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动静脉畸形CT、MR诊断

脑动静脉畸形CT、MR诊断
脑动静脉畸形CT、MR诊断

大脑动静脉畸形影像表现

---------------------------------------------------------------最新资料推荐------------------------------------------------------ 大脑动静脉畸形影像表现 王峰大脑动静脉畸形的影像学表现 1/ 54

脑动静脉畸形? 脑动静脉畸形(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AVM)是脑血管畸形中最多见的一种(其他三种为:海绵状血管瘤、毛细血管扩张症、静脉畸形),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约72%在40岁前起病,男女比例约1.1-1.2:1

---------------------------------------------------------------最新资料推荐------------------------------------------------------ 3/ 54

病因? 胚胎时期,原始动静脉并行排列,紧密邻接,如果此时脑血管正常发育受阻,动静脉之间直接沟通,其间无毛细血管网相隔,即形成动静脉畸形 ? 有人发现动静脉畸形中的动脉业已发育成熟,而静脉内皮细胞在形态上停留于胚胎时期的水平,认为动静脉畸形是静脉发育障碍所致

---------------------------------------------------------------最新资料推荐------------------------------------------------------ (一)动静脉畸形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AVM? 年龄:72%在40岁前起病 ? 部位:85%幕上,15%幕下 ? 98%单发,多发者见于Wyburn-Mason和Rendu-Osler-Weber综合征 5/ 54

2016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

2016 年中国脑卒中大会发布了《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指导规范》,现整理如下,供各位参考学习。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致残率和病死率均高,严重影响人类健康和生活。目前 超早期采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recombinant tissue plasmmogen activator, rt-PA) 静脉溶栓是改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结局最有效的药物治疗手段,已被我国和许多 国家指南推荐,但目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溶栓治疗的比例仍然很低。 近期研究显示,约 20% 的患者于发病 3 小时之内到达急诊室,12.6% 的患者适合溶 栓治疗,只有2.4% 的患者进行了溶栓治疗,其中使用rt-PA 静脉溶栓治疗为1.6% 。开展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超早期溶栓治疗的一个主要难点是,大多数患者没有及时送达 医院或各种原因的院内延迟。 为使更多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获得溶栓治疗并从中受益,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已普遍进行相应的医疗救治体系改革,包括完善院外医疗急救转运网络,组建院内卒中快速抢救小组,开通急诊「绿色通道」,建立卒中中心和卒中中心的认证体系等措施, 其核心就是要让公众都知道卒中是急症,卒中发生后应尽快送达有能力进行卒中溶栓 治疗的医院,并获得规范性溶栓治疗。 为使溶栓这一有效疗法能更好、更广泛地在我国使用,提高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的救治率,脑防委特组织全国脑血管病权威专家制定静脉溶栓指导规范如下,其中的推荐 强度和证据等级采用《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 2014》的标准。 溶栓相关公众教育 为使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获得及时救治,首先应能够识别脑卒中的发生。研究显示 公众对脑卒中临床表现的相关知识仍然十分匮乏。根据加利福尼亚州急性卒中登记(California Acute Stroke Pilot Registry, CASPR) 报告若所有患者能在发病后早期就诊,则 3 h 内溶栓治疗的总体比例可由 4.3% 上升至 28.6%, 因此开展更多的以教育卒中 患者更早寻求治疗的宣传活动是必要的。 有效的社区教育工具包括印刷材料、视听节目、网络在线宣传、社区宣讲、板报以及 电视广告。卒中教育不应仅针对潜在的患者,也应包括他们的亲属、公共服务部门比 如警察以及医护人员,使他们能够在必要时启动急救医疗服务系统。公众教育的关键是当可疑卒中发生时应立即拨打 120 等急救电话。 推荐:应积极开展针对大众的科普宣传和对医生进行脑卒中规范化诊治的相关培训, 加强全社会脑卒中应尽早救治的意识,减少脑卒中就医的时间延误,尽可能提高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静脉溶栓使用率。 院前处理

