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部编版)第18课《怀疑与学问》教案 (1)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部编版)第18课《怀疑与学问》教案 (1)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部编版)第18课《怀疑与学问》教案 (1)

第18课怀疑与学问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顾颉刚,积累与本课相关的语文知识。

2.理解本文的论点、论证思路与论证方法。

3.认识怀疑对于做学问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重点

1.理解本文的论点、论证思路与论证方法。

2.认识怀疑对于做学问的重要意义。

三、教学设想

从理解观点入手,理清论证思路;结合实际指导学生认识怀疑对于做学问的重要意义,把握通过“怀疑”“思索”“辨别”弄清事实的步骤与方法。

教学时间: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顾颉刚,积累与本课相关的语文知识。

2.理解本文的结构与观点。

教学内容与步骤

情景激趣:

顾颉刚(1893-1980),是中国历史学家、民俗学家。古史辨学派代表人物,也是中国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创者之一。他之所以能取得这样伟大的成就,在于他的善疑。有一次,他看见一个饭碗,上面画着许多小孩,有的放纸鸢,有的舞龙灯,有的点爆竹,题为“百子图”。他知道文王有100个儿子,以为这一幅图画的是文王的家庭,就想考证一下文王的儿子。他从常见的书中只得到武王、周公等几个人。

他很奇怪,为什么这样一个名人,他的儿子竟如此难以考证。后来才知道“文王百子说”是从《诗经》中来的,只是一种谀颂之词,并非实事。

他在《怀疑与学问》一文中更是把学问与怀疑的关系上升到理论的层面。今天我们学习课文,看看他对怀疑与学问有怎样的观点,他又是怎样来论证自己的观点的。

探究生趣

第一步,泛读课文。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用着重号标出课文的观点,用[ ]标出文章的论据等,用“~”标出扣论点议论的文字,并批注论证的方法与不懂之处,用序号标出意义段。

一、在阅读过程中积累词语,校正读音:

程颐(yí) 譬如(pì) 步骤(zhòu) 懒惰(duò) 塾师(shú) 大儒(rú) 停滞(zhì) 虚妄(wàng)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泛指不要迷信、拘泥于书本。

大儒:旧时指学问渊博的著名学者。

流俗:指社会上流行的风俗习惯(含贬义)。

不攻自破:形容论点站不住脚,经不起反驳或攻击。

视察:文中是实地观察的意思。

虚妄:没有事实根据的。妄,荒谬、不合理。

墨守:战国时的墨子善于守城,所以称善守为墨守。现在发展成为守着老规矩不肯改变的意思,用来形容思想保守。成语有“墨守成规”。

凶险:①(情势等)危险可怕:病情~。地势~。②凶恶阴险。

盲从:比喻自己没有主见,没有原则,没有见地,随着别人说话,做事。

折扣:①买卖货时,照原标价减去的成数。②借指短缺,减少。

停滞:停下,受到阻碍,不能顺利地进行或发展。

二、整体感知

1.划分段落,概括大意:

第一部分(1-2):提出观点:提出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第二部分(3-5):论述怀疑是获得学问的基本条件。

第一层(3-4):亲见的事实最可靠,传说的论据必须考证。

第二层(5):通过“怀疑”“思索”“辨别”弄清是非。

第三部分(6):论述怀疑又是发现学问的基本条件。

三、课堂探究

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2.为了论证中心论点,作者提出了哪几个分论点?分论点之间是什么关系?

明确:①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②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两个分论点之间是递进关系。

总结固趣

本文围绕“怀疑与学问”的关系论述了善于怀疑是做学问的基本条件这一论点,围绕着中心论点,分设了两个分论点,分层次地进行论述,条理清楚,中心明确。这种论证结构和方法值得同学们学习。

布置作业:

精读课文,读出对课文的不同理解。上网查找名人治学的名言。

第2课时

教学目的

1.深入理解课文,特别是理解作者的观点与论证;

2.引导学生思考学习本文后的收获。

教学内容与步骤:

情景激趣

怀疑能推动科学的进步。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产生了怀疑,因而得出了自由落体定律;瓦特因为有“水开了,壶盖为什么会跳起来”的疑问,发现了蒸汽的力量;哥白尼对前人的成果不盲从提出了日心说;牛顿因为有“苹果为什么时候会落地”的疑问,发现了万有引力;这些创造都是从怀疑中来。我们上节课通过学习课文知道了什么是真正的怀疑精神,本节课我们将深入探究,看看作者是如何具体地证明自己的观点的,我们学了之后有什么新的启示。

探究生趣

第二步,精读课文,深入探究。

一、精读课文1~2自然段,然后探究:

1.文章是怎样提出中心论点的?有什么作用?

明确:引用古代学者的名言。既提出了论点,同时学者的名言本身也是一个证明论点的有力论据,增强了论点的说服力。

二、精读课文3~5自然段,然后探究:

1.第3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①引出下文,使文章上下紧密相连。这段讲了做学问的一个必不可少的

依据是“靠别人的传说”,自然就要出现一个问题——如何对待这“传说”,而下文紧接着就谈论这个问题。

②使文章论说更加深入。这段讲学问的基础是什么,下面进一步讲如何对待这个基础,内容深入了。

③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做学问应该如何对待传说这个关系到全篇中心议题的问题,本段虽未加以论说,而“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这点已在本段得到说明,这就为后文论述做学问应该如何对待传说奠定了基石,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2.第④段和第⑤段同是谈怀疑精神对做学问的意义,为什么写了第④段还写第⑤段?两段的内容有何不同?

明确:第④段说的是对于“传说”要用怀疑精神对待,第⑤段则说“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各种各样的书本,各家各派的学问,做学问者时时在评判,常常要弃取,这方面论及了,文章的论述才算是全面,漏掉了,将是缺陷。写了第④段,又写第⑤段,可见作者构思的周密。

第④段侧重说怀疑思索是为了取“是”弃“非”,攻破“一切虚妄的学说”,第⑤段侧重说怀疑思索的三个步骤及其目的:“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

三、精读课文6自然段,然后探究:

1.作者在论述第二个分论点时,是按怎样的思路进行的?

