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语文教学中的本色课堂

追求语文教学中的本色课堂
追求语文教学中的本色课堂

追求语文教学中的本色课堂

内容摘要:语文教学课堂应该是怎样的课堂,黄厚江老师执教的《黔之驴》一课诠释了“本色课堂”的基本特征:目标明确,过程清楚,方法简单,效果实在。尊重学生,用最语文的方法教语文,从而达到课堂教学的高境界——扎实、朴实、厚实。

关键词:语文教学本色课堂简约思维发展

我常常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样的语文教学课堂才是好的课堂?2012年3月在省靖江中学,我参加了“首届苏派语文教学论坛”研讨会,欣赏了黄厚江老师执教的《黔之驴》一课,在黄老师的课堂上找到了本色语文的魅力,在看似简朴的课堂教学中明白了本色语文对语文教学的基本定位。

黄老师执教的《黔之驴》一课,真切地体现了语文“本色课堂”的基本特征。

一.教学目标明明白白

语文课堂教学首先必须遵循教学逻辑。遵循教学逻辑必须有一个合理而明确的逻辑起点,即既有明确的教学需要,又有正确的价值取向;教师既清楚教什么和怎么教,又清楚为什么教和为什么这样教。确定教学的逻辑起点,就是在语文课堂的共性目标和具体教学内容的个性特点之间,以及意义和形式之间,寻找它们的契合点。黄老师的这节课遵循了教学逻辑,目标定位明明白白。他将教学目标定格在:1、强化寓言文体意识,探究故事的深层寓意;2、分析

语文课堂教学要追求本真

语文课堂教学要追求本真 语文课堂教学要追求本真 曾几何时,我们的语文教学变得浮躁,老师追求热热闹闹的课堂气氛,一节课下来,学生是快乐了,但是他们学到了什么呢?学生的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语文素养因为这节课或这篇课文的学习而有所提升了吗?我们没有认真思考这些问题,一味追求的是我的课堂热闹了吗,一味迎合的是所谓专家的评价。新课程倡导合作学习,那就四人一小组,至于为什么合作,适不适合合作,怎样合作,却不作思考与探索,只为合作而合作,认为课堂有了这样形式的合作就是新课程的课堂。新课程倡导探究学习,那就让学生自主探究,至于我们的小学生具不具备自主探究的能力,老师在这个过程中要提供什么样的指导与帮助也不作考虑,只为探究而探究。我们的公开课更是这样,仿佛没有了合作与探究就不是一节成功的课。而我们学生的语文知识、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在这样的课堂学习中是无法得到任何提高的! 学生语文知识的获得,语文能力的培养,语文

素养的提升呼唤本真的语文课堂!本真的语文课堂的基点是要做到“本色”和“生本”。“本色”要求我们的语文教学去除虚浮、装饰的东西,不盲目追求时髦,不为合作而合作,不为探究而探究,即使是公开课也应是常态下的课堂教学,要思考的是如何让学生的语文能力有所提高。“生本”要求语文教学要基于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课堂上要相信学生的能力,放手让学生主动学习,同时也要关注学生个体的差异。生本并不意味着完全放手,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他们的主动学习应该在教师的指导与帮助下进行。学生的合作探究学习同样需要老师的指导与帮助,而不是“去老师”化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本真的语文课堂应该具备四个方面的品质:本真的语文课堂应该是教与学都具有针对性品质的课堂;本真的语文课堂应该是师生共同演绎的课堂;本真的语文课堂应该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课堂;本真的语文课堂应该是师生感情融洽的课堂。 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追求语文课堂教学的本真,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加强运用语言文字的训练,让学生在每一节课或每一篇课文的学习中,他们的

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

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 《语文课程标准》颁布已经10年多了。我市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在新课标下积极探索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是,笔者从调查中发现,目前我市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现状还不容乐观,还必须从以下三个方面继续努力。 一、进一步加强新课标的学习,树立教学新理念 要进行教学改革,首先就必须明确改革的方向。当前要进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就必须要认真学习新课标,树立教学新理念。 (一)温习新课标。 国家教育部颁行的《语文课程标准》是在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历史经验、吸取国外母语课程标准的新成果,分析语文教育的现状及时代发展对语文教育的新要求的基础上,重新构建的语文教育的目标体系。不仅具有开创性,而且具有时代性,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思想,体现了国家对语文教育的要求,是语文教学的根本指导思想,代表了语文教育改革的方向。 课程标准是学科教学的准绳,它的颁布使学科教学的许多问题明确起来了。例如,1、明确了语文课程的性质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2、明确了语文课程的目标、任务。课标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3、对教师提出了全新的教学观念。课标提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是学生学习的伙伴。4、强调了学生的学习方式。课标明确提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5、对各学段提出了具体的教学目标。6、提出了新的教学评价理念。总之,这次的课程标准不仅指明了语文教学和改革的方向,还有明确的标准和方法。因此,语文教师一定要静下心来,潜心研读《语文课程标准》及其相关教育理论,在学习中亲近新课标,把握它的精要。这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前提。 (二)牢固树立教学新理念。 新课程改革,首要任务是更新教学观念。教师的教学行为归根到底是由教育理念决定的。学习语文新课标,关键是要把握其基本理念。《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就是我们语文教学的总的指导思想。“致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全面把握语文教育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拓展语文课程资源”这是语文新课标中最基本的教学理念。它回答了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什么,为了达到这个目的需要哪些条件的问题。只有正确把握这些基本理念的内涵,才能明确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 因此,各校必须继续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新课标,做到《语文课程标准》人手一册,定时学习、讨论,通过学习转变教师传统的教学观,树立新的教学理念。 理论只有与实践结合起来才有生命力。将先进的教育理念转化为可操作的教学行为,这是至关重要的。所以,我们应该虚心学习,大胆实践,不断探索,促进理念向行为转化。 二、把握新教材,探索新教法 教学改革与教材改革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教师树立了新的教学理念,还必须认真学习“新教材”(这里是指人教版实验教材),把握新教材特点,探索新教法。 (一)把握教材新特点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精神修订的新教材,它全面、准确地地体现了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努力遵循母语学习的特点和规律,改变教学方式,使教材有利于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在教材内容的修订方面,主要有:(1)大量更新课文。增加了课文的篇数、丰富了课文内容、坚持文质兼美的原则、课文分为精读和略读两大类;(2)重点训练项目作了适当调整;(3)课后的思考练习作了较大修改。减少了题量、思考练习,突出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读自悟。(4)作文练习作了较大修改。一方面是丰富了作文训练的形式,既有写实作文,又有想象作文,还安排了一些常见应用文的练习;一方面是在训练要求上尽量为学生

