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3_改革开放给城乡带来的变化

613_改革开放给城乡带来的变化
613_改革开放给城乡带来的变化

合肥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

实践报告题目改革开放给城乡带来的变化课程名称毛中特

指导教师胡彩林

系别/班级电子系12级通信工程(1)班姓名(学号)张星(1205021041)

合肥学院思政部制

前言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经之路;改革开放是我国的强国之路,是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为了深入了解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我们选取合肥市作为研究对象,来探讨一下改革开放在我们家乡发展过程中起到的作用以及各方面的具体变化有哪些。

一、关于改革开放

(一)经济发展

通过关于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方面的调查可知:

1.民生得到显著改善。人民的生活质量得到了巨大的提高,消费形式呈现多样化。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时与社会生产紧密联系的,实践证明,改革开放给我国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

2.经济体制的改革初步建立促进了我国的经济发展。经济体制的改革为创业、就业问题提供了解决办法,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充分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先进各国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经营管理制度与方法的、又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而推动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3.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改革开放作为一场新的伟大革命,不可能一帆风顺的,也不能一蹴而就。虽然出现了官员腐败、贫富差距等问题,出现问题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最根本的是,,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出现问题要及时解决,如针对贫富差距要建立起合理的收入分配调控机制和合理的转移支付系统,针对官员腐败要不断完善监督制衡机制规范权力运行流程等。

(二)政治改革

1.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式实现了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的转变,执政能力不断提高和增强。

2.恢复和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选举制度得到完善和发展,人民当家做主有了更加健全的制度保障,人民民主权利得到充分发挥。

3.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逐步制度化、规范化,加强了与民主党派的合作和协商,实现了对大政方针、重要问题多渠道、多形式的沟通和探讨。

4.推进了基层社会自治,广大人民在城乡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中,依法直接行使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权利,对所在基层组织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实行民主自治,已经成为当代中国最直接、最广泛的民主实践。

5.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少数民族权利得到保障。

6.实行"党政分开"改革,使党政关系进一步明确,党政分开工作取得一定成效。

7.中央与地方关系的调整包括财权与事权从中央向地方的下放,既维护和巩固了中央的权威和领导力,也增强了地方的自主性,焕发了国家的生机。

(三)文化教育

通过调查可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思想方面的发展。在教育方面,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向市场经济的转化,教育工作也进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取消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的政策以及相关法律法规推动了义务教育的普及,“211”工程的开展同学也都深切体会到教育发展的优惠,高等教育已经走入家庭,走近我们新一代的年轻人。促进和推动人们思维方式的深刻转变,是改革开放作为新的伟大革命的一个突出标志。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的消费观念、教育观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要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共同发展。

(四)科技方面

30多年来,科学技术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特别是我国科技领域涌现出一大批重大的创新成果,像载人航天、杂交水稻等,这显示了我国原始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与此同时,我国重大技术装备的自主研发能力也明显提升,高技术产业规模不断壮大。科技在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解决“三农”问题,支撑社会发展和改善民生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五)对外开放

改革开放包括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改革开放的对内改革使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对外开放过程中不仅使我国在经济方面逐渐与世界市场接轨,也在外交方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对外开放中很多外来技术和产品进入我们的生活,使我国的发展与世界接轨,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影响,经济生活的国际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更是一种历史进步。我们要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完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国民经济素质的提高。

二、我的家乡—合肥

合肥,安徽省省会,古称庐州、庐阳。安徽省的政治、经济、教育、金融、科技和交通中心,皖江城市带核心城市,合肥都市圈中心城市,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城市,长江中下游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同时也是华东地区综合交通和通信枢纽之一。

合肥位于安徽省正中央,长江、淮河之间、巢湖之滨,襟江拥湖,沿海腹地、内地前沿、具有承东启西、贯通南北的重要区位优势,曾为扬州、合州、南豫州、庐州、德胜军、淮南西路等治所,有“江南唇齿,淮右襟喉”、“江南之首,中原之喉”之称,历为江淮地区行政军事首府。

合肥市辖瑶海区、庐阳区、蜀山区、包河区、长丰县、肥东县、肥西县、庐江县,代管县级巢湖市,并赋予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合肥新站综合试验区、巢湖经济开发区市级管理权限。土地面积达1.14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达755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12.6%。其中,城镇人口达486万人,乡村人口266万人,城镇化率达64.6%。

合肥是中国首批国家级园林城市、国家级城市信息化试点城市、全国卫生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获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获得城市、全国四大科教城市之一、中国唯一的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国家创新型试点市、中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城市、中国节约集约用地试点市、“电子信息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国家级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试验区”、“国家级汽车及零部件基地城市”、“国家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城市”“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城市”、“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全国最大的家电产业基地”、“中国家电之都”、“中国淡水龙虾之都”、“2009全国最具投资潜力城市”、“中国排行榜·2011中国十大最具幸福感城市”、“2011中国十大美丽城市”、“2011中国十大宜居城市”、2012最佳投资城市”、“坚果炒货之都”、“中国温泉之乡”。根据央视的调查,2012年十大幸福之城排名合肥位列第三。合肥成全国数字城市示范市。2012年入选“2012年度中国特色魅力城市200强,“CCTV2013年十大幸福之城排名榜首”。2013年荣获全国社会管理综合治理优秀城市称号。

三、改革开放给合肥带来的变化

(一) 物质文明的改变

1. 生活方式的改变

(1)衣:改革开放前,城乡居民生活条件差,买布靠布票,穿着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民收入的增加,市场商品的逐渐丰富,人们开始追求新、美的穿戴消费模式,穿着更加讲求舒适大方,服装变得丰富多彩。随着物质的丰富和思想的解放,人们的衣着变得丰富多彩,不少人穿上名牌服装或时装,服饰已不仅仅是御寒的工具,更是人们显示风度、展示个性的方式。

(2)食:吃饭必须靠粮票、油票这个去换。随着改革开放,城乡经济快速发展,消费水平逐步提高,居民的食品消费逐步从追求数量满足为主转入了以追求质量为主的阶段,人们开始在吃上讲科学、讲精细、求营养、高质量。改革开放前,食物匮乏、单调,人们的营养严重不足,有些农村甚至没有解决最基本的温饱问题。改革开放后,十几亿人民的吃饭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人们不但能“吃饱”,还要“吃好”,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绿色食品等科学卫生的概念也日益深入人心。

