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身数量:感觉运动和身体运动对空间数量表征的影响

具身数量:感觉运动和身体运动对空间数量表征的影响
具身数量:感觉运动和身体运动对空间数量表征的影响

Advances in Psychology 心理学进展, 2016, 6(10), 1108-1116 Published Online October 2016 in Hans. https://www.360docs.net/doc/d8480614.html,/journal/ap https://www.360docs.net/doc/d8480614.html,/10.12677/ap.2016.610140

文章引用: 朱荣娟, 周圆, 张宇, 游旭群(2016). 具身数量:感觉运动和身体运动对空间数量表征的影响. 心理学进展,

Embodied Numerosity: Sensori-Motor and Body Movement Influence Spatial-Numerical Representation

Rongjun Zhu, Yuan Zhou, Yu Zhang, Xuqun You

Key Laboratory for Behavior and Cognitive Neuroscience of Shaanxi Province, School of Psychology,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Xi’an Shaanxi

Received: Oct. 12th , 2016; accepted: Oct. 27th , 2016; published: Oct. 31st , 2016

Copyright ? 2016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s://www.360docs.net/doc/d8480614.html,/licenses/by/4.0/

Abstract

The SNAs effect refers to the association effect between space and a wide range of quantities in-cluding Arabic numerals. In this paper, the effects of visual system and vestibular system, body motion and finger counting on SNAs are described in detail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ensation and body movement. A new explanation is given with the theory of embodiment in this paper indicat-ing that the cognition of numbers origins from the senses and physical experiences. Future re-search needs to explore the neurophysiological mechanism of SNAs based on sensory and body motion by means of brain imaging and other research methods, and examine the essential rela-tionship between finger counting activity and SNA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ongitudinal develop-ment. Keywords

SNAs Effect, Sensori-Motor, Body Movement, Finger Counting, Embodied Cognition

具身数量:感觉运动和身体运动对空间数量表征的影响

朱荣娟,周 圆,张 宇,游旭群

Open Access

朱荣娟等陕西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陕西省行为与认知神经科学重点实验室,陕西西安

收稿日期:2016年10月12日;录用日期:2016年10月27日;发布日期:2016年10月31日

摘要

空间数量联结效应(Spatial-Numerical Associations, SNAs)是指包括阿拉伯数字在内的形式更广泛的数量与空间之间的联结效应。本文从感觉和身体运动的角度,详细概述了视觉系统和前庭系统,身体运动和手指计数对空间数量表征的影响,并用具身理论对其进行新的解释,认为数量认知源于感觉和身体经验。未来的研究需借助于脑成像等研究手段来深入探讨基于感觉和身体运动的空间数量表征的神经生理机制,以及从纵向发展角度考查手指计数活动与空间数量表征之间的本质联系。

关键词

SNAs效应,感觉运动,身体运动,手指计数,具身认知

1. 引言

空间与数字之间的关联性最早可追溯到19世纪末Galton的研究,他明确地提出了数字具有空间特性(Galton, 1880)。此后,Dehaene,Bossini,和Giraux (1993)在数字大小比较和奇偶判断实验中发现了数字加工和空间认知的关系,即右(左)手对于大(小)数反应较快,并将其命名为空间数字反应编码联合效应(Spatial Numerical Association of Response Coding),即SNARC效应。自SNARC效应被发现之后,众多研究都为这种数字和空间之间的联结效应提供了支持证据(Gevers, Reynvoet, & Fias, 2003; Schwarz & Keus, 2004)。近年来,对这种联合效应的研究已从单纯的阿拉伯数字扩展到更广泛的数量形式,包括文字符号数量(Pinel et al., 2001),非符号数量(Piazza et al., 2007; Shaki, Petrusic, & Leth-Steenseen, 2012)等,这种包括阿拉伯数字在内的形式更广泛的数量与空间之间的联结被称为空间数量联结:Spatial-Numerical Associations (SNAs)。

Dehaene等(1993)改变双手的空间位置对SNARC效应进行探讨,使被试双手交叉情况下进行数字判断任务,结果存在SNARC效应,于是他认为SNARC效应与反应的位置有关而与人体效应器没有关系。然而,Wood在对被试双手交叉情况下的数字与空间关系研究中却没有发现SNARC效应,因此他认为SNARC效应可能还与反应手有关(Wood, Nuerk, & Willmes, 2006),即身体的空间形式可能对SNARC效应有一定影响。因此,这一矛盾观点推动着后来的研究者探讨SNARC效应的产生与人体效应器(反应手)之间的关系。近年来,对空间数量表征的研究呈现出多样性,主要体现在从身体部位的状态、感知、运动等角度来探究空间数量联结效应,认为数量的空间表征这一认知过程是认知、身体和环境组成的一个动态的统一体,试图从这一新的视角更深入地解释数量空间之间存在的广泛联系。这种基于身体的空间数量表征称之为具身数量(embodied numerosity)。

2. 感觉运动(Sensori-Motor)对空间数量表征的影响

2.1. 视觉系统在空间数量表征中的作用

根据神经科学研究发现(Andres, Olivier, & Badets, 2008),运动系统不仅仅控制或调节运动行为,还可

朱荣娟等

能对认知表征产生影响。Gherri和Eimer (2010)的研究发现空间一侧的双手反应准备能够破外空间另一侧刺激的注意方向,该研究认为控制空间注意和行为的脑区存在一个共同区域。Hommel,Müsseler,Aschersleben,和Prinz (2001)提出事件编码理论(Theory of Event Coding, TEC),该理论认为知觉和与行为相关的事件是以编码的形式储存和整合在一个共同的特征编码(feature code)框架内,这些特征编码登记来自于感觉系统的信息输入和调节基于外部输入和内部经验的运动系统的活动。即当加工一个给定的刺激时,它首先激活所有的与刺激相关的特征编码,包括感知觉和相关的活动。虽然该理论没有检验数量表征和空间活动之间的关系,但是后来的很多研究者阐述了感觉运动与空间数量表征之间的联系,即数量的具身表征(Fischer, 2008)。

视觉系统和前庭系统是人体两个重要的感觉系统,对人的生理和心理方面产生了重要的作用。到目前为止,视觉系统被认为是空间数量表征编码联合效应形成的一个“具身”通道,有众多的研究表明视觉系统和空间数量表征在成年人中存在相互作用。例如,学前期儿童对出现在视野左侧的小数字和出现在视野右侧的大数字反应较快(Patro & Haman, 2012)。然而Crollen,Dormala,Seron,Lepore和Collignon (2013)发现先天盲视被试仍然具有空间数量表征联结效应,他们将数字映射在自己的身体空间内,而不是外部的空间(即小数字与左视野联系)。这说明了视觉系统的损伤会改变空间数量联结效应的本质和编码方式。

2.2. 前庭系统在空间数量表征中的作用

此外,前庭系统在空间数量表征中起着一定的调节作用。研究表明,在没有视觉和听觉线索的条件下,来自于内部的前庭信息也能够对数量空间表征产生影响(Hartmann, Grabherr, & Mast, 2011)。因为在我们的所有感觉器官中,前庭器官尤为敏感,当身体倾斜或运动时,前庭感觉接受器会改变前庭系统的传达流程,随时告诉我们身体运动的方向,对空间定向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身体处于运动状态时,前庭器官能够对数字的空间特性产生影响。

3. 身体运动对空间数量表征的影响

以往对空间数量表征多采用双手按键反应,几乎没有涉及到主体自身的身体感觉运动对空间数量表征的影响。而目前,众多的研究认为低级的感觉运动能够影响高级认知。例如,Loetscher,Schwarz,Schubiger和Brugger (2008)采用口头随机生成数字任务来研究头部运动对数字认知的影响,结果发现当头部作向左转向运动时,被试随机说出更多的小数,而当头部作向右转向运动时,被试随机说出更多的大数。他认为头部运动会导致空间注意的改变,从而会激活心理数字线上的数量表征。后来Loetscher,Bockisch,Nicholls和Brugger (2010)采用同样的研究方法来研究眼睛的运动与数字认知,发现被试的眼睛的运动能够预测下一位随机数字生成的大小。Hartmann等(2011, 2012)认为头部运动是身体的主动运动,于是他从身体被动运动的角度出发,在没有视觉线索条件下,研究了整个身体运动与数字认知之间的相互影响。这说明了从身体的局部运动到全身的运动,均会对数量空间表征产生影响。Eerland,Guadalupe和Zwaan (2011)发现身体的物理状态也会影响数量表征,即被试在不同的身体姿势下估计埃菲尔铁塔的高度,结果表明当身体左倾和正立时比身体向右倾时对埃菲尔铁塔的高度的估计要小很多。以上的研究表明了身体运动经验能够影响数量空间表征,由于生理解剖机制的不同,身体各个部位的身体经验也存在差异,因此身体运动对数量空间表征的影响具有身体广泛性,且当身体运动的方向与数量空间表征的方向一致时能够促进数字空间编码的激活。

Chen,Zhou和Yeh (2015)在近体空间(peripersonal space)内研究距离和数字之间的联系,结果表明数字不仅仅是映射在从左至右的心理数字线上,而是映射在近体空间的整个横切面上。这表明了从身体空

朱荣娟等

间的角度来研究数量空间表征能够进一步的找到数量空间映射的本质。此外,Fischer,Moeller,Bientzle,Cress和Nuerk (2011)借助于跳舞毯来创设全身的反应运动,幼儿园儿童在跳舞毯上练习数字大小比较任务,结果表明,身体运动练习组儿童比控制练习组儿童在数字有关的任务中的表现要好。Badets,Boutin 和Heuer (2015)研究发现一系列反应时任务中的感觉运动练习能够改变数字数量和具有空间指向的运动行为之间的联系。这表明基本感觉运动的体验对数量空间表征起着重要的作用,并且身体运动与空间数量联结之间存在功能性的联系,即训练人们的基本感觉运动可能会提高与数字相关的任务的表现。

综合以上的研究,可以看到头部运动、眼部运动、身体倾斜、全身运动以及感觉系统均与空间数量表征存在一定的联系。除此之外,手指的运动对空间数量联结效应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手指运动属于基本感觉运动的一部分,由于手指的感知运动属于精细动作,全身的运动属于大动作,并且在基本感觉运动与空间数量表征关系研究中,大部分研究从手指的感知运动出发来探讨SNAs效应。相对身体的大幅度运动而言,手指的感知运动的研究相对更成熟一点,因此,本文将手指感知运动对空间数量表征的影响研究与身体运动的相关研究分别进行分析。

