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岩地区岩溶发育规律初探2分析

白云岩地区岩溶发育规律初探2分析
白云岩地区岩溶发育规律初探2分析

黔东南白云岩地区岩溶发育机制研究

张良平,李爱国,宋斌

长江岩土工程总公司(武汉) Zhang Liang-ping ,Li Ai-guo ,Song Bin

(Changjiang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Corporation, Wuhan 430010)

【摘要】贵州碳酸盐类岩石分分布面积占全省80%左右,其厚度占地层总厚的50-70%。以石炭系和二迭系岩层岩溶发育最强。根据岩溶层组的岩性特点,出露面积,构造条件和岩溶发育程度,

对岩溶发育强度进行分区,将全省划分为强烈发育,较强发育,中等发育及弱发育四个大区[1]

(图0-1)。本文以下溪水库工程区岩溶研究为实例,来分析黔东南地区寒武系白云岩出露区岩溶发育机制。提出了影响

Abstract:

【关键词】白云岩 风化剥蚀速率 化学溶蚀速度 岩溶发育机制 岩溶发育强度

Key words: Dolomite ,R ate of weathering and denudation ,Chemical corrosion

speed ,Karst development mechanism ,Karst development intensity

0、前言

黔东南自治州位于贵州东南部,地处东经107°18′~109°35′,北纬25°19′~27°31′,东邻湖南省,南接广西,现辖16个县市,面积30302平方公里,水资源丰富,水能理论蕴藏量210万千瓦,可开发量约125.2万千瓦。位于黔东南镇远、凯里、三都一线以东地区,传统上划定为非岩溶区(V )[1],区内极少或无岩溶地貌发育。随着境内社会经济发展,交通、旅游、中小型水电水利工程开发加快建设,对该区域的岩溶发育状况的研究也进一步加深,研究评价黔东南地区岩溶发育有着深远意义,对工程项目的实施也有着技术指导意义。

紫云罗甸

惠水镇宁关岭晴隆

册亨

望谟贞丰

安龙

兴义市

兴仁盘县Ⅲ六枝普定

六盘水市

织金贵阳市

安顺市荔波

独山

都匀市

三都榕江从江

丹寨凯里市剑河

黎平

龙里天柱

镇远

瓮安

铜仁市

松桃思南

湄潭

遵义市

绥阳

桐梓

仁怀

黔西

金沙息烽

习水

赤水市

道真

沿河

黔西

赫章

威宁

4

Ⅱ2

Ⅱ3

Ⅲ3ⅠⅣⅤ1

Ⅲ5

Ⅲ2

Ⅲ1

Ⅴ2

岩溶强烈发育区

岩溶较强烈发育区岩溶强烈发育区

岩溶弱发育区非岩溶区

分区代码

分区界线

亚区界线

贵州省岩溶发育强度分区图

Ⅱ1

图0.1贵州省岩溶发育分区图(注:[1] 摘自《贵州省水文地质志》)

1黔东南区域地质背景

1.1地层岩性

黔东南地层发育齐全,自元古界至第四系均有出露(图1.1、表1.1)。

)地层大面积出露于三都—凯里—镇远—玉屏一线以东(江南区(Ⅲ)),上元古界(Pt

3

主要是陆源碎岩为主,次为火山岩及火山碎屑岩,少量碳酸盐岩,大部分已变质为绿色。过渡区内少量分布。

震旦系(Z)以海相碎屑沉积为主,过渡区内为粘土夹碳酸盐岩、中粗碎屑岩及细屑岩为主,江南区为炭质岩、硅质岩、杂砾岩为主。

寒武系(∈)下统由碎屑岩组成,其余以海相碳酸盐沉积占优势。

奥陶系(O)地层黔东南地区为台地边缘相,以碳酸盐岩为主,伴有碎屑沉积,江南区仅出露于三都一带,上统和中统大部分缺失,主要为斜坡相碳酸盐岩和碎屑岩。

志留系(S):属于凯里—三都分区,主要分布于施秉以南、黄平—麻江—都匀—山以东、台江—雷山—三都以西,地层发育不全,以壳相碎屑岩为主,夹少量碳酸盐岩,岩相分复杂,底部为底砾岩。

泥盆系(D):泥盆系地层全属扬子地层区凯里小区,为滨岸沉积,下统及中统大部为陆源碎屑岩,中统顶部及上统为白云岩。区内主要出露上泥盆系(D

)薄层灰岩、

3石炭系(C):分布较少,仅出露于三都——都匀以北、福泉——台江以南地区及黎平以东大部,主要是暗色碳酸盐及硅质沉积。

二叠系(P):上统(P

)主要为碎屑岩和石灰岩,呈近南北向,砂页岩夹煤及燧石

2

)主要为碳酸盐岩,以灰岩夹白云岩与灰岩、玄武岩、灰岩夹页岩及薄煤层;下统(P

1

砂页岩,岩相呈近东西向分布。主要分布于贵阳—都匀一带及黎平——天柱一带。

)灰岩及砂三叠系(T):以海相沉积为主,黔东南地区出露较少,以下三叠系(T

1

页岩、薄层灰岩及白云岩、砾屑灰岩、泥灰岩及页岩为主,分布于黎平—天柱一带小部区域。

),侏罗系(J):为陆相红色岩系,地层发育不全,天柱一带仅出露中侏罗统(J

2

以一套紫红色为主的石英长石砂岩夹粉砂质泥岩、粉砂岩。

白垩系—第三系(K—E):零星出露于黄平、台江、镇远、榕江小部地区,属山间断拗或断陷盆地沉积,上白垩系(K2)砖红色砾岩、含砾砂泥岩;K未分:含砂岩、石英砂岩夹泥岩;第三系:N含砂砾粘土岩夹褐煤E:褐红色砾岩、含砾砂泥岩夹煤线第四系(Q):冲积砂、砾及冲洪积砂、粘土;冰碛泥砾。

` 图1.1 黔东南地质构造略图(根据贵州省1:150万地质图绘制)

表1.1 黔东南地区地层简表

1.2地质构造

黔东南地区凯里—岑巩—玉屏—铜仁一线以西位于扬子准地台黔北台隆-遵义断拱

3区),三都—凯里以西、凯里—贵定以南一带小部属黔南-贵阳复杂构造变形区(Ⅰ

1A

1区);三都—凯里——玉屏一线以东位于华南褶皱带台隆贵定南北向构造变形区(Ⅰ

2

(Ⅱ)。

Ⅰ、Ⅱ两大区之间以施洞口断层为界,变形样式是渐变过渡的,与中、上寒武相变3区(贵阳复杂构造变形区)出露地层主要为下古生界及前寒武系,地带走向一致。Ⅰ

1A

褶皱舒缓开阔,枢纽波状起伏急剧,背斜高隆地段常呈穹窿状或短轴状,褶皱轴向主要为北北东,褶曲形态以舒缓开阔型为主,两翼对称,倾角一般只有10°~20°,主干褶曲跨幅多≥10km,长度>40km。向斜多被走向断层破坏,背斜枢纽起伏急剧,高隆地段常为穹窿状。卷入地层主要为寒武系,背斜高隆地段有青白口系,个别出露梵净山群。

1区(贵定南北向构造变形区)分布于东北部,以北东向构造及近东西的弧形黔东南Ⅰ

2

构造为主,构造线方向近于北东并多有S形弧形弯曲。

华南褶皱带(Ⅱ区),构造线方向主要为北东向,以长条脊状褶曲为主。褶皱主体为北东向长条脊状,两翼大多对称,倾角多10°~20°,少数<10°或>30°。单个皱曲跨幅5~10km,长度多>40km。

2黔东南地区岩溶发育特点

三都—凯里—台江—镇远—玉屏一线以东主体属江南造山型褶皱带,地貌上以剥蚀中山、低山、丘陵为主,强切割的侵蚀中山主要分布于雷公山一带,出露地层以上元古界变质岩系为主,该线以西位于黔中丘原盆地边缘,以岩溶丘陵的开阔的溶蚀盆地为主,其次为峰丛谷地、洼地,其中台江—三穗—玉屏一线带状广泛分布寒武系、奥陶系碳酸盐岩类,地貌上以峰丛谷地主;玉屏—凯本一线东北部属低山丘陵区,地势西高东低、南高北低,山脊呈北北东向与构造走向一致,以岩溶低山、丘陵、洼地等岩溶地貌为主。

岩溶多发育以灰岩、白云岩,白云岩组成的平缓褶皱的核部,岩溶形态有:溶洞、

地表溶沟、溶槽及溶缝或溶蚀裂隙等。

2.1白云岩地区岩溶类型

溶洞、地表溶沟、溶槽及溶缝或溶蚀裂隙等。

(1)溶洞:形态各异,规模大小不等,小者仅0.5m左右,大者呈走廊状,洞内无充填,洞壁干燥,见钟乳石及灰华沉积。该地区均有分布,如镇远县的青龙洞、岑巩县的雾龙洞、黄平的浪洞等(图2.1a)。

(2)溶沟、溶槽:主要发育在两岸斜坡地带,其发育方向受裂隙控制,一般深1~3m,宽0.5~2.0m,局部与地下溶缝相连,深达4~5m,多数被碎石和粘土充填(图2.1b)。

a溶洞b溶沟

图2.1 下溪水库坝址区岩溶类型照片

(3)溶缝、溶蚀裂隙:主要沿陡裂隙面、缓倾角层面溶蚀,一般呈长、高数米,宽厘米级至数米的狭缝,地表多见无充填或充填粘土,或溶蚀风化呈白云砂状,局部延伸至地下溶洞;地层深部局部溶蚀,溶蚀范围及强烈程度有限,岩体层岩屑夹岩块状或岩块夹岩屑状(图2.2)。

a溶缝 b溶蚀裂隙

图2.2 下溪水库坝址左、右岸溶蚀裂隙典型照片

(4)深部岩溶

1)溶洞:通对已建、在建水利工程勘察资料统计分析,深部岩溶多受构造影响,沿结构面发育,埋藏多8~10m,充填碎石土等(图2.3)。

图2.3 下溪水库坝址区钻孔揭露溶洞岩芯典型照片

(左为钻孔录像柱状图,右为钻孔录像展开图)

