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校学生营养状况影响德育教育

在校学生营养状况影响德育教育
在校学生营养状况影响德育教育

在校学生营养状况影响德育教育由于受到我国许多旧饮食习惯的影响,青少年学生缺乏科学营养知识,加上不良生活方式的养成以及家庭学校生活条件限制,我国青少年身体素质的营养状况令人担忧。家庭和学校是学生的两大主要生活场所,而寄宿学生多数时间在学校生活。所以学生的饮食卫生和营养摄入与学校厨房的卫生现状和饮食搭配有密切关系,进而导致学生心情沮丧,烦躁不安,乱扔垃圾甚至发生打架事件。

一、学生营养状况不良主要原因

孩子们的饮食习惯和营养搭配不合理;教师和孩子们营养知识普遍匮乏,尤其是厨房工作人员不能为学生制定合理的营养食谱。

营养知识是指导人们采取健康饮食行为的前提。但是,我国目前营养知识的普及还远远不够,特别在贫困偏远的农村地区,一方面学校和家庭掌握营养知识非常贫乏,另一方面由于受经济条件的制约,很多家庭和学校无法对学生的饮食营养和卫生进行更好的保障。

二、学生营养状况存在问题

1、饮食结构米面为主

绝大多数学生在校期间的主要食品是馒头、面条、米饭和时令蔬菜。包子、馒头、粥、馕是早餐的主要组成部分,面食在学校的早饭中占据大部分比例;在午饭的菜谱中米饭和菜是主角,%的学生午饭以米饭为主,此外还有%的孩子们表示午饭吃的依然是包子、馒头等面食;晚饭以面食和米饭为主,大多数孩子在晚饭中的食物是米饭、馒头和炒菜。

学校食堂以及学生家里的饭菜大多属于就地取材,与当地的农产品种类和季节更迭密切相关,一年四季孩子们周而复始的重复着基本相同的食谱。

2.学生常感觉饥饿

在问及上课时是否会感觉到饥饿时有%的学生表示偶尔会感觉到饥饿,还有%的学生则表示经常饿着肚子在上课,这一比例与上面%的学生经常吃不饱饭存在着必然的联系。此外,孩子们正处于身体快速发育时期,爱动,食物消化较快,并且早、中、晚餐的间隔时间较长也是引发孩子饥饿的重要因素。

3.饮食规律和营养搭配不合理

由于营养知识的匮乏,不健康的饮食行为在我国中小学生中普遍存在,经常不吃早餐的学生大有人在,即使是吃早餐的学生,其营养质量也较差,调研发现有%的学生有时候不吃早饭,经常不吃早饭的学生比例为%,此外还有%的学生则从来不吃早饭。

4.学生饮用水无法得到保障。

在城市中,部分学校已经请专业水处理厂家对学生饮用水进行了净化处理,为学生提

供了安全、卫生的可直接饮用的健康水。但这些学校只占整个中国各类学校总数中很少的一部分,大多数学校还没有进行饮用水深度处理。

5.缺乏适当的锻炼

充足的营养加适当的锻炼是健康的基础,但是当营养匮乏的时候再丰富多样的锻炼又能起到怎样的作用,我们看到的是满脸的菜色和瘦小的身影。

三、学生营养结构不合理的后果

1、影响骨骼发育

专家指出,各种鱼和肉类含有丰富的钙、铁、锌等微量元素,锌、钙及促进这两大元素更易被人体吸收的赖氨酸对正在发育的儿童极为重要,被业界称为核心营养。缺锌的孩子会出现厌食、挑食、反复感冒、智力发育不全等症状;缺钙则可能导致骨骼发育不良、免疫力下降。

2.影响智力发育

儿童学习好不好,智力强不强除了先天的遗传,后天的努力外,同营养学也分不开。如果小学生的饮食搭配合理,营养调剂科学,毫无疑问将有利于小学生的身体健康和智力开发。

因此,孩子的核心营养应从肉食里面摄取,适时适量的在孩子饮食中添加鸡、鱼、肉、蛋等富含营养物质的食物是非常必要的。据统计,3岁以上青少年每天需要吃150克左右的肉,成人每天食用200克左右的肉,才能实现营养的平衡。肉类还提供了很好的矿物质、维生素、脂肪等成分,为人们的体能增加动力,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肉类丰富的B族维生素和容易吸收的铁、锌、铜等微量元素更是必不可少。

3.产生不良影响情绪

科学家经过研究认为,人的喜怒哀乐与平时所吃的食物有密切关系。有的食物会引起人们焦虑、愤怒、悲伤、不满、恐惧、狂躁;而有的食物则能令人愉快、恬静、安宁。他们发现,游牧民之所以骁勇好斗、粗犷、剽悍,与他们长期进食肉类、乳类等食物,并且伴以超量的饮酒有关。而出家人之所以清心寡欲、与世无争,则是由于他们长期食用蔬菜、水果及豆类制品等,其中碳水化合物的含量较高,并且极少饮酒。研究发现,多吃碳水化合物的人比吃其他食物的人会感到更精力充沛和舒畅。这是因为,碳水化合物消耗时,会使大脑中一种类似化学“信使”的5—羟色胺的物质将信号转送到大脑的神经末梢,促使人的心情安宁、愉快,甚至可以减轻疼痛。许多失眠者都有这样的体会,睡前喝一杯热牛奶或糖水,或者吃一二片面包,就可安然入睡。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这些食物可以促使人的大脑产生更多的5—羟色胺。而狂躁抑郁症患者的大脑里却通常都是5—羟色胺不足。美国一些医学家正是根据这些理论,从调整食物构成入手,对症下“药”,有效地治愈了一些精神方面的疑难杂症。

科学家们还发现,水果、粗面、糖制品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对心情沮丧和抑郁症的患者也有良好的治疗效果。经常吃土豆、带麦麸的面包和蔬菜能使人心情愉快。

4.吃零食现象普遍,校园垃圾问题严重

由于早餐米面为主,缺乏足够的蛋白质,餐后血糖迅速升高,但不能维持到中饭时间。不可避免就会产生饥饿感,这就使学生不得不购买零食充饥,校园垃圾问题严重。学校领导常常当做德育问题,但收效甚微。

四、解决学生营养不良问题的对策

1.使用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

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以下简称膳食宝塔)是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核心内容,结合中国居民膳食的实际状况,把平衡膳食的原则转化成各类食物的重量,便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实行,它以图形配文字进行说明,简单实用。

