供电,但只有在开关闭合的前提下,才会发亮。所以电池相当于电源,灯泡是供电的对象,称为负载,开关决定着灯亮与灭,所以开关便是控制元件,导线连接整个电路,使其为一闭合回路。电源、负载、控制元件、回路为组成电路的四要素。所以手电筒电路的电路模型如图1(c)。 1、电路组成的四要素: (1)电源(2)负载(3)控制元件(4)回路 2、电路的作用: (1)能量的传输和转换。如手电筒电路,灯泡发光,电池能转换为光能和热能。 (2)信号的传递和处理。如扩音机电路,如图(b),放大器用来放大电信号,而后传 递到扬声器,把电信号还原为语言或音乐, 实现“声-电-声”的放大、传输和转换作用。

初中物理中考常用公式_总结

物理中考复习---物理公式 速度公式: t s v = 公式变形:求路程——vt s = 求时间——v t = 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G = mg 合力公式: F = F 1 + F 2 [ 同一直线同方向二力的合力计算 ] F = F 1 - F 2 [ 同一直线反方向二力的合力计算 ] V m = ρ 浮力公式: F 浮= G – F F 浮= G 排=m 排F 浮=ρ水gV 排 F 浮=G

p=S F p=ρgh 帕斯卡原理:∵p1=p2 ∴2 2 1 1 S F S F = 或 2 1 2 1 S S F F = F1L1=F2L2 或写成:1 2 1 F F = 滑轮组: F = n 1 G总 s =nh 对于定滑轮而言:∵n=1 ∴F = G s = h 对于动滑轮而言:∵n=2 ∴F = 2 1 G s =2 h 机械功公式: W=F s

P =t W 机械效率: 总有用 W W = η 热量计算公式: Q = c m △t (保证 △t >0 燃料燃烧时放热 Q 放= mq t Q I = 欧姆定律: R U I =

W = U I t W = U I t 结合U =I R →→W = I 2Rt W = U I t 结合I =U /R →→W = R U 2t 如果电能全部转化为内能,则:Q=W 如电热器。 电功率公式: P = W /t P = I U 串联电路的特点: 电流:在串联电路中,各处的电流都相等。表达式:I =I 1=I 2 电压:电路两端的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两端电压之和。表达式:U =U 1+U 2 分压原理:21 21R R U U = 串联电路中,用电器的电功率与电阻成正比。表达式:21 2 1R R P P = 并联电路的特点: 电流:在并联电路中,干路中的电流等于各支路中的电流之和。表达式:I =I 1+I 2 分流原理:12 21R R I I = 电压:各支路两端的电压相等。表达式:U =U 1=U 2

初中物理常用物理量及其单位

初中物理常用物理量及其单位 3、6km/h质量(m)千克(kg)1t=103kg=106g=109mg密度(ρ)千克每立方米(kg/m3)1g/cm3=103kg/m3力(F)牛(N)浮力(F浮)重力(G) 摩擦力(f)压强(P)帕(Pa)1kPa=103Pa=103N/m2功(W)焦(J)1J=1Nm功率(P)瓦特(W)1W=1J/s机械效率(η)无热值(q)焦 每千克(J/kg)热量(Q)焦耳(J)比热容(C)焦每千克摄氏度 (J/(kg℃))电荷量(Q)库( c )电流(I)安(A)1A=103mA=106A电压(U)伏(V)1kV=103V106mV电阻(R欧(Ω)1MΩ=103kΩ=106Ω电功(W)焦(J)1kWh= 3、6106J电功率(P)瓦(W)1kW=103W=103J/s电热(Q)焦(J)名 称常用公式备注速度v=s/t匀速直线运动中V与s成正比,与t 成反比都是错误的说法,只能说s与t成正比。密度ρ=m/Vρ与m、V没有关系,由它们的比值决定重力G=mgg= 9、8N/kg合力F=F1F2同向取“+”,反向取“-”压强P=F/S 适用于固体液体压强p=ρgh适用于液体,h为液体深度阿基米德原理F浮=G排= m排g=ρ液gV排ρ液为液体密度,V排为物体所排开的液体体积浮力F浮=G排=ρ液gV排 F浮=G-F拉 F浮=G 物 F浮= F向上-F向下杠杆平衡F1l1=F2l2功W=Fs (W=Gh)适用 于力学中功率P=W/t P=Fv适用于力学中机械效率η=W有用/W总= Gh/ Fsη<1,用百分数表示,无单位热值q=Q/m热量Q=cm△t