2)层间破碎溶蚀缝

层间破碎溶蚀缝多表现为水平方向,是岩溶地区地下暗河发育初期,通过对下溪水库钻孔岩芯及钻孔录像判译统计,层间破碎溶蚀缝共71个/16孔,左岸9个,河床42个,右岸20个。多为局部溶蚀,溶蚀范围及强烈程度有限,岩体呈岩屑夹岩块状或岩块夹岩屑状(图2.4)。

图2.4 坝址区钻孔揭露层间破碎溶蚀缝图

(左为钻孔录像柱状图,右为钻孔录像展开图)

2.2白云岩地区岩溶发育规律

(1)分区性

岩溶的分区性主要表现在平面分布的沿构造形迹分布的方向性、和对岩性的选择性两个方面。以对玉屏至岑巩境内暗河、溶洞、溶沟(槽)及深部溶蚀带的统计为例[7]([7]贵州省玉屏—朱家场地区水资源分布图),溶洞均发育在细晶—中晶白云岩及灰岩分布地段,构造部位上选择了区域断层交汇处及褶皱的转折端处,地貌上分布于河谷的陡倾角裂隙发育密集的顺向坡一岸,而层间破碎溶蚀缝发育部位,则选择了有利于降雨入渗与地表水水位范围内。

表2.1 黔东南地区岩溶发育统计表

位置

岩溶类型

说明构造部位暗河溶洞

雷打坡(白水洞)2条出水型溶洞1个

暗河相通,出露O1h、O1t桐梓组灰岩、

白云岩,源头为白云岩,

施洞口断层,

三穗向斜西翼

韭菜塘2条进水型溶洞2个,

出水型溶洞1个,

暗河相通,为鸭溪沟源头,地层为∈

3q泥质、灰质白云岩

盘山背斜核部转折端

姚家冲一带4条进水型溶洞2个,

出水型溶洞1个,

暗河相通,暗河地层为∈3q组泥质、

灰质白云岩

下溪水库/ 地表、钻孔揭露

溶洞21个,

溶沟(槽)3个;

层间溶蚀带71处

地层为∈2s细—中晶白云岩

小堡断层南侧,

盘山背斜北翼

黄平1个(浪洞)地层为∈1l细—中晶白云岩郎洞断裂

镇远1个(青龙洞)地层为∈1l细—中晶白云岩

镇远枢纽断层与瓮哨断层间;哨山向斜南端

(2)垂直方向的多层性、衰减性

以下溪水库岩溶垂直分布规律为例(图2.5)。揭露溶洞最低底界线高程为368.35m,最高顶界线高程为451.05;分布在高程378m以下的1个,378m~410m之间的共11个,410m~416m之间的共1个,416m以上的共8个;层间破碎溶蚀缝最低高程为325.8m,最高约为447.9m;分布在高程378m以下的47个,378m~410m之间的共16个,410m~416m之间的共5个,分布在416m以上的共3个。

岩溶发育强度上从溶洞—溶沟(槽)—溶蚀裂隙—层间溶蚀带逐步衰减,至河流侵蚀基岩底面之下,地下水交替活动较弱,溶蚀多表现为溶滤。

350400

450

500

1.地表溶洞投影

2.钻孔揭露高大于2m 的全充填溶洞

3.钻孔揭露高大于2m 的全充填溶洞投影

4.钻孔揭露高小于2m 的全充填溶洞

5.钻孔揭露高小于2m 的全充填溶洞投影

6.钻孔揭露层间破碎溶蚀缝

7.钻孔揭露层间破碎溶蚀缝投影

图2.5 下溪水库坝址区岩溶发育投影图

3、黔东南白云岩地区岩溶发育机制

3.1岩溶发育影响因素 3.1.1矿物组分

通过对在建下溪水库岩溶发育研究,对坝址区、料场取样8组进行岩石矿物组分鉴定发现,纯度较高的白云岩X 衍射线下可见溶孔;纯度较低的白云岩多含10%~20%碎屑、含泥、含藻、具藻腐孔结构(表3.1)。藻屑或砾屑白云岩成岩的后生变化使得岩石表面在自身溶解作用表现为有较多不规则溶孔,这些都为今后漫长的地质时期岩溶化提供了基础。

从下溪水库钻孔揭露溶洞发育部及岩性分布规律看,主要发育在微晶白云岩中,或微晶白云岩与鲕状白云岩、砂屑白云岩接触带的微晶白云岩一侧,而在鲕状白云岩和砂屑白云岩中,溶洞发育较少。但其砂屑白云岩风化速度却比隐晶质白云岩快得多,风化强烈得多。

3.1.2构造

(1)构造对岩溶发育的影响

断层、裂隙、构造密集带破坏了岩体完整性,为降雨垂直入渗和地下水渗流创造了有利条件,促进了岩体岩溶的发育,是影响岩溶发育的主要因素。而结构面的产状、发育规模、连通率、透水性能则决定了岩溶发育方向及形态。如地表的溶沟(槽)、溶缝多沿区内的陡倾角裂隙及裂隙性断层发育,深部则多沿层面发育。

(2)构造运动产生的能量加速了白云岩自身的溶解

黔东南地区凯里—岑巩—玉屏—铜仁一线以西位于扬子准地台黔北台隆-遵义断拱

3区),北北东向构造分布于本区东段,平行于扬子准地台与-贵阳复杂构造变形区(Ⅰ

1A

华南褶皱带分界线的北段发育,具压性特征,旁侧发育次一级同向褶皱,如蕉溪背斜、肖山向斜、龙田背斜等,褶皱大多由寒武系白云岩组成,褶皱束长达数十公里,岩层倾1区(贵定南北向构造变形区)东北部的黔东南地区,是以挤压型的南

角普遍较缓;Ⅰ

2

北向构造为主,北东向构造及近东西的弧形构造,构造线方向近于北东并多有S形弧形弯曲。华南褶皱带(Ⅱ区),构造线方向主要为北东向,以长条脊状褶曲为主。褶皱主体为北东向长条脊状,两翼大多对称,倾角多10°~20°,少数<10°或>30°。单个皱曲跨幅5~10km,长度多>40km。

能力白云岩锻烧后的产物为CaO、MgO,张斌等在研究石灰石/白云石循环吸收C0

2

能力为白时[1],通过锻烧试验,得到了700~750℃/5MPa条件下,碳酸化阶段吸收C0

2

的吸收能力0.24g/g(20%云岩要高于石灰石,试验结果表明循环第8次时石灰石对CO

2

水蒸汽)、0.18g/g(无水蒸汽),而黔东南地区历次构造运动挤压时产生的巨大能量为白云岩早期岩溶化提供了物理力学氛围。

3.1.3降水

(1)降水强度

黔东南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暴雨出现时间最早4 月,最晚10 月,各年的降水量主要集中在4~8月,5个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65.6%。据天马站、岑巩站、玉屏站、水尾站、下司、施洞、石灰厂等7个雨量站自1959~2010 年实测资料统计,

区内年最大暴雨量多年平均年降水量1136.6mm ,多年日平均降雨量80~90mm ,最大日降雨量为2007 年7 月25日,天马站135.3mm 、岑巩站155.7mm 、玉屏站155.7mm 、水尾站91.6mm ,在贵州省暴雨地区分布上,黔东南地区位于一般暴雨区域内。

(2)水力作用对岩溶发育的作用

地表岩溶的发育过程,可简化为具有明渠水流特征的坡面流对坡面的侵蚀过程,其中水力剪切起决定作用,初期表现为水土流失形成细沟,后期演变为浊流对沟槽冲蚀。出露于地表的构造部位(如断层破碎带、裂隙密集带)经过水力的冲蚀、搬运、堆积,往往可形成溶沟(槽)、石芽,岩溶发育规模取决于水流的侵蚀力。对地表岩溶发育初期,吴永[10]等人在研究水土流失时,通过对降雨作用下坡面水流的侵蚀力机理研究,对曼宁公式进行推导,得出降雨作用下低速坡面水流的侵蚀力及坡面物质的抗侵蚀力表达式-1、式-2。

侵蚀力αβαγτ10

75

3

sin )]cos([sin -==nkIL a h L [10](式-1)

浸泡状态下抗侵蚀力ααφγγγτcos )tan )(tan (4

3

--=L s c (式-2)

式中:α为坡角,β为雨滴方向与坡面法向夹角;n 为坡面粗糙度(mm );L 为距离坡顶距离(m );

k 为坡比,H 为坡面宽度(m );I 为降雨强度(mm/h );γL 为水体容重(g/cm 3

); γS 为颗粒重度(g/cm 3);φ为坡面物质内摩擦角

而后期沟槽的冲蚀强度可用水力学计算方法求得,形成地下不同的岩溶形态:取决于冲刷深度。深部层间溶蚀带的形成,其过程可理解为一个有压的渗流场的渗透破坏内与地下水的溶蚀作用相结合的漫长过程,往往岩溶发育强度较弱,也可简化为有压隧洞的水力模式进行相关参数计算。 3.1.3岩溶含水岩组水理性