4. 手数认知和SNARC效应的起源

4.1. 手数认知的提出

阅读习惯一直被认为是SNARC效应的影响因素,但是很多研究者对阅读习惯的作用持有不一致的观点(Dehaene et al., 1993; Fischer, Mills, & Shaki, 2010; Rugani, Vallortigara, & Regolin, 2011)。鉴于阅读习惯的局限性,一些研究者认为手指计数习惯是空间数量表征产生的根源(Wood & Fischer, 2008)。手指计数具有普遍性,是儿童在习得数字符号概念之前最常用的计数工具(Penner-Wilger et al., 2009),它可能会更好地解释成年人的数字空间表征联合效应。Wood和Fischer (2008)将手指计数习惯与SNARC效应之间的关系解释称之为手数认知(manumerical cognition),即强调手指活动和数量概念之间的联系。手指计数活动与个体身体紧密相联,手指的组合能够表示数量概念,且具有直观性,能够促进儿童具体形象性思维的发展,从而为掌握符号数概念奠定一定基础,故手指计数可能是产生空间数量表征的源泉。众多的研究为手数认知提供了依据,包括行为研究和神经科学研究。

4.2. 手指活动对空间数量表征影响的行为研究

Fischer (2008)从苏格兰被试中挑选从左手开始计数和从右手开始计数的被试来进行数字奇偶判断任务,结果发现两类被试表现出不同的SNARC效应大小,从左手开始计数的被试表现出显著的SNARC 效应,而从右手开始计数的被试并未发现SNARC效应。这一结果表明,手指计数习惯和方式可能是SNARC效应发生的原因。且Pitt和Casasanto (2014)发现手指计数习惯能够决定心理数字线的方向。进一步的研究发现成年人的手指计数经验能够影响抽象的心理数字表征的结构(Domahs, Moller, Huber, Willmes, & Nuerk, 2010),手指计数经验的获得使他们形成手指表示的数量概念的空间图式,即手指表示的数量与符号数之间的空间映射关系。因此当呈现的数字刺激与手指之间的映射与被试手指计数方向具有一一对应关系时会使反应加快(Di Luca, Grana, Semenza, Seron, & Pesenti, 2006)。并且在命名由手指组合成的数量大小时,标准的手指组合姿势(一种特定文化下形成的约定俗成的手指数量表征方式)下的反应时要快于非标准的手指组合姿势下的反应时(Di Luca, Lefevre, & Pesenti, 2010)。Riello和Rusconi (2011)让一批习惯于从大拇指开始计数的被试对数字进行单手判断任务,结果发现当被试左手手掌掌心向上时或者右手手掌掌心向下时出现SNARC效应。该研究说明了SNARC效应不仅与计数的方式有关,而且与手掌的姿势有关。更进一步的研究探究了手指的运动对数量加工的影响,Badets和Pesenti (2010)在研究中首先向被试呈现手指张开和手指紧握运动中的一种,然后呈现两个阿拉伯数字,要求被试根据呈现的

朱荣娟等

手指运动类型来复述阿拉伯数字中的奇数或偶数,结果表明手指紧握时被试对小数的反应时比较快。

Badets等(2012)让被试观看手指运动图片(手指张开,手指紧握)后随机报告数字,结果发现,在观察手指紧握图片之后,被试倾向于说出更小的数字。这说明了手指的运动知觉对数字语义大小的影响(Badets & Pesenti, 2010)。

手指计数习惯具有普遍性和跨文化变异性。互联网在线调查发现,手指计数策略中,中东地区被试和西方被试存在文化差异(Lindemann, Alipour, & Fischer, 2011),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个体所使用的手指表征数量的方式不同。因此手指计数方式的不同能够解释空间数量表征的文化差异性。因为手指计数有一种区别于书写或口头计数系统的独特属性,即它是一种感知运动体验,使身体运动和大脑活动形成了直接的联系,从心理上影响我们表征和处理数字的方式。并且在很多的文化里,儿童最初接触数量的概念是从掰手指开始的,将手指作为他们的计数工具,是儿童解决简单数字问题的一种普遍方式,例如中国儿童在学龄儿童早期就能够数到数字10(Yang et al., 2014)。

4.3. 手指活动对空间数量表征影响的神经科学研究

Kaufmann et al. (2008)研究发现,被试在手指数字的比较任务中,相对于其它任务,会激活顶内皮层中更多与数字相关的脑区。且数量大小表征与内顶皮层有关,当涉及到数量表征的任务时都会激活该区域(Nieder, 2005; Hubbard et al., 2005)。Rusconi,Walsh和Butterworth (2005)使用重复穿颅磁刺激导致左侧角回的暂时性损伤,结果对手指辨别和数字加工任务产生了影响。进一步的研究表明,手指计数习惯能够激活与数字任务相关的运动皮层(Tschentscher, Hauk, Fischer, & Pulvermuller, 2012)。在简单的数字计算和手指辨别任务中,双侧顶叶皮层上存在血氧信号的重叠(Andres, Michaux, & Pesenti, 2012),这说明数字相关的脑区和手指相关的脑区都激活了,都存在于顶叶区域。因此,顶叶皮层可能是手指计数活动与数量表征的联结区域。

从上述的研究中可以看出手指计数活动能够自动地激活数字在空间表征中的位置,并且在人类大脑中存在手指与数字的共同表征区域,但是目前尚没有研究表明人脑中存在专门负责手指计数表征的区域。

5. 具身认知对空间数量表征的解释

感觉运动、身体运动以及手指计数与空间数量关系的研究符合近年来比较流行的具身认知的观点。

具身认知观认为,人类认知自己的世界是从自己的身体开始感知的,强调身体运动体验的作用,而空间关系是人类从自己的身体与外部事物的接触中获得的最直接的关系,随着空间关系不断作用于人体,最后形成抽象性的意向图式(李其维,2008;叶浩生,2010)。意象图式是身体图式的细化,意象图式是在人对世界的基本关系理解的基础之上形成的,来源于人自身的经验。人的身体可以分为“身前”、“身后”、“上体”、“下身”等空间方位,人身体的特点使得人们与外部世界形成一种空间关系。王一峰等(2010)认为数量是空间量化的直接、具体的形式,数量空间映射是空间量化的直接、具体的形式,数量的空间映射因而可以作为空间量化形成的有效指标。一些学者以数量表征为中心,提出了空间量化的心理表征模型。具身的观点认为,身体的这种空间概念是以人自身作为参照系,因而,在进行数量判断任务中,将这种空间关系投射到数量表征中,使数量表征也具有类似于身体的参照,从而形成数量与空间之间的映射关系。例如在很多的文化中儿童手指计数方向的形成,使得他们将小数与左手,大数与右手联系,从而形成了小数与空间左边位置联系的表征图式,大数与空间右边位置联系的空间表征图式。

空间数量表征联结效应是数字认知的一种现象,按具身认知的观点,数字认知是通过身体的运动体验而形成的。Moller等提出的具身数量理论框架,认为数量的具身表征概括了手指表征和身体体验的空间数量表征,且数字大小的空间表征与身体运动之间存在共享的位置(Moeller et al., 2012)。结合具身认知

朱荣娟等

的理论,组成我们知识的概念表征都建立在具体的感觉和运动经验的基础上,并表现在感觉运动水平的加工。例如空间数量表征效应发生时,低级的感觉运动模块会得到再激活,相关的感知觉运动过程得到模拟。

近年,基于镜像神经元的发现,具身认知的理论拥有更有力的证据。镜像神经元最早是由意大利Pellergrino等人在豚尾猴的前运动区皮层研究中发现,这些神经元不仅会在豚尾猴执行动作时放电,也会在处于安静状态下观察其他个体(猴或人)执行形似动作时被激活。由于这些神经元能像镜子一样影射其他个体的活动,之后的研究者称其为“镜像神经元”(mirror neurons)(陈巍,汪寅,2013;Gallese, Fadiga, Fogassi, & Rizzolatti, 1996)。由于镜像神经元在动作执行和动作观察时皆被激活,叶浩生认为所谓内部心理过程可能就是身体动作经验的心理模拟过程(叶浩生,2012)。换而言之,内部的心理过程,是基于身体的动作经验和心理模拟构成。因此,结合镜像神经机制,对具身数量的解释,可以认为存在对数字的空间量化表征比较大小的心理模拟过程,从而理解身体的精细动作和大动作及其对应的数字之间的意义。目前,普遍认可的人类经典镜像神经元系统只包含两个脑区:额下回的后部和顶下小叶喙部(Rizzolatti & Craighero, 2004; Kilner & Lemon, 2013; Cook et al., 2014),在上文已提及,顶叶皮层可能是手指计数活动与数量表征的联结区域,基于镜像神经元机制,推测在顶叶皮层的手指计数活动与数量表征的联结区域与镜像神经元的存在一定的重合区域,也为具身数量理论提供了合理的解释。

具身认知是基础认知的下位概念,强调认知是具身的,也是嵌入的,大脑嵌入身体,身体嵌入环境,构成了一体的认知系统(叶浩生,2010,2014)。Fischer和Brugger(Fischer & Brugger, 2011; Fischer, 2012)在研究中提出了数字认知的层次化观点,即基础认知(grounded cognition),具身认知(embodied cognition)和情境认知(situated cognition)。按照此观点,基础认知强调数量空间表征的一般性或普遍性联系,具身认知强调数量空间表征的身体效应,情境认知强调数量空间表征的情境性。因此,从基本的身体感觉运动体验来探讨数量空间联结效应是对以往研究的进一步深化,将这种一般性的数量空间联系拓展到主体自身以及主体与环境相互作用层面。

6. 小结与研究展望

从基本的感知–运动系统来研究数量空间联结效应是对以往研究的一个突破,虽然数量空间联结效应的源研究中曾从身体形式(如交叉手)角度探讨过SNARC效应,但没有系统地深入研究,且存在不统一的观点(Dehaene et al., 1993; Wood et al., 2006)。近年来,已有大量研究从身体运动角度来看待数量空间联结效应,取得了诸多进展,但还是存在一些未解决的问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首先,身体运动引发的数量空间联结效应的实质与机制尚不清楚。当身体运动参与到数量空间表征时,主体对数量的空间位置编码存在以身体为中心的体内空间参照和以外部世界为中心(如心理数字线)为中的体外空间参照这两种空间编码方式,两者如何起作用以及哪个占主导地位等都没有明确地结论。并且,几乎很少有研究借助于神经影像、脑电等技术来探讨身体运动引发的数量空间联结效应的神经生理机制。那么,未来的研究应着力于探讨身体运动以何种方式对数量进行空间表征,以及身体处于运动状态时数量空间编码联合效应的神经机制,从而进一步地研究身体运动引发的数量空间联结效应的本质。

