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九龄《感遇·幽人归独卧》原文+赏析

张九龄《感遇·幽人归独卧》原文+赏析
张九龄《感遇·幽人归独卧》原文+赏析

张九龄《感遇·幽人归独卧》原文+赏析幽人归独卧,滞虑洗孤清。

持此谢高鸟,因之传远情。

日夕怀空意,人谁感至精?

飞沈理自隔,何所慰吾诚?

【赏析】

这是一种修行境界在打坐中感受到(幽人归独卧,滞虑洗孤清.)淡泊明智(持此谢高鸟,因之传远情。)宁静致远(日夕怀空意,人谁感至精?)这种心如虚空唯一至精的感受谁能知道呢(飞沈理自隔,何所慰吾诚?)对自己还没有达道的功夫的谦虚还是经常有一点心乱(飞沈理自隔)想更上一个境界一念不生是谓诚(何所慰吾诚?) 这是一首寓言诗,大约是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李林甫、牛仙客执政后,诗人被贬为荆州刺史时所写。诗中以孤鸿自喻,以双翠鸟喻其政敌李林甫、牛仙客,说明一种哲理,同时也隐寓自己的身

世之感。二年后诗人就去世了,这首诗该是他晚年心境的吐露。

诗一开始就将孤鸿与大海对比。沧海是这样的大,鸿雁是这样的小,这已经衬托出人在宇宙之间是何等的渺小了。何况这是一只离群索处的孤雁,海愈见其大,雁愈见其小,相形之下,更突出了它的孤单寥落。可见“孤鸿海上来”这五个字,并非平淡写来,其中渗透了诗人的情感。第二句“池潢不敢顾”,突然一折,为下文开出局面。

这只孤鸿经历过大海的惊涛骇浪,何至见到区区城墙外的护城河水,也不敢回顾一下呢?这里是象征诗人在人海中由于经历风浪太多,而格外有所警惕,同时也反衬出下文的双翠鸟,恍如燕巢幕上自以为安乐,而不知烈火就将焚烧到它们。

而且,这一只孤鸿连双翠鸟也不敢正面去看一眼呢!“侧见”两

字显出李林甫、牛仙客的气焰熏天,不可一世。他们窃据高位,就象一对身披翠色羽毛的翠鸟,高高营巢在神话中所说的珍贵的三珠树上。可是,不要太得意了!你们闪光的羽毛这样显眼,难道就不怕猎人们用金弹丸来猎取吗?“矫矫珍木巅,得无金丸惧”这两句,诗人假托

孤鸿的嘴,以温厚的口气,对他的政敌提出了诚恳的劝告。不愤怒,也不幸灾乐祸,这是正统儒家的修养,也就是所谓温柔敦厚的诗教。然后很自然地以“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恶”这两句,点出了全诗的主题思想,忠告他的政敌:才华和锋芒的外露,就怕别人将以你为猎取的对象;窃据高明的地位,就怕别人不能容忍而对你厌恶。这里“高明”两字是暗用《左传》中“高明之家,鬼瞰其室”的典故,但用得很浑成,使读者不觉其用典,即便不知原典,也无妨于对诗句的欣赏。

忠告双翠鸟的话,一共四句,前两句代它们担忧,后两句正面提出他那个时代的处世真谛。然则,孤鸿自己将采取怎样的态度呢?它既不重返海面,也不留连池潢,它将没入于苍茫无际的太空之中,猎人们虽然渴想猎取它,可是又将从何处去猎取它呢?“今我游冥冥,弋者何所慕”,纯以鸿雁口吻道出,情趣盎然。全诗就在苍茫幽渺的情调中结束。

12《纪念白求恩》知识梳理

纪念白求恩 【原文】 (1939年12月21日) 白求恩同志是加拿大共产党员,五十多岁了,为了帮助中国的抗日战争,受加拿大共产党和美国共产党的派遣,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去年春上到延安,后来到五台山工作,不幸以身殉职。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这种精神。列宁主义认为: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要拥护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无产阶级要拥护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的解放斗争,世界革命才能胜利。白求恩同志是实践了这一条列宁主义路线的。我们中国共产党员也要实践这一条路线。我们要和一切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联合起来,要和日本的、英国的、美国的、德国的、意大利的以及一切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联合起来,才能打倒帝国主义,解放我们的民族和人民,解放世界的民族和人民。这就是我们的国际主义,这就是我们用以反对狭隘民族主义和狭隘爱国主义的国际主义。 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每个 共产党员都要学习他。不少的人对工作不负责任,拈轻怕重,把重担子推给人家,自己挑轻的。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然后再替别人打算。出了一点力就觉得了不起,喜欢自吹,生怕人家不知道。对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热忱,而是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这种人其实不是共产党员,至少不能算一个纯粹的共产党员。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晋察冀边区的军民,凡亲身受过白求恩医生的治疗和亲眼看过白求恩医生的工作的,无不为之感动。每一个共产党员,一定要学习白求恩同志的这种真正共产主义者的精神。 白求恩同志是个医生,他以医疗为职业,对技术精益求精;在整个八路军医务系统中,他的医术是很高明的。这对于一班见异思迁的人,对于一班鄙薄技术工作以为不足道、以为无出路的人,也是一个极好的教训。 我和白求恩同志只见过一面。后来他给我来过许多信。可是因为忙,仅回过他一封信,还不知他收到没有。对于他的死,我是很悲痛的。现在大家纪念他,可见他的精神感人之深。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从这点出发,就可以变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字音】 殉(xùn)职 拈(niān)轻怕重 狭隘(ài) 【注释】 (1)选自《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版)。诺尔曼·白求恩(1890—1939),国际主义战士,加拿大共产党党员,胸外科医生。1936年德意志法西斯侵犯西班牙时,他曾经亲赴前线为反法

古诗十九首《十五从军征》原文+赏析

古诗十九首《十五从军征》原文+赏析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望,泪落沾我衣。 【注释】 始:才。 归:回家。 道逢:在路上遇到 道:路途。