明确:第1句提出论点,第2~3句从反面说理,指出没有怀疑精神永远不能治学,第④⑤句从正面说理,指出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一切学问才会起来。

第6~10句举例论证论点。第11~13句正反对比论证,先从正面作结:“古今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起来的。”再从反面强调:“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四、举例说明本文主要的论证方法,请列举论据,并结合原文进行分析。

1.举例论证。a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b听说古代有三皇、五帝。c听说“腐草为萤”。d戴震善问的例子。

如第4段为了论证对于传说必须有怀疑精神这个分论点,列举了古代“三皇五帝”和“腐草为萤”的例子,并连续多次追问,清楚地告诉人们做学问时怀疑的必要性以及怎样以怀疑精神做学问。

第6段为了论证“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这个分论点,举了清代大学问家戴震幼年读书善疑多问的事例做论据,很有说服力。

2.道理论证。a“学者先要会疑”。(程颐)b“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c“尽信书不如无书。”(孟子)如第5段用关于“怀疑”“思索”“辨别”的阐述和孟子的名言论证了“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

第6段的说理是:“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论证了“怀疑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3.对比论证。如第4段“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从正反两方面说理,阐明“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之因;

第5段“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通过正反两方面的结果,阐明“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的重要性;

第6段“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先从反面说理,后从正面说理,阐明为什么“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第6段“古今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指‘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起来的。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先从正面概述事实,后据此事实从反面推理,阐明“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六、学以致用

1.交流搜集的有关怀疑的名言。

2.作者对“怀疑精神”这个概念的阐释十分明确。所谓“怀疑精神”,绝不是对前人的学说一概不信,全部否定,而是说不要轻信、盲从或迷信,必须经过自己的思考,辨别是非来决定信与不信。要经过怀疑、思索、辨别的过程,并能修正、评判、发展、创新。文中提倡的“怀疑精神”就是这样一种可贵的科学精神。这对于学术上的批判、继承、发现、创

新很有意义。我们在治学方面,对于一切虚妄的学说应有这种精神。请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谈一谈你对怀疑的看法。

第三步,精读课文,个性理解

1.你对本文有哪些与众不同的理解?

2.学习了本文,你有怎样的收获?

总结固趣

同学们,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有教养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才能做到有教养。相信作者的观点一定给了大家许多启示,至关要紧的是我们要思考如何做一个有教养的人。

布置作业:

预习《精神的三间小屋》,能基本理解课文,列出不懂之处,背诵课文,上网查阅与本课有关的资料。

与课文有关的趣味资料

顾颉刚简介

顾颉刚(1893.5.8-1980.12.25),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民俗学家,古史辨学派创始人,现代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拓者、奠基人。

1920年,顾颉刚毕业于北京大学,后历任厦门大学、中山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云南大学、兰州大学等校教授。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等职。

对顾颉刚的评价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北京大学国学院院长袁行霈:“顾颉刚生前200册读书笔记记载着他的学术历程、学术遗产和治学精神,值得史学界认真继承,同时也值得从事古代文学和古代哲学的研究人士认真继承。”

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副所长王震中等专家都认为:“顾颉刚是新文化运动中涌现出的大师,终生治学,孜孜不倦,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他在古史研究、古文献研究、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等领域作出了杰出贡献,国内外学术影响巨大。《顾颉刚全集》的出版对我国古史学、古文献学、历史地理学、民俗学以及近现代学术史都将产生举足轻重的作用,具有极高学术价值和文献价值。”(新华网)

胡适称顾颉刚的《吴歌甲集》为:“独立的吴语文学的第一部。给中国文学史开一新纪元。”

钟敬文认为顾颉刚的《吴歌甲集》:“不只是个一般性的歌谣资料集,而是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的歌谣学著述。”

新华网《中国现代学术史上的顾颉刚》:“对于人文学界来说,20世纪不但以‘疑古’发端,还以‘走出疑古’来宣告自己的结束,去今最为遥远的上古史竟纠缠了中国学术界整整一个世纪。无论赞成还是反对,以顾颉刚为领袖的‘古史辨’派,实际上已成为20世纪中国史学界、古典学界不可绕过的巨大存在。”

有关怀疑的名言

学贵心悟,守旧无功。(张载)

所以观书者,释己之疑,明己之未达,每见每知所益,则学进矣;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张载)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庸》)

群疑并兴,寝食俱废,乃能骤进。(朱熹)

学贵知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疑而能问,已得知识之半。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陈献章)

学问就是要你认真地去发现事物的异同之处。一言以蔽之,学问就是辨别之术。(赫塞)不怀疑不能见真理。(李四光)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朱熹)

对于过去的文化,要批判地吸收。(毛泽东)

那些大人物一生都在怀疑,在探索。(邦达列夫)

对明天的认识的惟一限度,取决于我们今天的怀疑。(罗斯福)

伟大的灵魂是向往怀疑的。(尼采)

疑惑固非乐事,确信更属荒唐。(伏尔泰)

人最可贵的品质是能明智地意识到什么不该相信。(欧里庇得斯)

如果世界上还有比痛苦更坏的事,那么,它就是怀疑了。(列夫·托尔斯泰)

如果你想成为一个真正的真理寻求者,在你的一生中至少应该有一个时期,要对一切事物都尽量怀疑。(笛卡儿)

怀疑,像针一样剌激人的头脑。(高尔基)

怀疑比自信更安全。(马辛杰)

怀疑的眼睛就像猫头鹰的眼睛一样,要在黑稽中才能看见,光明反而可以使它失去视力。(英国理论家)约卡伊·莫尔

怀疑是无限的探求。(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

怀疑是批评的一个要素,而批评的倾向必须是带怀疑性的。——(英国作家)迪斯累里怀疑能把昨天的信仰摧毁,替明日的信仰开路。——(法国作家)罗曼·罗兰

要追求真理,我必须一生中尽可能地把所有的事情都来怀疑一次。——(法国哲学家)笛卡儿

科学发展的过程是一个由好奇、疑虑开始的飞跃。——(美国科学家)爱因斯坦

信仰与怀疑相辅相成,没有怀疑就没有真正的信仰,修辞手法。——(德国作家)海塞真正成功的人,本质上流着叛逆的血。——(英国作家)奥顿

怀疑一切。——德国哲学家卡尔·马克思

从来如此,便对吗?——中国现代作家、政治评论家鲁迅

我相信法律,却怀疑法官。——台湾作家,评论家李敖

知识贫乏最能让人生出许多怀疑。——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作家,哲学家培根

要学孩子们,他们从不怀疑未来的希望。——印度诗人,作家,哲学家,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泰戈尔

怀疑有如草木之芽,从真理之根萌生……——意大利诗人但丁

真正的科学首先教人们怀疑,教人们摸不着头脑。——西班牙作家乌纳穆诺

您不能失去信仰,不能因为怀疑而毁灭那伟大的爱。——波兰19世纪作家显克微支《崇高的爱》

《中国石拱桥》教案 (48)(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

《中国石拱桥》教案 ●教学目标 1.积累“雄伟、残损、古朴、推崇、惟妙惟肖、巧妙绝伦”等词语,掌握读音和词义。 2.了解说明对象,把握对象特征,整体感知文意,培养初步阅读说明文的能力。 3.把握说明顺序,揣摩语言,把握说明文语言准确、周密的特点。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把握石拱桥的特征,掌握抓住特征说明事物的方法。 2.品味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教学难点 以赵州桥、卢沟桥为重点说明中国石拱桥,理解作者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检查预习,划分段落层次,学习用代表性例子说明事物特征的写作方法。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中国石拱桥》一课(板书课题)。作者茅以升(板书)是我国著名的桥梁专家。他几十年致力于桥梁的设计、研究和教学工作。30年代,他主持设计和修建了钱塘江大桥;50年代又参加了武汉长江大桥的设计工作。他写过大量的介绍桥梁知识的书籍和文章,本文就是介绍我国石拱桥的说明文章。 二、检查预习 惟妙惟肖:这里形容雕刻得十分精妙逼真。肖,相似。 3. 讨论课题 (1)分析"中国石拱桥"这个短语的结构。