其次,综合上述的文献可以看到,无论是在儿童群体还是在成人群体,手指计数习惯与SNARC效应之间存在一定联系,但是尚缺少研究从发展性的角度来考查儿童时期的手指计数方式是不是数量空间表征的根源。因此,今后的研究可以从纵向的发展角度来深入的研究手指计数对数量空间表征的作用。

最后,从身体角度探究数量空间表征的研究方法与手段比较单一。目前的研究中采用更多的是随机口头数字报告法。这可能是由于身体处于运动状态时,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太多,其它研究方法不方便操作等。因此,未来的研究应该突破技术难题,丰富研究方法,更全面地研究身体运动对数量空间表征

朱荣娟等

的作用。

7. 具身数量的应用价值

传统的空间数量表征的研究都是在二维空间里进行的,而近年来虚拟现实技术逐渐运用到心理学研究中,并且虚拟现实能够为被试提供三维立体视觉,是研究空间表征的良好工具。虚拟现实指利用计算机模拟产生一个三维空间的世界,提供使用者关于感觉、知觉、触觉等感官的模拟,使用者体验到如同身临其境一般。而人的身体在虚拟空间认知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因为在虚拟环境中,当不能形成良好的环境中心参照系表征时,被试可能会使用自身的身体为参照,这样身体便成了虚拟环境与现实空间的桥梁,从而将现实空间的空间能力映射到虚拟环境中。从身体运动来研究数量的空间表征,探讨空间数量表征的机制,研究身体在现实环境中对空间表征的作用,从而对于构建更适人化的虚拟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

其次具身数量研究能够促进虚拟现实技术在空间认知中的应用,从二维空间向三维空间转化,为研究人们在大场景(或大尺度)中的空间表征提供启发。具身认知观强调身体活动在认知中的作用,而空间范围中的大尺度空间指人需要通过身体移动,空间更新才能接触到环境,因此人们在大尺度空间里的空间判断能力需要借助于具身的参照框架。未来的研究可以结合虚拟现实技术,探究在现实环境中人们进行空间数量表征的方式。一方面能够突破传统研究方法而更深入地探究空间数量表征的机制,另一方面又能够促进虚拟现实技术在心理学中的运用。

基金项目

陕西师范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GK201505143)资助。

参考文献(References)

陈巍, 汪寅(2013). 独水上的桥梁:镜像神经元与教育实践——兼对“镜像教育”的批判. 全球教育展望, 42(1), 74-85.

李其维(2008). “认知革命”与“第二代认知科学”刍议. 心理学报, 40(12), 1306-1327.

王一峰, 张丽, 刘春雷, 李红(2010). 空间量化的心理表征. 心理科学进展, 18(4), 560-568.

叶浩生(2010). 具身认知: 认知心理学的新取向. 心理科学进展, 18(5), 705-710.

叶浩生(2014). 具身涵义的理论辨析.心理学报, 46(7), 1032-1042.

叶浩生(2012). 具身认知、镜像神经元与身心关系.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1(3), 32-36.

Andres, M., Michaux, N., & Pesenti, M. (2012). Common Substrate for Mental Arithmetic and Finger Representation in the Parietal Cortex. Neuroimage, 62, 1520-1528. https://www.360docs.net/doc/d8480614.html,/10.1016/j.neuroimage.2012.05.047

Andres, M., Olivier, E., & Badets, A. (2008). Actions, Words, and Numbers. A Motor Contribution to Semantic Processing?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17, 313-317. https://www.360docs.net/doc/d8480614.html,/10.1111/j.1467-8721.2008.00597.x

Badets, A., & Pesenti, M. (2010). Creating Number Semantics through Finger Movement Perception. Cognition, 115, 46-53.

https://www.360docs.net/doc/d8480614.html,/10.1016/j.cognition.2009.11.007

Badets, A., Bouquet, C. A., Ric, F., & Pesenti, M. (2012). Number Generation Bias after Action Observation. Experimental brain research, 221, 43-49. https://www.360docs.net/doc/d8480614.html,/10.1007/s00221-012-3145-1

Badets, A., Boutin, A., & Heuer, H. (2015). Mental Representations of Magnitude and Order: A Dissociation by Sensorimo-tor Learning. Acta Psychologica, 157, 164-175. https://www.360docs.net/doc/d8480614.html,/10.1016/j.actpsy.2015.03.004

Chen, Y. H., Zhou, J. F., & Yeh, S. L. (2015). Beyond the SNARC Effect: Distance-Number Mapping Occurs in the Peri-personal Space. Experimental Brain Research, 233, 1519-1528. https://www.360docs.net/doc/d8480614.html,/10.1007/s00221-015-4225-9

Cook, R., Bird, G., Catmur, C., Press, C., & Heyes, C. (2014). Mirror Neurons: From Origin to Function. Behavioral and Brain Science, 37, 177-192.

Crollen, V., Dormala, G., Seron, X., Lepore, F., & Collignon, O. (2013). Embodied Number: The Role of Vision in the De-velopment of Number-Space Interactions. Cortex, 49, 276-283. https://www.360docs.net/doc/d8480614.html,/10.1016/j.cortex.2011.11.006

朱荣娟等Dehaene, S., Bossini, S., & Giraux, P. (1993). The Mental Representation of Parity and Number Magnitude.Journal of Ex-

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 122, 371-396. https://www.360docs.net/doc/d8480614.html,/10.1037/0096-3445.122.3.371

Di Luca, S., Grana, A., Semenza, C., Seron, X., & Pesenti, M. (2006). Finger-Digit Compatibility in Arabic Numeral Processing.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59, 1648-1663.

https://www.360docs.net/doc/d8480614.html,/10.1080/17470210500256839

Di Luca, S., Lefevre, N., & Pesenti, M. (2010). Place and Summation Coding for Canonical and Non-Canonical Finger Numeral Representations. Cognition, 117, 95-100. https://www.360docs.net/doc/d8480614.html,/10.1016/j.cognition.2010.06.008

Domahs, F., Moller, K., Huber, S., Willmes, K., & Nuerk, H.-C. (2010)Embodied Numerosity: Implicit Hand-Based Repre-sentations Influence Symbolic Number Processing across Cultures. Cognition, 116, 251-266.

https://www.360docs.net/doc/d8480614.html,/10.1016/j.cognition.2010.05.007

Eerland, A., Guadalupe, T., & Zwaan, R. (2011). Leaning to the Left Makes the Eiffel Tower Seem Smaller: Posture- Modulated Estimation. Psychological Science, 22, 1511-1514. https://www.360docs.net/doc/d8480614.html,/10.1177/0956797611420731

Fischer, M. H. (2008). Finger Counting Habits Modulate Spatial-Numerical Associations. Cortex, 44, 386-392.

https://www.360docs.net/doc/d8480614.html,/10.1016/j.cortex.2007.08.004

Fischer, M. H. (2012). A Hierarchical View of Grounded, Embodied, and Situated Numerical Cognition. Cognitive Process, 13, S161-S164. https://www.360docs.net/doc/d8480614.html,/10.1007/s10339-012-0477-5

Fischer, M. H., & Brugger, P. (2011). When Digits Help Digits: Spatial-Numerical Associations Point to Finger Counting as Prime Example of Embodied Cognition.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Cognition, 2, 260.

https://www.360docs.net/doc/d8480614.html,/10.3389/fpsyg.2011.00260

Fischer, M. H., Mills, R. A., & Shaki, S. (2010). How to Cook a SNARC: Number Placement in Text Rapidly Changes Spa-tial-Numerical Associations. Brain and Cognition, 72, 333-336. https://www.360docs.net/doc/d8480614.html,/10.1016/j.bandc.2009.10.010

Fischer, U., Moeller, K., Bientzle, M., Cress, U., & Nuerk, H.-C. (2011). Sensori-Motor Spatial Training of Number Magni-tude Representation. Psychonomic Bulletin & Review, 18, 177-183. https://www.360docs.net/doc/d8480614.html,/10.3758/s13423-010-0031-3 Gallese, V., Fadiga, L., Fogassi, L., & Rizzolatti, G. (1996). Action Recognition in the Premotor Cortex. Brain, 119, 593-609. https://www.360docs.net/doc/d8480614.html,/10.1093/brain/119.2.593

Galton, F. (1880). Visualised Numerals. Nature, 21, 252-256. https://www.360docs.net/doc/d8480614.html,/10.1038/021252a0

Gevers, W., Reynvoet, B., & Fias, W. (2003). The Mental Representation of Ordinal Sequences Is Spatially Organized. Cog-nition, 87, B87-B95. https://www.360docs.net/doc/d8480614.html,/10.1016/S0010-0277(02)00234-2

Gherri, E., & Eimer, M. (2010). Manual Response Preparation Disrupts Spatial Attention: An Electrophysiological Investi-gation of Links between Action and Attention. Neuropsychologia, 48, 961-969.

https://www.360docs.net/doc/d8480614.html,/10.1016/j.neuropsychologia.2009.11.017

Hartmann, M, Grabherr, L., & Mast, F. W. (2011). Moving along the Mental Number Line: Interactions between Whole-Body Motion and Numerical Cognition.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Human Perception and Perfor-mance, 38, 1416-1427. https://www.360docs.net/doc/d8480614.html,/10.1037/a0026706

Hartmann, M., Farkas, R., & Mast, F. W. (2012). Self-Motion Perception Influences Number Processing: Evidence from a Parity Task. Cognitive Processing, 13, S189-S192. https://www.360docs.net/doc/d8480614.html,/10.1007/s10339-012-0484-6

Hommel, B., Müsseler, J., Aschersleben, G., & Prinz, W. (2001). The Theory of Event Coding (TEC): A Framework for Perception and Action Planning. The Behavioral and Brain Science, 24, 849-878.

https://www.360docs.net/doc/d8480614.html,/10.1017/S0140525X01000103

Hubbard, E. M., Piazza, M., Pinel, P., & Dehaene, S. (2005). Interactions between Number and Space in Parietal Cortex. 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 6, 435-448. https://www.360docs.net/doc/d8480614.html,/10.1038/nrn1684