Q=qm△t为温度差,等于高温减去低温电流I=Q/t=U/R电荷量 Q=It电压U=IR电阻R=U/IR大小与U、I没有关系,由它们的比值决定的电功W=Pt=UIt=I2Rt=(U2/R)t电功率P=W/t=UI=I2R=U2/R 焦耳定律Q=I2Rt(普遍适用) Q= W=Pt=UIt=I2Rt=(U2/R)t(只适用于纯电热器电路)需要记住的数值:水的比热容是:c= 4、2103J/(kg℃)我国照明电路电压220v;交流电频率 50HZ水的密度是:ρ= 1、0103kg/m3 安全电压不高于36v,安全电流不高于10mA在空气中:声速340m/s(15℃);光速3108 m/s;一节干电池电压 1、5v,一节蓄电池电压2v一标准大气压: 1、013105pa=760mm汞柱步行速度 1、1 m/s;骑自行车速度5 m/s人耳能区分原声与回声的时间:不小于0、1s 普通照明灯功率40w,空调1000w,电视100w 人耳能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20赫兹20000赫兹一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100℃,凝固点0℃。1 m/s= 3、6 km/h1kwh= 3、 6106J1km=103m=104dm=105cm=106mm1m2=102dm2=104cm2=106mm21m 3=103dm3=106cm3=109mm31 dm3=1L1g/cm3=103kg/m3

物理学7个基本物理量及其导出量大全

国际单位制2008-01-09 14:35 国际单位制的SI基本单位为米、千克、秒、安培、开尔文、摩尔和坎德拉。 (1)米:米是光在真空中于1/299 792 458s时间间隔内所经路径的长度. 在1960年国际计量大会上,确定以上定义的同时,宣布废除1889年生效的以铂铱国际米原器为标准的米定义. (2)千克:国际千克原器的质量为1 kg. 国际千克原器是1889年第一届国际权度大会批准制造的.它是一个高度和直径均为39 mm 的,用铂铱合金制成的圆柱体.原型保存在巴黎国际计量局. (3)秒:铯—133原子基态的两个超精细能级之间跃迁所对应的辐射的9,192,631,770个周期的持续时间为1 s. 起初,人们把一昼夜划分为24 h,1 h为60 min,1 min为60 s.但一昼夜的周期,即太阳日是变动的,所以定义1 s等于平均太阳日.后来又发现,地球公转周期也是变动的,于是又需确定另外的定义.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家们发现,原子能级跃迁时,吸收或发射一定频率的电磁波,其频率非常稳定.于是在1967年第十三届国际计量大会上确认了上述定义. (4)安培:在两条置于真空中的,相互平行,相距1米的无限长而圆截面可以忽略的导线中,通以强度相同的恒定电流,若导线每米长所受的力为2×10-7 N,则导线中的电流强度为1 A. 1948年国际度量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作了这样的规定.1960年10月,第十一届国际权度大会上确认为国际单位制中的七种基本单位之一. (5)开尔文:水的三相点热力学温度的为1 K. 该单位是以英国物理学家开尔文的名字命名的."开尔文"的温度间隔与"摄氏度"的温度间隔相等.但开氏温标的零度(0 K),是摄氏温标的零下273度(-273℃). 1968年国际计量大会决定把"开尔文"作为七个基本单位之一. (6)摩尔:简称摩,摩尔是一系统的物质的量,该系统中所包含的基本单元数与0.012kg 12C的原子数目相等. 使用摩尔时,基本单元应予指明,可以是原子,分子,离子,电子及其他粒子,或这些粒子的特定组合. 摩尔拉丁文的原意是大量和堆量.它是用宏观的量来量度微观粒子的一个单位.1971年第十四届国际计量大会通过了对摩尔的定义.我国1977年国务院公布了介绍摩尔的文件,同时取消克原子,克分子,克分子浓度,克分子体积等概念. (7)坎德拉:简称坎,一个光源在给定方向上的发光强度.该光源发出的频率为540×1012赫兹的单色辐射,且在此方向上的辐射强度为瓦特每球面度. 国际单位制辅助单位 平面角弧度rad 弧度是一圆内两条半径之间的平面角,这两条半径在圆周上截取的弧长与半径相等 立体角球面度sr 球面度是一立体角,其顶点位于球心。而它在球面上所截取的面积等于以球半径为边长的正方形面积 国际标准单位制 2006-10-26 13:09 1. SI基本单位量的名称单位名称代号定义量纲代号 长度米m 米等于氪-86原子的2p10和5d5能级之间跃迁时所对应的辐射,在真空中的1650763.67个波长的长度。L 质量千克Kg 1千克等于国际千克原器的质量。M

