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圈地运动中的三种转变对工业革命的影响

英国圈地运动中的三种转变对工业革命的影响

英国圈地运动最早可以追溯到十四世纪前后,一直延续到19世纪初,先后共经历了六百年左右,对于英国的整个经济社会结构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但是学术界就圈地运动对工业革命的影响产生了争论。传统的理论认为,圈地运动剥夺了农民的土地,为大工业的发展所必须的自由劳动力市场创造了条件,成为英国工业革命的重要前提之一。新的观点认为,圈地运动虽然将农民与生产资料相脱离,但是农民并未从农村进入城市,成为工业革命劳动力的主要来源。试图通过对已有观点的探讨,并提出圈地运动中生产方式的转变、农村社会结构的转变和思想的转变为英国工业革命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使英国完成了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

标签:圈地运动;工业革命;三种转变

一、英国圈地运动的背景

(一)英国圈地运动前的土地制度以及农村社会结构

圈地运动与英国早期的土地制度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圈地运动开始的十四世纪前后,英国的土地制度主要以敞田制为基础。所谓敞田制就是将土地分为无数条田,每块条田的面积不大,并按照耕地的肥瘦、远近、干湿平均分配给农民。导致每户农民分到的土地可能分散在几个地方,不便于耕作,浪费时间和劳动力。

圈地运动中,英国农村的农民主要可以分为三类:第一,自由持有农(freeholder)。自由持有农拥有自己的土地,土地权利受国王法庭的保护,相对自由,只需向领主交少量的地租,不承担封建义务。第二,公簿持有农。以领主法庭文件作为领有份地的依据,受领主法庭的管辖,除缴纳定额地租外还须承担一些封建义务。与自由持有农不同的是,公簿持有农的土地并不属于农民自己,而是属于领主,领主可以随意的收回土地或将农民赶出土地,这就导致了公簿持有农成为了圈地运动的最大受害者。第三,租契持有农。承租土地的农户,包括小租地农和大租地农场主。对于圈地运动前期,英国农村社会的结构比例,我们可从陶尼德研究中得出大致的数字。陶尼对亨利八世(1509—1547)至伊丽莎白一世(1558—1603)统治时期的庄园中的农民身份进行定量分析,他从英格兰各地抽样研究了118个庄园档案资料,结果是这些庄园共有农民约6 203人,其中习惯租佃农(其中绝大部分为公簿持有农)3 793人,占农民总数的61.1%;自由持有农1 213人,占19.5%;租地农785人,占12.6%;不可确定身份的人416人,占6.7%。由此可知,公薄持有农占当时农民总数的2/3左右,是英国社会的基本群众。

(二)英国圈地运动的过程

英国圈地运动一般分为两个阶段,既早期圈地运动与晚期圈地运动。各个时期圈地的目的、规模、特点以及产生的社会经济后果都不同,因此对农民的影响

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

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 英国工业革命是指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初,英国从传统的农业 社会转变为现代工业社会的一系列变革。这一时期,英国迅速崛起为 世界工业中心,对全球经济、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将就 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展开论述,并从经济、社会和环境角度进行阐述。 一、经济影响 1. 工业化进程加速 英国工业革命的最明显效应是工业化进程的迅猛发展。由于机械化 生产的引入,生产效率大幅提高,商品价格下降。机器制造业、纺织业、矿业等产业的发展成为工业经济的支柱,为欧洲其他国家提供了 先进的工业技术。 2. 市场扩大 工业革命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发展。工业化的大规模生产使得商品供 给充足,价格较低,从而扩大了消费者的购买能力。同时,工业产品 的增加也刺激了更广泛的市场需求,为经济增长奠定了基础。 3. 资本主义形态的确立 英国工业革命为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确立提供了条件。资本家通过 大规模生产,积累财富并投资于进一步的生产,扩大了产能和市场份额。资本主义经济逐渐代替了封建经济,成为主导经济的形态。 二、社会影响

1. 人口迁移和城市化 工业革命导致了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和城市化。农村人口纷纷涌入城市,寻找工作机会。这一激增的劳动力人口为工业化提供了源源不断 的劳动力,同时也挤压了城市资源和住房,引发了诸多社会问题。 2. 阶级分化 工业革命加剧了社会的阶级分化。资本家和工人阶级的对立日益尖锐。资本家通过压榨工人获得更多的利润,而工人则经历着恶劣的劳 动条件和低工资的生活。阶级矛盾的加剧导致了冲突和社会动荡。 3. 教育和社会改革 工业革命也带来了对教育和社会改革的需求。随着工业化程度的提高,人们对技术和管理方面的需求增加。为了满足市场需求,教育体 系发展起来,职业培训和技术学校兴起。同时,工人权益保护和社会 改革的呼声也逐渐崛起。 三、环境影响 1. 资源枯竭和能源消耗 工业革命给英国带来了巨大的资源枯竭和能源消耗问题。大规模的 采矿活动导致了煤炭等自然资源的大量消耗,短期内带来了经济效益,但也给环境带来了严重破坏。 2. 污染问题

