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习语看中西文化的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

从习语看中西文化的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
从习语看中西文化的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

从习语看中西文化的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

字数:3744 字号:大中小 摘要:人类、社会、文化、语言是四位一体出现的。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之间是“共时折射”和“共时浓缩”的关系,文化的各个层面在语言中都会有所体现。习语则是语言中的精华,它形象精炼,充满智慧,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本文从习语的内容为切入点,考察中西文化的差异,主要讨论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不同取向,并探讨形成差异的原因。

关键词:语言与文化文化差异集体主义个人主义

作者简介:杨瑾(1982-),女,汉族,重庆市,目前就职于四川外语学院重庆南方翻译学院翻译系教师,学士,2005年毕业于四川外语学院。

引言

马林诺夫斯基在《文化论》中说:“语言是文化整体中的一个部分,但它并不是一个工具的体系,而是一套发音风格及精神文化的外在表现。”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可以概括为“共时折射”和“共时浓缩”。[1] 语言中的文化因素客观存在,它是积淀于一个民族语言中的生命力极强的染色体。泰勒在《原始文化》中也提到,文化是通过社会习得而非遗传获得的,它是成员共有而非个人独有;文化的象征性是通过语言这个象征系统表现出来的。

一、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

1.1习语表现的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

中国文化强调的是集体的重要性,例如,“一人计短,百人计长;一人进山难打虎,百人下海可擒龙。” [2]而西方文化更强调依靠个人的努力和奋斗摆脱困境,赢得名誉和财富。正如西方的谚语所说,“God help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上帝帮助那些自助的人。)“We must not lie down, and cry,‘god help us’”.(不要躺着叫喊上帝帮助我们。) [3] 集体主义的取向要求集体中的每个成员都必须以集体的利益为第一,把维持民族的整体利益看作是社会道德的最高体现,也是每个社会成员所必须尊奉的最高意志。从对待国家战争的态度上就可以明显地感受到两种不同的取向。西方文化从个体的生存角度出发,将个人的生命放在集体利益之上,他们对战争的态度是提出置疑和不满。“War is the sport of kings.”( 战争是帝王们的娱乐。)“Councils of war never fight.”(谋划者从来不上战场。)而中国传统文化认为战争是捍卫集体、国家的利益的正义之举,能够为国牺牲是个人极大的荣耀,光宗耀祖。“养兵千日,用兵一时; 勇将不怯死,壮士不

毁节。”

1.2 人的价值分析

西方文化极其肯定人的价值。西方习语说“The squeaky wheel gets the grease” (嘎叫的轮子有油吃),告诉人们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才会受到重视。“Every man thinks his own geese swans.” (每个人都把自己的鹅想象成天鹅。) “Man is to man a god.”(人对人而言是上帝。)“Man is the soul of universe.” (人是宇宙的灵魂。)“Man is the measure of all things.” (人是衡量万物的标准。)[4] 经历了文艺复兴时代的西方文明,使得人文主义精神从神学中解放得更加彻底,人性张扬、人性自由是对人最大的诠释,特别是个体在社会中的地位也是仅次于上帝而至高无上。

那么中国的传统文化又是怎样诠释人呢?朱熹认为:“人为最灵而备有五常之性。” 《礼记·礼运》有云“人者,天地之心也。” 中国文化中的儒学具有“人学” 的思想特质,它肯定人在宇宙间的地位,人为万灵之长。它要求个人要“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通过这样的方式实现人的尊严和人的价值。[5]

中国文化将人的价值直接和国家相联系,且人的价值体现为以治国为最高标准的个人实现。尽管中国没有经历过神学占统治地位的时期,深入人心的儒学,实际上是研究人的学问,“仁者仁也” ,但是必须认识到,儒学研究的人的价值是与社会相联系的,不是纯粹的个体的人,而是依附于治国平天下的理想的人的价值。在这种的文化体系之下,人的价值体现还是集体的思想而非个人主义在起主导作用。重视人,但不重视自我,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大特色。

可以看出,虽然中西文化都肯定人在宇宙中的地位和作用,都认识到人的价值,但对于个体,即自我的认识是有极大的不同的。

二、集体主义形成的原因

集体主义是群体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群体主义是集体主义的基础。群体主义意识的本质是在生命存在的问题上,认为只有以群体共存的形式才能使人类生生不息。[6]

2.1 农耕经济与集体主义的形成

寻根究源,集体主义文化的形成与地缘文化说有莫大的关联。地理因素对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影响有时是间接的,但地理因素直接影响着一个民族的生产方式,而某种特定的生产方式又反过来影响着文化的发展,影响着一个民族的思维走势和行为方式。无论集体主义还是个人主义,最初的由来与生存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生存的环境越是恶劣,个体的单独生存就越难,集体主义的生存理论就越得到强调。中国的文明发源

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形成了以农耕为基础经济的文化。对农业经济来说,气候是一个十分关键的因素,而气候突变率大是当时农业生产的一个不利因素。另一个很大的不利因素是金属生产工具的缺乏。面对如此不利的生存环境和如此低下的生产力,为了抵抗自然灾害,为了生存,必须依靠大规模的劳动协作,人们必然要成群结队形成庞大的群体,这样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个体生命的脆弱性。

2.2 宗法社会促进集体主义

中国的地缘文化是形成集体生存的保证,而宗族观念和宗法制度是集体主义在古代中国得以促进和保持另一个因素。在远古中国,氏族血缘关系未经解体,部落联盟就发展到了国家的形式。因此,国家就带有了家庭和家族的特色。换句话说,家庭、家族是国家产生的基础,国家又是家庭、家族的延续。国家机器的完善和统一局面的巩固的需求,越来越把国家这个整体说成是民生之本,家族或宗族与个体生命血肉相连,集体主义与社会同一性相辅相成地向前发展。

