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医古典文献学的讨论

关于中医古典文献学的讨论
关于中医古典文献学的讨论

《中医养生学》论文

《中医养生学》论文 1,谈谈对中医养生学的认识 中医养生学,是研究和阐释人类生命发生发展规律,预防疾病,增强体质,益寿延年基础理论、方法的一门实用学科。 养生就是根据生命发展的规律,采取能够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手段,所进行的保健活动。养生(又称摄生、道生)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内篇。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即保养、调养、培养、补养、护养之意。养生是通过养精神、调饮食、练形体、慎房事、适寒温等各种方法去实现的,是一种综合性的强身益寿活动。中医养生学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探索和研究中国传统的颐养身心,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理论和方法,并用这种理论和方法指导人们保健活动的实用科学。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养生学吸取各学派之精华,提出了一系列养生原则。加形神共养,协调阴阳、顺应自然、饮食调养、谨慎起居、和调脏腑、通畅经络、节欲保精、益气调息、动静适宜等等,使养生活动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中医养生学说来源于中国古代道家的哲学思想——法于自然,返朴归真。道教鼻祖老子所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中之道,乃老子思想体系的核心。 《道德经》云:“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认为和。” 《淮南子·原道》云:“道生一,一生二”,这里“一”指宇宙间气的总称,“二”即指阴阳。 《内经》云“一阴一阳之谓道,偏阴偏阳之谓疾”、“阴阳者,天地之道也。” 《妙真经》云:“人常失道,非道失人;人常去生,非生去人。故养生者,慎勿失道;为道者,慎勿失生,使道与生相守,生与道相保。”“道”相当于现代哲学术语中的“自然法”或“自然规律”。它说明宇宙万物的演变,包含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所以必须循道。人类进化是在顺应自然,改造自然中才懂得循道,而且将养生与循道,两者应如何“相守”与“相保”,相互联系,相互为用,二者不可偏废的道理,早就告诫世人。 最早的中医典籍《黄帝内经》记载:“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超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这就是古人的养生法则。

功能医学与中医学的关系

功能医学与中医学的关系 功能医学来源于临床西医,属于精准医学;中医学是属于模糊医学、经验医学。本人观点,功能医学和中医学都是医学发展的结果,是随着科技进步,实际研究疾病经验的丰富,以及专业知识的丰富,通过实际操作,总结出来的对于人体健康更有益的思维模式。 目前认为,中医是宏观学说,西医是微观学说,功能医学是从分子角度,从生理、生化机制上更好地论证中医的科学性。两者有许多共同性。 1、强调整体观念功能医学认为:病人的生理、心理和精神是一个内外动 态平衡的有机整体。中医学非常重视人体本身的统一性、完整性及其与 自然界的相互关系,整体观念是中医方法论和认识论的核心。 2、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性功能医学认为现代慢性病是基因易感性和环境 共同作用而产生。我们的基因没有改变,改变的是我们的生存环境。中 医学认为自然界是人类生命的源泉,人类依靠天地之气和水谷精微而生 存,并随着四时寒热温凉、生长收藏的规律以及地理环境的变迁而生活 着。中医提倡的是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要和谐统一;功能医学研究 的是自然环境遭到破坏后,如何保护健康,减少慢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3、遵循以病人为中心,因人而异功能医学在治疗病患的过程中,是以 病人为中心,不是以疾病为中心。一种功能的失衡可以导致多种疾病的 产生,一种疾病的产生可能是不同功能失衡的结果。中医学能够辩证地 看待病和证的关系,可以看到一种病包括几种不同的证,也看到不同病 在发展过程中可以出现同一中证。在临床治疗时,采取“同病异治”或 “异病同治”的方法。辨证论治很注意“人、病、证”三者之间的辩证 关系,强调因人而异的特殊性,而不是病的一般性,即强调个体的差异 性。由于证有动态的特点,从而决定了辩证论治是一种动态的诊疗体系。 4、均有预防医学的理论功能医学主张要注意平时的功能储备,始终让机 体处于一个健康运行状态,防止功能紊乱的发生;对于机体已经功能下 降,出现症状,要让机体功能迅速恢复平衡;对于机体的平衡被打破, 发展到严重的症状乃至疾病状态,要寻找疾病产生的根源,阻止疾病的

中医古典文献的收集整理及应用

上海中医药大学《实验中医学》教案(2)课程名称实验中医学(理论部分)总学时数36

第一节中医古典文献的收集、整理及其在实 验研究中的应用 (2学时) 课堂讨论:“阴火”是什么。要求大家发言。 为什么要学习本章节? 对中医古典文献及其有关理论把握不准是目前中医研究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2.1.1 中医古典文献在实验研究中的重要性 1.为实验研究提供丰富的素材 中医古典文献是古人直接医疗实践经验的记录,是古代众多的医药工作者长期努力、不懈探索积累起来的丰富的知识宝库。 中医古典文献中蕴藏着大量可供实验研究的素材。这是中医学的优势之一。 这样的成功例子如青蒿素、砒霜防治白血病。 这涉及到如何继承宝库的问题。继承宝库不能停留在口头上。 2.为实验研究提供理论指导 中医药有数千年悠久的历史,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 中医在临床上能取得良好的疗效,离不开中医理论的指导。 这里涉及到一个问题,即什么叫“自身理论指导下的研究”。 本质是如何吸取中医理论的精华,如何吸取其方法论,并且应用到研究中去。 例如整体观、恒动观在GnRH基因表达研究中的意义。 例如基于肾精亏虚的二仙汤治疗更年期高血压病(单纯狗动脉结扎性高血压无效)。 例如冠心滴丸在美国辨证用药前后的疗效差异。 2.1.2 中医古典文献的特点 1.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中医古典文献跨越了2500年的历史,蕴藏着深刻的哲理和丰富的知识。不同的历史时期又派生出各个学术流派,百家争鸣使得中医理论和医术不断地丰富和发展。 2.言简意赅,蕴义精深 古代文献受记录载体及记录手段的限制,受到当时语言、文化的影响,具有文字古奥、言简意赅、蕴义精深的特点。学习时需要积累厚实的古汉语基础、古代科技、文化的知识。古籍中提到的人名、地名、病名、药名,经历史演变与现代名称互有出入,需借助有关参考工具书来确定。 3.数量庞大,文献分散 中医古籍数量庞大。 古代的目录体系不像现代目录体系那样精细明确,中医古籍书目除收录在子部医家类之外,还散见于经部、史部、子部、集部的其他各类中。有些笔记杂录、稗官野史、地方志中也有医著记载,非常分散。历史上中医古籍流传很广,朝鲜、日本、东南亚及世界许多国家都有收藏,一些古籍在国内失传了,尚可在国外找到原本或传本。 因此,作为研究其文献检索的面是十分广泛的。要放开眼界。

