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贝教案

一只贝教案
一只贝教案

一只贝

教材分析:

《一只贝》这篇著名作家贾平凹的文章是作为一篇讲读课文,编排在S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这篇课文写的是海里的贝被浪潮送到岸边后,只剩下美丽的贝壳,被孩子们捡起。有一只普通的贝,因为一粒沙子钻进壳内,它的壳失去了光泽,破烂了,里面却形成了一颗闪光的大珍珠。通过这个故事告诉人们珍珠是如何形成的,同时还抒发了作者对那种默默地为人类为自然奉献出珍贵美好的东西而甘愿牺牲自我的奉献精神的赞美之情。作者托物寄意,表达人生真正的价值不在于外表而在于是否为人类为社会作出过贡献。文中作者的语言富含人生哲理,因此这是一篇思维与朗读训练的好教材。也恰好体现了本单元的训练主题“抓住文章的重点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5个生字:咸、涨、虹、泽、稀。会写8个生字:咸、拢、虹、漂、案、荣、稀、罕、,要求掌握的词语有:围拢、长虹、漂亮、图案、荣耀、稀罕。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拼读、书空、借助工具书等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达到熟读课文的目的。

(3)通过多种方式训练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4)通过学习体会文中重点语句,理解课文,感悟人生道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充分理解“这是一只可怜的贝,也是一只可敬的贝。”体会这只贝经历的磨难,体会贝的精神品格,感悟人生道理。

教学重难点:

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一只贝的精神品格,感悟人生道理。

教学准备:

生字、词语卡片、实物贝壳、珍珠、有关课件、作者生平简介。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实物激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这是老师在海边捡回的贝壳,(出示贝壳),你们觉得它们怎样(色彩斑斓,五颜六色、形状五花八门……)

再看,(出示珍珠)知道这是什么吗你知道珍珠与贝壳有什么关系吗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欣赏一个故事,一个著名作家贾平凹笔下的关于贝与珍珠的故事。(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学生展示关于作者简介的资料,了解作者。

贾平凹:1953年出生,陕西丹凤人。1967年初中毕业后在家务农,197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历任《长安》杂志编辑、《美文》主编等职。1973年开始发表作品。已出版《山地笔记》《腊月·正月》《天狗》等中短篇小说集,《商州》《浮躁》《废都》和《高老庄》等长篇小说,《月季》《爱的踪迹》《商州三录》等散文集和《平凹论文集》。期中《满月儿》《腊月·正月》分别得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和1983—1984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浮躁》获美孚“飞马”奖,《废都》获法国女评论家奖。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自由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出本课生字、词语,借助注

音或字词典读准字音。

2、合作学习:

(1)小组互动学习课文中带拼音的生字,互相读听。

(2)自由拼读所画出的词语,小组齐读,指名读。

(3)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并利用工具书理解生词的意思。

荣耀:光荣。

稀罕:同<希罕> 稀奇。

3、老师利用生字词卡片或课件检查自学效果。

三、细读课文,质疑探索。

1、默读课文,结合课后“学习链接”读懂课文,记下不理解的问

题,然后大胆地向老师和同学提出来。(较简单的问题当堂由学生相互解答、教师适时引导。如“如果没有这粒沙子,这只贝会是怎样呢”“这只贝有什么样的品质值得作者赞美值得我们学习呢”

这样的问题就留于品读课文时解决。)

2、思考:说说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想想作者想借助这个故

事告诉人们什么。

四、布置作业: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抄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检测导入,温故学新:

1、利用卡片认读生字词。

2、听写带生字的词语。

二、品读课文,深层感悟。

1、默读课文体会:这是一只怎样的贝找出最令你感动的片段,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标出,想一想,为什么令你感动