三、西方个人主义探源

3.1 内陆海与个人主义的形成

西方文明发源于地中海一带,其四周被陆地环绕,只有西部有大约90公里宽的直布罗陀海峡与大西洋相连。地中海相对平静,适合于古人航行,西方形成了以海上生产为基础的经济。而中国四大海实际上是太平洋的边缘海,常年波高浪大,古人无法征服的海洋,因而中国古代文明是内陆文明,不同于古希腊、古罗马的海洋文明。在生产力较低的远古时代,人们不可能造出大船集体航海。航海业要求的是凭着个人的勇气和技能生存。因此西方更多的是对个人主义的崇拜和敬仰,是对个体经济的崇拜和赏识。沿海具有其文化上的独特性,在与外部世界的接触中,沿海的人常常更见多识广,在技术上和社会上比内地更先进。海洋型地理环境促进商业活动的发展,使其摆脱了氏族社会血缘纽带,形成以财产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契约制的城邦组织。他们不会盲目的听从权威,他们没有家长,没有宗法制度,有的是对个人的能力的崇拜和冒险的精神。

3.2 人文主义促进个人主义

当然,个人主义的直接来源当然还是近代的两个先行官: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7] 文艺复兴的伟大成就在于它肯定人的崇高品质和无限潜力,使人意识到自己的理智和意志所能创造的力量。尤其是人文主义使人第一次真正认识到人的价值。个人的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个人的能力得到充分展示,并且个人能力成为个人事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后,对个体的认识和肯定已经不容置疑。宗教改革对个人主义所作的主要贡献在

于它肯定了个人的良心和判断。它为个人从罗马教会下解放出来奠定了神学和组织上的基础,为确认个人进一步扫清了道路。在经历了这两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洗礼之后,个人主义已经根深蒂固。

总之,中西习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值得我们进行研究。

中西文化差异在谚语中的体现

中西文化差异在谚语中的体现 院系:经济学院年级:2010级姓名:黄为学号2010213463 一、审美习惯的差异 1)You are a lucky dog.你可真是个幸运儿 2)Every dog has its day.每人在一生中皆有得意之日。 3) Dog does not eat dog.同类不相残 4)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 在英汉谚语中,虽然都常常借用动物来喻指各种不同类型的人,但不同国家的人民对一些动物的感情色彩和认识却不尽相同,有的甚至截然相反。特别值得说的是Dog一词。在英美文化中,狗被认为是人类最好的朋友,因此常可用来比喻人,而在汉语里,用狗比喻人多带贬意,如“走狗”、“赖皮狗”、“狗东西”、“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等。 二、宗教信仰的差异 5) Everyman must bear his own cross. 人人都得背自己的十字架。 6) 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7)Like priest, like people. 有怎样的牧师,就有怎样的教徒。 英国人大都信仰基督教,《圣经》几百年来一直是英国每个家庭必备的读物,即使是在穷乡僻壤的简陋农舍也很可能找到。不少相关色彩的语句成了警醒世人的习语、谚语。 三、历史文化的差异 8) Love is blind.情人眼里出西施

9) 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10)Talk of the devil, and he is sure to appear.说曹操曹操就到。 第8个谚语源于西方神话中古罗马爱神Cupid或古希腊爱神Eros (别称the blind god ),其对应的汉谚为“情人眼里出西施”,带有明显的汉族历史文化的痕迹.第9个中,英文是从实际生活出发,而汉语意义却是来源于历史。第10个英语中带有浓厚的西方宗教色彩,而后者则也与历史有关

从鬼文化看中西文化异同

作者简介:周佩君,单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12级汉语国际教育专业 摘要:中西方文化因为民族性格等原因在各个方面都有巨大的差异,但是对“鬼(ghost)”却表现出基本一直的认知。究其原因,原始人类对自然万物的淳朴观念和敬畏之心是相同的。但是由于文明的发展,受到宗教、民族习惯的影响,由“鬼文化”引发的丧葬制度和鬼节在中西方之间产生了巨大的分歧。 关键词:“鬼文化”ghost;丧葬制度;鬼节;中西文化异同 中国和西方因为历史、政治、地理等各种客观因素的影响形成了截然不同的文化特色。一直以来,大多数人致力于研究中西方民族性格的差异。如含蓄内敛与开朗外放,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等各种相反的特点。然而,在对“鬼文化”的认识上,中西方却形成了基本一致的看法。 (一)中国的“鬼文化” “鬼”是指人类死后所化作的灵体。我们可以从中国传统文献典籍中认识到中国人对“鬼”的认识: 《礼记?祭义》载:“众生必死,死必归士,此之谓鬼。”① 《说文解字》曰:“人所归为鬼。从人,象鬼?。鬼?气?害,从厶。凡鬼之属皆从鬼。,古文从示。居伟切。、,古文鬼。”② 而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进一步说明了什么是鬼: “人所归为鬼。以叠韵为训。释言曰。鬼之为言归也。郭注引尸子。古者谓死人为归人。左传。子产曰。鬼有所归。乃不为厉。礼运曰。气归於天。形魄归於地。从儿、?象鬼头。自儿而归於鬼也。从厶。二字今补。厶读如私。鬼阴气贼害、故从厶。阴当作?。此说从厶之意也。神阳鬼阴。阳公阴私。居伟切。十五部。凡鬼之属皆从鬼。”③ 也就是说“鬼”字是一个象形字,表现出古代中国先民对于鬼魂的形状想象:下面是人,上面是个奇怪可怕的脑袋。 鬼虽为人死后所化,但是却比人多了很多强大的力量。我们从各种文学作品或者影视作品中都可以看到:鬼可以飞,可以穿墙,可以隐身,会法术,甚至也可以附身到活人的身上。但是鬼属阴,《说文解字》曰:“鬼,阴气”,民间以阳气为人,阴气为鬼。所以鬼一般在晚上才出来,不能见光,遇见阳光就会灰飞烟灭。虽然人鬼殊途,但是中国自古的传说、话本小说中,却经常出现“人鬼情未了”的桥段,如《聊斋志异》中最常被改编成影视剧的《聂小倩》就是讲一个叫宁采臣的书生和女鬼聂小倩相爱的故事。 后来佛教传入中国,丰富了地狱和转世投胎的观念。即是说,人死之后,魂魄会进入地狱,若生前善事做的多,则可以转世投胎重新做人。而若坏事做多了,则会根据罪恶程度要么投入畜生道,来世做牛做马;要么会在十八层地狱受刑,永世不得超生。并且,转世投胎,会根据前世的恩怨纠葛,有债还债。中国人常说,“孩子是父母前世欠的债”,父母骂不争气的小孩时,也会说“你这个讨债鬼”。 同时受到道教的影响,鬼亦可修道成仙,造成人、鬼、神混杂的局面。并且道士逐渐取代了巫师的位置,实行招魂、超度、驱鬼等活动。 发展到今天,除了原本的意义外,“鬼”也有了很多其他的意思。《新华字典》关于“鬼”字的词条有6个:(1)迷信的人以为人死之后有灵魂,叫鬼;(2)阴险,不光明:鬼话,心怀鬼胎;(3)机灵(多指小孩子):这孩子真鬼;(4)对小孩儿的爱称:小鬼;(5)对人蔑称或憎称:酒鬼,吸血鬼;(6)星宿名,二十八星宿之一。可以看出,“鬼”字的使用多数是带有贬义色彩的,“鬼话连篇”“赌鬼”“人不人鬼不鬼”等。偶尔,会变成带有褒义色彩的词汇,比如有时候用于小孩子身上的“小鬼”“鬼灵精”就是带有宠溺口味的爱称;还有情人夫妻之间,女人称呼男人“死鬼”也是听着不好听,但带有爱意的称呼。

