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土归流与苗疆再造

改土归流与苗疆再造
改土归流与苗疆再造

改土归流与苗疆再造

——张中奎清代[新疆六厅]的王化进程及其社会文化变

学院:历史文化学院

学号:2013211685

姓名:闫广萍

授课老师:承红磊

清朝经营云贵的历史是新帝国的确立史及其内部边疆的开辟史。在此过程中,朝廷对西南“生苗”的军事征剿和政教改造伴随始终。其中最为突出的便是以苗疆再造为目的的改土归流。清帝国在西南地区施行的“改土归流”举措历来众说纷纭。有人强调“镇压”,有人看重“统一”。从清帝国治理的角度看,王朝统治者通过“改土归流”对苗疆“异族”的再造,产生了政教“大一统”后果。清代是“新疆六厅”境内的“生苗”首次纳入帝国版图的时期,经历了“开辟”苗疆和两次大的“苗乱”。清帝国在“改土归流”和“苗乱”中往往采取“先扶后剿,剿平之后,仍归于抚。”①的措施。这一历程也伴随着帝国的“苗疆再造”的情况在军事征服后,清帝国开始在苗疆设立土官和流官进行管理,开设市场,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苗疆再造”是一个长时段的过程,包括清帝国对苗疆的政治、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再造”措施,引起“新疆六厅”社会文化的深刻变迁,就前人的研究成果,主要有以下几点:(1)对帝国“开辟”苗疆②、经济开发③以及“改土归流”的历史背景、原因、目的、措施、影响、历史地位的研究④。目前,研究者大多都是在肯定“改土归流”、“开辟”苗疆积极作用的前提下,对清帝国的血腥杀戮给予一定程度的批判。

(2)对雍乾“苗乱”、咸同“苗乱”爆发的原因⑤、口号⑥、性质⑦、斗争经验⑧、人物评价⑨、作用等方面的研究已有的研究围绕着引发“苗乱”的原因是“阶级矛盾”还是“民族矛盾”使然的二元论陈旧窠臼。

①(清)方显:《平苗纪略》,不分卷,同治年间武昌刻本。

②林建曾:《清朝前期完善贵州省建置、开辟“苗疆”及其影响》1992年第二期

③任均尚:《论清前期贵州苗疆的经济开发》硕士学位论文,西南师范大学

《论改土归流的进步作用》,载《清史论丛》1980年第二辑。

④孙秋云:《文明传播视野下的雍乾、乾嘉苗民起义》,载《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三期。

⑤马少侨:《清代苗民起义》,湖北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

⑥戴逸:《简明清史》第二册,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⑦张永国:《试论清代雍乾年间黔东南苗族的反抗斗争》,载《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年第1期。

⑧王钟翰:《雍正改土归流始末》,载《文史》第10集

⑨陈元煦:《张秀眉领导的贵州苗族农民起义》(1855--1872),载《历史教学》1956年。(3)对这一时期的苗汉关系研究。笔者认为,已有的研究大多以反抗民族压迫和阶级剥削来反映雍乾、咸同“苗疆”的观点,实际上,仍然沿用陈旧的以意识形态领域超强政治标准来揭示和反映历史的一种现象,是一种典型的“阶级斗争历史观”。

(4)屯政研究。代表论文有潘洪钢的《清代乾隆朝贵州苗取得屯政》和《清乾湘苗区屯政之比较》等①。早在雍乾苗乱被真牙之后,张之泗就在“新疆六厅”实施屯田。后来推广到其他地域。乾隆朝在苗疆的屯政是帝国推行军事防御和文化教化的一部分,目前的研究上为深入,也是一个可以继续拓宽的领域。

(5)苗疆义学的相关研究,论述了苗疆义学的渊源、发展、作用等②。清帝国的苗疆义学,是其教化苗民的一个重大战略部署。但此类多为单篇论文,且研究停留在简单的介绍上,未能进行深入的分析阐释,可拓展的空间还很大。

(6)对苗民的风俗、信仰进行研究。20世纪80年代以来,研究涉及清代苗民的文化、民俗、宗教信仰等③。对苗疆的巫蛊想象是一个长时期过程,但它无疑也是“客民”对苗民形象的一种妖魔化的建构。相关的研究从文献角度追溯到了其渊源、性质、原因等。

(7)对产生于清代各种版本的“百苗图”,从历史学、民俗学、人类学、音乐学等角度、进行的研究。“百苗图是源于清乾嘉初年八寨理苗同知陈浩所著《八十二种苗图并说》,是帝国流官用图画对苗民的一种特殊文化记载和表述。

至于其他方面的研究,笔者没有逐一的进行列举。不过除了国内的相关研究外,相关英文研究论著尚无专门研究“新疆六厅”社会文化变迁的,主要是在整个中国西南边疆的长时段历史研究重涉及苗疆研究。总而言之,国内的研究少有将事件和史实纳入清帝国对苗民的征服、苗疆“再造”的进程去进行整体考量。国外的苗学研究较少顾忌,反而走在前列。近几年史学界在苗疆领域的研究创新点有以下几点:

(1)从苗族学到苗民学的苗学研究。

(2)苗疆总体是研究。

(3)“新疆六厅”社会文化变迁史研究。

清朝经营云贵的历史是新帝国的确立史及其内部边疆的开辟史。在此过程里朝廷对西南“生苗”的军事征剿和政教改造伴随始终。其中最为突出的便是以苗疆再造为目的的改土归流。需要说明的是,明清以降,“苗疆”的提法主要是中原文献对西南族群的一种泛指和他,不但涉及的地域具有伸缩性,所指的族群也涵盖甚多,并非仅为今日的“苗族”。与此相关,在“改土归流”的实施里,又包含着帝国征服者对“苗疆”境内不同区域与人群的类别分。以当时的官方用语来说,就是“蛮悉改流,苗亦归化”④。

①潘洪钢:《清乾湘苗区屯政之比较》,载《贵州社会科学》1985年第二期;潘洪钢:《清代乾隆朝贵州苗取得屯政》,载《贵州文史丛刊》1986年第四期。

②顾龙先:《”苗疆义学“历史考察》,载《贵州社会科学》1995年第1期。

③[日]铃木正崇。金丸良子:《中国西南少数民族:贵州省苗族民俗志》,古今书院1985年版。

④高岚:《从民族记忆到国家叙事:明清之际(1644 —1683)江南汉族文士的文学书写》,四川出版集团, 2010 年版。

其中的苗和蛮代表着帝国眼中苗疆的两类族群。前者是业已被历代王朝征服且有土官、土司作为朝廷代理的“熟苗”后者则是未经改造、不服统领的“生苗”。对此,帝国的苗疆再造便同时包含了对熟苗当中土司、土官的去除和对剩余在生苗境内所有“化外之民”的收编和驯服。顺治十四年(1657 年) ,清廷令吴三桂、赵布泰等由中原分头西进和南下,大军攻打云贵,继而灭除南明王朝,宣告统一天下。随后又在云贵设“经略”,置“总督”,留兵镇守,恩威并用,使其与直隶、两江等各处总督、巡抚一道,内外呼应,拓建大清帝国。可见,对云贵的攻占和剿抚,是清帝国赖以创建的转折和基础之一。基础一旦奠定,“开辟”即成为统治者花大力步步推进的艰难要务.开辟就是开疆辟土.对新帝国而言,其含义有二,一是对前明政权的推翻和替代,其中有沿有革;一是在拓占版图内对历朝影响均未抵达的“生苗”之地进行新的征服,其中剿抚并用.此二意合为一体,相应的举措便是:弃明朝,兴大清;废土司,派流官 (及移民);剿土著,兴教化.清代有专论黔省“开辟”者,日:“黔处万山中,土不厚于西北,财不富于东南,而其地则在所必开,”此论首先即指出了高原山地的区位落差,然又为何强调“在所必开”呢?理由是历代的过失与本朝的扬弃,“历代所为,羁縻蓄之。前明百战辟之,我朝礼乐征伐,多方定之。”意思是说,由于历朝放任或有武无文,导致四处不宁,直到大清礼乐并用,才使天下安定。