本色语文课题立项申请书

本色语文课题立项申请书Last revision on 21 December 2020

襄阳市教育科学规划研究课题 申请书 课题名称小学语文快乐课堂教学研究 课题负责人李承华 负责人所在单位谷城县南河镇小学 邮编 441715 电话 填表日期 2016年7月 襄阳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制 填表说明 一、本表打印(可以书写填表)报送一式3份,于左侧装订成册。 二、封面上部的代码框不用填写。 三、每个课题限报负责人1名。课题的主要负责人应有相应类别中级职称或是县以上教育行政部门业务科室负责人。不具备中级职称的亦可申报。 四、填写中如栏目篇幅不够,可自行加页。 五、“一、数据表”栏目填写要求: 1. 课题名称:最多不超过40个汉字(包括标点符号)。 2. 主题词:为便于计算机检索,按研究内容设定主题词,最多不超过3个。主题词之间空一格。例:“小学教育模式的研究与实验”主题词:小学模式 3. 表中“课题类别”、“研究类型”二个栏目,请选择右边文字前的一个字母(或数字),填到左边空框中;“预期主要成果”栏目,最多只可选择两个字母,分别填入左边的两个空框中。 4. 表中部分栏目是由两个空框组成(如:学科分类、专业职务等),左边空框写代码,右边空框写中文。代码部分不用填写。 5. 学科分类:系指课题研究所属学科范围。现暂按如下分类填写:(1)教育基本理论;(2)教育心理;(3)德育;(4)教育发展战略;(5)教育管理;(6)基础教育;(7)职业教育;(8)高等教育;(9)成人教育;(10)其他。

6. 研究专长:同学科分类。 7. 主要参加者:指真正参加本课题实质性研究工作者,不含课题负责人,不包括科研管理、财务管理、后勤服务等人员。 襄阳市教科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年月日

语文教学的本色回归

语文教学的本色回归 ■四川安岳实验中学王瑞霞 语文课的目的究竟为何呢?就自己而言,从上小学开始,就被教着如何划分段落、概括段落大意、分析文章思想。年幼的自己只是按部就班地跟着老师学,虽然觉得无聊,却以为语文课就是这样,以致对语文的兴趣几乎全都丧失。如今,身为一名语文教师,时常感受到学生对语文的厌恶,许多学生甚至把语文课当成休息课。 这些经历,让我不得不追问自己:语文课究竟应该学些什么呢?我们究竟该怎样教学生呢?暑假期间,看了黄厚江老师的《语文的原点——本色语文的主张与实践》,我恍然大悟,原来语文课是这样的! 作者开篇就提出语文课的异化:语文失去了自己的特性,要么被等同于考试,要么被拔高,夸大了责任,要么被虚化为各种新兴时髦的教学手段。而僵死的语文哪里会引起学生们的兴趣呢?为了恢复语文的活力与特性,必须提倡“本色语文”。 对于本色语文,作者提出3层内涵:一是语文本原,即要明白母语教育的基本任务;二是语文本真,即要探究母语教学的基本规律;三是语文本位,即要体现语文这一学科的基本特点。 母语教学的基本任务是什么呢?假如认为母语教学的基本任务就是让孩子在考试中取得好的成绩,那么语文课必然沦为考试的附庸。在此,作者以为,“最基本的任务是培养孩子热爱母语的感情,激发孩子学习母语的动力,提高孩子运用母语的能力”。这个观点,我是深表赞同的。对于任何学习来说,兴趣的力量往往是最大的,对于学习的效果来说,它又往往是最好的,因为兴趣是促使一个人行动的内部力量,它可以让人不眠不休地去探索一个问题却不觉疲劳,让人付出许多而自觉值得。 很明显,作者对母语教学的基本任务的认定,也同样适用于其他学科。 当然,要注意的是,基本任务是一回事,考查教师是否完成了基本任务、学生是否学到了基本任务所要求的知识是另一回事。基本任务的认定完全正确,而考查方法仍只是考试,这仍改不了其异化的本质。因此,作者极力主张建立一个具体的效率标准。例如,要尽快改变让一份高考试卷代替语文教学效率检测的状况,改变高考试卷仅仅为选拔高校新生的功能。 有了标准,也有就了目标,之后我们就要考虑如何去完成这个目标。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亦要找寻画方画圆的规与矩,也就是语文教学的规律。作者说,这个规律有着