论中西方时间观念差异对日常生活的影响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从台湾问题看中美关系 2 论莱辛作品《又来了,爱情》中妇女失爱的原因 3 旅游与文化 4 从《喜福会》看美国华裔女作家身份探求 5 《喜福会》所表现的中美文化的冲突和兼容 6 英汉亲昵称谓语的语用及认知对比研究 7 从目的论角度看外宣翻译—以年《政府工作报告》为例 8 英汉数字之间的文化对比研究 9 The Social Significance of The Merchant of Veni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odern Society 10 Purity and Doom: on Thomas Hardy’s Tess’s of the d’Urbervilles 11 中西方对"死亡教育"之态度的对比研究 12 《献给艾米莉的一朵玫瑰》之哥特风格 13 《都柏林人》——一座城市的精神瘫痪 14 英汉灾难性新闻导语写作手法初探 15 从功能对等的角度分析《红楼梦》中的习语翻译 16 从关联理论看电影字幕的翻译 17 济慈六大颂诗的意象 18 《七宗罪》的人性解剖 19 专有名词普通化 20 动物词在中英文化中的喻义及其翻译 21 《雾都孤儿》中的正邪儿童形象 22 《卡拉维拉斯县驰名的跳蛙》中的幽默 23 跨文化意识在初中英语教材中的渗透 24 凯特肖邦《觉醒》中女主人公女性意识的觉醒 25 Culture Colonialism in Heart of Darkness 26 《飘》中生态女性意识的研究 27 <<罗伯特家的苔丝>>中动植物的作用 28 The Influence of Puritanism on America 29 《到灯塔去》中的“双性和谐”研究 30 《嘉莉妹妹》时代背景下女性的地位 31 从王尔德喜剧中的花花公子形象解读王尔德信奉的纨绔主义 32 An Analysis of Waiting for the Barbaria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patial Theory 33 Preciseness of Legal English 34 交际法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35 分析《永别了,武器》中Henry的硬汉形象 36 On Nabokov’s “Lolita” and Its Adaptation into the Movie by Stanley Kub rick 37 《推销员之死》的文化解读 38 消费主义视角下看《麦琪的礼物》中的男女主人公 39 艾伦金斯堡及其《嚎叫》之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国文化的影响 40 素质教育下农村小学英语现状初探--以某县为例(开题报告+论) 41 The Travel of Freedom—An analysis of The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 42 从言语行为理论看商务沟通中的委婉语

中国的集体主义和西方的个人主义的比较

中国的集体主义和西方的个人主义的比较纵观古今中外,无论是中国的还是西方的文化,其起源基本都是一样的。但是后来受到经济发展、政治环境、地理环境,以及其他各个不同因素的影响,最后形成的民族文化都各具特色。就中西方文化的基本形态而言,中国的文化是一元的,体现为集体主义,而西方文化则是多元的,强调个性发展,体现为个人主义。 自古以来,中国人一直坚持着“大一统”或者“大同”的理念。纵观历史,从秦灭六国一统天下到加强中央集权再到董仲舒“焚书坑儒”,处处都表明了统治者想通过一种统一的思想和制度来巩固封建统治。在封建社会如此,在今天的社会主义社会也不例外。不同的是,当时封建社会的“大一统”思想文化已经演变成社会主义社会的“集体主义”。以今天我们所倡导的和谐社会为例。构建和谐社会仍然体现着“和”这一文化理念,着眼点仍然在于整个集体和社会。 与中国的集体主义相反,西方的文化是多元的。西方人大多都比较重视事物的发展变化和多样性,他们强调的是多元论。在对待人的方面,这一点主要表现为西方人的自我中心意识和强烈的独立意识。他们往往是自己为自己负责,得靠自己的能力去生存。他们的生存方式和生存质量在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他们个人的能力,所以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他们的独特个性的发展,从而构成了西方文化多元化的要素。 在统治国家方面,中国传统所重视的是礼和伦理。在我国,尤其是古代,那些先贤们对礼数都非常重视,倡导人人都要谨守礼数。因此,在人际关系方面,他们制定了五达道——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用来倡导人们维持善良的人格和营造融洽的社会氛围;在社会阶层管理方面,还用三达德——智、仁和勇来约束人们的行为,并以此来倡导对“天地君亲师”的尊崇;在治国方面,他们主张运用四维——礼、仪、廉和耻来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因为在他们看来,如果四维不张,那么国家就有可能会面临灭亡。就这样,当这些传统的礼俗弥漫于整个社会上空的时候,这个社会自然而然就会被笼罩在一种无形的道德约束力之下。 而在西方,国家统治的手段就大不相同了。由于西方的个人主义盛行,人人都想充分地发挥自己的独特性,并希望可以充分地享受到他们所享有的自由与权

