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二:专题一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人生路档

模块二:专题一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人生路档
模块二:专题一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人生路档

模块二坚持从实际出发脚踏实地走好人生路

专题一从实际出发,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人生道路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事涵及客观实际对人生选择的重要性

2、怎样正确选择人生道路

3、能运用从实际出发的原理指导和规划人生。

过程与方法:

1、体验、感悟客观实际对人生选择的重要性及选择好适合自己发展的人生道路

2、通过情境再现、小组交流活动提升自主选择正确人生之路的基本能力。

情感与价值:提升热爱人生、热爱专业,求真务实的职业品格。

教学重点:从实际出发,选择自己发展的人生道路

教学难点:理解并能运用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坚持主观与客观相符合。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案例导入:

吴勇,技师学院09交通系的学生。他家住桦南县农村,毕业后的吴勇受朋友的影响,回家在镇上开了家化妆品商店。可是,开之后,不到一个月赔了五千多元。经过调查才知道,小镇上居民的收入不高,消费水平上不去,而且他对化妆品这个行档也很陌生,进货渠道、经营成本以及质量等都把握不准。经过反复考察,他改行开了一家修理店,由于符合自己所学专业,适合当地农民的实际情况,很快就站稳了脚跟。后来,他还到外地学习掌握了农机技术,更好地满足了农民的特殊需要,生意越来越红火

思考:

1.小吴的化妆店为什么不如修理店红火?

2.根据小吴选择经营不同行业的事例,说明我们进行人生选择应注意什么问

题?

一、只有尊重客观实际,才能把事情做好

什么是客观实际:客观实际就是事物自身的属性和特点,以及事物之间的种种联系和关系。如这块土地的土壤是适合种水稻,还是适合种玉米,不是你来决定的,而是由土壤自身的特点决定的。我们要种什么就要根据这一特点来做决定,否则主观想种什么就种什么,就达不到预期的目的。

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人们在任何时候、任何条件下,从事任何工作,都要把客观实际作为出发点、立足点,把客观实际作为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根据。

小吴的化妆店之所以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就因为他没有把自身的优势与本地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没有从实际出发。不懂化妆品生意、再加上本地经济收入不高,决定了他的生意不会好。

要想达到预期的目的,想问题做事情一定要考虑客观实际情况,如果这样做了,就是坚持了主观与客观的相符,就是做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做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就能达到预想的目的。

我们再来看看下面的例子。

案例1:

12年前,一位父亲给他儿子买鞋,他把鞋码记在一本本子上,12年后,父亲再给儿子买鞋,他拿出那本本子,看了12年前的鞋码,买回了同一个鞋码的鞋子.

案例2:

屋子的门是关着的,于是那人从窗户里爬进去,出来的时候还从窗户里爬出来...(有钥匙开门就行了..干吗还从窗户爬啊..)

案例3:

人买履说的是人的脑瓜子真像榆木疙瘩一样死板,不尊重客观实际,自以为是。

案例4:

有个人,大热天穿棉袄。大家问为什么?他说:天气预报说今天冷。

看了上面的四个案例,围绕下列问题,以小组的形式开展讨论,形成小组意见。

我们再来分析一下如下的两个案例:

材料一:东汉时期的仲景给两个被大雨淋了,头痛、发烧、咳嗽、鼻子不能气的两个人看病的故事见书P3页小字。为什么同样是感冒,用同样的药方治疗,其效果却不一样吗?

材料二:主人要待客存牛奶的故事书P4页小字。寓言中的主人做法错在哪里?通过小组讨论,师生对话,最后得出下列三个结论。

1.要把客观实际作为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做到主观符合客观,才能达成到预期的目的。

2.从客观事物自身的状况、属性和规律出发,认识它,就能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办法。

二、从实际出发,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人生道路

案例故事:

有志青年的故事:

有一个年轻人从小就想当作家。为此,他每天坚持写作。每写完一篇,他都改了又改,精心地加工润色,然后再充满希望地寄往各地的报社、杂志社。但是,从来没有一篇文章得以发表,甚至连一封退稿信他都没有收到过。然而,他没有放弃,他认为“功夫不负有心人”,只在自己坚持就一定能获得成功,一定能成为作家。就这样过了10年。29岁那年,他总算收到了第一封退稿信。信里写道:“看得出你是一个很努力的青年,但我不得不遗憾地告诉你,你的知识面过于狭窄,生活经历也显得过于苍白。但我从你多年的来稿中发现,你的钢笔字越来越出色。”受到这封退稿信的启发,他毅然放弃写作,而练起了钢笔书法,果然第进很快。结果他成为一位有名的硬笔书法家。

引导学生思考:10年前书法家的选择错在哪,10年后他为什么在另一路上走得很好?

总结:不了解自己的情况,做出了错误的选择,走了弯路。

康东波的故事:

康东波是来自依兰县农村的一个小女孩,她家庭生活非常困难,为了改变命运,她思前想后选择了技师学院。由于家庭困难,他在学校生活十分拮据,每次去食堂吃饭,其他同学先买,她在旁边看着,看哪个馒头大,然后和打饭的阿姨说她想买那个馒头,馒头的大与小相差甚小,甚至在做成馒头之前就差半个指甲那么一块面,但在康东波的眼里,大馒头能吃的饱一些,不买菜,喝食堂提供的免费汤,在校领导检查食堂饭菜质量时,食堂的工作人员向领导反映的,王书记看着很心疼,决定帮助这个小女孩,冬天来了,买件厚厚的羽绒服,并且每月帮扶100元生活费,这个小女孩很懂事,每月节约出部分生活费,报名学习心脑算,成绩很优秀,现在在汤原县乐乐幼儿园上班,是汤原县心脑算第一人,工作得很出色。

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1、为什么康东波会做出了这样的选择?

2、什么样的人生才能实现自我的价值?

总结:

1.做力所能及的选择,使自己的选择符合自己的主观条件。

2.适应时代潮流,使自己的选择适应社会环境和时代的需要。

3.抓住选择的机遇,主动选择,把握自己的命运。

引导学生做出总的概括:

人生选择的实现都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要选择好人生之路,不仅要了解自己的体质、学业基础、家庭等客观情况的特点,而且还要考虑到自己的兴趣、性格和能力等到特点,同进还要考虑时代的需要。这样才能更好地找到自己前进的方向和目标,更好地发挥自己的长处。不了解自己的实际情况,就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就有可能走弯路。

你的选择对吗?

活动:《自我评价》

步骤:

边欣赏歌曲《启程》,边思考自身优势和劣势、长处和短处,并填入下列表格。

问题思考:1、你的专业选择是什么?

2、你在选择学校和专业时是否考虑到上述因素?