(3)住:合肥市“十镇百村”新农村改革试验点之一的包河区义城镇董城村,在市农委的指导下,坚持规划先行,在民居建设中实行“改水、改厕、改厨”等同步进行,使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4)行:30年前,合肥人走的道路大多为泥结碎石路或土路,很少有渣油路面。而当时的养护水平也不是很高,县乡公路养护基本采用道工养护、道群公养和群众养护三种模式,养护工具一般为一把扫帚一把锹。那时候平均好路率最高年份也只有62.8%,最低只有34.5%,且优良等级路大多集中在国省干线道路上,县乡公路路况更差。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县乡公路建设、养护和管理开始迎来发展的机遇。近几年来,在市地方处的管理下,我市县乡公路养护管理逐步走上正规化。同时投入280万元购置摊铺机、灰土拌和机、水泥沥青混凝土拌和站、多功能沥青洒布机等40多台套大型养护机械,县乡公路养护机械化率明显提高,养护水平和养护工艺有了长足的发展,大大提高了公路养护质量和养护效率。2001年年底,县道好路率就从不足40%上升至77。16%。

金寨路旧貌金寨路新貌

2.文化事业基础建设的改变

改革开放前,全村的中小学校舍设施十分简陋,文化设施非常落后。如今,一座座现代化的文化活动中心已在镇里建立起来,可为本乡农民提供图书、影视、歌舞、棋牌,甚至培

训、上网等全方位服务,大大丰富了农民的文化生活。村里所有中学、小学现已全都迁移到新建镇上,新建了宽敞的校舍,更新了教学设备,充分享受现代化的教育资源。

(二)精神文明变化

改革开放前,由于物质文明建设比较薄弱,人们只追求温饱,而精神层面需求较小。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发展,人的物质生活水平改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长。

1.文化消费水平增长,文化需求多层次

改革开放前,人们在温饱问题尚未解决的情况下,自然不太注重精神文化的需求,改革开放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文化消费增多,买书、订阅报刊、看电影、观赏舞蹈、表演、戏剧、旅游等等反映了大众多样的文化需求。

2.城乡注重精神文明建设,各类文化活动齐放光芒

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给社区居民提供了一个休闲、娱乐、学习的场所,深受大家喜爱。在社区文化活动中心里,看书的、练书法的、学画画的各得其乐。图书室内各类书籍刊物以及电视、投影仪、电脑等设施齐全……为丰富居民的业余文化生活,一些社区居民自觉建立文艺队,分舞蹈、武术、健身球、太极拳等兴趣小组,每天早晚在各小区广场表演锻炼,社区还专门请了体育指导员进行指导。

在农村,村委会专门建立了“农家书屋”,为广大村民提供许多有关农业技术指导的书籍,以及各类生活杂志和儿童喜欢的漫画书籍等,丰富了村民们的闲暇生活。除此之外,村民们还根据当地传统,举办特色的文化活动,如庙会、美食节、舞龙灯、戏曲表演等等,展现了新时代多才多艺的农民精神风貌!

(三)经济飞速发展

改革开放以后,合肥市经济呈快速发展势头。1978-2007年GDP年均增长13.3%,“六五”、“七五”、“八五”、“九五”、“十五”及“十一五”时期前两年,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4.3%、6.5%、16.3%、14.5%、16.5%和17.8%。

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合肥经济增长进入加速期,2000-2007年人均GDP年均增速达14.3%。以此速度为基础,实现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人均GDP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目标将大大提前。2007年合肥在岗职工平均工资达到25873元,为1978年的44.8倍,年均增长14.0%,超过GDP增幅0.7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427元,为1990年的8.6倍,年均增长13.9%;农民人均纯收入4486元,为1978年的43.6倍,年均增长

13.9%。居民储蓄由1978年的0.7亿元跃增到2007年的673.09亿元,年均增长26.7%。

四、总结

经过改革开放,合肥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得到快速增长,人们的生活水平日见完善。衣、食、住、行各方面的条件都有很大的改善。希望在接下来的无数个三十年里,合肥市的全体人们共同努力,把我们这坐城市建设得更加美丽,再来创造一次腾飞。我相信,我们的未来不是梦,让我们放飞理想,勇于探索,勇于拼搏,团结一致,求实创新,我们的国际大都市之梦,不远了。我更相信,在合肥人共同的努力下,什么都挡不住我们的脚步,合肥的明天将更加美好!