2.让营养专家为孩子们制定膳食营养食谱

解决学生营养不良问题,必须因地制宜,让营养专家为孩子们制定膳食营养食谱。

3.对教师、食堂从业人员加强培训

在小学阶段,就要让孩子们了解必要的营养健康知识十分必要。这就要对教师、食堂从业人员加强培训,教育主管部门加强监管,让学校的厨房真正成为孩子们的成长加油站。

中小学德育教育案例

中小学德育教育案例 中小学德育教育案例(一) 张某,男,9岁,小学二年级学生。单亲家庭,和母亲一起生活。开学一个星期还能正常完成各科作业,但是一周后作业经常少做, 甚至不做;在学校有乱拿其他同学东西的习惯,被发现后不承认。 原因分析 经过和他母亲及其亲属的接触了解到,他的母亲是个简单粗暴的人。离婚后,没有再婚,是靠他妈妈一个人办厂养他的,由于平时厂 里比较忙,根本就没时间管,他是一个人上学、放学,中午自己一个人 在外面吃饭,有时候家人不能及时满足自己的要求,他就开始偷拿其 他同学的东西,被老师发现并进行批评教育后,觉得自己在同学面 前抬不起头来,干脆不愿意去上学,采取有意回避的态度,压抑自己。 个案处理 一、加强与其家庭的联系,说服其家长要尽到做父母的责任,使他摆脱心理困境。 三、给以较多的情感关怀 教育是一项伟大的育人工程。人是具有情感的,所以情感关怀在教育中处于相当重要的位置。学生的过分冷漠实际上是一种精神情 感的失调,教师给以较多的情感关怀,可以收到明显的调节疗治效果。 1.多一些理解沟通的谈话。抽一点儿时间,以平等的姿态,多跟学生谈谈心,能知道学生的心里工正在想些什么,能知道他们最担 心的是什么。不要盛气凌人地训斥学生,多表示一些理解,适当地 给一些点拨,学生心头的那点儿郁结往往就化解了。

2.多一些一视同仁的关心。这些有心理困境的学生,大多非常敏感,自尊心极强,性格内向。如果教师在对学生的态度上厚此薄彼,对他们有些冷淡,他们就会感到强烈的不满。所以教师必须真正了 解每一个学生,对每一个学生都要做到一视同仁,尤其对心理素质 欠佳、单亲家庭的学生,不妨格外表示自己的好感和热情,这并不 是虚伪,这是调控学生心态的需要。 3.多一些宽厚真诚的爱心。心灵过分脆弱、缺少爱的学生大多有点偏执,脾气或许有点“怪”,教师千万不能因此而嫌弃他们,也 不能硬要他们立即把怪脾气改掉。青少年有点儿孩子气是正常的, 每个人的个性千差万别也是正常的。教师如果能以一颗宽厚真诚的 爱心去教育他们,必能便他们走出暂时的心灵阴影,而步入人生灿 烂的阳光地带。 四、在师生间、同学间架起爱的桥梁,使他感受到集体的温暖,恢复心理平衡。 五、我们不能把学生的心理问题当作品德问题来看待。 学生需要爱,教育呼唤爱。爱像一团火,能点燃学生心头的希望之苗;爱像一把钥匙,能打开学生心头的智慧之门;爱是洒满学生心 灵的阳光,能驱散每一片阴坦,照亮每一个角落,融化每一块寒冰。愿每一位教师、家长不光有爱,而且善于爱。 中小学德育教育案例(二) 分析问题: (1)家庭生活情况:父母亲每天很忙,没有多少时间与孩子相处。对孩子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没有严格的要求,造成孩子成绩不好,父母亲对小孩的教育缺乏耐心。 (1)通过交流沟通了解他的内心想法。 经常找他谈心,慢慢走进他,了解他的学习、生活的情况,争取他的好感和信任,一起分析他现在的处境,帮助他解决生活和学习 上遇到的困惑。平时还经常给他单独辅导,帮助他提高学习成绩。

当前中小学德育现状及对策

当前中小学德育教育的现状与思考 中国的德育队伍最庞大,德育口号最响亮,但德育最终变成了一壶烧不开的水。我们国家的教育方针、素质教育的目标要求,都始终把德育放在教育的首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又以较大的篇幅谈到了德育教育的问题“德育为先,育人为本”成为每一个教育工作者耳熟能详的套用语。但在这些冠冕堂皇的提法背后,学校的德育教育却经常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德育被边缘化,有人说现在的德育是“三无”,首先是德育无位,讲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德育无奈,德育是众矢之的,经常被挤压,经常被指责,学生的道德认知与情感脱节,德育很难走进学生的心灵。德育无能,德育很难有一种有效的制衡措施被学生和社会认可,总是把我们推向家长或学生的对立面。 一、德育工作的现状 目前我们学校的德育大多似乎已经变成了扣分的代名词,从进学校大门开始,扣分就一直伴随着学生:进出校门没有带卡会扣分;发型不合乎要求要扣分;校服穿着不配套要扣分;中午不在教室休息要扣分;在教室休息时,大声说话或下棋也要扣分;饮料带进教室要扣分……扣分已经深入到了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不仅让学生高度紧张,同时也让班主任们提心吊胆,生怕哪里一疏忽就被扣分,每周的班

级评比就倒数。总而言之,学生累,老师也累。 我常常想,德育的目的是不是就是让学生紧张,让老师喊累?这样的扣分形式是不是德育的最佳方式?且不说这样繁多的清规戒律是否合理,单是这样动辄扣分的方式又能有多大的成效呢?更何况这些规定的合理性还值得商榷,因而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二、什么是德育? 导致这种有令难行,或令行不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认为,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更多地反思这种现状:为什么学生有抵触心理?是我们的要求太苛刻,还是我们的要求远离了学生的实际?是我们不了解学生,还是学生真的难管?是学生的思想变得太快,还是我们的方式太陈旧?是我们对学生要求得太多,还是学生太过自我?德育是应该做在问题出现之后,还是应该做在学生需要的时候? 德育到底是什么?它是关于人的科学。人是活生生的,是有思想和感情的,那么德育就要改变过去那种以事、以任务为本,把学生作为被改造的客体的模式,改变学生一切服从老师、服从学校的局面,就要给学生主动参与的机会,给学生说话和辩解的机会;就要建构把理解、关心、尊重、自主作为活动准则,以人为本的新型的人性化德育模式。三、德育的功能, 社会生活已经今非昔比,教育环境、教育对象特点的变