英国圈地运动中的三种转变对工业革命的影响

英国圈地运动中的三种转变对工业革命的影响 英国圈地运动最早可以追溯到十四世纪前后,一直延续到19世纪初,先后共经历了六百年左右,对于英国的整个经济社会结构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但是学术界就圈地运动对工业革命的影响产生了争论。传统的理论认为,圈地运动剥夺了农民的土地,为大工业的发展所必须的自由劳动力市场创造了条件,成为英国工业革命的重要前提之一。新的观点认为,圈地运动虽然将农民与生产资料相脱离,但是农民并未从农村进入城市,成为工业革命劳动力的主要来源。试图通过对已有观点的探讨,并提出圈地运动中生产方式的转变、农村社会结构的转变和思想的转变为英国工业革命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使英国完成了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 标签:圈地运动;工业革命;三种转变 一、英国圈地运动的背景 (一)英国圈地运动前的土地制度以及农村社会结构 圈地运动与英国早期的土地制度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圈地运动开始的十四世纪前后,英国的土地制度主要以敞田制为基础。所谓敞田制就是将土地分为无数条田,每块条田的面积不大,并按照耕地的肥瘦、远近、干湿平均分配给农民。导致每户农民分到的土地可能分散在几个地方,不便于耕作,浪费时间和劳动力。 圈地运动中,英国农村的农民主要可以分为三类:第一,自由持有农(freeholder)。自由持有农拥有自己的土地,土地权利受国王法庭的保护,相对自由,只需向领主交少量的地租,不承担封建义务。第二,公簿持有农。以领主法庭文件作为领有份地的依据,受领主法庭的管辖,除缴纳定额地租外还须承担一些封建义务。与自由持有农不同的是,公簿持有农的土地并不属于农民自己,而是属于领主,领主可以随意的收回土地或将农民赶出土地,这就导致了公簿持有农成为了圈地运动的最大受害者。第三,租契持有农。承租土地的农户,包括小租地农和大租地农场主。对于圈地运动前期,英国农村社会的结构比例,我们可从陶尼德研究中得出大致的数字。陶尼对亨利八世(1509—1547)至伊丽莎白一世(1558—1603)统治时期的庄园中的农民身份进行定量分析,他从英格兰各地抽样研究了118个庄园档案资料,结果是这些庄园共有农民约6 203人,其中习惯租佃农(其中绝大部分为公簿持有农)3 793人,占农民总数的61.1%;自由持有农1 213人,占19.5%;租地农785人,占12.6%;不可确定身份的人416人,占6.7%。由此可知,公薄持有农占当时农民总数的2/3左右,是英国社会的基本群众。 (二)英国圈地运动的过程 英国圈地运动一般分为两个阶段,既早期圈地运动与晚期圈地运动。各个时期圈地的目的、规模、特点以及产生的社会经济后果都不同,因此对农民的影响

工业革命对英国人的环境和城市规划的影响

工业革命对英国人的环境和城市规划的影响工业革命对英国人的环境和城市规划的影响 工业革命是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在英国迅猛发展的一场产业革命,极大地改变了英国人的环境和城市规划。本文将从环境污染、城市化 和基础设施改善三个方面详细探讨工业革命对英国人的影响。 一、环境污染 工业革命带来了大量的工厂和机械设备,使得英国的产能大幅增加。然而,在高产能背后,也伴随着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工厂排放的废气、废水和废渣污染了空气和水资源,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特别 是煤矿业的发展,极大地加重了大气污染问题。许多城市笼罩在黑烟 和灰尘中,长期暴露在污染环境中的工人们健康受到了威胁,许多人 患上了呼吸道疾病。 二、城市化 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英国迅速实现了城市化进程。大量农民离开乡村,涌向城市寻求就业机会。这导致城市人口快速增长,城市规模扩大,城市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城市贫民窟和露天工厂不断涌现, 城市卫生状况恶劣,无法满足庞大人口的基本需求。城市的街道狭窄 拥挤,缺乏规划,交通拥堵和疾病传播成为常态。 三、基础设施改善

尽管工业革命给环境和城市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但也迫使英国政府 和企业采取措施改善基础设施。大量铁路建设的兴起,有效地缓解了 交通拥堵问题,使货物和人员的流动更加便捷。此外,为了改善城市 卫生状况,政府修建了排水系统和供水系统,提高了城市的卫生条件。这些改善措施对英国人的生活质量产生了积极影响。 四、总结 综上所述,工业革命对英国人的环境和城市规划产生了深远影响。 尽管环境污染和城市问题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但也催生了基础设施 的改善。工业革命不仅给英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和技术进步,也对社 会结构和生活方式进行了彻底改变。然而,我们应该意识到环境保护 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以避免重蹈工业革命时期的覆辙,并为未来 建设更美好的社会做出努力。

英国的工业革命的影响

英国的工业革命的影响 英国的工业革命是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 转变的重要历史事件。这场革命对英国乃至全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将对英国的工业革命对经济、社会和环境等方面的影响进行探讨。 一、经济方面 英国的工业革命为其经济带来了巨大的推动力。随着机器工业的迅 速发展,生产效率大幅提高,这使得英国的制造业迅速崛起。机器的 广泛运用使得生产效率提高了几倍,大大缩短了生产周期。这样的改 变促进了商品的大规模生产和流通。英国开创了现代制造业的先河, 成为世界上最早的工业强国。 二、社会方面 工业革命对英国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和变革。一方面,工业革命 带来了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大量农民从农村涌入城市,成为无产阶 级工人,形成了新的社会阶层结构。工人们艰苦的劳动条件和低廉的 工资引发了工人运动,推动了劳动法和劳工保护措施的出台。另一方面,工业革命也促进了城市的繁荣和发展,形成了城市化的趋势。城 市的人口迅速增加,城市基础设施得到了快速改善,城市也变得更加 繁华和现代化。 三、环境方面 工业革命对英国的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大规模的煤矿开采和工 业生产导致了大量的工业废弃物和废气排放,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

