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预制梁∕存梁台座沉降观测记录表

24.预制梁∕存梁台座沉降观测记录表

杭长铁路客专江西段

测量:计算:复核:监理工程师:日期:

项目部制梁场沉降变形观测作业指导书

项目部制梁场沉降变形观测作业指导书 1.适用范围 适用于制梁场生产期间制梁台座、存梁期间存梁台座的沉降观测,预制箱梁梁体徐变变形观测。 2.作业准备 2.1内业技术准备 开工前组织技术人员认真学习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阅读、审核施工图纸,澄清有关技术问题,熟悉规范和技术标准。 2.2外业技术准备 电子准仪、两米条码尺均经过相关检测部门鉴定合格。 3.技术要求 梁场建立独立的水准网,共布设6个工作基点,定期对水准网进行复测,若高差值之差在1mm以内,则认为工作基点稳定。 制存梁台座各设置4个沉降观测点: 制梁台座:如连续观测的当次沉降量小于2mm时,可判定其沉降稳定。以后每台座每生产10片梁进行一次观测。 存梁台座:有相邻两次的沉降量均小于0.5mm,并且不均匀沉降量小于2mm,则判定沉降已稳定。 4.施工程序和工艺流程 4.1梁场水准监测网的建立; 4.2制、存梁台座沉降观测标的埋设; 4.3预制箱梁梁体徐变变形观测标的埋设; 4.4生产期间制梁台座的沉降观测; 4.5存梁期间存梁台座的沉降观测; 4.6预制箱梁梁体徐变变形观测。 5.施工要求

5.1施工准备 检查工作基点完好情况,定期对水准网进行复测。 5.2施工工艺 5.2.1水准点、工作基点和沉降观测点的布设 梁场建立独立的水准网,共布设6个工作基点,定期对水准网进行复测,假如高差值之差在1mm 以内,则认为工作基点是稳定的。 5.2.2存梁台座观沉降观测 (1)观测点布设 在存梁台座设置4个观测点,台座浇筑前预埋直径18钢筋,钢筋外露混凝土面2cm 。观测点位于横桥向台座中心线,距离存梁台座地基端部10cm 处,见图5-1。 图5-1 存梁台座沉降观测点布设示意图 (2)观测周期 每个存梁台座在首次存梁前进行观测并记录标高,落梁后立即观测,1h 、2h 各观测一次、第2天观测两次,第3天、第4天、第5天、第6天、第7天各观测一次;之后3天观测一次直至沉降稳定为止。汇总整理沉降观测记录。 (3)沉降评定 相邻两次的沉降量均小于0.5mm ,并且不均匀沉降量小于2mm ,满足设计及施工规范的要求,则判定沉降已稳定,可停止连续观测。每30天观测一次并做好记录。 5.2.3制梁台座观沉降观测 在制梁台座设置 4个观测点,台座浇筑前预埋直径18钢筋,钢筋外露混凝土面2cm 。观测点位于横桥向台座中心线,距离制梁梁台座肋墙端部30cm ,顺桥向中心线左右各2.1M 处,见图5-2。 存梁台座沉降观测点布设示意图

建筑物沉降观测记录

一、依据 ?《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 ?《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 ?《建筑基础工程施工验收规范》GB50202-2002 ?《建筑桩基技术规程》JGJ94-2008 二、适用 ?记录建筑物施工过程直至沉降稳定的变化情况,为工程验收提供质量安全保证依据。 三、填写 ?根据测量得出的每个观测点高层及其逐次沉降量的成果表(单位工程沉降观测记录》 ?根据建筑物和构筑物的平面图绘制的观测点的位置图; ?绘制沉降量、荷载与延时间三者的关系曲线图(要求每一观测点均应绘制曲线图) ?建筑物沉降观测测量汇总表(总沉降量、最后100d沉速率、总沉降量汇总曲线图) 四、要求点埋设 ?建筑物四角或沿外墙每10~15处或每2~3根基上,一般观测点少于6点 ?裂缝或沉降缝或伸缩缝的两侧;新旧建筑物或高低建筑物以级纵横墙交接处

?学人工地基和天然地基的接壤处;建筑物不同结构的分界处。 ?烟囱、水塔和大型储藏等高耸高低位构筑物的基础轴线的对称部位,每一构筑物不得少于4点 五、次数和时间 ?沉降观测应在基础施工完成后开始,首次测量(即零周开始)应连接进行两次独立观测,关取观测点结果中的中数作为测量初始值。?施工阶段的沉降观测频次应根据建筑物的地基类型和加荷情况确。 一、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结构、砖砌外墙的单层或多层的工业厂房,按不同施工阶段(应至少在增加荷载的25%,50%,75%和100%各观测一次)分别进行观测。 二、多层民用建筑及其他工业建筑物,每施工完毕1~3层后观测一次,停工期间,可每隔2~3个月观测一次。 三、建筑物和构造物封顶后,应每三个月观测一次,观测一年。 四、沉降观测必要委托第三方检测机构进行。

沉降观测表格

说明: 1、鉴于业主和设计院没有正式发文对沉降观测资料及表格进行规范,但监理多次要求我们整个标段各分部资料表格要统一,经同监理协商。特规定以下表格。 2、可能下一步业主或设计院还要正式下发通知,还有可能改动,但没有办法兄弟们,先照着这个各分部统一再说吧。 3、目前各分部桥梁沉降观测主要用附表1、附表2,附表10和附表11。 其中附表2可采用电子水准仪导出的电子记录,我正在跟厂家联系请他们帮尽快把电子记录输出成表格形式。 4、附表10和附表11是主要填的表格,各分部要认真及时填写。这两个表格要按墩号填写和保存。 工程名称填桥名测量单位填SZ-2标n分部测量编号写墩号-n 不要每次测多个墩台就把多个墩台写在一个表里 5、表格每月汇总一次打印出来找监理签字。 6、请各分部尽快完善沉降观测资料。 7、详见后面附表