大学教学大纲_中医文献学

《中医文献学》教学大纲 Teaching(Course) Outline of Literature Of TCM 第一部分大纲说明 课程代码:S0125 开课时间:第二学期 总学时数:72 开课部门:中医文献研究所 授课对象:硕士研究生 考核方式:闭卷考试(80%),实践练习(20%) 预修课程:中医学术史、中医古籍校读法、中医经典选读 主讲教师:张如青、金芷君等。 教材及教学参考资料: 教材: 张如青等.《中医文献学纲要》.上海中药医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宋体,五号,居左)参考资料: 马继兴.《中医文献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年版 张灿玾.《中医古籍文献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年版 张三夕.《中国古典文献学》(第二版).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董洪利.《古典文献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郭英德.《中国古典文献学的理论与方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第二部分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内容:以甲骨、金石、简帛、卷轴、册叶、线装等为载体或装订形式的医学文献;中医文献的分类与命名概况;中医文献的目录、版本与校勘:包括目录的利用,版本的辨识,校勘

的方法;中医文献中的各种符号标识,误读错标的识别与纠正;古医籍亡佚的概况,古医籍辑佚的方法。 要求:通过以上内容的讲授与实践,使学生掌握中医文献学的基本知识,初步获得整理中医药文献的能力。 第一章中医文献载体及装订形式 1.主要内容 以甲骨、金石、简帛、卷轴、册叶、线装等为载体或装订形式的出土或传世医药文献。2.教学要求 掌握马王堆、武威、张家山出土医学简帛,敦煌西域出土医学卷轴及册叶的主要内容;熟悉涉医甲骨、涉医金石文献的主要内容; 了解线装书以前的甲骨、石刻、简帛、卷轴、册叶等文献载体或装订形式及其嬗变过程。 第二章中医文献的分类与命名 1.主要内容 中医文献的各种分类方法,古医籍的命名特点及同名异称现象。 2.教学要求 掌握中医药文献的现代三级分类法; 熟悉古代对中医药文献的各种分类法,熟悉古医籍的命名方法与特点; 了解古医籍同书异名与异书同名的情况。 第三章中医文献的目录 1.主要内容 利用目录治学的重要意义。历代公私目录中著录中医文献的情况。明末至今医籍专门目录及其利用方法。 2.教学要求 掌握明末至今医籍专门目录及其利用方法; 熟悉历代官簿、史志、私录等目录书著录中医文献的概况; 了解目录书的基本结构与类型。 第四章中医文献的版本 1.主要内容 版框形制的名称术语。古医籍版本的类型。古医籍版本鉴别法。中医经典著作的版本系统。 2.教学要求 掌握版框形制的名称术语及利用讳字鉴别古医籍版本的方法。 熟悉版本的类型及中医名著的版本系统。 了解“版本”与“版本学”的源流。 第五章中医文献的校勘 1.主要内容 古医籍校勘的源流。古医籍文字错讹现象。校勘古医籍的基本方法及校勘记的撰写方法。

中医学心得体会论文

中医学心得体会论文 篇一:学习中医的心得体会 学习中医药的心得体会 有人说:中医是宏观医学,西医是微观医学,中医他承载了中国人的智慧,中国的文化,中国的发展,并使我们可站在更高的角度观察人类的繁衍生息。 在跟李冬黎中医学习之前我一直觉得,中医是一位老人,左手拿着《本草纲目》,右手给人号脉,并能用毛笔写出药方的文人,他的疗效并不怀疑,可他的治愈时间确是我回避的主要原因。中药我只知道是用一些特殊的花草和特殊的昆虫动物所制成的汤剂,疗效好。中药治病,但口感不好,使我更多地选择西药片。经过长时间的学习,我知道了什么是中医、中药,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与疾病作斗争的智慧结晶,对于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贡献。其又是世界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世界医学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迄今仍然为人类的医疗保健事业发挥着重要作用。 我国的中医中药经历数千年,通过历代无数医家的努力得以不断地丰富发展,从而逐渐形成其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他融入了我国古代用以认识自然和解释自然的宇宙观和方法论---阴阳五行。阴阳之间的关系极其复杂,但也有规律可循。阴阳即对立又是统一的整体,他始终处于此消彼长或此长彼消的不断运动变化状态,并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互为根基,且可相互转化。五行既木、火、土、金、水五种自然物质,它们相生相克也构成了对立统一的关系. 中医诊病则通过观察患者外在的局部的表现来推测内脏的变化,以确定病情,尽而就产生了四诊,望、闻、问、切四种诊察病情的基本方法。我国老中医之所以神奇,能治百病,就在于他结合中医的理论把四诊运用到了极至,如东汉的华佗、张仲景,明代的李时珍,他们为中医、中药的发展完善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有了中医的理论,中医的诊断就得有中药的治疗。谈到中药,他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认识和使用的药物,其所有的药物大多数源于我国天然产的,但也有源于外国的,还有少数化学药品。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水土、气候、日照、温差、湿度生物分布等生态环境各异,各地所产的同一种药材,其质量优势不一,可见中药材具有明显的地域性,这就有了“道地药材”。如四川的黄连、附子,东北的人参、五味子,甘肃的当归,湖南地黄,山东的阿胶,广西的肉桂等等。 近些年来,日本、韩国、加拿大等一些发达国家已把中药纳入其居民医疗保险体系中,欧美很多医药学家也将目光投向了植物制药,中医药在预防、养身、保健、康复等方面也显示出了其特有的优势,我相信中医药会像我国的经济发展一样引领世界。我会认真的跟李冬黎老中医学习,继续

