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业发展史

报业发展史
报业发展史

唐至于清朝中叶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四十字诏书”:

“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一歉疑者,皆明一之。”

进奏院状————最早的官报

是指经由进奏官传发给各藩镇,用来介绍朝廷政事动态和各项消息的材料。

进奏院状的基本特征:

出现于唐玄宗开元年间,流行于唐末唐人称之为进奏院状、状报、邸吏报、朝报、杂报等。

由各地驻京进奏院的官员制作并传发给各自的长官。

内容多为朝廷信息:皇帝的活动、诏旨、官吏的任免、臣僚的奏章以及军政信息等。现存的唐进奏院状唐代的进奏院状,现尚有两份存世,均为唐代归义军进奏院状报的实物。

“开元杂报”

现存最早述及封建官报的文献,是唐代孙樵的《经纬集》中一篇题为《读“开元杂报”》的短文,作于唐宣宗大中五年(公元851年)。在文中记载了开元时期有一种每天条布于宫门之外的朝政简讯的讯息,并把这种朝政简讯的载体称为“开元杂报”。

一、宋代官办的邸报和邸报的发行制度

1、进奏院改组为中央政府的直属机构

公元981年,即宋太宗太平兴国六年,中央政府整顿各州派驻京师的进奏院,建立都进奏院,统一管理各州进奏院的业务活动,由门下省给事中负责领导。

2、定本制度的建立

(1)“判报”

宋朝制度规定,各地官员的章奏及申禀文书均通过进奏院转递,诏敕及中央各官署符牒也都由进奏院颁下,判定该奏疏是否应在进奏院状等传播形式中抄发的权限,则掌握在进奏院的负责官员给事中手里。这一判定工作,在当时被称为“判报”。

(2)“定本”

公元999年,即宋真宗咸平二年,皇帝下诏,令进奏院将所供报状每五日一次抄送枢密院,由枢密院最后批准决定是否向各地抄报。这一被称为“定本”的新闻信息审查制度,此后虽有反复,但持续了七十年。

3、宋代官办邸报的具体内容也基本定型:

一是朝政简报,又称为朝报,每天由门下后省编定,在进奏院公布,也称为进奏院朝报,大多为关于帝王动态、大臣任免升降的消息。

二是明发上谕,即最近皇帝公开发布的诏书。

三是大臣奏章,即臣僚给皇帝的上书。

二、宋代的“小报”和官方对“小报”的查禁

小报是中国古代民间私自抄发的新闻信息传播形式,小报一直受到政府的压制和打击,始终未因统治者的厉禁而根绝。

1、“小报”:是一种以刊载新闻和时事性政治材料为主的不定期的非官方报纸。

2、时间“小报”肇始于北宋,盛行于南宋

3、发行人及消息来源包括邸吏(进奏官)、使臣(地方各州府军郡临时派驻首都的官员)、在省寺监司等政府机关内工作的中下级官员和从事书籍印售工作的“书肆之家”。有所谓的“内探”、“省探”、“衙探”。

4、内容

“今日某人被召”“某人罢去,某人迁除”“朝廷大臣之奏章,台谏之章疏,内外之封事”等政治性材料

5、出版方式

有手写的,也有印刷的,专业化和商品化的程度提高了

6、读者

范围广,有京官,也有地方官和一般的士大夫知识分子,皇室成员和社会上关心朝廷政事的人。

7、小报出现的原因:

(1)政治原因。为统治阶层,官员服务

(2)商业驱使。盈利

(3)技术支持。印刷术发达

(4)社会需求。随着社会发展,人们对信息的需求增加了。

8、“小报”命运——统治者的查禁

一是加强消息来源的管理,对进奏官实行五人联保的监督机制;

二是量刑日益升级,从一般的“听人告捉”、“密切跟捉”,发展为“流二千五百里”

9、对“小报”的评价

小报的出现,开创了我国民办报纸的先河。其时效性、新闻性较强。小报的产生,是中国古代报纸的一个重要进展,但是小报的内容仍然限于朝廷政事,读者也仍属统治阶层,只是官报的一个补充。

一、元代官方的信息传播(1279—1368年)

元朝取消进奏院制度,进奏院状报随之停办。驿传制度:宣使,奏差

二、元代的民间新闻传播媒体“小本”

“小本”由民间私自雕印发卖,内容主要是来自朝廷方面的政事消息。

一、明代官报的抄传和发行制度(1368-1644)

抄传和发行主要通过三个环节:

一是通政司(汇集各类章奏和地方上报的消息)

其次是六科(收集和发布有关的诏旨和章奏)

最后是提塘(抄传诏旨和章奏,经过筛选和复制,形成邸报)

邸报的内容:

皇帝的谕旨,皇帝的起居言行(起居注)和有关皇室的消息,官吏的任免和觐见,臣僚的章奏(篇幅最多),军事信息,社会新闻(女子生髭,各地祥瑞)

三、民间抄报行与抄报人

民间抄报行与抄报人的出现,是明代新闻信息传播活动的一大进步。当时既有提塘官主持的官报房,又有抄报人组织的民办抄报行。

抄报行不仅供应外地官府的邸报,还为京官们抄送邸报,因为明代的京官必须自费订阅邸报。

明代邸报保存至今的,一是《万历邸钞》,现存台北“中央图书馆”二是《天变邸抄》。

四、明王朝对“邸报”抄传活动的限禁

主要是涉及军事、刑狱和朝廷机密等方面的内容限制最严。

一、清代的官报

清代也存在类似明代的官报。其发布方式、发行渠道与明代十分接近,起主要作用的依旧是提塘。官报的内容:宫门抄(皇上起居、召见大臣),上谕,臣僚章奏(多数只列出目录)官报的读者对象:主要是各级政府官员。一般的平头百姓与官报无缘,即使能看到,也往往受到干涉。清初就有禁止“胥役市贩”阅读官报的记载。

二、清代的提塘报房和提塘报房出版的小报

京塘(指各省设在北京的提塘)

省塘(指驻在各省省会的提塘)

主要负责京省之间官文书和官报的抄传工作

提塘小报

所刊载的是提塘官们自行采录的消息,目的在为有关省份的官员们提供更多的朝廷消息。在一般官员的心目中,它被视为正式官报的一种补充。

提塘小报受到当局的限制,往往是出现了以下三种情况:

(1)先于部文到达地方,泄露了司法机密,影响了对获罪官员的惩处。“四川程如丝畏罪自杀案”(雍正五年1727)

(2)刊发了严重不实的消息因不实报道雍正端午游园活动,报人何遇恩、邵南山获斩刑(1726)

(3)刊发了未经六科发抄的章奏乾隆年间“伪传邸钞案”

三、清代的民间报房与京报

最早的民间报房:公慎堂

京报:指北京民间报房所出版的报纸,通称京报。

(1)《京报》的起源

民间抄报人,又称“京报人”,因此“京报”这一名称大约在明末开始出现。之后,“邸报”这一名称逐渐为“京报”所取代。但是,最初“京报”只是邸报的别称而已。驻京提塘官称为“京塘”,京塘抄发的邸报称为“京报”。

(2)《京报》的成熟

《京报》来指称,则始于乾隆年代。《京报》的印制任务由与内府有关系的荣禄堂南纸铺承担,其性质仍然属于官场的情报资料,其内容仍是可以公开的宫门钞、明发谕旨和大臣章奏等。

(3)《京报》的发售与送报人

民办的京报房不仅专司抄报工作,还公开发行销售《京报》。以负贩为生的山东登州人,将过期的《京报》携带到北方去试销,也十分畅销,后成为专职送报人。

近代报业在中国的出现

第一节外国传教士与近代中文报刊的诞生

一、《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的问世

(1)马礼逊与米怜

18世纪末,英国开始采用传教、办学、行医以及出版书报等方法进行文化和意识形态的渗透。1807年,英国伦敦布道会传教士罗伯特·马礼逊,成为伦敦布道会派遣来华传教的第一人。1813年,英国伦敦布道会派遣威廉·米怜来华协助马礼逊工作。

(2)《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的问世

1815年8月5日在马六甲创刊,系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份近代化报刊。米怜作为该刊的创办人,自创刊后一直担任主编。主要撰稿人有麦都思、梁发等。(3)《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的内容及形式

《察世俗每月统记传》,月刊,雕版书本式,是一份宗教宣传性质的期刊,其内容、以“阐发基督教义为根本要务”。附会儒学是其主要宣传策略。

(4)《特选撮要每月纪传》等宗教性报刊的出版

1823年7月,《特选撮要每月纪传》在巴达维亚创刊。

1828年,《天下新闻》在马六甲创刊。

1827至1828年间,《依泾杂说》在澳门出版。

二、《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在中国境内的创刊

(1)普鲁士传教士郭士立

郭士立,一译郭实腊,普鲁士籍传教士,初受荷兰布道会派遣于1824年到暹罗传教,后脱离荷兰布道会,与英国传教士、商人和外交官建立联系,并在1831年间来到中国。郭士立不仅精通中文,能讲普通话及闽粤方言,还十分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与习俗,曾参与走私鸦片等活动。

(2)《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的出现

1833年8月1日,《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在广州创刊,为在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近代中文报刊。《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虽是一份宗教性报刊,但其所刊载的内容已包括宗教、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知识、新闻和杂俎等各个方面,并以时事政治为主。在宣传策略上同《察世俗》。

(3)《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的业务

每期必有一定数量的新闻。

发表《新闻纸略论》(1834年1月),是我国中文报刊上刊载的第一篇新闻学专文。

比较重视贸易活动,后期曾多次刊登中外贸易进出口的物价表。

(4)《各国消息》的创刊

《各国消息》于1838年10月在广州创刊。该刊也是一份中文月刊,每期3至8页不等,连史纸石印,创办人和主编为麦都思,助理编辑为麦都思的女婿奚礼尔。

《各国消息》的办报方针和内容同《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基本相似,只是宗教性的内容已不复存在,主要刊登各国和广州新闻,以及航运消息、物价行情等。

第二节外文报刊的出现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一、《蜜蜂华报》等葡文报刊的率先问世

1822年9月12日,葡萄牙文周刊《蜜蜂华报》(A Abelha da China)创刊,为澳门出版的、也是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家外文报纸。

1824年1月3日,第二份葡萄牙文报纸《澳门报》(Gazeta de Macao)问世。

19世纪30年代后,葡文报刊在澳门成批出现。

二、英文报刊的纷纷出版

19世纪20年代后期,英、美等国人士在广州等地出版了一批英文报刊。

1827年11月8日,第一份英文报纸《广州纪录报》(Canton Register)创刊,由英国鸦片商马地臣出资创办,美国商人伍德为第一任主编。

进入30年代后,英文报刊在广州大批创刊,不仅英国人继续在华办报,美国人也开始加入了办报的行列。

第三节鸦片战争爆发后香港报业的崛起

一、近代报刊在香港的出现

鸦片战争爆发后,近代报刊开始在香港出现。香港报业的发展,也完全以英国为楷模,商业性报刊开始出现并成为报业发展的主流。自1841年至1850年的十年间,香港先后出版过9种英文报刊,其中影响较大、发展较快的都是外国商人按照商业性模式出版的报纸。

1841年5月1日,《香港钞报》(一译《香港公报》,Hongkong Gazette)创刊,为第一份在香港出版的英文报刊。

二、《南京条约》签订后香港报业的初步发展

1842年后,大批英文报刊先后问世,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中国之友》(The Friend of China)、《香港纪录报》(HongKong Register)、《德臣报》(The China Mail)、《孖剌报》(Daily Press)、《香港电讯报》(Hongkong Telegraph)等。

