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抗原抗体沉淀反应

经典抗原抗体沉淀反应
经典抗原抗体沉淀反应

经典抗原抗体沉淀反应

关键词:样品聚乙二醇聚苯乙烯苯巴比妥庆大霉素试剂标准物质北京标准物质网

指可溶性抗原(主要为蛋白类物质)与相应抗体结合后形成肉眼可见的沉淀物的现象。沉淀反应一般在抗原抗体分子可咀自由扩散且彼此接触的固体状琼脂凝胶中进行,抗原抗体在二者比例合适处结合并形成较稳定的白色沉淀线。沉淀反应一般分为单向免疫扩散试验、双向免疫扩散试验、免疫电泳和免疫比浊。免疫扩散试验和免疫电泳均可在琼脂凝胶中形成肉眼可见的沉淀线(或沉淀环),一般用于对免疫球蛋白、补体等的检测。免疫比浊是在一定量的已知抗体中分别加入递增量的抗原,经一段时间反应后用浊度仪测量抗原抗体沉淀物的浊度,由于浊度与抗原浓度成正比,故可根据浊度推算出样品中的抗原含量。

1.单项免疫扩散试验先将一定量的抗体或抗血清(或抗原)均匀地分散于固相琼脂凝胶中,然后加入抗原或待测血清(或抗体)。加入的抗原或待测血清(或抗体)向周围扩散,在抗原与抗体的量达到一定比例时即可形成肉眼可见的沉淀环。在一定条件下,沉淀环的大小与抗原浓度成正相关。用不同浓度的标准抗原制成标准曲线,则被测标本中的抗原含量即可从标准曲线中查出。

单向琼脂扩散实验可分为平板法和试管法。平板法是将抗体或抗血清(或抗原或待测血清)与琼脂糖溶液(浓度一般为0. 9%左右,温度在50℃至60℃)均匀混合,在凝固前倾注成平板,待琼脂糖溶液完全凝固后用打孔器在琼脂凝胶板上打孔(孔径一般为3mm、孔距为12~15mm,孔要尽可能打得圆整光滑、不要破裂),将抗原加入孔中,置于37℃让其自然扩散,一般在24~48小时后可见孔周围出现沉淀环,通过测定环的直径或面积可计算标本中待测抗原的浓度。试管法是将一定量的抗体均匀混于50℃至60℃的0.7%琼脂糖溶液中并注入小试管内,待琼脂糖溶液凝固后在上层加抗原溶液,待测抗原在凝胶中自然扩散,在抗原抗体比例恰当处形成沉淀环。试管法较为简单,但平板法因易于定量故更为常用。

单向琼脂扩散实验常用于对抗原的检测,使用的抗体或抗血清需具有较高特异性和较强的亲和力。应用单克隆抗体测量多态性抗原时,测定值易于偏低:反之用多克隆抗体测量单克隆病时(即单分子改变性疾病),测定值易于偏高。琼脂质量、浓度、加样孔大小、加入抗体时琼脂糖溶液的温度及抗体是否与琼脂糖溶液充分混匀等对结果均有较大影响,需予以注意。同时每次测定都必须做标准曲线,要用质控血清对实验进行质控。

2.双向琼脂扩散试验把可溶性抗原和抗体分别加在含有电解质的同一块琼脂糖凝胶板的对应孔中,它们在向凝胶四周扩散过程中,如果抗原和抗体相遇二者呈特异性结合且比例适当时,将会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的沉淀,该沉淀可在琼脂中呈现一条不透明的白色沉淀线。如果抗原与抗体无关,则不会出现沉淀线。因此,可以通过该试验用特异性抗体鉴定抗原,反之也可以用己知抗原鉴定抗体。双向琼脂扩散试验属于定性实验,简单易行,常用于抗原抗体的纯度鉴定、抗血清效价的初步判断及抗原或抗体的检测。

沉淀线出现的时间、位置及形状特征与抗原抗体浓度、纯度等有关。双向琼脂扩散试验沉淀线一般在24小时内可出现,如抗原抗体浓度较低,沉淀线出现时间较晚,如96小时仍无沉淀线出现,可视为反应阴性。如沉淀线不在两对应孔的中间,说明离沉淀线较近一侧孔内的抗体或抗原浓度相对较低。若相邻两条沉淀线完全相连呈弧线状,说明此两孔内抗原完全相同;若相邻两条沉淀线呈直线状交叉而过,说明此两孔抗原完全不同;若两条沉淀线部分相连且呈毛刺状,说明此两孔内抗原有部分是相同的。

观察沉淀线的出现时间要适当,观察过早沉淀线可能还未出现,而过迟可能会使已形成的沉淀线解离或散开而影响观察。另外,制作的琼脂糖凝胶板最好能马上使用,如保存过久(超过48小时)可因水分蒸发使凝胶浓度发生变化等,可使沉淀线的位置及线条模糊不清;加样孔混有气泡使溶液溢出孔外、或加样孔发生孔底流溢等,对沉淀线的形成时间和形态也均有较大影响,应尽量避免。

3.免疫电泳是将凝胶内的沉淀反应与蛋白质电泳技术相结合的一种免疫检测方法。沉淀反应依靠的是抗原抗体在凝胶中的自由扩散,而免疫电泳则通过直流电场作用,使带电荷的抗原与抗体向异相电荷的电极快速泳动,即在凝胶中快速定向扩散,加快了沉淀现象的产生。根据沉淀线(环)的有无,判断样品中有无与诊断抗体(或抗原)对应的抗原(或抗体)。与沉淀反应相比,免疫电泳技术具有灵敏度高、分辨力强、反应快速等特点,常用于对抗原抗体的检测或抗原的纯度分析。

由于免疫电泳是带电荷的抗原、抗体在电场中的定向泳动,故抗原或抗体所带静电荷量、分子量及分子形状等均与泳动速度有关,静电荷量越多,分子或颗粒越小,电泳速度越快,反之越慢。不同蛋白往往带有不同电荷,当有多种蛋白抗原存在时,由于静电荷量不同而导致其电泳速度不同,从而可以形成不同的抗原抗体复合物区带。除抗原抗体的特性外,电场因素如电场强度、溶液pH、离子强度等,也是免疫电泳的主要影响因素。

免疫电泳可根据抗原抗体的双向或仅为抗原的单向扩散及抗原抗体反应条带显示方法等的不同,可分为对流免疫电泳、火箭免疫电泳、免疫固定电泳和交叉免疫电泳等,各有优劣势,具体应用可参考有关专著。

4.免疫比浊法是抗原抗体结合的动态测定方法。测定原理是当抗原与抗体在特殊稀释系统中反应而又比例合适时(一般需抗体过量),形成的可溶性免疫复合物在稀释系统中的促聚剂(如聚乙二醇等)的作用下,自液相析出形成微粒,使反应液出现浑浊(浊度)。当在检测系统中固定抗体浓度时,免疫复合物的形成量会随着受检样品中抗原量的增加而增加,表现为反应液的浊度也随之增加。将反应液浊度与一系列已知抗原含量标准品的浊度进行比较,即可计算出受检样品抗原的含量。