中国中医药数据库检索系统介绍

中国中医药数据库检索系统介绍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自1984年开始进行中医药学大型数据库的建设,目前数据库总数40余个,数据总量约110万条,包括中医药期刊文献数据库、疾病诊疗数据库、各类中药数据库、方剂数据库、民族医药数据库、药品企业数据库、各类国家标准数据库(中医证候治则疾病、药物、方剂)等相关数据库。 多类型的中医药数据库,以其充实的数据成为中医药学科雄厚的信息基础。所有的数据库都可以通过中医药数据库检索系统提供中文(简体、繁体)版联网使用;部分数据提供英文版;所有数据库还可以获取光盘版。 中医药数据库检索系统可以实现单库与多库选择查询。单表数据库检索可选择最专指的一个数据库进行相应字段的检索。多库可以进行跨库、多类检索。 期刊文献类: 中国中医药期刊文献数据库 数据库主题:1949至今的有关中医药学内容的期刊文献信息 数据库类型:文献型 收录范围:中国中医药期刊文献数据库涵盖了中国国内出版的生物医学及其它相关期刊千余种,包含中医药学、针灸、气功、按摩、保健等方面的内容,收录了1984年以来的中医药文献题录近80余万篇,其中50~70%附有文摘。该数据库采用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的《医学主题词注释表》(MeSH)及中国中医研究院的《中国中医药学主题词表》进行规范的主题词标引,用以进行精确检索和扩展检索。该数据库每季度更新一次,每年约增加文献6万篇。多年来,该数据库已经广泛为国内外中医药院校、科研院所、医院、政府部门、商业部门所采用。 著录项目:中文文题、英文文题、作者、第一作者单位、第一作者所在地、期刊名称、出版年、卷、期、页码、文献类型、特征词、医学史、资助类型、主题词、关键词、分类号、语种、中文文摘、英文文摘等。 检索途径:可通过文题、作者、单位、期刊(名称、年、卷、期)、特征词、主题词、关键词、主题姓名、文献类型及全文检索的方式进行检索;并可通过主题词及分类号进行扩展检索。 目前,该数据库提供有15个专题数据库,分别为: 1 中药文献数据库中医老年病文献数据库 2 中药化学文献数据库中医名医经验数据库 3 中药药理学文献数据库中医临床诊疗文献数据库 4 中药不良反应和毒理学文献数据库中医临床试验文献数据库 5 针灸文献数据库中医药学历史文献数据库

中医文献学笔记

中医文献学笔记第一章概论 一、文献的概念 1.最早指文章典籍及博学的人。 2.元朝,文章典籍。马端临《文献通考》“凡叙事,谓之文;凡论事,谓之献。” 3.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权威定义)。三大要义:知识、载体、记录手段。 二、中医文献 1.概念:知识范畴属于中医学领域的文献。 2.大致类别:1)抄刻文献:甲骨文、金文、简牍、帛书、写本、抄本等。 2)印刷文献:唐以后雕版,活字印刷的线装书籍等。 三、中医文献学 1.概念:研究中医文献的学术渊源,整理和利用中医文献的方法及理论的一门学科。 2.研究对象与内容:以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训诂学为主要手段。是以中医古典文献为主要对象兼及现代中医文献。 中医古典文献:殷商——1840/1911 3.中医古典文献的数量12124种(《中医图书联合目录》) 4.研究方式:1)善本影印善本:文物价值、艺术价值及学术价值较高,雕刻或活字印刷、刻印抄写质量较好的版本。 2)标点、校勘、注释 3)类书:编辑各门类或某一门类的资料,按照一定的方法加以编排,以便于应用的工具书。 4)丛书:编集各种单独著作而冠以总名。 第二章历代中医文献研究概况 一、先秦—两汉战国公元前475年三家分晋(赵)公元前403年分晋完毕 1.先秦时期的医学典籍具有相当的繁荣程度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十五种古医籍,如五十二病方、导引图、养生方等。 2.首次由政府组织进行了大规模的医籍整理公元前25年,汉成帝命令李柱国校方剂刘歆《七略方技略》《汉书艺文志》