Kaufmann, L, Vogel, S. E, Wood, G., Kremser, C., Schocke, M., Zimmerhackl, L. B., & Koten, J. W. (2008). A Develop-mental fMRI Study of Nonsymbolic Numerical and Spatial Processing. Cortex, 44, 376-385.

https://www.360docs.net/doc/d8480614.html,/10.1016/j.cortex.2007.08.003

Kilner, J. M., & Lemon, R. N. (2013). What We Know Currently about Mirror Neurons. Current Biology, 23, R1057-R1062. https://www.360docs.net/doc/d8480614.html,/10.1016/j.cub.2013.10.051

Lindemann, O., Alipour, A., & Fischer, M. H. (2011). Finger Counting Habits in Middle Eastern and Western Individuals: An Online Survey. 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 42, 566-578. https://www.360docs.net/doc/d8480614.html,/10.1177/0022022111406254 Loetscher, T., Bockisch, C. J., Nicholls, M. E., & Brugger, P. (2010). Eye Position Predicts What Number You Have in Mind. Current Biology, 20, R264-R265. https://www.360docs.net/doc/d8480614.html,/10.1016/j.cub.2010.01.015

Loetscher, T., Schwarz, U., Schubiger, M., & Brugger, P. (2008). Head Turns Bias the Brain’s Internal Random Generator. Current Biology, 18, R60-R62. https://www.360docs.net/doc/d8480614.html,/10.1016/j.cub.2007.11.015

Moeller, K., Fischer, U., Link, T., Wasner, M., Huber, S., Cress, U., & Nuerk, H.-C. (2012).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of

朱荣娟等

Embodied Numerosity.Cognitive Processing, 13, S271-S274.

Nieder, A. (2005). Counting on Neurons: The Neurobiology of Numerical Competence. 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 6, 177-190.

Patro, K., & Haman, M. (2012). The Spatial-Numerical Congruity Effect in Preschooler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Child Psychology, 111, 534-542. https://www.360docs.net/doc/d8480614.html,/10.1016/j.jecp.2011.09.006

Penner-Wilger, M., Fast, L., LeFevre, J., Smith-Chant, B. L., Skwarchuk, S., Kamawar, D. et al. (2009). Subitizing, Finger Gnosis, and the Representation of Number. In: Proceedings of the 31st Annual Meeting of the Cognitive Science Society (pp. 520-525).

Piazza, M., Pinel, P., Le Bihan, D., & Dehaene, S. (2007). A Magnitude Code Common to Numerosities and Number Sym-bols in Human Intraparietal Cortex. Neuron, 53, 293-305. https://www.360docs.net/doc/d8480614.html,/10.1016/j.neuron.2006.11.022

Pinel, P., Dehaene, S., Riviere, D., & LeBihan, D. (2001). Modulation of Parietal Activation by Semantic Distance in a Number Comparison Task. NeuroImage, 14, 1013-1026. https://www.360docs.net/doc/d8480614.html,/10.1006/nimg.2001.0913

Pitt, B., & Casasanto, D. (2014). Experiential Origins of the Mental Number Line. In P. Bello, M. Guarini, M, McShane, &

B. Scassellati (Eds.), Processing of the 36th 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Cognitive Science Society. Austin, TX: Cognitive

Science Society.

Riello, M., & Rusconi, E. (2011). Unimanual SNARC Effect: Hand Matters.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2, 372.

https://www.360docs.net/doc/d8480614.html,/10.3389/fpsyg.2011.00372

Rizzolatti, G., & Craighero, L. (2004). The Mirror Neuron System. Annual Review of Neuroscience, 27, 169-192.

https://www.360docs.net/doc/d8480614.html,/10.1146/annurev.neuro.27.070203.144230

Rugani, R., Vallortigara, G., Vallinin, B., & Regoli, L. (2011). Asymmetrical Number-Space Mapping in the Avian Brain.

Neurobiology of Learning and Memory, 95, 231-238. https://www.360docs.net/doc/d8480614.html,/10.1016/j.nlm.2010.11.012

Rusconi, E., Walsh, V., & Butterworth, B. (2005). Dexterity with Numbers: rTMS over Left Angular Gyrus Disrupts Finger Gnosis and Number Processing. Neuropsychologia, 43, 1609-1624.

https://www.360docs.net/doc/d8480614.html,/10.1016/j.neuropsychologia.2005.01.009

Schwarz, W., & Keus, I. M. (2004). Moving the Eyes along the Mental Number Line: Comparing SNARC Effects with Sac-cadic and Manual Responses. Perception & Psychophysics, 66, 651-664. https://www.360docs.net/doc/d8480614.html,/10.3758/BF03194909

Shaki, S., Petrusic, W. M., & Leth-Steensen, C. (2012). SNARC Effects with Numerical and Non-Numerical Symbolic Comparative Judgments: Instructional and Cultural Dependencie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Human Percep-tion and Performance, 38, 515-530. https://www.360docs.net/doc/d8480614.html,/10.1037/a0026729

Tschentscher, N., Hauk, O., Fischer, M. H., & Pulvermuller, F. (2012). You Can Count on the Motor Cortex: Finger Count-ing Habits Modulate Motor Cortex Activation Evoked by Numbers. NeuroImage, 59, 3139-3148.

https://www.360docs.net/doc/d8480614.html,/10.1016/j.neuroimage.2011.11.037

Wood, G., & Fischer, M. H. (2008). Numbers, Space, and Action—From Finger Counting to the Mental Number Line and Beyond. Cortex, 44, 353-358. https://www.360docs.net/doc/d8480614.html,/10.1016/j.cortex.2008.01.002

Wood, G., Nuerk, H.-C., & Willmes, K. (2006). Crossed Hands and the SNARC Effect: A Failure to Replicate Dehaene, Bossini and Giraux (1993). Cortex, 42, 1069-1079. https://www.360docs.net/doc/d8480614.html,/10.1016/S0010-9452(08)70219-3

Yang, T., Chen, C., Zhou, X., Xu, J., Dong, Q., & Chen, C. (2014). Development of Spatial Representation of Numbers: A Study of the SNARC Effect in Chinese Children.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Child Psychology, 117, 1-11.

https://www.360docs.net/doc/d8480614.html,/10.1016/j.jecp.2013.08.011

期刊投稿者将享受如下服务:

1. 投稿前咨询服务(QQ、微信、邮箱皆可)

2. 为您匹配最合适的期刊

3. 24小时以内解答您的所有疑问

4. 友好的在线投稿界面

5. 专业的同行评审

6. 知网检索

7. 全网络覆盖式推广您的研究

投稿请点击:https://www.360docs.net/doc/d8480614.html,/Submission.aspx 期刊邮箱:ap@https://www.360docs.net/doc/d8480614.html,

科学的体育运动对身心健康的影响

科学的体育运动对身心健康的影响 内容摘要:体育运动在有意和无意之中活化了右脑,强化右脑的形象思维功能,加开发右脑的智力。由此可见,体育教学与右脑的智力开发有着密切的联系,体育教学是右脑智力开发的有效手段和途径,它能够开发参与者的聪明才智。 关键词:体育运动身体身心健康 古希腊名言:“如果你想强壮,跑步吧!如果你想健美,跑步吧!如果你想聪明,跑步吧!”在进入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的时代,人们更加认识到生命的可贵,而重视追求生活的质量,健康的地位和价值也随之在提高。 体育运动能提高智力水平。正常的智力水平是人们从事各种活动最基本的心理条件。体育运动在有意和无意之中活化了右脑,强化右脑的形象思维功能,加开发右脑的智力。由此可见,体育教学与右脑的智力开发有着密切的联系,体育教学是右脑智力开发的有效手段和途径,它能够开发参与者的聪明才智。 确立良好的自我观念。自我概念是指学生对自己的身体情况、心理特点和情感的综合评价,它是通过很多的自我感觉和评价组成的,包括“自我定位”、“身体技能”、“身体自

然条件”、“我的爱好取向”等。众所周知,体育锻炼会使人身体强健、精力充沛,所以坚持体育锻炼对改善学生的身体表象和提高心理素质非常关键。因为身体表象和心理素质对评价学生的自我概念联系很大,无论高矮胖瘦或男或女,其个体对自身不满意会影响个体的自尊心,使心情低落,进而产生不安的心理状态。有科研工作者研究发现,肌肉力量水平和个体的心理情绪的稳定性以及自信心成正相关,同时发现通过持续的科学的体育锻炼来加强力量训练,会使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加强从而使个体自我概念显著提高。 大学时期的体育与健康生活方式关系到学生未来的体 育生活化、终身化,也关系到终生健身行为方式的养成。本文分析了体育干预对大学生的身体和身心的影响,旨在为引导和促进大学生形成一种与现代社会生活相适应的健康生 活方式提供可借鉴的依据。 一.体育锻炼与身体健康 体育锻炼是通过科学的身体活动形式给予人体各器官、系统一种良性刺激,促使身体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等方面发生一系列适应性反应和变化,从而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实践证明,科学的体育锻炼不仅有利于人体骨骼、肌肉的生长,而且还能改善血液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排泄系统的机能状况,有利于人体的生长发育,提高抗病能力,

谈谈体育锻炼对身体素质的作用

谈谈体育锻炼对身体素质的作用 自古以来,体育锻炼就一直伴随着人类,体育锻炼对身体素质的提高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众所周知,中国武术博大精深,闻名中外,那些习武之人就是在“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中变得强壮。而今,太极拳代表中国传统文化被越来越多的人作为一种健身运动。而早在西方罗马时代,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就出现了,虽然体育项目比较单一,但可见那时人类对体育锻炼的一种渴望。 现在,奥运会已被作为促进世界和谐的最高体育盛会,运动有了更深层的意义。赛场上,体育健儿轻盈的身姿,矫健的步伐以及对运动表现出来的激情,何尝不是一种美丽的展现?体育锻炼有着巨大的魅力,如今,运动更是人类的一种生活方式。 自从国家提出“体育强国”之后,中国体育水平蒸蒸日上,各大赛场上中国运动员的身影频频出现,中国已经成为体育大国。然而据调查显示,当代中国青年的身体素质水平却低于世界平均水平,青少年的身体素质问题显得尤为紧迫和必要。 健康是工作的基础,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健康的体魄是人类最大的财富。而体育锻炼对健康的影响最大,法国思想家伏尔泰有句名言:“生命在于运动。”前教育部部长周济在“第七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上,对大学生提出:“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终身体育”。要求大学生坚定“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信念。可见,体育锻炼对健康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体育健锻炼不仅有利于身体健康,而且有利于心理健康。 一、体育锻炼可以增强体魄。 人每时每刻都在进行新陈代谢,而体育锻炼就可以加速人的新陈代谢,使得机体更有效地运作。正确的体育锻炼可以促进血液流动速率,使筋骨得到舒展,增加身体自身免疫力。人体在运动之中,肌肉群处于兴奋状态,有利于肌肉素质的提高。