(完整版)初中物理基本知识点填空复习

初中物理基本知识点填空复习 1.1长度时间的测量 1 .长度的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最常用的工具是。 2 .长度的主单位是,用符号表示,我们走两步的距离约是米. 3 .长度的单位关系是: 1 千米=米;1分米=米,1厘米=米;1毫米= 米 人的头发丝的直径约为:0.07 地球的半径:6400 4 .刻度尺的正确使用:(1).使用前要注意观察它的、和; (2).用刻度 尺测量时,尺要沿着所测长度,不利用磨损的; (3).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 ,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的下一位;(4).测量结果由和组成。 6. 特殊测量方法: ⑴ 累积法:把尺寸很小的物体起来,聚成可以用刻度尺来测量的数量后,再测量出它 的,然后这些小物体的 ,就可以得出小 物体的长度。如测量细铜丝的直径,测量一页纸的厚度^ ⑵辅助法:方法如图: (a)测硬币直径;(b)测乒乓球直径;(c)测铅笔长度。 (3)替代法:有些物体长度不方便用刻度尺直接测量的,就可用其他物体代替测量。 7 .测量时间的基本工具是。在国际单位中时间的单位是(s), 它的常用单位有。 1h= min= s. 1.2机械运动 1. 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的改变叫机械运动。 2. 参照物:在研究物体运动还是静止时被选作的物体(或者说被假定的物体)叫参照物. 3.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 4. 匀速直线运动: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都。(速度不变) 5. 速度:用来表示物体的物理量。 6. 速度的定义: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物体在内通过的。公式: _ 速度的单位是: ;常用单位 是:。 1米/秒=千米/小时 7. 平均速度:在变速运动中,用除以可得物体在这段路程中的快慢程度,这就是平均速度。用公式:日常 所说的速度多数情况下是指。 9. 测小车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是:实验器材除了斜面、小车、金属片外,还需要和。 1.3 声现象 1 . 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而产生。停止,发声也停止。 2. 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传播。不能传声。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传来的。 3. 声音速度: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声音在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 ,,,, 一一,…、 1 1 比________ 体快。利用回声可测距离:s 1S西1v伯 2 “ 2 " 4. 乐音的三个特征:、、。(1)音调:是指声音的 ,它与发声体的有关系。(2)响度:是指声音的,跟 发声体的、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3)音色:不同乐器、不同人之间他们的不同 5. 人们用来划分声音强弱的等级,是较理想的环境,为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超过分贝;为了保证休息 和睡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分贝。 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减弱;(2)在中减弱;(3)在处减弱。

常用物理量的单位换算

有限元分析中的材料性能单位 邹正刚(上海航天局第八设计部) 摘要:本文对使用有限元软件分析工程问题时的材料性能单位问题作了一些探讨,通过实例说明了如何统一各物理量的单位,以保证分析结果的正确。 关键词:有限元、材料性能、单位 大多数有限元计算程序都不规定所使用的物理量的单位,不同问题可以使用不同的单位,只要在一个问题中各物理量的单位统一就可以。但是,由于在实际工程问题中可能用到多种不同单位的物理量,如果只是按照习惯采用常用的单位,表面上看单位是统一的,实际上单位却不统一,从而导致错误的计算结果。 比如,在结构分析中分别用如下单位:长度– m;时间– s;质量– kg;力- N;压力、应力、弹性模量等– Pa,此时单位是统一的。但是如果将压力单位改为MPa,保持其余单位不变,单位就是不统一的;或者同时将长度单位改为mm,压力单位改为MPa,保持其余单位不变,单位也是不统一的。由此可见,对于实际工程问题,我们不能按照手工计算时的习惯来选择各物理量的单位,而是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 物理量的单位与所采用的单位制有关。所有物理量可分为基本物理量和导出物理量,在结构和热计算中的基本物理