1860年前,《德臣报》、《香港纪录报》和《中国之友》三报鼎立。

三、战后中文报刊在香港的出现

(1)香港中文报刊的出现

《遐迩贯珍》:

1853年创刊,传教士主办。

鸦片战争后出现的第一份中文报刊。

香港出版的第一份中文报刊。

(2)香港中文商业性报纸的出现

中文商业性报纸出现,从英文商业性报纸中孕生。

1857年11月3日,由孖剌报馆创办的《香港船头货价纸》创刊,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份中文商业报纸,1864至1865年前后改名《香港中外新报》。

第三讲外报在华的拓展与垄断

一、广州报业的复苏与上海报业的问世

(1)广州报业的缓慢复苏

1865年,中文《中外新闻七日录》创刊。

(2)上海报业的出现

1850年英文周刊《北华捷报》1864年《字林西报》。

(3)上海中文报刊的出现

1857年1月26日,《六合丛谈》创刊,系外国传教士主办的宗教性刊物,由英国传教士伟烈亚力主编。

(4)上海中文商业性报刊的出现

1861年11月19日,中文商业性报纸《上海新报》创刊,由字林洋行出版。

二、宁波、福州、汉口等各地报业的出现

(1)宁波报业的出现

《中外新报》1854年创刊;

(2)福州报业的出现

1858年10月12日,英文《福州信使报》在福州创刊,由英国人主办。

(3)汉口报业的出现

1866年1月6日,英文《汉口时报》创刊,由美人汤普生(F. W. Thomson)主编。

(4)香港报业的发展

1873年,《中外新报》由国人独立主办。1871年,《中外新闻七日报》

第二节在华外报网的形成与商业性报纸模式的确立

一、以上海为中心的外报网的形成

(1)《申报》的创刊

时间:1872年

创办人:美查(Ernest Major)。

(2)商业性报纸的大发展

三报鼎立:

“申”《申报》

“新”《新闻报》

“沪”《字林沪报》

(3)基督教传教士报刊的新发展

《万国公报》

(4)天主教报刊的出现《汇报》

《圣心报》

(5)外报渐行于内地

从东南沿海逐渐扩展到中原腹地。宗教性报刊仍是在华外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

分。

(6)京津报业的出现与发展

北京:1872年,《中西闻见录》创刊

天津:1886年,中文《时报》和英文《中国时报》

1894年,英文《京津泰晤士报》创刊。

二、《申报》在创新中发展与商业性报纸模式的确立

(1)《申报》在创新中发展

在新闻业务上:将新闻报道工作放在首位;开报纸副刊之先河;加强报纸言论工作。1876年3月30日,发刊我国最早使用白话文和标点符号的《民报》。(2)《申报》出版发行各类期刊

1872年,《瀛寰琐记》创刊。

1877年,《寰瀛画报》创刊,为我国第一种以图画为主的刊物。

1884年,《点石斋画报》创刊,吴友如主编。

(3)商业性报纸模式的确立

新闻时效性观念提高;通讯手段也得到进一步改进和加强;印刷条件日趋先进;新闻编采工作水平进一步提高;报纸的版面编排更加丰富多彩。

第三节外报在华的垄断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一、外报在华垄断及其侵略本质

外人在华办报活动是一种殖民主义文化侵略活动。

二、外报对中国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外报的出版客观上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自然科学知识、各国地理、历史和现状西方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社会制度市场经济、议会政治、出版自由、男女平等、民主法制等思想。外报的实践有助于中国民族报业的发展

新闻业务

新闻管理

新闻人才

第五讲民族报业的勃兴与国人在境外的办报活动

第一节维新变法运动与第一次国人办报高潮

一、维新派报刊的创办

(1)1895年8月17日,《万国公报》(后改名为《中外纪闻》)在北京创刊。1896年1月12日,《强学报》在上海创刊。

(2)《时务报》的出版1896年8月9日在上海创刊。黄遵等宪创办,梁启超任总主笔,汪康年任经理。梁启超与“时务体”

二、第一次国人办报高潮的出现

(1)概说

1897年后,第一次国人办报高潮开始兴起,主流是维新派报刊,主要有:

《国闻报》《知新报》《湘学报》《湘报》

(2)《知新报》1897年2月22日创刊于澳门。康广仁是创办人之一。

(3)《国闻报》1897年10月26日在天津创刊。严复是创办人之一。(4)《湘学报》、《湘报》

《湘学报》于1897年4月22日在长沙创刊。

《湘报》于1898年3月7日在长沙创刊。

创办人有唐才常、谭嗣同等。

(5)其他各类报刊

第一次国人办报高潮中出版的其他报刊有《时务日报》(后改名为《中外日报》)、《游戏报》、《苏报》等。

三、近代新闻立法的有益尝试

1898年8月9日,康有为在上光绪帝《恭谢天恩条陈办报事宜折》时附带上了《请定中国报律折》,提出制定报律问题:“臣查西国律例中,皆有报律一门,可否由臣将其书译出,凡报单中所载,如何为合例,如何为不合例,酌采外国通行之法,参以中国情形,定为中国报律。缮写进呈御览,审定后,即遵依办理。”

第二节清末新闻法制的建设与第二次国人办报高潮

一、从“报禁”开放到近代新闻法制的初步建成

(1)概说

1906年9月清廷宣布实行预备立宪后,新闻立法工作也正式起步。

(2)重要新闻法规:

《大清印刷物件专律》

《报章应守规则》

《报馆暂行条规》

《大清报律》

《钦定宪法大纲》

《电报总局传递新闻电报减收半价章程十条》

《重订收发电报办法及减价章程》

《著作权章程》等。

二、民族报业的复苏与第二次国人办报高潮的出现

(1)概说

“新政”以后,新创办的报刊:

1906年为113种

1907年为110种

1908年为118种

1909年为116种

1910年为136种

1911年为209种。

(2)革命派报刊在国内的出现

1902年12月9日,资产阶级革命派在国内创办的第一份报刊《大陆》在上海创刊。《苏报》(1896年创刊)在1902年后也开始转向革命立场,并逐步发展成为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重要宣传阵地。

(3)“苏报案”的前前后后

时间:1903年5月

起因:《苏报》刊文邹容的《革命军》以及章太炎《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部分内容

结果:6月30日,章太炎等被捕,邹容于翌日自动投案。章太炎被判监禁3年、邹容2年,《苏报》永远停刊。

(4)第二次国人办报高潮中的革命派报刊

资产阶级革命派在国内的两大办报基地:

上海:《中国女报》和于右任主办的《神州日报》、“竖三民”报等。

武汉:《楚报》、《商务报》和《大江报》。

(5)于右任与“竖三民”报

于右任,陕西人,1906年东渡日本并加入中国同盟会,翌年4月回上海从事办报活动,以创办“竖三民”报而闻名:

1909年5月15日创办《民呼日报》,9月8日被查封。

1909年10月3日创办《民吁日报》,11月19日被查封。

1910年10月11日创办《民立报》。

(6)“大江报事件”

《大江报》于1911年7月17日发表时评《亡中国者和平也》(何海鸣撰写)和7月26日发表评论《大乱者救中国之妙药也》(黄侃撰写,署名“奇谈”)。

清政府于8月1日查封《大江报》馆,逮捕詹有悲,何海鸣闻讯后自动投案。但慑于民愤,不得不从轻判处詹、何二人18月徒刑。

(7)白话报刊的出现及其革命倾向

《中国白话报》,1903年12月19日创刊于上海,由林白水主编。

《杭州白话报》,创刊于1901年6月20日。

《安徽俗话报》,1904年3月13日在芜湖创刊,主编是陈独秀。

《京话日报》,1904年8月16日创刊于北京,创办人兼社长是彭翼仲。(8)《大公报》的创刊

1902年6月17日在天津法租界创刊,报头刊有法文报名“L‘Impartial”(意为“无私”)。创办并主持报务的是满族人英华(敛之)。《大公报》宣称其办报宗旨“在开风气,牖民智”。在政治上主张变法维新、保皇立宪。

(9)上海《时报》与《东方杂志》

《时报》是戊戌政变后改良派在国内创办的第一份报纸,1904年6月12日创刊于上海,狄葆贤创办与主持社务。

《东方杂志》1904年3月11日创刊于上海。

(10)立宪派报刊的出现

一是立宪派分子个人创办的报刊,如《政论》月刊、《国风报》、《国民公报》等。

二是立宪团体创办的机关报刊,主要有

上海的《预备立宪公会报》

四川的《蜀报》

贵州的《黔报》和《贵州公报》

广东的《广东自治研究录》等。

(11)清政府官报的出现

1902年,袁世凯率先在天津创办《北洋官报》。

1907年11月5日,宪政编查馆主办的《政治官报》在北京创刊。

三、清末新闻业务的发展

在形式上,大多数报纸已由近代形态的报纸发展成为现代形态的报纸,结束了“报”、“刊”不分的时代。新闻标题出现了大字题和主题、眉题、副题等多行题。在内容上,报纸一般已具备新闻、评论、副刊和广告四大要素。

新闻报道成为报纸的主角。为了提高新闻的时效性,一些报纸对重大的突发事件开始发行“号外”。

评论形式多样。

新闻摄影图片开始被广泛运用。

(1)概说

自1898年至1911年辛亥革命前夕,保皇派在海外创办和控制的报刊有30多家。(2)《清议报》

时间:1898年12月23日

主编:梁启超

办报宗旨:“主持清议、开发民智”

性质:戊戌政变后保皇会在海外办的第一个机关报

(3)《新民丛报》

时间:1902年

主编:梁启超

性质:保皇派报刊,半月刊,仿效西方综合性杂志风格。后来与《民报》展开笔战,遭惨败,不得不于1907年8月悄然停刊。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在境外的办报活动

(1)《中国日报》的创刊

时间:1900年1月创刊于香港

陈少白担任社长兼总编辑。

性质:是兴中会创办的第一份机关报,是最早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报纸(2)留日学生报刊的出现

1900年11月1日,《开智录》创刊,为中国留日学生创办的第一份刊物。

1900年12月6日,《译书汇编》创刊。

1901年5月10日,《国民报》创刊。

(3)留日学生报刊的日趋活跃

1902年12月14日,《游学译编》月刊在东京创刊。

1903年1月29日,《湖北学生界》月刊在东京创刊,后改名为《汉声》。

1903年2月13日,《直说》月刊在东京创刊。

1903年2月17日,《浙江潮》月刊在东京创刊。

1903年4月27日,《江苏》月刊在东京创刊。

(4)《民报》的创刊

时间:1905年11月26日

性质:是中国同盟会机关报,是一份大型时事性政论月刊。

意义:《民报》的创刊,是这一时期革命派报刊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的主要标志。孙中山亲自撰写的该报《发刊辞》中,第一次将其革命主张概括为“三民主义”。

(5)《民报》发起大论战

《民报》率先同最有影响的保皇派报刊《新民丛报》展开论战。

第六讲自由新闻体制从确立到扭曲与民族报业的职业化走向

第一节自由新闻体制的确立与屡遭扭曲

一、中华民国的创建与自由新闻体制的确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等法律、法令的颁行

《中华民国暂行报律》之争

二、袁世凯及各派北洋军阀对自由新闻体制的扭曲宋教仁案

《戒严法》等《报纸条例》《出版法》

第二节民族报业的职业化走向

一、政治性报刊的由盛转衰

“癸丑报灾”:

1913年下半年,袁世凯乘镇压二次革命之余威,大肆迫害与查封革命派及其他异己报纸。据统计,到1913年底,北京只剩下20余家报纸。

二、商业性报刊的空前发展

(1)概说

内因:袁世凯和各派反动军阀的新闻文化专制政策。

外因: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帝国主义列强一时无暇顾及对中国的侵略。

(2)史量才与《申报》

《申报》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是大力开展广告业务;

