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的出现及发展

宋词的出现及发展
宋词的出现及发展

一、词的出现和发展

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首次提出: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此可谓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宋词始于南朝梁代,形成于唐代而极盛于宋代,标志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宋词句子有长有短,便于歌唱。因是合乐的歌词,故又称曲子词、乐府、乐章、长短句、诗余、琴趣等。

词是一种音乐文学,它的产生、发展,以及创作、流传都与音乐有直接关系。词所配合的音乐是所谓燕乐,又叫宴乐,其主要成分是北周和隋以来由西域胡乐与民间里巷之曲,隋代已开始流行。而配合燕乐的词的起源,也就可以上溯到隋代。词最初主要流行于民间,《敦煌曲子词集》收录的一百六十多首作品,大多是从盛唐到唐末五代的民间歌曲。

大约到中唐时期,诗人张志和、韦应物、白居易、刘禹锡等人开始写词,把这一文体引入了文坛。

张志和的《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白居易的《忆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刘禹锡的《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到晚唐五代时期,文人词有了很大的发展,晚唐词人温庭筠以及以他为代表的"花间派"词人以李煜、冯延巳为代表的南唐词人的创作,都为词体的成熟和基本抒情风格的建立作出了重要贡献。词终于在诗之外别树一帜,成为中国古代最为突出的文学体裁之一。

温庭筠的《南歌子·其二》:井底点灯深烛伊,共郎长行莫围棋。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以及《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进入宋代,词的创作逐步蔚为大观,产生了大批成就突出的词人,名篇佳作层出不穷,并出现了各种风格、流派。

宋词以描写艳情为主。张炎说:"簸弄风月,陶写性情,词婉于诗。(《词源》卷下)。宋词是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第一个抒写艳思恋情的专门文体,"诗言志词言情"、"词为艳科"都是宋词这种创作主流倾向的归纳。宋词的题材集中在伤春悲秋、离愁别绪、风花雪月、男欢女爱等方面,与"艳情"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同样写“愁”,唐诗——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宋词——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

被后人推尊为"豪放词"开山祖的苏轼,其绝大多数词仍属"艳科"范围。即使是"艳情"之外的题材,也或多或少地沾带着"艳"的情味。宋词创作的主流倾向,正属于被孔子屏弃的淫靡的"郑卫"之声一流,与风雅背道而驰。

贪图享受,人所难免,兴发情动,形诸歌咏。事后又觉得不合雅趣,有失颜面。这种矛盾普遍存在于歌词的创作之中。如能将艳情的表述含蓄化、朦胧化,似有兴寄,让接受者产生无限言外托喻之想。且将字面、句子、声韵皆加以锻炼,使其具有典丽高雅之风貌,岂不是两全其美?基于这样的立场,"去俗复雅"作为宋词创作的主要努力方向。

苏轼应该可以说是文人抒情词传统的最终奠定者,而一些人认为,这也正是历史发展的下坡路的开始,宋词开始一味的寄情山水,或者歌以明志。从整体上观照,词的"雅化"进程,

某种意义上也是词逐渐向诗靠拢的一个过程,努力跨越"言志"与"言情"界限的过程。

首先,苏轼词扩大了词境。刘辰翁《辛稼轩词序》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他外出打猎,便豪情满怀地说:"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江城子·密州出猎》) 他望月思念胞弟苏辙,便因此悟出人生哲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他登临古迹,便慨叹:"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念奴娇》)五彩纷呈,令人目不暇接。

其次,苏轼词提高了词品。苏轼的"以诗入词",把词家的"言情"与诗人的"言志"很好结合起来,《贺新郎》中那位"待浮花浪蕊都尽,伴君幽独"的美人,可与杜甫《佳人》"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之格调比高。

再次,苏轼改造了词风。出现在苏轼词中的往往是清奇阔大的景色,词人的旷达胸襟也徐徐展露在其中。至此,词之"雅化"也取得了本质性的突破。

二、词牌名

词有词牌,即曲调。比较常用的词牌约100个,如《水调歌头》、《念奴娇》、《如梦令》、等等。关于词牌的来源,大约有下面的三种情况:

⑴本来是乐曲的名称。例如《菩萨蛮》,据说是由于唐代大中初年,女蛮国进贡,她们梳着高髻,戴着金冠,满身璎珞(璎珞是身上佩挂的珠宝),像菩萨。当时教坊因此谱成《菩萨蛮曲》。⑵摘取一首词中的几个字作为词牌。例如《忆秦娥》,因为依照这个格式写出的最初一首词开头两句是"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所以词牌就叫《忆秦娥》,又叫《秦楼月》。⑶本来就是词的题目。《踏歌词》咏的是舞蹈,《舞马词》咏的是舞马,《唉乃曲》咏的是泛舟,《渔歌子》咏的是打鱼,《浪淘沙》咏的是浪淘沙,

三、宋词的发展

宋词的发展基本上可以分为北宋、南宋两个阶段的变化。

1、宋初以晏殊、欧阳修为代表。上承五代词风,形式上以令词为主,风格婉约绮丽。

晏殊词写男女恋情,已过滤了五代“花间”词包含的轻佻艳冶的杂质,而显得纯净雅致.

晏殊的《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欧阳修的词风同晏殊比较接近,朝着通俗化的方向开拓,而与柳永词相互呼应。

《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在这一阶段,范仲淹、王安石等对词境又作了开拓。范仲淹以深邃的思想、炽烈的深情、深刻悲壮的风格独步词坛,开豪放派之先河。

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另外,贴近生活的张先词,以恬淡朦胧的词境表达人生感受,以小令为主,多写男女之情,后来亦写慢词,对柳永产生过一定影响。

张先平生所得意,三影也:云破月来花弄影’、‘娇柔懒起,帘幕卷花影’、‘柳径无人,堕絮飞无影’

2、以柳永为代表的时期,慢词开始发展,词的题材也有所开拓,多从都市生活中取材,但仍以男女的爱恋相思、个人的羁旅愁怀为主。

3、苏轼为代表的时期,词的题材进一步开拓,并于婉约词外另立豪放一宗。

4、以周邦彦为代表的北宋后期词人,讲求词的音乐格律,词风典雅工丽。

秦观及其淮海词,是宋词“复雅”的代表。他的艺术渊源主要有:令词学晏殊、欧阳修;凄怨学晏几道的;学柳永的长调;磊落豪迈学苏轼。以小令手法作慢词,有精致、含蓄的特点,并将身世之感打并入艳情词中。

秦观的《鹊桥仙》: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贺铸有英雄豪气词和儿女柔情词(深婉密丽的语言风格),他的豪气与伤情词风,为南宋爱国词人开了先河。

贺铸的《青玉案》: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周邦彦融合前人之长,使词章创作更加精致和细腻。他的词在音律方面表现出调美、律严、字工的特点。

《苏幕遮》:燎沈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5、南宋后期,出现李清照的“易安体”

李清照的词委婉、清新,感情真挚。李清照不仅比“男子作闺音”更为亲切自然,而且改变了男子一统文坛的传统格局,居婉约派之首,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崇高的地位。

6、以辛弃疾为代表的爱国豪放词,将词体的表现功能发挥到了最大限度,词不仅可以抒情言志,而且可以同诗文一样议论说理。

辛派前驱张孝祥既学苏词的“豪”,又学苏的“放”,并兼容李白的浪漫精神,表现出超迈潇洒。辛派中坚陆游词悲壮,但无辛词雄奇、豪放,无苏东坡飘逸,有各家之长,但都不能造其极。