改革开放给我的家乡带来的变化

改革开放给我的家乡带来的变化 在我国改革开放之前,我国一直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但随着社会的发展,随着时间的推进其弊端日渐明显,使得它却成为了我国经济发展的阻碍,阻碍了社会的发展。为了尽快提升经济发展速度,促进社会的进步,邓小平与党内的开明派开始逐一解决这些问题,这场改革运动的目的是以维持社会主义制度为前提,改变生产中不适应生产发展的管理体制和政策,并建立社会主义下的市场经济。这就是1978年中共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的关于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改革开放也是解放思想,它激发了各行各业的劳动积极性,使得生产力有了很大的提高,是对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具有历史性的转折点,为我国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提供了基本的动力。 改革开入三十多年来,不仅为我国的城市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也促使我国农村的经济有了飞一般的改变,以前的农村是落后封闭的,现在的农村是开放而先进的,下面我就从我所感受到的几个地方谈谈改革开放对我的家乡带来的变化。 我所能感觉到的最多也就是20世纪90年代至今的变化,更早从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可能只能从别的资料上得来一些,但就我所能知道的事实已经足以说明改革开放给我国农村带来了很多的益处! 改革开放以前,农民的税负很重,且当时的科技还不够发达,同样的土地上,由于种子的好坏、种植的方法、肥料等因素,在当时得到的农产品于交税之后几乎只能勉强供一家人生活,根本不可能对外输出;而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科技有了较大的进步,农民有了更好的种子,更科学的种植方法,单位面积上所得的农产品是之前的几倍,加上之后国家富强,对农业税的减免至最后的免除,现在的家乡,不仅能够自给自足,还能对外输出农产品,农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大的改善,改革开放让国家变得富强,从而国家有力量来扶持农村,最大量地减轻农村的负担,现在不仅不用交税,国家为了缓解城市压力,甚至利用各种政策鼓励大家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的变化研究报告 “再不实行改革,中国的现代化事业就会被葬送。”30年前,一个伟大领袖,一个中国新时期的设计者——邓小平代表亿万人民,顺应历史潮流,打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大门,中国从此走向世界,世界从此认识中国,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也从此开始…… 30年前中国刚从“十年文革”中挣扎出来,社会各方面都是千疮百孔,相当落后——中国当时没有一公里的高速公路,向外学习的中国访问团,归国后印象最深的是外国时速百里,宽阔的高速公路;中国当时是名副其实的“自行车王国”,自行车是人们主要的代步工具,汽车也许是奢望;中国当时,人们的信息来源是收音机,人们联络的唯一介质是信。农村家中的电器也正如赵本山所说——手电筒,城市中人们见到电视吃惊的是这个黑匣子里的人竟然会动;鸡、鸭、鱼、肉对于城市人也不只是顿顿就有,对于农村来说那更是奢望,就算是过年也不会悉摆桌面,当时的人问路会喊“同志”;当时的人民休闲娱乐会去跑步、爬山;当时,当时,当时的一切似乎都是那么落后,至少和改革开放后相比——现在的中国高速公路总里程稳居世界前列,改革开放后自行者慢慢减少,摩托车、汽车开始慢慢取代自行车的“王者”地位,汽车不再是奢望;现在的中国网民总数世界第一,互联网取代收音机等,成为当前主要的信息载体,人们的嘴耳获取信息的地位下降,鼠标上、键盘上的手指,盯着显示器,发光的眼睛成为新时期的主将;本山大叔所说的家用电器,开始成为收藏馆的新爱。中国的家庭发生了巨大变化,农村家庭中电视机、电冰箱、空调等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也开始慢慢拥有,城市中家用电器、微波炉、电脑等悉数登场。人们的腰包鼓鼓起来,各种“山珍海味”进入了寻常百姓家,而这时的人们开始崇尚健康饮食、绿色饮食,不但要吃饱还要健康。这时的人们休闲娱乐可以去健身房、游泳馆、游乐场,可以去巴黎艾弗尔铁塔品味浪漫,可以去德国慕尼黑阿尔贝斯山滑雪,可以去日本富士山等待樱树花开,可以去希腊投入蓝色爱琴海,可以去撒哈拉体验横穿沙漠的刺激,去夏威夷冲浪,去,GO! 一、衣食住行的变迁 1.衣:由穿暖到个性化 近30年来,城乡居民消费生活变化最快、最大的是服装。不仅衣着数量大幅度增加,而且穿着质量明显提高,服装功能也由过去的单纯遮体御寒演进为体现个性化的审美意识与塑造自我形象。人们的衣着原料和质地提高,成衣率也不断提高,购买原布自己动手做衣服的数量减少。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年服装生产量只平均每人一件,而今高档商场、品牌专卖店里的国际名牌服装琳琅满目,各种品牌、不同款式的服装争奇斗艳,使我国居民服装绮丽多彩。 2.食:由吃得饱到吃得好 这一变化,首先表现在粮食消费比重下降,表明人民不再为吃饱而发愁。而在粮食消费内部构成中,对玉米、高粱、红薯等粗粮消费明显下降,而对大米、小麦等精细粮消费上升。在主食消费比重下降的同时,副食特别是动物性食品消费的比重明显提高,在对原粮消费相对下降的同时,对加工食品特别是风味、疗效、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变化 转眼之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早已有了32个年头了。在这32年当中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大家都知道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新的伟大革命。不错,要是没有当初的邓小平一声令下喊出来改革开放的口号,谁又能知道今天的中国是什么样子的呢? 首先,改革开放使得中国国民经济持续增长中国改革开放30年,保证了和平稳定,建立起全面的物质生产体系,经济建设取得显著成就。 沿海地区,从南到北,形成了广阔的前沿开放地带,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建立了以珠海为中心的经济特区,使工业规模显著扩大,产业结构渐趋合理,所有制结构日益完善,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形成了行业分类广泛、技术含量较高、外向度突出的工业格局。按照近几年统计显示,1997年国内生产总值已达246.97亿元,比1978年增长8.1倍,平均每年递增11.7%增长. 改革开放不仅仅使国内的生产总值达到了大幅度的提升,也使得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自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推行了以家庭为主的联产承包责任制。他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使农村经济由单一的农业生产发展为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农工建运商服综合经营的新局面。农民们的大力发展畜牧业,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步伐。畜牧业是促进农村经济增长,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容忽视的就是中国的工业的建设,充分发挥了工业生产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为全市经济发展起到了主导作用。 中国通过调整工业结构解决轻重工业的比例失调问题,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上了正确的道路,从而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而且还可以促进三大产业的协调发展,进一步的带动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 其次,,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得到了大大的提高。自从2001年中国申请加入WTO组织来说,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发生了不可忽视的变化。紧接着就是2001年中国的申奥成功2001年7月13日北京时间22:00,万众瞩目的2008年奥运会举办城市终于在莫斯科国际奥委会第112次全会中揭晓。萨马兰奇雄浑的宣告声中只有一个名字:BEIJING! 中国北京凭借其过人的优势,完美的陈述报告,在五个2008年奥运会申办城市中脱颖而出,夺得2008年奥运会举办权,也是世界给中国最大的肯定。之后神州五号,六号乃至七号的升天,是中国成为继俄罗斯和美国之后,世界上第三个将人类送入太空的国家。都证明了中国无论是在经济上面还是在科技上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这一切的一切都证明中国不再是停留在1840年鸦片战争时期那个任人宰割的中国了。 再次,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城乡居民和城镇职工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吃的方面,人们由量的满足向质的方面提高,人们饮食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并趋于优化。我国商品早已告别短缺,进入物质资料相对丰富的年代,七、八十年代“吃粮凭供应,副食要票证”的状况一去不复返了,人们的生活消费总量增加,在质量上面也是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改革开放带来的文化生活的 变迁

改革开放带来的文化生活的变迁 引言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我国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30年,给人民生活带来巨大变化、给世界带来深刻影响的就是改革开放。 随着生活质量也提高了,人们文化娱乐生活发生巨大改变。改革开放30年后的今天,许多不同年纪、不同阶层的牛城人,都能在自己的生活中找到自己喜欢的文化娱乐方式。从沉寂单调到丰富多彩,娱乐化时代为我们的生活打开了另外一扇窗,也让我们惊叹着生活日新月异的变化。 一、文化生活的变迁 从九十年代开始,在改革开放提出的新农村建设的带领下,大多数的城市和农村经济便开始了长期迅猛的发展,不少群众的物质生活也上了一个台阶,在经济的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文化的发展,改善了人民原有的精神文化生活。 我们欣喜的看到,自九十年代后期到现在,一度单调沉闷的文化生活逐渐变得丰富多样,看日本漫画、看美剧韩剧、打扑克、看各国电影、上网、玩电脑游戏等文化娱乐活动得到广泛接受和普及,发展到现在,大部分的农村家庭都有彩色电视,几乎每个城市家庭都有个人计算机,各个城镇也有许多文化场所,如:音像制品出租、书报刊出租与零售、网吧等,电影院也不再只有国产影片,多媒体的网络传播也迅速的发展普及。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得到很大的丰富和改善,国内的精神文化建设也发展迅速。