量有:质量、长度、时间和温度。导出物理量的种类很多,如面积、体积、速度、加速度、弹性模量、压力、应力、导热率、比热、热交换系数、能量、热量、功等等,都与基本物理量之间有确定的关系。基本物理量的单位确定了所用的单位制,然后可根据相应的公式得到各导出物理量的单位。具体做法是:首先确定各物理量的量纲,再根据基本物理量单位制的不同得到各物理量的具体单位。 基本物理量及其量纲: 质量m; 长度L; 时间t; 温度T。 导出物理量及其量纲: 速度:v = L / t; 加速度: a = L / t 2; 面积: A = L 2; 体积:V = L 3; 密度:ρ= m / L 3; 力: f = m · a = m · L / t 2; 力矩、能量、热量、焓等: e = f · L = m · L 2 / t 2; 压力、应力、弹性模量等:p = f / A = m / (t 2 · L) ; 热流量、功率:ψ= e / t = m · L 2 / t 3; 导热率:k =ψ/ (L · T) = m · L/ (t 3 · T);

初中物理常用物理量及其单位

初中物理常用物理量及其单位、计算公式 物理量名称及物理量表示符号 主单位及 单位的表示符号 常用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长度、距离(L) 米(m) 1km=103m=104dm=105cm=106mm 面积(S) 平方米(m2) 1m2=102dm2=104cm2=106mm2 体积(V) 立方米(m3) 1m3=103dm3=106cm3=109mm3 1 dm3=1L 时间(t) 秒(s) 1h=60min=3600s 速度(v) 米每秒(m/s) 1m/s=3.6km/h 质量(m) 千克(kg) 1t=103kg=106g=109mg 密度(ρ) 千克每立方米(kg/m3) 1g/cm3=103kg/m3 力(F) 牛(N) 浮力(F 浮 ) 重力(G) 摩擦力(f)压强(P) 帕(Pa) 1kPa=103Pa=103N/m2 功(W) 焦(J) 1J=1N×m 功率(P) 瓦特(W) 1W=1J/s 机械效率(η)无 热值(q) 焦每千克(J/kg) 热量(Q) 焦耳(J) 比热容(C)焦每千克摄氏度(J/(kg℃)) 电荷量(Q) 库( c ) 电流(I) 安(A) 1A=103mA=106μA 电压(U) 伏(V) 1kV=103V106mV 电阻(R 欧(Ω) 1MΩ=103kΩ=106Ω电功(W) 焦(J) 1kW·h=3.6×106J 电功率(P) 瓦(W) 1kW=103W=103J/s 电热(Q) 焦(J)

需要记住的数值: 频率50HZ 水的密度是:ρ=1.0×103kg/m3 安全电压不高于36v ,安全电流不高于10mA 在空气中:声速340m/s (15℃);光速3×108 m/s ; 一节干电池电压1.5v ,一节蓄电池电压2v 一标准大气压:1.013×105pa=760mm 汞柱 步行速度1.1 m/s ;骑自行车速度5 m/s 人耳能区分原声与回声的时间:不小于0.1s 普通照明灯功率40w ,空调1000w ,电视100w 人耳能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20赫兹——20000赫兹 一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100℃,凝固点0℃。 1 m/s=3.6 km/h 1kwh=3.6×106J 1km=103m=104dm=105cm=106mm 1m 2=102dm 2=104cm 2=106mm 2 1m 3=103dm 3=106cm 3=109mm 3 1 dm 3=1L 名称 常用公式 备注 速度 v=s/t 匀速直线运动中V 与s 成正比,与t 成反比都是 错误的说法,只能说s 与t 成正比。 密度 ρ=m/V ρ与m 、V 没有关系,由它们的比值决定 重力 G=mg g=9.8N/kg 合力 F=F 1±F 2 同向取“+”,反向取“-” 压强 P=F/S 适用于固体 液体压强 p=ρgh 适用于液体,h 为液体深度 阿基米德原理 F 浮= G 排= m 排 g =ρ液gV 排 ρ液为液体密度,V 排为物体所排开的液体体积 浮力 F 浮=G 排=ρ液gV 排 F 浮=G-F 拉 F 浮=G 物 F 浮= F 向上-F 向下 杠杆平衡 F 1l 1=F 2l 2 功 W=Fs (W=Gh) 适用于力学中 功率 P=W/t P=Fv 适用于力学中 机械效率 η=W 有用/W 总= Gh/ Fs η<1,用百分数表示,无单位 热值 q=Q/m 热量 Q=cm △t Q=qm △t 为温度差,等于高温减去低温 电流 I=Q/t=U/R 电荷量Q=It 电压 U=IR 电阻 R=U/I R 大小与U 、I 没有关系,由它们的比值决定的 电功 W=Pt=UIt=I 2Rt=(U 2/R)t 电功率 P=W/t=UI=I 2R=U 2/R 焦耳定律 Q=I 2Rt(普遍适用) Q= W=Pt=UIt=I 2Rt=(U 2/R)t (只适用于纯电热器电路)