观测数据处理文件格式要求 1 电子水准仪原始观测数据:以电子水准仪直接导出,不需要人工干预。 2控制点文件: 点号1,高程1 点号2,高程2 点号3,高程3 …… 3观测手簿文件:按附表2 4高差文件:见表1高差文件格式示例。 5平差文件 控制点1,高程1 控制点2,高程2 …… 点号1,点号2,高差12,距离12 点号2,点号3,高差23,距离23 点号3,点号4,高差34,距离34 ……

表1 高差文件格式示例

6高差闭合差统计文件 --------------------------------------------------------------------- 高差闭合差计算结果 --------------------------------------------------------------------- 附和路线号: 1 线路点号: CPII073 S019 S017 S015 S013 S011 S009 S007 S005 S003 S001 BM28 高差闭合差: -0.61(MM) 闭合环长度: 0.6250(KM) 平原限差: 3.1623(MM) --------------------------------------------------------------------- 闭合环号: 1 线路点号: CPII073 S019 S020 高差闭合差: 0.37(MM) 闭合环长度: 0.2240(KM) 平原限差: 1.8931(MM) --------------------------------------------------------------------- 闭合环号: 2 线路点号: BM28 S001 S002 高差闭合差: -0.04(MM) 闭合环长度: 0.3970(KM) 平原限差: 2.5203(MM) --------------------------------------------------------------------- ……

预制梁存放时间规范

预制梁存放时间规范 篇一:关于对预制梁板长时存放起拱控制的通知1 关于对预制梁板长时存放起拱控制的通知各驻地办、各标段项目经理部: 一标、三标预制梁板已批量生产,由于项目所在地气候寒冷、冬休期长,加之桥梁下构施工与梁板预制进度不匹配、进度缓慢,已预制的梁板存放时间远超三个月而不能架设和进行后续工序施工。 预制梁板存放时间过长,可导致梁体起拱度随时间的延长而增大,从而导致梁板安装后整体出现波浪形、桥梁铺装层厚度不均匀,严重时还要调整路线纵坡。 为了加强对梁板超时存放起拱过大的控制,保证梁板安装后后续工程的施工质量,现将预制梁板长时存放起拱控制有关要求通知如下: 一、冬休放假前必须对已预制、存放的预应力预制梁板进行加载预压,彻底控制预制梁板起拱过大问题。 二、预压荷载应与成桥后桥面混凝土铺装层的荷载等效。根据简支梁跨中弯矩等效代换原则,按公式计算需要增加的跨中预压

q?l荷载:P? 2 P:需要增加的跨中预压荷载(t) q:线荷载(为每平方米桥面铺装层荷载×梁宽) l:预制梁长(m) 三、要求一标、三标项目经理部立即组织实施,一、三驻地办严格控制预压荷载重量及预压位置,保证此项工作落实到位。 篇二:预制梁场建设指导意见 预制梁场建设指导意见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项目工地建设管理,改善项目施工生产环境,确保施工质量、安全,降低成本,提高工作效率,提升项目管理水平,展现企业文明施工形象,特制定本标准。第二条项目经理部临时设施建设应以人为本,满足安全、环保、实用的要求,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节约资源。 第三条临时用地应按国家及地方有关规定办理审批手续,工程完工后应按规定复垦,并验收合格。 第四条本标准适用于国内在建项目预制梁场设施建设管理,如业主有相关要求应参照执行。 第二章预制场建标准 第五条一般规定

桥梁沉降观测

沉降观测3.2 桥梁 因产生的原3.2.1 桥梁沉降 1)桥梁自重和其上所行驶的车辆重量极易导致桥梁出现变形,从而诱发桥梁(沉降。 2)桥梁施工中多采用一般粘性土来作为回填土,完成施工后将其压实,但由(于回填土压实作业难度大,施工后往往会由于压不实导致压实密度无法满足需求,从而导致沉降变形。 )桥梁施工中与桥头部分连接所设置的搭板所产生的弹性力会落在桥墩上,(3 会从而导致桥头呈现出不均匀受力的状态,在桥梁投入使用后车辆荷载的作用导致桥头搭板两端荷载受力不均从而导致搭板末端产生沉降。 求观降测方法及规范要3.2.2 桥梁沉 )沉降监测网布设(1 沉降观测点分为基准点、工作基点和沉降观测点。 1 于 3 个稳定可靠的基准点,且基准点间距不应大①每个独立的监测网不少于公里,基准点应设在变形影响范围以外能够长期保存的稳定位置。 ,②工作基点应选在比较稳定的位置,位置适宜的基准点可以作为工作基点使用。沿线路方向不宜大于200m50~100m工作基点距线路中心, ③基准网施测之前,通常先测量导线,求得所有工作基点的平面坐标,确保施工中有足够的控制点可用。待工作基点基本稳定后,根据测量规范利用二等水准或其他标准施测基准网。基准网的初始高程以网中所有基准点为拟稳点,通个月,要对基准网进行复过拟稳平差求得。根据沿线地面稳定情况,每隔3~6 取较为稳定的基准点为拟稳点,测。复测后,首先判定基准点的稳定情况,,选重新对整网进行平差,以评定工作基点的稳定性。对于不稳定的工作基点,复测后应及时修正其高程。 )布设和BA ④监测网如图1 所示,在相邻两个工作工作基点之间(如图中的 。A-B-A AB 和BA 两条符合水准路线,将沉降监测点纳入其中,形成单一水准环

