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大学考试资料整理

自然辩证法大学考试资料整理
自然辩证法大学考试资料整理

绪论

一、科学技术哲学的含义及主要内容

1,什么是科学技术哲学

什么是科学技术哲学,可以先分两个问题来考虑:

什么是哲学;什么是科学技术。

对于后一问题,是整个本课程所要回答的问题

一般来说,哲学就是对知识领域、实践领域中那些具有一般意义的问题的系统反思。

因此,科学技术哲学就是对科学与技术领域中那些具有一般意义的问题的系统反思。

通俗来说,科学技术哲学就是一门致力于对科学技术做进一步理解的学问

可分为科学哲学与技术哲学

2,科学技术哲学与自然辩证法

自然辩证法原本是恩格斯一个没有完成的手稿的名称

按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意思是指:自然界中各种事物的发展变化存在一般规律,此规律就是辩证法。

自然辩证法的这种含义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

基于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的影响,自然辩证法成为一门学科。

在哲学领域,现在一般称之为科学技术哲学

3,科学技术哲学的主要内容

通常讨论如下的问题:

A,科学理论的基础是什么?

此问题可能讨论如下一些问题:

科学理论的基础是外部对象吗?

如果是,那么它是外部对象的直接反映,还是与外部对象之间存在一种更复杂的联系?

作为科学基础的外部对象,它是存在于人意识之外的客观实在,还是由人所构想的产物,如是一个数学的构想物呢?

B,如何获得科学理论?

如果经验是科学理论的基础,它只是零散的感官知识,而不是通常所说的科学理论。那么:人们如何从经验中获得科学知识?如何保证由经验而来的知识是科学的、是真的呢?

C,科学理论与非科学如何区分?

有些人怀疑建立在经验基础上的科学理论是真的,那么区分科学与非科学的根据在何处呢?在现代科学研究活动中,科学家们针对同一研究主题,往往提出许多不同的、甚至相矛盾的理论,如何判断某个理论是科学的,或是更科学的呢?

D,科学技术有何作用?

科学技术对社会产生着深远影响,但它对社会的影响并不总是有益的,也存在危害。

这些危害有哪些?在这些危害中,科学技术所起的作用到底有多大?

E,如何约束科学技术的发展?

人们应当如何约束和控制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之尽可能对人类社会产生有益的效果,避免危害人或人类社会?

F,科学文化与其它文化的关系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科学技术是当前最有影响的文化势力,它对其它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冲击,甚至压制了其它文化的发展空间,在这种情势下,人们如何恰当地看待科学文化?如何恰当地处理科学文化与其它文化的关系?

上述问题与科学密切相关,有些甚至对科学研究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但它们往往不是某门特定的自然科学研究的主题,科学家在其研究过程中也一般不讨论诸如此类的问题,它们属于哲学讨论的范围。

科学技术哲学是对诸如此类问题进行研究的学问。

3,学习科学技术哲学的意义

A,反思科学技术中的一般问题,更全面地理解科学。

科学技术哲学作为一门哲学,它可能使人们更全面地了解科学,了解它的局限性与合理性,减少人们对科学技术理解上的偏执,形成更合理的对待科学的态度,从而坚定科学信念。

B,对实际科学研究有帮助

在特定的情形中,对科学的研究有帮助。(贝克莱、马赫与爱因斯坦)

一般情况下,任何科学研究中都包含一定的哲学态度。它对科学研究的作用与同空气对生命的作用一样,只是人们常常没有感受到而已。

C,弘扬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不只存在于对具体科学理论的学习中,还存在于对科学本身的理解中

对科学的合适理解对科学本身的发展是有益的。(毕达哥拉斯主义与近代科学革命)

对科学的不恰当理解阻碍了科学的发展与科学研究创造性的发挥

第一讲科学理论及其基础

一、客观规律论及其局限

1,什么是客观规律论

对于什么是科学理论的问题,有一种常见看法:

科学理论是对自然事物中所存在的客观规律的表达,是对其本质联系的反映,它体现了客观事物存在的真正原因。可称此种看法为客观规律论

2,客观规律论的问题

A,基本概念含糊不清。

客观规律、本质联系等概念充满歧义.

B,因果关系不明,倒因为果

人们往往不是因为知道了事物中存在如此这般的客观规律才找到如此这般的科学理论,

相反,人们之所以认为自然事物中存在如此这般的客观规律,是因为获得了这样的科学理论. C,与人们对科学理论的某些惯常理解相矛盾。

通常认为科学理论不必定是真的,如果这样,那么就难以断定科学理论是对客观规律的反映。因为,如果科学理论是对客观规律的反映,那么它必定是真的。

D,存在相反的其它信念

有人相信自然事物是偶然出现的,它们是无规律的.

有人相信宇宙演化的规律或本质联系也是演化的。

3,客观规律论的危害

客观规律论不仅是一种对科学理论的不合理的理解,它甚至对实际的科学研究产生负面影响,阻碍科学的创新。

如果科学理论反映了客观规律,那么它必定是真的,如此一来,批评、怀疑已有的科学理论不仅是不必要的,也是不可能的。

二、作为知识基础的经验及其特征

1,什么是经验?

传统看法:经验是外部对象刺激感官而形成的留存在心里的印象,它是一种心理的存在物。

2,传统看法的问题

最大的问题是,这种意义上的经验不能作为知识基础。

理由是:这种经验与知识具有根本不同的特征,因而没有理由断言知识的基础是经验.

A,传统意义上的经验的特点

是主观的。

存在于特定的时空之中,与特定的时空相关。

没有真假之分,只有是否存在之分。

B,知识的特点

具有客观性。

不与特定的时空相关,具有超越特定时空的特性。

有真假之分。

3,作为知识基础的经验是什么

知识往往要通过特定的语言表达出来。因此作为它基础的经验也必定要通过语言表达出来在实际的科学研究中,人们往往基于实验报告、观察记录等通过语言而表达出来的事物为基础,获得科学理论的。

基于上述的考虑,可以确定,作为知识基础的经验不是心理印象,而是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的事物。我们把那些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的,并能作为知识基础的事物称之为经验陈述。

4,经验陈述的特点

具有客观性。

不与特定的时空相关,具有超越特定时空的特性。

有真假之分。

经验陈述与知识具有相似的特点,因此它可能成为知识的基础。

基于习惯,我们还是把经验陈述简称为经验。

三、获得科学经验的方式

1,一般经验与科学经验

不是所有的经验都是科学经验。

相比于一般的经验,科学经验更精确、更可靠、更客观。

获得经验的方式有多种,如经验可能通过观察、实验、想象、猜测,甚至神灵启示等获得。

通常获得科学经验的方式有两种:观察、实验。

2、观察方法

A,观察方法分:直接观察与间接观察

B,直接观察

指对被观察对象不作任何变更,也不借助于任何仪器,直接通过人的感官来获取经验的方式。C,直接观察的特点——最基本、最常见、最简单。

不够精确,适用范围小。

D,间接观察

不直接通过感官,而是借助于一定仪器来进行的观察

E,间接观察的特点

优点:相对比较精确,适应的范围比较广泛

缺点:缺乏主动性

3、实验方法

A,什么是实验方法

对所研究的对象进行干预和控制,在引起其产生和变化的影响因素中,或者排除某些次要的影响,或是强化某些影响,使其产生和变化的过程根据需要加速或延缓,有时甚至重现或模拟这些过程,以便获得人们所需要的经验。

B,主要特点

获得经验的方式更主动。

获得经验的范围更广泛。

获得的经验更精确。

获得的经验更可靠。

例子:康德:

当伽利略把由他自己选定重量的球从斜面上滚下时,或者,当托里拆利让空气去托住一个他预先设想为与他所知道的水柱的重量相等的重量时,……在所有这些科学家面前就升起了一道光明。……自然科学首先经由这里被带上了一门科学的可靠道路,因为它曾经许多世纪一直都在来回摸索,而没有什么成就”

C,实验方法对科学的影响

a,实验方法体现了近代科学的主要特征

有三种对科学的流行称谓:自然科学、经验科学、实验科学。

这三个名称并不表达同样的内容,只有近代之后的自然科学才可称之为实验科学。

PPT:谁是近代科学的创始人?

是哥白尼、培根、伽利略或其他人什么人?

马克思:英国唯物主义与整个近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是培根。

b,在现代科学研究中,实验方法越来越重要,甚至直接影响科学的发展。

实验仪器的质量甚至决定科研成果的质量。

有专门研究实验及仪器的科学:实验科学(狭义的)或实验仪器学

D,对实验方法的批评

并不是人人都相信实验方法在科学研究起重要作用,并不是人人都认为实验方法优越于观察方法,特别是优越于直接观察方法。

一些人相信,通过使用仪器和其它人工干预所获得的是一种被扭曲、被污染的经验,它们没有真实反映自然对象,因而不可能作为认识的基础,基于它们而获得的知识不可能是真的。PPT:歌德提出,实验是一种人工方法,它对自然对象进行了干扰,从而扭曲了它。经由它所获得的经验不能真正反映对象本身,是把“自然放在拷架上严加拷打”的结果,不能因此获得

真理。歌德相信,存在真实的经验,它们可通过直接的观察获得。依赖真实经验而建立的理论是“自然规律”,依赖仪器或实验取得的经验而建立起来的理论则是“人工规律”。“人工规律”不是对自然的真正认识。

E,上述批评的问题

a,“扭曲”普遍存在。

根据生理学常识,如果由仪器获得的经验扭曲了自然对象,那么通过直接观察获得的经验也存在扭曲。

b,理论不一定要反映真实的自然

科学理论主要有两个目的:

一是整理人们所获得的经验,使人们更好地把握它们;一是基于它指导人类的生产实践活动。相比于上述目的,理论要反映真实自然并不是重要的。

科学理论并不一定要反映真实的自然,甚至也不一定能反映真实的自然。实际上,人们并不知道某一理论是否“真实地”反映了自然。

歌德所说的自然规律是一种类型的客观规律,因此歌德的看法是一种客观规律论。

正如前面所说,这种看法含有对科学理论的一些误解。

c,任何理论都包含人工因素

实际上,科学理论并不完全建立在经验基础上。即使有所谓的“真实的、客观的经验”,科学理论也不完全基于它们,理论中含有“人工”因素在内。

在这种意义上,任何科学理论都是人工规律,不存在歌德意义上的“自然规律”

第二讲科学发现的方法

一、什么是归纳方法

从个别的或特殊的事例中概括出其共同特性或一般性结论的方法。

是从一些单称陈述得出全称陈述的方法。

归纳法有多种类型,如:完全归纳法、数学归纳法、不完全归纳法。

可运用于科学研究中的归纳法通常是不完全归纳法。

二、简单枚举法

简单枚举法是一种简单的不完全归纳法,从它可以看到归纳法的主要特点。

简单枚举法:仅根据对同类事物的几个事例或同类现象的几次考察,发现它们具有某种共同特性,并且没有发现反例,于是就得出关于这类事例或这类现象具有该种特性的一般性结论。简单枚举法的形式:

S1是P。S2是P。S3是P……

所有的S1、,S2、,S3……都是S。所以,所有的S都是P

简单枚举法的特点

缺陷:结论不一定真、不一定可靠。

优点:运用简单方便;合乎直觉习惯。

三、归纳方法的局限

从简单枚举法存在的问题,人们可能会进一步问:

可能对归纳方法进行改进,提出更合理的归纳方法来吗?可能通过归纳方法由真的前提获得真的结论吗?或者如果科学理论是真的理论,那么可能通过归纳方法获得科学理论吗?