二是加强报纸发行;

三是加强基础建设、不断更新技术设备。用70万两白银于1918年建起高五层、拥有百余间房间的报馆大楼。

(3)汪汉溪与《新闻报》

1922年率先在报馆内设置无线电收报台,直接抄收外国通讯社电讯,及时译出抢先刊发。开拓广告、加强发行和更新技术设备。

第三节新闻报道业务的加强与名记者的出现

一、新闻报道业务的加强

报纸上消息的比重加大,电讯增多;。纸还刊出时事性插画或定期出版图画附张;。新闻摄影照片越来越多的运用;

二、黄远生等名记者的出现

(1)黄远生:“报界之奇才”

黄远生(1885—1915),被誉为中国新闻通讯的奠基人。在新闻思想方面提出“四能”说。

(2)邵飘萍

邵飘萍(1886—1926),1916年创办新闻编译社。1918年创办大型日报《京报》,并被聘任为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讲师。

(3)其他名记者

林白水,刘少少、徐彬彬,政之、张季鸾等

第七讲通讯社、广播电台及新闻研究与教育事业的发展

第一节新闻通讯社的发展与走向成熟

一、世界上最早的通讯社是创办于1835年的法国哈瓦斯通讯社。

通讯社和商业报刊是一对孪生儿。

二、中国境内出现最早的新闻通讯社

背景:1870年“三社四边”协定

1872年,路透社远东分社在上海的设立。

《字林西报》

《国闻报》

三、国人自办通讯社的出现

1、中兴通讯社(第一家国人自办通讯社)

时间:1904年

地点:广州

创办人:骆侠挺

主要向香港、广州地区的报刊发稿。

1910年,“全国报界促进会”在南京成立,通过了“设立各地通信社案”。2、邵飘萍1915年创建东京通讯社

1918年创建新闻编译社

3、胡政之与国闻通讯社

国闻通讯社,1921年8月由属于皖系军阀势力的浙江督军卢永祥出资创办在上海创立,实际主持社务的是胡政之。

4、张竹平与申时电讯社

申时电讯社于1924年11月在上海创立,创办人是张竹平。

一、第一个无线广播电台的诞生

世界:1920年美国

中国:1922年12月,奥斯邦在上海创办中国无线电公司(Radio Corporation of China)。

二、当局对无线电广播的管制

1923年1月23日首次播音,3月14日被取缔。

1924年8月交通部颁布的《装用广播无线电接收机暂行规则》。

三、国人自办电台的出现

1926年,刘瀚在哈尔滨创建起第一座国人自办的无线电广播电台,10月1日开始正式播音。

第三节新闻学研究与新闻教育事业的出现与初步发展

一、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的成立

创始人:蔡元培,徐宝璜,邵飘萍

1918年10月14日,是中国将新闻作为一门科学进行研究的开端。

二、新闻学论著的出版

1919年12月,徐宝璜的《新闻学》由北京大学出版为中国第一本新闻学专著。邵飘萍的《实际应用新闻学》,白涛的《应用新闻学》,超的《新闻学大纲》,裕泉的《新闻广告学》,国珍的《中国新闻发达史》,公振的《中国报学史》及其翻译的美国开乐凯撰著的《新闻学撮要》等。

三、戈公振与《中国报学史》

戈公振(1890~1935),江苏东台人。所撰《中国报学史》被公认是中国新闻史研究的奠基之作。

四、高等院校新闻学系科的建立与初步发展

1920年间,上海圣约翰大学首先创设报学系科,1924年扩建为报学系。

第八章报业在新文化运动中发展与无产阶级报业的兴起

第一节《新青年》的出版及其社会影响

一、陈独秀和《新青年》

1915年在上海创刊,主编是陈独秀。“民主”和“科学”为旗帜,是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宣传阵地。《新青年》的几位主要编辑和撰稿人: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钱玄同

二、《新青年》对时代的贡献

它诉求科学与民主、解放思想,启蒙了一代代中国人。

第二节新型书报杂志的涌现与“五四”时期的四大副刊

一、新型书报杂志的涌现(小型报)

1918年5月以后,各派政治势力开始活跃起来。一种以小型报纸形式的政治评论性周报应运而生。这种周报属于杂志性质,但每期一张,不必装订,出版和发行都比较灵活方便,可以不失时机地对当前发生的政治事件作出反应。

1.《每周评论》

五四时期最有影响的报纸之一,是小型政治时事评论报纸,4开4版,于1918年12月在北京创刊。由陈独秀负责主编,他和李大钊都是主要撰稿人。1919年8月被北洋军阀政府查禁。以“主张公理,反对强权”为宗旨,以评论政治时事为主要内容。

2.毛泽东与《湘江评论》

是湖南学生联合会刊物,于1919年7月14日创刊,是一张4开4版的周报。刊物“以宣传最新思潮为主旨”,以评论为主,报道时事往往和评论相结合,采用述评的形式。同年8月出至第5号时被湖南军阀张敬尧查封。

3.周恩来与《天津学生联合会报》:

1919年7月12日创刊,天津学生联合会机关报,周恩来主编。该报为对开大报,日报,后改为三日刊。强调把改造中国和改造思想结合起来。周恩来以“飞飞”的笔名发表诸多评论,在读者中影响广泛。读者称赞它为天津的“新曙光”,“全国的学生会报冠”。

二、“五四”时期四大副刊的编辑

1897年11月,上海《字林西报》出版《消闲报》,被视为是中国正式出版副刊的开始。1911年《申报》出版副刊《自由谈》,成为我国出版时间较长、影响较大的副刊。五四之前,副刊的格调不高,文字附庸风雅,内容大多是消闲的低级趣味性质。

1.五四时期四大副刊:

(1)上海《时事新报》的副刊《学灯》:

俞颂华主编《时事新报》副刊《学灯》创刊于1918年。五四以后,加强西方文化和科学知识的介绍,积极宣传新思潮。1929年5月《学灯》终刊。

(2)北京《晨报》的《晨报副刊》:

《晨报》第7版经过李大钊的改革,成为积极参加新文化运动、传播社会主义思潮的新园地。1921年第7 版改成4 开4 版的单张出版,刊名《晨报副刊》,由孙伏园主编,注重介绍新知识、新思潮,提倡新文艺。鲁迅撰稿支持,共计发表了50余篇作品﹐包括小说《阿Q正传》。至1928年6月终刊。

(3)上海《民国日报》的《觉悟》副刊

由国民党员邵力子在1919年创办。大力宣扬反封建的民族主义思想,并开始介绍社会主义思潮。1920年中共上海发起组成立后,在邵力子、陈望道等的主持下,变成了宣传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一个阵地。1925年邵力子离开,《觉悟》也日趋反动,不为读者所重视了

(4)《京报副刊》:

孙伏园主编,1924年12月5日创刊。宣传反帝反封建思想,支持群众爱国运动,提倡新文化。一大批进步作家为该刊撰稿。1926年4月停刊。

著名副刊编辑孙伏园的编辑思想与实践:

a.认为一张成功的副刊,必须具备知识性、思想性和娱乐性。

b.不仅与各类作家有广泛联系,而且有鉴赏能力,善于发现作家的所长。

c.大力提倡短篇创作,竭诚提携新进作家。

d.不仅会写稿,会编稿,而且会拉稿。

2.五四时期进步副刊的特色:

a.宣扬民主与科学思想,传播社会主义新思潮。

b.刊登短小政论和犀利杂文,联系实际,爱憎分明。

c.强调文化娱乐性。

d.注重知识性,内容丰富、题材多样、短小生动,很吸引人。

第三节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兴起

2、青年团报刊的创办

《先驱》半月刊:第一份团中央机关报恽代英与《中国青年》

3、工人报刊的创办

上海《劳动周刊》、北京《工人周刊》等

4、其他群众性报刊

农民报刊学生报刊妇女报刊

二、国共合作报刊等党在宣传战线上的同盟军的形成

《中国农民》月刊、《农民运动》周刊各地《民国日报》、

《京报》等北洋军阀统治区报刊转向进步

邵飘萍《京报》的转变

五卅运动中的进步报刊

第三编第九讲新闻统制的建立与国民党新闻事业的发展

一、国民党新闻统制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1)1928年“以党治报”方针

(2)法西斯主义新闻观的引入

“国家至上”“国民”、“国家”、“民族”

(3)新闻统制方针的确立

所谓新闻统制,就是“一方面要希望自己的新闻宣传发生有力的表现,一方面要应付反党反宣传的新闻”,二者之间要通盘考虑,党内外间密切联络,以求脉络贯通,统一宣传。

(4)《出版法》的出台

1930年,国民政府公布《出版法》。

(5)新闻检查制度的建立

1932年起,国民党当局颁布了一系列有关新闻检查的法令,将出版后审查制度改为出版前检查制度。

(6)广播法规的制定与颁行

1936年,成立中央广播事业指导委员会,陈果夫为主任委员。

(7)新闻统制政策在战时的发展

1939年,开展一个党、一个主义、一个领袖的宣传,不能“鼓吹超越民族之理想与损害国家绝对性之言论”。

(8)颁布《新闻记者法》

1943年2月15日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门管制新闻记者的法律《新闻记者法》,后又颁布《新闻记者法施行细则》,但未正式施行。

(9)新闻统制制度在战后的变化

“除奸”《管理收复区报纸、通讯社、杂志、电影、广播事业暂行办法》

二、国民党新闻事业网的迅速建成

(1)以《中央日报》为中心的党报网

《中央日报》:1929年2月1日在南京正式出版,成为国民党中央机关报。

党报系统的构成:

中央机关报(南京《中央日报》)

中央直辖党报(北平《华北日报》、《武汉日报》等)

省级党部机关报(上海《民国日报》等〉

地市县级党部机关报

《中央日报》的改组:1932年,社长程沧波推行社长负责制,提出“经理部要充分营业化、编辑部要充分学术化、整个事业要制度化、效率化”的改组方针。(2)以“中央通讯社”为中心的新闻通讯事业网

中央通讯社,1924年4月在广州创建,1927年5月初由广州迁到南京,直属国民党中央党部管辖。

中央通讯社的改组

1932年5月,“中央社”进行改组整顿,萧同兹担任社长并提出“工作专业化”、“业务社会化”、“经营企业化”3条办社方针。自1932年7月开始,中央通讯社先后与英国路透社、美国美联社、法国哈瓦斯社、苏联塔斯社订立交换新闻条约

(3)以中央广播电台为中心的新闻广播网1928年2月陈果夫等提议筹办,徐

恩曾担任具体筹建事务工作并成为首任社长。

中央广播电台的扩建与“中广处”的建立:1932年5月新台建成,成为当时亚洲发射功率最大的电台。11月12日起,该台正式以“中央广播电台”——为呼号向国内外广播。

1936年1月,国民党中央广播无线电台管理处被改组为中央广播事业管理处。3月,中央广播事业指导委员会成立,陈果夫任主任委员。

三、国民党新闻事业网的由盛转衰

(1)抗日战争时期新闻事业迁往内地

南京《中央日报》出至1937年12月13日停刊后不久,该报的长沙版于1938年1月10日出版,编号与南京版相衔接。同年9月1日,《中央日报》重庆版发刊。中央广播电台于1938年3月10日在重庆恢复播音。

(2)报业的集团化倾向

《中央日报》至抗战胜利时已建立起一个庞大的《中央日报》报团,为当时中国规模最大的报业集团。

(3)战时军队报刊的大力发展

由于战争的需要,国民党还大力发展军队报刊,使军队报刊成为国民党党营新闻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三大军报系统:《扫荡报》、《阵中日报》和《扫荡简报》。