小学德育的主要内容

小学德育的主要内容 德育的内容实际上就是道德教育、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的内容。德育的内容应当包括三个主要层次:一是基本道德行为规范的教育;二是公民道德与政治品质的教育;三是较高层次的世界观与人生观、理想教育等。依据这一层次划分,我国小学德育内容的重点具体说应当包括或强调以下几个方面。 1.基本道德和行为规范的教育 基本道德是个体生活的基础性道德要求。基本道德往往是历史上传承下来为人类社会广泛接受的道德规范。 不管时代如何变化,我们总将有着和我们祖先同样的需要。那就是,愉快、勇敢地度过我们的一生,和周围的人友好相处,保持那些指导我们更好成长的品质。这些品质是欢乐、爱、诚实、勇敢、信心,等等。 德育的基础是要教学生学会做人,所以诸如公平、正直、诚实、勇敢、仁爱、热爱劳动、艰苦朴素等应当成为中小学德育的奠基性内容。在基本道德教育方面,我们曾经有过极左的思维,用道德的时代性、阶级性、民族性等等否定道德的历史继承性和全人类的共性。其结果是基本道德情感的消失和起码的道德规范的丧失。极端的例子是“文革”时期,打、砸、抢等犯罪行为反而成为合乎道德的“正义”行动。这一历史教训在今天的德育实际中决不可以轻易忘记。 对学生进行文明行为教育,培养学生文明行为习惯,也是学校德育经常性的重要的内容之一。学生无论在学校、家庭和公共场所,

都应当遵守文明行为规则。文明行为的内容广泛,涉及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看起来似乎是日常小事,但却是一个有教养的人的文化修养和精神内涵的标志或表现。当然,文明行为不只是一个人的行为的外部表现,重要的是这些外部行为应反映出一个人的内部心灵或性格的特征。否则,一些人学会了“彬彬有礼”、衣着讲究,给人一种很有“教养”的印象,但实际上他仍可能是虚伪、狭隘、自私和粗鲁的人。所以文明行为教育应当同个体的精神培育结合起来。 小学生的“学生守则”以及“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是小学生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它是对学生进行文明行为及其他道德品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学校要教育学生坚持不懈地严格地切实地遵照执行。对小学生进行基本道德和行为规范的教育是小学德育内容的重中之重。

小学德育案例分析完整版

小学德育案例分析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小学德育案例分析 一、基本情况 李亚婷是一位四年级的学生,她性格内向,平时不愿意跟同学们打交道。在人面前不拘言笑,上课从不主动举手发言。面对激烈的竞争,同学们的嘲笑她觉得自己这儿也不行,那儿也不如别人,缺乏竞争勇气和承受能力,导致自信心的缺乏。在班里是一个学习困难的学生,一提考试就没精神。如何帮助她增强自信心,走出这个阴影呢? 二、案例分析 1.个人因素 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她性格内向,在人面前不拘言笑,学习习惯不是很好,上课听讲不太认真,容易走神,老师课后布置的预习和复习工作不能有序进行,课外作业也不能及时、认真地完成。长此以往,学习成绩便越来越不理想,每一次考试都很紧张,很担忧,考试对她来说,一次比一次害怕,一次比一次考得差,经历的挫折多了,失败也就多了,便产生了严重的自卑感,过重的心理负担使他不能正确评价自己的能力,一直怀疑自己的优点。即使在成功面前也很验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陷入失败的恶性循环之中。这样严重影响她的身心健康发展。 2.家庭因素 李亚婷的父母文化水平较低,对她的学习不能有力地指导,孩子过重的压力在未能达到父母期望时,便使孩子形成自卑心理,怀疑自己,否定自己,不安、孤独、离群等情感障碍也会随之而来。 3.教师因素

在学校里,如果教师对一些同学尤其是学困生不够了解,关注不多,就容易造成对这些同学的评价偏低。一旦如此,几个月或者几个学期以后,这些同学便逐渐产生失落感,在老师那儿他们得不到适时的表扬和赞美,又会受到同学们的奚落和家长的不满。长此以往便否定了自己的一些行为和想法,慢慢不相信自己的能力与水平,也越来越不自信,此时自卑感就慢慢占了上风。 三、辅导策略 自信的缺失对学生的身心健康、生活、学习都有损害,那么究竟该如何引导学生增强自信,正确地评价自己呢? 1.激励教育,唤起信心。 教育学理论告诉我们,每个学生都是有进步要求的,都希望别人认为自己是一个好学生。我也认为只要孩子智力正常,没有都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都的老师。为了去除李亚婷的畏惧心理,我在课余时间经常有意无意的找她闲谈,让她帮我抱作业本、发作业本,上课时从不公开点名批评她,发现她有所进步及时表扬,在上课时经常用眼神来鼓励她,还经常对同学说:“看,李亚婷今天坐得真端正,听课非常认真!”“李亚婷同学回答问题声音大了,能让我们听得清楚。”“李亚婷同学……”渐渐的,李亚婷开始喜欢和我接近了。一次,我进行课堂巡视时,她主动冲我笑了。 2.家校沟通,促进自信。 李亚婷自信心缺失,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家庭的教育环境与方式。因此,我经常与家长联系,详细地分析了李亚婷在校的表现及其各种原因,共同商量解决孩子不良心理状况的办法,建议家长选择适当的教育方式,要为孩子提供表现自己的机会。让孩子在家做力所能及的事,不管干什么,都要从中发

[小学五年级]小学德育案例分析

小学德育案例分析 长安乡八一小学杨东升 一、基本情况 李亚婷是一位四年级的学生,她性格内向,平时不愿意跟同学们打交道。在人面前不拘言笑,上课从不主动举手发言。面对激烈的竞争,同学们的嘲笑她觉得自己这儿也不行,那儿也不如别人,缺乏竞争勇气和承受能力,导致自信心的缺乏。在班里是一个学习困难的学生,一提考试就没精神。如何帮助她增强自信心,走出这个阴影呢? 二、案例分析 1.个人因素 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她性格内向,在人面前不拘言笑,学习习惯不是很好,上课听讲不太认真,容易走神,老师课后布置的预习和复习工作不能有序进行,课外作业也不能及时、认真地完成。长此以往,学习成绩便越来越不理想,每一次考试都很紧张,很担忧,考试对她来说,一次比一次害怕,一次比一次考得差,经历的挫折多了,失败也就多了,便产生了严重的自卑感,过重的心理负担使他不能正确评价自己的能力,一直怀疑自己的优点。即使在成功面前也很验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陷入失败的恶性循环之中。这样严重影响她的身心健康发展。 2.家庭因素 李亚婷的父母文化水平较低,对她的学习不能有力地指导,孩子过重的压力在未能达到父母期望时,便使孩子形成自卑心理,怀疑自己,否定自己,不安、孤独、离群等情感障碍也会随

