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坛练习

我与地坛练习
我与地坛练习

《我与地坛》拓展练习

一、基础部分

1.下列各组加粗的字,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地坛(tán)荒芜(wú)宿命(sù)剥蚀(bō)

B.炫耀(xuàn)坍圮(pǐ)嘈杂(cáo)蝉蜕(chán)

C.熬夜(áo)肆意(sì)灼烈(zhuó)譬如(pì)

D.姿势(zhī)斟酌(zuó)步履(lǚ)教诲(huì)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甘之如怡自我安慰哀怨截瘫

B.半途而费窸窸窣窣祭坛雕栏

C.旁征博引九坛八庙安详车辙

D.撕叫不停骄阳高悬倔强羞涩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对于在关键时刻只顾个人,不顾集体,______贪生怕死,临阵脱逃的党员干部,我们一定要坚决查处。

②每次布置任务,他总要找借口______。

③老吴______太不会讲话了,本来挺简单的事儿也被他弄复杂了。

④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每五年举行一次,在特殊情况下,可以提前或______举行。

A.以致推托未免改期B.以致推脱不免延期

C.以至推脱不免改期D.以至推托未免延期

4.依次填入下列两句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连贯、音节和谐的一组是()

(1)高矗云霄的博格达峰上,成年成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管春夏秋冬,它从上到下总是一身洁白。

(2)山谷两旁,__________,___________,仰首只见一线弯曲的蓝天,偶尔有只山鹰掠过。

①披着雪白的大氅(ch ng外套),戴着雪白的头巾

②戴着雪白的头巾,披着雪白的大氅

③峥嵘险峻峰峦陡立

④峰峦陡立峥嵘险峻

A.②④B.①④C.②③D.①③

5.依次填入下列两句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语意连贯、音节和谐的一组是

(1)每逢深秋时节,__________松竹山茶,色彩绚丽,美景尽览。

(2)远眺群山环抱,__________近看小河流水,茶园葱绿,松竹并茂。

①置身山顶,俯瞰槐榆丹枫,②置身山顶俯瞰,槐榆丹枫,

③白云缭绕,层林叠翠;④层林叠翠,白云缭绕;

A.①③B.①④ C.②③ D.②④

6.雁门关在晋北崇山峻岭中。它虽说早已只剩下颓墙断垣,但雄风不减当年。________,如血的残阳给它涂上了一抹无可言状的朦胧。

A、晋王李克用墓在关左的朔风白草中沉寂不语;龟裂的古道在关前向西拐去。

B、关左,晋王李克用墓在朔风白草中沉寂不语;关前,龟裂的古道向西拐去。

C、晋王李克用墓在关左的朔风白草中沉寂不语;关前,龟裂的古道向西拐去。

D、关左,晋王李克用墓在朔风白草中沉寂不语;龟裂的古道在关前向西拐去。

7.下列句子中加粗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A.那个女人早年十分俊俏,而今已经憔悴的脸孔,透着愁容,但她的丈夫一瞅她,她就竭力装作安

之若素,露出一丝笑容。

B.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中华大地,越来越多的人才在各个行业脱颖而出,真是沧海横流,显出英雄本色。

C.小明犯的错误并不是很严重,还没有触犯到校纪,不足为训。

D.1949年初,我人民解放军挥师华北,包围了北平。经过多次的谈判,我军与国民党北平守敌达成了城下之盟,北平得以和平解放。

8.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公园里很平静,因为这是金秋游园的最后一天,所以游人很少。

B.经过培训、考核合格的上海市78名市场管理人员获得执法证,首批人才市场执法官开始上岗。

C.中共中央晋察冀分局为了让边区人民系统地学习和宣传毛泽东思想,决定出版《毛泽东选集》。

D.转眼到了第二年夏天,一场不幸的噩运突然降到石家的头上。

二、小作文

《我与地坛》写景,作者笔下的景物完全细节化了,又借助修辞、联想、想象,体现着作者赋予它们的哲理或情感。写母亲,想象母亲的心理和行为,情感真挚动人。

1.D姿势(zī)

2.C甘之如饴半途而废嘶叫不停

3.A“以致”“以至”都表示下文是上述原因所形成的结果,但“以致”多指不好的结果。“推脱”推卸。“推托”借故拒绝。“不免”免不了。“未免”①不能不说是(表示不以为然)②不免。“改期”改变预定日期。

“延期”①推迟原来规定的日期②延长试用期、有效期等。

4.A①从上到下的顺序②“峰峦”是中心对象,“峥嵘”是形容词。

5. 本题中的(1)句,“每逢”为六字句,若选①,“置身山顶”是四字句,“俯瞰松竹山茶”又是六字句,显

得参差杂乱,极不平稳;若选②,两个六字句相对,接下来是四个四字句。不仅句式对称,而且“瞰”

与“览”也押韵。所以第(1)句应该选②,这样,A、B两项就可以排除了。(2)句“远眺”与“近看”形成对称,后面各跟三个四字句。但从押韵上看,若选③,韵脚是“抱”“翠”“水”“茂”,显然读起来不大和谐;若选

④,韵脚字成了“抱”“绕”“水”“茂”,韵脚和谐自然,表达流畅自如。选③显然没有选④更好。这样,C

项又可以排除了。只有D项最符合题干的要求。

答题要领:

①综观材料,把握材料的中心。

②弄清材料的陈述对象,语段的结构特点,感情基调,以及主要句子的句式特点等。

③语句的连贯不能只注重语言形式的连贯,主要应看句子的内容是否前后照应,意思是否连贯顺畅。

6.本题陈述的中心是雁门关,只有B项是围绕这一中心的

7.B 安之若素(遇到不顺利的情况或反常现象)像平常一样对待,毫不在意。沧海横流沧海:指大海;

横流:水往四处奔流。比喻政治混乱,社会动荡。不足为训,不能当做典范或法则。城下之盟,泛指被迫签订的条约(多指不平等的)

8.B(A.用词不当,“平静”一般指心情、气氛。C.“系统地”“宣传”,修饰语与中心词搭配不当。D.“噩运”指坏运气,“不幸”与“噩”意重复,即定语多余)