从一年难得看上几回的露天电影,到个性化的家庭影院;从收音机中收听样板戏,到遍地开花的KTV;从单纯地追求“吃饱饭”,到追求生命质量的健身运动;从打台球到网络游戏,从小人书到BBS……人们休闲娱乐方式的变迁,折射出改革开放30年经济的发展、时代的进步。路变宽了,楼变高了,我们的精神世界也悄然地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收音机和唱片机才开始流行。在当时,收音机属于奢侈品,每台收音机售价20至30元,而当时的月工资也就20多元。平常休息的时候,他一般都要打开收音机听听新闻,收听小说故事,听一些流行歌曲,如当时最流行的歌曲有《东方红》、《社会主义好》、《咱们工人有力量》等。随着人们对娱乐生活质量不断的追求,光靠收音机难以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在1979年的时候,唱片机就进入人们的视野了。当时唱片机很贵,每台要100多元,因此,买唱片机的人并不很多。很多人是买唱片机的零件请人制作唱片机,这样价格要便宜一些。 进入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录音机和电视进入人们视野,并迅速流行起来。不少农村出现了“万元户”,城市里工人的工资也涨了许多,录音机走进千家万户。1983年央视首开的春节联欢晚会几乎成为全国上下一顿无比丰盛的美味佳肴,后来,电视开始走进百姓家庭,当时都是黑白电视机。与此同时,录像也开始出现了,当时人们主要是在电影院看录像。那时候,电影院已经非常普及了,并出现了立体电影院,而且影片也丰富多彩,如当时流行的电影有《庐山恋》、《天云山传奇》、《喜盈门》、《南昌起义》、《西安事变》等。 二、文化冲击 通过在网上查询资料以及我个人对自己在成长过程中的回忆,我知道,从七八年末到90年代初,正是由于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以及市场经济的逐渐形成,使全国城市和农村的整体面貌也有了很大改观,于此同时,由于外来文化的冲击,以及历史原因所造成的那一代人自身文化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特设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特设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以电影产业改革为例 【摘要】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与灵魂,是一个国家最深厚的软实力。纵观世界文明史,一个民族最被后人铭记的恰恰是它的璀璨文化,西方有古希腊与古罗马,东方有中国的春秋战国时代。新中国建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迅速。本文通过个案分析——梳理新中国电影文化由电影事业到电影产业的跨越式发展的全景式过程——试图探寻我国文化发展的路径选择。答案往往隐藏在历史之中,笔者通过回顾新中国建立以来电影史的发展,得出了市场化才是文化发展的最终选择。文化产业满足的是精神消费需求,更强调尊重消费者的“自我意志”,这就决定了文化产业必须以市场为导向,政府应该简政放权,完成由文化管理者向文化服务者的角色转变,降低文化产业的市场准入门槛,大力支持民营资本和外资进入各个文化产业领域,营造自由、开放、包容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环境。 【关键词】社会主义文化文化产业电影产业市场化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内容,文化体制改革是我国全方位改革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党的十八大关于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任务和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总体要求,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对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作出新的重大战略部署,鲜明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以激

改革开放带来的变化

从我身边浅谈起改革开放的影响 改革开放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中国开始实行的改革经济政策、对外开放的政策。改革开放包括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中国的对内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土地承包责任制”,于是拉开了我国对内改革的大幕;对外开放是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中国的强国之路,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改革开放同时也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项根本方针。由于文化大革命,给国家留下了严重的局面弊端:生产力发展缓慢,人民温饱没有解决,科技教育落后等,所以面临这种局面我们必须改革。今天已经是改革开放的第三十二个年头。改革开放给我们后人带来了很多的益处。 小时候经常听妈妈提起她小时候的事情。我的妈妈出生时在60年代,她和我说她们小时候的生活环境,相比之下我觉得,我们现在的孩子真的是幸福多了。所以我们更要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这都要归功于改革开放带给我们的这一切。 妈妈是改革开放的亲历者和受益者,伴随改革开放的就是高考制度的恢复。在78年的那年冬天,关闭长达十年之久的高考大门终于又重新打开。听妈妈说那年的高考,犹如中国大地上的一声春雷,改变了整整一代人的命运,使得整个国家也开始有了新的活力。我妈妈的很多老同学都是当时第一届的大学生。现在看来,一年一度的高考似乎只是一种规模扩大了的例行公事的人才选拔方式,和当今的选秀节目大同小异,人们早已习以为常。但对于30年前的千百万的知识青年而言,高考不啻于一场命运攸关的鏖战。是高考,改变了妈妈他们那一带人的命运;是高考,书写了他们崭新的人生目标。没有改革开放,迎接他们的,只有一条路,那就是:面朝黄土背朝天老老实实的做一个普通农民。和我的祖祖辈辈一样从事农业生产。是改革开放,让当时的农家子弟们也都能进走大学读书。相对于改革开放前的封闭,条件的不好、改革开放以后我们看到的是,越来越多的现代化教学设备开始走进学校,走进教室。科技的推动发展给我们物质学习上提供了相当大的帮助。 改革开放的30多年来,是我国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也是居民收入增长最快、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由于实行党的富民政策,人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随着改革的发展,我们的分配制度和格局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尤其是十六大确立的收入分配政策,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有利于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拉近国民的生活水平。相比就旧社会捧着啃窝窝头,喝稀饭,人民大众不能温饱,物质上的极为有限。到如今丰衣足食,安居乐业。可见改革开放给我们人民大众带来的是百利而无一害的。我们的收入差距正在逐步拉近。我爸爸由于家境的原因,中途给辍了学,很早就踏入了当时那个比较平穷的社会。因为没有学历,所以只能做一些出卖自己体力的劳动来养家糊口,记得小时候,爸爸一个月甚至半年才能看到一次(因为从小比较艰苦,又没有很高的学历,爸爸只能做一些类似木匠,泥匠的苦力活,就是等于现在的建筑工人),每天都要跟着他的队去接活干。每次看到他都是身上脏兮兮的。而每个月的收入确只有几十块,在当时,听爸爸说几角甚至几分钱就能买到一大碗豆腐花,在他们的年代似乎觉得有碗豆腐花吃已近是很奢侈的了。而现在我们的生活是过得一天比一天好,物质上一天天的在富足起来,不再像是在我父亲那个年代,不必在过回旧社会那种吃不饱穿不暖的状况下了。所以我感觉自己真的很幸运,这都是因为改革带来的巨大益处。再回过头来看看现在,比起当时的条件真的不知道要好多少了,所以我很庆幸能生活在这个时代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特设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以电影产业改革为例 【摘要】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与灵魂,是一个国家最深厚的软实力。纵观世界文明史,一个民族最被后人铭记的恰恰是它的璀璨文化,西方有古希腊与古罗马,东方有中国的春秋战国时代。新中国建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迅速。本文通过个案分析——梳理新中国电影文化由电影事业到电影产业的跨越式发展的全景式过程——试图探寻我国文化发展的路径选择。答案往往隐藏在历史之中,笔者通过回顾新中国建立以来电影史的发展,得出了市场化才是文化发展的最终选择。文化产业满足的是精神消费需求,更强调尊重消费者的“自我意志”,这就决定了文化产业必须以市场为导向,政府应该简政放权,完成由文化管理者向文化服务者的角色转变,降低文化产业的市场准入门槛,大力支持民营资本和外资进入各个文化产业领域,营造自由、开放、包容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环境。 【关键词】社会主义文化文化产业电影产业市场化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内容,文化体制改革是我国全方位改革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党的十八大关于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任务和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总体要求,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对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作出新的重大战略部署,鲜明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以激