之而来。 3.教师因素 在学校里,如果教师对一些同学尤其是学困生不够了解,关注不多,就容易造成对这些同学的评价偏低。一旦如此,几个月或者几个学期以后,这些同学便逐渐产生失落感,在老师那儿他们得不到适时的表扬和赞美,又会受到同学们的奚落和家长的不满。长此以往便否定了自己的一些行为和想法,慢慢不相信自己的能力与水平,也越来越不自信,此时自卑感就慢慢占了上风。 三、辅导策略 自信的缺失对学生的身心健康、生活、学习都有损害,那么究竟该如何引导学生增强自信,正确地评价自己呢? 1.激励教育,唤起信心。 教育学理论告诉我们,每个学生都是有进步要求的,都希望别人认为自己是一个好学生。我也认为只要孩子智力正常,没有都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都的老师。为了去除李亚婷的畏惧心理,我在课余时间经常有意无意的找她闲谈,让她帮我抱作业本、发作业本,上课时从不公开点名批评她,发现她有所进步及时表扬,在上课时经常用眼神来鼓励她,还经常对同学说:“看,李亚婷今天坐得真端正,听课非常认真!”“李亚婷同学回答问题声音大了,能让我们听得清楚。”“李亚婷同学……”渐渐的,李亚婷开始喜欢和我接近了。一次,我进行课堂巡视时,她主动冲我笑了。 2.家校沟通,促进自信。 李亚婷自信心缺失,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家庭的教育环境与方式。因此,我经常与家长联系,详细地分析了李亚婷在校的表

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鸡西教育局专家报告会有感 密山市当壁镇中心学校 张文阁 2013年3月9日鸡西市教育局举办了专家报告会,聆听了北京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专家陆教授对我国当前德育教育形式的剖析,和德育教育重要性紧迫感。体会颇深。 科教兴国,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我国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倡素质教育,而发展教育的希望在少年,他们是初升的太阳,充满朝气和活力,孕育着无限希望。教育的根本不是成绩,人的成长进步才是最重要的。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分析智伯而亡时写道:“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这就突出了德的重要性。所谓“少年若天成,习惯成自然”,可见“德”的培养,更应该从小抓起。小学生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和思想品德逐步形成的时期,由于年龄小、知识少、阅历浅和缺乏社会经验,是非观念模糊,对人对事缺乏明辨能力,具有很强的模仿力,容易接受外界的各种影响,同时又具有极大的可塑性,俗话说得好:嫩枝易弯也易直。因此思想基础打得好坏对小学生的健康成长以至今后一生都有极大的影响,品德教育不仅对学生自身同时对社会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所以品德教育必须从小学生抓起,使其在增长知识中培养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懂道理,会做人。 但是,我国德育现状令人堪忧,很多小学并没有开设思想品德课,或即便开设也被当做“副”科对待,代课老师不予重视,敷衍学生。其他代课老师也常以讲题、补课为由任意占用思想品德课,使本该重要的一门课程完全缺失。而有些学校开设了思想品德课,也有进行道德教育的主题班会等,但这些以直接进行道德教育为目的的学科课程或活动课程,毕竟时间有限,内容上也不足以完成德育工作,这就导致学生德育的不完善。 当前应试教育体系,重视学生知识的积累却忽视品德的培养。现有的教育模式必须尽快改变,素质教育不能空喊口号。韩愈在《师说》中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把“传道”放在了首位。可是我们的学校教育以学生分数论成败,学生以成绩排名次,教师以分数订优劣。学生的学习负担日益加重,学生成了被动学习的机器,没有独立性、思考性、自主性,更别说学生的思想品德受到熏陶感染了。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成绩

[德育教育,小学]关于小学德育教育的思考与探索

关于小学德育教育的思考与探索 一、前言 随着独生子女时代的到来,学校德育已显得不可替代。小学阶段作为基础教育的初始阶段,在这一阶段对小学生开展德育教育已成为社会共认的事实。因此,遵循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而进行有效的德育教育,对提升小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精神面貌以及其他方面的发展尤为重要。 二、我国小学德育教育现状分析 (一)德育内容过于抽象化和理想化 小学教育中现存的德育教育主要问题在于内容太过抽象化和理想化,且德育目标要求过高。因德育教育内容大都是一些大道理,远离了小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操作性不强。且超出这一时段向前向后延伸则是终身德育。德育内容的理想化,导致德育教育与生活的脱节,必须考虑到怎么把德育教育融入到小学生的生活中、活动中和课堂中,以弥补德育教育与小学生实践生活的断裂。 (二)德育方式以说教和灌输为主 小学教师因缺乏对教育形式的充分认识,进行德育教育时,灌输给学生大量理论性知识,榜样师范法、自我教育法较多使用,而品德实践课及情感陶冶则采取。随着人们思想进步,道德形式亦进步了,因世界不断前进,如果家长和教师还落在后面,便无法教育孩子,那么这种目的就毫无意义。 (三)德育教育开展缺少专业师资 教师更多的是关注小学生的智育,把德育与智育分开进行教学,甚至把这两者教育看做是不同教师的职责。所开展的德育教育仅以品德课方式进行教学,难以有效渗透到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导致小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与思想品德教育相脱离。研究还发现小学的德育课缺少专门教授德育的教师,究其原因在于丰富的德育教育研究成果,仅在教育研究者圈子里面循环,而较少与一线教师和其他实际教育工作者联系,教学与学生品格教育撕裂为两个部分、两张皮。 三、创建多元小学德育教育形态 (一)丰富德育教育内容 1.始终遵循以课堂为主阵地的目标 伴随着年级升高,小学生在不同年级对相同德育内容反应不同,所以要特别注意不同年级德育教材内容的选编,将《小学品德课程标准》中德育要求通过分年级的系列德育活动加以落实。对于低年级学生,德育目的在于养成好的习惯;而对于高阶段五、六年级的小学生,