简述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差异

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差异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差别,是西方文明与中华文明存在差异的一个主要标志,也是一个重要的基础性差异,由此导致了双方在政治制度、社会形态、哲学、宗教、科学等等各个方面的差异。用“两类文明理论”可以很好地解释这两种主义形成的合理性:正是不同的思维方式导致西方产生个人主义,中国产生集体主义。 西方文明中的“个人主义”,其根本原则是:把个人从集体中分离出来,认为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同等重要。个人主义强调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伟大的,强调个人的独立、奋斗、尊严。反抗权威以及所有试图控制个人的行动——尤其是那些由国家或“社会”施加的强迫力量上。 这种思维模式不正是微观思维模式么? 在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希腊的城邦政治,犬儒学派和斯多葛派的学术思想,都可以视为个人主义的思维源头。这种个人主义思想持续影响着西方世界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到了近代,在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之后,人权向神权发起全面的挑战,重新树立“人是万物的尺度”,人们在反抗宗教、反抗君主和贵族的抗争中,逐步树立起“天赋人权”“人人生而平等”的理论,并且最终形成“个人主义”这一西方文明的基础理论体系,并最终在美国的《独立宣言》中进行全面完整的表达。 因此,我们可以认为,个人主义作为一种系统化的思想体系,成熟于近代西方,但其思维萌芽则早已在古希腊时期就存在。近代西方出现的系统化的个人主义思想,导致的追求个人解放运动,其意义是深远的!对于推动近代西方产生资产阶级革命、工业革命、科学技术革命,建立自由民主的政治制度等等都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可以说,西方文明在最近500年以来取得的所有成就,其根源都在于这种追求个人解放的“个人主义思想”!事情的另一面就是:西方社会后来出现所有社会问题,不断分裂和对抗的社会形态,以及今天所面对的各种政治经济危机,其根源也都出在这种个人主义思想! 中华文明崇尚集体主义。人从一降生就开始就归属于一个个的集体之中,这些集体的利益要优先于个人的利益。这种先集体后个人的思想也是早在文明发源之初就已经形成。 中华文明的集体主义从“孝道”开始,尊重祖先,敬重血亲关系,尊敬老人。随后,辐射到“宗族”、“同乡”等概念,最后形成一个完整的民族和国家认同,人们自觉的把自己的利益置于上述不同的“集体”利益之下。 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是一个集体中的一员,个人利益要服从集体利益,为了集体和他人利益而牺牲个人利益的行为会受到高度的赞扬。这就是中华文明的集体主义。这种集体主义思想在中华文明定型之时就已经形成,并且已经固化延续了2000多年,是中华文明的主要特征之一。

从中西方谚语中探索中西方文化的差别

摘要 谚语是意义完整的固定句子,是一种重要的语言形式。在不同文化的谚语中,相同的物体和行为往往被赋予不一样的含义和思想感情。本文研究的目的便是通过研究英汉谚语来探索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文章首先从谚语的构成方面比较了英汉谚语的差异,然后从中西方人们的居住环境、人文思想、道德观念、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五个方面对英汉谚语进行比较和分析,并总结出中西文化在这些方面的差异。通过本文对英汉谚语的研究和总结,我们将学习到两种谚语的不同文化内涵,更重要的是,这有助于我们更加正确地使用英汉谚语。因此,研究中西方谚语之间的文化差异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谚语;中西方文化;差异

Abstract Proverb is a complete sentence,and it is an important form of language. In the different proverbs that from different culture, the same things and the same behavior show represent different means and different feelings. The paper is aimed to explore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proverbs. Firstly, the author analysis the differences from their unique characteristics, then summarizes the differences of living environment, humanistic idea, moral views, religious beliefs and social customs between Chinese culture and Western one by comparing and analyzing Chinese proverbs and English ones. Through the study and summary of this paper we will learn the different cultural connotation from different culture. What’s more, we will use Chinese and Western proverbs more easily and more accurately. So it is no exaggeration to say that a comparison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proverbs is of great practical and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Key words: Proverbs; Western and Chinese culture; differences

从神话中神的形象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d82861002.html, 从神话中神的形象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作者:张吴迪 来源:《启迪·下旬刊》2019年第07期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中国变得越来越强大,在2001年加入了WTO,并且在2008年举办了奥运会,这意味着中国和西方国家之间的合作更加频繁。因此,对我们中国人 来说,了解中国和西方国家之间的一些文化差异是至关重要的,这样才能适应世界。研究神话总是了解这些差异的好方法。从很久以前到现在,有大量著名的和流行的神话,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和西方国家的特色。它们可以反映人类的价值观、人生观、生活方式等。他们也可以为我们提供具体的故事,直观地展示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这篇文章试图通过总结一些不同的神的象征和形象,让读者全面了解中西方神話的文化差异。 一、中国神话中神的形象 在中国神话中,神的形象基本上是善良的、温暖的,例如,佛教的观音菩萨,总是微笑着对每个人。其他的神,如伏羲、女娲、炎帝、大禹等,他们都是中国神的代表。他们帮助普通人消灭敌人,为每一个人祈祷,教人们如何耕作等等。 从很多故事中,我们可以发现中国的神是高尚的,他们无私奉献,所以他们是英雄。我们会问他们为什么如此神圣,这与中国文化有着密切关系。“天人合一”这一古老的观念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思想中,中国人尊重神,但并不完全惧怕神,因为他们认为神与他们同在,如果他们信仰神,神就会帮助他们。与其说他们尊重神灵,不如说中国人尊重一种伦理道德标准。事实上,这种现象可以反映出中国人的希望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人们总是相信,虽然神死了,他们的崇高精神会永远存在,坏人最终会被消灭。 二、西方神话中神的形象 希腊神话与《圣经》相比,有着大量的神与女神,无论外表还是人格都是不同的。以宙斯为例,他是奥林匹斯山的统治者,也是奥林匹斯山众神的统治者。一方面,他是一个英雄,非常勇敢,他和他的父亲战斗,因为每当一个孩子出生,他的父亲就会吃他的孩子。他最终赢得了比赛,成为众神之王。另一方面,从他的行为中,我们仍然可以发现一些普通人的影子和缺点。宙斯是一个贪欲的人,他迷恋着美丽的少女和享受。有一次,他爱上了一个美丽的女孩叫伊娥,她是一个公主,于是他打扮成一个男人,他采取了各种方式,然而,女孩很害怕想要逃跑。宙斯充分发挥了他的神力,使整个地区笼罩在一片黑暗和浓雾之中,最终这个可怜的女孩落入了宙斯的手中。然而,宙斯为了不让他的妻子赫拉靠近,把伊俄变成了一只小白牛。赫拉是一个嫉妒心极强的女人,她不能忍受丈夫背叛,最终她让牛虻咬了小白牛。