答案是否定的,理由如下:

A, 由于归纳的前提只是所要研究事物的一部分,而结论却要论及全部事物,结论的内容超出了前提,因此,结论不可能因前提真而真。

B,与基本的逻辑规则相矛盾

举例如下:一种归纳推理如下:“蛇用肺呼吸”、“狗用肺呼吸”,“蛇和狗都是动物”,所以“所有的动物都是用肺呼吸的”。

另一种归纳推理如下:“鲤鱼不用肺呼吸”、“螃蟹不用肺呼吸”,“鲤鱼和螃蟹都是动物”,所以“所有动物都是不用肺呼吸的”。

上述两个例子都合乎归纳推理形式,其前提也不相互矛盾,但由归纳得出的结论是相互矛盾的。因此,如果根据归纳方法必定能得出可靠的结果,那么它将违背逻辑的矛盾律。

相比于上述的归纳方法,人们更希望坚持逻辑矛盾律。

C,把科学发现当成一个机械过程。

如果真有这样一种归纳方法,根据它可从真的前提获得真的结论,那么科学的发现就完全成了一个机械过程。

D,误解了科学理论本身。

科学理论的一些术语如“力”、“基因”、“场”等与经验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它们不可能是单纯归纳的结果。

许多人看到了归纳法所存在的这一问题:

莱布尼茨说:感觉对于我们的一切现实认识虽然是必要的,但是不足以向我们提供全部认识,因为感觉永远只能给我们提供一些例子,也就是特殊的或个别的真理。然而印证一个一般真理的全部例子,不管数目怎么多,也不足以建立这个真理的普遍必然性,因为不能得出结论说,过去发生过的事情,将来也永远会同样发生

四、归纳法几点启示

1,对科学理论不应期望过高

没有一种方法能保证可发现永恒的真理。

如果有科学理论,那么它很可能不是永恒的真理。断言科学理论是永恒真理是对科学抱有过高期望的结果

归纳问题之所以成为问题,并不是归纳方法本身有问题,而是人们对它抱有过高期望的结果。2,发现的方法是多元的

上述的讨论表明,没有一种发现方法能保证一定能获得科学理论。

如果确有一种所谓科学发现的方法能保证获得科学理论,那么科学就成了一种机械的、缺少创造性的事业。

因此存在多种发现科学理论的方法。

费伊阿本德:反对方法

实际上,不同科学家有不同的发现科学理论的方法。

以牛顿与爱因斯坦为例:牛顿强调归纳方法,他认为“特殊的命题总是从现象中推论出来,然后用归纳法加以概括而使之带有普遍性的”。爱因斯坦认为,获得科学理论“并没有逻辑的道路;只有通过那种以对经验的共鸣的理解为依据的直觉,才能得到”。

3,对待科学方法要有宽容与自信

在科学研究中,每一种发现理论的方法都有局限性。

这也说明,任何方法都可能有其价值,运用它们都可能有其合理性。

要宽容他人或其它学科的方法,也要对自己所运用的方法有自信,不要盲从。

第三讲检验理论的标准

一、证实标准

1,什么是证实标准?

证实标准:一个理论是真的,是由于它能获得证实。

这是一个曾经被广泛认可的标准。

2,证实标准的问题

A,逻辑上

一个普遍性的理论无法获得完全的证实。

B,实践上

从来没有一个理论曾经获得过完全的证实。

二、确证标准

1,什么是确证标准?

确证标准:在众多可供选择的理论中,那个获得更多经验支持的理论被当作科学理论。

理由:

一个普遍性的理论尽管无法获得完全的证实,但可能获得经验的支持。

一个理论获得更多经验的支持,那么它更可能被当作科学的。

2,确证标准的问题

A,逻辑上:

一个理论在原则上包含无限的经验,通过符合有限的经验不能一牢永逸地确定一个理论是否为真B,实践上

有些理论被当时的科学所排斥,但事过多年之后,人们重新认识到它是科学。

例子:对光理论的接受就是这样一个典型事例。

十七世纪中期,意大利人格里马第发现,一束光穿过两个小孔后,会在屏幕上形成一种明暗条纹的图像,他联想起了水波的衍射,提出光是一种波。人们因此接受了波动说。牛顿发现光有折射现象,他认为光是由微粒形成的。这就是光的粒子说。由于牛顿的影响,人们接受了粒子说。1801年,英国人托马斯·杨进行了双缝干涉实验,他发现光有干涉现象。波动说再一次获得人们的认可。二十世纪,人们发现,在光的照射下,某些金属会释放出电子,这种现象再一次使人们对光的波动说产生了怀疑。爱因斯坦等人认为,要解释这种现象,只能假定光是粒子,并提出光量子理论。

三、否证标准

1,什么是否证标准?

否证标准:一个理论之所以具有科学性,最起码的是它要具有可否证性,即它能被证明为假。(波普尔)

理由:

证实一个全称陈述需要无限多的事例,否证它时却只要有一个事例就够了。

对理论的证实与否证之间存在一种逻辑上的不对称。

在波普尔的看法中,理论可区分为二类:

A,具有可否证性的理论

B,不具可否证性的理论

宗教理论、巫术、文学、艺术等往往不具可否证性。甚至精神分析理论也不具可否证性。

具有可否证性的理论又可分二类

A,已被否证的理论。如热质说、燃素说、以太说等

B,尚没被否证的理论。只有那具有可否证性,而尚没被否证的理论才具有科学性。

2,可否证度

如果有多种理论,它们都具有可否证性,它们何者是科学的呢?

为此,波普尔提出,可根据理论可否证的程度即可否证度来进行比较,确定何者是科学的理论。

波普尔相信:

不同理论的可否证度是不同的,有些高一些,有些则低一些。

可否证度高的理论,如果实际上未被否证,应该比可否证度低的理论更可取、更具有科学性。例:“行星的运行轨道是椭圆形的”和“行星的运行轨道是圆形的”这两个理论陈述,由于后者比前者更容易受到反驳,因此后者的可否证度比前者高。

对于那些没有包含关系的理论如何比较它们的可否证度呢?

波普尔对此作了多方面的考虑,但没有一种是完全合理的,没有问题的。

因此,波普尔对上述问题实际没有给出合理的解答。

3,否证标准的困难

A,无法提出一个计算理论可否证度的普遍适用的标准

显然,如果提不出这样的标准,表明此标准归根结底是不适用的。

B,不完全符合科学史

在科学史中,人们常常发现,一个理论在提出之初或晚些时候,存在与当时公认观察不一致的情况,但它们并没有被抛弃。

如牛顿万有引力理论在提出之初曾与对天王星轨道的观察不符,它又与水星轨道的细节不一致,如果按否证标准,牛顿理论早就应该被科学家否弃,但事实并不是这样。

如果完全遵守否证标准,一些目前被公认是科学的理论就根本不会得到发展,它们早在萌芽状态就会被摈弃。

C,对理论的检验简单化了

一般说来,一个理论只有借助于若干其它的理论才能推出可检验的结论,如果观察或实验结果表明此结论为假,这只说明在被检验的理论与其它的理论中有一个为假,却不能确定必定是哪一个为假。

迪昂:“物理学家从来也不能使一个孤立的假设经受实验检验,而只能使整个假设群经受实验检验;当实验与他的预言不一致时,他获悉的是,至少构成这个群的假设之一是不可接受的,应该加以修正;但是,实验并没有指明应该改变哪一个假设”。

四、非经验标准

1,经验标准面临困境

科学理论无疑具有经验内容,但难以单纯依赖经验来确定一理论是否科学。

实际上,对于任何特定的经验检验标准,人们总能在科学史中找到一些例外。

科学史上有些曾被接受为科学的理论,如燃素说、热质说、以太说等,有的从来没有被经验证实过,有的也难以被否证,却被科学家选中。

总之,经验是一个重要的标准,但不是绝对的。

2,逻辑标准

A,什么是逻辑标准?

逻辑标准:一个理论具有逻辑一致性是它为真的一个标准。

逻辑一致性即指一个知识体系中,它的各部分之间没有逻辑矛盾。

逻辑一致性是检验理论的一个重要标准。

康德:“矛盾律是一切分析性的知识的一条普遍的、完全充分的原则”,是一切真理的“普遍标准”

B,逻辑标准是不平凡的

有人指出,逻辑标准尽管重要,但由于此标准很容易达到,因此是平凡的,不值得强调。逻辑标准其实是不平凡的。

首先:科学理论涉及的范围至广至深,任何人包括科学家都难以完全把握。

其次:科学理论是人的构造,一些先天认可的理论、传统信念等常常不加批评地深入科学家的思想中,成为他们构想理论的基础

第三,科学理论的构成受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的限制。

什么是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

哥德尔证明:任何一个形式体系,只要包括了简单的初等数论描述,而且是一致的,它必定包含在此体系内既不能证明也不能证伪的命题。如果它无矛盾,则它的无矛盾性不可能在此体系内证明。

总之,在科学理论内部出现逻辑不一致的情况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对科学理论进行逻辑检验也不是不重要的。

当前的理论之所以会被当作逻辑一致,没有受到批评,只是暂时没有被发现而已。

在科学史上,常有一些由于纯粹的逻辑批评而推动科学发展的事例,如马赫、爱因斯坦等人对牛顿力学的批评。

C,逻辑标准的限度

只是一个检验理论的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

D,反对约定论

约定论:逻辑标准是检验理论是否科学的唯一标准,只要理论本身在逻辑上严密和完整,它就是合理的。

约定论完全不顾科学理论的经验内容,显然不是合理的。

2,简单性标准

A,什么是简单性标准?