1)水化学性质

黔东南地区岩溶水以溶洞裂隙水及网状裂隙水为主,赋存于寒武系上统石冷水组第三段各类白云岩中,地下水化学类型主要为HCO3-Ca-Mg 或HCO3 -Mg-Ca 型(表3.2),游离CO 2含量2.02-17.6mg/L ,侵蚀性CO 2含量3.61-7.04mg/L 。

由于水中含有一定量的侵蚀性CO

2。一开始是与少量二氧化碳反应生成CaCO

3

沉淀,

如果继续通入CO

2

,则发生以下水化学反应:

MgCaCO

3+CO

2

+H

2

O=Ca(HCO

3

)

2

+Mg(HCO

3

)

2

2SO

2+O

2

=2SO

3

SO

32-+CaCO

3

=CaSO

4

+CO

2

这一水化学性质表明岩溶含水层的补给、排泄条件、流速等水循环要素成为白云岩溶蚀现象发生的重要因素。张良喜、赵其华等[11]对西南地区某工程取白云岩不同尺寸试块(60×30×6mm、30×30×6mm、30×15×6mm)进行试验,通过控制水溶液pH值(以每2d更换一次水溶液方式),测得白云岩在弱酸环境下(稀硫酸溶液及稀盐酸溶液)的溶蚀速率为10-4g·cm-2·d-1级,进而分析得出结论:稀盐溶液环境下比稀硫酸溶液下溶蚀启动速率要大,试样尺寸对平均溶蚀速率影响较小,水环境因素中水循环速度占主要因素。进一步证明了白云岩溶蚀的水理特性。

3.2白云岩地区岩溶发育过程

岩溶的发育历程大致分4个阶段:1白云岩成岩过程中在压溶作用下自身的岩溶化,同时经历了物理风化、化学风化;2构造运动过程中的挤压产生的巨大热能是对白云岩岩体反复锻烧的过程,过程中白云岩不断转化为CaCO3并吸收空气或水中侵蚀性CO2岩溶化;3构造运动使得岩体结构发生变化,岩体产生众多裂隙、断层碎带,使之大气降水能更顺利地入渗,在水力作用、水化学作用下加速白云岩的溶蚀,形成岩溶孔腔;4岩溶孔腔的堆积、填充阶段。上述岩溶发育阶段中,阶段1风化作用作为主,阶段2、3中构造运动的影响起决定性作用,因此,评价岩溶发育速度可概化为2个指标:构造运动的强度、风化剥蚀速度。

4、岩溶发育速度分析

从白云岩地区岩溶发育机制分析中,控制岩溶发育速度的主要因子为1、构造运动强度、化学侵蚀速度、风化速率、坡面流的侵蚀强度、按多重分形理论对黔东南地区白云岩岩溶发育速度进行评价。不是简单的分维数的迭加,

假定岩溶带,对长期风化速率和当前风化速率的研究,常常紧密结合在一起,当前风化速度率放置于整个岩溶发育演变过程中,它都具有自似性,只不不过是构造运动的产生,改变或加剧了整个过程,使得整个过程由一个非线性关系曲线变为分段的非线性演变。而当前研究的岩溶现象的规模包含了坡面流侵蚀强度、化学溶蚀速率、基岩风化

速率、构造运动强度等信息,因此,不管运动期次多次,构造强度大小,均可用数学表式表达为长期风化速率:

)*1(*)1(10+∞

=++=∑i i i i k k k v v

Ccs R v W ++?=τ0

αβαγτ10

753sin )]cos([sin -==nkIL a h L [10](式-1) ααφγγγτcos )tan )(tan (4

3--=L s c (式-2)

式中:V 0为构造动期初岩溶发育速度,k i 为第i 次构造运动影响系数;Δτ坡面流侵蚀强度;R W 为基岩风化速率;Ccs 化学溶蚀速度;其余符号同前。

(1)风化剥蚀速率

冶金行业大量锻烧试验表明,白云岩的物理风化是基于白云岩热分解机理分解为氧化镁和氧化钙,继而与化学风化(溶蚀风化)共同作用决定。由于不同产地的白云岩化学组分中,除了主要成分碳酸钙、碳酸镁外,还含有其它不同组分,而各组分的热分解温度、分解机制不同,虽然都会使白云岩热分解机理和活化能值产生差异,但浅层岩体风化溶蚀主多以均匀风化特征为主。

目前对于风化剥蚀速率的评定于研究,国内外学者常采用PROFILE 模型、Sr 同位素比值法、元素损耗和输入—输出指数法及更为直观的测量法。主要是通过试验室通过模拟岩石风化环境测得一系列数据。

(2)构造运动影响系数的确定

通常把断裂的级别、断层切割深度、相应地壳抬升下切幅度等指标来判定构造动运动的强度。黔东南地区自寒武系以来经历武陵运动—都匀运动—广西运动—喜山运动等多次构造运动,形成了北北东向一级断裂松桃—榕江深断裂、近东西向多期复活断裂镇远断裂、大马场断裂及两侧次级断裂及褶皱。

黔东南主要断裂分布一览表(此表可删示否)

构造运动影响系数(ki)取值采用按下式计算综合得分确定(表4.1)。

k i =0.2ΔL

1

+0.13ΔH+0.15ΔT+0.2ΔB+0.19N

1

+0.13N

2

经综合分析,得出黔东南白云岩地区岩溶发育强度为mm·km-2·a-1。

5、白云岩地区岩溶问题及对策

黔东南地区依据其碳酸盐地层分布情况及岩溶地貌出露,国内外学者几乎一致认为为非岩溶地区,然而从区内目前工程建设进展情况来看,白云岩出露地区的岩溶问题以及因此带来的工程地质问题应引起我们的再认识。以岑巩县下溪水库工程以例。

下溪水库是一座集灌溉、供水为一体的综合性工程,水库总库容2621万m3。水库正常蓄水位416.00m,工程为Ⅲ等工程,工程规模为中型。坝址出露寒武系中统石冷水组薄层—中厚层状微晶白云岩,勘探揭露两岸岩体中陡倾角裂隙发育,岩体破碎,地质调查及钻孔揭露有11个溶洞和14个层间破碎溶蚀缝位于416m高程以下。溶洞及埋深浅的破碎溶蚀缝多属中等~强透水性。岩体透水率小于5Lu岩体顶界线埋深31~103m,且在小于5Lu岩体顶界线下局部仍存在中等~强透水层。右岸存在坝基及绕坝发生渗漏的问题。

河床坝基下存在多层层间破碎溶蚀缝,缓倾角倾向上游偏左岸,厚0.4~3.4m,主要为岩块夹岩屑或岩屑夹岩块,呈碎裂结构或散体结构,局部存在一定程度的溶蚀,物理力学性质相对较差,其中钻孔声波探测波速较低,构成了大坝抗滑稳定的近水平底滑面段,坝后脚处破碎溶蚀缝埋深浅,间距小,斜穿破碎溶蚀缝及层间弱风化岩体则构成大坝抗滑稳定的斜坡底滑面段;岩体中走向NE、NEE及NWW的三组陡倾角裂隙较发育,

且上坝线处存在f

09断层。f

09

断层和走向NEE、NE的陡倾角裂隙构成大坝抗滑稳定的侧

向切割面;走向NWW的陡倾角裂隙走向与河流流向近似正交,构成大坝抗滑稳定的横向切割面;大坝存在抗滑稳定问题。大坝抗滑稳定分析简化模型见图5.3-1。

350

400

450

图5.3-1 大坝抗滑稳定分析示意图

此外,坝基渗透变形问题、基坑涌水问题皆由深层分部层间溶蚀带(缝)岩体的工程地质特性较差引起。对此,坝基基础采取固结灌浆补强措施,灌浆孔排间距3m,

河床段坝基孔深10m (帷幕上游侧15m ),两岸岸坡孔深5m ,孔径不小于φ56mm ,灌浆压力Ⅰ序孔0.3MPa ;Ⅱ序孔0.4MPa ,

6、结论与讨论

1、白云岩地区岩溶发育强度地下水的水环境是化学性质是影响溶蚀速率的重要因素之一,地质构造则是控制因素。

坡面流对溶沟、溶槽的形成过程侵蚀力的计算中坡面流物质以水性流体的性质如何界定,对一这问题本文认为,白云岩地区的风化蚀剥速度率是较缓慢的,地表坡面残留堆积物较少,不构成粘性流的,坡面流多以以水石流的来计算。(容重的选取问题)

2、白云岩地区基岩的风化剥蚀速度,长期风化速率,当前风化速度率

3、构造运动对白云岩地区岩溶影响程度量化研究仍需深入。

4、黔东南白云岩地区岩溶发育强度经测算约 mm ·km -2·a -1。

注:

[1]韩至钧,金占省主编,贵州省水文地质志[P],地震出版社,1996年7月. [2]贵州省地质矿产局,贵州省区域地质志[P],地质出版社,1987年7月, [3] 贵州省地质图150万[P],地质出版社 [4]贵州省地质构造图100万,地质出版社

[5]杨志法, 张路青, 祝介旺, 陶克捷, 张中俭.工程地质学的一个新课题—关于岩石风化速度的定量研究.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6]贵州省岑巩县下溪水库初步设计报告

高松,白云石对煤焦-CO2气化反应特性影响的研究.