(5)国民党新闻事业的全面失败

1949年,《中央日报》、中央通讯社和中央广播电台等一批新闻媒体迁往台湾,还有一些新闻媒体迁往香港。

第三编第十讲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的发展、成熟与全面胜利第一节中国共产党新闻体系的建立通讯社,党报,电台

一、通讯社:从“红中社”到“新华社”

1、红中社的诞生

1931年11月7日在江西瑞金诞生,全名红色中华通讯社。

2、新华通讯社的独立发展

1939年初,党中央决定将新华社与《新中华报》分开,从此,结束了“报”、“社”一家的历史。

毛泽东为新华社撰写的军事报道与评论:

消息:《中原我军占领南阳》、《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评论:《中国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将革命进行到底》、《评战犯求和》、《丢掉幻想,准备斗争》、《别了,司徒雷登》

二、中国共产党的政府机关报:从《红色中华》到《新中华报》到《解放日报》到《人民日报》

1、《红色中华》——苏区中央政府机关报

1931年12月11日,“红中社”主办的《红色中华》报在江西瑞金创刊。瞿秋白任主编。

2、《新中华报》

1939年2月7日,《新中华报》改组为中共中央机关报。

《共产党人》、《八路军军政杂志》、《中国青年》、《中国妇女》、《中国工人》、《中

国文化》、《边区群众报》等出版,形成了一个以中共中央机关报《新中华报》为中心的报刊系统。

3、《解放日报》的创刊

1941年5月16日,由《新中华报》改组而成的《解放日报》创刊。该报是在革命根据地出版的第一个大型的、每日出版的中共中央机关报,也是抗日战争时期及解放战争初期革命根据地影响最大的报纸。

延安整风期间《解放日报》的改版

1942年2月初,毛泽东在延安先后作了《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的重要报告,揭开了整风运动的序幕。

1942年3月31日,《解放日报》召开改版座谈会,毛泽东出席。

1942年4月1日,《解放日报》实行改版,发表改版社论《致读者》,论述了党报的党性、群众性、战斗性及组织性(指导性)原则。

《解放日报》发表了一系列关于新闻工作的重要文件、社论和理论文章,如《解放日报》社论《致读者》、《党与党报》、《本报创刊一百期》,胡乔木的《报纸是人民的教科书》,陆定一的《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等等。

附:《新华日报》

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的办报活动,《新华日报》,1938年1月11日在汉口创刊。

三、广播电台:从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的诞生:1940年12月30日,延安新华广播电台首次开播,

第二节从反“客里空”运动到党的城市新闻工作方针的提出

一、土改宣传报道中的右的倾向

土地改革运动在解放区全面展开后,由于在土改运动初期实际工作中一度出现右的倾向,土改宣传报道也犯了不少右倾错误。

二、反“客里空”运动

客里空这个虚构的文学典型人物,出自前苏联作家考涅楚克的话剧《前线》。其人的特点是,作为一个记者,他能坐在屋子里把不存在的事情编成新闻,并且活龙活现。从那时起,“客里空”就成了世界各地写假报道的记者及假新闻的代名词。

三、毛泽东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

1948年4月2日,毛泽东接见了《晋绥日报》编辑部人员并作重要谈话,对包括《晋绥日报》在内的解放区新闻工作中经历的“左”、“右”两条战线的斗争作了全面总结,还精辟地阐述了无产阶级党报理论的几个基本问题。

四、中国共产党关于城市新闻工作方针的指示

1948年8月15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发布《关于城市党报方针的指示》,提出了关于城市党报工作的三大注意事项。1949年3月,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代表党中央作了报告,强调城市新闻工作要“围绕着生产建设这一个中心工作并为这个中心工作服务”。

五、刘少奇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

1948年9、10月间,中共中央在西柏坡举办由人民日报社、新华社华北总分社的部分记者参加的学习班。10月2日,刘少奇亲自去学习班作长篇讲话,表达了党中央对新闻工作的重视,为新闻工作者适应新的形势、完成新的任务提出了明确的努力方向。一是深刻阐明了新闻工作的作用与任务;二是提出了党和

人民的新闻工作者必备的四个条件。

六、清理、接管旧有新闻事业的原则与措施

1948年11月8日,中共中央颁布了《关于新解放城市中中外报刊通讯社处理办法的决定》,指出:“报纸刊物与通讯社是一定的阶级、党派与社会团体进行阶级斗争的一种工具,不是生产事业,故对于私营报纸、刊物与通讯社,一般地不能采取对私营工商业同样的政策”。

第十一讲新闻统制下民营新闻事业的艰难发展

第一节民营新闻事业的发展与报业托拉斯计划的流产

一、民营新闻事业的发展

(1)历史背景:良好的经济条件言论出版自由

(2)民营报刊、通讯社发展概述:数量增加,规模扩大,设备改善,新闻业务改进,

《新闻报》

《时报》

天津的《大公报》

(3)《大公报》新记公司

1926年9月1日,《大公报》复刊,由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3人组成的新记公司接办。复刊号发表《本社同人之旨趣》一文,提出“不党、不私、不卖、不盲”的办报方针。

(4)民营广播电台发展概述

时间:20年代末30年代初

地点:上海居多

三大类型:

商业性广播电台

教育性广播电台

宗教性广播电台

二、报业托拉斯计划的出现与流产

(1)概述史良才《申报》兼并《新闻报》未遂张竹平主持的四社被收买事件(2)《申报》兼并《新闻报》事件

1929年1月初,史量才同福开森达成接盘《新闻报》的协议,但派人前往办理接受事宜时遭抵制。最后,在强大的政治压力下,史量才不得不作出让步,退出了部分股票,并答应不干预《新闻报》的编务,仍由汪伯奇、汪仲韦兄弟全权主持。史量才在中国建立报业托拉斯的理想彻底破产。

(3)张竹平主持的四社被收买事件

张竹平自1926年起先后创建或参股上海《时事新报》、申时电讯社(申时通讯社)、英文《大陆报》、《大晚报》,1932年后将上述三报一社合并,成立四社联合办事处。最后,国民党大财阀孔祥熙强行收买四社。

第二节抗日战争爆发后民营新闻事业的发展与变化

一、“九·一八”后民营新闻事业的抗日民主取向

(1)概述宣传抗日、救亡、民主

(2)邹韬奋与《生活》周刊

邹韬奋自1926年接办《生活》周刊起,终生从事新闻事业。《生活》周刊,1925年10月11日在上海创刊,系职业指导与职工修养类刊物,1926年10月后由邹韬奋接办,锐意改革,成为著名时政类刊物,九一八坚持抗日民主立场,屡遭迫害,1933年12月停刊。

(3)邹韬奋与《萍踪寄语》、《萍踪忆语》

1933年7月至1935年8月,邹韬奋在海外流亡,撰写并在国内刊物上发表了大量考察各国现状的通讯作品,后结集为《萍踪寄语》、《萍踪忆语》。(4)邹韬奋与《大众生活》

《大众生活》周刊,1935年11月16日在上海创刊,每期销数达20万份。至1936年2月29日出满16期后被迫停刊。后韬奋流亡香港。此时,韬奋已经接受并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

(5)邹韬奋与《生活日报》、《生活星期刊》

《生活日报》,1936年6月7日在香港创刊,至7月31日拟迁上海未果而停刊。《生活日报星期增刊》于1936年8月23日起改名《生活星期刊》在上海发行,12月停刊。

(6)《新生》周刊事件

《新生》周刊,1934年2月10日创刊,杜重远创办,继承《生活》周刊的办刊宗旨与风格。1935年5月因发表《闲话皇帝》一文而引发起一场中日纠纷。《新生》被封,杜重远被判入狱,史称“新生”事件。

(7)上海出版的其他抗日民主报刊

《永生》周刊,1936年3月7日创刊;

《世界知识》,1934年2月创刊;

《救亡情报》,1936年5月6日创刊;

《学生报道》,1937年1月1日创刊。

(8)其他地区出版的其他抗日民主报刊《西北文化日报》《解放日报》

(9)《申报》等资产阶级商业性报纸的转向进步

“九一八”后,《申报》一改保守的政治态度,转向进步,积极参与抗日救亡运动,并开始进行《申报》的改革工作,抓住“时评”为“龙头”,设立《业余周刊》、《妇女园地》等专副刊,改革副刊《自由谈》,办起了《申报月刊》、《申报年鉴》、《申报》流通图书馆、《申报》新闻函授学校等。

(10)史量才之死

由于《申报》积极主张抗战,反对内战和国民党的独裁专制,遭致国民党当局的嫉恨。1934年11月13日,史量才被国民党特务暗杀。

(11)《立报》:小报型式、大报风格

《立报》,1935年9月20日在上海创刊,成舍我创办,小报型式、大报风格。在抗日救亡运动中以“对外争取国家独立,驱除敌寇;对内督促政治民主,严惩贪污”为言论方针。

(12)其他报纸《新闻报》《时事新报》《大公报》

二、战时民营新闻事业在内地的发展

(1)概述

1937年抗战爆发后,民营新闻事业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东南等沿海地区的民营报刊被迫向内地转移,使内地的民营报刊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与壮大。

(2)上海:抗战宣传的第一个中心

抗战一开始,上海作为国统区新闻事业的中心,立刻成为中国抗日新闻宣传的中心。

一批抗日报刊纷纷出版,其中比较著名的有《抗战》三日刊、《救亡日报》、《文化战线》、《战时妇女》、《救亡周刊》、《战时联合旬刊》等。

(3)《抗战三日刊》

邹韬奋创办的著名抗日报刊,1937年8月19日在上海创刊,同时出版6天一期的《抗战画报》。迫于租界当局的压力,《抗战》自9月9日出版的第7号至第28号改名为《抵抗》。上海沦陷后迁武汉出版

(4)《救亡日报》

1937年8月24日创刊,是上海市文化界救亡协会的机关报,由国、共两党合作创办。1937年11月21日上海沦陷后停刊并迁往内地。

(5)武汉:抗战宣传的第二个中心

1937年11月后,武汉成为中国抗日的军事、政治中心。大批民营报刊迁至武汉,使武汉成为国统区第二个抗日新闻宣传中心。邹韬奋主办的《抗战》三日刊自12月16日起迁至汉口出版。

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于1938年3月在汉口正式成立,是在1937年11月8日在上海宣告成立的中国青年记者协会的基础上办起来的,范长江等发起,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闻界统一战线组织。1938年9月,范长江以“青记”骨干为基础,在汉口筹办合作社性质的通讯社——国际新闻社(简称“国新社”),同年10月20日在长沙正式建社并对外发稿,11月在桂林成立总社。

(6)重庆:抗战宣传的第三个中心

1938年10月武汉失守后,重庆成为国统区第三个抗日新闻宣传的中心,鼎盛时仅日报就达22家。

南京的《新民报》、上海的《时事新报》、天津的《大公报》、《益世报》、北平的《世界日报》等都迁渝出版。

《全民抗战》自10月15日起改为5日刊在重庆出版,后改为周刊,1941年2月22日出至第157期被封。

还有原有的日报有《新蜀报》、《西南日报》、《商务日报》、《国民公报》等。

(7)其他地区的抗战宣传活动

广西桂林也成为内迁报刊的聚集地,有“文化城”之称。

比较重要的抗日民主报刊有:《救亡日报》、《国民公论》、《力报》、《大公报》等。

比较重要的通讯社有:国际新闻社(“国新社”)、中央通讯社桂林分社、西南新闻社、战时新闻社和中国工商新闻社等。

三、战后民营新闻事业:繁荣、受挫与分化

(1)概述创刊迁回原地复刊在内地继续出版分版

(2)“拒检运动”等争取新闻自由的斗争

国统区新闻界抓住一切有利时机,掀起了一次又一次争取新闻自由的浪潮。1945年8、9月间发生的“拒检运动”是当时声势最大的一场争取新闻出版自由的斗争。

8月7日,重庆国讯书店自行出版《延安归来》一书,揭开了“拒检运动”的序幕。之后,重庆16家杂志社于8月17日正式发表“拒检”的联合声明,宣布自9月1日起一致不再送检。拒检声明一发表,得到了各界的支持与响应。重