提示:

学生选择学科专业时要有两个标准,一个是我,一个是社会以,看看社会需要什么?国家需要什么?自己的兴趣、特长如何?青年学生根据社会需要和个人的兴趣爱好,充分利用社会提供的成才条件,努力掌握知识和技能,加强思想修

养,就能成就一番事业。

三、青年人在人生选择面前要力求做到科学、正确

案例故事:

小龙原来是一名初三学生,学习成绩不错,也很守规矩。在距离中考还有两个月的时候,在学校组织的春游中,他在上车时不小心挤了外班的一位同学。没想到对方记恨在心,回来后找了一些校外同学多次堵截小龙并殴打他。小龙不知道该怎么办,就把班级的裁纸刀揣在身上,准备自卫。在又一次被拦截中,小龙用这把刀失手刺伤了其中一名男孩,导致这名男孩死亡。结果他被判入狱。小龙后来说工:当时我一直没有告诉任何人。我想自己都16岁了,这样的事我不想和父母说,也没有想过告诉老师,我觉得老师知道了也解决不了问题,我反而有可能会遭到更狠的报复。现在想起来,当初如果告诉父母或者老师来解决自己挨打的事,也许现在就就不会待在这里了。我现在认识到错了,可是已经晚了,真是一失足成千古恨啊!

总结:

物质世界是统一的、多样的,它为人生选择提供了多种可能,所有人生选择都只能建立在客观对象的多样性基础上,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去做选择。任何一种选择和决断最后都是由人作出的。不同的人由于不同的人生价值观、人生理想,以及人的理性、意志力、自尊心、文化素质等社会因素的不同,决定了人生选择的不同。

人生的选择是人的自我觉醒的表现,是对自身价值的肯定。能不能作出正确的人生选择,是影响人一生事业成功和生活幸福的重要因素。关键时期的选择对一生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甚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青年人在人生选择面前应力求做到科学、正确,迈好人生每一步。

体验与探究

组织学生进行选择实践与评价:

要求学生写出希望自己将来第一份工作应该具备的五个条件,并排列顺序。然后对这些条件进行逐项删除并排序。最后剩下的一个条件,往往是学生心目中最重要的,也是真正需要的条件。最后对这个条件进行分析,判断其是否符合客观实际。

板书设计

一、只有尊重客观实际,才能把事情做好

1.客观实际:事物自身的属性和特点,以及事物之间的种种联系和关系。

2、一切从实际出发:人们在任何时候、任何条件下,从事任何工作,都要把客观实际作为出发点、立足点,把客观实际作为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根据。

3.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做到了主观与客观的相符,就能达到预想的目的

4.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做好各项工作和处理好人生问题的基本要求。

二、从实际出发,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人生道路

1.做力所能及的选择,使自己的选择符合自己的主观条件。

2.适应时代潮流,使自己的选择适应社会环境和时代的需要。

3.抓住选择的机遇,主动选择,把握自己的命运。

三、青年人在人生选择面前要力求做到科学、正确,迈好人生每一步

1、人生选择具有多样性和可能性。不同的人生价值观众、人生理想,以及人的理性、意志力、自尊心、文化素质等社会因素的不同,决定了人生选择的不同。

2、人生的选择是人的自我觉醒的表现,是对自身价值的肯定。青年人在人生选择面前应力求做到科学、正确,迈好人生每一步。

2019届高考政治二轮复习专题11回头练2作业

1.名医扁鹊在著名的“六不治”律条中提出了“信巫不信医”者必不治的主张。这是因为( C ) ①信巫者认为治病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否认了物质决定意识 ②错误的世界观导致错误的方法论,“信巫不信医”影响治病效果 ③“信巫不信医”具有形而上学性,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④“信巫不信医”属于唯心主义范畴,排斥科学诊治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③④ 解析: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材料中的“信巫不信医”是错误的,因为错误的世界观导致错误的方法论,“信巫不信医”影响治病效果,“信巫不信医”属于唯心主义范畴,排斥科学诊治,②④正确;①③不是原因。故本题答案选C。 2.2016年7月12日,由菲律宾单方面提起的所谓“南海仲裁案”公布结果并遭到了中国严重的抗议,国际社会纷纷支持中国立场。一纸荒唐仲裁不能改变南海自古就是中国领土的事实。但是,南海仲裁案背后最大阴谋就是美日联手遏制中国的日渐强大崛起。为此,美日政客到处煽风点火,体现了其( A ) A.否认历史事实的唯心主义观点 B.是典型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C.故意坚持混淆是非的不可知论 D.运用了辩证法中的诡辩论 解析:美日不顾历史事实,颠倒黑白,否认南海是中国的领土,完全是别有用心。从哲学角度看,这是否认历史事实的主观唯心主义,A项正确;B项与题意无关,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的一种形态,排除;C项说法错误,不可知论不是混淆是非,而是认为世界是不可知的,排除;D项说法错误,辩证法里没有诡辩论,排除。故本题答案选A。 《尚书·洪范》认为,水、火、木、金、土是世界的本原;荀子认为,“天地之变,阴阳之化”“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王夫之明确提出,宇宙是由元气所构成的物质实体,认为“气者,理之依也”“阴阳二气充满太虚,此外更无他物”。据此完成3~4题。 3.上述观点( A ) ①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是正确的 ②虽没有科学依据,但是是一种可贵的猜测

系统自然观确立的基础和意义

系统自然观确立的基础和意义 基础系统自然观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系统自然观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础之 上的。它以相对论、量子力学、一般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突变论、混沌理论等科学为根据。相对论否定了牛顿的绝对时空观。生物学揭示了生物界基本结构和生命活动的高度一致.量子力学标志着对微观世界认识的深入。系统论揭示了整体与要素、结构与功能的关系。自组织理论指出世界自我运动、自我发展。混沌理论提供了系统演化的有序与无序、必然性与偶然性。 意义1.丰富和发展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系统自然观的确立,是对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丰富与发展,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系统自然观揭示了自然界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层次性。 其次.系统自然观揭示了自然界物质系统的开放性、动态性和自组织性 再次,系统自然观揭示了时间的不可逆性,提出了内部时间”的概念, 最后.系统自然观揭示了自然界在循环发展中有序与无序、进化与退化的辩证统一 2、提供了系统思维方式 所谓系统思维方式,是把对象当做一个系统的整体加以思考的思维方式,它根据系统的性质、关系、结构,把对象的各个组成要素有机地组织起来构成模型,研究系统的功能和行为,具有整体性、综合性、定量化和精确化的特征。 这种思维方式认识对象的基本思路是: 第一.把对象作为其构成要素以一定的联系组成的结构与功能的统一整体(系统)来考察,从整体、部分、环境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赖的关系中捐不对象的整体性质和运动规律。它首先从整体出发,对事物进行综合研究,然后以综合为指导,对事物的组成部分进行分析,探讨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最后又在分析的基础上回到整体的综合研究。 第二,认为由各要素组成的整体,具有不同于各要素功能简单相加的新功能. 第三,把所观察的系统都看做动态的开放系统,认为任何系统都处于一定环境之中,它与外界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任何系统要得到自身的发展,必定是与环境不断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 第四,系统思维方式对某一具体系统的研究侧重于无序、不稳定性、多样性、不平衡性、非线性等方面,这与传统的干方百计将系统简化为稳定、有序、均匀、平衡、线性作用的思维方式有很大差别。

