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第六讲-语义角色分析

06第六讲-语义角色分析
06第六讲-语义角色分析

第六讲语义角色分析

7.0语法研究中的配价思想

“配价”这一概念借自化学。化学中提出“价”(valence,又译为“原子价”“化合价”)的概念是为了说明在分子结构中各元素原子数目间的比例关系。取氢原子为一价,某种元素的一个原子能和多少个氢原子相化合,或者能置换多少个氢原子,那么该元素就是多少价。H2O中氧是二价。

语法学中引进“价”这个概念,为的是说明一个动词能支配多少个属于不同语义角色的名词词组。

配价语法理论的基本精神是:

(一)句法旨在研究句子,对于句子不仅要注意它所包含的词,更要注意它所隐含的词与词之间的句法关联。这种句法关联在句子表面是看不见的,但实际是存在的。

(二)动词是句子的核心,我们所要注意的句法关联就是动词与由名词性词语形成的行动元(语义角色)之间的关联。

(三)动词所关联的行动元(语义角色)的多少就决定动词的配价数目。

(四)与动词所关联并能决定动词配价数目的行动元是指在句子里位于动词前后的主语、宾语的名词性成分。

(五)动词的配价分类如下:

A.不强制要求与某种性质的名词性词语关联的,称为“零价动词”,记为V0,如“地震”、“刮风”、“下雨”、“下雪”;

B.只能支配一个行动元的动词是一价动词,记为V1,如“病、醉、休息、咳嗽、游泳、劳动”;

C.能支配两个行动元的动词是二价动词,记为V2,如“爱、参观、讨论、改良”;

D.能支配三个行动元的动词是三价动词,记为V3,如“给、送、告诉、退还、赔偿”。

利用动词与不同性质名词之间的配价关系来研究、解释某些语法现象,这种研究、分析手段被称之为“配价分析法”(简称为“配价分析”);由此形成的语法理论被称为“配价理论”。

问题与思考:

1.“喝啤酒的学生”和“喝啤酒的方式”在语法上有何区别?

(喝啤酒的学生请举手——喝啤酒的请举手

小章喝的啤酒是青岛啤酒——小章喝的是青岛啤酒

喝啤酒的方式有多种——*喝啤酒的有多种)

2.“吃的”是歧义结构,请设置语境分解歧义。

(a.你们吃不吃面条?吃的请举手。b.你们等一会儿,我让小李去买点吃的。)

“给的”有三重歧义,为什么?请设置语境分化歧义。

形容词和名词也有配价问题:

3.下列形容词在语法上有何区别?

热情;严格;熟悉;负责;漂亮;聪明;伟大;诚实

(对顾客很热情……;*对这件衣服很漂亮)

二价形容词:

a.“情感态度类”:“好、严格、气愤、恐惧、麻木、生气、友好、热情、友善、热心、冷淡、客气……”;

b.“经验认知类”:“内行、在行、精通、熟悉、……”;

c.“有用无益类”:“有用、无益、有害、有利、有益、无用……”。

4.下列名词在语法上有何区别?

意见;害处;感情;话题;原则;问题

(对于考试的意见……;

*(大家谈论了一些)对(于)家乡的话题/

*(他向大家介绍了)对(于)外交工作的原则/ *(她还提出了对(于)住房的问题)

(二价名词:

a.情感态度类:感情、兴趣、同情心、灵感、反应、戒心、敌意、热情、好感、态度;

b.见解论点类:看法、见解、偏见、结论、印象、意见、感想、说法;

c.作用意义类:作用、效果、意义、吸引力、解释力、洞察力、好处、害处、益处;

d.方针政策类:方针、政策)

5.为什么可以说“他是冬冬的老师”却不能说“*他是冬冬的教师”?

7.1 从配价到语义角色

7.1.1 从传统到转换:句法分析的困惑

传统语法以形态为依据,致力于归纳语言材料的类别(词法范畴)和句子成分的类别(句法范畴),继而说明词类和句子成分之间的关系。其析句的方法通常被称为中心词分析法或成分分析法。按照中心词分析法,句子的主干成分是主语、谓语和宾语,定语、状语和补语则是句子的附加成分。照此方法,“于福的老婆是小芹的娘”的主干成分便是“老婆是娘”,这样的分析未免滑稽。

传统语法划分词类的一个目的是为了便于分析句子。但是传统语法根据能否带宾语对动词的及物不及物的分别并不能很好解释某些语言事实。例如“逼(迫)”是及物动词,但它跟的宾语往往再需要接一个补充成分(我没有逼你做这笔交易),除非有具体的语境,省去补充成分便有损句子语义的完整。结构上有类似要求的还包括认知心理动词,如“希望”“觉得”“认为”“发觉”等。鉴于事实,语言学家在做具体讨论时不得不对其划分次类,这样,对动词及物性的认识随之失去了意义。不及物动词也有类似情形,例如“升(起)”“到(来)”“自绝”“龟缩”“(居)住”等通常被视为不及物动词,但下列句子中跟在它们后面的成分在语义上却是不可缺少的。

(1)a. 一轮圆月升在中天

...。

b. 你到我办公室来

.....。

c. 汉奸自绝于人民

...。

d. 敌人龟缩在碉堡里

....。

e. 君住长江头

...。

...,我住长江尾

有些所谓的不及物动词造成的句子,它们前面一般需有表示对象的介词短语修饰,如果删除介词短语,句子的语义就不完整。例如:

(2)a. 青年自愿者们以雷锋精神

.....自勉。

b. 他跟老吴

...相互鼓励。

c. 干部为群众

...服务。

d. 商家应为顾客

...着想。

按传统语法的眼光,(2)中的加点词语是附加成分,然而在语义上却是不可或缺的。即使是及物动词带宾语,也有句子整体意义离不开状语成分的。例如:

(3)a. 老师向同学们

....通报了一个好消息。

b. 小李向大家

...陈述了自己的观点。

c. 校长对师生

...转达了上级的指示。

d. 小李向小王

...表白了爱慕之心。

(3)中的加点词语也是完整句义的一部分,除非在特定的语境里,一般不能被省略。

直接成分(Immediate Constituent, IC)分析法用分析短语层次的方法来分析句子,强调了语言单位组合的层次性,却忽视了层次结构和语义关系并非总是一一对应的事实。“喝了一杯浓浓的咖啡”和“浓浓的喝了一杯咖啡”的直接成分并不相同,但是“浓浓的”无论在“喝”的前面,还是在“咖啡”前面,它都保持着跟“咖啡”的语义联系。

早期的转换语法(Transformational Grammar, TG)试图用“转换规则(transformational rule)”来控制结构的变化,其目标是通过规则的“输入”并实施一种或几种基本操作,只生成语法句而不生成非语法句。但是像colorless green ideas sleep furiously这样的“合法而不合用”的“句子”又不是人们所希望的。其次,语言是言语活动的产物,跟言语社团的社会结构、文化背景等都有联系,因此基于“规则”的推导很难解释“例外”的存在。

7.1.2 “动词中心”和“配价语法”

上述析句方法反映的部分问题,主要原因在于忽略了句子的各组成成分尤其是动词的语义结构对句子结构的制约关系。不过,对这一问题,国内外学者或先或后都有所认识。

吕叔湘(1942)认为,像“猫捉老鼠”这样的“叙事句”,其“中心是一个动词,可是光说‘捉’也不行,……必须说明这个动作起于何方,止于何方。”吕先生在著作中将跟动词相关联的名词性成分称为“补词”,相当于后来法国和德国配价学

说里的“补足语”。稍后,吕叔湘(1946)把这一思想做了进一步的阐发:“……‘施’和‘受’本是对待之词,严格说,无‘受’也就无‘施’,只有‘系’。一个具体的行为必须系属于事物,或是只系属于一个事物,或是同时系属于两个或三个事物。系属于两个或三个事物的时候,通常有施和受的分别;只系属于一个事物的时候,我们只觉得这么一个动作和这么一件事物有关系,施和受的分别根本就不大清楚。……照这个看法,动词的‘及物、不及物’,‘自动、他动’,‘内动、外动’等名称皆不甚妥当,因为都含有‘只有受事的一头有有无之分,凡动词皆有施事’这个观念。照这个看法,动词可分‘双系’与‘单系’,双系的是积极性动词(active verb),单系的是中性动词(neuter verb)。”吕先生所说的“系”大致相当于配价语法的奠

基者泰尼耶尔所说的“关联”(connexion),而“双系”“单系”大致相当于配价学说的“二价”和“一价”。虽然吕叔湘(1979、1985、1987)在不同时期的著述中,对“动词是句子的中心、核心、重心,别的成分都跟它挂钩,被它吸引”即“动词中心”的思想继续进行阐明,只可惜他本人以及汉语学界并未对其向理论的高度推进进一步,这一思想在汉语界终究也未能形成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

在西方学界,有关名词和动词相互关系的讨论由来已久(参考袁毓林1998:5-9)。不过,学术界普遍认为,是法国语言学家泰尼耶尔(Lucien Tesnière)首先系统阐述了名词跟动词之间的从属或依存关系。他的《结构句法基础》完稿于1939年,出版于1959年。该书较为系统地阐述了的配价理论。泰氏认为(参考冯志伟1983;张烈材1985;胡明扬主编1988;袁毓林1998),句子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同一个句子中的词和词之间存在着联系(connexion),这些联系构成了句子的框架,也是人们理解句子意义的重要线索。例如,“阿尔弗雷德说话”这个句子包括三个成分:“阿尔弗雷德”、“说话”以及把它们结合起来的联系(即“阿尔弗雷德”做了“说话”这一动作)。光有两个单词而没有联系就不成其为句子。因此联系是句子的根本成分,它赋予句子以生命力。进一步讲,句子的编码过程就是要在一堆不定形的词语之间建立使它们成为一个整体的各种联系;反之,句子的解码过程就是要找出连接句子中各个不同词语的各种联系。泰氏强调联系是整个结构句法的基础,具体分析中用直线来表示词和词之间的联系。按照泰氏的观点,“于福的老婆是小芹的娘”可以表示为:

(4)是

老婆娘

于福<的> 小芹<的>

结构的联系建立起词跟词之间的从属(dependency)关系。每项联系原则上把一个上项(即支配词)和一个下项(即从属词)连结起来,支配词支配控制从属词,从属词从属于支配词并受支配词的控制。一个词可以同时是某个上项词的从属词和另一下项词的支配词。因此,在上面的例子中,“老婆”和“娘”从属于“是”并受其支配,同时又分别是“于福<的>”和“小芹<的>”的支配词。句子的结构就是由各种联系构成的层次体系,泰氏将其称之为依存语法,旨在揭示句子的各种构成成分之间分层次的依存关系,具体表现为上项词对下项词的支配关系和下项词对上项词的从属关系。

在此基础上,泰氏把处于顶端的一个支配成分称为“中心结”,通常情况下由动词充当,换言之,动词是句子的中心。动词支配的成分包括两种类型:一种是行动元(actant),表示动作行为涉及的人或事物,通常由名词性词语充当;一种是状动元(cieconstant),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方式等,通常由副词性词语充当。例如“阿尔弗雷德老是到处管闲事”中,“阿尔弗雷德”和“闲事”是行动元,“老是”和“到处”是状动元。泰氏进一步观察到,动词有不带行动元的,如“刮风”“下雨”;有带一个行动元的,如“他休息”;有带两个或三个行动元的,如“他喝粥”“他送你一件礼物”。受化学中关于元素的化合价和配价学说的启示,泰氏将动词的这种支配能力称为动词的价(valence)。与之相关的语法学说被称为配价语法。

