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静脉血管通路装置安全管理专家共识

中心静脉血管通路装置安全管理专家共识
中心静脉血管通路装置安全管理专家共识

中心静脉血管通路装置安全管理专家共识

当需要持续给予患者腐蚀性药物、肠外营养或渗透压超过900 mOsm/L的液体药物治疗时,应根据适应证选择适宜的中心静脉血管通路装置进行输液治疗。临床常用的中心静脉血管通路装置包括经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股静脉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central venous catheter,CVC),经颈内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的完全置入式导管的输液港,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

参考2015版指南和2016年美国肠外及肠内营养学会和美国重症医学协会成人危重症营养支持治疗指南。按照患者-干预-对照-结局模式构成临床问题,对相关临床问题进行证据合成,并充分考虑卫生经济学后给出推荐意见和证据阐述。

一、相关名词定义:

1、静脉治疗(infusion therapy):将各种药物(包括血液制品)及血液,通过静脉注入血液循环的治疗方法,包括静脉注射、静脉输液和静脉输血;常用工具包括:注射器、输液(血)器、一次性静脉输液钢针、外周静脉留置针、CVC、PICC、输液港及输液附加装置等。

2、中心静脉导管(CVC):经锁骨下静脉、颈内静脉、股静脉置入,尖端位于上腔静脉或下腔静脉的导管。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经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肱静脉、颈外静脉(新生儿可通过大隐静脉、颞静脉、耳后静脉等)置入,尖端位于上腔静脉或下腔静脉的导管。

3、输液港(implantable venous access port):完全置入人体内的闭合输液装置,包括尖端位于上腔静脉的导管部分及埋植于皮下的注射座。

4、无菌技术(aseptic technique):在执行医疗、护理操作过程中,防止一切微生物侵入机体,保持无菌物品及无菌区域不被污染的技术。

5、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atheter related blood stream infection,CRBSI):携带血管内导管或拔除血管内导管48 h内的患者出现菌血症或真菌血症,合并发热(体温>38 ℃)、寒战或低血压等感染表现,除血管导管外无其他明确感染源。实验室微生物检查示外周静脉血培养细菌或真菌阳性,或者从导管段和外周血培养出药敏结果相同的同种致病菌。

6、药物渗出(infiltration of drug):静脉输液过程中,非腐蚀性药液进入静脉管腔以外的周围组织。

7、药物外渗(extravasation of drug):静脉输液过程中,腐蚀性药液进入静脉管腔以外的周围组织。

8、药物外溢(spill of drug):在药物配制及使用过程中,药物意外溢出暴露于环境中。

二、证据级别与推荐意见分级标准:

本共识中采用Grading of Recommen?dations Assessment,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GRADE)工作组提供的证据级别和推荐强度分级系统。证据级别分为4级。高(A)、中(B)、低(C)、极低(D)。推荐强度分为2级:强推荐为证据明确显示干预措施利大于弊或弊大于利,弱推荐为利弊不确定或各种质量的证据均显示利弊相当。

三、适应症和禁忌症:

适应证:需要短、中、长期输液治疗,但是外周静脉条件差的患者,以及符合中心静脉血管通路装置适应证的临床状况。

禁忌证:置入部位处感染;对导管材质过敏。慎用于需要动静脉造瘘进行血液滤

过治疗的严重肾功能不全患者。

四、推荐意见:

1、人员资质

推荐意见1:中心静脉血管通路装置的置入和维护应由经过培训并取得相应资质的专业人员负责(证据级别:A;强推荐)。

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INS)2016年、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2011年分别要求,只允许接受过培训且取得资质的人员进行外周和中心静脉通路装置的置入和维护。

推荐意见2:设定医护人员使用和维护中心静脉血管通路装置的核心能力评价指标,进行程序化模拟训练来提高培训质量(证据级别:B;强推荐)。

推荐意见3:建立质量控制体系可减少导管相并发症(证据级别:A;强推荐)。

2、置管方式

推荐意见4:建议在超声引导下行CVC置管,以提高穿刺成功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证据级别:A;强推荐)。

推荐意见5:急、重症患者可在超声引导下进行CVC置管(证据级别:A;强推荐)。

3、PICC

推荐意见6:瓣膜式PICC较非瓣膜式PICC更适用于需要中长期输液的患者(证据级别:C;弱推荐)。

推荐意见7:使用PICC 区域置入法(zone insertion method,ZIM)确定上臂穿刺区域的贵要静脉进行穿刺(证据级别:D;弱推荐)。

ZIM:沿肘关节内上髁至腋窝连线将上臂分成三等分,将中间段等分为两部分,近躯干部即为理想穿刺区域。

推荐意见8:建议在超声引导下行PICC穿刺(证据级别:B;强推荐)。

推荐意见9:PICC置管中可选择心电图实时定位导管尖端(证据级别:B;强推荐)。

正确位置(上腔静脉下1/3),心电图可明显提高导管尖端定位的准确性。

推荐意见10:中长期输液患者可选择PICC,以提高安全性、生活质量和成本效益(证据级别:B;强推荐)

4、输液港

推荐意见11:输液港的使用和维护应由经过专业培训的专业人员负责(证据级别:C;弱推荐)

推荐意见12:按照“等渗盐水‐药物注射‐等渗盐水‐肝素溶液”的方式进行冲洗,并保持无损伤针尖斜面与出口通道方向相反的方向进行冲洗,以维持导管通畅

(证据级别:D;弱推荐)

5、中心静脉血管通路装置相关并发症

推荐意见13:采用包括超声引导下置管、严格质量控制、置管者规范化培训教育及恰当选择置管血管等措施的综合性解决方案可有效降低机械性并发症的发生(证据级别:A;强推荐)

推荐意见14.1:使用无菌技术、选择适当的穿刺部位、尽早移除不必要的导管、质量控制、培训等系统干预措施可有效预防CRBSI(证据级别:B;强推荐)。推荐意见14.2:使用分隔膜无针输液接头可降低CRBSI发生率(证据级别:C;强推荐)。

推荐意见14.3:使用免缝合导管固定装置可降低CRBSI和针刺伤发生率(证据级别:A;强推荐)。

推荐意见15:疑似CRBSI时,在不拔除导管的情况下,结合半定量表面培养和外周静脉血培养进行筛选,用差异定量血培养进行确诊(证据级别:A;强推荐)。推荐意见16:生理盐水规律冲洗导管、建立护士培训体系,能够预防导管相关性血栓堵塞的发生(证据级别:B;弱推荐)。

随机对照试验组结果显示:生理盐水冲洗法、生理盐水+高浓度肝素盐水(100u/ml)冲洗法、生理盐水+低浓度肝素盐水(10u/ml)冲洗法,在预防导管相关性血栓堵塞的效果3种方案同样有效。

推荐意见17:建议使用溶栓药物治疗导管相关性血栓堵塞(证据级别:C;弱推荐)。

2018年的系统综述结果显示:癌症患者导管相关性血栓堵塞最常用的干预措施是使用尿激酶和阿替普酶进行溶栓治疗。也有文献报道阿替普酶恢复导管通畅的效果更好,但达到血栓清除可能需要4小时的封管时间。