语文课程与教学新论资料

语文课程与教学新论 题型: 简答题、论述题(本资料为此题型) 案列分析:目标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口语情景创设实践智慧 教学设计:1.教案设计(目标、导入、提问、结束、板书)2.对文本进行分析 一、课程论 一、性质观是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核心和基础。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性质)。 (一)工具性 1.最早提出“工具说”的是叶圣陶,张志公是叶圣陶“工具说”的继承者和发展者。 2.工具性的本质是言语能力性。言语能力是指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即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 a.言语能力是思维能力:思维要借助语言来进行,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反应着思维的过程和结果,人们运用语言文字的言语过程也就是思维的过程。言语能力和思维能力是“一体两面”的关系。 b.言语能力是交际能力:语言的基本功用在于交际,听、说、读、写的言语能力实质是言语交际能力。 c.言语能力是审美能力:对语文的理解——听话和阅读,实际是对美的感受和欣赏;对语文的运用——说话和作文,实际是对美的表现和创造。 (二)人文性 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是对语文课程性质认识的深化,它对于语文课程建设、语文教材编制、语文教学实践都具有重要意义。在引导学生学习时,不要拘泥于语言符号的分析识记和技能技巧的反复操练,而应该把教语文和教做人结合起来,充分挖掘语言文字的人文内涵,让学生在学校语言文字的同时感悟、品味其所蕴含的文化、思想、情感、,以此拓展文化视野,提高思想认识,丰富情感世界,获得精神成长。 (三)如何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1.语文课程既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帮助学生掌握语文工具为根本目的的“工具学科”,又是以门对学生的精神世界、人格个性有着广发而影响深刻的人文学科。 2.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课程。这里“工具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实用功能和课程的实践性特点,“人文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对于学生的思想感情的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的特点。 3.从事语文教育,既要坚持把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帮助学生掌握语文工具作为根本目的,又要照顾到语言文字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成长、人格发展的影响,而不允许把二者割裂开来,或作机械的语言符号操练,或作孤立的人文说教。人、文同行、语言和精神一起成长,语文教育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语文本色与本色语文

语文本色与本色语文 语文课是什么?何谓语文的本色,又何谓本色语文? 语文课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的课,是学生学习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是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实践课,是引导学生提高语文综合素养的课。说到底就是学生学习说语文、讲语文、读语文、写语文、用语文的课。 众所周知,课程改革实验启动四年来,给比较沉闷的语文教学注入了生机与活力,从实验区所反映的情况看,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了,思维活跃了,口语交际能力、综合学习能力都比过去提高了。老师们重视了学生自主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的培养,重视了对学生创新潜能的开掘。通过课程改革,密切了语文和生活的联系,和社会的沟通以及和其他学科的渗透。在课程改革中,开始重视校本研究,重视本土课程文化的发掘,也重视开掘广阔的母语教育的资源。特别要提出的是,跟课程改革一起成长的广大教师、教研员经受了一次教育思想的洗礼,更新了教学观念,提升了课程意识。他们用生动的课程范式诠释了新的课程理念,演绎了新的课程文化,营造了课改的氛围,活跃了教研空气,受到了广大教师的欢迎。 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但也出现了一些应该引起重视的问题。 哨多。内容庞杂,课件繁杂,这在公开课上更甚。教师不范读,不板书,淡化了教师的指导作用。虚,还表现在课堂上不抠词抠句,不纠正学生错误的语言,不辨析词意,不辨析字形。脱离文本的议论纷纷太多,自由诵读的琅琅书声太少。课件把学生的兴趣提起来了,可真正面对文本的时候,学生反而失去了兴趣。有些课画蛇添足,文本还没弄清楚,就塞进了一些课外的东西。 第二,闹。课堂上热热闹闹,没有给学生思考的余地,也没有给学生质疑的机会。闹,反而使课堂沉闷,学生的心灵之窗紧闭,没有另类的声音,没有独特的感悟,没有多元的结论,没有因思维撞击而迸发的火花。 第三,杂。由于语言文字训练不落实,语文活动没有很好地开展,因而另一种形式的“架空分析”有所抬头,即以牺牲工具性为代价的所谓张扬人文性,成了课堂上另一道风景。它所表现出来的现象是:语言文字太浅,思想内容太深。教师用大量时间去深究文本的思想内容,而削弱了对语言形式的把握。杂的表现之二是各种非语文现象、非语文活动占据了课堂。课堂上吹拉弹唱尽显其能,与语文本身没有多大的关系。 第四,偏。当前在某些地方出现了轻视“双基”的现象,尤其是轻视基础知识的传授。由于轻视知识,导致轻视讲解、讲授等这些基本的教学方法,把接受性学习和自主、合作、探究对立起来。偏,还反映在弱化教师职能,不敢严格要求学生,廉价表扬,普遍肯定。 上述现象,反映出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吸纳不够,对我国母语教

