狮形象的传统文化意蕴研究

狮形象的传统文化意蕴研究
狮形象的传统文化意蕴研究

狮形象的传统文化意蕴研究

狮形象在中国传统吉祥文化中具有显赫地位,虽然狮子的原产地是非洲、西亚、印度、南美等地区,但自古以来,中国人都把狮子看做吉祥、珍贵之物。这里拟就狮形象的传统文化意蕴以及在现代设计领域的拓展问题实行探究,寻找两者间的关联,以期对现代设计有一定启发意义。

1狮形象的产生及在传统文化中的意蕴

在古代社会,因为生产力落后,人们在外耕作经常受到野兽的侵袭,从而使人们对野兽产生了害怕心理。而对大型野兽来讲,如狮子、老虎,则比其他动物(如豺狼)更怕之,于是人们对大型动物逐生敬畏心理和崇拜之心。此后人们还逐步将猛兽美化,久而久之这种对动物的美化就形成了一种动物形象文化。狮形象的设计即源于动物形象文化,并在使用中持续的发展。人们不但赋予狮形象辟邪作用,还在设计对象中赋予狮形象威武、神性、祥瑞的内涵。

1.1威猛之狮——狮形象设计在服饰和住宅上的使用古代的帝王常把自己比作传说中神秘威武的龙,而一些官员则是用次之于龙的大型猛兽,如狮子等,来表示其身份和地位的象征。狮因在百兽中的地位,被借喻人世间的权势和富贵。所以以狮子来比喻官禄,源自“狮”与“师”同音。人们利用狮形象图案标记于服饰或狮石雕镇宅守门以表示身份的象征1。艺术家们也对狮形象持续地实行设计。如明清时期,王公品官命妇穿着的官朝服前胸后背上都缀有标志着文武品级的补子(图徽),其中武官官二品就是用狮形象作为补子的纹样,这足以证明狮形象在当时已经得到了最高统治者的认可,见图1。明代之后,人们开始用巨石雕以狮子的形象驻守在门前,以此来担当驱凶辟邪、镇宅守门的寄托2。旧时的宫殿衙署门外大多蹲有石狮,如故宫太和门前有铜狮,见图2;乾清门前有鎏金铜狮。把手门户的石狮巨口,大眼,卷发,利爪。狮子头上的十三个疙瘩,又称“十三太保”,且只有一

品官员才允许用,一品以下的则每降一级减少一个,直到七品以下便

不允许用狮子立在门口。

1.2神性之狮——狮形象设计在佛教和陵墓上的使用石狮子这种狮形

象还在佛教中被广泛使用。东汉时期,佛教正式传入中国,狮子的形

象也随之东传。狮子在佛教中有三层含义:一为百兽之长——勇猛的

象征;二为佛祖的护法神兽——法力无穷的象征;三为文殊菩萨的坐骑——聪慧的象征。佛教中的狮子拥有着“神”“智”“能”3种品性,是集神异威猛、神力无穷为一身的灵兽。我国佛教圣地五台山是文殊

菩萨传教说法的道场,那里的很多寺庙都供奉着骑着青毛狮子的文殊

菩萨像。文殊菩萨骑着青毛狮子手持利剑,以狮吼威震魔怨。从此,

狮子就拥有了此般威严,石狮的踪迹也开始在汉唐时的帝王陵墓、贵

胄坟宅前相继出现。但当时仅仅局限于摆放在陵墓坟宅前,给以震慑力,使人产生敬畏的心理。

1.3祥瑞之狮——狮形象设计在民间文艺方面的使用“狮”与

“事”“、嗣”谐音,双狮又喻“事事如意”。俗传雌雄二狮相戏时,它们的毛缠绕在一起,滚而成球,小狮子便从其中产出,故有“子嗣

昌盛”的意思,见图33。为了表达人们对这种凶猛狮子的驯服,人们

对其实行艺术加工以应用于人们的娱乐生活。双狮滚绣球便是中国传

统民间舞蹈之一,狮子舞始于汉代,南北朝时期民间开始流行,唐朝

已发展到百人的大型歌舞4。

2现代设计中狮形象的内涵以及视觉语言表达上的特征

2.1狮形象在现代标志设计中使用Monarch工业公司的标志经过多年

的演变,已经从一只具象化的狮子转为了更具概括性、简洁性的狮子,Monarch译为君王,狮子又乃百兽之王,所以Monarch公司取狮形象作为标志的主体,见图4。直至今日,越来越多以简易化的狮造型为品牌形象的图案出现在人们的周围,这种设计手法取其最能体现设计对象

特征的本质部分,以简练、概括的图形来表示该品牌的寓意所图5。1850年最先以一只威风凛凛的雄狮的侧身作为车标的标致汽车,见图5。继标致汽车之后,霍顿汽车和宝腾汽车分别在1856年和1983年都

以干练、简洁的线条设计出以狮形象来变形的车标,欲求借用“狮子”来表达该汽车的速度与力量,见图6-7。而后在2006年中国制造的荣

威汽车在自己的品牌标识中也用了加以变形的狮形象图案,两只狮子

昂首相对拥着华表(狮头相对是西方的徽标,皇冠中常用的一种形式),站立在以古罗马字母为原型的“R”上,标识以红、黑、金三色

为主并加以渐变,标识有意无意之中都企图向国人传达的信息是这款

车虽是中国制造,但是它的技术,它的质量标准,所蕴含的西方血统

都不亚于进口汽车,见图8。作为一种品牌的象征,持续变形的狮形象延用今日,演绎出跨越多个世纪的奇迹。

2.2狮形象在现代包装设计中的使用江西的金圣香烟的标志就是一个

有着传统狮形象的图案,两只狮子相对站立,整个狮形象写意多于写实,但不妨碍其识别性,再加上背景一缕缕的光影以及文字的搭配,

给人一种现代企业的力量感。它的整体多用金色、红色为主,也在传

递一种高端、上档次的感觉。借助狮形象这个信息,该企业把此包装

设计从背景的颜色、光影以及用隶书字体为原型“金圣”二字实行重

新编排设计,使得该标识的整体形象对传统的元素实行了充分的现代

拓展,并让该企业真正做到了高端、上档次的效果,也把该企业的实

力充分地体现了出来。

2.3狮形象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使用无论是在中国的北京或上海,还

是在海外,银行门口、大桥桥头、十字路口、主要建筑门前,都能够

看到狮形象的地标建筑。新加坡的鱼尾狮更是环境艺术设计的经典之作,见图9,已成为新加坡的一个重要标志,是传统文化和现代设计相融合的产物。还有最早出现的埃及金字塔前的狮身人面像,是公元前2610年,法老胡夫命当时的石匠按照自己的脸型建造了一座拥有巨大