燃烧化石燃料产生的废气也加剧了空气污染问题。此外,工业革命也 导致了森林的大面积砍伐,对生物多样性造成了威胁。然而,这些环 境问题也引发了环保运动的兴起,催生了环境保护法律的出台,为今 后的环保事业奠定了基础。 英国的工业革命不仅对英国本土的经济、社会和环境带来了深刻的 影响,也对世界各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工业革命使得英国成为世界 上第一次工业化成功的国家,并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发展的范本和启示。工业革命加速了世界的工业化进程,推动了全球商品的交流和贸易, 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社会的面貌。 总结起来,英国的工业革命对经济、社会和环境等方面发生了深远 的影响。它催生了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方式,改变了社会阶层结构, 同时也带来了环境问题。工业革命对于世界而言都是一个具有里程碑 意义的历史事件,它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经济模式和环境格局, 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持久的影响。

英国工业革命对社会结构的改变

英国工业革命对社会结构的改变 在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的英国工业革命,被誉为现代工业与经济发展的重要 里程碑。这一时期,英国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工业化社会转变,带来翻天覆地的变革。本文将探讨英国工业革命对社会结构的深远影响。 一、农业社会向城市工业社会的转变 工业革命的核心是从农业驱动的经济向工业驱动的经济的转变。传统的农业社 会中,农民是社会的基本支柱,而工业革命的到来创造了大量的工业就业机会,吸引了大量农民进入城市寻找更好的生活。这导致了人口从乡村向城市的大规模迁移,城市人口迅速增长。农民成为城市工人,为工业企业提供劳动力。因此,英国社会的核心由农业迁移到了工业领域。 二、新兴工业主阶级的崛起 工业革命使得资本主义逐渐取代了封建主义经济体系。新兴的工业主阶级以工 厂主、企业家等形式崛起。他们投资资本,建立工厂并雇佣工人。工业革命给予了他们巨大的财富和权力,他们成为社会发展中的主导力量。这一新的社会阶层对社会结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们的出现导致社会阶层分化更加明显,贫富差距扩大。 三、社会地位的崩溃与重构 在工业革命之前,社会地位主要由血统和世袭决定,封建主义的社会等级观念 占主导地位。然而,工业革命打破了这种传统观念。通过工作和努力,人们有机会脱离贫穷的出身,靠自己的能力获得社会提升。这也意味着社会地位不再完全受到血统和出身的限制,而是更加与个人的努力和才能相关联。 四、社会结构的分工和专业化 工业革命促进了社会分工和专业化的发展。传统的手工工艺逐渐被机械化取代,大量的工业品开始通过机器生产。这种机械化的生产方式要求工人只需进行特定的

操作,不需要掌握全面的技能。因此,工业革命加速了从传统手工业到分工、专业化的转变。工厂化生产的推广也促进了劳动力市场的细分,各个领域形成了专业化的工作岗位。这使得社会结构更加多元化和复杂化。 五、新的社会底层和社会问题的出现 工业革命带来了经济繁荣和新的就业机会,但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大量无业者、工厂工人和农民被迫生活在贫困和恶劣的环境中。他们的生活条件恶劣、工作环境危险,缺乏基本的福利和社会保障。这些问题引发了社会的不稳定和冲突,推动了工人阶级的组织和工会运动的兴起。他们要求改善工作条件、提高工资和争取更多权益,进一步促使社会结构的演变。 总结:英国工业革命对社会结构的改变是深远而复杂的。这个时期的变革不仅 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就业形态和社会地位,也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并推动了社会的进步。能够理解工业革命对社会结构的影响,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历史并把握当今社会的发展趋势。

英国工业革命对全球的影响

英国工业革命对全球的影响 工业革命是指18世纪后半叶至19世纪中叶,从手工业生产逐渐转 向机器制造的一场巨大变革。而英国工业革命是这场变革中最为引人 注目的一部分。本文将探讨英国工业革命对全球的影响,并分析其中 的几个重要方面。 一、经济影响 英国工业革命的主要特点之一是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在 此过程中,农业生产向工业制造业迅速转移,城市化和工业化取得了 巨大进展。这导致了现代工业体系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形成。此后,英 国成为全球最早的工业强国,经济迅速发展。随着英国的崛起,全球 贸易也发生了深刻变化,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劳动分工进 一步加深。英国工业品迅速占领国际市场,全球贸易逐渐形成了以工 业制品为主导的体系。 二、社会影响 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不仅仅是经济层面的,它还对社会结构和社会 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首先,农民逐渐离开农村,涌向工业城市, 形成了庞大的无产阶级。随着工业劳动力的快速增加,工人阶级崛起,劳资矛盾日益激化,工人运动也随之兴起。其次,工业革命改变了生 产方式,大规模机械化取代了传统的手工业生产,改变了人们的工作 方式和生活方式。由此产生的大规模生产和科技进步,进一步推动了 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三、环境影响 工业革命的快速发展也对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随着大规模工业 生产的推进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大量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被使用,大量工业废水和废气排放,导致了环境污染的加重。英国的水源变得 污染不堪,城市环境恶化,工人的健康状况也受到了极大的威胁。这 一问题最终引发了全球对环境保护的关注,为人们思考环境可持续发 展问题奠定了基础。 四、科技影响 英国工业革命的推动还带来了科技的飞速进步。在此期间,蒸汽机、纺织机械、铁路运输等新技术的发明和应用不断涌现,进一步推动了 生产力的发展。这些科技创新不仅在英国本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 且也迅速传播到全球各地。其他国家开始效仿英国的先进技术,推动 了全球范围内的工业化进程和科技创新。 总结起来,英国工业革命对全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推动了全球 经济的发展和变革,形成了现代工业体系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同时,它改变了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促进了社会进步和社会变革。然而, 工业革命也带来了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需要人们思考和解决。最重 要的是,英国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科技的发展和创新,为全球范围 内的工业化进程奠定了基础。因此,我们不能忽视英国工业革命对全 球的影响,它改变了世界的面貌,对现代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而广 泛的影响。