第三节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第三节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一、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普遍表现形式 (一)时间和空间的含义 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所谓持续性,是指任何一个物体的运动都要经过一个或长或短的过程。如π介子的“寿命”只有一亿亿分之一秒,但还是有一个持续的过程。电子计算机每秒可进行上千次、上万次的运算,但还是有持续的时间,谁也造不出不需要运算时间的电子计算机。所谓顺序性,是指不同事物之间运动过程的出现有一个先后顺序关系。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这种一维性表现在:任何一个物体运动的持续性都可以用一个数来表示,时间总是朝着过去、现在和将来一个方向发展。时间的这种一去不复返性,即不可逆性,是由事物发展过程绝对不会重复的性质决定的。空间是物质的广延性或伸张性。所谓广延性或伸张性,是指客观事物所具有的一定长度、宽度和高度。也就是物质所具有的上下、前后、左右伸张的性质。物质的空间特性平常以两种形式表现出来。第一,表现为一定的体积。第二,表现为一定的位置。在数学和物理中,常常使用“多维空间”的概念,如物理学中“ 相对空间”和色度学上的“ 颜色空间”,都只有比喻或模拟的性质,并不表示现实的空间是多于三维的。在数学上设想没有宽窄只有长短的线和只有长宽而没有高低的面,这也仅是一种科学抽象,而在实际生活中这样的线和面是没有的。 (二)时间、空间与物质运动不可分离 时间和空间与物质运动是不可分离的。一方面,物质运动离不开空间、时间。离开空间、时间的物质运动是无法存在的。基本粒子尽管极其微小,但直径仍然有十万亿分之一厘米,就是说还有一定的空间。许多基本粒子的寿命极短,如中性π介子的寿命只有一亿亿分之一秒。但毕竟还是有时间的。微观粒子尚且如此,比微观粒子大的物质客体当然更是具有空间广延性和时间持续性了。因此根本没有,也不可能有在空间、时间以外的物质运动。另一方面,空间、时间离不开物质运动。一说空间和时间,就必然要问什么东西的空间和时间,离开物质运动的空间、时间是根本不存在的。空间、时间的度量离不开物质的运动。如测定宇宙间天体相互距离是用“光年”,即光运行一年的行程。对普通长度的精确测量以及对微观世界内极小长度的测定,都用电磁波以及其他基本粒子波的运动来测定。人们度量空间和时间的方法、工具和单位尽管各种各样,但都离不开物质运动。人们能够确定量、度、空间和时间的工具和单位,是因为作为工具的物质形态本身具有广延性和持续性;物体之所以能够被测量,也因为物体具有广延性和持续性;如果测量工具不具有广延性和持续性,或者被测量的物体不具有广延性和持续性,时间和空间则无法测量。由此可见,空间和时间离不开运动着的物质,物质和时间、空间不可分。正如恩格斯所说,时间和空间“这两种存在形式离开了物质,当然都是无,都是只在我们头脑中存在的空洞的观念、抽象”。总之,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存在形式,它们和物质运动密不可分。把时间、空间和物质运动割裂开来的观点是必然要导致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

《运动、空间和时间》教案(1)

运动、空间和时间

(本节是普通高中物理新课程的第一节课,在学生物理知识的同时,更应保护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一、机械运动的探索 1、机械运动:从生活和社会现象分析出发,引出机械运动概念 多媒体展示:体育运动,生命运动,政治运动,机械运动画面……。 学生识别运动形式,探索机械运动的共同特点---有位置的相对改变,总结出机械运动的规律。 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对机械运动进行定义、板书,学生再举一些例子。 2、参考系:机械运动是相对物体有位置改变的运动,因而选取不同的参照物,同一物体运动状态也就难于确定,进而讲解参照物、参考系,同时举出一些运动的实例,分析其参考系的选取。如果没有特别说明默认以大地为参考系。 3、引导学生分析同一物体在不同参照系的运动形式的变化,从而让学生理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并由学生举出大量的生活中的实例,教师适当的补充。 如:小小排江中流,巍巍青山两岸走;月亮在云中穿行;坐地日行八万里等等;运动电梯中人的运动状态;行驶的火车中人的静止…… 二、空间位置的描述 1、学生用语言描述自己所在的位置。(数学坐标的应用) 2、学生动手画出自己的空间位置(教师引导)。 3、一维坐标: 二维坐标: 三维坐标: 4、总结、反思描述物理空间位置的方法,以城市中行驶的汽车为例进行规范描述。 5、描述物体空间位置的练习巩固。 6、“信息窗-----全球定位系统“GPS””简介,让学生自学了解,网上的相关信息,丰富物理课外学习。如: ?wtp=tt(百度百科) 三、时间的描述 1、直接举例讲解时间与时刻的区别。 如:火车3点10分到站,3点15分开出,在本站停留5分钟,什么是时间?什么是时刻?课本p16页神州长5号飞船飞行的一些重要时间和时刻。

体育锻炼对健康的影响体育与健康理论课教案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体育与健康教案 体育锻炼对健康的影响

20XX年11月15日 体育与健康教案 下笔如有神读书破万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体育锻炼对健康的影响课题 课时课时:1 年级:八年级 设计理念及思路: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依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基本教学理念指导教学工作。通过本课教学让学生了解健康的概念。并懂得养成真确锻炼方式获得健康。促进学生身体健康水平的提高,设立了身体健康学习知识,以发挥体育的多功能性,在初中阶段侧重于使学生了解体育活动对身体健康的影响,初步学习用体育 活动的方法改善健康状态。 教学目标:

1、掌握健康的概念及组成部分。 2、认同体育锻炼对健康的影响。 3、学生通过学习能加强自己的体育锻炼意识。 重点:掌握健康的概念。 难点:体育锻炼对健康的影响。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学准备:人体模型、多媒体网络教室、教学的PPT课件教学过程: 健康的概念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生活经验,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回答什么 是健康? 学生举手回答。 结合学生回答,教师归纳、讲解健康概念及组成部分。 教师小结。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而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 应的完好状态。人的一切都以健康作为载体,健康不仅承载着我们的智慧和品格,还是我们健康成长的基础。 健康包括①身体健康②心理健康③社会适应三个部分 二.体育锻炼对人体健康产生的积极影响

俗话说:<< 每天锻炼一小时,身体健康一辈子>>。 体育运动对身体的影响是全面的。通过体育锻炼,可以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辅助性教育,使学生身心并进,从而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发展。 体育锻炼对人体健康产生的积极影响有哪些? 1体育锻炼对新陈代谢的影响 )体育锻炼可以提高脂质代谢过程1 (.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体育锻炼能使机体形成更多肌肉,因而提高消耗多余脂肪的能力。 (3)体育锻炼能改善机体对糖代谢的调节能力。 2.体育锻炼对运动系统的影响 (1)体育锻炼既可增强关节的稳固性,韧带的弹性,又可提高关节的灵活性。 (2)体育锻炼可使肌纤维变粗,肌肉体积增大,因而肌肉显得发达、结实、健壮、匀称而有力,增强肌肉的耐力。 3.体育锻炼对心血管系统的响 (1)体育锻炼改善了心脏肌肉的收缩能力,心脏每次跳动泵出的血液增多,可以增加血管壁的弹性,可以预防高血压症状, (2)体育锻炼可使心肌纤维增粗、心壁增厚、心脏增大,可以使供血量增大。 (3)体育锻炼可以促使身体大量储备着的毛细血管开放。体育锻炼增强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4.体育锻炼对呼吸系统的影响

体育健身锻炼对身体健康的促进作用

体育健身锻炼对身体健康的促进作用 健身锻炼是使人身心具健调节情绪保持良好心态的有效途径之一,它对锻炼者的身体健康的很大的促进作用,它可以改善和提高人体全身各系统的机能水平,达到增进健康的目的。1健身锻炼对运动系统的影响 经常参加体育健身运动可以加强人体的新陈代谢,改善血液供给,使人的骨密质增厚,骨头变精,抗折、抗压缩、抗扭曲等机械性能都大大提高;增强关节的稳固性;高关节的缓冲能力;提高关节的灵活性;可使肌肉产生良好的适应性变化(首先,表现为肌肉体积增大,其次,表现为肌肉力量增强,能量供应更加充足)。 2健身锻炼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1)对心脏组织结构和功能的改善研究证明,健身锻炼可使心壁增厚,心脏体积增大,(为心脏组织提供营养的)冠状动脉增粗1~2倍。随着心脏结构、形态的良性变化,其心脏收缩功能也大幅度提高,心脏的体积和容量加大,在较小的心跳次数下就能满足身体的需要。锻炼者的心跳徐缓,可使心肌得到很好的休息,减少心肌疲劳,提高心力贮备,使心脏工作“节省化”。 (2)对血管的影响经常从事体育健身运能够增厚血管壁,增加其弹性,增大管径。改善神经血管的调节机能,增加肌肉中毛细血管,增强小动脉血管的张力和弹性。血管形态结构的改善能够维护血压的正常,促进血液循环畅通。健身活动让身体更好地将血液输送到肌肉中,进一步减少心脏负荷,同时使氧的代谢和营养物质的代谢更加迅速。 (3)对血液成份的影响健身锻炼能使人体血液中的红细胞(红血球)、白细胞和血红蛋白含量增多,提高血容量,从而提高人体的载氧能力和代谢能力以及缓冲酸性物质和搞缺氧能力,改善循环系统的功能。另外,经常参加健身锻炼的人,血中高密度脂蛋白的浓度会增加,胆固醇和血浆纤维蛋白水平会降低。 3 健身锻炼对呼吸系统的影响 3.1健身锻炼能够提高呼吸肌的机能 人们进行健身锻炼时,随着呼吸加强并变得主动和有力,呼吸肌机能随之增强,胸廓的活动范围逐渐扩大。因此,经常进行体育健身锻炼,呼吸肌变得发达有力,胸围增大,锻炼者的呼吸机能得到改善和提高,从而能更好地进行呼吸运动。 3.2增大肺活量,提高呼吸效率 进行健身锻炼时,机体的需氧量增大,呼吸加强,肺的气体容量增加,肺活量增大,从而提高了呼吸系统的功能。另外,肺活量的增大导致呼吸运动加深,呼吸深度加强,呼吸频率降低,使用于呼吸肌工作的能量消耗也大大节省;同时又减少了剩余容量(肺功能中未被利用的部分),使呼吸时更多的空气进入肺泡,提高了氧气从肺进入血液中的能力和排出二氧化碳的能力。 4 健身锻炼对消化系统的影响。 经常进行健身锻炼,能够增强体内营养物质的消耗,促进能源物质的合成,使机体的代谢增强,从而提高食欲,使消化状态良好,能吸收和储存更多的营养物质,对防治胃肠道疾病起到很好的作用;同时也能够提高迷走神经的紧张性,增强胃肠的蠕动,促进消化液的分泌,改善肝脏、胰腺的功能,提高消化和吸收能力。如饭后进行科学的体育锻炼,可以促进消化器官的自由泳循环,增进消化腺的分泌和消化道的运动。 5 健身锻炼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经常参加健身活动,能改善大脑皮质的兴奋和抑制过程,促进条件反射的建立;可提高神经系统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增强抗疲劳的能力;使脑细胞的数量和体积的到充分发展,激活脑细胞的功能,发挥脑细胞的潜力;促使脑部的血液循环畅通,供氧充中,加强大脑皮层