[7]张斌,郭泰成,周兴,王春波.水蒸汽对石灰石/白云石循环吸收CO2能力影响.电力科学与工

程.2014-08

[8]金勇林。黔东南地区年降水量系列代表性及多年变化的初步分析.中国水运(理论版).2008年第01期

[9]李炜主编.水力计算手册-2版.北京:中国水力水电出版社,2006

[10]吴永,何思明,李新坡.降雨作用下坡面侵蚀的水动力机理.生态环境.2008,17(6)

[11]张良喜、赵其华等某地区白云岩室内溶蚀试验及微观溶蚀机理研究.工程地质学报.

[12]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工程地质力学试验室的张中俭、杨志法等人对《平遥古城墙基外侧砂岩的风化速度问题研究》(岩土工程学报.2010-10)

第十二章 岩溶水综述

第十二章岩溶水 一、名词解释 1.岩溶:水对可溶岩进行化学溶解,并伴随以冲蚀作用及重力崩塌,在地下形成大小不等的空洞,在地表形成各种独特的地貌以及特殊的水文现象称为岩溶。 2.岩溶水:赋存并运移于岩溶化岩层中的水。 3.混合溶蚀效应:两种不同含量二氧化碳的饱和碳酸钙溶液混合后会变为不饱和而重新具有侵蚀性,这种现象称为混合溶蚀作用。 二、填空 1.岩溶可划分为地表岩溶和地下岩溶。 2.常见的地下岩溶形态有溶孔、溶蚀裂隙、溶洞和管道。 3.岩溶发育应具备的四个条件为:可溶岩的存在、可溶岩必须是透水的、具有侵蚀性的水以及水是流动的。 4. 可溶岩一般有卤化物岩、硫酸盐岩和碳酸盐岩三类。 5. 保证岩溶发育的充要条件是水的流动性。 6. 岩溶的发育基本上可划分为三个阶段:起始阶段、快速发展阶段及停滞衰亡阶段。 7. 在一个裸露碳酸盐岩层中,岩溶发育与地下水流动是相适应的。地下水的流动系统可以区分为非饱和流动系统、局部流动系统与区域流动系统。 三、判断题 1.水中二氧化碳含量愈高,溶解碳酸盐及硅酸盐的能力愈强。(√) 2.巨厚的纯灰岩有利于形成大型岩溶洞穴,其主要原因是成分较纯,而不是构造裂隙的发育。(×) 3.碳酸镁的溶解度比碳酸钙大,所以白云岩岩溶发育。(×) 4.地下水二氧化碳主要来源于大气,其次是土壤中产生的二氧化碳。(×) 5.水的流动是保证岩溶发育的最活跃最关键的因素。(√) 6.地下水径流强烈,地下水的侵蚀性愈强,可溶岩中留下的空洞的总体积便愈大。(√)7.断层带往往也是岩溶集中发育处,此处透水性良好,流线密集。(√) 8.在一个裸露碳酸盐岩层中,局部流动系统,岩溶最为发育。(√) 9.在区域流动系统中,地下水流动时间长,对碳酸盐溶蚀时间长,所以区域流动系统岩溶

一 岩溶地貌的特征

一岩溶地貌的特征 岩溶地貌发育完美、典型、具代表性,并有许多特色。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碳酸盐岩的制约作用 碳酸盐岩是岩溶地貌赖以发育的物质基础。碳酸盐岩的岩石性质及结构构造(组合特征) 是影响岩溶地貌发育的最重要因素。 从岩石类型看,广西的岩溶地貌基本上都属于碳酸盐岩地貌。主要是由上古生代中泥盆纪至下二叠纪及中生代三叠纪各种沉积类型的碳酸盐岩地层发育而成。仅在局部(如桂东北资江流域、桂西百色盆地、桂东南桂平麻洞白石山、博白沙河的花石山、藤县、容县都峤山和北部湾海域) 分别可见到少量的由中生代白垩纪—新生代早第三纪钙质及含碳酸盐岩成分 的红色碎屑地层形成的红层岩溶地貌—丹霞地形和新生代第四纪期间由珊瑚礁形成的生物礁 岩溶地貌。 碳酸盐岩岩性的差异,导致岩溶发育强弱不一,岩溶地貌类型各异。纯碳酸盐岩(灰岩、白云岩、白云质灰岩及灰质白云岩) 一般发育为全岩溶地貌(峰丛洼地及峰林平原);不纯的碳酸盐岩或间互夹层型碳酸盐岩发育为半岩溶地貌(丘岭谷地、丛丘谷地、缓丘台地及缓丘平原等)。纯度高的碳酸盐岩岩溶化程度高,岩溶发育强烈,岩溶地貌特征显著。 碳酸盐岩的结构构造(组合特征) 不同,岩溶地貌类型不一样。全广西4个碳酸盐岩岩溶 层组组合类型分别发育形成为全岩溶地貌及半岩溶地貌两个不同的地貌类型。即:全碳酸盐岩组合(纯碳酸盐岩组)形成的是全岩溶地貌;间层组合(碳酸盐岩夹非碳酸盐岩组)、互层组合(碳酸盐岩与非碳酸盐岩互层岩组)及夹层组合(非碳酸盐岩夹碳酸盐岩组)形成的是半岩溶地貌。 与气候的密切关系 气候是塑造岩溶地貌的主要外营力。气候对岩溶地貌发育、形成的影响,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降水量,特别是有效降水量,是造就岩溶气候形态的最主要因素。典型岩溶峰林地貌区(如广西)现代年平均降水量最少也在1200毫米左右。二是温度,直接的与间接的对岩溶 地貌发育起控制作用,温度的增加使溶蚀的化学反应速度大大提高。在潮湿热带亚热带气候作用下,地貌多以负向形态(封闭洼地和岩溶谷地平原)为主,广西及其邻近也区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三是在潮湿热带亚热带的土壤中含有大量的(含量较之大气往往要高出数十倍的) 二氧化碳,使之具有强烈的溶蚀能力,而这种溶蚀速度的最大值往往又是出现在土壤和石灰岩的接触带附近,因此,覆盖及半覆盖型岩溶地貌,尤其是岩溶峰林平原区普遍都存在着双层剥蚀—表层地表水的溶蚀侵蚀及土层与岩石界面的土下溶蚀,从而大大地加速了岩溶地貌发育与演化的过程。四是土壤本身的一些属性,如酸碱度、碳酸钙含量等皆和气候有关,它们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溶蚀作用的强度。 广西地处低纬度地区,气候炎热多雨,湿润系数大于1。自晚白垩纪以来,广西总体上 一直属于湿润热带亚热带,有利于岩溶地貌发育。在晚白垩纪一早第三纪时,内陆湖盆发育,基本上处于亚热带南部,植被以针、阔叶混交林及常绿落叶阔叶混合林为主,林下喜湿热、喜水蕨类繁盛,湖盆及岩溶空间普遍沉积或堆积湿热环境成因的并富含淡水轮藻、介形虫等化石的红层和红色岩溶岩系(如溶积钙质泥岩、溶积钙屑灰岩及溶积钙砾岩等)。此时期为广西岩溶峰林地貌形成的初始时期。晚第三纪(喜山期构造运动)以后,气候变化比较复杂,干与湿、冷与热交替变化频繁,在晚第三纪及第四纪中更新世出现了2个湿热化气候的高峰期,

塌陷形成的基本条件

煤矿塌陷应该分为采空区塌陷和岩溶塌陷两种。 采空区塌陷:长期的大规模的开采形成采空区,随着采空区面积不断加大,煤层的顶板(覆岩)失去支撑,顶板岩层随之发生弯曲、断裂、垮落,产生倾斜变形和水平移动。垮落过程中引发采空区周围的岩体变形、松动、乃至破坏使采空区上覆岩层随之弯曲下沉,覆岩层的这种弯曲到达地面后,形成地表沉陷现象。 这类塌陷可通过调查采矿活动情况和地面迹象预防。 岩溶塌陷:岩溶塌陷(karst breakdown survey)是指在岩溶地区,下部可溶岩层中的溶洞或上覆土层中的土洞,因自身洞体扩大或在自然与人为因素影响下,顶板失稳产生塌落或沉陷的统称。在矿区通常是由于在岩溶地区抽排地下水造成周边地下水位变化,地下水掏空溶洞充填物形成土洞。 这类塌陷的诱因通常和水位变化有关,如暴雨,或者长时间干旱后的降雨,还有就是地表水的下渗。这类塌陷预防主要通过物探方法探查土洞。 ***地区塌陷灾害发育的基本条件:一是岩溶洞隙和断层发育;二是地表存在一定厚丨$的松散盖层;三是雨水侵蚀和易于改变的岩溶地下水动力条件;四是地下采空区保安矿柱被非法采矿破坏较为严重。 (一)岩溶洞隙发育是产生岩溶塌陷的基础 育,岩溶发育越强烈,其岩溶洞隙的数世和规模就越大,岩层也就较为破碎,有利于岩溶塌陷的形成。从对岩溶塌陷灾情调查证实,塌陷坑的规模大小与开口洞隙存在着密切的垂向对应关系,洞隙的规模和洞隙平面形态决定塌坑的规模与塌陷区的平面形态,洞隙的开口越大,塌陷的可能性就越大。 (二)松散盖层是塌陷的主体 经对发生的23起塌陷灾害踏勘得知,由黏土、砂、砾石组成的土层是塌陷体的主要组成部分,在水流渗透作用下,松散盖层下部被潜蚀和淘空,土层自重加大,抗塌力减弱,当风化破碎岩层超过荷载时产生塌陷。 (三)地下水活动对岩溶的潜烛作用 地下水活动是岩溶塌陷形成的重要动力因素。地下水位的变化,使岩土体含水量增大,其潜蚀冲刷和淘空作用促使岩溶洞隙快速发育,黏性土塑性变软,强度降低—在洞隙管道中流动的地下水,其涡流有很强的冲击和掏蚀能力,在洞隙的开口处,上部馥土层被淘蚀逐而形成土洞并不断扩张导致塌陷。 (四)地下采矿活动的影响 万山特区具有数百年的汞矿开采史,因地下采矿爆破震动造成采矿区岩层破碎,部分保安矿柱多年来遭人为破坏,矿洞顶板岩在难以支撑上部重力条件下失稳而引发10余处塌陷..铜仁地区此类塌陷灾害皆为非岩溶性塌陷,属于矿山采空区的采空塌陷。

