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试题分析和2020年备考复习建议

2019年高考试题分析和2020年备考复习建议

今年的语文高考试题,同平日训练相吻合,没有偏怪题型,不与学生为难,整体平和,总体难度不大,无陌生感。既要求考生有深厚的文学素养和扎实的语文基本功,又凸显了家国情怀、社会责任、个人奋斗的思想意识。整体看,试题紧贴高中教学,覆盖了高中语文的主干知识,考察内容则在基础知识上加以变化,难度中等偏上;同时,考题也兼顾考察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体现了考试说明中“人文性”的要求。

论述类文本节选自中国文联主席、著名作家铁凝的《照亮和雕刻民族的灵魂》,既体现了近年来高考命题中的“一体四面”中的文化基础,又涉及文化工作的整体方向,即,坚持“二为方向”,推动社会主义文化艺术繁荣发展。从题型来看,三道选择题符合考试说明要求,题型没有变化。题目设置难度中等,考察重点层层推进。第一题注重对原文细节的把握,第二题考察的是原文的论述方式,这两道题都是从原文的内容细节中去把握。第三题则需要学生对文章的内容整体深入理解后,才能得出结论。整体看设计问题合理,符合高中教学要求。

实用类文本依旧考了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材料一摘自《可移动文化遗产保护策略研究》,材料二的图表则来自《图书档案保护技术手册》,材料三选择《关于毛里求斯档案文件的去酸与修复》三个材料,三个方面,题型没变,但选择题难度增加了。第一题不再是原文再现,而是原文给出一个原理,选项创造了一个情境,根据原理去研判情境,在出题思路上有一定的创新。第二题回归了正常的出题套路,从文中找到细节,即可以得到答案。主观分析题则是要求“分析毛里求斯档案受损原因”,实质上为信息的筛选,难度适中。

文学类文本阅读节选自鲁迅《故事新编》中的《理水》。该小说用现代的语言和讲述方式,将大禹治水的故事重新演绎。与当代小说不同,鲁迅处于白话文刚刚兴起的时代,语言习惯与当下有一定的差别,叙事背景也离现在较远。此外,在中学教学中,学生普遍有“反感鲁迅”“怕鲁迅”的心态,讲授课文时也多是重视知识和细读,忽略文学文化常识的讲授,甚至仅仅让学生看看书下注释,一句带过。今年的高考题,对于这种教学法实际上敲了警钟。试想:如果在学习鲁迅的时候,把《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的写作背景和特色都详细讲授,如果在选修课的开设加入“外国小说”的内容,那么学生对于各种小说的文学特性和文体特征的把握,就会深刻得多。

题设方面看,选择题中规中矩,难度适中。

两道主观题,其中一道题要求学生回答“文章如何具体塑造‘中国的脊梁’”,实际上是对小说情节的梳理和把握,要求学生提取关键情节,考察的是基础的理解能力,难度不大。

另一道题,则是要求从“‘故事’和‘新编’的角度简析文章的基本特征”,实际上是对小说的写作手法和写作技巧做一探讨。在《理水》中,作者一方面依据神话传说,塑造了英雄大禹的形象,同时又突破历史小说以史为纲的限制,将当时社会的种种现象披上历史的外衣,兼顾了讽刺性和喜剧性,构成了一个古今杂糅的怪诞现实。既为“故”事,实则“新”编。此题出题方式灵活,对于学生能力的要求较高。

文言文阅读继续从《廿四史》中选取,主要为列传,选取的人物须正直、道德高尚、有担当。这次的考试题《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可谓“出乎意料,又在意料之中”。说它出乎意料,是因为选取了《史记》中的文字作为考试题,事

实上,“前四史”,尤其是《史记》《汉书》,文字古奥、句式典雅,部分文字佶屈聱牙,脱离了注释很难读懂。说它意料之中,屈原、贾生作为忧国忧民的正面人物,进入视野也是必然。且今年高考恰逢端午,纪念屈原的节日,而传记中贾生的出场,即“过湘水,投书以吊屈原。”古今呼应,文化内涵厚重。