语文发展史作业

作业一:选题:胡适文言教学与当代文言教学的误区

作业三:小论文 胡适文言教学法与当代文言教学的误区 蒲沛君 西南大学文学院,重庆 400715 摘要:时至今日语文发展已有百年历史,然而文言教学仍然是语文教学的一大难点。但我们也并非无律可循,早在1915年胡适发表的《如何可使吾国文言易于教授》就提出了文言教学中实施有效的教学方法,但是当代文言教学却误解了胡适先生,认为这是文言内容的选择。从而使得文言教学在内容上存在几个误区。 关键词:胡适、文言文、教学法、误区 Misunderstanding of classical Chinese teaching method and Hu Shi contemporaryclassical Chinese Teaching Pu Peijun The College of Southwestern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 Abstract: today, the Chinese has hundreds years of history, but the classical Chinese teaching is still a difficulty in Chinese teaching. But we are not without law to follow, first published in 1915 Hu Shi's "how to make our Chinese languageeasily taught" put forward the implementation of effective teaching method inclassical Chinese teaching, but the contemporary classical Chinese teaching but misunderstood Mr. Hu Shi, think this is the classical content selection. So there are some misconceptions in classical Chinese teaching content. Keywords: Hu Shi, classical Chinese, teaching method, error 文言是中国文化历史长河的一大瑰宝,它是一种生生不息的语言。几千年过去了仍然活跃在语文教学的舞台上和我们的生活中,但是对于现代的学生来说却是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树人,但怕作文。文言文成为了学生学习的一大难点,同时也成为了教师教学的难点。但是我们并不是无教法可依,胡适先生对国文教学提出的问题,其中涉及文言教学的有很多处,很多方法被我们沿用至今,特别是他在1915年发表的《如何可使吾国文言易于教授》提出了文言教学方法的关键,他认为: (1)历来文言文教授在教法上的四大弊端:一是“以为徒事朗诵,可得字义”,忽视了译释字义的重要;二是教者不懂文字学,不知推究字源;三是忽视文法探讨;四是不讲究句读、标点,致使文法不易解,字义不易定; (2)文言文教法上应当与教外国文字略相似,“须用翻译之法”; (3)应当重视字源学的教学,重视文法分析; (4)教文言文应当重视句读和标点。 文言之教学在于翻译,将文言翻译成白话文,在某种意义上他的目的在于推崇白话文,但确实是为我们的文言教学提供了有效的教学方法。这样使得文言更加贴学生的生活,有一

《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形成性考核册作业、综合练习-答案答案

《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形成性考核册作业、综合练习答案答案 作业1 一、名词解释: 1、人文科学------通常被说成是“人文学”,指关于人的本身的学说或者理论体系,是对人的存在、本质、价值和发展等问题以及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进行探索的学问。 2、社会科学------是以人类的经济活动、政治活动、精神文化活动等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旨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 3、人文社会科学------就是以人的社会存在为研究对象,以揭示人的本质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为目的的科学。 二、填空题: 1、人类社会自然界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 2、人人类; 3、自然科学;4孕育奠基生成展期拓展反思;5、研究对象研究主体;6、阶级社会;7、社会管理社会决策咨询 8、物质精神精神文明;9、物质载体各种制度、风俗;10、周密调查科学分析;11、情感激发定量研究技术分析12、复杂性模糊性定量分析;13、非逻辑性综合性有意识的活动;1 4、分层抽样整群抽样 1 5、观察法。 三、选择题: 1、C 2、A 3、C 4、B 5、B 6、D 7、B 8、A 9、D 10、B 四、简答题: 1、答: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共同点是:(1)都是人类对客观存在的认识过程;(2)都是一种理论知识体系;(3)都是创造性的社会活动;(4)都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实践性力量。 2、答: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比具有的特征有:(1)具有某种阶级倾向性;(2)具有一定的民族性;(3)具有时代性。 3、人文社会科学社会功能的实现,需要下列特殊的条件:(1)人文社会科学家要把自己的研究活动自学地与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2)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在应用于社会实际时,要具有较为充分的自主性,尽量减少来自于政治、经济、文化的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或干预;(3)要尽量提高人文社会科学的预见性,减少人们对它的怀疑。 五、论述题: 1、参考观点: (1)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三种“一般方法”是指:理性批判与情感激发的统一、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统一、直觉领悟与技术分析的统一。 (2)理性批判与情感激发的统一观,合理体现了认识论的发展成果,不仅在研究行为上反映了人类哲学理论的新水平,而且在操作上成功实现了从认识论到方法论的过渡。人要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既要依赖科学认识,发展自己调控自然的现实力量,又要依赖文学艺术等认识形式,调节人的精神世界,丰富人的活动,借助于情感激发使人得到全面发展。 (3)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统一观体现了人文社会科学的活力所在,使这些学科的工作者比之于他们的前辈,更能在研究中取得有价值的突破。它们的关系是:对特定对象的认识往往是从初步的定性研究开始的,定性研究是定量研究的基础,定量研究则是对定性研究的深化和细化。两者循环交替,不断把主体对对象的认识引向深入。(4)直觉领悟与技术分析的统一观在方法上对人类智能的两极给予了同样的重视。科学家常常能凭借卓越的直觉能力,在混乱复杂的事实材料面前,敏锐地觉察到某一类现象和思想可能具有重大意义,预见到将来在这方面可以产生重大的科学发现或科学成果。这样由直觉作出的大胆预言,常常决定了某一领域科学研究的发展战略。同时,如能加以一定的、科学的分析技术进行预测和研究,该研究领域的成果就更可靠。 2、参考观点: (1)人类社会实践与人文社会科学理论的互动关系。

10秋自然科学发展简史史形考作业

科学发展简史练兵题(一) 一.单选题 1. 战国末期秦国()父子完成都江堰水利工程 石申 姬昌 荀子 李冰 2.阿拉伯最著名的医学家伊本?森纳 (980~1037,) 完成了一部百万字的百科全书式的医学著作,它是()。 《医典》 《医药》 《血液循环》 《外科》 3. 《黄帝内经》《脉经》.《针灸甲乙经》《神农本草经》是秦汉经三国,两晋到南北朝时期的医学著作,其中哪一本书的作者是“王叔和”。 《黄帝内经》 《针灸甲乙经》 《脉经》 《针灸甲乙经》 4. 郑和下西洋发生在 明代 清代 民国 元代

5. 世界上第一套拼音字母文字是由()创造的 古代苏美尔人 古代腓尼基人 古希腊人 古巴比伦人 6. 公元前384年—前322年,古希腊思想家。马克思称其为“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恩格斯说他是“古希腊最博学的人”。 泰勒斯 毕达哥拉斯 苏格拉底 亚力士多德 7. 根据考古学和人类学的研究,在大约()年前,地球上出现了最早的生物,即原核细胞的菌藻类。 30亿 六、七千万 三千万 一千万 8. 如果说,古希腊人对自然哲学作出了巨大贡献的话,古罗马人则在()上取得了重要成果。 科学 技术 理论 哲学 9. 古代埃及人发现每当天狼星与太阳同时在地平线上升起的时候,尼罗河水就

开始泛滥.这种历法将尼罗河泛滥的那一天作为一年的开始,一年分为12个月,年终加5天,一年为365天.这是一种() 太阳历 太阴历 农历 公历 10. 恩格斯在1876年指出,人与动物之间的根本区别在于( )。能否制造工具是人与猿之间本质的分界线。 大脑 劳动 行走 住宅 11. 隋代工匠李春设计完成了一项伟大的工程,它是: 赵州桥 洛阳城 长安城 大明宫 12. 司戊母鼎重1000公斤,它是在中国()铸造的。 商代 夏代 周代 春秋战国 二.多选题 1. 东汉中期,张衡在前人制作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先后设计并制造了()。 恽天仪

从图片看可口可乐广告的百年发展史

可口可乐的百年变装史 100多年前,美国药剂师彭伯顿调配 出一种作为头痛速效药的糖浆,希望招徕 顾客。大家却愿意把它当作热天的清凉饮 料来喝。就产生了至今经久不衰、风靡全 球的可口可乐。“可口可乐”公司创立于 1892年,百年经营中它所取得的辉煌成就 全球有目共睹。 可口可乐的发展史大致可以分为以下 几个大的部分: 一、1892年到1923年,可口可乐公 司的初步发展和逐渐成熟。 二、1923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是 可口可乐公司谋求全球化发展的 初始阶段。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是可口可 乐公司在全球高速发展阶段。 四、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是可口 可乐公司推动全球化发展的阶段。 早期的广告是直接用来宣传,推销产 品,并集中介绍产品的使用功能。可口可 乐在这个时候还处于起步阶段,需要的是 更多的人去尝试喝可口可乐,比如那时候 的广告语中就能看出:保持和恢复你的体 力,无论你到那里,你都回发现可口可 乐(1905年的广告语);口渴时的享 受(1923年的广告语)。“口渴时的享受”, 这是直接向消费者在推销产品,也说明此 产品的使用功能是:解渴!这是当时可口 广告的诉求点。

(早期的可口可乐瓶) 在最开始,可口可乐瓶身采用的是当时市 面上通用的直筒形瓶,然后贴上纸质的商品标 签。但因为多数零售商把这种饮料与其他饮料 瓶放在一起卖,寻找可口可乐不是很容易,而 且标签很容易脱落。把商标信息刻在瓶身上也 无法突出可口可乐的与众不同。 (可口可乐的曲线瓶) 鉴于上面的缺点,可口可乐公司在20 世纪初以600万美元买下经典可乐瓶身的专 利。这一新的瓶身标识以亭亭玉立女子之形 而造,样式美观独特,再一次成为可口可乐 的品牌标识。 人们会自动的联想到这个能指分别代 表的所指含义和所指事物。 (1921年出现六连装的可口可乐) 可口可乐的广告,不仅仅是它的平面广告的 本身,它产品的包装也会成为一种广告形式这种 六连装的可口可乐,不仅仅增加了销售量,而且 也在传达了一个信息:家庭主妇们都可以轻松地 把可口带回家,用来招待客人了。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作业1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课时分层作业(一)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建议用时:40分钟) [合格基础练] 1.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变成食物的生产者,人类由游牧到定居生活方式的变化,主要 由于( ) A.农耕和畜牧业产生 B.早期城市出现 C.私有制逐渐产生D.国家开始形成 A [农耕和畜牧业产生后,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变成食物的生产者,故A项正确;早期 城市出现是由于人们过上了定居生活,一些较大的定居点发展为早期城市,B项不符合题意, 可排除;私有制产生,国家形成都是在人类变成食物生产者和定居以后,排除C、D两项。] 2.西亚的两河流域是世界古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下列属于古代西亚地区文明的是( ) ①种姓制度 ②《汉谟拉比法典》 ③基督教 ④楔形文字 A.①②B.②③ C.②④D.①④ C [本题主要考查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运用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②④符合 要求,故选C项。] 3.当你漫步法国罗浮宫时,解说员指着一根黑色的石柱说:“这是现存世界上最早的 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该法典诞生在( ) A.尼罗河流域B.两河流域 C.印度河流域D.黄河流域 B [本题考查《汉谟拉比法典》的相关知识。《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现存的第一部 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诞生在两河流域。] 4.下图是某地仿建的古代建筑,该建筑的“真实版”见于( ) A.古阿拉伯文明B.古埃及文明 C.古印度文明D.古希腊文明 B [题干中图片很明显是狮身人面像和金字塔,该建筑的“真实版”见于古埃及文明, 故选B项。] 5.古代埃及是世界文明古国,有辉煌的文化成就,下列文化成就属于古代埃及的是( ) A.《吉尔伽美什》是目前所知最早的史诗 B.诞生了著名的洪水和方舟传说