以此观照,1657 年之后清朝在云贵逐步实施的“改土归流”, 实质即是新帝国承前启后的又一轮开疆辟土,夺取天下.新王者实施的所谓“改土归流”既是在政治和军事上除掉土官制、服土民,更是在社会和文化上令朝廷命官对苗民实施教化,强行一律:破除传承久远的本土传统,荡除民族文化的自主性,中断内涵丰富的地方性知识??一句话,令苗民追随王者,化土人流。这一点与前朝王者的所作所为一脉相承,别无二致。对此,前人的研究已有不少,只是角度不同,观点各异。张中奎的论著有所推进。他把清帝国的“苗疆再造”简化为彼此关联的双层模式,即:

A :“生苗”一“熟苗”一“,民人”

B :“新疆”一“旧疆”一“腹地”

张著总结说:清帝国“开辟”苗疆,用武力把苗民征服,在苗疆设厅置县,安屯设堡,建立新的社会统治秩序。清帝国的目标是使“新疆六厅”的“生苗”化为“熟苗”“熟苗”化为“民人”;“新疆”变为“旧疆”,“旧疆”变为“腹地”①

结合夷夏交错的多元历史,张中奎指出,清帝国在苗疆实施的这一改造模式不是孤立个案,而是普遍存在于历代帝国的拓疆史。这种看法是有道理的。清帝国对苗疆的开辟是承继而非起始。其中欲使苗疆“由生变熟”的举措,应该说至少自先秦文献对“莫非王土”及“五方之民”的王制式表述起便已萌生。在笔者看来,以帝国统治为核心,把秦以来的王朝史连接对照,并由此考察包括云贵在内的区域演变,是重现本土话语和剖析王朝叙事的关键。遗憾的是这本应得到加倍重视的问题,却被不少后世史家在所谓的正史书写中不是以“地方行省”的人为区划加以遮掩,就是完全站在王者立场上“抑土扬流”,对帝国征服者破坏夷夏多元领域内文化多样性及地方自主权的举措和后果熟视无睹,毫无反省与批评。

————————

①、张中奎.王化进程下的“苗疆再造”思考 [D ].成都:四川大学

博士学位论文, 2009

延伸来看,从帝国的整体之需对苗疆进行再造的王者“大业”,始于秦汉时期。其初始工程在司马迁的诸帝本纪和蛮夷列传里便有记载。由秦姓“始皇帝”开创的帝国模式始终遵循“家天下”的独裁体制,其特点是消灭多元,独尊一体,容不得天子 (即帝王)之外任何个人与族群的独立和自治空间,于是不但要导致各“问鼎中原”者之间无数次的血腥争霸,还必将激起王土扩张与反扩张之间的必然冲突。

如今,以后世的眼光加以反省,需要回答的问题是“帝制王土”的根据何在? “大一统”就代表进步吗?以“天下一统”为借口清剿原本存在的族群与文化自主性和多样性的行为,也就是所谓的“改土归流”是值得赞颂的么?我们可以先从史料来说话。在题为《平黔纪略》的官书里,著者记录了咸丰至同治时期清帝国对苗族起义的严酷镇压,同时也多少透露了苗民反抗的外部原因。该书沿用帝国教化的他者标准,称苗疆有生熟之分,然后指出继雍正辟生苗之地“新疆六厅”之后,苗民仍“剽悍顽梗,叛服靡定”,至乾隆元年经武力征剿,方“一律荡平”,并“叛苗绝产分授屯军”。后果如何呢?不但使苗族土地大量被流官和移民占据,而且以此助养了人侵的官兵。“苗生齿繁,仅存产不足给,、屯军或复侵之。”结果是“苗尽产偿犹不足,则佣身,且质子女,而役之有甚虑”。最后“积怨思报复,非一日。”

可见,一部古今帝国的开辟史不但是化外之民的血泪史,同时也是帝国内部的灾难史。因此若从理论上加以总结的话,帝国历史就是自命王权的教化史、王土版图的扩张史和奴役臣民的征服史,亦即是各朝“天子”借助武力以天朝的“大一统”之名对四方传统的彻底打击,结果是毁多元,存一体;兴专制,灭自立。此过程剿抚兼施,文武并举,其间虽也有过改朝换代,在帝制--王土的观念和实践上,却称得上一脉相承。如今要提出的问题是:被帝国体制竭力以“大一统”强权排斥、摧毁的多元传统意味着什么呢?就苗疆而论,别的不说,至少包含了别具一格的“村落自治模式”和人生方式上的“和而不同”格局。能与之比照的是古代希腊的城邦制度和近代共产主义勾画的无国蓝图。可见,研究苗疆,其意义不在一族一地和一国,而已可与人类整体的历史相联系。

参考文献:

张中奎:《改土归流与苗疆再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2年02期

余贻泽:《中国土司制度》重庆:正中书局.1944

林建曾:《试论“改土归流”政策形成、推行的几个阶段》广西民族研究.1988年02期

杨伟兵:《清代前中期云贵地区政治地理与社会环境》复旦学报(社科版).2008年04期

明清时期推行改土归流政策的原因及其影响

论明清时期推行改土归流政策的原因及其影响 摘要:“改土归流”是指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改“土司制”为“流官制”对西南部 分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所实行的统治政策。土司制度,实际上是中国历史上特有的政治方式,其时中央政权通过对原少数民族首领进行任命,承认其世袭的首领地位,授予其官职头衔,间接以此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进行统治。土司制度盛于明、衰于清,明中后期至清雍正期则为改土归流的主要时期,由此,由中央政府指派的流官逐渐取代土司对当地的统治。从长远来说,“改土归流”政策对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变迁影响至今。 关键词:改土归流;明清时期;原因;影响 引言 土司制度历史悠久,土司虽然接受中央王朝册封的官爵名号,但因其治下的土地和人民均归其所有,故而实际上属于割据一方的地方政权。明清两朝,在我国西南、西北地区,大小土司星罗棋布,他们拥兵自重,自王其地,在中央王朝实力巩固的大形势下,逐渐成为了中央统治者大一统政策的绊脚石。相对于土司而言,流官由中央直接委派至地方任职,任期一满则立即调任,故名“流官”。流官者,非当地选官,官员在任期间无法一人独大,不易培植地方势力,其益处对于中央可想而知。“改土归流”作为加强中央统治、消除土司制度落后性的重要手段,开始扮演其在历史舞台上的关键角色。 一、明朝“改土归流”的主要原因: 土司残酷压榨引发地方人民不满 少数民族地区多处偏远,封建王朝的统治势力难以深入,土司制度往往是中央统治者的首要考虑,同时因地方文化差异、民族隔阂及经济落后等原因,选用地方民族首领“以夷制夷”成为明朝建立初期的不得已之选。然土司对内残暴统治属民,对中央叛服不常,骚扰与之接壤的汉民,土司之间也不断发生战争,“改土归流”因此被统治者提上议程。明朝从永乐年间即开始“改土归流”,明成祖朱棣是实施改土归流的第一个皇帝。史书记载:“永乐十一年,思南、思州相仇杀,始命成以兵五万执之,送京师。乃其地为四府四州,设贵州布政使司,而以长官司七十五司隶焉。属户部”。明军平叛后,经明成祖同意,黔地设立贵州承宣布政司,习惯上称省,这便是明朝最早的一次改土归流。 以贵州改土归流为例。贵州建省以前,其治下各州府分隶四川、云南、湖广等省管辖。黔地实属三省边沿地带,互不统属,土司各自为政、状态零散,各布政司亦对其地鞭长莫及。改土归流前,黔地之庶民皆为土司的奴隶,人民过着非