科技发展与自然观演变的关系

。 论文题目: 科技发展与自然观演变的关系 学院理学院 专业物理

学号 姓名+++ 科技发展与自然观演变的关系 摘要:自然观是人类对于自然界的认识的哲学概括,人类对于自然界的认识是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自然观的变化不断影响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反过来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影响着自然观的形成。本文从中国和西方的自然观、科技发展史出发,比较两者的异同,说明两个文件之间存在的必然联系。揭示自然观和科学技术间的关系,论证人类认识对科学发展的重大意义。在文章最后指明认识到科技发展与自然观演变的辩证关系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指导意义。 关键字自然观科学技术西方文明东方文明辩证关系 自然观是指人们对自然界的总的看法,人们对自然界的存在形式、演化方式、运动变化及动力原因的根本看法。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自然观,不同时期人类的自然观也不同。其中,科技对自然观的演变起着重要的导向功能,随着科技的发展,自然观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共经历了原始的宗教自然观、古代朴素自然观、中世纪的宗教神学自然观、近代的机械自然观、现代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过程,最终形成科学的自然观。下面通过分析中国和西方的自然观及科技发展史来探讨其辩证关系。 一、中国自然观与科学技术发展史 1、中国古代自然观的形成与发展 蒙昧之初,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和思考都是从很直观的自然现象出发,在中国人看来,天地万物是由五行组成的,五行按一定顺序,相生相克。五行学说解

释了宇宙的结构,但是没有解释宇宙的起源。阴阳学说解释了宇宙起源,阴阳学家认为是阴阳的相互作用,产生了世间万物。这种观点带有浓郁的思辨性质,讨论的是世界的本源和对运动规律的思辨解说,对事物的认识是从整体角度出发,注重的是辨证统一。正是由于这种思维方式的引导,由起初的认为天定胜人,对自然界的恐惧和绝对服从,到后来尊崇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思想理念。产生的儒家、道家等学派,与其说是结果还不如说是原因。然而这种思维也潜移默化中限定了中国人的思维,中国人长于整体性思维、重直觉和顿悟, 在直观的基础上进行联想、类比, 然后用朴素的唯物论、辩证法进行归纳、总结, 说理往往带有玄虚、混沌色彩, 缺少严密推理的逻辑过程, 有时甚至带有几分神秘色彩, 对事物发展的深层原因追究甚少。因此,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占主导地位的是天人一体、万物有情的自然观, 不但化解了人与自然的争斗, 也阻碍了传统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使我国延续了数千年之久的科学技术一直没有形成严密的、理论化、系统化科学。 2、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发展整体上有三个阶段:初期为春秋战国到南北朝;全盛时期从隋唐到两宋;到元明清时开始衰落。其中,天文学从商代就开始有记载,数学中计算工具的发明,医学体现在大量的医药著作,四大发明,水利水系,都代表了各个时期中国科学技术的辉煌成就。正如李约瑟所言: 在公元3 世纪和13 世纪之间保持一个西方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 在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两个高峰时期,第一个时期是春秋战国时期,大约是公元前700 年到公元前200 年前后的五个世纪。周王朝的衰落,导致了大一统的专制制度的崩溃。各诸侯国为富国强兵、争霸天下。纷纷改革内政,有力地推动了科学与文明的发展。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军事家、纵横家纷纷登上历史舞台。思想界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状态。春秋时期的各大学术流派大都拒绝拜倒在宗教迷信的鬼神之下,因此这段时间的中国始终是政教分离,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享有思想和职业上的自由与平等对待。随着魏晋时期进一步的思想解放, 中国的科学与文明却很快进入了第二个高峰期。时间进入大约13世纪时,中国出现了一股对近代中国社会形态影响最为严重的哲学思潮——程朱理学。程朱理学的禁欲主义不仅抛弃了古典哲学中对自然界和理想社会的追求,而且阉割了以孔子和孟子为代表的古代思想家的人文精神。从此中国社会进入一种思想禁锢保守、等级制度森严的专制社会。在社会上也形成“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观念,从事自然科学和技艺的人成了只是会一点“雕虫小技”的小人。天文学、数学和医学家们在社会地位、生活待遇上和“科举出身、八股取仕”的进士们根本不能相提并论。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中国古代

自然观与自然科学发展的关系

自然观与自然科学发展的关系 根据百度百科的解释,自然观就是对自然界的总的看法,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在学术上,自然观是一个哲学上的概念,抛开物质和意识,唯物和唯心的立场不谈,个人认为自然观可以理解成一个人对待自然的态度,这里的自然可以理解成我们的生活环境。如此,拥有一个正确的自然观,不仅有助于保护已经被人类破坏的千疮百孔的环境,而且也将有助于自然科学的发展。说到自然科学,是一个很高深也很宽泛的概念。就个人简单理解,自然科学是一门研究自然的学科,不仅仅为人类解释一些自然现象,而且为人类的行为提供理论指导,因此自然科学的发展有助于人类形成正确的自然观。由此可见自然观与自然科学的发展是一种辩证的关系。 一方面,自然科学的发展,自然科学知识的丰富,可以让人类更了解自然,明白自然现象的原理。从而意识到人类的哪些行为或日常生活中的哪些行为会对自然环境造成破坏,而哪些行为有助于保护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环境,增强人类保护环境的意识。同时,自然科学的发展可以为人类的社会实践提供理论指导,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推动可持续发展。在此过程中,人们也会逐渐形成一种正确的自然观,不是畏惧自然,也不是奴役自然,而是与自然和平共处。 另一方面,形成正确的自然观,有助于人类在开发利用自然环境的同时更加关注如何保护自然环境,如此会为自然科学的发展提供更多的研究课题,从而促进自然科学的发展。此外,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在实践中切实可行的理论才会是正确的理论,由实践中引发的课题也是最值得关注和研究的。错误的自然观必定会被自然科学所否定,得不到长期的发展。就拿与自然的关系来说,在工业文明时代,人类坚信人定胜天,于是不择手段向自然索取,最终,大自然用他自己的方式惩罚了人类,由此人类认识到了人定胜天的自然观是错误的。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人类逐渐意识到只有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才能取得双方的互赢,所以在信息文明时代,我们倡导的是和谐,是人与自然和平共处。 综上分析,自然观与自然科学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正确的自然观有助于促进自然科学的发展,自然科学的发展有助于形成正确的自然观,同时也会纠正错误的自然观,从而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2020届 二轮(江苏专用):选考(二)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专题卷)