名词性偏正短语。 中心词--"桥" 几个定语--"中国"(的) --"石"材(的) --"拱"形(的) 连缀起来,是"中国的石材的拱形桥"。 (2)"拱"字释义。 拱形是一种什么形状?请用"拱"字组几个词。 "拱",本义是"两手相合,上举以示敬意",如"拱手",可组词:拱抱,拱卫,拱门,桥拱,斗拱等,取义引申 "环绕"、"弧形"。"拱桥",也是这样。 (3)解题:我们要学的这将课文是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写的介绍桥的科技说明文。 (4)教师简介说明文的文体特征。 说明文是客观地说明事物的一种文体,目的在于给人以知识:或说明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或阐明事理。说明事物特点和阐明事理是说明文的两种类型。 3、常用的说明顺序:A 、空间顺序外—内上—下前—后总体—部分(一般用于说明相 对静止的事物) B 、时间顺序:以时 间先后作为说明的 顺序,用于说明事 物的发展变化。C 、逻辑顺序 (按事物的内部联系或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 整体——部分原因—结果特点—用途主要—次要概括—具体现象—本质 4、常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全方位、多角度地说明事物或事理,使说明更有条理、更加清楚。 根据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功用等属 性的异同,把事物分 成若干类,然后依照 类别,逐一说明。分 类 别准确简明地说明事物的本质特征。用简明扼要的话给事物一个说法,使读者对被说明对象有个明确的概念。下 定 义 作用 定义说明 方法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中国石拱桥》教学设计

《中国石拱桥》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文选自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本文主要是以“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例,着重说明我国石拱桥在设计、施工上的伟大创造和高超的技术水平,歌颂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伟大的创造力。本文的特点是:说明内容典型突出,以“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例;说明语言准确简朴,如“大约”、“可能”、“两肩”等词;说明顺序巧妙有序,采用先总述后分说在总括的顺序;说明情感质朴,歌颂了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伟大的创造力;说明方法多样,采用了举例子,打比方,引用等多种方法。 【教学目标】 1.积累“残损、古朴、推崇、惟妙惟肖、巧妙绝伦”等词语; 2.理清本文说明顺序,了解中国石拱桥的特点; 3.体味本文准确的语言,学习常见的几种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语言的严谨性、准确性。 4.了解中国石拱桥的悠久历史和杰出成就,认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激发热爱祖国的感情,献身科学的志向和严谨务实的精神。 【预习提示】 1.搜集桥的图片,总结各种桥的共同特点。 2.在文中标注生字词。 【教学过程】共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积累“残损、古朴、推崇、惟妙惟肖、巧妙绝伦”等词语; 2.理清本文说明顺序,了解中国石拱桥的特点;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大家课下已经搜集了许多有关桥的图片和知识,哪位同学能展示一下你搜集到的图片或者你总结的桥的特点? 2-3位同学回答。 同学们预习很充分,都回答得很好。今天,我们就共同走进桥梁的世界,体会中国桥梁之美。 板书——中国石拱桥茅以升 二、自主阅读,初步感知 (一)初读:朗读课文,标注生字词,扫清文字障碍。 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并且在文中标注出生字词。 明确:雄跨记载桥墩推崇序幕巧妙绝伦交头接耳惟妙惟肖独一无二 找同学读生字词,教师纠正读错的字音 全班同学齐读生字词。 (二)再读:默读文章,在课本中勾画出包含以上生字词的语句。 教师以填空的形式在PPT中出示,请同学来读句子,加深对生字词的记忆与理解。 明确: 1.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 2.每两个石拱之间有两个桥墩 3.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4.他的游记里,十分推崇这座桥。 5.揭开了中国人民全面抗战的序幕。 (三)精读课文,提取信息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中国新诗中朦胧诗的特点。 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体会诗中蕴涵的深沉而真挚的情感。 3.培养学生解读诗歌的能力,激发爱国、为国献身的精神。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诵读这首诗。 2.把握诗中富有特征的意象。 【教学难点】 1.朦胧诗的特点。 2.诗中“我”的形象。 3.诗中对祖国的感情抒发。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来听一首歌,殷秀梅的《祖国,我永远热爱您》。(目的:将同学们带入意境)。每一位有血有肉的中国人,都有一颗拳拳的赤子之心,这颗心与祖国的荣辱紧密相连。无数文人墨客,用饱蘸深情的墨笔,写下了一首首令人荡气回肠的诗,舒婷就是一位代表诗人,今天,我们共同走进她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板书课题和作者) 二、简介作者及背景 舒婷,当代女诗人,福建省泉州市人,1952年出生在厦门,由于家庭的破裂使她过早体味到社会的动荡,人世的沧桑。70年代末,她的诗就受到人们的关注,作为朦胧诗的代表人物一举闻名。代表作有诗集《双桅船》《舒婷顾城抒情诗选》《会唱歌的鸢尾花》等。 三、分析诗歌 1.听读配乐诗朗诵《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整体感知诗的意境,并注意字的读音。 2.学生自由朗读,注意节拍、重音和感情。 3.研析诗的内容。全诗共分四节。方法:(1)反复诵读,概括出每一节诗的内容。(2)

在读中体会句式特点和作者的感情。 第一节:诗人排列了一系列具体的意象:水车、矿灯、稻穗、路基、驳船。在这些意象的前面分别加了“破旧、熏黑、干瘪、失修”等修饰词,显示出祖国的贫瘠与破败,以第一人称的形式深情地向祖国诉说着“我”与祖国生死相依患难与共的情感。 第二节:运用“贫穷、悲哀、希望”等抽象的词语,宗教中传说的“飞天”神,写出人们在痛苦的境遇中饱含着“希望”。 第三节:“簇新的理想、古莲的胚芽”等,写出祖国正孕育着新生。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憧憬。 第四节:写出“我”与祖国再次融为一体,个体上,“我”是祖国的“十亿分之一”,使命上,“我”要承担祖国振兴的责任。祖国含辛茹苦养育了“我”,“我要用我的血肉之躯去取得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 四、难点解析 1.什么是朦胧诗。“朦胧诗”是采用虚写手法,变具体为抽象,追求的是诗内在旋律,运用象征和隐喻的写法,使人读起来有一种朦胧的美感。(学生再次朗读)。 2.对诗中“我”的形象理解:诗中“我是……我是你……”的句式反复出现,表明“我”与祖国有着共同命运,一同经历沧桑风雨,生死相依,血肉相连。“我”的形象融入到祖国的形象中。 3.通过对诗中各种形象的理解,体会作者抒发的感情。在诗中,诗人抒发了与祖国血肉相连、荣辱与共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这种情感表现在一些具体意象的描绘上,如“老水车、矿灯、路基”等象征着祖国饱经忧患依然具有顽强活力的特点。 五、拓展练习 诗中所描绘的对象,有的有下一句,有的没有,试着给下面的几句后面分别添加一句诗,尽量准确描绘出具体意象的特点。 1.我是干瘪的稻穗, 2.我是失修的路基, 3.我是新刷出的起跑线, 六、再听一遍配乐诗朗诵,然后饱含深情地诵读这首诗。 七、全诗总结。 八、达标训练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18课《中国石拱桥》课时训练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18课《中国石拱桥》课时训练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考试须知: 1、请首先按要求在本卷的指定位置填写您的姓名、班级等信息。 2、请仔细阅读各种题目的回答要求,在指定区域内答题,否则不予评分。 一、选择题 1 .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食品是否安全,是人们身体健康的基本保障。 B.为了避免道路交通不拥堵,各地纷纷出台交通管理新措施。 C.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D.今夏“电荒”提前到来,预计电力缺口至少将达到3000万-4000万千瓦以上。 2 . 下列各项的判断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歌词“因为梦着你的梦,所以快乐着你的快乐”中的两个“梦”词性相同。 B.“思想”、“榜样”、“精神”、“兴趣”都是名词。 C.《藤野先生》中“实在标致极了”一句中“标致”一词属于褒义贬用。 D.短语“创建文明城市”和“打造文化高地”的结构相同。 3 . 下列词语中,加横线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沉淀diàn百花绽放dìng挑衅tiāo挑拨离间tiǎo B.舔食tiǎn舐犊情深tiǎn鞭炮pào如法炮制páo C.痴心chī吹毛求疵cī星宿sù住了一宿xiǔ D.骸骨hái骇人听闻hài新鲜xiān鲜为人知xiǎn 4 . 下列词语的书写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A.澎湃沥尽心血深误痛绝浩浩荡荡 B.榜样大庭广众颠沛流离悔人不倦