初中物理基本物理量

——初中物理基本物理量、常数及公式、定律归纳一、基本物理量:

7、手臂长约:50——60cm 8、手掌面积约:100-120cm29、脚掌面 积约:200-250 cm210、对地压强:行走时约:2×104Pa 站立时约:1×104Pa11、步长约:50-70cm 12、步速约:1.5m/s 13、骑自行车速度约:4m/s 14、骑自行车时受到的阻力约:20N 15、骑自行车时的功率约为:100W 16、脉搏跳动频率约:70-75次/min(1. 2Hz)17、正常血压约:收缩压<130 mmHg,舒张压<85 mmHg 18、人体正常体温约:36.5℃19、100米短跑时间约:13-14s 速度 约:7.5m/s 20、人说话的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约为:340m/s 五、初中阶段常见的常数 声音在15℃的空气的传播速度:v =340m/s 电磁波(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c= 3.0×10 8m/s =3.0×10 5 km/s 水的密度:ρ=1g/cm3=10 3kg/m3

水的比热容:c= 4.2×10 3 J/(kg ℃) 1节干电池的电压1.5V 照明电路电压220V 对人体安全的电压不高于36V 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水的熔点(凝固点)为0℃,沸点为100℃ 对人类而言,理想的声音环境是:30~40分贝 1个标准大气压p = 1.013×10 5 Pa=76cmHg g =9.8N/kg,粗略取10 N/kg 人的密度跟水的差不多 六、容易搞错的单位换算关系 1 m/s=3.6km/h 1g/cm3=10 3kg/m3 1 度=1Kw h=3.6×10 6 J 1m=10 3mm=10 6μm =10 9nm 1标准大气压= 760 毫米高水银柱= 1.01 ×10 5Pa(帕) 1 m 3 = 10 3dm 3 (升L)= 10 6 cm 3(毫升mL)= 10 9 mm 3 七、初中阶段的基本公式(定律、原理) (一)力学部分: 速度公式:速度=路程/时间v= 密度公式:密度=质量/体积ρ= 压强公式:压强=压力/受压面积p= 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中的物体会受到竖直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液体受到的重力。(阿基米德原理同样也适用用于气体。) F浮=G排=ρ液V排g 杠杆原理(杠杆的平衡条件):当杠杆静止或匀速转动时,动力乘以动力臂等于 阻力乘以阻力臂。F1l1=F2 l2 功的计算公式:力对物体做的功等于物体受到的力和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W =F s计算功率的公式:P = 机械效率的计算公式:机械效率=有用功/总功 连通器原理:当连通器中的液体静止时,各容器内的液面总是在同一高度。 流速与压强的关系:气体或液体流速越快的地方,产生的压强就越小。 (二)电学部分: 欧姆定律:通过电路中的一段导体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R = 电功(电热)的计算公式:W=I U t =P t =I 2 R t =t 电功率(发热功率)的计算公式:P=I U ==I 2 R =