英国工业革命对城市化与社会问题的影响

英国工业革命对城市化与社会问题的影响工业革命是指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以英国为中心,由手工业向机器工业转变的巨大变革。这场革命不仅带来了工业化的浪潮,也对城市化和社会问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城市化影响 1.1 城市化加速 英国工业革命使工厂生产迅速发展,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农民纷纷离开农村,涌向城市寻找工作机会。这种人口大迁移导致城市化迅速加速。大城市如曼彻斯特、伯明翰等迅速崛起,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1.2 城市结构改变 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城市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原本狭小的城市中心区无法承载大量人口和工厂,于是出现了以产业区为中心的城市结构。城市中心主要是行政商业区,而产业区则集中了大量工厂和劳动力居住区。 1.3 城市面貌变化 工业革命使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大规模工厂建设、运河修建、铁路开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使得城市更加现代化。同时,大量工人住宅的兴建使城市呈现出密集的住宅区域,形成了独特的城市风貌。 二、社会问题的出现 2.1 阶级分化

工业革命导致了阶级分化的加剧。工业家和资本家得益于工厂生产 的利润,富裕程度大大提升。而工人阶级却面临着低工资、艰苦的劳 动条件和长时间的工作。这种明显的阶级差距引发了社会不满和激烈 的阶级斗争。 2.2 劳工权益问题 在早期的工业革命中,劳动条件恶劣,工人们缺乏权益保障。工作 时间长、工资低、工作环境糟糕,劳动力受到剥削和不公对待。由此 引发了很多劳工运动和工人抗议,迫使政府推出一系列的劳工法规和 改革。 2.3 生活条件恶劣 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使得城市面临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空气污染、水污染、垃圾堆积等环境问题威胁着居民的健康,居住条件拮据、公 共设施匮乏等问题影响着居民的生活质量。 三、应对与改善 3.1 法律法规改革 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问题迫使政府积极采取措施改善劳工环境和权 益保障。工厂法、劳工法、儿童劳动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相继出台, 规范了工业生产和劳工权益,提升了工人阶级的生活条件。 3.2 基础设施建设

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及其带来的社会变革

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及其带来的社会变革 19世纪初,英国经济迎来了一个伟大的转折点:工业革命。这场革命改变了世界的面貌,创立了新型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现象,它的重要性绝不局限于英国一国,而是影响了整个世界。 一、工业革命的发展及其带来的影响 18世纪,英国的纺织业最早实现了工业化生产。约翰・凯伊发明的纺织机和詹姆斯・瓦特发明的蒸汽机为工业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此后,英国的铁路、矿山、钢铁和化学工业迅速发展,不断地促进了物资贸易和社会的发展。 一方面,工业革命推动了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使得工业品的生产成本急剧下降,这就意味着物质财富的增长。另一方面,它也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人们开始享受着机械化带来的便利和舒适,科学技术的革新让人们逐渐进入了一种理性主义的时代精神。 二、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变革 1.城市化和人口增长 工业革命促使了城市化和人口繁荣的到来,城市的人口增长急剧,从18世纪 末至19世纪前期,伦敦的人口就从约一百万人增加到了两百万人以上。 城市化也为行业提供了更多的劳动力,但伴随而来的是住房短缺、环境污染和 疾病流行等问题。社会的底层人民陷入了极度的贫困和困苦,这引发了社会各方面的反思。 2.新兴工业和财富阶层的出现

随着工业革命的持续发展,新型的工业部门不断涌现,诸如煤炭、钢铁和机械 制造等行业得以迅速壮大。同时,出现了新的财富阶层,他们逐渐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这一转变加速了英国社会中的阶层分化,弱化了地主阶级的地位和权力。 3.工会和工人权益的发展 随着工业革命带来的生产力增长,工人的社会地位逐渐得到了提高。一些有组 织的工人开始组织起来,成立工会,为维护自身的利益,这也是英国工会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的阶段。 4.教育和文化的发展 随着英国社会不断向前发展,教育和文化的发展成为英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在工业革命时期,许多机构和学校迅速发展起来,如大学、博物馆和图书馆等。同时,文化艺术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音乐、文学和绘画等艺术形式变得更加成熟和多样化。 5.人权和政治自由主义的兴起 工业革命的到来引起了强烈地经济、社会和政治变化,它推动了人权和政治自 由主义的兴起。学术界和政治圈子的人们开始进一步思考、理解、维护人权和自由,为人格、言论、财产和自由的权利推动了新的思想和政治构架。 三、结语 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不仅随着时间的飞逝变得更加庞大,也对今天的社会发展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英国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变革塑造了当今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形态,这一时期的历史也让社会不断向前发展,为人民的福祉和全球的繁荣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英国圈地运动的成因及其影响

