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长宁区2018—2019学年年六年级第二学期期末统考语文测试卷

上海市长宁区2018—2019学年年六年级第二学期期末统考语文测试卷
上海市长宁区2018—2019学年年六年级第二学期期末统考语文测试卷

长宁区六年级语文第二学期期末测试卷

(时间:100分钟满分:100分)

第一部分文言文(25分)

一、默写。(5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燕山月似钩。(《马诗》)

2.千磨万击还坚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竹石》)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朝方始觉成人。(《人日立春》)

4.等闲识得东风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春日》)

5.荷尽已无擎雨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赠刘景文》)

二、阅读下列诗歌,完成第6-7题。(4分)

十五夜望月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6.本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______________。(2分)

7.下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

A.这是一首中秋之夜望月思远的七言律诗。本诗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第三句才点明望月,而且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

B.“中庭地白树栖鸦”,诗人写中庭月色,只见“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清冷之感,使人不由会联想起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

C.“冷露无声湿桂花”,这句诗让人联想到冷气袭人、桂花怡人的情景。由于夜深,秋露打湿庭中桂花。如果进一步揣摩,更会联想到这桂花可能是指月中的桂树。这是暗写诗人望月,正是全篇点题之笔。

D.“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诗人不再正面写自己的思亲之愁,而是用一种疑问式的委婉语气道出那缠绵的愁念会落在谁家。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8-10题。(7分)

学弈

(孟子)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8.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2分)

(1)惟.弈秋之为听()(2)虽与之俱.学()

9.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3分)

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谈谈为什么两个人同时学下棋,后一个人却不如前一个人?(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1-14题。(9分)

马价十倍

有人卖骏马者,比①三旦立市,人莫知之。

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言,愿子还②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③之费。”

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④而马价十倍。

【注释】①比:副词,接连地。②还:通“环”,环绕。③朝:早晨。④一旦:一天。

1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2分)

(1)人莫知之.。()(2)去而顾.之()

1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3分)

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伯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这一动作神态,有什么隐含义?(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这则故事指出了生活中的一种什么现象。(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部分现代文(3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5-19题。(14分)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其实,这句话本身就是一个真理。

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差不多都善于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看出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

洗澡是一件非常普通的事情,然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的谢皮罗教授却敏锐地注意到:每次放掉洗澡水时,水的漩涡总是朝逆时针方向旋转。这是为什么呢?谢皮罗紧紧抓住这个问号不放,进行了反复的实验和研究。1962年,他发表了论文,认为这种漩涡与地球的自转有关,如果地球停止旋转,就不会产生这种漩涡。他认为,在北半球,洗澡水朝逆时针方向旋转;如果是在南半球,洗澡水的漩涡将朝顺时针方向旋转;而在赤道,则不会形成漩涡。他的这个见解,引起各国科学家的极大兴趣,他们纷纷在各地进行实验,结果证明谢皮罗的结论完全正确。

无独有偶。17世纪的一天,英国著名化学家波义耳正急匆匆地向自己的实验室走去,刚要跨入实验室大门,阵阵醉人的香气扑鼻而来,他这才发现花圃里的花开了。他本想好好欣赏一下迷人的花朵,但想到一天的实验安排,便摘下几朵紫罗兰插入一个盛水的烧瓶中,然后开始和助手们做实验。不巧的是,一个助手不慎把一滴盐酸溅到紫罗兰上,爱花的波义耳急忙把冒烟的紫罗兰用水清洗了一下,重新插入花瓶中。谁知当水落到花瓣上后,溅上盐酸的花瓣奇迹般地变红了,波义耳立即敏感地意识到紫罗兰中有一种成分遇盐酸会变红。那么,这种物质到底是什么?别的植物会不会有同样的物质?别的酸对这种物质会有什么样的反应?这对化学研究有什么样的意义?这一奇怪的现象以及一连串的问题,促使波义耳进行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