初中物理基本物理量

物理概念总复习 一测量的初步知识 1长度测量的基本工具是:。长度的国际单位是:, 2使用刻度尺的规则: (1)"看"使用前要注意观察它的,和。 (2)"放"测量时尺要沿着所测长度,尽量靠近被测物体,不用磨损的零刻度线。 (3)"读"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最小分度值的下一位。 (4)"记"测量值是由和组成,测量结果的记录形式为:、、;测量结果的倒数第二位是值,最末一位是值,包括估计值在内的测量值称为有效数字。 3误差与错误:叫做误差,测量时的误差是不可能绝对的,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可以。 二简单的运动 1 在研究物体的机械运动时,需要明确是以哪个物体为标准,这个作为标准的物体叫。 2速度是用来表示的物理量,用符号表示。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内通过的。速度的计算公式是:;速度的单位是:,读作:;1m/s= km/h。从速度公式变形得到公式可用来计算路程,从速度公式变形得到公式可用来计算时间。 三声现象 1声音是由产生的,声音靠传播,中不能传声。 2 声音的三要素是: ①(是指声音的高低,它是由发声体振动的决定的,越大,音调越高)。 ②(是指声音的大小,它跟发声体振动的有关,还跟距发声体的远近有关,越大,距发声体越近,越大)。 ③(指不同发声体声音特色,不同发声体在音调和响度相同的情况下,是不同的。) 四热现象 一、温度计 1温度是表示的物理量。常用温度计是利用原理制成的, 2摄氏温度是把的温度规定为零度,把一标准大气压下的温度规定为100度。人体的正常体温是。 3 使用温度计时应注意: 1、选用量程合适的温度计; 2、分清它的分度值和零刻度; 3、测液体温度时,玻璃泡要被测液体中,不接触,待温度计示数后 再读数; 4、读数时不要从液体中温度计,视线要与液柱相垂直。 二、熔化和凝固 1物质从变为叫做熔化,要热; 从变为叫做凝固,凝固过程要热。 2晶体都有一定熔化温度和凝固温度分别叫做、。同一种物质的凝固点和熔点,3晶体熔化的两个必要条件:一是温度必须达到,二是熔化过程中要继续热、但温度,同样凝固时要热,但温度 三、汽化和液化 1物质从变为叫做汽化,汽化时要热。汽化的两种方式是:和。 2蒸发:(1)是在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可以在温度下发生。 (2)液体蒸发时要从周围物体热,液体本身温度降低(蒸发致冷)

初中物理常用物理量及单位1

初中物理公式汇编及常用物理量 【力学部分】 1、速度:V=S/t 2、重力:G=mg 3、密度:ρ=m/V 4、压强:p=F/S 5、液体压强:p=ρgh 6、浮力: (1)、F浮=F’-F (压力差) (2)、F浮=G-F (视重力) (3)、F浮=G (漂浮、悬浮) (4)、阿基米德原理:F浮=G排=ρ液gV排 7、杠杆平衡条件:F1 L1=F2 L2 8、理想斜面:F/G=h/L 9、理想滑轮:F=G/n 10、实际滑轮:F=(G+G动)/ n (竖直方向) 11、功:W=FS=Gh (把物体举高) 12、功率:P=W/t=FV 13、功的原理:W手=W机 14、实际机械:W总=W有+W额外 15、机械效率:η=W有/W总 16、滑轮组效率: (1)、η=G/ nF(竖直方向) (2)、η=G/(G+G动) (竖直方向不计摩擦) (3)、η=f / nF (水平方向) 【热学部分】 1、吸热:Q吸=Cm(t-t0)=CmΔt 2、放热:Q放=Cm(t0-t)=CmΔt 3、热值:q=Q/m 4、炉子和热机的效率:η=Q有效利用/Q燃料 5、热平衡方程:Q放=Q吸 6、热力学温度:T=t+273K 【电学部分】 1、电流强度:I=Q电量/t 2、电阻:R=ρL/S 3、欧姆定律:I=U/R 4、焦耳定律: (1)、Q=I2Rt普适公式) (2)、Q=UIt=Pt=UQ电量=U2t/R (纯电阻公式) 5、串联电路: (1)、I=I1=I2 (2)、U=U1+U2 (3)、R=R1+R2