我与地坛阅读练习及答案

我与地坛①(节选)史铁生要是有些事我没说,地坛,你别以为是我忘了,我什么也没忘,但是有些事只适合收藏。不能说,也不能想,却又不能忘。它们不能变成语言,它们无法变成语言,一旦变成语言就不再是它们了。它们是一片朦胧的温馨与寂寥,是一片成熟的希望与绝望,它们的领地只有两处:心与坟墓。比如说邮票,有些是用于寄信的,有些仅仅是为了收藏。如今我摇着车在这园子里慢慢走,常常有一种感觉,觉得我一个人跑出来已经玩得太久了。有一天我整理我的旧相册,看见一张十几年前我在这园子里照的照片--那个年轻人坐在轮椅上,背后是一棵老柏树,再远处就是那座古祭坛。我便到园子里去找那棵树。我按着照片上的背景找很快就找到了它,按着照片上它枝干的形状找,肯定那就是它。但是它已经死了,而且在它身上缠绕着一条碗口粗的藤萝。有一天我在这园子里碰见一个老太太,她说:“哟,你还在这儿哪”她问我:“你母亲还好吗”“您是谁”“你不记得我,我可记得你。有一回你母亲来这儿找你,她问我您看没看见一个摇轮椅的孩子……”我忽然觉得,我一个人跑到这世界上来玩真是玩得太久了。有一天夜晚,我独自坐在祭坛占地几百平米空旷坦荡独对苍天,我看不见那个吹唢呐的人,惟唢呐声在星光寥寥的夜空里低吟高唱,时而悲怆时而欢快,时而缠绵时而苍凉,或许这几个词都不中以形容它,我清清醒醒地听出它响在过去,响在现在,响在未来,回旋飘转亘古不敢。必有一天,我会听见喊我回去。那时您可以想像一个孩子,他玩累了可他还没玩够呢,心里好些新奇的念头甚至等不及到明天。也可以想像是一个老人,无可置疑地走向他的安息地,走得任劳任怨。还可以想像一对热恋中的情人,互相一次次说“我一刻也不想离开你”,又互相一次次说“时间已经不早了”,时间不早了可我一刻也不想离开你,一刻也不想离开你时间毕竟是不早了。我说不好我想不想回去。我说不好是想还是不想,还是无所谓。我说不好我是像那个孩子,还是像那个老人,还是像一个热恋中的情人。很可能是这样:我同时是他们三个。我来的时候是个孩子,他有那么多孩子气的念头所以才哭着喊着闲着要来,他一来一见到这个世界便立刻成了不要命的情人,而对一个情来人来说,不管多么漫长的时光也是稍纵即逝,那时他便明白,每一步每一步,其实一步步都是走在回云的路上。当牵牛花初开的时节,葬礼的号角就已吹响。但是太阳,他每时每刻都是旭日。他熄灭着走下山去救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他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晖之时。那一天,我也将沉静着走下山去,扶着我的拐杖。有一天,在某一处山洼里,势必会跑上来一个欢蹦的孩子,抱着他的玩具。当然,那不是我。但是,那不是我吗宇宙以其不息的欲望将一个歌舞炼为永恒。这欲望有怎样一个人间的姓名,大可忽略不计。(注)①《我与地坛》是史铁生的散文名篇,文章描述了“我”瘫痪以后的心路历程,包括对生命的感悟,对母亲的追怀,对地坛中人事景物的深沉思考等。全文共七个部分,这里选的是第七部分,略有删改。14.文章第二段从哪三个方面表现“觉得我一个人跑出来已经玩得太久了”请简要说明。(6分)(1)(2)(3) 参考答案:(1)旧照片上的那棵老柏树现在已经死了。(自然现象)(2)多年前到园子里找“我”的母亲已经去世。(生活变故)(3)祭坛里的唢呐声使“我”产生了沧桑之感。(心理感受)【解析】题目中明确规定是阅读第二段,这是对文章局部内容的理解和概括的考查。答案要点不难拟出。因为第二段就写了三个片段,很容易概括。尤其是第二个要点如果注意到“我忽然觉得,我一个人……”,就非常明确了。 15.文章四、五两段中,“孩子”“老人”“热恋中的情人”分别体现了什么样的人生态度(6分)(1)孩子: (2)老人:(3)热恋中的情人:参考答案:(1)孩子:对生活感

我与地坛导学案答案

《我与地坛》导学案答案 一、预习自测: 【识易错音】给加点字注音 坍.(tān)圮.(pǐ)窸窸.(xī)窣窣.(sū)亘.(gan)古不变 蝉蜕.(tuì)恪.(ka)守撅.(juē)猝.(cù)然 倔强(jiàng)捋(lǚ)胡子 强强(qiáng)横捋 强(qiǎng)迫强(qiǎng)词夺理捋(luō)起袖子 熨(yùn)斗隽(juàn)永 熨隽 熨(yù)帖隽(jùn)秀 【记形似字】根据注音写汉字 Fēn(纷)纭缘fan(分) zuó(坐)落 cāng(苍)凉 cāng(沧)桑 专心zhì(致)志 bìan(辩)论自顾不xía(暇)闻名xía(遐)迩 xía (瑕)疵 狼jí(藉)捉mí(迷)藏 xùan(炫)耀头晕目xùan(眩)安xiáng (详) Xiáng(祥)和荒wú(芜) cāo(嘈)杂 二、整体感知: 1、第一部分写古园风景、“我”的思考;第二部分写“我”对母亲的追思,对母亲生命的理解。 2、第二部分第一段:“现在我才想到,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 三、探究点一: 1、(1)首先,地坛和作者的家距离很近,这为作者走进地坛创设了外在条件;其次,文中写地坛在“等待了四百多年”后,褪去了昔日的荣耀,尽显沧桑、荒芜、冷落,与“我忽地残废了双腿”,失魂落魄有着相似的特点,作者和地坛有了心灵上沟通的可能,自然就有了相怜相惜之情。