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为中心环节,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这为我们在新 的起点上加快文化改革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1 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在中央的科学决策和正确领导下,文化 体制改革由点到面、逐步推开,取得重大突破和阶段性成果。中央确定的文化 体制改革阶段性任务基本完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框架初步建立,文化产业规 模和实力不断壮大,文化市场空前繁荣,精品力作大量涌现,文化走出去日益 拓展,文化改革发展开创了新局面,初步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 展道路。实践充分证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符合文化发展 规律,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根本途径 和必由之路。 文化产业以创新创意为核心,具有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回报高、吸纳就业广、易与新技术对接、易与相关产业融合等特点,因此被称为朝阳产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发展,2009年9月,国务院颁布《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标志着文化产业已经上升成为国家战略性产业。2 电影产业是文化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处于文化产业的核心层,它是 以文化传播功能为基础,以市场为目标,以创造效益为目的(经济效益为主, 兼顾社会效益),为社会提供电影产品及相关服务的一种产业集合。电影产业 是具有一定的生产规模、较强的融合渗透性、较高科技含量和文化附加值的产业。从产品生产的角度看,电影产品是电影企业按照市场规律进行生产、分配 和消费等一系列活动的总称。 自产业化改革开始,我国电影产业以约平均30%的年增长率超高速发展,2012年中国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电影市场,2015年我国电影票房超过440 1雒树刚(文化部部长):《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人民日报》,2013年12月03日07版。 2雒树刚(文化部部长):《“十二五”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辉煌成就》,《光明日报》,2015年10月10日。

改革开放中国文化的发展”

【演讲主题】:改革开放与中国文化产业的新发展 一、自从上个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开始真正向世界敞开国门,这个时候,世界各国的文化开始大规模地涌入中国人的视野中,而许多作为中国对外宣传的部门或者说是机构抑或是组织,它们也正在逐步改变它们在政治形态或者说是带有政治语言的角色,而开始逐渐转型为“文化产业”,就像一些报业,一些电视传媒页,他们也尝试把自身的角色变得更加多样化,并不局限于代表官方正统角色的一种外宣或者是内宣,他们逐渐变得灵活,试图向文化产业方向迈进。 文化产业是一个至今依然有颇多争议的概念。因为人们很容易地想到,市场并非文学艺术等强调个性化和创造性的活动理想的发展场所。我们并不否认艺术创造基本上只能是一种个人行为,但这只是站在艺术的立场上所作的评判。倘若我们的最终关怀是人而不单单是艺术,我们就可以从社会发展以及现代化的角度来看待文化。因此,在我们的视野中,文化可以作为产业被运作。文化产业首先是一种产业,制作的是大众文化,目的是追逐市场利润。那么,除却满足企业的经济利益,文化产业还能有什么功能呢?我们认为,文化产业还可以在意义形态上满足大众的精神诉求,在意识形态上维护国家的文化安全。 作为一个传统共识,人们都认为企业是文化产品的生产者,大众是文化产品的消费者;文化产业乃是一种商品拜物教的结果,文化企业生产什么商品,取决于这些商品能够实现什么市场价值,利润的追逐决定了文化形式的性质;消费者在文化产业中占据的不是主位而是客位。换言之,文化产业的内容不是大众自己所为,而是文化企业按照自己的判断炮制出来强加给大众的,其初衷并非为满足公众自身的精神诉求。但是,文化产业的内容果真是权力阶层或知识精英的一种强势控制和傲慢教导,而不是来自大众自身,来自他们经验模式的自然表达?果真能诱使大众为一种虚假的感官快乐而牺牲许多历久弥新的价值观念?事实上,传统共识的前提即大众之于文化产品仅是消费者而非生产者,是值得怀疑的。任何一个文化产品,都具有金融经济和文化经济的双重价值。金融经济注重的是交换价值,流通的是金钱;文化经济注重的是使用价值,流通的是意义和快感。这“意义和快感”是消费行为的结果,消费者在此成了“生产者”。因此,将文化产业框定在纯粹的利润追逐之中,是有失偏颇的。 还需指出,文化产业的内容不纯粹是一个底层社会的自唱自叹,它还是一个具有潜在解放力量的自足的资源。从社会经济角度看,电影的生产和汽车的生产一样,为市场经济的原则所决定,文化和物质的产品似乎没有真正的区别。但是,文化产品毕竟不同于一般商品,它承载着一定民众乃至一些国家的价值观念,这种价值观念以某种隐蔽的形式和方法,表征了对现存社会秩序的叛逆和反抗,表述了对统治阶级推行之意识形态的抵制和颠覆。因而,文化产业实际上提供了可能是完全不同于主流或官方文化的另一种视野和行为方式,维护了社会稳定。 文化产业的双重属性决定了它的发展对意识形态变迁在三个方面起着促进作用:第一,文化产业发展是全球化时代意识形态传播的现实基础。(而改革开放后,中国真正向世界敞开了国门,中国与世界的交流更加密切,各国的多种文化开始涌入中国,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第二,文化产业发展使意识形态具有更强的时效性和更广的影响范围。(文化产业就是一种大众传播)第三,文化产业发展使意识形态变迁更具隐蔽性。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巨大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巨大变化 心理健康教育 院系:日本语学院 年级: 2009级 班级: 11班 班内序号: 05 姓名:张帅 2010年2月1日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巨大变化 张帅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变化世界感叹。期间,领导人的正确领导,国人的共同努力,战略方针的高效有力,等等,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打下基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78年到2006年间,中国经济总量迅速扩张,国内生产总值从3645亿元增长至21,0871亿元,增长近60倍!2008年面对十几个省份百年不遇的冰雪灾害,四川汶川大地震,中华儿女众志成城,手挽手将一个个磨难阻击在脚下!当然,在教育、科技、航天等领域,中国的进步,有目共睹! 下面,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进行一下简单的总结。 改革开放以来的八大成就 (1)建立全面物质生产体系 中国改革开放30年,保证了和平稳定,建立起全面的物质生产体系,经济建设取得显著成就。中国已经由初级工业经济转变为高级工业经济,包括钢铁、家用电器在内的许多工业产品生产居世界第一位。与此同时,中国经济规模和经济总量也不断扩大。 (2)国际地位持续不断提高 中国改革开放30年,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快速经济增长使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不断上升。 (3)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体系 以加入WTO为标志,中国经济已经完成市场化和国际化进程,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和经济全球化浪潮之中。 (4)经济增长变得更加稳健 中国的改革开放释放出巨大的生产力,政府主导、大力投资和不断强化的工业经济使中国经济增长一直高于世界经济增长水平。社会经济取得全面进步 (5)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中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同时,经济发展水平大幅度提高。1978年中国人均GDP为381元,按照1980年1美元兑换1.53元人民币汇率计,约合14 9美元。2007年中国人均GDP上升到2640美元,比改革开放前增长了17倍。 (6)教育发展取得长足进步 教育发展是衡量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指标。改革开放30年,中国教育发展取得长足进步。1978年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数只有16.5万,占当时中国人口总量96259万的0.0171%。2006年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数达到377.5万,占当年中国人口总量131448万的0.2871%,30年