运动、空间和时间的描述-教学设计

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运动、空间和时间 一.教材分析 1.这节课是高中物理的第一节课,是学生进入高中接触的第一个物理概念。 2.但是初中和平时生活过程中大多数同学都已经明白了运动、空间和时间的概念,所以这节课没有任何新概念、新理论,只是在名称上有所改变。 3.教材中都是以生活中的实例进行分析,让学生有切身体会,对竖直方向上的抛体运动有更深的了解。 二.学生分析 1.对于学生来说几乎就是复习。机械运动、时间和时刻在初中都学过,不存在太大困难,只要求回顾和理论联系实际就可以了。而坐标系在数学上也学过。 2.高一的学生从初中升入高中,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的抽象思维能力、分析综合能力,但应用还不够灵活,教师应引导和帮助学生,利用相关生活现象合理推理出科学的结论。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机械运动的概念。理解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2.知道参考系的感念。知道对同一物体选择不同的参考系时,观察的结果可能不同,通常选择参考系时,要视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定。 3.知道时间和时刻的含义以及它们的区别,学会用时间数轴来描述物体运动过程中的时间和时刻。 4.知道物体在空间的位置可以用坐标系来描述,学会用坐标系来描述物体的空间位置过程和方法 1.在选择参考系时,能选择使研究问题方便的参考系。 2.能区分开时间和时刻的区别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注科学技术的新进展,关注物理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 1.在研究问题时,如何选取参考系。 2.时刻与时间的区别。 教学难点 如何选取参考系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问题讨论法,教师指导下学生为主体的演示实验。 五.教学过程 1.新课引入 用幻灯片演示丰富的图片,展示各种物体的运动,小到原子内部的质子、中子和电子,大到遥远的恒星和星系。 学们,在初中我们学过,一个物体相对于别的物体的位置改变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机械运动是最普遍的自然现象。自然界中的一切物体都在不停地运动,河水奔流,鸟儿飞翔,车辆行驶,火箭发射,卫星飞行,电子绕核运动……那么我们如何来研究物体的运动呢? 2.新课教学 (1)归纳机械运动定义 (2)怎样描述机械运动?

体育锻炼对健康的影响

体育锻炼对健康的影响 课时:1课时 年级:年级 设计理念及思路: 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依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基本教学理念指导教学工作。通过本课教学让学生了解健康的概念。并懂得养成真确锻炼方式获得健康。促进学生身体健康水平的提高,设立了身体健康学习知识,以发挥体育的多功能性,在初中阶段侧重于使学生了解体育活动对身体健康的影响,初步学习用体育活动的方法改善健康状态。 教学目标: 1、掌握健康的概念及组成部分。 2、认同体育锻炼对健康的影响。 3、学生通过学习能加强自己的体育锻炼意识。 重点:掌握健康的概念。 难点:体育锻炼对健康的影响。

教学准备:人体模型、多媒体网络教室、教学的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健康的概念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生活经验,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回答什么是健康? 学生举手回答。 结合学生回答,教师归纳、讲解健康概念及组成部分。 教师小结。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而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人的一切都以健康作为载体,健康不仅承载着我们的智慧和品格,还是我们健康成长的基础。 健康包括①身体健康②心理健康③社会适应三个部分. 二.体育锻炼对人体健康产生的积极影响 俗话说:<<每天锻炼一小时,身体健康一辈子>>。 体育运动对身体的影响是全面的。通过体育锻炼,可以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辅助性教育,使学生身心并进,从而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发展。 体育锻炼对人体健康产生的积极影响有哪些? 1.体育锻炼对新陈代谢的影响 (1)体育锻炼可以提高脂质代谢过程,

(2)体育锻炼能使机体形成更多肌肉,因而提高消耗多余脂肪的能力。 (3)体育锻炼能改善机体对糖代谢的调节能力。 2.体育锻炼对运动系统的影响 (1)体育锻炼既可增强关节的稳固性, 韧带的弹性,又可提高关节的灵活性。 (2)体育锻炼可使肌纤维变粗,肌肉体积增大,因而肌肉显得发达、结实、健壮、匀称而有力,增强肌肉的耐力。 3.体育锻炼对心血管系统的响 (1)体育锻炼改善了心脏肌肉的收缩能力,心脏每次跳动泵出的血液增多,可以增加血管壁的弹性,可以预防高血压症状,(2)体育锻炼可使心肌纤维增粗、心壁增厚、心脏增大,可以使供血量增大。 (3)体育锻炼可以促使身体大量储备着的毛细血管开放。体育锻炼增强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4.体育锻炼对呼吸系统的影响 体育锻炼能提高呼吸机能,主要表现为呼吸肌发达,收缩力增强,最大通气量和肺活量增大,呼吸差较大。 5.体育锻炼对人体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 体育锻炼可以改善和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改善神经系统的均衡性和灵活性,提高大脑分析和综合的能力,增强机体适应变化能力和工作能力。 6.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体育活动锻炼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⒈体育锻炼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⑴对新陈代谢的作用体育锻炼时,体内新陈代谢加快,能量消耗增加,机体为了恢复能量,就要摄入、消化、吸收更多的营养以补充不足,而且摄入的能量往往超过消耗的能量,即出现“超量恢复”现象。消耗越多,超量恢复越明显。同时体育锻炼还能促进腹肌力量,有利于维持正常腹部压力促进消化吸收。因此,长期适量的体育运动可以增强消化功能,促进儿童少年的生长发育。 ⑵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体育锻炼时,全身血液循环加快,心脏和全身的供血状况改善。心肌细胞内的蛋白质和肌糖元增多,心肌纤维增粗,心壁增厚,心脏血容量增大,每博输出量增加,安静时的心率变慢,心脏的体积和重量增加。锻炼还可使冠状动脉口径增大,弹性增加,对预防冠心病起到积极作用。由于消耗体内大量脂肪,减少了心脏的压力,从而降低心脏病的发生。通过增加动脉血管的弹性,起到预防高血压的作用。 ⑶对呼吸系统的作用体育锻炼时,机体消耗的氧和产生的二氧化碳均增多,为了满足肌体的需要,呼吸系统加倍工作,使呼吸肌逐渐发达,功能加强。同时还可扩大胸廓活动的幅度,增大胸围和肺活量,使安静时的呼吸频率变慢且呼吸深度加深。经常适量的锻炼还有助于预防呼吸道疾病的发生。 ⑷对神经系统的作用人体的一切活动都是在神经系统的调节和支配下进行的。反过来,身体的每个动作及各器官的生理活动都可以对神经系统产生刺激作用。这种刺激作用可以增强神经细胞的工作能力和神经系统的调节能力,使大脑的兴奋性、灵活性和反应速度大大提高,视觉、听觉更加敏锐,记忆力和分析综合能力增强,还可消除大脑疲劳,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

⑸对骨骼、关节及肌肉的作用体育锻炼有助于骨骼的生长,可使骨变的更加坚强,对人体起到更好的支撑和保护作用。还可使关节囊和韧带增厚,加强关节的牢固性和对压力的承受性。通过提高神经系统对肌肉的控制能力,使肌肉对神经刺激产生反应的速度和准确性以及各肌群间相互协调配合的能力改善,以致发挥出最大的运动效果,并可使肌肉粗壮,力量增强,提高抗疲劳和耐酸痛的能力。 ⑹对其它组织、器官及系统的作用体育锻炼可以刺激生长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雄激素及儿茶酚胺等重要激素的分泌,从而促进儿童青少年的生长发育。可以提高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增强抵抗疾病的能力,提高健康水平。而且对发展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有重要的作用。 ⒉体育锻炼对心理发育的影响 体育锻炼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培养良好的情感,促进个性的完善和发展,全面提高心理素质。体育锻炼有助于减轻或消除人的紧张烦躁或忧虑情绪;培养竞争意识和拼搏精神;形成群体意识和团队精神;培养自尊心、自信心、顽强的毅力和审美鉴赏能力;促进社会交往和提高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通过体育锻炼还可以体验成功的喜悦,胜利的欢愉,产生心旷神怡的愉快心境。 长期进行健美锻炼,能够发达肌肉、增长力量;增进健康、增强体质;改善体形体态、矫正畸形;调节心理活动,陶冶美好情操;提高神经系统机能,培养顽意志品质。