推荐意见18:不建议常规使用抗凝药物预防导管相关性血栓堵塞(证据级别:C;弱推荐)。

6、拔管与换管

推荐意见19:计划性拔管的指征——当CVC留置时间>7 d,或输液治疗终止,或护理计划中不再包含需要留置CVC的项目时,应予以拔除。当CVC留置时间>7 d时,CRBSI的发生率会明显提高,应行计划性拔管(证据级别:B;弱推荐)

7、患者教育

推荐意见20:临床医护人员应对留置中心静脉血管通路装置的患者及其照护者进行相关教育(证据级别:D;强推荐)。

包括给药目的、输液装置的护理、潜在并发症风险;避免使用过多的医学术语。侧重于留置后的注意事项,包括告知留置期间的注意事项,帮助患者掌握相关知识,以延长导管留置时间,保证治疗顺利进行,并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生活质量。自我观察,包括出院后每天观察置管处皮肤,当发现穿刺部位肿胀、局部敷料渗血、渗液、贴膜潮湿、松动、卷边、输液速度变慢等时应立即联系医护人员,必要时回医院处理。

PICC患者可从事一般性的家务劳动、日常工作和体育锻炼,但应避免置管侧手臂提拿、托举重物,以及剧烈运动(如打篮球、引体向上、托举哑铃等)。置管期间避免盆浴;淋浴前用塑料薄膜包裹保护置管部位,范围包括穿刺点上下10cm,层数≥2层;淋浴后尽快用毛巾擦干局部并检查贴膜,一旦潮湿应及时更换。穿脱衣物动作轻柔,以防止导管脱出,置管侧手臂先穿衣、后脱衣,可剪取长20cm的清洁丝袜罩于置管处手臂,加强导管保护;在输液治疗和睡眠时应避

免长时间压迫置管侧肢体,以避免血液流动减缓,发生静脉血栓形成。

输液港患者,告知其保持输液港周围皮肤清洁干燥,不可用力擦洗,避免局部皮肤损伤,避免置入部位受到撞击。同时嘱咐患者注意观察有无胸痛、胸闷、肢体麻木及发热等症状。

8、肿瘤化疗患者

推荐意见21:中心静脉血管通路装置能够为肿瘤化疗患者的输液治疗提供长期、安全的给药途径(证据级别:A;强推荐)。

9、新生儿

推荐意见22:新生儿可选择PICC 或隧道式CVC作为中心静脉血管通路装置(证据级别:A;强推荐)。

脐导管只推荐用于短期输液治疗。

推荐意见23:极低和超低出生体重儿可选择PICC作为中心静脉血管通路装置(证据级别:D;弱推荐)。

10、重症患者

推荐意见24:重症患者可选择耐高压型PICC,以满足多种治疗需求,减少CRBSI发生率(证据级别:A;强推荐)。

数个研究结果显示,耐高压型PICC不仅可以满足多通路输液需要、降低CRBSI 发生率、进行血流动力学监测,还可以安全有效地进行高压静脉造影,重症患者可优先选择。

11、肠外营养患者

推荐意见25:中心静脉血管通路装置可以作为肠外营养的主要输注途径(证据级别:A;强推荐)。

血管通路专家共识

中国血液透析用血管通路专家共识 (第 1 版) 2015-07-20 13:07来源:中国血液净化作者:王玉柱,叶,金其庄等 字体大小 -|+ 前言 血液透析的前提条件是要有一个可靠的血管通路,并且血管通路的质量,直接影响到患者的透析和生存质量。国外的研究已经表明,因为血管通路的原因住院,已经成为维持性透析患者住院的第一位原因,并且是造成医疗花费的主要因素。 国外在十几年前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的重要性,近年来陆续发布了一系列血管通路的共识和指南。我国的血液透析工作人员,必须要了解必要的血管通路的知识,从选择、建立到维护和处理并发症,并培训患者学会对通路的保护、监测和维护。 每个血管通路医生对通路的了解、理解和处理多数是依据各自的经验。很有限的学术交流以及跨学科交流的缺乏,使得我国的血管通路工作水平参差不齐。为此,中国医院协会血液净化中心管理分会率先在国成立了由亲自从事血管通路工作的肾脏科、血管外科和介入科医生数十人共同组成的血管通路学组。 在国开展了一系列的学术交流和技术培训工作,并与国外血管通路医生进行了多次的学术交流,提高了国血管通路的水平。在这些交流过程中,广大专家认为为了普及和提高我国血管通路领域的水平,有必要发布一个针对我国现在实际情况的共识。我们认为,现阶段我国有关通路的高质量临床研究还很少,还没有符合我国国情的有关通路的证据性结论,因此,我国现在还不具备发布基于自己研究的指南条件。 本共识的制定过程中,全体血管通路学组的成员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并进行了多次讨论,既要参照国外成熟的指南,又要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经历了很多次由分歧到一致的过程,最后形成的共识尽量做到兼顾国外的先进理念和标准,又要充分考虑到我国的现状和可操作性。但必须指出,这份共识仅是在一些大家能形成统一看法的部分的共识,仍有些方面大家尚未能统一看法,还有的有关通路的工作我国还没有开展或开展的很少,有待于以后继续讨论确定。因此,这个共识的制定应该是一个不断的连续的工作,随着我国通路水平的提高,我们会定期的进行共识的补充和更新。 本共识共有 4 章,第 1 章介绍了血管通路的选择和临床目标,第 2 章提出了血管通路持续质量改进的建议。后面 2 章分别介绍了动静脉瘘 (arte-riovenous fistula,AVF) 和中心静脉留置导管(CVC)。在后面这 2 章中,读者可以看到我们对通路的名称做了明确的规定,以求统一目前国血管通路名称混乱的状态,比如导管部分,我们认为像“永久性导管”、“半永久性导管”这样的叫法很容易造成医生和患者的误读和混乱,应该停止这样的叫法。 在正式的会议交流和文章中,我们建议大家使用“带隧道和涤纶套的导管”这样的国际上统一的称呼。考虑到大家的习惯,口头交流上我们觉得还是可以保留“长期导管”、“临时导管”这样的称呼。另外,在一些标准上,大家会看到一些与国外的差异,比如关于自身瘘成熟的直径,国外有 6mm 直径的建议标准,我们国的专家目前认为,国人身材瘦小者,不一定采用国外标准,多数人认为直径大于 5mm 的自身成熟瘘即可使用。 必须要提醒读者的是,医学是科学,是有着不断发展完善和纠正错误的规律的,本共识是基于大多数专家的共同观点,现在的一些观点在若干年后可能会被证明是错误的。同时,在这个领域还存在一些无法形成共识的部分,只能留待以后进一步的研究来统一观点。因此,在这份共识中,我们多数是用的是诸如“建议”、“推荐”这样的字眼。目的是供血管通路工作者在临床工作中参考,不能作为强制接受的“规”。 希望这个共识能为大家的工作带来帮助,也希望广道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意见。 第 1 章血管通路的临床目标 目前尚无绝对理想的血管通路类型,参照国际上一些指南的建议,我们认为血管通路应该首选自体 AVF。当自体AVF 无法建立的时候,次选应该为移植物瘘。cvc 应作为最后的选择。目前我国多数地区的一些统计显示,自体AVF 是我国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主要血管通路类型,但 CVC 已经成为第二位的通路类型,移植物瘘 (AVG) 所占比例最低。以下数据为专家组对我国未来血管通路提出的设想。 1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的比例