制梁台座静载预压方案

江南高速项目部三分部制梁场制梁台座 加载预压方案 一、沉降观测的目的 (1).通过对制梁台座的加载预压,确保制梁台座基础稳固。保证箱梁在预制时外形尺寸不发生变化。 (2).通过制梁台座的加载预压,为确保箱梁在预制时不会因为台座不均匀下沉超过2mm而影响箱梁质量及结构尺寸。 (3).通过对制梁台座的加载预压,保证底模设置的返拱值不变。 (4).通过制梁台座沉降观测检验制梁台座基础设计的安全性,确保箱梁在预制时安全。 二、加载预压的准备工作 (1).预压材料的准备:为了便于吊装和堆放,堆载预压试验采用涵洞预制钢筋混凝土盖板(0.5mX0.99mX6.8m,每块约重8.5T)来作为加载,考虑箱梁自重约150T,模板重约30T,加载时按箱梁和模板总重的1.25倍系数考虑,共需准备225T(26块)混凝土块。 (2).观测点的布设,为了便于观测制梁台座基础沉降,在台座基础两端及中间位置三个断面布设观测点,两端各布设两个观测点,中间两侧位置布设两个观测点,共计6个观测点。观测点采用的钢筋头通过钻孔打入制梁台座条形基侧面,同时灌入水泥浆加固,观测点的钢筋头应选择在即便于观测又要避免在钢筋堆载时对其产生碰撞的位置。 (3).布设水准点,已知水准点离制梁台座比较远,为了便于观测减少误差,在制梁台座一侧布设2个不易被破坏的水准点,确保每个水准点所选位置可“一镜”观测到3个观测点。 三、试验方法 (1).制梁台座预压试验在制梁台座条形基础施工完毕,并且混凝土强度达到95%后进行。 (2).制梁台座预压采用整个台座预压的形式进行,并且加载分布应均匀合理保证制梁台座同步受力。 (3).为保证观测数据的准确性,采用水准仪进行观测。

沉降观测记录表

沉降观测记录表 编号:001 工程名称建技中研乌拉特后旗获各琦风电场一期 49.5MW工程 施工单位内蒙古第三电力建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测量人谢俊 机构部位1#风机基础浇注日期2014年8月26日记录人孟建明 观测点编号 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 2014 年8月27日 2014年9月30日 2014年10月2日 2014年10月12日 标高(m) 沉降量(mm) 标高(m) 沉降量(mm) 标高(m) 沉降量(mm) 标高(m) 沉降量(mm)本次累计本次累计本次累计本次累计 1 1.65 1 1 1.65 1 2 1.65 1 3 1.65 1 4 2 1.66 0 0 1.66 1 1 1.66 1 2 1.66 1 3 3 1.6 4 1 1 1.64 1 2 1.64 1 3 1.64 0 3 4 1.63 1 1 1.63 1 2 1.63 1 3 1.63 0 3 沉降点布置简图: 注:1、2、3、4号点为 沉降观测点。 沉降曲线: 浇筑后风机吊装前风机吊装完风机吊装后1 2 3 4 项目专业技术负责人: 项目专业质量检查员: 班组长:

沉降观测记录表 编号:002 工程名称建技中研乌拉特后旗获各琦风电场一期 49.5MW工程 施工单位内蒙古第三电力建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测量人谢俊 机构部位 2#风机基础 浇注日期2014年8月26日记录人孟建明 观测点编号 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 2014 年8月27日 2014年9月30日 2014年10月2日 2014年10月12日 标高(m) 沉降量(mm) 标高(m) 沉降量(mm) 标高(m) 沉降量(mm) 标高(m) 沉降量(mm)本次累计本次累计本次累计本次累计 1 1.65 1 1 1.65 1 2 1.65 1 3 1.65 1 4 2 1.66 0 0 1.66 1 1 1.66 1 2 1.66 1 3 3 1.6 4 1 1 1.64 1 2 1.64 1 3 1.64 0 3 4 1.63 1 1 1.63 1 2 1.63 1 3 1.63 0 3 沉降点布置简图: 注:1、2、3、4号点为 沉降观测点。 沉降曲线: 浇筑后风机吊装前风机吊装完风机吊装后1 2 3 4 项目专业技术负责人: 项目专业质量检查员: 班组长:

桥梁沉降观测方案

连镇铁路LZZQ-5标沉降观测方案 1、编制依据 (1)《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2006); (2)《建筑沉降变形测量规程》(JGJ/T8-2007); (3)《铁路客运专线竣工验收暂行办法》(铁建设[2007]183号);(4)《客运专线铁路有碴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铁建设[2006]158号) (5)《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18314-2009); (6)《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 10601-2009); (7)《高速铁路桥涵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 10752-2010);(8)《高速铁路设计规范》(TB 10621-2014); (9)客运专线铁路变形观测评估技术手册(修订版); (10)高邮特大桥、路基等相关图纸文件; (11)铁路总公司有关规定。 (12)连镇铁路沉降变形观测评估实施细则。 2、工程概况 新建连云港至镇江铁路地处我国东部沿海地带,位于江苏省南北纵向中轴线上。线路北起苏北连云港市,沿宁连高速公路引入淮安市,与京杭运河、京沪高速公路并行,向南经苏中扬州市,跨长江后止于苏南镇江市,正线全长304.883km。 连镇5标地处扬州境内,起讫里程为DK177+218.46-DK205+504.97,全长28.287km。其中,DK177+218.46-DK179+282.375为界首站和区间路基段,高邮特大桥(DK179+282.375~DK203+866.39)全长24.584km。本标段桥梁占比87.85%。