常用免疫比浊法可分为透射比浊法、散射比浊法、免疫胶乳比浊法和速率抑制免疫比浊法等。免疫透射比浊法利用光线通过溶液时,可被溶液中的免疫复合物吸收,光线被吸收的量在一定范围内与免疫复合物的量成正比这一原理,用比浊计测定光密度值,复合物的含量与光密度值成正比。当抗体量一定时,光密度值也与抗原含量成正比。散射比浊法利用一定波长的光沿水平轴照射通过溶液时,溶液中的抗原抗体复合物颗粒使光线被折射而发生偏转,偏转的角度与抗原抗体复合物颗粒大小相关的原理,用于抗原的检测。溶液中待测抗原越多,形成的复合物也越多,散射光也越强。免

疫胶乳比浊法是将待测物质相对应的抗体包被在直径为15~60nm的胶乳颗粒上(常用聚苯乙烯),增大的抗原抗体复合物颗粒使光通过之后的透射光和散射光强度变化更为显著,进而提高实验的敏感性。速率抑制免疫比浊法常用于体液中半抗原(如苯巴比妥、庆大霉素等药物)的测定,反应体系中含有载体,半抗原复合物及以此免疫获得的抗血清。当加入样品中含有半抗原时,它能与载体.半抗原复合物竞争抗体结合位置,从而使载体,半抗原复合物与抗体形成的速率峰值降低,降低的程度与半抗原的量成正比,由此可算出检测样品中半抗原的含量。

在进行免疫比浊测定时,应维持反应体系中抗体过量;对试剂(包括待测血清)在用前最好能3000r/min离心20分钟,以避免其他无关颗粒物的干扰。

免疫学检验期末常考选择题(附带答案)

1. 免疫监视功能低下时易发生()。 A.自身免疫病 B.超敏反应 C.肿瘤 D.免疫缺陷病 E.移植排斥反应 答案】C 【解析】免疫系统的功能之一是对自身偶尔产生的有癌变倾向的细胞进行清除,此即免疫监视功能,免疫监视功能低下时易发生肿瘤。 2. 免疫自稳功能异常可发生()。 A.病毒持续感染 B.肿瘤 C.超敏反应 D.自身免疫病 E.免疫缺陷病 【答案】D 【解析】免疫系统的功能之一是对自身衰老的组织细胞进行清除,此即免疫自稳功能,免疫自稳功能异常可发生自身免疫病。 3. 免疫应答过程不包括()。 A. T细胞在胸腺内分化成熟 B. B细胞对抗原的特异性识别 C.巨噬细胞对抗原的处理和提呈

D. T细胞和B细胞的活化、增殖和分化 E.效应细胞和效应分子的产生和作用 【答案】A 【解析】免疫应答过程指免疫系统针对抗原的反应过程,不 4. 既具有抗原加工提呈作用又具有杀菌作用的细胞是()。A.树突状细胞 B.巨噬细胞 C.中性粒细胞 D. B细胞 E. T细胞 【答案】B 【解析】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和B细胞都有抗原加工提呈作用,但只有巨噬细胞兼有吞噬杀菌作用。 5. 关于外周免疫器官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包括淋巴结、脾和黏膜相关淋巴组织 B.发生发育的时间晚于中枢免疫器官 C.是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 D.是免疫细胞发生和成熟的场所 E.是所有淋巴细胞定居的场所 【答案】D 【解析】免疫细胞发生和成熟的场所在中枢免疫器官,故D项不正确。 6. 细胞因子不包括()。

A.单核因子 B.淋巴因子 C.生长因子 D.抗体 E.集落刺激因子 【答案】D 【解析】细胞因子是生物活性的小分子多肽,抗体不是。7. 在正常血清中,含量最高的补体成分是()。 A. C1 B. C3 C. C4 D. C5 E. C4Bp 【答案】B 【解析】在正常血清中含量最高的补体成分是C3。 8. 体内抗病毒、抗毒素、抗细菌最重要的抗体为()。A. IgM B. IgA C. IgG D. IgE E. IgD 【答案】C

免疫学检验试题(附答案)

免疫学检验试题(一) 1. 免疫监视功能低下时易发生()。 A.自身免疫病 B.超敏反应 C.肿瘤 D.免疫缺陷病 E.移植排斥反应 答案C 解析免疫系统的功能之一是对自身偶尔产生的有癌变倾向的细胞进行清除,此即免疫监视功能,免疫监视功能低下时易发生肿瘤。2. 免疫自稳功能异常可发生()。 A.病毒持续感染 B.肿瘤 C.超敏反应 D.自身免疫病 E.免疫缺陷病 答案D 解析免疫系统的功能之一是对自身衰老的组织细胞进行清除,此即免疫自稳功能,免疫自稳功能异常可发生自身免疫病。 3. 既具有抗原加工提呈作用又具有杀菌作用的细胞是()。A.树突状细胞 B.巨噬细胞

C.中性粒细胞 D. B细胞 E. T细胞 答案B 解析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和B细胞都有抗原加工提呈作用,但只有巨噬细胞兼有吞噬杀菌作用。 4. 免疫应答过程不包括()。 A. T细胞在胸腺内分化成熟 B. B细胞对抗原的特异性识别 C.巨噬细胞对抗原的处理和提呈 D. T细胞和B细胞的活化、增殖和分化 E.效应细胞和效应分子的产生和作用 答案A 解析免疫应答过程指免疫系统针对抗原的反应过程,不包括免疫细胞的发育过程。 5. 关于外周免疫器官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包括淋巴结、脾和黏膜相关淋巴组织 B.发生发育的时间晚于中枢免疫器官 C.是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 D.是免疫细胞发生和成熟的场所 E.是所有淋巴细胞定居的场所 答案D

解析免疫细胞发生和成熟的场所在中枢免疫器官,故D项不正确。 5. 在正常血清中,含量最高的补体成分是()。 A. C1 B. C3 C. C4 D. C5 E. C4Bp 答案B 解析在正常血清中含量最高的补体成分是C3。 7. 细胞因子不包括()。 A.单核因子 B.淋巴因子 C.生长因子 D.抗体 E.集落刺激因子 答案D 解析细胞因子是生物活性的小分子多肽,抗体不是。 8. 体内抗病毒、抗毒素、抗细菌最重要的抗体为()。 A. IgM B. IgA C. IgG D. IgE