德国pfm血管通路泵系统简介

德国pfm血管通路泵系统简介 图1、血管通路泵 图2、输液港部件组成

①导丝⑥直形Huber针 ②穿刺针⑦弧形Huber针 ③注射器⑧冲洗针 ④导引鞘⑨卡口式接头 ⑤静脉剥离器⑩隧道针 ☆植入式化疗泵的升级产品 ☆长期化疗病人的最佳选择 制造商:pfm 德国pfm医疗集团 1、公司简介 图3、德国pfm公司 德国pfm医疗集团创立于1971年,总部位于德国科隆。30多年来,德国pfm医疗集团一直是病理,麻醉及介入医疗产品领域的专家,并且致力于研发新的产品系列。 9大营销中心遍布全球,负责超过100个国家的全球市场。瑞士CPP公司工厂位于瑞士,系德国PFM医疗器械集团的全资子公司。 德国pfm医疗集团不仅生产高品质可靠的医用产品,也为一系列特殊情况的手术和门诊治疗提供量体裁衣的解决方案!

2、血管通路泵系统: 是一种完全植入病人体内的血管通道装置,它可以为需要长期及反复输液治疗的病人提供安全,可靠的静脉通道。减少病人重复做静脉穿刺的痛苦和风险。可以输注各种药物,液体,进行肠外营养支持治疗,还可以输注血液制品或进行血样采集。该系统包括一个泵体,一个封闭膜和一个连接导管。 3、产品用途: 血管通路泵系统是在通过皮下植入人体内的闭合静脉输液装置,是为长期间断输液的患者提供各种治疗的有效途径。 临床适用全身静脉化疗及局部动脉化疗。有效避免了对长期接受化疗药或刺激性强及黏稠药物治疗的患者不能降低化学性静脉炎的发生,以及由于血管通透性改变引起的外渗。能够有效保护上肢静脉,减轻患者的疼痛,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 除此之外,血管通路泵系统还适用于采血,长期肠外营养,其他静脉给药等。与常规的体外导管给药相比,可以显著减少感染、脱落、气栓、血栓等症状。产品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感染的风险。 4、适用目标人群: △长期化疗病人△恶液质病人 △儿童△生活品质要求高人群 △畏惧静脉输液人群 5、临床适用: ◇细胞增殖抑制药的注射(全身或者局部化疗) ◇长期肠外营养给药

2010冠状动脉CTA专家共识

2010冠状动脉CTA专家共识 导言 这份共识文件由美国心脏病学基金会(ACCF)临床专家共识文件(ECDs)专责小组联合美国放射学会(ACR)、美国心脏病协会(AHA)、美国核心脏病学会(ASNC)、北美心血管影像学会(NASCI)、动脉硬化影像及预防学会(SAIP)、心血管造影及介入治疗学会(SCAI)、心血管计算机断层学会(SCCT)共同编写,对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CTA)的现状提出一些观点和看法。专家共识旨在为从业者及相关人员提供ACCF及其共同编写者对于已经广泛应用或新出现的临床实践和(或)技术手段的开展领域的观点。一些主题没有出现在共识中是由于相关循证学证据、技术经验、和(或)临床实践尚未考虑成熟,有待ACCF/AHA实践指南进行评估。本文内容经常是正处于调查研究中的项目,所以读者应该把这份专家共识视为ACCF及其共同编写者在尚无严格循证证据或循证证据尚未被广泛接受的领域提供信息及指导临床实践的最大尝试。ECDs会适当的包含适应征和禁忌征。一些ECDs中未发布的内容将会由ACCF/AHA临床实践委员会随后颁布。 专家小组尽一切努力防止透露编写成员的外在联系或个人兴趣引起的实际存在或潜在的利益冲突。特别指出,所有编写成员都被要求做出声明,保证表述出他们所能感知的实际或潜在的能够影响编写努力的利益冲突。这些声明将由监审负责组在第一次会议时口头通知所有编写成员,并在修改时更新。编写委员会及审稿人的关系和行业信息在附表1和附表2中分别显示。 Robert A. Harrington, MD, FACC, FAHA 主席, 美国心脏病学基金会(ACCF)临床专家共识文件(ECDs)专责小组 J Am Coll Cardiol. 2010;55(23):2663-2699. 1.绪论 1.1编写委员会组织 编写委员会包括CTA领域的知名专家, ACCF临床专家共识文件(ECDs)专责小组中的联络成员,以及文件监督组。除两名ACCF成员外,编写委员会包括2名ACR和

2016年ins指南更新血管通路装置的选择

2016 年INS 指南更新——血管通路装置的选择 导读2016 年INS 指南更新的《输液治疗实践标准》,是 通过整合已有证据和研究结果,验证和提升实践,为临床人员提供了一个指导临床选择适宜VAD 的框架和参考依据, 选择伤害最小的VAD,在最可能达到治疗目标的情况下,尽可能少地更换装置,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升专业责任、拓展静疗知识、做好循证实践,为患者提供最佳照护。 血管通路装置(VAD )的适应症和使用指南应建立在遵照医疗机构的制度、程序和/或实践指南的基础上,并参照生产商的说明来进行。为保障患者安全,临床医护人员应掌握如何选择血管通路装置(VAD )的方法,包括根据解剖知识,血管生理,不同血管通路装置适应的输液治疗等对病人情况进行正确评估并做出选择,此过程需要输液医务人员运用批判性思维,进行专业的分析。2016 版INS 输液治疗实践标准 [1]确定VAD 选择的首要目标是:选择伤害最小的VAD ,在 最可能达到治疗目标的情况下,尽可能少地更换装置,降低管及中心静脉导管的实施细则进行了修订,内容如下。 并发症发生率。新指南对选择外周静脉短导管、中等长度导 1.外周静脉短导管/中等长度导管的选择需考虑(但不限于) a.输注液体的特性(如,刺激性,腐蚀性,渗透压等),是否 有可进行外周静脉穿刺的部位; b.治疗时间(外周静脉短导

管:少于 6 天; 中等长度导管: 1?4周)c.不要应用外周静 脉短导管 /中等长度导管连续输注发疱剂, 胃肠外营养或渗透 浓度超过>900m0sm /L 的液体[2]。d.患者有血栓病史、血液 高凝状态、肢体血流不畅或是肾病晚期需要保护血管的情况 静脉可耐受的抗生素、补液液体、疼痛药物 f.应用中等长度 导管间歇性输注发疱剂时需要警惕不易监测的药物外渗,有 研究报告静脉输注万古霉素少于 6 天时,采用中等长度导管 是安全的[3]。g.外周静脉短导管型号的选择,原则是采用在 能达到治疗目的、满足患者需求范围内的最小型号:对大多 数静脉治疗考虑应用 20-24G 的导管(大于 20G 的外周导管 容易引起静脉炎) ;新生儿、儿童、老人可应用 22-24G 的导 管以降低与穿刺相关的血管损伤。需快速输液的情况如创伤 患者等可考虑应用大型号的导管(16-20G )。输注血液制品 时,根据穿刺静脉的尺寸采用 20-24G 导管,当需快速输注 时,推荐使用更大型号的导管 2.中心血管通路装置的选择 2016 新指南中为减少建立不必 要的中心静脉通路,增加了制定中心血管通路装置应用指征 的循证列表(但不限于以下情况):a.患者状况不稳定,治疗 方案复杂b.阶段性化疗超过3个月C.需要连续输注的情况 血流动力学监测e.长期间断性输液治疗(如,任何药物治疗 时避免应用中等长度导管。 e. 中等长度导管可用于输注外周 如:胃肠外营养,补液,给药,血液或血制品) d.侵入性