体育锻炼对人全面发展的重要性

体育锻炼对人全面发展的重要性 内容摘要 一、体育锻炼对健康 ..的重要性 二、体育锻炼对实践能力 ....的重要性 三、体育锻炼对美育 ..的重要性 四、体育锻炼对社会适应性 .....的重要性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生物医学工程0802班 2008年10月30日 体育锻炼对人全面发展的重要性 众所周知,社会进入了21世纪以来,对人才的渴求达到了一种空前的高度。何谓“人才”?在我看来,就是有着与众不同的之处的人。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文化水平的进步,人们越来越重视到要有一门特长或者是有一种技术的重要性。因此,新时代对人的全面发展便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一个有着多种特长或者能力的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不论走到哪里,都可以成为人群中的焦点,无论在哪里,都受到人们的欢迎。因此,全面发展对我们每个人而言,都是新时代对我们的考验与要求。可是,要如何做到全面发展呢?我们应该从什么地方开始下手呢? 我的观点是:体育锻炼便是一种有效的手段,那即是说,体育锻炼对人全面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一、体育锻炼对健康 ..的重要性 现代社会流行这样的一种健康生活的理念:每天锻炼1小时,健康工作50年,幸福生活一辈子。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健康新概念,有学者将健康分成了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道德健康。身体健康是指人在生物学方面的健

康,即人体的结构完整和生理功能正常;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内心世界丰富充实,处世态度和谐安宁,与周围环境保持协调;道德健康就是指既为自己的健康也为他人的健康负责,把个人行为置于社会规范之内。对于体育锻炼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我们不言而喻。不同的体育运动可以不同程度的提高我们的身体素质,例如,大球类运动可以锻炼我们的手、脚的运动能力;长跑可以锻炼我们的耐力;乒乓球可以锻炼我们手腕的灵活性;太极拳可以锻炼我们身体的柔韧性等等。所以,体育运动是可以很大程度上的有助于我们的身体健康,也可以说,使身体健康的最主要的方式便是体育锻炼。再来说心里健康,有人会问,体育运动是纯粹的肢体上的运动,对人的心理会产生什么影响呢?其实,体育运动绝对会对人的心理产生很大的影响的。首先,体育运动在很多时候都是有胜负性的,很多人对这个胜负都是很在乎的,这也是体育的一个魅力所在。所以说,正是由于体育存在着这胜负性,便决定了很多人因为这一分两分之间的差距而产生了心理上的影响。赢的一方自然高兴愉快,但也很可能产生骄傲自满的心理;输的一方自然不会高兴,而且很可能回因此产生嫉妒和不服气的情绪。所以,体育运动对人的心理上的影响便不能忽略。但正因为如此,我才说体育运动才会对人的心理健康产生积极的影响。也许这听上去有一些矛盾,但因为事物有着两面性,正因为我们平时进行了正确的持久的体育锻炼,在锻炼的过程中,我们慢慢的体会到体育真正带给我们的东西——体育不是为了争夺名利,而是为了升华自己,让自己更健康。因此,经常进行体育锻炼,对自己的心理健康尤为有益。它会使你淡薄胜负的观念,让你有一个平和的心态来处世为人。还有道德健康,正如我前面所提到的,体育锻炼有助于一个人健康心理状态的形成,所以有了一个良好心态的人,对自己对他人乃至于对整个社会都会抱有一个好的道德准

体育锻炼对促进身体健康的益处

体育锻炼对促进身体健康的益处 (2011-04-07 09:02:25) 转载▼ 分类:训练笔记 标签: 杂谈 体育锻炼对促进身体健康的益处为何要锻炼?几乎每个人都会这样回答:锻炼有益于健康。事实表明,参与有规律的锻炼会使人身体棒、感觉爽,精力充沛地完成各项工作和任务。体育锻炼的最大作用在于全面增进人的健康,具体表现简述如下:(1)预防心血管病心血管病是当今世界上危及人类生命的头号杀手。据报道,在美国每死去的两个人中就有一个是心血管病,在我国死于心血管病的人亦居首位。大量研究表明,参

与有规律的体育锻炼可以显著地降低心血 管病形成和发生的危险性。(2)改善呼吸系统的功能人在体育锻炼过程中呼吸过程加深,会吸进更多的氧气,排出更多的二氧化碳,从而使得肺活量增大,残气量减少,肺功能增强。经常锻炼的人由于身体适应能力较强,其呼吸显得平稳、深沉、匀和,频率也较慢,平均每分钟呼吸6~8次,而不锻炼的人平均每分钟呼吸12~15次。(3)提高消化系统的功能体育锻炼会增强体内营养物质的消耗,使整个机体的代谢增强,从而提高食欲。另外,体育锻炼还会促进胃肠蠕动和消化液分泌,改善肝脏、胰腺的功能,从而使整个消化系统的功能得到提高,为人的健康和长寿提供良好的物质保证。

(4)改善神经系统的功能人的活动是在神经系统支配下的协调活动,坚持锻炼的人(特别是中老年人),常表现为机体灵活、耳聪目明、精力充沛,这正是神经系统功能健壮的表现。(5)降低糖尿病发生的危险性糖尿病的特征之一是人的血糖水平很高,如果病人不加控制,还会引起许多其它健康问题,如视力减弱和肾亏等。有规律的体育锻炼由于能控制血糖水平的提高,从而使个体产生糖尿病的可能性大大减小。(6)预防骨裂骨质疏松会引起骨裂,骨裂在各个年龄层次的人群中均会发生,在老年人(特别是老年女性)中比较普遍。研究表明,有规律的体育锻炼可以通过提高骨质密度和骨的强度达到预防骨裂之目的。当然,

体育锻炼对体质的影响

体育锻炼对体质的影响 “生命在于运动”“动”态养生观主张运动锻炼以健身延年,生命就是要动。体育锻炼有益于健康。实践证明,经常参与有规律的体育锻炼会使人的身体发育正常、强壮,精力充沛,增进身体健康。体育锻炼对体质有如下影响: 一、增强心脏和循环系统的功能改善呼吸系统的功能 人在体育运动过程中呼吸进程加深,会吸进更多的氧气,排出更多二氧化碳,从而使得肺活量增大,残气量减少,肺功能增强。经常锻炼的人由于身体适应能力强,其呼吸显得平稳、深沉、匀和、频率也较慢。另外,体育运动会增强体内营养物质的消耗,使整个机体的代谢增强,从而提高食欲。从而使整个消化系统的功能得到提高,为人的健康和长寿提供良好的物质保证。 二、提高消化系统的功能 体育运动会增强体内营养物质的消耗,使整个机体的代谢增强,从而提高食欲。另外,体育运动还会促进胃肠蠕动和消化液分泌,改善肝脏、胰腺的功能,从而使整个消化系统的功能得到提高,为人的健康和长寿提供良好的物质保证。 三、改善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 体育锻炼能改善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提高神经系统对人体活动时错综复杂变化的判断能力,并及时做出协调、准确、迅速的反应,使人体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保持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人的活动是在神经系统支配下的协调活动,坚持锻炼的人,常表现为机体灵活、耳聪目明、精力充沛,这正是神经系统功能健壮的表现。 四、增强人的体质,保持身体活动能力 科学的体育锻炼能增强人的体质。体质的强弱受多种因素影响,体育锻炼是增强体质最积极、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五、控制体重,改善体型 导致肥胖的主要原因是缺乏锻炼。过分肥胖会影响人的正常生理功能,尤其是容易造成心脏负担加重,寿命缩短。实践证明,体育锻炼可以强壮肌肉,增强身体消耗热量的能力,减少体内脂肪,保持关节柔韧性。如果结合适当的营养,就有助于控制体重,改善体型和外表,防止肥胖 当前,由高科技开创的文明与繁荣,使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此时,尽管空闲时间不断增多,但由于劳动性质改变、生活节奏加快与人际关系复杂等因素,导致现代文明病多有发生。 基于这种现状,为了防止体力衰退,学会生存,提高生活质量,人们亟须选择文明、和谐、健康、活泼的活动方式去善度余暇。体育锻炼的动态性、趣味性、娱乐性、保健性与休闲性,不仅可以通过人的肢体活动,使高度疲劳的神经系统得以休息,而且还有调节身心平衡,丰富生活内容,提高健康水平的功能。 大学阶段的体育锻炼不仅是大学生增进健康,增强体质的需要,同时也是大学生发展健全心理,实现自我完善的需要。通过参加体育活动,我们可以认识到更多的朋友,拓展自己的交际圈,增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体育锻炼充实了我们的大学生活,让我们在激烈的竞争中提升自己的身体素质,同时也是提升了自身的竞争力。“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我们需要用激情去做好每一件事,而体育锻炼能让我们极大程度上保持自己的活力。