抗原抗体的最佳反应

第一节抗原抗体反应的原理 抗原与抗体能够特异性结合是基于抗原决定簇(表位)与抗体超变区的沟槽分子表面的结构互性与亲合性而结合的。 一、抗原抗体的结合力 抗原抗体间结合为非共价键结合,有四种分子间引力参与。 (1)静电引力:是抗原抗体分子带有相反电荷的氨基和羧基基团之间相互吸引的力。又称为库伦引力。这种引力的大小与两电荷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两个电荷距离越近,静电引力越强。 (2)范德华引力:是抗原与抗体两个大分子外层轨道上电子之间相互作用时,因两者电子云中的偶极摆动而产生吸引力。能促使抗原抗体相互结合,这种引力的能量小于静电引力。 (3)氢键结合力:是抗体上亲水基团与相应抗原彼此接近时,相互间可形成氢键,使抗原抗体相互结合。氢键结合力较范德华引力强。 (4)疏水作用力:是抗原表位与抗体超变区靠近时,相互间正、负极性消失,亲水层也立即失去,排斥了两者之间的水分子,使抗原抗体进一步相互吸引,促进其结合。疏水作用力是这些力中最强的,对维系抗原抗体结合作用最大。 二、抗原抗体的亲合性和亲合力 亲合性是指抗体分子上一个抗原结合点与对应的抗原表位之间相互适应而存在的引力,它是抗原抗体之间固有的结合力,可用平衡常数K来表示:K=K1/K2,K值越大,亲合性越高;亲合性越高,与抗原结合越牢。 抗体的亲合力是指抗体结合部位与抗原表位之间结合的强度,与抗体结合价直接相关,即所谓多价优势,如IgG为两价,亲合力为单价的103倍,IgM为5~10价,亲合力为单价的107倍。由于抗原抗体的结合反应是可逆的,若抗体的亲合力高,与抗原分子结合牢固,不易解离;反之即容易解离。 二、亲水胶体转化为疏水胶体 大多数抗原为蛋白质,抗体是球蛋白,它们溶解在水中皆为胶体溶液,不会发生自然沉淀。这种亲水胶体的形成机制是因蛋白质含有大量的氨基和羧基残基,在溶液中这些残基带有电荷,由于静电作用,在蛋白质分子周围出现了带相反电荷的电子云并形成了水化层,由于电荷的相斥,就避免了蛋白质分子间靠拢、凝集和沉淀。当抗原抗体结合后,使水化层表面电荷减少或消失,水化层变薄,电子云也消失,蛋白质由亲水胶体转化为疏水胶体。再加入电解质,如NaCl,则进一步使疏水胶体物相互靠拢,形成可见的抗原抗体复合物。

免疫学检验期末常考选择题 附带答案

1.免疫监视功能低下时易发生()。A.自身免疫病 B.超敏反应 C.肿瘤 D.免疫缺陷病 E.移植排斥反应 答案】C 【解析】免疫系统的功能之一是对自身偶尔产生的有癌变倾向的细胞进行清除,此即免疫监视功能,免疫监视功能低下时易发生肿瘤。 2. 免疫自稳功能异常可发生()。 A.病毒持续感染 B.肿瘤 C.超敏反应 D.自身免疫病 E.免疫缺陷病 【答案】D 【解析】免疫系统的功能之一是对自身衰老的组织细胞进行清除,此即免疫自稳功能,免疫自稳功能异常可发生自身免疫病。 3. 免疫应答过程不包括()。 A. T细胞在胸腺内分化成熟 B. B细胞对抗原的特异性识别 C.巨噬细胞对抗原的处理和提呈

D. T细胞和B细胞的活化、增殖和分化 E.效应细胞和效应分子的产生和作用 【答案】A 【解析】免疫应答过程指免疫系统针对抗原的反应过程,不 4. 既具有抗原加工提呈作用又具有杀菌作用的细胞是()。 A.树突状细胞 B.巨噬细胞 C.中性粒细胞 D. B细胞 E. T细胞 【答案】B 【解析】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和B细胞都有抗原加工提呈作用,但只有巨噬细胞兼有吞噬杀菌作用。 5. 关于外周免疫器官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包括淋巴结、脾和黏膜相关淋巴组织 B.发生发育的时间晚于中枢免疫器官 C.是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 D.是免疫细胞发生和成熟的场所 E.是所有淋巴细胞定居的场所 【答案】D 【解析】免疫细胞发生和成熟的场所在中枢免疫器官,故D项不正确。 6. 细胞因子不包括()。

A.单核因子 B.淋巴因子 C.生长因子 D.抗体 E.集落刺激因子 【答案】D 【解析】细胞因子是生物活性的小分子多肽,抗体不是。7. 在正常血清中,含量最高的补体成分是()。 A. C1 B. C3 C. C4 D. C5 E. C4Bp 【答案】B 【解析】在正常血清中含量最高的补体成分是C3。 8. 体内抗病毒、抗毒素、抗细菌最重要的抗体为()。A. IgM B. IgA C. IgG D. IgE E. IgD 【答案】C

抗原抗体反应题库1-2-10

抗原抗体反应题库1- 2-10

问题: [单选,A2型题,A1A2型题]抗原抗体结合形成复合物的原理主要是蛋白质()。 A.氨基酸数量发生改变 B.氨基酸结构发生改变 C.氨基酸种类发生改变 D.由亲水胶体转变为疏水胶体 E.由疏水胶体转变为亲水胶体 抗原抗体结合中,结合力最强的是疏水作用力。蛋白质在疏水作用力的作用下由亲水胶体变为疏水胶体,从而发生凝集或沉淀等。

问题: [单选,A2型题,A1A2型题]抗原与抗体结合的哪种特性,是其应用于临床诊断的基础()。 A.特异性 B.可逆性 C.比例性 D.阶段性 E.交叉反应性 抗原与抗体结合高度的特异性,是应用于临床诊断的基础。但多数天然抗原具有不止一种抗原决定簇,与另一物质可能有共同抗原,对检验结果产生交叉反应,但这交叉反应仍是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对临床诊断可能产生干扰,不过有时也将这种交叉反应用于临床诊断,如外斐试验。

问题: [单选,A2型题,A1A2型题]免疫学技术中的亲和层析是利用的抗原抗体反应的哪种特点()。 A.特异性 B.比例性 C.可逆性 D.结合性 E.不可逆性 抗原抗体反应是可逆的,免疫学中的亲和层析正是利用该特性将抗原或抗体分离纯化。https://www.360docs.net/doc/d888746.html,/ 孕妇护肤品

问题: [单选,A2型题,A1A2型题]凝集反应判断结果是在()。 A.抗原抗体反应的第一阶段开始时 B.抗原抗体反应的第一阶段完成时 C.抗原抗体反应的第二阶段开始时 D.抗原抗体反应的第二阶段完成时 E.加入抗体后立即判断结果

问题: [单选,A2型题,A1A2型题]免疫学技术中的亲和层析法,利用抗原抗体反应的哪个特点来纯化抗原或抗体()。 A.比例性 B.特异性 C.可逆性 D.亲和力 E.疏水作用力 免疫学技术中的亲和层析法就是利用抗原抗体反应的可逆性来纯化抗原或抗体。