C.祈祷以身作则悲天悯人忍俊不禁 D.烦躁精疲力揭语无轮次小心翼翼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通天河岩画 岩画,是指人类在历史时期凿刻、磨制或描绘在露天岩石、石壁、洞壁上的各种图形。中国乃是世界上几个岩画资源大国之一,《水经注》等古文献中便有对岩画的记载。2015-2019年,在青海玉树境内又先后发现了大量岩画,有近30个岩画群,500多组岩画,约2500个单体图像,并仍在不断的发现中。其发现量之大,内容之精彩,被誉为近几十年来中国最重大的岩画发现之一。学者们赞评:“玉树岩画的发现弥补了青藏高原岩画的重要缺环”。 这个绵延了数百公里的岩画基本沿着通天河及其支流分布,故也被称作“通天河岩画”。通天河岩画可分为早、中、晚三期,且恰好沿着通天河的上、中、下游分布。描述了狩猎、畜牧、战争、农耕、信仰等,内容十分丰富。 如果把一幅幅岩画看作一枚枚古老的“书简”,河流就像是穿简的绳子。沿着通天河分布的庞大岩画群,恰如一部巨著的“上、中、下”三卷。根据断代分析,时间跨度为距今约3500年到2000年之间。这部长卷,足足写了一两千年的时间! 上游即通天河早期岩画,多在曲麻莱境内,地貌多草甸缓坡。多使用拙朴的通体敲凿法,即用尖状工具在岩石上垂直击打,密密麻麻无数凹点连成片,构成如同剪影般的图像,约有1000个单体图像,距今3500-3000年。 到了中游,从德曲汇入通天河开始,逐渐过渡到山石峡谷地带,从这里开始,线刻手法的使用越来越多。这个时期,岩画开始出现明显的装饰性和华丽的涡纹,尤其牛和鹿的造型非常优美。距今约3000-2500年。 下游即晚期岩画,距今2500-2000年。地貌以险峻的高山峡谷为主,装饰性强的雕凿手法渐渐淡化,转化为朴素写实的线刻法。这个地带较长,单体数量超过1000个,除了常见的动物、人物形象外,还出现了一些塔、六芒星、万字符等符号。 岩画的风格、手法为何会变迁?是否暗示了高原先民时代和命运的流变?变化是出于外来冲击,还是内部思维意识的不断迭代?这些疑问很难得到确凿的回答。但基本可以确认的一点是,岩画描绘了数千年前通天河畔的先民生活。 通天河岩画的大发现,除了讲述玉树高原的故事,还有另一重要意义。 青藏高原是岩画的聚宝盆。在此之前,西藏阿里、藏南定日、藏北文部及藏东南八宿、青海柴达木及青海湖都

最新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屈原》精品教案

17.屈原(节选)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把握人物的情感及人物的性格。 2.赏析文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象征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3.学习屈原深切的爱国爱民思想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有这样一个人,他身材魁梧,饱经风霜的脸上愁眉不展。腰系博带,佩陆离长剑,戴切云高冠,着雪白罗服。瑟瑟秋风下,踱步远方,似行吟泽畔,似引吭悲歌。他,便是屈原,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郭沫若的戏剧作品《屈原》,走进这位伟大诗人的内心世界。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了解作品背景 作者简介: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我国现当代无产阶级文学家、历史学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古文字学家。作品有诗集《女神》,历史剧《屈原》等。 背景资料:《屈原》写于1942年1月,正是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半壁河山沦于敌手,国民党政府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悍然发动“皖南事变”。郭沫若面对这样的政治现实义愤填膺,创作了历史剧《屈原》,以批判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展示了现实世界光明与黑暗、

正义与邪恶、爱国与卖国的尖锐斗争,起到了“借古讽今,古为今用”的作用。 屈原,战国时楚国人。出身贵族,曾做过左徒、三闾大夫。楚怀王时,主张联齐抗秦,选用贤能,但受贵族排挤不见用,遭靳尚等人毁谤,被放逐于汉北,于是作《离骚》表明忠贞之心。楚顷襄王时被召回,又遭上官大夫谗言而流放至江南,终因不忍见国家沦亡,怀石自沉汨罗江而死。其忌日成为后人纪念他的传统节日——端午节。重要作品有《离骚》《九章》《天问》等,对后代文学影响极大。 目标导学二:把握本文写作思路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故事大意,将本文的写作思路梳理完整。 明确:第一部分:诗人呼唤与歌颂风雷电这些伟大的自然力,表达了对黑暗的激愤和对光明的礼赞与向往。第二部分:借指斥神鬼偶像来抨击昏庸腐朽的当权者。 2.阅读课文中的舞台说明,谈谈其作用。 明确:舞台说明为舞台上屈原的动作、形象外貌做了一个必要的交代,为读者理解下文的震天撼地的呼喊做了铺垫。我们可以看到舞台上的屈原是一个坚持真理的爱国者,是一个受到奸佞残酷迫害的形象。 目标导学三:把握本文写作特色 1.文中作者将很多的事物赋予了其他的含义。请同学们归纳一下,作者究竟赋予了这些事物什么特殊的含义?这又是一种什么手法?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练习(含答案解析)