阿(a):在文章中是一个语音词 君:你,表示尊敬的称呼。 遥看:远远的看 柏(bǎi):松树。冢(zhǒng):坟墓。 累累:与“垒垒”通,形容丘坟一个连一个的样子。 狗窦(gǒu dòu):给狗出入的墙洞,窦,洞穴。 雉(zhì):野鸡 中庭:屋前的院子 生:长 旅:野的 旅谷:植物未经播种叫“旅生”。旅生的谷叫“旅谷”。 旅葵(kuí):即野葵。 舂(chōng):把东西放在石臼或乳钵里捣掉皮壳或捣碎。持:用。 作:当作

羹(gēng):糊状的菜。 一时:一会儿就 贻(yí):送,赠送 沾:渗入 【译文】 十五岁就应征去参军,八十岁才退伍回到故乡家中。 路上碰到一个乡下的邻居,问:“我家里还有什么人?” “你家那个地方现在已是松树柏树林中的一片坟墓。” 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出进,野鸡在屋脊上飞来飞去。 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环绕着井台。 用捣掉壳的野谷来做饭,摘下葵叶煮汤算是菜。 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却不知赠送给谁吃。 走出大门向着东方张望,老泪纵横洒落在征衣上。 注:“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原为“遥望是君家,松柏冢垒垒。”

【赏析】 这是一首叙事诗,描绘了一个“少小离家老大回”的老兵返乡途中与到家之后的情景,抒发了这一老兵的情感,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开篇便不同凡响:“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这两句,直言老兵“十五”岁从军,“八十”岁方回,看似平淡无奇,像不经意间道来,实却耐人寻味,颇见功力。他“十五从军征”,奔赴何处,诗中未作说明;其军旅生活如何,战况怎样,诗中也均未交代。这就给读者留下众多想象的空间。但有一点是明确的,那就是他“从军征”,系出于战事,而且这一去就是数十年!“八十”与“十五”相对照,突出其“从军征”时间之久;“始得归”与“从军征”相呼应,则表明他中途一直未能回来。 《十五从军征》,是一首暴露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的汉代乐府民歌,反映了劳动人民在当时黑暗的兵役制度下的不平和痛苦。作品真实、深刻、令人感愤,催人泣下。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主人公的思想脉络由六十五年

悼亡诗词鉴赏

第四讲悼亡诗词鉴赏 【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 一、了解古代诗歌中的独特类型——悼亡诗(词)及其概念内涵。 二、了解悼亡诗的特点和常用的抒情方法。 三、熟知悼亡诗的起源与著名篇章。 【教学重点与难点】悼亡词的不同风格;对悼亡情感的理解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古代哀祭文、悼亡诗词综述 哀祭文,一般是在祭奠时宣读,是古代的一种应用文,有大致相同的体式和结构。 唐之后,悼念亡妻的诗词,多不以“悼亡”为题。总起来看,悼亡之作远不如哀祭文那样众多,这是因为悼亡诗词毕竟是诗(词)人们的即兴抒情之作,有妻子去世而且要先于诗(词)人的事,也毕竟是极少数。诗人中,以唐之元稹和李商隐的悼亡之作最有名。词人中,以宋·苏轼和清·纳兰性德的悼亡词最有名,尤其是纳兰性德,词题中明标有“悼亡”、“梦亡妇”、“亡妇忌日”、“亡妇生辰”等字样的词即有五、六首之多,其他无题而语中可能涉及悼亡的词远不止此数。 二、《诗经》中的悼亡诗 悼亡诗《诗经·邶风绿衣》 ○绿衣 绿兮衣兮,绿衣黄裹。心之忧矣,曷维其已! 绿兮衣兮,绿衣黄裳。心之忧矣,曷维其亡! 绿兮丝兮,女所治兮。我思古人,俾无訧兮! 絺兮绤兮,凄其以风。我思古人,实获我心! 【赏析】此诗说一男子手抚妻子遗物衣裳,悲戚不已,追忆旧时情谊,感念妻子对自己的照顾和耐心规劝,感伤着再也没有另一个人如此的贤德美惠,可以理解自己的心了 三、魏晋南北朝悼亡诗 悼亡诗三首(之一)晋·潘岳

荏苒冬春谢,寒暑忽流易。 之子归重泉,重壤永幽隔。 私怀谁克从?淹留亦何益? 僶俛恭朝命,回心反初役。 望庐思其人,入室想所历。 帏屏无仿佛,翰墨有余迹。 流芳未及歇,遗挂犹在壁。 怅恍如或存,回遑忡惊惕。 如彼翰林鸟,双栖一朝只。 如彼游川鱼,比目中路析。 春风缘隙来,晨溜承檐滴。 寝息何时忘?沈忧日盈积。 庶几有时衰,庄缶犹可击。 千百年来,男人值得一夸的最高褒赞就是“才过宋玉,貌赛潘安”——潘安就是潘岳。“掷果盈车”、“傅粉檀郎”等等成语典故皆出于这位倜傥男儿。潘岳与结发妻子杨氏伉俪和谐,始终如一。 四、唐代悼亡诗 遣悲怀三首(选一) 〔唐〕元稹 谢公最小偏怜女,嫁与黔娄百事乖。 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 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 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 昔日戏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来。 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 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 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闲坐悲君亦自悲,百年多是几多时。

感遇十二首

感遇十二首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幽人归独卧,滞虑洗孤清。 持此谢高鸟,因之传远情。 日夕怀空意,人谁感至精? 飞沉理自隔,何所慰吾诚? 鱼游乐深池,鸟栖欲高枝。 嗟尔蜉蝣羽,薨薨亦何为。 有生岂不化,所感奚若斯。 神理日微灭,吾心安得知。 浩叹杨朱子,徒然泣路岐。 孤鸿海上来,池潢不敢顾。 侧见双翠鸟,巢在三珠树。 矫矫珍木巅,得无金丸惧? 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恶? 今我游冥冥,弋者何所慕!