抗原抗体反应

免疫学检测 抗原抗体反应(antigen-antibody reaction)是指抗原与相应抗体所发生的特异性结合反应。 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 (一)特异性抗原抗体的结合本质是抗原决定簇与抗体超变区的结合。抗原决定簇与抗体超变区在一级结构和空间构型上呈互补关系,所以它们的结合具有高度特异性。抗原抗体结合力的大小,常用亲和力(affinity)或亲合力(avidity)来表示,前者指抗体分子上一个抗原结合部位与相应的抗原决定基之间的结合强度,后者指一个抗体分子与整个抗原之间的结合强度。抗原与抗体的结合为非共价的可逆结合,它们空间构象的互补程度不同,结合力强弱也不同,互补程度越高,亲和力越高。 (二)可逆性抗原抗体结合反应不是化学反应,而是非共价键的结合。4种分子间引力参与了抗原抗体间的结合,分别是静电引力、范德华力、氢键结合力和疏水作用。抗体和抗原之间的亲和力源自抗体超变区和抗原决定簇在空间构型上的互补性。抗原和抗体分子均是极性分子,反应温度、酸碱度和离子浓度对它们的极性有重要影响,从而影响着两者的空间构型和亲和力。抗原抗体结合反应是可逆反应。正向反应产物是抗原抗体复合物,复合物解离则是逆向反应。(三)抗原和抗体的浓度及合适比例 抗原和抗体的浓度及合适比例是可见现象能否出现的关键。当比例不合适时,少量的小分子抗原抗体复合物停留在反应的第一阶段,不能进一步交联和聚集,故不出现肉眼可见的现象。一般用电解质溶液来调整抗原和抗体的浓度,使两者的比例合适。 (四)抗原抗体反应的阶段性 抗原抗体反应的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抗原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此阶段的抗原抗体复合物量很少,分子小,肉眼看不见。当抗原抗体比例合适并且具备一定的环境因素(如电解质、pH、温度、补体)时,抗原抗体复合物进一步交联和聚集,反应也进入第二阶段,即可见反应阶段。第二阶段的抗原抗体

影响抗原抗体反应的原因

全国体检预约平台 全国体检预约平台 影响抗原抗体反应的原因? 抗原与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后,虽由亲水胶体变为疏水胶体,若溶液中无电解质参加,仍不出现可见反应。为了促使沉淀物或凝集物的形成,常用0.85%氯化钠或各种缓冲液作为抗原及抗体的稀释液。影响抗原抗体反应的因素很多,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抗原抗体本身 的因素;另一方面是反应环境因素。 一、反应物自身因素 不同来源的抗体,反应性各有差异,抗体的浓度、特异性和亲和力都影响抗原抗体反应,为提高试验的可靠性,应选择高特异性、高亲和力的抗体作为诊断试剂。等价带的宽窄也影响抗原抗体复合物的形成,单克隆抗体不适用于沉淀反应。 抗原的理化性状、分子量、抗原决定簇的种类及数目均可影响反应结果。颗粒性抗原出现凝集反应,可溶性抗原出现沉淀反应,单价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不出现沉淀现象。 二、环境条件 (一)电解质 抗原与抗体发生结合后,由亲水胶体变为疏水胶体的过程中须有电解 质参与才能进一步使抗原抗体复合物表面失去电荷,水化层破坏,复合物 相互靠拢聚集形成大块的凝集或沉淀。若无电解质参加,则不出现可见 反应。为了促使沉淀物或凝集物的形成,常用 O.85%氯化钠或各种缓冲液 作抗原及抗体的稀释液及反应液。但电解质的浓度不宜过高,否则会出现 盐析现象。 (二)酸碱度 蛋白质具有两性电离性质,因此每种蛋白质都有固定的等电点。抗原抗体 反应必须在合适的 pH 环境中进行,pH 过高或过低都将影响抗原与抗体的理 化性质抗原抗体反应一般在 pH 为 6~9 进行。 (三)温度 抗原抗体反应必须在合适的温度中进行,一般以 15~40℃为宜,最适 反应温度为 37℃。某些特殊的抗原抗体反应,对温度有 一些特殊的要求,例如冷凝集素在 4℃左右与红细胞结合最好,20℃以上反 而解离。 此外,适当振荡和搅拌也能促进抗原抗体分子的接触,加速反应,其作用与反应物粒子大小成正比。 本文来源:杭州入职体检https://www.360docs.net/doc/d888746.html,/0571/cl/t40

初级检验士考试(临床免疫学和免疫检验)练习题第二章抗原抗体反应

第二章抗原抗体反应 一、A1 1、抗原的特异性取决于 A、抗原的化学组成 B、抗原结构的复杂性 C、抗原表位的数量 D、抗原决定簇的性质及空间构型 E、抗原分子量的大小 2、抗原抗体结合过程中,下面哪种力所起作用最小 A、静电引力 B、范德华引力 C、氢键结合力 D、疏水作用力 E、共价键 3、必须与蛋白质载体结合才具有免疫原性的是 A、超抗原 B、变应原 C、半抗原 D、完全抗原 E、耐受原 4、根据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以下提法哪一点是错误的 A、特异性 B、最适比例 C、反应分阶段 D、反应都不可逆 E、最适反应温度为37℃ 5、完全抗原的特钲是 A、有反应原性,无免疫原性 B、有免疫原性,无反应原性 C、无免疫原性和反应原性 D、有免疫原性和反应原性 E、必须与载体结合才具有免疫原性 6、沉淀反应中抗体过量的现象称为 A、后带 B、前带 C、带现象 D、等价带 E、拖尾 7、人体血清中的抗原、抗体等分子不会发生自然沉淀,主要原因是 A、带有大量的氨基和羧基残基形成水化层 B、周围电荷的相吸作用 C、亲水肢体转化为疏水胶体

D、抗原抗体比例合适 E、静电引力 8、下列哪种不属于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 A、特异性 B、敏感性 C、比例性 D、可逆性 E、存在交叉反应 9、抗原抗体反应最适宜的温度(℃)是 A、25℃ B、30℃ C、33℃ D、37℃ E、40℃ 10、影响抗原抗体反应的因素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抗原的理化性质和分子量 B、抗体的浓度、特异性和亲和力 C、抗原决定簇的种类和数目 D、电解质和酸碱度 E、湿度 11、可以用已知抗原或抗体来检测相对应的抗体或抗原,是由于抗原抗体反应的 A、特异性 B、比例性 C、可逆性 D、亲和性 E、带现象 12、在抗原抗体反应中,通常被用作抗原抗体稀释液的溶液是 A、0.70% NaCl溶液 B、0.60% NaCl溶液 C、0.75% NaCl溶液 D、0.85% NaCl溶液 E、0.95% NaCl溶液 13、供氢体上的氢原子与受氢体上氢原子间的引力是 A、静电引力 B、范德华引力 C、氢键结合力 D、疏水作用力 E、分子间结合力 14、有关交叉反应的描述,正确的是 A、为非特异性抗原抗体反命 B、由于不同抗原分子上存在公共抗原表位所致 C、对免疫学诊断结果判断无影响 D、利用交叉反应进行诊断典型例子是肥大试验

抗原抗体反应试题

第二章抗原抗体反应 一、以下每一道考题下面有A、B、C、D、E5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择1个最佳答案。并在答题卡上将相应题号的相应字母所属的方框涂黑。 1.抗原抗体复合物吸引在一起依靠 A.静电引力 B.共价键 C.分子间吸引力 D.疏水结合力 E.范德华引力 参考答案:C 2.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不包括 A.特异性 B.比例性 C.多价性 D.可逆性 E.电离性 参考答案:E 3.抗原抗体反应的特异性指的是 A.两者分子功能的相近性 B.两者分子的电子云吸引力 C.两者之间空间结构的相似性 D.两者分子大小的相近性 E.两者之间相互吻合的互补性 参考答案:E 4.完全抗原的特征是 A.有免疫原性,无反应原性 B.有反应原性,无免疫原性 C.无免疫原性和反应原性 D.有免疫原性和反应原性 E.必须与载体结合才具有免疫原性 参考答案:D 5.影响抗原抗体反应的因素不包括 A.电解质 B.温度 C.PH D.适当振摇 E.溶液量 参考答案:E 6.A、B两种抗原都能与某一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反应,这两种抗原相互称为 A.TD-Ag B.TI-Ag C.半抗原 D.完全抗原