配价语法和依存语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前者侧重研究动词对名词性成分的支配能力,并进行数量化的描写;后者侧重研究句子中各构成成分之间的支配或从属关系。配价语法研究动词对名词性成分的支配能力,自然可以成为依存语法的有机组成部分;依存语法研究句子成分之间的支配或从属关系,并不一定要以配价语法为理论前提。(参考郑定欧1995;袁毓林1998:13)

7.1.3 配价的概念和性质

动词的配价反映了动词本身的性质体现出来的对语义的要求,因此动词的配价成分或补足语(actant)在语义上跟动词有密切的语义关系,它们一起构成一个有机的语义整体。在泰尼耶尔看来,价就是动词支配一定数量的补足语的特性。但是,配价概念的提出毕竟是为分析语言事实服务,而语言事实包括词汇的,语法的甚至语用的,因此,继泰尼耶尔之后,对配价的认识在东西德国曾经出现过

不同的看法,不同的学者按照自己的理解逐步形成了逻辑的、句法的、语义的和语用的四种配价模式(参考韩万衡1997;袁毓林1998)。

主张逻辑配价的学者有邦茨欧(W. Bondzio)和黑格(K. Heger)等,他们认为价从本质上说是一种语义现象,受词义制约。动词和行动元之间存在一种基于概念-逻辑的原则性关系,反映了语言外现实世界诸现象的相应关系。例如,verbinden(连接)表示三者之间的关系:一个是连接者,另一个是连接的对象,再一个是使二者相连的成分。因此该词是二价的。逻辑配价学者认为,这种确定词汇的价数的概念-逻辑依据是超越个别语言的,因此,在不同语言中,同一概念的逻辑价数相同。

赫尔比希(G. Helbig)等则注重研究逻辑配价在具体语言中的表现形式,研究在动词周围出现什么形式的补足语,这些补足语是必须出现还是可能出现,动词跟补足语可以构成哪些句式等。这些问题都涉及句法结构并受结构制约,不能简单地从动词的概念-逻辑结构推导出来。这种以句子结构为依据确定词项的价数的配价研究叫做句法配价。显然,句法配价不同于逻辑配价,后者只确定词的价数,而前者以后者为基础,是后者的语言表现形式,即在句法层面用什么词语表现某种语义成分。

赫尔比希等还注重利用语义特征分析模式来描写动词和补足语之间的语义相容关系。例如“*Der Tisch wohnt in Berlin(桌子住在柏林)”这个句子尽管语法结构正确,但不能被接受,因为动词wohnen的主语必须由指人的词语充当。“桌子”是无生命物体,在语义上跟动词wohnen不相容。这种动词跟补足语之间语义上的相容关系叫做语义配价(详细讨论可参考第二章)。

语用配价是卢日奇卡(R. R?zi?ka)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提出的。他认为一个动词的可有补足语,甚至必有补足语是否在句子的表层结构中出现,取决于具体的交际场合,即跟语用因素有关。简言之,说话人在具体的交际场合中对是否在句子的表层结构中实现某些配价成分的选择余地就是语用配价。

可以看出,对配价的概念和性质的认识,不同的学者根据自己的研究对象存在不同的看法。汉语界对配价语法产生兴趣已经二十多年了,配价的性质究竟是语义的还是句法的?人们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也并不统一,主要有四种观点:(一)配价属于语义范畴,以廖秋忠、范晓、周国光、张国宪为代表;(二)配价属于句法范畴,以朱德熙、袁毓林(早期)为代表;(三)配价属于句法-语义范畴,以吴为章为代表;(四)配价分属于句法和语义两个不同的范畴,以邵敬敏、袁毓林(后期)为代表。配价语法是从依存语法中发展起来的,只要承认言语载体在不同平面(句法、语义、语用)都存在依存关系,上述分歧(也许叫做“分支”更符合实际)就是非常自然的事情。根据我们的理解,句法配价和语用配价都要以逻辑配价(语义范畴)为基础,因此在逻辑配价的基础上研究句法配价和语用

配价也许更符合实际。

7.1.4 语义角色的功能类型

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配价语法的奠基者泰尼耶尔认为,动词价支配的对象只限于名词性成分而且在句法上不超过主语、直接宾语和简介宾语(参考张烈材1985)。这一观点在上世纪60年代配价语法在德国兴起后得到了纠正。现在人们一般都承认这样两个事实:(一)配价成分的范围不限于名词,形容词、副词、介词短语、动词短语(不定式结构)以及某些小句(从句)也能充当配价成分;(二)有配价要求的不限于动词,某些名词、形容词也有配价要求。下面举一些动词配价不限于名词性词语的例子:

(5)a. 你跑快.了。

b. 他刚.到,对这里的情况还不熟习。

c. 红军战士拿野菜

...充饥。

d. 村支书发誓要改变落后面貌

.......。

e. 大家不要企望天上掉馅饼

.....。

除了必须的名词性成分以外,(5)中各例加点词语都是动词或句义1不可缺少的。说配价成分由主语、宾语、定语、状语或补语充当,这是从句子成分的角度看待配价;说配价成分由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充当,这是从配价成分的词类性质的角度看待配价。二者都没有揭示出配价成分的功能本质。词语的功能在于它的表述性,陈述和指称是语言中最基本的两种表述功能,修饰则是对陈述或指称加以修饰或限制的第三类表述功能。(参考郭锐2002)

一般来说,动词或形容词的功能是陈述,名词的功能是指称,2动词、名词前的限定性词语的功能是对它们表示修饰。配价成分的功能类型与此对应,因此,“北风吹”是由中心语“吹”和一个指称语构成的一元配价结构;“猫捉老鼠”是由中心语“捉”和两个指称语构成的二元配价结构。同理,(5)a是由中心语“跑”跟一个指称语“你”和一个形容词修饰语“快”构成的二元配价结构;(5)b是由中心语“到”跟一个指称语“他”和一个副词修饰语“刚”构成的二元配价结构;(5)c是由中心语“充饥”跟一个指称语“红军战士”和一个介词短语修饰语“拿野菜”构成的二元配价结构;(5)d是由中心语“发誓”跟一个指称语“村支书”和一个动词短语陈述语“要改变落后面貌”构成的二元配价结构;(5)e是中心语“企望”跟指称语

1 有的词语充当动词的配价成分,主要是受了整个句式或语用的制约,下文还要专门讨论。

2 谓语位置上的名词似乎具有陈述功能,如“今天星期二”,而主语位置上的动词形容词具有指称功能,如“去是可以的”。本文认为句子成分和表述功能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前者可以认为隐含了谓词“是”(“今天是星期二”),后者的“去”在语境中肯定隐含着一个动作者。另外,不能说“小王头发”而可以说“小王黄头发”,后者也是谓词隐含句(小王是黄头发,小张是白头发)。西语的句子不能缺少动词,说明

“大家”和由主谓短语陈述语构成的二元配价结构。3

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讲,一个完整的事件除了直接参与者外,总是或显或隐地跟时间、地点、原因、方式有关联。因此,下面这个句子人们感觉并不怪异(徐烈炯、沈阳2000用例):

(6)今天(时间)午饭(受事)每人(施事)食堂(处所)五块钱(来源/工具?)吃一份(数量)快餐(受事/方式?)。

但是,对于“吃”来说,尽管有多种多样的语义成分跟它关联4,由于体现它内部语义结构的本质特征跟施事和受事(吃[+施事,+固体食物,+咀嚼,+吞咽])更紧密,因此受事“午饭”(以及受事义的“快餐”)和施事“每人”成为“吃”的语义的主要载体,而其余各语义项只是从外围不同角度对“吃”进行修饰或说明。

总结上文,跟一个有配价要求的词语(必要时简称为“价语”)的某一义项相关的语义成分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承载了该义项的理性认知意义,从功能的角度看,有的是指称性的(猫.捉老鼠

.....;决心战.

..),有的是陈述性的(发誓考上研究生

胜困难

...);另一类并不反映该词语的理性认知义,仅从功能的角度对其加以修饰或说明。简言之,配价成分可以从功能角度分为指称性的、陈述性的和修饰性的三类。

7.1.5 确定逻辑配价的原则

指称性配价成分或陈述性配价成分通常反映动词的概念意义,由于动词的概念意义有符合逻辑的认知基础,因此配价学者又称之为逻辑配价。而修饰性配价成分有的是逻辑配价成分,有的不是,这主要决定于动词的概念义。比较:(7)a. 老张对我点头。

3 按照邦茨欧等的配价层级理论(参考张世广1997),“大家不要企望天上掉馅饼”“经理喜欢秘书老实”的配价层级应该分析为:

(不要)企望喜欢

大家掉经理老实

天上馅饼秘书

4 其中“一份”徐烈炯、沈阳(2000)认为在特定条件下也可以独立使用,比如“快餐每人只能吃一份”,因此也可以看作是“吃”的配价名词。本文认为不论分布如何,“一份”都是“快餐”的配价名词,因此“快餐每人只能吃一份”在没有具体语境的情况下,省略“快餐”后,句子的语义不明确。

b. 老张对我很关心。

(7)a的“对我”是“点头”的修饰性配价成分;(7)b的“对我”是“关心”的逻辑配价成分(下文第三节还要具体讨论)。

上文分析的情况类似于一个正待排演的剧目,需要从各种角色的演员表中挑选主角和配角,主角的挑选决定于剧目的基调,配角的作用在于为剧目提供一些背景信息,剧目的成功与否最终要看主角努力的程度。类似地,动词的逻辑配价主要由动词的概念义决定。于是我们得出逻辑配价的一条总的原则:概念义原则。

词的概念义是人们认知过程中对事物概念化的结果,具有抽象性和概括性。按照Fillmore(1977),一个词的语义结构类似于一个原型场景,整个词的意义由场景中相关角色的配合来实现,角色的数量、性质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变化起着区别不同词的意义的作用。例如商务事件的原型场景中的成分是买主、卖主、(移交的)货币和(移交的)货物。根据货币和货物转移起点和终点的不同,便存在两种不同的概念,分别用“买”和“卖”来表示:

买:买主拿货币跟卖主换货物

卖:卖主拿货物跟买主换货币

因此也可以认为,词义作为整体由若干个语义成分组合而成,是一个语义成分束。但是在这个语义成分束中,并非词的每一个语义成分都跟配价有关,可以通过义素分析等方法把它们区别出来。从义素分析的角度看,动词义项的语义结构中可以分出两类不同的义素:一类是特征义素,表示动词特有的具有恒定性的某种特征,可以简称为“恒素”;另一类是关系义素,是使特征义素得以确立的但在质上可以变化(下文的“某人”可以是张三、李四或王五;“物体”可以是牛排、面包或蛋糕)的义素,可以简称为“变素”。例如:

切:[+某人][+用刀具][+把物体][+分成部分]

砍:[+某人][+用刀斧][+把物体][+断开]

[+分成部分]和[+断开]分别是“切”和“砍”的特征义素(恒素),其余的语义成分分别是它们特征义素的关系义素(变素)。可以看出,动词义项的恒素主要反映该动词的本质特性,也使它跟别的动词区别开来,动词义项的变素可能跟另一动词相同或类似(当然在质量上可能存在差别,这是由于恒素不同造成的)。简言之,恒素决定动词的意义特征,变素决定动词的逻辑配价,动词某一义项的语义