3.四大经典(黄、神、伤、难)的问世标志着医学理论体系的完善。 二、晋唐西晋266年 1.医学分科逐渐向基础理论和各科临床拓展: 1)基础理论:华佗《中藏经》、《内照图》,王叔和《脉经》,巢元方《诸病源候论》 2)针灸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外科龚庆宣《刘涓子鬼遗方》;儿科《颅囟经》;妇科咎殷《经效产宝》;伤科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2.出现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搜集整理经验方书的高潮,成为这个时代中医文献的标志: 1)官方隋文帝《四海类聚方》隋炀帝《四海类聚单药方》300卷 2)民间晋葛洪《肘后急救方》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千金翼方》 3)皇帝敕令编修了多种堪称标准典范的医书《诸病源候论》《黄帝内经太素》《新修本草》 4)本草学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雷公炮炙论》 三、两宋金元时期 1.医籍校勘整理和医书编写蔚然成风 1)朝廷组织:A.校正医书局: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新校正” 重订补注《黄帝内经素问》、《伤寒论》、《金匮要略方论》、《金匮玉函经》、《脉经》、《针灸甲乙经》、《诸病源候论》、《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 B.编写方剂类著作 《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为集方剂与治疗于一身的巨作。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为政府颁发的制剂规范。 C.编写本草类著作:开宝本草、嘉祐孙注本草、大观本草、政和本草、绍兴本草 2)民间自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朱肱《南阳活人书》《苏沈良方》 2.问世了一批划时代的高质量的专科著作 1)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儿科学形成系统 2)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妇产科初具规模 3)王维一《铜人腧穴针灸图注》《针灸资生经》《十四经发挥》使针灸学始臻大备 4)宋慈《洗冤集录》第一部法医学专著

中医学毕业论文

中医学毕业论文 发布时间:2016-12-07 编辑:younian 手机版 导语:现代医学早已揭示肥胖症容易合并发生脑血管疾病、高血压、动脉硬化、糖尿病等和各种感染性疾病。减肥已成为当前预防、保健、美容的热门话题。近两年来,因针灸配合中药减肥的快速、有效和安全等优点,迅速为肥胖患者所接受。 【论文关键词】纯性肥胖症中医针灸治疗电针耳穴贴压减肥疗效Abstract:Modern medicine has already revealed obesity easy to merge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hypertension, atherosclerosis, diabetes, and a variety of infectious diseases. Weight loss has become the prevention, care, beauty hot topic. The past two years, because of acupuncture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o lose weight and so fast, effective and safe advantage, quickly accepted by obese patients. [Paper]pure obesity acupuncture therapy acupuncture and auricular - plaster effect of weight loss 随着人们生活不平的提高,肥胖者与日俱增,单纯性肥胖症已成为一种最常见的代谢性疾病。美国肥胖症的患病率为10%-12%,我国也不低于2%。众多临床及实验资料表明,针灸对肥胖症具有较好疗效。现就近5年来针灸减肥概况综述如下。 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健康成为人们的第一需要,肥胖不仅影响形体美观,而且易引发高血压病、糖尿病、心血管病、白内障、癌症等致死致残率很高的严重疾病,它给人类健康带来的威胁已引起医学界的重视。针刺减肥疗效已得到世界公认[1]。 单纯性肥胖症又称原发性肥胖,是指摄人的热量超过消耗的热量,导致人体脂肪过多积聚。肥胖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其并发症严重损害患者的健康和生命。所以,医学界已把肥胖及伴有的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称为“死亡五重奏”…,这可怕的五重奏可能是 21世纪威胁人类健康与生命安全的

我对中医学的认识

我对中医学的认识 中医药学有数千年的历史,就是中国人民长期与疾病做斗争的极为丰富的经验总结。它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中医文化也就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我对中医学有了一定的了解。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有着漫长的历史。中医发源于中国的黄河流域,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典籍《内经》为中药基本理论奠定了理论基础。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就是秦汉时期众多医学家搜集、总结了先秦以来丰富的药学资料而成书。它的问世,标志着中药学的初步确立。秦汉时期的《黄帝内经》系统的阐述了人体的结构、生理病理,以及对疾病的诊断、治疗与养生等问题,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同时,还对当时哲学领域的一部分重大问题如阴阳、五行、气、形神关系等进行了探讨。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就是中医学中成功的运用辨证论治的专著,成为历代医家辨证论治之楷模。晋、隋、唐时期丰富的医疗实践使中医理论体系得以充实与系统化。宋、金、元时期的医家结合前代理论以及个人实践与经验,提出了许多独特的见解,中医学体系产生了突破性的进展。明清时期在集古代中医大成的基础上,结合该时期医家临床研究经验与哲学研究成果,提高了中医学对正常人体与疾病的认识程度,使中医理论体系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近年来,中医学在继承与发扬方面有了很大的发展。 中医学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在中国古代哲学的指导下,形成了独特的中医学理论体系。这一体系的基本特点有: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就是指机体自身整体性与集体内外环境统一性的思想。整体观念就是古代唯物论与辩证法思想在中医学中的体现,它贯穿于中医学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方面,就是中医学基本特点之一。人就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生理上强调“五脏一体”、“形神合一”病理上注重整体分析,诊断治疗上重视局部与整体的统一。其中的阴阳五行、藏象、精气血津液、经络对疾病的阐述与防治讲述的很有道理,结合了古代哲学中的学术观点。辨证论治,也叫辨证施治,就是中医学认识疾病与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就是中医学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的研究与处理方法,强调证同治同、证异治异,也就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诊断上要辨病、辨证与对症治疗。 中药按治疗作用分为:补虚药、解表药、清热药、温里药、理气药、消食药、收涩药、祛风湿药、芳香化湿药、利水渗湿药、化痰止咳平喘药、安神药、平肝息风药、活血祛淤药、止血药、泻下药、驱虫药、芳香开窍药。在这段时间里对中医学的学习,我对它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同时也激发了我的学习兴趣。中医学博大精深,我所认识的中医仅仅就是冰山一角的一角,它的范围之广、内容之深需 要我们不断地刻苦钻研才能领悟。 对中医药的认识 学我通过这学期对中药综合知识的学习,对中药、方剂、中药化学成分、鉴定、炮制、制剂方面有了基本的认识与了解。 那么我们就应该近一步了解中药的性能,“性”即药性,“能”即效能,每种中药都有一定的性能。疾病的属性有寒证、热证;病势有向上、向下、入里;病位有脏腑、经络之不同;病有虚证、实证,故中药有性味、归经、升降浮沉、补泻……等特性-性能。性味 ,性:指药物的性质即药物的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属性,前人称为四气。四气中温与热,寒与凉就是具有共性的,温次于热,热即大温;凉次于寒、凉即微寒,即在共性中又有程度上之差异。而温热与寒凉就是两类不同的属性,这就是从药物对机体的作用中概括出来的;治疗热证的药物就是寒凉