7、以姜夔为代表姜派词人。姜夔、蒋捷、吴文英。他的创造彻底反俗唯雅,使词的语言风格雅化和刚化,姜词有幽冷凄凉的词境,咏物词往往别有寄托。

蒋捷的《虞美人·听雨》: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宋词的发展历程

宋词的发展历程 宋词的发展从开始到顶峰阶段,大致分为共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晏殊、张先、晏几道、欧阳修等承袭“花间”余绪,为由唐入宋的过渡;第二个阶段,柳永、苏轼在形式与内容上所进行的新的开拓以及秦观、赵令畤、贺铸等人的艺术创造,促进宋词出现多种风格竞相发展的繁荣局面;第三个阶段,周邦彦在艺术创作上的集大成,体现了宋词的深化与成熟。这三个阶段在时间上非截然分开,而是互相交错在一起的;就其发展演变的实际情况看,继承与创新也不是相互脱节的。 唐代从西域传入的各民族的音乐与中原旧乐渐次融合,并以胡乐为主产生了燕乐。原来整齐的五、七言诗已不适应,于是产生了字句不等、形式更为活泼的词。词最早起源于民间,后来,文人依照乐谱声律节拍而写新词,叫做“填词”或“依声”。从此,词与音乐分离,形成一种句子长短不齐的格律诗。五、七言诗句匀称对偶,表现出整齐美;而词以长短句为主,呈现出参差美。 词有词牌,即曲调。有的词调又因字数或句式的不同有不同的“体”。比较常用的词牌约100个。词的结构分片或阕,不分片的为单调,分二片的为双调,分三片的称三叠。按音乐又有令、引、近、慢之国画:着名女词人李清照别。“令”一般比较短,早期的文人词多填小令。如《十六字令》、《如梦令》、《捣练子令》等。“引”和“近”一般比较长,如《江梅引》、《阳关引》、《祝英台近》、《诉衷情近》。而“慢”又较“引”和“近”更长,盛行于北宋中叶以后,有柳永“始衍慢词”的说法。词牌如《木兰花慢》、《雨霖铃慢》等。依其字数的多少,又有“小令”、“中调”、“长调”之分。据清代毛先舒《填词名解》之说,58字以内为小令, 59—90字为中调,90字以外为长调。最长的词调《莺啼序》,240字。一定的词牌反映着一定的声情。词牌名称的由来,多数已不可考。只有《菩萨蛮》、《忆秦娥》等少数有本事词。词的韵脚,是音乐上停顿的地方。一般不换韵。有的句句押,有的隔句押,还有的几句押。象五、七言诗一样,词讲究平仄。而仄声又要分上、去、入。可以叠字。 由于词在晚唐、五代、宋初多是酒席宴前娱宾遣兴之作,故有“词为小道、艳科”、“诗庄词媚”之说。随着词的发展,经柳永、苏轼,逐渐扩大了词的题材,至辛弃疾达到高峰,成为和诗歌同等地位的文学体裁。词是一种音乐文学,它的产生、发展,以及创作、流传都与音乐有直接关系。词所配合的音乐是所谓燕乐,又叫宴乐,其主要成分是北周和隋以来由西域胡乐与民间里巷之曲相融而成的一种新型音乐,主要用於娱乐和宴会的演奏,隋代已开始流行。而配合燕乐的词的起源,也就可以上溯到隋代。宋人王灼《碧鸡漫志》卷一说:“盖隋以来,今之所谓曲子者渐兴,至唐稍盛。”词最初主要流行于民间,《敦煌曲子词集》收录的一百六十多首作品,大多是从盛唐到唐末五代的民间歌曲。 大约到中唐时期,诗人张志和、韦应物、白居易、刘禹锡等人开始写词,把这一文体引入了文坛。到晚唐五代时期,文人词有了很大的发展,晚唐词人温庭筠以及以他为代表的“花间派”词人以李煜、冯延巳为代表的南唐词人的创作,

唐诗的发展历程

唐诗的发展历程 Ting Bao was revised on January 6, 20021

[文档标题]

唐诗的发展历程 摘要:中国诗歌的历史源远流长,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洪荒时代,即便从《诗经》开始算起,也有3000年左右的历史了。中国的诗词博大精深,历朝历代都有杰出的诗人和作品问世,其中以唐代的诗歌最为出名,唐诗是中国古典文化中极为亮眼的一颗明星,是中国古代诗歌中最为繁荣的篇章。 关键词:初唐诗歌;盛唐诗歌;中晚唐诗歌 唐诗是中国诗歌的标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顶峰,是诗歌史上的“黄金时代”。现在的学生都要学习唐诗,甚至牙牙学语的小孩都会念《咏鹅》。唐诗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在现代社会已经十分普及,那么,唐诗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呢它主要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呢本文按照时间顺序进行了系统的介绍。 初唐诗歌 唐诗繁荣的准备时期,重要诗人有被称为“初唐四杰”的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此外还有陈子昂、张若虚、宋之问等。大唐建国之初,诗歌仍沿着南朝诗歌的惯性发展,柔靡纤弱,毫无生气。“四杰”的出现使这种风气发生了转变。他们才气横溢,不满现状,通过自己的诗作抒发愤激不平之气和壮烈的抱负,拓宽了诗歌的题材。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和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都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 盛唐诗歌 唐玄宗执政期间,唐王朝出现了历史上着名的“开元盛世”,政治、经济、文化都发展到了鼎盛。这一时期相继出现了两大诗歌流派和我国诗歌史上的“双子星座”,其中两大诗歌流派指“山水田园诗派”和“边塞诗派”;“双子星座”指李白和杜甫,二人合称“李杜”。

从唐诗宋词看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

从唐诗宋词看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经过五千年的文明发展, 历代流传下来的。能够学习和研究中国传统文化,是每个中国人的荣耀,中华文化综罗百代,博大精深,国学经典中蕴藏着中国五千年历史中的智慧和精髓。国学经典不仅是中国悠长传统文化的象征,也是每个中国人在社会上的立身处世之本,更是我们不成或缺的精神食粮。唐诗宋词作为国学经典之一,对了解、学习、研究传统文化有着重要的价值。 一、唐诗和宋词的关系 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唐诗、宋词具有极其辉煌的一页,没有这一页,整部中国文学史将为之黯然失色。诗是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的一种文学体裁,并贯穿于整个文学发展过程,到了唐代,诗才真正焕发出璀璨夺目的光彩,诗歌当之无愧地代表了整个唐代文学发展的主流,上至王侯将相、后宫嫔妃,下至名媛僧道、村夫樵子,写诗吟诗成了一种必需的生活方式,也诞生了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韩愈等独具风格、成就卓越的诗坛大家,留下了许多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名篇佳句,使唐诗能够在漫长的诗歌发展史中独领风骚。词的发展也只有到了宋代才别具一格,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形式令世人刮目相看,出现了苏轼、辛弃疾等词坛大家,也为后代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名章佳作。 《盛唐中唐诗对宋词影响研究》一文主要是研究唐诗对宋词的影响和宋词对唐诗的继承,通过对不同时期的最具影响诗词人的诗词分析研究,总结出唐诗宋词的影响与继承。宋词能取得如此显赫的成就,如果不是建立在唐诗如此卓越的成就和如此纯熟的技巧之上,是绝对不可想象的。唐诗对宋词发展的影响相当深远,我们只要对宋词的艺术加以分析,就会发现,宋词在意象、写景抒情手法的运用方面,在词的境界营造方面,甚至在语言的锤炼、典故等手法的运用方面,与唐诗都有着明显的继承关系。当然,说宋词继承了唐诗的遗产,也并不是说宋词就没有自己的创造。宋词继承唐诗创作艺术的同时也生产了一种新的东西,这新的东西之“新”,当然就是唐诗中所没有的。这就就是宋词具有长短交错、变化多端的句式,这种句式,打破了唐诗齐言的传统,为更自由、委婉、更有韵味的抒情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完整版)宋词的发展