狮身的石雕——斯芬克斯,至今仍屹立于埃及的广柔的沙漠之地,作

为大地环境的杰作,仍极具震撼力。我国现代城市中的狮形象石雕,

从脚的姿势来看,大多分为站立式和坐蹲式;从头的姿势来看,又分

为转头式和直视式。无论是站立式和坐蹲式的狮子都有转头式和直视式,有的栩栩如生、气势威猛,有的温柔和顺,但神气十足。当代的

狮形象石雕已经没有了过去那种强烈的辟邪涵义,但它能够表达我国

改革开放后的雄心壮志。现代城市中的桥头有很多上述的巨大石雕狮像,如南昌八一大桥北头狮子。

2.4狮形象在服装设计中的使用在我国民间,人们就用狮形象来作为舞狮表演的服装,舞狮的服装在颜色上很讲究,自古至今民间都有“乌一黄二”这样的传说,其意大概是,乌色(即黑色)代表独一无二,常在民间比喻为舞狮者德高望重,武功高强,一般不用此色,很多武功高强的舞狮者使用黄色的布料制成的狮子,但个别也有使用其他颜色的狮子,如用黑色需特别的谨慎,否则会招来他人非议,视为专横霸道。现在人们的衣服上有时也会印有带狮形象的T恤,其样貌已然不是当初描绘的那样,没有了狮子原本的尖爪、怒眉和饱满的鬃毛,现在形象更加以可爱、憨态为主。人们冬天穿的羽绒服的帽檐上大都会有一圈类似狮子脸周围的鬃毛,能够很好地避风、保暖,美观大方。

2.5狮形象在游戏动漫设计中的使用西方狮子在基督教图像中的象征意义常以善与恶两种形式出现,或代表勇敢、威猛、凶暴,或代表慷慨、残忍、嗜血7。在游戏动漫中能够得到最好的诠释,如动画片狮子王中,众多狮子的形象都被萌化,大眼、弯嘴、八字眉等都体现不出一丝的狰狞之气,其形象更加友好、可爱和温顺。该动画片的颜色鲜艳,色彩浓度高,多为纯色对比,画面活跃、欢乐、美丽、生动,吸引力强,感召力大,让儿童对其中的狮形象不会有惧怕之心。而在一款风靡世界的魔兽世界网游中,其中一个联盟阵营的徽记也采用的是以狮形象为素材的图案。徽记中狮鹫盾牌上的狮子挤眼皱眉、怒发冲冠的形态,相比动画片中的狮子王明显多了几分凶狠、威猛之气,代表所管辖的阵营领土神圣不可侵犯。为了衬托游戏中激烈、紧张的阵营之争,其徽标的颜色主要是由金黄色和深蓝色组成,配合游戏的场景也多以高级灰系为主,极少使用鲜艳亮丽的颜色。

3现代狮形象设计中存有的问题及拓展

狮形象所承载的诸多文化内涵,给了设计师无限的拓展空间。但如何使用到现代设计中,仍然是一个“常用常新”的设计话题,在设计实

践中有成功的喜悦之作,也有蹩脚的恶心之作,甚至越来越多庸俗无

味的设计进入人们的视线,如双汇王中王火腿肠的狮形象的设计,如

果仅仅为了体现“王中王”这个词似乎有些牵强,因为狮子和火腿肠

貌似一点联系都没有,形态更是随处可见,没有特点,消费者很难对

其产生深刻的印象。又如超威牌的杀虫剂采用狮形象的设计,标志是

一只威猛的狮子趴在一个盾牌上,暂且先放下选用狮形象做其标识恰

不恰当,就它的造型已经让人感到雷人至极,试问消费者还会对其产

品有消费的欲望吗?像以上这样的例子在人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越

来越多俗气且不成熟的设计出现在人们周围,设计的欣赏性虽然是非

理性的,但是只有在满足其存有理由的功能需求——物资和精神两方

面的要求时,其设计作为一种手段才具有了真正的意义8。

3.1继承传统并充分展示国情民俗文化在现代,设计师对狮形象的再

设计,应围绕人的文化需求和价值追求来实行。人们生活在一个持续

设计的设计世界里,设计作为民族造物的活动和行为的一个重要表现,它不但能够改善生活、提升生活品质,还是一种文化的设计、一种文

化的创造,其所体现的文化性,应该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的结合,

应该是传统的变迁与延续,因为文化具有明显的传承性。所以,对狮

形象的设计要更加重视看不见的精神文化,更加重视有特色、个性的

国情民俗文化9。

3.2传递现代信息使狮形象更具现代精神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并不意

味着局限,历史的文明已然给人们留下了数不清的宝贵遗产,但只一

味局限在狭小的空间里,排斥新鲜血液的注入,盲目投机取巧,终究

会致使传统艺术的发展停滞不前,最后的结局就是留下一大堆时代的

复制品10。所以,绝对不能陷在自我的意识之中,应该在一定水准上

接受国际新思想和新技术等,更好地促动传统文化设计的发展。如果

按照狮形象所表现的力量感来为某品牌设计标志,假设有一个“东方

狮太阳能”的品牌,能够体现现代狮形象的这种力量感,作者针对此

品牌做的设计见图11。“东方狮太阳能”的标志用雄狮的正脸加以抽

象变形并采用了橘色的暖色调,把狮子的鬃毛与太阳的光芒相结合,

成放射状,给人一种具有无限能量的感觉。在经济世界化和科技迅猛

发展的今天,社会主观形式都已发生很多的改变,同时也给设计提供

了更大的机遇和空间。狮形象的设计要能传递现代信息并具有现代精神,设计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的存有,它必须在一定的时空中传播。设计作为人类思维的创造物,与人类自身的活动及其所根植的社会有