选考专题高分练(二)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时间:90分钟满分:60分) 1.(2019·扬州二模)[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秦始皇对法治高度重视,将法治理念贯彻到秦帝国的政治实践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秦始皇继承前代的法治传统,提出了以法治国的政治准则。从新出土的秦简看,秦始皇编纂的成文法典内容丰富,体系庞大。他将法律、法令公布于众,进行法律的普及工作,使更多的人知法守法。在秦始皇时代,军政大事和百姓日常生活,都有法律进行规范,一定程度上真正实行了法治。秦法要求官吏必须精通法律,依法办事,恪尽职守,公正无私。在严格考核的基础上实行责任追究制,奖勤罚懒,劝善惩恶,这对秦统一的巩固和政治控制是极有好处的。 ——摘编自马平安《中国传统政治的基因》 (1)据材料归纳秦始皇推行法治的主要举措。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始皇继承的“法治传统”。(6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秦始皇推行法治的历史影响。(4分)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从“编纂的成文法典内容丰富”“法律法令公布于众,进行法律的普及工作”“军政大事和百姓日常生活,都有法律进行规范”“官吏必须精通法律依法办事……实行责任追究”来答题。第二小问,即需要指出其历史渊源,材料中明确指出“继承前代的法治传统,提出了以法治国”,再结合所学知识中商鞅变法中的法治原则、成果。第(2)问,通过材料中“一定程度上真正实行了法治”“对秦统一的巩固和政治控制是极有好处的”,可知对后世具有借鉴意义;再结合所学知识,秦始皇严刑峻法,导致阶级矛盾激化。 答案:(1)主要举措:重视立法;普及法制;依法行政;依法治吏。 法治传统:法家以法治国思想。商鞅变法的法治成果。 (2)简评:巩固了秦的统一;有利于提高封建国家统治效能;严刑峻法激化阶级矛盾;为后世推行法治提供借鉴。 2.(2019·盐城三模)[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统一台湾是康熙帝捍卫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要举措。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况东南膏腴田园及所产渔盐,最为财赋之薮,可资中国之润,不可以西北长城塞外风土为比。倘不讨平台湾,匪特赋税缺减,民困日蹇,即边防若永为定例,钱粮动费加

自然辩证法概论 复习资料

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资料 绪论 一、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 二、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 三、自然辩证法的发展历程 四、自然辩证法的主要内容 一、研究对象 (一)自然辩证法的概念 自然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自然界、改造自然界的一般方法的科学。 (二)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 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由自然界、科学技术以及人对自然界的认识与改造三大部分所构成。 二、学科性质 就研究领域而言,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一部分。 就学科名称而言,自然辩证法又称“科学技术哲学”,即哲学的二级学科。 就学科定位而言,自然辩证法是介于哲学与具体自然科学学科之间的交叉学科。 三、发展历程 (一)恩格斯的开创性工作 (二)后人对它的传播和发展 四、主要内容 (一)自然观 (二)科学技术观 (三)科学技术方法论 第一编自然观 一、自然观的概念 自然观即对自然界的基本观点或基本看法,具体而言就是对自然的本原、构成、演化过程和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看法和观点。 二、自然观发展的历史形态 古代素朴自然观 近代形而上学自然观 现代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当代系统自然观 第一讲古代自然观 一、古中国自然观 二、古希腊自然观 三、古印度自然观 四、古代自然观的特点 一、古中国 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后乃有三皇。——《三五历记》 1.元气说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由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的气组成的。这种气就叫“元气”。元气是天地万物之原始,万物皆是由气之聚合而产生,气聚则物生,气散则物亡。气不仅是构成自然界各种事物的基本成分,而且也是构成人体的基本成分。 庄子说:“人之生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 “气者,生之元也”—《淮南子·原道训》 “天地者,元气之所生,万物之祖也”—《白虎通义·天地》 2.阴阳学说 阴阳的区分:阴是有形的、黑暗的、静止的、雌性的、下降的……;阳是无形的、明亮的、运动的、雄性的、上升的……。

人类自然观的历史发展-研究生作业

人类自然观的历史发展 课程名称:自然辩证法概论 上课老师:胡广丽 姓名:朱涛 学号:2012020180 学院:能源学院

人类自然观的历史发展 姓名:朱涛学号:2012020180 任课老师:胡广丽 摘要 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根本看法或总的观点,它既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自然观的形成和发展同自然科学的萌芽、产生与发展有密切的联系[1]。要了解自然观首先要了解自然观的历史与发展。本文依次讲述了了朴素辩证法的自然观、宗教神学的自然观、近代机械论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并指出各阶段自然观的特点及意义。只有理清自然观发展的不同历史形态,对其进行全面深刻地剖析,才能揭示其本质,从而有助于人们树立科学的自然观与发展观。 关键词:自然观;宗教神学;辩证唯物主义

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一种认识和看法。对自然界的看法主要受两个因素的限制:一是受到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二是受到和生产力相应的科学水平的限制。在这两个因素之中,生产力因素是最基本的,因为对自然界的认识要通过科学来实现,而科学的发生和发展是由生产力决定的[2]。它的产生、发展源远流长。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自然观,不同时期人类自然观也不同 一、朴素辩证法自然观 古希腊自然哲学的最初尝试,是想用一种理性的方式取代传统的神秘主义来对自然界中所发生的一切事件做出解释[3]。我们把16世纪以前的科学技术统称为古代科学技术,与之相适应的是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古代朴素辩证自然观认为万物有共同的组成成分,肯定了自然界的物质性和统一性,把精神看作是物质的派生物。古代朴素自然观从整体上对自然界的本质和规律做直观的考察,论述了自然界事物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辩证法,提出了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是世界万物发展变化的内在原因,提供了一幅自然界的总图景。但它也有历史局限:它在直观的基础上,运用理性思维,对自然现象进行笼统的、粗糙的哲学概括。表现出直观性、思辩性和猜测性等历史局限性。 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的基本特点:古代自然观最显著的特点是,从整体上对自然界的本质和规律作直观的考察,勾画了自然界的总画面。它肯定了自然界的物质性和统一性,论述了自然界事物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辩证法,提出了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的思想。这些基本观点在本质上是正确的。具体地说,古代自然观对自然界的认识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力求简单;第二,认为万物的本原是连续性和间断性的物质;第三,整体直观性;第四,富于想象;第五,深信和谐;第六,相信守恒;第七,合乎常识[4]。 古代自然观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概括起来,第一,标志着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已冲破原始神话和宗教的藩篱,开始运用理性思维去探索自然的本质和规律,这是人类在认识自然的道路上的一次巨大进步。第二,意味着哲学与自然科学之间存在着天然的联系:一方面哲学要以对自然界的认识作为自己的重要基础;另一方面自然科学在认识自然界的过程中不可能回避对自然界总的观点的问

