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内科中慢阻肺合并肺性脑病诊断治疗临床分析

呼吸内科中慢阻肺合并肺性脑病诊断治疗临床分析
呼吸内科中慢阻肺合并肺性脑病诊断治疗临床分析

呼吸内科中慢阻肺合并肺性脑病诊断治疗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8-11-26T11:33:36.087Z 来源:《健康世界》2018年20期作者:伍崇军

[导读] 分析研究呼吸内科中慢阻肺合并肺性脑病诊断治疗临床效果

贵州省罗甸县边阳镇中心卫生院 550102

摘要:目的:分析研究呼吸内科中慢阻肺合并肺性脑病诊断治疗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从2017年1~12月20收治的20例慢阻肺合并肺性脑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其中对照组患者接受基础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接受基础治疗的基础上,配合使用呼吸兴奋剂治疗。结果:通过对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的对比,发现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并且观察组在治疗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数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慢阻肺合并肺性脑病患者治疗过程中联合使用常规治疗和呼吸兴奋剂治疗,可以有效提升治疗效果,促进患者康复。

关键词:慢阻肺合并肺性脑病;呼吸兴奋剂治疗;无创正压通气治疗

前言

肺性脑病是一种常见的慢阻肺(COPD)并发症,同时也是导致慢阻肺患者死亡的原因之一。肺性脑病发主要是因为患者呼吸衰竭所引起的低氧血症与高碳酸血症,进而对患者的神经精神功能造成影响。临床上对于慢阻肺的治疗主要以无创正压通气治疗(NIPPV)为主,这种治疗方法与建立人工气道机械通气治疗方法相比具有更为显著的疗效[1]。因为我院目前无呼吸机设备,所以本次研究沿用基础治疗方法,但是基础治疗的临床效果往往无法达到预期标准。而呼吸兴奋剂治疗方法可以起到兴奋呼吸中枢和清醒患者意识的作用,长时间使用可能会引发患者出现呼吸肌疲劳。针对这种情况,笔者提出了在治疗基础上短时间配合使用呼吸兴奋剂的治疗方法,并研究这种治疗方法在慢阻肺合并肺性脑病中的临床疗效,结果如下。

1研究资料与方法

1.1研究资料

选择我院从2016年6月~2017年12月呼吸内科收治的20例慢阻肺合并肺性脑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分配的原则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患者均为10例。对照组患者一共包括5例女性患者和5例男性患者,患者年龄区间为56~83岁,平均年龄为69岁;观察组一共包括6例女性患者和4例男性患者,患者年龄区间为55~83岁,平均年龄为68.5岁。患者年龄与性别不具统计学意义,因此具有可比性。

1.2研究方法

本次研究工作中,对于对照组患者进行治疗主要是在实施基础治疗。在具体的治疗过程中,主要依靠药物、物理治疗、中医理疗、雾化和上氧等方法。其中药物治疗方法主要是通过使用抗生素来降低患者肺部出现感染的几率,保证患者体内的酸碱平衡和电解质平衡,同时需要实时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对于观察组患者进行的治疗是在接受基础治疗的基础上,配合使用呼吸兴奋剂治疗。其中呼吸兴奋剂主要包括375mg的尼可刹米和3mg的洛贝林,以静脉推注的方法进行注射,然后将尼可刹米1875mg、洛贝林15mg和5%葡萄糖溶液混合,对患者以静脉滴注的方法进行注射,等到患者完全恢复神志后立即停止使用呼吸兴奋剂。

1.3观察指标

本次研究的观察指标包括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治疗过程中的不良症状情况。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对比

在一段时间的治疗之后,观察组中一共出现2例疗效评定结果为无效的患者,剩余患者的各项病症与体征与接受治疗之前比较完全消失,患者神志恢复情况良好,呼吸情况得到明显的改善;对照组中一共出现4例疗效评定结果为无效的患者,剩余患者的各项病症与体征与接受治疗之前比较完全消失,患者神志恢复情况良好,呼吸情况得到明显的改善,具体数据参考表1。

表 1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对比(n)

2.2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的不良症状情况对比

对比分析发现,观察组中一共有1例患者出现不良症状,该不良症状类型为胃胀气;对照组一共有5例患者出现不良症状,不良症状类型为胃胀气,具体数据详见表2。

表 2 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的不良症状情况对比

3讨论

肺性脑病作为一种常见的慢阻肺(COPD)并发症,具有较大的危害性,容易直接导致患者失去生命,因此应该得到高度重视。由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的发病机制还没有被完全阐明,当前相关研究结果中大多认为是睡眠吸气时咽气道间歇性关闭所导致,由于该病症与慢性肺并发症临床表现有着一定的相似性,所以在一些患有慢阻肺合并肺性脑病的患者容易被误诊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导致后期出现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