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水文课程设计指导书

工程水文课程设计指导书
工程水文课程设计指导书

河海大学文天学院水务2011级 工程水文学课程设计指导书

河海大学文天学院水利工程系

2013年12月

1 课设目地与任务

1.1 目的

在系统学习工程水文学所涉及的理论与方法的基础上,通过课程设计,提高学生综合应用工程水文学及水资源专业知识的能力;使学生能应用工程水文学中有关的理论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在课程设计阶段注重自己独立工作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1.2 任务

根据所给流域不同时期实测流量和径流量资料,每个同学分别对不同时期(分为前汛期、后汛期和全讯期)的洪水洪峰、洪量(1d 、3d 、5d 、7d 、10d)进行频率计算;绘制频率曲线;推求不同时期各种频率的设计洪水过程。

2 技术路线

1993年发布并实施的《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洪水计算规范》规定:“凡具有30年以上实测和插补延长洪水流量,并有历史调查洪水时,应采用频率分析法计算设计洪水。选用的课程设计流域从1959-2004年共有实测和插补延长洪水资料46年,并具有历史调查洪水资料,采用实测流量法推求设计洪水满足规范要求。 2.1 设计洪峰流量计算 1、经验频率计算

根据给定的不同时期的洪峰流量资料进行频率计算,推求指定频率的设计洪峰流量。频率曲线的线型采用规范规定的皮尔逊(III P -)型。将不同时期的洪水流量资料系列由大到小排列,采用数学期望公式(1)、(2)式计算经验频率;计算时历史洪水资料与实测洪水资料应分开处理。

1

+=

N M

P M M =1,…,a (1)

1

)11(1+--+-++=

l n l

m N a N a P m m =l +1,…,n (2) 式中,a ~为历史洪水和特大值洪水的个数;l ~为实测系列中特大值洪水个数;

n ~为实测样本长度;

N ~为历史洪水或特大值洪水的历史调查期长度,本次计算的历史调查期长度为

1824~2004年,共181年。 2、参数估计方法

皮尔逊(III P -)型线型包含三个参数,分别是均值EX 、离均系数V C 和偏态系数S C 。参数的估计方法为:先用矩法初估参数,以洪峰流量为例,计算公式见3~4式;再用目估适线法,最终确定参数;S C 通常由地区上V S C C /的比值确定,5.32/-=V S C C ;此次课设每个同学取值不同,取值详见课设分组。

∑∑+==--+=n

l i i a j j Q l n a N Q N Q 1

11 (3) Q

Q Q l n a N Q Q N C n l i i

a j j V ?

?????---+--=

∑∑+==2

1

12)()(11 (4)

3、设计值计算方法

相应频率的设计值计算公式为:

)1(P V P C Q Q Φ?+?= (5)

式中,

P Q ~为相应频率P 的流量设计值,)/(3s m ;

Q ~为实测流量系列均值,)/(3s m ;

P Φ~为皮尔逊(III P -)型曲线分布的离均系数。

4、绘图

在海森机率格纸上点绘经验点据,见图例2-1。

图 例2-1

5、目估适线

以矩法计算的均值Q 、离均系数V C 和偏态系数S C 为适线的初值。由(5)式可计算出

不同频率的设计值,见表例2-1。

例表2-1 不同频率洪峰流量设计值计算成果表

将例表2-1中不同频率计算结果点绘在绘有经验点据的图上(见图例2-1),观察与经验点据配合的情况,若不理想,则修改参数(主要调整V C 以及S C ),再次进行计算。最后根据频率曲线与经验点据的配合情况选定最终的频率曲线;相应于该曲线的参数便看作是总体参数的估值;该曲线上指定频率的设计值便是所要求的设计洪峰流量。 2.2 设计洪量计算

设计洪量计算步骤与设计洪峰计算步骤完全相同,在此不再赘述。所不同的是,绘图时,应将不同频率计算的d W 1、d W 3、d W 5、d W 7、d W 10绘在同一海森纸上,以便比较分析,见图例2-2。