【推荐】关于珍惜时间谚语大全-优秀word范文 (4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关于珍惜时间谚语大全 谚语是广泛流传于民间的言简意赅的短语,多数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而且一般都是经过口头传下来的。它多是口语形式的通俗易懂的短句或韵语。下面是关于珍惜时间谚语大全,请参考! 劝人珍惜时间的谚语 1、得到时间,就是得到一切 2、一个人越知道时间的价值,就越感到失时的痛苦 3、你若需要时间,还得自己把他造出来 4、我总是感觉到时间的巨轮在我背后奔驰,日益迫近 5、人若是把一生的光阴虚度,便是抛下黄金未买一物 6、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7、天可补,海可填,南山可移。日月既往,不可复追。 8、岁月是百代的过客,而逝去的年华也是旅客 9、除了时间,什么也不属于我 10、今天所做之事勿候明天,自己所做之事勿候他人。——歌德 11、抓住今天,尽可能少的信赖明天 12、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13、用经济学的眼光来看,时间就是一种财富 14、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15、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16、时间是一味能治百病的良药。 17、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18、时间是脑力劳动者的资本 19、人生最大的幸福,莫过于连一分钟都无法休息 20、时间就是性命,无端的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无异于谋财害命 21、光阴易逝,岂容我待 22、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23、人生有一道难题,那就是如何使一寸光阴等于一寸生命 24、学问二字,须要拆开看,学是学,问是问 25、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26、笨鸟先飞早入林,人勤苦学早入门。 27、你热爱生命吗?那么别浪费时间,因为时间是构成生命的材料。 28、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吾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 29、知识象烛光,能照亮一个人,也能照亮无数人 30、最浪费不起的是时间——丁肇中 31、夜晚给老人带来平静,给年轻人带来希望 32、走远路的人爱起早,勤学习的人惜分秒。 33、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34、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35、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36、如果不想在世界上虚度一生,那就要学习一辈子 37、向今天献出自己的人,没有哪一个昨天是给浪费掉的。 38、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从中西神话的对比看中西民族文化传统的差异的文献综述

从中西神话的对比看中西民族文化的差异的文献综述 一、摘要 神话是指古代人类受生产力水平低下的限制,不能科学地解释外物和自身,便借助想象和幻想,把自然力和社会现象拟人化或超自然化,以远古诗歌或散文为载体,用以说明世界起源、自然现象、社会生活和人生奥秘的故事和传说,在用文字记录成文之前,大多是通过民间长期的口耳相传。神话是人类最古远的文化遗产,是世界文学的最初源头,也是原始民族观、信仰意识等精神文化内涵的主要载体,是人类集体无意识的雏形,对民族精神的形成与发展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神话所表现出来的文化内涵与文化精神,制约着民族的思维习惯、行为方式,影响着民族的精神性格、生存方式与文化走向及社会发展。对于中西神话作比较研究,探索两地先民对自然万物、社会生活、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认识的差异,探求蕴藏在神话中的潜质和依存在神话中的民族文化、民族意识、民族精神,对于增近了解、促进交往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尤其在全球化的浪潮中,适应形势的要求,都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二、正文 神话,在世界浩瀚的文学史上无疑是一朵奇葩。神话记载的是神的活动,反映的却是人类的思想和理念,因而它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虚拟和想象,正如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所说的神话是“通过人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神的产生依赖于人的“自意识”的形成,不同的社会环境和社会背景会有不同的文化和思想体系,因而也就会有不同的神话。 关于神话起源方面,蔡恒在《中西上古神话比较研究》中认为,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类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都十分的有限。他们在自然的力量面前, 显得无能为力。因此, 就把自然界各种变化的动力, 归之于神的意志和力量。他们认为, 这些变化莫测的现象, 都是一种超乎一切的神指挥着、控制着。于是, 在他们的心目中, 一切自然力都被形象化、人格化了。随后他们又在生产劳动中, 依照自己的英雄人物的形象, 创造了许多神的故事。 1、内容上差异性 (1)中国神话注重对女神的赞颂,西方神话中则是男性受到特别的尊崇。高红樱在《中国古代神话与古希腊神话之比较》中认为:在人类起源上,中国的神话中说,女神女娲造人,独立创造了人类,之后炼五色石补天,除恶龙,逐猛兽,填塞洪水,使民众重新安居乐业。更难能可贵的是她从不表彰自己的功劳,也不炫耀自己的声誉,因而被尊为“功劳上达九天,下及黄泉”的慈爱、谦逊、伟大的人类母亲。此外,“精卫添海”的神话中,炎帝之女女娃被水淹死,化做一只精卫鸟,衔西山树枝、石子以填东海,表达了中国女子改造自然的渴望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希腊神话则把创造人类的功劳归于男神普罗米修斯,所造之人也仅仅是男人,没有女人。而第一个女人潘多拉却是宙斯为惩罚男人由众神拼凑出来的。她的出现给人类带来了灾难、贫穷、饥饿、瘟疫、疾病、战争和死亡。希腊神话中明显的反映的是扬男抑女的思想。 (2)中国和西方关于诸神诞生的神话有巨大的差异。

各国人的时间观念

各国人的时间观念 软件1026班 What is time? Is it a thing to be saved or spent or wastef,like money?Or is it something we have no control over,like the weather?Is time the same all over the world?That’san easy question,you say.Wherever you go,a minute is 60 seconds,an hour is 60 minutes,a day is 24 hours,and so forth.Well,maybe. 准时 如果你被邀请到一个美国人或加拿大人的家里做客喝鸡尾酒,如果通知你的时间是七点整,那么你就应该明白,你应该在七点一刻到达,当然不能在此之前,也不能迟到太多。然而,如果这是在德国、瑞典或瑞士,邀请你在七点钟到达,就意味着你应该恰好那个时候到。 对“准时”极为看重的国家:所有的北欧国家 对“准时”采取赞赏和期待态度的国家: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法国和美国 对“准时”态度比较缓和的国家:欧洲南部(西班牙、意大利、希腊等国家)还有绝大多数地中海国家。 对“准时”持宽松态度的国家:绝大多数拉丁美洲国家和许多亚洲国家――在那里你尽管可以把手表抛在一边! the America