阅读教学的语文本色研究

“阅读教学的语文本色研究”课题设计论证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新一轮课程改革实验,给比较沉闷的语文教学注入了生机与活力,语文课堂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激发儿童学习兴趣多了,合作学习多了,使用多媒体多了,让学生收集资料多了,鼓励学生多元解读多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了,思维活跃了,口语交际能力、综合学习能力都比过去提高了。老师们重视了学生自主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的培养,重视了对学生创新潜能的开掘。通过课程改革,密切了语文和生活的联系,和社会的沟通以及和其他学科的渗透。在课程改革中,开始重视校本研究,重视本土课程文化的发掘,也重视开掘广阔的母语教育的资源。跟课程改革一起成长的广大教师经受了一次教育思想的洗礼,更新了教学观念,提升了课程意识。他们用生动的课程范式诠释了新的课程理念,演绎了新的课程文化,营造了课改的氛围,活跃了教研空气。 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但也出现了一些应该引起重视的问题,语文课堂是比过去活跃了,但形式主义的东西多了,淹没了语文的本体。课堂上“语文”少了,“关于语文”的东西多了。问题集中表现在:大量声音图像信息的多媒体课件充斥课堂,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训练太少;脱离文本的议论纷纷太多,自由诵读的琅琅书声太少;课堂上吹拉弹唱尽显其能,学生思考、质疑的时间被大量挤占;以牺牲工具性为代价的所谓张扬人文性,成了课堂上另一道风景,非语文现象、非语文活动占据了课堂的大量空间。 在语文阅读教学研究中,也存在着追求浮华、不讲实效的问题。上研究课,追求观赏性,可看性,花样多了,务实少了。 语文教学被抹去了本色,拧干了原汁。让语文还原本色,复归本位,返璞归真,与时俱进,被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所关注与认同。针对当前语文阅读教学的这些弊端,针对目前小学教学第一线的语文教学现状,我们提出“阅读教学中的语文本色研究”旨在探求语文教学的真谛,让阅读教学回归语文本色,还语文课堂以语文味。着眼于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阅读理解能力,让学生在有限的时空中,愉快地学习,聪明地学习,轻松地学习,高效率地学习,从小打好学习母语的基础。 二、本课题研究概况及趋势 新时期阅读教育改革首先表现为教育研究的深入和阅读教育观念的变化。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刘国正等语文教育专家发表了许多讲话和文章,对阅读教育改革向纵深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全国中、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高校语文教学研究会相继成立,出版了一批有较高学术水平的教材和专著,使阅读教育理论和实验研究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局面。这一时期,原先的“教师为中心”改变为“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原先的“教会”发展为“会学”。国内有关回归语文本色的阅读教学的观点和理论,为我们的实验提供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很好地指明了方向。 我们过去几十年来,有非常好的语文改革经验,也出现了一批非常优秀的语文教师,像南京的斯霞老师、北京的霍懋征老师、江苏的于永正老师、李吉林老师,等等,他们所取得的宝贵的实践经验,是我们开展“阅读教学的语文本色研究”的宝贵资源。 近十多年来,世界各国母语教育工作者在继承传统教学方法的精华和借鉴别国先进教学方法的基础上,正在创立或试行各种最优化的教学方法,如引导发现法、暗示法、情景法、六课型单元教学法、问题教学法、愉快教学法、分组教学法、综合教学法、自学指导法、研究性学习法等,这些教学方法的共同特点是:重视引起学生的兴趣,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发展学生的智能,重视指导学生的自学方法,重视学生的合理负担。总的精神是要使学生耗费较少的时间和精力,取得最大最好的学习效果。这些教学方法也为我们开展“阅读教学的语文本色研究”提供了借鉴。

探寻语文课堂教学的本色

探寻语文课堂教学的本色 摘要:审视传统的语文教学几十年下来依旧是“师问课堂”,学生成了课堂上的观众。特别是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学生自主阅读的时间几乎没有,无视学生自主阅读的个人感悟,语文教学效率不高,让阅读变得陌生。 关键词:语文教学;教学理念;语文课堂 调查数据显示:一至五年级的阅读量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相差甚远。面对这样的现状,我们迫切需要一种能引领我校语文教学走出低谷的“媒介”。如何改变目前语文教学,将课堂学习时间尽量多地留给学生自主阅读,主题学习给我们开启了语文教学的新思路。 一、理念先行,明确语文课堂改革的方向 我们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就是在教师固化的所谓教学模式中输入新的语文教学理念。2011年四月,我校组织骨干教师到潍坊观摩韩兴娥老师的课堂教学,在韩老师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听到的是学生朗朗的读书声,看到的是韩老师抓住教材的主要训练点对学生进行指导训练,引导学生积累教材中的经典语言,对整篇课文主要内容的精准把握,一篇课文仅仅抓住两三个问题引导学生解决疑难语句,把握文章主旨,通篇读书、整体阅读感悟,没有条分缕析,但学生学

习兴趣盎然,一节课的时间实现了多篇课文的阅读学习,实现了阅读量的积累和质的飞跃。学习归来,老师们对阅读教学有了新认识:语文教学读为根本!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二、行动跟进,探寻语文课堂教学的本色 我校特色建设发展规划中特别提到“以人为本”的理念,语文教学的改革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在语文学习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提出了两个要求: 第一,把课堂还给学生。这不是单纯地把时间还给学生,重要的是把思维过程还给学生,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累个人的感悟,增加求知的体验。我们要求教师将课堂时间大致划分三个板块:教师讲解不超过30%,学生自主读书学习不少于50%,检测反馈大约20%。观课议课也以此为标准,强化教师精简课堂上讲解的时间,将大量时间留给学生。 第二,关注学生的学,让课堂活起来。(1)在引导学生进行主题学习的过程中注重培养探究习惯。借助导学案指导方法、培养能力。研究过程中,老师们都能充分认识到通过“学案导学”这一策略,能够解决“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参与、自主学习为主体地位的问题,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实现两个前置:即学习前置和问题前置,使学生能够在学案的引导之下,通过课前自学、课堂提高、课后链接等环节的调控,降低学习难度。而教师则借助“学案导学”这一