吴越数千里,梦寐今夕见。形骸非我亲,衾枕即乡县。化蝶犹不识,川鱼安可羡。海上有仙山,归期觉神变。西日下山隐,北风乘夕流。燕雀感昏旦,檐楹呼匹俦。鸿鹄虽自远,哀音非所求。贵人弃疵贱,下士尝殷忧。众情累外物,恕己忘内修。感叹长如此,使我心悠悠。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⑿。可以荐嘉客⒀,奈何阻重深。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永日徒离忧,临风怀蹇修。美人何处所,孤客空悠悠。青鸟跂不至,朱鳖谁云浮。夜分起踯躅,时逝曷淹留。抱影吟中夜,谁闻此叹息。美人适异方,庭树含幽色。白云愁不见,沧海飞无翼。

凤凰一朝来,竹花斯可食。汉上有游女,求思安可得。袖中一札书,欲寄双飞翼。冥冥愁不见,耿耿徒缄忆。紫兰秀空蹊,皓露夺幽色。馨香岁欲晚,感叹情何极。白云在南山,日暮长太息。我有异乡忆,宛在云溶溶。凭此目不觏,要之心所钟。但欲附高鸟,安敢攀飞龙。至精无感遇,悲惋填心胸。归来扣寂寞,人愿天岂从?闭门迹群化,凭林结所思。啸叹此寒木,畴昔乃芳蕤。朝阳凤安在,日暮蝉独悲。浩思极中夜,深嗟欲待谁。所怀诚已矣,既往不可追。鼎食非吾事,云仙尝我期。胡越方杳杳,车马何迟迟。天壤一何异,幽嘿卧帘帷。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感遇张九龄的感遇

感遇-张九龄的感遇 岂伊地气暖。 所怀诚已矣,畴昔乃芳蕤。 凤凰一朝来,竹花斯可食。 运命唯所遇。 归来扣寂寞。 浩思极中夜。 日夕怀空意,哀音非所求。 谁知林栖者。 美人适异方,闻风坐相悦,日暮蝉独悲。 矫矫珍木巅,使我心悠悠。 朝阳凤安在。 啸叹此寒木,得无金丸惧,感叹情何极。

青鸟跂不至。 美服患人指。感遇 但欲附高鸟! 运命惟所遇,孤客空悠悠,梦寐今夕见? 感遇十二首 吴越数千里,檐楹呼匹俦。 徒言树桃李。 感遇十二首 抱影吟中夜,自有岁寒心,凭林结所思,人谁感至精,谁闻此叹息。 感遇十二首 闭门迹群化,川鱼安可羡,归期觉神变? 飞沈理自隔,人愿天岂从。 可以荐嘉客。 天壤一何异。 侧见双翠鸟,滞虑洗孤清。 鸿鹄虽自远,时逝曷淹留,求思安可得,池潢不敢顾。 至精无感遇。 贵人弃疵贱,安敢攀飞龙,弋者何

所慕,何所慰吾诚,要之心所钟。 紫兰秀空蹊。 感遇十二首 汉上有游女。 感叹长如此。 馨香岁欲晚。 鼎食非吾事,巢在三珠树。 海上有仙山,桂华秋皎洁。 感遇十二首 我有异乡忆。 凭此目不觏。 形骸非我亲。 白云在南山,车马何迟迟,耿耿徒缄忆。 徒言树桃李,自尔为佳节。 岂伊地气暖,临风怀蹇修。 冥冥愁不见,自有岁寒心,欲寄双飞翼,奈何阻重深。 夜分起踯躅,北风乘夕流,经冬犹绿林。 感遇十二首 兰叶春葳蕤。

袖中一札书。 化蝶犹不识,沧海飞无翼。 白云愁不见,衾枕即乡县,奈何阻重深,云仙尝我期,悲惋填心胸。 美人何处所。 感遇十二首 永日徒离忧,恕己忘内修,既往不可追,何求美人折,高明逼神恶,循环不可寻。 众情累外物,循环不可寻。 欣欣此生意,下士尝殷忧。 燕雀感昏旦,皓露夺幽色,深嗟欲待谁,经冬犹绿林。 持此谢高鸟? 感遇十二首 江南有丹橘,因之传远情,日暮长太息。 草木有本心,此木岂无阴,幽嘿卧帘帷,朱鳖谁云浮。 感遇十二首 西日下山隐感遇十二首 孤鸿海上来,庭树含幽色?

古诗十九首注释.译文及简析

古诗十九首注释.译文及简析 国学经典: 古诗十九首 原文及注释 【知识卡片】古诗:《古诗十九首》中的“古诗”是魏晋以后的人对汉代诗歌的习惯称呼。汉末政治极端腐败,社会急剧动荡。在这种社会现实中,文人有的飘泊四方,有的穷困潦倒,有的遭受灾难。这十九首诗歌,真实地记录了他们的思想动态,表现了他们的苦闷和彷徨。刘勰曾说“古诗”是“五言之冠冕”。就“古诗”所达到的成就及其在诗歌创作上所产生的影响来说,它在我国文学发展过程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一批文人诗作的选集,最早见于南朝梁代萧统《文选》。东汉桓帝、灵帝时,宦官外戚勾结擅权,官僚集团垄断仕途,上层士流结党标榜。在这样的形势和风气下,中下层士子为了谋求前程,只得奔走交游。他们背井离乡,辞别父母,然而往往一事无成,落得满腹牢骚和乡愁。《古诗十九首》主要就是抒写游子矢志无成和思妇离别相思之情,突出地表现了当时中下层士子的不满不平以及玩世不恭、颓唐享乐的思想情绪,真实地从这一侧面反映东汉后期政治混乱、败坏、没落的时代面貌。诗作表现了动荡黑暗的社会生活,抒发了对命运、人生的悲哀之情。深入浅出的精心构思,情景交融的描写技巧,如话家常的平常语句,丰富深刻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形成曲终情显、含蓄动人的艺术风格。刘勰的《文心雕龙》称之为“五言之冠冕”,钟嵘的《诗品》赞颂它“天衣无缝,一字千金”。 一、行行重行行 【原诗】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注释】“生别离”是古代流行的成语,犹言“永别离”。所谓“生别离”,并非指人生一般的别离,而是有别后难以再聚的涵义,所以下面说,“会面安可知”。 “各在天一涯”“涯”,方也。 “道路阻且长”“阻”,指道路上的障碍;“长”,指道路间的距离。 “会面安可知”“知”,一作“期”,义同。 “胡马依北风二句”“依”,一作“嘶”。“胡马”产于北地,“越鸟”来自南方(古代的“越”,指今广东福建一带地区) ,“依北风”和“巢南枝”是动物一种自发的