中医发展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https://www.360docs.net/doc/d88739485.html, 中医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一、中医发展论文期刊参考文献 [1].中医发展中技术实业化的必要性. 《辽宁中医杂志》.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06年5期.李亮. [2].近代中医发展缓慢的方法论原因分析. 《自然辩证法研究》.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03年3期.张宗明. [3].从模因论视角探讨中医发展. 《时珍国医国药》.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12年9期.张斌.马忠诚. [4].中医要发展必须过三关. 《中国软科学》.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09年1期.李致重. [5].保持和发扬中医理论与实践的先进性的研究. 《中华中医药杂志》.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07年1期.曹洪欣. [6].警惕有碍中医发展的两种倾向. 《医学与哲学》.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12年13期.邢风举.周计春. [7].北京市昌平区社区中医发展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中国全科医学》.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10年26期.史慧敏.李富和. [8].建立中医评价体系是中医发展的核心. 《时珍国医国药》.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05年11期. [9].创新的临床科学研究推动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医发展.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10年8期.许家杰.张卫军. 二、中医发展论文参考文献学位论文类

中医医史文献学科科学学位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

中医医史文献学科科学学位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境外) 一、学科简介 中医医史文献是从史学、文献学的角度研究中医药学的理论与经验、学术特征、文化内涵与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本学科由著名中医学家任应秋教授于二十世纪50年代创建,1981年、1996年分别被首批批准为博士学位授权点和中医学博士后流动站。2002年被批准为北京市重点学科,2007年我校中医学一级学科被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本学科作为中医学的二级学科进入了国家重点学科的行列,现为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文化分会和医古文研究会的主任委员单位,医史文献分会的副主任委员单位,以及中华医学会医史分会的候任主任委员单位,并为国家级或中医药行业规划教材《中医文献学》、《中国医学史》、《中医各家学说专论》、《医古文》、《大学语文》、《中医哲学基础》的主编单位。学科整体优势显著,在全国高等中医院校同类学科中位居前列。 二、研究方向 1. 古今名医学术思想与历代名著研究 2. 中医临床文献研究 3. 中医训诂学研究 4. 中医文化与中医哲学研究 5. 中国医学史与中医学术思想史研究 6. 中外医学交流与比较研究 三、培养目标 1. 具有比较坚实、宽广的文史哲及中医基本理论知识,系统掌握文献学的研究方法,全面了解本学科的国内外学术发展动态,具备独立从事中医医史文献教学与研究工作的能力,做出具有一定学术价值的科研成果。 2.从事中医临床文献研究和古今名医学术思想研究的博士研究生,能熟练运用中医辨证论治理论,诊治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及部分疑难疾病。

四、课程设置 1.公共必修课 按照学校有关规定执行。 2.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 根据不同的研究方向,导师从下列课程中确定一门作为专业课,两门作为专业基础课。所选课程不能与硕士阶段重复。如下列课程不能满足要求的,导师可另选其它课程。 3.选修课 根据不同研究方向,也可在导师指导下选1~2门课程。学校所开课程不能满足者,经导师批准可到校外选修。 4. 跨专业学习课程 跨专业研究生除完成上述课程外,还要按学校规定补修中医本科阶段主干课程,但不计学分。 五、科研实训、临床实践及要求 1.科研实训 按照《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科学学位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总则(境外)》执行。 2.临床实践 从事中医临床文献研究和古今名医学术思想研究的博士生,应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要求临床实践不少于180小时/3学年。临床实践包括跟师门诊或跟老专家出诊,收集整理临床病例等,要求撰写规范的、且有病案分析的门诊病例25例,并撰写总结临床经验的论文或学习体会1篇,不少于2.5千字。

中医推拿学论文

推拿学论文 推拿按摩是一种简便廉验的保健方法,老年人学习推拿按摩有以下好处: 1、节约性:面对居高不下的医药费用,老年人经常感叹“看不起病,吃不起药”。老年人医药费用本来就不多,看一次小病就要几十元,上百元,沉重的医药费开支,使老年人不堪重负。而学会了推拿按摩,不花一分钱,小病可自己治,大病可自己防,大大节约了医药费开支。 2、有效性:据统计,推拿按摩能调理和治疗的病症已达400余种,包括内科、外科、妇科、男科、儿科、伤科、美容科、五官科等各科病症。特别是对于老年人常见的颈肩腰腿痛、感冒、消化不良、便秘、失眠、更年期综合症等,具有显著的疗效。甚至对于严重威胁老年人健康和生命的心脑血管疾病和糖尿病,也有很好的预防作用或辅助治疗作用。 3、安全性:“是药三分毒”,已成为人们的共识。我国每年5000万住院病人中,就有250万人是因为药物不良反应而入院治疗的。推拿按摩,属于自然绿色疗法,无毒副作用。老年人用推拿按摩防治疾病,只要掌握好适应症和禁忌症,就没有什么危险,比自己花钱到药店凭感觉买药吃安全多了。 4、知识性:我国推拿按摩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既可自我按摩,也可他人按摩。通过学习,老年人还能够学到中医的经脉腧穴等知识,丰富老年人的养生知识技能。

