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湖南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历史复习资料修订版

2020年湖南省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冲刺必备

历史必修一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1、分封制

(1)目的: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2)内容:周王把王畿以外地区的土地和人民分封给王族、功臣、古代帝王后代;;

(3)受封诸侯的权力:职位世袭、对卿大夫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天子--- 诸侯--- 卿大夫--- 士)。

(4)受封诸侯的义务:服从周王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

(5)作用:积极:西周通过分封制,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消极: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形成诸侯混战、割据争霸的局面,分封制受到破坏(根本原因在于铁犁牛耕的使用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战国末年,分封制瓦解。

2、宗法制

(1)含义:按照父系血缘关系维系政治等级,维护国家统治的制度。

(2)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3)宗法等级: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4)作用: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5)与分封制的关系:互为表里、相互依存。

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⑴内容:①首创皇帝制度,规定最高统治者称皇帝,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②建立中央官制,在中央设三公九卿。三公是丞相(为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丞相之下设诸卿)、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务)、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监察百官)。

③建立地方制度,在全国推行郡县制。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

⑵影响: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汉武帝颁布“推恩令”

西汉初期,实行郡县与封国并存的制度(郡国并行制)。

⑴原因:汉初诸侯王势力强大,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统一

⑵内容: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统辖。

⑶作用: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得到加强,巩固了大一统局面。

2、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措施:①军事上:把主要将领兵权收归中央,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

②行政上:中央派文官任地方长官,设通判监督;

③财政上:地方赋税留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由中央掌控。

评价:积极: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的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消极:逐渐导致官僚机构膨胀和军队不断扩充,形成冗官、冗兵 、冗费的局面,为北宋

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3、元朝的行省制度 ⑴概况:中央设中书省(中央机构)直接管理河北、山西、山东等地;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受中央节制)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对边远民族地区设置宣慰司进行管理。西藏由宣政院(中央机构)管辖

⑵意义: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行省制度是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重

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4、三省六部制

⑴由来: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三省体制。

⑵内容:隋唐时期确立并完善三省六部制,唐朝中央设 中书省(负责决策,草拟颁发皇帝诏令)、 门下省(负责审议,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执行政令)三省,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为具体执行部门。 ⑶作用: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分散并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5、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⑴汉朝:察举制:汉武帝令郡国每年举孝、廉各一人,建立起人才选拨制度。→依据:孝廉

①背景:随着世家大族的衰落和庶族地主阶级兴起,九品中正制无法继续下去。

②创立:隋文帝废九品中正制,开始用分科考试方式选官;

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

③完善: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唐太宗时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是做高官的主要途径)、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时首创武举和殿试。

④评价(影响):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它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扩大了统治基础,巩固了封建统治。这一制度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1、宰相制度的废除

中书省 (草拟、颁发诏令) 皇帝 门下省 (审核政令) 尚书省 (执行政令) 吏、户、礼、兵、刑、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