SCMR心脏磁共振参数定量技术专家共识解读(最全版)

SCMR心脏磁共振参数定量技术专家共识解读(最全版) 心血管磁共振成像(cardiovascular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CMR)凭借其无创、无电磁辐射及多参数、多平面、多序列成像的优势,一次扫描即可完成对心脏的结构、功能、血流灌注及组织特征的评估,其临床应用价值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但目前常规的成像技术多为定性或半定量技术,局限于评估心肌局灶性病变,而对病变范围广泛的弥漫性病变以及早期微小病变则有很大的局限性[1]。近年来蓬勃发展的参数定量技术则有效弥补了这一不足[2]。 T1、T2是组织的固有属性,分别代表组织的纵向及横向弛豫时间。细胞外间质容积分数(extracellular volume fraction,ECV),是指细胞外间质容积占整个心肌容积的百分比。理论上,正常心肌组织在相同条件下具有固定的T1、T2及ECV值,在疾病状态下,心肌细胞和(或)细胞间质出现病理改变,这些数值亦会随之改变。因此通过测量心肌组织的T1、T2及EDV值即可动态分析心肌组织成分的改变,直接反映其病理生理状态,为疾病早期诊断及疗效评估提供更精确的依据。 磁共振参数定量技术(T1和T2 mapping、ECV)首次实现了对心肌组织T1、T2及ECV值的在体定量,将心脏病学带入一个崭新的前沿。与现有的半定量技术(T1WI、T2WI、钆对比剂延迟强化等)不同,这些参数定量技术无需正常心肌组织做对照,不仅可以评估心肌局灶性病变,还可以评估早期微小病变及心肌弥散性病变,应用前景广阔。为充分开发其潜力,早在2013年由欧洲心脏病协会首次颁布了心血管磁共振T1 mapping的

血透标准

2016年12月9日血透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控制标准(试行)(100分)(安徽省同质化)纲要质量评价标准分值检查方法和扣分标准扣分 1.基本要求1.开展血液透析治疗的单位必须是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医疗机构,有 《医疗机构许可证》,医疗机构设立血液透析室(中心),必须经卫生 计生行政部门批准并进行执业登记; 2.建立长期血管通路的手术必须在二级及以上医院进行,医院内有内 科、外科、放射科、检验科等基本功能科室,能够独立完成血透相关 的基本诊疗项目,具有处理内外科常见病与急症的能力。 10分 检查方法 查阅资料,实地查看,询问访谈 扣分标准 查阅医院《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注册血 透登记批文和透析机数量,若无,0分。 2.组织制度建立并执行一系列管理制度、技术操作规范及流程等,并不断修订完 善,显示持续改进过程。至少包括: 1.血透室(中心)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2.血透室(中心)消毒隔离制度; 3.血透室(中心)医院感染监测和报告制度; 4.血透室(中心)医务人员手卫生制度; 5.透析液和透析用水质量监测制度; 6.血透室(中心)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管理制度; 7.血透室(中心)医疗设备使用、保养及维修制度; 8.患者透析病历及相关文档书写及管理制度; 9.血透室(中心)从业人员感染职业安全防护制度; 10.血液净化技术标准操作规程(SOP); 11.血透室(中心)各种突发异常情况的应急预案; 10分 检查方法 1.查阅各项制度、规范资料(纸质或墙上); 2.提问相关人员对制度、流程的知晓情况, 以及落实保障情况。 扣分标准 1.制度不全,每缺1项扣2分; 2.不知晓1人扣2分,回答不全1人扣1分; 3.落实(整改)不到位,每项扣2分。

经导管肺动脉瓣置换医疗机构和操作人员需求专家共识

经导管瓣膜置换设备的发展为之前只能通过开胸手术或无法治疗的患者带来了福音,经导管肺动脉瓣置换术(TPVR)便是其中一种。但是由于开展例数有限,TPVR 尚未成熟,保证新治疗方案最佳实施的首要步骤在于定义医疗机构和操作人员需求标准。 近期,美国SCAI/AATS/ACC/STS 协会发布了经导管瓣膜修复和置换医疗机构和操作人员需求标准之肺动脉瓣置换需求专家共识。全文发表在JACC 上。 医疗机构需求标准 1. 例数需求 每年应实施150 例经导管介入治疗先天性或结构性心脏病,其中100 例应包括但不局限于肺动脉分支或右室流出道支架植入。另外,儿童医疗机构每年至少100 例开胸手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成人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手术例数至少为25 例/ 年。 2. 人员需求 医疗机构需配备心脏团队(Heart Team),包括介入心脏科医生(儿童或成人介入医生,有肺动脉瓣膜置换经验)、心脏外科医生、非介入心脏科医生、心脏麻醉师和心血管放射科医生等等。心脏团队应在治疗肺动脉瓣和右室流出道疾病方面具备一定经验,并对每例病例进行讨论,共同决策。 3. 设备需求 (1)经胸和经食道超声心动仪并配备在先天性心脏病方面经验丰富的心脏超声医师;(2)心脏CT 和心脏磁共振; (3)心血管导管室或提供高分辨率的X 线荧光透视系统; (4)血流动力学评估、记录和检索设备; (5)国家注册体系,供采集所有TPVR 患者信息; (6)ECMO(体外膜肺氧合)设备。 操作人员需求标准 1. 操作人员实施过先天性或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手术。除了在球囊瓣膜成形术方面有经验外,还需在肺动脉分支和右室流出道支架植入方面有一定经验,以便处理复杂病变。为了最小化压迫冠脉风险,操作人员应该悉知并在评估相对于右室流出道冠脉位置方面有一定经验。 2. 操作人员每年应实施至少100 例诊断/ 介入手术,其中50 例应为先天性/ 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该标准高于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需求,因为TPVR 难度更大,可能导致支架栓塞、肺动脉分支破裂、右室流出道破裂以及压迫冠脉等严重并发症。 3. 操作人员应该参加点对点训练课程,详细讨论患者选择、基线评估、操作技术、潜在并发症及处理和避免并发症等问题。 4. 可以的话患者应实施模拟TPVR 术 5. 最初3 例(至少)应在上级监督下完成。监督系统在TPVR 术中很有必要。