清朝雍正时期改土归流政策的目的及影响

Vol.33No.11 Nov.2012 第33卷第11期2012年11月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 (Soc.Sci )一、改土归流政策出台的原因 改土归流政策指的是改变元明时期的土司制度,换之以清朝的流管制度。土司指的是名族地区的首领,元朝时期为了更好地管理民族边境地区,政府就任命民族当地的有威望的民族首领管理民族边疆地区,少数民族的上层精英分子担任首领管理本辖区的事务。土司制度在元朝时期对中央政府统治民族地区,维护民族地区的稳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元朝时期推行的土司制度是完全符合当时的历史实情的,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例如土司制度在元朝时区有效地维护了边境的安定和民族的团结,有效地抵御了外敌的入侵,有效地维护了中国的版图,土司制度是封建时期中央政府加强统治的有效组成部分。在明朝的时期,土司制度的发展已经很完善,已经形成了一整套土司制度体系。但是到了清朝时期,土司制度已经无法适应当时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清王朝时期君主专制已经到了空前加强的地步,满汉和边境少数民族地区的矛盾日益僵化,土司制度却沿袭着明朝的体制,但不同的是中央政府对土司制度管理开始加强、通过经济文化等方面对土司制度进行控制和管理,这样就消弱了土司的的势力,为改土归流做了准备。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西南边境的状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土司制度已经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土司制度的很多缺陷了弊端暴露出来。由于土司制度推行的是民族当地地区的土司意志,中央政府无法控制边疆的土司首领,土司制度对当地百姓无限 期押和课税剥削,导致边境地区的社会不稳定。而且土司之间互相残杀,土司制度发展到清朝已经严重危害了社会的稳定和民族地区的发展,不利于国家的统一,破坏了民族地区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加之清朝时期民族地区地主的崛起动摇了土司制度的统治,土司制度面临着严重的危机,面临着解体。最终清朝雍正统治时期废弃了土司制度,换之以改土归流。 二、改土归流的历史过程 改土归流改的是把边境的由土司管理制度改变为中央派遣官员来民族地区进行管理的一种形式,改土归流的流官是中央派遣的官员。改土归流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土司制度的落后,并且同时加强了中央对西南地区的控制和统治。为了彻底改变土司制度的弊端,保证边疆地区的社会稳定和经济的发展,在雍正四年,即公元1726年,云南的总督鄂尔泰向中央提出了要废除土司制度,设立州县,并且派遣流官去民族地区任职。雍正皇帝很赞同此做法,批准之后立即着手实施。6年之后中央王朝任命贵州的张广泗在黔东南地区推行改土归流政策,推行的过程中具体的做法是:对于主动交出土司官印的首领给予宽恕并给予赏赐,对于违抗者没收财产并驱逐境外。在改土归流的过程中,设置了州县,查清了当时的人口,并进行征税,废除土司制度,实行与内地相同的行政管理。雍正时期的改土归流政策涉及的区域有滇、黔、桂、川、湘、鄂等6省,主要的少数民族有土家族、苗族和瑶族侗族等。 清朝雍正时期改土归流政策的目的及影响 王显非 (黔西南州广播电视大学,贵州 兴义 562400) 摘要:我国的西南地区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在元明清的历史时期,由于我国西南边陲地方 的内部以及名族之间的矛盾和问题层出不穷,而且各民族之间的发展不平衡,导致西南边陲地区社会不稳定。西南地区虽然远离朝廷,但是仍然受到朝廷的统治,因此,中央政府针对西南边陲地区当地的具体事情采取不同于内地的政策,即改土归流政策。改土归流是在土司制度的基础之上提出的。改土归流政策适合当时少数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是中央政府解决民族问题采取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雍正时期;改土归流;少数民族地区中图分类号:K24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2)11-0009-02 9--

书籍排版的结构及要求

版面的构成 版面与排版基础知识 版面与排版基础知识主要包括版面构成要素、排版技术术语、校对符号的作用及各种版式处理等。这些知识是激光照排工艺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名合格的工艺设计人员和操作员只有掌握“排版语言”和一些排版工艺知识,才能达到高效率和高质量。 1. 书籍的组成 众所周知,一本书通常由封面、扉页、版权页(包括内容提要及版权)、前言、目录、正文、后记、参考文献、附录等部分构成。 扉页又称内封、里封,内容与封面基本相同,常加上丛书名、副书名、全部著译者姓名、出版年份和地点等。扉页一般没有图案,一般与正文一起排印。 版权页又叫版本记录页和版本说明页,是一本书刊诞生以来历史的介绍,供读者了解这本书的出版情况,附印在扉页背面的下部、全书最末页的下部或封四的右下部(指横开本),它的上部多数印内容提要。版权页上印有书名、作者、出版者、印刷厂、发行者,还有开本、版次、印次、印张、印数、字数、日期、定期、书号等。其中印张是印刷厂用来计算一本书排版、印刷、纸张的基本单位,一般将一张全张纸印刷一面叫一个印张,一张对开张双面也称一个印张。字数是以每个版面为计算单位的,每个版面字数等于每个版面每行的字数乘以行数,全书字数等于每个版面字数乘以页码数,在版面上图、表、公式、空行都以满版计算,因此“字数”并不是指全书的实际行字数。 2. 版面构成要素 图2.1 书刊版面要素示意图 版面指在书刊、报纸的一面中图文部分和空白部分的总和,即包括版心和版心周围的空白部分书刊一页纸的幅面。通过版面可以看到版式的全部设计,版面构成要素如图2.1所示。 版心位于版面中央、排有正文文字的部分。 书眉排在版心上部的文字及符号统称为书眉。它包括页码、文字和书眉线。一般用于检索篇章。 页码书刊正文每一面都排有页码,一般页码排于书籍切口一侧。印刷行业中将一个页码称为一面,正反面两个页码称为一页。 注文又称注释、注解,对正文内容或对某一字词所作的解释和补充说明。排在字行中的称夹注,排在每面下端的称脚注或面后注、页后注,排在每篇文章之后的称篇后注,排在全书后面的称书后注。在正文中标识注文的号码称注码。

改土归流的背景 如何评价改土归流

改土归流的背景如何评价改土归流 改土归流的背景 清代雍正时期,开始在西南少数民族中废除了土地司制度,改革土地分配的政策,实行流官统治的政策,史称改土归流;改土归流的背景是什么呢? 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原来实行土司制度,土司权力很大,威胁清王朝的统治,为了解决土地割据的弊端,雍正四年期间,一位总督向雍正请命,建议取消关于土司世袭制度,因为未完善的土司制度使得很多农民需要向官员借地耕种,收入因此也变得十分微薄。清楚的看到这一点的官员建议雍正能够设立府,厅,州,县等地方行政单位,派遣一定任期的流官进行管理,查询此事后雍正非常赞赏这方面的提议,并将整件事情让他去办理;这便是改土归流的背景了。 六年之后,又命朝廷命官推广正在实施的改土归流政策。到雍正九年期间已经开始正式实施改土归流,改土归流废除了土司割据的局面,大大的减少了叛乱的因素,也开始加强了政府对于地方的管理,非常利于当时少数民族的经济发展。对于土司本人,根据他们的态度给以不同的处理,对自动交出权力的人会给予赏赐和职务,对抗拒这项政策的人进行处罚,没收个人财产,并将那人迁徙到内地省份,给小田耕种。在改土归流的地区征收赋税,增加了国库的收入,同时减轻了当地百姓的负担,维护了国家的统一;这便是改土归流的背景了。 改土归流的原因 改土归流是中国历史上的大事件,促进了中华各民族的团结,维护了国家的统一,而改土归流的原因是什么呢? 当时清政府进行了大规模的检查,雍正帝派的官员调查后发现土司改革的弊端越来越大,上报雍正帝后并提出了改革方案,雍正帝听从官员意见将土司制度废除,代之以流官的方式来统治。这一改革的实施也成为了少数民族地区中改革变动最大的一次,从而也开始确定了中央对偏远地区的统治,加强中央的集权,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改土归流的原因在于土司制度违背清王朝一统天下的初衷,改土归流将原本落后腐朽的土司制度推翻,极大地加强了中央的统治,这也是清