脑动静脉畸形

颅内动静脉畸形的治疗方法选择 前言 动静脉畸形(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s)是胚胎发育过程中,由于脑血管发生变异而形成的;是一团相互缠绕的异常脑血管,其内部动脉与静脉之间无毛细血管;由供血动脉、畸形血管团及引流静脉构成;是脑血管发育异常所导致的畸形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据国内外文献报道,本病的发病率约为2/10万,男性患者较女性患者多,比例约为2:1。发病的高峰年龄为20-39岁。颅内动静脉畸形可于脑的任何部位发生,左右两侧的发病率基本一致,90%以上位于小脑幕上,小脑幕下的脑动静脉畸形约占10%左右,A VM按照发病部位,脑动静脉畸形大致可分为6个不同的区域:单纯硬脑膜、脑皮层到脑室、大脑半球深部、小脑及脑干。脑动静脉畸形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主要有:出血的症状,抽搐,头痛,进行性的神经功能障碍等。 流行病学 来自国内外的文献中,关于脑动静脉畸形的流行病学方面的研究并不多见,其结论也不一致。这些研究大致可分为3大类:(1)以尸体解剖为基础的研究(2)以就诊情况为基础的研究(3)以人群为基础的研究。但现有的脑动静脉畸形的流行病学资料都存在样本的选择,统计方法不恰当等问题,结论可能存在偏差。同时,由于脑脑动静脉畸形发病率低,临床症状出现晚等限制,我们很难得到准确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尽管我们不知道确切的患病率,但基于人群研究显示,患病率的范围或不高于10.3/10万,或在16-23/10万之间。现有的有关脑动静脉畸形(A VM)的流行病学的研究结论不甚一致,尚需前瞻性的、基于人群的流行病学研究进一步证实。 病因学及病理学 脑A VM在形态学上由供血动脉、畸形血管团及引流静脉三部分组成 脑动静脉畸形(A VM)发病年龄轻,致残率和死亡率较高,部分脑动静脉畸形的治疗仍非常棘手,因此,恰当地选择治疗方案是提高脑动静脉畸形(A VM)预后的关键。

脑动静脉畸形的超声诊断

脑动静脉畸形的超声诊断 摘要:目的:探讨脑动脉畸形的超声诊断。方法:选取临床2012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50例脑动静脉畸形患者的超声诊断资料进行分析。结果:经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大、中型脑动静脉畸形检出符合率96%,使供血动脉血流速度加快,供脑组织的血液也转向畸形血管团中,从而引起正常供血区脑组织缺血,这种窃血现象可以引起局部缺血。结论:脑动静脉畸形彩色及频谱多普勒有较明显特征性表现,大多数病例超声检查可作出诊断。 关键词:脑动脉畸形;超声诊断;频谱多普勒超声【中图分类号】R44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 1672-8602(2014)03-0216-01 脑动静脉畸形(A VM)是是一种先天性、非肿瘤性脑血管发育异常,约占脑血管畸形80%以上,临床以颅出血、癫痫、头痛为首发症状。通过测定大脑中、大脑前、大脑后动脉及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可初步判断脑A VM存在[1]。选取临床2012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50例脑动静脉畸形患者的超声诊断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收治的50例脑动静脉畸形患者,

男27例,女23例,年龄9~52岁,平均32岁。临床表现头痛25例,癫痫22例,意识障碍16例,偏瘫9例,蛛网膜下腔出血20例。 1.2 检查方法:通过双侧半球和椎-基底动脉血流检测,确定供血动脉。检测供血动脉的特征性血流多普勒频谱。颈总动脉压迫试验,观察供血动脉的自动调节功能。过度换气和屏气试验,观察供血动脉的血管舒缩反应力。供血动脉的血流速度呈收缩期与舒期流速非对称性增加。患侧收缩与舒比值(S/D)<2:1,正常脑血流的S/D为2~ 2.4:1。血流多普勒频谱形态表现舒期流速增加,频谱增宽,舒期血流下降无平滑线形特征。频谱部声强分布不均,出现涡流或湍流频谱。血流多普勒信号呈高低强度声频混杂。供血动脉血管搏动指数明显减低,呈低搏动性改变。颈总动脉压迫试验前后脑血流无明显变化,提示供血动脉的自动调节功能减低或丧失。过度换气和屏气试验,供血动脉血流变化不明显,提示脑血管舒缩功能下降或丧失。 2 多普勒超声表现 2.1 经颅多普勒彩色血流图:颅有较大的动静脉畸形时,在相应部位可见多彩的血流彩斑、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等血管,供血动脉血管增粗,因血流速度快而显示较明亮的色彩。 2.2 多普勒频谱:因病变动静脉之间经瘘管相通,因而