血管通路专家共识

中国血液透析用血管通路专家共识(第 1 版) 2015-07-20 13:07来源:中国血液净化作者:王玉柱,叶,金其庄等 字体大小 -|+ 前言 血液透析的前提条件是要有一个可靠的血管通路,并且血管通路的质量,直接影响到患者的透析和生存质量。国外的研究已经表明,因为血管通路的原因住院,已经成为维持性透析患者住院的第一位原因,并且是造成医疗花费的主要因素。 国外在十几年前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的重要性,近年来陆续发布了一系列血管通路的共识和指南。我国的血液透析工作人员,必须要了解必要的血管通路的知识,从选择、建立到维护和处理并发症,并培训患者学会对通路的保护、监测和维护。 每个血管通路医生对通路的了解、理解和处理多数是依据各自的经验。很有限的学术交流以及跨学科交流的缺乏,使得我国的血管通路工作水平参差不齐。为此,中国医院协会血液净化中心管理分会率先在国成立了由亲自从事血管通路工作的肾脏科、血管外科和介入科医生数十人共同组成的血管通路学组。 在国开展了一系列的学术交流和技术培训工作,并与国外血管通路医生进行了多次的学术交流,提高了国血管通路的水平。在这些交流过程中,广大专家认为为了普及和提高我国血管通路领域的水平,有必要发布一个针对我国现在实际情况的共识。我们认为,现阶段我国有关通路的高质量临床研究还很少,还没有符合我国国情的有关通路的证据性结论,因此,我国现在还不具备发布基于自己研究的指南条件。 本共识的制定过程中,全体血管通路学组的成员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并进行了多次讨论,既要参照国外成熟的指南,又要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经历了很多次由分歧到一致的过程,最后形成的共识尽量做到兼顾国外的先进理念和标准,又要充分考虑到我国的现状和可操作性。但必须指出,这份共识仅是在一些大家能形成统一看法的部分的共识,仍有些方面大家尚未能统一看法,还有的有关通路的工作我国还没有开展或开展的很少,有待于以后继续讨论确定。因此,这个共识的制定应该是一个不断的连续的工作,随着我国通路水平的提高,我们会定期的进行共识的补充和更新。 本共识共有 4 章,第1 章介绍了血管通路的选择和临床目标,第 2 章提出了血管通路持续质量改进的建议。后面 2 章分别介绍了动静脉瘘(arte-riovenous fistula,AVF) 和中心静脉留置导管(CVC)。在后面这 2 章中,读者可以看到我们对通路的名称做了明确的规定,以求统一目前国血管通路名称混乱的状态,比如导管部分,我们认为像“永久性导管”、“半永久性导管”这样的叫法很容易造成医生和患者的误读和混乱,应该停止这样的叫法。在正式的会议交流和文章中,我们建议大家使用“带隧道和涤纶套的导管”这样的国际上统一的称呼。考虑到大家的习惯,口头交流上我们觉得还是可以保留“长期导管”、“临时导管”这样的称呼。另外,在一些标准上,大家会看到一些与国外的差异,比如关于自身瘘成熟的直径,国外有6mm 直径的建议标准,我们国的专家目前认为,国人身材瘦小者,不一定采用国外标准,多数人认为直径大于5mm 的自身成熟瘘即可使用。 必须要提醒读者的是,医学是科学,是有着不断发展完善和纠正错误的规律的,本共识是基于大多数专家的共同观点,现在的一些观点在若干年后可能会被证明是错误的。同时,在这个领域还存在一些无法形成共识的部分,只能留待以后进一步的研究来统一观点。因此,在这份共识中,我们多数是用的是诸如“建议”、“推荐”这样的字眼。目的是供血管通路工作者在临床工作中参考,不能作为强制接受的“规”。 希望这个共识能为大家的工作带来帮助,也希望广道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意见。 第 1 章血管通路的临床目标 目前尚无绝对理想的血管通路类型,参照国际上一些指南的建议,我们认为血管通路应该首选自体AVF。当自体AVF 无法建立的时候,次选应该为移植物瘘。cvc 应作为最后的选择。目前我国多数地区的一些统计显示,自体AVF 是我国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主要血管通路类型,但CVC 已经成为第二位的通路类型,移植物瘘(AVG) 所占比例最低。以下数据为专家组对我国未来血管通路提出的设想。 1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的比例 自体动静脉瘘>80%;移植物AVF>10%; 带隧道带涤纶套导管<10%。

中国血液透析用血管通路专家共识二

中国血液透析用血管通路专家共识(二) 2017-05-04血液净化通路学组肾内时间 上次我们介绍了中国医院协会血液净化中心管理分会血管通路学组2014年发布的第一版《中国血液透析用血管通路专家共识》中第1章和第2章的内容。今天我们继续为大家介绍第3章:动静脉内瘘。 1. 动静脉内瘘建立前准备 1.1 肾脏替代治疗及血液透析血管通路宣教、向血管通路医师转诊及血管通路建立时机 1.1.1 GFR 小于30mL/(min?1.73m2)(CKD4 期,MDRD公式)患者应接受各种肾脏替代治疗方式(包括肾移植)的宣教,以便及时确定合理的治疗安排,必要时建立永久性透析通路。 1.1.2 如果患者选择血液透析作为肾脏替代治疗方式,当预计半年内需进入血液透析治疗,或者GFR小于15mL/(min ? 1.73m2)、血清肌酐>6mg/dl(528 μmol/L) ( 糖尿病患者GFR 小于25mL/(min ? 1.73m2)、血清肌酐>4 mg/dl(352μmol/L),建议将患者转诊至血管通路医师接受相关评估,首选建立自体动静脉内瘘AVF。若患者需建立移植物内瘘(arteriovenous graft,AVG) 则推迟到需要接受透析治疗前3~6 周。 1.1.3 尿毒症症状明显,支持治疗难以控制者应尽早实施AVF 手术,残余肾功能可不作为必须的界定指标。 1.2 上肢血管保护

CKD4 期、5 期患者,如果前臂或上臂血管能建立AVF,则不要行上肢静脉穿刺、静脉置管、锁骨下静脉置管或经外周静脉置入 CVC等。 1.3 患者评估 1.3.1 病史 1.3.2 物理检查包括动脉系统和静脉系统。 1.3.3 辅助检查包括彩色多普勒超声和血管造影。 1.4 心脏系统 通过相关检查评估心脏功能,左室射血分数小于30%的情况下,暂不建议进行内瘘手术 2. 动静脉内瘘的选择和建立 2.1 AVF 类型和位置的选择 首选AVF,其次AVG。原则先上肢后下肢;先远端后近端;先非惯用侧后惯用侧。 2.2 上肢动静脉内瘘优先次序 2.2.1 AVF 通常顺序是腕部自体内瘘、前臂转位内瘘、肘部自体内瘘。 2.2.2 AVG 前臂移植物内瘘(袢形优于直形)、上臂移植物内瘘。 2.2.3 当前臂血管耗竭时,可选择前臂AVG 或上臂任意类型的血管通路。 2.2.4 上肢血管耗竭后可考虑选择躯干AVG、下肢AVF 或AVG。 2.3 血管吻合方式 AVF 推荐静、动脉端侧吻合。 2.4 术后注意事项