改土归流时期的湘西开发及其社会历史变迁

第32卷第6期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11月Vol.32,No.6 Journal of Jishou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Nov.2011 改土归流时期的湘西开发及其 社会历史变迁* 龙先琼 (吉首大学历史与文化学院,湖南吉首 416000) 摘 要:湘西开发历史悠久,土司统治时期既开启了新的开发进程,又产生了历史的不平衡性;改土归流时期,原土司区开发历史进程加快,广大苗区“屯政开疆”,也进入新的开发历史时期,湘西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发生了深刻的社会历史变迁,古代湘西社会的历史发展步伐明显加快。 关键词:土司统治;改土归流;开发;社会历史变迁 中图分类号:K24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074(2011)06-0041-05 作者简介:龙先琼(1963-),男(土家族),湖南保靖人,历史学博士,吉首大学历史与文化学院教授。 一、土司统治时期开发的历史局限 湘西土司制度孕育于五代,形成于宋,滥觞于元,完善于明,沿袭于清初。后梁开平四年(公元910年)彭士愁被授为溪州刺史。后周显德三年,其子彭司裕袭溪州刺史。从此,彭氏世袭土司制度在湘西统治了八百多年。土司制度的施行,湘西地方土司的权力加强了,土司执掌军政大权,改职官为流官担任。这种“土流间用”、“夷汉共活”、“以土为主”的治理格局,既有利于朝廷对湘西的统治,便利汉族与少数民族的交流,也有利于湘西地方社会的相对稳定。所以,土司时期湘西开发进一步推进,社会经济和文化得到新的发展。 这一时期,汉族的先进生产技术传入湘西地区,普遍采用牛耕,包谷、高梁、豆类等农作物品种和栽培技术开始传入湘西,带动了生产发展。农业耕地面积增加,粮食增多了。公元1072年(熙宁五年),辰州布衣张翘等人联名向宋朝延上书,称“五溪”之地的辰州、锦州、溪州、富州等地“有良田数万顷”(宋史·蛮夷,卷493),认为可以大力开发。到元代,牛耕已普遍使用,用筒车提水灌溉农田。耕作方式的进步,可以提高粮食产量。宋代,“五溪”地区产粮较多,但缺少食盐,“蛮人”因此时常骚乱。宋咸平年间,转运使丁谓建议朝廷以食盐向武溪蛮人交换粮食,以供应边防驻军,朝廷采纳。这样,既解决了武溪蛮人的缺盐问题,又使边防军粮有“三年之积”(宋史·蛮夷,卷493)。此外,畜牧业和手工业也有新的发展。家禽、家畜饲养种类和数量较多,冶炼业、畜牧业、加工业和纺织业的工艺水平都较高。这些方面的发展,从土司向中央王朝的进贡上反映出来。经济发展了,土司向封建朝廷更多地“纳贡”,以期得到较多“回赐”。从宋到明,纳贡次数逐渐增多,规模不断扩大,品种更加繁多,马、朱砂、犀角、茶叶、铜鼓、虎皮、麝香、水银、“溪布”等都是“五溪”土司向中央朝廷进贡的特色产品。贸易往来十分活跃,老司城、浦市、王村、里耶、迁陵镇等地成为这一时期的商贸中心。此外,统治者比较重 *收稿日期:2011-10-18

书籍版面与排版的基础知识

版面与排版的基础知识 一、书籍的组成 众所周知,一本书通常由封面、扉页、版权页(包括内容提要及版权)、前言、目录、正文、后记、参考文献、附录等部分构成。 扉页又称内封、里封,内容与封面基本相同,常加上丛书名、副书名、全部著译者姓名、出版年份和地点等。扉页一般没有图案,一般与正文一起排印。 版权页又叫版本记录页和版本说明页,是一本书刊诞生以来历史的介绍,供读者了解这本书的出版情况,附印在扉页背面的下部、全书最末页的下部或封四的右下部(指横开本),它的上部多数印内容提要。版权页上印有书名、作者、出版者、印刷厂、发行者,还有开本、版次、印次、印张、印数、字数、日期、定价、书号等。其中印张是印刷厂用来计算一本书排版、印刷、纸张的基本单位,一般将一张全张纸印刷一面叫一个印张,一张对开张双面也称一个印张。字数是以每个版面为计算单位的,每个版面字数等于每个版面每行的字数乘以行数,全书字数等于每个版面字数乘以页码数,在版面上图、表、公式、空行都以满版计算,因此“字数”并不是指全书的实际行字数。 二、版面构成要素

图1 书刊版面要素示意图 版面指在书刊、报纸的一面中图文部分和空白部分的总和,即包括版心和版心周围的空白部分书刊一页纸的幅面。通过版面可以看到版式的全部设计,版面构成要素如图2.1所示。 版心位于版面中央、排有正文文字的部分。 书眉排在版心上部的文字及符号统称为书眉。它包括页码、文字和书眉线。一般用于检索篇章。 页码书刊正文每一面都排有页码,一般页码排于书籍切口一侧。印刷行业中将一个页码称为一面,正反面两个页码称为一页。 注文又称注释、注解,对正文内容或对某一字词所作的解释和补充说明。排在字行中的称夹注,排在每面下端的称脚注或面后注、页后注,排在每篇文章之后的称篇后注,排在全书后面的称书后注。在正文中标识注文的号码称注码。 三、开本 版面的大小称为开本,开本以全张纸为计算单位,每全张纸裁切和折叠多少小张就称多少开本。我国习惯上对开本的命名是以几何级数来命名的,如图2所示。

改土归流_一场对湘西影响深远的政治变革

[关注?聚练/~…q,5,r’ 《毒立垒。&彝气.H≯监兰女,一j专题]神秘独特悠远深邃的湘西文化 TIONALITIE¥FORUM…。…。。。…?j:I?■,oj=: 雍正四年(1726年),云贵总督鄂尔泰以《翦除夷官,清查出土,以增租赋,以靖地方事》一折上奏清世宗,提出了“计擒为上策,兵剿为下策;令自投献为上策,勒令投献为下策”的改土归流方法,建议。以用兵为前锋治其标,以根本改制治其本”的原则,采取计擒、勒令投献、兵剿三种模式实行改土归流。建议得到了雍正皇帝的首肯,一场旨在“在一时须尽服其心,计百年须常慑其胆,然后可绥靖一方,永远宁贴”的“改土归流”,在西南地区迅速开展。地处西南与内地交界处的湘西土司,在形势压力下,自然交出了世袭领地及土司印信,归政于中央。 “改土归流”并非是“拯土民于水火,救土民于倒悬”的民族解放,而是中央王朝以直接统治取代间接统治的一次政治制度改革。在我国封建社会 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尚未成熟的封建 专制制度,既无能力也没必要将深山 僻野的少数民族地区纳入其直接统治 范围。“欲揭上腴之征以取不毛之地, 疲易使之众而得梗化之氓,诚何益 哉。”就是当时统治者心理的真实写 照。因而任用当地少数民族首领,授以 宣慰使、宣抚使、安抚使、长官等武职 或土知府、土知州、土知县等文职,世 代相袭,“以土官治土民”,形成了土司 制度。但当封建制度发展到其顶峰时, 既无法征税,又不可驻军,只能以世袭 土司实行间接统治的土司制度,显然 是不能被强化的。大一统”专制制度所 容忍。明朝建立后不久,封建统治者就 试图解决这个问题。永乐年间,明成祖 朱棣就以湖广思南、思州两个宣慰司 因争地积怨仇杀为口实,出兵镇压,废 两土司,改其地为思南府。朱棣成为实 施改土归流的第一个皇帝。但明朝改 土归流因有明一代北部边境始终不靖, 仅在局部进行,土司制度仍实行于西 南绝大部分地区。清朝在康熙帝平定 三藩之乱后,稳固了北方边境,解决西 南地区土司割据一方的问题,自然提 上了议事日程。康雍乾时期强盛的国 力,保证了雍正及后继者“改土归流” 政策的推行,土司制度的终结也就瓜 熟蒂落了。“改土归流”的性质,决定 了改土归流后的封建政权采取的措施 是对封建统治的强化,这种强化必然 对湘西文化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任何地区文化的形成必须有其特 定的条件:地理环境、民族习俗、历史 传统,外来文化等,均构成其生成机 万方数据