结构中所具有的变素的数量,就是该义项的逻辑配价数。因此,“切”和“砍”虽然语义不同,但都是三价动词。

对一个词的概念义(尤其是其中的变素)的认识,不同的人根据自己的经验可能存在差别。比如,工具是动作得以发生的因素之一,如果需要,动作一般都可以分析出工具成分来,如“(用脚)走”“(用手)拿”“(用毛笔)写字”“(用拖拉机)耕田”,等等。但这些工具成分是否都是动词的逻辑配价成分,就需要做具体分析。下面通过工具成分的分析提出三条概念义原则的补充原则(参考张亚军1999)。

(一)必要性原则。逻辑配价成分是构成一个词语义结构不可或缺的要素,它们可以在最小范围内保证该词语的意义相对自足。因此,在保证词语意义相对自足的前提下,逻辑配价成分不能被省略,可以省略的不是逻辑配价成分(不考虑语境因素)。例如“切”的概念义的变素包括[+某人]、[+用刀具]、[+物体],其中[+某人]和[+物体]作为它的配价成分,一般没有争议,争议在于[+用刀具]是否也可以是“切”的配价成分,由此决定其是二价动词还是三价动词。可以通过否定测试加以检验:

(8)*他在切肉,但没有用任何工具。

该句的真值为假,这说明“刀具”是“切”的配价成分。换言之,“切”是三价动词。

(二)普遍性原则。如上文所述,词的概念义是人们在认知过程中对事物进行概念化的结果,具有抽象性和概括性。因此,配价成分对决定动词的意义也应具有普遍性。例如“喝”,除了“用嘴”(具体运用中常被上位语义域覆盖)以外,根据具体情况还可能分析出另一工具要素,如“用大碗喝”“用小杯喝”“用水瓢喝”,但这类工具要素并不具普遍性,如“一头小牛在河边喝水”“护士帮病人喝葡萄糖”。因此这类工具要素不是“喝”的逻辑配价成分,“喝”仍然是二价动词。

(三)上位语义域覆盖原则。有些动作所依赖的工具其语义可以被更大的语义域覆盖,这种情况下的工具名词往往隐而不现,成为隐性配价成分而无需记入价量(配价成分的数量)5。例如“掰”在《现代汉语词典》的释义是“用手把东西分开或折断”,但是,如果在句子中出现了表示“手”的上位语义域的词语,表示工具义的“手”通常情况下无需出现,否则就有信息冗余之嫌。试比较:

5 形成这种情况的条件可以概括为两点:一是高层语义域名词和工具名词之间存在着强制性的领属

性选择关系;二是工具名词和动词之间存在单一的语义选择关系。“他用头把球顶出界外”中的“用头”不宜省略,因为“顶”跟“头”之间的选择关系不是唯一的。另参考袁毓林(1994)、税昌锡(2004a)。

(9)a. 他在掰玉米。

b. ?他在用手掰玉米。

?他在掰玉米,用手。

即是说,“掰”为二价动词。类似的动词还如“看”“走”“想”“听”“抓”,等等。

这些原则可以使配价分析具有一定程度的客观性和可靠性。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判断一个句子中哪些是动词的配价成分(句法层面也有称为必有补足语、补足语或行动元的),哪些是修饰性配价成分(句法层面也有称为自由说明语、说明语或状动元的)。例如:

(10)王老师昨天下午在电教馆用投影向同学们讲述了他英国留学的经历。其中“王老师”和“他英国留学的经历”是“讲述”的逻辑配价成分,其余各项是它的修饰性配价成分(详细讨论见第4节)。

7.1.6 配价成分和语义角色

价量是有价词语(价语)所支配的配价成分的数量,例如动词可以根据配价成分的数量分为一价动词、二价动词、三价动词和四价动词等;名词根据配价要求可分为零价名词、一价名词和二价名词(袁毓林1992、1994);形容词根据配价要求可分为一价形容词、二价形容词和三价形容词(张国宪1995a、1995b、2002)。但是,价量相同的有价词语,并不说明它们跟配价成分之间的语义关系总是一致,如例(11);甚至同一价语(尤其是名词和形容词)跟不同的配价成分之间的语义关系也有可能不同,如例(12)(13)。

(11)a. 老张煮了两杯咖啡。

b. 老张喝了两杯咖啡。

c. 老张热了两杯咖啡。

d. 老张看到两杯咖啡。

(12)a. 这件短大衣很暖和。

b. 秋天很暖和。

c. 这间屋子很暖和。

d. 我很暖和。

(13)a. 我认识小王的父亲。

b. 我喜欢鲁迅的著作。

c. 我丢了大门的钥匙。

d. 我撕了杂志的封面。

(11)的配价成分“老张”都可以看成动词的施事,但“咖啡”却因动词特征义素(恒素)的不同而有区别,它们分别是“煮”“喝”“热”“看”的“结果”“受事”“致事”和“内容”;(12)的“这件短大衣”“秋天”“这间屋子”和“我”分别是“暖和”的“当事”“时间”“处所”和“感事”;(13)表面看“小王的父亲”“鲁迅的著作”“大门的钥匙”“杂志的封面”都表示领属关系,其实它们内部潜存着差别,可以分别细分为“领事-属事”“施事-成品”“对象-涉事”“整体-部分”。

配价学者将配价成分所负载的跟价语之间的这种关系义称为价质。从另一个角度看,价质就是价语赋予配价成分的语义角色。

7.2 “语义角色”的类型

7.2.1 语义角色的关系类型

语义角色反映的是配价成分(包括逻辑配价成分和修饰性配价成分)跟价语之间的语义关系。配价成分跟价语之间的语义关系不同,配价成分的语义角色也就不同,这是由句法结构中两个相匹配的句法成分的“语义双向选择性原则”所决定的(邵敬敏1996;1997)。例如“老张拿大碗喝酒”中,跟价语“喝”联系着的三个名词语“老张”“大碗”和“酒”,它们跟“喝”的语义关系就不一样:“老张”是“喝”的施事,“大碗”是工具,“酒”是受事。上文(11)、(12)和(13)还说明,不同的价语相同的配价成分,或相同的价语不同的配价成分都可能造成其内部语义关系的改变,从而引起配价成分角色的变化。

汉语界针对语义角色及其分类系统的讨论自上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已经提出了好几个方案,但是各家的分类标准并不统一,因此分类的结果至今存在很大分歧甚至比较混乱(参考邵敬敏1996;徐烈炯、沈阳2000)。由于对语义的认识既有客观的一面,也有主观的一面,因此分歧在所难免。下文在参考邵敬敏(1996)、鲁川等(2000)、范晓(2003)和陈昌来(2003)的基础上,把动词的语义角色分为五大类二十七小类。

(一)主体(nominative),即表示动作、变化、性质、状态、关系等的主体。

1. 施事(agent)。动作动词表示的动作或行为的发出者,如“他在洗衣服”“火

车穿过了隧道”“篮球滚过了草坪”中的“他”“火车”和“篮球”。

2. 致事(causer)。致使动作或行为的发出者,或产生致使动作或行为的原因,如“我们要加强国防”“你要端正态度”“老张的一席话使小张感动得热泪盈眶”中的“我们”“你”和“老张的一席话”。

3. 起事。表示关系双方中的起方,即表示某一关系中的被说明的事物。例如“一切权利属于人民”“他是副教授”“她姓李”“我有意见”中的“一切权利”“他”“她”和“我”。

4. 经事(experiencer)。跟感知或心理动词相联系的各种感知或心理活动的体验者,如“小黄认识老张”“他们遇到了麻烦”“我不太了解他的情况”中的“小黄”“他们”和“我”。

5. 系事。性状动词联系的主体,是性状动词所描写的对象,如“皮球爆了”“绳子断了”“牛奶变质了”“老张又病了”“小李获得了一等奖”中的“皮球”“绳子”“牛奶”“老张”和“小李”。

(二)客体(accusative),即表示动作、变化、关系等的客体,是主体作用于动词后动词所支配的事物。

6. 受事(patient)。与施事相对,是动作动词表示的动作或行为的承受者,是施事发出的动作所直接影响的现成的客体事物,如“吃了一个苹果”“砍了一棵树”“送小李一套鲁迅全集”中的“一个苹果”“一棵树”和“一套鲁迅全集”。

7. 使事(impellee)。与致事相对,是致事发出动作的致使对象,是致使动词所联系的客体,致使动作发出后,其自身便成为使事的状态,如“温了一壶酒”“熄灯”“端正态度”“校园限制机动车辆出入”中的“一壶酒”“灯”“态度”和“机动车辆”。

8. 止事。与起事相对,表示关系双方中的止方,即表示某一关系中的说明或解释起事的事物,如“这是打印机”“他姓张”“一切权利属于人民”“他有意见”中的“打印机”“张”“人民”和“意见”。

9. 感事。与经事相对,是及物性感知或心里动词的主体所体验或感受的对象,如“小张喜欢逛商店”“我知道老张是劳动模范”“这位老人很懂养生之道”中的“逛商店”“老张是劳动模范”“很懂养生之道”。

10. 任事。表示“担任”“充任”义动词语义结构中施事所担任或充任的角色,如“他担任过班长”中的“班长”。常见的可以跟任事客体的动词有“当”“冒充”“假装”“踢(后卫)”“扮演”“化装(成商人)”等。

11. 成事。动作行为发生后所产生或出现的新事物或新现象,如“造了一座桥”“写报告”“想出一个主意”“考了个第一名”中的“一座桥”“报告”“一个主意”和“第一名”。

12. 涉事。性状动词所直接涉及的客体,一般是系事所获得、适应、遭遇、

需要、遭受、欠缺、释放以及其他间接影响的事物,如“老李收到一份邀请函”“新兵适应了军营生活”“老人得到了很好照顾”“小张挨了一通批评”中的“一份邀请函”“军营生活”“很好照顾”和“一通批评”。

13. 补事。补充说明动作动词的受事客体或使事客体的内容、动作或情状,如“叫他王老五”“称她杨二嫂”“请他帮忙”“派小王出差”中的“王老五”“杨二嫂”“帮忙”和“出差”。

(三)与事。跟主体或主体和客体协同参与某动作行为的另一参与者。

14. 对象。协同施事完成某一动作或行为的交接或针对的参与者,如“小张借给小李几本书”“老李租给老王一间房”中的“小李”“老王”,“小李向小张借了几本书”“老王跟老李租了一间房”“他向大家道歉”“律师替原告辩护”中的“小张”“老李”“大家”和“原告”。

15. 共事。跟施事或系事共同参与某动作行为的参与者,如“老张跟老李常见面”“老李和房东不和睦”“你和他商量商量”中的“老李”“房东”和“他”。

16. 比事。跟主体作比较的对象,如“姐姐比哥哥更喜欢学习”“老张比老李经验丰富”“她高你三公分”中的“哥哥”“老李”和“你”。

(四)时空。跟动作行为或状态相关的时间和处所。

17. 时间。动作或状态相关的时点、时段或时量,如“六点起床”“上午开会”“会议持续三天”“过春节”中的“六点”“上午”“三天”“春节”。

18. 处所。动作或状态相关的地点、场合或位置等,如“住海边”“在北京工作”“顶在头上”“水往低处流”中的“海边”“在北京”“在头上”和“往低处”。

时间和处所根据动词或相关介词的语义特征还可以细分为起点、经由和终点,如“火车从广州(起点)出发经过武汉(经由)去西安(终点)”“会议自一点(起点)开始到五点(终点)结束”“演讲比赛过了三点(经由)才开始”