鄂西南岩溶地区表层岩溶带发育强度变化规律研究

第28卷 第1期 中 国 岩 溶 V o l .28 N o .1 2009年3月 CA R SOLO G I CA S I N I CA M ar .2009 文章编号:1001-4810(2009)01-0001-06 鄂西南岩溶地区表层岩溶带 发育强度变化规律研究 Ξ 周宁,刘波 (湖北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院,湖北荆州434100) 摘 要:鄂西南岩溶地区表层岩溶个体形态复杂多样,表层岩溶带发育与鄂西南地区岩溶地质环境条件及岩溶发育演变的历史过程密切相关。因此,通过野外地质调查与收集“沪蓉西”高速公路勘察资料,采用系统工程地质分析为主的方法,研究了表层岩溶带在不同的地质构造部位、地层岩性、地形地貌部位及深部岩溶水补径排区的发育强度及其变化规律。详细论述了表层岩溶带的空间发育强度,首次定量界定了该区表层岩溶带的最大发育深度为56.54m ,最浅为4.5m ,阐明了表层岩溶带从山顶、山脊到山脚、沟谷由弱到强的总体变化规律。关键词:表层岩溶带;发育强度;发育深度;变化规律;鄂西南岩溶地区中图分类号:P 642.25 文献标识码:A 0 前 言 表层岩溶带的概念,首先由法国学者于20世纪 70年代初期通过建立野外岩溶水文地质试验场发现并提出。20世纪80年代后期,袁道先院士首先将这一概念引入并推广于我国[1]。国内近20年来对表层岩溶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调蓄功能、结构特点、动态变化规律、地球化学特征和动力系统特征、碳循环的影响及其脆弱性等方面[2~15],对其发育强度的阐述较少,有关鄂西南岩溶地区的则更少。因表层岩溶带与人类的生存及经济社会发展关系密切,对其进行深入调查与研究,于岩溶山区的环境保护、岩溶研究、国土开发、工程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 1 鄂西南岩溶地质概况[16] 鄂西南十县(市)位于东经108°27′00″~111°30′ 00″与北纬29°6′50″~31°1′30″之间,西接重庆南连湖南,国土面积约3.13×104km 2,属亚热带季风山地湿 润气候区。区内以清江河谷为中心向两岸山顶多年平均气温由16℃递减到8℃、多年平均日照由1160小时递增到1880小时、多年平均值降雨量由1100mm 递 增到1800mm ,并形成了绿葱坡(1825mm )和鹤峰(1701mm )两个强降雨中心。以清江、郁江、唐岩河、 酉水、 水三级流域构成的树枝状水系受新构造运动地壳上升的影响,河流的侵蚀下切作用极为强烈,河谷横断面多呈“V ” 型峡谷,河水暴涨暴落。本区地层除缺失志留系上统、泥盆系下统和石炭系上统外,自中元古界至第四系均有出露(图1),其中碳酸盐岩面积达2.1×104km 2,主要由寒武系(∈)、奥陶系(O )、 中下石炭统(C 1+2)、二叠系(P )、中下三叠统(T 1+2)构成。构造上处于扬子准地台上的八面山台褶带,北接鄂中褶断区,西邻四川台拗,东延伏没于江汉断陷之下。区内构造以褶皱为主,断裂次之,大体以长阳县榔坪至五峰县采花一线为界,构造线在西部受八面山弧形构造控制以NN E —N E 向展布为特征;在东部受E W 向构造控制以N EE —E W 向延伸为特点。 Ξ 基金项目:国土资源部地质调查项目“湖北省重点岩溶地区地下水与环境地质调查” (编号:200410400011)及湖北省地国土资源厅科研项目“鄂西南岩溶地区表层带岩溶水赋存规律及开发利用研究”(编号:2006AA 301B 42—3) 第一作者简介:周宁(1963-),男,高级工程师,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专业,从事水工环地质工作。E 2m ail :liubo 790612@https://www.360docs.net/doc/d816583550.html, 。收稿日期:2008-05-13

正确认识小学生生长发育特点

正确认识小学生生长发育特点 小学生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是指大多数小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所表现的一般现象。尽管由于遗传、环境、营养、体育锻炼、疾病等因素可导致个体间的差异,但一般规律还是普遍存在的。我国将少年儿童生长发育过程作如下年龄分期:婴儿期,从出生到1岁;幼儿期,l~3岁;学龄前期,3~6岁;学龄期,7~11或12岁;青春期,约10~20岁。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小儿科王明月 一、生长发育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小学生的生长发育,不仅是身高、体重的增加,而且全身各个器官也在逐渐分化,机能逐渐成熟。量变与质变虽各有一定的缓急阶段,但两者经常交替进行。例如由婴儿到青春期过程中,消化系统的长度和胃的容积显著增加,其结构和功能也逐渐完善。各种消化酶的含量增加,胃酸分泌增多,浓度升高,消化系统从只能容纳少量流质食物逐渐达到能消化复杂的固体食物。又如大脑在逐渐增大、重量增加的过程中,其皮层记忆、思维、分析等功能也在发展,并且大脑在体积和重量长成以后,它的功能还在不断发展、完善。 二、生长发育的不均衡性和程序性 人从小到大总是不断地生长发育,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每一个阶段都有其特点,区别于其他阶段,同时每一个阶段又彼此有规律地交替、衔接,尽管由于多种因素的作用,不可能所有的人都按一个速度生长发育,但总的趋势是一致的。 (一)第一个生长高峰期 由胎儿时期开始到出生后1岁,为第一个生长高峰期。以身高、体重为例,在第一年内身高增加20~25厘米,体重增加6 000~7 000克。第二年内身高增加约10厘米,体重增加约2 500~3 500克,是出生后增长速度较快的阶段。此后增长速度显著下降,身高每年增长约4~5厘米,体重每年约增加1 500~2 500克,直到10

岩溶地貌的形成条件

岩溶地貌的形成条件 学号:09440230xx (四川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摘要:再演溶地区,水与岩石是构成岩溶作用的一对矛盾。就岩石而言,首先,必须是可溶的,否则水就不可能进行溶蚀,岩溶作用也就无从发生。其次,岩石必须是透水的,当岩溶具有透水性时,地表水才能渗透入地下并转化为地下水,这样,地下水才能起主导作用,形成作为岩溶标志的地下溶洞。就水而言,首先水具有溶蚀力,如果水没有溶蚀力,熔岩作用就很难进行,熔岩地貌也就无法形成。净水的溶蚀力是微弱的,担当水中含有CO2时,其溶蚀力就会增大,对碳酸盐类的可溶性岩石(石灰岩、白云岩等)才能才生溶蚀作用。其次,水必须是流动的,因为停滞的水很快就会变成饱和溶液,因而失去溶蚀力,岩溶作用就会停止,岩溶地貌也就得不到发育。因此,岩溶的可溶性、透水性,水的溶蚀性、流动性,就成为岩溶作用的基本条件。 关键词:岩溶作用透水性可溶性流动性溶蚀力 1 前言 岩溶,原称喀斯特。喀斯特原是南斯拉夫西北部沿海一带碳酸盐岩高原的地名。那里发育着各种碳酸盐岩地形。十九世纪末,南斯拉夫学者斯威治研究了喀斯特高原的奇特地貌,并把这种地貌叫做喀斯特。以后,就借用喀斯特这个地名来称呼碳酸盐岩地区一系列特殊的地貌过程和水文现象。这样,喀斯特一词便一直成为世界各国所通用的专有术语。 岩溶地区的许多特征,不仅在碳酸盐岩地区存在,而且在其他可溶性岩石地区,如白云岩、石膏、岩盐等分布的地区也可见到。不过由于石灰岩的分布广泛,所以岩溶地貌主要还是分布在石灰岩地区。 凡是以地下水为主、地表水为辅,以化学过程(溶解于沉淀)为主、机械过程(流水侵蚀和沉积、重力崩塌和堆积)为辅的对可溶性岩石的破坏和改造作用都叫岩溶作用。这种作用所造成的地表形态和地下形态就叫岩溶地貌岩溶作用及其所产生的水文现象和地貌现象统称岩溶。 发生在石灰岩、白云岩、石膏、岩盐等可溶性岩石中的岩溶叫真岩溶。另外,在碎屑岩(角砾岩、砂岩等)冻土和黄土地区,也存在着类似岩溶的现象。但这些发生在非可溶性岩中的类似岩溶的现象,都成为假岩溶。 岩溶地貌在我国分布非常广泛。广西的桂林山水、云南的路南石林,接闻名于世。这些奇异的景观都是法语在碳酸盐岩地区的。由此可见,岩溶的研究在我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参考文献《自然地理学》杨达源编)。