科学发展史作业答案

科学发展简史作业1 1.在大约(30)多亿年前,地球上出现了最早的生物,即原核细胞的(菌藻)类。 2.直到19世纪初,(法)国生物学家(拉马克)发表了《动物哲学》一书,提出了(“人类起源于某种古猿”)的观点。3.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于1859年出版的(《物种起源》)一书,提出了生物进化的观点。 4.恩格斯认为,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制造工具),并认为在人类的进化过程中,经过了三个依次递进的阶段,即(“攀树猿群”)(“正在形成中人”)和(“完全形成”)的人。 5.我国的人类学者一般将完成形成的人分为(早期猿人)(晚期猿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四个阶段。 6.人类学家将现代人种分为三类,即(欧罗巴)种,(蒙古利亚)种和(尼格罗)种。 7.人类最早使用的工具是(石器)。考古学家根据石器的制造技术的发展和演进情况,将时期时代分为(旧石器)(中石器)(新石器)三个时代。 8.(火)的利用和(人工取火)是原始时代的又一个伟大的技术创造。 9.在(旧石器)时代晚期,产生了原始宗教最初形态之一的(图腾)崇拜。 10.考古学一般将金属器时代分为(金石并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三个阶段。 11.埃及最早的文字实际上是(象形)文字,由(表意)符号,(表音)符号和(部首)符号组 12.古代西亚文明起源于古代两河流域。两河是指发源于(土耳其)亚美尼高原的托鲁斯山脉的(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 13.西亚文化对于世界文化的发展有重大的影响。其中最重大的成就之一就是(字母)文字的发明 14.楔形文字采用了三种符号。即(含意)符号,(表音)符号和(部首)符号。 15.早在3000多年以前,(苏美尔)人就已经掌握了十分先进的铸造技术——(“去蜡铸造法” 16.在希腊文化时代出现以(定理)(定律)形式表出来的自然知识,被成为(理论自然知识)。 17.(留基约)和(法漠克利特)提出的原子论是古希腊自然哲学的最有价值的成就。 18.(欧多克斯)为解释天体的复杂周期运动现象,提出了以球为中心的同心圆几何结构,这就是最早的(地球)中心说。19.“几何学”一词的希腊文原意是(“土地测量的学问”)。(欧凡里得的13卷)的《几何原本》对整个自然科学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 20.(希波克拉底)被西方人称为“医学之父”。 21.战国末期,秦国(李冰)父子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完成了举世闻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 22.晋朝大博物学家,炼金术士葛洪写的(〈抱扑子〉)与汉末魏伯阳所著(〈周易参同契〉)成为世界上最早的炼丹著作。简答 1.原始社会主要的技术发明有哪些?有何意义?P5—9页 2.原始宗教产生的原因及其实质是什么?P10页 3.古代埃及人在自然科学方面取得了哪些对后世有影响的成就? 早期纸太阳历数学医学建筑 4.古希腊在自然哲学方面取得了哪些对后来科学的发展有重要形象的成果?P26.27页 5.古希腊的理论自然知识有哪些成果?它与自然哲学有何不同?P25页 6.古希腊与古罗马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上各有何特点?P28.33页 7.中国古代的实用科学技术与古希腊的自然科学哲学有哪些不用?P26.27.28 8.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分为几个时期?各有何特点?P36 科学发展简史作业2 一填空题 1.约公元610年,(穆罕默德)创立了(伊斯兰)教,取代了原来各部落信奉的多神教。 2.“代数”一词来自阿拉伯著名数学家(阿尔—花刺子模)所著的(〈复原与化简算化〉)一书。 3.著名医学家(伊本—森纳)的〈医典〉是阿拉伯医学的最高成果。 4.1487年,葡萄牙人(迪亚士)率领船队到达非洲最南端,葡萄牙国王把这里命名为(好望角 5.马丁—路德所提出的宗教改革学说,其核心就是(“信仰可以获救”)。 6.哥白尼的(《天体运动说》)一书,系统地阐述了太阳中心说。 7.伽利略的(《关于两个世界体系的对话》)一书被称为近代天文学的三部最伟大的杰作之一 8.(牛顿力学)的建立是科学形态上的重要改革,标志着近代理论自然科学的诞生。 9.按牛顿的理论,行星与行星之间也有万有引力,使行星偏离其椭圆轨道,这种不规则的微小偏离被称为行星的(摄动)。

塑料百年发展史

塑料百年發展史 伦敦科学博物馆5月22日开始的纪念合成塑料问世百年的展览取名为“可塑性”。早在1926年3月,美国《塑料》杂志对塑料也这样定义:“一种物质的性质,使它可以形成任何想要的形状,而不像非塑性物质那样需要切凿。” 其实伦敦科学博物馆早在1934年就举办过盛况空前的塑料展,展品中甚至有一个完全用塑料建成,并摆满了塑料用品的房间。 2007年的展览呈现了400件经典塑料制品,既有1938年用酚醛塑料制成的棺材、塑料外壳的Ekco收音机、装饰艺术风格的壁钟、精致的烟盒,也有60年代的聚氯乙烯雨衣和靴子、1968年荷兰建筑师马蒂?祖诺伦设计的太空风格“未来住房”,还有聚亚安酯制成的2006年世界杯足球、极轻的高弹性滑雪服、可生物降解的汽车,以及能制作三维塑料模型的打印机。 科学博物馆馆长苏珊?莫斯曼说:“塑料的故事是过去百年材料世界的核心线索之一。有了塑料,才有消费革命,收音机、电视、计算机、合成纤维、一次性用具才得以大量生产。” 塑料时代的开始 第一种完全合成的塑料出自美籍比利时人列奥?亨德里克?贝克兰,100年前的1907年7月14日,他注册了酚醛塑料的专利。 贝克兰是鞋匠和女仆的儿子,1863年生于比利时根特。1884年,21岁的贝克兰获得根特大学博士学位,24岁时就成为比利时布鲁日高等师范学院的物理和化学教授。1889年,刚刚娶了大学导师的女儿,贝克兰又获得一笔旅行奖学金,到美国从事化学研究。 在哥伦比亚大学的查尔斯?钱德勒教授鼓励下,贝克兰留在美国,为纽约一家摄影供应商工作。这使他几年后发明了Velox照相纸,这种相纸可以在灯光下而不是必须在阳光下才能显影。1893年,贝克兰辞职创办了Nepera化学公司。 在新产品冲击下,摄影器材商伊士曼?柯达吃不消了。1898年,经过两次谈判,柯达方以75万美元(相当于现在1500万美元)的价格购得Velox照相纸的专利权。不过柯达很快发现配方不灵,贝克兰的回答是:这很正常,发明家在专利文件里都会省略一两步,以防被侵权使用。柯达被告知:他们买的是专利,但不是全部知识。又付了10万美元,柯达方知秘密在一种溶液里。

中国文学发展史作业

中国文学发展史作业 ——浅谈中国文学进展史 中国文学进展史 一、摘要 文学史是文学进展的“历史”,是对文学的动观而非静视。把文学现象、文学流变和文学作品放在文学进展的长流中作通观凝视,在宏观的视角下确定其价值和意义,这是文学 史研究与写作差不多的学理要求。

先秦两汉时期,文学尚未取得独立地位,往往与政治、思想、哲学、历史融为一体,较为纯粹意义上的作家还不多见,文体以诗歌、散文为主,风格上要紧表现出典重淳厚、磅礴大气的特点。 魏晋至两宋时期,中国古代文学进入自觉期和鼎盛期。此一时期文人有着较高的地位和一定的独立进展的空间,文学的地位也大大提升,诗、词的兴盛并进展到臻于极致的美的境域标志着文人主体精神的充分张扬,审美上论结构的恢张、气概的博大虽已无法与先秦两汉文学相提并论,但词采之美、体式之纯、性情之真、韵味之厚却是它独具的魅力。 元明清时期,为中国文学的转型期和新变期。受专制政治和程朱理学的严峻束缚和世俗文化的极大冲击,文人地位一落千丈,思想缺乏自由,精神惶恐落魄,而整个民族精神既失去了先秦两汉时期的雄大之势,又没有了魏晋以来直到宋代的灵动之气,作为士人雅文学标志的诗词和散文开始走向衰落,而受俗文化滋养的散曲、戏剧、小讲却大放异彩。 由此看来,文学史的编著虽不可幸免要涉及文学的分期,但绝不是分期文学的排列,而必定要将时期之变与作家之变、文体之变、文风之变、审美之变等等种种因素作真切的把握和深刻的揭示,进而深入探求整个文学系统深层结构的演变和文学进展的全然走向。 文学史的进展观往往体现出对文学认识的联系观和系统观。对文学现象的认识通常有两种不同的态度,一是“孤立”的看待,另一是“联系”的看待。中国古代文学的许多咨询题如果采纳前一种态度,就不免就事论事,从而得出流于狭隘、片面和简单化的结论;相反,后一种态度则注重将每一文学环节纳入文学进展的系统中去凝视,由此确定它应有的位置,认识它产生的因由和存在的意义。文学史研究和写作的总体趋向是抛弃前一种认识观,自觉地接纳后一种认识观。 正文 古代文学的进展 (1)早期

科学发展简史平时作业完整答案+经典小抄

科学发展简史平时作业1 第一至第四章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中石器时代的主要标志是的发明和应用。 2、新石器时代文化有两个主要特征,一是的广泛流行,二是出现了。 3、原始的和的出现,是人类经济生活中的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 4、古埃及的医学理论往往与连在一起,古埃及人相信灵魂不死的观念,认为人的灵魂附着于之上,便可以在另一个世界上生活。 5、在西亚最先创造文字的是,他们开始采用的是一种。 6、在古希腊认为水是世界万物的本原的是,而赫拉克利特主张是一切自然现象的物质始原。 7、罗马时代的著名医生和医学家提出了的理论,将医学知识系统化,成为古希腊以来医学的集大成者之一。 8、我国东汉著名天文学家张衡创制了世界上最早利用水利转动的和测量地震的。 9、我国的中医理论开始形成的标志是约成书于战国的《》,汉末张仲景的《》则使医学理论和医疗实践密切结合起来。 10、唐代组织力量第一次用科学方法进行了实际上是地球子午线的测量。 11、中国明代被称为是航海家的时代,率领庞大船队次下西洋,表明了当时我国造船与航海技术的成就。 二、选择题(含单项和多项选择,每小题2分,共10分) 1、正在形成中的人已经开始。 A.使用天然工具 B.制造工具 C.使用天然火 D.人工取火 2、人类开始由居无定处的游荡生活向相对的定居生活过渡是在时期。 A.早期猿人 B.晚期猿人 C.早期智人 D.晚期智人 3、世界上最早进入文明的地区是。 A. 古代中国 B. 古代西亚 C.古代印度 D.古代埃及 4、希腊文化的顶峰是在雅典时期,这一时期出现的著名哲学家有。 A. 苏格拉底 B. 柏拉图 C. 亚里士多德 D.阿基米德 5、唐宋时期在技术上的杰出成果是的发明和应用。 A.造纸术 B.指南针 C.火药 D.印刷术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1、北京猿人 2、托勒密和地心说 3、沈括和《梦溪笔谈》 4、徐光启和《农政全书》 四、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原始社会的主要技术发明有哪些?有何意义? 四、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原始社会的主要技术发明有哪些?有何意义? 四、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原始社会的主要技术发明有哪些?有何意义? 1、古希腊在自然哲学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 3、古希腊与古罗马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上各有何特点? 五、论述题(20分) 1、试述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时期及其特点和影响。 下面是答案,供参考。 一、填空题 1、弓箭 2、磨光加工石器、陶器制造技术 3、农业、畜牧业 4、神学、木乃伊 5、苏美尔人、象形文字 6、泰勒斯、火 7、盖仑、关于人体的小宇宙 8、浑天仪、地动仪 9、《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10、僧一行11、郑和、七 二、选择题(含单项和多项选择,每小题2分,共10分) 1、B 2、D 3、B 4、ABC 5、BCD 三、名词解释 1、北京猿人 是目前最丰富最完整的晚期猿人化石。迄今为止已经发现了40多具完整的个体化石,是晚期猿人阶段材料最丰富的发现,北京猿人的肢骨已于现代人类较为接近,但头骨仍比较原始。北京猿人身体各部分发展的不平衡,说明在人类体质的进化过程中,劳动在起着重要的作用,因而劳动器官比思维器官进化得快。 2、托勒密和地心说 托勒密是古罗马天文学家。他用自己所观察到的大量天文资料和前人所积累的成果将地球中心说加以体系化,在其《天文大全》中建立了最完整的地心说宇宙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宇宙是球形的,不动的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日、月及五大行星都在各自的轨道上绕着本轮作圆周运动,同时本轮的中心又以地球为中心作圆周运动。这一地心说体系曾统治欧洲1000余年。 3、沈括和《梦溪笔谈》 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科学家,又是一位政治家。他在从政的过程中,一直注意科学考察,刻苦钻研自然科学,这使得他在天文、