改革开放开始后中国文化发展教学文案

改革开放开始后中国文化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党对文化发展战略进行了长期不懈的探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毛泽东是伟大的战略家,认为无论是革命战争、社会改造,还是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都应该有全局性的战略指导思想。他的一些关于文化建设的战略思想,至今仍是我们文化发展战略研究的宝贵财富。例如,他的政治经济文化三位一体思想,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的思想,以及繁荣文化的一系列方针原则,为我党全面认识与把握新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战略提供了重要的理论遗产。这些具有创造性的战略思想和系统性的文化理论,奠定了中国文化建设的基础,对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我党继承了毛泽东关于文化建设的战略理论,在文化建设新的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我们党关于文化发展战略的思想,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考察这个生动的发展演进过程,深刻认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中央历届领导集体对文化发展战略的探索及其成果,对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改革开放开始后中国文化发展战略的发展(1978—1992) 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动实践中,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科学地总结以往文化建设的经验教训,对文化“为人民大众服务,为政治服务”的方向进行了调整,创造性地提出并使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范畴,创造性地提出文化建设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战略方针,丰富了毛泽东文化发展战略思想,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构建了基本的战略框架。 1、战略方针:“二为”方向的调整。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提出了文化工作要“为人民大众(工农兵)服务”。这个方针指导了抗日战争后期解放区的文艺创作和新中国成立以后文艺创作的发展。但是,毛泽东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关于“文艺从属于政治”的提法,关于把文艺作品的思想内容简单地归结为作品的第一标准的提法,关于把具有社会性的人性完全归结为阶级性的提法,是不确切的、片面的。“文艺从属于政治”的提法,随后演变成了“文艺为政治服务”的口号。这个不准确的口号连同文艺政治标准和人性阶级性的不确切提法,对新中国成立后文艺的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这种不利的影响表现为:在文化领域以阶级斗争为纲,把两个阶级,两条道路的斗争当作文化领域的主要矛盾;经常地对文化工作者和文艺作品发动一种急风暴雨式的群众批判,“上纲上线”;否定文化工作的主流和成绩,认为在文化思想界被一条“反党反社会主义的黑线”专了政,因而要“坚决进行一场文化战线上的社会主义大革命”,彻底搞掉这条黑线。这也是导致十年动乱的重要原因之一。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鉴于党的工作重点已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同时也鉴于新中国成立后文化工作“左”的教训,我们党决定不再提“文艺从属于政治”、“文艺为政治服务”的口号,而提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1980年1月16日,邓小平在《目前的形势和任务》的讲话中指出:我们现在“不继续提文艺从属于政治这样的口号,因为这个口号容易成为对文艺横加干涉的理论根据,长期的实践证明它对文艺的发展利少害多。但是,这当然不是说文艺可以脱离政治。文艺是不可能脱离政治的。任何进步的、革命的文艺工作者都不能不考虑作品的社会影响,不能不考虑人民的利益、国家的利益、党的利益。培养社会主义新人就是政治……文艺工作对人民特别是青年的思想倾向有很大影响,对社会的

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精编WORD版

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精 编W O R D版 IBM system office room 【A0816H-A0912AAAHH-GX8Q8-GNTHHJ8】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变化 转眼之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早已有了32个年头了。在这32年当中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大家都知道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新的伟大革命。不错,要是没有当初的邓小平一声令下喊出来改革开放的口号,谁又能知道今天的中国是什么样子的呢? 首先,改革开放使得中国国民经济持续增长中国改革开放30年,保证了和平稳定,建立起全面的物质生产体系,经济建设取得显着成就。 沿海地区,从南到北,形成了广阔的前沿开放地带,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建立了以珠海为中心的经济特区,使工业规模显着扩大,产业结构渐趋合理,所有制结构日益完善,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形成了行业分类广泛、技术含量较高、外向度突出的工业格局。按照近几年统计显示,1997年国内生产总值已达246.97亿元,比1978年增长8.1倍,平均每年递增11.7%增长. 改革开放不仅仅使国内的生产总值达到了大幅度的提升,也使得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自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推行了以家庭为主的联产承包责任制。他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使农村经济由单一的农业生产发展为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农工建运商服综合经营的新局面。农民们的大力发展畜牧业,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步伐。畜牧业是促进农村经济增长,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容忽视的就是中国的工业的建设,充分发挥了工业生产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为全市经济发展起到了主导作用。

中国通过调整工业结构解决轻重工业的比例失调问题,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上了正确的道路,从而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而且还可以促进三大产业的协调发展,进一步的带动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 其次,,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得到了大大的提高。自从2001年中国申请加入WTO组织来说,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发生了不可忽视的变化。紧接着就是2001年中国的申奥成功2001年7月13日北京时间22:00,万众瞩目的2008年奥运会举办城市终于在莫斯科国际奥委会第112次全会中揭晓。萨马兰奇雄浑的宣告声中只有一个名字:BEIJING! 中国北京凭借其过人的优势,完美的陈述报告,在五个2008年奥运会申办城市中脱颖而出,夺得2008年奥运会举办权,也是世界给中国最大的肯定。之后神州五号,六号乃至七号的升天,是中国成为继俄罗斯和美国之后,世界上第三个将人类送入太空的国家。都证明了中国无论是在经济上面还是在科技上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这一切的一切都证明中国不再是停留在1840年鸦片战争时期那个任人宰割的中国了。 再次,人民生活水平显着改善,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城乡居民和城镇职工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吃的方面,人们由量的满足向质的方面提高,人们饮食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并趋于优化。我国商品早已告别短缺,进入物质资料相对丰富的年代,七、八十年代“吃粮凭供应,副食要票证”的状况一去不复返了,人们的生活消费总量增加,在质量上面也是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改革开放四十年的文化发展