本标段共有9联连续梁,1孔现浇简支箱梁,3座刚构-连续梁桥,桥梁其余部分采用721片32m和24m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简支箱梁通过。一分部管段内包含路基和2座刚构-连续梁桥,二分部管段内包含5联连续梁,三分部管段内包含4联连续梁和1联刚构-连续梁桥。 桥梁基础采用打入法PHC-800-130管桩基础和钻孔灌注桩,桩基直径采用1.0m、1.25m、1.5m、2.0m。桥梁墩身采用圆端形实心桥墩,桥台采用矩形桥台。 涵洞孔径采用1.5-6.0m,采用圆涵、框架涵结构,兼顾排水、交通等功能。 3、沉降观测的意义 有碴轨道对桥梁等线下工程的工后沉降要求非常严格,工程在设计中虽然对每个桥墩进行了沉降量的计算,但是沉降变形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单靠理论计算很难满足轨道对工后沉降的要求。施工期间必须按设计要求进行沉降观测,通过对沉降观测数据的分析处理和评估,验证或调整沉降设计参数,必要时进行地质复查并采取沉降控制措施使结构物达到规定的变形控制要求。通过对设计沉降的验证和修改,分析、预测出最终沉降量和工后沉降量,合理确定轨道的铺设时间,确保设计目标顺利实现。 4、沉降观测的范围和内容 (1)沉降观测范围:DK171+218.46-DK179+100段站场路基(其中,D K177+527.15-DK177+604.85为子婴干渠中桥、DK178+713.15-DK178+846. 85为龙翔大桥)、DK179+100-DK179+282.375段区间路基、路基段落内的涵洞、高邮特大桥的所有墩台及梁体。 (2)沉降观测的内容:路基、涵洞、桥梁的垂直位移监测和水平位移监测。

制存梁台座沉降观测方案(20210131170434)

武当山制梁场制存梁台座 沉降观测方案 、施工准备 1、人员分工及职责 组长:王瑞通职责:负责沉降观测的全面工作。 组员:刘涛负责:沉降观测数据记录,整理。 纪忠杰职责:负责立尺、仪器保管、检修观测数据,整理、复核、评估等 2、仪器使用天津森德达DSG-232型自动安平水准仪、钢板尺,使用的仪器应经过年检并具有检验合格证书。 二、制、存梁台位观测方案 (1)制梁台位 1、观测点的埋设 在制梁台座条形基础上设置3组沉降观测点,即基础的两端、1/2处、等部位各做1组观测点。如下图:

观测点采用钢钉做点,并用红色油漆将点圈住,以保证观测点的永久性。 2、观测周期 ⑴台座基础浇注完成后连续观测一月,每周观测一次; ⑵底模安装后连续观测一次; ⑶侧模安装后连续观测一次; ⑷ 钢筋入模后并在灌注混凝土前,观测一次;混凝土灌注完 后再观测一次;每个台位至少观测10片箱梁; ⑸ 拆模后初预张拉前观测一次,初预张拉后再观测一次,每 个台位至少观测10片箱梁,确定无沉降后方可进行批量生产。 3、观测方法 ⑴ 采用相对高程的观测方法:以右侧埋设的固定点作为控制 点进行观测,组长组织人员按周期按时进行观测。 ⑵ 观测数据整理:观测记录采用专用沉降观测记录簿,保证测量数据具有可追溯性。观测记录应绘制草图,观测记录的内容包括使用仪器及型号、测量的时间、观测人员、立尺人员。测量

完后将数据整理进行统计,并依据测量数据评估是否存在沉降。⑶数据处理:测量数据确认无误或异常报主管工程师审批。 对发现的测量数据有异常应立即进行复测,复测如还有异常应分析原因并及时上报总工。 (2 )存梁台位 1、观测点预埋 存梁台座沉降的观测主要是观测存梁台座的相对高程,未存 梁前在每个台座基础侧面上作一条同等水平线(如下图),使其每个台座匀保持在同一个高程上,下次观测时看每个台座基础上的 水平线是否是同一数值,并在允许控制范围之内(士2mm );若有不一致则判断台座有沉降,需进行复测并分析原因,并上报技 术、生产部门进行相关的处理方案。 ① ③ 2、观测周期

2019公路桥涵工程沉降观测方案.doc

沉降观测方案 一、编制依据 1)《公路桥涵工程施工技术指南》TZ213-2005; 2)《桥梁混凝土工程施工技术指南》TZ210-2005; 3)《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 F10-2006); 4)《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GB/T12898-2009)。 二、适用范围 适用于本标段所有桥梁工程,盖板涵、高填方路基段。 三、测量依据 1、设计图纸; 2、设计院交桩成果; 四、观测目的 1、观测目的 为了确保工程施工质量,保证工程按预期目标顺利进行,必须对桥涵和路基进行沉降观测,以便充分了解桥涵和高填方路基的沉降值,沉降变化趋势和稳定情况,从而控制软土填土速率。在实际填筑中应严密监视各种埋设仪器的观测指标,及时进行综合分析而定。根据沉降量资料分析确定规定日期后沉降是否满足要求,根据沉降变化情况指导施工。 五、沉降观测网 本项目的沉降观测网可采用全线统一的四等等水准网,精度按四等水准测量精度控制,高程采用施工高程控制网系统。沉降测量点分

为基准点、工作基点和沉降观测点。 我们以设计院交桩并经过复测合格的CPI、CPII、四等水准点以及按四等水准加密的加密点作为基准点。基准点应选设在变形影响范围以外便于长期保存的稳定位置。使用时应做稳定性检查与检验,并应以稳定或相对稳定的点位作为测定变形的参考点。 基准点应做好保护工作,半年定期复测一次。如发现丢桩或桩位有移动现象,应尽快恢复和补测。 沉降观测等级及精度应符合下表的规定: 沉降观测等级 沉降测量 沉降观测点的高程中误差 (mm) 相邻沉降观测点的点位中误差 (mm) 四等±0.5 ±0.3 六、沉降观测 1.每次观测前,对所使用的仪器和设备进行检验校正,并保留检验记录。 2.每次沉降观测时,宜符合下列规定: (1)采用相同的图形或观测路线和观测方法; (2)使用同一仪器和设备; (3)固定观测人员 (4)在基本相同的环境和观测条件下工作。 3.沉降观测点的精度要求: 等级高程中误差相邻点高差往返较差、附合或环线闭合