纪念白求恩

1939年11月12日清晨5时20分,诺尔曼·白求恩同志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世界反法西斯的正义斗争,献出了他宝贵的生命。毛泽东得知白求恩牺牲的消息后,非常悲痛,同年12月1日在延安各界追悼白求恩的大会上,他亲笔写了挽词:“学习白求恩同志的国际精神,学习他的牺牲精神,责任心与工作热忱。”12月21日,毛泽东同志又亲笔写下了著名的《纪念白求恩》一文,号召中国人民学习白求恩同志的共产主义精神和国际主义精神。 1939年11月12日清晨5时20分,诺尔曼·白求恩同志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世界反法西斯的正义斗争,献出了他宝贵的生命。 毛泽东得知白求恩牺牲的消息后,非常悲痛,同年12月1日在延安各界追悼白求恩的大会上,他亲笔写了挽词:“学习白求恩同志的国际精神,学习他的牺牲精神,责任心与工作热忱。”12月21日,毛泽东同志又亲笔写下了著名的《纪念白求恩》一文,号召中国人民学习白求恩同志的共产主义精神和国际主义精神。 毛泽东,字润之,笔名子任。1893年12月26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197 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1936~1976),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主席(194 3~1945)和中央委员会主席(1945~1976),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1949~195 4)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1954 ~1959)。 亨利·诺尔曼·白求恩(dr. henry norman bethune)是加拿大共产党党员、国际著名的外科医生。为了帮助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于1938年初不远万里,突破重重阻挠,来到延安,同年6月进入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带领流动医疗队活跃在山西、河北两省。他总是不顾危险,亲临前线,就地施行医疗手术,从而大大减少了伤病员的死亡,挽救了许多战士的生命。同时他还帮助方兆元等八路军医护人员提高医疗水平,为部队培养了一批合格的医护工作者。他对工作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极端的热忱,从而赢得了根据地的干部、战士和老乡的尊敬和爱戴。在共同的战斗中,白求恩也对八路军和根据地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在一次手术中,他的手指不慎被割破而遭感染,抢救无效,于1939年11月12日在河北唐县黄石口村逝世。

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 一.文学常识 《古诗十九首》,组诗名,五言诗,是乐府古诗文人化的显著标志。为南朝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昭明文选》(又称《文选》)而成。处处表现了道家与儒家的哲学意境。 《古诗十九首》深刻地再现了文人在汉末社会思想大转变时期,追求的幻灭与沉沦,心灵的觉醒与痛苦。艺术上语言朴素自然,描写生动真切,具有天然浑成的艺术风格。同时,《古诗十九首》所抒发的是人生最基本、最普遍的几种情感和思绪,令古往今来的读者常读常新。 刘勰的《文心雕龙》称它为“五言之冠冕”。 二.诗歌原文 行行重行行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你走啊走啊老是不停的走,就这样活生生分开了你我.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你与我两人相距千万里远,我在天这头你就在天那头.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路途那样艰险又那样遥远,要见面那知道是什麽时候.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北马南来仍然依恋著北风,南鸟北飞筑巢还在南枝头.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彼此分离的时间越长越久,衣服越发宽大人越发消瘦.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 飘荡荡的游云遮住了太阳,他乡的游子不想再次返回.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只因为想你使我都变老了,又是一年很快地到了年关.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还有许多心里话都不说了,只愿你多保重切莫受饥寒.

西北有高楼 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 那西北方有一座高楼矗立眼前,堂皇高耸恰似与浮云齐高. 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 高楼镂著花纹的木条,交错成绮文的窗格,四周是高翘的阁檐,阶梯有层叠三重. 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 楼上飘下了弦歌之声,声音响亮极其悲壮! 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 谁能弹此曲,是那悲夫为齐君战死悲恸而"抗声长哭"竟使杞都城为之倾颓的女子. 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 商声清切而悲伤,随风飘发多凄凉!这悲弦奏到"中曲",便渐渐舒徐迟荡回旋. 一弹再三叹,慷慨有余哀。 那琴韵和"叹"息声中,抚琴堕泪的佳人慷慨哀痛的声息不已. 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 不叹惜铮铮琴声倾诉声里的痛苦,更悲痛的是对那知音人儿的深情呼唤. 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 愿我们化作心心相印的鸿鹄,从此结伴高飞. 三.思想感情 东汉末年,社会动荡,政治混乱。下层文士漂泊蹉跎,游宦无门。《古诗十九首》就产生于这样的时代,表述着同类的境遇和感受。这十九首诗歌,基本是游子思妇之辞。具体而言,夫妇朋友间的离愁别绪、士人的彷徨失意和人生的无常之感,是《古诗十九首》基本的情感内容。有些作品表现出追求富贵和及时行乐的思想。这段话指出了《古诗十九首》所表达的情感,是人生来共有的体验和感受. 总之,《古诗十九首》所抒发的,是人生最基本最普遍的几种情感和思绪,是“人同有之情”。因而,这些诗歌能够永久地感动人,千古常新。同时,它以艺术的方式,《古诗十九首》深刻地再现了文人在汉末社会思想大转变时期,追求的幻灭与沉沦,心灵的觉醒与痛苦,学者所谓“逐臣弃友、思妇劳人、托境抒情、比物连类、亲疏厚薄、死生新故之感,质言之、寓言之、一唱而三叹之”(王康《古诗十九首绎后序》),良非虚言.《古诗十九首》在揭露现实社会黑暗,抨击末世风俗的同时,也隐含了诗人对失去的道德原则的追恋。这种无可奈何的处境和心态,加深了诗人的信仰危机。事功不朽的希望破灭,诗人乃转而从一个新的层面上去开掘生命的价值。