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只有这样才能使狮形象这个文化要素在未来的设

计领域更好地体现时代特征。

4结语

人们正面临着一种世界化、网络化、信息化、集成化和智能化为特征

的知识经济时代。这个切的飞速发展为设计手段的改变提供了技术上

的保证,也势必会引发设计思想和设计观点的变革,设计师要把狮形

象融入到这样的一个时代背景下,让狮形象的设计随着时代的脉搏跳动。

狮形象的传统文化意蕴研究

(完整版)传统文化教育心得体会3篇

传统文化教育心得体会3篇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学习和借鉴,在校园文化建设上要求有一定的传统文化的特色。下面是传统文化教育心得体会,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篇一:传统文化教育心得体会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围绕着"和"这个核心,我们进一步明确了人际和谐的五伦关系: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妻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以及"仁、义、礼、智、信"的做人行为准则。另外就是对"孝"的理解,引申开来说,对家庭里的父母亲,为人子(女)一定要尽孝道,对国家的法律法规、单位的规章制度要尽忠,对自己的工作岗位要尽责尽能。说实话,到学习之前,虽然心中对传统文化有一定的认同,但是自认为自身做得还不错,经过两次学习,才逐步领会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我们每个人的教育意义有多大,传统文化,尤其是《弟子规》的内容能够指导我们的言行举止、衣食住行,帮我们养成良好习惯,成为一个有素质有涵养的中国人。 国学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几千年来一直是中国人安居乐业,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一直是中华文化的精神脊梁。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化延绵五千年而没有中断的国家,正是因为有如此深厚的国学文化作为支柱,这种文化一直贯穿于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历程。在当今社会,物欲横流,人们急功近利,道德和良心的缺失在年轻一代中尤为突出,所以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发扬传统美德,让仁爱、孝悌重回到我们心中,让忠诚、守信应用于工作和生活中,使我们的社会安定和谐,国家兴旺发达。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是《弟子规》的总纲领,只要我们认真去学习、去思考、去感悟,就会明白其中的许多道理。在为人处世就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就有了做人的准则,在生活、工作中,就会有正确的判断和及时纠正自己错误的言行。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说话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就是指凡事说出去的话,首先要讲信用,不可以欺诈别人或者胡言乱语,话说得多,不如说得少,说话只要恰当,切题就行,不要花言巧语。尤其是作为职场中的我们。

对传统文化在教育教学中重要性的几点思考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d83053985.html, 对传统文化在教育教学中重要性的几点思考作者:刘波 来源:《汉字文化(教育科研卷)》2018年第03期 【提要】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无价瑰宝,在基础教育阶段应充分发挥其重要作用, 让学生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去学会如何生存、学习以及为人处世。鉴于传统文化在小学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本文将对小学教育阶段如何选择合适的传统文化教育内容与方法进行深入探讨。 【关键词】传统文化小学教育教学重要性 传统文化作为流传至今仍生生不息的文化结晶,是全人类的文化遗产,对于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我们每个人都有义务对其进行传承与保护。学校作为教育机构,有着明显的文化传播属性,尤其是在小学基础教育阶段,对小学生进行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教育,能够让他们充分了解传统历史文化,增强其民族自豪感,从而立志成长为对国家社会有用的人。 一、传统文化在小学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大致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刚健有为、和为中、崇德利用、天人和谐的基本思想;二是重视人的修为,轻视对客观事物探索的价值取向;三是重视家族、血源的家庭伦理本位价值观。在小学教育教学当中渗透对传统文化的教育,能够让小学的教育目标更为清晰,以“礼”为基础,以“德”为主线,去促进学生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锻炼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以及宽容的为人处世态度,这些对于学生今后的学习与发展都会产生正面且深远的影响。 二、传统文化在小学教育教学中的具体实施策略 (一)选择合适的传统文化教育内容 鉴于小学生的身心发展尚未成熟,通常对于与其兴趣爱好相投、新颖具有趣味性的事物会产生极大的好奇,而对于过于抽象的概念则不敢兴趣。所以在选择传统文化教育内容时,我们应充分结合小学生的身心特点,侧重内容的形象性与趣味性,进而达到教育的根本目的。譬如,许多小学会要求学生学习《三字经》中的孔融让梨、黄香温席等故事,去告诫小学生许多做人的道理;《弟子规》中更有许多对人行为的规范,让学生在故事氛围中去理解传统文化教育内容,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大学》《孟子》《中庸》等“四书五经”,并不可直接班上小学的教学课堂,由于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尚未达到能够理解这些著作的水平,所以需要基于兴趣激发与理解能力的角度出发,笔者认为可等到合适年龄在添加这部分传统文化内容。而基于小学生特点,可将其中的名言警句、诗词、格言等进行摘抄,让学生对优秀的文化遗产进行初步感知。

武侠小说与中国传统文化

浅谈武侠小说与中国文化 武侠小说是中国的国粹,它立足于中国传统的侠义精神和中华武功,它最能体现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武侠小说以其通俗的语言,精彩的格斗场面,深刻的哲理性,受到了社会各阶层的欢迎,更主要的是,它与中国文化有着—脉相承的关系。能从各方面解读武侠小说,能会对中国传统文化有进一步的了解。 提起武侠小说,人们大多认为那只不过是一些虚构的故事罢了,娱乐尚可,没有什么深层的意义。但人们也不会否认,一些经典之作不但故事情节引人入胜,而且将主人公的人生轨迹与基本真实的历史大背景融合,通过描写主人公的成长经历,宣扬正义与光明。在让人读完之后,不禁畅想:历史中是否真的会有这类人呢?小说的作者以高超的艺术手法构建了一个看似极为真实的虚幻世界。通过对大量武侠著作的阅读,我想谈一下小说中反映的中国传统文化与古人的思维方式。 说武侠,当然不能不说其中的武功。所有的武侠著作中,都有一个共同点:掌门人的功夫总高于手下所有徒弟,而且以被徒弟超越为耻。当然,这一点对小说主人公往往不成立。古代的老师总认为被学生超越是一种耻辱,在教授武功时,都下意识地留了一手。其实从武侠上看来,那些最神奇的武功的精髓往往并不是表面的一招一式,而是对武学的理解。师父在教徒弟武功时,往往有意识地保留了自己通过江湖经验得来的这些精髓,而只传授招式。这样就造成只有那些天