美国人认为时间是一项有限的资源,所以他们试着去爱惜时间且加以管理。美国人经常参加有关时间管理的研讨会或阅读这方面的书籍,他们似乎都希望能把自己的时间安排得更好。专业人士随身带着口袋型笔记本,有些甚至是电子的笔记本,好随时留意所订的约会与工作截止日期。人民想尽办法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挤出更多的时间来。早起的美国英雄富兰克林将这种想法表达得最淋漓尽致:“你爱生命吗?如果爱就不要浪费时间,因为生命即是由时间组成的。” Never put off till tomorrow what you can do today. Time and tide wait for no man. Make hay while the sun shines. Japan 日本人就象抱着一个走时准确的大钟,每时、每刻都在按着预定的计划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守时是东京人生活的一个基本特点,它牵涉面甚广,甚至体现出了一种秩序,在这个秩序中,会让你觉得没有什么小事是可以马虎处理的。日本的电器之所以做得好,和这种精确的时间观念不无关系。 这种神经质会逐渐升华为一种荒谬的美德感和对生活的要求。如果电梯的楼层指示灯坏了,就会感到异常不安;如果面对一次约会的误点,虽然表面上若无其事,实际上内心是非常紧张焦虑的。 India 印度人的时间观念淡薄,关于世界名剧《沙恭达罗》作者的出生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 霍夫斯坦德(G. Hofstede)文化分析框架是迄今为止在跨文化管理研究 中较为完整、系统的文化分析模式。它说明了一个国家的管理原则与方式 是建立在其文化基础上的,只有透过文化的差异性观察不同国家的管理方 式的差异性,才能提升跨文化管理活动的目标性及有效性.霍氏认为,文化 是在一个环境中的人们共同的心理程序,不是一种个体特征,而是具有相同的教育和生活经验的许多人所共有的心理程序.不同的群体、区域或国家 的这种程序互有差异。这种文化差异主要可分为四个维度:权力距离、不确 定性避免、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以及男性度与女性度. I.文化差异的四个指标 (1)权力距离 权力距离是指在一个组织当中,权力的集中程度和领导的独裁程度以 及一个社会在多大的程度上可以接受组织当中这种权力分配的不平等,在 企业当中可以理解为员工和管理者之间的社会距离。一种文化究竟是大的 权力距离还是小的权力距离,必然会从该社会内权力大小不等的成员的价 值观中反映出来。因此,研究社会成员的价值观就可以判定一个社会对权 力差距的接受程度。 例如,美国是权力距离相对较小的国家,美国员工倾向于不接受管理特权的观念,下级通常认为上级是“和我一样的人”。所以在美国,员工与管理者之间更平等.关系也更融洽,员工也更善于学习、进步和超越自我,从而实现个人价值。 (2)不确定性避免 在任何一个社会中,人们对于不确定的、含糊的、前途未卜的情境,都会感到面对的是一种威胁,从而总是试图加以防止。防止的方法很多,例如提供更大的职业稳定性、订立更多的正规条令、努力获得专门的知识等。不同民族、国家或地区,防止不确定性的迫切程度是不一样的。相对而言,在不确定性避免程度低的社会当中,人们普遍有一种安全感,倾向于放松的生活态度和鼓励冒险的倾向。而在不确定性避免程度高的社会当中,人们则普 遍有一种高度的紧迫感和进取心,因而易形成一种努力工作的内心冲动。 日本是不确定性避免程度较高的社会,因而在日本,“全面质量管理”这一员工广泛参与的管理形式取得了极大的成功,“终身雇佣制”也得到了很 好地推行。与此相反,美国是不确定性避免程度低的社会,同样的人本主义政策在美国企业中则不一定行得通,比如在日本推行良好的“全面质量管理”,在美国却几乎没有成效。此外,不确定性避免程度低的社会。人们较容易接受生活中固有的不确定性,能够接受更多的意见,上级对下属的授权被执行得更为彻底,员工倾向于自主管理和独立的工作。而在不确定性避免 程度高的社会,上级倾向于对下属进行严格的控制和清晰的指示。 (3)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 “个人主义”是指一种结合松散的社会组织结构,其中每个人重视自身的价值与需要,依靠个人的努力来为自己谋取利益。“集体主义”则是指一

从谚语看中西时间观念

从谚语看中西时间观念差异 中国有句古话:岁岁年年花相似,年年岁岁人不同。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把昼夜交替,春去冬来看做时时间的周而复始,倾向生命是轮回的,“来生再见” “三生有幸”,这辈子,没有做到的事情下辈子还可以弥补,因此,中国人的时间观念是环形的,有一种充裕感,喜好回顾历史。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过去的经验,是将来行为的借鉴,体现了中国人对于过去的历史的重视和崇尚,做事喜欢引经据典,追本溯源,循规蹈矩,类似的还有“前车之鉴”等。 西方人的时间观念是线式的,起点始于亚当和夏娃偷吃禁果,犯下“原罪”,从而开始了人类的繁衍,时间随着创世开始了。Not to know a man from Adam这个熟语体现了西方文明中的时间是有起点的。这个起点就是“原罪”。“a day of final judgement”,即“世界末日”。根据基督教,“世界末日”是接受最后审判的日子,人类以“原罪”为起点,不断忏悔、赎罪,接受了最终的审判后,被解救者将进入七重天,获得永恒的幸福。时间自创世始,又随末日审判而终,进入无时间状态。英语中反映出的时间观念是一条有始有终的直线。西方人认为,活在当下,抓住现在才能走向明天。There is a good day coming. “好日子就要来临”,不管现在和过去如何,将来都是“a good day”,现在和过去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将来。象这样更看重将来的熟语还有“He laughs best who laughs last”,“Better the last smile than the first laughter”,“He loses indeed that loses at last”,“The end crowns all”等等。 中国人习惯把时间抽象化自然化,“只争朝夕”中“朝”指“日”,即白昼,“夕”指“日暮”,即夜晚。“朝夕”在这里就是指“时间”。类似的还有“多事之秋”、“一朝一夕”、“千秋大业”、“朝朝暮暮”等。在运用时间上,比较随意。 西方人的时间很具体,只有数字,用精确的小时,分钟,秒钟来衡量。西方人把时间和金钱视为等价交换的实体,时间可以让他们创造金钱,金钱也可以为他们赢得时间,类似的还有,“Spare time is the gold dust of life”,“He that gains time gains a ll things”,“Friends are thieves of time”,“Time’s up”等。在这些熟语中,时间都被视为可消耗、获得的实体。在约会时,非常准时准点,而且不能接受无故的迟到。 王小诗200921010123 07英语本(一)