桥梁沉降观测

3.2桥梁沉降观测 3.2.1桥梁沉降产生的原因 (1)桥梁自重和其上所行驶的车辆重量极易导致桥梁出现变形,从而诱发桥梁沉降。 (2)桥梁施工中多采用一般粘性土来作为回填土,完成施工后将其压实,但由于回填土压实作业难度大,施工后往往会由于压不实导致压实密度无法满足需求,从而导致沉降变形。 (3)桥梁施工中与桥头部分连接所设置的搭板所产生的弹性力会落在桥墩上,从而导致桥头呈现出不均匀受力的状态,在桥梁投入使用后车辆荷载的作用会导致桥头搭板两端荷载受力不均从而导致搭板末端产生沉降。 3.2.2桥梁沉降观测方法及规范要求 (1)沉降监测网布设 沉降观测点分为基准点、工作基点和沉降观测点。 ①每个独立的监测网不少于3个稳定可靠的基准点,且基准点间距不应大于1公里,基准点应设在变形影响范围以外能够长期保存的稳定位置。 ②工作基点应选在比较稳定的位置,位置适宜的基准点可以作为工作基点使用,工作基点距线路中心50~100m,沿线路方向不宜大于200m。 ③基准网施测之前,通常先测量导线,求得所有工作基点的平面坐标,确保施工中有足够的控制点可用。待工作基点基本稳定后,根据测量规范利用二等水准或其他标准施测基准网。基准网的初始高程以网中所有基准点为拟稳点,通过拟稳平差求得。根据沿线地面稳定情况,每隔3~6个月,要对基准网进行复测。复测后,首先判定基准点的稳定情况,,选取较为稳定的基准点为拟稳点,重新对整网进行平差,以评定工作基点的稳定性。对于不稳定的工作基点,复测后应及时修正其高程。 ④监测网如图1所示,在相邻两个工作工作基点之间(如图中的A和B)布设AB和BA两条符合水准路线,将沉降监测点纳入其中,形成单一水准环A-B-A。 A B C 线路中线工作基点施工便道桥墩左右的监测点 图1

桥梁隧道沉降观测要点

桥涵隧道沉降观测学习总结 太焦高铁沿线工程地质条件复杂,其中不乏不良土质和采空区。隧道,大型桥涵结构物较多,速度达200km/h 以上的高速铁路,其路基、轨道和桥梁的列车动力作用远大于普通铁路,轨道的不平顺对快速行车引起的列车振动也远比相同条件下普通速度的列车严重,。因此,高速铁路对路线沉降有严格要求,通过学习桥梁隧道沉降观测相关规范后,本人对自己的学习成果做出以下总结: 一、沉降观测的目的 因隧道开挖断面大,必须加强及支护的施工沉降观测工作,并贯穿于施工施工全过程。其目的是: 1、提供监控设计的依据和信息。掌握围岩力学形态的变化和规律,掌握支护的工作状态; 2、指导施工预报险情。做出工作预报,确立施工对策,做到监视险情、安全施工。 3、通过回归分析,确定围岩变形收敛的准确时间和最大变形量,为隧道二次衬砌的施工提供科学依据; 针对大桥正常工作状态下进行定期沉降观测,通过对各期监控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并借助桥梁结构、工程地质等资料,得出大桥正常运营状态下的下沉值,找出大桥下沉规律和趋势,分析大桥下沉的原因。为桥梁的运营养护、道路标高调整提供技术依据,同时检查大桥设计,施工质量,同时为科学研究提供相关信息。 二 、沉降观测技术要求 变形监测应建立独立的变形监测网,覆盖范围一般不宜小于4公里, 基准点选择应优先考虑利用CPI 、CPII 和水准基点。 2..沉降变形监测网主要技术要求及建网方式 (1).垂直位移监测网 1.垂直位移监测网主要技术要求按下表执行:

2垂直位移监测网建网方式 垂直位移监测一般按沉降变形等级三等的要求(国家二等水准测量)施测,根据沉降变形测量精度要求高的特点,以及标志的作用和要求不同,垂直位移监测网布设方法分为三级; 1)基准点。要求建立在沉降变形区以外的稳定地区,同大地测量点的比较,要求具有更高的稳定性,其平面控制点一般应设有强制归心装载。基准点使用全线二等精密高程控制测量布设的基岩点、深埋水准点; 2)工作点。要求这些点在观测期间稳定不变,测定沉降变形点时作为高程和坐标的传递点,同基准点一样,其平面控制点应设有强制归心装置。工作点除使用普通水准点外,按照国家二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进一步加密水准基点或设置工作基点至满足工点垂直位移监测需要。加密后的水准基点(含工作基点)间距200m左右时,可基本保证垂直位移监测需要。 3)沉降变形点。直接埋设在要测定的沉降变形体上。点位应设立在能反映沉降变形体沉降变形的特征部位,不但要求设置牢固,便于观测,还要求形式美观,结构合理,且不破坏沉降变形体的外观和使用。沉降变形点按桥涵专业布点要求进行。 对于技术特别复杂、垂直位移监测沉降变形测量等级要求二等及以上的重要桥隧工点,应独立建网,并按照国家一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进行施测或进行特殊测量设计。 (2).水平位移监测网 1.水平位移监测网主要技术要求