生的武学奇才才能达到很高的高度,以常人的智力与悟性,这一生恐怕都难窥武学之奥妙。虽然大家都深知这一点,但从来没有人著书立说,讲出习武者应当具备的思维方式。这其实和中国古代逻辑学的缺失是相同的。人们总是依靠非凡的天赋才能达到很高的高度,而这武学上的进步速度,似乎就是人类最高智力进化的速度。几乎所有人都墨守成规,遵照师父的教导,苦练招式。人们的教育成了复制前人的行动。这样就导致人类对那些精髓的理解长时间地停留在一个层次。推到高处,这或许就是国人在科技或者思想方面进步缓慢的缘由。 读过武侠的人几乎都有这样一个感觉,小说中很少有提及普通百姓。我们并不是在讨论小说用多大的篇幅来描述百姓,而是说在这些书中反映出的百姓的地位。封建社会是一个极不平等的社会,百姓几乎成了被鱼肉的对象。武侠之中,某些江湖豪客往往在酒家客栈里大打出手,使得房屋家具等被严重毁坏,但小说描述的重点总是集中于这大打出手的江湖客身上。我想,这一次争斗对店家人生的影响应该远远超过那江湖人士吧。但是小说不会理会这些,因为百姓只是道具,酒家客栈也只是提供一个打架的场所而已。记得读过蒲松龄写的《促织》,一家人只因向皇帝进贡了一直强壮的促织,便从此良田百亩,牛羊成群了。这其实同武侠一样,都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极度不平等,人权的严重缺失。但是,更为惊人的是,几千年中,几乎没有人为此而奋起抗争。儒家思想中提倡的中庸、遵古训真是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这也就难怪在中国封建制度能够维持两千多年了。 武侠著作里宣扬惩恶扬善、光明磊落和诚实守信。很多著作中的

农村中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研究中期报告

农村中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研究 中期报告 xxxx县xxxxx中学课题研究小组 2015年5月

农村中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研究中期报告 xxxx县xxxxx中学课题研究小组 一、课题简介 《农村中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研究》是xxxx县xxxxx中学于2014年5月经济宁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专家评审委员会评审,济宁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的济宁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经过一年的研究实验,我们课题研究人员严谨务实、锐意创新,使课题研究紧张有序进行,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果,现将课题中期实验情况汇报如下: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具有特别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推动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途径,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特别是在当前社会上一些不良思想倾向和道德行为,对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的情况下,本课题的研究更具有实践意义。本课题预计能建立包括书法、艺术、国学经典、中国历史、传统节日等内容的优秀传统文化体系。形成挖掘和利用本地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开设传统文化教育校本课程的策略,多途径提高农村教师的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的策略。形成各学科教学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教学模式,形成适合农村中学丰富多彩的教育形式,这不仅可以不断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理论,更可以促进全社会重视对学生进行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对于农村学生的未来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课题界定 本课题的研究的对象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它是中华民族语言习惯、文化传统、思想观念、情感认同的集中体现,凝聚着中华民族普遍认同和广泛接受的道德规范、思想品格和价值取向,具有极为丰富的思想内涵。主要研究内容是如何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本课题的研究范围是农村中学,研究农村中学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途径。 (三)课题课题研究目标 1、书法、艺术、国学经典、中国历史、传统节日等在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有重要作用。 2、蕴涵本地传统文化教育资源的校本课程在传统文化教育中有重要作用。 3、坚持多途径培训和教师自学可以提高农村教师的优秀传统文化素养。

十、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困难和建议

十、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困难和建议 我校对小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方面,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缺乏对当今传统文化的关注。有些教师简单地把传统文化教育等同于讲历史,将传统文化教育变成了“历史课”。教师偏向于用过多的时间来介绍古代的杰出人物,忽略了诸如传统节日、民俗、民间艺术等方面的渗透。讲历史固然重要,但如果脱离了小学生生活实际,片面宣讲历史知识,只能造成对传统文化教育的背离。小学生的心理活动具有现实性,他们对现实生活中遇到的事物的兴趣远远超过对历史事件的兴趣。让小学生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多接触传统文化,而没有必要泥古非今。 其次,偏重知识,不注重精神内涵的把握也是小学教育中对传统文化的错误理解。有些教师在传统文化教育方面实际上是传统文化中知识的灌输。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把注意力集中在让孩子掌握大量的传统文化知识和学习某些民间工艺方面,却不注意让孩子把握这些传统文化的特色以及从中折射出的民族 精神。其实,传统文化中的知识和民间工艺只是传统文化的皮毛,深层次的价值观念、思想和行为方式才是传统文化的内核。还有的教师对本土传统文化过分推崇,没有将本民族的传统文化臵于世界多元文化背景中综合考虑、客观评价,回避传统文化中存在的缺陷,对小学生的教育以“教化”为出发点,注重知识,不理

解、不承认、不尊重儿童的心理特征、精神个性和独立人格。也有些家长盲目用传统文化来作为“家教”、“家规”的内容,其实全都是封建伦理那一套三纲五常和“诗书礼易”等儒家经典,这样做是不恰当的,容易对孩子产生误导,使他们的思想和行为与当前的社会生活脱节。甚至有的小学教育工作者只重视对传统文化的模仿和简单继承,忽视创新。在组织传统文化教育活动时,机械地利用历史材料而不加以改造,依教材讲,按惯例教,或者模仿其他学校、其他教师的做法,根本不考虑本地的文化资源和本校的实际条件,生搬硬套。再就是要求小学生被动学习多,而让小学生主动创新少。现在有些地方对小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就是让孩子们穿上古时候的衣服,让老师穿上长衫。这是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了。难道穿着西装革履,就不能讲传统文化了吗?有些地方让小学生读经,摇头晃脑的,这也没有必要。比如,告诉孩子,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就是教育我们要虚心向别人学习。小学生一听就明白了,假如让学生死记硬背“吾道一贯之,忠恕而已”。小学生能懂吗?让学生受生涩的古文的折磨,他们能有兴趣继续学习传统文化吗?所以,传统文化教育,不能只追求形式。过分让小学生遵循文化传统而不注意创新的做法,扼杀小学生的创造潜能,影响小学生文化创新意识的萌发。 上述这些对传统文化教育的误解以及由此导致的错误做法 不但不能让孩子受益,还在不同程度上会误导孩子,因此,教师和孩子家长应该以此为鉴,引起足够的重视。

青年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态度和认知程度的调查与思考

**** 2015—2016 学年第二学期《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 社会实践调研报告 题目:青年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态度 和认知程度的调查与思考 院系:***************** 专业:***** 年级:*** 姓名:*** 学号:*** 任课教师:*** 2016年5月30日