1.《宁静方能致远——追求小学语文课堂新“静界”》

宁静方能致远 ——追求小学语文课堂新“静界” 摘要: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课堂充满了活力,可有些老师一味追求形式上的“动”,也带来了一些“副作用”——课堂陷入了“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困境。好的课堂教学,在追求动的同时,也应该用偶尔的静,让学生潜心默读,凝神静思,在宁静安详中去感受美, 涵咏美,表现美。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语文课程标准默读静思倾听练笔 特级教师孙双金认为,一堂好课应该是:书声琅琅、议论纷纷、高潮迭起、写写练练;一堂好课应上得学生们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确实,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充满了活力,平静的课堂变得“热闹”,单调的课堂变得“生动”。可有些老师一味地追求形式上的“动”,也带来了一些“副作用”——课件目不暇接,背景音乐此起彼伏,各式表演层出不穷,小组学习流于形式……语文课堂陷入了“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困境。我认为,好的教学,既要有动,又要有静,动静相宜,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求真之旅;语文课堂应如同一段精彩的旋律,时而跌宕起伏,时而优美舒缓,在追求动的同时,用偶尔的静悄悄,让学生潜心默读,凝神静思,在宁静安详中去感受美, 涵咏美,表现美。 一、默读 近年来,语文课要上得“书声琅琅”的观点得到了普遍认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被放到了十分重要的位置,在我们的课堂上经常会发现教师总是在引导学生进行齐读、大声读,“你喜欢哪一节就读哪一节,喜欢哪一句就读哪一句”“用你最喜欢的方式读你最喜欢的内容”“你想怎么读就怎么读”“让我们一起来美美的读一读”……成了语文课堂的主流用语。学生在课堂上大声读啊读,看似非常热闹,课后却收获甚小。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声情并茂、抑扬顿挫的朗读可以使语文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可是,阅读并不等同于朗读,对语言文字的感悟,也需要在静心默读中完成。默读是朗读的一种重要方式。由于默读不出声,省去了发音的动作,所以速度快,不互相影响,保证环境的安静,便于更集中地思考、理解读物的内容,并且不易疲劳,易于持久。我们的课文蕴涵着丰富的人文情感:灿灿的美,浓浓的意,款款的情,深深的理,悠悠的趣……真正有效的阅读,需要学生“潜心会文”;需要学生借助自身的生活经验和语言积淀去解读,去感悟,去揣摩,去领悟;需要学生通过圈画批注,静下心与文本进行零距离接触,与作者倾心对话。 语文是影响学生一生的重要课程,关乎学生精神成长,语文的主要学习途径就是读书。宋儒理学大师陆九渊曾说过:“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中国的汉字有其特殊性,语文教学也如此,最该真实、真诚、真情、真切,静读可以使语文回归本真状态。学生静下心来默读文本,从不同的角度对文本作出不同的解读,产生独特的体验,才能越来越深入地走进语言文字描绘的境界之中,为有效对话做好必要的铺垫。

黄厚江:本色语文的基本内涵

本色语文的基本内涵 黄厚江 什么是本色语文? “本色语文”的内涵主要有三层: 一是“语文本原”:立足母语教育的基本任务,明确语文课程的基本定位。 教语文,我们首?要清楚,什么是语文课,为什么要开设语文课。思考这些问题,必须立足母语教育的基本任务。母语教育的任务很多,我们以为,最基本的任务是培养孩子热爱母语的感情,激发孩子学习母语的动力,提高孩子运用母语的能力。而语文课程就是承担母语教育基本任务的学科。 二是“语文本真”:探寻母语教学的基本规律,实践体现母语基本特点的语文教育。 语言教育,不同于其他任何学科,有其自身特点;我们的母语,是世界各民族语言中最具有智慧,也是最具鲜明特点的一种。从文字到篇章,从表达到结构,从听说到读写,都和其他民族的语言全不一样。因此,我们有责任探寻母语教学的基本规?,我们更有责任实践体现母语基本特点的语文教育。 三是“语文本位”:体现语文学科基本特点,实现语文课程的基本价值。 语文是一门课程,语文是一门学科。作为一门课程,它必然有着自己的课程价值。它有自身的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它有自身的课程要求和评价方式。作为一门学科,它必然有着体现自身学科特点的学习方法和教学方法。我们应该比较准确地把握这门课程的内容和要求,它的教学内容,它的教学方式,它的教学评价;我们也应该比较准确地把握这门学科的特点,它的习得规律,它的学习规律,它的教学规?。我们应该运用体现这门学科特 的教学方法,来实现这门课程的价值。这不是排斥其他的方法,但语文学科的方法是基本的方法也是主要的方法。否则,就会越位,甚至会走入歧途。或者花了力气种了别人地,或者在自己的地里种了别人的庄稼。这就很难理想地实现语文课程的基本价值。 本原,是目标和任务;本真,是规律和途径;本位,是方法和效果。 但本色不是守旧,本色不是倒退,本色也不是无为。本色,不排斥其他风格;本色,不反对创新;本色,更不放弃更高的追求。本色,是语文教学的原点。你可以走得很远。但这里是出发地。(《语文的原点——本色语文的主张与实践》) 黄厚江:给语文课做减法 (2012-02-24 15:58:06) 转载▼ 标签:分类:本色语文