张九龄《感遇·其一》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

张九龄《感遇?其一》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原文】:感遇?其一张九龄(唐)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注释】:①此诗系张九龄遭谗贬谪后所作,《感遇》十二首之冠首。②葳蕤:枝叶茂盛而纷披?兰:此指兰草。葳蕤:枝叶茂盛而纷披 ?桂华:桂花,“华”同“花”。 ?生意:生机勃勃 ?自尔:自然地。佳节:美好的季节 ?林栖者:山中隐士 ?坐:因而 ?本心:天性 ?美人:指林栖者山林高士、隐士 ⑨闻风:闻到芳香。 ⑩坐:因为。【翻译】:春天里的幽兰翠叶纷披,秋天里的桂花皎洁清新。世间的草木勃勃的生机,自然顺应了美好的季节。谁想到山林隐逸的高人,闻到芬芳因而满怀喜悦。草木散发香气源于天性,怎么会求观赏者攀折呢!【赏析】:此诗系张九龄遭谗贬谪后所作《感遇》十二首之冠首。诗借物起兴,自比兰桂,抒发诗人孤芳自赏,气节清高,不求引用之情感。诗一开始用整齐的偶句,以春兰秋桂对举,点出无限生机和清雅高洁之特征。三、四句,写兰桂充满活力却荣而不媚,不求人知之品质。上半首写兰桂,不写人。五、六句以谁知急转引出与兰桂同调的山中隐者来。末两句点出无心与物相竞的情怀。全诗一面表达了恬淡从容超脱的襟怀,另一面忧谗惧祸的心情也隐然可见。诗以草木照应,旨诣深刻,于咏物背后,寄寓着生活哲理。【阅读训练】:(1)首联用了对偶修辞,互文以见义,写出了春兰与秋桂、的特征。(3分) (2)联系全诗,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分析作者所表达的情感。(4分) 【参考答案】(1)(3分)生机勃发、清雅高洁(2)(4分)诗人采用了传统的比兴手法,托物寓意,抒发情感。诗人通过赞誉高雅清香的春兰秋桂不慕求虚荣,不阿谀权贵,芳香出于自然,以此自喻,从而抒发自己孤芳自赏、洁身自好、不求人知、恬淡从容的襟怀,表达坚持政治理想、不求富贵利达的高尚节操。

《纪念白求恩》读书笔记

《纪念白求恩》读书笔记 第一篇: 白求恩是加拿大著名的外科医生,他放弃安逸的生活,不远万里地率医疗队于1938年初来到中国抗日前线,以其毫不利已专门利人的无私奉献精神和精湛的医疗技术,满腔热情地为中国人民服务,支持中国人民的正义事业。白求恩大夫不幸以身殉职后,毛泽东同志于1939年12月发表了《纪念白求恩》一文,号召全党同志学习白求恩。白求恩的精神就是无私的奉献精神、忘我的牺牲精神、无畏的拼搏精神。他对人民充满深厚的爱,对工作充满极大的热忱,白求恩的精神是我们的宝贵财富,它曾激励一代人无私无畏地投身艰苦桌绝的革命斗争,在我们满怀豪情地迈向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白求恩的精神仍是鼓舞我们敬业奉献的强大精神力量。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征途上,涌现出了孔繁森、杨东海、骆武才等一大批新时期的英雄楷模,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白求恩精神的延续,看到了白求恩精神的发杨光大。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也有一些人经不住考验,抵不住灯红酒绿的诱惑,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错位,淡漠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成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俘虏,成了时代的落伍者。这使我想起了一句名言:“有些人活着,却

已经死了;有些人死了,却仍然活着。” 人为什么活着?为谁活着?怎样活着?归根到底是由世界观决定的。有不同的世界观,就会有不同的人生观,不同的价值观。党的xx大提出了面向新世纪,全面推进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的总目标,指出,要把党建设成为用邓小平理论武装起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能够经受住各种风险、始终走在时代前列、领导全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新的历时条件下,怎样实现党的这个建设总目标,xx同志强调“三个代表”,为我们进一步指明了努力的方向;而要做到“三个代表”,这对共产党员,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的政治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如何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进一步加强主观世界的改造,是摆在我们面前十分重要、十分紧迫和艰巨的任务。 在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下,如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孔繁森、杨东海、骆武才等一大批新时期的楷模已经用他们的行动作了明确的回答,这就是:作为一名党员和党的干部要时刻牢记党的宗旨,讲党性、讲理想、在大是大非面前,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保持政治上的坚定性和道德上的纯洁性,正确对待自己,正确对待权利,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古诗十九首原文(注音版)电子教案

古诗十九首原文(注音 版)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1、《行行重行行》 行xíng 行xíng 重chóng 行xíng 行xíng ,与yǔ君jūn 生 shēng 别bié离lí 。 相去xiāngqù万wàn 余yú里lǐ,各gè在zài 天tiān 一yī涯yá ; 道dào 路lù 阻zǔ且qiě长 cháng ,会huì面miàn 安ān 可k ě知zh ī ? 胡hú马mǎ依yī北běi 风fēng ,越yuè鸟niǎo 巢cháo 南nán 枝zhī。 相xiāng 去qù日rì 已yǐ远yuǎn ,衣yī带dài 日rì 已yǐ缓huǎn ; 浮云fú yún 蔽bì白日bái rì ,游子yóuzǐ 不顾búgù 反fǎn 。 思sī君jūn 令lìng 人rén 老lǎo ,岁suì月yuè忽hū已yǐ晚wǎn 。 弃qì 捐juān 勿wù复fù 道dào ,努nǔ力lì 加jiā 餐cān 饭fàn ! 2、《青青河畔草》 青qīng 青qīng 河hé畔pàn 草cǎo ,郁yù郁yù园yuán 中zhōng 柳liǔ 。 盈yíng 盈yíng 楼lóu 上 shàng 女nǚ ,皎jiǎo 皎jiǎo 当dāng 窗 chuāng 牖yǒu 。 娥é 娥é 红hóng 粉fěn 妆zhuāng ,纤xiān 纤xiān 出chū素sù 手shǒu 。 昔xī为wéi 倡 chàng 家jiā女nǚ ,今jīn 为wéi 荡dàng 子zǐ妇fù 。 荡dàng 子zǐ 行háng 不bù归guī ,空kōng 床chuáng 难nán 独dú守shǒu 。 3、《青青陵上柏》 青青qīngqīng 陵líng 上 shàng 柏bǎi ,磊磊lěilěi 涧jiàn 中 zhōng 石shí 。 人生r énshēng 天地tiāndì 间jiān ,忽hū如rú 远yuǎn 行客xíngkè 。 斗dòu 酒jiǔ相xiāng 娱yú乐lè,聊liáo 厚hòu 不bù为wéi 薄báo 。 驱qū车chē策cè 驽nú马mǎ ,游yóu 戏xì 宛wǎn 与yǔ洛luò 。 洛luò中zhōng 何hé郁yù郁yù ,冠guān 带dài 自zì 相xiāng 索suǒ 。 长 cháng 衢qú罗luó夹jiá 巷xiàng ,王wáng 侯hóu 多duō第dì 宅zhái 。 两liǎng 宫gōng 遥yáo 相xiāng 望wàng ,双 shuāng 阙què百bǎi 余yú尺chǐ 。 极jí 宴yàn 娱yú心xīn 意yì ,戚q ī戚q ī何h é所su ǒ迫p ò 。 4、《今日良宴会》 今j īn 日r ì 良li áng 宴y àn 会hu ì ,欢hu ān 乐l è 难n án 具j ù 陈ch én 。