改土归流

浅论“改土归流”的政治意义 摘要: 为了维护边境的稳定和中央的统治,中国封建王朝对西南民族地区先后采用了羁糜政策、土司制度、流官制度三种统治模式。羁糜政策是一种松散的统治,土司制度的建立使得中央统治者实现了从松散统治到间接统治的转变。随后,通过“改土归流”在西南民族地区建立的流官制度,封建王朝最终实现了对西南民族地区直接全面的统治。 关键词:羁糜政策、土司制度、改土归流 中华文明的形成是中原地区和周边民族地区相互融合的过程,随着中原政权的扩张,更确切的说,是随着中央政权的扩张,如何对新加入地区尤其是新加入民族地区实行有效地控制,一直以来是中央政权必须要面对的首要问题。西南民族地区是中央政权较晚纳入的地区,直到近代的明清时期,中央政权才对西南民族地区实行了有效地统治。 一、从“羁糜政策”的松散统治到“土司制度”的间接统治 我国西南各省,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杂居的地区。由于与内地发展不平衡,其经济、文化长期处于落后状态,被历代统治者视为“化外”。由于地理条件、经济状况、生活习惯诸因素所限,汉以后的统治者对这些地区的态度是“且以其故俗治,毋赋税”。可见还不能同内地一样来管理这些地方。对此,封建统治者采取的是一种羁糜政策,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立特殊的行政单位,保持或基本保持少数民族原有的社会组织形式和管理机构,承认其酋长、首领在本民族和本地区中的政治统治地位,任用少数民族地方首领为地方官吏,除在政治上隶属于中央王朝、经济上有朝贡的义务外,其余一切事务均由少数民族首领自己管理。 羁縻制度是一种松散的统治制度。西南的广大地区尽管已纳入封建政权的版图之内,但实际上封建政府对那里的管理极其有限。以云南为例,直到唐宋,附属于中原王朝的南诏、大理政权,仍处于相对独立的状态。至宋朝时,各羁縻州与宋王朝实际存在着一种若即若离的关系。到宋王朝衰微、统治力量削弱时,各羁縻地区酋长开始不服从宋王朝的控制,趁宋朝衰弱而纷纷崛起,各据一方。为了加强封建政府对边远地区的进一步统治,土司制度开始逐渐取代部落酋长制

试论清代雍正时期贵州的改土归流

试论清代雍正时期贵州的改土归流 原载:贵州民族研究(贵阳)1997年02期,第26-34页 余宏模,男,历史学副研究员,原贵州省民族研究所所长。详见本期封页介绍。邮编:550004 内容提要:清雍正时期在西南地区实行大规模改土归流。从贵州的实际情况分析,作者认为废土设流和改土归流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改土归流的重点不在土司地区,也不是将土官一律废革。贵州的改土归流任务:一是废革有“过犯”的土司和土目;二是调整疆界,归并事权;三是开辟“苗疆”,设官建制。其重点在于将广大“苗疆”土地赋税和人民,直接纳入封建中央王朝统治的轨道。 关键词:清代贵州改土归流 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二十日,胤禛即皇帝位,以明年为雍正元年,颂诏天下。雍正帝统治了13年的时间,他励精图治,锐意改革,加强了封建中央王朝的高度集权统治。即位以后,即迅速渐次剪除诸皇子,以及大臣年羹尧与隆科多势力,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统治地位。在处理国内的民族问题上,对于雍正元年(1723年)公开发动武装叛乱的青海和硕特蒙古贵族罗卜赞丹津分裂割据势力,迅速出兵平叛。对青海地区蒙古族各部,仿内蒙古札萨克制,编旗设佐领,并规定了会盟与朝贡制度。对喇嘛教寺院也大力进行整顿,将一度作为地方割据势力重要支柱的喇嘛教寺院,置于政府控制之下,并对青海地区的行政建制作了重大改革。雍正三年(1725年)改西宁卫为西宁府,命副都统达鼐为首任“办理青海蒙古番子事务大臣”(简称西宁办事大臣),管理青海事务。从此,青海地区完全置于中央政府的直接统治下,并有利于清朝中央政府对西藏地方政府的统治,和西藏地方社会秩序的安定。此时,我国高度中央集权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版图基本奠立,清代前期又正处于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高度强化时期,封建中

改土归流与苗疆再造

改土归流与苗疆再造 ——张中奎清代[新疆六厅]的王化进程及其社会文化变 迁 学院:历史文化学院 学号:2013211685 姓名:闫广萍 授课老师:承红磊 清朝经营云贵的历史是新帝国的确立史及其内部边疆的开辟史。在此过程中,朝廷对西南“生苗”的军事征剿和政教改造伴随始终。其中最为突出的便是以苗疆再造为目的的改土归流。清帝国在西南地区施行的“改土归流”举措历来众说纷纭。有人强调“镇压”,有人看重“统一”。从清帝国治理的角度看,王朝统治者通过“改土归流”对苗疆“异族”的再造,产生了政教“大一统”后果。清代是“新疆六厅”境内的“生苗”首次纳入帝国版图的时期,经历了“开辟”苗疆和两次大的“苗乱”。清帝国在“改土归流”和“苗乱”中往往采取“先扶后剿,剿平之后,仍归于抚。”①的措施。这一历程也伴随着帝国的“苗疆再造”的情况在军事征服后,清帝国开始在苗疆设立土官和流官进行管理,开设市场,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苗疆再造”是一个长时段的过程,包括清帝国对苗疆的政治、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再造”措施,引起“新疆六厅”社会文化的深刻变迁,就前人的研究成果,主要有以下几点:(1)对帝国“开辟”苗疆②、经济开发③以及“改土归流”的历史背景、原因、目的、措施、影响、历史地位的研究④。目前,研究者大多都是在肯定“改土归流”、“开辟”苗疆积极作用的前提下,对清帝国的血腥杀戮给予一定程度的批判。 (2)对雍乾“苗乱”、咸同“苗乱”爆发的原因⑤、口号⑥、性质⑦、斗争经验⑧、人物评价⑨、作用等方面的研究已有的研究围绕着引发“苗乱”的原因是“阶级矛盾”还是“民族矛盾”使然的二元论陈旧窠臼。 ①(清)方显:《平苗纪略》,不分卷,同治年间武昌刻本。 ②林建曾:《清朝前期完善贵州省建置、开辟“苗疆”及其影响》1992年第二期 ③任均尚:《论清前期贵州苗疆的经济开发》硕士学位论文,西南师范大学 《论改土归流的进步作用》,载《清史论丛》1980年第二辑。 ④孙秋云:《文明传播视野下的雍乾、乾嘉苗民起义》,载《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三期。 ⑤马少侨:《清代苗民起义》,湖北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 ⑥戴逸:《简明清史》第二册,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⑦张永国:《试论清代雍乾年间黔东南苗族的反抗斗争》,载《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年第1期。 ⑧王钟翰:《雍正改土归流始末》,载《文史》第10集