2020年CSCO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防治指南发布会纪实

2020年CSCO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防治指南发布会纪实关键词: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 近年来,肿瘤治疗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从化疗到靶向治疗再到免疫治疗,我们步入了个体化精准诊疗的新时代。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化疗仍然是恶性肿瘤治疗的基石,其中蒽环类药物抗肿瘤疗效确切,被广泛地应用于治疗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和实体肿瘤,其安全性也越来越受到重视,蒽环类药物治疗相关的心脏毒性引起更多临床医生的关注。 随着对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的机理、临床表现以及预防治疗的认识进一步加深,在马军教授、秦叔逵教授等国内几十位专家的共同努力下,《C SCO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防治指南(2020)》完成了更新,于7月1 6日以线上会议的形式正式发布。 马军教授和秦叔逵教授共同担任2020年CSCO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防治指南发布会的主席,邀请张宇辉教授、刘基巍教授参与指南的解读与讨论。马军教授在开场致辞中表示,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的防治从《共识》到《指南》我们走过了9年的历程,积累了丰富的临床使用经验和循证医学证据,本次《CSCO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防治指南》发布,进一步规范了蒽环类药物在肿瘤治疗中的合理应用,给患者带来更多获益。

秦叔逵教授:《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防治指南》制定原则及临床指导意义 基于循证医学证据、兼顾诊疗产品的可及性、吸收精准医学新进展,制定中国常见癌症的诊断和治疗指南是CSCO的基本任务之一。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但地区经济和学术发展不平衡的发展中国家,指南需要兼顾地区发展差异、药物和诊疗手段的可及性以及肿瘤治疗的社会价值三个方面。因此指南的制定,要求每一个临床问题的诊疗意见,需根据循证医学证据和专家共识度形成证据级别,同时结合产品的可及性和效价比形成推荐等级。CSCO指南主要基于国内外临床研究成果和CSCO专家意见,确定推荐等级,便于大家在临床实践中参考使用。 《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防治指南》开启了国内肿瘤心脏病学的先河,以循证医学为基础,结合国内临床诊疗手段的可及性,给临床医生指导建议,同时推动了肿瘤学家和心血管专家的合作,规范临床实践。本《指南》秉承科学、先进、实用、便捷的出发点,采用口袋书的设计,更便于临床医生在实际工作中推广应用。 此外,秦叔逵教授还介绍了国内外肿瘤心脏病学的进展,2000年,首个肿瘤心脏病学专科在美国成立,2016年,第一届中国肿瘤心脏病学大会在大连召开,标志着肿瘤心脏病学这门新兴学科在中国正式成立。

中国血液透析用血管通路专家共识(全文)

中国血液透析用血管通路专家共识(全文) 前言 血液透析的前提条件是要有一个可靠的血管通路,并且血管通路的质量,直接影响到患者的透析和生存质量。国外的研究已经表明,因为血管通路的原因住院,已经成为维持性透析患者住院的第一位原因,并且是造成医疗花费的主要因素。国外在十几年前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的重要性,近年来陆续发布了一系列血管通路的共识和指南。我国的血液透析工作人员,必须要了解必要的血管通路的知识,从选择、建立到维护和处理并发症,并培训患者学会对通路的保护、监测和维护。 每个血管通路医生对通路的了解、理解和处理多数是依据各自的经验。很有限的学术交流以及跨学科交流的缺乏,使得我国的血管通路工作水平参差不齐。为此,中国医院协会血液净化中心管理分会率先在国内成立了由亲自从事血管通路工作的肾脏内科、血管外科和介入科医生数十人共同组成的血管通路学组。在国内开展了一系列的学术交流和技术培训工作,并与国外血管通路医生进行了多次的学术交流,提高了国内血管通路的水平。在这些交流过程中,广大专家认为为了普及和提高我国血管通路领域的水平,有必要发布一个针对我国现在实际情况的共识。我们认为,现阶段我国有关通路的高质量临床研究还很少,还没有符合我国国情的有关通路的证据性结论,因此,我国现在还不具备发布基于自己研究的指南条件。

本共识的制定过程中,全体血管通路学组的成员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并进行了多次讨论,既要参照国外成熟的指南,又要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经历了很多次由分歧到一致的过程,最后形成的共识尽量做到兼顾国外的先进理念和标准,又要充分考虑到我国的现状和可操作性。但必须指出,这份共识仅是在一些大家能形成统一看法的部分的共识,仍有些方面大家尚未能统一看法,还有的有关通路的工作我国还没有开展或开展的很少,有待于以后继续讨论确定。因此,这个共识的制定应该是一个不断的连续的工作,随着我国通路水平的提高,我们会定期的进行共识的补充和更新。 本共识共有4章,第1章介绍了血管通路的选择和临床目标,第2章提出了血管通路持续质量改进的建议。后面2章分别介绍了动静脉内瘘(arteriovenous fistula,AVF)和中心静脉留置导管(CVC)。在后面这2章中,读者可以看到我们对通路的名称做了明确的规定,以求统一目前国内血管通路名称混乱的状态,比如导管部分,我们认为像“永久性导管”、“半永久性导管”这样的叫法很容易造成医生和患者的误读和混乱,应该停止这样的叫法。在正式的会议交流和文章中,我们建议大家使用“带隧道和涤纶套的导管”这样的国际上统一的称呼。考虑到大家的习惯,口头交流上我们觉得还是可以保留“长期导管”、“临时导管”这样的称呼。另外,在一些标准上,大家会看到一些与国外的差异,比如关于自身内瘘成熟的直径,国外有6mm直径的建议标准,我们国内的专家目前认为,国人身材瘦小者,不一定采用国外标准,多数人认为直径大于5mm的自身成熟内瘘即可使用。

血管通路感染预防指南概要翻译(最终版)

血管通路感染预防指南概要翻译(最终版)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的防治指南概要(美国-2011) 林曰勇翻译整理 本指南供医院住院、门诊及家庭医疗保健机构的负责血管内置管术专业人员或感染控制管理人员参考使用。指南是由一个多个专业学科代表组成的工作组负责制定,主要的学科有危重症医学、传染病学、医疗保健及感染控制学、外科学、麻醉学、介入放射学、肺科学、儿科学及护理学。工作组由危重症监护医学学会(SCCM)主导,合作机构有美国传染病学学会(IDSA),美国医疗保健流行病学学会(SHEA),外科感染学学会(SIS),美国胸科医师学会(ACCP),美国胸科学会(ATS),美国危重监护麻醉医师协会(ASCCA),美国感染控制工作者协会(APIC),美国输液护士协会(INS),美国肿瘤护理协会(ONS),美国肠内与肠外营养学会(ASPEN),介入放射学学会(SIR),美国儿科学会(AAP),儿科传染病学学会(PIDS)及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CDC)属下的美国议员感染控制顾问委员会(HICPAC)。制定本指南旨在更新发表于2002年的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预防指南,为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的预防提供循证医学依据。 主要强调的内容如下: 1) 对从事血管内导管放置及维护工作的医疗专业人员进行教育和培训; 2) 行中心静脉导管植入术时采用最高级别的无菌操作规程; 3) 用含氯己定(洗必泰)浓度超过0.5%的酒精溶液进行皮肤消毒; 4) 避免常规中心静脉导管更换以防止感染; 5) 当严格执行上述方法后感染率仍不下降时,可以考虑临时中心静脉导管使用杀菌剂 /抗生素封管和浸有洗必泰的海绵敷料。