摘要:经过近段时间就青年(以在校大学生为主)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和认知程度的调查发现,当代青年对中国传统文化虽然关心,但认知的程度非常有限,接受态度不积极,很多的人连最基本的传统文化常识都不清楚。其主要原因有传统文化价值与当代社会价值出现差距、教育体制欠缺、青年学生缺乏有效的接受传统文化的途径等。这种情况警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及时调整政策,创造氛围,引导当代大学生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就青年个人而言,他们追求新鲜感,追求新事物,喜欢过洋节日,传统文化在他们的思想观念中慢慢淡化,但是作为炎黄子,传承是他们的使命,我们需要重新唤起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关键字:青年中华传统文化态度传承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但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西方文化的不断涌入,传统的社会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不可避免对当代青年也产生了影响,使青年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态度和认知程度出现了很大变化,部分青年出现了忽略传统文化的倾向。大学生作为青年的主体,是文化的传承者,同时也是接受新鲜事物最快的群体之一,但在传统文化的传承方面却出现了失衡的现象,这种现象值得深思。本文以黄淮学院在校大学生为主要调查对象,调查青年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态度和认知程度,思考其原因,以提出相应的改善建议,并希望通过本次调查唤醒广大青年,乃至社会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关注,强调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性,提出传承传统文化的必要性,促进中华传统文化更好地传承和发展。 (一)中华传统文化及其容 中华传统文化,是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不断产生、发展、创造而形成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称。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既包括中国语言文字和典籍,也包括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既包括中国古代教育,也包括中国古代文学;既包括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践活动方案

“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系列教育活动方案 一、活动目标: “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系列教育实践活动分为“小小百家讲坛”、“墨香书法展示”、“寻访红色足迹”3个类别。 “小小百家讲坛”旨在通过经典诵读、主题演讲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引导他们学习、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和魅力,并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墨香书法展示”旨在激发和培育学生书法的热情,促进学生扎实开展传统书法练习,感受书法的魅力,提高审美能力和文化品位,增强文化自信和爱国情感。 “寻访红色足迹”旨在让学生通过阅读革命传统故事、观看红色电影,走访革命后代、开展红色旅游等方式,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寻访红色足迹活动,引导他们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特别是中国革命史和中国共产党历史,体验革命情怀,弘扬革命精神,坚定永远跟党走的理想信念。 活动内容 1、小小百家讲坛 学校将采取多种形式的教育,通过经典诵读、主题演讲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引导他们学习,理解《千字文》、《弟子规》、《尚书》、《三字经》、《百家姓》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品,感悟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和魅力,并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长期的践行,使学生在头脑中逐渐形成一个正确的道德标准。 2、墨香书法展示 通过扎实开展书法教育,激发和培育学生学习书法的热情,学校可结合实际情况组织学生成立“书法兴趣小组”、“书画学习小组”,引导学生学书法、练书法,采取字画展、书法展等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学生感受书法的魅力,提高审美能力和文化品位,增强文化自信与爱国情感。 3、寻访红色足迹 让学生通过阅读革命传统故事、观看红色电影、歌唱红色歌曲、走访革命后代、开展红色旅游等方式,组织学生开展“讲红色故事”、“红色感悟征文”等丰富多彩的寻访红色足迹活动,引导他们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特别是中国革命史和中国共产党历史,体验革命情怀,弘扬革命精神,坚定永远跟党走的理想信念。 三、活动步骤 第一阶段:宣传发动阶段(2018年9月—2019年10月) 学校将利用年级集会、操后点评、广播站、校园网、宣传栏橱窗等形式向全体教师和学生宣讲开展“少年传承美德”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意义、活动内容、方法等,以此为载体,构建学校“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的活动氛围。 第二阶段:实践实施阶段(2018年10月—2018年11月) 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活动方案,开展内容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德育主题文化活动,传播传统文化,践行传统文化: 1、建立学生《“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学生成长手册》 2、将“学雷锋”活动和“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活动相结合,长期广泛地开展相关活动,文明和谐校园。 3、组织开展以“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为主题的红色歌曲大合唱、故事会、朗诵会、优秀事迹报告会、表彰会、演讲比赛、情景剧等。

中华传统文化研究开题报告

基于项目的作业设计:我爱中国传统文化 开题报告 郑东新区永平路小学四年级课题组 一、课题的提出: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2001年7月,教育部出台了《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并在“总目标”里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在分学段要求里强调:第一学段“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第二学段“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第三学段“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这相比以往的教学大纲有了很大提高,明确了目标。同时,也体现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课程改革理念,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和活动性。目前,有关小学生中华传统文化的探究,尽管引起了各方面的关注,但还处于探索阶段,所以有必要在课改实验中加强研究。 (二)国内外对本课题研究的现状 近些年来有关中华古诗文诵读、背诵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许多中华海外人士也很关心传统文化的发展,甚至在海外的炎黄子孙出于对祖先文化的情感,大力提倡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美德,开展诵经活动。在国内,教育部出台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的重要性,并且在分学段要求里,强调了各个年段的目标,规定了基本的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古诗的量。这相比以往的教学大纲有了很大提高。同时,也体现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课程改革理念。目前,有关小学生中华传统文化的探究,在全国各地的许多学校早已自发形成了校本特色,甚至编写出了校本教材。尽管这方面的研究引起了各方面的

传统文化教学法研究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这是党的十九大报 告让人最受触动的一句话。文化自信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密切相关,我们的文化自信要建立 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基础上。 文化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 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因为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我国 今天的国家治理体系,是在我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 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这样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 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不仅是我们中华赖以生存的基础,更是中华民族 兴旺发展的精神支柱。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数千年沉淀下来的精华,学习中国传统文化。 第一、可以增加对历史的了解、对文化的了解,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第二、可以培养民族自豪感和增加民族凝聚力。 第三、万物的发展都有相通之处,数千年的文化史,也是中国人数千年的思想和行为演变史,以史鉴今,可以提高我们的思想深度和广度。 当今世界,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 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严峻的现实告诉我们,文化竞争正成为决定企业、民族和 国家命运最根本和最后的竞争。胡锦涛主席前不久在美国耶鲁大学演讲时说:“一个民族的文化,往往凝聚着这个民族对世界和生命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也往往积淀着这个民族最深 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文化作为人类活动的结晶,集中地反映了民族精神、民族生活和民族经验。每一部伟大的作品都来自于时代、民族、国家、人民以至整个人类进步发展的深 刻关心与思考,承载和传递着民族的血液和精髓,是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舍生取义、杀身成仁”、“先天下之忧 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天人合一、以和为贵”等博大精深的中 华文化,正是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精神在中国历代优秀文化中的积淀与升华。中国传统文化 本身虽然不可能再度直接成为新文化,但其内在的基本文化精神却可以经过批判、改造、继承、弘扬而再度成为新的文化的生长点。 传统文化教育应当从孩子抓起,从小培养孩子们的良好道德品质。视力残疾学生因视力原因,在各个方面的能力与普通学生有明显的差别,认知能力,理解能力、接受能力等方面有很大 的不同。这些差别导致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上要有不同的方法。视力残疾造成了学生在许多方 面落后于健全学生。如果长此以往下去,这些视力残疾学生就会对生活失去信心,产生自卑 心理,破罐子破摔,如果不进行干预,等他们长大成人后将给社会、家庭带来很大的负担。 他们这些问题就是我们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如何提高这些视力残疾学生的品德修养,是我 们每一个老师所面临的问题。让每个视力残疾学生能够健康成长,走向成功是新课程的基本 理念。当然,这个健康是身心健康,拥有健全完善的人格,而这种健全人格的培养是以培养 学生高尚品德为基础的。运用传统文化教育,帮助视力残疾学生树立信心,激发他们对生活、生命的热爱,立志成为对祖国、对社会有用的人。 教学中我们选择适合学生的方法 (一)传统文化教学方法研究我们已经进行大约五年。 这些年来我们是以山东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教书《传统文化》为基础,通过教学实践我们总 结出适合视力残疾学生的传统文化内容、教学方法、学习方法。