科学发展简史

《科学发展简史》复习1(辽宁广播电视大学2008—2009学年度第二学期“开放专科”期末考试) 一、填空(每空1分,共20分) 1. 能否是人与猿之间本质的区别。 2.由于的发现,使太阳系成为一个严格按照规律运行的力学体系,故被称为“天空立法者”。 3.西亚文化对于世界文化的发展有重大的影响。其中最重大的成就之一就是文字的发明 4.古希腊自然哲学值得注意的知识包括:第一,关于问题;第二, 关于问题;第三,关于天体系统的模型问题。 5. 19世纪初,法国生物学家发表了《动物哲学》一书,提出了“”的观点。 6. 被西方人称为“医学之父”。 7. 的建立是科学形态上的重要改革,标志着近代理论自然科学的诞生。 8.第一艘实用的轮船是由美国发明家发明的,首航成功标志着取 代帆船的新时代的开始。 9.著名医学家的《医典》是阿拉伯医学的最高成果。 10.1864年,法国人在西门子兄弟的帮助下,创造了平炉炼钢法。 11. 、和的三大发现是19世纪末物理学的重要成就。 12.1969年,美国的“”把人送上了月球,实现了载人登月计划。 13. 1487年,葡萄牙人率领船队到达非洲最南端,葡萄牙国王把这里命名为。 11. 、和的三大发现是19世纪末物理学的重要成就。 12.1969年,美国的“”把人送上了月球,实现了载人登月计划。 13. 1487年,葡萄牙人率领船队到达非洲最南端,葡萄牙国王把这里命名为。 1.文艺复兴运动发源于。 A、法国 B、英国 C、意大利 D、希腊 2.我国采用十进位的计数方法是在() A.西汉 B.南北朝C.商代 D.夏代 3.近代电磁理论的创始人是() A.伏特 B.麦克斯韦 C.奥斯特 D.法拉第 4. 实验遗传学的创始人是() A.魏斯曼 B.孟德尔C.施莱登 D.施旺 5.现代遗传学的创始人是奥地利修道士。 A.魏斯曼 B.孟德尔 C.施莱登 D.施旺

中国近现代百年历史发展及思考

中国近现代百年历史发展及思考 xx院xxxxx xxxxxxx 论文摘要:自辛亥革命以来的百年历史是中国人民奋斗图强的伟大历史,中国的发展和崛起已经成为当代世界的重大事件。中国国家面貌发生的深刻变化早已超出百年前先人的所有构想。中华民族复兴的进程已为中国百年历史做出了不可置疑的结论。 如何看待中国的百年历史,不但是身历其中的全体中国人民面临的重大历史课题,也是当今世界各国共同关注和探索的世界性历史现象,更是中国思想理论界应做出正确回答的重大课题。对于这样一个以历史事实和中国现实发展为背景的课题,只有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去认识和看待,才能得出科学的符合历史逻辑的认知,否则只能如坠迷雾。无论是中国的还是国外的人士,偏离开这个科学的认识方法,都不可能真正正确地认识中国百年历史。这是我们在回顾中国百年历史时特别需要提出的根本问题。 关键字:辛亥革命中国近现代史外国势力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北伐运动全民抗战三年解放思考国史国情 一、引文 对中华民族来说,中国百年历史是一次伟大的洗礼,不但是血与火的洗礼,更是现代化的洗礼。正是通过这样的洗礼,中国社会才实现了跨越时代的巨变。没有这场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伟大革命,中国社会就不可能“脱胎换骨”,走上现代化道路,走向民族复兴。因此,任何否定中国革命的说法,都是站不住脚的。历史潮流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辛亥革命以来的一百年间,中国进行民族民主革命、走上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大趋势,是顺应历史潮流的必然选择。 二、百年历史 中国的近现代史,是指1840年以来中国的历史。其中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的历史,是中国的近代史;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历史,是中国的现代史。 要对中国百年历史上一系列重大事件形成实事求是的认识,必须把握历史事件的本质。对于这一百年历史,我们可根据社会发展的主题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革命阶段,时间是从1911年辛亥革命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主要是通过革命来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历史任务。第二阶段为探索阶段,时间是从1949年到1978年,主要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第三阶段是改革发展阶段,时间是从1978年至今,主题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这一百年历史也可作个大致的时间段划分,即三个“30年”:第一个“30年”是革命,第二个“30年”是探索,第三个“30年”

发展史作业

I 摘要 阶级的产生把人类从原始平等状态推入了不平等的深渊。但从那一刻开始,人类就从未放弃过对平等理想的追求。平等只能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完全平等。作为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对于马克思恩格斯平等观的追溯和回归,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本文从恩格斯对杜林的平等观批判的基础上,立足文本,解析恩格斯平等观的内涵真谛,用以指导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存在的不平等现象的哲学反思,旨在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中处于转型时期的人们如何树立正确的平等观予以探讨。 关键词:平等;恩格斯平等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引言 “无产阶级平等要求的实际内容都是消灭阶级的要求。”——恩格斯语,“随着阶级差别的消灭,一切由这些差别产生的社会的和政治的不平等也自行消失。”——马克思语。 我国关于平等理论方面的研究相对于西方较为滞后。自上世纪末尤其从 90 年代中期理论界有关平等理论的研究才日渐升温,有关这方面的论文专著也相继发表出版。理论与实践往往是同步的,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不平等问题日益突出,从而导致对平等、公平与正义等价值追求受到普遍关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贫富差距日益扩大的现实不得不引起我们对平等的追求和争取。我国现实经济生活中体现较为突出的不平等现象主要集中于区域经济发展和个人分配不平等两方面。“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可以很快实现,而“先富带动后富实现共富”则需要很长很长时间(几十年乃至上百年)。这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是说不过去的。我国在不同的社会时期所采取的个人收入分配的原则恰是问题的症结之所在。从十三大的“在促进效率提高的前提下体现社会公平”;到十四大提出的“兼顾效率与公平”;再到十五大是“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经十六大则进一步发展为“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直至十七大中第一次正式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在我国发展市场经济的过程中,随着人们收入差别的扩大,社会平等问题又一次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平等理论,可为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恩格斯平等观在其整个思想发展史上的地位。关于理论基础方面有关问题论述。马克思主义平等理论以唯物史观为哲学基础,以历史主义为基本方法,坚持了平等的价值性与事实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一、恩格斯对杜林平等观的批判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讲到“平等”问题时,首先批判了杜林用数学方法研究社会问题的先验主义,认为杜林用这种先验主义方法建立起来的道德和法的学说,是抽象的、空洞的。指出研究社会生活领域问题不能用先验的方法,而必须尊重社会事实及其历史发展,阐明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杜林的方法概括地说就是:第一步把每一类认识对象分解成最简单的要素;第二步把同样简单的不证自明的公理应用于这些最简单的要素,然后是要素加上公理就得出他的结论。杜林认为对待社会问题、历史问题、道德和法的问题也“应当从单个的、简单的基本形式上,按照公理来解决,正如对待简单的??数学的基本形式一样。”恩格斯指出,杜林的这种方法就是先验主义方法,其基本特点是:研究某一对象的特性不是从对象本身去认识,而是从对象的概念中逻辑地推论出来。“它不是从现实本身推论出现实,而是从观念推论出现实。”先是从对象构成对象的概念,然后颠倒过来,再用对象的概念去衡量对象。这样研究的结果,不是概念应当和对象相适应,而是对象去适应概念。关于平等问题,杜林同样根据他的先验方法,首先把社会分解为它的最简单的要素,而且在这里他发现最简单的社会至少由两个人组成。然后,杜林的公理是“两个人的意志,就其本身而言,是彼此完全平等的,而且一方不能一开始就向另一方提出任何肯定的要求。”由此,杜林得出他的结论“道德上的正义的基本形式就被表达出来了”;同样,“法上的正义的基本形式也被表达出来了”,因为,杜林认为“为了阐发法的基本概念,我们只要有两个人的十分简单的和基本的关系就够了”。也就是说,按照杜林的观点只要有两个人这样简单和基本的关系,而不需要别的什么,道德上的正义和法上的正义就可以实现了。恩格斯指出杜林的这“两个人”只能是“摆脱了一切现实,摆脱了地球上发生的一切民族的、经济的、政治的和宗教的关系,摆脱了一切性别的和个人的特性。”最后只剩下“人”这个光秃秃的概念的两个人。显然,这样的两个人是根本不存在的,这只能是完全脱离现实的幻想,杜林所提出的“两个人的意志完全平等”的公理不可避免的使自己陷入了无法自拔的自相矛盾之中。在《反杜林论中》恩格斯通过“三个退却”揭示批判了杜林平等学说的自相矛盾性。杜林的第一个退却是,两个人意志实际上存在不平等。首先杜林

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 (作业)

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 (时间:40分钟分值:8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7·江苏高考)英国哲学家培根倡导一丝不苟地记录经验性的实验,促进科学的发展;法国哲学家笛卡尔主张用数学法则作为表述人类理性的最高法则,从事科学研究。17世纪一位科学家承袭了他们的传统,他创立的理论体系() A.揭示了基本的宇宙法则 B.奠定了现代物理学理论基础 C.确立了太阳中心说理论 D.阐明了时间空间的本质属性 A[根据材料可知“17世纪”的这位科学家承袭了前人的传统(培根的实验方法、笛卡尔的数学法则),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这位科学家是牛顿,他创立了以实验为基础、以数学为表达形式的经典力学体系,精确描述了宇宙运行的法则,故A项正确;奠定了现代物理学理论基础的是20世纪初提出的量子论和相对论,B项错误;创立太阳中心说理论的是哥白尼;C项错误;爱因斯坦在相对论中揭示了时空的本质属性,D项错误。] 2.(2019·洛阳联考)有人认为牛顿的经典力学“成就了英国工业革命,在法国诱发了启蒙运动和大革命……迄今为止,还没有第二个重要的科学和学术理论,取得过如此之大的成就。”这种看法() A.认为自然科学促进了文明进程 B.准确概括了经典力学的内涵 C.认为经典力学推动了人类文明 D.对经典力学的作用有所夸大 C[工业革命、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分别从属于经济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故这种看法认为经典力学推动了人类文明,C项正确。] 3.一位科学家曾根据某一理论提出三大预言:引力场实际上是一个弯曲的时空;在强引力场中光谱将向红端移动;引力场会使光线发生偏移。这一理论()