(2)荒芜但并不衰败 (3)“蜂儿、蚂蚁、瓢虫、蝉蜕、露水”全都是弱小的意象,它们都在按照自己的方式和自然的法则生存着,它们并不在意自己栖息地的荒芜,正是有了它们的存在,才使得这里不再衰败,它们让作者对生与死的思考有了答案,安然于生命的逆转,视死如节日,虽然残疾,但不能一味消极地想到死,应豁达地面对死亡,从而获得顽强活下去的信心。 2、第一个问题,关于死:“我一连几个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情”,即“我”该不该去死? 第二个问题,“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即“我”应该怎样活的问题。 结论:“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降临的节日。” 3、第一,有衬托作者心境的作用;第二,为作者的思考提供了一个特定的“情绪背景”,在那样一个安谧、沉寂、荒芜的背景中,很容易展开对生命的思考;第三,景物描写本身实际上也是对生命、对世界的解读。第五段和第七段的景物描写,都显示了生命的激情,处处洋溢着生命的律动。 训练案 一、D D B 导学案二 探究点二: 2、反复写就表明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歉意,自己痛彻心扉的悔恨与永远无法弥补的遗憾,使文章更加动人,母亲对作者的爱也更深沉,也能从侧面突出母亲的形象。 3、这句话说明了作者精神跋涉的每一步,都有母亲的伴行。“车辙”可看做是作者心灵求索的轨迹。处处的脚印,也就是处处的关爱与牵挂。暗示出“我”的成长处处都离不开母亲的启发,就如同是地坛给予作者生命的启示一样,在作者心里,母亲已经和地坛融为一体了,和作者坚忍果毅的生命融为一体。 4、“我”、地坛、母亲三个因素在文中是紧密联系着的,第一部分写“我”与地坛的故事,第二部分写了在地坛这个环境中“我”与母亲的故事。从主题思想上看,三者也是浑然一体的,地坛使“我”平和豁达地对待生死,解决了为什么生的问题;母亲使“我”找到了生存的意义,解决了怎么活的问题。地坛是“我”获得生存信念的地方,也是“我”感受母爱最深的地方。文章结尾句就点明了三者的关系。

高中语文第七单元第15课我与地坛(节选)教案

第15课我与地坛(节选) 核心素养 | 1.了解作者残疾后在地坛的启示下对生命产生新理解、新感悟的历任务群学习目标 程。 2.从把握文章的线索入手,理解母爱的深沉伟大和作者痛悔的心情。 3.品味文章沉静、深沉、绵密的语言特色,学习本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主题时文 与史铁生对话 《我与地坛》与其说是你对那段艰难岁月的回顾,毋宁说那是你对生命的哲学思考,顺着你的笔触,我像观看一朵沙漠上的米尼花是如何把那生命之根深深扎在大地深处的。 你说你与地坛有缘,这绝不单单意味着你住的离它越来越近,而是你与它生命形态的接近。你这年轻生命受挫后残缺了的肢体一如那坍圮了的高墙、散落了的雕栏,没有了那琉璃的闪光,没有了那炫耀的朱红,生命的冬季该是多么残酷艰难。然而残酷与艰难并不是生命的终点,我知道你的视线一定会落到那“苍幽的老柏树”上,落在那茂盛的“野草荒藤”上,我似乎还能听到你的内心深处回荡着孔子对生命的呐喊:“生无所息!” 好像你没有告诉我你想到了什么。在面对那些活泼的小生命的时候,我完全能想象得出你那时的情形,当你赶走那些小昆虫的时候,你的眼睛里弥漫着柔和的光;你惊奇地看着那朵停在空中的“小雾”,你在为造物者的神奇而赞叹;你在那只善于思考的蚂蚁面前,想到了一个珍贵的命题:万事万物都像人一样有着无穷的乐趣。因此你感受到了瓢虫的烦恼与信仰,你感受到了蚕蜕的寂寞与存在,你更感受到了一滴露水短暂而辉煌的一生。 你不能不到地坛中去,因为那儿有生命的磁场。我听到了你的心灵在地坛的上空飘浮着的回响:我要像落日把人生的每一个坎坷都照得灿烂;我要像那雨燕把人生的寂寞变成悲壮的诗歌,发表在人生杂志的生命专栏里,永存史册;我要像静悄悄的脚印,给这个世界留下一个普通而又神秘的暗示,所有的生命都有价值;我要像那苍黑的松柏,不论是在宁静的深夜,还是在明朗的白昼,用自己的生命之躯凝铸成生命永恒的警句;我要像那草木和泥土的气味,即使剩下一缕气息也要让人们知道那曾经拥有的伟大与壮丽;我要像那飘摇歌舞的落叶,在生命的尽头依然唱着美丽的赞歌,因为生命的意义在于一种结束的同时也预示着又一个生命的开始。 国学经典 1.原文: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我与地坛(二)阅读附答案

我与地坛(二)阅读附答案 我与地坛 史铁生 我在好几篇小说中都提到过一座废弃的古园,实际就是地坛。许多年前旅游业还没有开展,园子如同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记起。 地坛在我出生前四百多年就坐落在那儿了,而自从我的祖母年轻时带着我父亲来到北京,就一直住在离它不远的地方五十多年间搬过几次家,可搬来搬去总是在它周围,而且是越搬离它越近了。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自从那个下午我无意中进了这园子,就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它。我一下子就理解了它的意图。 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我在那篇小说中写道:园 子无人看管,上下班时间有些抄近路的人们从园中穿过,园子里活跃一阵,过后便沉寂下来。园墙在金晃晃的空气中斜切下一溜荫凉,我把轮椅开进去,把椅背放倒,坐着或是躺着,看书或者想事,撅一杈树枝左右拍打,驱赶那些和我一样不明白为什么要来这世上的小昆虫。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片刻不息。这些都是真实的记录。 除去几座殿堂我无法进去,除去那座祭坛我不能上去而只能从各个角度张望它,地坛的每一棵树下我都去过,差不多它的每一米草地上都有过我的车轮印。无论是什么季节,什么天气,什么时间,我都在这园子里呆过。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这样想了好几年,最后事情终于弄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这却不是在某一个瞬间就能完全想透的、不是一次性能够解决的事,怕是活多久就要想它多久了,就像是伴你终生的魔鬼或恋人。所以,十五年了,我还是总得到那古园里去,去它的老树下或荒草边或颓墙旁,去默坐,去呆想,去推开耳边的嘈杂理一理纷乱的思绪,去窥看自己的心魂。十五年中,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幸好有些东西是