论英国圈地运动的成因及影响 ——与中国式圈地运动的不同 学号:10313331 姓名:郭娟芬 摘要:在14、15世纪英国的农奴制解体过程中,兴起了圈地运动。这场运动推动了英国工业革命的出现,为英国发展成为资本主义强国奠定了基础。20世纪末中国式的圈地运动促进了房价的上涨,是人民生活贫富差距扩大,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两场圈地运动,产生了不同的两种 结局。 关键词:英国圈地运动中国式圈地运动成因影响比较 5个世纪之隔,文化间的差异,使两个不同的国度——英国,中国产生了两场不同的圈地运动。一场得到了政府的支持,另一场最终却遭到政府的反对。在这里我们将对两场圈地运动的成因、影响进行讨论,区分两者的不同。 一、英国圈地运动概括 在14、15世纪农奴制解体过程中,英国新兴的资产阶级和新贵族通过暴力把农民从土地上赶走,强占农民份地及公有地,剥夺农民的土地使用权和所有权,限制或取消原有的共同耕地权和畜牧权,把强占的土地圈占起来,变成私有的大牧场、大农场。这就是英国历史上的“圈地运动”。英国的圈地运动最为典型,规模也最大。封建制度时期,英国就已存在大规模圈地运动。 15世纪末以后,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商路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英国正处在大西洋航运的中心线上,对外贸易大大发展,羊毛出口和毛纺织业兴旺发达,羊毛价格不断上涨,养殖业成为获利丰厚的事业。往往10英亩牧场的收益超过20英亩的耕地。于是在工商业发达的英国东南部农村地主首先开始圈占土地,最初贵族地主之圈占公有土地,后来又圈占小佃农的租地和公簿持有农的份地。此后一些贵族也加入圈地行列。1485-1550年他们在莱斯特郡圈地的面积占总面积的60%。莫尔在《乌托邦》(1516)中,辛辣地指责这是“羊吃人”(羊是温顺的动物,在英国这个奇异的国度里,羊能吃人)。许多小农的土地被圈占,农民不得不远走他乡到处流浪,陷于极端悲惨的境地。 16、17世纪,英国工场手工业得到发展,城市兴起,对农产品的需求大增,圈地运动进一步高涨,特别是1688年以后,英国政府制定大量的立法公开支持圈地,使圈地运动以合法的形式进行,规模更大,据不完全统计,通过这些圈地,英国有六百多万英亩土地被圈占。工业革命开始后,城市人口剧增,对农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多,贵族地主为了生产更多的肉类和粮食供应城市,扩大投资,改善土地的生产能力,加速进行圈地,出现圈地建立大农场的热潮。 18世纪和19世纪英国议会通过4763件有关圈地运动的法案,共批准圈占269万公顷共耕地和公有地。而《公有地围圈法》的通过导致出现更大规模用暴力把农民共同使用的公有地(农民对公有地有使用权,而西方法律中使用权也是一种财产权)强行夺走、然后据为私有的圈地运动。仅“1801年到1831年农村居民被夺走350多万英亩公有地,农村居民却未得到过一文钱的补偿。”通过此种“私有化”,大量农民的财产权──土地使用权被强行剥夺,农民同自己的生

工业革命对英国社会的影响

工业革命对英国社会的影响 工业革命是指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由手工业向机器制造工业的转变,生产力得到了巨大的提高。这里,我们来探讨下工业革命对英国社会的影响。一、经济影响 工业革命的最大贡献是带来了新的生产方式和大量的工业化生产。矿业、纺织业、机械制造业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随着工业的发展,生产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也因此降低了生产成本。这种成本优势让英国制造业逐渐崛起,并开始向外扩张,在欧洲和全球范围内成为了一个经济强国。 二、社会影响 1.城市化 在工业革命初期,英国农村人口逐渐向城市聚集,以获取更好的就业机会。而随着工厂的兴起,城市化进程加速,许多人都把自己的家搬到了工厂附近,城市人口从1780年的约200万增加到1850年的约800万。但城市的建设无法快速跟上城市化进程,城市贫民窟的出现也随之增加。 2.产业工人的兴起 工业革命的兴起,催生了大量的工人群体。工厂职工主要由农村渔民、堂区工匠、小型商人和贫困家庭的子女组成。这些工人生活质量极低,每天工作长达十二小时,环境嘈杂、空气、水质污染也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身体健康。 3.贵族地位受到挑战 在工业革命之前,贵族地位在英国社会中的权力相当大,但在工业革命期间,富有的市民阶层兴起,他们的财富在很大程度上来自制造业。贵族们的财富并未在此过程中增加,相反,他们的财富和地位受到极大的挑战。