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

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 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 1.当今世界的根本问题是什么?当今世界的根本问题是两大原则之间的对立: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个人主义认为,每个人都拥有不可剥夺的权利,任何他人或集体都不得剥夺其权利,所以,每个人都有生存的权利,并且是为了自己而生存,而不是为了集体的利益而生存。集体主义认为,个人没有任何权利,他的工作、身体和个性都属于集体,集体为了它自己的利益可以用任何方式任意对个人进行处置,所以,个人的存在需得到集体的允许,并且是为了集体而存在。这两种原则是两个对立的社会制度生成的根源。当今世界的根本问题就是两大社会制度之间的对立。 2.什么是社会制度?社会制度是人们为了能共同生活而遵守的法令。制定这样的法令,必须以一个基本原则作为起点,那就是要首先回答这样的一个问题:社会的权力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个人主义的回答是:社会的权力是有限的,因为它受到不可剥夺的个人权利的限制,社会只能制定不会侵犯这些权利的法律。 集体主义的回答是:社会的权利是无限的,社会可以任意制定法律,并任意地强加给任何人。例如:在崇尚个人主义的制度下,任何人都不能为了自己的利益去通过一项法律以结束某个人的生命,哪怕是有百万人之众。如果他们真的

这样做了,那么他们就侵犯了保护生存权利的法律,必将受到惩罚。在奉行集体主义的制度下,只要有利可图,任何人多势众的群体(或任何自称可以代表多数人的人)完全可以通过一项法律来结束某个人(或任何少数人群体)的生命。个人的生存权利在那里是得不到承认的。根据个人主义原则,杀人是非法的,而保护自己是完全合法的,法律站在权利一边。根据集体主义原则,人多势众的一方杀人是合法的,而自卫却是非法的,法律站在多数人的一边。在第一种情况里,法律代表的是道德原则。在第二种情况里,法律代表的是无视道德原则的观点,人们可以为所欲为,只要他们能在数量上占上风。 在崇尚个人主义的制度下,在法律面前任何时候人人都是平等的。每个人都拥有相同的权利,不论他是势单力薄,还是身后有百万人撑腰。在奉行集体主义的制度下,人们需要拉帮结派,谁的帮派最壮大,谁就拥有所有的权利,而失败者(个人或少数派)却没有任何权利。根据他所在帮派势力的强弱,一个人可以成为具有绝对权威的主人,也可以成为孤苦无助的奴隶。 美利坚合众国可以作为第一种制度的典型例子(请参见《独立宣言》)。苏联和纳粹德国是第二种制度的见证。 在苏联,数百万农民或“富农”被依法消灭,理由是统治集团认为这样做有益于大多数人,因为他们认为大多数人都是反

从英汉谚语对比看中英文化差异

从英汉谚语对比看中英文化差异 谚语是一个国家人民日常工作经验概括与总结,其内容精辟,寓意深邃,具有广泛的感染力,从中折射出一个国家的地理,历史,社会制度,生活哲理,社会观点和态度及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作为一种语言,谚语的独特魅力在于它是民族文化的精邃.既反映了一个民族文化的共性又反映了其个性——受该民族的价值观念,宗教信仰,审美习惯,历史文化,社会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比如,居住在沿海一带,靠海生活的民族,其谚语往往涉及海上航行,经受风雨,捕鱼捉虾。而游牧民族的谚语则多涉及沙漠,草原,牛羊,骆驼和豺狼。谚语是民间流传的至理名言,措辞简练,便于记忆。谚语内容精辟,语言生动,短小精悍,通俗易懂,因而有广泛的感染力。正如培根所说:“谚语是一个民族天才,机智和精神的体现。” 正如上所说,语言与文化是分不开的。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但是它又是一种特殊的文化。语言与文化间的关系,是双向的影响制约的关系。有些社会学家认为,语言是文化的冠石——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从另一个方面看,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反映文化。可以这样说,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它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涵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社会学家告诉我们,一切文化是独特的,互不相同的。人类学家Sapir在其《语言论》中说:“语言是个底座,说一种语言的人是属于一个种族或几个种族的,也就是说属于身体上具有某些特征而又不同于别的群体的一个群。语言…….决定我们生活面貌的风格和信仰的总体。” 不同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孕育了独具特色的文化。总的说来,英美文化的主线是个人主义(或称个人本位),而中国文化(以汉族文化为代表)则以集体主义(或称人伦本位)为主线。此外,英美文化受宗教的影响比较大,而儒家思想则在中国的文化中留下深深的烙印,漫长的封建社会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下面从几个方面来看英汉谚语的异同