体育锻炼的好处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好处: 在生理上: 1、体育锻炼有利于人体骨骼、肌肉、心肺功能,血液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的机能,提高机体的适应能力。 2. 减低儿童在成年后患上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的机会. 3、体育锻炼是增强体质的最积极、有效的手段之一。 5、体育锻炼能改善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提高神经系统对人体活动时错综复杂变化的判断能力,并及时做出协调、准确、迅速的反应。 在心理上: 1、体育锻炼具有调节人体紧张情绪的作用,能改善生理和心理状态,恢复体力和精力; 2、体育锻炼能增进身体健康,使疲劳的身体得到积极的休息,使人精力充沛地投入学习、工作; 3、舒展身心,有助安眠及消除读书带来的压力 4、体育锻炼可以陶冶情操,保持健康的心态,充分发挥个体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自信心和价值观,使个性在融洽的氛围中获得健康、和谐的发展; 5、体育锻炼中的集体项目与竞赛活动可以培养人的团结、协作及集体主义精神。少年是人一生中身心发育趋向成熟的重要转折时期,这时你会惊异的发现,在生理和心理方面出现许多前所未有的变化,并明显的感到,我长大了。随着人民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质的提高,“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我们要在体育运动中茁壮成长、在运动中保持健美。不运动的坏处: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球因缺乏运动而引致的死亡人数,每年超过二百万. 注意:不运动,会使身体的免疫能力下降,某些疾病和病毒不能得到有效免疫而诱发猝死。还有一个重要的情况,如果小孩不进行足够多的体育锻炼的话,那他们的大脑发育也不会很好,就影响到智力稍微不明显的低下。日常生活的运动机会: ·多利用楼梯,少乘电梯。 ·多争取机会走路,少乘汽车。 ·看电视时,可在广告时间做一些伸展运动,如弯腰、踢脚等。 ·与同学或朋友作定期运动,如慢跑、打羽毛球、游泳等,并培养自己对个别运动的兴趣,养成有规律之运动习惯。春季运动注意事项 1、现在是早春,清晨气温低,冷气袭人,易受“风邪”的侵害,轻者患伤风感冒,重者引发关节疼痛、胃痛发作,甚至能使人冻歪嘴、患面神经麻痹、心绞痛等病,所以不能起的太早。还有,据环境监测表明,一年中,夏秋两季空气最清洁,冬春季头一二个月空气污染严重,在一天中,早晨6点左右为空气污染高峰期,运动越剧烈,吸入的空气越多,受污染的程度就越大。由上可知,早春晨炼不能起得太早,一般来说,以太阳出来时起床锻炼较为适宜。 2、注意选择合适的运动项目一般来说,老年人以慢跑、散步、舞剑、做医疗体操为宜;中年人以长跑、爬山、打球为佳;少年儿童则以跑步、跳绳、打羽毛球、做广播体操为好。 3、注意锻炼前的准备活动运动前必须先活动活动腰部与四肢的关节,搓搓手、脸、耳等暴露于外的部位,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防止和避免扭伤的发生。 4、注意感官卫生春天雾多、风大,锻炼时肢体裸露部分不宜过大,以防雾湿的侵袭,要学会鼻吸口呼,不要呛风锻炼,练习场所宜选在旷宽的田野或宁静的湖畔,以摄取较多的空气维生素阴离子,起到健脑驱劳,振奋精神的作 4、注意感官卫生春天雾多、风大,锻炼时肢体裸露部分不宜过大,以防雾湿的侵袭,要学会鼻吸口呼,不要呛风锻炼,练习场所宜选在旷宽的田野或宁静的湖畔,以摄取较多的“空气维生素”——阴离子,起到健脑驱劳,振奋精神的作用 5、注意防寒保暖早春气候多变,户外锻炼时衣着穿戴要适宜,随时注意防寒保暖,以免出汗后受凉,切忌在大汗淋漓后脱下衣服或在风口处休息,剧烈活动后,不应骤停休息,锻炼后,应用干毛巾擦干身上的汗水,并及时穿好御寒衣服。 6、注意运动强度锻炼的强度一般应在锻炼后一小时恢复正常为合理,反之,即为超量运动,应及时调整运动量。 7、注意加强健康监护心肝肾等脏器有严重疾患者,须经医生同意后才能进行锻炼,且只适宜进行时间较短,强度较小的运动。 体育知识普及 体育锻炼的三个有利于: 1 生理的改善 生理的改善主要表现在体型、骨骼肌肉、身体的四大系统的改善,锻炼可以预防疾病等; 2心理的改善 心理主要体现在舒展身心、调节情绪、陶冶情操、提高自我价值观等;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体育运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分析

Value Engineering 0引言1948年,联合国卫生组织(WHO )把“健康”定义为不但没有身体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善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英国著名的教育家洛克有句至理名言“健康的心理寓于健康的身体”。因此,健康的身体依赖于健康的心理,两者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基于存在和意识统一的唯物主义观点,体育运动在塑造完善心理品质的同时,也会促进人的心理健康、躯体健康相互依存的互动有序发展。 1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及出现不良心理的因素 1.1我国现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目前我国现当代大学生中患心理疾病人数已达到较高的比例,而且还有上升的趋势。在校大学生因患心理疾病而无法继续学习,被迫休学的人数位于病退率之首。大学生在校期间,由于新旧知识的更替迅速,学业和就业压力不断加大,面对来自社会、学校、环境和个人等各方面的种种压力,有一部分学生常常不知所措,表现出压抑、茫然与失落,有的甚至导致心理崩溃、精神分裂和人格错位等疾病。精神压力也越来越大。 1.2当代大学生心理处于不良状况的因素 1.2.1生存求学环境的变化刚升入大学的新生告别了昔日母校,离开了温暖的家庭,学习和生活方式较高中阶段和家庭有了明显的差别,面对着一个千变万化的大千世界,刚步入了大学校园的新生,有些因为应变能力较差,不能很快适应大学的学习方式、生存空间、人际交往等方面发生的变化。 1.2.2外部环境的压力当代大学生面临谈朋友、考研、就业、参与激烈的社会竞争等多重压力,致使不少学生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心理健康问题,如任性、冷漠、孤独、自私等。 1.2.3自我心理素质因素长期以来,传统的学校教育教学没有和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有机地结合。导致大学生存在心理障碍、心理失衡,不能适应社会急剧变化,经不起一点挫折和委屈,于是变的或是喜怒无常;或是满腹牢骚;或者猜疑嫉妒或是孤独沮丧,这些心理障碍严重影响了他们的生活、学习。 1.2.4个人心理出现偏差,做出不理智行为的因素个别大学生由于心理不健康,受严重心理障碍的影响,从而自暴自弃,去危害他人,危害社会,结果可想而知。比如:北京某名牌大学生学生投毒案、硫酸泼熊案、大学生之间报复凶杀案等。 2体育运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2.1体育运动对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体育运动能促进智力的发展。通过体育锻炼过程能够促进血液循环从而为大脑提供能量和 营养。 体育运动能增加大脑的供氧量和供血量,改善脑细胞的功能,促进脑细胞新陈代谢。经常参加体育运动的人在各种感觉及对时间 空间的认知方面能得到更多的训练,能促进大脑的发育、改善机能。体育运动后,人的大脑皮层建立起适中的兴奋状态,脑细胞的核糖核酸会增加10%-12%。核糖核酸能促进脑垂体分泌神经激素-多肽组成的新蛋白质分子,国内外学者称之为“记忆因子”,这种物质对提高人的思维能力和智力水平有十分明显的促进作用。 2.2体育运动能促进心理素质的改善大量研究资料证明,打10分钟的太极拳能降低紧张和不安,从而控制人的情绪,改善心理健康。同时使人保持兴奋点,精力充沛。从体育运动实践经验来看,短暂的体育锻炼对人的不良情绪能起到暂时的调节作用,而长期适量的体育运动可以改善人的心理品质。 2.3体育运动可协调人际关系,提高交际能力体育运动有很强的交往性,尤其是全民性的健身体育运动,它可以使群体中的成员在运动中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产生情感上的沟通,从而增进了解。通过交往能够促进良好的人际关系,团结协作精神,也有助于心理的健康发展。因此,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一些体育项目活动对大学生进行合作意识、群体意识、公平竞争意识等的培养。 体育运动可以帮助大学生解决在成长、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心理困惑和心理行为问题,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培养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自信心,学会合作与竞争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提高应对挫折,适应社会的能力,促进大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这就要求我们高校体育教师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在体育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中,体育运动的每一个环节都要结合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进行设计,组织活动或比赛,同时要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到全民健身活动中去,有的放矢地参加各种体育运动锻炼,以便使其心理品质得到改善,个性得到培养,消除心理障碍,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充分发挥体育运动在培养学生心理健康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只有这样,教育培养出的大学生,才能适应飞速发展的社会,我们的大学教育才能成功,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体育运动效果。 参考文献: [1]张日.论体育运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 2004,2(1):86-87. [2]季浏.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3]兰自力.学校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4]史小红.改善和调节大学生心理疾病的运动处方[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03,12(4). [5]王小艳.高校体育健康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6,(1):91-93. [6]王红民.学生心理健康与学校体育[J].体育学刊,2004,(1):87-89. —————————————————————— —作者简介:付涛(1959-),男,天津人,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 体育运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分析 On the Impact of Physical Exersical on Mental Health of College Students (Xi'an Aerotechnical Colle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Office of Sports ,Xi'an 710077,China ) 摘要:近年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已成为学生、家长乃至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作者根据自身工作实践经验,结合高校体育教学实际分 析和研究了现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主要阐述了体育运动可以锻炼心理品质,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目的在为以后的高校体育教学和训练中提供一些借鉴和帮助,从而为指导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服务。 Abstract:In recent years,the mental health problem of college students has already become a common issue concerned by students,parents and even the society.According to their own practical experiences and the actual of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the author analyzed and studied the mental health status of modern college students and the factors that affect their mental health.The physical exersical can exercise psychological qualities and improve the mental health of college students are mainly described,which is expected to provide some help and references for future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so as to sevice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关键词:体育运动;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Key words:physical exersical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impact ·277·

运动对身体的好处

体育运动对身体健康有什么好处 1、驱除忧虑,焕发精神。烦恼的最佳“解毒剂”就是运动,当您烦恼时多用肌肉,少用脑筋,其结果将会令您惊讶不已。没有人能在健身房或爬山作激烈运动的时候,还对刚才发生的不快之事耿耿于怀。不管是什么人,体育运动都能使您的精神为之一振。一个人身体越健康(包括心理的健康),抵抗疾病和工作、家庭压力的能力越强。 2、减肥健美,改善胰岛素抵抗。肥胖常常伴随着高血压、2型糖尿病和血脂异常,都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被称为胰岛素抵抗综合征或X综合征。美国的一项研究证实,身体能量是消耗与发生2型糖尿病之间呈反比,每天用敏捷活泼的步伐行走1小时可使2型糖尿病的发生降低一半,危险最低的是采用有氧运动及健美操练习者。 3、促进心肌灌注,降低男性卒中发病危险。日本京都大学对有医疗保险的心肌梗死、心绞痛、心脏手术后、有冠心病危险因素的67例患者采用了集体运动疗法,运动处方视患者个人状态而定,运动项目包括慢跑、步行、伸展运动、乒乓球、微型网球、郊游、滑雪等,以需氧运动为主。平均随访70个月,经科学测定确认54.8%的患者心肌灌注改善,患者抑郁倾向明显减少。美国哈佛大学Lee的一项新研究也表明,不活动是一个与吸烟或高血压同等重要的卒中危险因素,中等量的运动可使男性卒中发病危险几乎减半。 4、增强骨承受负荷,减缓骨质疏松。1999年第三届国际骨质疏松研讨会上,美国骨科教授Frost介绍了骨质疏松的新概念——在神经系统调控下的肌肉质量(肌肉容积和力量)是决定骨强度(包括骨量及骨结构)的重要因素。澳大利亚的另一研究发现,股四头肌越弱,骨质丢失越多。可见,运动在保持肌肉强度的同时也减缓了骨质脱钙、疏松。消耗热量,增加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血糖,有利于糖尿病的控制。通过改进体循环降低心脏病的风险度。控制体重,降低血胆固醇浓度防止骨质疏松有利于降低血压消除紧张力改善入睡能力,提高睡眠质量抵抗焦虑和压抑感,增加积极性和乐观感可推迟和防止慢性病及与老龄有关的疾病,提高自己能力改善自我形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