三、政治影响 随着工业的发展,英国的政治面貌也发生了变化。在其中,有三个因素起到了 决定性的作用。 1.财富和地位的重新定义 富豪的崛起改变了英国社会的格局,政治环境也逐渐发生变革。富豪们渴望获 得更多的政治权力和影响力,正在谋求主导英国政治舞台。 2.先进技术的普及 工业革命的兴起带来了先进的技术,从而改变了人们对工作和生活方式的看法。随着技术的发展,人们的思想和行动也随之改变,他们的生活完全变得不同。 3.新兴经济阶级的出现 工业革命期间,新的富人阶层的诞生也在社会结构中引起了骚动。寻求政治参与,赢得巨大财富,成为新兴经济阶级的目标。 总之,工业革命是英国历史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它为英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 和技术成果,同时也给社会和政治带来了深刻的变革。工业革命让英国成为了世界第一大经济体,也为英国现代化的建设奠定了基础。

英国工业革命的兴起与影响

英国工业革命的兴起与影响英国工业革命的兴起引领了全球工业化的浪潮,给世界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本文将从兴起的背景、推动因素以及对社会、经济、环境等方面的影响等多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背景 18世纪下半叶,英国迎来了工业革命。在此之前,英国是一个农业为主的国家,手工业和家庭工业为主要生产形式。英国独特的地理环境、国内外市场需求的改变以及人口增长等因素为工业革命的兴起提供了机遇。 二、推动因素 1.科学技术的进步: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发生了一系列科学技术的革新,如蒸汽机、纺织机械、铁路交通等,这些新技术的应用加速了生产力的提升。 2.资本的积累:英国的海外殖民地和贸易带来了大量的财富,兴起了富裕的商业阶级,有充足的资金投入到工业化的推动中。 3.政治稳定:与欧洲大陆相比,英国的政治相对稳定,未遭受战乱的破坏。政府相对宽松的监管政策也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空间。 三、对社会的影响 1.城市化与人口迁移:工业革命带来的工厂和工业化生产模式导致大量农民迁徙到城市,形成工人阶级,城市化进程加速。

2.劳动条件恶化:工厂制度下,工人面临长时间的劳动和恶劣的工 作环境,工人权益受到剥削。 3.阶级分化加剧:工业革命加速了社会阶级分化,富裕的工厂主和 穷苦的工人形成了明显的阶级对立。 四、对经济的影响 1.生产力的提升:新的机械化生产方式使得生产效率大幅提高,产 品大量生产,并带来更多的利润。这也推动了其他行业的发展和特定 行业的兴起。 2.兴起新产业:工业革命催生了许多新的产业,如纺织工业、煤炭 工业、钢铁工业等,促进了国家经济的发展。 3.国际贸易的增长:工业革命使得英国成为世界的工业中心,英国 的产品远销世界各地,国际贸易急剧增长,进一步推动了英国经济的 繁荣。 五、对环境的影响 1.自然资源的开采:工业革命时期,大量的煤炭和铁矿等自然资源 被开采和使用,导致环境破坏,特别是对土地、水源和森林资源的破坏。 2.污染问题的加剧:工业化生产带来了大量的废气、废水和废弃物,污染了水源和空气,对周边环境和居民健康带来了威胁。 总结

英国工业革命的原因与影响

英国工业革命的原因与影响 介绍: 英国工业革命是指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初在英国爆发的一场工业变革,这一 时期英国经历了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本文将从经济、技术和社会等多个角度探讨英国工业革命的原因和影响。 原因: 1. 农业革命:18世纪初,英国出现了农作物种植和养殖技术的长足进步,农业产出大幅增加。农业生产的改善为后续的工业革命奠定了基础,为城市提供了充足的食品供应,并释放出了劳动力。 2. 矿产资源:英国独特的地质条件使其拥有丰富的煤炭、铁矿、铜等矿产资源。这些矿产资源在工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工业复制提供了廉价的能源和原材料。 3. 市场和贸易:英国在工业革命前已经建立了庞大的海外殖民地和海洋帝国, 积累了丰富的财富和资源。同时,英国还建立了全球最完善的贸易网络,为工业产品的销售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4. 新技术的发展: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出现了一系列重要的技术创新和发明。如 纺织业的自动织布机、蒸汽机、铁路等,它们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和效率,推动了工业发展的进程。 影响: 1. 经济改变:英国工业革命使生产方式从手工劳动向机械化生产转变,劳动生 产率大幅提升,商品价格下降。同时,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工业产值和对外贸易额迅速增长,为英国奠定了强大的经济实力。

2. 社会结构变革:工业革命导致农村人口大规模向城市迁移,城市化进程加速,英国的人口结构发生了重大改变。城市化也带来了城市贫民阶层的崛起,社会阶层分化加剧,出现了明显的贫富差距。 3. 科技进步:英国工业革命推动了科技的飞速发展。不仅在工业领域实现了突 破和创新,还在交通、通信等方面带来了重大的进展。这些技术进步不仅改变了生产方式,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开启了现代化的道路。 4. 政治影响:英国工业革命对政治结构和思潮的影响不可忽视。工业革命削弱 了封建制度的地位,为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创造了条件。同时,工人阶级的兴起也引发了劳工运动和社会主义思潮的兴起。 结论: 英国工业革命是一场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其原因在于农业革命、矿 产资源、市场贸易和新技术的发展。英国工业革命对经济、社会和政治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改变了生产方式、社会结构和思想文明。这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不仅局限于英国本土,而是成为了全球范围内其他国家引领工业化的借鉴与参考。