(4)、U1/U2=R1/R2 (分压公式) (5)、P1/P2=R1/R2 6、并联电路: (1)、I=I1+I2 (2)、U=U1=U2 (3)、1/R=1/R1+1/R2 [ R=R1R2/(R1+R2)] (4)、I1/I2=R2/R1(分流公式) (5)、P1/P2=R2/R1 7定值电阻: (1)、I1/I2=U1/U2 (2)、P1/P2=I12/I22 (3)、P1/P2=U12/U22 8电功: (1)、W=UIt=Pt=UQ (普适公式) (2)、W=I2Rt=U2t/R (纯电阻公式) 9电功率: (1)、P=W/t=UI (普适公式) (2)、P=I2R=U2/R (纯电阻公式) 【常用物理量】 1、光(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得最快,c=3×105Km/s=3×108m/s。光在其它透明物质中传播比在空气中传播都要慢 2、15℃的空气中声速:V=340m/s,振动发声,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一般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最快,液体中次之,气体中最慢。 3、人耳区分回声:≥0.1s 4、g=9.8N/kg≈10N/kg 5、标准大气压值:760毫米水银柱高=1.01×105Pa 6、水的密度:ρ=1.0×103kg/m3 7、1个标准大气压下的水的凝固点:0℃ 8、1个标准大气压下的水的沸点:100℃ 9、1个标准大气压下的水的比热容:C=4.2×103J/(kg?℃) 10、一个标准大气压=76cmHg==760mmHg=1.01×105Pa=10.3m高水柱。 11、一节干电池电压:1.5V 12、一节铅蓄电池电压:2V 13、对于人体的安全电压:≤36V(不高于36V) 14、动力电路的电压:380V 15、家庭电路(照明电路)电压:220V 16、单位换算: (1)、1m/s=3.6km/h (2)、1g/cm3 =103kg/m3 (3)、1kw?h=3.6×106J 17、1度=1千瓦·时(kwh)=3.6×106J。 18、常见小功率用电器:电灯、电视、冰箱、电风扇; 常见大功率用电器:空调、电磁炉、电饭堡、微波炉、电烙铁。

化学中常用的物理量

第3节化学中常用的物理量----物质的量第一课时物质的量 【学习目标】 1.知道“物质的量”是描述微观粒子集体的一个物理量,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 2.学会有关物质的量的简单计算,理解物质的量、物质的粒子数之间的相互关系及有关计算 【学习过程】 一、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 1.物质的量是一个物理量,物质的量是国际单位制中七个_____________________之一, 其符号为_______,单位,单位的表示符号____________。 [注意事项] (1)“物质的量”是专用名词,在表达中四个字不可增减、拆分,不能理解成物质的质量。 (2)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计量的对象不是宏观物体,它只适于表示 如:等微粒及这些微粒的特定组合。 (3)物质的量是用来衡量微粒集体所含的物理量, 1mol任何微粒所含的微粒数与所含的原子数相等。 (4)使用摩尔时必须用化学式指明微粒的种类,严禁指代不明。例如: 1mol H2 表示的意义是 1mol H 表示的意义是 1mol H+ 表示的意义是_ 【课堂练习】 1、判断正误,说明理由。 A. 1 mol氢() B. 1 molCO2() C. 1 mol小米()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物质的量可以理解为物质的质量 B. 物质的量就是物质的粒子数目 C.物质的量是度量物质所含微观粒子多少的一个物理量 D.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只适用于分子原子和离子 2、阿伏加德罗常数 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符号: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数值___________________ 。 【课堂练习】 ①1mol O 含有个O;②1mol H2O含有个H2O; ③1mol H+含有个H+;④1mole-含有个e-; ⑤×1023个12C的物质的量为mol;⑥×1023个CO的物质的量为mol; ⑦2mol H2含有个H2;⑧在O2中含有的O2的分子数目 3、物质的量、阿佛伽德罗常数、微粒数间的关系 关系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个变式:N==_______________________N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达标练习】 ① 5 mol Cl 含有个Cl;②mol H2SO4含有个H2SO4; ③mol Na+含有个Na+;④×1023个Fe的物质的量为mol; ⑤×1024个HClO的物质的量为mol;⑥×1023个Cl-的物质的 量为mol。