5、运动性:推拿按摩无论是给别人做还是给自己做,对于老年人来说,都不失为一种力所能及的有益身心的运动锻炼。不少老年人在学习推拿按摩的过程中,就已经体会到了形体的放松可带来精神的放松,可改善精神状态,使人精神焕发,心情愉快,提高了生活质量。 6、成就感:学会了推拿按摩,就掌握了一套自助助人的技术, 使老年人切实体会到老有所学和老有所为的乐趣。不少老年人用推拿按摩为老伴解除了病痛,使孙子吃饭香、少生病,体现了自己的价值,很有成就感。有个老人开玩笑说:“我老伴儿对我态度最好的时候,就是想要我给她按摩的时候。” 老年人能不能学会推拿按摩呢?答案是肯定的。 1、科学性:老年人的智力并非人们所以为的那样会全面退化。人的智力可以分为“晶态智力”和“液态智力”。晶态智力主要是后天获得的,到60岁以后不会减退甚至会增长。著名经济学家马寅初在古稀之年创立了“新人口论”,美国发明大王爱迪生在81岁时获得 了他的第1033项发明专利,世界著名画家毕加索90岁时还在绘画雕刻,唐代名医孙思邈在百岁高龄完成了他的第二部医学巨著《千金翼方》等等,例子不胜枚举。有人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各个领域内的名人进行过年龄统计分析,结果显示,60岁以后出成果的人数比例从高至低依此为:哲学、医学、美术、文学、自然科学等。因此,老年人学习推拿按摩,符合老年智力开发规律,可以增进老人的智力水平,具有科学性。

最新中医学的形成与发展

中医学的形成与发展 中医学是我国人民的生产、生活以及同疾病作斗争实践中的经验总结,具有独特的理论 体系,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学的发展经历了从远古至春秋,战国 至秦朝,汉,晋唐,宋金元,明清及20世纪六个时期。 中医学的萌芽时期。远古社会至东周的春秋是中医学起源时期,人类在长期求生存的生活及生产实践中摸索探讨总结了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并积累了较为丰富的中医药知识,为中医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中医学的经验积累。战国两汉至三国时期是中医学基础理论与临床医学奠基阶段,在大量实践经验积累的基础上,中医理论和临床诊治取得了重大突破,在中医学术发展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黄帝内经》,《五十二病方》,《伤寒杂病论》与《神农本草经》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出现了大批的医学家,其中张机和华佗的成就与影响最大。 中医理论的奠基。晋唐时期是中医学理论全面继承与临床诊治的变革和发展时期,开始对医经进行整理与研究,病因病机学专著问世,临床医学迅速发展,各科临证经验进一步充实。诊断水平明显提高,治法丰富多彩。特别对一些病的认识达到较高水平,对外感热病以及急性病的研究日渐深入;并重视养生,炼丹。本草取得的巨大成就与大量方书的问世为后世本草学和方剂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医的快速发展时期。宋金元时期是“新学肇兴”与中医理论深入探索的重要阶段,晋唐以来长期的知识积累结出了丰硕的果实。伤寒学开始形成,辨证论治法则崛起,著名医学家刘完素,张元素,张从正,王好古相继提出了火热论,脏腑辨证说,攻邪说等新观点,犹如花叶递荣,交相辉映,促进了中医基础理论的发展,开创了中医学的崭新时代。 中医的革新趋势。明清时期处于封建社会的晚期,尽管社会发展呈现出错综复杂的局面,但中医学按其固有的规律向前发展。中医学理论体系已成熟,理论思维日益深化,临床各科诊治水平明显提高,中医全书,类书,丛书及各科著作大量出现,对治疗传染病,降低死亡率,预防传染,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大力推进人痘接种以预防天花,更是中国乃至世界医学史上光辉灿烂的一页。但是晚清闭关自守,浓厚的尊经风气使中医学停滞于既有的“完美”,而不能真正全方位地有所突破。 二十世纪的中医学。二十世纪前半叶,中国社会文化背景十分复杂,中医学的发展处在一个特殊的历史阶段,西医传入后不断壮大,中医却得不到政府的支持和重视,反而受到歧视,并引发生存危机。因此,中医学在中医学术革新和抗争运动相互交织的极其困难的条件下按其自身规律继续缓慢的发展,“改良医学”成为这一时期中医学变迁的总基调。在基础理论方面整理收集,考证古医书,对保存,传播,普及中医学起到了积极地作用。临床各科则不断地总结新的医疗经验,出现了一批著名的中医学者和专著。部分医家从事沟通中西医之间的工作,形成了中西医汇通思潮和学派。民间中医教育发展迅速,成立许多中医药学术团体,出版了大量中医药报刊等,为后半叶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二十世纪后半叶,政府极为重视中医学的发展,积极建立中医药和针灸研究机构;大力发展中医学教育,在全国兴办中医医院,成立中医药学术团体,大规模校勘整理出版中医古籍,出版中医药报刊,使中

中医古籍文献研究整理出版的管理办法(试行)

中医古籍文献研究整理出版的管理办法(试行) 【法规类别】出版与出版物市场管理 【发布部门】卫生部(已撤销) 【发布日期】1986.08.06 【实施日期】1986.08.06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部门规范性文件 中医古籍文献研究整理出版的管理办法(试行) (1986年8月6日卫生部) 为了加强全国中医古籍文献研究整理出版工作的科学管理,促进“中医古籍整理出版规划”的落实,特制定本办法。 一、组织领导 1.国家中医管理局中医古籍整理出版办公室(以下简称中古办),负责制定全国中医古籍文献研究整理出版规划,下达任务、组织落实,掌握全国中医古籍出版动态,协调各有关出版部门的中医古籍出版事宜,处理日常工作。 2.国家中医管理局设立中医古籍文献研究整理出版学术委员会(以下简称中古委),聘请学术造诣较深、专业水平较高、治学严谨、作风正派的专家担任学术委员。学术委员会承担课题审议、成果评定、顾问咨询等项任务。