参考答案:E 7.抗原抗体结合形成复合物的主要原理是 A.氨基酸结构发生改变 B.氨基酸数量发生改变 C.氨基酸种类发生改变 D.由亲水胶体转变为疏水胶体 E.由疏水胶体转变为亲水胶体 参考答案:D 8.抗体在抗原抗体反应中的合适浓度是 A.固定的 B.规定的 C.随便设定的 D.与抗原相对而言 E.人为规定的 参考答案:A 9.下列关于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的结合力,不正确的是 A.非共价键 B.氢键 C.范德华力 D.疏水键 E.需8种分子间引力参与 参考答案:E 10.一般抗原抗体反应的pH值为 参考答案:B 11.免疫学技术中的亲和层析法,纯化抗原或抗体是利用抗原抗体反应的 A.特异性 B.比例性 C.可逆性 D.亲和力 E.疏水作用力 参考答案:C 12.抗原抗体特异性反应时,若抗原或抗体极度过剩则无沉淀形成,叫做 A.前带 B.后带 C.带现象 D.等价带 E.拖尾 参考答案:C 13.凝集反应的抗原是 A.半抗原 B.超抗原 C.可溶性抗原 D.异嗜性抗原

(完整word版)抗原抗体结合的影响因素

转载某理工大学讲义,如果有更新的研究文章更好,呵呵 第一节抗原抗体反应的原理 抗原与抗体能够特异性结合是基于抗原决定簇(表位)与抗体超变区的 沟槽分子表面的结构互性与亲合性而结合的。 一、抗原抗体的结合力 抗原抗体间结合为非共价键结合,有四种分子间引力参与。 (1)静电引力:是抗原抗体分子带有相反电荷的氨基和羧基基团之间相 互吸引的力。又称为库伦引力。这种引力的大小与两电荷间的距离的平方 成反比。两个电荷距离越近,静电引力越强。 (2)范登华引力:是抗原与抗体两个大分子外层轨道上电子之间相互作 用时,因两者电子云中的偶极摆动而产生吸引力。能促使抗原抗体相互结合,这种引力的能量小于静电引力。 (3)氢键结合力:是抗体上亲水基团与相应抗原彼此接近时,相互间可 形成氢键,使抗原抗体相互结合。氢键结合力较范登华引力强。 (4)疏水作用力:是抗原表位与抗体超变区靠近时,相互间正、负极性 消失,亲水层也立即失去,排斥了两者之间的水分子,使抗原抗体进一步 相互吸引,促进其结合。疏水作用力是这些力中最强的,对维系抗原抗体 结合作用最大。 二、抗原抗体的亲合性和亲合力 亲合性是指抗体分子上一个抗原结合点与对应的抗原表位之间相互适 应而存在的引力,它是抗原抗体之间固有的结合力,可用平衡常数K 来表示:K=K1/K2,K 值越大,亲合性越高;亲合性越高,与抗原结合越牢。 抗体的亲合力是指抗体结合部位与抗原表位之间结合的强度, 与抗体结合价直接相关,即所谓多价优势,如IgG 为两价,亲合力为单价 的103倍,IgM 为5~10 价,亲合力为单价的107倍。由于抗原抗体的结合反应是可逆的,若抗体的亲合力高,与抗原分子结合牢固,不易解离;反 之即容易解离。 三、亲水胶体转化为疏水胶体 大多数抗原为蛋白质,抗体是球蛋白,它们溶解在水中皆为胶 体溶液,不会发生自然沉淀。这种亲水胶体的形成机制是因蛋白质含有大 量的氨基和羧基残基,在溶液中这些残基带有电荷,由于静电作用,在蛋 白质分子周围出现了带相反电荷的电子云并形成了水化层,由于电荷的相斥,就避免了蛋白质分子间靠拢、凝集和沉淀。当抗原抗体结合后,使水 化层表面电荷减少或消失,水化层变薄,电子云也消失,蛋白质由亲水胶 体转化为疏水胶体。再加入电解质,如NaCl,则进一步使疏水胶体物相互 靠拢,形成可见的抗原抗体复合物。 第二节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 一、特异性 抗原抗体的特异性是指抗原分子上的抗原决定簇和抗体分子超变区结 合的特异性,由两者之间查问结构互补决定的。抗体分子VH 区和VL 区上各自具有的三个高变区共同组成抗原结合部位,该部位形成一个与抗原决 定簇互补的槽沟,决定了抗体的特异性。因此,在抗原抗体反应的免疫学 实验中,可以用已知的抗原或抗体来检测相应的抗体或抗原。但较大分子

抗原抗体反应教案

抗原抗体反应教案 行业文档 (word可编辑版) 大连医科大学检验医学院 临床微生物与免疫 教研室: 学科: 免疫检验 抗原抗体反应授课题目: 授课对象: 医学检验 年月日时至授课时间: 年月日时止 授课教师: 大连医科大学检验学院制 教学目标及基本要求 了解抗原抗体反应的化学本质(原理)、特点; 掌握影响抗原抗体反应的因素及常用血清学反应的种类。教学内容提要及时间分配 1. 抗原抗体反应的原理 20min 2. 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 30min 3. 影响抗原抗体反应的因素及常用血清学反应 1学时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影响因素及常用血清学反应。 难点:抗原抗体反应的化学本质。 教学内容 抗原抗体反应 (Antigen-antibody Reaction) 抗原抗体反应是指抗原与相应抗体之间所发生的特异性结合反应。它既可发生于体内,也可发生于体外。 在体内,抗原抗体反应是体液免疫(System immune)的基础。——Ag与Ab 在体内结合可发生吞噬、溶菌、杀菌、中和毒素等作用,这些都是机体的体液免疫效应的表现方式;

在体外,抗原抗体反应是血清学反应(Serologic reaction)的基础——Ag与Ab在体外(如试管)结合,可出现凝集、沉淀、补体参与的溶血等反应。因抗体主要存在于血清中,临床上一般多采用血清作试验。所以体外的抗原抗体反应又称为血清学反应。 一、抗原抗体反应的化学本质 (原理) 1. 结构基础:Ag决定簇与Ab Fab段超变区之间的互补性。 Ab N端可变区形成一个平穴槽,大小约150×6×nm。 Ag如楔状嵌入,其中超变区氨基酸残基的变异性使槽沟形状千变万化。只有与其空间结构互补的Ag决家簇才能嵌入,其关系如钥匙和锁。 2. 化学变化: ? 四种分子间作用力参与并促进Ag-Ab的反应 3+-a. Ag与Ab分子上带相反电荷基团 (-NH-CO )之间的引力 b. Vander waal’s forces (范德华力) c. 氢键 d. 疏水作用(Ag、Ab分子侧链上的非极性氨基酸之间) (极化的原子或分子间的作用力) ? 理化性质改变:亲水胶体转化为疏水胶体 抗原抗体反应之所以所能出现可见的反应现象,例如沉淀、凝集,是因为抗原抗体反应不仅包括特异性结合阶段,还涉及到非特异性的促凝聚过程。换言之,抗原抗体反应也是由亲水胶体向疏水胶体转变,进而凝聚成大复合物的过程。 抗体是球蛋白,大多数抗原亦属蛋白质。它们在通常血清学反应条件下,均带有负电荷使极化的水分子在其周围形成水化层,成为亲水胶体,因此不会自行聚合发生沉淀。当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后,电荷因结合而减少或消失,水化层被破坏,并由于形成复合物,与水接触的表面积减少,由亲水胶体转化为疏水胶体。此时在电解质(例如NaCl)的作用下,使各疏水胶体之间更易靠扰聚集,形成可见的抗原抗体复合物。 抗原抗体反应的胶体状态的变化过程总结如下。 Ag+Ab 特异性结合 AgAb 电解质 (AgAb) n 亲水胶体带电荷的疏水胶体疏水胶体凝集 3. 反应过程:

抗原抗体反应的临床特点

抗原抗体反应的临床特点 抗原抗体反应的临床特点 (一)特异性抗原抗体的结合实质上是抗原表位与抗体超变区中抗原结合点之间的结合。由于两者在化学结构和空间构型上呈互补关系,所以抗原与抗体的结合具有高度的特异性。这种特异性如同钥匙和锁的关系。例如白喉抗毒素只能与相应的外毒素结合,而不能与破伤风外毒素结合。但较大分子的蛋白质常含有多种抗原表位。如果两种不同的抗原分子上有相同的抗原表位,或抗原、抗体间构型部分相同,皆可出现交叉反应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二)按比例。 在抗原抗体特异性反应时,生成结合物的量与反应物的浓度有关。无论在一定量的抗体中加入不同量的抗原或在一定量的抗原中加入不同量的抗体,均可发现只有在两者分子比例合适时才出生现最强的反应。以沉淀反应为例,若向一排试管中中入一定量的抗体,然后依次向各管中加入递增量的相应可溶性抗原,根据所形成的沉淀物及抗原抗体的比例关系可绘制出反应曲线(图9-1)。从图中可见,曲线的高峰部分是抗原抗体分子比例合适的范围,称为抗原抗体反应的等价带(zoneofequivalence)。在此范围内,抗原抗体充分结合,沉淀物形成快而多。其中有一管反应最快,沉淀物形成最多,上清液中几乎无游离抗原或抗体存在,表明抗原与抗体浓度的比例最为合适,称为最适比(optimalratio)。在等价带前后分别为抗体过剩则无沉淀物形成,这种现象称为带现象(zonephenomenon)。出现在抗体过量时,称为前带(prezone),出现在抗原过剩时,称为后带(postzone)。 关于抗原抗体结合后如何形成聚合物,曾经有过不少解释。结合现代免疫学的成就呼电镜观察所见,仍可用Marrack(1934)提出的网格学说(latticetheory)加以说明。因为大多数抗体的巨大网格状聚集体,形成肉眼可见的沉淀物。但当抗原或抗体过量时,由于其结合价不能相互饱和,就只能形成较小的沉淀物或可溶性抗原抗体复合物。 在用沉淀反应对不同来源的抗血清进行比较后,发现抗体可按等价带范围大小分为两种类型,即R型抗体和H型抗体。R型抗体以家兔免疫血清为代表,具有较宽的抗原抗体合适比例范围,只在抗原过量时,才易出现溶性免疫复合物,大多数动物的免疫血均属此型。H型抗体以马免疫血清为代表,其抗原与抗体的合适比例范围较窄,抗原或抗体过量,均可形成可溶性免疫复合物。人和许多大动物的抗血清皆属H型。

抗原抗体反应及其应用

抗原抗体反应及其应用 摘要抗原抗体反应指抗原与相应抗体之间所发生的特异性结合反应。免疫印迹,又称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ting),是根据抗原抗体的特异性结合检测复杂样品中的某种蛋白的方法。双转印法、天然电泳及western blot 分析等是最近几年出现的新型蛋白印迹技术。单克隆抗体技术是20世纪后20年内最为重要的生物高技术之一。单克隆抗体药物在肿瘤治疗、抗感染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关键词抗原抗体反应、Western blotting、单克隆抗体技术 一、抗原抗体反应 抗原抗体反应指抗原与相应抗体之间所发生的特异性结合反应。这种反应既可在机体内进行,也可以在机体外进行。抗原抗体反应的过程是经过一系列的化学和物理变化,包括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和非特异性促凝聚两个阶段,以及由亲水胶体转为疏水胶体的变化[1]。抗原是能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免疫应答产物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外结合,发生免疫效应(特异性反应)的物质。抗原表位是抗原上与抗体结合的区域。蛋白质抗原的表位是由相邻的连续的或非连续的氨基酸序列形成的局部表面结构[2],如图1所示。抗体是指宿主对体内存在的外来分子、微生物或其他因子的应答而产生的蛋白质。抗体主要由B淋巴细胞系的终末分化细胞-浆细胞产生,并且循环在血液和淋巴液中,在那里与抗原结合。抗体是具有4条多肽链的对称结构,其中2条较长、相对分子量较大的相同的重链(H链);2条较短、相对分子量较小的相同的轻链(L链)。链间由二硫键和非共价键联结形成一个由4条多肽链构成的单体分子。整个抗体分子可分为恒定区和可变区两部分。抗体上与抗原表位结合的位点由重链和轻链的可变区构成[3],如图2所示。抗原抗体复合物通过大量非共价键连接。某些免疫复合物中抗体或抗原的结构未发生改变,而另一些则出现巨大的构像改变。研究抗原抗体复合物最有说服力的的方法是抗体-抗原共结晶的X射线衍射技术。