我与地坛赏析 《我与地坛》课文鉴赏

我与地坛赏析《我与地坛》课文鉴赏 《我与地坛》课文鉴赏史铁生是一位作家,正当生命最灿烂的季节,命运却给了他最沉重的打击──双腿残废。 他一时被命运击昏了头,觉得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 于是,家附近的地坛,这个荒芜冷落的古园,便成了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他一天到晚耗在这园子里。 史铁生在这个古园里泡了15年,没有人比他更熟悉这里的一草一木,没有人比他对园子的感受更丰富,《我与地坛》就是他在这里浸泡、在这里思考后的结晶。 节选的课文一共包括两部分,写自己,写母亲,写自己又为写母亲作了铺垫,表达了作者痛苦、复杂、深沉的感情。 一、深爱地坛,感悟生命第一部分写地坛,从自己与古园的缘分写到古园本身,写到自己在这里的思考以及从思考中得到的对生命的感悟。 作者讲述在残废之初,自己悲痛欲绝的心情,渺茫暗淡的前途,以至于一次又一次在死亡的边缘徘徊,然后偶然走进了那个与自己同样荒芜冷落的园子。 这座古园映照了作者的生活,能够感受作者内心的苦痛,理解作者迷茫的心情,也使作者从中受到生命的启示。 石门中的落日,寂静却安详;高歌的雨燕,苍凉却张扬着生命的多姿多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似乎讲述着青春的童话。

还有那些小昆虫,那满园子的草木,虽然生长在这落寞的园子中,却有着顽强的生命力,所以作者说: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正是这不衰败的园子,成了作者生命的一部分,引发他对生命的长久的思考。 他思考了什么?第一,我的身体残疾了,我的生命是不是就此结束了?是不是就此一死了之?第二,我为什么要出生?第三,我应该怎样生活?对前两个问题,在这静静的古园中,作者一连几个小时专心致志地想,想了好几年,最后终于想明白了,于是对生与死的问题也就释然了。 接下来,最关键的问题就是怎样活下去,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活下去。 在这个问题上,园子里的生命给了他启示,他从中感悟到生命的真谛,积极进取的人生观战胜了消极颓废的思想,促使他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坚定地迈上了新的人生道路。 这部分描摹细致,感受深刻,写得深沉而令人心碎,执着而引发人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 我与地坛赏析二、深爱母亲,感受亲情第二部分写母亲。 他爱地坛,更深爱着自己的母亲,尤其是在体会到母亲的痛苦与无尽的关爱以后。 开始,作者是不理解母亲的,只是时时刻刻在想着自己不幸的命运;等到他真正读懂母亲,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

《荷塘月色》《我与地坛》阅读练习及答案

三、本大题共3小题,共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 (甲)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知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①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 ②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节选自朱自清《荷塘月色》)(乙)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エ作,找不到去略,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我在那篇小说中写道:“没处可去我便一天到晚③在这园子里。跟上班下班一样,别人去上班我就摇了轮到这儿来。”“园子无人看管,上下班时间有些抄近路的人们从园中穿过,园子里活跃一阵,过后便沉寂下来。”“园墙在金晃晃的空气中斜切下一④阴凉,我把轮椅开进去,把椅背放倒,坐着或是躺着,看书或者想事,撅一杈树枝左右拍打,驱赶那些和我一样不明白为什么要来这世上的小昆虫。”“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窸窸窣窣片刻不息。”这都是真实的记录,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记不清都是在它的哪些角落里了,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这样想了好几年,最后事情终于弄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天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天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样想过之后我安心多了,眼前的一切不再那么可怕。比知你起早熬夜准备考试的时候,忽然想起有一个长长的期在前面等待你,你会不会觉得轻松一点?并且庆幸并且感激这样的安排? (节选自史铁生《我与地坛》)12.下列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最符合文意的一组是(2分) A.①缕缕②潺潺③呆④溜 B.①阵阵②脉脉③耗④片 C.①缕缕②脉脉③耗④溜 D.①阵阵②潺潺③呆④片 13.朱自清说:“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史铁生说:“并且庆幸并且感激这样的安排?”分析这两句话中的“且”与“并且”对表达情感的作用。(4分)