论改土归流

试论改土归流对土家族民俗文化的影响 汪增阳 重庆市土家族历史发展大概可以分成如下几个时期。巴人征服濮人前,处于原始社会形态;之后,进入奴隶社会;秦灭巴,统一中国后,历代帝王均对少数民族实行羁縻制,即在承认并归顺中央王朝统治的基础上,在土司辖区内实行奴隶制。土司制度是中央王朝设在边远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统治形式,是我国最早的一国两制。在实行封建制的地方实施郡县制,在土司统治地区保存落后的野蛮的奴隶制社会形态。比如酉阳宣慰使司,“其先受明封。传至奇镳,於顺治十五年归附,仍授原职,颁给印信号纸。”一直到改土归流之后,才进入封建社会。到鸦片战争后和全国一起进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 改土归流是土家族社会形态的转折点,对土家族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各方面产生巨大影响。本文着重探讨改土归流对土家族民俗文化的影响。 一、“改土归流”是历史的必然 人类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一直发展到共产主义社会是历史的必然规律。但各民族各地区前进的步伐又不尽相同,推动历史前进的手段亦不尽相同。 重庆市土家族处于半封建半奴隶社会的时期特别漫长,直到改土归流才宣告结束。土司制度的历史离我们越来越远,其身影便越来越模糊,要了解它,还得从历史典籍与民间文化入手。 土司制度的相对稳定,极大地阻碍了少数民族文明发展的进程。罗甸水西土司从东汉建立,传五十九世,历时1400多年。《清史稿》称:“播州(遵义)自唐入杨氏,传二十九世,八百余年,至应龙而亡。”较短的酉阳冉氏土司自宋建炎三年册封为宣慰使至雍正十三年改土归流凡25世,历时年605年。一说“自绍兴元年开始至雍正十三年止,凡622年。”比汉族任何一个家天下的时间都长。 土司实行奴隶制度,比封建制度更野蛮。 有的土司对所辖领地的奴隶“一年四小派,三年一大派。小派计钱,大派计两。土司一取子妇,则土民三载不敢婚。土民有罪被杀,亲族尚出垫刀数十金,终身无见天日之期。”乱摊派,乱收费,奴隶被杀,还要亲族出几十两银子作为垫刀费。土司的儿子要娶媳妇,奴隶则在三年内不敢婚嫁。要优先满足土司的儿子。土司的话就是法律。 《明史》称:“弘治八年,土知府安鳌性残忍虐民,计口赋钱。岁入银万计。土民有妇女,多淫之。用妖僧百足魇魅杀人。” 土司宋然在打猎时或者饮酒高兴时,就用箭射活人为游戏。常常鞭挞或虐杀奴隶。强娶老百姓的妻作为自己的妾,甚至杀掉她的丈夫,阉割她的儿子。 流传于马喇湖的山歌是这样描述土司威风的。“唱歌娃儿你莫骄,土司衙门有几高?几十几步上马蹬,几十几把杀人刀?”“唱歌师傅我要骄,土司衙门丈二高,三十六步上马蹬,七十二把杀人刀。” 土司虽然在领地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但他们欲壑难填,必然对内实行残酷剥削和压迫,对外不断扩张,造成战争,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明史》称:土司“宋然贪淫,所管陈湖等十二马头科害苗民,致激变。而贵荣欲并然地,诱其众作乱。于是阿朵等聚众二万余,署立名号,攻陷寨堡,袭据然所居大羊肠,然仅以身免。” 《明史》称:弘治十一年,普安州土判官隆畅妻米鲁反。米鲁者,沾益州土知州安民女也,适隆畅被出,居其父安民家。隆畅老,前妻隆礼袭,父子不相能。米鲁与营长阿保

明朝西南地区的土司制度与改土归流

明朝xx的土司制度与改土归流 土司制度明代云南、贵州、两广、湖广以及四川等地,自然条件差别甚大,民族众多。 除居有汉族之外,还有苗、瑶、彝、傣等少数民族,他们的社会发展也极不平衡。元朝在少数民族聚居区设立土司制度进行管理。土司的官职有宣慰使、宣抚使、安抚使、土知府、土知州、土知县等官职。这些土司官职,大多由各族的首领世袭。 明初,太祖以数十万兵力平定西南各省后,为控制这些地区,遂承袭元朝的统治制度。 洪武初年,“西南夷来归者,即用原官授之。其土官衔号宣慰司,曰宣抚司,曰招讨司,曰安抚司,曰长官司。以劳绩之多寡,分尊卑之等差,而府州县之名亦往往有之”①。 关于土司的选任和袭替,“原俱属验封司掌行。洪武末年,以宣慰、宣抚、安抚长官等官皆领土兵,改隶兵部,其余守土者,仍隶验封司”②。但明朝政府的这一规定,并没有贯彻始终。从天顺末年起,朝廷“威柄渐弛”。到嘉靖九年 (1530)始复旧制,“以府州县等官隶验封,宣慰、招讨等官隶武选。隶验封者布政司领之;隶武选者,都指挥领之。于是,文武相维,比于中土矣”③。 土司必须定期向明朝朝贡,明朝也回报以丰厚的赏赐。各地土司朝贡分一年一贡、二年一贡或三年一贡。贡使人数只许五六十人,多不过百人,限每年十二月底前到京,按期到达者给全赏,逾期者给半赏。关于土官的考核,由土官本衙门将土官的事迹验实后,申报布政使司和按察使司进行④。 另外,明政府在西南地区也建立了军事卫所,隶属各省都指挥使司。都司以下设都司土官,将诸土司的土兵纳入都司的管辖之下,都司和卫所的官员均由朝廷任命,土官可以世袭。 土司的土兵听从xx和都司的调发。

改土归流明代推行的土司制度,对稳定南疆和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起了一定积极作用,但其弊端也日益显露。土司的世袭性造成割据势力的事实存在,土司间为争夺领地、承袭权而仇杀、内江,于是明朝廷在一些矛盾比较突出的地区实行改土归流。改土归流的主要内容是改土司为府、州、县,由中央派官员治理,或废府、州、县中的土官,全部由流官统治。同时丈量土地,额定赋税,设兵防守等。 ①万历《大明会典》卷六《吏部五·验封清吏司》。 ②万历《大明会典》卷六《吏部五·验封清吏司》。 ③《明史》卷三一○《土司序》。 ④xx: 《明朝的边疆政策及其得失》。 如xx十一年 (1413),思州宣慰使思琛和思南宣慰使田宗鼎因争地而仇杀,明成祖遣使臣蒋廷瓒前往勘查,田琛及田宗鼎被密捕来京斩首。于是裁撤土司,“分其地为八府四州,设贵州布政使司”①,蒋廷瓒为左布政使。宣德初年,贵州永从蛮夷长官李瑛卒后,无人继嗣,改设流官。嘉靖末广西龙州土知州与副使仇杀被改土归流。万历年间平定播州土司杨应龙叛乱后,在该地设遵义、平越二府,分隶四川、贵州。其他有的地区也先后以各种原因被改土归流。但明朝在推行这一政策时,由于受到土官的抵制而不断反复。如马湖府在弘治时设流官,然而到嘉靖初,虽已有两次改流,但结果仍是“流官再设而土夷随叛,杀人夺地比昔更甚”①。改土归流比较彻底和大规模的推行,则是到清代才得以完成的。 ①《明史》卷三一六《xx土司传》。 ①xx: 《天下郡国利病书》卷六九《xx》。

计算机排版基础知识

计算机排版基础知识 1、主要教学内容: 1.1 计算机排版系统的应用环境 1.2 版面的结构及常见的排版规则 1.3 知识点:掌握版面结构及名词术语、熟悉常见出版物的版心尺寸、熟悉常用书刊的版面格式及规格;熟悉计算机排版系统的应用环境 2、计算机排版原理概述 计算机排版系统是将计算机硬件与适用于书刊等编辑排版的软件相结合的产物。计算机排版系统的组成,包括硬件和软机两大部分。 计算机排版系统硬件的组成: 录入终端、编辑排版主机、文件输出、汉字字模库。 3、桌面出版系统 图文输入部分 图文输出部分 图文存储及传输部分 扫描仪、计算机、光栅图像处理器RIP、照排机、显影机 激光照排机:能在胶片或相纸上输出高分辨率图像和文字的数字式打印机,简称照排机(RIP)专门用来把用PS(PostScript)页面描述语言描述的页面解释成照排机可以记录的点阵信息的装置。 页面描述语言:用数学的方法描述版面中各元素和各元素在版面中的计算方法,是专业桌面出版系统和软件使用的算法语言。 3、印前生产流程