医学免疫学:第二章(2) 抗原抗体反应

第二章(2)抗原抗体反应 Chapter 13 Antigen and Antibody Reaction 第一部分教学内容和要求 一、目的要求 ·掌握:抗原抗体反应的原理和特点,抗原抗体反应的带现象、前带、后带,亲和力、亲和性的概念;熟悉:抗原抗体反应的影响因素;了解:抗原抗体反应的基本类型。 二、教学内容 1。抗原抗体反应的原理:抗原抗体的结合力,抗原抗体的亲和性,亲水胶体转化为疏水胶体。 2。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特异性,比例性,可逆性。 3。影响抗原抗体反应的因素:反应物自身因素,环境条件,对照设置。 第二部分测试题 一、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A型题) 1.抗原抗体结合力中作用最大的是 A.静电引力 B.范登华引力 C.氢键结合力 D.疏水作用力 E.分子间结合力 2.抗原抗体结合力中作用最小的是 A.静电引力 B.范登华引力 C.氢键结合力 D.疏水作用力 E. 分子间结合力 3.抗原自凝现象出现在下列哪种情况 A.反应pH达到或接近颗粒抗原的等电点 B.反应pH达到或接近抗原的等电点 C.反应pH高于颗粒抗原的等电点 D.反应pH低于颗粒抗原的等电点 E.反应pH高于抗原的等电点 4.用已知抗原或抗体来检测相对应的抗体或抗原,是由于抗原抗体反应具有 A.特异性 B.比例性 C.可逆性 D.亲和性 E.带现象 5.外-斐试验是利用了 A.过量抗原 B.共同抗原 C.过量抗体 D.亲和性 E.可逆反应 6.免疫血清制备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早期获得的抗血清亲和力低,特异性好。 B.早期获得的抗血清亲和力高,特异性好。 C.早期获得的抗血清亲和力低,特异性低。 D.后期获得的抗血清亲和力低,特异性好。 E.后期获得的抗血清亲和力高,特异性低。 7.抗原抗体反应的特异性是指抗原决定簇和抗体分子什么区结合的特异性 A.可变区 B.恒定区 C.高变区 D.超变区 E.低变区 8.下列哪种免疫血清与相应抗原结合可形成可见免疫复合物 A.人 B.马 C.家兔 D.猴 E.牛 9.抗原抗体反应中,抗体的合适浓度是 A.固定的 B.规定的 C.与抗原相对而言 D.随便设定的 E.人为规定的 10.有补体参与的反应最适宜的pH A.6.0~9.0 B.7.0~9.0 C.7.2~7.4 D.6.0~8.0 E.7.0~7.5 11.在抗原抗体反应中,通常使用什么溶液作抗原抗体稀释液 A.0.70%NaCl溶液 B.0.60% NaCl溶液 C.0.75% NaCl溶液 D.0.85% NaCl溶液 E.0.95% NaCl溶液 12.静电引力大小 A.和两个电荷的距离成正比 B.和两个电荷的距离的平方成正比 C.和两个电荷的距离成反比 D.和两个电荷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E.和两个电荷的距离平方不成比例关系 13.抗原抗体反应比例不合适出现的沉淀物减少的现象称为 A.前带 B.后带 C.带现象 D.等价带 E.等电点 14.由于抗原过量导致抗原抗体结合物减少的现象为:

医学免疫学试题

医学免疫学试题 一、A型题:请从备选答案中选出1个最佳答案 1.免疫监视功能低下的后果是(A) A. 易发生肿瘤 B. 易发生超敏反应 C. 易发生感染 D. 易发生自身免疫病 E. 易发生免耐受 2.下列哪种液体中尚未检出分泌型IgA (C) A.唾液 B.初乳 C.尿液 D.支气管粘液 E.肠道分泌液 3.CD8分子表达在哪种细胞上? (A) A. CTL B. 单核细胞 C. B细胞 D. 肥大细胞 E.Mf 4.具有IgG Fc受体的细胞是 (E) A. B细胞 B.中性粒细胞 C. NK细胞 D. 巨噬细胞 E. 以上均是5.关于TCR,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D) A. 属于免疫球蛋白超家族 B. 有V区和C区 C. 能识别Ag-MHC复合物 D. 能识别在细菌表面的抗原 E.由α/β链或γ/δ链组成 6.B细胞的抗原受体是 (A) A. SmIg B. slgA C. FcγR D. SRBC受体 E.FcεR 7.不能激活补体的物质是 (D) A.细菌脂多糖 B.Ag-IgM C.凝聚的IgA D.Ag-IgA E.Ag-Ig 8.临床上药物过敏性休克,以哪一种药物最常见? (C) A. 链霉素 B. 先锋霉素 C. 青霉素 D. 维生素B1 E. 普鲁卡因9.T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不需要 (E) A.巨噬细胞的参与 B.Tc细胞的参与 C.Th细胞的参与 D.TDTH细胞的参与 E.NK细胞的参与 10.在免疫应答感应阶段,巨噬细胞的作用是 (E) A.摄取抗原 B.加工处理抗原 C.释放IL-l,促进淋巴细胞活化D.产生协同刺激信号 E.以上均是 11.T细胞活化的第二信号是指 (E) A.CD4与MHC-II类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B.CD8与MHC一I类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C.IL-1与相应受体间的相互作用 D.IL-2与相应受体间的相互作用 E.协同刺激分子与相应受体间的相互作用 12.参与调理吞噬细胞吞噬作用的受体有 (D) A.PHA受体 B.Con-A受体 C.IgE的Fc受体 D.C3b受体 E.抗原识别受体 13.下列哪项不属于细胞免疫现象? (C) A. 迟发型超敏反应 B. 对胞内寄生菌的抗感染作用 C.输血反应 D. 抗肿瘤免疫 E.移植物抗宿主反应

医学免疫学题(答案)

四川医科大学成教《医学免疫学》自学习题 姓名年级专业层次 学号成绩: 一、名词解释 1.Immunity(免疫) 2.免疫耐受(immunologic tolerance) 3.Ag(抗原/antigen) 4.Epitope(抗原表位) 5.TD-Ag(胸腺依耐性抗原) 6.TI-Ag(非胸腺依耐性抗原) 7.抗原结合价(antigenic valence) 8.Forssman抗原 9.交叉反应(cross reaction)

10.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 11.Ig(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 12.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tibody/mAb) 13.高变区(hypervariable region /HVR) 14.Ab(抗体/antibody) 15.调理作用(opsonization) 16.ADCC作用(antibody-dependent cell-mediated cytotoxicity) https://www.360docs.net/doc/d888746.html,plement(补体/C) 18.MHC(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 19.BCR复合物(B细胞抗原受体复合物) 20.膜表面免疫球蛋白(membrane immunoglobulin/mIg) 21.T细胞抗原受体(TCR)

22.APC(抗原提呈细胞/antigen presenting cell) 23.抗原提呈(antigen presenting) 24.DC(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 25.MHC限制性(MHC restriction) 26.免疫突触(immune synapse) 27.Ig类别转换(抗体类别转换/class switch) 28.抗体亲和力成熟(antibody affinity maturation) 29.B细胞活化辅助受体 30.固有免疫(innate immunity) 31.Hypersensitivity(超敏反应)

临床检验技师临床免疫学和免疫检验抗原抗体反应练习题

2019第二章抗原抗体反应 一、A1 1、抗原与抗体结合发生交叉反应的原因是 A、抗原与抗体性状相似 B、抗原与抗体的比例合适 C、不同抗原具有相同或相似抗原决定簇 D、抗原和抗体的大小相近 E、抗体为多聚体 2、抗原抗体反应的环境影响因素包括 A、电解质、温度和酸碱度 B、抗原抗体浓度、反应体积和温度 C、抗原分子量和抗体效价 D、温度、电解质和反应体积 E、酸碱度、温度和抗原抗体浓度 3、抗原抗体反应最适PH为 A、6.2~7.4 B、7.2~7.4 C、6.2~8.4 D、7.2~8.4 E、6.0~9.0 4、对抗原抗体反应叙述正确的是 A、抗原抗体结合特异性指抗原表位与抗体铰链区结合 B、抗原越多肉眼可见免疫复合物越多 C、抗体越多肉眼可见免疫复合物越多 D、抗原抗体复合物在一定条件下可发生解离 E、抗原抗体结合是一种共价结合 5、关于抗原抗体反应特点的叙述错误的是 A、抗原抗体只有在适当比例时才形成肉眼可见的凝集团块 B、抗原抗体反应依赖于两种的特异性结合 C、抗原抗体反应具有可逆性 D、抗原过量称为前带 E、抗原抗体比例合适反应充分,称为等价带 6、抗原抗体反应中,何种条件形成肉眼可见的免疫复合物 A、抗原显著多于抗体 B、抗体显著多于抗原 C、抗原略多余抗体 D、抗体略多于抗原 E、抗原抗体比例适当