小学德育目标和内容

小学德育目标和内容 一、我国小学德育目标 小学德育目标是教育者依据教育目的,通过德育在儿童品德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和要求,亦即小学德育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小学德育目标是实施小学德育的出发点,也是检验小学德育是否达标的质量标准。它不仅决定了小学德育的内容、形式和方法,而且制约着小学德育的整个过程。 二、小学德育的内容 (一)什么是小学德育内容 小学德育内容是教育者依据小学德育目标所选择的、用以形成儿童品德的社会思想政治原理和道德规范的总和。 (二)小学德育内容的特征 1、阶级性和历史性 2、共同性和继承性 3、稳定性和可变性 (三)确定依据 我国小学德育内容是根据我国教育目的和小学德育目标与任务确定的。 (四)小学德育内容 1、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是人们在祖国土地上长期生活、劳动和奋斗中形成的对祖国的深厚感情。爱国主义教育是指通过学校德育培养起青少年的这种态度,并逐步演化为自身的一种深厚的情感。我国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要内容是:“加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争取实现包括台湾在内的祖国统一,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了解: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各个历史时期的爱国主义也有共性:

建设祖国,发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抗击侵略,保卫主权独立与领土完整。) 小学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 ①帮助儿童从小培养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②帮助儿童初步了解民族和国家两者的内涵以及民族与国家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逐步树立起民族和国家意识。③帮助儿童初步了解我国各民族和社会发展现状,引导儿童自觉地将自己乃至本民族的利益同国家利益结合起来,逐步树立为民族与国家强盛而努力奋斗的精神。④教育儿童在热爱本民族与国家的基础上,正确地理解其他民族与其他国家的利益,逐步树立起尊重、友爱、合作的精神。⑤重视各民族的传统美德教育。 2、理想教育 理想问题是人生价值的一个重要方面,包括社会理想、事业理想、人格理想、生活理想等等。是否具有健康、正确的理想是儿童能否顺利成长与发展的关键。 小学理想教育的内容: ①教育者应充分理解、尊重并正确对待儿童理想的现实性与丰富性。②帮助儿童认识到理想对于人深发展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并对其进行正确引导,逐步提高他们分辨正确理想和错误打算的能力;帮助他们自觉将个人理想与民族和国家利益结合起来,逐步树立起为民族和国家利益而奋斗的远大理想。③教育者应结合传统与现实,培养儿童学习革命光荣传统,并将其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下去。 3、集体主义教育 个人和集体的关系,是道德的基本问题。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品质教育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是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社会成员之间

小学德育案例分析推荐

小学德育案例分析 德育工作在各个学科中都是一项不可忽视的工作。以前我对老师的认识只停留在老师上好课,学生学会知识。以为这样老师就做到尽心尽责了。但当我步入教师这个行业以后才明白,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征、个性、爱好、优点、缺点等。这些都是我们做教师应该去研究的。因为这些远比逼着孩子去背一个单词,多会做一道题更有长远的意义。只有真正解决孩子的心结,这才是老师的成功。 随着经济发展和时代进步,离婚的家庭也与日俱增。单亲孩子的增多,给学校和班级管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家庭是孩子第一课堂,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起着耳孺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人们常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有什么样的家庭环境,就会陶冶出什么样的孩子。”诚然,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教育成长影响何等重要。 一、基本情况 张一凡,10岁,是三年级的学生,是全校出名的老大难。 二、学生的问题行为 上课不专心听讲,常做小动作,注意力不集中;课堂作业、家庭作业拖拉,经常不能按时完成,且作业质量差,错误较多;成绩差,各门功课测试都不及格。 三、辅导策略 1、激励教育,唤起信心 接触中我发现张一凡也是有进步要求的,也希望别人认为自己是一名好学生,他的淘气只是想引起老师的注意。因此我在课余时间经

常有意无意的找他闲谈,上课时从不公开点名批评他,发现他有所进步及时表扬,在上课时经常用眼神来鼓励他,还经常对同学说:“看,张一凡今天坐得真端正,听课非常认真!”“张一凡同学的字写得真漂亮。”“张一凡同学……”渐渐的,张一凡开始喜欢和我接近了。一次,我进行课堂巡视时,他主动冲我笑了。通过努力,张一凡成为了班级的纪律委员,并把班级的纪律管理得井井有条,由全校纪律最差的班级一路直升到全校纪律最好的班级之一。 2.家校沟通,促进自信。 张一凡自信心缺失,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家庭的教育环境与方式。因此,我经常与家长联系,详细地分析了张一凡在校的表现及其各种原因,共同商量解决孩子不良心理状况的办法,让其父亲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责任感,使这个不完整的家庭也承担起教育孩子的重任。还联系到他的母亲,说服她多用一些时间回来看看儿子,多关心他,尽到一个母亲的责任,不要让家庭关系而毁了孩子。经过多次推心置腹的交谈,终于使他们接受了我的建议。由于家庭与学校的共同努力,孩子的心理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开始喜欢学习,成绩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张一凡也从中得到了满足,增强了自信。 3. 尊重孩子,保护孩子的自尊心。 因为家庭里少了和睦温暖,多了训斥和打骂,或是失去了母爱,多了孤独,令张一凡的心灵常觉得自己不如别人,甚至敏感对待周围的人和事,不愿与别人交往,以故意捣乱来排解心中压力以寻求一种心理平衡。面对他的这种状况,我的教育以保护孩子的脆弱易伤

小学班主任德育案例(12篇)

小学班主任德育案例(12篇) 爱是什么?爱是春雨,能让枯萎的小草发芽;爱是太阳,能让坚冰融化;爱是奇迹,能点石成金。爱别人是权利,被人爱是幸福。作为一名教师,爱学生,既是义务,更是责任。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像爱护最宝贵的财富一样爱护儿童对你的信任,只有教师关心学生的尊严,才能使学生通过学习而受到教育。教师对学生的爱要持之以恒,这是每个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 [篇一] 张某,男,9岁,小学二年级学生。单亲家庭,和母亲一齐生活。开学一个星期还能正常完成各科作业,但是一周后作业经常少做,甚至不做;在学校有乱拿其他同学东西的习惯,被发现后不承认。 原因分析 经过和他母亲及其亲属的接触了解到,他的母亲是个简单粗暴的人。离婚后,没有再婚,是靠他妈妈一个人养他的,由于平时比较忙,根本就没时间管,他是一个人上学、放学,中午自己一个人在外面吃饭,有时候家人不能及时满足自己的要求,他就开始偷拿其他同学的东西,被老师发现并进行批评教育后,觉得自己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来,干脆不愿意去上学,采取有意回避的态度,压抑自己。 透过家访,我明白了他不上学的原因是受到心理上的困扰。由于家庭的忽然变故,使他失去原有的心理平衡,变得更加焦虑不安,感到孤立无助,继而逃避,这是一种高度焦虑症状的消极心境。我认识