19. 动量。动作或行为反复的次数,动量常跟时间相关,如“这药一天服三次”“一学期考四次”“小史去过一趟巴黎”中的“三次”“四次”和“一趟”。

20. 静量。动作或行为完结后的动程。如“看了一天”“走了三十里”中的“一天”和“三十里”。

(五)境况。动作行为发生的依凭或因由。

21. 工具。施事发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物件,如“用排笔写标语(写排笔)”“拿棍子打人(打棍子)”“以卵击石”中的“排笔”“棍子”“卵”。

22. 材料。动作行为造成的成品(成事)所凭借的原料、器材、物资等,如“他拿柳条编箩筐”“他拿石头垒坎子”中的“柳条”“石头”。

23. 方式。发出某一动作行为所采取的方法、手段或形式,例如“他用美声唱这首歌(唱美声)”“老张以活期的形式存那笔捐款(存活期)”“那些瓜苗笔直

地栽成了三行”中的“美声”“活期”和“笔直”。

24. 依据。动作行为发生时所遵循的根据或标准等,如“以貌取人”“以雷锋为榜样”“按规章行事”“凭票入场”“依法纳税”中的“貌”“雷锋”“规章”“票”和“法”。

25. 原因。引起动作、行为、状态或事件产生的事物,如“会议因准备不充分而延期”“小瑛因病未参加考试”“乡亲们在躲避敌机的空袭”“老王又在操心儿子的婚事”中的“准备不充分”“病”“敌机的空袭”和“儿子的婚事”。

26. 目的。动作、行为或事件等发生的目的,如“为考试做准备”“为了清洁卫生而打扫(打扫卫生)”“公司派老王跑材料”“为了挽救落水老人张华献出了生命”中的“考试”“清洁卫生”“材料”和“挽救落水老人”。

27. 范围。涉及动作行为、性状变化或心理经验等的方面或界限等,如“巴金先生在文学上作出了突出贡献”“老师就这个问题讲了好多次”“我对这种看法持保留意见”中的“在文学上”“就这个问题”和“对这种看法”。

7.2.2 单纯角色和复合角色

认知语言学研究表明(参考Langacker1988:53-58;Taylor1989:83-84),要理解一个语言形式的意义,需要有相关的认知域(cognitive domain)的背景知识。例如要理解“星期一”,就要有关于“星期”的知识,因此“星期”是“星期一”的认知域。上述语义角色的不同分类,很大程度上归因于它们处于动词所反映的不同的认知领域。

认知语言学的研究还表明(参考沈家煊1994),基于真值条件的形式逻辑用来描写语义是不够用的,语义描写还必须参照开放的,无限度的知识系统。一个词语的意义不仅是这个词语在人脑中形成的一个“情景”(situation),而且是这一情景形成的具体方式,称为意象图式(image schema)。例如:

(14)a. 小张买我一支钢笔。

b. 小张卖我一支钢笔。

按上文的“角色清单”,(14)a-b的“小张”是施事,“我”是对象,“一支钢笔”是受事。分析至此还未能完全揭示句子的语义信息:“一支钢笔”的所有权发生了怎样的转移。认知域以及意象图式等概念的形成导源于空间隐喻的深入讨论,因此从空间隐喻出发,(14)a的“小张”是“一支钢笔”转移前的“起点”,“我”是“一支钢笔”转移后的“终点”。简言之,“小张”和“我”都“身兼多职”(当然有主次轻重之分),故称为复合角色,表示为:小张{+施事}{+起点}、我{+对象}{+终点}。(14)b的分析类似。

当然,并非所有的动作参与者都是复合角色,我们把只能分析出一种语义关系的动作参与者叫做单纯角色,如“我洒水,你拖地”中跟“洒”和“拖”相关的参与者。

复合角色有结构性复合角色和隐含性复合角色之分。结构性复合角色就是一个直接述谓结构中的某一角色同时又兼做与之关联的降级述谓结构的某一角色。例如:

(15)a. 政府鼓励农民多种经营。

b. 这个菜你烧得太咸。

c. 他气得浑身发抖。

(15)a的“农民”兼做“鼓励”的受事和“多种经营”的施事;(15)b的“这个菜”兼做“烧”的成事和“太咸”的系事;(15)c的“他”兼做“气”的系事和“浑身”的领事,“浑身”兼做“他”的属事和“发抖”的施事。范晓(2002)曾对结构性复合角色做过较为细致的描写。结构性复合角色实际上涉及不同配价结构如何整合的问题。

隐含性复合角色存在于人们对“情景”形成的“意象图式”之中而不在语言形式上表现出来。下面列举数例常见的隐含性复合角色类型:

(一)[施事]∧[原因]型。

(15)风吹开了小门。

(16)那响声吓着我了。

(15)(16)的“吹开”和“吓着”都是动作动词,按理前面的名词应该为施事性较强的名词或施事名词加工具名词,如“他在砍树”“他在用斧子砍树”。根据Dowty (1991),构成“典型施事”的特性有五条:意志性(volition)、感知性(sentience and / or perception)、使动性(causation)、移位性(movement)和自立性(independent existence)。显然“风”和“那响声”都不是典型施事。按照陈昌来(2003:176),“风”和“那响声”也不是“典型工具”6,根据动作动词的语义特性,我们认为这里的“风”和“那响声”既有施事的性质也有原因的性质,是施事和原因的复合。

6 陈昌来(2003)把“工具”成分的语义性质概括为五个方面:a.与施事同现;b.被用性;c.传递性;

d.不变性;

e.无生性。

(二)[主体]([客体] / [对象])∧[时空]型。例如:

(17)老张把自己的积蓄捐给了希望小学。

(18)小张放下书包。

(19)老王收了三个徒弟。

(20)老王收了老张一百元钱。

相对于受事“自己的积蓄”而言,(17)的“老张”是施事和起点的复合,“希望小学”是与事和终点的复合;相对于“书包”,(18)的“小张”是施事和起点的复合;相对于“三个徒弟”,(19)的“老王”是施事和终点的复合;相对于施事和终点“老王”,(20)的“老张”是与事和起点的复合。

(三)[成事]∧[静量]型。例如:

(21)他走了三十里。

(22)这本书他读了三百页。

(21)的“三十里”和(22)的“三百页”都可以看做[成事]和[静量]的复合。

7.3 动词“语义价”的确定

所谓“语义价”是指,一个动词在句法结构中,有可能跟它发生语义联系的成分的语义类别的总和(参考邵敬敏1996)。动词不同的语义特性规定了它可以跟多少不同性质的语义角色共现,这些由具体动词规定的不同的语义角色就是该动词的语义价。邵敬敏先生(1996)对《动词用法词典》里的动词进行过逐一检验,发现一个动词至少有一个“语义价”,最多一般不超过七个“语义价”7。

(一)一价动词有两类:一类为自主性施事动词(劳动、奔跑、飞舞、狩猎

7 就动词而言,因为一切动作行为都是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因此从理论上讲,一切动词皆有

表示时间和空间的必有角色;此外表示动作状态的语义角色,至少部分状态角色,也是谓词语义结构中相应抽象语义参数的具体体现,例如“慢慢”能够用来说明“吃”“写”“擦”等,而不能用来说明“垮”“恨”“躺”等,是因为前者的语义结构中包含速度参数,后者没有这个参数。不过,在言语活动中,除非特别强调,这些角色通常被融入到具体的语境而不一定通过句法体现出来,所以一般情况下并不在句法平面加以讨论。

等),如“他们在劳动”;一类是非自主系事动词(醉、受伤、生病、发炎、爆炸、倒塌、伤心、难过等),如“围墙倒塌了”。

(二)二价动词有多种类型:部分自主性受事动词(打扫、保卫、包围等),如“部队包围了敌人”;感事动词(喜爱、知道、喜欢、感到、懂得、误会等),如“他误会了我的意思”;部分使事动词(温暖、端正、熄灭等),如“小李端正了态度”;任事动词(担任、冒充、扮演等),如“他担任过旅长”;止事动词(是、姓、属于、等于等),如“那个女士姓欧阳”;部分成事动词(提出、提高、缩短等),如“老张提出了一个改革方案”;涉事动词(遭遇、获得、欠缺等),如“工厂欠缺设备资金”;部分与事动词(服务、道歉、着想),如“领导为职工着想”;部分时间动词(延长、推迟等),如“会议推迟了三天”;部分处所动词(居住、到达等),如“老张住在村东头”“火车到达了上海”。

(三)三价动词也有多种类型:部分使事动词(迫使、禁止、请求、分派)“学校禁止车辆出入校园);成事动词(制造、修建、搭建、撰写、造成、铸就、提出等),如“民工们用木头搭建了一座简易木桥”;补事动词(叫、称、喊、唤等),如“邻居们都叫她王半仙”;与事动词(给、借、告诉等),如“老张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部分共事动词(商量、谋划、谈判、交涉、协商等),如“你跟他商量商量这件事儿”;处所动词中的置放类(摆、放、挂、贴、别等),如“园园别校徽在帽檐上”;借赠义与事动词(给、赋予、奖励、赠送等),如“我向老张借了一百块钱”。

(四)四价动词常见的有两种:交易类与事动词(买、卖、租等),如“我拿两百块钱向摊主买了一件衬衫”;此外,带动量角色的动词常常跟时间角色共现,加上主体角色和客体角色,一般需要四个角色参与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事件,如“数学我们一学期考三次”、“上海我今年去了四次”。不过,这种对语义角色的要求似乎不是动词本身规定的,而是跟动量短语的语义要求有关。

可以看出,动词的角色分类和动词的价量有一定的对应关系,但这种对应关系并不是绝对的,同一个角色类型的不同动词可能对价量的要求有所不同,这说明动词的每一种角色类型还有进一步细分的必要。

在对动词角色类型的细分中,最复杂的是受事动词。因为受事动词的强动作行为特征,造成该类动词也具有较强的及物性特征。(参考王惠,1996)这类动词除了对施事和受事有强制性要求外,根据不同动词的特性,常常还对时间、处所、原因、结果、方式、材料等有要求。例如下面的事实可以证明受事动词“贴”是四价动词:

贴(施事—受事):他在贴广告

(工具—受事):浆糊贴广告

(处所-受事):墙上贴广告

用一个句子表达为:“他用浆糊在墙上贴广告”。受事动词还有五价、六价甚至七价的。

(五)五价动词,即动词通常可以跟五类语义角色共现。例如:

栽(施事—受事):老张在栽秧苗

(工具—受事):(用)机器栽秧苗

(处所—受事):田里栽秧苗

(受事—方式):秧苗栽直行

拔(施事—受事):医生在拔毒气

(与事—受事):病人在拔毒气

(工具—受事):(用)火罐拔毒气

(施事—处所):医生在拔后背

可以分别用一个句子表达为:“老张用机器在田里以直行的形式栽秧苗”、“医生用火罐替病人在后背上拔毒气”(需要指明的是,四价、五价、六价或七价反映的是动词潜在的饱和价量,在言语活动中这些潜在的语义角色实际上并不一定都出现,否则反嫌累赘。)

(六)六价动词,即动词通常可以跟六类语义角色共现。例如:

包(施事—受事):小芳在包羊肉陷

(施事—成事):小芳在包饺子

(处所—材料):外头包饺子皮

(成事—方式):饺子包半圆形

可以用一个句子表达为:小芳把羊肉陷在外头用饺子皮以半圆形的方式包饺子。

(七)七价动词,即动词通常可以跟七类语义角色共现。例如:

把字句的语义特征

“把字句”的语义分析 孙志景 我们这里所要讲的句式指的是一种比较有特色的动词性谓语句——把字句。把字句是用介词“把”将谓语动词支配关涉的对象提到动词前面的句子,它是现代汉语中很重要、很有特色的句式。其形式是“主语+(把+宾语)+谓词性词语”。 在现代汉语中,句子是语言运用的基本单位,它由词、词组(短语)构成,能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如告诉别人一件事,提出一个问题,表示要求或者制止,表示某种感慨,表示对一段话的延续或省略。句子和句子中间有较大停顿。它的结尾应该用上句号、问号、省略号、或感叹号。 我们这里所要讲的句式指的是一种比较有特色的动词性谓语句——把字句。把字句是用介词“把”将谓语动词支配关涉的对象提到动词前面的句子,它是现代汉语中很重要、很有特色的句式。其形式是“主语+(把+宾语)+ 谓词性词语”。把字句强调的是对某物的处理结果。把字句是一种有特色的句子,那么这种句式到底有什么特点呢?第一,谓语动词大多数是表动作的及物动词,并且在语义上能支配把字后边的词语。及物动词一般后面都可以接宾语。例如:他把书看完了。“看”是及物动词,在语义平面“书”是“看”的受事。当然,这里的“书”可以被“看”所支配。又例如:“我踩到了石头”一句就不能改成了把字句,这里的“踩”对“石头”没有支配能力。第二,谓语动词(特别市单音节词)的后面或前面通常都有一些别的词语。例如:他把作业做完了。动词“做”的后面加了“完了”一词,表示一种结果,作业完成了。同时,又例:我把论文认真地审查了一遍。这个句子中,谓语动词前面加了“认真地”修饰动词,表明一种态度;而谓语动词的后面也加了“一遍”表示一种频率或者一个量。当然,有些谓语动词本身含结果意义,如“采纳、接受、拒绝、说服”等,这类动词如果前面有某些状语,后面可以没有别的词语。例如:董事会已经把她的建议采纳了。“已经”一词表示一种完成的结果,同时 采纳也有一定的结果含义,那么动词后面可以不用加词语。第三,“把”字后面的词语所代表的事物一般是定指的,是上下文出现过或交际双方都知道的。上例中的“作业、话、论文”都是定指的。有时候“把”字后面的词语包含有“一个、几个”之类的词语,但说话人认为所指的对象或范围仍是明确的。例如:我们把一个强大的中国带入了二十一世纪。这里的“中国”这个当然是特指,而后面的“一个”也是特指的,是大家都知道的,所表示的物象是明确的。第四,如果句中有否定副词或助动词,则出现在“把”字前面。例如:他没有把话说清楚。这里的“没有”要放在把字的前面。其实,看到这个特点,我想起了英文中的一个词“think”,跟我们这个把字句的这个否定特点很相似,都是将否定词放在前面。 前面都是在讨论“把”字句一些特点,下面我们就要讲讲把字句的作用。首先,语用表达的需要:强调动作的处置结果。这种把字句有不用把字的相对格式。例如:他推翻了原计划。//他把原计划推翻了。把字句就是把大家的焦点聚焦在句末,聚焦在谓语动词上,是大家能够更好地理解句意。在这个例子中强调的是已然的处置结果推翻了。又例:我明天可以看完这本书。//我明天可以把这本书看完。这里强调的是未然的处置结果看完。当然,也有一些“把”字句强调动作的致使结果,这种把字句的谓语中心通常是不及物动词或形容词。例如:繁忙的工作把他累垮了。其次,是在使用过程中结构上的需要。同时它们没有其相对格式。这里,有三种情况:第一,动词紧接着补语,不允许宾语将它跟动词隔开,这种情况一般用把字短语。例如:他把自行车放在车棚里。(“放”与“在……”关系密切)。第二,动词带双宾语,其中的一个或两个宾语都比较复杂,放在一起累赘拖沓,这种情况一般用“把”字把直接宾语提前。例如:我们把那封最后的通牒式的信退还给了他们。第三,动词后有“为、

语义分析

语义分析 1.语义分析? 机器机和人不一样的地方是人可以直接理解词的意思,文章的意思,机器机不能理解。 人看到苹果这两个字就知道指的是那个圆圆的,挺好吃的东西,搜索引擎却不能从感性上理解。但搜索引擎可以掌握词之间的关系,这就牵扯到语义分析。 可参考:https://www.360docs.net/doc/d817793594.html,/dispbbs.asp?boardID=2&ID=74541 2.为什么要使用语义分析? 我国中文自然语言处理普遍采用西基于拉丁语系的“关键词”技术,以此来分析理解中文。然而,中文本身的特点决定它与西语之间巨大的区别,所以从汉语信息处理的需要看,当前急迫需要突破的是语义问题。 可参考: https://www.360docs.net/doc/d817793594.html,/dicksong2008/blog/item/88fb751e9ac9501a4134 17f4.html 2.1中文与西语不同决定我们无法采用西语的架构体系来处理中文,具体区别在于: 西语词间有间隔,汉语词间无间隔。众所周知,英文是以词为单位的,词和词之间是靠空格隔开,而中文是以字为单位,句子中所有的字连起来才能描述一个意思。 例如,英文句子I am a student,用中文则为:“我是一个学生”。计算机可以很简单通过空格知道student是一个单词,但是不能很容易明白“学”、“生”两个字合起来才表示一个词。把中文的汉字序列切分成有意义的词,就是中文分词,有些人也称为切词。 “我是一个学生”,分词的结果是:“我是一个学生”。中文分词就成了计算机处理的难题。 汉语形态不发达,句尾没有形态标记。英语动词、名词很清楚,加上词尾可以是副词;西语有时态,过去式、现在式等等非常清楚,中文则依靠词语或者依靠自己的判断来确定时态。 同音字多增加了机器识别的难度。 汉语语义灵活,由于形态不发达,所以语序无规律。在一次学术会议上,一位著名的人工智能专家说:“按…主-谓-宾?或…名-动-名?这一规则,计算机可显出…牛吃草?,也可显出…草吃牛?。从语法格式上看,…草吃牛?也不错,但这句话是说不通的。 人依靠自己的经验可以判断,机器如何来判断呢?

语义分析

词法分析就是取出一个个词,然后给词归类、给个种别码什么的。所以遇到不认识的词或符号,一般就会报错。 语法分析就是根据语法规则识别出语法单位(赋值语句、条件语句之类),并检查语法单位在语法结构上的正确性。 语义分析是对语法单位进行静态的语义审查(动态的在运行时才可确定)。分析其含义,下一步就会用另一种接近目标语言或直接用目标语言去描述这个含义。此阶段要求语句的含义和使用规则正确。 引用《统计自然语言处理基础》中的两句话来解答这个问题: ?语义可以分成两部分:研究单个词的语义(即词义)以及单个词的含义是怎么联合起来组成句子(或者更大的单位)的含义?语义研究的是:词语的含义、结构和说话的方式。 以上是书本中的定义,语义分析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任何对语言的理解都可以归纳为语义分析的范畴,笼统地谈语义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所以应该结合具体任务来看看什么是语义分析,以及语义分析的结果是什么。 从分析粒度上可以分成:词语级的语义分析,句子级的语义分析,以及篇章级别的语义分析。 词语级的语义分析

词语级别的语义分析的主要研究词语的含义,常见的任务有:词语消歧、词表示、同义词或上下位词的挖掘。 ?词语消歧:一词多义是许多语言的固有属性。以“苹果”为例,可以指水果,又可以指美国的科技公司。词语消歧的任务是判 断文中出现的词语是属于哪种意思。 ?词表示:深度学习兴起后,掀起了一波对词表示的研究浪潮。 词表示的任务是用一个k维的向量表示一个词,并且该向量中 包含着词语的意思。比较有代表性的工作是Tomas Mikolov的Word2Vec,该方法训练得到的词向量能够让语义 相关的词具有相似的词向量,并且词向量间还具有逻辑推算能 力。 ?同义词和上下位词的挖掘:语言的多样性导致了多词义一,例 如房子的近义词有房屋、房产。语言的层次性导致了词语间具 有上下位关系,像房产、存款、股票可归纳为财产。可以使用 一些机器学习的方法挖掘词语间的这种关系。 句子级的语义分析 句子级别的任务就更多了,常见的任务有:语义角色标注、蕴含分析、句子表示、语义依存分析。

现代汉语语法分析报告地五种方法

北语之声论坛专业精华转贴 现代汉语语法的五种分析方法是语法学基础里很重要的一个内容,老师上课也会讲到,我在这里把最简略的内容写在下面,希望能对本科生的专业课学习有所帮助 详细阐释中心词分析法、层次分析、变换分析法、语义特征分析法和语义指向分析的具体内涵: 一. 中心词分析法: 分析要点: 1.分析的对象是单句; 2.认为句子又六大成分组成——主语、谓语(或述语)、宾语、补足语、形容词附加语(即定语)和副词性附加语(即状语和补语)。 这六种成分分为三个级别:主语、谓语(或述语)是主要成分,宾语、补足语是连 带成分,形容词附加语和副词性附加语是附加成分; 3.作为句子成分的只能是词; 4.分析时,先找出全句的中心词作为主语和谓语,让其他成分分别依附于它们; 5.分析步骤是,先分清句子的主要成分,再决定有无连带成分,最后指出附加成分。 标记: 一般用║来分隔主语部分和谓语部分,用══标注主语,用——标注谓语,用~~~~~~标注宾语,用()标注定语,用[ ]标注状语,用< >标注补语。 作用: 因其清晰明了得显示了句子的主干,可以一下子把握住一个句子的脉络,适合于中小学语文教学,对于推动汉语教学语法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 还可以分化一些歧义句式。比如:我们五个人一组。 (1)我们║五个人一组。 (2)我们五个人║一组。 总结:中心词分析法可以分化一些由于某些词或词组在句子中可以做不同的句子成分而造成的歧义关系。 局限性: 1.在一个层面上分析句子,层次性不强; 2.对于一些否定句和带有修饰成分的句子,往往难以划分; 如:我们不走。≠我们走。

封建思想必须清除。≠思想清除。 3. 一些由于句子的层次关系不同而造成的歧义句子无法分析; 如:照片放大了一点儿。咬死了猎人的狗。 二. 层次分析: 含义: 在分析一个句子或句法结构时,将句法构造的层次性考虑进来,并按其构造层次逐层进行分析,在分析时,指出每一层面的直接组成成分,这种分析就叫层次分析。 朱德熙先生认为,层次分析不能简单地将其看作是一种分析方法,而是应当看做一种分析原则,是必须遵守的。(可以说说为什么) 层次分析实际包含两部分内容:一是切分,一是定性。切分,是解决一个结构的直接组成成分到底是哪些;而定性,是解决切分所得的直接组成成分之间在句法上是什么关系。 基本精神: 1.承认句子或句法结构在构造上有层次性,并在句法分析上严格按照内部的构造层次 进行分析; 2.进行分析时,要明确说出每一个构造层面的直接组成成分; 3.分析时只管直接成分之间的语法结构关系,不管间接成分之间的语法结构关系或句 法结构中实词与实词之间的语义结构关系; 优越性: 1.注意到了句子构造的层次性; 如: 他刚来我们便宜他了 ││__│││___│ │___││_____│ 他刚来我们便宜他了 __ _______ ____ ___________ ___ ___ ____ _____