英国工业革命与城市化的影响

英国工业革命与城市化的影响 随着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的工业革命的到来,英国的社会和经济发生了巨大 的变革。这一时期被认为是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转折点之一,它不仅改变了英国的面貌,而且对全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工业革命对英国城市化的影响。 首先,工业革命导致了城市化的加速。传统的农村经济开始转向工业生产,越 来越多的人从农村地区迁移到城市寻找工作机会。英国人口大规模的迁徙使城市迅速扩大,城市的规模和人口增加了数倍。曼彻斯特、伯明翰、利物浦等城市成为工业中心,工厂、矿山和工业设施的建设如火如荼。这些城市不断地吸引着人们的注意,为他们提供了工作机会和更好的生活条件。 其次,城市化给英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变化。城市作为工业生产的中心,催生了一系列的技术创新和商业机会。发明家们设计出了各种机器,如纺织机和蒸汽机,标志着机械生产取代了传统的手工业。这些新技术的引入提高了生产力和效率,推动了英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同时,城市化也改变了社会结构。传统的封建制度逐渐解体,工业资本家和工人阶级在城市中形成了新的社会阶层。经济地位的改变导致了政治和文化上的变革,促进了民主与社会改革运动的兴起。 城市化还带来了环境和卫生问题。随着人口的急剧增加,城市的基础设施不能 满足需求。垃圾处理、供水和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污染和疾病蔓延更加严重。工业排放和城市废弃物对环境造成了巨大损害,城市的空气和水质恶化。城市居民面临着疾病和健康问题,如霍乱、肺炎和结核病等。这些问题引起了人们对城市规划和环境保护的关注,推动了卫生和环境改革的进行。 另外,城市化还带来了教育和文化方面的变化。城市中聚集了大量的人口和资源,为教育和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机会。新兴的中产阶级对教育和文化投入了大量的资源,建立了学校、博物馆和艺术机构。这些机构提供了更多的知识和文化交流的

黑死病、圈地运动与工业革命的关系

黑死病、圈地运动与工业革命的关系 摘要:::发生在18 世纪60 年代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不仅使生产技术发生重大变革,生产力大大提高,而且使社会结构、生产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英国工业革命并非偶然,它是英国社会政治、经济、生产技术以及科学研究发展的必然结果。与工业革命同期的历史大事件还有黑死病和圈地运动。黑死病的肆虐对英国人口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引发大了影响深远的社会巨变。英国圈地运动最早可以追溯到十四世纪前后,一直延续到1 9 世纪初,先后共经历了六百年左右,对于英国的整个经济社会结构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本文拟从黑死病、圈地运动与工业革命的关系进行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黑死病圈地运动工业革命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Black Death, the Endosure and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Xiaoqing Ma (Foreign Language College, Shanghai Maritime University, Shanghai, China) Abstract: Started from the 1760s,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had led to advancement in production technology, productivity, social structure and relations of production.The other historic events of the same time included the Black Death and Endosure. The spread of the Black Death caused both a far-reaching effect on the British population development and a great social change. Dated back to the 14th century, The Endosure lasted for 600 years until the 19th century, which had a wide and profound influence on the British economic and social structure.The passage will discuss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Black Death, the Endosure and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Keywords: the Black Death; the Endosure;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工业革命是英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为英国提供了宝贵的历史机遇,利用工业革命先发优势,确立了“世界工厂”的地位。这次革命从开始到完成,大致经历了一百年的时间。工业革命的主要表现是大机器工业代替手工业,机器工厂代替手工工场。这次革命完成的主要标志是工厂制度的最终确立。工业革命使英国社会结构和生产关系发生重大改变,生产力迅速提高。工业革命并非偶然,它是英国社会政治、经济、生产技术以及科学研究发展的必

高考历史题型讲解——工业文明的兴起和拓展(18世纪60年代工业革命至20世纪初)

阶段二工业文明的兴起和拓展(18世纪60年代工业革命至20世纪初) 政治方面(1)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进一步完善。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君主立宪制趋向成熟;美国内战后,形成了两党对峙、交替执政的政党政治新局面,成为美国共和政体的一大特色;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颁布,德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颁布,共和政体最终在法国确立。 (2)俄国农奴制改革:为了挽救沙皇俄国统治危机,亚历山大二世实行自上而下的废除农奴制的改革,改革为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劳动力、资金和市场,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但改革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选修1) (3)日本的明治维新:面对内外危机,明治天皇实行自上而下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改革,使日本逐渐摆脱不平等条约,成为亚洲的强国;为邻国提供重要的启迪和经验。但改革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后逐渐走上对外扩张的道路。(选修1) (4)社会主义运动的兴起与发展。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马克思主义诞生;巴黎公社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5)拿破仑:法国大革命后,稳定统治秩序,反对外来干涉,颁布法典,确立了一些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原则,为资本主义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但其恢复君主制,实行独裁统治;后期开展对欧洲的侵略战争,不值得肯定。(选修4) 经济方面(1)18世纪60年代,英国率先开始了工业革命,大机器生产取代手工操作,人类进入“蒸汽时代”;生产关系发生重大变革,生产结构和组织形式发生了革命性变化,城市化进程加快,社会关系也发生了重大变化;自然环境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初步形成。(2)19世纪70年代后,主要欧美国家再次出现了技术革新的浪潮,以电力的发明和应用为标志,人类进入“电气时代”;促成了工业结构的巨大变化,生产和资本的集中产生垄断和垄断组织;列强加紧瓜分世界和

高二历史上:3.1《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素材(旧人教版)