宋代词学发展简述 词,诗歌的一种。因是合乐的歌词,故又称曲子词、乐府、乐章、长短句、诗余、琴趣等。始于唐,定型于五代,盛于宋。58字以内为小令,59-90字为中令,91字以上为长调。宋代,是词的“黄金时代”。这一时期,耸立着争雄对峙、相映生辉的两座奇峰;这就是以柳永、李清照为旗帜的婉约派和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的豪放派。婉约词是按照美的法则来生活的,具有可歌性,以言情为主,同时“以美取胜”豪放派喜用诗文手法,不恪守音律,创作视野广阔,气象恢弘雄放 词源于民间,在宋代,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兴起,物质生活的丰富,人们对文化生活的追求也更加强烈宋词的兴盛跟当时的社会联系紧密。宋词发展的基础宋代立国推行厚待官吏的政策,加上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民间财富被搜刮集中到都城及其他几个大城市,为统治者寄情声色、歌舞作乐提供了物质条件。 宋词的发展共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晏殊、温庭筠、欧阳修,李煜等承袭“花间”余绪,为由唐入宋的过渡; 五代时,由于君主的提倡,南唐词坛特盛,晏殊、欧阳修等出自江南旧地的江西词人,沿袭南唐余绪,以风流自命,致力于创作短章小令、轻丽之词。风格婉约艳丽。

李煜的词艺术概括力强,自然纯真以白描为主。。同时他扩大了词的表现领域。在李煜之前,词以艳情为主,内容浅薄,即使寄寓一点怀抱,也大都用比兴手法,隐而不露。而李煜词中多数作品则直抒胸臆,倾吐身世家国之感,情真语挚。 晏、欧诸人,虽然词作并不少,但都不是专力为词的词人,"或一时兴到之作,未为专诣"(冯煦《宋六十家词选例言》),走的是五代花间、南唐词人的老路,继承性大于创造性,连词调、词体的选择和运用都跟五代词人一样,是以小令为主。不过,晏殊和欧阳修等人,在宋词的发展史上,仍然有其创造性的贡献。他们以众多的艺术圆熟、意境浑成的典范之作,强化了温庭筠等花间词人开创、定型的抒情范式,进一步确立了以小令为主的文本体式、以柔情为主的题材取向和以柔软婉丽为美的审美规范。十一世纪上半叶的词坛,是宋词的"因革期"。既有因循传承,又有革新创造 温庭筠的风格以绮怨的风格为主,隐曲密丽,特别注重对于物象的细腻描摹,善于从精心碉楼中暗示渲染出凄迷幽怨的情感氛围。不愧为“花间鼻祖”。 第二个阶段,柳永、苏轼在形式与内容上所进行的新的开拓以及秦观、李清照等人的艺术创造,促进宋词出现多种风格竞相发展的繁荣局面;以婉约豪放并举。

唐诗宋词元曲的特点

唐诗宋词元曲的特点 1. 唐诗的特点:唐诗从形式上讲究调声、隶事和内容上沿袭宫体,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旋律,或慷慨激昂,或缠绵婉转,或英雄气概,或儿女情长。 宋词的特点:它是一种既能合乐而唱又能讲求格律的新体诗.它包括有燕乐,民歌,近体诗格律三要素,具有高度音乐性,韵律美和浓郁的生活气息的文字新形式.词与诗有着密切的联系,词分豪放,婉约两大流派. 元曲的特点: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词曲,政治色彩,文化色彩,艺术色彩都较多较浓.特定时期,政治色彩尤其突出.词曲均不限形式,基本点没有严格的格律要求. 简略地说,唐诗堪称诗中之冠,是最精粹的语言艺术。唐诗作品内荣丰富、题材多样、技巧娴熟、名家辈出,是中国古典诗歌史上最璀璨的明珠。词源于唐,盛于宋,成为宋代的代表文学。宋词是词中精典,它与唐诗一样,是古代韵文字精华,词采斐然、韵律优美。与唐诗宋词并称的元曲,意境广阔,内容新颍、丰富,形式灵活、自由。 唐诗、宋词、元曲各领一代文学之风骚,形成了中国文学史上三座丰碑。在思想性、艺术性方面,唐诗、宋词、元曲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2. 诗:文学体栽的一种,通过有节奏和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情感 中国古代称不合乐的为诗,合乐的称为歌,现代统称为诗歌 词: 文体名,诗歌的一种一种韵文形式,由五言诗、七言诗或民间歌谣发展而成, 起于唐代,盛于宋代。原是配乐歌唱的一种诗体,句的长短随歌调而改变, 因此又叫长短句。有小令和慢词两种,一般分上下两阕 诗、词、曲是古代诗歌的三大类。 诗。古代的诗可分古体诗和近体诗两大类。古体诗是指没有严格的格律要求的诗,近体诗是讲究格律、有固定格式的诗。 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指唐代产生近体诗以前的诗,句式大体整齐,也要押韵,但在字数、句数、押韵、平仄、对仗等方面没有严格的规定,可以算一种自由体。诗的每一句有几个字,就称为几言。按言分有四言诗、五言诗(简称"五古")、七言诗(简称"七古")、杂言诗(诗中各句字有多有少)等。如《硕鼠》为四言诗,《石壕吏》、《饮酒》为五古,《琵琶行》为七古,《梦游天姥吟留别》为杂言诗。 广义地说,楚辞和乐府诗也都可算作古体诗。 楚辞:原指楚地歌辞,经屈原创造,成为一种有浓厚色彩的新诗体。篇幅、字句较长,句式参差错落,多用方言,大量用语气词"兮"。如《涉江》。 乐府诗:"乐府"原指掌管制定乐谱、训练乐工和采集歌词的音乐机关(汉武帝时开始建立),后来也指采集来配乐的歌词及后人袭用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体裁所写的作品。乐府诗一般是杂言,也有五言、三言、四言、七言等。最早的乐府主要是民歌,如《木兰诗》、《孔雀东南飞》。汉代以后的文人,如曹操父子、李白、杜甫摹仿乐府写的诗也不乏佳作,白居易的"新乐府"(《卖炭翁》是其中一首)更反映了乐府诗的发展,写时事、创新题。他们的作品都继承了汉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语言通俗明快,富有音乐性。歌、行、曲、引、吟、叹、怨、操等都是汉魏南北朝乐府诗题,并沿用后代。 近体诗:近体诗是指唐代形成的格律诗。当时为了与过去的非格律诗加以区别,称格律诗为近体诗或今体诗。 近体诗又分为律诗、绝句、排律三种。 律诗分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每首八句,每两句叫一联。头两句叫首联,三、四句叫颔联,五、六句叫颈联,七、八句叫尾联。中间两联必须对仗。偶数句句尾要押韵(通常押平声韵,首句可