改革开放四十年的文化发展 【摘要】文化是人民精神的支柱与体现。发展文化已经成为必然的道路。文化 的去向影响着人民的素质涵养,精神层次。甚至对社会,国家安定,世界影响 有着关系。发展文化正成为国家发展的重中之重。我们因该从历史,社会,个 人方面分析并思考。 【关键词】改革开放;文化创新;发展 1 改革开放以来以来中国文化发展的回顾 1978 年党中央开始拨乱反正,中国社会跨入了崭新的发展阶段。改革开放、经济体制转换引起了社会深刻的全面转型。处在这一时期的中国文化既是 这一特定时期的历史产物,同时也是这一时期的历史见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积极改进了对文化事业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在领导新时期文化工作的实践中, 及时地调整和发展了文化艺术工作的方针政策;重申“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明确提出在不违反政治方向的前提下,不仅文化艺术的不同形式、风格 可以自由竞争和争鸣,而且文化艺术作品的思想内容也要百花齐放;制定了繁荣文化艺术创作、发展群众文化活动和加强中外文化交流的许多具体政策和规定;提出了文化产品的生产要以社会效益为最高准则,力求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 益最佳结合的方针;提出了适应政治和经济体制改革需要进行文化体制改革的方针;等等。这些调整和发展为整个中国文化事业的发展开辟了更加广阔的道路。 在“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方针指引下,文化领域呈现了多层次全方

位发展的局面,作为国家意识形态和时代主旋律的主流文化的发展。 1978 年以来,主流文化按照“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原则,进行了拨乱反正、正本清源工作,从而适应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要求。主流文化在审美趣味和操作规律上也与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大众文化发生了互渗,其集中表现便是主流文化作品更加趋于平民化、大众化。主流文化的嬗变显然与改革开放以来社会背景的巨变息息相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工作大局是改革、发展、稳定,文化发展必须与这一大局相适应;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文化活动包括主流文化也日益面向市场,即使主旋律文化艺术品也不能全靠国家拨款,国家只能养活主旋律中的主旋律;大众传媒已经发展到了今天这样一种程度,随着电视频道的增加,大众具有了更多的选择权利;文化终结了为政治服务的口号后获得了相对独立的发展空间,即使与政治关系密切的主流文化也获得了相对独立的发展空间,因之能按照文化艺术自身的规律发展。 在20世纪80 年代,人文知识分子服膺于党的思想解放运动,高举启蒙和理性的大旗,在中国大地上掀起了一场持续近十年的“文化热”。尽管“文化热”有种种不足之处,但它是在改革开放背景下,经济领域、政治领域、社会领域变革在更深层次的思想文化层面的必然反映。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它支持了改革开放,促进了全社会文化观念的更新,推动了社会的进步。90 年代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更深刻而全面的转型、市场经济进一步发育并因之出现了诸多社会问题。人文知识分子承继其以天下为己任的传统,把市场经济与人文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的变化 “再不实行改革,中国的现代化事业就会被葬送。”30年前,一个伟大领袖,一个中国新时期的设计者——邓小平代表亿万人民,顺应历史潮流,打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大门,中国从此走向世界,世界从此认识中国,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也从此开始……对改革开放前后人民生活的变化进行的讨论,我们主要从人们的“衣食住行用”等几个方面的改变进行归纳。 1.衣:由穿暖到个性化 改革开放前,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商品供应严重匮乏,人们买衣服要凭布票,且数量有限,色彩和样式单调。大家都穿着千篇一律的灰色中山装或蓝色解放装,被形容为“蓝色的海洋”. 改革开放后,随着物质的丰富和思想的解放,人们的衣着变得丰富多彩,不少人穿上名牌服装或时装,服饰已不仅仅是御寒的工具,更是人们显示风度、展示个性的方式。近30年来,城乡居民消费生活变化最快、最大的是服装。不仅衣着数量大幅度增加,而且穿着质量明显提高,服装功能也由过去的单纯遮体御寒演进为体现个性化的审美意识与塑造自我形象。 2.食:由吃得饱到吃得好. 改革开放前,食物匮乏、单调,人们的营养严重不足,有些农村甚至没有解决最基本的温饱问题。改革开放后,十几亿人民的吃饭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改革开放后,十几亿人民的吃饭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人们不但能“吃饱”,还要“吃好”,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绿色食品等科学卫生的概念也日益深入人心。这一变化,首先表现在粮食消费比重下降,表明人民不再为吃饱而发愁。在主食消费比重下降的同时,副食特别是动物性食品消费的比重明显提高,在对原粮消费相对下降的同时,对加工食品特别是风味、疗效、方便食品的消费上升。 3.住:由拥挤到舒适宽敞. 改革开放前,人们的居住条件较差。改革开放后,不仅人均居住面积大,而且室内装修和居住环境也有明显的改善,城镇居民住房,由缺房、拥挤逐步向比较宽敞、比较舒适方向发展。住房的质量和配套性也不断提高。 4.行:由闭塞受限到舒适快捷.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交通条件有了明显的改善,铁路、公路和航线的增长都很快。由于经济条件的好转和假期的延长,出门旅游的人越来越多,除乘火车外,乘坐飞机也不是稀罕的事了,开私人汽车出行的人也占一定比重。随着各种运输设施建设的快速发展,我国交通建设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基本形成以铁路为骨干,公路、水运、民用航空组成的综合运输网。 5.用:由物资紧缺到琳琅满目. 改革开放前,代表着当时生活水平的“四大件”是缝纫机、自行车、手表和收音机。改革开放后,彩电、冰箱、洗衣机、空调、电话、电脑、手机已相当普及。城乡居民的用品消费,呈现出以非耐用消费品为主向以耐用消费品为主,以日常生活用品等生存资料为主向彩电、冰箱、空调、微机等发展和享受资料为主,以功能单一、低档用品为主向高科技、多功能中高档用品为主转化的趋势。 6.通讯:由鸿雁传书到人远天涯近 截至目前,中国固定电话用户已达3.6亿多,移动电话用户总数接5.7亿,已成为全球移动电话用户规模最大的国家。如今,无论走到国内哪个大中城市,电话可以直拨180多个国家和地区。 7.娱乐生活方面:从一年难得看上几回的露天电影,到个性化的家庭影院;从收音机中收听