18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1.【读准字音】 给下列加点字和多音字注音。 棱.角( ) 虔. 诚( ) 恭.顺( ) 蠕. 动( ) 懈怠.( ) 敦. 实( ) 吁????? (气喘吁吁) (吁求) 煞? ???? (煞风景) (煞费苦心) 2.【辨清字形】 根据拼音写汉字。 huò( )然 蜿yán( ) qu án( )卧 端xiánɡ( ) ?????帐pen ɡ( )pénɡ( )勃 ? ????瓦lì( )闪shuò( ) 3.【识记词义】 请把下列词义或词语补充完整。 (1)安营扎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风云变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接踵而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形容景象或事物的面貌清清楚楚地出现在眼前。 (5)________: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 (6)马路上,________的车辆像一条长龙。 (7)庙门外都是从洛阳城附近来的百姓,熙熙攘攘,________。, 4.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本文选自《藏北游历》,是一篇游记散文,记述了作者跟随摄制组在各拉丹冬游览的经历。 B .本文以作者的所见所感为线索,表达细腻,情感丰富,极富感染力。 C .本文多处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描写了雪域高原的壮美景色。 D .本文语言诙谐,具有讽刺性。 5.文中为什么多次提到“我”的身体状况? 6.各拉丹冬的冰塔林有什么特点? 7.“我”在整个行程中都遭遇了哪些困难? 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问题。 ①第二天,仍随大部队进入冰塔林。在滑极了的冰河上一点点挪动,时而也需爬行——人们越发有经验了,在有坡度的地方,就翻身滚将起来——终于过了冰河,我便半卧在砾石滩上仔细寻找起来,看有没有贝壳、植物之类化石,或者古人类生活过的痕迹,可是很遗憾,没有。而我似乎已经衰竭,心想碰巧哪一口气上不来,就长眠于此吧。

2018秋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册)

2018秋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沁园春雪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积累“妖娆、风骚、红装素裹、一代天骄”等词语。 2.感知词中的形象,理解诗人的思路和全词的主旨。 过程与方法 1.联系词作的创作背景,创设情境,理解词作的思想内容,揣摩雪景描写的艺术特色。 2.品味凝练贴切的诗歌语言,领悟深层意蕴,培养欣赏诗词的能力。 3.学习比较阅渎的方法,了解景中藏情,借景抒情,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会词中赞美祖国山河和无产阶级革命英雄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吟诵、品味诗歌。感悟、体察词作的意蕴和情境。 教学难点 丰富想象,领略词作的诗情画意。认识诗人对历代帝王的评论。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北方冬天的雪,纷纷扬扬地飘落,它覆盖着原野、山村、村庄、道路。漫天皆白,玉龙飞舞,引得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诗兴大发。而在不同的人的眼中,雪又有着不同的形象。如在出使边塞的岑参看来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奇丽,在陷身长安对战况和亲人消息不可知的杜甫看来是“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的愁绪满怀,在写景如画的王维看来是“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的闲静……那么,在一代伟人毛泽东的眼中,北国茫茫的冰雪又是怎样的?让我们一起走进《沁园春·雪》! 二、自主预习 1.背景资料 《沁园春雪》写于1936年2月,当时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毛泽东率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后,领导全党展开了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伟大斗争。在陕北清涧县,毛泽东同志曾于一场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这首词。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毛泽东同志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其间,柳亚子先生请他写诗,毛泽东同志就把这首《沁园春雪》抄给他,随后《新民晚报》公开发表,迅速在人民当中广为传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和胜利的信心。 2.知识链接 词,又称长短句。一首的字数、句数、段数、韵律、平仄,都有固定的格式,这就是词谱,词人依照词谱填词,词谱的名称叫词牌,比如“沁园春”“虞美人”“水调歌头”等。一首词的一段称为一“阕”。若词有上下两段,就称为上、下阕。本课中,“沁园春”是词牌名,“雪”是词的题目。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学教案

20曹刿论战 1.了解作者和《左传》。 2.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3.疏通文义,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感受曹刿的军事智慧与仁人之心。 一、导入新课 我们知道,在战争中,人心所向、正确的战略是取胜的两个必要条件。毛泽东“敌疲我打”的防御战术就是受到春秋时期“长勺之战”的启发。今天就让我们回到公元前684年,和与孔子同时代的鲁国史官左丘明一起来见证这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了解作品 作者简介:左丘明,姓左丘,名明(一说姓丘,名明,左乃尊称),春秋末期鲁国人。左丘明知识渊博,品德高尚,孔子言与其同耻,太史公司马迁称其为“鲁君子”。左丘明出身的家族世代为史官,并与孔子一起“乘如周,观书于周史”,据有鲁国以及其他封侯各国大量的史料,所以依《春秋》著成了中国古代第一部记事详细、议论精辟的编年史《左传》,和现存最早的一部国别史《国语》,成为史家的开山鼻祖。 作品简介:《左传》也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儒家经典之一,是我国较早的一本史学著作和重要的文学著作。相传为春秋时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它记载了公元前722年以后的二百多年间的许多史料。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目标导学二:把握文中常见文言现象 【词类活用】

①神弗福.也(名词用作动词,赐福,保佑) ②公将鼓.之(名词用作动词,击鼓) 【一词多义】 ①故:公问其故.(原因,缘故)故.逐之(所以) ②以:何以.战(凭、靠)必以.信(按照)必以.分人(把) ③之:肉食者谋之.(代词,代这件事) 公与之.乘(代词,代指曹刿) 故克之.(代词,代指齐军) 小大之.狱(结构助词,的) 公将鼓之.(助词,起补足音节的作用) 【古今异义】 ①又何间.焉(古义:参与;今义:隔开,不连接) ②肉食者鄙.(古义:目光短浅;今义:粗俗,低下;轻视,看不起) ③牺牲 ..玉帛(古义:祭祀用的牛、羊、猪等;今义: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放弃或损害某些利益) ④必以情.(古义:诚心;今义:感情) ⑤再.而衰(古义:第二次;今义:又,又一次) 目标导学三:疏通文义,整体感知 1.本文有几条线索?分别是什么? 明确:两条。(1)事件发展的线索(迎战——备战——胜战——评战);(2)人物活动的线索(请见——请问——参战——释疑)。 2.本文可分为几部分?各部分讲了哪些事,请做简要概括。 明确: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先讨论了“何以战”,再记叙了胜战过程,最后评战。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案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阅读分析能力;表达能力;辨析能力。 2、过程与方法:了解本文通过对一棵小桃树生长过程的描写来表现它的特点以及凭借小桃树的形象寄托感情理想的写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坚强不屈,用于和困难作斗争的勇气。 教学重点: 1.了解本文通过对一棵小桃树生长过程的描写来表现它的特点以及凭借小桃树的形象寄托感情理想的写法。 2.培养学生坚强不屈,用于和困难作斗争的勇气。 教学难点: 1.托物言志的写法和作者抒发的情感。 2.课文赞美小桃树顽强的生命力寄寓着什么深刻含义。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课课时:一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作者图片:同学们,认识这个人吗?他叫贾平凹,凹这个字在普通话里念ao,如凹凸不平,但在北方方言和这位作家的名字里念wa。来,一齐读他的名字。我们曾经学过他写的《太阳路》。今天再来我们学习他的另外一篇文章——我的小桃树。 二、夯实基础 (一)字词过关 伫(zhù)孱(càn)嵬(wéi)懊丧(ào)执着(zhuó)矜持(jīn)猥(wéi)琐 (1)伫立:长久地站立。 (2)生灵:生命。 (3)孱头:软弱无能的人。 (4)矜持:拘谨,拘束。 (5)踏青:清明前后到郊外去游玩三步。