语义分析

三、词法、语法、语义分析结合 一、实验目的与要求 在实现词法、语法分析程序的基础上,编写相应的语义子程序,进行语义处理,加深对语法制导翻译原理的理解,进一步掌握将语法分析所识别的语法范畴变换为某种中间代码(四元式)的语义分析方法,并完成相关语义分析器的代码开发。 二、实验内容 语法制导翻译模式是在语法分析的基础上,增加语义操作来实现的。对于给定文法中的每一产生式,编写相应的语义子程序。在语法分析过程中,每当用一个产生式进行推导或归约时,语法分析程序除执行相应的语法分析动作之外,还要调用相应的语义子程序,以便完成生成中间代码、查填有关表格、检查并报告源程序中的语义错误等工作。每个语义子程序需指明相应产生式中各个符号的具体含义,并规定使用该产生式进行分析时所应采取的语义动作。这样,语法制导翻译程序在对源程序从左到右进行的一遍扫描中,既完成语法分析任务,又完成语义分析和中间代码生成方面的工作。 输入:包含测试用例,如由无符号数和+、?、*、/、(、)构成的算术表达式的源程序文件。 输出:将源程序转换为中间代码形式表示,并将中间代码序列输出到文件中。若源程序中有错误,应指出错误信息。 三、实验设计 语法制导翻译模式实际上是对前后文无关文法的一种扩展。一般而言,首先需要根据进行的语义工作,完成对文法的必要拆分和语义动作的编写,从而为每个产生式都配备相应的语义子程序,以便在进行语法分析的同时进行语义解释。要求从编译器的整体设计出发,重点通过对实验二中语法分析程序的扩展,完成一个编译器前端程序的编写、调试和测试工作,形成一个将源程序翻译为中间代码序列的编译系统。 对文法G3[<算术表达式>]中的产生式添加语义处理子程序,完成无符号数的四则运算的计值处理,将输入的四则运算转换为四元式形式的中间代码。本实验只进行了算术表达式四元式的翻译。 四、源代码 1、在.h文件中添加了 //语义分析部分 #define PMAX 5//define 后面不加括号,定义产生式符号属性字符串的长度 int NXQ=0; /*全局变量NXQ用于指示所要产生的下一个四元式的编号*/ int NXTemp=1;//整型变量NXTemp指示临时变量的编号 int SentenceCount=1;//存放文件中句子的个数 struct QUATERNION /*四元式表的结构*/ { char op[PMAX]; /*操作符*/ char arg1[PMAX]; /*第一个操作数*/ char arg2[PMAX]; /*第二个操作数*/ char result[PMAX]; /*运算结果*/ }pQuad[256]; /*存放四元式的数组*/ char EBracket_Place[PMAX];//(E)的语义属性

中文语义依存分析评测大纲

中文语义依存分析评测大纲 一、评测对象 本次评测的对象是中文句子的词语之间的语义及句法依存关系分析技术。 二、评测内容 本次评测主要评测依存关系分析系统对中文句子进行依存分析的准确性。 三、评测方法 1.评测方式 本次评测为离线评测,参评单位自行处理数据,生成相应结果后提交。训练语料将提前1个月公布。 2.评测步骤 1)评测单位预先给出若干训练数据(已标注依存分析结果); 2)评测单位给出测试数据(未标注依存分析结果); 3)参评单位运行被测系统,得出测试结果; 4)参评单位提交测试结果; 5)评测单位标注答案,运行自动评测程序,统计评测结果。 3.评测标准 1)量化指标 本次评测采用三个指标对被测试系统进行评测,分别为: i.依存标注准确率(Labeled Attachment Score, LAS) ii.依存准确率(Unlabeled Attachment Score, UAS) iii.标注准确率(Labeled Accuracy, LA) 令整个测试预料包含的词数为N,任意词语的依存用三元组进行表示,其中word为词本身,word以关系relation依存于headword。在被测试系统的输出中,令所有headword正确的词语的数目为N a,所有relation正确的词语的数目为N l, 所有headword和relation都正确的词为N al,那么,测试指标的计算方法如下: LAS=N al N UAS=N a N LA=N l N 三个指标的优先级分别为LAS>UAS>LA。 4.数据格式 测试数据采用CONLL1格式,数据文件采用UTF-8编码。测试数据总共提供6列值,分别为:词语ID、词语、词性(粗粒度)、词性(细粒度)、被依存词ID和依存关系,即CONLL 格式中的第1、2、4、5、7和8列。其他列留空(用“_”填充)。列与列之间用“\t”分隔,行与行之间用“\n”分隔,句子与句子之间用空行分隔。被测试系统可以自行对其他列进行补充,但不允许修改分词结果(清华大学SDN语料的词性为自动标注结果,参评者可对词性进行重新标注)。 输出数据同样采用CONLL格式,其中第1、2列应当与测试数据严格一致,分析结果填充到第7,8列。其他列可留空(用“_”填充),也可以保留自行补充的数据。 1http://ilk.uvt.nl/conll/#dataformat

编译原理实验三-自下而上语法分析及语义分析.docx

上海电力学院 编译原理 课程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实验三自下而上语法分析及语义分析 院系:计算机科学和技术学院 专业年级: 学生姓名:学号: 指导老师: 实验日期: 实验三自上而下的语法分析 一、实验目的: 通过本实验掌握LR分析器的构造过程,并根据语法制导翻译,掌握属性文法的自下而上计算的过程。 二、实验学时: 4学时。 三、实验内容

根据给出的简单表达式的语法构成规则(见五),编制LR分析程序,要求能对用给定的语法规则书写的源程序进行语法分析和语义分析。 对于正确的表达式,给出表达式的值。 对于错误的表达式,给出出错位置。 四、实验方法 采用LR分析法。 首先给出S-属性文法的定义(为简便起见,每个文法符号只设置一个综合属性,即该文法符号所代表的表达式的值。属性文法的定义可参照书137页表6.1),并将其改造成用LR分析实现时的语义分析动作(可参照书145页表6.5)。 接下来给出LR分析表。 然后程序的具体实现: ● LR分析表可用二维数组(或其他)实现。 ●添加一个val栈作为语义分析实现的工具。 ●编写总控程序,实现语法分析和语义分析的过程。 注:对于整数的识别可以借助实验1。 五、文法定义 简单的表达式文法如下: (1)E->E+T (2)E->E-T (3)E->T

(4)T->T*F (5)T->T/F (6)T->F (7)F->(E) (8)F->i 状态ACTION(动作)GOTO(转换) i + - * / ( ) # E T F 0 S5 S4 1 2 3 1 S6 S1 2 acc 2 R 3 R3 S7 S13 R3 R3 3 R6 R6 R6 R6 R6 R6 4 S 5 S4 8 2 3 5 R8 R8 R8 R8 R8 R8 6 S5 S4 9 3 7 S5 S4 10 8 S6 R12 S11 9 R1 R1 S7 S13 R1 R1 10 R4 R4 R4 R4 R4 R4 11 R7 R7 R7 R7 R7 R7 12 S5 S4 14 3 13 S5 S4 15 14 R2 R2 S7 S13 R2 R2 15 R5 R5 R5 R5 R5 R5 五、处理程序例和处理结果例 示例1:20133191*(20133191+3191)+ 3191#

义素分析

○对下面各组词进行义素分析。 1.名词 a.毛笔铅笔圆珠笔钢笔粉笔 毛笔:[+书写用具]、[+笔头用毛制成]、[+用墨汁书写] 铅笔:[+书写用具]、[+笔心用石墨或加颜料的黏土制成]、[+用笔心材料书写] 圆珠笔:[+书写用具]、[+笔尖是小圆钢珠]、[+用油墨书写] 钢笔:[+书写用具]、[+笔头用金属制成]、[+用墨水书写] 粉笔:[+书写用具]、[+笔身用白垩、熟石膏粉等制成]、[+用笔身材料书写] (注:为了简明,每词只注出具有的义素。不具备的义素一对比便知。) b.哥哥弟弟姐姐妹妹 哥哥:[+同胞]、[+年长]、[+男性] 弟弟:[+同胞]、[-年长]、[+男性] 姐姐:[+同胞]、[+年长]、[-男性] 妹妹:[+同胞]、[-年长]、[-男性] 2.动词 动词的义素结构模式可概括为{动词}=[主体、方式、动作、客体、结果]。试分析下列各组动词的义素结构模式。 a.切砍剁削 {切}=[+用刀、+向下、-用猛力、+分开、+物体本身、+成块状或片状] {砍}=[+用刀斧、+向下、+用猛力、+分开、+物体本身、+成块状] {剁}=[+用刀斧、+向下、+用猛力、+分开、+物体本身、+成小块或碎末状] {削}=[+用刀、+向下、-用猛力、+分开、+物体表层、+成片状] b.坐蹲站 {坐}=[+身体动作]、[+臀部着物]、[-脚部支撑身体重量]、[-直着身体] {蹲}=[+身体动作]、[-臀部着物]、[+脚部支撑身体重量]、[-直着身体] {站}=[+身体动作]、[-臀部着物]、[+脚部支撑身体重量]、[+直着身体] c.走跑跳 {走}=[+脚部动作]、[+双脚交互运动]、[+向前]、[+迅速]、[+用力] {跑}=[+脚部动作]、[+双脚交互运动]、[+向前]、[+迅速]、[+用力] {跳}=[+脚部动作]、[-双脚交互运动]、[+向前]、[+迅速]、[+用力] 3.形容词 请用义素分析法对下列词的词义进行辨析和描写。 优秀优良优异良好 优秀:[+好]、[+用于成绩]、[-修饰习惯]、[+修饰人才]、[-修饰品种]、[+程度2] 优良:[+好]、[+用于成绩]、[-修饰习惯]、[-修饰人才]、[+修饰品种]、[+程度1] 优异:[+好]、[+用于成绩]、[-修饰习惯]、[-修饰人才]、[-修饰品种]、[+程度3] 良好:[+好]、[+用于成绩]、[+修饰习惯]、[-修饰人才]、[-修饰品种]、[+程度0] (注:程度0表示基础级,1、2、3表示程度渐高。)?第七章语用 ?语用,即语言的使用。语用学(pragmatics)是语言学的一门新兴学科,也是符号学 (semiotics)的一个部门。它研究语言符号同符 号使用者之间的关系,即研究人们怎样运用语言 符号进行交际。它从语言使用的角度,探讨人们 在用语言进行交际时出现的种种现象及其规律。 ?第一节语用要素 一、语用要素概说 ?一次言语交际,必须具备以下要素:发话人(sender)、受话人(receiver)、话语 (discourse)、语境(context)。 ?发话人是言语行为的主体,受话人是言语行为的客体,话语是联系主、客体的媒介,语境是 言语行为存在的环境。 ?我们理解的语境是:与言语行为密切相关的各种主客观因素构成的交际环境。主要包括三个 方面: ?(1)言辞语境:前后词、前后语、上下段等。 ?(2)情景语境:交际时的具体情景因素构成的语境,如时间、地点、场合、受众(如人数 多少)等。 ?(3)社会语境:言语交际双方具有的社会人文因素所构成的语境,如地位、职业、性别、 年龄、信仰、情绪、修养等。 ?第二节语用行为 一、什么是语用行为 ?语用行为是使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行为,也叫言语行为(speech act)。如问“这书是不是你 的?”你可以用点头这种身体行为表示肯定回答, 也可以用“是的。”这种言语行为进行回答,两 者是等价的。因此,言语行为和其他行为一样, 也是人类重要的行为。 二、语用行为的类型