浅谈自然观形成与发展

浅谈自然观的形成与发展 信息工程学院 160304270213 归振翔

浅谈自然观形成与发展 自然观是人对自然认知的总和,也就是人们对自然界的看法,对人和自然关系的看法。人们在想自然是什么?人们常常是从经验科学的角度来回答这个问题,多从物理生物化学的层面来解释自然。人类在不同文明阶段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最终都可以追溯到对“自然是什么”问题的解决。然而自然观的认识大体包括人们关于自然界的本源、演化规律、结构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等方面的根本看法。自然观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是不依赖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客观物质世界。唯心主义认为自然界是精神或上帝的产物。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是处在永恒运动、变化、发展中的物质世界;自然界一切现象都是对立统一的,它们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自然界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我国现行的哲学和哲学史出版物,把自然观简单的划分为“朴素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唯心主义的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1] 在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低下,科技水平非常有限,人们的智力水平也不是很高,所以人们的认识能力也比较低。因此,人们对自然界的一些变化既不理解,又无能为力。这不能不引起人们思想上的种种迷茫,往往用虚幻的想象去填补当时经验和知识所无法回答的空白,就出现了许多神话传说。因此,在那个时代,无论是在西方还是在中国,人类所持的自然观都寓于神话或原始宗教之中。神话是远古人类对世界的起源、自然现象以及人类社会生活的初步理解,它以故事和传说的方式世代相传。在西方有《神普》和《荷马史诗》等,在中国则有《山海经》和《淮南子》等。神话或原始宗教的自然观,主张存在着超凡世界,即现实的自然界与超自然的世界的划分。任何神话和原始宗教都主张,既存在着一个包括人和社会的现实的客观自然界,又存在一个各种神和鬼魂居住的超自然世界。相信自然界存在着秩序,而且这种秩序是超自然“实体”干预的结果。在神话和原始宗教那里,自然界不是处于变幻莫测的混沌状态,而是被划分为一些明确的区域,划分为一些行动的范围。其中,每一区域和范围都由一个专门的神来统辖,从而显得井然有序,主张人能够凭借精神力量去调节和控制自然力。这是神话和原始宗教自然观的核心观念,认为人类可以通过祈祷、赞颂、占卜、祭祀、图腾崇拜等复杂的仪式活动,来达到人与神灵的沟通,并借助神力来实现自己的目的。人的力量就在于人与超自然神力恰当联系和合作,人类通过服从自然力的方式达到控制和调节自然的目的。 生活中就处处存在着自然观。在我国苏轼作为宋代多能多产、才华横溢的作家,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天才。他的自然观思想可以看作是对老庄思想的一种传承与

(自然辩证法)1第一章 历史上的科学技术与自然观

第一篇科学技术与自然观 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总的认识的观点。它的形成和发展同人与自然的关系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古代朴素自然观、17—18世纪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19世纪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发展的三种历史形态。20世纪以来相继出现的系统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是对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丰富和发展。 第一章历史上的科学技术与自然观 本章结合科学技术的历史发展过程,阐述自然观发展的各种历史形态及其演替,重点是论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创立的自然科学基础和自然哲学思想渊源、基本观点及其重大意义。 【案例与讨论】 1、原子论思想 自泰勒斯提出“万物缘于水”这个命题以来,自然哲学家们都相继发展了对自然现象进行说明的理论。早期的人们都把自然现象归于某种单一的自然物质,如水、火、气等,这种作法虽然完成了对自然界的统一解释,但并不令人信服。人们都知道,自然界中既有水,也有火。但常言说得好,水火不相容,它们分别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东西,为什么水本质上就是火或者反过来火本质上就是水呢?如此看来,用单一的自然物质作为自然界统一的基础是行不通的。自然界的现象和事物是复杂多样的,将“多”统一为“一”是不大容易的,特别是在现象的层次上,更是不能服人。由于“多”和“一”的矛盾不能解决,科学思想的概念基础不能牢固建立,科学的大发展就不可能。 原子论者留基伯(活跃在公元前440年左右)、德谟克利特(约前460——约前371)是爱奥尼亚人,前者生于米利都,后者生于希腊北部的阿布德拉,他们提出了科学思想史上极为重要的原子论的思想。原子论主张,世界是统一的,自然现象可以得到统一的解释,但统一不是在宏观的层次上进行的,不是将一些自然物归结为另一些自然物,而是将宏观的东西归结为微观的东西,这些微观的东西就是原子。 把一个物体一分为二,它变得更小,但仍然是一个物体,它还可以被一分为二。这个过程是否可以无限的进行下去呢?原子论者说,不能。分割过程进行到最后,必然会有一个极限,这个极限就是原子。所谓原子,在希腊文中的意思就是不可再分割的东西。原子太小,我们看不见,但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由原子构成的,世界的共同基础是原子。 为什么世界上诸种事物会彼此不一样呢?原子论回答说,这是因为组成它们的原子在形状、大小、数量上不一样。这个回答看似平常,但非同一般。我们知道,世界上丰富多彩的事物之所以难于统一,原因在于,它们看起来彼此有质的区别,原子论把这些质的区别还原成一些量上的差异,就使统一的自然界可以用数的科学来描述。我们知道数学在今天对于自然科学是必不可少的,之所以会这样,因为有原子论这样的思想基础。 原子论在希腊时代还只是思辨的产物,主要是一种哲学理论,不是科学理论,原子论者留基伯和德谟克利特本人并不是科学家。但是作为一种杰出的科学思想,原子论有其重要的历史地位。近代科学重新复兴了原子论,并在实验基础上构造了物质世界的原子结构。今天,“原子”不再是一种哲学的思辨,而是一个物理学概念。物质由分子构成,分子由原子构成,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4习题:专题二测评 含解析