在没有明显经验反驳的情况下,在选择科学理论时,要选择基本概念、公理尽可能少的理论,要选择在形式上尽可能简单的理论。

B,简单性标准被广泛采用

为一些伟大科学家所推崇。

我们日常的科学研究中,也常用到此标准。

如日常给出的经验公式是简单的;在进行科学研究时也尽可能给出简单公式。

C,简单性标准的问题

首先,它不是一个理论为真的充分条件,甚至也不是必要条件。

其次,判定一个理论是否简单,带有主观性,因此简单性标准不完全是客观的。

第三,有时,理论的简单性与整个知识系统有关。在此情形,难以由此来检验个别理论的科学性。

如果广义相对论用欧几里得几何学表达,它会相当复杂,而以非欧几何学来表达时则比较简单。相反,牛顿力学如果用非欧几何来表达,它不会如现在所看到的那样简洁。

五、检验标准的客观性

1,不存在绝对的检验标准。

上面的讨论表明:

没有一种检验标准是绝对的,由它可一劳永逸地确定某一理论是科学的。

检验是复杂的,它和理论与经验之间的关系有关,还和理论内部的某种形式有关。

检验甚至与能替代旧理论的新理论有关。

存在多种竞争的科学理论是对它们进行检验的必要条件。

拉卡托斯:“重要的批评总是建设性的,没有一个更好的理论,就构不成反驳”。

2,相对主义及其问题

A,相对主义的主要看法

对科学理论的检验是主观的、相对的。

费伊尔阿本德:“科学决定的做出、理论的接受是一种政治与宣传的事务。包括理论支持者的威望、年龄及参与争论的技巧等,总之这是一件说服人的事情。说服人的技巧是高明的,说服工作取得成功,那么理论能为人们接受”。

B,相对主义的后果

首先,没有注意以科学与其它学科之间的区分。

由于没有检验的绝对标准,检验完全是主观的,因此科学理论与非科学知识的区分是没有的。这样一来,科学同宗教信仰、占星术、文学艺术一样不过是众多思想形态的一种,它不应当享有特殊的文化和社会地位。

其次,使得追求科学变得没有意义了。

最后,对检验的理解存在问题。如没有注意到,任何检验与具体条件相关。

C,相对主义的困难

首先,当人们谈论科学与宗教、科学与文学、科学与艺术等时,无疑认定科学与非科学知识之间有区分。

其次,人们一般认为追求科学是有意义的。

最后,存在相对客观的检验标准。

D,为何存在相对客观的检验标准

首先,在日常生活中存在这样的标准。日常生活中,在比较、选择各种事物时,往往没有绝对的标准。如没有绝对的质量标准、绝对的长度标准,但有一些相对客观的标准,它们能满足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质量、长度等的比较。

只要能满足特定环境的要求,这种相对客观的标准无疑是可接受的。

其次,不存在绝对标准,并不表明不存在相对客观的标准。

在不同理论之间进行选择时,绝对的标准固然是没有的,但不表明根本没有标准。可能存在相对客观的标准。这些标准的有效应用与人们检验时的特定背景、特定要求有关。

再次,在实际的认识活动中存在这样的标准。

在所有检验科学理论的标准中,经验标准往往是最重要的。在大多数情况下,正是经验因素而非主观选择提供了检验理论的明晰标准。经验标准不是绝对的,在它失效的情况下,其它标准,如逻辑标准、简单性标准、甚至美学标准等可能起作用。

总之,科学理论的检验标准是多元的,每一种标准都有一定的价值,也存在各种的局限,不是绝对的。

尽管各种标准都不是绝对的,但当它们一起协同作用时,人们通常能对科学理论给出比较合理的检验。

检验科学与非科学的绝对精确标准是没有的,在众多理论中选择合适的理论作为科学理论的绝对标准也是不存在的。但依然存在许多检验科学理论的相对客观的标准。

第四讲科学、技术及其社会影响

一、科学与技术的分离与融合

1,科学与技术的区别

A,无论是从研究的目的,从检验的标准,还是从它们的研究过程等方面来看,科学与技术之间存在区别

科学与技术之间的区别归根到底是由于技术具有社会属性的结果,或者说技术的社会属性是技术不同于科学的根本原因。

技术的社会属性主要是指它为着某种社会目的而产生,同时它的产生与发展受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

2,科学与技术的联系

A, 在古代,科学与技术缺乏联系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a,在古代社会,研究和掌握科学的人与参与技术工作的人往往不是同一类人,他们之间相互不理解、相互漠视。

b ,与古代的社会政治背景有关,古代社会没有建立合适的所有制制度。

c,科学与技术的分离发展还与古代人的认识水平有关

B,在近代,科学与技术有了相互的关联,它们相互接近,并逐渐接受对方,它们都从这种变化中获益。

“technology”一词是近代产生的。

接近方式:

在近代科学兴起后的一段时间,科学对技术没有什么重大影响。而科学的发展甚至反过来得到技术的支持。自十八世纪以后,技术的产生与发展变得越来越依赖科学。自从引入科学知识之后,相比于古代技术,近代技术的发展大大加速了,它对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为什么会出现如此情形?

a,近代技术能更好地继承。

b,近代技术更能得到改进。

c,技术产生的速度更快、产生新技术的量更多。

C,在现代,科学与技术的联系与近代的科学与技术的联系不同。

这种不同表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表现在国家的参与方面:

从二十世纪中叶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进入高科技时代,科学技术广泛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

国家的参与不仅表现在国家直接介入大型的科研项目方面,而且也表现在它努力提供一个适合科学技术发展的制度环境等方面。

其次,科学与技术的联系更为紧密。

这种紧密的联系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大量的技术更加紧密地以科学为基础。

另一方面,现代科学也紧密地受到技术发展的引导,技术的发展给科学提出了越来越多的研究课题,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资料。同时技术的发展还为科学创造了更多更先进的研究手段。

二、科学技术推动物质文明的发展

人类物质文明的进步与科学技术特别是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

人们谈到某个时代人类在物质文明方面的成就时,往往以所取得的关键性技术成果为标志,甚至以此作为人类历史的分期。

如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工业革命时代、原子时代、信息时代等等

三、对精神文化的影响

近代以来,科学与技术对人类行为与各种实践活动有越来越大的影响,是人们看待其生活与世界的基本态度,它们已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

科学技术成为一种文化形态,这一点也体现了科学技术对人类精神文明方面的影响。

1,对传统文化的冲击

科学技术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对其它文化形态产生了影响,冲击了某些其它文化。

具体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

A,冲击传统自然观念

哥白尼理论、宇宙大爆炸等改变了人们对宇宙的看法。

近代的原子论、分子论等使人们对物质结构有了更新的认识。

量子理论等甚至根本改变了人们对自然的传统理解。

B,冲击传统的伦理观念

科学是关于事实的,伦理观念是关于价值的,不能完全从事实推出价值,因此科学并不能自动地产生伦理观念。

尽管不能完全由事实推出伦理观念,但它可能为人们所抱有的伦理观念提供了某些理由。

如相信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地球在宇宙中独一无二,那么尽管这种观念不能直接推断地球在宇宙中具有优越的伦理地位,但会诱使人相信这一点。

例子:一些冲击伦理观念的科学技术

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冲击了宗教神学自然观,也在很大程度上冲击了传统的伦理观念。

达尔文的进化论带来了伦理观念的革命。

二十世纪后半叶发展起来的生物学技术、生命科学等对现代人的伦理观念产生了冲击。

由于能通过基因改造来改变人、能通过试管来繁殖后代,则表明人不仅不需要上帝,甚至不需要祖先,这时人如何看待自身呢?他在多大程度上还要尊敬长辈、友爱同胞呢?

C,冲击宗教观念

近代科学兴起之前,西方占主流的文化是宗教。只有冲破以宗教为首的传统文化框架,科学文化才能发展和壮大。

因此,在近代科学出现和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它必然要与宗教发生冲突,这种冲突实质是传统主流文化与新生的文化之间所发生的不可避免的冲突。

2,科学文化的建立与巩固

当前科学已成为一种占统治地位的文化形态,这种地位的获得是通过与宗教斗争并最终压倒它而取得的。

科学文化与其他许多文化形态一样,也最终衰落呢?

科学与宗教有很大的不同。

A,作为一种知识体系,科学不是僵化的,,具有可批判性是它的一个重要特性。

B,科学具有宽容性。

C,科学的维持、巩固与发展不仅依赖于精神方面的力量,也依赖于物质方面的力量。

因而,科学不同于宗教,科学文化不一定如宗教一样在兴盛一段时期后会最终衰落下去。

科学文化不会衰落的原因

A,科学的产生与发展体现了人类认识外部对象的要求。

B,科学的出现人类相互交往的必然结果。

C,科学是人类进行各种物质生产实践与其他生活实践的产物。

四、科学技术对社会政治的影响

这种影响表现在许多方面:

1,变革社会政治制度

科学技术是促进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

马克思:机器表现为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出发的、使一般生产方式发生革命的起点

科学技术并不直接导致一个王朝灭亡,并不直接导致一整套社会制度发生革命性的转变。

科学技术的影响往往通过科学技术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使得社会政治制度不得不作出相应

调整而产生的。

2,巩固社会的政治基础

这表现在几个方面:

A,国家对内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对外抵御侵略、保卫国家的利益。这些国家行为的完成都离不开科学技术。

B,国家在履行其社会职能、保障国民的生产与生活需要时,科学技术也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C,科学技术的成果与方法还能直接运用于国家的组织与管理。

现代国家的良好组织与管理离不开科学技术。

贝尔纳:“科学一旦被树立为巩固经济和政治力量的一种手段,科学的进步也就成为政治和社会生活的一个因素。没有科学,现代工业国家一点也不能存在;这样一个国家若不充分利用自己的知识资源来推进科学,并推广科学的使用,它就不能长久继续存在。因此,我们现在的政治范型有一部分乃是科学的物质效应的一种结果”。

3,影响各种社会政治因素

各种社会政治因素如法律、教育、军事等都因科学技术的发展而调整。

A,法律.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扩大了法律的调整范围,增加新的法律部门,甚至为司法实践与防范犯罪提供良好的手段和方法。

B,教育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导致教育内容、教育手段和教育方法的不断更新。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使得教育更为普及。

C,军事

科学技术的发展引起战争方式的转变。从冷兵器时代到热兵器时代,从常规武器到非常规武器。科学技术的发展引起了军事思想、作战理论等多方面的改变。

第五讲可持续发展问题及其解决

一、科学技术的危害

1,在个人精神方面的危害。

有人提出,在现代技术世界中,为了适应严酷的技术世界,人不能不限制自己,把自己束缚于非人性的技术过程中,最终甚至忘记了自己的真实存在。

如在现代社会,人们受技术的控制,不能随心所欲。如果一个人企图让技术去适合自己的目标,他会发现,修改的只是他的目标,而不是技术。

《庄子》:“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

2,产生种种社会问题

导致失业、犯罪、军备竞赛等。

卢梭:人类的幸福前景有赖于不倦的科学探索,而无穷的求知欲又可能造成人类伦理道德的堕落。随着科学和艺术的完善,我们的灵魂腐化了,随着科学与艺术之光的增强,美德消失了.