院前急救科脑卒中诊疗规范及流程图

急性脑卒中诊疗规范 卒中是由脑局部血供异常而引起的神经功能损伤,并可导致脑损伤。卒中可分为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两大类,约有85%为缺血性卒中。缺血性卒中多由脑血管闭塞引起,通常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栓塞和血栓形成。出血性卒中多由脑动脉破裂引起,伴有血管痉挛。包括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 诊断依据 1.病史:多有高血压、心脏瓣膜病史或长期脑动脉硬化症状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部分患者以往有头痛发作史。中老年人较多见。部分患者有头痛、头晕、肢体麻木、无力、呕吐等前驱症状。脑出血、蛛网膜下隙出血多数在活动状态时(如激动、用力)起病。脑梗死常于睡眠中或安静休息时发病,发病后几天常有症状加重过程。 2.症状与体征: (1)病情轻重不一,轻者仅有头痛、呕吐,重者全脑症状显著。这些取决于出血和缺血的原发部位,出血量,血肿的扩延方向,缺血波及范围,以及脑水肿、脑压升高等病理改变的情况。 (2)多数病人以突然头痛为首发症状,继而呕吐、瘫痪、意识障碍等。 (3)部分患者表现为眩晕、眼球震颤、复视、吞咽困难、构音障碍、声嘶、呃逆、同向偏盲、皮质性失明、眼肌麻痹、肢体共济失调、感觉障碍等。 (4)患者可能出现生命体征、瞳孔改变及脑膜刺激征等。 救治要点 在院前难以区分脑卒中的具体类型,故应稳定病情,适当对症处理并及时转送医院。卒中处理的要点可记忆为7个“D”:即发现(detection)、派遣(dispatch)、转运(delivery)、进人急诊(door)、资料(data)、决策(decision)和药物(drug)。每一个环节的处理都应熟练而有效。 1.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 2.严密监测意识、瞳孔、生命体征等变化。 3.控制血压:脑卒中时可能出现反应性高血压,由于院前的条件有限,时间短暂,不宜使用降压药品。血压过高或过低时,可适当选用缓和的升压药或降压药,使血压逐渐降低至160/90mmHg上下。 4.降低颅内压:急性期伴脑水肿者可用20%甘露醇静脉滴注,或呋塞米(速尿)、地塞米松静注,以上药物可配合使用。 注意点 1.及时转送医院十分重要。急救医疗服务系统(EMSS)应优先处理和转运有症状和体征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以便在发病后1小时内行溶栓治疗。 2.应用甘露醇等渗透性脱水剂过程中,其用量及药液滴速应视心功能而定。 3.脑血管意外的病因鉴别往往需要CT确定,院前不宜贸然使用止血药或扩血管药。 转送注意事项 1.转送途中注意监测生命体征。 2.保证气道通畅并吸氧。 页脚内容1

中国脑卒中指南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撰写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是最常见的脑卒中类型,占全部脑卒中的60%~80%。其急性期的时间划分尚不统一,一般指发病后2周内。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处理应强调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早期康复和早期预防再发。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于2002年底开始组织编写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2005年初经卫生部批准在全国开始推广,2007年初人民卫生出版社正式出版了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第1版,为规范国内脑血管病诊治起到了积极作用。由于近年不断有新研究证据发表,第l版指南在使用过程中也得到多方改进建议。因此,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委托脑血管病学组对第1版指南进行修订。为方便临床使用,本版指南内容包括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后全部诊治过程。撰写组通过复习相关研究证据、征求各方意见并充分讨论达成共识后形成推荐,旨在帮助临床医生为脑卒中患者选择当前相对较好的诊治方案。在临床实践中,医生应参考本指南原则和新的进展并结合患者具体病情进行个体化处理。 一、修订原则