到这时候家长和老师不闻不问,或批评责骂他,不仅仅不会消除这种不健康的心理,反而会增强这种心理。长此下去,其认识就会片面,心理的闭锁就逾强,最终将导致对任何人都以冷漠的眼光看待,更加孤立自己,直至不可救药。 个案处理 一、加强与其家庭的联系,说服其家长要尽到做父母的职责,使他摆脱心理困境。 我认识到造成他心理不堪重负的原因主要在于家庭,因此,我加强与其家庭联系,让其母亲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职责感,使这个不完整的家庭也承担起教育孩子的重任。我一次一次地用课余时间进行电话访问,做好他母亲的思想工作,期望他承认现实,应对现实,树立起生活的信心。经过多次推心腹的交谈,最后使他们理解了我的推荐。由于家庭与学校共同努力,使孩子的心理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不再逃避,也愿意跟同学们交往,渐渐地回到学校上课了。 二、爱护、尊重学生。其实,学生的心灵是最敏感的,他们能够透过老师对自己的态度来决定老师是否真心爱自己。同时,他们也渴望老师能够时时刻刻关心爱护自己。“罗林塔尔效应”告诉我们:只要教师真心爱学生,并让他们感受到这种爱,他们就能以极大的努力向着教师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真正的关心爱护,不仅仅是生活上“扶贫”,学习上“扶智”,更就应是精神上“扶志”,品行上“被德”,心理上“扶健”。有人说,对学生,能够没有爱,但要尊重。我却以为,尊重就是一种爱,真正的爱不能没有尊重。很难想象,一个无视

德育及其意义

一、“德育”概念界定 一般说来,德育有狭义、广义之分。狭义的德育仅指道德品质教育;广义的德育则泛指依据特定社会要求和德育规律,对受教育者实施有目的、有计划地影响,培养他们特定的政治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活动柜。广义的德育相对于体育、智育而言,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总称,而不是道德教育的简称或正组织教育的代名词。德育包括家庭德育、学习德育、社会德育等形式。 学校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与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社会思想道德影响,并通过受教者品德内部矛盾运动,以使其形成教育者所期待的品德的活动。 二、德育过程的构成要素 德育过程的结构式指德育过程中不同质的各种要素的组合方式。它有一定数量的要素(或成分、组成部分);各要素之间有质的区别;他们在德育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各不相同,彼此以一定方式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有组织的系统。通常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方法四个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 教育者是德育过程的组织者、领导者,是一定社会德育要求和思想道德的体现者,在德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教育者包括直接的和间接的个体教育者和群体教育者。 受教育者包括受教育者个体和群体,他们都是德育的对象。在德育过程中,受教育者既是德育的客体,又是德育的主体。当他作为德

育对象时,他是德育的客体,当他接受德育影响进行自我品德教育和对其他德育对象产生影响时,他成为德育主体。 德育内容是用以形成受教育品德的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和法纪道德规范,是受教育者学习、修养和内在化的客体。学校德育基本内容是根据学校德育目标和学生品德形成发展规律确定的,它具有一定范围和层次。 德育方法是教育者施教传道和受教育者受教修养的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它凭借一定的手段进行。教育者借助一定的德育方法将德育内容作用于受教育者,受教育者借助一定的德育方法来学习、修养、内化德育内容而将其转化为自己的品德。 德育过程中的各要素,通过教育者施教传道和受教育者受教实践的活动而发生一定的联系和相互作用,并在这种矛盾运动中推动教育者的品德发生预期变化。由于这一矛盾的不断产生和解决,才不断将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和法纪道德规范转化未受教育者个体的品德,从而实现德育内容,达到德育目标。这是一定社会思想道德个体化过程和受教育者在思想道德方面社会化或再社会化过程,是社会思想品德继承和创新相统一的过程。 三、德育的意义 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 2、德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 3、德育是学校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保证。

西南大学《学校德育》复习思考题及答案

(0298)《学校德育》复习思考题 一、填空题 1、在近代,我国教育史上用过和等概念以示德育。 2、我国解放以来,在德育概念的表述上表现出的状态。1982年,我国颁布的第一个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大纲,用表述德育概念,反映了比较多的教育工作者的倾向。 3、在外国教育发展史上,比较长的时间内是将德育混同在概念之中。 4、使“德育”这一概念风靡全球者,当是英国学者。他在(1860年)一书中,把教育明显划分为、、。从此,逐渐成为教育世界中一个基本概念和常用术语。 5、德育的进行,需要有三个要素组成活动,即、、三方发生联系,产生矛盾运动。 6、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大陆关于教育和德育主体问题,主要存在着三种观点,即:、、。 7、对德育主体作用的认识,归纳起来看,大体有以下三种不同的态度:、、。 8、一般来说,德育主体的素养结构应由三个基本维度构成,即:、和。 9、教师德育素养的“三个尺度”是指、、的尺度。 10、德育主体素养的提升主要应当通过和两大途径进行。 11、德育主体的自修除了一般在道德、专业和教育上的修养方法之外,还特别应当注意以下三个策略:、、。 12、重视德育是办教育的重要原则。 13、德育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中起着作用。 14、德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中起作用。 15、学校道德教育大体上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即、、、。 16、古代学校德育是指、的学校德育。这是一个、和的德育发展阶段。 17、近代学校德育的主要变化是:、、、。 18、现当代学校德育是指以来的学校德育。这是一个的时代、的时代、的时代。 19、习俗性德育的主要特点是:、、、和。

20、简言之,德育的功能就是。 21、德育的主要功能包括:德育的、和。 22、道德可分为和。 23、个体道德是由、、、、和构成的,是个人在具体的、终身的社会生活中的道德表现方式。 24、学校道德教育具有、、、和等特性。 二、名词解释 1、德育 2、品德 3、德育主体的个人道德修养 4、教师职业道德 5、教育信念 6、教育观念 7、教育技能 8、道德 9、社会道德 10、个体道德 11、课程 12、德育课程 三、问答题(包括简述题和论述题) 1、德育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2、以“美”的尺度要求教师作为德育主体素养的主要内容包括哪些? 3、制定德育任务的依据是什么? 4、我国当前德育的总任务是什么? 5、简述习俗性德育的主要特点。 6、简答当代学校德育的发展趋势。 7、试举例说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德育工作取得的新进展。