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规划大纲

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规划大纲 (2006-2015年) 第一章岩溶地区基本概况 一、自然社会经济概况 (一)自然地理概况 岩溶地区是以云贵高原为中心,北起秦岭山脉南麓,南至广西盆地,西至横断山脉,东抵罗霄山脉西侧,跨中国大地貌单元的三级阶梯。地理坐标为东经98°36′~116°05′,北纬22°01′~33°16′。本次规划区域范围涉及贵州、云南、广西、湖南、湖北、重庆、四川、广东8省(区、市)的451个县(详见附表1、附图1)。土地总面积105.45万平方公里,岩溶面积44.99万平方公里,其中石漠化面积12.96万平方公里。 1、地质地貌 碳酸盐岩是岩溶发育的物质基础,根据其矿物、化学成分含量的差异可分为石灰岩、白云岩两种基本类型。地表水、地下水对可溶岩碳酸盐岩溶蚀破坏、改造形成的地表、地下形态统称岩溶地貌。根据岩溶发育的特征,岩溶区地貌组合类型可分为:中高山岩溶山地、岩溶断陷盆地、岩溶高原、岩溶峡谷、

峰丛洼地、岩溶槽谷、峰林平原、溶丘洼地(槽谷)、以及局部分布的石林等。 2、气候 岩溶区以湿润多雨的亚热带气候为特征,夏季主要受太平洋东南季风和印度洋西南季风影响,冬季主要受西北利亚冷空气高压影响,形成西北季风和东北季风。年均气温从西北到东南依次由8~10℃递升到20~22℃;而年均降雨量则依次由700~1000毫米递升到2000~2200毫米。同时,岩溶区气温和降雨量与海拔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具有明显的山地垂直气候特征。降雨年内、年际间变化大,导致干旱和内涝频繁发生。 3、土壤 碳酸盐岩风化形成的石灰土,其理化性质有别于地带性的土壤,表现为富钙、偏碱性,有效营养元素供给不足且不平衡,质地偏粘重,有效水分含量偏低。由于碳酸盐岩成土速率缓慢、土层薄、土层与下伏的刚性岩石直接接触,土壤易侵蚀。 4、水资源 岩溶地区降雨量丰富,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倍,人均拥有水资源量3000~4000立方米/年,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6倍。但由于岩溶区碳酸盐岩的可溶性,形成的含水介质是多孔隙介质,大气降水能迅速渗入地下,入渗系数为0.3~0.6,有的甚至

华蓥山隧道岩溶发育特征分析

华蓥山隧道岩溶发育特征分析 摘要:华蓥山隧道洞身段穿越雷口坡组的可溶岩地层,岩溶发育,地表落水洞、溶斗、溶沟、溶洞、地下暗河多出现在该段。本论文拟对华蓥山隧道岩溶发育形态、分布特征及其主控因素等问题开展系统深入的调查与分析论证,并对隧址区可溶岩地段岩溶发育强度预测,为华蓥山隧道建设优化设计等相关技术问题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关键词:岩溶岩溶发育形态主控因素 ABSTRACT:The Huayingshan tunnel body through the Leikoupo Formation of karst, karst, surface sinkhole, funnel, karren, karst cave, underground river in the section. This thesis intends to Huayingshan tunnel karst types,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main controlling factors of in-depth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system, and the tunnel area karst development intensity prediction, and provide reliable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related technology of Huayingshan tunnel construction optimization. Key words:KarstKarst types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Main controlling factors 1 引言

岩溶处理原则和方法

二、工程岩处理原则 3、厂区岩溶地基处理原则与方法 3.1 厂区岩溶地基处理的基本原则 根据厂区岩溶发育的特征,为了稳妥、可靠地处理这些复杂的岩溶地基,参照岩溶地区处理地下溶洞的经验[2,3],制订了如下处理原则: 1)基础下有岩溶发育的地基,当按设计要求进行处理后,可按“地基为岩层”看待,充分利用基岩的承载能力。 2)因白云岩极易风化且遇水软化,故要求在地基开挖后及时封底,以避免基岩裸露或浸水时间过底而降低其承载力。 3)厂区土层具有弱膨胀潜势,当满足强度要求及沉降差要求时,可将次要的建(构)筑物的基础置于土层上,但要注意建筑单元内的地基的均一性,基础下的地基,不允许一部分为土层而另一部分为岩层,以避免不均匀沉降,确保建筑物的安全。 4)对岩溶的处理必须不影响场地和地基的稳定,在场地范围及附近不得大量抽取地下水,以相对保持场地地下水的平衡,以免造成地表沉陷。 5)基础设计应尽量以岩石地基作为主要受力层。厂区内有的地方岩石大面积裸露,有的地方虽被开垦为庄稼地,但土层薄,易于将基础坐落到坚固的岩石上,这是平果铝工程地基条件中有利的一面。 6)鉴于厂区岩溶地质条件的复杂性,要求地基开挖后加强施工验槽工作,核对实际情况与勘察报告、设计图低是否相符;必要时可补做一些“施工勘察”,以便及时准确地处理不良地质问题。 3.2 厂区岩溶地基处理方法 3.2.1 规划布局“绕避”为先 根据厂区岩溶初勘的基本结论,结合场地的构造发育情况,在总图布置的初步设计阶段,对岩溶治理采取“绕避为先”的对策。在平面布置上,调整主要建(构)筑物的方向,使厂房纵轴与强岩溶发育带大体垂直,目的在于要少碰到岩溶;在竖向设计上,鉴于不宜切薄溶洞顶板的厚度,又由于地下水补给量受季节性的控制,在丰水期水位大大升高,因此取消了原

中国典型岩溶发育区域划分

Advances in Geosciences地球科学前沿, 2018, 8(4), 845-851 Published Online August 2018 in Hans. https://www.360docs.net/doc/d816583550.html,/journal/ag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d816583550.html,/10.12677/ag.2018.84092 Typical Zone Division of Karst Development in China Xianfa Cao1,2, Hailing Li1 1College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 Guil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ilin Guangxi 2Guangxi Key Laboratory of Geomechanics and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Guilin Guangxi Received: Jul. 27th, 2018; accepted: Aug. 12th, 2018; published: Aug. 20th, 2018 Abstract Determining the typical area of karst development in China would provide positive reference for theoretical research of engineering geology in karst areas in China. By quantitative or semi-quantitative analyzing on th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climatic conditions and formation lithology of carbonate rocks in China, regional difference characteristics of karst development in carbonate rock regions in China are evaluated, and finally the representative karst zone in China is reasonably and theoretically delineated and demonstrated. Results show that: the pure Carbo-nate rocks in southwest of China in tropical and subtropical climate zones which are very favora-ble for karst development, distribute continuously and massively, and therefore can be consi-dered as the most typical karst area. This is also a very explanation that karst morphology devel-ops completely. Especially, karst in the zone including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 southeast and northeast of Guizhou Province, and southeastern of Chongqing Municipality, is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karst region in southwest of China because of its purest carbonate rocks. Keywords Carbonate Rocks; Karst Area; Representative Karst Zone 中国典型岩溶发育区域划分 曹贤发1,2,李海玲1 1桂林理工大学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广西桂林 2广西岩土力学与工程重点实验室,广西桂林 收稿日期:2018年7月27日;录用日期:2018年8月12日;发布日期:2018年8月20日

岩溶地区勘察规范---要点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岩溶勘察 4.1. 5 初步勘察的勘探工作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勘探线应垂直地貌单元、地质构造和地层界线布置; 2 每个地貌单元均应布置勘探点,在地貌单元交接部位和地层变化较大的地段,勘探点应予加密; 3 在地形平坦地区,可按网格布置勘探点; 4 对岩质地基,勘探线和勘探点的布置,勘探孔的深度,应根据地质构造、岩体特性、风化情况等,按地方标准或当地经验确定;对土质地基,应符合本节第4.1.6条~第4.1.10条的规定。 4.1. 6 初步勘察勘探线、勘探点间距可按表4.1.6确定,局部异常地段应予加密。

4.1.8 当遇下列情形之一时,应适当增减勘探孔深度: 1 当勘探孔的地面标高与预计整平地面标高相差较大时,应按其差值调整勘探孔深度; 2 在预定深度内遇基岩时,除控制性勘探孔仍应钻入基岩适当深度外,其他勘探孔达到确认的基岩后即可终止钻进; 3 在预定深度内有厚度较大,且分布均匀的坚实土层(如碎石土、密实砂、老沉积土等)时,除控制性勘探孔应达到规定深度外,一般性勘探孔的深度可适当减小; 4 当预定深度内有软弱土层时,勘探孔深度应适当增加,部分控制性勘探孔应穿透软弱土层或达到预计控制深度; 5 对重型工业建筑应根据结构特点和荷载条件适当增加勘探孔深度。 4.1.9 初步勘察采取土试样和进行原位测试应符合下列要求: 1 采取土试样和进行原位测试的勘探点应结合地貌单元、地层结构和土的工程性质布置,其数量可占勘探点总数的l/4~l/2; 2 采取土试样的数量和孔内原位测试的竖向间距,应按地层特点和土的均匀程度确定;每层土均应采取土试样或进行原位测试,其数量不宜少于6个。 4.1. 10 初步勘察应进行下列水文地质工作: 1 调查含水层的埋藏条件,地下水类型、补给排泄条件,各层地下水位,调查其变化幅度,必要时应设置长期观测孔,监测水位变化; 2 当需绘制地下水等水位线图时,应根据地下水的埋藏条件和层位,统一量测地下水位; 3 当地下水可能浸湿基础时,应采取水试样进行腐蚀性评价。 4.1.11 详细勘察应按单体建筑物或建筑群提出详细的岩土工程资料和设计、施工所需的岩土参数;对建筑地基作出岩土工程评价,并对地基类型、基础形式、地基处理、基坑支护、工程降水和不良地质作用的防治等提出建议。主要应进行下列工作: 1 搜集附有坐标和地形的建筑总平面图,场区的地面整平标高,建筑物的性质、规模、荷载、结构特点,基础形式、埋置深度,地基允许变形等资料; 2 查明不良地质作用的类型、成因、分布范围、发展趋势和危害程度,提出整治方案的建议; 3 查明建筑范围内岩土层的类型、深度、分布、工程特性,分析和评价地基的稳定性、均匀性和承载力; 4 对需进行沉降计算的建筑物,提供地基变形计算参数,预测建筑物的变形特征; 5 查明埋藏的河道、沟浜、墓穴、防空洞、孤石等对工程不利的埋藏物; 6 查明地下水的埋藏条件,提供地下水位及其变化幅度;