浅谈存制梁台座沉降观测

浅谈存制梁台座沉降观测 【摘要】梁场存制梁台座是梁板预制存放的重要平台,制梁台座的沉降大小直接影响到制梁台座能否持续使用,存梁台座更是梁板架设前放置最久的平台,其沉降大小会影响到梁板的质量,所以持续对存制梁台座进行沉降观测是梁场存制梁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工序。本文简单谈谈自己在沪昆高铁新化梁场组织沉降观测中的一些心得体会。 1.工程概况 1.1梁场概况 中交一公局新化制梁场位于沪昆高铁正线DK199+430~DK199+730左侧,梁场正常产梁1孔/天,制梁台座5个,其中32m箱梁制梁台座4个(其中32m与24m混合制梁台座1个)24m一个。存梁台座36个,其中32m箱梁存梁台座30个,32m与24m箱梁混合存梁台座6个,24m存梁台座6个,采用双层存梁,最大存梁能力为72孔。梁场工期紧,任务重,所以沉降观测工作也有很大压力。 2 观测点的设置 2.1基准点的埋设 梁场临建工作完成于2011年9月份,存制梁台座浇筑完毕后沉降工作随之开展,首先在每个制梁台座一侧端部布设一个临时水准点,水准点所选位置必须不受施工影响并便于观测。在长300mm×宽300mm×深500mm的基坑内用C20砼垂直埋设长度500mm直径Ф20的螺纹钢筋,要求钢筋顶面平齐并刻有十字线,砼表面要低于钢筋顶面20mm。水准点四周要用Ф8钢筋围栏防护,并挂有“XX观测点请勿靠近”字样的标识牌。 2.3观测点的布置 沉降观测的重要部位是制、存梁台座的顶面,观测点未采用埋入方法,将观测点直接设于制存梁台座顶面中心位置并注上明显的标志。 水准网的测设; 采用二等水准测量进行外业观测和内业整理 在台座两侧对称布设沉降观测点5处:端头、1/4、1/2、3/4、端头。观测点应便于观测并不受施工影响。 制梁台位观测点布设见下示意图:

沉降观测点式及沉降观测记录统一标准

山东电力建设第一工程公司内部备忘录 (SEPCC1 MEMO) 发至(To) 建筑公司、各项目工地 签发(From)日期(Date) 2008年2月2日 发文编号(Our Ref. No.) 起草(Draft out)工程部 事由(Subject) 规范、统一各项目工地沉降观测点型式及沉降观测记录的通知 为了在建筑变形测量中,及时、准确地为工程建设提供正确的测绘资料,保证测量的成果和记录符合各个测绘阶段的要求,特制定本办法,供项目工地参考。 一、沉降观测点 1、沉降观测点的留设位置: 建筑物、构筑物的沉降观测点,首先应按设计图纸埋设,当设计无要求时,可设置在以下位置: (1)建筑物的四角、大转角处及沿外墙每10~15m处或每隔2~3根柱基上。 (2)高低层建筑物、新旧建筑物、纵横墙等交接处的两侧。 (3)建筑物裂缝和沉降缝两侧、基础埋深相差悬殊处、人工地基与天然地基接壤处、不同结构的分界处及填挖方分界处。 (4)宽度大于等于15m或小于15m而地质复杂以及膨胀土地区的建筑物,在承重内隔墙中部设内墙点,在室内地面中心及四周设

地面点。 (5)邻近堆置重物处、受振动有显著影响的部位及基础下的暗浜(沟)处。 (6)框架结构建筑物的每个或部分柱基上或沿纵横轴线设点。 (7)片筏基础、箱形基础底板或接近基础的结构部分之四角处及其中部位置。 (8)重型设备基础和动力设备基础的四角、基础型式或埋深改变处以及地质条件变化处两侧。 (9)烟囱、水塔、油罐等高耸建筑物,沿周边在与基础轴线相交的对称位置上布点,点数不少于4个。 (10)沉降观测点埋设位置应避开障碍物。根据经验,观测点上方至少1000mm范围不得有雨水管、窗台线、暖气片、暖水管、电气开关等有碍观测的障碍物,并应视立尺需要离开墙(柱)面和地面一定距离。(详见附图1、附图2) 2、沉降观测点的型式和保护: 沉降观测点可按照附图1、附图2制作、安装。 二、沉降观测记录 1、沉降观测的周期和观测时间 建筑物施工阶段需按照设计要求对其进行沉降观测,如设计中无明确规定,可按照下列要求并结合具体情况确定。 (1)大型、高层建筑,可在零米以下基础施工完成后埋设临时沉降观测点,做好临时沉降观测记录。待零米以上第一层结构施工完成后换成永久沉降观测点。

预制箱梁监控量测方案

目录 一、预制箱梁监控量测目的 (2) 二、监控量测的基本要求 (2) 1、仪器设备、人员素质的要求 (2) 2、观测时间的要求 (2) 3、观测点的要求 (3) 4、监控量测自始至终要遵循“五定”原则 (3) 5、施测要求 (3) 6、监控量测精度的要求 (3) 7、监控量测成果整理及计算要求 (3) 三、建立水准控制网 (3) 四、监测内容及监测方法 (4) 1、监测内容 (4) 2、测点布臵 (4) ⑴制梁台座 (4) ⑶梁体 (6) ⑴量测精度 (6) ③梁体 (8) 五、监测管理体系 (9) 六、质量保证措施 (9) 七、箱梁架设后的沉降观测 (10) 1)观测范围及时间 (10) 2)点位布设 (10) 附表一:制梁台座沉降观测记录表 附表二:制梁台座沉降观测汇总表 附表三:存梁台座沉降观测记录表 附表四:存梁台座沉降观测记录表 附表五:存梁台座沉降观测汇总表 附表六:静载台座沉降观测汇总表 附表七:梁体上拱监测记录表