宋词的发展历程

xx的发展历程 宋词的发展从开始到顶峰阶段,大致分为共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晏殊、张先、晏几道、欧阳修等承袭“花间”余绪,为由唐入宋的过渡;第二个阶段,柳永、苏轼在形式与内容上所进行的新的开拓以及秦观、赵令畤、贺铸等人的艺术创造,促进宋词出现多种风格竞相发展的繁荣局面;第三个阶段,周邦彦在艺术创作上的集大成,体现了宋词的深化与成熟。这三个阶段在时间上非截然分开,而是互相交错在一起的;就其发展演变的实际情况看,继承与创新也不是相互脱节的。 唐代从西域传入的各民族的音乐与中原旧乐渐次融合,并以胡乐为主产生了燕乐。原来整齐的五、七言诗已不适应,于是产生了字句不等、形式更为活泼的词。词最早起源于民间,后来,文人依照乐谱声律节拍而写新词,叫做“填词”或“依声”。从此,词与音乐分离,形成一种句子长短不齐的格律诗。五、七言诗句匀称对偶,表现出整齐美;而词以长短句为主,呈现出参差美。 词有词牌,即曲调。有的词调又因字数或句式的不同有不同的“体”。比较常用的词牌约100个。词的结构分片或阕,不分片的为单调,分二片的为双调,分三片的称三叠。按音乐又有令、引、近、慢之国画: 着名女词人李清照别。“令”一般比较短,早期的文人词多填小令。如《十六字令》、《如梦令》、《捣练子令》等。“引”和“近”一般比较长,如《江梅引》、《阳关引》、《祝英台近》、《诉衷情近》。而“慢”又较“引”和“近”更长,盛行于北宋中叶以后,有柳永“始衍慢词”的说法。词牌如《木兰花慢》、《雨霖铃慢》等。依其字数的多少,又有“小令”、“中调”、“长调”之分。据清代毛先舒《填词名解》之说,58字以内为小令,59—90字为中调,90字以外为长调。最长的词调《莺啼序》,240字。一定的词牌反映着一定的声情。词牌名称的由来,多数已不可考。只有《菩萨蛮》、《忆秦娥》等少数有本事词。词的韵脚,是音乐上停顿的地方。一般不换韵。有的句句押,有的隔句押,还有的几句押。象五、七言诗一样,词讲究平仄。而仄声又要分上、去、入。可以叠字。 由于词在晚唐、五代、宋初多是酒席宴前娱宾遣兴之作,故有“词为小道、艳科”、“诗庄词媚”之说。随着词的发展,经柳永、苏轼,逐渐扩大了词的题

唐诗的发展脉络

唐诗的发展脉络

先秦两汉 一、《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周代的诗歌305首,被称为(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 1、诗六义:风、雅、颂、(赋、比、兴);四书:《大学》《论语》《孟子》《中庸》;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2、代表作品:《卫风·氓》《秦风·蒹葭》《邶风·静女》。《卫风·氓》:叙述女子(从恋爱到被弃)的经过。“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二、屈原《离骚》我国最早的一首(抒情)长诗,被称为(浪漫主义文学)源头。 1、这是屈原前半生心理痛苦的郁结,一种深广的忧愤,一出雄壮的悲剧。全诗通过述怀,上下求索而不改其志的描写,生动地再现了屈原高尚的人格和强烈的爱国爱民的精神,再现了他前半生不懈地追求理想而历尽坎坷的心理历程。 2、取兴作比构成象征,以香草美人和恶禽臭物构成两大肯定和否定的意象系统。 三、东汉文人《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 四、汉乐府民歌:“感于哀乐,缘事而发”《陌上桑》《孔雀东南飞》 魏晋南北朝 一、时代背景:

这是一个大动乱的年代,东汉末年农民起义——三国鼎立——司马炎建立西晋,八王之乱,十六国分裂——东晋——宋齐梁陈。佛道盛行,门阀制度等 二、代表作家作品:三曹:曹操《短歌行》、《步出夏门行》(其一东临碣石)(其四神龟虽寿);曹植(陈思王)《白马篇》《七步诗》建安七子(建安七子指东汉末建安时期曹氏父子之外的七位著名诗人。他们是,孔融、陈琳、王粲、徐幹、阮瑀、应玚、刘桢。) 三、东晋陶渊明 1、作家生平:田园诗人之(鼻祖),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世人称之(五柳先生)。 2、生活的时代背景:生活在危机四伏的大混战、大分裂时代,北方鲜卑的拓拔氏统一北中国,南方东晋偏安江左,过着腐化的生活,引起了此起彼伏的农民起义。门阀制度发展到了顶峰。陶出身低微,不可能在仕途上有所作为,为生活所迫而出仕,因受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善其身”思想及道家崇尚自然的意识影响而选择了归隐,躬耕田园,找到了自己心灵的慰藉,保全自己清高的品格。 3、作家个性:(“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晋书陶潜传》) 4、作品风格:(平淡自然)

唐诗的发展历程

唐诗的发展历程 [文档副标题]

唐诗的发展历程 摘要:中国诗歌的历史源远流长,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洪荒时代,即便从《诗经》开始算起,也有3000年左右的历史了。中国的诗词博大精深,历朝历代都有杰出的诗人和作品问世,其中以唐代的诗歌最为出名,唐诗是中国古典文化中极为亮眼的一颗明星,是中国古代诗歌中最为繁荣的篇章。 关键词:初唐诗歌;盛唐诗歌;中晚唐诗歌 唐诗是中国诗歌的标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顶峰,是诗歌史上的“黄金时代”。现在的学生都要学习唐诗,甚至牙牙学语的小孩都会念《咏鹅》。唐诗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在现代社会已经十分普及,那么,唐诗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呢?它主要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呢?本文按照时间顺序进行了系统的介绍。 初唐诗歌 唐诗繁荣的准备时期,重要诗人有被称为“初唐四杰”的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此外还有陈子昂、张若虚、宋之问等。大唐建国之初,诗歌仍沿着南朝诗歌的惯性发展,柔靡纤弱,毫无生气。“四杰”的出现使这种风气发生了转变。他们才气横溢,不满现状,通过自己的诗作抒发愤激不平之气和壮烈的抱负,拓宽了诗歌的题材。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和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都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 盛唐诗歌 唐玄宗执政期间,唐王朝出现了历史上著名的“开元盛世”,政治、经济、文化都发展到了鼎盛。这一时期相继出现了两大诗歌流派和我国诗歌史上的“双子星座”,其中两大诗歌流派指“山水田园诗派”和“边塞诗派”;“双子星座”指李白和杜甫,二人合称“李杜”。 (1)山水田园诗派,是盛唐时期的两大诗派之一,这一诗派是陶渊明、谢灵