从中西神话的对比看中西民族文化的差异的文献综述

从神话角度看中西文化的差异的文献综述 神话,在世界浩瀚的文学史上无疑是一朵奇葩。神话记载的是神的活动,反映的却是人类的思想和理念,因而它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虚拟和想象,正如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所说的神话是“通过人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神的产生依赖于人的“自意识”的形成,不同的社会环境和社会背景会有不同的文化和思想体系,因而也就会有不同的神话。总的来说,前人主要从内容、思想观念、民族文化等方面对中西神话进行了比较。 1、内容上差异性 (1)中国神话注重对女神的赞颂,西方神话中则是男性受到特别的尊崇。 高红樱在《中国古代神话与古希腊神话之比较》中认为:在人类起源上,中国的神话中说,女神女娲造人,独立创造了人类,之后炼五色石补天,除恶龙,逐猛兽,填塞洪水,使民众重新安居乐业。更难能可贵的是她从不表彰自己的功劳,也不炫耀自己的声誉,因而被尊为“功劳上达九天,下及黄泉”的慈爱、谦逊、伟大的人类母亲。此外,“精卫添海”的神话中,炎帝之女女娃被水淹死,化做一只精卫鸟,衔西山树枝、石子以填东海,表达了中国女子改造自然的渴望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希腊神话则把创造人类的功劳归于男神普罗米修斯,所造之人也仅仅是男人,没有女人。而第一个女人潘多拉却是宙斯为惩罚男人由众神拼凑出来的。她的出现给人类带来了灾难、贫穷、饥饿、瘟疫、疾病、战争和死亡。希腊神话中明显的反映的是扬男抑女的思想。 (2)中国和西方关于诸神诞生的神话有巨大的差异。 陈素萍在《浅谈中国上古神话与古希腊神话之异同》一文中谈到: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神和英雄大多是因感生受孕而出生,如关于颛顼的出生是“瑶光之星如蜺,惯月正白,感女枢幽房之宫,生黑帝颛顼”;关于少昊出生据记载是“黄帝时,大星如虹,下流华渚,女节梦接,意感而生白帝朱宣”;女狄吞水中月精而生夏禹,姜嫄感巨人足印而生周人始祖后稷,庆都感赤龙而生尧。西方神话中却绝少此类似的感生神话。古希腊神话中的神和英雄多是神与神、神与人交媾衍生出来的。赫西俄德的《神谱》中的以宙斯为主神的奥林匹斯神统中诸神皆为宙斯的血亲。宙斯是名副其实的“万神之父”。 (3)中西方神话体系不同。 杨姗姗在《略论中国古代神话与古希腊神话的差异》认为“古希腊的神话世界犹如人间,最高统治者是众神之神宙斯,在他的统治下,有大臣即各种各样的神。他们分工明确,血缘清楚,各司其职。如雅典娜是智慧的化身,专司纺织、雕刻、制陶等专业技术;太阳神阿波罗主管光明、青春、医药、音乐和诗歌;中国的神话世界虽然也有创世纪神盘古、女娲和后羿、夸父、禹、蚩尤等超自然力的神,但他们并没有形成一个血缘关系清楚、社会分工明确的神世界”。 2、思想观念上的差异

中西方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

中西方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 可以用很多方式划分世界——富与贫、民主与专制等,但最惊人的分歧是个人主义心态社会与集体主义心态社会之间的分歧。 这种分歧比经济更加深入人们对世界的认知。如果你向美国人展示鱼缸图片,美国人通常会描述缸里最大的那条鱼以及它在做什么。如果你让一个中国人描述一个鱼缸,中国人通常会描述这条鱼的周围环境(context)。 这类试验已经进行过多次,结果显示同样的潜在格局。美国人通常看到个体;中国人和其他亚洲人看到周围环境。 当心理学家尼斯贝(Richard Nisbett)向美国人展示一只鸡、一头牛和干草的图片,让他们挑出两张一起的照片,美国人通常会选出鸡和牛。它们都是动物。而大多数的亚洲人会挑出牛和干草,因为牛需要吃草。美国人更倾向于看到类别。亚洲人更倾向于看到关系。 你可以把最个人主义的社会(例如美国和英国)归为一个集合,把最集体主义的社会(如中国和日本)归为另一个集合。 个人主义国家往往把权利和隐私摆在首位。这些社会当中的人往往高估自己的技能,高估自己对任何集体工作的重要性。集体主义社会的人们往往重视和谐与责任。他们往往低估自己的技能,而且在描述他们对集体工作的贡献时往往很谦卑。 研究人员争论某种文化为何比别的文化更个人主义的原因。有人认为西方文化的价值观来源于古希腊,强调个人英雄主义,而其他文化则院子部落哲学。最近,有科学家建立一种理论,认为所有一切都可以追溯到微生物。集体主义社会往往出现在地球上某些有大量致病微生物的地方,特别是在赤道周围。在这样的环境下,你就要避开外来人(他们可能带来奇怪的疾病),并在饮食礼仪和社会行为方面取得某种一致性。 无论如何,个人主义社会在经济方面往往做得更好。我们西方人的叙事往往涉及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时期以及随后的资本主义繁荣时期的个人理性与良心的发展。根据这种叙事,社会越发展,个人主义就越盛。 但如果集体主义社会迅速走出经济停滞呢?如果集体主义社会(特别是亚洲的)在经济上崛起并与西方抗衡呢?一种新类型的全球会话逐步显现。 北京的开幕式就是那种会话的声明。中国主张发展不只可以通过西方的、自由主义的方式取得,还可以通过东方的、集体主义的方式取得。北京的开幕式就是这种主张的一个组成部分。 这个开幕式提取自中国悠久的历史,但最突出的特点是成千上万的中国人像一个人一样行动——像一个人一样击鼓,像一个人一样起舞,按照精确的编队疾走而不会绊倒或者冲撞。我们以前也曾经看过集体一致性的展示,但这是目前的集体主义——和谐社会的高科技版本,背景是中国奇迹般的增长。

中外谚语折射中西方文化差异

毕业论文 题目: 中外谚语折射中西方文化差异 院(系): 专业年级: 英语2010级 姓名: 张娜 学号: 指导教师: 2012年03月10日

中外谚语折射中西方文化差异 [摘要] 谚语是语义相对完整的固定句子。使用时可作为句子成分,也可作为独立的交际单位,表达完整的意思。在英语教学中大量使用英语谚语,不仅可以使学生了解各国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丰富知识,扩大视野,还使学生在形象感受中对其深刻内容牢记不忘,所以说,学习谚语对于学好英语有很大的帮助。谚语内容精辟,语言生动,短小精悍,通俗易懂,因而有广泛的感染力。因此,进行汉、英谚语的文化含义研究,对语言文化研究有重要意义。语言与文化是分不开的。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但是它又是一种特殊的文化。语言与文化间的关系,是双向的影响制约的关系。在文化上,谚语既反映人类共同的认识,又反映民族文化的差异。充分弘扬人类共同的知识财富,又能相互吸收民族文化的精华,是研究和使用谚语时应该兼顾的。 [关键词]语言,谚语,文化,差异

目录 1.前言.................................................................................................................. 错误!未定义书签。4 2.英汉谚语差异的具体表现.. (5) 2.1 二级标题 (5) 2.2 二级标题 (7) 2.2 二级标题 (9) 2.2 二级标题 (11) 2.2 二级标题 (12) 2.2 二级标题 (14) 3.结论 (15) 参考文献 (1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