“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实施方案

“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实施方案 “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实施方案 教育需要积极而有效的文化,学校教育价值最值得品味的东西就是学校所拥有的文化,以强化超功利的人文教育思想,给学生一个东方传统文化熏陶下的人格支撑、精神支撑是我校教育模式特色化创建的主导思想。正是基于这一教育理念,我校决定以“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为内容进行德育特色化学校 创建活动。 一、指导思想: “用文化经营学校,用理念支撑学校” 是我校的特色化学校创建的指导思想。中国有着五千年未曾中断的发展历史。在漫长的、不绝如缕的繁衍历程中,我们的祖先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形成了本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审美情趣、行为模式、德行素养和社风民俗。通过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系统整合教育资源,形成德育特色模式,全面提升学校办学的核心竞争力,全方位提高育人质量。通过教育,为学生奠定文化修养的基础,未来能以健全的人格、道德和智慧投身于社会,为中国文化之发扬光大,为建构“人文和科技交汇的未来世界”做出贡献,培养名副其实的文明人、现代人、成功人。 二、总体设计

以“中国传统文化导读”为主线,以人文性管理为手段,以养成教育为途径,以德育活动为载体,以“合约式”评价为终结,引导广大青少年从小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挖掘和寻求熠熠生辉的精神瑰宝,从而继承和发扬传统的美德、良好的风范、高雅的情趣、昂扬的气概、坚韧的意志、顽强的的追求,逐步形成“明理厚德”的德育体系。 三、意义 (一)理论意义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等文件精神,进一步改进学校德育工作体系,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等。 依据心理学原理“幼儿养性,童蒙养正,少年养志,成人养德”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记忆力,提升学生的民族素养。民族凝聚力来自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不仅有利于社会主义德育内容民族化,系统化和科学化体系的建设,而且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进步。 (二)实践意义

小学语文与传统文化课程整合的思考

小学语文与传统文化课程整合的思考 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传统经典、技艺的传承,在小学语文课程中适当增加传统经典文、诗词的比重,小学语文学科要结合学科特点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容。 从语文课程的目标看,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注重利用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学生的人文素质是当今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容。 小学语文教学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性环节。从小学阶段的语文教育开始,就应该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灿烂辉煌的文化。中华传统文化千姿百态,源远流长。哪些容适合与小学语文教材整合,小学语文教材中包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汉语言文化、文学、艺术与文化交流、名人故事、风景名胜、节日民俗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概括。 从呈现方式而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整合语文教材时,也要体现便教易学的特点,巧妙渗透到教科书的各部分之中,让学生随着语文学习的进展而不断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染熏。具体言之,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要通过专题、识字课、课文、单元练习、综合性学习等形式得以体现。

一、专题 语文教材大都按照专题来组织单元,所有教材容、各项语文活动都围绕专题编排。人教版教材就是按照主题组织,以加强语文与传统文化的整合。除了一年级上册以拼音、识字为主,从一下至五下,每册安排了8个主题单元,其中涉及中华传统文化的专题很多,如,设计了“热爱祖国”“爱祖国,爱家乡”“灿烂的中华传统文化”“壮丽的祖国山河”“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中国的世界遗产”“祖国的大好河山”“走进田园、热爱乡村”“月是故乡明”“遨游汉字王国”“不忘国耻,振兴中华”“走近”“语言的艺术”“中国的古典名著之旅”“祖国在我心中”“民风民俗”等单元。这些教学单元从不同的方面(如,风光名胜、神话传说、汉字文化、古典名著、古今诗歌、民风民俗,历史名人等),介绍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以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专题“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为例,该专题安排了一组生动有趣、想象神奇的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有诗人受牛郎织女、嫦娥奔月的民间传说启发而作的古诗《乞巧》《嫦娥》,有讲述古人凭借智慧惩治巫婆和官绅、为民除害的课文《西门豹》,有描写古代先民们探索天地万物起源和世界奥秘而创造的瑰丽神话《女娲补天》《夸父追日》。通过该单元的学习,学生可以感受到古人的想象是多么丰富! 二、识字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地方教材研究结题报告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地方教材(校本教材)研究》结题报告 卧铺小学课题组 一、课题立项研究的基本情况 1.子课题名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地方教材(校本教材)研究 2.课题提出的背景和原因: 中国的文化经典,四书、五经、诸子、百家、唐诗、宋词……流传久远,具有开朗涵宏的气象、优雅高尚的情怀,博大精深、意存高远,蕴涵民族精神、审美情趣、人生哲理等,是人文理想的荟萃,是民族智慧的源头,是构成炎黄子孙民族凝聚力、民族自信心、民族文化素质的源泉之一。如:诚实守信、三省吾身、勤劳俭朴、温良恭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修身之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崇高志向;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厚德载物、达济天下的广阔胸襟;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等等。它博造文化、推动历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于个人乃成人之本,于民族乃民族之魂,于国家乃立国之基。 可是,另一方面,传统文化在中国尤其是近代,长期未受到公正的待遇。中国文化精髓也未受到应有的重视,以至中国文化有断层的危险。现在的中职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学了不少,但文化底蕴却很差,如果说到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那就更差了。他们不知何为传统文化,也不愿意去了解和认识传统文化,不明了传统文化和今日社会生活的关系,不明了今日社会主义新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中学阶段是人格形成、人格建设的重要阶段,也是接受民族文化熏陶、进行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阶段。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对学生情操的陶冶、人格的熏陶、习惯的养成,对于环境的造就、传统的形成、修养的加强,对于开启学生智慧、弘扬民族文化、激发民族自信心、自豪感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3.课题研究的目的和预期目标 目的:1.开发和实施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优秀传统文化的校本教材。

