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伊通县实验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与朱元思书(第2课时)》教学设计 长版

吉林省伊通县实验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与朱元思书(第2课时)》教学设计 长版
吉林省伊通县实验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与朱元思书(第2课时)》教学设计 长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巩固“骈文”这种文体的有关知识,落实重点文言实词及重点语句的意义。

2、学习作者抓住特点有层次、动静相生、拟人、比喻、夸张等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2)过程与方法:

学习文言文,侧重阅读,要反复读,熟读成诵;在内容探究上,要学生分析作者写景的目的,从而领悟作者要抒发的情感;在写作训练中,要指导学生综合运用多种描写角度和多种修辞方法进行写作。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让学生理解作者通过对富春江优美景色的描写,抒发了他厌弃尘俗和寄情山水的思想情绪。

(二)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写景方法。

(三)教学难点:作者借景抒情,表达他对向往自然、厌弃尘俗的心态和思想。

(四)教学方法:讨论法、问答法、点拨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知识检测

三.学习新课

1、富春江的景色总体特点是什么?在文章中找到作者对其特点进行概括性描写的句子。明确:课文原句是“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2、作者写“水之异”时突出了水的什么特点?

3、从语言表达的角度赏析下面句子。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戏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示例1:本段前四句采用夸张的修辞方法,分别从正面和侧面两个不同的角度突出了水的清澈透明特点;然后运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突出了水的湍急奔腾的气势。

示例2:本段对水进行描写,分前后两个层次来描写水的静态美和动态美,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反映了江水的动静变化,丰富了富春江水的特色。

4、在描写了异水之后,作者又是如何抓住山的“奇”来描写的呢?

(1)齐读第三段,考虑:山的奇异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山的奇异主要表现在树多、山高、景美三个方面。

总结:在写山时文章逐层展开,多角度的分别描写了群山、树木,以及其中的泉水、百鸟、鸣蝉、山猿,特别是突出了它们的声音。

(2)举例说明本段使用的修辞方法。

对偶、拟人,例子略。

(3)这部分文字从哪些角度来描绘各种景色的?

从视觉、听觉角度来描绘各种景色,有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4)“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中“竞”“争”二字用的好,说说好在哪里。

作者运用神奇的想象力,巧妙地把群山的静态美转化为动态美。不仅写出了山的形貌,而且赋予了生命活力,使人感受到大自然强烈的生命节奏。

(5)作者在描写山中的各种声音时,各种声音仿佛是交织在一起的优美的山林交响曲。山林变成了美好的音乐世界,表面上似乎热闹异常,其实却是以闹写静,显示出山深无人的幽静。这种方法叫什么?

这种方法叫“以动衬静”,师举例。

(6)最后四句写景,表现日光明暗的林中景致,照应前文“寒树”写出了枝繁叶茂,给人欣欣向荣、积极向上的感觉。

5、本文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文章,那么大家能否说一说作者通过写景究竟要抒发怎样的情感呢?请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并加以简要的分析。

多媒体展示背景资料:吴均生活的南北朝时期,政治黑暗,社会紊乱。一些仕途失意或受佛教、道教影响的士人便遁迹山林,避世隐居。吴均一生的仕途也不如意。梁武帝时,他因私撰《齐春秋》,武帝恶其实录,免其职。此后,他便到石门山中去隐居。

总结一:从全文看,作者表现了他对大自然优美景色由衷的赞美。如“水皆缥碧,千丈见底”,“好鸟相鸣,嘤嘤成韵”和“鸢飞唳天者,望蜂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等句子。

总结二:根据文章下注释中对“好鸟相鸣,嘤嘤成韵”和“鸢飞唳天者,望蜂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两个句子的翻译来理解,作者是触景生情,自然产生出许多感慨。这些感慨不仅用的幽静安闲和世俗社会的喧闹繁杂作对比,并且含蓄地否定了世俗社会,表达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

教师明确:这篇文章不单纯是写景,而是寓情于景,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作者陶醉于山水之中,向往美好大自然和寻求归隐的志趣;同时,也含蓄地抒发了对世间追求利禄之徒的讽刺之意。

四、指导学生再读课文,细细品味文章写景方法

五、拓展延伸

富春山水能使吴均产生退隐之心,假如你身处这“天下独绝”的“奇山异水”中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提示:感受因人而异,面对如此美丽的山水风光,我们这些朝气蓬勃的青少年更应该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产生积极进取之心。

六、布置作业:

运用你学到的写景的一种或几种方法,完成100字左右的写景片断。提示:选择一个写作对象,可以写家乡的风云雨雪、天空云彩、山水树木等。

【板书设计】与朱元思书

吴均

异水

水清

水急

奇山异水

天下独绝山高

奇山树多

景美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