改革开放以来家乡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家乡的变化 到现在为止,我国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三十多年 的历程,从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家乡父辈人的讲述中, 我深深地感受到这三十多年来的改革发展对上一代和 我们这一代人的巨大改观,从各个方面都是如此。据 说改革开放初期,由于我国从一穷二白贫困线上走来, 广大人民的生活水平虽然与解放前相比,生活状况的 确有了很大改善,但当时生活水平还不能满足人们日 益增长的物质与文化需要。普遍物资匮乏,什么东西 都供不应求,“千种商品千种票”。什么东西都要凭 票供应,离开了票无法生活。那时人们只能节衣缩食, 一切只能将就将就,谈不上满足二字,生活窘境,几 乎大家都如此。 而在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出 台了一系列的相关政策,同时国家 还在政策和技术上给予大力支持 和帮助。由于处在这样一个极具发 展前景的大环境中,再加上政府的 大力倡导,很快国内的经济就有了 大幅度的提升,市场经济有了很好 的发展,国内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 气象! 以我的家乡茂名为例,茂名, 位于广东省西南部,南濒南中国 海,北靠祖国大西南。1959年成立茂名市,1983年升为地级市,实行市管县体制。现辖电白县、茂南区、茂港区,代管信宜、高州、化州三个县级市。全市陆地面积11459平方公里,总人口680多万人。茂名是粤桂琼三省交汇点,是广东与广西、海南、四川、云南、贵州5省区经济往来的通道。茂名定位为省域副中心城市,区域中心城市和东西两翼规划发展的三个特大城市之一。 接下来让我们看看家乡具体的一些变化。 1.常说科教兴国,那就先说教育吧。教育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和人生轨迹。在我们农村几乎家家都认为只有读书才能改变子女的一生,读书是跳出农村,摆脱贫困的唯一方法,也是我们在将来求生存的有效途径。 现在我 们这的小学 已经不如我 们那时的多 了,通过竞 争,合并了 一部分,还 有的倒闭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的变化,按你的题意分项如下,供参考:1、政治的变化:法制化程度较开放前得到了提高,依法治理社会取代了过去单靠行政手段治理社会的单一格局;政治体制上的变化,表现为党政分开,政企分开,行政管理逐步让位市场管理等,如,银行、电力、通讯等的公司化;政治形态上的变化,由过去直接管理社会的方式,过渡到大部分实行间接管理方式,主要表现为商品的市场化,职能的指导化,如政府过去管理经济是直接干预,现在主要通过宏观调控.2、经济的变化,一是体制上的变化,从计划经济过渡到市场经济.由国有经济为主的体制形式,逐步国退民进,以致达到现在民营经济占据上风的形式.二是质量上的变化,过去我们经济结构是农业为主,工商业为辅,现在工业主导,三产兴旺,农业稳定的格局,产品结构也更全面、更合理、产品更丰富、功能更齐全.三是总量上的变化,GDP和财政收入,由过去的名不见经传到现在世界数一数二大国.3、文化方面的变化:一是体制上变化,文化产业过去无一例外都是国有,现在绝大多数都是民营.二是文化形式上的变化,过去单一的“样板戏”形式的文化是主流,现在各种文化业态,各种文化元素,各种文化手段都得到了丰富和发展.三是文化质量的变化,过去我们的文化自娱自乐还可以(除国粹),很少在国际舞台上有分量的,现在我们有多种文化业态的东西在世界上有重要影响.4、国防变化,主要是装备制造水平、能力得到了很大提升;信息化程度得到了很大提升;国防尖端技术得到了很大提升;国防协调综合作战水平得到了很大提升.5、科技的变化,主要是科技人才得到很大发展,科技体制发生深刻变化,科技开发与管理更加科学规范,知识产权保护得到有效地加强,科技成果的产出更加丰硕.6、人民生活的变化,主要是一解决了温饱问题,二大部分家庭生活质量得到提高,如手机、私家车、别墅、电脑等为很多家庭所有.三是社会救助体制得到进一步完善,如养老、医保、住房公积金、保险等,但人的精神质量有很大幅度的下降,如社会欺骗盛行,自私自利、没有精神寄托、腐败盛行等等,总之,改革开放主要是带来了物质上的较大丰富,但在精神上弄丢了中华几千年传统美德、品质、变成了物质上的奴隶,社会变得更加不平等.实际上从民族复兴的角度看,是被别人同化过程,是得不偿失的.关键原因,是封建帝制不能清除,没有民主

改革开放以来青年流行文化的变迁(总稿)

改革开放以来青年流行文化的变迁 一、研究的缘起、目的和意义 众所周知,青年处于人格形成的最重要时期。青年所处的环境,特别是文化环境对青年健康成长成才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各种不同层面、不同性质的社会文化形态对于青年群体的影响越来越大。与此同时青年也在创造和累积具有自身属性的文化,并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社会主流文化和大众文化。近年来不断出现的青年流行文化现象,如大众娱乐中的“追星族”现象、网络世界中的“QQ聊天”现象、外来文化中的“韩流”现象及社会生活中的“流行语”现象等,就是其表层的、集中的,也是颇为典型的代表。2005年,“超女”浪潮风靡全国,达到了街知巷闻的地步,这也是以青年群体为主要参与主体的。这些流行文化,看似各有特点,形成的源头又不尽相同,势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当代青年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下,文化的相互融合、互相渗透、互相影响势不可挡,流行文化在我国青年中掀起阵阵热潮且呈现持续升温状态,传统文化的影响力正在缩小,流行文化的触角已经伸延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大学校园也不例外,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除了大众媒体造势之外,同时也关系到时尚文化与传统文化自身所包涵的文化底蕴和各自的文化结构,涉及到青年大学生的价值选择和生活态度。青年作为社会的主干,具有鲜明的个性,所代表的文化体系在整个社会文化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影响着整个社会主流文化的丰富、深化与发展。因此,全面了解青年对流行文化的定位,分析青年所受时尚文化的影响和冲击,对于如何正确引导青年对待流行文化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青年流行文化的相关理论 (一)青年流行文化概念的界定 我国学者陆提出,从“青年文化”的视角看,青年流行文化是现代商业社会中出现的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从文化趣味的代际差异,特别是从文化生产和消费的角度看,青年流行文化并不等同于大众文化,也不完全是流行文化。青年流行文化同主流文化在某些方面相似,但更多的表现为价值观念的冲突与在的紧关系。从青年流行文化的现实状况来看,可以认为青年流行文化是在青年中存在的、具有青年特殊性的流行文化现象。寻求个体意识,而非集体意识,是青年流行文化的主要特征。 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塔德认为,时尚的传播是建立在个人的创造和多数人互相模仿基础上的一种社会现象。青年期独特的“同伴文化”特点,决定“向同伴学习”或“同辈之间互相模仿”成为青年社会化的重要容。正是“同伴文化”的模仿性特点,使流行文化往往发端于青年。我国学者马广海认为:时尚的发展和社会物质生产及文明程度成正比。经济变革带来的新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及其价值观念的变化,会使传统文化在一定的程度上失去原有的价值,各种新的文化现象、价值观念又不断汇集、重组和整合。在传统与现代冲突过程中,青年人总首先面向现代化、热衷改革、创造新鲜,这些都被认为是青年流行文化产生的根本原因。 (二)青年流行文化的传播方式 一种事物之所以会成为风行一时的潮流,其首要基础是受众对于该事物的共同知识成为共享流行事物并获得其意义,不具有该流行共识的人会自然隔离于流行文化之外。在传媒时代,媒体首当其冲成为制造和传播流行共识与流行文化的系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