3,在物质生产领域方面的危害

A,生态问题

生态问题是由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在全球规模或局部地区导致生态过程即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损害、生命维持系统瓦解,从而危害人的利益、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问题。

B资源问题

资源问题是由于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人类对资源的过量开采和不合理开发利用而产生的

影响资源质量的一系列问题。

C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是由于人类所生活的环境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造成的影响,从而出现了问题。

上述的危害是否都存在?这些危害多大程度上是由科学技术导致的?对此存在争论

4 ,可持续发展问题

A ,定义

“ 可持续发展” 一词,最早出现在1980 年的《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大纲》

1987 年世界环境发展与发展委员会出版了《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首次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 可持续发展是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

B,产生的原因

物质生产领域产生的生态问题、环境问题、资源问题越来越严重,最终可能导致可持续发展问题。

C,问题的特点

a,具有全球性。

问题出现是全球性的,问题的影响是全球性的。

b,是生死攸关的问题。

可能导致全人类发展的中断。

二、乐观论

1,基本看法:

上述问题的出现与科学技术的运用有关,不过它不是科学技术用得太多,而是用得不够的结果。

人类过去面临的许多困难在科学技术的帮助下获得了解决,将来也必定能够。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只能够、也必定能够依赖科学技术解决资源问题以及其它各种问题。

2,主要问题

A,依赖科学技术能解决许多问题,但不一定能解决所有问题。

B,科学技术的发展滞后于所要解决的问题。

C,忽视了科学技术采用所依赖的社会条件。

D,新的科学技术都可能产生新的问题。

三、悲观论

1,主要看法:

科学技术是引起上述一切问题的根源,要从根本上解决目前这些问题,科学脚步就应该停止,人类必须回到昔日的社会,甚至回到原始的社会状态。

2,主要问题

A,使人类所付出的代价太大,难以施行。

B,回到没有运用科学技术的社会,人类也不见得会比现在生活得要好。这种解答只是一种浪漫的想象

C,与乐观论一样,它把人类面临的困境完全看作是由科学技术导致结果,它忽视人,忽视人所在的社会的影响。

四、非人类中心主义

1,此种解答的主要思路

之所以出现可持续发展问题,归根到底是由于人们不合理地运用科学技术。

人的行为活动受伦理观念的影响,只要倡导某种新的伦理观念,以此约束现代人的行为,人们就能合理地运用科学技术,从而避免上述问题的产生。

之前人们接受的是人类中心主义,这是一种应当排除的伦理观念。

应当倡导非人类中心主义。

非人类中心主义也往往被称为生态中心主义,而环保主义、动物权利主义等也与之相关。

2,人类中心主义的含义

人是世界的中心,人的一切活动都从人的利益出发,是为了满足人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以人的利益作为唯一尺度的结果。

人类要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就要以强力使自然屈从于人自身的需求。

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出现是人类中心主义的结果

3,非人类中心主义的主要看法

人类在改造自然时,不能只强调以自身为中心,不能只从人的利益出发。

人是自然的一员,同自然的其他成员居于平等的地位,人不能把自己看作自然的主人。

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不是征服者与被征服者的关系,而是相互共存、相互和谐相处的关系。人类在改造自然时要注意自然界其它部分的利益。等等。

4、非人类中心主义的局限

A,一些关键概念含混不清,意义不明确,难以作为人们行动的指南。

非人类中心主义者往往没有对“敬畏自然”、“自然和谐”、“动物权利”等关键概念给出清晰的说明,不同的人对此完全可能有不同的理解。

B,把自然抬得过高,结果很可能导致反科学、反技术,甚至反人类的境地。

非人类中心主义者以虔诚的心来看待自然和自然中的其它生物,把自然生物与自然环境抬得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反对人类运用科学技术对它们给予任何的干预与变更。

结果很可能导致反科学、反技术,甚至反人类的境地,以至与悲观论几乎没有区别。

C,人类中心主义也能考虑环境、生态问题,甚至能比人类中心主义做得更全面、更现实、更合理。

人们不能也完全可不运用那些捉摸不定的“敬畏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动物利益”、“生态中心”等概念来关注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问题。而可在“人类利益”、“人类中心”等概念框架下考虑这些问题。

五、公共管理

1、什么是公共管理

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整合社会的各种力量,广泛运用政治的、经济的、法律的方法,实现公共的福利与公共利益。

2,为何要进行公共管理

A,科学技术活动依赖于社会体制。

科学技术活动越是依赖于社会体制,社会体制也就越可能对它产生影响。

B,问题的产生是资本主义制度的结果

对于这一点,可从三方面来看。

a,从历史看,可持续发展问题并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是由于人们一开始运用科学技术时就存在的,它只出现在特定的社会制度中。从实际的历史看,它出现于资本主义制度或市场机制中。

b,从问题的本性来看。可持续发展问题与人类高度发达的物质生产有关。只有物质生产高度

发达,可持续发展问题才可能产生。

科学技术的确是推动物质生产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并不是唯一因素,甚至不是主要因素。相比而言,社会制度更为重要。

马克思说:“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

c,从市场机制的作用方式来看,它是产生可持续发展问题的重要原因。

市场机制导致了社会生产力的大幅提高.(看不见的手的作用)

市场机制导致了社会生产的无序化,导致了可持续发展问题。(囚徒困境)

3、应对困境的公共管理方式

A,市场失灵时,国家要进行积极的管理。

如何囚徒困境?最好的方式是合作。

如何达成合作?一种方式是自愿的谈判,形成协议。

但对于众多的谈判者来说,这不可能形成有效的协议。

另一种方式是借助外力进行强制合作。在一个国家的生产过程中,通过国家强制形成合作是有效的。

国家通过立法来规范市场机制的不足,克服生产过程甚至科学研究过程中的无政府状态,使之尽可能地符合公共利益,从而克服可持续发展问题。

在环境保护方面,国家可以通过法律的强制手段来限制污染物的排放。

在保护生态方面,国家可以采取许多手段。如国家主导开展植树造林活动,防治土地沙漠化,进行大江大河治理,进行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等。

实际上,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试图通过政府来为社会提供环境、生态、资源方面的协调,以保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B,通过国际协作进行管理

通过政府积极介入来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是一种现实可行的方法。但并不能完全解决问题.

国家利益不能代表人类的利益,不能代表整个全球的利益。每个国家可能出于经济和社会原因致力于保护本国的自然环境资源,但对全球性的环境、资源问题会漠不关心。

如果不在全球范围内采取行动,单凭个别国家的努力,人类仍不能根除可持续发展问题。

如何走出困境?

由于没有国际政府,因此不能依照国家的情况来解决此问题。

一个可能的方式是依靠国与国之间的合作来解决此问题。

成功的事例:

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大气中臭氧含量下降获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它可能对人类的健康产生致命的危害。

国际社会于1987年在蒙特利尔达成条约,规定减少对臭氧有破坏的物质的生产和消费,从而减缓臭氧的减少。

目前,这样成功的事例还太少。

原因:考虑到不同国家在经济利益以及其它利益方面的差异,国际间难以达成协作条约。

一个实例:

国际上对于温室气体排放的协议就难以达成。

总结

可持续发展问题不只与科学技术有关,不是一个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

对这一问题的解决不仅要协调国家内部各利益团体之间的经济利益,还要协调不同国家之间的经济利益。它不只是一个纯粹的环境问题、资源问题或科技问题,还是复杂的政治、经济问题。

到目前为止,对此问题的解答还没有一个现成答案摆在这里。

第六讲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

一、对待科学的两种态度

人们对科学技术有两种典型理解,一般称为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

1,什么是科学主义

科学主义并没有确定的含义,它大体包含如下一些内容。

首先,它认为科学知识是必定真的,科学不仅是唯一合理的知识形态,也只有它才能探索和阐述客观真理,其他看待世界的方式都是不合理的,充满了主观幻想,甚至是虚假的。

自然科学方法是方法典范,它们不仅适应于所有自然科学,也适应于人文学科。它是普遍适用的,而且是唯一合理的。

人类在物质生产领域中运用科学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尽管可能出现一些问题,但如果科学足够发达,运用它们足够充分,这些问题就会消失。

科学是万能的,能解决人类所面临的一切问题,人们不仅不必对它有任何的约束,而且还必须无条件地推进它。

2,什么是人文主义

人文主义有多种含义,这里的含义主要是从与上述科学主义对立的方面而言的。它主要包含如下一些内容。

首先,科学不能提供一个真实的世界,人们不能期望通过科学的眼光看到真实的自然。尽管科学从许多个别的经验现象概括出了一些普遍性的概念和理论,但从中决不能复制出个别的现实对象,理论与真实世界存在严格的区别。在人文主义者看来,真实的世界是一个具体的、由感性给予的世界,只有通过“看”、“直观”才能达及它。

人文主义者认为,人文学科研究人的情感、人的心理体验、人的各种行为活动,这些现象与人的自由有关。对这些现象的研究不能采用科学方法,而要采用所谓的人文方法。人文方法无意于象科学方法一样,对事物作一般性的归纳和普遍的限定,而只求如实地描绘和理解,它是一种与科学方法绝不相同的方法。

尽管科学可带来丰硕的物质成果,但伴随而来的是无尽的灾祸。科学不仅可能使人类文明发展无法持续,同时也可能使人类在精神生活方面陷于绝境。

科学在现代已然失败,只有放弃科学,倡导某种人文文化才能挽救世界。

3,两种态度产生的社会根源

A, 社会分工与行业分化。

由于社会分工而带来的对其他行业的不理解常常可能使人们对它产生偏见,甚至对它存在某种歧视。

B,教育的分科化

教育分科化与社会分工一样,也是社会发展的一个必然结果。

教育的分科化、学习的专业化很可能使得他不理解其他学科,以至于对它产生“反感与敌意”。

C,学科发展的不平衡。

学科发展的不平衡很可能会导致偏见的产生。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不平衡?

4,克服偏见的方式

上述的偏见使人们不能合理地认识世界,在实践上也可能有种种不良后果,而且也终将不利于科学或人文学科的发展。如何克服这些偏见呢?

尽管社会分工、行业分化是产生偏见的一个重要原因,但由于它的出现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不能期望通过消除社会分工与行业分化来克服偏见。

克服偏见的一些方式

A,改变目前的教育方式。

具体的措施是在大学教育或其他教育过程中,尽可能要求学生涉猎更多的学科,尤其多涉猎自己专业学科之外的学科,尽可能学习更全面的知识。

这种方式以完全根除偏见。原因如下:

教育分科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泛泛地掌握一些专业外的知识或属于其他文化的学问,不足以真正理解其他文化,不足以形成一种更全面的、更合理的思想态度。

B,合理地配置公共资源

科学与人文学科在物质利益方面所存在的差异客观上加深了它们相互间的偏见与歧视。为了消除这种偏见,基于人文学科的公共事业性质,可以设想公共部门建立合理的分配制度,在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与发展中投入更多的公共资源,以平衡学科发展之间的不平衡。

公共资源的分配也是由人来完成的,合理的分配制度只能由具有合理观念的人才能制订出来。

可见,合理地配置公共资源、消除偏见,归根到底还要依靠改变偏见本身。

C,要使科学主义者或人文主义者充分认识到自然科学与人文学科的不足,同时也要使他们认识到它们各自的合理性。

二、科学的局限与意义

1,科学的局限

A,就知识形态而言,科学的目标是追求客观的真理,同时它也努力获得对世界的系统解释。

在科学主义者看来,科学达到这些目标是不成问题的,即使目前没有达到,将来也会达到。然而,科学难以达到这两个目标。

B,就认识方法而言

在发现理论或检验理论的过程中并没有固定的方法可循。在科学研究中存在的各种方法无不存在缺陷,不能保证依赖它们可获得绝对可靠的知识。

另一方面,任何方法都似乎有价值,在科学研究中,人们甚至常常用到一些非理性的方法C,就对实践的影响而言,尽管科学推动了物质文明的发展,给人类带来了丰富的物质财富,但它难以满足人类多方面的需要,尤其是精神方面的需要。

科学在物质领域也并不总是导致良好的结果。人们在利用科学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也产生了许多不良后果。

2,科学的意义

科学尽管有种种的局限性,但它并不如一些人文主义者所宣扬的那样,它只是虚假的幻想,是对自然扭曲的结果,它的物质成果终将违背人的本性,甚至会使人类文明毁灭。实际上,科学不仅具有一些显而易见的价值。

科学不仅能解释世界,还能提供预见。科学能满足人类的实践需要。

自近代以来,科学与技术结合,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的物质生产。科学技术在人类改造世界方面表现出来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三、人文学科的意义与局限