目前印前生产流程图如上图,需要11道工序。上面的一行(1-5)主要是在设计与排版中解决,下面的(6-11)往往交由印刷厂来处理。 4、版面设计制作的主要工作流程为: 1、确定尺寸、出血等; 2、处理文字; 3、处理图片和图形; 4、存盘输出; 5、编辑加工; 6、修改并输出一校样; 7、校对; 8、定稿、打样、出片; 9、整理工作资料。 排(组)版软件主要作用:把图像处理软件处理后的图像、绘图软件绘制的图像和文字、底色、色块等组在一起,形成最终的成品版面,最后打印输出。 5、版面的再认识(用WORD来讲) 5.1版面元素的介绍 5.1.1文字 文字是大多数版面上都具备的版面元素,文字通常是单色的。文字可根据原稿直接从键盘输入,也可从范围广泛的用户终端上的数据库、文本文件、资料库中提取,然后再转到计算机排版系统中。 文字的排版主要是字体、字形、字号及其他排版参数的设定、修改;另一方面是字符位置处理,即文字的版式,如居中、居左、居右、字距、行距等。整篇使用的文字字体不应超过4种,字号也不应超过5种,文字色彩不宜变化过多。 5.1.2图形 图形指线条图和美术字等,可用多种绘图软件制作。 5.1.3图像:指连续调图像。 图像处理:桌面制版的目标之一是尽可能忠实地再现原稿,所处理的图像往往是彩色的,其处理方式与其他图像处理相比有某些特殊的地方,主要表现在: (1)桌面制版系统在将图像数字化时不像其他领域那样将所有主色合并,只需原图像的灰度信息,而是力求忠实地保持原稿的颜色特征。因为尽可能完整地保留原稿的颜色特征对准确的图文复制是至关重要的。 (2)桌面制版系统在图像输入时需要要将原稿分解为三个主色 (R、G、B)的灰度图像,这称为分色。

改土归流时期土家族传统服饰文化研究——以男子服饰为例

5 “改土归流”是指把土司制改为流官制的一种政治制度。其又称土司改流、废土改流,始于明代中后期,是指将原来统治少数民族的土司头目废除,改为朝廷中央政府派任流官。土司即原民族的首领,流官由中央政府委派[1]。改土归流为土司制度的消除带来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与此同时,强化了中央对于西南边远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区的统治。 一、“改土归流”之前土家族传统服饰呈现的特点 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土司世袭制度变革,它在政治上废除了在土家族地区实行多年的土司制度,打破了土司割据、统治力分散的局面;经济上实行土地丈量,户口最大程度的清查,并实施科田纳粮的策略,由之前的土司土官中间剥削压榨土家民众变为中央直接征收粮赋,根除了中间环节的压迫和腐败。可以说,“改土归流”对土家地区影响巨大,直接地促进了土家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自秦汉开始,土家族的民族服饰独具特色,带有浓郁的本民族风味。《后汉书》中有载“五溪蛮”“武陵蛮”[2],就已经表现出土家先民的喜好和审美倾向,他们喜欢着斑斓、色彩艳丽的服饰。自唐代兴起的织锦业,到南宋已经蓬勃发展,枝繁叶茂进入了全盛时期。色彩艳丽、斑斓多姿的织锦布匹,华美的织锦制作出来的服饰不仅显得落落大方,服饰也极其漂亮舒适,自然就成了土家人的最爱。南宋《溪蛮丛笑》中有云:“绩五色线为方,文采斑斓可见。俗用为被或衣裙,或作巾,故又称峒布。”[3]土家人在服饰上的习俗历史久远,直到清朝的“改土归流”才逐渐改变。改土归流之前,土家族先民的服饰沿袭着传统习惯:“男女垂发,短衣跣足”。 到了乾隆二十年间,土家民族服装在《皇清职贡图》[4]里记载——一种草图的形式,此时部分的土家族人开始改变服装搭配,由裙变为着裤,上衣着装为圆领的小短袍,颇有神气,包着头巾,系腰带;女人则开始高 改土归流时期土家族传统服饰文化研究 ——以男子服饰为例 何冰心 (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摘 要:民族服饰是一个民族物质文明的结晶和精神文明的外化。各民族皆有自己独具特色的民族服饰,土家族在服饰上有独特的特点。文章从汉民族文化的渗透、土家族自身的发展和“改土归流”历史变革等方面来分析土家族历史的变迁,了解土家族文化的发展历史。 关键词:土家族;改土归流;传统服饰;民族文化;民族服饰 第28卷第2期 滇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Vol.28 No.2 2019年6月 Journal of West Yunnan University June.2019 * 收稿日期:2018-9-11 作者简介:何冰心(1993- ),女,重庆云阳人,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2016级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研究。

书籍排版知识

书籍排版知识2010-04-09 15:50:56| 分类:电脑知识| 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 *01* 开本与书籍分类选择 课本、杂志、科技读物、参考书等版面开本设计有不同的规格要求,课本一般为32开本或16开本(大学课本),杂志刊物多为16开本,如政治教科书用32开本,每行字数为26~27只字,用大32开本,每行字数为28~30只字;科技杂志用16开本,每行字数为36~42只字。 (《活字排版工艺》印刷工业出版社P66 周承民等编1993年1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02* 开本与标题字号选择 标题设计是版面设计的主要内容之一。版面美观、大方、紧凑,往往是指标题的排版,标题层次适宜,版面字号相称,很有讲究。如:32开本最大的标题字是用二号字,字数只有两个字,它们中间只能空两个字的地位;16开本的标题,最大字也只有用二号字,字数同样是两个字,但它们之间就要空三个字的地位。这是标题格式规范化的一个方面。 (《活字排版工艺》印刷工业出版社P66 周承民等编1993年1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03* 标题级别与字号、字体选择 图书排版中,标题往往要分级处理,因此标题字一般要根据级别的划分来选择字号大小和字体变化。一级标题选用字号最大,而后依次递减排列,由大到小。图书标题的字体一般不追求太多变化,多是采用黑体、标题宋体、仿宋体和楷体等基本字体,不同级数用不同字体。(《活字排版工艺》印刷工业出版社P175 周承民等编1993年1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04* 版式设计 版式即版面格式,具体指的是开本、版心(包括书眉及页码)和周围空白的尺寸,正文的字体、字号、排版形式(横排或竖排,通栏或分栏等),字数、排列地位(包括占行和行距),还有目录和标题、注释、表格、图名、图注、标点符号、书眉、页码以及版面装饰等项的排法。版式设计是指在既定的开本的基础上,对书刊原稿的体例、结构、标题的层次和图表、注释等进行艺术的科学设计。 (《当代排版技术概论》印刷工业出版社P57 翟铭、杨新岚编著1993年1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05* 常用术语 版面书刊、报纸的一面中,图、文部分和空白部分的总和称为版面。 版心位于版面中央,排有正文文字的部分。 书眉排在版心上部的文字及符号统称为书眉。它包括页码、文字和书眉线,一般用于检索篇章。 页码书刊正文每一面都排有页码,一般页码排于书籍切口一侧。印刷行业中将一个页码称为一面,而正方面两个页码称为一页。 注文又称注释、注解,对正文内容或某一个字词所作的解释和补充说明。 开本版面的大小称为开本,开本以全张纸为计算单位,每全张纸裁切和对折多少小张就称多少开本。 (《当代排版技术概论》印刷工业出版社P115~116 翟铭、杨新岚编著1993年1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版面与排版的基础知识