语义分析及中间代码生成程序设计原理与实现技术--实验报告及源代码北京交通大学

语义分析及中间代码生成程序设计原理与实现技术--实验 报告及源代码北京交通大学 语义分析及中间代码生成程序设计原理与实现技术 XXX 1028XXX2 计科1XXX班 1. 程序功能描述 完成以下描述赋值语句和算术表达式文法的语法制导生成中间代码四元式的过程。 G[A]:A?V:=E E?E+T?E-T? T?T*F?T/F?F F?(E)?i V?i 说明:终结符号i 为用户定义的简单变量,即标识符的定义。 2. 设计要求 (1)给出每一产生式对应的语义动作;(2)设计中间代码四元式的结构(暂不与符号表有关)。(3)输入串应是词法分析的输出二元式序列,即某算术表达式“实验项目一”的输出结果。输出为输入串的四元式序列中间文件。(4)设计两个测试用例(尽可能完备),并给出程序执行结果四元式序列。 3. 主要数据结构描述: 本程序采用的是算符优先文法,文法以及算符优先矩阵是根据第四次实验来修改 的,所以主要的数据结构也跟第四次差不多,主要为文法的表示,FirstVT集和LastVT

集以及算符优先矩阵: struct info{ char left; vector right; vector first; vector last; }; 算符优先矩阵采用二维字符数组表示的: char mtr[9][9]; //算符优先矩阵 4. 程序结构描述: 本程序一共有8功能函数: void get(); //获取文法 void print(); //打印文法 void fun(); //求FirstVT 和 LastVT void matrix(); //求算符优先矩阵 void test(); //测试文法 int cmp(char a,char b); 比较两个运算符的优先级 1 0 -1 void out(char now,int avg1,int avg2); //打印四元式 a,int b); //定义四元式计算方法 int ope(char op,int 5. 实验代码详见附件 6. 程序测试 6.1 功能测试 程序运行显示如下功能菜单:

舞蹈动作的解剖学分析

舞蹈动作的解剖学分析 舞蹈动作姿态万千,变化无穷,不可能逐一介绍。下面仅选择几个基本动作做技术分析,以求举一反三,达到掌握舞蹈解剖学分析方法并运用于实践的目的,舞蹈的技术技巧种类繁多,如转和翻类技巧,不仅需要关节运动和肌肉用力,还需要大脑神经中枢的综合调配、身体平衡器官、本体感受器的敏感等,此类技术技巧问题不是通过解剖学分析就能全部解决的,因此也就不在此次动作分析之列: 下面就“胸腰”、“旁擦地”、 “控后腿”、“小跳”、“紫金冠眺”、“踹燕”等动作举例分析。(一)“胸腰”的解剖学分析 l、“胸腰”的动作要领 预备姿势:舞蹈演员身体直立,手臂自然下垂于身体两侧:胸腰动作始自头部,先向上方拎上去,好似有人在上面牵着,将颈椎、胸椎一节节拉开,而后向远、向后方伸展,肩胛骨向内夹,胸椎向上顶,最终面部及胸口朝向上方(图4—8),呈现女性极富表现力的胸腰姿态: 2.“胸腰”的解剖学分析

“胸腰”的解剖学分析见表4—1所示: 表4—1 “胸腰”动作分析表 3.小结 由解剖学分析可知: 一是“胸腰”动作主要运用肌肉是竖脊肌、斜方肌、菱形肌、胸锁乳突肌以及三角肌后部、大圆肌、小圆肌和冈下肌等;因为从人体结构看,由于胸椎棘突长且斜向后下方,又由于胸廓的存在,影响“胸腰”的幅度,所以“胸腰”的关键,—‘是伸开胸椎及颈椎间的距离,肩胛骨后缩(夹住) 二是肩关节外旋; 三是头颈部后伸的配合:舞蹈演员要想做好“胸腰 ”动作,一定抓住关键,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该动作主要是通过关节活动幅度增大,提高“胸腰 ’’的动作质量:所以,压肩——提高肩关节灵活性,增长肩胛内缩肌肉力量,提高夹肌、胸锁乳突肌的伸展性、力量,是训练好“胸腰”的首要条件。 “胸腰”动作容易出现的错误包括: “梗脖子”——夹肌、胸锁乳突肌没有伸展,过分紧张所致; 胸部挑不上去——肩胛骨没有夹住。

语义特征分析

语义特征分析 一、含义 ?语义特征是语言单位之间相互联系或相互区别的语义要素,它很大程度上制约着语言单位相互组合的可能性以及组合的方式,反映了语言单位的组织形式跟现实世界的对应关系。 ?语义特征分析为进一步分化同形句式,为根据句法研究的需要对同一类实词划分小类,提供了更为可靠的句法、语义依据,因此语义特征分析无疑使语法研究朝着形式和意义相结合的方式迈出了更可喜的一步 二、作用 ?语义特征分析能够促使语法研究的精密化,从而使语法研究更具解释力。20世纪80年代以来,语义特征分析在汉语语法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除朱德熙以外,陆俭明、邢福义、马庆株、邵敬敏等都是积极实践者。概括起来,语义特征分析在以下诸多方面有很强的解释力,具有广泛的实践价值。 ?(一)语义特征分析能够较好的揭示一个句法组合能否成立的原因。“香蕉、苹果、梨子、杨桃”因为共有[+水果]的范畴特征而被认为是有意义的组合,而“香蕉、石子、泉水、黄土”因为缺乏共同的范畴特征而不被理解。“笔墨纸砚”、“桌椅板凳”、“锅碗瓢盆”、“油盐酱醋”都是这种类型的并列。“吃馒头”可说而“喝馒头”不能被接受,同样“喝汤”可说而“吃汤”不能被接受。“吃”和“喝”的这种对立可以用语义特征表示为:吃[+施事;+固体食物;+咀嚼;+吞咽],喝[+施事;-固体食物;-咀嚼;+吞咽]。 ?(二)语义特征分析可以揭示某些词语的比较隐蔽的语义特征。例如“写、搛、留、舀”等动词本身并不包含“给予”的意义。但当说到“写信、搛菜、舀汤、留座位”的时候,就有可能取得“给予”的意义[6]。这时,它们可以跟“卖、送、递、让”等本身包含“给予”意义的动词一样,可以出现在“V+NP(受)+给+NP(与)”或“V+给+NP(与)+NP(受)”格式中。例如:?(2)写一封信给老王? 写给老王一封信 ?舀一瓢水给小张(喝)? 舀给小张一瓢水(喝) ?留一个座位给老大爷? 留给老大爷一个座位 ?“写、搛、留、舀”等的这种特性使它们有别于其他行为动词,如“看、读、撞、拉”等。?(三)语义特征分析可以揭示某些句式能否成立的语义依据。例如,现代汉语里有一种由形容词加“(一)点儿”构成的祈使句:形容词+(一)点儿!可是,并不是所有的形容词都能进入该句式[7]。试比较: ?(3)A. 虚心点儿!积极点儿!坚强点儿! ?主动点儿!灵活点儿!大方点儿! ?B. 粗一点儿!近一点儿!高一点儿! ?浓一点儿!大一点儿!慢一点儿! ?C. *骄傲点儿!*悲观点儿!*罗嗦点儿! ?*胆小点儿!*嘈杂点儿!*蛮横点儿! ?D. *可爱点儿!*健康点儿!*伟大点儿! ?*优秀点儿!*美丽点儿!*高尚点儿! ?(3)中四组格式中的形容词的语义特征可以用矩阵图区别如下: ?(3')形A:[+褒义,-贬义,+可控] ?形B:[-褒义,-贬义,+可控] ?形C:[-褒义,+贬义,±可控] ?形D:[+褒义,-贬义,-可控] ?可见,只有同时具备[-贬义]和[+可控]两项语义特征的形容词才能够进入以上格式。?(四)语义特征分析能够较好地解释某些看似狭义同构的句式的内部差异,同时为词类的进一步细分提供“最可靠的语法、语义依据”[4]。例如:

语义分析

第五章意义 第一节语义分析 一个词是由词形和词义组成的,词形包括发音和拼写,词义是词形所代表的意义。例如,cat /k?t/(猫)表示“一种小的有软软毛和尖尖爪的四脚动物”。也可以说“一种小的有软软毛和尖尖爪的四脚动物”就是cat这个词的意义。不过,“意义”也不象看上去那么简单,还需要了解一些其他的相关概念。在这一章里,我们先来讨论一下意义的不同含义。 语义并不是单一形式的,而是一个包含几个部分的合成体,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语义的类别。当然,并不是每个单词都有这几种意义,一个词可以只有一种词义类型,也可以同时包括几种类别。但在一个词中,一种语义类型可能要比其它类型更显突出一些。有些词义是固定的,而有些词义只是暂时的,只能在特定语境下才会出现。所有这些都是语义学所要研究的,在词的使用上都很重要。下面就简单谈论一下每种词义类型。 一、语法意义和词汇意义 语法意义指的是表示语法概念的意义或词性(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名词的单、复数,动词的时态和屈折变化。词的语法意义只能在语境中体现。例如,在The dog is chasing a cat中,dog和cat都是名词,且均为单数,在句中分别为主语和宾语;is chasing是谓语动词,是现在进行时;the和a是限定词,限定所指并表示数量。它和词汇意义不同,不同的词汇有不同的词汇意义,但可以有相同的语法意义。比如,table, men, oxen, potatoes都有复数意义。另一方面,相同的词也可以有不同的语法意义。虚词的词汇意义很少,但有很强的语法意义;而实词两种意义都有,但以词汇意义为主。 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构成了词的意义。语法意义只能在使用当中才能体现,但词汇意义却是固定的,不依赖于语境,因为它只和词所传递的概念有关。词汇意义本身有两个部分:概念意义和关联意义。 二、概念意义和关联意义 概念意义(也称为指示意义)是词典里所给的意义,是词的主要意义。概念意义比较固定,不易变,讲同一语言的人对同一词汇有相同的概念。比如,在The sun

语义特征的界定与提取方法_邵敬敏

2005年1月 第37卷 第1期 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bimonthly) Jan.2005 Vol.37No.1语义特征的界定与提取方法 暨南大学 邵敬敏 周 芍 提要:本文首先对语义特征进行了界定,通过与义素的对比分析,揭示语义特征的本质内涵,并在此基础上将语义特征分成四类。文章重点提出,语义特征可有四种提取方法:内省概括法、组合分析法、对立比较法和变换分析法。语义特征分析法虽然还存在一些不足,但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对于我们研究汉语语法规则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语义特征、内省、组合、比较、变换 [中图分类号]H03;H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429(2005)01_0021-8 朱德熙先生指出:“语法研究发展到今天,如果光注意形式而不注意意义,那只能是废话,如果光注意意义而不注意形式,那只能是胡扯”(见陆俭明1997:61)。变换分析法把句法分析从语法结构关系范畴扩大到语义结构关系范畴,通过变换,不但可以分化歧义句式或给原句式定性分类,而且也可扩大我们的视野,帮助我们把研究工作进一步引向深入。然而,变换仍然有其局限,它无法解释造成歧义的根本原因。这一局限迫使人们寻找新的突破口,探求新的分析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变换法以前的汉语句法分析,几乎都纠缠于语言形式方面,从显性语法形式到隐性语法形式,形式方面的研究已臻完善,很难出现重大突破,而语义方面却还有许多领域等待开发和进一步探讨。这就引起人们深思,形式研究中出现的棘手难题,其答案是否正埋藏于语义层面呢?在这样的背景下,语义特征分析法等语义分析法应运而生。 一、语义特征的界定 1.简要回顾 “语义特征分析法”作为一种语法分析方法,来源于语义学中的语义成分分析法。1943年,哥本哈根学派创始人叶姆斯列夫提出了词义可分的设想;1955年,布龙菲尔德等提出“语义特征”这一术语,但没有上升到语义分析的高度;1956年,人类学家威廉·古迪纳夫在《成分分析与意义研究》(Componential Analysis and the Study of Meaning)中提出了语义成分分析法,用以从文化角度研究亲属称谓语等意义(转引自张庆云1994)。这一方法很快被美国语言学家卡茨和福特借鉴运用于语言学,用来为转换生成语法寻求语义特征,引起了当时语法学和语义学界的特别关注。 在国内,最早对语义特征做出分析并运用于汉语语法研究的当推朱德熙。他在《现代汉语形容词研究》(1956)中把形容词分为两类:甲类成分(红)和乙类成分(红红的、红通通的、通红、很红),指出:两者的区别“不在基本的词汇意义上,而在抽象的、概括的意义上,即前者表示的是性质,后者表示的是这种性质的状况或 21 本文得到暨南大学优秀人才引进项目“汉语语义语法的理论探索”的资助。