1.在循证医学原则指导下,参考国际规范,结合国情、可操作性、第l版使用经验和新研究证据进行修订。推荐强度和证据等级标准参考了国际指南旧刮和常用标准,并结合国情和实用性制定。 2.对每项治疗措施或临床问题,先进行当前研究证据(文献检索至2009年11月)的归纳和分析评价,然后根据证据等级和共识给出推荐意见。 3.推荐意见尽可能依据最可靠的证据(如A级证据),缺乏高等级证据时则参考当前可得到的最好证据,并充分讨论达成共识。 4.对国内常用疗法,在循证医学原则指导下,充分考虑国情和经验达成共识。注意兼顾疗效、风险、价格和易使用性等多方因素。 二、推荐强度与证据等级标准(包括治疗和诊断措施) 1.推荐强度(分4级,Ⅰ级最强,Ⅳ级最弱):Ⅰ级:基于A级证据或专家高度一致的共识;Ⅱ级:基于B 级证据和专家共识;Ⅲ级:基于C级证据和专家共识;IV级:基于D级证据和专家共识。

脑动静脉畸形诊疗规范(最新版)

4 脑动静脉畸形 脑动静脉畸形(A VM)是脑血管畸形中的一个主要类型,其产生是由于胚胎期脑原始动脉及静脉并行,紧密相连,中间隔以两层血管内皮细胞。如两者之间发生瘘道,血液就直接从动脉流入静脉,形成血流短路,而引起脑血流动力学改变。显微镜下畸形组织呈一大堆较成熟的大小不等的血管结构,其间夹杂有硬化的脑组织。 【诊断】 (一)临床表现 1.头痛:多数病人主要症状为长期头痛,常为偏头痛样,但部位并不固定而且与病变的定位无关。当畸形出血时,头痛加剧,且伴有呕吐。 2.癫痫:约1/3以上的病人以发作起病,多呈限局性抽搐。该症状有一定定位意义。确诊年龄越小,越容易出现癫痫症状。癫痫发生风险统计:10-19岁;20-29岁,30-60岁。偶然发现或表现为神经功能缺损的病人多无癫痫发作。 3.出血:可为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内血肿、脑室内出血和硬脑膜下出血等。常因体力活动、情绪激动等因素诱发,亦可无任何原因。表现为突发剧烈头痛、呕吐、意识障碍和脑膜刺激征。出血的高峰期为15-20岁,每次出血的死亡率为10%,病残率为30-50%。小的动静脉畸形常比大的更易表现为出血。 4.局限性神经功能障碍及智力减退:由于脑盗血现象病变远端和邻近脑组织缺血,旧之对侧肢体可出现进行性肌力减弱,并发生萎缩。在儿童期发病,当病变大而累及脑组织广泛者可导致智力减退。 5.颅内杂音:当畸形体积大、部位表浅,特别是伴有硬脑膜动静脉畸形时可听到。6.占位效应:比如小脑桥脑角(CPA)的A VMs引起的三叉神经痛7.儿童动静脉畸形常有大的中线位置的动静脉畸形并引流入增大的大脑大静脉(Gale静脉,即"Galen 静脉动脉瘤")。还可伴有: A.脑积水合并大头畸形:多由于增大的Galen静脉压迫中脑导水管所致。 B.心功能衰竭伴随心脏肥大。 C.前额静脉突起,多因静脉压增加所致 8.临床分级