小学德育教育案例分析

小学德育教育案例分析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小学德育教育案例分析 钱清镇阳光小学刘根仙 一、基本情况介绍 梅某,男孩,二年级学生,两年前随父母从安徽老家来到这里。安徽人特别重男轻女:什么多子多福啊。由于他是男孩,加上他上面是两个姐姐,梅某自幼在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的百般呵护下长大,深受宠爱,被家人称为“小皇帝”,他要什么就有什么,什么事必须依他。加上离开了家乡,离开了特别宠爱他的爷爷奶奶,他的性格变得倔强,脾气暴躁,情绪不稳定,易冲动,自控能力差,意志较薄弱,一碰到挫折就爱发脾气。上课做小动作,注意力不集中,再加上本来动作就慢,导致作业经常不按时完成,成绩在班上倒数第一。 梅某的爸爸在开出租车,整天忙着生意,妈妈在上十二个小时的班,加上又是个文盲,根本就没有时间照看孩子。一到双休日,孩子就像一匹野马,四处去玩。有时,一天到晚地找不到其人。他的父母这才知道问题的严重性,可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当我与他的家长交谈时,家长无奈地向我诉苦:“这个孩子,我们也不知道如何管教,反正打也不是,骂也不是,只有靠你们老师了。” 二、个案分析 根据梅某同学的种种表现,我初步诊断为:自控力差,意志薄弱,学习习惯不好,行为习惯差,缺乏自信。这一切导致他不爱学习,学习成绩下降,经常无视上课纪律,行为散漫,随意讲话,而且他的这些不良行为还在日趋加剧。在他觉得这很“了不起”,有时,会引起全班同学“哄堂大笑”,在他觉得这是为了引起别人注意。这是因为他离开了老家,得不到以前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的宠爱,现在又被班上同学所排斥,这些情况造成了他对被接纳的需要或满足受到了一定的压抑,使其心理严重失衡,渴求受人关注。因此,他想方设法引起别人的注意。这是由于他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和道德无知所造成的。这也是他行为习惯不良的具体情况。 一个人的意志是用正确的道德观念克服个人不合理的欲望的决定性因素之一。梅某他不能严格地约束自己的行为,注意力经常转移,这是自控能力差的表现。

浅谈小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浅谈小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梨树县郭家店镇第四小学黄旭 小学正处于道德教育的关键时期,必须认真抓好。在教育内容上应反对抽象空洞的说教,强调德育与日常生活相结合,以养成基本的道德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伦理道德。下面,我想从以下几点浅谈我对小学教育中德育教育重要性的看法: 第一,家长的导向作用不容忽视家长是青少年的启蒙教师,也是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家庭教育的方式可以直接透视出青少年在未来成长道路上的成功与否,重视德育教育光喊口号不行,光靠教师在学校的教育更是不行,家长应该积极行动,积极配合学校和教师共同关注孩子的成长,关注孩子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从小事抓起,良好的思想品质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形成的,应从平时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做起,进行道德教育只让孩子背那些条条框框是不行的,只让孩子停留在什么是对、什么是错的表象认识上也不行。孩子从入学开始就应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家长和教师的教育使孩子能够真正认识到为什么是对、为什么是错,而且付诸以行动中才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此外,对于现在的教师也还存有另外一种困惑,那就是小学生在学校上课期间在老师的教育下、在学校的监督下养成了较好的习惯,能够较好的按照行为规范要求自己,但到了假期在家长们溺爱的强攻下逐渐迷失方向“重操旧业”,开学以后教师还得从头再来,如此周而复始的教育虽然

耗尽了教师的大量心血但收效甚微。 第二,学校教育应是教育的主导青少年的德育教育离不开诸多环境和因素,但学校教育对儿童的影响起主导作用。加强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首要任务。小学生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和思想品德逐步形成的时期。由于年龄小、知识少、阅历浅和缺乏社会生活经验,是非观念模糊,对人对事缺乏明辨能力,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很大的模仿性,同时又有很大的可塑性,容易接受外界的各种影响,正如俗话说得:嫩枝易弯也易直。 因此思想基础打得好坏对小学生的健康成长,以至今后一生都有极大的影响,所以必须从小学生抓起,加强对小学生心理健康和道德品质教育,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抵制不健康的消极思想对学生的侵蚀,使他们能够健康成长。如果学校只是知识注重学生“智”的发展而忽略了“德”的重要性,我们培养出来的将会是一批废品,而当今片面地追求升学率,繁重的课业负担,压得学生喘不过气来,学校只为应试,一天到晚有讲不完的课,写不完的作业。只重知识,不重德育,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只是高分低能。上了大学因心理不健康而走向犯罪的例子屡见不鲜。 此外,学校不能简单地以学生学习成绩的优或差来界定学生的好与坏,在评价学生方面仍然要用辩证的方法来综合地衡定。把学习成绩作为一个参考,把智力、情感、态度以及目前提倡的自信、乐观、向上等诸方面因素考虑其中,形成一个综合界定的标准。素质教育提倡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用欣赏的眼光对待学生,学校要用赏识的态度来对待