(6)垂垂暮老:形容像老人一样没有生气。 (7)楚楚:较弱柔美。 (8)猥琐:(容貌、举动)庸俗不大方。 (9)祸不单行:表示不幸的事接连发生。 (10)灼灼:形容明亮的样子。这里用来形容桃花繁盛明丽的样子。(二)作者简介 贾平凹,1952年2月21日生于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棣花镇,当代作家。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197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1982年发表作品《鬼城》《二月杏》。1992年创刊《美文》。1993年创作《废都》。1997年凭借《满月儿》,获得首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2003年,先后担任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文学院院长。2008年凭借《秦腔》,获得第七届茅盾文学奖。2011年凭借《古炉》,获得施耐庵文学奖。 (三)背景介绍 1976年,为期十年的文化大革命终于结束,在这十年期间,无数被时代耽误年华和奋斗机会的青年人开始反思,开始追求。作家贾平凹在这个大的时代背景下,托物言志,以“小桃树”的形象来象征文革中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通过它坎坷的出生、成长到迷茫和看到希望的描述,反

《中国石拱桥》《夜宿卢沟观晓月》阅读练习及答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

《中国石拱桥》《夜宿卢沟观晓月》阅读练习及答案 [甲]永定河上的卢沟桥,修建于公元1189到1192年间。桥长26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桥宽约8米,桥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每两个石拱之间有石砌桥墩,把11个石拱联成一个整体。由于各拱相连,所以这种桥叫作联拱石桥。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极少出事,足见它的坚固。桥面用石板铺砌,两旁有石栏石柱。每个柱头上都雕刻着不同姿态的狮子。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早在13世纪,卢沟桥就闻名世界。那时候有个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来过中国,他的游记里,十分推崇这座桥,说它“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并且特别欣赏桥栏柱上刻的狮子,说它们“共同构成美丽的奇观”。在国内,这座桥也是历来为人们所称赞的。它地处入都要道,而且建筑优美,“卢沟晓月”很早就成为北京的胜景之一。 (选自《中国石拱桥》) [乙]我们遵照前人的经验,卧床假寐,静待五更。当表针一指到四点的时候,我们就赶忙起床。走出门外,当真听见了此落彼起的报晓鸡鸣。晨寒凛冽,我们踏着如霜似雪的月光走上了卢沟桥。这时,接近满圆的晓月转到了西天,正悬挂在迎面的卢师山上。抬头望月,看得出这时的月与桥的距离是最近的;晓月的亮度比初升和正处中天时,都大得多。这时的晓月是在桥的北侧,永定河的上游,月光顺流而下,视野也显得最为深远。我们在桥上有意地测试了一下晓月的亮度。凭借着月光,不仅看得清碑身上乾隆书写的“卢沟晓月”四个大字,也依稀地辨认出了在桥西碑亭上康熙书写的“察永定河”的一首五言律诗。桥下的永定河,因为大旱缺水,我们虽然没能见到波涛浩渺的壮丽场景,但汩汩有声的淙淙细流,在晓月映照下,也呈现出波光粼粼的景色。这时,看到披着晓月银光的卢沟桥,直至每个玉石栏、柱、栏板,以及485个大小石狮……我们禁不住想起曾在元代做官多年的马可·波罗的描述:“这是一座无可比拟的、世界上最美的桥。” (选自陈寿儒《夜宿卢沟观晓月》) 8.下列对句子中加点词的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2分) ①桥宽约8米②这座桥极少出事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 1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1.了解作者及其诗歌创作背景。 2.了解本文修辞的特点,理解诗歌中众多意象的含义。 3.感悟诗人的爱国之情,激发爱国热情,树立报国之志。 一、导入新课 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的面貌可谓焕然一新:被人称赞的新中国四大发明,为人赞叹的大国外交,具有活力的中国自主创新。如果让我们用一个形象来形容今天的中国,朝气蓬勃的青年或美丽动人的姑娘都甚为恰当。然而,在改革之初,面对她的伤痕累累,面向全新的希望,她在人们心中会是怎样的形象呢?今天,让我们走进舒婷的诗歌中感受一下。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了解背景 作者简介:舒婷,1952年出生于福建省漳州市石码镇。祖籍福建泉州,后一直生活在厦门。著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散文集《心烟》。她的诗被译成多国文字,介绍到德国、法国、美国、荷兰、日本等多个国家,是新时期以来最受青年欢迎的诗人之一。 写作背景:《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发表于1979年7月,即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第一个年头。诗人把压抑中释放出的热情化作对祖国新兴的讴歌。 目标导学二:赏析意象,把握诗歌情感 1.反复朗读诗歌。 2.第一节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蕴含和象征了哪些社会内容?它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意象:“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淤滩上的驳船”。“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两个意象,象征祖国的贫穷落后和长期停滞的生产力;“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淤滩上的驳船”几个意象,进一步概括了祖国的饥馑、闭塞和百废待兴的状况。总之,第一节主要写祖国母亲贫穷落后的历史和种种沉重的负累。作者以诸多落后以及沉重的意象表达了自己深沉、悲痛的感情。 3.第二节主要写了哪些内容?它的作用是什么?作者的情感有何变化? 明确:第二节通过直抒胸臆来描写祖国的过去,表明祖国的“贫困”“悲哀”,这也是对第一节中诸意象的诠释,长期潜伏蜗行于黑暗的隧道里固然是贫困,而船的纤绳深深勒进肩脖则是悲哀。同时又用“‘飞天’袖间”的“花朵”象征着希望。这一节正是起着过渡的作用,从“贫困”“悲哀”过渡到希望之中。作者在此处的情感与第一节是一以贯之的,仍旧带着深沉与悲痛,但其中又带着一股看向历史的自信与看向未来的希望。 4.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赏析第三节,说说第三节中的意象有怎样的象征意义。通过这些意象,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怎样的变化? 明确:意象:“神话的蛛网”“雪被下古莲的胚芽”“挂着眼泪的笑涡”“雪白的起跑线”“绯红的黎明”。“神话的蛛网”象征束缚生产力发展,钳制思想解放的专制统治和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1987年3月上旬,我随电影摄制组再一次接近各拉丹冬,在它的 脚下安营扎寨。寒冷季节里汽车能够驶过冰河,直接进到山脚冰塔林 中。熟悉地形的向导布擦达讲,各拉丹冬有阴阳两坡,西北阴坡尽是 冰雪,景色单调,东南阳坡才好看。的确,阳光使这位身披白色披风 的巨人变化多端:融雪处裸露出大山黧黑的骨骼,有如刀削一般,棱 角与层次毕现,富有雕塑感。近些年来,骤然掀起一股长江考察热一 拨又一拨中外勇士在此迈开了理解长江的第一步。短短几年里,先后 有十多位探险者壮烈献身于这项人类事业。 季节上的隆冬将尽,但严寒还将在此驻守三两个月。远不是秋高 气爽时节的明媚,这个个风云变化的季节里,气势磅礴的密云来去匆 匆,形如金字塔的各拉丹冬主峰难得在云遮雾障中一现尊容。 在各拉丹冬以东几公里外有牛粪可捡的草坝子上,我们搭起牛毛 帐篷。安托师傅他们从崖底冰河里背回大冰块,我们喝上了长江源头 的水。海拔接近六千米,力大如牛的安托师傅做起活来也不免气喘吁 吁。他说自己是海拔低些的聂荣县人,所以不很适合。我就更不在话 下了。此刻倒霉迹象接踵而至,频频小震酝酿着某一两次大地震:手 背生起冻疮,肩背脖颈疼痛得不敢活动,连夜高烧,不思饮食,…… 活动时只能以极轻极慢动作实行,犹如霹雳舞的“太空步”。 这样的身体状况真是大煞风景。但愿它不要影响我的心态,各拉 丹冬值得你历尽艰辛去走上一遭。我们把车停在冰河上,踏进这块鲜 有人迹的冰雪世界,在坚冰丛莽间的一个砾石堆上竖起三脚架。我双 手合十,面向各拉丹冬威严的雪峰行了跪拜大礼,虔诚又愚蠢——各 拉丹冬是男性神,据说这方圣地并不欢迎女人,不久它便让我领教了 一番。它还不喜欢人们过于恭顺,在等待云散天晴的日子里,面对大