第三章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第一节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素材 一、英国工业革命 圈地运动对工业革命的推动作用 圈地运动对英国工业革命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和农村资本主义的兴起。首先,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期间,英国王室、教会和封建贵族的大量土地被拍卖,其中,有很大一部分落入富有的资产阶级手中。此后,资产阶级和新兴地主通过议会颁布了一系列圈地法令,据不完全统计,通过这些圈地法令,英国有六百多万英亩的土地被圈占。地主夺得土地以后,或是把土地租给资本主义农场主经营,或是自己进行资本主义经营。所谓资本主义经营,也就是农场或牧场生产的产品基本上是为了在市场上销售,即商业性农业或商业性牧业。于是,经营农场或牧场的人也就成为农牧业资本家。他们雇用工人,利用大农场的资金、场地等方面的优势,改进耕作制度,用四圃轮作制代替休耕制,对土地实行深耕细作,增施有机肥料,提高产量;同时,牛羊由放牧改为圈栏饲养,改进牲畜品种。资本主义农业的发展,为工业和出口提供了日益增多的原料和粮食。如一位名叫威斯康特的英国人在自己的农场上采用轮耕法,把每英亩小麦产量从10蒲式耳(1英式蒲式耳等于36.37升)提高到24蒲式耳。又如罗伯特·贝克威尔采用科学饲养方法,1710~1795年间,使初生牛犊的体重平均从50磅增加到148磅,菜牛从370磅提高到800磅。据统计,1700~1750年,英国小麦和面粉的出口增加了近一倍。 (2)迫使大批农民失去土地,离乡背井,到处颠沛流离,很多人流入城市,成为自由劳动者,这就为资本家提供了大量廉价的雇佣劳动力。正如马克思指出的:“使小农转化为雇佣工人,使他们的生活资料和劳动资料转化为资本的物质要素的那些事件,同时,也为资本建立了自己的国内市场。”(《资本论》第一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816页)在传统的农业经济中,农民家庭自己进行手工业生产,生产自己需要的大部分生活资料,现在农业由农业资本家雇用农业工人生产,破产农民流入城市,成为雇佣工人,农村就变成了原料产地和工业品的销售市场。 英国工场手工业迅速发展 17~18世纪,英国工场手工业不仅在传统的毛织业,也在冶金、金属加工、制盐、酿酒、丝织和棉织等工业中进一步发展,拥有欧洲第一流的手工工场。它们大而集中,如1736年,一家大呢绒工场拥有600台织机,生产技术有很大提高。又如18世纪中期,金属加工已经使用500种以上不同形状的锤。分工越来越细,劳动生产率大为提高。1776年,英国著名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他的著作《国富论》中曾经有过这样一段描述:“分工的结果,已经使针的制造,成为一种特殊的职业。……计抽铁线者一人,直者一人,截者一人,磋锋者一人,

三次工业革命的特点以及影响

三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及其影响 1.第一次工业革命,发生于18世纪60年代的英国中部地区,英国人瓦特改良蒸汽机之后,由一系列技术革命引起了从手工劳动向动力机器生产转变的重大飞跃。随后自英格兰扩散到整个欧洲大陆,19世纪传播到北美地区。这不仅是一次技术改革,更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 1.1第一次工业革命发生的原因 17世纪中期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英国的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和土地贵族联盟为基础的君主立宪制度。为工业革命的发生奠定了政治基础。随后的百年时间内,资产阶级通过海外贸易、奴隶贸易和殖民掠夺以及国内实行的国债制度和消费税政策,积累了巨额财富,为工业革命提供了所必须的货币资金。英国资产阶级取得决定性胜利之后,城市工业进一步发展,城市人口急剧增加。因此,对农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加。地主贵族为了生产肉类和商品粮以供应城市的需要,扩大投资,改善土地的生产能力,同时加速进行圈地。资产阶级则大力鼓励圈地。政府通过议会立法使圈地合法化。地主贵族依靠国家机器,强迫农民服从圈地法案。农民无力负担圈地费用,或因失去公有地使用权而无法维持生产和生活,被迫出卖土地。圈地运动配合工业革命,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和工业原材料,以及能供养更多的非农业人口,虽然产生了许多不公,客观上确实是工业革命的一个必要前提。此外,工厂手工业的蓬勃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生产技术知识。从15世纪发现新航路起,许多欧洲国家在亚、非、美三洲各自建立殖民地。至18世纪,这些殖民地不仅为它们提供原料和商品出口市场,还推动了世界贸易的发展。为了满足因世界贸易所引致的庞大需求,人们便开始采用机器和其他方法来提高产量。综合以上种种原因,从而引发了工业革命。 1.2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第一次工业革命以蒸汽机的广泛应用为显著特点,技术革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重要方面:一是蒸汽机的使用,改变了以往的生产只能依赖人力和畜力的局限,为工业生产、交通运输提供了廉价而充足的动力。二是冶金行业采用焦炭来炼钢等技术革新,能够练出韧性和强度更好的钢材,为技术革新生产的各种新机器,提供了必要的原材料,同时也将英国大量的煤炭资源利用了起来。第一次工业革命前后共有很多种不同的发明,除了较为著名且最具代表性的蒸汽机外,还有很多发明对后世影响深远,比如1733年约翰·凯发明飞梭;1764年哈格里夫斯•珍妮发明纺纱机;1768年阿克莱特发明水力纺机;1802年瓦特改进了牛考门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