百年来自我研究的历史回顾及未来发展趋势_詹启生

百年来自我研究的历史回顾 及未来发展趋势 詹启生 乐国安 (南开大学心理学研究中心,天津300071) 摘要:自我是社会心理学中的社会认知部分的最重要概念。对自我的研究由来已久,但直到1890年 才由詹姆士对自我开始进行了真正较为科学而系统的研究。在随后的近百年时间内,相继有弗洛伊德、 库利、米德、沙沃森、马科斯、伯恩斯、格根、包梅思德等心理学家对自我开展了广泛的研究,并取得了大 量成果。从这些研究成果可以看到,自我研究具有从静态到动态、从一元到多元、从重人文到重实证以及 从理论到应用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心理学;社会心理学;自我研究 中图分类号:B 84-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667(2002)05-0027-07 个体的成长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而这个社会化的过程首先是从自我认知开始的,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人际关系,最后形成群体的思想与行为。因此,自我逐步构成了社会心理学的中心概念。格根(K.J .Gerg en)认为,“自我在社会心理学乃至在整个心理学中都是十分重要的概念”[1](p .8)。早在两千多年前,苏格拉底(Socrates)就提出了“认识你自己”[2](p.40),人们就开始了对自我的探索。但真正较为科学而且系统地对自我的研究还只有近百年的历史。到目前为止,关于自我问题的研究,已经取得很多成果,而且研究的视角很广,涉及的领域也很宽泛,如哲学、伦理学、宗教、语言学、社会学等等。本文主要从心理学的角度,特别是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对自我的已有研究作一初步的归纳、梳理,揭示其发展趋势,希望能为21世纪进一步深入开展自我研究提供一点参考。 一、心理学史上对自我研究的历史回顾 自从心理学正式成为一门科学以来,自我问题的研究就倍加得到重视,回顾过去的自我研究史,我们可以看到很多重大事件,它们或者是从正面、或者是从负面对自我的研究产生了巨大影响,由此而成为自我研究中的里程碑。 1890年:威廉·詹姆士——科学自我研究之父 心理学创立于1879年,距今已有123年了。而社会心理学创立时间为1908年,比心理学建立晚了近30年。也就是说,社会心理学是在心理学成长到“而立之年”的时候才产生并成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所以作为社会心理学重要内容之一的自我问题的研究,首先还得从心理学的相关内容中收稿日期:2002-03-29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00BS H029) 作者简介:詹启生(1966—),男,江西余干人,南开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生,主要从事社会心理学研究。乐国安(1946—),男,江西东乡人,南开大学社会学系、心理学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社会心理学研究。 · 27·2002年第5期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科学发展简史平时作业复习资料要点

《科学发展简史》平时作业(1) 一.填空(每空1分,共24分) 1.原始宗教观念的重要内容是___万物有灵__________。 2.《墨经》一书中关于____光学______的实验.共方法已与近代的科学实验的方法极为相似. 3. 在人类历史上,封建社会的最高文化是由__中国__人创造的。 4. 北魏贾思勰所著《_齐民要术_》一书;乃是对公元6世纪以前的我国农业生产的总结。 5. 拉马克的进化理论的两条基本原则是“__用进废退____”和” ___获得性原则____”。6.圆周率也被称为“___祖率____”。欧洲l 6世纪时期才得到该值。 7. 欧几里得在其著作《_几何原本__》中提出了一系列的命题,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几何学体系。 8. 阿拉伯人采用了_印度的数学记号__的记数符号和十进位法,井将其传人欧洲。 9. 冲力学说的著名代表人物__奥里斯姆__提出用图表法表示物体运动。 10.古希腊自然科学的最有价值的成就是___留基伯___和__德漠克里特__的提出的原子论。11.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是__自然哲学_____的集大成者,而且是古代__百科全书_式的学者。 12. 阿尔一哈金写成了《光学集锦》一书,该书论述了对球面和抛物面的反射镜、透镜、暗箱和视象的实验研究结果,完整地表述了_光的反射定律_。 13. 欧洲的封建国家是自给自足的经济,农业占主导地位,:但它实行的是一种__自然经济。14.从11世纪开始,由于生产的发展,城市的兴起,王权的加强,西欧的学校教育逐渐从修道院中分离出来,开始建立___大学________,通过___大学_____的传播和翻译活动的兴起而发扬光大。 15.牛律大学的第一任校长_罗伯特.格罗斯太斯特_在组织教学中,积极为研究希腊辩护,提倡要把自然科学建立在数学的基础上。 16. 牛津大学的梅登学派的学者们已认识到质和量的区别,努力对性质作定量研究,提出了在力学上的一个重要的概念__质点_________。 17.在封建社会内部发展起来的_商品经济的发展_导致了_资本主义的萌芽_提高和商品经济的活跃,也逐渐突破自然经济的局限,出现了_资本主义__生产方式的萌芽。 18. 汉朝“独尊儒术__,_皇权天授__”,使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 二、选择(每题1分,共14分) 1. 世界上最早的炼丹术著作是魏伯阳的( A )。

2020年(发展战略)科学发展简史

(发展战略)科学发展简史

《科学发展简史》复习1(辽宁广播电视大学2008—2009学年度第二学期“开放专科”期末考试) 壹、填空(每空1分,共20分) 1.能否是人和猿之间本质的区别。 2.由于的发现,使太阳系成为壹个严格按照规律运行的力学体系,故被称为“天空立法者”。 3.西亚文化对于世界文化的发展有重大的影响。其中最重大的成就之壹就是文字的发明 4.古希腊自然哲学值得注意的知识包括:第壹,关于问题;第二, 关于问题;第三,关于天体系统的模型问题。 5.19世纪初,法国生物学家发表了《动物哲学》壹书,提出了“”的观点。 6. 被西方人称为“医学之父”。 7. 的建立是科学形态上的重要改革,标志着近代理论自然科学的诞生。 8.第壹艘实用的轮船是由美国发明家发明的,首航成功标志着取 代帆船的新时代的开始。 9.著名医学家的《医典》是阿拉伯医学的最高成果。 10.1864年,法国人于西门子兄弟的帮助下,创造了平炉炼钢法。 11. 、和的三大发现是19世纪末物理学的重要成就。 12.1969年,美国的“”把人送上了月球,实现了载人登月计划。 13.1487年,葡萄牙人率领船队到达非洲最南端,葡萄牙国王把这里命名为。 11. 、和的三大发现是19世纪末物理学的重要成就。 12.1969年,美国的“”把人送上了月球,实现了载人登月计划。 13.1487年,葡萄牙人率领船队到达非洲最南端,葡萄牙国王把这里命名为。 1.文艺复兴运动发源于。 A、法国 B、英国 C、意大利 D、希腊 2.我国采用十进位的计数方法是于() A.西汉B.南北朝C.商代D.夏代 3.近代电磁理论的创始人是() A.伏特 B.麦克斯韦 C.奥斯特 D.法拉第 4.实验遗传学的创始人是() A.魏斯曼B.孟德尔C.施莱登D.施旺 5.现代遗传学的创始人是奥地利修道士。 A.魏斯曼B.孟德尔C.施莱登D.施旺 三、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汽车百年:汽车发展史

汽车百年:汽车发展史

————————————————————————————————作者:————————————————————————————————日期:

汽车百年 汽车发展史之一 汽车的问世离不开发明家的苦心专研 汽车自上个世纪末诞生以来,已经走过了一百多年的风风雨雨。从卡尔?本茨造出的第一辆三轮汽车以每小时18公里的速度,跑到现在,竟然诞生了从速度为零到加速到100公里/小时只需要三秒钟多一点的超级跑车。这一百年,汽车发展的速度是如此惊人!同时,汽车工业也造就了多位巨人,他们一手创建了奔驰、宝马、通用、福特、沃尔沃、丰田、本田等这样一些在各国经济中举足轻重的著名公司。让我们一起来回望这段历史,品味其中的辛酸与喜悦,体会汽车给我们带来的种种欢乐与梦想…… 自走车辆的探索是人类奔驰的梦想与追求。汽车同其它现代高级复杂工具如电子计算机等一样,并非是哪一个人坐在那里发明了的。发明之初的汽车也不是现在这个式样,如果你能见到当时的汽车,你也可能认为这不是汽车呢。汽车的发展也有一个漫长的历程,总的说来,汽车发展初期,能分为蒸汽机发明前、蒸汽汽车的问世、大批量流水生产汽车开始等三个阶段。 人类最初的工作劳动完全是由本身来完成,根本没有什么汽车和发动机,在未使用牛和马之前,奴隶就是一种“生物发动机”。随着人类的进步与发展,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越来越深,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日益加强,人们不仅使用人力、畜力、而且知道使用水力、风力。 在1712年,纽可门首次发明了不依靠人和动物作功,而是靠机械作功的蒸汽机。这种蒸汽机用于驱动机械,便产生了划时代的第一次工业革命。随着蒸汽驱动的机械即汽车的诞生,人类社会中便拉开了永无休止的汽车发展的序幕。 1769年,法国人N?J?居纽(Cugnot)制造了世界上第一辆蒸汽驱动三轮汽车。到1804的年,脱威迪克(Trouithick)又设计并制造了一辆蒸汽汽车,这辆汽车还拉着十吨重的货物在铁路上行驶了15.7公里。由于蒸汽汽车本身又笨又重,不符合汽车灵活机动的基本要求,而且乘坐蒸汽汽车又热又脏。为了改进这种发动机,艾提力?雷诺(Etience Lenor)在1800年制造了一种与燃料在外部燃烧的蒸汽机(即外燃机)所不同的发动机,让燃料在发动机内部的气缸里直接燃烧,产生的气体膨胀力推动活塞做功,人们后来称这类发动机为内燃机。内燃机大大地提高了气缸压力和热效率,使发动机的更小巧,功率更强。 现代发动机的发明是在使用蒸气机的基础上,仿造蒸气机的结构,在气缸中燃烧照明煤气作为开端的。首先成功制造了煤气机,在煤气机的基础上改进为汽油机,再研制为柴油机。1866年,德国工程师康特?尼古扎?奥托(CountNicholasOtto)研制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立式活塞式四冲程奥托内燃机。该内燃机对进入气缸的空气和汽油混合物先进行压缩,然后点火,这种发动机活塞的四个冲程,把进气、压缩、作功及排气融为一体。为了纪念奥托的发明,人们把这种循环就称为奥托循环。1876年,经过对原发动机的改进,又发明了第一台实用活塞式四冲程内燃机,使内燃机的结构更紧凑和简化,从而推动了小型内燃机的实用化。100多年来,尽管发动机的研制在不断进行着,但奥托创建的内燃机工作原理,一直在现代汽车发动机上沿用至今。不过,奥托的内燃机以煤气为燃料,体积较大,重量约1吨,还不能用在汽车上。 德国工程师卡尔?本茨(KartBenz)最初在德国的曼海姆经营奥托四冲程煤气机,后来投入到汽油机的研制。1879年,本茨首次试验成功一台二冲程试验性发动机。 1883年,德国工程师戴姆勒(Daimler)和迈巴赫在奥托四冲程发动机的基础上,通过改进开发出了第一台卧式汽油机。紧接着,他们再接再厉,把发动机的体积尽可能缩小,终于在2年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