指南上的各推荐类别如下: IA. 强烈推荐采用,有精心设计的实验、临床或流行病学研究的强有力支持。 IB. 强烈推荐采用,并有一些实验、临床或流行病学研究和一项强有力的理论基础支 持;或一项被有限的证据支持的习惯作法(例如,无菌技术)。 IC. 联邦政府或州政府制定的标准、规则规程的要求。 II. 建议采用,有临床或流行病学研究的支持,或一项理论基础的支持。 未明确.关于其有效性存在的证据不充分或意见不统一。 前言 在美国,ICU病房每年有1500万中央静脉导管日(导管日计算方法:一定时间内所选人群使用CVC天数总和)。在导管相关血源性感染(CRBSI)方面已有很多的研究。导管相关感染发生明显增加了住院费用及住院时间,但没有证据表明其能作为独立因素增加病死率。ICU每年有8万导管相关血源性感染,如果医院所有科室部门都纳入统计,每年总共有25万例血源性感染发生。通过一些分析表明,感染引起的支出是重要的,由于感染发生率及经济支出情况。为了改善病人预后,减少医疗保健支出(对病人,医疗提供者,保险公司,政府决策者都有利),倡导降低感染发生率十分必要。为实现这一目的,需多方共同努力,包括:决策放置及拔出CVC 的上级医师,导管置入操作者,导管日常护理人员,感染控制人员,含CEO在内的医疗机构领导层,导管供应商以及需自己护理导管的病人。 有效防止感染计划的目标的应当是在所有医疗机构都消除CRBSI。尽管这个目标极具挑战性,这个计划能减少CRBSI证实是有效的,但杜绝CRBSI仍需继续努力。该指南从尽可能降低感染率出发,但应考虑到病人类型,病人本身广泛存在的微生物以及目前政策及技术的局限性。 推荐要点

心脏瓣膜疾病详细治疗指南(2012年最新版)

心脏瓣膜疾病详细治疗指南(2008年最新版) 分享到我的患友会 美国心脏病学会关于心脏瓣膜病的治疗指南被奉为全世界内外科医生的圣经,该指南涵盖了心瓣膜疾病的诊断与治疗的各个方面,反映了该领域的最新进展,是指导瓣膜疾病临床实践的一个纲领性文件。原文非常长,阐述也非常缜密,但对于普通非从医人士有点难以读懂。为了各位病友方便了解,特将其翻译为中文并摘其精髓,供大家分享和参考。 病友请注意,本文只摘录了部分“强适应证”,如果您不符合这些强适应证,并不意外着您不需要手术。 1一般原则 1.1超声心动图检查的强适应症 1.舒张期心脏杂音、连续性心脏杂音、全收缩期心脏杂音、收缩晚期心脏杂音、与喷射性喀喇音有关的心脏杂音或心脏杂音放射到颈或背部的无症状患者。 2.有心力衰竭、心肌缺血/梗死、晕厥、血栓栓塞、感染性心内膜炎症状或体征或器质性心脏病其它临床表现的心脏杂音患者。 3.33级收缩中期心脏杂音的无症状患者。 1.2心内膜炎预防治疗的强适应症 1.人工心脏瓣膜患者和有感染性心内膜炎病史的患者。 2.复杂性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即,单心室、大动脉转位和Fallot四联症)。 3.外科手术建立体循环-肺循环分流的患者。 4.先天性心脏瓣膜畸形尤其是那些主动脉瓣二瓣畸形患者,后天瓣膜功能不全的患者(即,风湿性心脏病)。 5.做过瓣膜修复术的患者。 6.肥厚型心肌病有隐匿性或静息性梗阻的患者。 7.二尖瓣脱垂患者并且听诊有瓣膜返流和(或)超声心动图检查显示瓣叶增厚。 1.3风湿热二级预防的强适应症 风湿热伴或不伴心脏炎的患者(包括二尖瓣狭窄患者),应当接受预防治疗,防止风湿热复发。2特殊心瓣膜损害 2.1主动脉瓣狭窄 2.1.1超声心动图检查(成像、频谱和彩色多普勒)的强适应症 1.诊断和评估主动脉瓣狭窄的严重程度。 2.评估主动脉瓣狭窄患者左心室室壁厚度、大小和功能。 3.再次评估主动脉瓣狭窄诊断明确并且症状或体征发生变化的患者。 4.评估主动脉瓣狭窄患者妊娠期间血流动力学的严重程度和左心室功能。 5.应用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再次评估无症状患者:严重主动脉瓣狭窄每年一次;中度主动脉瓣狭窄1~2年一次;轻度主动脉瓣狭窄每3~5年一次。 2.1.3心导管检查的强适应症 1.有冠状动脉疾病危险的主动脉瓣狭窄患者,主动脉瓣置换术前行冠状动脉造影术。

