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公转 说课稿

地球的公转 说课稿
地球的公转 说课稿

必修1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公转说课稿郭碧荣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地球的运动”是必修1第一章的一个重要的内容,而“地球公转”又是该节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节课讲的是“地球公转”的前半部分:“地球公转的特点”,是在介绍完“地球自转运动”之后进行的。从这一点上说,此内容又是“地球自转”内容的一个延伸。同时,也是学习地球公转与自转共同作用下产生的地理意义的理论基础,对后面第二章大气运动及水循环的学习,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的确定

知识技能目标:掌握地球公转的概念、轨道、方向和周期;理解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特点及成因;掌握黄赤交角的概念及影响;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本节课内容的学习,认识到事物之间联系推导的过程,并且在往后的学习中学会独立分析某一地理现象发生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树立宇宙是运动的、运动和静止是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宇宙观。

3.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公转的概念及其方向、周期、轨道、速度

黄赤交角的形成及其导致的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难点:黄赤交角及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4.教材处理

如果按教材的顺序,则是把本堂课的内容与“地球自转特点”放在一起讲,用一课时来完成。这样的好处是便于比较两种运动的特点,但从内容的衔接上则略显不足,时间上也显得比较紧张。如把“地球公转的特点”这一部分内容单独用一课时来完成,这样虽然打乱原教材的顺序,但使得所讲内容前后连贯。又能突出“黄赤交角及其影响”这一重要内容,为下一课时及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方法设计

(一)教学方法:“引导—探索”启发式教学方法

确定依据:就本节课而言,所讲内容并不多,但却比较抽象,学生不容易建立起空间概念。因此,本节课在教学方法上可采用“引导—探索”启发式教学方法,由教师引导学生层层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内在联系,启发学生进行思维,以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在“导”字上下功夫,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手段的采用

在讲解的同时,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及地球仪演示,把多媒体信息如文字、图象、声音等有机集成并显示在屏幕上。

确定依据:在教学手段的应用上应尽量直观些,变抽象为具体。另外,本节课有很多内容涉及到物理、数学等知识。因此,在讲解时要注意学科间的横向联系,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具的使用以幻灯投影为主,再配以“地球仪”等,尽量多渠道、多角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他们的参与意识,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三、学习方法引导:通过学习,学会探究,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四、教学程序

导入新课(5分钟)新课讲授(25分钟)课堂练习(5归纳总结(2分钟)布置作业(2分钟)

(一)导入新课(5分钟)

采用复习导入法。可让学生回忆一下有关“地球自转的概念、方向、速度和周期”等内容。这样,便于新旧知识的联系和对比。然后便可以很自然地导入新课:我们知道,地球的运动是一种复合运动,即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在不停地绕日公转。地球的公转有什么规律和特点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三)新课讲授(25分钟)

一、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

第一节讲过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共面性,同向性,近圆性

1、什么是地球公转?地球以太阳为绕转中心绕日运动

2、公转的方向:自西向东

3、公转的周期:1恒星年(真正周期)/1回归年

3、地球公转的轨道:椭圆形,太阳位于其中一个焦点上,因此就产生了日地距离的变化,近日点1月初,远日点7月初。公转的速度也因此时刻变动。

4、公转的速度:角速度、线速度。为什么远日点公转速度慢,近日点公转速度快?

承转:讲完上述内容以后,可进一步启发学生,为什么在近日点时北半球是冬季(1月初)而远日点时是北半球的夏季(7月初)?

给学生点明:地球距日远近与地球本身获得的热量多少影响不大,大约只有7%的差异,地球某个地方获得太阳辐射能量的多少主要看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即太阳直射哪个半球,因为1月初太阳直射南半球,所以北半球夏季。然后再启发学生什么原因导致了太阳直射点的变化?从而引出“黄赤交角”这一重要概念。

二、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1、黄赤交角

观察地球仪的形状特点,是倾斜的,以讲台作为黄道面,作公转运动,那么赤道面与黄道面之间存在一个夹角,即为黄赤交角。此时加以PPT动画演示黄赤交角的形成,更为形象直观。

然后PPT演示黄赤交角示意图,讲解“一轴两面三角”。

承转:黄赤交角对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变化有什么影响?太阳直射点又是如何运动的?

2、太阳直射点及其回归运动

(1)太阳直射点:太阳直射点是地球表面太阳光入射角度(即太阳高度角)为90度的地点,它是地心与日心连线和地球球面的交点。再动画演示太阳直射点,更为直观。

(2)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问:黄赤交角是如何影响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变化的,动画演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讲解。引出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正弦图,并进行讲解。PPT演示直射点回归运动正弦曲线图。移动周期为1回归年。

(3)设问:a、北回归线以北地区一年有几次太阳直射?

b、北回归线上一年有几次太阳直射?

c、两条回归线之间的地区一年有几次太阳直射?

d、南回归线以南地区一年有几次太阳直射?

e、据图回答,今天太阳直射大概在哪个位置?射点移动方向是如何?

(三)课堂练习(5分钟)

(四)归纳总结(5分钟)

强调一下重点和难点。本节课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轨道,方向,周期,速度);二是黄赤交角及其影响。强调后一内容是我们这节课的重点,因为有了“黄赤交角”的存在,才导致了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往返移动,引起了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产生了四季的更替,这也是我们下节课要讲的内容。这样归纳能承上启下,对下一节课的内容也点了出来,有利于学生课下预习。

(五)布置作业(2分钟)

板书设计:

地球的公转

一、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

1、公转的概念

2、公转的方向

3、公转的轨道:近日点1月初,远日点7月初

4、公转的速度:线速度、角速度

近日点快,远日点慢

二、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1、太阳直射点

2、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