1,人文学科的意义

A,为社会价值体系的建立起了极大的作用。

B,使社会价值体系适应时代的变化。

C,熏陶甚至塑造人的精神世界

总的来说,人文学科具有深远的意义,它对社会的作用是科学所不能提供的,它甚至是科学应用的基础。科学常常要达到某种实践目标,这在技术领域非常明显,然而这些目标的确立要依赖于社会的价值体系。

2,人文学科的局限

A,人文知识通常是模糊的,它们往往不具有普遍意义。

B,难以对人文知识进行经验检验。

C,人文知识及其方法难以直接运用于生产实践过程,不能为人类直接生产物质财富。

自然辩证法试卷

一、简述题(每小题7分,共计35分) 1.请简述唯物论自然观的主要内容。 答:唯物论自然观的基本思想是:世界是由物质及其现象所构成的;人的正确思想是对物及其物质现象的反映。(4分)衡量或判断一个思想是否是真理的标准就是:这一思想是否客观准确地反映了物质及其现象的真实情况。(3分) 2.对科学命题的证实为何是不可能的? 答:因为构成科学理论的命题是无时空限制的全称命题,其外延所指称的分子对象是无穷的,(4分)人们不可能用有限的经验现象去证实一个指向无限时空和无穷分子对象的命题。(3分) 3. 请简述人类生态危机的根源及其解决办法。 答:生态危机根源于人类所持的绝对中心主义认识论及其行为模式:把人从自然界分离出来当作“改造者”,是典型的人类绝对中心主义的表现,视万物为“白云苍狗”,一切为了人的需要,彻底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平衡。人类在动物谱系中扮演了一个贪婪而无节制的物种角色。(2分)但是,另一方面,人类的思维及其行为特征又不可能不是自我指向的,故而,人类又不可能不以自我为中心,在此情形之下,我们只能通过自我反省而选择一个相对中心主义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2分)解决之道是:大智若愚,人对自然作用一分自然也对人反作用一分。“克己复礼”,修复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克己,指克制人类的不恰当的欲望;礼,是指自然界的秩序。寻求替代能源。共同行动。(3分) 4. 请简述技术哲学的主要思想内容。 答:对于发明者来讲,技术就是他生命力量的象征,是生命智慧的确证;技术本身就是目的,因为他在发明感受到了此在不同于历史中的彼岸,生命就是每分每秒,发明让他感受到了存在的意义与快乐。发明使他超越了历史,他达到了一个前人不曾达到的智慧高峰,他因此成为了技术史上的一座高峰。(1分)(1).首先,人是动物谱系中的一个分支。动物与自然的关系,也适合于人与自然的关系。动物与自然的关系是通过自己的身体直接与自然发生关系。人,则不同,人是通过制造工具与自然发生关系;人将自然物质转化成自己的身体部分的外部设备。(1分)(2).动物是通过自己身机能的进化来获得与其他物种的竞争关系;而人则是通过“代具”——工具系统,来获得进化的力量。技术进化,即表现为工具系统的改进、更新和代替,从青铜器、铁器刀具到枪支、原子弹等等,工具系统体现了人的智慧水平的代际提高。技术进化,实际上就是人作为动物谱系的分支系统的进化。(1分)(3).技术进化是围绕着一个由某种特定技术的具体化而产生的平衡点,即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状态。技术是由相互关联的技术事件构成的集群。技术创新具有集群特征。(1分)(4).技术具有时间性、历史性、自我理解特性和实际功利性。时间性,即是说,过去的技术并不属于此刻的我,我的发明或创新是对前辈智慧的替代力量,我是历史长河中的一座山峰,后人必须从我这里超越过去。我的技术既是历史的绵延,也是技术史的改写者,是对过去的超越,是未来的起点。自我理解特性,即我的技术即能为他人所理解和应用,改善他人的生活,为他人创造了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我不仅享受到了作为创造者的快乐,我也享受到了作为创造者的那种交换权力(收入回报)。(1分)(5).普罗米修斯原则代表着技术为人类造福的积极因素;而厄庇墨透斯代表着技术的负面因素。法国思想家贝尔纳·斯蒂格勒(Bernard Stiegler)认为,厄庇墨透斯代表遗忘、造成过失、欠思考、愚蠢等;普罗米修斯代表沉思、反思、智慧。(1分)(6).人类是双重过失——遗忘和盗窃的产物.人类早期阶段是圆满的起源,然后是沉沦.人类缺乏动物的原始性生理缺陷,所以才需要技术来弥补。(1分) 5. 请简述科学共同体的作用。 答:近代科学具有群体特征,科学是由一群人围绕着共同的兴趣与领域,进行探索未知

研究生自然辩证法考试题目及答案

自然辩证法复习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 1、科学的三种类别。3′ 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 2、科学技术的三种哲学反思。3′ 对科学进行辩护-捍卫科学;对科学进行批判-质疑科学;对科学进行审度-必要的转换 3、《自然辩证法》的学科内容和知识体系。4′ (1)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体看法。它是从整体上研究自然界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 (2)科学技术观是人们对科学技术的总体看法。它是从整体上概括科学技术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 (3)科学技术方法论是人们对科学技术所运用的认识和实践方法的哲学概括。它是关于科学技术研究中常用的一般方法的规律性理论。 (4)科学技术社会论是人们对科学技术的哲学反思。它是关于科学技术性质、作用(正、负)及其发展规律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的总观点。 4、《自然辩证法》的学科由来和学科性质。2′ (1)由来:自然辩证法的历史源远流长,其萌芽形态可以上溯到古希腊的自然哲学,但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则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下半叶共同创立的。自然辩证法是近代自然科学的历史发展及其基本成就的科学总结,特别是十九世纪中后期自然科学最新发展和最新成就的科学总结,同时也是恩格斯本人多年刻苦学习和精心研究自然科学的科学总结。有关《自然辩证法》的材料是恩格斯1873─1886年这一时期写成的。整部著作没有写完,并且在恩格斯生前没有发表过。 (2)性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 5、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三种类型。3′ 系统层次观,进化历史观,持续发展观 6、系统的基本特点。4′

整体性;层次性;有序性;动态性 7、“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8、科学和技术的本质特征。2′ 科学:人对自然的理论关系、一般生产力。 技术: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直接生产力。 9、四大产业体系的分类。4′ (1)第一产业体系(农、林、牧、畜、渔); (2)第二产业体系(制造、采掘、建筑、运输); (3)第三产业体系(通信、商业、金融、医疗、饮食、公共服务); (4)第四产业体系(科学、文化、教育、咨询) 10、科学的五大解释。5′ (1)知识体系:发展着的认识 (2)认识活动:科学研究活动 (3)社会建制:科学家共同体 (4)思维方式:科学方法 (5)精神气质:科学精神 11、作为知识体系的科学的内容。4′ 科学事实、科学定律、科学假说、科学理论 12、科研选题的四个原则。4′ 需要性原则,创造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可行性原则 13、获取科学事实的主要方法。2′ 科学观察方法;科学实验方法 14、科学实验的主要方法。4′ (1)纯化和简化研究对象(减法实验):与隔离有关。 (2)强化和激化研究对象(加法实验)。 (3)再现和重演自然过程(过程模拟实验,乘法实验1)。 (4)替代物理过程和数学关系(结构模拟实验,乘法实验2) 15、整理科学事实的主要方法。4′

自然辩证法考试答案

自然辩证法 1.自然辩证法的性质、内容与方法 性质: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自然界-科学-技术-社会。 主要内容:自然观-科学观-技术观-科学技术与社会 研究方法: (1)科学问题的提出 (2)(2)科学事实的获取—观察与实验 (3)科学假说的形成 (4)科学理论的创立 科学思维方法—非演绎方法 ①分析与综合②归纳与概括③类比与联想④思想模型 2.近代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特点 (1)直观性:从某种有形的、直观的东西去寻求自然现象多样性的统一。用猜测和想象去说明自然现象; (2)辩证性:把自然界看成一幅由种种联系和过程交织起来的画面。 3.系统自然观、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 系统自然观的基本思想 (1)自然界是一个系统.系统是由若干具有特定属性的组成元素经过特定联系而构成的、与周围环境相互联系的、具有特定的结构和功能的整体. (2)系统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系统的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 ①整体与部分相互依赖.整体是由部分组成的,整体不能脱离部分而独立存在. ②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其具体表现在: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即所谓“三个臭皮匠,赛过一个诸葛亮”);整体小于部分之和(即所谓“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 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 1)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人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于自然界. 2)自然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人类的创造必须把改造自然与美化自然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才是合乎人性的行为. 3)人要与自然和谐相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相统一.人要按自然规律办事,自然才会朝着有利于人类社会的方向发展否则,人类就会遭到自然的报复. 4)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是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主义、人道主义、共产主义”相统一的生态思想揭示了生态自然观的本质. 5)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它具有整体性、公平性和正义性等特点.人类是一个整体,可持续发展要求超越不同国家的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差异,并采取联合的共同行动.生态文明所

2017自然辩证法考试试题及答案

1.什么是技术创新?它有哪些机制? 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不同于技术发明,它主要是指技术成果在商业上的首次成功应用。技术创新包含技术成果的商业化和产业化,它是技术进步的基本形式。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是当前我国科技界和产业界关注的焦点所在,国家创新系统是市场经济架构下企业从事技术创新活动的环境。 技术创新的机制 技术创新的机制分为两个层次:国家层次是指国家创新体系,它主要是从国家竞争力考虑;企业层次主要是指,企业在其内部和外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通过创新建立相应的组织结构,并对社会经济发挥作用的机理和原理,它主要是从企业竞争力考虑。 2.怎样正确地理解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和关系,谈谈你对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 的想法。 (1)人与自然的三重矛盾关系 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承载力的有限性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矛盾关系;尊重自然的价值与尊重人类发展权利的矛盾关系;技术开发与自然保护的矛盾关系。 (2)人与自然的关系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我们面对的现实世界,就是由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双方组成的矛盾统一体,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人类的存在和发展,一刻也离不开自然,必然要通过生产劳动同自然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与此同时,人与自然之间又是相互对立的。人类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总是要不断地否定自然界的自然状态,并改变它;而自然界又竭力地否定人,力求恢复到自然状态。人与自然之间这种否定与反否定,改变与反改变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如果对这两种″作用″的关系处理得不好,极易造成人与自然之间失衡。 中国和世界正处在关键的十字路口。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消耗以及随之产生的废物也大幅度增长,为了取得长期的经济增长,中国必须找到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中国的环境恶化很严重,加上庞大的人口和前所未有的经济发展,这些都对中国走向可持续发展形成了重大障碍。这些都导致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性:(一)人口方面的挑战(二)资源方面的挑战(三)生态环境方面的1、自然生态环境破坏日趋严峻2、自然生态环境污染日趋严峻:(1)水污染严重2)大气污染严重(3)土地污染严重(4)固体废物问题严重(5)噪声污染(6)电磁污染(7)光污染(8)热污染 在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首先要改变观念,科学认识自然,掌握自然规律,顺应自然发展,科学地协调、改造自然,善待自然,改变过去那种“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其次要珍惜资源,节约资源;最后要唤起公众可持续发展意识,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自然观。 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中国的必然选择,但这条道路同时是十分艰难的,首先经济实力薄弱是一大障碍,其次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新科学技术的支持,要达到这一点尚需长期努力,最后是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尤其是西部地区水土流失等生态恶化现象更加严重。虽然有上述不足,但我们同时要看到,只要中国政府坚持发挥主导作用,充分运用科技力量,最广泛地动员公众参与,再加上国际社会的有力支持,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增长方式转变和科技进步的支持,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前景是光明的 3.什么是科学精神?举例说明它的重要性。 科学精神是指从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成果中所显示出来的科学本身所独有的一种精神气质,以及与之相应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它是科学价值的核心。科学精神有广泛而深刻的涵义,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自然辩证法期末考试