脑卒中的诊断

脑卒中的诊断 主讲人:吴怀柱 病人送达中心后,首诊医生立即向病人或知情者有针对性地询问病史,相应的体格检查宜简明扼要、突出重点。整个过程应在5--10min 之内完成,并与抢救病人同时进行。 (一)病史采集病史可以提示体格检查的重点,又能从中获得患者所患疾病的部位、性质与可能的致病因素的初步,应予重视。注意病人首先出现的症状、主要症状,重视起病缓急和病程特点。 对于头痛、眩晕、晕厥、意识障碍、瘫痪、感觉异常、视力障碍、言语障碍、面神经麻痹、抽搐发作和吞咽困难等应重点询问,澄清病人或家属所说的术语,切忌主观臆断,从而造成以后诊断困难。询问病人是否有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以及有脑卒中病史对诊断有帮助。 (二)体格检查体格检查尤其是神经系统检查,是脑卒中定位诊断的主要依据。在病史采集就注意患者的意识状态、精神状态、体位、姿势、表情、发音和言语等。 1、一般检查这方面的检查对脑卒中病人很有帮助。如果血压明显升高或心率低于60次/min,应注意可能颅内压增高。血压升高伴有意识障碍及定位体征常提示病人有脑出血。小脑病变引起循环功能改变虽不常见,但却是致命的,不管是小脑出血、小脑梗塞均可压迫延髓心血管调节中枢,导致血压升高及心律失常,这些改变有时发生在小脑体征出现以前。体温升高提示脑桥出血或丘脑出血;呼吸节律改变多为脑干损害所致。意识障碍检查对估计病情的严重程度有帮助。 2、神经系统检查神经系统检查对定位诊断最有帮助,并可帮

助医生选择相应的辅助检查。重点检查眼部、肌力及反射。眼部检查包括眼球位置(居中或斜视)、瞳孔(大小、对称性及光反射)、眼球运动、底眼(有无水肿或出血)及角膜反射(是否对称)。面部和肢体检查包括:额纹、鼻唇沟、口角、手足的位置(双侧是否对称)及病理反射。如果病人清醒且病情较轻,高度怀疑小脑病变,可考虑共济运动和步态。脑膜刺激征明显,高度提示出血性脑卒中。 (三)辅助检查出血性和缺血性脑卒中临床表现互有重叠,治疗则明显不同,所以首先要区分这两种性质的脑卒中应尽快做头颅CT检查,对于脑岀血,检岀率达100%。若CT末发现岀血,则有力支持缺血性脑卒中诊断。对症状和体征高度提示蛛网膜下腔岀血而CT又末发现岀血的病人,可行紧急脑脊液检查。急性脑卒中与心脏病有很强的相互关系。不少脑卒中病人不是死于脑卒中本身而是死于并发的心脏疾患,因此病人应做心电图,有条件的医院可予心电监护和床边胸部X线照片。血常规、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血液电解质、血糖和肝肾功能等检查,可为治疗和寻找病因提供参考。做辅助检查要有针对性,不应因检查而耽误治疗。 (四)诊断和鉴别诊断50岁以上的老年人,有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病史,起病急,进展较快,有意识障碍,并有以失语、运动及感觉障碍等脑部局灶性定位体征为特点,高度提示是否为脑卒中。对每一个患者的诊断,基本过程和步骤如下: 1、首先应明确是否为脑卒中临床上疑似脑卒中的疾病大致分为: (1)全身性疾病:全身疾病的脑部表现,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肝性昏迷、肺性脑病、急性酒精中毒、低血糖、药物中毒、CO中毒