版面与排版的基础知识 版面与排版基础知识主要包括版面构成要素、排版技术术语、校对符号的作用及各种版式处理等。这些知识是激光照排工艺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名合格的工艺设计人员和操作员只有掌握“排版语言”和一些排版工艺知识,才能达到高效率和高质量。 一、书籍的组成 众所周知,一本书通常由封面、扉页、版权页(包括内容提要及版权)、前言、目录、正文、后记、参考文献、附录等部分构成。 扉页又称内封、里封,内容与封面基本相同,常加上丛书名、副书名、全部著译者姓名、出版年份和地点等。扉页一般没有图案,一般与正文一起排印。 版权页又叫版本记录页和版本说明页,是一本书刊诞生以来历史的介绍,供读者了解这本书的出版情况,附印在扉页背面的下部、全书最末页的下部或封四的右下部(指横开本),它的上部多数印内容提要。版权页上印有书名、作者、

出版者、印刷厂、发行者,还有开本、版次、印次、印张、印数、字数、日期、定期、书号等。其中印张是印刷厂用来计算一本书排版、印刷、纸张的基本单位,一般将一张全张纸印刷一面叫一个印张,一张对开张双面也称一个印张。字数是以每个版面为计算单位的,每个版面字数等于每个版面每行的字数乘以行数,全书字数等于每个版面字数乘以页码数,在版面上图、表、公式、空行都以满版计算,因此“字数”并不是指全书的实际行字数。 二、版面构成要素 图1 书刊版面要素示意图 版面指在书刊、报纸的一面中图文部分和空白部分的总和,即包括版心和版心周围的空白部分书刊一页纸的幅面。通过版面可以看到版式的全部设计,版面构成要素如图2.1

所示。 版心位于版面中央、排有正文文字的部分。 书眉排在版心上部的文字及符号统称为书眉。它包括页码、文字和书眉线。一般用于检索篇章。 页码书刊正文每一面都排有页码,一般页码排于书籍切口一侧。印刷行业中将一个页码称为一面,正反面两个页码称为一页。 注文又称注释、注解,对正文内容或对某一字词所作的解释和补充说明。排在字行中的称夹注,排在每面下端的称脚注或面后注、页后注,排在每篇文章之后的称篇后注,排在全书后面的称书后注。在正文中标识注文的号码称注码。 三、开本 版面的大小称为开本,开本以全张纸为计算单位,每全张纸裁切和折叠多少小张就称多少开本。我国习惯上对开本的命名是以几何级数来命名的,如图2所示。

版式设计的基础知识

项目二版式设计的基础知识 2.1版式设计的基本构成元素 2.1.1 点的构成 2.1.2 线的构成 2.1.3 面的构成 2.2版式设计的编排形式法则 1 单纯与秩序 2 对比与调和 3 对称与均衡 4 节奏与韵律 5 虚实与强弱 2.3版式设计的视觉流程 2.3.1视觉次序 2.3.2视觉重点 课程内容: 1.版式设计的基本构成元素 2.点线面的编排构成 3.版式设计的编排形式法则 4.版式设计的视觉流程 能力目标:学习版式设计构成规律和方法,培养学生对版式设计的艺术感知能力和造型表现能力。 知识目标:学习版式设计的构成要素和视觉要素是版式设计的基本,掌握编排形式法则和视觉流程设计是版式设计的基础。 2.1 版式设计的基本构成元素

点、线、面也是版式设计中的基本构成元素, 由于点、线、面的多种不同的形态结合和作用,就产生了多种不同的表现手法和形象。 在二维空间当中,点的数量、大小以及空间秩序排列的形式,线的粗细曲直,面的大小与虚实的对比关系,在经过设计编排之后,点、线、面就会成为极具表现力的设计元素,图1。 图1 点的空间秩序的产生,使得版面中能够有各种不同的视觉效果。例如在版式设计中,一个色块、一个标点符号都可以看做是一个点;线的粗细曲直、方向都体现着它的性格特征,例如版面中的一行文字、一行空白,也都可以理解为一条线;面的大小、空间、虚实、位置等不同的构成形态也会让人产生不同的视觉感受,甚至点的密集或者扩大,线的聚集和闭合都会产生面。 所以点、线、面是构成平面视觉空间的基本要素,这些元素的构成与融合都可以成为由它们所产生的各种类型的艺术作品的表现形式,图2。

培训印刷制版基础知识

印刷、制版基础知识 第一节印刷基本知识 一、印刷的五大要素 1.原稿:原稿是整个制版、印刷工艺中的依据,直接关系到印刷品的艺术效果和复制还原效果。凹印制版常见原稿有:黑稿、彩稿、印刷品原稿、摄影原稿、设计光盘原稿等。 2.印版:印版即提供印刷用的模版,它是由原稿到印刷品的印刷过程中重要的媒介物。印版因着墨和不着墨部分的结构形式不同而分为凸版、凹版、平版和孔版四类。其功能是根据原稿,区分出图文部分与非图文部分,使非图文部分形成空白不接受油墨,而图文部分则接受油墨,在印刷时,使附着油墨的图文转移到承印物的表面,从而完成一色的印刷。 3.油墨:油墨是获得印刷图文的主要材料之一,是体现原稿色彩的重要因素。油墨的种类很多,主要根据印版种类、印刷形式、承印材料的不同而区分,凹版包装印刷油墨主要有里印油墨、表印油墨两大类,其中里印油墨又可分为PVC用油墨、OPP用油墨、PET用油墨等。 4.承印材料:承印材料指印刷过程中承载图文墨色的材料。凹版包装印刷的承印材料主要有纸张、薄膜、铝箔等。薄膜又包括聚乙烯(PE)、聚丙烯(PP)、聚氯乙烯(PVC)、聚脂(PET)等。5.印刷设备:印刷设备主要指印刷、复合等机械,是实现印刷品生产的关键。 二、印刷种类 1.凸版印刷:凸版印刷简称凸印,俗称铅印,历史最久。目前我国印刷行业采用较多的活字版和铜锌版印刷。 2.凹版印刷:凹版印刷简称凹印,其图 文部分低于印版表面的空白部分。我国 的软包装印刷主要是采用凹版印刷。右 图为凹版印刷方式图解。 3.平版印刷:其印版上的图文和空白两 部分几乎处在同一平面上,故称为平版 印刷。胶印是常见的平版印刷方式。平 版印刷不是直接印刷,而间接印刷。 4.孔版印刷:孔版属于透过性印刷,利用细金属网透空的特性,将图文部分镂空而非图文部分以抗墨性胶质体保护,油墨置于版面上以刮版刮压,油墨透过镂空的图文部分转移到承印物上。常见的孔版印刷方式是丝网印刷,现在仍然应用广泛。 第二节凹版印刷的特点及国内凹印的发展 一、凹版印刷的特点 1.墨层厚实,墨色均匀。凹印能真实再现原稿效果,层次丰富、清晰,墨层厚实,墨色饱和度高,色泽鲜艳明亮,这是由凹印的特点所决定的。凹版印刷采用的是网穴结构,依靠墨量体积不同来表现层次。 2.印刷速度快。现代凹版印刷机均采用圆压圆形式,特别是卷筒式凹版印刷机,印版滚筒和压印滚筒上没有空档,机器运转平稳,采用微机自动控制,印刷速度最高可达250米/分钟。 3.适应介质广泛。凹印适用的介质非常广,PVC、PET、PE、NY、CPP、OPP、BOPP、组合膜以及其它与以上材料有相同性质的薄膜类、纸张,甚至铝箔等。 4.产品适应范围广。通过选用不同的油墨,可以在纸张、塑料薄膜、纺织品、铝箔、玻璃纸等各种材料上印刷。凹版印刷机可以和柔印、丝印、烫印、凹凸压印、分切等多种工序组成自动化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