? 1. 、到19世纪30年代,被恩格斯誉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诞生奠定基础的重大科学发现包括() (1/1分) A、牛顿力学 B、康德-拉普拉斯星云假说 C、微积分创立 D、有机化学成就 E、地质渐变论 正确答案:B、康德-拉普拉斯星云假说D、有机化学成就E、地质渐变论 答案解析: ?多选2. 创立理论的思维方法主要方法有: (1/1分) 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 收敛思维与发散思维 从感性到理性 创新思维 顿悟(直觉与灵感) 观察与记忆 正确答案: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收敛思维与发散思维创新思维顿悟(直觉与灵感) 答案解析:无 ?多选3. 贯穿自然辩证法理论体系始终的矛盾是() (1/1分) ①人与自然的矛盾 ②吸引与排斥的矛盾 ③生产与生活的矛盾 ④科学认识与科学实践的矛盾 ⑤连续与间断的矛盾

正确答案:①人与自然的矛盾④科学认识与科学实践的矛盾 答案解析: ?多选4. 技术方法具有如下特点: (1/1分) 目的性与客观性的统一 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统一 多样性与专用性的统一 社会性与综合性的统一 功利性与折衷性的统一 技术先进性与经济合理性的统一 正确答案:目的性与客观性的统一多样性与专用性的统一社会性与综合性的统一功利性与折衷性的统一 答案解析:无 ?多选5. 知识作为一种经济资源,不同于一般的物质资源,具有如下几个特点:(1/1分) 不可替代性 不可加和性 不可逆性 非磨损性 不可分性 可共享性 无限增值性 正确答案:不可替代性不可加和性不可逆性非磨损性不可分性可共享性无限增值性 答案解析:无 ?多选6. 以下符合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含义的是: (1/1分) 以工业化带动信息化,以信息化促进工业化 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

自然辩证法考试资料

科技与理性 科技的工具理性 及科技的价值理性作为科技理性的两个层面,它们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统一的关系。科技的工具理性作为科技的价值理性存在的基础,它是以科技的价值理性为导向,科技的价值理性是科技理性的核心,它作为科技的工具理性的依托,指引着科技的工具理性的发展方向。科技的价值理性作为一种目的理性和建构理性,“人本质上是目的而不是手段”,强调是人类关于未来价值活动的一种观念模型,是人们它是以目的、意识和价值的合理性为其基本理念。科技的价值理性是人类以理论理性知识为基础,从人类主体的自身需要和自身意志出发进行价值活动的一种自我控制能力和一种规范原则。价值理性内在的属性要求科学家在工作的过程中必须遵循一定的伦理原则,承担一定的伦理责任。 理性作为人自觉意识能力,体现着人类认知和把握世界创造的主体能动力量,也是 人的本质的重要特征。人与世界万物的一个重要区别或界限,就在于前者有理性而后者没有。正因为如此,亚里士多德把人界定为“理性的动物”,帕斯卡尔把人称为“会思 想的芦苇”。科技理性是理性的一种表现形式,它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强调逻辑上合理,形式上完善,操作上可行。 科技理性是一种以自然为对象的人的理性。它是科学技术与人的理性相结合的产 物。 科技理性具有如下特点:第一,科技理性具有精确性,它具有用数字符号定量化地 阐释自然的特点。第二,科技理性是一种对象性思维,是一种主体、客体再分的思维方式。第三,科技理性具有无限扩张性,具体表现为科技理性的无限性与科学技术知识的有限性的矛盾。 科学家的伦理责任 价值是对主体及客体相互关系的一种主体性的描述,它代表了客体在主体化过程 中的性质与程度。”①马克思说:“使自己成为衡量一切生活关系的尺度,按照自己的本质去估价这些关系,真正依照人的方式,根据自己本性的需要来安排世界。”①。它的最基本内容就是改造世界并使其与人类社会的发展相适应,或者按照人的尺度及要求来认识并改造我们的世界,这包括人和社会本身。可以说是人赋予这个世界以“价值”。主体的对象化活动一旦把客体事实被价值化之后,主体的需要与客体的功能之间就自然而然构成了一种价值关系,价值也就这样产生了。在通常情况下,价值理性高于工具理性,价值理性统治着工具理性。科学家的道德素养,活动意图,活动目标以及道德水平等都制约着对科技产品的开发与应用。由此决定了科学家对社会具有不可回避的伦理责任。科学家应承担的伦理责任的内容 1、尊重生命,维护人的尊严 过去,由于科学需要人类不断的探索和追求,因为探索是人类生存的需要,也是人 类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个人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所以我们提倡科学家不受任何阻碍地探索一切自然规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生命医学技术的发展,科研活动一直都没有受到阻碍,这已经危及到了人类的人格与尊严。德国哲学家康德有句名言,人是目的,而永远不能只看成是手段。这告诉人类的生存和人的生命的发展是第一位的。

自然辩证法考试题目及答案

仅供参考 版权归医学院2007级硕士研究生所有 1 自然辩证法资料 1.自然辩证法的形成与发展 1、古代自然哲学 包括:(1)原始形态的朴素自然的自然观,如:神话形态的自然观,巫术形态的自然观; (2)理性形态的自然观,如:中国古代的周易,道,元气论,阴阳五行学说,古希腊哲学。 古代的中国,印度,埃及,巴比伦和希腊等都曾创造了人类最早的文明,但是当时并没有形成独立的自然科学,人类以自然哲学的形式反映了对自然界自发的唯物主义和朴素辨证法的认识.古代自然哲学的产生,标志着人类终于开始运用自己的理论思维去探索自然界的本质和规律,孕育了许多在以后科学发展中得到证实的天才预见. “在希腊哲学的多种多样形式中,差不多可以找到以后各种观点的胚胎,萌芽” 2、欧洲中世纪的自然观 以神学和宗教为主要形式,在这段时期内,人们经历着理性与信仰的战争,人匍匐在人造的神脚下,哲学是神学的婢女,理性为信仰服务。这段时期也是理性与信仰共存的时期,也有理性的战斗,如伟大的奥卡姆剃刀认为,只有自明知识和证据知识才是真正的知识,知识不依赖于权威。中世纪的自然观被宗教和神学黑暗的统治着。 3、近代自然观:包括机械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论。

到15世纪,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出现了文艺复兴运动,开始了近代自然科学振兴的伟大历史时代。1543年哥白尼的《天体运动论》,1687年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理论》以及经典力学为代表的近代自然科学,不仅摆脱了神学的束缚,也克服了古代自然哲学的缺陷,它把自然科学建立在观察试验的基础上,并把观察实验方法和逻辑方法,数学方法结合起来,使自然科学在17和18世纪获得重大的进展。在近代自然科学的基础上形成了机械论自然观,这种自然观把宇宙看成是一架巨大的机器,宇宙中的一切都是按机械决定论的原则发生因果关系,其特点就是“自然界绝对不变这样一个见解”。因此,是一种形而上学和机械论的自然观。 18世纪下半叶开始,发生了由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发展的第一次工业革命,科学技术进入全面发展时期。自然科学从搜集经验材料阶段开始进入对这些材料进行理论概括的阶段,它的长久打开了形而上学机械论自然观的一个个缺口,一次人类自然观的历史变革来临了。 4、现代自然观:以辩证法为形态,在继续进化之中。 19世纪30年代到70年代,自然科学的三大理论的发现(进化论,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深刻的揭示出自然界的辩证性质。马克思和恩格斯科学的总结和概括了当时自然科学和技术发展的最新成就,批判地继承了哲学史上的宝贵遗产和人类文明史中的一切有价值的成功,特别是吸收了黑格尔哲学中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在建立和完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过程中创立了自然辩证法。自然辩证法的创立是人类自然观、科学技术方法论和科学技术观发展历史中划时代的变革。 5. 自然辩证法的丰富发展 (1) 列宁对自然辩证法的丰富和发展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列宁总结这一时期自然科学的新成就,特别是物理学的一系列成就给哲学思想领域带来的深刻影响, 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哲学笔记》等著作中精辟的回答了这些问题,丰富和发展了自然辩证法.

自然辩证法试题答案

1.从各自所学的专业来谈为什么要学习自然辩证法,将对你的科学研究有何帮助?其意义 是什么? 一为什么要学:数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与自然辩证法有着密切联系.自然辩证法为数学 理论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而数学理论的研究和学习有利于自然辩证法的发展.作为数学教师,应掌握自然辩证法原理,并将其应用于教学.这样能使学生了解数学理论的发展规律,加深对数学知识的透彻理解,掌握数学学科的精髓,更能激起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帮助:数学发展的历史表明,数学愈向前发展,数学探索的难度就愈大,就愈需要更 加准确的计算。更加精密的实验仪器和更加高超的哲学武器。进行创造性、探索性的数学研究工作,必须借助于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思维。唯物辩证法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最高度的概括,但它并不能自动地解决具体的数学问题,这里关键是要真正通晓唯物辩证法,勇于实践、善于探索,解决数学中的疑难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数学研究方向的正确性。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指导数学学习,有利于帮助提高辩证分析能力,理解数学系统关系的整体性。这种数学整体性的修养,有利于获得哲学观点和数学知识,同时,它也是发展思维结构整体性的基础。从事数学学习、研究与应用的人们应当成为辩证唯物主义者。数学作为人民生产活动知识的结晶,在人类历史上是一种起推动作用的力量,它在本质是同宗教蒙昧和唯心主义对立而同辩证唯物主义紧密相联的。它为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提供了与日剧增的新材料,证明了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正确数学是自然科学的一部分。数学工作者要想取得成功,首先必须自觉地学习和运用唯物辩证法这一锐利的思想武器,坚持唯物主义的理论,排除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对数学研究的阻碍,在科学实践中捍卫和发展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当然,在这一过程中,也应划清一些界限:一是把数学性质的问题同哲学性质的问题区分开来,既要强调用唯物辩证法来指导,又不要搞“代替论”;二是要正确区分社会历史观与自然观,既要看到人们由于受社会的影响而存在唯心史观,又要看到大多数人在自己的数学研究中会自觉地存在唯物主义的倾向,努力把唯物辩证法这种高度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运用到自己的数学研究中去,指导和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 三意义:研究生的学习和本科生的学习有很大的不同。本科生更多的是学习书本上的知 识,主要是学习基本的、理论性的知识,这是为了打好基础为以后进一步的学习或是工作做准备。而研究生的学习则是把学习和实践有效地结合起来,用课堂上学习的理论知识指导实践,同时又反过来用实践的结果去检验书本上学到的知识。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检验理论,在学习过程中让动脑能力和动手能力同时得到锻炼。作为一名研究生,除了基本的学习能力外,还必须要拥有一定的动手能力。因此,为了成为一名合格的研究生,我们要把学习和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锻炼自己具备独立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而自然辩证法正是系统地介绍如何进行科学研究以及如何将自然科学的一般原理应用在科学研究过程中的一般方法。通过对自然辩证法的学习,使我们不再僵化思维,呆板地学习,而是用哲学的思想指导我们的学习和实践,有效地、合理地、巧妙地把自然科学的一般原理运用在我们的学习和实践过程当中。每一门科学都有一个哲学概括,自然科学的哲学概括就是自然辩证法,数学作为自然科学的一支,其罗辑的严密性、高度的抽象性、应用的广泛性, 决定了与哲学有着更为密切的联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数学作为科学技术中的重要代表,其发展进程即体现了社会的发展进程。 2.在近代自然科学产生阶段,人类在自然观和方法论方面有什么样的局限性?为什么会造 成这种情况?