预制箱梁监控量测方案 一、预制箱梁监控量测目的 监控量测是信息化设计与施工管理的重要内容,应将监控量测纳入工序管理,作为箱梁预制施工的有机组成部分。 由于箱梁的受力特点及其复杂性,通过施工现场的监控量测所得到的信息,为判断结构物施工质量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将测量得到的结果迅速反馈到设计施工中去,以提高无碴轨道施工的安全性、经济性; 通过梁场监控量测数据分析,当制梁台座不均匀沉降数据超过底模允许误差时,要及时调整底模;当存梁台座不均匀沉降数据和存梁台座原相差量之和时超过箱梁存放允许误差2mm时,要及时把梁体吊到其它存梁台座或吊起箱梁调整橡胶支垫厚度,以防止因四支点受力相差超出10%而造成箱梁开裂。 二、监控量测的基本要求 1、仪器设备、人员素质的要求 根据监控量测精度要求高及本标段监控量测的特点,为能精确反映出梁体的反拱度及基础在加载情况下的沉降情况。规定测量的误差应小于变形值的1/10-1/20,为此要求监控量测应使用DS05或DS1级高精度水准仪,水准尺拟采用受环境和温度影响较小的高精度铟钢(条码)水准尺。再配以气压表及温度计,准确记录气压及温度。 人员素质的要求,必须经过专业学习和技能培训,熟练掌握仪器操作规程,熟悉测量理论,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能够分析原因并正确的运用误差理论进行计算,做到按时、快速、精确的完成每次观测任务。 2、观测时间的要求 监控量测对时间要求有严格的限制条件,首次观测必须进行,否则监控量测得不到原始数据,其他阶段的观测根据工程进展必须定时进行,不得漏测或者补测。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反映沉降情况及

储罐基础沉降观测试验记录簿.doc

实用标准文档 储罐基础沉降观测记录GY-48 单位工程名称杏十八注水、变电站扩改建工程工程编号(05)0504C1-05 设备名称 3 设备位号注水站200M 冷却水罐 规格型号H=6米, Ф=7 米安装地点注水站场区 观测时间荷载阶段观测点标高 安装前 A B C D 2005.9.15 充水前144.152 144.153 144.149 144.153 2005.9.16 充水至1/2h 147.195 147.194 147.190 147.191 2005.9.16 充水至 3 /4h 147.192 147.191 147.190 147.190 2005.9.17 充水至1h 147.190 147.187 147.188 147.187 充水至/h 2005.9.19 48 小时后147.185 147.182 147.180 147.184 最后稳定时 2005.9.20 放水后147.185 147.181 147.180 147.182 最终沉降量(㎜)18 19 24 22 任意直径方向沉降差允许值(㎜)105 最大实测值(㎜) 6 沉降观测点编号示意图: D 观测日期 建北 C A 自 05 年 09 月 15 日至 B 05 年09 月20 日 施工班(组)长:建设(监理)单位专业工程师: 质量检查员:

年月日年月日 说明:由施工单位观测填写。“h”为设计液位高度;“/ ”斜线为分数线:如“1/2h ”。观测点不够时可另表填写. 储罐基础沉降观测记录GY-48 单位工程名称杏十八注水、变电站扩改建工程工程编号(05)0504C1-05 设备名称 3 设备位号注水站1500M 深度水罐 规格型号H=13.5 米 , Ф =12 米安装地点注水站场区 观测时间荷载阶段观测点标高 安装前 A B C D 2005.9.12 充水前147.200 147.200 147.203 147.201 2005.9.14 充水至1/2h 147.191 147.192 147.190 147.191 2005.9.15 充水至 3 /4h 147.188 147.187 147.185 147.184 2005.9.15 充水至1h 147.182 147.180 147.180 147.182 充水至/h 2005.9.17 48 小时后147.178 147.177 147.171 147.174 最后稳定时 2005.9.18 放水后147.178 147.177 147.171 147.172 最终沉降量(㎜)22 23 32 29 任意直径方向沉降差允许值(㎜)180 最大实测值(㎜)10 沉降观测点编号示意图: D 观测日期 建北 C A 自 05 年 09 月 12 日至 B 05年09 月18 日

预制箱梁监控量测方案

预制箱梁监控量测方案

目录 一、预制箱梁监控量测目的 (4) 二、监控量测的基本要求 (4) 1、仪器设备、人员素质的要求 (4) 2、观测时间的要求 (4) 3、观测点的要求 (5) 4、监控量测自始至终要遵循“五定”原则. 5 5、施测要求 (5) 6、监控量测精度的要求 (5) 7、监控量测成果整理及计算要求 (5) 三、建立水准控制网 (5) 四、监测内容及监测方法 (6) 1、监测内容 (6) 2、测点布置 (6)

⑴制梁台座 (6) ⑶梁体 (8) ⑴量测精度 (9) ③梁体 (10) 五、监测管理体系 (11) 六、质量保证措施 (12) 七、箱梁架设后的沉降观测 (13) 1)观测范围及时间 (13) 2)点位布设 (13) 附表一:制梁台座沉降观测记录表 附表二:制梁台座沉降观测汇总表 附表三:存梁台座沉降观测记录表 附表四:存梁台座沉降观测记录表 附表五:存梁台座沉降观测汇总表 附表六:静载台座沉降观测汇总表 附表七:梁体上拱监测记录表

预制箱梁监控量测方案 一、预制箱梁监控量测目的 监控量测是信息化设计与施工管理的重要内容,应将监控量测纳入工序管理,作为箱梁预制施工的有机组成部分。 由于箱梁的受力特点及其复杂性,通过施工现场的监控量测所得到的信息,为判断结构物施工质量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将测量得到的结果迅速反馈到设计施工中去,以提高无碴轨道施工的安全性、经济性; 通过梁场监控量测数据分析,当制梁台座不均匀沉降数据超过底模允许误差时,要及时调整底模;当存梁台座不均匀沉降数据和存梁台座原相差量之和时超过箱梁存放允许误差2mm时,要及时把梁体吊到其它存梁台座或吊起箱梁调整橡胶支垫厚度,以防止因四支点受力相差超出10%而造成箱梁开裂。 二、监控量测的基本要求 1、仪器设备、人员素质的要求 根据监控量测精度要求高及本标段监控量测的特点,为能精确反映出梁体的反拱度及基础在加载情况下的沉降情况。规定测量的误差应小于变形值的1/10-1/20,为此要求监控量测应使用DS05或DS1级高精度水准仪,水准尺拟采用受环境和温度影响较小的高精度铟钢(条码)水准尺。再配以气压表及温度计,准确记录气压及温度。 人员素质的要求,必须经过专业学习和技能培训,熟练掌握仪器操作规程,熟悉测量理论,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能够分析原因并正确的运用误差理论进行计算,做到按时、快速、精确的完成每次观测任务。 2、观测时间的要求 监控量测对时间要求有严格的限制条件,首次观测必须进行,否则监控量测得不到原始数据,其他阶段的观测根据工程进展必须定时进行,不得漏测或者补测。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反映沉降情况及