《我与地坛》之鉴赏1

史铁生《我与地坛》之鉴赏1 作者:佚名 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是一篇在当代非常难得的,值得反复吟读的优美散文。读完他的这篇作品后,我的内心一阵震撼,不仅仅因为文章语言的优美,更因为被字里行间所折射出的人格魅力所折服。文章处处闪现着生命本色之美,处处洋溢着对母亲的赞美。下面我将从这两方面发一己之拙见。 一、生命本色之美 人生在世,难免会遇到逆境,甚至要碰到生死抉择的关口。怎样抉择?怎样面对?是一个极为沉重的话题。司马迁为完成《史记》,忍辱苟活,因为他知道“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文天祥面对再次被捕,从容就义,因为他想到的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那么,面对人生的这一课题,史铁生又作何回答呢? 史铁生以极朴素动人的语言讲述自己的经历和所思。全部讲述所围绕的核心是有关生命本身的问题:人该怎样来看待生命中的苦难。这问题的提出首先是由于他自身经历中的残酷事件,即“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废了双脚”。这使他的命运顿时与他人判然有别。 史铁生也曾彷徨,也曾苦闷,“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史铁生走进了地坛。在人口密集、车马喧嚣的大都市,地坛那世外桃源般的宁静给史铁生提供了一个冷静沉思的环境,即“在那样一个安谧、沉寂荒芜的背景上,最容易展开对生命的思考”。他感悟到自己的心里与这荒国产生了神秘契合。在他眼前,昆虫、草木、甚至连生命都算不上的“露水”,它们是那样卑微弱小,但仍勇敢顽强地活着,按照自己的方式和生存法则活着,全无在意自己栖息地的“荒芜”,反而是由于它们的存在,倒使这里不再衰败。这样的观察使史铁生达到了物我合一的从容,于是“这样想了好几年,最后事情终于弄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似的一个事实”。这便是生命个体的必然真相,即生不由自己决定,死也不该由自己决定,人活着就应该顺应自然。 当一个人能够豁达地面对死亡,以平静的心态看待和谈论死亡的时候,他同时就获得了坚强活下去的自信。带着这种心胸在去观察,夕阳的灿烂、雨燕的高歌、孩子的脚印、苍黑的古柏、暴雨中草木泥土的气味、秋风里落叶的味道,都贯注着“我”对生命的热爱和对人生应该有所作为似的信念。 二、崇高母爱之美 子女若似山边草,在母亲心中也象珠宝。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里是加倍了的。母亲对儿子是理解和尊重的。她理解儿子在特殊境遇中的烦躁、任性,用宽恕、顺从给儿子以尊重,心里却承受着超过儿子百倍的痛苦。她兼有痛苦与惊恐,祷求儿子能好好地活下去。 然而,母亲内心的斗争是何等的激烈,“可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这条路呢?没有谁能保证她的儿子终于能找到”。母亲是矛盾的,从感情上讲,她不放心儿子到地坛去,那是一个脱离了她视线让她力不能及的地方。“有一回我摇车出了小院,想起了一件什么事又返身回来,看见母亲仍站在原地,还是送我走时的姿势,望着我拐出小院去的那处墙角,对我的回来竟一时没有反应”;从理智上,她感到儿子需要地坛,需要一处可以在独处中完成人生再认识的地方。“她说:‘出去活动活动,去地坛看看书,我说这挺好'母亲的这话实际上是自我安慰,是暗自祷告”。 所以,她一方面有心忡忡,一方面深明大义。她需要反复说服自己才能看着儿子隐入地坛。母亲作对了选择,使儿子得以在地坛治愈了灵魂,然而母亲却为此押上了她最大的赌注:“如果他真的要在园子里出了什么事,这苦难也只好我来承担。”作者在《秋天的怀念》中也说到,当作者暴躁砸东西时,“母亲这时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地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她隐藏着内心的痛苦,鼓励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母亲完全是在这

《我与地坛》学案

第一部分写了什么内容? 第一层,“我”与地坛的缘分(1-5); 第二层, “我”在地坛中冷静下来,思考死和生的问题(6、7)。——死是容易的,关键是怎样活下去。园子中的一切撞击着作者的心灵与情感,他从中找寻到活下去的勇气。 第二部分写了什么内容? 第一层,写坚韧母亲为“我”忍受巨大的痛苦(1-3)。 第二层,“我”创作取得成功,而母亲却不能分享“我”的快乐。回忆母亲多次到园中找“我”(4-10)。 这部分着重写母亲对“我”的影响和激励,母亲给“我”以生存的启发,使“我”懂得怎样生活。从内容上来看,前者写“我”与地坛的故事,后者地坛成为背景,写在地坛这个大背景之下,“我”与母亲的故事;也可以说,地坛是史铁生获得生存信念的地方,也是他感受母爱最多的地方,“车辙”和“脚印”的重合就是一个证据。 从主题思想上来说,地坛帮“我”解决了要不要生的问题;母亲帮“我”解决了怎么生的问题。他们都给“我”生的启示。 从构思上来讲,地坛是“物”对作者的启示,而母亲是“人”对作者的启示。我们甚至可以说,地坛是我虚化了的母亲,而母亲是我心目中的地坛。 我去地坛 ---------- 母亲“准备”---------- 母亲“目送” 我在地坛----------- 母亲“心忧”---------- 母亲来“找” 作者深深感悟到母亲的苦难和伟大,痛感自己的母亲是活得最苦的母亲,她日日夜夜生活在愁苦忧虑之中,她的悲苦深沉不外露。母亲早逝,仅仅活了49岁,再也看不到儿子的出息,母亲没有看到儿子发表作品的一天,没有看到儿子作品获奖的一天,没有能分享儿子的快乐。作者对母亲的悼念是魂牵梦萦,痛彻心扉。 作者是怎样将“我”与“地坛”联系起来的?(提示:二者有何相似之处?) 地坛与我 心理相符---------由繁盛到废弃; 情景相宜--------残损中有生机; 气氛适宜-------宁静、古老,适于思考。 “这古园仿佛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在作者的心中,我与地坛是有缘分的,古园和他是息息相通的,古园能够感受他的痛苦,理解他的情感,并给他以生命的启示,可以说,自他残疾以后再来到这里,古园就成了他生命的一部分。荒园的破

《我与地坛》阅读心得体会

《我与地坛》阅读心得体会《我与地坛》的作者是一位身残志坚的作者史铁生的作品。第一部分写自己在地坛中得到的生命启迪和人生的感悟;第二部分写自己对母亲的后悔和无尽的思念;第三部分写自己与地坛不可分割的情感。下面让我们通过以下的心得体会来了解故事内容。 范文一 拜读《我与地坛》,起初是一种完成任务的心态,因为儿子说需要我写读后感。可是,读着读着,不知不觉就被深深地吸引了,有几处让我不禁为之动容。这些年,整天不知所忙地忙碌着,虽然不能说是爱学习之士,但是经常让自己找到读书的状态。可是,《我与地坛》带给我的震撼已经很久没有过了。作者的执着与坚强感动着我。虽然失去双腿的他曾经在年少时有过失落与暴躁,但是他日日躲进地坛,去深思,去观察,去体味人生,从不间断,这是多么执着的一种精神,也就是这种精神成就了他。面对残肢,面对挫折,风华正茂的他从彷徨走向沉着,找到了自己的位置,用艰辛的劳动成就了自身的价值,给世人留下了无数的启迪。做为身体健康的我们,过着衣食无忧的日子,却经常会因为一些琐事,甚至为了官位而自寻烦恼,相比之下显得如此渺小。 母爱的伟大无私震撼着我。作者的双腿瘫痪给了他痛苦的青春,这注定了他母亲痛苦而短暂的一生。当他年少无