专题二测评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柏拉图认为,一个城邦之所以被名之为正义的,那是由于在它之中存在着三个本性上不同的属类,每一个属类从事于它自身的工作;并且,又由于某些其他的由这些属类而来的气质和风度。 材料二由相同身份的人组成政治体系时,公民(城邦组成分子)们自然认为他们大家应该轮流执掌治理的职司(治理的职司主要是致力于被统治者的利益,所以这些义务应该由大众轮流分担,而统治者作 为公民团体中的一员,也附带地获得共同的利益)。这原来是一个合乎自然的制度。……最良好的政体不是一般现存城邦所可实现的,优良的立法家和真实的政治家不应一心想往绝对至善的政体,他还须注意到本邦现实条件而寻求同它相适应的最良好政体。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1)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一中三个属类的“气质和风度”的内涵分别是什么?指出柏拉图认为一个正义的 城邦应该处于什么状态。(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亚里士多德的理想城邦具有哪些特征。从公民在城邦中所扮演的角色看,两则材料有何差异?(4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对城邦体制探索的共同点。(5分) 参考答案(1)内涵:智慧之德;勇敢之德;节制之德。状态:三个等级能够各具其德,各司其事或各守其位。 (2)特征:公民都应参与政治活动,轮流执政;必须以全体公民的共同利益为重;公正平等;适应本城邦现实条件。差异:材料一主张公民之间有等级之分,材料二主张公民之间是平等关系。 (3)共同点:反思雅典民主政治的弊端;探索符合本城邦的政体。 2.柏拉图与孟子是同时期的伟大思想家。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柏拉图认为,个人的灵魂是由理性、意志和欲望三部分组成的,他们分别代表着智慧、勇敢和有节制三种品德,其中理性统领着其它部分。城邦统治者、城邦护卫者和农工商牧分别具备这三种品德。三种天性的和谐一致,就产生了第四种品德,即正义。在这里,代表智慧的、兼具极强思维能力和优秀美德的城邦统治者是哲学王,也叫监国者。 ——石上泉《永远的柏拉图——评<理想国>》材料二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 (1)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柏拉图和孟子所处时代的相似之处。(6分) (2)依据上述材料,概括柏拉图和孟子思想的相似之处,在社会方案的设计上二者的着眼点有何不同?(9分) 思路解析第(1)问,结合柏拉图和孟子生活的时代背景回答即可。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就产生了第四种品德,即正义。在这里,代表智慧的、兼具极强思维能力和优秀美德的城邦统治者是哲学王”、材料二中“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提取相同点;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不难看出柏拉图着重从政治角度思考,孟子着重从经济角度思考。参考答案(1)经济发展,思想文化活跃。 (2)相似之处:强调和谐(或追求理想社会);重视品德;强调统治者的作用。 不同:柏拉图主要着眼于公民的素养(或政治角度);孟子主要着眼于民生(或经济角度)。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荀子有著作传世。他批判地吸收当时一些学派的优点而发展了儒家思想体系,如礼治的内容中包含了法的因素。 大约公元前285年,荀子到齐国稷下学宫游学,打算说服齐相行“胜人之道”。“如是,则国孰敢不为义矣?……贤士愿相国之朝,能士愿相国之官,好利之民莫不愿以齐为归,是一天下也。”公元前266年至公

第一篇1什么是自然观

第一篇1什么是自然观? 2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的基本特点与历史地位是什么? 3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科学基础是什么?4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特点、重大贡献与局限性是什么? 5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确立的自然科学基础是什么? 6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思想是什么? 7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创立的意义是什么? 8系统自然观的基本思想是什么? 9什么是系统?10自然界物质系统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11演化与进化的关系?12如何理解自然界演化的不可逆性? 13有序与无序的关系? 14如何理解自然界进化中的对称与破缺?15自然界演化的自组织机制是什么? 16在自然界的演化中,如何理解进化与退化的关系?17生态危机确立的现实根源是什么? 18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是什么?19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战略是如何提出的? 20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是什么?21如何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第二篇22 科学的定义与性质是什么?23 科学的本质属性是什么?24如何理解科学的划界标准? 25 什么是科学事实?分为几类?97 26科学事实具有哪些特点?98 27科学事实的作用?99 28科学事实到科学定律飞跃的途径?99 29科学定律的特点?99 30科学定律的作用?100 31科学假说及其构成要素?100 32科学假说的特点?100 33科学假说的作用?101 34科学理论及其构成要素?102 35科学理论的特征?102 36科学事实、科学定律、科学假说、科学理论之间的关系?103 37如何评价科学的价值中立说? 38如何评价科学的价值负荷说?39科学的精神是什么? 40 问题在科学认识中的重要性?110 41科学问题的主要来源?110 42科研选题的原则?112 43科学问题的分类?113 44科学观察及其特点?115 45科学观察的基本原则?115 46科学实验的作用?116 47 “观察渗透理论”的主要观点?118 48 如何保证观察的客观性?119 49机遇观察的类型?119 50如何抓住观察领域的机遇?119 51科学假说形成的基本条件?120 52经验定律的基本特征?122 53 经验定律与原理定律的区别?125 54 创造性思维的四个阶段?128 55科学概念与常识概念的区别?133 56用科学理论的语言分析牛顿力学理论并说明其意义。134 57演绎推理的根本特点?136 58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关系?142 59收敛思维和发散思维的区别?143 60 灵感、顿悟、直觉及其关系。144 61如何进行科学理论的简单性评价?153 62证据如何支持科学理论?157 63举例说明否证检验可以排除不必要的假说。159 64判决性检验及其意义?161 65 科学理论的评价与检验为什么是复杂的162?66古典归纳主义的科学发展的累积发展观是怎样的?P165 67逻辑实证主义认为什么情况下可以导致科学的进步?P167 68科学理论发展的否证式发展观及其评价 69科学理论发展的社会历史观及其评价70什么是范式与科学共同体? 第三篇71技术价值及其特点?220 72技术的社会价值包含哪些内容?222 73克隆技术的价值问题分析?227 74评价技术乐观主义与技术悲观主义。233 第四篇 75简述科学技术社会体制化的进程。P256 76如何理解科学技术界的社会分层?P262 77科学技术界的互动形式有哪些?P263 78简述科学技术的实体性组织的种类。P264 79如何理解科学共同体中的“无形学院”?P267 80什么是科学研究中的马太效应?P267 81科学的社会规范与技术的社会规范的区别?P270 82如何理解科学技术与生产的一体化?P273 83如何理解科学技术的社会化?P275 84什么是科学中心转移理论?P279 85如何理解科学发展的不平衡性?P282 86如何保障科学技术在社会中的健康持续的运行?P284 87 简述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对发展模式的影响?P393