从“词人群”看宋词的发展脉络

从“词人群”看宋词的发展脉络 09新闻李冰 词是唐时兴起,宋代繁荣的一种新兴歌诗,最初称“曲子词”或“曲子”。词体虽句式参差,但“调有定格,字有定数,韵有定声”。唐代“燕乐”兴起,追求享乐的社会风气导致了以娱宾遣兴为目的的曲子词流行,吸引文人参与创作。后经温庭筠、李煜、冯延巳等发展,到宋代迎来词创作的高峰。宋代立国之初的半个世纪,词基本上是处于停滞状态。直到11世纪上半叶柳永等词人先后登上词坛之后,宋词才开始步入迅速发展的轨道。 研究宋词的发展历程,然因视角不同,观点也有所不同。而从词人群的更迭来看,宋词的发展历程有一条清晰的发展脉络。两宋三百馀年的词坛,先后主要出现过六代词人群体,宋词的发展历程也相应地经历了六个阶段。 一、第一代词人群(1017—1067)的因革 第一代词人群,以柳永(987?—1053?)[4]、范仲淹(989—1052)、张先(990-1078)、晏殊(991—1055)、欧阳修(1007—1072)等为代表。另有宋祁(998—1061)、杜安世等人。他们主要生活在真宗、仁宗两朝的"承平"时代,个体的社会地位都比较显达,除柳永、张先以外,差不多都是台阁重臣,其中晏殊、范仲淹和欧阳修官至宰辅,位极人臣,人生命运相对来说比较顺利适意。其词所反映的主要是"承平"时代的享乐意识和乐极生悲后对人生的反思。 这一代词人,从创作倾向上可分为两个创作阵营:柳永、张先为一阵营,晏殊、欧阳修、范仲淹、宋祁等为一个阵营。 晏、欧诸人,虽然词作并不少,但都不是专力为词的词人,"或一时兴到之作,未为专诣",走的是五代花间、南唐词人的老路,继承性大于创造性,连词调、词体的选择和运用都跟五代词人一样,是以小令为主。 十一世纪上半叶的词坛,是宋词的"因革期"。既有因循传承,又有革新创造。如果说,晏、欧们主要是因循五代花间、南唐词风,因循多于革新,那么,柳永则主要是对五代词风的革命,其革新、创造多于因循。 概括地说,柳永具有"三创"之功: 一是创体。柳永大力创作慢词,扩大了词的体制,增加了词的内容涵量,也提高了词的表现能力,从而为宋词的发展提供了最基本的艺术形式与文本规范。 二是创意。柳永给词注入了新的情感特质和审美内涵,注意把词的抒情取向转移到自我独特的人生体验上来,表现自我的情感心态、喜怒哀乐,使词的抒情取向朝着创作主体的内心世界回归、贴近。 三是创法。柳永将赋法移植于词,铺叙展衍,或者对人物的情态心理进行直接的刻画;或者对情事发生、发展的场面性、过程性进行层层的描绘,以展现不同时空场景中人物不同的情感心态。因而他的抒情词往往带有一定的叙事性、情节性。从小令到慢词,体制扩大,结构有变。柳永的铺叙衍情法,正适应、满足了慢词体制、结构变化的需要,解决了词的传统抒情方法与新兴体制之间的矛盾,推动了慢词艺术的发展。 二、第二代词人群(1068—1125)的开创

唐宋词的产生、发展、变化过程

唐宋词的产生、发展、变化过程 词在唐朝最初主要流行于民间,敦煌发现的曲子词中,大量是民间无名氏的作品,这也是词的最初形态。大约到中唐时期,诗人白居易、刘禹锡等人开始写词,把这一文体引入了文坛。到晚唐五代时期,文人词有了很大的发展,晚唐词人温庭筠以及以他为代表的“花间派”词人,以李煜、冯延巳为代表的南唐词人的创作,进入宋代,词的创作逐步蔚为大观,产生了大批成就突出的词人,名篇佳作层出不穷,所以词到宋代迎来了创作的高峰。对于唐宋词的产生、发展和变化过程,下面将从四个方面来作简单阐述: 1、从时间为顺序来看 以时间为序,词经历了:唐词(民间词、文人词)——五代词(花间词、南唐词)——北宋词(前、中、后期词)——南渡词——南宋词(前、后期词)词最初在唐代主要流行于民间,至于具体在唐代什么时候,现在已无从知晓。后来敦煌发现的曲子词中,大量是民间无名氏的作品,其中最受人注意的是以词集形态出现的《云谣集》,这是现存最早的曲子词集。其中有《望江南·莫攀我》、《鹊踏枝·叵耐灵鹊多瞒语》等词。之后在民间词曲的影响下,出现了一些文人来做这类新体的小词,根据现有的材料可知,正式依曲填词的文人,最早可以追溯到白居易、刘禹锡。例如白居易的《忆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到了晚唐以后,这一时期出现了号称“花间鼻祖”的文人词的奠基者——温庭筠。晚唐以后,来到五代十国时期,这时“花间词派”和“南唐词派”先后崛起,“花间词派”亦称“西蜀词派”,后因赵崇祚汇编成《花间集》而得名,代表人物主要有温庭筠和韦庄。继“西蜀词派”之后,又出现了“南唐词派”,主要指李璟、李煜父子和冯延巳,在社会大动荡时代,其词作充满着“忧患”的心理面貌。 进入北宋后,词的发展可分为前中后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晏殊、晏几道、欧阳修等承袭“花间”词,为由唐入宋的过渡;第二个阶段,柳永、苏轼在形式与内容上所进行的新的开拓以及秦观、贺铸等人的艺术创造,促进宋词出现多种风格竞相发展的繁荣局面;第三个阶段,周邦彦在艺术创作上的集大成,体现了

诗歌的发展历程

诗歌的发展历程 艺术起源于劳动。诗歌同样也起源于劳动。 鲁迅先生说:先民在劳动中,为了协调动作,消除疲劳。“其中一个叫…抗育抗育?,那么,这就是创作”,“倘若用什么记号留存下来,这就是文学”。(《门外文谈》)从集体劳作的节奏中直接孕育降生的初民文学可以说是中国最原始的诗歌。早期的诗歌伴随着歌舞,“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尾,投足以歌八阙”。(《吕氏春秋。古乐》)这种传统一直贯穿于我国的诗歌发展史中。 进行诗歌创作不仅要有丰富的情感和想象,而且还要有人生意识、空间意识、社会意识和民族意识,对中国的文化历史与传统进行纵横思考,对当前的现实生活也要进行哲理的思索。为此,我们对中国诗歌发展史要有一个大致的认识,脑中要形成一个大概的轮廓。下面我们分几个阶段进行简要阐述: 一、先秦诗歌 (一)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诗经》共三百零五篇,故又称《诗三百》,包括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约五百多年的历史。全集分风、雅、颂,其中风包括十五“国风”,雅分“大雅”、“小雅”,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表现手法有赋、比、兴。“子曰:《诗》三百,一言蔽之,曰:思无邪。”如《关睢》,这是一首民间情歌,用起兴的艺术手法着笔,“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写青年男子思恋少女,感情真挚大胆。由于此诗思想、艺术性都很强,且为《诗经》之首篇,故历来均受重视。 (二)屈原《离骚》 《离骚》是屈原作品中最伟大的一首抒情诗,在我国诗史具有独特地位。《离骚》篇名之意,据汉代班固所释为:离,犹遭也;骚,忧也,明已遭忧作辞也。全诗共373句,2490字。两千多年前,有这样的鸿篇巨制,确为我国诗史上之骄傲啊。屈原的代表作除此外,还有《九歌》、《天问》等。 二、秦汉诗歌 我国的诗歌发展至汉魏之间,出现一个新的局面,主要是乐府诗、民间歌辞与文人五言诗。 (一)乐府:乐府原为秦时设置的音乐机关,后经汉武帝充实编改,其任务是制定乐谱,搜集歌辞等;魏晋六朝,乐府则是指带有音乐性的诗体,逐步转变为一种新的诗体的名称。 唐时的乐府是相对于近体诗与一般五七言古诗而言的另一种比较活泼质朴的诗体,“感于衰乐,缘事而发,”具有现实主义传统。宋元之后,凡属合乐之,如词、散曲均可称为“乐府”。(二)汉乐府诗:它主要包括四类作品:1、郊庙歌辞;2、相和歌辞;3、鼓吹曲辞;4、杂曲歌辞。 乐府民歌是在《诗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与《诗经》有共同之处。可以说《诗经》又向前发展了。三、魏晋南北诗歌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五言诗发展的全盛时期,而且开始形成不同时期和不同风格的诗体,主要有建安体、正始体、永嘉体、陶体、谢体、永明体等。在此不作详细论述,我们简略谈谈陶渊明。 陶渊明(365-427):东晋著名诗人,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寻阳柴桑人。其诗的内容尤为丰富,通过对农村田园生活之吟唱,表现躬耕田亩的种种体验与坚持崇高理想的斗争精神,出污泥而不染,并向封建社会的黑暗统治提出抗议。 他开创中国的田园诗,把田园看作是一片纯情的净土,歌颂田园牧歌式的生活,表现其自然天籁与美好。陶渊明具有敏锐的领悟力,生存在那与大自然距离很小的环境中,对田园生活的欣赏出见一辙,对它歌颂咏唱,以至于复归自然。如他的《归园田居》“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表现一种深远的竟境。 南北朝的诗歌形式,上承汉魏,下开唐宋,在民间歌辞的基础上,经过许多诗人的努力,逐步形成各种诗体,成为一个重要的诗体过渡时期。 四、唐代诗歌 唐代是我国诗史上的黄金时代,各体诗歌全面成熟。三百年间,诗才辈出,作品繁多,题材广泛,形式多样,风格各异;诗坛上万紫千红,百花争艳。(一)初唐时期——准备期 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家是“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此外,还有陈子昂。(二)盛唐时期——顶峰期 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唐诗发展至顶峰时期,题材广阔,流派众多,出现“边塞诗派”与“田园诗派”等。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和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即是这一时期最杰出的代表。他们的诗雄视千