知,自暴自弃时,他母亲所承受的痛是常人无法想象的。她用自己的不动声色,去放纵他、去呵护他,因为他母亲知道未来的路需要他自己去闯。也许作者现在的成就能告慰母亲的在天之灵,可是她短暂一生承受的痛苦在天堂能释怀吗?作为已为人母的我,经常认为自己是一个很称职的母亲,为了孩子的生活学习操劳着,甚至为了儿子可放弃官位与金钱,以为这样自己就很伟大了。但是和作者的母亲相比,我付出的又算得了什么呢?!在我心底,孩子的平安健康快乐地成长是最重要的,可是有时对孩子的缺点不能耐心地引导,对孩子的一些习性不能平和地接受,甚至有时因为孩子考试成绩不好,会暴跳如雷。虽然我的出发点是好的,愿意孩子多学知识,为将来的就业生存打好基础,可是由于方法不对,往往会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影响母子的感情。不得不承认,作为母亲的我,胸怀还不够宽大,对孩子的付出,没能做到任劳任怨。随着岁月流逝,孩子的长大,我会加强与孩子的平等交流,在平和心态下享受与孩子共同成长的乐趣。 生命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只有一次,对于这仅有的一次,我想我们应该好好把握。诚然,人生难免有许多坎坷,但这不应成为逃避生活的理由,又有哪个人的一生是一帆风顺的呢?与其悲伤痛苦,草率结束自己的生命,何不将它看作是生活赐予我们磨练自己的机会呢?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正是有了这些磨练,才使我们体味到人生的乐趣。

我与地坛(二)赏析

我与地坛(二)赏析 作者与背景介绍 《我与地坛》是一篇长篇哲思抒情散文,中国当代作家史铁生著。这部作品是史铁生文学作品中,充满哲思又极为人性化的代表作之一。散文中饱含作者对人生的种种感悟,对亲情的深情讴歌。地坛只是一个载体,而文章的本质却是一个绝望的人寻求希望的过程,以及对母亲的思念。史铁生于1969年作为知青,到陕西省延安/ 地区“插队”,1972年因病致瘫而回京。在双腿残疾的沉重打击下,在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的时候“走”进地坛的,从此以后与地坛结下了不解之缘,直到写这篇散文时的十五年间,“就再没有长久地离开过它”。 艺术特色赏析: 一、结构与叙述手法 整篇文章形散神不散,文章内容并没有固定结构,只是按照作者所想去安排的。作者以快速的时间的转换和跳跃式的叙述手法写了很多件事,都引发了他对母亲的思念和对人生变化无常的思考与伤感。作者采用了插叙的叙述方法,以回忆的形式将往事讲了出来。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或故事的叙述方法。“有一回我摇车出了小院;想起一件什么事又返身回来,看见母亲仍站在原地,还是送我走时的姿势,望着我拐出小院去的那处墙角,对我的回来竟一时没有反应。”这段话就是用了插叙的手法,这为作者上文的话起到了补充说明的作用,也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更好的突出人物的性格同时突出了主题。“有一次与一个作家朋友聊天,我问他学写作的最初动机是什么?他想了一会说:“为我母亲。为了让她骄傲。”我心里一惊,良久无言。回想自己最初写小说的动机,虽不似这位朋友的那般单纯,但如他一样的愿望我也有,且一经细想,发现这 愿望也在全部动机中占了很大比重。这段插叙是通过我与“我”的一个同事之间的对话,将我与他进行了对比,更加凸显出来我的悔恨与我对母亲的感情,这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也同时突出了人物的性格。 二、叙述视角 这篇文章运用的是内视角,也就是叙述者所知道的同人物知道的一样多,叙述者只借助某个人物感觉和意识,从他的视觉、听觉及感受的角度去传达一切。文章中都是作者“我”的视角去描述的回忆,只有我自己的感受并没有对母亲的心理描写,只是从作者的描述中感受猜测到母亲的情感。“我也看见过几回她四处张望的情景,她视力不好,端着眼镜像在寻找海上的一条 船,她没看见我时我已经看见她了,待我看见她也看见我了我就不去看她,过一会我再抬头看她就又看见她缓缓离去的背影。我单是无法知道有多少回她没有找到我。”这里就没有去描写母亲是怎么去寻找“我”的,只是写了作者知道的部分,这种叙述视角可以使文章更加真实,读者看了之后会 有一种亲切感和真实感,而且可以更好的揭示作者的内心想法与感受,更加可以突出人物性格

(完整版)《我与地坛(节选)》试题练习及答案

我与地坛(节选) (时间:45分钟 满分:60分) 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4分) A.灼热(zhuó) 猝然(cù) 熨帖(yù) 亘古不变(ɡèn) B.坍圮(qǐ)渗透(shèn) 隽永(juàn) 失魂落魄(pò) C.恪守(kè) 蝉蜕(tuì) 倔犟(jiànɡ)暴风骤雨(zòu) D.窥看(ɡuī)宿命(sù) 捋须(lǚ)玉砌雕栏(qì) 解析 B.“圮”应读pǐ;C.“骤”应读zhòu;D.“窥”应读kūi。 答案 A 2.下列词语字形无误的一项是( )(4分) A.历尽苍桑 弥漫 雕琢 落寞 B.野草荒滕炫耀嘈杂清晰 C.心神恍惚安详车辙荒僻 D.专心致志坐落羡暮琉璃 解析 A.苍—沧;B.滕—藤;D.暮—慕。 答案 C 3.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4分) A.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 B.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 C.所以死是一件不必心想事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D.这件事搞得我声名狼藉。 解析 “心想事成”应改为“急于求成”。 答案 C

i n g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4分) A .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 B .地坛的每一棵树我都去过,差不多它的每一米草地上都有过我的车轮印。 C .味道甚至是难于记忆的,你只有又闻到它你才能记起它的全部情感和意 蕴。 D .园子衰败但并不荒芜。 解析 B .“树”改为“树下”。C.“你只有”改为“只有你”。D.“衰败”与 “荒芜”换位。 答案 A 阅读与鉴赏 一、课内精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这却不是在某一个瞬间就能完全想透的, 不是能够一次性解决的事,怕是活多久就要想它多久了,就像是伴你终生的魔鬼或恋人。所以,十五年了,我还是总得到那古园里去,去它的老树下或 荒草边或颓墙旁,去默坐,去呆想,去推开耳边的嘈杂理一理纷乱的思绪, 去窥看自己的心魂。十五年中,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 幸好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一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譬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一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譬如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总让人猜想他们是谁,曾在哪儿做过些什么,然后又都到哪儿去了;譬如那些苍黑的古柏,你忧郁的时候它们镇静地站在那儿,你欣喜的时候它们依然镇静地站在那儿,它们没日没夜地站在那儿,从你没有出生一直站到这 个世界上又没了你的时候;譬如暴雨骤临园中,激起一阵阵灼烈而清纯的草木和泥土的气味,让人想起无数个夏天的事件;譬如秋风忽至,再有一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味道是最说不清楚的。味道不能写只能闻,要你身临其境去闻才能明了。味道甚至是难于记忆的,只有你又闻到它你才能记起它的全部情感和意蕴。所以我常常要到那园子里去。