岩溶地区基础设计的一般原则

岩溶地区基础设计的一般原则 方小丹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一、问题的提出 岩溶地区建筑物的基础设计是工程师们常感困惑的难题。多年来的工程实践,有机会接触不少此类问题,有成功的心得,也有对失败的思考。本文拟通过对其中部分有代表性的工程实例的简要介绍分析,来探讨岩溶地区基础设计的一般原则。 例1、广州市景泰坑某住宅小区 工程概况:建筑物九层,局部十层,首层层高5.6m,其余2.8m,总建筑面积6.5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场区工程地质条件:人工填土,耕植层厚0.8-2m,坡洪积层(粘土及粉质粘土)厚4~8m,标贯数3~10击;残积层(粘土、粉质粘土、粉土)厚3~12m,标贯数5~15.5击。下伏基岩为石炭系壶天群灰岩,灰色、深灰色,岩质坚硬,岩石上部裂隙发育,有三个钻孔发现溶洞,洞深分别为0.2、1.3、1.55m,有填充物。场地内,发现钻孔8#、9#、12#、13#、14#一带灰岩顶面标高特别低,与周围钻孔的灰岩顶板标高相差3~10米不等,该地段区域存在一个以8#、13#为中心的溶蚀漏斗。 基础型式:采用天然地基上的条形基础,基底置于坡洪积粉质粘土层上,设计估算最大沉降6-7㎝,竣工验收时实测5.7㎝。建成后效果良好。 例2、肇庆市某办公楼 工程概况:十四层钢筋混凝土框剪结构,一层地下室,总建筑面积约2万㎡。 场区工程地质条件:耕植土层0.3~1m,淤泥及淤泥质土层7~10 m。粉质粘土,粘土层4~7 m。下伏基岩为灰岩,岩溶发育,溶洞高0.5~3.1m不等。 基础型式:采用桩筏基础(混凝土灌注桩加筏基)。考虑到淤泥层的透水性很差,桩距较密的沉管灌注桩将造成地面隆起,桩的质量难以保证,故以挤土桩(沉管灌注桩)与排土桩(钻孔灌注桩)相间,桩端支承于残积层上。建成后效果良好。 例3、韶关某办公-住宅楼

岩溶地区地区工程地质调查规程

岩溶地区地区工程地质调查规程(二) 更新时间:2006-7-27 浏览:592次 5.4.1.1调查岩溶地貌的形态特征、规模、组成物质、组合特征及空间分布与过渡关系,划分地貌形态、组合类型(见附录B)。 5.4.1.2 调查地表水文网与分水岭的成因、分布。演变历史及其和地下水文网的关系;河、湖 、洼地枯洪季节的变化和洪水淹没范围;各级剥夷面的分布高程和成因。 5.4.1.3 调查岩溶形态、规模与组合特征,发育层位与地貌、构造部位,选择代表性地段结合遥感图象解译统计其发育密度:对大型洞穴调查其出露位置、成因、形成条件、洞口及内部形态和堆积物特征,测制平、剖面图。注意调查岩溶发育与岩性、构造、地貌及地下水动力条件的关系。 5.4.2碳酸盐岩调查 5.4.2.1调查碳酸盐岩的岩性成分和岩性组合特征: a.根据碳酸岩盐的矿物成分,确定岩石类型,可概略划分为石灰岩类(包括白云质灰岩)、白云岩类(包括灰质白云岩)、泥质灰岩(白云岩)、硅质灰岩(白云岩) 等(见附录A1.1); b. 按填图单位统计划分岩性组合类型,可分为灰岩类,灰岩夹白云岩类,灰岩、白云岩(互层)类,白云岩夹灰岩类,白云岩类,灰岩(白云岩)夹泥质灰岩类,灰岩(白云岩)、泥质灰岩(互层)类,泥质灰岩夹灰岩(白云岩)类,泥质灰岩类等(见附录A1.2); c.调查碳酸盐岩的工程地质特征,包括岩体强度(见附录D1)和结构特征;特别注意调查描述其中所含的泥质、燧石、磷灰石、炭质、沥青、黄铁矿、石膏等成分的含量、分布与产状及其对岩体工程地质性质的影响。 5.4.2.2调查描述碳酸盐岩的结构、构造特征(见附录C)。对于岩层厚度可分为:a.块状:单层厚度在于1.0m; b. 厚层:单层厚度0.5~1.0m; c.中厚层:单层厚度0.1~0.5m; d.薄层:单层厚度小于0.1m。 5.4.2.3调查碳酸盐岩中的非可溶岩夹层, 注意调查描述粘土层、铝土质或炭质页岩、高岭土、煤层等软弱夹层的岩性、厚度与分布。 a. 按碳酸盐岩在填图单位中的累计厚度百分比,可分为如下类型: 全碳酸盐岩类型碳酸盐岩累计厚度百分比大于90%,简称全型; 准碳酸盐岩类型碳酸盐岩累计厚度百分比 (60~90)%,简称准型; 半碳酸盐岩类型碳酸盐岩累计厚度百分比 (40~60)%。简称半型; 贫碳酸盐岩类型碳酸盐岩累计厚度百分比小于40%,简称贫型。 b. 按碳酸盐岩的连续沉积厚度,可分为如下类 连续状碳酸盐岩类型碳酸盐岩连续沉积厚度大于200m; 间层状碳酸盐岩类型碳酸盐岩连续沉积厚度50~200m; 夹层状或互层状碳酸盐岩类型碳酸盐岩连续沉积厚度小于50m。 5.4.2.4根据碳酸盐岩的岩性组合类型及沉积组合特征,按填图单元划分岩溶层

学前儿童 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

学前儿童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 2010-08-13 16:16 学前儿童生长发育的规律是指群体儿童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一般现象。虽然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受到环境、营养、体育锻炼、疾病等因素的影响,而出现个体差异,但一般的规律还是存在的。儿童生长发育状况,是反映其健康状况的一面镜子。因此,幼儿园的保教人员必须了解、研究和掌握儿童生长发育的共同规律,结合各年龄幼儿的具体情况,采取必要的卫生措施,以达到保护、促进、增强和提高幼儿健康水平的目的。 (一)生长发育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儿童的生长发育是由不明显的细小的量变到突然的质变的复杂过程。不仅表现为身高体重的增加,还表现为全身各个器官的逐渐分化,功能的逐渐成熟。量变和质变通常是同时进行的,但各有一定的缓急阶段。例如,消化系统由新生儿到达成人时,各器官在不断长大、长重的同时,结构和机能也逐渐复杂和完善起来。如:小儿的胃容积小,胃腺数目少分泌液的量少,胃酸的浓度和胃蛋白酶的效能低,随年龄增长,变大增多增加,质也发生了变化,效能也提高了(新生儿只能接受少量流质食物,随着消化器官的发育,结构和机能的加强,逐渐能消化固体食物) 由此可见,儿童不是成人的缩影。幼儿不仅身体比成人小,而且是一个比较简单的机体。幼儿动作粗大,情感简单,是一个没有成熟,缺少经验的机体,他们对环境的适应和对自身的保护,以及各种知识及能力,都在不断地发展和加强。因此在进行卫生保健、教养工作时,必须结合幼儿生长发育的特点来安排具体措施,绝不能脱离幼儿的实际,以成人的标准来安排幼儿的生活和教育。 (二)生长发育是有阶段性和程序性的连续过程 儿童的生长发育是有阶段性的,每个阶段各有独有的特点,各阶段按顺序衔接着,不能跳跃。前一阶段为后一阶段的发展打下必要的基础,任何一个阶段的发育受到阻碍都会对下一阶段的发育带来不良影响。例如,出生时只能吃流质,只会躺卧和啼哭,到1岁时便能吃多种普通食物,会走路和说单词,这是很明显的变化,但在这之前必须经过一系列的变化。如在说单词之间,必须先学会发音,同时,要学会听懂单词;能吃固体食物之前必先能吃半流质食物;会走路之前必先经过抬头、转头、翻身、直坐、站立等发育步骤。其中任何一上环节产生障碍,都会影响整个婴儿期的发育,并使幼儿前期的发育延迟。 身体各部分的生长发育有一定的程序,一般遵循由上到下、由近到远、由粗到细、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规律。例如在胎儿期的形态发育的顺序:头部领先,其次是躯干,最后为四肢。再如,婴儿期的动作发育的顺序:首先是