语文课堂教学的几点建议

语文课堂教学的几点建议 新形势下,我国教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一轮的教学改革实施对教育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标准以及教学、评价、课程管理、教师培养与培训、课程改革的组织与实施策略等方面都有新的突破。比如,课程目标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课程标准取代了过去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倡导自主、探究、体验与合作的学习方式;倡导面向未来的、以发展为目的的评价观等。这都给我们实施“有效教学”的理念提供了广阔的舞台,而“有效教学”的理念的贯彻实行则可以更好的实现课程改革的目标。 一、构建民主与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新课程把教学定位为师生交互、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即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语文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扬民主教学思想,让学生始终拥有安全、自由、开放的心境,无拘无束,敢疑敢问,敢说敢为。在课堂上教师只有与学生真正地进行了思想和情感交流,教学才能切入学生的经验系统,课堂生活才成为师生共存的生活,才能实现有效教学的目的。 教学中这样一个反面例子值得大家深思。一位教师在教学《桃花源记》,当时课堂气氛很活跃,老师问道:“同学们,渔人出桃花源时‘处处志之’,重回桃花源时‘寻向所志’,结果却‘遂迷,不复得路’,这说明什么?”话音刚落,一个男生几乎是大喊似的叫道:“老师,这说明渔人是一个言而无信的小人。”学生们立刻哄堂大笑,议论纷纷。而那个老师马上找出那个男生厉声训斥了一番。

做一个本色的语文人

做一个本色的语文人 ——读黄厚江《本色语文的主张与实践》有感在多次的语文教研活动中,教研员冯丽娟老师多次提到黄厚江老师“本色语文”的主张,多次推荐黄厚江老师的书,于是,买了他的《语文的原点: 本色语文的主张与实践》一书,仔细阅读此书,有几多明悟、几多共鸣。 当下的语文被异化、被夸大、被拔高、被虚化的现象非常严重,很多语文老师(包括我自己)对于新课程中的语文教学很迷惘,黄厚江老师则通过认真的实践、理性的思索,追根溯源,洗尽语文外在一切的铅华,回归原点,在书中他阐述了语文本质最原初的话题——如何做一位本色的语文人!本色的东西,是最本质的,是一切的开始。仔细阅读此书,这本书,启发了我的一些思想,更坚定了我的一些做法;这本书,更让我明白了——怎样做一个真正的语文人。 一、本色的语文人,首先要遵循语文最原初的价值 黄厚江老师说: 语文是一门让学生学会学习语文,能够运用语文,会听会说会读会写的学科;语文更是一门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为学生搭建精神的小屋,或者叫建设精神的家园的学科。 这翻话我深以为然,每次接到新的班级新的学生,我的第一节语文课就是告诉学生语文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要学语文。我告诉我的学生们,我们既要关注中考,毕竟这是我们目前最重要的一关。但我们更要把眼光放得长远些,要关注语文对我们整个生命的影响。 人是社会的人,而语文会教会我们在这个社会生存的本领,它教我们会“听”,至少能听懂别人的话、别人话中的话、别人话外的话;它教我们会“说”,能准确、恰当、有礼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它教我们会“读”,能读懂文字所承载的信息及所传递的情感性的东西;它教我们会“写”,能写一些实用的应用文,能写一些表达情感的文字。这些技能能让我们在这个人的社会里更好地与他人相处。

最新小学语文教学《追求高效课堂的尝试》精编版

2020年小学语文教学《追求高效课堂的尝 试》精编版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追求高效课堂的尝试》 ----养成习惯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俗话说:积千累万,不如养个好习惯。古往今来的大量事实也表明,一个人成功与否主要不是因为他的智力,而是取决于他是否具备良好的习惯。好的习惯会让人受益一生,坏的习惯会害人终身。因此,我们必须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下面谈谈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和感悟,与老师们一起探讨和交流。 课前 教师:养成“潜心读文本”的习惯 (一)文本就是我们所教学的语文课本,用心解读文本首先要做到正确解读文本。首先要“钻进去”,依据《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年段目标、单元目标、课文特点、课后思考练习等,综合课文的教学内容。然后再“跳出来”,站在学生的角度,依据教学目标,结合课文特点确定本课语言训练的内容,确定课文教学的重难点。只有正确解读了文本才可以把课文的精要提炼出来。 (二)用心解读文本还应做到多元化地解读文本。文本是一座精神花园,教师把学生带进这座“花园”,不仅要让学生看到红花,还要让学生看到绿草。因此我们应该秉承一种欣赏并悦纳的良好心态尊重学生多元化解读文本。 (三)用心解读文本更应做到超越性地解读文本。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说“超越教材的过程,就是让学生多角度、多渠道、全方位从书本中积累文化知识,间接获得情感体验、生活体验等人生涵养的过程。”超越文本使孩子的文学素养更厚实,使孩子的人文素养更沉实。 我在平时的教学中,每一课我都是认真而细致的来解读的,对照着教材、教参、还有学生的一些辅助资料,进行研读,找每一课的重点,(段句字词乃至一些重点的标点符号),每一类课型的重点。这样在上课的时候就能有的放