《再塑生命的人》导学案附答案

10.《再塑生命的人》导学案 【学习目标】 1 ?积累词语,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全文结构。 2 ?品味重点语句,体会作者热爱生活,对待生命的积极态度。 3. 在探究作者成功的原因的同时,使学生认识到与困难做斗争是一个人必须具 备的精神品质学习作者发奋图强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 【学习重点】 体味文章语言的清新朴实,感悟莎利文老师深沉的爱和独特的教育方式。 【学习难点】 1. 侧面描写和衬托手法的运用。 2. 细节描写的作用及疑难句子的含义。 【人物链接】 海伦凯勒(1880 年6月27 日- 1968 年6月1日),美国着名的女、、、社会 活动家。在十九个月时因患急性胃充血、脑充血而被夺去视力和听力。1887 年与莎莉文 老师相遇。1899 年6月考入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女子学院。1968 年6月1日逝世, 享年87岁,却有86年生活在无光、无声的世界里。在此时间里,她先后完成了14本着作。其中最着名的有:《》《》《石墙故事》。她致力于为残疾人造福,建立了许多慈善 机构,1964 年荣获总统自由勋章”次年入选美国《》评选的二十世纪美国十大偶像” 之一。 安妮?莎莉文,1866 年4月出生于美国。5岁时因一场(俗称沙眼)失去大部分视力。 1880 年10月进入盲人学校。此间经过两次眼部手术,安妮的视力得到部分恢复。从帕 金斯盲人学校毕业后,1887 年3月,安来到海伦?凯勒家做家庭教师?安妮用极大的爱心、 耐心和毅力,在没有任何教育经验可以遵循的情况下,从尊重孩子的天性,引导孩子的兴 趣出发,在摸索中成功地将海伦从一个心智未开、任性无知的小女孩逐渐培养成一个、的 少女,直至进入大学。1936 年10月19日,用全部心血培育了20世纪不朽传奇海伦凯勒的传奇女性安妮莎莉文在人们的惋惜声中与世长辞。 【自主学习】

高中语文 第7课 我与地坛(节选)赏析素材 北师大版必修

《我与地坛》赏析 《我与地坛》是一篇在当代非常难得的、值得人反复吟读的优美散文,作品篇幅不短,将近一万五千言,读过之后,我们分明可以感受到什么叫做“生命之重”。它通过作者与地坛的长久对峙,将个体的情感和生命投射到地坛一草一木、一景一石之上,在凝神冥想中展开想象的翅膀,从对自身经历的思考中,逐渐超越个体命运的挫折和苦难,探询生存的意义、死亡的意味和工作的价值,进而感悟生命的永恒和宇宙的生生不息,体现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和执著的探索精神。 本文全部讲述所围绕的核心是有关生命本身的问题:人该怎样来看待生命中的苦难。这问题的提出首先是由于他自身经历中的残酷事件,即“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这种并非普遍性的事件落到了个体的头上,使他的命运顿时与他人判然有别,而他对这命运的承受也只能由他独自来完成。从这个意义上说,史铁生对生命的沉思首先是属于他个人的心境内容。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对这篇散文的体悟是不同的,所以我无法表达我对此中蕴含的哲理的感悟,只能对它极尽绚烂的文字做些浅析。 本文景与情的自然融合令人拍案叫绝。每一处景物描写都是作者思想感情的最好诠释。 “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在这样一幅古旧荒凉的画面之中,双腿残疾、心灰意冷的作者走进了地坛,其心情的绝望,神情的灰暗,意志的消沉,似乎已经让我们从地坛之景中感受到了。此景近乎完美地烘托了此情,是我非常喜欢的一段文字。 “十五年中,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幸好有些东西的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譬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譬如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总让人猜想他们是谁,曾在哪儿做过些什么、然后又都到哪儿去了;譬如那些苍黑的古柏,你忧郁的时候它们镇静地站在那儿,你欣喜的时候它们依然镇静地站在那儿,它们没日没夜地站在那儿从你没有出生一直站到这个世界上又没了你的时候;譬如暴雨骤临园中,激起一阵阵灼烈而清纯的草木和泥土的气味,让人想起无数个夏天的事件;譬如秋风忽至,再有——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作者用个六个“譬如”组成了排比句,写了石门落日,雨燕高歌,孩子脚印,苍黑古柏,暴雨骤临以及秋风忽至六种情景。这六种充满激情的情景,正是作者对生命拾回信心,充满热情和探索的写照。 《我与地坛》风格独特,向人们提供了散文写作的新的可能性,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与创作主体有一定距离的创作散文,而是带有自传、自省、自诉的意味,创作主体以真实的身份投入到作品之中,坦诚地表现自己。在内容上,它打破了抒情、议论与叙事、写景的间隔,以思辩为主导,而又自始至终饱含情感,从容地辟出专章写景、叙事、绘人,容量丰富,内涵饱满。在这么长的篇幅里要容纳这么多的内容,结构显然是一个关键,但偏偏在这一点上,史铁生显示出大将风度,写得相当自由洒脱,他似乎无心于章法,率性而为,全文分章而列,各章之间难得见到起承转合的过程,好多章节开端接续显得似无关联,个别章节似乎是通过嵌入而组合进去的,但是整篇作品读过去又让我们感到生气灌注。史铁生是从大处着眼的,他抓住的是文章的氛围和情调,不管各章的笔法如何,不管是思辩,还是写事记人,全都透出一股情深思沉的味道,显得和谐而毫无龃龉。 史铁生是伟人,尽管他是一个被人严重忽视的伟人。他21岁时候双腿瘫痪。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靠着每周3次透析维持生命。他说自己“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我与地坛》课外阅读检测题题