2019春部编新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

2019春部编新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从整体来看,学生课堂听讲记笔记,发言提问等习惯正在逐步养成。但大多数学生的学习基础较弱,因此阅读理解能力很差,读题能力差,回答问题抓不住关键。班中只有八九个同学口语表达及写作能力较强点,其他学生在课堂上不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基础差的学生对好学生和老师的依赖性很强。同时面临复习时间紧,学生在面对中考选择时的思想波动大。 二、教材简析 本册教材围绕着引导初中学生利用各种媒体,广开语文资源,在实践中丰富人文素养,提高语文能力的这个中心目标,将教学内容、知识技能编排如下: 第一单元:编排了《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梅岭三章》《短诗五首》《海燕》等新诗,诗歌语言凝练,形式精致,讲究韵律与节奏,其内容包罗万象,丰富多彩。无论是博大、深沉的情感,还是悠远、隽永的哲思,无论是对自然社会的赞颂还是对理想的追求、对信念的坚守都可以用诗歌来表达。本单元的作品主要是新诗,也有以旧体表现新时代内容的诗作,还有散文诗。阅读这些作品,我们可以领略作者的情思,触摸时代的脉搏,受到精神的感染和美的熏陶。学习本单元,要在反复朗读、感受诗歌韵律的基础上,进一步把握诗歌的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理解诗歌中蕴含的哲理。 第二单元:第二单元是小说单元,内容有《孔乙己》《变色龙》《溜索》《蒲柳人家》。小说往往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表现社会生活。小说中人物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常常能折射出世态人情和时代风貌。这个单元的小说题材多样,意蕴丰富,人物形象鲜明,读起来令人难忘。学习本单元,要在梳理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的基础之上,对作品的内容、主题有自己的看法,理解小说的社会意义。还有学习欣赏小说语言,了解小说多样化风格。 第三单元:本单元课文都是传统名篇《鱼我所欲也》《唐雎不辱使命》《送东阳马生序》《词四首》,内涵丰富而深刻:有的论述人生的理性抉择,有的叙述不畏强暴的故事,有的描述少年时求学的艰辛,有的则是不同时代词人们抒发的壮志豪情。阅读这些经典作品,要善于汲取思想精华,获得情感激励,在自己的人生旅途中,学会选择和坚守。学习本单元,要注意把握古诗文的意蕴,领略作者的思想感情,并能够运用历史眼光审视作品的当代意义。还要注意诵读中增强于文艳语感,积累常见文言词语。 第四单元:选取的课文有《短文两篇》《山水画的意境》《无言之美》《驱遣我们的想象》。读书问学,谈文论艺,是人民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本单元所选的文章,或谈论读书求知,或探讨欣赏艺术作品的方法,或阐释没血观念,既富有思想性,又蕴含艺术美。阅读这些课文,可以培养审美情趣,提高艺术修养。阅读时,要注意了解作者的观点,学习思辨方法;发现疑难问题,独立思考,有自己的见解;还要学习文中介绍的文艺欣赏方法,迁移运用到自己的欣赏实践中。 第五单元:本单元旨在引导学生活动、探究,通过《屈原(节选)》《天下第一楼(节选)》《枣儿》表现“舞台小天地,天地大舞台。”舞台上的故事,凝聚着无尽的人生,或令人感动振奋,或引人慨叹深思;舞台上的人物折射出多样的人格,或有着动人的风采,或有着可憎的面目。你是不是也很想登上舞台,展现自己的风采,赢得观众的掌声?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教材将阅读中外优秀剧本选段,在此基础上,资助选择合适的剧本,分配角色,合作排练,尝试戏剧演出,给初中生活留下美好的回忆。 第六单元:本单元选取了《曹刿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出师表》《诗词五首》课文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古人的张志生活,有以弱胜强的战争实例,有恳切诚挚的进谏献言,有练类取譬的婉转讽劝,还有描写社会生活,抒发豪迈情怀的诗歌。阅读这类诗文,可以感受古人的智慧,体会他们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学习本单元课文,要熟读成颂,并将精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苏州园林》精品教案

18 苏州园林 第1课时 1.初读课文,概括说明特征。(重点) 2.再读课文,明确说明结构。(重难点) 3.研读课文,理解文章难点。 一、导入新课 《中国石拱桥》让我们领略到了我国桥梁事业的伟大成就,今天,我们从桥上走下来,进入另一种建筑物——园林。在我国的园林中,苏州园林具有独一无二的特征和地位,它是中国各地园林的标本。现在,让我们去苏州园林游览一番,看看那儿的园林建筑。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初读课文,概括说明特征 提问1:从第一自然段中找出其中最能说明苏州园林地位的词语,并说说自己的理解。 明确:标本。“标本”的意思是同一类事物中可以作为代表的事物,它表明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艺术中具有崇高的地位,可以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提问2:这是一篇事物说明文,被说明事物——苏州园林的总体特点是什么? 明确:第二自然段中“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是贯穿全文的中心,也是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 目标导学二:再读课文,明确说明结构 提问3:课文第二自然段,作者围绕苏州园林的共同特征,写了哪几层内容? 明确:四层内容:一、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二、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三、讲究花草