浅析柳永对宋词发展的贡献

浅析柳永对宋词发展的贡献 摘要:柳永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无论是其当世还是其后世,柳永都算得上是一个“誉满天下,谤满天下”的不能被忽略的人物,这样的结果,当然多数情况下来自于文化话语结构的时代局限,柳永的俗词使他备受争议,却也形成了一个“凡有市井饮处,即能歌柳词”的独特现象,可以说,这几乎是前无古人,迄今为止也是后无来者的,而柳永作为这样一个虽备受争议却永远不能被忽略的历史人物,其对词坛的贡献和影响也是不可磨灭的,本文试从词风、词体、词境等方面分析柳永词对宋词的发展的影响和贡献。 关键词:柳永宋词影响贡献 引言: 柳永,出身于官宦之家,从小就受到文学艺术的熏陶,但他落拓不羁,常出入于秦楼楚馆.与妓女、乐工交往.因此屡试不第,还落了个“奉旨填词柳三变”的称号。对柳永词的评价,历来众说纷纭。但我认为,柳永虽在社会地位上是个平民,但在词史上,也真个应了他的那句词“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惟有用文体发展的眼光,考察柳词从内容到形式所体现的革新意义,才能恰当地评价它在词史上的地位和发展贡献. 一:从形式上看.柳永的贡献首先在于把不少小令扩展为慢词.并发展了慢词.使词调构成发生了重要转变 词,最初原是配合隋、唐以来燕乐而创作的歌辞,后来才脱离音乐关系成为一种长短句的诗体。词体的分类中一种是以词的字数而加以区分,即:小令、中调和长调。唐五代至北宋前期,词的字句不多,称为令词。北宋后期,出现了篇幅较长,字句较繁的词,称为慢词。整个唐五代时期,词的体式以小令为主,慢词总共不过十多首。到了宋初,词人擅长和习用的仍是小令,慢词占其词作总数的比例很小。柳永大力创作慢词,从根本上改变了唐五代以来词坛上小令一统天下的格局,使慢词与小令两种体式平分秋色,齐头并进。相比同时期的词人,柳词的内容、特点均呈现出独特的特色。这一点在:关于宋仁宗朝四位杰出的词人,即柳永、晏殊、欧阳修和张先的现存作品,比较他们各自所用词牌,即可看出各种各样的差异。如下列表格所示:(现存作品据唐圭璋编《全宋词》中华书局1965 位,其长篇之作特多,而其他三位词人长篇则甚少;二、相比较于欧词与晏词的作品词牌集中于有限的几个词调,柳词与张词则没有此种倾向,特别是柳词,其作品涉及的词牌最多。 从敦煌曲子词看,慢词早就在民间流行,但文人却很少染指。柳永长期生活

唐诗宋词概述

广东省自考《唐诗宋词概说》的常见复习提纲 简答论述: 一、举例说明杜甫《登高》的艺术特点 (1)被认为可当唐诗七律压卷之作,是杜甫在夔州秋日登高所见、所闻、所感的写照,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情景交融,景中涵志。 (2)全诗四联皆用对仗。如“风急”与“渚清”,“天高”与“沙白”,“猿啸哀”与“鸟飞回“,均运用对仗手法描写。 (3)运用了层层深入、反复咏叹的手法,直抒胸臆,如”通万里”、”百年”层层深入。(4)用词精确妥帖,语言诗化、性格化。如“带”、“独”等。 二、举例说明李白的诗歌与杜甫的诗歌差异 1、李白是浪漫主义大师,善用浪漫主义手法写诗,《梦游天姥吟留别》;杜甫是现实主义的巨匠,善用典型化手法写诗,《登高》。 2、李白对社会现实反映多从个人独特的感受出发,反映面较窄《将进酒》;杜甫对社会现实的反映则多从具体事件入手,反映面较宽,尤其对安史之乱的社会现实反映,做到既广又深,《蜀相》。 3、李白的诗歌风格豪放飘逸,《蜀道难》;杜甫的诗歌风格沉郁顿挫好,《石壕吏》。 4、李白擅长歌行和七绝;杜甫擅长律诗和乐府。 5、李白多写抒情诗,很少叙事诗,《望庐山瀑布》;杜甫的抒情诗和叙事诗均很多。 三、结合作品的实际说明李白诗歌思想的复杂性 李白的生活经历并不简单,而思想更为复杂。 1、一方面接受儒家的“兼善天下”的指导,要“济苍生,安社稷”,如《古风》 (其四十六)“一百四十年,国容何赫然”。 2、另一方面又接受道家,特别是庄子的那种遗世而独立的思想的影响,对世事表 示超脱,追求绝对自由,敢于蔑视权贵,蔑视封建秩序和传统偶像,如《古风》(其三十九)“梧桐巢燕雀,枳刺洒鸳鸯”。 3、此外,还受游侠思想的影响,轻财好施,讲究义气,好打抱不平,在功成即退 四、柳永词的铺叙特点 1、柳永成功地运用了铺叙方法,确定他的歌词在词史上的地位,代表作《望海潮》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史简述(待打印)