六年级下册册课外阅读《我与地坛》检测题 一、选择题 1、史铁生双腿瘫痪后的最初几年,为什么总爱一个人去地坛?( C ) A 因为那里风景优美 B 因为那里很安静 C 因为史铁生认为那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 D 因为那里是史铁生的童年圣地 2、以下哪部作品不是史铁生所写?( D ) A 《我二十一岁那年》 B 《合欢树》 C 《我与地坛》 D 《活着》 3、下列哪些作品中都流露出作者对母亲的深切怀念( B ) ①《我与地坛》②《我二十一岁那年》③《合欢树》④《秋天的怀念》 A ①②④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4、《我与地坛》一文中写到“园子中不单单处处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 C ) A 我的眼泪 B 母亲的眼泪 C 母亲的脚印 D母亲的目光 5、史铁生每天大部分的时光都是在园子中度过的,哪些不属于他在园子里思索的问题?( C ) A 要不要去死 B 为什么活着 C 怎样站起来 D

干吗要写作 6、十五年中一直坚持到园子里来的人除了史铁生还有谁?( A ) A 一对老人 B 热爱唱歌的小伙子 C 长跑家 D 兄妹二人 7、下列哪一项不是史铁生从园子中兄妹二人身上得到的感悟( A ) A 人世间应该消除所有苦难与差别 B 人世间的差别是永远要有的 C 人生需要苦难,人只好接受苦难 D 就命运而言,休论公道 8、史铁生如何看待死亡( C ) A 史铁生认为死是一件可怕的事 B 史铁生认为死是一种解脱 C 史铁生认为死是一件必然且不必着急的事 D 史铁生认为死是一件简单的事 9、史铁生认为“人真正的名字”叫什么?( D ) A 活着 B 死亡 C 苦难 D 欲望 10、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史铁生《我与地坛》里的内容( B ) A 表达对母亲的怀念以及对自己年轻不懂事的自责 B 自己双腿是如何瘫痪的 C 对生与死的思考 D 从形形色色的人身上获得人生感悟

《我与地坛》赏析

《我与地坛》赏析 今天查字典语文网小编要跟大家分先过得是中国当代 著名作家史铁生的代表作《我与地坛》赏析,大家一起来品味吧。 《我与地坛》乃史铁生先生的代表之作。苏教版必修一仅选取其中两节,但已为之所打动。其含而不露的表现方式,品之有味,回味无穷。现在将对《我与地坛》的部分理解,整理如下,作为教学心得,供以后重温。 对于一篇文章,要有一个好的切入点来进行清晰的分析。在讲解《我与地坛》第一节时,我首先从标题入手。既然标题为“我与地坛”,那地坛是什么呀,有什么特点呢?请同学们阅读第一段,用文段词语进行简单的概括。此问题很简单,学生极易得出结论:地坛是一座古园,它荒芜、冷落(比喻),无人问及。接着,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第三段,地坛到底荒芜成什么样了。“四百多年里,它剥蚀了古殿檐

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此处的分析很重要,要细细梳理。在四百年前,地坛是什么样的呢?明确对象:琉璃、门壁、墙、台阶、栏杆。琉璃是浮夸的,华美夸张;门壁是炫耀的朱红之色,夺目耀眼;墙是高耸的;台阶是玉石般光滑,栏杆是精雕细刻的。而四百年后的今天呢,琉璃剥蚀(剥落侵蚀)了;门壁的朱红淡褪(暗淡褪色)了;高墙坍圮(倒塌零碎)了;玉砌雕栏散落一地了。此处描写一个很重要的手法就是运用了动词“剥蚀”“淡褪”“坍圮”“散落”,暗含了对比,写出了在四百年的时光流逝中,地坛前后的巨大变化。标题既为“我与地坛”,那我呢?“在20岁最狂妄的年龄忽地残废了双腿。“20岁之前是“最狂妄的”,朝气蓬勃,胆大包天,世界尽在脚下。而之后呢,“双腿残废”,“失魂落魄”“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与地坛的命运是何其相似,于是作者才说跟地坛是“缘分”“有宿命的味道”,于是乎地坛成了作者“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作者在地坛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找到了自己的同类,寻求慰藉,于是“最初几年就一天到晚耗在园子里”。在那做什么呢?“园墙在金晃晃的空气中斜切下一溜荫凉,我把轮椅开进去,把椅背放倒,坐着或是躺着,看书或者想事,撅一杈树枝左右拍打,驱赶那些和我一样不明白为什么要来这世上的小昆虫。”在思考命运何其残酷,在思考为什么让他来这个

《我与地坛》阅读练习及答案

9.(6分)阅读《我与地坛》节选,完成各小题 自从那个下午我无意中进了这园子,就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它。我一下子就理解了它的意图。正如我在一篇小说中所说的:“在人口密聚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 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我在那篇小说中写道:“没处可去我便一天到晩耗在这园子里。跟上班下班一样,别人去上班我就摇了轮椅到这儿来。园子无人看管,上下班时间有些抄近路的人们从园中穿过,园子里活跃一阵,过后便沉寂下来。”“园墙在金晃晃的空气中斜切下一溜荫凉,我把轮椅开进去,把椅背放倒,坐着或是躺着,看书或者想事,撅一杈树枝左右拍打,驱赶那些和我一样不明白为什么要来这世上的小昆虫。”“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窸窸窣窣片刻不息。”这都是真实的记录,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1)“窸窸窣窣”连续使用,有何表达作用? (2)依据以上文段,简析“我”与“地坛”两者间命运的同与异。 答案: 9. (1)充分展现出草木蓬勃旺盛、连绵不断的生命力,体现出地坛荒芜但并不衰败的特点。(2)相同点:“我”两腿残废,地坛则无人照料,十分荒凉。 不同点:“我”因为两腿残废而内心悲伤绝望;地坛却充满生命力,荒芜但并不衰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