2、同桌交流。

3、从学生的回答中,总结出文章的中心:这是一只可怜的贝,也是一只可敬的贝。引导学生思考:从这句话中你有什么发现(找出可怜与可敬的矛盾点。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4、教师过渡:同学们,如果没有这粒沙子,这只贝会是怎样呢引导学生找到课文第一段并默读思考。(成为一只光彩夺目、美丽斑斓的贝壳。)

5、配上音乐对第一段进行朗读指导。欣赏一下贝壳的美丽与荣耀。。

6、学习第三段,理解为什么说这是一只可怜的贝。

(课件出示)但是,这只贝壳没有被孩子们捡起。它不漂亮,它在海里的时候,就是一只普通的贝。因为有一粒沙子钻进了它的壳内,那是粒十分坚硬的沙子,又带着棱角,这只贝无论如何也不能挤碎它,只好受着内在的折磨。它的壳上越来越没有了光泽,没有了图案,它失去了做贝的荣耀。但它只能默默的忍受着,说不出来。

(1)、为什么这一段会令大家如此感动呢你觉得这只贝怎样(可怜、坚强)

(2)、从哪些词语你能深切感受到一只贝的可怜再读课文感悟与体会。(重点理解坚硬、棱角、折磨、无论如何、越来越、默默的等词)(3)、指导朗读。

(4)、用引读法,师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读本段,体会在可怜的背后,我们还悟出了什么

7、交流学习第九段:

(课件出示)“这是沙子钻进贝里,贝用血和肉磨制成的。这是一只可怜的贝,也是一只可敬的贝。”

(1)、有感情地自由朗读。

(2)、抽生读。(学生把磨制一词读的较重)

(3)、体会“磨制”。

①问生:为什么把“磨制”二字读音要重些(体现了一只贝所经历的痛苦折磨)

②是啊,磨制都是指在硬的东西上磨软的,而贝却是拿自己嫩嫩的软软的身体在坚硬的有棱角的沙子上磨。在磨制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呢(遍体鳞伤),但贝为此退缩了吗(没有)那你认为这又是一只怎样的贝呢(可敬、伟大、了不起)

8、同学们,现在你认为作者写这一只贝既可怜又可敬,还矛盾吗(不矛盾,正因为这只贝经历了我们无法想象的磨难,我们才觉得它可怜;也正因为它在经历磨难后,把最美的东西又奉献给了人类,所以,我们又觉得他是一只可敬的贝)

9、你认为这只贝具有什么样的品质呢值得大家赞美与学习吗(乐于奉献、坚强……)

三、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学完这篇课文,你喜欢这只不漂亮的贝壳吗为什么有什么话想对这只贝说吗

2、同学们,贝都如此,更何况人呢在生活中,你是否发现如同这只贝一样的人呢

3、师总结:凡是像这只贝那样不惜牺牲自己,默默地做出奉献的

人,都是可敬的人。同学们,老师相信,假如有一天你们遭受了什么磨难,只要想起这只坚强的贝,想起那些可敬的人,你们一定会经历风雨重见彩虹,做一个坚强勇敢的人,做一个对社会对祖国有用的人。

四、结合实例,课外阅读

同步读本上的《贝壳》和《山里的孩子》。

板书:

可怜:折磨默默地忍受

一只贝生命的价值在于奉献

可敬:磨制默默地奉献

教学设计说明:

1、巧妙设问:教学设计时我紧扣中心,围绕“这是一只可怜的贝,也是一只可敬的贝”展开课堂教学,所以我以“这是一只怎样的贝”为主题,引导学生思考,避免了一些繁琐的问题,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2、读悟结合:这篇文章作者采用的是托物寄意的写法。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无法走近文本。因此,我在教学时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以及默读,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并通过重点词句分析,,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表达。

3、注重拓展: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语文素养,只靠教师和课堂教学是不可能的,它需要学生自己从语言文字中去获得感受和体验,因此,教学时我由一篇文章引导学生对相关文章进行阅读,加强课内的渗透和课外知识的补充,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将课内学到的知识迁移、运用到课外去。

教案编写:安岳县东方红小学韩先红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