支架预压沉降观测记录表

墩(幅)支架预压沉降观测记录表(首次) 里程 实测标高(mm) 累计沉降(mm) 沉降对比(mm) 定位描述左中右左中右左中右 测量:复核: 监理:日期: 墩(幅)支架预压沉降观测记录表(预压荷载%) 里程实测标高(mm)累计沉降(mm) 沉降对比(mm) 定位描述左中右左中右左中右 测量:复核: 监理:日期: 墩(幅)支架预压沉降观测记录表(预压荷载 %) 里程 实测标高(mm) 累计沉降(mm) 沉降对比(mm) 定位描述左中右左中右左中右 测量:复核: 监理:日期: 墩(幅)支架预压沉降观测记录表(预压荷载%) 里程 实测标高(mm) 累计沉降(mm) 沉降对比(mm) 定位描述左中右左中右左中右

墩(幅)支架预压沉降观测记录表(预压完成第天) 里程 实测标高(mm) 累计沉降(mm) 沉降对比(mm) 定位描述左中右左中右左中右 测量:复核: 监理:日期: 墩(幅)支架预压沉降观测记录表(预压完成第天) 里程实测标高(mm)累计沉降(mm) 沉降对比(mm) 定位描述左中右左中右左中右 测量:复核: 监理:日期: 墩(幅)支架预压沉降观测记录表(预压完成第天) 里程 实测标高(mm) 累计沉降(mm) 沉降对比(mm) 定位描述左中右左中右左中右 测量:复核: 监理:日期: 墩(幅)支架预压沉降观测记录表(预压完成第天) 里程 实测标高(mm) 累计沉降(mm) 沉降对比(mm) 定位描述左中右左中右左中右

墩(幅)支架预压沉降观测记录表(卸载至%) 里程 实测标高(mm) 累计沉降(mm) 沉降对比(mm) 定位描述左中右左中右左中右 测量:复核: 监理:日期: 墩(幅)支架预压沉降观测记录表(卸载至%) 里程实测标高(mm)累计沉降(mm) 沉降对比(mm) 定位描述左中右左中右左中右 测量:复核: 监理:日期: 墩(幅)支架预压沉降观测记录表(卸载至%) 里程 实测标高(mm) 累计沉降(mm) 沉降对比(mm) 定位描述左中右左中右左中右 测量:复核: 监理:日期: 墩(幅)支架预压沉降观测记录表(卸载至%) 里程 实测标高(mm) 累计沉降(mm) 沉降对比(mm) 定位描述左中右左中右左中右

箱梁制存梁台座沉降观测

新建铁路南昌至赣州客运专线工程CGZQ-12标段箱梁制存梁台座沉降方案 编制 审核 批准 中铁二十一局集团昌赣客运专线 赣州制梁场 2015年9月

目录 1.编制目的 (1) 2.适用范围 (1) 3.编制依据 (1) 4.一般要求 (2) 5.变形监测网的建立 (3) 6.水准基点、工作基点和变形观测点的布设 (3) 6.1 水准基点的布设 (3) 6.2 工作基点的布设 (4) 6.3 变形观测点的布设 (4) 6.3.1 制梁台座观测断面设置 (4) 6.3.2 存梁台座观测断面设置 (4) 6.3.3变形观测点规格要求 (4) 7.观测阶段和观测频次 (4) 7.1 制梁台座观测频次 (4) 7.2 存梁台座观测频次 (5) 8.内业计算及成果整理 (5)

1.编制目的 根据《客运专线无碴轨道铁路工程测量暂行规定》的规定和设计要求,客运专线无碴轨道铁路应建立线下构筑物变形监测网,对线下构筑物进行变形观测。按此要求,中铁二十一局集团昌赣客运专线赣州制梁场的制梁台座、存梁台座均要进行必要的沉降观测,了解沉降变形规律,指导施工。 为统一及规范中铁二十一局集团昌赣客运专线赣州制梁场的制、存梁台座沉降观测系统的技术要求及监测作业程序,保证沉降观测系统的质量,特编制本作业指导书。 2.适用范围 中铁二十一局集团昌赣客运专线赣州制梁场制、存梁台座沉降观测。 3.编制依据 (1)《客运专线预应力混凝土预制梁暂行技术条件》(铁科技[2004]120号)(2)《客运专线铁路桥涵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暂行标准》(铁建设[2005]160号)、(铁建设[2007]159号文局部修订——20070816) (3)《铁路混凝土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补充标准》(铁建设[2005]160号)、(铁建设[2007]140号文局部修改第6条——200700720)、 (铁建设[2007]159号文局部修订——20070816) (4)《客运专线无碴轨道铁路工程测量暂行规定》(铁建设(2006)189号)(5)《新建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101-99) (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 12897-2006) (7)《铁路桥涵工程质量验收标准》(TB10415-2003 J286-2004) (8)《预制无砟轨道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简支箱梁(双线)》(通桥(2013)2322A-Ⅱ-1) (9)《预制无砟轨道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简支箱梁(双线)》(通桥(2013)2322A -Ⅴ-1) (10)其他相关《铁路工程建设通用参考图》 (11)《赣州制梁场企业产品标准》 (12)《赣州制梁场工艺细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