【精选】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纪念白求恩》课文重要知识讲解

【精选】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 《纪念白求恩》课文重要知识讲解 一、作者简介 毛泽东(1893-1976),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字润之,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代表作品有:《沁园春·长沙》《清平乐·蒋桂战争》《采桑子·重阳》《忆秦娥·娄山关》《七律·长征》《清平乐·六盘山》《沁园春·雪》《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水调歌头·游泳》《卜算子·咏梅》等。 二、故事背景 白求恩(1889-1939),国际主义战士。加拿大共产党员,胸外科医师。中国抗日战争爆发后,为了支援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他受加拿大共产党和美国共产党的派遣,率领由加拿大人和美国人组成的医疗队来到中国,于1938年春上到达延安,不久转赴晋察冀边区工作。他对工作极端负责,对同志对人民极端热忱,以精湛的医疗技术,为中国的抗日军民服务,并培养了大批医务干部,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后因抢救伤员感染中毒,1939年11月12日在河北唐县逝世。白求恩逝世一个多月后的12月21日,毛泽东同志写下了《纪念白求恩》这篇文章。 三、理解词义 派遣:以赋予或给予正式证件或授权的证明文件的方式委派。 殉职:为公务而牺牲生命。 动机:促使人从事某种活动的念头。 狭隘:心胸、气量、见识等不宽广。 极端:事物发展所达顶点。 热忱:热情。 冷清:冷落寂寞;冷静而凄凉。 纯粹:不掺杂其它成分的;无掺合物的;不含添加、替代或异质物质的。 佩服:对某人或某事发自内心的敬仰和崇拜。 高明:见解独到不同凡人,或技艺高超。

鄙薄:鄙视菲薄,轻视。 出路:能够向前发展的途径;摆脱逆境的门路,前途。 拈轻怕重:指接受工作时挑拣轻松的,害怕繁重的。 漠不关心:态度冷淡,毫不关心。 麻木不仁:本义是肢体麻木,没有感觉。比喻对外界事物反应迟钝或漠不关心。这里指缺乏热情,对集体和人民的利益不关心。 精益求精:好了还求更好。 见异思迁:看到别的事物就想改变原来的主意。这指不安心工作,事业心不强。 四、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第①段):简述白求恩来中国的经历,赞扬白求恩的国际主义精神。 第二部分(第②段):赞扬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 第三部分(第③段):赞扬白求恩同志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 第四部分(第④段):表达对白求恩的悼念之情,再次号召全党学习白求恩同志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 五、问题归纳 1.文章开头从介绍白求恩的生平事迹有什么作用? 首先,这篇议论文是为纪念白求恩而写,当时白求恩同志在晋察冀敌后根据地和游击区工作,很多人还不知道他,所以有必要先作介绍;其次,用高度概括的语言交代白求恩来华帮助中国抗日的经过,可以使下文的议论有坚实的依据,增强说理的效果;再次,由简介主要事迹引发下文的议论,符合先感性后理性的认识规律,使读者易于理解和接受。 2. 第二段中两个“极端”有什么好处? 两个“极端”强调了白求恩对工作的负责和对同志对人民的热忱达到了极点,加深了人们对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精神的认识,表明了作者对这种精神的高度赞扬。 3.第二段主要运用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对比论证,将白求恩同志与“不少的人”相比较。这样一比较,一正一反,

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其一:《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也可写作“行行复行行”) 其二:《古诗十九首·青青河畔草》 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 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 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 昔为倡家女,今为荡子妇。 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 其三:《古诗十九首·青青陵上柏》 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 斗酒相娱乐,聊厚不为薄。

驱车策驽马,游戏宛与洛。 洛中何郁郁,冠带自相索。 长衢罗夹巷,王侯多第宅。 两宫遥相望,双阙百余尺。 极宴娱心意,戚戚何所迫。 其四:《古诗十九首·今日良宴会》今日良宴会,欢乐难具陈。 弹筝奋逸响,新声妙入神。 令德唱高言,识曲听其真。 齐心同所愿,含意俱未申。 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 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 无为守穷贱,轗轲长苦辛。 其五:《古诗十九首·西北有高楼》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 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 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 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 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 一弹再三叹,慷慨有余哀。 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 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

其六:《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其七:《古诗十九首·明月皎夜光》明月皎夜光,促织鸣东壁。 玉衡指孟冬,众星何历历。 白露沾野草,时节忽复易。 秋蝉鸣树间,玄鸟逝安适。 昔我同门友,高举振六翮。 不念携手好,弃我如遗迹。 南箕北有斗,牵牛不负轭。 良无磐石固,虚名复何益。 其八:《古诗十九首·冉冉孤生竹》冉冉孤生竹,结根泰山阿。 与君为新婚,菟丝附女萝。 菟丝生有时,夫妇会有宜。 千里远结婚,悠悠隔山陂。 思君令人老,轩车来何迟! 伤彼蕙兰花,含英扬光辉。 过时而不采,将随秋草萎。