一、先秦诗歌 (一)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诗经》共三百零五篇,故又称《诗三百》,包括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约五百多年的历史。全集分风、雅、颂,其中风包括十五“国风”,雅分“大雅”、“小雅”,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表现手法有赋、比、兴。“子曰:《诗》三百,一言蔽之,曰:思无邪。”如《关睢》,这是一首民间情歌,用起兴的艺术手法着笔,“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写青年男子思恋少女,感情真挚大胆。由于此诗思想、艺术性都很强,且为《诗经》之首篇,故历来均受重视。 (二)屈原《离骚》 《离骚》是屈原作品中最伟大的一首抒情诗,在我国诗史具有独特地位。《离骚》篇名之意,据汉代班固所释为:离,犹遭也;骚,忧也,明已遭忧作辞也。全诗共373句,2490字。两千多年前,有这样的鸿篇巨制,确为我国诗史上之骄傲啊。 屈原的代表作除此外,还有《九歌》、《天问》等。 二、秦汉诗歌 我国的诗歌发展至汉魏之间,出现一个新的局面,主要是乐(yue)府诗、民间歌辞与文人五言诗。 (一)乐府:乐府原为秦时设置的音乐机关,后经汉武帝充实编改,其任务是制定乐谱,搜集歌辞等;魏晋六朝,乐府则是指带有音乐性的诗体,逐步转变为一种新的诗体的名称。唐时的乐府是相对于近体诗与一般五七言古诗而言的另一种比较活泼质朴的诗体,“感于衰乐,缘事而发,”具有现实主义传统。宋元之后,凡属合乐之,如词、散曲均可称为“乐府”。 (二)汉乐府诗:它主要包括四类作品:1、郊庙歌辞;2、相和歌辞;3、鼓吹曲辞; 4、杂曲歌辞。 乐府民歌是在《诗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与《诗经》有共同之处。可以说《诗经》又向前发展了。 三、魏晋南北诗歌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五言诗发展的全盛时期,而且开始形成不同时期和不同风格的诗体,主要有建安体、正始体、永嘉体、陶体、谢体、永明体等。在此不作详细论述,我们简略谈谈陶渊明。 陶渊明(365-427):东晋著名诗人,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寻阳柴桑人。其诗的内容尤为丰富,通过对农村田园生活之吟唱,表现躬耕田亩的种种体验与坚持崇高理想的斗争精神,出污泥而不染,并向封建社会的黑暗统治提出抗议。 他开创中国的田园诗,把田园看作是一片纯情的净土,歌颂田园牧歌式的生活,表现其自然天籁与美好。陶渊明具有敏锐的领悟力,生存在那与大自然距离很小的环境中,对田园生活的欣赏出见一辙,对它歌颂咏唱,以至于复归自然。如他的《归园田居》“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表现一种深远的竟境。 南北朝的诗歌形式,上承汉魏,下开唐宋,在民间歌辞的基础上,经过许多诗人的努力,逐步形成各种诗体,成为一个重要的诗体过渡时期。 四、唐代诗歌 唐代是我国诗史上的黄金时代,各体诗歌全面成熟。三百年间,诗才辈出,作品繁多,题材广泛,形式多样,风格各异;诗坛上万紫千红,百花争艳。 (一)初唐时期——准备期 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家是“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此外,还有陈子昂。

宋词的演变发展历程曲折 阅读附答案

宋词的演变发展历程曲折阅读附答案 宋词的演变发展历程曲折 其经历几个世纪。在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发展轨迹。 词最初在唐代就开始出现了,词的产生最初源于燕乐,其作为一种与燕乐相配合的唱词,在晚唐五代以后才被人们简称为曲子词。唐代诗人李白的《菩萨蛮》,以及白居易和刘禹锡的《忆江南》都属于最早的文人词作,它们标志着词体形成的萌芽状态。这些唐代诗人在词中继承并发扬了民间曲子词清新流畅、情真意挚的优良传统,不仅增加了词作的底蕴和表现力,而且其沉郁雄放的词风对后代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唐代的这些文人词作被你为百代词曲之祖。 词至宋初,在题材与语言风格上,天体已经形成定局。尤其是以柳永为代表的时期,词的内容、体制、风格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几乎达到了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的地步。柳永不仅发展了长调的体制,而且还丰富了词的创作方法,同时,他还善于吸取民间歌词的养分,采摘民间曲调入词,大量创作慢词,有效地扩大了词的境界,对宋词后来的发展起了巨大作用。 北宋中期,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人口日益集中,加上北宋词人懂得音律的更多,不仅自己能调曲,而且尤善作词,因此词调大盛。这一时期,宋词作为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开始得到快速的发展。 北宋中期以后,苏轼首先举起改革旗帜,开创了豪放一派,不仅打破了词的狭隘的传统观念,扩展了词的内容,而且还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并提高了词的意境。在这之前,宋词依然流连于写作男情女爱与离愁别恨,而苏轼词的出现开始在词中强烈表现个人的建功立业愿望和明确的爱国主题,其词风开始呈现出浪漫主义的精神与气概,并且苏轼敢于以诗入词,不仅突破了词在音律方面过于严格的束缚,而且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这极大地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并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 词发展到南渡时期,其主要代表词人有李清照、朱敦儒、张元干、陈与义等。由于时代的巨变,这些词人都亲身经历了由北而南的社会变革,他们的生活遭遇、思想情感发生了巨大变化,因此这些都影响到了他们的词作、词风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因此其词作内容更贴近现实生活,情感更显得沉郁忧愤。尤其是李清照的词,更是确立了宋词词体独立的文学地位。她自成一家,独创易安体,词风朴素清新,手法细腻完美,并且雅俗兼用,达到了形式和内容上的和谐统一。因此,她被誉为婉约之宗,她的创作不仅为南渡作家如何以旧形式表现新内容,树立了榜样,更为宋词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词至南宋前期,开始出现空前的繁荣局面。这一时期,词坛更是大家辈出,名作纷呈。这一时期的主要代表词人是辛弃疾、陆游、姜夔等人。他们继承并发展了苏轼开创的豪放派,使得词的内容越发博大精深,风格更为浑厚雄健,因此把宋词的创作推向了高峰。其中最杰出的代表词人当属辛弃疾,他不仅继承了苏轼的革新精神,进一步扩大了词的内涵,把词推向了更高的阶段,并且他创新式地以散文化的笔调写词,并且几乎达到了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的境界,尤其是他创作的词风雄壮慷慨,意境阔大,表现出了词人坚定不移的爱国思想。 词发展到南宋后期,由于时代的原因、文人地位的变化等,因此开始走向衰落。继而被元曲、元杂剧等取而代之。 比如南宋灭亡以后,元政府的文化政策决定了汉族的知识分子在当时倍受歧视,他们变得门第卑微职位不振,这些促使当时写词的文人开始从事戏曲活动。加上进入元代以后,只有宋的一批遗民还在写词,比如张炎、王沂孙、周密等,但他们的影响毕竟有限,因此,宋词开始日渐衰微,并被元代活泼口语化的、受民众欢迎的新的文学样式曲代替了。

宋词发展概况

宋词流动发展脉络 宋词,作为中国古代文学长廊里一抹亮丽的风景,以其或婉约或豪放的丰神,成为宋代最有境界和韵致、最具美学品味和艺术感染力的“一代之文学”。因此,宋词方可与唐诗比肩对峙,代表着中国古代诗歌的最高成就,而且通过自身独特的音乐形式,在唐诗和元曲之间架设了一道承先启后的桥梁。直至今日,也给我们带来了很高的艺术享受。 然而在宋人看来,词不过是诗人休闲娱乐的“酒吧文化”,故有“诗余”这一称谓。随着商业的不断发展,城市规模迅速扩大,市民的文化需求也不断增长,宋词逐渐发展起来。 柳永与北宋前期词: 两宋词坛的勃兴是在北宋建国七八十年之后的宋仁宗赵祯时期,代表作家晏殊(991-1055)、欧阳修、张先(990-1078)、柳永等人。 闲雅而有情思的《珠玉词》:晏殊,字同叔,其平和的性格使得他的词风也较为平和。他大多描写男女爱恋,离愁别绪以及忧郁的性格等。晏殊词有五个鲜明的特点:1、提倡“富贵而不俗”的格调 2、艳情而不纤巧 3、情中有思(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 4、伤感中含旷达(时光只解催人老,不信离情,长恨离亭,滴泪春衫酒易醒。梧桐昨夜西风急,淡月朦胧,好梦频惊,何处高楼雁一声) 5、温润秀洁的词风 晏殊以其含蓄典雅的技法,对五代艳丽词风进行了校正,使词逐渐渗进文人士大夫的创作领域,同时他也是北宋倚声家初祖。 因循中变的欧词: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著有《六一词》、《醉翁琴趣外篇》。他的词与晏殊的比较接近,故有“晏欧”之称。他的创作形式以小令为主,内容风格多以婉约之笔写柔曼之情,题材以相思离别、伤春悲秋及男欢女怨居多,受南唐冯延巳一派的影响很深,不过他认为词的地位比较低。欧阳修词的特点为:深婉不迫、疏隽豪宕。 欧阳修在词史上的地位:1、在词当中表现自己的身世之感 2、他用的曲调比当时的文人都多