浅谈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教学

浅谈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 江西省九江市都昌县钱氏宗亲学校段任春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新课程标准的颁布,课堂教学方式的变革成为必然趋势。新的教学理念告诉我们:过去的课程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教学模式,剥夺了学生的自主性,而现在的教学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探索、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如此反思过去自己曾经努力求索的课,过于注重知识灌输,所以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堂教学角色要转变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过:“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但在语文实际教学中,人们往往走入单纯“老师教,学生学”的误区。教师是课堂的主人,对着教材照本宣科;学生在做笔记,两者都成了书本的奴隶。 作为语文教师,应顺应时代潮流,认真学习新课标理念,逐渐转变观念,树立新的学生观和教师观。教师应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积极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努力转变教学方式、评价方式,努力实现教学活动中师生角色的转变:教师角色从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生潜能的唤醒者,教育艺术的研究者,是“平等中的首席”;学生角色从过去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变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和教师在人格上是平等的。 新课程教学中,我们教师必须努力转变角色,怀着一颗平常心,带着微笑走进课堂,由过去的“统治主宰者”“支配者”“直接知识传授者”“主讲者”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引领者,与学生真诚面对,和学生共同营造一个温馨、静谧、安详的环境,真正让学生去自主参与,做学习的主人。 二、课堂教学重心要转移 新课标要求学生主动学习,倡导建立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特征的新学习方式。教学重心要从以教师为主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使学生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说:“现在我们的教育中将引起的转变是重心的转移,这是一种变革、一种革命,是哥白尼在天文学中从地球中心转移到太阳中心一类的革命。在这里,儿童变成了太阳,教育的措施要围绕他们组织起来”。所以,实现教学重心的转移,就要如《语文课程标准》所言“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当前,对“学生主体”谈得很多,但大多停留在理论层面上的“议而不行”,而缺乏操作层面上的“行必有果”。如果仅此而己,实际上是把“主体”虚拟化、抽象化。在教学活动中,学生主体是一个个实实在在的具体的人,是一个个有丰富的精神生活、蕴涵着生命潜能的人。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尽可能把学生和自己的距离拉近,使之感到亲近;和教材拉近距离,使之感到亲和;跟教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拉近距离,使之共振共鸣。而常见的语文教学却是匆忙地将具体的抽象化、感性的理性化,把丰富多彩的生活经验一下子转化为“用符号表现的专门知识。”这正是杜威坚决反对的把“学生知识从生活中孤立出来作为直接追求的事件。”为此,语文教学必须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学生自己的生活为中介解

最新语文本色和本色语文汇编

语文课是什么?什么是真正的语文课?何谓语文的本色,又何谓本色语文? 语文课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的课,是学生学习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是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实践课,是引导学生提高语文综合素养的课。说到底就是学生学习说语文、讲语文、读语文、写语文、用语文的课。既然如此,为什么有的老师说:“语文越教越难教了!”“语文越教越糊涂了!”……语文课怎么啦!看来,语文课又该重新审视、又该自我反思了。 众所周知,课程改革实验启动四年来,给比较沉闷的语文教学注入了生机与活力,给迷茫的、困惑的语文教学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增强了改革的信心。从实验区所反映的情况看,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了,思维活跃了,口语交际能力、综合性学习能力都比过去增强了。老师们重视了学生自主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的培养,重视了对学生创新潜能的开掘。通过课程改革,密切了语文和生活的联系,和社会的沟通以及和其他学科的渗透。在课程改革中,开始重视校本研究,重视本土课程文化的发掘,也重视开掘广阔的母语教育的资源。特别要提出的是,跟课程改革一起成长的广大教师,教研员经受了一次教育思想的洗礼,更新了教学观念,提升了课程意识,焕发了“课改”热情,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中、青年教师,也锻炼了一批特级教师,他们用生动的课程范式诠释了新的课程理念,演绎了新的课程文化,营造了“课改”的氛围,活跃了教研空气,受到了广大教师的欢迎。 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但也出现了一些应该引起重视的问题,这是“课改”进程中出现的问题,不必大惊小怪,但也不要轻视。 第一,虚。语言训练不落实,不到位,虚晃一枪,虚以应付,因而花花动作多,花拳绣腿多,花里胡哨多。内容庞杂,课件繁杂,这在公开课上更甚。教师不范读,不板书,淡化了教师的指导作用。虚,还表现在课堂上不抠词抠句,不纠正学生错误的语言,不辨析词意,不辨析字形。该认的不认,该写的不写,该积累的不积累。脱离文本的议论太多,自由诵读的琅琅书声太少。课件把学生的兴趣提起来了,可真正面对文本的时候,学生反而失去了兴趣,所以课件的使用要适时、适度和有效。 离开课本,远离文本,天马行空,漫无边际,随意发挥,用集体讨论取代了学生个人言语实践活动,还美其名曰开拓延伸。有些课画蛇添足,文本还没弄清楚,就塞进了一些课外的东西;有些课让学生离开书本去探究从网上得到的一些似懂非懂的、深奥的科学知识。 第二,闹。课堂上热热闹闹,没有给学生思考的余地,也没有给学生质疑的机会。因“假主体行为”造成的课堂上表面的活跃,掩盖了教学的真相。闹,反而使课堂封闭,学生的心灵之窗紧闭,没有另类的声音,没有独特的感悟,没有多元的结论,没有因思维撞击而迸发的火花。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缺失了本我,缺失了个性,众声喧哗,异口同声,许多是虚假的反应,甚至连笑也是勉强挤出来的。为了应付场面,有时不得不故作姿态,故作矫情。现在课堂上很少看到那种会心的笑,爽朗的笑,发自内心的笑。老师和学生缺少激情,这种情况令人不安。我们希望给孩子们一片宁静的天空,一块安静而干净的土地。 第三,杂。由于语言文字训练不落实,语文活动没有很好的开展,因而另一种形式的“架空分析”有所抬头,即以牺牲工具性为代价的所谓张扬人文性,成了课堂上另一道风景线。它所表现出来的现象是:语言文字太浅,思想内容太深。教师用大量时间去深究思想