张九龄的感遇

张九龄的感遇 岂伊地气暖。 所怀诚已矣,畴昔乃芳蕤。 感遇十二首(其七)江南有丹橘。 胡越方杳杳,宛在云溶溶。 可以荐嘉客。 今我游冥冥。 感遇凤凰一朝来,竹花斯可食。 运命唯所遇。 归来扣寂寞。 浩思极中夜。 日夕怀空意,哀音非所求。 谁知林栖者。 美人适异方,闻风坐相悦,日暮蝉独悲。 矫矫珍木巅,使我心悠悠。 朝阳凤安在。 啸叹此寒木,得无金丸惧,感叹情何极。 青鸟跂不至。 美服患人指。 感遇但欲附高鸟!运命惟所遇,孤客空悠悠,梦寐今夕见?感遇十二首(其五)吴越数千里,檐楹呼匹俦。

徒言树桃李。 感遇十二首(其九)抱影吟中夜,自有岁寒心,凭林结所思,人谁感至精,谁闻此叹息。 感遇十二首(其十二)闭门迹群化,川鱼安可羡,归期觉神变?飞沈理自隔,人愿天岂从。 可以荐嘉客。 天壤一何异。 侧见双翠鸟,滞虑洗孤清。 鸿鹄虽自远,时逝曷淹留,求思安可得,池潢不敢顾。 至精无感遇。 贵人弃疵贱,安敢攀飞龙,弋者何所慕,何所慰吾诚,要之心所钟。 紫兰秀空蹊。 感遇十二首(其十)汉上有游女。 感叹长如此。 馨香岁欲晚。 鼎食非吾事,巢在三珠树。 海上有仙山,桂华秋皎洁。 感遇十二首(其十一)我有异乡忆。 凭此目不觏。 形骸非我亲。

白云在南山,车马何迟迟,耿耿徒缄忆。 徒言树桃李,自尔为佳节。 岂伊地气暖,临风怀蹇修。 冥冥愁不见,自有岁寒心,欲寄双飞翼,奈何阻重深。 夜分起踯躅,北风乘夕流,经冬犹绿林。 感遇十二首(其二)兰叶春葳蕤。 袖中一札书。 化蝶犹不识,沧海飞无翼。 白云愁不见,衾枕即乡县,奈何阻重深,云仙尝我期,悲惋填心胸。 美人何处所。 感遇十二首(其八)永日徒离忧,恕己忘内修,既往不可追,何求美人折,高明逼神恶,循环不可寻。 众情累外物,循环不可寻。 欣欣此生意,下士尝殷忧。 燕雀感昏旦,皓露夺幽色,深嗟欲待谁,经冬犹绿林。 持此谢高鸟?感遇十二首(其四)江南有丹橘,因之传远情,日暮长太息。 草木有本心,此木岂无阴,幽嘿卧帘帷,朱鳖谁云浮。 感遇十二首(其六)西日下山隐感遇十二首(其一)孤鸿海上来,庭树含幽色?感遇十二首(其三)幽人归独卧,此木岂无阴

《纪念白求恩》

《纪念白求恩》 教学建议: 《纪念白求恩》是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是毛泽东同志为悼念白求恩大夫而作的。本文记叙了白求恩同志为了帮助中国的抗日战争不幸以身殉职的感人事迹,高度评价了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同志崇高的共产主义精神,号召大家都要向白求恩同志学习。 本文是一篇议论性的纪念文章,观点鲜明,因此,教学的重点是学习夹叙夹议的写法,体会对比的作用以及白求恩无私奉献的共产主义精神。难点是如何培养学生这种无私奉献的共产主义精神。 (1)课文中所反映的白求恩的事迹及抗战的背景都离学生生活较远。因此,如何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乐于学习,乐于感受,是教学中的难点。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多跟学生讲一些白求恩生活中的故事,而不是泛泛介绍他的经历,以使学生感受白求恩身上所具有的人格力量、信仰力量。当学生真正理解了白求恩,再来学习这篇文章,态度上会更虔诚,而且他们有了感性的认识,理解上也会更容易。 (2)课文中有许多政治术语,有些需要做点儿解释,比如“国际主义”,但不要陷入术语的纠缠,不要在课堂上牵扯太多精力;有些则不需要特别解释,如“共产主义”“民族主义”“列宁主义”等。 (3)这篇文章提供了准确、精密、简明、生动的语言范例,词语运用丰富准确,生动形象;句式整齐有力,且富于变化。有些句子应该特别指出,让学生理解它们在表达思想上的作用;有些可以布置训练,使他们学会模仿运用。 第一课时 一、学情分析 《纪念白求恩》是毛泽东为悼念白求恩而作的一篇悼念性质的议论文。全文由三个分论点得出中心论点:“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白求恩的共产主义精神”。通过中心论点的论证,高度赞扬了白求恩的精神并号召全党学习白求恩精神的必要性。七年级的学生对于议论文的文体常识了解不多,对于相关文体知识比如论证方法等难以把握。学习本文要重点引导,同时让学生受到人生观价值观

古诗十九首原文

古诗十九首 1《行行重行行》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也可写作“行行复行行”)2《青青河畔草》 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 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昔为倡家女,今为荡子妇。 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 3《青青陵上柏》 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 斗酒相娱乐,聊厚不为薄。驱车策驽马,游戏宛与洛。 洛中何郁郁,冠带自相索。长衢罗夹巷,王侯多第宅。 两宫遥相望,双阙百余尺。极宴娱心意,戚戚何所迫。 4《今日良宴会》 今日良宴会,欢乐难具陈。弹筝奋逸响,新声妙入神。 令德唱高言,识曲听其真。齐心同所愿,含意俱未申。 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 无为守穷贱,坎轲长苦辛。 5《西北有高楼》 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 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 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一弹再三叹,慷慨有余哀。 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 6《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7《明月皎夜光》 明月皎夜光,促织鸣东壁。玉衡指孟冬,众星何历历。