血管通路专家共识讲课讲稿

血管通路专家共识

中国血液透析用血管通路专家共识 (第 1 版) 2015-07-20 13:07来源:中国血液净化作者:王玉柱,叶朝阳,金其庄等 字体大小 -|+ 前言 血液透析的前提条件是要有一个可靠的血管通路,并且血管通路的质量,直接影响到患者的透析和生存质量。国外的研究已经表明,因为血管通路的原因住院,已经成为维持性透析患者住院的第一位原因,并且是造成医疗花费的主要因素。 国外在十几年前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的重要性,近年来陆续发布了一系列血管通路的共识和指南。我国的血液透析工作人员,必须要了解必要的血管通路的知识,从选择、建立到维护和处理并发症,并培训患者学会对通路的保护、监测和维护。 每个血管通路医生对通路的了解、理解和处理多数是依据各自的经验。很有限的学术交流以及跨学科交流的缺乏,使得我国的血管通路工作水平参差不齐。为此,中国医院协会血液净化中心管理分会率先在国内成立了由亲自从事血管通路工作的肾脏内科、血管外科和介入科医生数十人共同组成的血管通路学组。 在国内开展了一系列的学术交流和技术培训工作,并与国外血管通路医生进行了多次的学术交流,提高了国内血管通路的水平。在这些交流过程中,广大专家认为为了普及和提高我国血管通路领域的水平,有必要发布一个针对我国现在实际情况的共识。我们认为,现阶段我国有关通路的高质量临床研究还很少,还没有符合我国国情的有关通路的证据性结论,因此,我国现在还不具备发布基于自己研究的指南条件。 本共识的制定过程中,全体血管通路学组的成员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并进行了多次讨论,既要参照国外成熟的指南,又要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经历了很多次由分歧到一致的过程,最后形成的共识尽量做到兼顾国外的先进理念和标准,又要充分考虑到我国的现状和可操作性。但必须指出,这份共识仅是在一些大家能形成统一看法的部分的共识,仍有些方面大家尚未能统一看法,还有的有关通路的工作我国还没有开展或开展的很少,有待于以后继续讨论确定。因此,这个共识的制定应该是一个不断的连续的工作,随着我国通路水平的提高,我们会定期的进行共识的补充和更新。 本共识共有 4 章,第 1 章介绍了血管通路的选择和临床目标,第 2 章提出了血管通路持续质量改进的建议。后面 2 章分别介绍了动静脉内瘘 (arte-riovenous fistula,AVF) 和中心静脉留置导管(CVC)。在后面这 2 章中,读者可以看到我们对通路的名称做了明确的规定,以求统一目前国内血管通路名称混乱的状态,比如导管部分,我们认为像“永久性导管”、“半永久性导管”这样的叫法很容易造成医生和患者的误读和混乱,应该停止这样的叫法。 在正式的会议交流和文章中,我们建议大家使用“带隧道和涤纶套的导管”这样的国际上统一的称呼。考虑到大家的习惯,口头交流上我们觉得还是可以保留“长期导管”、“临时导管”这样的称呼。另外,在一些标准上,大家会看到一些与国外的差异,比如关于自身内瘘成熟的直径,国外有 6mm 直径的建议标准,我们国内的专家目前认为,国人身材瘦小者,不一定采用国外标准,多数人认为直径大于 5mm 的自身成熟内瘘即可使用。 必须要提醒读者的是,医学是科学,是有着不断发展完善和纠正错误的规律的,本共识是基于大多数专家的共同观点,现在的一些观点在若干年后可能会被证明是错误的。同时,在这个领域还存在一些无法形成共识的部分,只能留待以后进一步的研究来统一观点。因此,在这份共识中,我们多数是用的是诸如“建议”、“推荐”这样的字眼。目的是供血管通路工作者在临床工作中参考,不能作为强制接受的“规范”。 希望这个共识能为大家的工作带来帮助,也希望广大同道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意见。 第 1 章血管通路的临床目标 目前尚无绝对理想的血管通路类型,参照国际上一些指南的建议,我们认为血管通路应该首选自体 AVF。当自体 AVF 无法建立的时候,次选应该为移植物内瘘。cvc 应作为最后的选择。目前我国多数地区的一些统计显示,自体 AVF 是我国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主要血管通路类型,但 CVC 已经成为第二位的通路类型,移植物内瘘 (AVG) 所占比例最低。以下数据为专家组对我国未来血管通路提出的设想。 1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的比例

中国血液透析用血管通路专家共识三

中国血液透析用血管通路专家共识(三) 2017-05-06血液净化通路学组 前两次我们介绍了中国医院协会血液净化中心管理分会血管通路学组2014年发布的第一版《中国血液透析用血管通路专家共识》中第1章至第3章的内容。今天我们继续 为大家介绍第4章:血液透析中心静脉导管(CVC)。 血液透析CVC 分为无隧道无涤纶套导管(非隧道导管non-tunneled catheter, NTC, 或无涤纶套导管non-cuffed catheter, NCC,或称临时导管)和带隧道带涤纶套导管(Tunneled cuffed?catheter,TCC,或称长期导管),临床上必须根据患者病情、医 生的水平合理选择导管。 1 . 总则 当患者需要中心静脉插管时,医生需要认真查看患者了解病情;是否有危重情况;能否平卧;CVC 史,穿刺部位,置管次数和有无感染史,以往手术是否顺利等。 了解患者有无严重出血倾向。 原则上建议采用超声波定位或超声波引导穿刺插管。也可以在有血管造影条件的手术室或者导管室监视下进行插管。 颈部静脉无隧道无涤纶套导管使用原则上不得超过4 周,如果预计需要留置4 周以上,应当采用带隧道带涤纶套导管;股静脉无隧道无涤纶套导管原则上不超过1 周,长期卧床患者可以延长至2~4周。 无隧道无涤纶套导管尽量选择顶端柔软的,右颈内静脉常规选择12~15cm 长度的导管,左颈内静脉选择15~19cm 长的导管,股静脉导管需要选择长度19cm 以上。带隧道带涤纶套导管右侧颈部置管通常选择36~40cm(导管全长,下同)。左侧选择40~45cm,股静脉置管应当选择45cm以上的导管。 儿童患者可能需要基础麻醉或镇静方法;儿童需要长度和直径相匹配的导管。 虽然无隧道无涤纶套导管穿刺通常可在床边施行,但如果病情和条件允许,仍建议中心静脉穿刺在相对独立的手术间实行,建议配置心电监护仪、除颤仪和心肺复苏等抢 救药物和设备。 2. 无隧道无涤纶套导管 适应证

2010CRRT指南

2010年CRRT指南 血液净化(blood purification)技术指各种连续或间断清除体内过多水分、溶质方法的总称,该技术是在肾脏替代治疗技术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而来。血液净化方法有肾脏替代治疗、血液灌流、免疫吸附、内毒素吸附和血浆置换等。每一种血液净化方式都各有特点,且各适用于不同疾病或不同疾病状态。本指南仅对ICU中应用最多的肾脏替代治疗(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 RRT)进行讨论并提出建议。 血液净化概念和常见种类 上世纪70年代末,RRT主要用于治疗重症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随着技术不断发展,近30年,RRT已用于全身过度炎症反应(如严重创伤、重症急性胰腺炎等)、脓毒血症、中毒和多脏器功能衰竭等危重症的救治。另外,对重症患者并发的特殊情况,如严重电解质紊乱、过高热等,RRT也能显示良好疗效。 RRT在重症患者救治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是ICU医师应予掌握的基本技术。基于此,国内ICU有关专家根据循证医学证据制定本指南。 制定本指南的意义 循证医学证据按照Delphi 分级标准(见表1)。循证医学证据时间跨度为1999年1月至2009年3月;数据主要来自Medline、Evidence-Based Medicine Reviews (EBMR)、Lippincott Williams & Wilkins (LWW)和万方数据库等4个数据库。主题词采用以下几个:①hemofiltration;②dialysis;③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④continuous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 ⑤critical illness;⑥acute renal failure Delphi 循证医学分级标准 指导建议分级 A 至少有2项Ⅰ级研究结果支持 B 仅有1项Ⅰ级结果支持 C 仅有Ⅱ级研究结果支持 D 至少有1项Ⅲ级研究结果支持 E 仅有Ⅳ级或Ⅴ级研究结果支持 研究文献分级 Ⅰ大样本、随机研究,结论确定,假阳性或假阴性错误的风险较低 Ⅱ小样本、随机研究,结论不确定,假阳性和/或假阴性错误的风险较高 Ⅲ非随机,同期对照研究 Ⅳ非随机,历史对照研究和专家意见 Ⅴ系列病例报道,非对照研究和专家意见 第一部分血液净化的相关概念 一.相关概念 血液净化包括RRT、血液灌流(hemoperfusion,HP)及血浆置换(plasma exchange,PE)等,其中RRT是本指南重点。HP是将患者血液引入灌流器,受灌流器中吸附剂或其他生物材料的作用,引入灌流器的血液净化后返回体内的一种治疗方式,目前多用于药物过量或中毒的治疗。PE是指将患者血液引出,用血浆分离器将血细胞与血浆分离,去除血浆以清除患者血浆中抗体、免疫复合物及毒素等物质,用于治疗自体免疫性疾病、肝功能衰竭、血液病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