3.各省市中医古籍文献研究整理的组织领导、任务落实、经费分配、成果评定管理工作,由省市卫生厅中医处(或省中医古籍整理办公室)负责。 4.省市卫生厅应成立由3-5名学有专长、具有一定学术水平、熟悉本专业的人员组成的“中医古籍文献研究整理评审组”,负责业务指导、样稿审定、成果评议等事宜。 二、专业机构 1.各级中医古籍文献研究所(室),是主要承担中医古籍文献研究整理任务的专业机构。 2.凡有条件的省市、中医学院、中医研究院(所),均应设立中医古籍文献研究整理的专业机构,各级中医主管部门应给古籍文献研究所(室)创造必要的条件,人员要相对稳定并列入科研编制,促使其较快地巩固和发展。 三、专业队伍 1.从事中医古籍文献研究整理专业人

中医学专科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https://www.360docs.net/doc/d88739485.html, 中医学专科论文参考文献 一、中医学专科论文期刊参考文献 [1].明清苏州医学世家成因及影响. 《医学与哲学》.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09年21期.冯丽梅.王景霞. [2].基于CDIO理念的中医基础理论教学研究. 《西部中医药》.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2014年3期.秦建设.贺敏.欧阳霞. [3].专科医学院校《中医学》教学方法探析. 《科技创新导报》.2014年20期.张岩.朱雪雁.茹庆玲. [4].中医学与中药学专科学生就业能力分析及对策研究. 《卫生职业教育》.2009年6期.孙权.易生富.刘慧玲.顾红卫.刘凌锋. [5].中医学与中药学专科毕业生就业形势和对策研究. 《西北医学教育》.2009年2期.孙权.刘慧玲.邹斌.顾红卫.易生富.刘凌锋. [6].中医学专科教育应重视中医专业课数据库的开发和应用. 《中医教育》.2009年3期.王义祁.管华全.欧阳思清.张永平.潘新征. [7].中医学与中药学专科学生就业心理倾向分析. 《陕西教育(高教)》.2009年5期.孙权.顾红卫.刘慧玲.易生富.刘凌锋. [8].浅析医学专业专科体育教学中医学保健理论的渗透. 《运动》.2012年4期.曾树东. [9]中医学专科生“元认知”的调查研究. 《湖南中医杂志》.2013年1期.林辉.李媛媛.符逢春.徐莹.陈波. [10].对专科中医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研究与实践. 《中医药管理杂志》.2011年7期.陈建章.刘建国.邓棋卫.周玉平.徐泽宇.滕 艺萍.包奇昌.孟萍. 二、中医学专科论文参考文献学位论文类 [1].《颅囟经》文献研究.被引次数:3 作者:刘燕君.中医医史文献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中医研究院2012(学位年度)

山东中医药大学考博中医文献学资料

中医文献学 1 文献 文献一词,首见于《论语·八佾》,其云:“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朱熹《论语正义》中认为“文”即“典策”,也就是书籍;“献”指秉礼贤者的学识。所以,古代多数学者在解释文献时,均认为“文”即典籍;“献”即 贤士大夫的言论。元代马端临则对“文献”的概念进行了更为明晰的解释,认为“文”泛指一切书本上的记载,“献”则泛指诸贤士名流的议论,以及稗官之记录。此后,随着社会的发展,“文献”一词的概念有了变化,除泛指书籍外,把具有历史价值的古迹、古物、模型、碑石、绘画等,统称为历史文献。而在图书情报中,文献一词的含义更广,泛指一切记录知识的印刷型和非印刷型的出版物。现代广义文献范围更广,凡以文字、图像、符号、声频、视频等手段记录下来的一切知识载体,均属文献范围。国家标准局于1985年1月31日公布的国家标准规定,文献是指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 文献又可分为古典文献和现代文献。 是指五四运动以前,雕版、活字版印刷和手抄等古籍,以及碑铭拓本等。总之,凡是有文字记载,有某种载体的,具有一定历史价值或科学价值的图书文件资料,均可称为古典文献,但不包括没有文字记载的文物。 是指五四运动以后的一切文献资料。 1文献学、中医文献学 是指对历史文献进行编纂、校勘、注释等研究整理工作的一门学科。总体而言是一门新兴学科,其基本任务是继承过去校雠学家的方法、经验和成就,把历史上保存下来的图书资料,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方法,通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考镜源流,使杂乱无章或古奥难懂的资料条理化、通俗化,为学习研究古籍者提供方便。

是指对中医、中药历史文献进行编篡、校勘、注释等整理工作的一门学科。 1 六书 “六书”始自东汉许慎之《说文解字》,其在自序中指出汉字发展的六条规律,称为“六书”,即象形、会意、指事、形声、转注、假借。 象形 “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是字象实物,以描摹实物形状来造字,象形字是汉字的基础。 会意 “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伪,武信是也”。传单是集合两个以上的字以表示一个新的事物或意义。 指事 “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指事是以象征性的符号来表示意义的造字方法,就是或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加上一个简单的符号,或单纯用符号来指明事物。 象形、指事、会意均是以字形来代表概念。 形声 “形声者,以事成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形声是将意符与声符并用的造字方法,用意符来表意,用声符来表音,但仍未跳出表意文字的范围。 转注 “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授,考老是也”。转注是使一个单义字变成多义字,使原来不同意义的字变成能互相注释的同义字,扩大了字的用法。 假借 “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假借是用同音字来互相代替,但两者之间毫无意义上的联系。 转注、假借扩大了文字的使用范围,使一个字具有了本义、引申义和假借义。同时,形声、转注、假借逐渐以字音为主,以音来表意,但汉字的基本规律,仍是以形为主。 1 汉语文字发展过程 ○文(最早发现于山东莒县,约三四千年以前,可能是汉字的祖型)