岩溶学

可溶岩的化学成分、矿物成分、岩石结构对岩溶的发育程度、速度和特征有直接关系,可溶性岩石大致分为三大类: ⑴碳酸盐类岩石,如石灰岩、白云岩、硅质灰岩和泥灰岩等; ⑵硫酸盐类岩石,如石膏、硬石膏和芒硝等; ⑶卤盐类岩石,如岩盐和钾盐。 一般来说,由上往下,易溶蚀程度依次增加。质纯层厚的可溶岩层的岩溶发育强烈,且形态齐全,规模较大;含泥质或其它杂质的岩层岩溶发育相对较弱 岩溶与地质构造的关系 ⑴断裂构造对岩溶发育的影响,断裂构造破坏了岩层的完整性,断层带附近岩石破碎,节理裂隙特别发育,极利于岩溶水的循环及溶蚀作用的进行,岩溶常沿各种断层带发育:正断层带通常岩溶很发育、逆断层带岩溶一般不发育,通常上盘比下盘发育;在节理裂隙的交叉处或密集带,岩溶易发育。 ⑵褶皱轴部岩溶一般较发育,单斜岩层岩溶一般顺层面发育。地不对称的褶皱中,陡的一翼较缓的一翼发育。 ⑶各种岩层产状条件下岩溶发育特点,产状水平或缓倾的可溶岩,其上为非可溶岩时,岩溶一般不发育;其下为非可溶岩时,接触面上部岩溶一般发育;陡倾的可溶岩,上覆与下伏为非可溶岩时,上下接触带处岩溶发育 岩溶与新构造运动的关系 地壳的升降运动对岩溶发育有显著影响。 ⑴地壳强烈上升时,侵蚀基准面下降,岩溶以垂直发育为主; ⑵地壳处于相对稳定时期,侵蚀基准面相续静止,形成水平岩溶系统;

⑶地壳下降时,可能造成垂直、水平向发育岩溶叠加,比较复杂。 研究岩溶要把握好两个基本点: 1、岩溶发育的三要素:岩性、构造、水流。 2、构造对岩溶的发育起控制作用。 最近有个线形工程,接触到很长区域的可溶岩地区,自己也钻了不少的有水溶洞或干溶洞。岩溶发育的四个基本条件:可溶岩的存在,可溶岩具透水性,地下水具侵蚀性,地下水具流动性;引申开来就是与区域地质构造啊,断层导水与否,造山运动啊等等有密切关系,都是其发展的客观因素。在工程地质勘测中,对于岩溶管道的推测(尤其是覆盖型岩溶),一般而言,岩溶作用一般顺岩层走向发育,局部顺倾向,这个是一般规律;但是自己亲自钻过一些大的溶洞,就会发现一条大的岩溶管道里面弯弯曲曲,坡降时而小,时而大,且有许多的支洞,在平面图上反映出来会是“毫无规律”可言,可以看出岩溶发育过程中的优先选择与废弃,在岩溶隧道的勘测中这种“毫无规律”往往很难判断其准确的空间定位,给勘测工作带来很多困难。可以这样认为,小的范围来说,发育规律极其不规则。各位指正。 我在前面已说了岩溶发育的三要素:岩性、构造、水流。这是岩溶学界的一致认识,但要细说起来每一个要素都还有很深的内涵。其中构造对岩溶的发育方向和规模起着控制作用。这里的构造包括了岩层的构造和地质构造,如岩石中的孔隙、层理裂隙、节理裂隙、断层、褶曲等。溶蚀作用一般都沿构造线发育。在岩溶强发育地区,构造也很发育,这些构造线在地层中无论是平面上还是纵向上都广泛分布,而且这些构造线可以密集,也可稀疏,也常常交叉。一般沿独立的裂隙溶蚀形成溶蚀裂隙,当这些裂隙密集交叉分布时,不但地下水通道良好,而且岩层破碎,这时岩溶就更容易发育,其规模也较大,常常形成溶洞。由上可知,各种单独的溶隙和溶洞无论是在平面上还是纵向上都是串连的,这就形成了你所说的平面上和纵向上连通的岩溶系统。甬道和厅堂相连,粗看起来似乎杂乱无章,但你只要仔细研究就会发现,他们的分布不但有规律,而且规律明显。当然这其中还包含着很多有关岩溶发育的知识和规律,在这里不可能一一细说。 下面是我在一份勘察报告中对场地岩溶发育规律的总结:

岩溶发育区地段

岩溶发育区地段,一般地质结构复杂,表现在溶洞、裂隙比较普遍,岩面倾斜较大。 本桥地质情况由上至下依次分别为杂填土、粘土、粉质粘土、含碎石粉质粘土、弱风化结晶灰岩及微风化结晶灰岩,灰岩溶岩发育。溶洞大概可分为4类,即空溶洞(12个)、多层溶洞(9个)、大型溶洞(H>4m的8个)、有充填物溶洞(21个)。类型主要以有填充物溶洞为主,其充填物主要有半充填淤泥质土、砂砾、碎石、卵石、粘土等。最大溶洞为左3 #-3孔,高19.4m。右2#-3孔为6层溶洞。多层溶洞一般高度较小。C匝道9#墩、10#墩、11#台;主线1#桥5#墩均处在岩溶较发育地区。 地下水主要为第四系冲洪积层的孔隙潜水和弱风化结晶灰岩中的裂隙水,地下水以接受大气降水补给为主,一般见溶洞孔的水位均偏低。葵涌镇南部中冠公司至高圳头一带河谷之下及其两侧隐伏着下石炭系灰岩、大理岩,岩溶比较发育,岩溶水赋存于岩溶之中。本桥址地下水对桩基有中等腐蚀,桩基混凝土应采取二级防护措施。 岩溶地区桥基的勘探首先应采用物探,查明桥位区岩溶的发育规律、不同地段的岩溶发育强度和发育特点,第四系的地层岩性、层序、觉积厚度、结构特点。在充分研究初探的基础上,布置钻探工作,主要查明每个基础范围内岩溶的发育规律、基本形状、规模大小,洞穴顶板岩层厚度、完整性,洞内充填物性状。评价桥基的稳定性,可能时提出洞穴顶板岩体的安全厚度,对影响桥基稳定的岩溶洞提出工程措施。 ① 详细掌握溶洞出现的位置,并推断其范围大小。 ② 对有溶洞的桩位地质、水文地质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制订适当的施工方案和施工技术保障措施。 ③ 每个孔位的地质柱状图和施工方案都单独列出,发给有关人员,让具体操作者、技术人员、作业队长都知道溶洞的位置、大小、充填情况以及应采取的施工方案。

岩溶

1. 世界岩溶的分布,主要分布在地中海沿岸、东欧、中东、东南亚、美国东南部、加勒比海地区等,岩溶分布区多为资源丰富,人口稠密的地区。 2. 我国岩溶分布广泛,类型众多,比较集中的分布在以下几个地区: 一、华南地区,包括广西、广东和台湾,均为我国典型的热带岩溶地区,广西岩溶分布面积大,碳酸盐类岩石的分布面积占全省面积的41%左右,以泥盆(D)、石炭(C)、二迭系岩层(P)岩溶发育最强,岩性多为厚层石灰岩和白云岩。因此,岩溶地貌可分为四种类型:峰丛---峰林---孤峰---残丘。 广东岩溶主要分布在西北部北江、连江和西江流域,面积小,多呈零星分布。台湾岩溶主要分布在南部,面积很小。 二、西南地区。包括贵州的中部和南部以及云南的东部。贵州碳酸盐类岩石的分布面积占全省的80%左右,厚度占地层部厚度的50-70%,以石炭系和二迭系岩层岩溶发育最强。云南东部碳酸盐岩石面积约占总面积的50%,其厚度占地层部厚度的63%,以中上石炭系、下二迭系和中三迭系岩层岩溶最为发育。贵州在构造上以线形褶皱为主,可溶岩与非右溶岩常成五层,在地表呈带状交替出露,故岩溶多作与构造纹一致的带状分布,非可溶岩构成隔水层,有利于岩溶区的水为建设。贵州黔西高原的水城、威宁一带,主要发育一些小洼地、漏斗、落水洞和低矮峰林地貌,贵州南部为向广西盆地倾斜的斜坡地带,地下水以垂向运动为主,峰林最发育,还伴有峰丛、洼地地貌,如兴义一带。贵州中南部六枝一带有覆盖石林,高达10m以上,已被第四系沉积物掩盖。 三、中部地区,包括长江中下游各省及浙江,其中尤以贵州北部、湖北西部、湖南西部和四川东部碳酸盐类岩石分布较广,从震旦系到三迭系的碳酸盐类岩层均有出露。 贵州北部主要为北北东----南南西的平等褶皱,岩溶分布亦作北北东---南南西的平行条带。由于灰岩与页岩相间分布,一般页岩或垅状丘陵,灰岩成槽形谷地,故在地形上,丘陵与槽谷相间分布,如遵义一带。 四、华北地区。主要分布在北京的西山地区,山东中南部,山西与河北的太行山、太岳山、吕梁山和燕山一带,该区碳酸盐类岩石以寒武奥陶系为主。 五、干燥和半干燥区,主要指内蒙古东部。 六、西藏高原。岩溶发育于海拔4000M以上的高寒高原上。是世界岩溶的一种特殊类型。 总体上,中国岩溶分布面积广,发育程度深的地区主要集中在前面华南西南两个地区。贵州也是岩溶发育丰富的省份之一,现了解一下贵州岩溶分布。 第六章岩溶发育的若干问题 一、岩溶发育的地带性 岩溶发育和其他地貌发育一样,都是内营力和外营力共同作用于地表而产生发展的。由地球球体导致太阳辐射能的纬度分布规律,并由此产生的气候、水文、生物、土壤等均有按纬度呈带状分布的特征。而岩溶发育在很大程度上受这些因素的影响,从而产生了岩溶发育的地带性规律。 除了纬度水平地带性外,在碳酸盐岩发育的高大山区,从山脚到山顶,水热状况、生物、土壤、温度也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变化,岩溶发育强烈的受这些因素的影响,从而也呈现垂直分带性。 按气候带划分的岩溶类型有: 1.冰原带岩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