对小学德育教育的一些思考

对小学德育教育的一些思考 摘要:教育工作者必须要将德育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之中,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针对有效加强小学生德育工作进行研究,分析了现阶段小学德育工作的工作现状,进而探究了有效加强小学德育工作的策略,提高小学德育教育水平。 关键词:小学;德育教育策略 当前,青少年犯罪问题越来越突出。青少年犯罪越来越多地呈现低龄化、暴力化的特点。我们一方面在为这些青少年感到痛惜的同时,不得不思考学校教育的失败。正是因为学校德育教育存在种种不尽如意的地方,无法使学生自小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才使得这些学生在接触到社会不良影响时,很容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因此加强小学德育工作对于减少青少年犯罪问题至关重要。 一、要重视道德模范的作用,将传统说教方式变为言传身教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者的个性、思想、信念及其精神生活的财富是一种能激发每一个受教育者检点自己、反省自己和控制自己的力量。在小学教育阶段,学生的独立人格还未形成,因此教师的一言一行会对学生今后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学生道德教育不需要老师空洞的说教,所需的是教师的亲力亲为,教师的模范作用。举个例子,在教育学生不要乱丢垃圾时,比起空泛的说教、严厉的批评,教师几十年如一日的主动拾捡地上垃圾会更有成效。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加强自身素质,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二、依托学校的教育氛围,为德育教育打下基础 1.这能以班级为单位定期开展文化活动实现德育教育的目的。可在班级内部定期开展文化宣传的活动,例如,黑板报的绘制,优秀班集体的评选,优秀个人小先锋的推举,增强优秀学生代表的宣传感染力量。同时还能通过定期举办不同的德育教育主题,如助人为乐主题、节约资源主题、礼貌待人主题、团队合作主题等不同类别引导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感知。同时建立完善的鼓励机制,保障其趣味性,能够增加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同时还能建立积极的竞争模式,鼓励学生以更加优秀的榜样激励自身的成长。 2.还能通过各种有趣的广告标语和标识广告牌在校园内营造德育教育的轻松氛围。例如,可以在草地上竖起“如果爱我,请不要踩我”的标识牌,在楼梯拐角处设置“上下楼梯靠右行”等提示语。这样能够帮助小学生沉浸在学校的教育氛围中,为德育教育打下良好基础。 三、创新德育方法,注重道德实践 目前小学生身上“言行不一,知行脱节”的现象比较严重,这是学校德育缺乏实效的重要表现,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对学生的道德行为实践重视不够。其实,生活是伦理和道德产生和发展的源泉,若离开生活本身而从某一既定的原则出发来解读现实生活中的道德,就会本末倒置。道德品质的养成重在行动,而不在说教。以往单纯的机械灌输和理性分析式的教育方法往往忽视了学生的实践活动和情感生活,把学生当作道德认知主体而不是实践主体。因此,我们的道德教育要重视生活化和实践化,通过设立场景和角色进入的体验式教育,以多样化的课堂实践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参与到社会生活之中,由学生自主认知、自己感悟、自己抉择,使德育真正存在于学生的实践生活中,以实现学生对道德的真实理解,从而完成道德的内化。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应实现德育的多媒体化和网络化,充分运用现代传媒技术及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陶冶和丰富学生的道德情感,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心

中小学德育目标与内容

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中指出:“中小学教育阶段是青少年儿童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是对他们进行道德情操、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从小学升入初中是学生时期的一个重要转折,他们正处于从少年期向青年期的转化过程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各个相邻学段,既是互相区别,又是互相联系的,它们之间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逐渐过渡的。因此,所谓中小学德育衔接,主要是指小学六年级至初中一年级的德育工作,从目标、内容、方法上能够形成一个有机结合的整体,使之既要体现中小学德育的整体性、系统性、层次性,又要体现连续性和发展性,充分发挥我校“九年一贯制”教育的优势,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一.当前我校中小学德育衔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自建校以来,我校初中和小学的学生就一直在同一个校园里学习、生活。近年来在学校领导的重视下,中小学在德育衔接方面也作出过一些大胆尝试,如组织小学六年级与初中一年级的学生共同参加野外拓展训练(春秋游),共同参观番禺区戒毒所,共同听文明礼仪讲座,联合举办拔河比赛等。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中小学德育工作在目标、内容、方法、途径、管理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脱节现象。这也严重困扰着学校德育工作的持续开展,影响了学校德育工作的整体功效。具体说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小学六年级学生毕业后,一部分到外校就读初中,一部分留在我校就读初中。对于留下来的学生,初中部的老师通常把他们跟外面进来的初一新生混在一起,统一进行考试,并以此作为依据对学生重新分班。这样我校升入初一的学生就打破了过去的“班级”界限,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班级”,一切又从头开始。于是,“心理适应期”被人为形成。 2.初一年级的老师虽然通过与六年级老师进行座谈、对六年级学生进行家访等途径了解学生的情况,但毕竟所获有限,造成对学生的品行,个性,特长,家庭背景情况的掌握磨合期太长,一般需要一个学期才能基本掌握。从而造成了很多可以避免的事情发生。 3.中小学德育处在制定德育工作计划时缺少必要的沟通和协商,常常“各走各的道,各唱各的调”。表面看来大家都扎扎实实、热热闹闹,实际上固步自封、各自为政,没有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4.郭校长提出,我校德育工作的核心内容是培养良好的习惯。但在具体内容和操作上,中小学也是各行其是,缺少良好习惯培养的序列规划。这对“分阶段推进,螺旋式上升”的实施策略和整体效果无疑会大打折扣。 由于我校对中小学德育衔接问题注意不够,往往是因时因势因地因人而异,缺乏一贯性和一致性,造成学生从小学到初中,出现许多不适现象,诸如学习困难,与他人和集体交往不适应,对学校和老师的不适应,对初中教育教学方式的

二年级德育案例分析

二年级德育案例分析 寻乌实验小学赵美玉 二年级徳育案例分析状,真是使老师哭笑不得,有时很影响课堂秩用,但它乂不是一个原则性的东西,二年级徳育案例分析吧,而小学生乂接二连三的來告状.诸如”老师,她碰了我一下老师她把我的作业本丢到地上去了” .等等,使你坐立不安,心烦??你说怎么办? 二年级徳育案例分析班主任认为:处理“告状”的态度与方法: 1°多关心孩子,使他的需要得到满足在学生向教师“告状”时,用目光、表情、身姿等非语言行为表达对报告人的关切,不管他动机是什么,应该让他把话说完, 教师积极地倾听,切忌边倾听边评判。通过倾听,敏锐地分析问题的症结所在。 2。学会宽恕.教师要在教育他们宽以待人的基础上,指导他们进行和谐的人际交往。让学生带着教师指导性意见去处理或者独立地处理事情。如果孩子真的是因为受到了伤害想通过“告状”來解决,最好是鼓励孩子说出门己的感受,教师要安慰他、开导他,帮他明白用“告状”來解决问题,并不是最好的方法,要学会宽恕、谅解。 3o教育孩子学会正确处理争执教师要使他们明白用这种方式是达不到目的的, 反而会失去同学的尊重和信任。对于别人的批评、意见能正确对待,虚心接受;能全面审视自己,既看到自己的长处,又认识自身的不足。 40结合主题队会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队会活动,如“同学眼中的我” “我进步了”,“夸夸我自己”等。活动有助于孩子亲身实践和自我发现,能满足他们的兴趣和爱好,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他们的耐心、坚持、克制、勇于战胜困难等良好意志品质。学生“告状”的本意,可能仅仅是一种情感上的宣泄,或者是说他需要别人注意的一种方式。但如果不加以引导,这些不同程度的心理将在学生以后的生活中逐渐演变成心理疾病,将影响到小学生健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