中医药学论文题目选题参考

https://www.360docs.net/doc/d88739485.html, 中医药学论文题目 一、最新中医药学论文选题参考 1、大科学背景下的中医药学形势及整合 2、系统生物学将会促进中医药学的发展 3、大科学背景下的中医药学形势及整合 4、对中医药学发展过去、现状与未来的一些思考 5、从中医药学与现代免疫学的联系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发病机理及治疗 6、中医药学现代化的探讨 7、中医药学学科建设研究方向的思考 8、正确认识循证医学在中医药学中应用的现状 9、发挥中医药学优势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卫生服务模式 10、中医药学试验设计的常用统计学方法和使用误区 11、中医药学学科建设研究方向的思考 12、中医药学的五大发展趋势 13、论中医知识普及与医疗市场培育及中医药学发展的关系 14、儒道佛与中医药学 15、中医药学发展的若干问题与思考 16、试论21世纪中医药学的发展战略 17、浅谈分子生物学技术在中医药学上的应用 18、关于中医药学百年纷争的断想 19、中医药学中动物实验与实验动物的选择 20、中医药学概论

https://www.360docs.net/doc/d88739485.html, 二、中医药学论文题目大全 1、中医药学的学科属性、特色优势与发展前景 2、美国FDA认同传统中医药学是整体医学 3、从中医药学的历史看中医药研究的发展方向 4、中医药学观念系统研究纲要 5、中医药学数据库发展策略 6、二十一世纪中医药学发展思考 7、对纳米结合医学及中医药学的思考 8、干细胞理论在中医药学中的应用前景 9、二十一世纪中医药学发展思考 10、模糊数学及其在中医药学中的应用 11、中国中医药学发展战略探微 12、生活质量评价在中医药学中的应用 13、生物无机化学和中医药学研究 14、中医药学理论系统研究论纲 15、加速“证候”的规范化促进中医药学发展 16、西药使用的中医药学思考 17、古代中医药学与中药临床药学 18、儒家中庸之道对中医药学的影响 19、现代中医药学汉英翻译技巧 20、中医药学与自由基学说 三、热门中医药学专业论文题目推荐

中医学与三十六计

课程:中医学与三十六计 [提要] 荣卫不和而致常自汗出的病理及证治. [阐论] 此条不言中风、伤寒,不言太阳病,而以“病”字冠于条首.病,指一般的疾病,非专指感受风寒之邪而言.“常自汗出”,是因荣卫不能相互和调所致.荣卫 不和的具体原因,可谓之“荣气和者,外不谐”.和者,平也,即荣气无病;谐者,调也. 不谐,即卫气不能调和,而卫外不固. 荣本身虽然无病, 但在外的卫气不与 之谐和,以致卫不护荣, 荣卫相离而致病. 在生理情况下,荣行脉中, 为卫之守; 卫行脉外,为荣之使; 荣滋卫而使卫气不亢,卫护荣而使荣阴不泄, 二者相互维系,相互制约,此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之意.本病的原因,由于卫气不谐,而 引起荣卫失和.关键在于卫气不谐,对外来看,卫失去了捍卫之职,开合之权, 因 此不能固护于表,对内卫不能协和于荣,卫气失固, 荣不内守,所以常自汗出. 虽 然荣气和而无病,但卫气不能固密,二者仍然不能相互协调,即所谓“以卫气不共 荣气和谐帮尔”.这种荣卫不和的自汗证,治疗原则应使“荣卫和则愈”,方用桂 枝汤. 所谓“复发其汗”是指病本见自汗出,又用桂枝汤复发汗之意. 桂枝汤有滋 阴和阳,调和营卫的作用,再解肌发汗,可使营卫相和, 卫外为固, 营阴内守, 汗出 得愈. 此为发汗以止汗之法, 正如徐灵胎说: “ 自汗与发汗迥别, 自汗乃营卫相 离,发汗使荣卫相和; 自汗伤正,发汗驱邪.” 对导致本证营卫不和的原因,有以下两种见解: 1.由于风邪所伤,用桂枝汤复发其汗, 可达到祛除风邪, 调和营卫的目的; 2.是荣卫本身失和所致, 与外感风邪无关. 据原文精神, 从临证体验, 既未 言太阳病, 也未述发热、恶寒、头痛、脉浮等表证, 笔者认为应无外感风邪的荣 卫不和之见解较为正确. 桂枝汤的功能, 主要是调和荣卫, 故对卫气不共荣气谐和的自汗证有较好的 治疗作用. 临证时, 如配合玉屏风散(黄芪、白术、防风)应用,固表止汗的疗效可 增强. 若自汗日久, 肢冷而无热象者, 用桂枝汤加附子, 效果更为理想. 应用桂 枝汤治疗自汗证, 不必拘泥于表证的有无, 服法上亦不必啜粥和温复. 医疗选录 医案一: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杨╳ ,男 ,49岁,1981年9月初诊. 患病自汗出, 常见手足自汗出, 精神稍有紧张, 则汗出更甚, 可见面颊、两手汗出如洗 ,时有心烦 ,睡眠欠佳, 疲倦乏力, 脉沉缓, 苔薄白.曾服中西药治疗未效. 治以调和营卫, 益气固表. 取桂枝汤化裁. 处方: 桂枝10克、杭芍12克、炙甘草3克、党参12克、生芪12克、防风6克、生白术10克、生龙、牡各30克大枣7枚、生姜三片,疏药七剂,水煎温服.药后汗减,前方加炒枣仁15克、麦冬10克,继进七剂,汗出已微,睡卧较佳,守方调理而愈,追访一年,未见复发.(聂惠民医案) 医案二:自汗证 一商人自汗症, 达半年之久, 延医服止涩收敛药如龙牡之类约数十贴之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