白露沾野草,时节忽复易。秋蝉鸣树间,玄鸟逝安适。昔我同门友,高举振六翮。不念携手好,弃我如遗迹。南箕北有斗,牵牛不负轭。良无磐石固,虚名复何益。8《冉冉孤生竹》 冉冉孤生竹,结根泰山阿。与君为新婚,兔丝附女萝。兔丝生有时,夫妇会有宜。千里远结婚,悠悠隔山陂。思君令人老,轩车来何迟!伤彼蕙兰花,含英扬光辉。过时而不采,将随秋草萎。君亮执高节,贱妾亦何为!9《庭中有奇树》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10《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11《回车驾言迈》 回车驾言迈,悠悠涉长道。四顾何茫茫,东风摇百草。所遇无故物,焉得不速老。盛衰各有时,立身苦不早。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奄忽随物化,荣名以为宝。12《东城高且长》 东城高且长,逶迤自相属。回风动地起,秋草萋已绿。四时更变化,岁暮一何速!晨风怀苦心,蟋蟀伤局促。荡涤放情志,何为自结束! 燕赵多佳人,美者颜如玉。被服罗裳衣,当户理清曲。音响一何悲!弦急知柱促。驰情整巾带,沉吟聊踯躅。思为双飞燕,衔泥巢君屋。 13《驱车上东门》 驱车上东门,遥望郭北墓。白杨何萧萧,松柏夹广路。下有陈死人,杳杳即长暮。潜寐黄泉下,千载永不寤。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

张九龄《感遇·其一》赏析

张九龄《感遇十二首·其一》赏析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张九龄的两句诗可谓是他性格高洁的真实写照,这首诗以兰、桂自况,借兰桂之芳香比喻自己的高志美德,使人感到贴切自然,蕴含深厚,耐人寻味。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感遇十二首·其一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翻译 春天里的幽兰翠叶纷披,秋天里的桂花皎洁清新。 世间的草木勃勃的生机,自然顺应了美好的季节。 谁想到山林隐逸的高人,闻到芬芳因而满怀喜悦。 草木散发香气源于天性,怎么会求观赏者攀折呢! 注释 ⑴兰:此指兰草。葳蕤:枝叶茂盛而纷披 ⑵桂华:桂花,“华”同“花”。 ⑶生意:生机勃勃 ⑷自尔:自然地。佳节:美好的季节 ⑸林栖者:山中隐士 简析 此诗系张九龄遭谗被贬为荆州长史时所作,开元末期,唐玄宗沉溺声色,怠慢政事,宠仁口蜜腹剑的.李林甫和专事逢迎的牛仙客。牛、李结党,把持朝政,排除异己,朝政更加腐败。张九龄对此十分不满,于是采用传统的比兴手法,托物寓意,作《感遇十二首》。诗人托物言志,以春兰和秋桂的芳洁品质,来比喻自己守正不阿的高尚节操;以春兰和秋桂不因无人采折而失去芬芳美质,来比喻自己的志洁行芳,不求人知的高雅情怀。

诗一开始用整齐的偶句,以春兰秋桂对举,点出无限生机和清雅高洁之特征。三、四句,写兰桂充满活力却荣而不媚,不求人知之品质。上半首写兰桂,不写人。五、六句以"谁知"急转引出与兰桂同调的山中隐者来。末两句点出无心与物相竞的情怀。 全诗一面表达了恬淡从容超脱的襟怀,另一面忧谗惧祸的心情也隐然可见。诗以草木照应,旨诣深刻,于咏物背后,寄寓着生活哲理。 【知识扩展】 感遇十二首(其七) 张九龄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 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读着张九龄这首歌颂丹橘的诗,很容易想到屈原的《橘颂》。屈原生于南国,橘树也生于南国,他的那篇《橘颂》一开头就说:“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其托物喻志之意,灼然可见。张九龄也是南方人,而他的谪居地荆州的治所江陵(即楚国的郢都),本来是著名的产橘区。他的这首诗一开头就说:“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其托物喻志之意,尤其明显。屈原的名句告诉我们:“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可见即使在南国,一到深秋,一般树木也难免摇落,又哪能经得住严冬的摧残?而丹橘呢,却“经冬犹绿林”。一个“犹”字,充满了赞颂之意。 丹橘经冬犹绿,究竟是由于独得地利呢?还是出乎本性?如果是地利使然,也就不值得赞颂。所以诗人发问道:难道是由于“地气暖”的缘故吗?先以反诘语一“纵”,又以肯定语“自有岁寒心”一“收”,跌宕生姿,富有波澜。“岁寒心”,一般是讲松柏的。《论语?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刘桢《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张九龄特地要赞美丹橘和松柏一样具有耐寒的节操,是含有深意的。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纪念白求恩》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纪念白求恩》课文原文及教案 导读:本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纪念白求恩》课文原文及教案,来源互联网,仅供读者阅读参考. 课文 (一九三九年十二月二十一日) 白求恩同志是加拿大共产党员,五十多岁了,为了帮助中国的抗日战争,受加拿大共产党和美国共产党的派遣,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去年春上到延安,后来到五台山工作,不幸以身殉职。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这种精神。列宁主义认为: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要拥护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无产阶级要拥护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的解放斗争,世界革命才能胜利。白求恩同志是实践了这一条列宁主义路线的。我们中国共产党员也要实践这一条路线。我们要和一切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联合起来,要和日本的、英国的、美国的、德国的、意大利的以及一切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联合起来,才能*帝国主义,解放我们的民族和人民,解放世界的民族和人民。这就是我们的国际主义,这就是我们用以反对狭隘民族主义和狭隘爱国主义的国际主义。 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每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他。不少的人对工作不负责任,拈轻怕重,把重担子推给人家,自己挑轻的。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然后再替别人打算。出了一点力就觉得了不起,喜欢自吹,生怕人家不知道。对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热忱,而是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这种人其实不是共产

党员,至少不能算一个纯粹的共产党员。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晋察冀边区的军民,凡亲身受过白求恩医生的治疗和亲眼看过白求恩医生的工作的,无不为之感动。每一个共产党员,一定要学习白求恩同志的这种真正共产主义者的精神。 白求恩同志是个医生,他以医疗为职业,对技术精益求精;在整个八路军医务系统中,他的医术是很高明的。这对于一班见异思迁的人,对于一班鄙薄技术工作以为不足道、以为无出路的人,也是一个极好的教训。 我和白求恩同志只见过一面。后来他给我来过许多信。可是因为忙,仅回过他一封信,还不知他收到没有。对于他的死,我是很悲痛的。现在大家纪念他,可见他的精神感人之深。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从这点出发,就可以变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白求恩同志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对技术精益求精的崇高的国际主义和共产主义精神。 2.学会归纳各段内容要点。 3.理解文中的对比手法及其作用。 4.本文句式整齐,节奏明快有力,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语言的说理力量。 【教学重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