研究生自然辩证法考试复习

1.自然辩证法: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交叉的哲学性质的学科,它从自然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观方面,研究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是科学技术研究的理论基础。其研究对象有自然观、科学观及科学方法论、技术观及技术方法论、科学技术与社会 2.自然观:(1)自然观是人们关于自然界的根本观点成总体看法,它既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指导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以及处理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的方法论。科学技术哲学中所讨论的自然观,是对科学技术知识进行哲学抽象而形成的观察自然界的基本观点。虽不能代替具体的自然知识,却能提供不同知识领域相互过渡的观念启发。(2)自然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科学技术发展与自然观形态的历史演替;自然界的本质、存在方式和演化发展;人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自然:自身包含有生长、分化与演化的无限多样性的整个存在;是指各种物质系统相互联系的总体;是指各门自然科学观察、实验的研究对象总体。 3.自然观演化的历史形态:人类历史上的自然观分类有神话及原始宗教的自然观、哲学的自然观、科学的自然观。具体历史形态有:1、古代朴素自然观,如中国的五行说、易自然观、道自然观等,具有直观性、思辨性、猜测性。2、中世纪宗教神学的自然观:如基督教的上帝创世论。3、近代机械论自然观:自然界是一架由各种零部件组装而成,按照一定的规则朝着一定方向运转的机器。特征:机械性(和谐和秩序性);决定性、因果必然性、可预测性;还原性;可逆性;简单性。4、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具有多样性和规律性、物质处于联系的普遍性与运动的永恒性。

*三种自然观的比较:中国古代:整体观;古代和近代西方:原子主义;当代:系统观。 4.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 (1)科学观是人们对科学的总体看法,它重点研究科学的本质,结构、发展模式和一般规律。 (2)科学方法论是关于认识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理论,围绕科学理论的形成过程,具体研究科学问题与科研选题、获取科学事实的科学观察和实验方法、加工整理科学事实以提出假说和形成理论的科学抽象、科学思维和假说方法,以及构建理论体系和评价理论的方法等。 5.技术观和技术方法论: (1)技术观是人们对技术的总体看法,它重点研究技术的本质、体系结构、发展模式和一般规律。 (2)技术方法论是关于人类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理论,它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认识论和方法论为指导,围绕技术发明和技术创新的过程,研究技术预测、技术评估、技术原理的构思、技术方案的设计、技术实验和实施等方法,以及技术创新的过程、模式和战略等内容。 6.科学技术与社会:把科学技术作为整个社会的一个子系统,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建制,围绕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重点研究科学技术的社会组织、社会体制、社会运行、社会价值、科学技术的社会后果及伦理应对。

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资料

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资料 绪论 一、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 二、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 三、自然辩证法的发展历程 四、自然辩证法的主要内容 一、研究对象 (一)自然辩证法的概念 自然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自然界、改造自然界的一般方法的科学。 (二)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 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由自然界、科学技术以及人对自然界的认识和改造三大部分所构成。 二、学科性质 就研究领域而言,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一部分。 就学科名称而言,自然辩证法又称“科学技术哲学”,即哲学的二级学科。 就学科定位而言,自然辩证法是介于哲学和具体自然科学学科之间的交叉学科。 三、发展历程 (一)恩格斯的开创性工作 (二)后人对它的传播和发展 四、主要内容 (一)自然观 (二)科学技术观 (三)科学技术方法论 第一编自然观 一、自然观的概念 自然观即对自然界的基本观点或基本看法,具体而言就是对自然的本原、构成、演化过程和人和自然之间关系的看法和观点。 二、自然观发展的历史形态 古代素朴自然观 近代形而上学自然观 现代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当代系统自然观 第一讲古代自然观 一、古中国自然观 二、古希腊自然观 三、古印度自然观 四、古代自然观的特点 一、古中国 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后乃有三皇。——《三五历记》 1.元气说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由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的气组成的。这种气就叫“元气”。元气是天地万物之原始,万物皆是由气之聚合而产生,气聚则物生,气散则物亡。气不仅是构成自然界各种事物的基本成分,而且也是构成人体的基本成分。 庄子说:“人之生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 “气者,生之元也”—《淮南子·原道训》 “天地者,元气之所生,万物之祖也”—《白虎通义·天地》 2.阴阳学说 阴阳的区分:阴是有形的、黑暗的、静止的、雌性的、下降的……;阳是无形的、明亮的、运动的、雄性的、上升的……。 阴阳的关系:事物的阴阳两个方面既相互对立、相互制约,又相互依赖、相互包含、相互转化,互根、互用。阴无阳不存,阳无阴不成;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极则阳,阳极则阴。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就在阴和阳的矛盾统一中产生、发展、变化。 3.五行学说 五行:木、火、土、金、水 四时:春、夏、长夏、秋、冬 五方:东、南、中、西、北 五色:青、赤、黄、白、黑 五音:角、征、宫、商、羽 五味:酸、苦、甘、辛、咸 五脏:肝、心、脾、肺、肾 五官:目、舌、口、鼻、耳 五气:风、暑、湿、燥、寒

最新自然辩证法考试试题及答案

一、古代科学衰落原因 欧几里德写成几何学巨著《几何原本》,在这部划时代历史巨著的示范作用下,形成了共同原始科学结构学科群并对后世科学家进行示范。然而公元415年女数学家希帕提娅遭到基督徒的野蛮杀害,公元529年东罗马帝国皇帝下令关闭雅典的学校,严禁研究和传播数学,数学发展再次受到致命的打击,公元641年阿拉伯人攻占亚历山大里亚城,图书馆再度被焚,希腊数学悠久灿烂的历史至此终结。 由此可得,古代科学走向衰落的原因是: 1.示范作用的极限。示范作用是指科学家利用已在某领域中明确的模式去搞新的研究,但这种末班的应用取决于科学对社会的影响,社会价值观念是否允许人们去利用示范。科学不仅常常和直观相矛盾,还和人们的宗教信仰、价值观念、思想方法相抵触。在古希腊奴隶社会的价值观念中,这种示范作用很难社会化,罗马的一个皇帝曾拒绝用机器搬运神殿大柱,因为那会使奴隶失去工作。几何学建立的原始科学结构在奴隶社会中几乎不能发挥示范作用。古希腊科学发展渐渐陷于停滞状态,而且古代社会对科学的需求比对技术的需求小的多。并且由于科学体系本身的专门性和复杂性,很多科学理论虽然正确,但和人们直观认识不相同,所以科学理论传播特别是方法论上的示范遇到的障碍可想而知。 2.教育和通讯技术的不发达,理论的传播范围有限。思想的社会化需要通过出版和印刷,跨地域的科学交流需要发达的通讯技术。古希腊的文字是写在纸草和羊皮纸上的,价格昂贵,购求和安放均极为困难,科学理论的教育和传播只能是奴隶主这一小部分人的特权,科学社会化程度太小,一旦社会结构面临变化,战争的风云就会摧毁原始科学结构。 3.罗马帝国的征服以及基督教的兴起,使整个古代西方社会文化背景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希腊理性精神受到压制。古代宗教及相应的理性主义精神消失,对上帝的虔诚取代对自然和人生的思索,科学土壤随着古代社会的解体而流失,而原始科学结构在古希腊罗马的社会化程度实在太小,所以古代科学的衰落成为必然。

自然辩证法期末考试

1.何谓创新思维?束缚人类创新思维定势表现极其如何克服? 创新思维指的是产生新思想的思维活动,具有开放性、开拓性、灵活性、独特性、有效性和非常规性等基本特点,创新思维能突破常规和传统,不拘于既有的结论,以新颖、独特的方式解决新的问题。创新思维俗称“点子”,往往可以救活一个单位或一家企业。 思维定势:当面临外界事物或现实问题时,人们会不假思索地采用自己习惯的特定思维 框架进行处理。 思维定势的表现: (1)从众定势:为维持群体的相对稳定,与多数人保持一致,内化为普遍的个人思维准则。(2)经验定势:经验的狭隘性:时间、空间、条件。 (3)理性定势(唯书本定势):过于理想化,容易脱离实际;过于专业化,造成人的片面化,机械化。 (4)权威定势:对权威的尊敬甚至崇拜,不敢逾越权威半步,不敢怀疑权威的理论和观点。 一味“听话”、总是“服从”、外在泛化 如何克服:一、跳出从众定势:从众心理就是不带头,不冒尖,一切都随大流的心理状态,不许标新立异。 二、跳出经验定势:经验的狭隘性:时间、空间、条件。 三、破除权威定势:对权威的尊敬甚至崇拜,不敢逾越权威半步,不敢怀疑权威的理论和观点;权威定势的三大表现:一味“听话”;总是“服从”;外在泛化。 四、破除书本定势:破除书本定势的集中训练:读书正反合;团队思索;独木桥边的两人游戏。 2.何谓思维视角,思维视角的主 要表现形式有哪些? 人的思维活动不仅有方向,有次序,还有起点。在起点上,就有切入的角度,称为思维视角。 主要表现形式:1、肯定视角、否定视角;存疑视角 2、过去视角、现在视角、未来视角 3、自我视角、他人视角、群体视角 4、无序视角、有序视角、可行3.谈谈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 如何理解科学研究中的创新思 维? 科学研究方法的程序至少 要包括发现问题,提出假设、概 念操作化、实证检验、得出结论 几个环节。如果一种研究方法不 包括概念操作化与实证检验这 两个环节,这种方法就不是严格 意义上的科学方法。科学方法要 保证研究过程与结论都可公开 检验,因此科学方法要求以共同 规则确定标准,而没有相同标准 就无法做任何检验。 此外,科学研究方法可以帮 助我们了解相关因素之间的关 系;科学研究方法可以帮助我们 了解事物的变化程度;科学研究 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提高预测的 准确率。 提倡科学研究方法有助于 纠正不良的学风。 使用科学方法有助于防止制造 含义不清的新词,有助于防止无 明确逻辑关系的因果解释, 有助于防止不在乎结果的形势 预测。 科学的研究方法具有开放 性,认为自身是不完善的和需要 改进的,因此采取科学的研究方 法还可以有助于培养研究人员 承认错误的品德和改正错误的 勇气。 如何理解科学研究中的创 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发挥人的自主 创新能力,以超越常规的眼界从 特异的角度观察思考问题,提出 全新方案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创新思维是科学研究的核心,面 对越来越复杂的工程技术和人 类遇到的各类复杂的新问题,如 航天载人计划、生态问题、社会 和谐发展等问题,都要求科学工 作者运用创新思维,并且要有意 识地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思维是一种综合性很 强的思维方式,它是多种思维方 式的综合运用,也是多种思维方 式的互补和有机组合。其基本方 面不外乎是概念、判断和推理等 思维形式,比较与分类、分析与 综合、抽象与概括、归纳与演绎 等逻辑方法。具体可归纳为下面 三种方法: 1)系统思维法。 2)发散思维法。 3)逆向思维法。 4.谈谈现代科技发展的态势与特 点. 发展态势:(1)信息科技占 主导地位:集成电路技术的发展 及应用;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及应 用;通信技术的发展及应用 (2)生物技术将成为21世纪 先导技术:基因工程的发展及应 用;细胞工程的发展及应用 (3)其他科学技术的发展: 纳米科学技术取得长足发展;新 能源技术获得突破性进展(核 能、可再生能源、节能技术); 新材料技术得到广泛应用(电子 信息材料、有机高分子材料、符 合材料、纳米材料);海洋开发 与空间开发成为新的热点;环境 科学技术引起高度重视(环境监 测、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废物 资源化、清洁生产、生态农业) 特点:(1)现代科学技术发 展加速化:科学技术成果加速增 长。从科学发现到技术发明与应 用的周期愈来愈短,新技术、新 产品过时的速度越来越快。 (2)科学技术发展的整体化 与综合化:科学技术的相互渗透 于综合----科学的技术化和技术 的科学化,科学与技术发展各自 呈现综合的统一性。 (3)科学、技术、生产一体化 5.谈谈现代科技发展的特点及其 社会影响. 特点:(1)现代科学技术发 展加速化:科学技术成果加速增 长。从科学发现到技术发明与应 用的周期愈来愈短,新技术、新 产品过时的速度越来越快。 (2)科学技术发展的整体化 与综合化:科学技术的相互渗透 于综合----科学的技术化和技术 的科学化,科学与技术发展各自 呈现综合的统一性。 (3)科学、技术、生产一体化 社会影响:(1)形成新的生产方 式:全数字的先进制造方式与先 进服务方式的结合(竞争内涵的 变化);全球化的开发、生产、 销售模式(物流全球畅通)。 (2)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模式: 知识与信息是经济增长的主要 资源(知识创造财富); 科技创新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 力(创新成为企业竞争能力的灵 魂)。