义素分析法

义素分析法 义素分析是把词语的义项进一步分析为若干义素的组合,以便说明词义的结构、词义之间的关系以及异同,因此,义素分析往往要分析一组相关的词语,系统地分析词语的意义。这就使义素分析不仅要遵守定义的一般原则,还要遵循自己独特的原则。这些原则有系统性原则、对等性原则和简明性原则。 所谓系统性原则,就是说义素分析必须在一定的语义系统中进行,不在一个系统中无法进行义素分析。例如汉语中的“叔叔”,有两个义项,一个是亲属称谓,一个是社交称谓,这是两个系统,分析义素时作为亲属称谓,“叔叔”要和“舅舅”“伯伯”“姑父”等在一个系统。而作为社交称谓,“叔叔”则要与“同志”“师傅”“先生”等在一个系统。否则就难以进行有效地义素分析。 所谓对等性原则,就是说义素分析的结果必须与义项的意义相等,所指范围不能过宽或过窄。例如汉语中的“男人”,其义项为“男性成年人”。其义素分析为[人,男性,成年],这样就与义项的意义对等。假如义素分析为[人,男性],则范围过宽,不能与“男孩”区别开来。假如分析为[人,男性,成年,胡子长],则范围过窄,难道胡子短的男人就不是男人吗? 所谓简明性原则,就是说义素分析在明确的前提下,用尽可能少的义素来揭示词语的区别性特征。例如“男人”分析为[人,男性,成年],就符合简明性。如果分析为[人,男性,成年,有思维能力,动物],“动物”还可分析为[能运动的,生物]等等,则不符合简明性原则。 义素分析的方法就是对比,其程序首先是确定比较的范围。例如我们要分析“哥哥”的义素,就要将其与“姐姐”“弟弟”“妹妹”等在一起分析,因为它们有共同点“同胞”,属于一个范围。如果将“哥哥”与“桌子”“司机”“苹果”等放在一起,就无法进行义素分析,因为它们没有可比性,不属于一个范围。 第二个程序就是通过对比,找出一组词的共同语义特征和不同语义特征。共同语义特征就是它们的共同义素,不同语义特征就是区别义素。例如“哥哥”“姐姐”“弟弟”“妹妹”这四个词,经过比较,从中找出共同义素[同胞],然后再提取出

_有_字句的情景语义分析_袁毓林

“有”字句的情景语义分析* 袁毓林1 李 湘1 曹 宏2 王 健3 1北京大学中文系/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 2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 3复旦大学中文系/常熟理工学院人文社科系 提要 本文从服务于中文信息处理和对外汉语教学等应用目的出发,运用情景语义学的有关观念和方法,对实际语料中出现的“有”字句进行比较全面的描写和分析;试图在“拥有”和“存在”两大语义情景的观照下,重新梳理“有”字句和“有”的各种意义和用法。在此基础上,抽象出“有”字句四种基本的语义关系模式(领属、包含、包括、存在),并揭示这四种语义模式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以及它们在语法表现上的差别。最后,还讨论了“有”的存在量化功能实现的句法途径及其话语表达功能。以期能够为计算机自动识别“有”字句的意义并进行有关的语义蕴涵推导,提供有效的语言学知识和启发式规则,并为“有”字句的对外汉语教学提供一些语法知识方面的支持。 关键词 “有”字句 语义情景 拥有 存在 句法 语义 一 研究背景 “有”是现代汉语中的高频动词,其意义和用法纷繁复杂。相应地,由动词“有”构成的各种相关格式也呈现出纷繁复杂的句法、语义特点,很早就吸引了众多研究者的关注。比如,吕叔湘(1942/1982:64-68)专辟章节论述“有无句”,丁声树等(1961:78-82)也专用一节说明动词“有”的用法,詹开第(1981:27-34)则专文讨论“有”字句。随后,黄正德(1988)、易中正(1994)、张豫峰(1998)、蔡维天(2004)等在较新的语法理论背景上,从不同的角度对“有”字句的有关句法、语义特点进行了研究。 本文打算在前辈和时贤研究的基础上,从服务于中文信息处理和对外汉语教学等应用目的出发,运用情景语义学(s i t u a t i o n s e m a n t i c s)的有关观念和方法,重新分析现代汉语“有”字句的句法、语义特点,概括出不同义项的“有”所能出现的句法框架和语义情景框架,希望为计算机自动确定“有”字句的意义并进行有关的语义蕴涵推导,提供有效的语言学知识和 *本文的研究得到2005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情境的汉语基本事件内容分析研究》(批准号:60573185)、2007年度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项目《基于人类认知的语义知识融合、学习与计算技术》(课题编号:2007A A01Z173)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面向内容计算的汉语语义角色知识库的研究和建设》(批准号:07A Y Y004)的资助,谨此致以诚挚的谢意。 291

语义特征分析法

第四讲语义特征分析法 变换分析的局限与语义特征分析的产生 先看第三讲举过的例子: (1)a. 台上摆着鲜花→ 鲜花摆在台上 -/→ 台上正摆着鲜花 门上帖着对联→ 对联贴在门上 -/→ 门上正帖着对联 黑板上写着字→ 字写在黑板上 -/→ 黑板上正写着字 床上躺着病人→ 病人躺在床上 -/→ 床上正躺着病人 前三排坐着来宾→ 来宾坐在前三排 -/→ 前三排正坐着来宾 b. 台上演着梆子戏-/→ 梆子戏演在台上→ 台上正演着梆子戏 门外敲着锣鼓-/→ 锣鼓敲在门外→ 门外正敲着锣鼓 外面下着大雨-/→ 大雨下在外面 → 外面正下着大雨 教室里上着课-/→ 课上在教室里 → 教室里正上着课 大厅里跳着舞-/→ 舞跳在大厅里 → 大厅里正跳着舞 (1)a和(1)b左列可以分别抽象为: (2) [A]式:名词[处所]+动词+着+名词语 [表示存在,表静态] [B]式:名词[处所]+动词+着+名词语 [表示存在,表动态] 问题:格式相同——词类序列相同,内部结构层次相同,每一层面的直接

组成成分之间的语法结构关系相同,为何产生歧义 仔细观察不难发现,歧义的产生跟句式中的动词有关。(1)a 的动词虽然具体意思各不相同,但是都具有共同的“使附着”的语义内涵。请大家查查词典,看词典里的释义。 如果把出现在[A]式中的动词记为“动词a”,那么“动词a”所具有的语义特征可以标示为: (3)动词a:[+使附着] 相应地,[B]式中的动词可以记为“动词b”,“动词b”布局有“使附着”的语义特征,所以“动词b”的语义特征可以标示为: (4)动词b:[-使附着] 上文(2)的歧义格式“名词[处所]+动词+着+名词语”可以分化为: (5)[A]式:名词[处所]+动词a+着+名词语 [B]式:名词[处所]+动词b+着+名词语 上文采用的分析手段就是语义特征分析法。语义特征分析发就是通过分析句法格式中处于关键位置上的动词在该句法格式内所呈现的互有差异的不同小类的词的不同语义特征,来达到说明造成该同形、歧义格式的原因的。这是语义特征分析法的精神所在。 “语义特征”的定义 4.2.1 词汇语义特征和语法语义特征 音位学(phonology)“区别特征”(distinctive feature)的理论诱发了语言学“义素”(seme)和“语义特征”(semantic feature)等重要概念的形成。然而,“义素”和“语义特征”的所指并非完全等同。义素是词的能够独立运用的语义单位即义位的构成要素,是从义位中分解出来的最小的语义成分(semantic component);语义特征是一组语义相关的词内部相同或相异的语义要素,是通过对一组在语义上有关联的词语进行对比,从相关义位中分解出来的

语义分析法讲义

语义分析法提纲: 一.语义分析法的概念 二.语义分析法基本概念解析三.语义分析法的设计与实施步骤四.语义分析结果的处理与分析五.语义分析法的信度与效度六.语义分析法的应用 七.两种语义分析法的对比八.语义分析法的反思 参考文献

语义分析法 一.语义分析法的概念 语义分析法(method of semantic differential)又称语义分化法、语义差异法、双极形容词分析法,由美国心理学家奥斯古德(Charles E.Osgood)和其同事所创立的。语义分析法是运用语义区分量表来研究事物的意义的一种方法。通过人的联觉和联想,运用语义区分量表来研究某一事物或概念的意义的一种方法。该方法以纸笔形式进行,要求被试者在若干个七点等级的语义量表上对某一事物或概念进行评价,以了解该事物或概念在各被评维度上的意义和强度。等级序列的两个端点通常是意义相反的形容词,如诚实与不诚实、强与弱、重要与不重要。 语义分析法是根据人的联觉和联想建立起来的。例如,当看到红色时,人们常常产生温暖的感觉,而看到黑色时,人们则产生寒冷的感觉;人们总是将声音响亮与大的联想在一起,而将声音柔和与小的联想在一起;好的总是和“光明的”、“温暖的”、“快乐的”、“无上的”结合在一起,而不好的总是和“黑暗的”、“寒冷的”、“地下的”结合在一起。在不同民族、文化中,人们常常存在这种相同或相似的联觉或联想,这表明人类许多语言的意义是相同的、普遍的。根据这一特点,就可以设计出七点等级的语义区分量表,用其研究人们对不同事物或概念的意义的不同理解,对社会或某一问题的不同态度,或根据被试前后两次在寓意区分量表上反应的变化,研究被试态度的改变。 语义分析法提出之后,在心理学各研究领域得到了较为广泛的运用。它可以用于检验某些理论,也可以用于文化的比较研究,个人及群体间差异的比较研究,以及人们对周围环境或事物的态度、看法的研究等等。还可以用于诊断,这在儿童心理学领域取得了有意义的成果,值得特别提出的是,语义分析法在跨文化研究中具有独特的作用。 二.语义分析法的基本概念解析 1.语义分析法的研究对象 在每一项研究中,所采用的评析对象,Osgood称之为“concept”(直译为“概念”)。它可以指:具体的事物,如金钱、学生等;特定的人或物,如贾宝玉、日月潭等;还可以指抽象的事物或概念如宗教、联招制度等。在每一项研究中,可能要选择几个评析对象,通过被试对它们的主观评价,对它们进行比较,对几个同类事物或设计方案进行筛选。 2.语义分析法的研究原理 语义分析法脱胎于“共通感觉”(synesthesia)的研究,所谓“共通感觉”就是人们在感觉方面常有的一种现象:当我们某项感官接受刺激时,会获得另一感官在接受刺激时所产生的感觉,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为“联觉”现象。如:红色——温暖;黑色——寒冷;声音响亮——大的;声音柔和——小的;好的——光明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