加强传统文化教育

加强传统文化教育 增强青少年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 ——教育部社会科学司负责人就《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答记者问 【浏览字体:大中小】2014-04-01 来源:教育部 日前,教育部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教育部社会科学司负责人就有关问题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1.问:请简单介绍一下《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出台的背景和起草过程。 答: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文化软实力日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悠久文明和灿烂文化正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集中体现。当前,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引导青少年学生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想信念,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这是教育系统持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和关键环节。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十八大对这一问题进一步做出了战略部署,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就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多次作出重要指示,为新形势下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强大动力。 自去年六月以来,教育部成立了文件起草组,就如何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进行了深入调研,先后有100余位专家、教师、教育管理人员参与了文件研制或提出建议意见。经过将近一年时间的修改完善,起草小组认真研究、充分吸收了中宣部、文化部、科技部、工信部、财政部、人社部、民政部、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体育总局、国家旅游局、共青团中央、全国总工会、全国妇联等部门的意见,经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审议同意,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 2.问:当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如何?还存在哪些不足? 答:改革开放以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得到了大力的发展与弘扬,中央和各级政府为推进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

3-2-7幼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途径

幼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途径 【摘要】对幼儿展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能够全面提高幼儿的综合素质,为幼儿的成长与未来发展奠定基础。在当前教学中,幼儿园并未全面展开传统文化教育,而更多的依赖于辅导班的国学课程,在许多方面存在问题,不利于幼儿的成长。本文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幼儿成长产生的影响进行探究,进而探索如何提高幼儿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以期为幼儿园教育的发展作出启示。 【关键词】幼儿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幼儿教育 前言:幼儿园开设专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能够对儿童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其中优秀的传统文化能够推动幼儿的个人素质的养以及儿童未来的成长。在当前幼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出现了一些问题,需要教师有针对性的探索幼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途径,以推动教学的发展。 一、明确幼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 在教学中,教育工作者应当首先明确的就是教学的意义所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到幼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仅就意义而言,首先幼儿阶段学习传统文化是要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习惯的。在幼儿阶段,儿童的年龄从3岁到5岁之间,其中3岁到4岁,是儿童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阶段,一经形成,就会对学生

的未来发展产生影响,因此学习传统文化也是为儿童的未来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其次,本身就是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在教学中,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能够在学生发展中形成积累,影响着儿童的成长,为儿童的发展做出启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教学为学生讲解与传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也是推进学生成长的重要阶段,需要得到教师的关注。 二、明确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所在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明确教学的内容,就是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细化与设计。在对教学内容进行细化之前,首先需要关注到的一个问题就是在当前教学中,许多幼儿园教学并未开始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而许多地方出现了国学班质量也是参差不齐。现在家长更多的依赖于国学班对幼儿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但是这些辅导机构的教学质量并不统一也不能形成良好的互动。因此,要想推进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发展,需要首先对各类辅导机构进行检查与规范,并且在幼儿园中推广与开放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以保障课程的正常开展。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教师仍然要进行策略性思考,实现教学目标的发展完善。 在传统文化课程中,通常与幼儿园结合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的教学,即语言、礼仪、艺术、游戏四个方面。其中语言主要是针对传统故事、经典古诗等方面;而礼仪方面则包括传统节日和基本理解;艺术包括传统音乐和民间艺术;而游戏则是针对体育教育、民间游艺而

中国传统美学精神对当代武侠文化的影响(1)

【内容提要】在儒道互补基础上生成的中国传统美学本质上是一种生命伦理学,其折射的人生美学精神在自然之维上突出了万象为宾客的非对象化特征,在主体视角上则彰显了中国诗性主体回应死亡意识的挑战中形成的非主体化本质,这种独特的美学精神恰恰鲜明地传承于当代武侠文化中 【关键词】传统美学;武侠文化;死亡意识 作为中国传统美学的主导形态,儒家美学理所当然地成为中国传统美学精神的代言人,从社会话语权力控制的角度上来说,儒家美学思想无疑在传统美学大家族中获得了话语霸权,其导致的必然后果一是严重消解了道家美学、楚骚美学、禅宗美学对中国传统美学精神的合力作用;二是儒家美学自此成为中国传统文明中审美情感、人格塑造、伦理教化的主要标尺。虽然这并不等于说道家、禅宗等美学因此受到彻底的遮蔽而完全消失,相反,同为显学的儒、道在互补的基础上构成了中国传统美学精神的主流,但是相对于咄咄逼人的儒家话语霸权,被驱逐出中心话语圈的边缘化、民间化的卑微立场仍然无法消除对道家、禅宗等美学的消极作用。尤其是受其美学精神影响的文化形态也往往丧失了庙堂文化“雅”的立场而沦落为文化江湖中的“俗”的“丐帮”。由此必然造成了对一切关于“侠”叙事的武侠文化中美学精神的先天缺失。本文通过解析武侠文化(小说、影视)中的审美精神,澄明被现代商业化、物欲化长期遮蔽的中国传统美学精神。 一把中国传统美学精神概括为一种人生美学,这终究属于一种以西方传统美学精神为参照系的“宏大”的叙述方式,其意义仅仅在于确认并建立了中国传统美学精神是一种生命伦理学的逻辑起点。如果以此对当代某一文化进行本质上的解析,仍然面临着理论先行的嫌疑。换句话说,需要对中国传统美学精神这一宏大的叙述进行稀释和化解,即从中国传统美学的实质上的主导形态——儒家、道家精神上进行人生美学的二次解构,从细微处发掘对中国传统美学精神影响甚为深远的精神基因,这才有可能实现对当代武侠文化精神本体上意义上的比较分析。按照学界比较普遍的看法,儒家的美学精神是一种功利性、社会性、伦理性、道德性的显性人生美学;道家的美学精神是一种超越功利、发展个体、注重自由的自然朴素的潜隐人生美学。虽然两大思想对生命的存在形式、价值内蕴等终极命题的思索解答并不完全一致,但其本质上都是以生命伦理学为逻辑起点。首先从主体生成的视角上说,中国武侠文化直接继承了传统美学中的个体的主体化历史过程中的生命一体化本质特征。 按照德国著名哲学家雅斯贝斯的观点,每一个民族的文明时代的精神起点都来自一个特殊的“历史区间”,这就是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2世纪的“轴心期”。在这个时期内,出现了人的存在意识和个体的自我意识,换句话说,中华民族的精神觉醒和以后形成的完全不同于西方的精神特征正是由该时期的特殊性决定的。这正如斯宾格勒所说,在每一个民族的源头都有一种觉醒意识存在,它决定了该民族的精神结构,而影响中国传统美学精神生成的主流形态——先秦儒家和道家恰恰处于中国的轴心期(东周和秦)。问题的关键在于,中国民族在个体的主体化进程中,遭遇到了怎样的觉醒意识又如何决定了人生美学的传统美学精神的? 根据学者刘士林在《中国诗性文化》一书的观点,这种觉醒意识在本质上就是死亡意识。在人的存在被死亡意识惊醒后,它也就开始了它作为一个与自然王国相对立的自由生命的历史进程。正是在这一进程中,人类发展成为具有主体性结构的历史存在。对于死亡意识的内化与对接,是轴心时代刚刚摆脱原始混沌的个体完成其主体化过程的决定性因素[1]84。正如保罗l·兰兹伯格所指出的那样:“死亡意识是同人的个体化齐头并进的,是同单一个体的