大脑动静脉畸形(AVM)的治疗原则

大脑动静脉畸形(AVM)的治疗原则 大脑动静脉畸形(AVM)是大脑中连接动脉和静脉的异常血管的一种混乱。动脉负责将富含氧气的血液从心脏输送到大脑。静脉将缺氧的血液送回肺部和心脏。大脑的AVM干扰了这个重要的过程。动静脉畸形可以发生在身体的任何部位,但最常发生在大脑或脊柱。即便如此,脑部avm仍然很罕见,只影响不到1%的人口。AVMs的原因尚不清楚。大多数人天生就有,但偶尔会在以后的生活中形成。它们很少在家族间遗传。脑avm的治疗原则。 一些大脑AVM患者会出现一些症状和体征,比如头痛或癫痫。AVMs通常是在脑部扫描后发现另一个健康问题或血管破裂后导致脑部出血(出血)。一旦确诊,大脑AVM通常可以成功治疗,以防止并发症,如脑损伤或中风。 脑AVM的治疗原则 脑AVM的治疗是为了防止出血、清除血肿、改善盗血和控制癫痫。目前为止,脑AVM治疗策略有四种:显微神经外科、介入血管内技术、放射外科、栓塞后手术的联合治疗。 选择治疗要考虑到利弊。一般来讲,对于Spetzler-MartinⅠ级、Ⅱ级病变,首选外科手术切除。对于小病灶,由于部位和供血血管解剖情况,手术可能危险性增大:可考虑放射外科治疗。对于1级病变,常选择栓塞后手术的联合治疗。对于IV、V级病变,单纯外科手术危险度高,不主张推荐。 对于手术和血管内介入治疗高危的病变,可考虑放射外科治疗。放射外科对小病灶效果更好:故此方法主要用于小病灶而非大病灶。然而,病变体积并不是唯一决定因素。病灶的部位、患者年龄、症状、血管周围解剖情况也要考虑到。对于可用手术治疗的小病灶( Spetzler-Martin I、II级),手术比放射外科危险度小。对于大病灶( Spetzler-MartinIl~V级),若目标是完全闭塞病灶,可考虑联合放射外科治疗。放射外科和栓塞介入部分治疗大型病灶并不能消除出血的危险。 手术治疗:目前仍然是首选的根治方法 显微外科技术和麻醉技术的发展,已经可以完全切除病灶甚至功能区附近的AVM,只有很低的死亡率和致残率;血管内介入治疗和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扩大了手术适应症和安全性。 1、外科手术时机选择 AVM最好是进行择期手术。有时因血肿大、危及生命,需急诊手术清除。此时,只有容易控制的浅表AVMs可随血肿一并切除。著AVM复杂,清除血肿、患者恢复段时间后,复查血管造影,再进行二次手术。 标准的手术是显微镜下切除病变。通常首先阻断供血动脉,接着切除异常血管团,最后切除

2010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断与治疗指南2010

数字传媒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撰写组中图分类号:R74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8-1089(2011)03-0067-07 do:i10.3969/.j issn.1008-1089.2011.03.024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是最常见的脑卒中类型,占全部脑卒中的60%~80%。其急性期的时间划分尚不统一,一般指发病后2周内。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处理应强调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早期康复和早期预防再发。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于2002年底开始组织编写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2005年初经卫生部批准在全国开始推广,2007年初人民卫生出版社正式出版了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第1版,为规范国内脑血管病诊治起到了积极作用。由于近年不断有新研究证据发表,第1版指南在使用过程中也得到多方改进建议。因此,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委托脑血管病学组对第1版指南进行修订。为方便临床使用,本版指南内容包括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后全部诊治过程。撰写组通过复习相关研究证据、征求各方意见并充分讨论达成共识后形成推荐,旨在帮助临床医生为脑卒中患者选择当前相对较好的诊治方案。在临床实践中,医生应参考本指南原则和新的进展并结合患者具体病情进行个体化处理。 1 修订原则 在循证医学原则指导下,参考国际规范,结合国情、可操作性、第l版使用经验和新研究证据进行修订。推荐强度和证据等级标准参考了国际指南和常用标准,并结合国情和实用性制定。对每项治疗措施或临床问题,先进行当前研究证据(文献检索至2009年11月)的归纳和分析评价,然后根据证据等级和共识给出推荐意见。推荐意见尽可能依据最可靠的证据(如A级证据),缺乏高等级证据时则参考当前可得到的最好证据,并充分讨论达成共识。对国内常用疗法,在循证医学原则指导下,充分考虑国情和经验达成共识。注意兼顾疗效、风险、价格和易使用性等多方因素。2 推荐强度与证据等级标准(包括治疗和诊断措施) 2.1 推荐强度(分4级, 级最强, 级最弱) 级:基于A级证据或专家高度一致的共识; 级:基于B级证据和专家共识; 级:基于C级证据和专家共识; 级:基于D级证据和专家共识。 2.2 治疗措施的证据等级(分4级,A级最高,D级最低) A级:多个随机对照试验(RC T)的M eta分析或系统评价;多个RCT或1个样本量足够的RCT (高质量);B级:至少1个较高质量的RCT;C级:未随机分组但设计良好的对照试验,或设计良好的队列研究或病例对照研究;D级:无同期对照的系列病例分析或专家意见。 2.3 诊断措施的证据等级(分4级,A级最高,D级最低) A级:多个或1个样本量足够、采用了参考(金)标准、盲法评价的前瞻性队列研究(高质量);B 级:至少1个前瞻性队列研究或设计良好的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采用了金标准和盲法评价(较高质量);C级:回顾性、非盲法评价的对照研究;D级:无同期对照的系列病例分析或专家意见。 3 院前处理 院前处理的关键是迅速识别疑似脑卒中患者并尽快送到医院。 3.1 院前脑卒中的识别 若患者突然出现以下症状时应考虑脑卒中的可能: 一侧肢体(伴或不伴面部)无力或麻木; 一侧面部麻木或口角歪斜; 说话不清或理解语言困难; 双眼向一侧凝视; 一侧或双眼视力丧失或模糊; 眩晕伴呕吐; 既往少见的严重头痛、呕吐; 意识障碍或抽搐。 3.2 现场处理及运送 现场急救人员应尽快进行简要评估和必要的急救处理,包括: 处理气道、呼吸和循环问题; 心脏观察; 建立静脉通道; 吸氧; 评估有无低血糖。应避免: 非低血糖患者输 67 中国临床医生2011年第39卷第3期(总227) Chinese Journa l For C li n icians