语文课的本色

语文课的本色 作者:谢文献 来源:《读写算·教研版》2016年第06期 摘要:语文课的本色是“读”。“读”是语文教学的根,是语文教学的源头活水,是语文教学充满灵性的一剂灵丹妙药。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多种方式的“读”,激活学生思维,激活语文课堂。“读”让语文教学拥有了灵性。 关键词:读;语文教学;本色;灵性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6-200-01 语文是什么?语文是一方风景,是一种美丽,是一片真情,更是一种崇高的灵魂。而所有这些都是以语言为载体,借助语言展现语文的内涵与神韵。我认为语言的学习就必须依赖于反复的读。可是“读”在当今的语文教学中已有逐渐淡化的趋势,相当一部分教师以“机械的识记、繁琐的讲析、零散的问题”代替了学生的读,代替了学生对语言的感受与感悟,从而让语文教学也逐渐丧失了原本的灵性。 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应真正认识到:“读”就是我们语文教学的根,是我们语文教学的源头活水。我们应该通过“读”引领学生走进语文大世界,欣赏语文独特的美,让我们的学生爱上语文,爱上语文课。如何把冷冰冰的文字转换为鲜活的有血有肉的文字,这需要学生去倾心的阅读,这是生命的本色阅读。 一、语文课“ 读”的步骤 1、亲近文字,读出文章“写什么”。在语文课上,每接触到一篇新的作品,我首先让学生去读,一人一段赛读,做到:读准字音,读准句读,不添字、不漏字、不错字、不重复。当堂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错误的及时纠正,读后再交流感悟,说一说这篇文章的要义是什么?想像作者要传达什么样的内容,这里主要以读解决文章“写什么”的问题。在学生赛读时,建立相应的评价机制,让每一位同学都当评委,及时有效地评价,以提高学生读的欲望,读的兴趣,激励他们向自己的朗读极限挑战。 2、走进文本,读出“怎么写”。当学生完成了对语言文字的阅读,读懂了文章的主要内容,那么我们就可以引领学生去自由阅读,读出文章的美,读出文章的特色。品读欣赏自己喜欢的字词句段,看一看作者如何布局谋篇,如何表达立意,让学生在读中欣赏、感悟、理解、点评,画一画,写一写,说一说,议一议。这里的阅读是学生独特的生命体验,因为阅历的不同,生活环境的不同,视角的不同,审美能力的差异等,学生的感悟都是独一无二的,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默雷特”。所以我们要鼓励学生说出自己与众不同的见解,对于有

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教学

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教学

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教学 现在的教学模式不断更新,不断的改进,作为从事多年的语文教师来说也在不断的尝试新的教学手段,跟随着新课改的脚步继续探索着新的教学方法。《小学语文新课标》中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我认为现在的语文教学要想体现新课标的特点就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体现语文学科特点,努力提高学生阅读水平,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1)鼓励学生采取多种形式去读课文,使阅读效果更好。教学语文,教师先让学生读课文,然后用“从那个词语或那个句子读出了什么”,这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点拨学生,既告诉学生品读的重点是词和句,又没有限定固定的范围,给学生留下了广阔的思维空间。教师没有用自己的讲解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是以开放的理念,设计了开放的问题,营造了开放的氛围,自然也开放了学生思维。初读,采取自由朗读的方式将课文读正确,整体感知全文;再读,将课文读流利,找出文中不理解的词句;研读,将课文读出感情,能够体会课文的内容和感受;练读,将课文读入心,积累语言文字。特别要加强朗读的训练。所以在不同层次的读中,要培养学生具有独立的朗读能力,注重情感的体

所以现在的作业设计要求富有趣味性。以往的语文作业要求往往都比较一目了然,抄写词语就是抄词,连线就是连线。 作业设计内容要求丰富。作业是对学生学习的一种反馈,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巩固所学的基础上培养能力。因此,新课标下的语文作业不应该是一些简单的应答式作业,而更应侧重于一些任务式作业。 总而然之,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应该更好地解放学生的大脑、双手、眼睛、嘴巴、空间,成为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体验成功乐趣的活动,让学生乐在其中。也是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综合体现。我认为小学语文应从提高学生阅读水平、注重语文教学知识的拓宽延伸、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认真设计小学语文的作业这四方面来教学,才能培养出具备良好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的合格人才。

语文本色和本色语文

语文本色和本色语文 华中师范大学教授杨再隋 语文课是什么?什么是真正的语文课?何谓语文的本色,又何谓本色语文? 语文课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的课,是学生学习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是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实践课,是引导学生提高语文综合素养的课。说到底就是学生学习说语文、讲语文、读语文、写语文、用语文的课。既然如此,为什么有的老师说:“语文越教越难教了!”“语文越教越糊涂了!”……语文课怎么啦!看来,语文课又该重新审视、又该自我反思了。 众所周知,课程改革实验启动四年来,给比较沉闷的语文教学注入了生机与活力,给迷茫的、困惑的语文教学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增强了改革的信心。从实验区所反映的情况看,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了,思维活跃了,口语交际能力、综合性学习能力都比过去增强了。老师们重视了学生自主探

究精神和创新精神的培养,重视了对学生创新潜能的开掘。通过课程改革,密切了语文和生活的联系,和社会的沟通以及和其他学科的渗透。在课程改革中,开始重视校本研究,重视本土课程文化的发掘,也重视开掘广阔的母语教育的资源。特别要提出的是,跟课程改革一起成长的广大教师,教研员经受了一次教育思想的洗礼,更新了教学观念,提升了课程意识,焕发了“课改”热情,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中、青年教师,也锻炼了一批特级教师,他们用生动的课程范式诠释了新的课程理念,演绎了新的课程文化,营造了“课改”的氛围,活跃了教研空气,受到了广大教师的欢迎。 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但也出现了一些应该引起重视的问题,这是“课改”进程中出现的问题,不必大惊小怪,但也不要轻视。 第一,虚。语言训练不落实,不到位,虚晃一枪,虚以应付,因而花花动作多,花拳绣腿多,花里胡哨多。内容庞杂,课件繁杂,这在公开课上更甚。教师不范读,不板书,淡化了教师的指导作用。虚,还表现在课堂上不抠词抠句,不纠正学生错误的语言,不辨析词意,不辨析字形。该认的不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