7、抗原特异性主要取决于抗原分子的 A、物理性状 B、结构的复杂性 C、分子量大小 D、表面的特殊化学结构 E、异物性 8、根据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抗原抗体结合牢固不易受环境影响 B、解离后的抗体结构活性改变 C、解离后抗体不能再与抗原结合 D、抗体与抗原结合后仍可与其他抗原结合 E、解离后抗体的活性和特异性不变 9、不属于抗原抗体反应的是 A、放射免疫技术 B、免疫电泳技术 C、酶联免疫技术 D、免疫比浊技术 E、淋巴细胞转化试验 10、体外抗原抗体反应,最适合的条件是 A、0.65%NaCl、PH2~6、35℃ B、0.85%NaCl、PH6~8、37℃ C、0.85 %NaCl、PH2~6、35℃ D、0.85%NaCl、PH2~6、37℃ E、0.65%NaCl、PH6~8、37℃ 11、抗原抗体反应中,抗体的合适浓度是 A、固定的 B、规定的 C、与抗原相对而言 D、随便设定的 E、人为规定的 12、抗原抗体反应最适宜的温度是 A、25℃ B、30℃ C、33℃ D、37℃ E、40℃ 13、影响抗原抗体反应的因素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抗原的理化性质和分子量 B、抗体的浓度、特异性和亲和力 C、抗原决定簇的种类和数目

经典的抗原抗体凝集反应

经典的抗原抗体凝集反应 关键词:细菌红细胞电解质试管试剂样品标准物质北京标准物质网 与沉淀反应不同的是,在凝集反应中抗原均为颗粒性抗原,如细菌、红细胞等天然颗粒性抗原,或是吸附有可溶性抗原的非免疫相关颗粒。颗粒性抗原与相应抗体在电解质参与下相互作用,当两者比例适当时,形成肉眼可见的凝块即凝集反应。根据参与反应的颗粒不同,凝集反应分为直接凝集和间接凝集反应两大类,常用方法有玻片法、试管法和微量板法。玻片法常用于定性检测,试管法常用于半定量的检测。 1.直接凝集反应指天然颗粒抗原(如细菌、细胞等)在适当电解质的参与下和相应抗体相互作用,当两者比例适当时出现的肉眼可见凝块。直接凝集反应可分为玻片凝集试验和试管凝集试验两种。玻片凝集试验是在玻片上颗粒性抗原直接与相应抗体结合所出现的凝集现象,称为直接玻片凝集试验,常用于对细菌、ABO血型等的鉴定,多为定性试验。试管凝集试验是将待测的血清在试管中进行一系列稀释后,直接与一定量抗原悬液混合,孵育一定时间后根据是否出现凝集及凝集的程度,判断待测血清中是否含有对应抗体及抗体含量,是检测未知抗体的一种半定量试验方法。 2.间接凝集反应是将可溶性抗原(或抗体)吸附或偶联在与免疫无关的颗粒性载体的表面(如绵羊红细胞、细菌、胶乳微粒等),形成颗粒性抗原(或抗体),在适当电解质存在条件下与相应抗体(或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反应并出现凝集的现象。根据反应方式,间接凝集反应可分为正向间接凝集反应、反向间接凝集反应和间接凝集抑制反应。正向间接凝集反应是将已知可溶性抗原吸附于微球上形成免疫微球,检测待测标本是否含有相应的抗体,常用于检测血清中的自身抗体如类风湿因子、抗核抗体及针对某些病原微生物的抗体。反向间接凝集反应是将抗体先吸附于与免疫无关的微球上形成为免疫微球,检测待测标本是否含有相应的抗原,可用于患者血清中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甲胎蛋白等的检测。 3.间接凝集抑制反应检测试剂为抗原微球及相应抗体,检测时先将被检样品与抗体反应,然后再加入抗原微球,如出现凝集表明被检样品中不存在与抗原微球相同的抗原。如标本中存在相应抗原,则能与相应抗体发生结合,当再加入抗原微球时就不会出现凝集现象,故该试验在本质上属于竞争凝集抑制试验,如免疫妊娠诊断试验对血清中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的检测。同样,也可以把抗体与载体相连,通过类似的竞争抑制检测被测样本中是否含有相应抗体。例如用于检测红细胞表面不完全抗体的直接Coombs试验及检测游离在血清中不完全抗体的间接Coombs试验。

抗原抗体反应的基本原理

一、抗原抗体反应的基本原理:Ag与Ab的特异性结合是基于Ag决定簇与超变区分子 间的结构互补性和亲和性。 二、Ag与Ab结合力有四种:静电引力,范德华力,氢键结合力,疏水作用力四种结 合力的强弱。疏水>氢键>静电>范德华力 三、Ag与Ab反应特点:特异性,比例性,可逆性。 沉淀反应曲线的意义:曲线的高峰部分是AgAb分子比例合适的范围,称为AgAb的等价带。在此范围内结合充分,沉淀物形成快而多。当ab过量时称为前带,反之后带。 四、影响AgAb反应因素,主要有两方面,一、反应物自身因素。环境因素,电解质, ph,温度。 五、佐剂:与Ag一起或预先注入机体内,可增强机体对该Ag免疫应答能力或改变应 答类型的物质。 六、单克隆抗体:由一个B细胞克隆产生的,只能识别某一个抗原表位的高度特异性 Ab称为单克隆抗体 七、Ch50试验:即补体50%溶血试验,是根据补体能使致敏的SRBC发生溶血的原理 而建立起测定补体活性的试验,该试验以50%溶血作为终点指标,因此称为ch50试验。 八、超敏反应:是指机体对某些抗原初次应答致敏后,再次接触相同抗原刺激时,所出 现的一种以生理功能紊乱和组织细胞损伤为主的异常免疫应答。 九、M蛋白:单克隆免疫球蛋白,是B淋巴细胞或浆细胞单克隆异常增殖所产生的一 种在氨基酸组成及顺序十分均一的异常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多见于多发性骨髓瘤、巨秋蛋白血症和恶性淋巴瘤,故命名为M蛋白。 十、AID:自身免疫性疾病:当机体免疫系统受某些内因、外因或遗传等因素作用产生 针对自身正常或变性的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应答,导致自身组织器官损伤或功能障碍所致的疾病称自身免疫性疾病。 十一、TAA:肿瘤相关抗原,非肿瘤细胞所特有的抗原成分,也少量存在于正常细胞,但是在肿瘤发生的机体可异常表达。 十二、GVHR:移植物抗宿主反应,由于移植物中的大量免疫活性细胞,受体免疫功能低下,供受体之间MHC抗原不符等引起杀伤宿主靶细胞的现象。 十三、包被:特异性抗原或抗体充分反应,形成固相抗体/载体复合物的过程。 十四、沉淀反应:可溶慈宁宫抗原和抗体在适当条件下发生特异性结合所出现的沉淀现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