脑动静脉畸形(AVM)介绍与治疗

脑动静脉畸形(AVM)介绍与治疗 【定义】脑血管畸形是脑血管病的先天性发育异常。由于脑血管发育障碍引起原始血管通路持续存在,造成局部血管的结构和数量异常。这种血管异常影响正常脑血流,同时随着血流动力学的异常而发生变化。根据形态学的不同,脑血管畸形可以分为5种类型:动静脉畸形(AVM)、静脉性血管畸形、海绵状血管瘤、毛细血管扩张症、血管曲张,其中脑动静脉畸形最为常见。 【诊断依据】 1、临床表现除少数隐匿性和小型的AVM外,绝大多数AVM病人迟早会出现临床症状。出血和抽搐是最重要的首发症状,也可表现为头痛和神经功能缺失等症状,出现的高峰年龄为20~30岁,到30岁时大多数病人都有症状,到60岁时,90%以上的病人会出现症状,有少数病人一生不表现任何症状。

(1)出血:颅内出血是脑AVM最常见的症状,占52%~77%,以出血为首发症状的稍多于半数。出血多发生在年龄较小的病例,半数以上在16~35岁时出现。出血与季节无关,发病突然,往往出现在病人体力活动或有情绪波动时。有一组病例统计表明,出血可以反复发生,50%以上的病人曾出血2次,30%出血3次,20%出血4次以上,最多的可出血10次,反复出血可造成脑组织的严重损害。与动脉瘤所致的出血相比,AVM 出血的发病高峰年龄较早,出血程度较轻,早期再出血的发生率较低,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率较低。 出血可以发生在供血动脉、畸形血管团或引流静脉,也可以由于AVM 的供血动脉上的动脉瘤破裂引起。临床表现为剧烈的头痛、呕吐,有时甚至意识丧失。出血有三种形式,即脑内血肿、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脑室内出血。大量脑室内出血时神经系统症状危重,病人常常昏迷,急性脑积水的发生率较高。 影响脑AVM出血的危险因素包括曾有出血史、年龄、AVM的大小和部位等。小型AVM较之大型的更容易出血,深部AVM比浅表的容易出血。存在深部静脉引流,畸形血管团位于脑室旁、颞叶、岛叶和胼胝体,血管团内部存在动脉瘤和静脉闭塞等可以增加畸形本身的出血。 (2)癫痫:癫痫是浅表AVM仅次于出血的主要表现,其发生率为28%~64%,其中有半数为首发症状。脑AVM诱发癫痫的原因为:AVM的盗血引起邻近脑组织的缺血缺氧;出血或含铁血黄素沉着,致AVM周围的神经胶质增生形成致痫灶;AVM的刺激作用,特别是颞叶,可伴有远隔处的癫痫病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