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课题学期总结范文

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课题学期总结范 文 课题研究的春风沐浴着正在飞跃的校园,课题研究的雨露滋润着每一位师生的心田.在上级领导的关怀指导下,在“科研兴教”的敦 促下,我们课题组老师在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研究这片沃土中齐心协力,奋战在教学第一线.辛勤地耕耘,也编织着我们的美好理想.回首在课题组这学期的工作,一曲曲奔跑般的旋律不禁从心底溢出…… 一、充分发挥课题组的优势,集思广益,众志成城. 我们的课题组,一个拥有19人的大集体,其中有功力深厚的教导主任,有久经沙场的老战士,有年轻有为的生力军.在研究中,我们课 题组这个团体,较好地发挥着我们的人文环境优势,较好地发挥着教 师的主观能动性.一学期以来,我们课题组集思广益,共同制订实验研究计划.实实在在地开展有助师生发展、成长的课题研究活动;积极参与各级组织的研讨活动,承办省教学研讨活动,并起到率先垂范的 作用.广东省小学生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研究观摩研讨会于2008年11月24日在我校隆重召开,来自东莞、广州、中山等地的全省各地代 表参加了会议,省教厅的杨建国先生和佛山教研室的姚淑华老师、南海区教研室党朝亮先生和各市、区的语文教研员亲临现场作指导.来自全省七个地区的七位老分别作课,我校的杜小敏老师为全省老师代表展示了语文综合性学习课例――“乐读清平乐”,杜老师声情并茂地引领504班的学生遨游在古色古香、韵味十足的古词课堂中,该课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积累丰富,底气丰厚,受到上级领导和全体老师代表的高度赞扬.11月25日,我校图文并茂的展板,最具特色的学生作品和精彩纷层的经典诵读汇报表演,让来宾们大饱眼福.交流研讨期间,各地代表纷纷踊跃发言,研讨气氛浓郁.代表们表示收获甚丰,从 我校“师生齐学经典”中,他们找寻到了一条如何更好地开展小学生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道路.我校“学经典,用经典”的浓郁学习氛围 深深地感染着全省的教师代表们.会后,省教厅的杨建国先生表示本

传统文化课题总结汇编

《学习传统文化培养人文精神》课题阶段总结 2013年下 课题设立以来,我们始终坚持以校本课程为依托,以学习、应用《国学经典》和《好习惯好人生》为指导,强化学习,更新观念,努力优化教学过程和教学手段,探索教学方法创新与应用,促进《国学经典》和《好习惯好人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和小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结合课题计划,现将本学期在课题实施方面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继续深入文本,展开传统文化学习 依照贴近教材贴近学生的原则,本学期选择了《论语》、《中庸》、《古文》、《菜根谭》《孝经》等知识作为学习材料。以“诚信”“美德”“志向”“人格”“智慧”等主题为切入点,与传统文化联系紧密,适合传统文化学习,同时配合了课内文言文的学习及拓展。一方面训练了文言知识基本功,一方面感受传统文化,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准备利用暑假组织学生继续阅读文学名著《三国演义》和《童年》,尝试读大书,学会读大书,感受其中的人文气息。 二、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推动实验开展 利用课前3分钟开展学习活动在每堂课开始的3分钟里让学生集体背诵一首古诗、解释一个成语、填写古典名著的书名人物及人物的故事。班级还举行了“传统文化”积累展览,让学生在寻找精神的同时走进传统,感受传统经典的无限魅力。班级开展了经典诗词诵读比赛,有刘弘博、黄心怡和刘佳辉等学生成绩优异。 三、今后的课题研究工作 1、在推进中改进:比如:学生诵读的内容、校本课程的教学模式、学生评价的体系,在不加重学生学习负担的前提下,如何使课题研究、校本课程的教学更有效和有趣? 2、创新更丰富和有趣的活动和实践活动。除了一系列常规的活动,如:书法、诵读擂台等活动之外,再创新出新的活动形式。活动的深度上也要有所提高,学生可以更深入地学习《论语》。

传统文化教学实践研究实施方案详解

传统文化教学实践研究实施方案 汪清县天桥岭镇东新学校 一、问题的提出(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本课题问题的提出基于它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理论意义 1、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令世人惊叹的文化。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特有的文化习惯及文化积淀,也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它对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它所蕴含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无时无刻不在对现代人发挥着作用,它经过数千年的不断陶治、实践和发展,已经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传统文化不能回避也不应回避,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应积极倡导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只有深入研究、科学利用先人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才能不断推进和谐文化建设。 2、当今教育对象所具特点的要求。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物质基础的不断提高,生活环境的不断改善,西方文化的大量涌入,传统文化教育在现代人的意识中被逐渐地淡化。也正是这种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使越来越多的学生缺乏自理能力,劳动习惯欠缺;有的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唯我独尊,任性蛮横;还有的花钱大手大脚,不珍惜劳动成果,成了新一代的啃老族;更有的是非观念淡薄,民族意识、集体意识、国家意识淡漠。这样的结果必将削弱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最终会导致中国几千年流传下来的传统文化流失。 (二)实践意义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的任务就是为国家培养合格的建设人才,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的个性健康和谐的发展,人文教育的终极目标也是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许嘉璐曾说“从中华民族文化延绵发展的规律来看,承担文化培育和传播任务的主要有两个系统:一个是政府官员系统,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