题设方面,断句题、古代文化常识没有难度,属于简单题,甚至无需看原文,直接阅读选项可选出正确答案。

古代诗歌阅读选取了宋诗,陈与义的《题许道宁画》。宋诗多义理,典故较少,对于学生而言,理解诗意应该不难。但这次考到的是一首题画诗,而且是一位南渡诗人写的题画诗。这就有意思了,南渡中包含了去国的悲情,但这是一首题画诗,意味着个人的情感就不能那么明显的外露,而是以抒写画作为主;然而,作者在写作时,难免流露出一些悲情。所以,就主观题而言,在对尾联的鉴赏时,既要考虑到画作的内涵,又要兼顾作者内心的情怀。

语言文字应用延续了2018年全国卷I的形式,以“三合一”的方式考察病句和选择句子填入承接,有意思的是今年没有考纯粹的成语辨析,而是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入文中,难度较成语下降了。主观题方面,无论是补写句子还是新闻语段压缩,都是老题型了,如果考生准备充分,这类题型应该不能算是难题。

作文试题“热爱劳动,从我做起”。作文材料既着眼于劳动思想的历史溯源,也关注问题的现实呈现,以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劳动的箴言、警句和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劳动精神的深刻阐释作为总领,将中华民族热爱劳动的优秀传统与当下社会一些对劳动的偏差认识、错误态度进行对比,引导青少年学生对这一现象及劳动本身进行深入思考,自觉弘扬劳动精神,以期在全国青少年乃至全社会中形成热爱劳动、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参与劳动的良好风气,充分发挥高考作文在推动劳动教育方面的导向功能。

思考劳动意义,展现劳动之美。劳动是人类生活的基础,是创造人类文化幸福的基础。辛勤、诚实的劳动都应受到推崇和尊重。劳动本身是美的,是创造幸福的。引导考生思考劳动的价值和意义。审题难度不大,但要写出高分作文却需要一定的功力。

综上而言,语文考试开始越来越注重真正的能力培养,同时开始加入更多的思想性,加入更多的家国意识,加入更多的品质考察。那么,这对未来的考生来说,务必调整复习思路,调整复习方向;套路化的公式将成为历史,阅读速度、分析综合能力、思想意识高度、文学功底等都应该成为复习的重点。那么,对2020年高三备考有以下几点建议:

1、高考备考的原则是“基础第一,效率至上”,一定要重视课本教材的功用。回归课本是高考语文备考的不二法门,特别是古代诗文阅读部分,在一轮复习前期,一定要回扣课本,将必修课本中的经典文言文和诗歌根据高考要求,从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翻译、文化常识、理解诗歌主旨等方面逐一梳理,夯实基础,让学生形成解读古诗文的方法体系,只有基础牢靠,才有可能有进一步的提升。

2、论述类文本阅读要注重选材的广泛性、时代性、文化性,论述类本文依旧强调对概念的准确把握,强调整体阅读意识,读懂是做题的基础。试卷阅读量的提升,对考生的阅读速度、阅读方法与阅读质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说到底,是对考生的阅读品质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此,必须努力改善自身阅读品质。首先是提升阅读速度,提升阅读速度的关键不是单纯提升读速,而是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根据不同文本确定合理的阅读方法。如非连续性文本要跳读、浏览和

精读相结合,在阅读时可以先看后面的题目,并且带着题目的要求,在文中圈点勾画关键词和句子,重在筛选信息。文学类文本要精读细读和扫读要结合。小说文本要首先从宏观把握整体结构和写作手法,重在揣摩人物形象,学会分析鉴赏。文言文要学会把握文体特点,筛选有效信息,注意关键词语。

3、实用类文本阅读的复习,继续强化“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训练,重点训练学生对文本重要信息的筛选能力、主要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材料选择要突出时代性和问题性,引导学生参与生活、观察社会。

4、文言文阅读复习,首先要有丰富的文言知识和文化常识的储备,其次还要掌握一些断句、翻译的技巧。

5、诗歌鉴赏备考时,首先要坚持理解诗歌内容是鉴赏的基础的理念,其次,要夯实课本基础,注意课内外的衔接。

6、名篇名句默写,加强理解性识记,努力做到会背、会写。

7、阅读与写作的复习,坚持关注社会生活,广泛积累素材,注重材料的时代性,强化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的学习意识,加强形象思维与理性思维能力等训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