如何把握系统自然观

如何把握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对认识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意义和作用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之间的关系: 第一,它们都围绕人与自然界关系的主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它们都坚持人类与自然界、人工自然界和天然自然界、人与生态系统的辩证统一,都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二,它们在研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各有其侧重点:系统自然观为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人工自然观突出并反思了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生态自然观站在人类文明的立场,强调了人与自然界的协调和发展。 第三,它们在研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相互关联:系统自然观通过系统思维方式,为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提供了方法论基础;人工自然观通过突出人的主体性和实践性,为系统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提供了认识论前提;生态自然观通过强调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协调性关系,为系统自然观和人工自然观指明了发展方向和目标。 如何认识生态自然观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 马克思的自然辩证法中的生态自然观,科学地揭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辩证统一关系,对当代中国和谐生态文明的建设具有中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自然辩证法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础,而其中,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当代形态。简单来说,系统自然观是关于自然界存在及演化的观点,人工自然观是人类改造自然界的总的观点,而生态自然观则是人与生态系统辩证关系的总的观点。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是现代生态自然观的直接的理论来源。 生态系统是由人类及其他生命体、非生命体及其所在环境构成的整体,它是自组织的开放系统,具有整体性、动态性、自适应性、自组织性和协调性等特征;人类通过遵守可持续性、共同性和公平性等原则,通过实施节能减排和发展低碳经济,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生态文明,事先人类社会与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人与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仍应以人类为主体,包括改造自然的内容,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和防灾减灾;生态自然界是天然自然界和人工自然界的统一,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目标。 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取得了巨大的进步,这无疑要归功于人类有意识、有计划改造自然的活动。但是由于人类在一定历史时期认识能力的有限性,这就造成了人类活动对于自然界不可预知的影响。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恩格斯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在这里恩格斯强调了在过去的历史中,人类过度的盲目和自信对自然界客观规律的无视已经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这些问题反过来又危及人类自身的生存。 如何理解科学技术一体化的特征 总之, 所谓的科学技术一体化, 并不是指科学与技术的完全融合, 必须在严格区分科学与技术的前提下去谈论科学技术一体化。

自然观与科学发展

自然观与科学发展 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根本看法或者观点。它是从人实践的角度出发考察了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突出人与自然界的对立统一关系。自然观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科学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科学技术的发展也是对自然观的体现,所以说自然观和科学发展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 从原始社会的钻木取火,然后到以蒸汽机为契机开始的工业革命,再到计算机为核心的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每一次革命的进行与发展都是科学技术的飞速攀越。恩格斯讲过:“在从笛卡尔到黑格尔和从霍布斯到费尔巴哈这一长时期内,推动哲学家前进的,决不像他们所想象的那样,只是纯粹思想的力量。恰恰相反,真正推动他们前进的,主要是自然科学和工业的强大而日益迅速的进步”。这从另一个方面阐述了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自然观在不断的进行完善,推陈出新,适应和符合事物发展的基本客观规律。 科学技术是如何让自然观在发生渐渐的改变,适应着整个时代的与时俱进。原始社会里,我们在原始社会里通过实践活动不断积累对外界的感知,不断的进行总结形成了一套对自然认识的科学。渐渐地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分工的出现,使得一大批哲人对过往时间经验以及对自然,客体世界的总结。人们思维的局限性和先验知识的获得使得他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存在局限性,又不能找到足够的后验只是来验证先验的正确性。因而神学和宗教应运而生,尽管这些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但是从另一个层面来说,这也使得科学技术变得更加具有系统性和传承性。近代科学的起源是牛顿的三大“运动定律”和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这使得科学更加具有唯物主义的性质,不同于以往唯心主义的科学,认为神创造了整个世界以及地球是宇宙的中心。这种思维方式的转变使得我们对捷克馆世界的看法发生了改变,自然观是唯物主义自然观,世界万物是在一定条件下形成的,有它自己的发展规律。整个自然观的改变不是个人简简单单的总结,非一成不变的,而是一套系统的,随着时间不断改变体现着外部客观的实践经验总结出来的理论。 那么我们不禁要问自然观又是如何让科学技术在不断的发展呢?正确的自然观使得实践变得更加具有方向性。这种已有知识的指导,让原本多种可能性的发展变得更加具有一定的针对性。一个在自然观影响下正确发展的科学模式更加能解释和发现科学技术的主要特征,也更加有利于深远的科学技术的发展。牛顿的通过对力学的发展,让我们对于自然界有了更加清楚的认识。我们通过科学技术得到发展,让宇宙飞船在引力作用下遨游在地球轨道上,这也是符合唯物主义的自然观。我国的登月计划,也是在遵从唯物主义的前提下,运用积累下的技术和理论进行正确指导使得这项宏伟计划稳步前进。 自然观与科学技术是相辅相成的,相互促进。辩证唯物主义是科学发展的指路明灯,然而科学发展是自然观正确的脚下路。自然观的不断变迁使得科学发展更加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科学技术在体现着唯物主义自然观,深化其内在含义。唯物主义自然观可能局限于科学水平和认识发展,但是只要科学技术在逐步的发展,自然观就会不断的从其中汲取必要的营养,升华其原本可能狭隘的含义,进而产生适应于大自然和社会运作机理的自然观。这里我们应该紧紧抓住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把正确的自然观知识用于实践之中促进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同时在这里科学技术的发展反映自然的我们也应该加以总结形成一套系统的理论。