初中物理基本概念概要

初中物理基本概念概要 :米;测量工具:刻度尺;测量时要估读到最小刻度的下一位;光年的单位是长度单位。 ⒉时间t :主单位:秒;测量工具:钟表;实验室中用停表。1时=3600秒,1秒=1000毫秒。 测量工具:秤;实验室用托盘天平。 参照物:判断一个物体运动必须选取另一个物体作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⒉匀速直线运动: ①比较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a 比较在相等时间里通过的路程。b 比较通过相等路程所需的时间。 ②公式:t s v = v s t = vt s = 1米/秒=3.6千米/时。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总是相互的。 力的单位:牛顿(N )。测量力的仪器:测力器;实验室使用弹簧秤。 力的作用效果: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物体运动状态改变是指物体的速度大小或运动方向改变。 ⒉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 力的图示,要作标度;力的示意图,不作标度。 ⒊重力G :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方向:竖直向下。 重力和质量关系:G=mg m=G/g g=9.8牛/千克。读法:9.8牛每千克,表示质量为1千克物体所受重力为9.8牛。 重心:重力的作用点叫做物体的重心。规则物体的重心在物体的几何中心。 ⒋二力平衡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两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直线上。 物体在二力平衡下,可以静止,也可以作匀速直线运动。 物体的平衡状态是指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所受外力的合力为零。 ⒌同一直线二力合成:方向相同:合力F=F 1+F 2 ;合力方向与F 1、F 2方向相同; 方向相反:合力F=F 1-F 2,合力方向与大的力方向相同。 ⒍相同条件下,滚动摩擦力比滑动摩擦力小得多。 滑动摩擦力与正压力,接触面材料性质和粗糙程度有关。【滑动摩擦、滚动摩擦、静摩擦】 7.牛顿第一定律也称为惯性定律其内容是:一切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 :物体具有保持原来的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叫做惯性。 公式:V m =ρ ρm V = m=ρV 国际单位:千克/米3 ,常用单位:克/厘米3, 关系:1克/厘米3=1×103千克/米3;ρ水=1×103千克/米3; 读法:103千克每立方米,表示1立方米水的质量为103千克。 ⒉密度测定:用托盘天平测质量,量筒测固体或液体的体积。 压力F :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单位:牛(N )。 压力产生的效果用压强大小表示,跟压力大小、受力面积大小有关。 压强单位:牛/米2;专门名称:帕斯卡(Pa ) 公式:S F P = P F S = F=PS 【S :受力面积,两物体接触的公共部分;单位:米2。】 改变压强大小方法:①减小压力或增大受力面积,可以减小压强;②增大压力或减小受力面积,可以增大压强。 ⒉液体内部压强:【测量液体内部压强:使用液体压强计(U 型管压强计)。】 产生原因:由于液体有重力,对容器底产生压强;由于液体流动性,对器壁产生压强。 规律:①同一深度处,各个方向上压强大小相等②深度越大,压强也越大③不同液体同一深度处,液体密度大的,压强也大。 [深度h ,液面到液体某点的竖直高度。] 公式:P=ρgh h :单位:米; ρ:千克/米3; g=9.8牛/千克。 ⒊大气压强:大气受到重力作用产生压强,证明大气压存在且很大的是马德堡半球实验,测定大气压强数值的是托里拆利(意大利科学家)。托里拆利管倾斜后,水银柱高度不变,长度变长。 1个标准大气压=76厘米水银柱高=1.01×105帕=10.336米水柱高 测定大气压的仪器:气压计(水银气压计、盒式气压计)。 体积单位换算: 1厘米3=1×10-6米3 1分米3=1×10-3米3。 1千克=1000克,1克=1000毫克。1吨=1000千克

初中物理常用物理量单位单位换算重要规律

初中物理-----常用物理量、单位、单位换算、重要常数、重要规律ⅰ、物理量

ⅱ、单位换算 一、长度(L )、路程(s ) 国际单位: 米(m ) 常用单位:千米(km )、分米(dm )、厘米(cm )、毫米(mm )、 微米(цm )、钠米(nm ) 十进位:1m dm cm mm 千进位:1km m mm цm nm 1 m = 10 3mm = 10 6 μm = 10 9nm 二、面积(s ) 国际单位 平方米( m2 ) 面积公式:s=ab 常用单位:平方分米dm2 、平方厘米c m2、 平方毫米mm2 百进位:1m 2 dm 2 c m 2 mm 2 1m2=dm2=cm2=mm2 三、体积单位 国际单位 立方米( m3 ) 体积公式:v=sh 常用单位:立方分米dm3 、立方厘米(cm3)、毫升(ml )、升(L ) 千进位:1m3 dm3(1L ) 1cm3(1ml ) 1 m 3 = 10 3 dm 3(升L )= 10 6 cm 3(毫升mL )= 10 9 mm 3 1L=1dm 3 1mL=1cm 3 四、速度(v ) 国际单位 米每秒(m/s ) 常用单位:千米/小时(h km /) 1m/s=h km h km s m /6.33600 110001 11== 1m/s= 3.6km/h 五、时间(t ) 国际单位 秒(s ) 常用单位:小时(h )、分钟(min ) 1h=60min ,1min=60s ,1h=3600s ( 六、质量(m ) 国际单位:千克(kg ) 常用单位:吨(t )、克(g )、毫克(mg ) 千进位:1t 103 1kg 103 1g 103 1mg 1t=1 x 103kg 1g=1 x 10-3kg 1mg=1 x 10-6kg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