唐诗宋词简介

唐诗宋词简介 唐代(公元618-907年)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尽管离现在已有一千多年了,但许多诗篇还是为我们所广为流传。 唐代的诗人特别多。李白、杜甫、白居易固然是世界闻名的伟大诗人,除他们之外,还有其他无数诗人,象满天的星斗一样。这些诗人,今天知名的就还有二千三百多人。他们的作品,保存在《全唐诗》中的也还有四万八千九百多首。唐诗的题材非常广泛。有是从侧面反映当时社会的阶级状况和阶级矛盾,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有的歌颂正义战争,抒发爱国思想;有的描绘祖国河山的秀丽多娇;此外,还有抒写个人抱负和遭遇的,有表达儿女爱慕之情的,有诉说朋友交情、人生悲欢的等等。总之从自然现象、政治动态、劳动生活、社会风习,直到个人感受,都逃不过诗人敏锐的目光,成为他们写作是题材。在创作方法上,既有现实主义的流派,也有浪漫主义的流派,而许多伟大的作品,则又是这两种创作方法相结合的典范,形成了我国古典诗歌的优秀传统。 唐诗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唐代的古体诗,基本上有五言和七言两种。近体诗也有两种,一种叫做绝句,一种叫做律诗。绝句和律诗又各有五言和七言之不同。所以唐诗的基本形式基本上有这样六种:五言古体诗,七言古体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古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宽:一首之中,句数可多可少,篇章可长可短,韵脚可以转换。近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严:一首诗的句数有限定,即绝句四句,律诗八句,每句诗中用字的平仄声,有一定的规律,韵脚不能转换;律诗还要求中间四句成为对仗。古体诗的风格是前代流传下来的,所以又叫古风。近体诗有严整的格律,所以有人又称它为格律诗。 唐诗的形式和风格是丰富多采、推陈出新的。它不仅继承了汉魏民歌、乐府的传统,并且大大发展了歌行体的样式;不仅继承了前代的五、七言古诗,并且发展为叙事言情的长篇巨制;不仅扩展了五言、七言形式的运用,还创造了风格特别优美整齐的近体诗。近体诗是当时的新体诗,它的创造和成熟,是唐代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把我国古曲诗歌的音节和谐、文字精炼的艺术特色,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为古代抒情诗找到一个最典型的形式,至今还特别为人民所喜闻乐见。但是近体诗中的律诗,由于它有严格的格律的限制,容易使诗的内容受到束缚,不能自由创造和发挥,这是它的长处带来的一个很大的缺陷。 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一颗巨钻,在古代文学的阆苑里,她是一块芬芳绚丽的园圃。她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丰神,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妍,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都代表一代文学之胜。远从《诗经》、《楚辞》及汉魏六朝诗歌里汲取营养,又为后来的明清对剧小说输送了有机成分。直到今天,她仍在陶冶着人们的情操,给我们带来很高的艺术享受。

宋词的发展概况

宋词的发展概况 北宋前期 北宋前期词坛的上层文人,一般来说都是承袭南唐二主和冯延巳等人的词风,并无多少新的发展。这一时期的词作家有晏殊,欧阳修,张先,晏几道,柳永,苏轼等,而以柳永,苏轼成就较突出。 晏殊词内容主要抒发歌乐宴饮以及惋惜时光流失的衰迟落寞之感,其词作闲雅而有情思,词风典雅清丽,语言工巧,音调和谐,较有艺术特色。其《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等,都是为人传诵的名篇。 欧阳修词题材狭窄,多写女子体态风姿,男女恋情,离愁别绪,交游饮宴等,喜以俗语入词,清新自然,情意真挚缠绵,其《踏莎行》最能代表这种风格。 张先词内容多写士大夫的诗酒生活和男女之情,对都会生活也有反映。他喜作慢词,对词的形式发展有过一定的作用。 柳永词的出现,使北宋的词风为之一变,他在创作中继承并发展了民间词和文人词的优良传统,以其朴素自然的词风,给婉约派词带来了新的面貌,还发展了慢词的体制,对後来词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苏轼对词作进行了革新,以诗为词,使词诗化,散文化,议论化,扩大了词的题材,提高了词的意境。其词意境豪放雄壮,使北宋词在形式,内容和风格上开始发生较大的变化,为宋词开辟了一条健康而广阔的道路。 北宋後期 北宋後期词坛,在意境,声律方面有所开拓。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家,是婉约派词人秦观,格律词派的始创者周邦彦,其次是词风与秦观相近的贺铸。 秦观词内容多写柔情,男女恋情,离愁别绪,亦有感伤身世之作,如《踏莎行郴州旅社》,《满庭芳山抹微云》等,皆感情真挚,风格纤弱,语言工巧,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周邦彦精通音律,能自度曲,所作词格律法度极为精审,为後世词人的轨范,影响巨大。贺铸词内容与词藻并重,兼具婉约与豪放的风格,为北宋後期重要作家。其作品多写男女情爱,离情别绪,少数写人世沧桑与个人闲愁的作品较为出色,如《青玉案》。 南宋前期 北宋末年,北方女真贵族建立的金国,占领了宋朝统治的北方广大地区。宋高宗赵构在临安建立了偏安的小朝廷,是为南宋。为了维持偏安局面,他向金国称藩称臣。当时有正义感,有民族气节的人民和士大夫都表现了高度的爱国精神,这种伟大精神反映到文学作品中来,就汇成文学思潮中的爱国主义。 南宋前期的词作家不少,较著名的有李清照,张元干,岳飞,陆游,张孝祥,辛弃疾,陈亮,刘过等。李清照是南宋初年的杰出词人,其词婉约清新,在她颠沛流离的晚年作品中,有意兴阑珊的消极情绪和感伤调子,也有强烈的爱国思想。 辛弃疾是一个爱国志士,他既有文才,又有武略,其词慷慨豪放,唱出了处在民族危难中的一个英雄豪杰奋发激越的恻怀,表达了当时人民反抗女真入侵者的愿望。辛词抒情,写景,记事,说理,无往不宜,可说是当时最杰出的代表作家。 张元干词长於抒发悲愤之感,为南宋爱国词人开辟了广阔的创作道路。他的《贺新郎梦绕神州路》,《石州慢雨急云飞》等都是为人传诵的佳作。其词豪宕悲壮,直抒胸怀。 岳飞是南宋抗金名将,被奸相秦桧所陷害,死於狱中。其词《满江红怒发冲冠》是一首千古不朽的英雄诗篇,充满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岳飞词风格粗犷,音调激越,感情真挚,其他如《小重山昨夜寒蛩》,《满江红遥望中原》等,也流传後世。 陆游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亦长於词。其词内容多抒发强烈的爱国思想,杀敌报国的雄心,及对腐朽朝廷的不满,如《诉衷情》,《卜算子咏梅》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