自然辩证法考试答案

自然辩证法题库 1.谈谈你对生态文明社会建设的具体设想 21世纪初是中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阶段。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任务依然沉重。基于中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困境与挑战,中国们必须继续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为主线,以经济发展为核心,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为根本出发点,以体制创新为突破口,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一是加强生态教育,提高全民族的生态道德素质。生态道德意识是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精神依托和道德基础。只有大力培育全民族的生态道德意识,使人们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转化为自觉的行动,才能解决生态保护的根本问题,才能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必须把道德关怀引入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树立起人对于自然的道德义务感,养成良好的“生态德性”。尤其要抓好学校教育的环节,特别要重视青少年生态道德意识的培育和提高,帮助学生树立环境生态观念、环境资源观念、环境道德观念。 二是改革生产方式,做强生态产业。对现行的生产方式进行生态化改造是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现阶段发展生态产业的重点,是要建立起资源节约、环境少污染型的国民经济体系,走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的发展道路。要下决心关停并转那些能源消耗大、经济效益差、环境污染重的企业。发展生态农业,主要包括绿色农业食品和绿色食品原料,生态林业、草业、花卉业,生态渔业,观光农业,生态畜牧产品,生态农业手工业等方面。为此,要研究开发生态技术,防止土壤肥力退化,进行植物病虫害综合防治,实现生活用能替代和多能互补、废弃地复垦利用和陡坡地退耕还林,发展山地综合开发复合型生态经济、以庭院为主的院落生态经济,以及农村绿色产业和绿色产品,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促进农村生态经济的发展。另外,还要重视生态旅游业和环保产业的发展。 三是实施生态工程,全面推进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生态工程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中国的自然、经济和社会特点,“十五”期间,应重点解决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社会最为关心的环境问题:一要加强城乡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加强工业废水和城市污水的生态处理,抓好重点流域、区域、海域的污染防治工作;二要抓好退耕还林还草和植树造林工程,特别是北京地区风沙源治理、天然林保护和沿海防护林等生态工程建设;三要防治大中城市空气污染、危险废物污染,防止生态破坏; 四要加快自然保护区、环境优美城市和生态省(市、自治区)的创建工程;五要继续推进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提高全社会的计划生育意识,确保控制人口数量,确保提高人口质量;六要在鼓励使用可再生资源的同时,控制可再生资源的利用率不能超过其再生和自然增长的限度,提倡少用或不用不可再生资源,防止资源骤减,力争全面推进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 四是完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体系和法律体系。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不仅需要道德力量的推动,也需要政府和权力机关出台必要的政策、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来进行硬约束。要建立综合决策制度,用政府的权威保证生态环境免遭破坏。特别是在制定规划、计划及重大经济行为的拟议过程中,充分发挥政府综合决策的作用,把生态环境目标和经济发展目标结合起来、统筹考虑,以从源头上解决对生态的危害问题。要适时出台相关政策,用宏观调控手段引导生态建设的积极性。包括:引导生态型项目开发的扶

自然辩证法考试题及答案详解

1、什么是自然辩证法?你认为学习自然辩证法有什么意义? 2、如何理解自然界的辩证运动? 3、试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内容? 4、系统自然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举例说明学习系统自然观的意义? 5、生态自然观的基本观点是什么?依据生态自然观的基本观点如何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6、试述现代科学的本质与特征? 7、科学研究的一般环节是什么?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对你的研究工作有什么指导意义? 8、试述技术的本质、特征与发展的动力什么? 9、试述工程、产业的本质与特征? 10、你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11、如何理解创新型国家建设? 12、根据创新型人才的素质特点并结合个人专业谈谈如何才能成为创新型人才? 1.什么是自然辩证法?你认为学习自然辩证法有什么意义? 1、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一个分支,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组成部分,自然辩证法也是关于自然界辩证运动的整体认识。 2、自然辩证法强调的是对自然界总的认识而不是对细节的认识,所谓的自然界是广义的自然界,包括天然自然和人化自然(被科学所认识的自然)、人工自然(被技术改造的自然)、社会自然(被产业产出的自然)。自然界的辩证运动包括天然自然转化为人化自然地运动、天然自然(包括人化自然)转化为人工自然的运动、人工自然向社会自然的转化运动。 3、在转化过程中对科学、技术、工程、产业有了认识即科学指把天然自然转化成人化自然的手段;技术指把天然自然(包括人化自然)转化成人工自然的手段;工程指把天然自然(包括人化自然)转化成人工自然的另一种手段;产业指把人工自然转化成社会自然的手段。 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 ①学习自然辨证法对人的全面发展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拓展了分析问题的视角,让我从以前的单面思 考问题转变成有了总观全局的意识。 ②有助于培养研究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③有助于培养研究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态度; ④有助于提高研究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 ⑤有助于研究生树立科学发展观 如何理解自然界的辩证运动? 3个 试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内容?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分为运动自然观、系统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 1、运动自然观的内容有以下3点: 自然界存在辩证运动,自然界指广义的自然界包括三大运动:天然自然向人化自然的转化,天然自然(包括人化自然)向人工自然的转化,人工自然向社会自然的转化。辩证运动是多维的。 自然界不仅是事物集合体也是过程集合体。要从天然自然向人化自然的转化中理解科学,从天然自然(包括人化自然)向人工自然转化中理解技术工程,从人工自然向社会自然转化中理解产业。 任何变化都在一定的社会制度下进行。共产主义建立在人工自然和天然自然统一的基础上,共产主义等于人道主义也等于自然主义。 2、系统自然观的内容: 1)自然界本身是一个系统。系统是由若干具有特定属性的组成元素经过特定联系而构成的、与周围环境相互联系的、具有特定的结构和功能的整体。系统与外界之间有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 2)系统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系统的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

自然辩证法考试复习总结

1.什么叫自然辩证法?其性质和研究对象是什么? 答:【自然辩证法】是研究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一般规律、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科学,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于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成果与活动进行哲学概括与总结的产物。【对象】: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性质】: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学科。它从自然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方面,研究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是科学技术研究的思想理论基础。【内容】:主要以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为研究内容,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方法论是自然辩证法的基石,自然辩证法仍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织部分。【范围】:它的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涉及如下广泛的领域:自然界—科学—技术—社会。【体系】:自然辩证法的体系和主要内容是:自然观—科学观—技术观—科学技术与社会。 2.辩证法的基本思想? 答:(1)从辩证唯物主义和自然科学发展规律出发,主张物质是运动的,各种运动形式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主张以科学知识为基础并在科学思想的高度上进行哲学抽象--自然观。(2)主张以科学社会学和技术社会学的研究为基础,进而对科学技术与其他社会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做价值论分析,和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外部动力及其社会控制进行研究,寻找出科技、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基本途径-科学观。(3)从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出发,着力研究在科学技术活动中普遍使用的各种方法起作用的条件、制约因素以及它们的总体结构,概括和总结当代科学和技术研究活动进行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抽象,形成对科学技术活动的系统认识-科学方法论。A、自然观:以各种不同形式相互转化为中心和流动循环的自然观。B、科学技术方法论:以实验和假说相结合的辨证综合方法论。C、科学技术观:科学技术是社会生产力的构成因素,它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杠杆。 3.怎样理解自然辩证法各项科学内容间的相互联系? 答: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内容有3个部分:自然观、科学观和方法论。A、自然观:研究自然界、认识自然界的过程中形成的对自然界总体的看法。包括自然界得起源、演化、存在方式。是以各种不同形式相互转化为中心和流动循环的自然观。B、科学技术方法论:以实验和假说相结合的辨证综合方法论。提出科学问题,选题,依据题目收集材料,分析材料,提出观点,进行对观点的验证、鉴定。C、科学技术观:对认识自然界的成果形成一种看法。科学技术是社会生产力的构成因素,它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杠杆。【关系、相互联系】:A它们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反映了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观和社会历史观在自然实践的基础上的一致性。B自然观和自然科学是对自然界的反映,自然观和科学决定方法论,自然观导致科学观的产生。C科学观对自然科学有指导作用,对自然科学的研究可提升为科学观。D自然观指导自然科学,自然科学的发展制约着自然观。E科学方法论既推动自然科学的研究,又推动认识改造自然界。 4.为什么说自然界是一个过程的集合体? 答:A整个自然界的发展是由一系列转化过程构成的集合体。物质世界是运动的,各种运动形式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观点,我们可以把运动看作是时间和空间内的位移变化,运动要有一个过程,自然界中的各种事物发展其实就是在一系列运动过程中实现的。B自然界的组成是由一系列过程构成的集合体。自然界是建立在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的演化过程集合体中。5.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产生的直接理论前提是什么?(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科学前提是什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