专题2科学的本质与科学价值第三节

专题2 科学的本质与科学价值 第三节科学价值 科学与价值的关系问题是科学家和哲学家争论至今的一个话题,在科学与价值关系的问题上产生了不 同的流派。在西方,直到20世纪70年代,“科学价值中立说”一直是占统治地位的观念,第二次世界大战 以来,随着核灾难和全球性环境以及高科技伦理问题的日益突出,“科学价值中立说”不断遭到质疑,科学 负荷价值说逐渐成为普遍的观念。马克思恩格斯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揭示了科学的实践基础,指出科学 作为“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是与人及社会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并对人类社会产生巨大的作用。马克思 价值论从实践的观点,从人与科学内在联系的观点,深刻揭示了科学价值的内涵和特征。 一、西方的“科学价值中立说” 近代英国经验主义哲学家休谟( D.HuMe)严格区分了两类命题:第一类是事实陈述,回答的是“是什 么”的问题;第二类是价值陈述,回答的是“该不该”的问题,前者诉诸于理性,后者诉诸于伦理,这两 类命题没有内在的联系,第一类命题不能退出第二类命题,反之亦然。如原子核分裂或聚合(裂变或聚变) 时可以释放出惊人的能量,这可以由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E=mc2给出,这是一个科学命题,但由此我们并 不能得出应不应该使用原子弹或氢弹。休谟认为如果将“事实”与“价值”两者相混淆,必将引起“知识 上的混乱”。由休谟论题引发了人们对科学与价值的深入思考,也由此形成了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都占据主导地位的“科学价值中立说”。 18世纪德国科学家康德发展了休谟的思想,认为科学是关于事实的认识,本身不包含价值的成分,价 值标准只是评价的准则而不是形成理论的方法。20世纪之后,这一思想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德国社会学家 马克思·韦伯(Max Weber)提出了著名的“价值无涉”(Wertfreiheit)观,强调经验科学只能告诉人们事实“是”什么,但决不教导人们“应当”怎么样,后者完全取决于人们自己依据一定的价值取向来选择。从“存在” 无法上升为“应当”。因此,关于客观世界的经验知识的科学必须拒绝承担价值判断的任务,从而保持科学 认识的客观性和中立性。韦伯认为一名科学工作者,在他表明自己的价值判断之时也就是对事实充分理解 的终结之时。20世纪30年代以石里克(M.Schlick)为代表的逻辑实证主义认为:科学是关乎事实的,价值 是关乎目的的;科学是客观的,价值是主观的;科学是追求真理的,价值是追求功利的;科学是理性的, 价值是非理性的;科学是可以进行逻辑分析的,价值是不能进行逻辑分析的,因此,科学与价值是没有任 何联系的,完全对立的两极。科学价值中立说主张科学与价值无涉,科学是纯粹求真的事业,科学不带价 值倾向的、不带感情因素的了解自然界,科学家要坚持客观性和中立性,要“为科学而科学”,在考虑科学问题时对社会采取超然的态度,科学要与政治、伦理等严格区分,以保持其“纯洁”性。 科学价值中立说对科学与价值关系的认识有其合理性和积极意义。认知与评价,事实与价值加以必要 的区分,对具体科学活动是必须的、有益的。科学在于实事求是地反映对象的客观本质和规律,客观真理 性是科学的本质属性,也是科学区别于非科学和伪科学的本质特征之一。只有面向客观事实,立足客观事 实,而不是立足于个人的目的、利益、需要、兴趣、情感、尊严、地位、名誉、偏好,以及宗教信仰、阶 级立场等,才有可能真正达到这一目标。在科学研究中,弄虚作假、马虎轻率、主观臆测、专横固执、迷

自然辩证法 第二讲 科学的发展与自然观的变革

第二讲科学的发展与自然观的变革 第一节古代自然科学和朴素 辩证法的自然观 一、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与自然观 (一)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及其基本特征中国古代主要是指旧石器晚期到中国近代史开始之前的漫长历史。根据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的研究,可以大致把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远古到夏、商、西周时期(从远古到公元前770) 中国古代原始技术和科学知识的萌芽和积累时期 第二阶段:春秋战国到秦汉前(公元前475——公元前221)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奠基时期

第三阶段:秦汉到南北朝(公元前221——公元581)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发展和形成时期 第四阶段:隋唐、宋、金、元时期(581——1368)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高峰时期 第五阶段:明清时期(1368——1840) 中国古代传统科学技术发展逐渐停滞和西方近代科学技术传入时期 ◆特征: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是以实用为基本特征,是一种科学和技术始终未能分离的状态;与古希腊和罗马的科学技术相比,由定理、定律表现出来的理论化的自然科学知识较少,而实用形态的知识较多。

(二)中国古代自然观及其特征 1、原始思维形态的古代自然观 神话和巫术是原始思维的两个基本形态。而中国原始思维自然观的理论形态,主要是:(1)“阴阳学说” (2)“五行说” (3)“八卦说”——乾(天)、坤(地)、震(雷)、巽(风)、坎(水)、离(火)、艮(山)、兑(泽) 2、理性思维形态的古代自然观 二、古希腊科学技术与自然观 (一)古希腊的科学技术成就及其基本特征数学方面;毕达哥拉斯、欧几立得 天文学方面:亚里士多德、托勒密(“地球中心说”) 静力学方面:阿基米德(“物理学之父”)(二)古希腊自然观的演进和基本内容

自然观的发展过程

自然观的发展过程 开放分类:哲学、社会科学、世界观 对自然界的总的看法。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是不依赖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客观物质世界。唯心主义认为自然界是精神或上帝的产物。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是处在永恒运动、变化、发展中的物质世界;自然界一切现象都是对立统一的,它们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自然界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人对自然界认识的基础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 人们对自然界的总的认识。大体包括人们关于自然界的本原、演化规律、结构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等方面的根本看法。自然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认识的基础,因而任何一种系统的哲学必然包含与之相适应的系统的自然观。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不只消极地适应而是积极地作用于自然界。在这一相互作用过程中,人们形成了对自然界本质的认识。因此,自然观既不象唯心主义所说的那样,只是人的思维的自由创造;也不象机械唯物主义所说的,只是思维对自然界的消极反映。构成自然观基础的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只是自然界本身。 任何时代的自然观都是在一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尤其与当时的自然科学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反过来,它又对自然科学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影响。在历史上,最先出现的是神话形态的自然观。进入阶级社会以来,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心主义自然观的对垒日趋明显。唯心主义自然观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唯物主义自然观大体经历了三个大的发展形态。在古代,人们基本上把自然界看作是一个普遍联系、不断运动的整体,由此形成朴素的自然观。近代科学深入自然界的各个细节进行孤立、静止的考察,由此产生形而上学自然观。现代科学则日益广泛地揭示了自然界的各种联系,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发展着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这一科学的自然观对整个自然科学和哲学日益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三种自然观是:古希腊朴素辩证法自然观,17、18世纪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19世纪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20世纪在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础上,总结概括现代科学技术新成就产生的系统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 在历史上,最先出现的是神话形态的自然观。原始人类出于对自然的敬畏,把自然设想成为有意识有目的的力量,这样就形成了一种拟人化的、万物有灵论的自然观。这种自然观虽然包含很多谬误的东西,但与后来的神学自然观不同,它是原始人试图解释自然的一种努力。 一、古代自然科学与朴素辩证法自然观 古希腊还没有系统的、以实验为基础的、近代意义上的自然科学,它的朴素辩证法的自然观是人类历史上自然观的最初形态。古希腊朴素辩证法的自然观认为:自然界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其中没有任何东西是不动的或不变的,而是一切都在运动、变化、产生和消失"。它把自然界当作一个统一的有机体,并且力图"在某种具有固定形体的东西中,在某种特殊的东西中去寻找这个统一"。这种自然观包含在当时关于自然的研究与探索的自然哲学中,尚未建立在科学的实验与分析的基础上,因而这种自然观带有直观、思辨和猜测的性质。它只是直观地勾画了整个自然界的轮廓,不能说明构成自然界总画面的各个细节。 二、17、18世纪自然科学与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 16、17世纪,开始了以实验与理性方法相结合的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特别是牛顿在伽利略、开普勒等人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经典力学体系。牛顿力学正确地反映了宏观物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