树木的映衬;四、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提问4:分组讨论:课文第三、四、五、六自然段内容与第二自然段是什么关系? 明确:第二自然段是总说,第三、四、五、六自然段是分说。每一段与前面的一个“讲究”相照应,具体说明苏州园林某一方面所体现出来的图画美。上述四方面是重点,作者详细说明。 提问5:课文第七、八、九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这三段从园林角落的布置,门和窗以及色彩方面说明苏州园林的特点。这些是局部介绍,属非重点,所以写得简略。 提问6:请总结一下这篇文章在结构上的特点。 明确:本文结构上的特点是先总后分。文章先总括苏州园林的特点,再从各方面分别加以说明,总说、分说相结合,既突出了被说明事物的特点,文章结构又显得清楚,这种写法值得借鉴。 提问7:根据上面的分析,你能指出本文的说明顺序吗? 明确:本文是按照逻辑顺序来组织全文的。 目标导学三:研读课文,理解文章难点 文中多次提到绘画,把绘画和园林建筑联系起来,以绘画原理分析园林建筑,或以园林建筑印证绘画原理,试从课文中找出几处例子加以简要说明。 ①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②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 ③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 ④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 ⑤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 ⑥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 教师小结:①②句以绘画原理分析园林建筑,以中国的审美观为依据,画龙点睛地发表议论,透过景物表象,找出内在规律。③④⑤句是作者随手摘取的几幅小景,以园林建筑印证绘画原理,给人似曾相识的审美感觉。⑥句虽未点明绘画原理,但作者的分析说明却完全符合传统的画论,这样的布局同国画采用“以大观小”的画法、“尺幅之中具千里之势”的道理是一样的。 三、板书设计 苏州园林大处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 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 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 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细处角落的构图美 门窗的图案美 建筑的色彩美标本 完美的图画 逻辑顺序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合集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合集 1.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教学目的 知识与能力:初步感知中国当代诗歌物中见情、情景交融、意味隽永、质朴晓畅等特点。 过程与方法:理解诗中蕴涵和象征的社会内容,体会意象运用的特点。初步学会欣赏诗歌的情感美、节奏美、含蓄美、意境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借鉴诗歌思维和语言技巧。 教学重点 1.理解诗中的意象组合,体会诗中包孕的思想感情。2.把握诗中蕴涵和象征的社会内容。3.感受诗中的思维灵感和语言美趣。 教学难点 认识诗歌的抒情特点,积累诗歌欣赏方法。 教学方法 1.诵读感悟——铺设跳板——联想想象——理性升华。 2.研究评析欣赏法。3.当代诗艺欣赏讲座法。 (解说:可根据学生基础情况选用。基础好,学校资料丰富、设备先进或附近查找资料方便的可选用2;基础中等的,可选用1、3。也可综合运用3种方法,勾连起课内课外。) 媒体设计 1.制作多媒体课件,重点在诗的意象理解上作一点适当的画面,把诗意转换为画意。2.运用文学讲座法,最好事先设计好提纲及思考题,制作成待用软盘,以便在媒体上展示。3.根据诗的内容选择适当的音乐,制作配乐朗诵录音带。 教学时数:课内教读2课时,课外练习由学生自定。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可能最喜欢的是中国古典诗歌,困为它的凝练、它的隽永、它的神韵,

是多少年沉淀的精华;但,这不是中华诗歌宝库的全部。一批锦绣满腹、才华横溢的新一代诗人,站在前人的肩膀之上,吸纳着几千年诗意的营养,借鉴外国诗艺手法,感受着新时代的清新气息,创作了一大批新时代的华章,装点了中国以及世界诗坛的盛装。欣赏这些诗,我们会得到另一种美的熏陶,另一种情的感染,另一种文化的营养。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欣赏一组当代探索诗歌。(解说:设计这个导语,目的有两个。一是巧妙地把古代诗歌与现当代诗歌联系起来,明确它们之间的借鉴和发展的关系,引起对新诗的阅读兴趣;二是以尽量优美的语言感染学生,引发学生对美的渴望,激发起强烈的学习欲望,奠定顺利进行教学 的基础。) 二、解题:《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发表于1979年7月,以其沉重的历史积淀,表达了一种希望光明的痛苦和挚情,从中可以体会到诗人对祖国的深情 和挚爱。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①教师范读(配乐)(解说:先把学生带进诗的氛围,初感诗的美味,为 进一步学习欣赏奠定基础。) ②学生自由诵读。(解说:趁着学生才有的感受尚在,让学生直接再次感受,这是文学欣赏的必要步骤,避免抛开刚营设好的氛围而由老师大讲特讲的弊 病。) ③学生单独朗读,师生评价。(解说:在这个步骤中紧扣对诗歌内容的理 解,落实字词教学,引出下一个教学环节。) ④诗歌内容与形式总理。学生先用一句话谈谈感受,然后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这首诗“运用平凡而富有特征的意象,从不同角度揭示了我与祖国的血肉联系”。诗人借鉴运用了苏联诗人沃兹涅先斯基《戈雅》的圆周式句法,借以强化 对祖国挚爱的深度。 (解说:先由学生体悟,暗示自主求知意识;然后巧加点拨,引导学生学会充分利用信息资料;最后老师向宽拓展,把学生眼界打开。) 2.具体研习,落实重点,突破难点 ①这首诗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蕴涵和象征了哪些社会内容?要求学生边读边思考边讨论。点拨:这首诗为了抒发对祖国的深情,把数百年的历史浓缩在四组意象群之中。这四组意象群是“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淤泥上的驳船”;“贫困”“悲哀”“希望”“飞天袖间”的“花朵”;“簇新的理想”“蛛网”“雪被下古莲的胚芽”“泪眼的笑窝”“雪白的起跑线”“绯红的黎明”;“迷惘”“深思”“沸腾”的诗人、“伤痕累累”“富饶”“荣光”“自由”的祖国。第一组意象以委婉曲折的笔触,回溯祖国数百年来的贫困落后,表达对祖国长期处于这种状态的深沉悲痛的心情;第三组意象描绘祖国到了历史转折时期,已经走在了新生的起跑线上;第四组意象再次强调“我”与祖国的关系,倾吐献身祖国的热望。(解说:这一环节既

《中国石拱桥》阅读练习及答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

《中国石拱桥》阅读练习及答案 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这座桥的特点是:(一)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桥洞不是普通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因而大拱上面的道路没有陡坡,便于车马上下。(二)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这个创造性的设计,不但节约了石料,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而且在河水暴涨的时候,还可以增加桥洞的过水量,减轻洪水对桥身的冲击。同时,拱上加拱,桥身也更美观。(三)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就像这么多同样形状的弓合拢在一起,做成一个弧形的桥洞。每道拱圈都能独立支撑上面的重量,一道坏了,其他各道不致受到影响。(四)全桥结构匀称,和四周景色配合得十分和谐;就连桥上的石栏石板也雕刻得古朴美观。唐朝的张说,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赵州桥高度的技术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桥的主要设计者李春就是一位杰出的工匠,在桥头的碑文里还刻着他的名字。 1.在介绍赵州桥第一个特点时,“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一句中的“在当时”一词可否去掉?为什么?(2分) 2、文中引用张嘉贞和张鷟的话,分别为了说明赵州桥的什么特点?(2分) 3、文中画线语句“这个创造性的设计”一句中,“设计”指的是什么?(2分) 4、本段哪一句话对赵州桥的特点及其意义作了总结?(2分)

5、选文中划线部分运用的两种说明方法是什么?分别起到了什么作用?(3分) 答案: 《中国石拱桥》1、不能去掉。“在当时”一词表示时间限制,用在这里,表示赵州桥在他的建造年代是属于世界前列水平的,如果去掉,则年代上不够准确。 2、张嘉贞的话说明赵州桥设计精巧,制造奇特。张鷟的话说明赵州桥形势优美。 3、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 4、赵州桥高度的技术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5、列数字、打比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