图 例2-2

通过上述计算,即可得到不同时期、不同频率洪峰流量和洪量的设计值,见例表2-2。

例表2-2 不同频率最大洪峰、洪量频率计算成果表

注:表中0.01%+Δ~为Q P +20%Q P (P =0.01%)或W tP +20%W tP (P =0.01%)相应的频率。 2.3 设计洪水过程推求 1、放大倍比计算

本次课程设计前汛期选1994年实测洪水过程作为典型洪水过程Q D (t ),后汛期选1997年实测洪水过程作为典型洪水过程Q D (t ),全汛期和1996年实测洪水过程作为典型洪水过程Q D (t )(见基本资料中的表3-5~3-7)。放大倍比计算公式为:

式中,K Q ~为洪峰的放大倍比;

K 1~为1d 洪量的放大倍比;

K 3-1~为3d 洪量减1d 洪量的放大倍比; K 5-3 ~为5d 洪量减3d 洪量的放大倍比; K 7-5 ~为7d 洪量减5d 洪量的放大倍比; K 10-7~为10d 洪量减7d 洪量的放大倍比; Q P ~为频率P 相应的设计洪峰流量值(m 3/s ); Q D ~为典型洪水的洪峰流量值(m 3/s ); W t ,P ~为频率P 相应的t 时段洪量值(108m 3); W t ,D ~为典型洪水的t 时段洪量值(108m 3

)。 2、不同频率设计洪水过程计算

根据给定的典型洪水特征值(见基本资料中的表3-4),用上述公式即可算出放大倍比;根据计算出的放大倍比,对典型洪水过程Q D (t )采用同频率放大法进行放大,即得相应频率P 的设计洪水过程(参阅讲义210-213的算例);在典型过程线放大过程中,由于在两种历时衔接处放大倍比不同,因而放大后在交界处可能产生不连续现象,此时应酌情修匀,使其成为光滑曲线。

??

?

?

?

??

?

??????

?

?

?????

--=--=

--=

--=

==

----D D P P D D P P D D P P D D P P D

P

D

P Q W W W W K W W W W K W W W W K W W W W K W W K Q Q K ,7,10,7,10710,5,7,5,757,3,5,3,535,1,3,1,313,1,11(6)

3、绘图

根据计算出的不同频率的设计洪水过程绘图(注意:不是等时距),见图例2-3。

图例2-3

3 基本资料

课程设计采用流域集水面积为608km2。设计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870mm,实测多年平均降雨量为2165.7mm;设计多年平均流量为33.4m3/s,相应水量为10.5×108m3。

3.1 不同时期洪水洪峰与洪量资料

经插补和一致性修正后,不同时期洪水的洪峰与洪量资料系列分别见表3-1~3-3。表中:Q ~为洪峰流量(m3/s),W t~为t时段洪量(108m3)。

表3-1 设计流域前汛期最大洪峰、洪量系列表

表3-2 设计流域后汛期最大洪峰、洪量系列表

表3-3 设计流域全汛期最大洪峰、洪量系列表

3.2 典型洪水过程特征资料

1994、1996、1997年典型洪水过程线特征资料见表3-4.

表3-4 典型洪水过程线特征值表

3.3 典型洪水过程资料

1994、1996、1997年典型洪水过程表3-5~3-7.

表3-5 1994年典型设计洪水过程

表3-6 1996年典型设计洪水过程

表3-7 1997年典型设计洪水过程

4 分组

水务工程专业2011级共有34名同学,本次毕业设计分为八个小组进行,分组、计算时期、典型年选取及C S/C V取值见表4-1~4-3。

表4-1 分组、计算时期、典型年选取及C S/C V取值表

表4-2 分组、计算时期、典型年选取及C S/C V取值表

表4-3 分组、计算时期、典型年选取及C S/C V取值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