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启发学生学会思考

浅谈启发学生学会思考

浅谈启发学生学会思考

发表时间:2009-11-07T13:18:34.750Z 来源:魅力中国作者:杨红[导读]

【摘要】启发式是一种教学原则,也是一种教学思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行实行启发式教学,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提高小语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关键词】启发;学会思考

思维是学生掌握知识的中心环节,是学生智能结构的核心。小学阶段是儿童思维发展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阶段。依据思维规律,进行思维训练,发展思维能力,已成为小学语文教师责无旁贷的重大责任,也是提高小语教学质量的前提保证。而要达到这个目标,必须实行启发式教学。

1.设疑启发,激起学生思维活动的波澜

亚里斯多德有一句名言:“思维从疑问和惊奇开始”。宋代学者朱认为,“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这些论述,都是很有见地的。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尽力打破学生头脑中的平静,激起学生思维活动的波澜,这样才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要打破学生头脑中的平静,首先要使学生生疑;要使学生生疑,教师先要激疑;激疑的好方法则是设疑。设疑是引起学生“有意注意”的一种重要的教学艺术,巧设疑难,可以促使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疑设何处为巧呢?笔者认为应“设在重难点,设在无疑处”。

2.直观启发,激起学生思维活动的主动性

直观启发,就是利用直观教具的生动形象性来提高感知效果,进而为理解抽象道理形成丰富的表象,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由被动接受到主动领悟的一种启发。

如景物描写对人物形象刻画所起的烘托作用,学生往往因为知识面窄不易理解笔者就采用画图的方法进行直观启发。先用红粉笔在黑板上画一朵荷花,问学生“这朵荷花美不美?”学生答:“不太美!”然后再用绿粉笔在花枝上添几片荷叶,又问学生“这样呢?”学生说“美多了。”于是笔者进一步追问“为什么?”学生说“添上绿叶,红花显得更鲜艳”。这时笔者就在创设美景进行启发的基础上,及时抓住直观画面与抽象道理之间的有机联系,诱导学生自己去领悟课文中美丽的景物描写对表现人物形象有什么好处,是什么作用。学生恍然大悟,原来景物描写对表现人物形象有正是一种烘托作用,它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了。学生通过这样启发后自己领悟的道理显然比教师直接注入的要印象深刻。

3.对比启发,推动了学生思维活动的深入

对比启发就是根据对比所具有的揭露矛盾,显示对立的独特功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的一种启发。语文教学中常用人物对比,景物对比,细节对比等方法来启发学生思维。现在我们在学习上,生活上遇到一些困难与挫折就心灰意冷,垂头丧气。学生领悟越王勾践之所以能转败为胜,是因为他具备了败不馁,忍辱负重,卧薪尝胆,立志图强的精神。激发学生向越王勾践学习,勇敢面对困难与挫折,自强不息,立志图强。

4.比较启发,促进了学生思维活动的活跃

比较,即是一种思维方法,也是一种启发手段。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想、字、词、句、篇进行横向比较,有利于启发思考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如教学《三袋麦子》一课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课文写土地爷爷给小猪、小牛和小猴各送了一份节日礼物--- 一口袋麦子,他们三个是怎么处理这三袋麦子的?结果怎样?一年后,土地爷爷拜访小猪、小牛和小猴时,他的反应及评价是怎样的?让学生分组讨论,充分评价,学生通过分析与比较,思路打开了,思维活跃了,认识很快统一到文章上来,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获得了正确的价值取向。

5.想象启发,开辟了学生思维活动的新天地

所谓想象启发,就是在那些“意在言外”或“言尽而意未尽”的地方,恰到好处地设计出想象型问题,从而使学生的思维进入一片思考的新天地。

如教学《爱之链》这篇课文最后一段,当学到主人公乔依因为劳累了一天而沉沉地睡着了,妻子“轻轻地亲吻着丈夫那粗糙的脸颊,喃喃地说:‘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亲爱的,乔依……’”时如果能设计这样一些想象型问题---根据这句话你能想象出当时的情景吗?乔依的妻子会说些什么?乔依醒来后对妻子说些什么?----来启发学生思考,他们就不难发掘这篇课文的主旨:真情互助,人人都需要别人的帮助,人人都应该给别人帮助。

启发式即是一个教学原则,更是一种教学思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行启发式教学,既不受课文课型的限制,也不受教时教程的影响。但有一点必须强调,古人云:“不愤不启,不菲不发”。这就是说,启发要把握好火候。实行启发式教学,关键在教师深入钻研教材。只有教师对教材的掌握实现有懂而熟、由熟而化的逐级升华,才能自如地进行启发式教学,并以自己的创造热情、创造精神和独创性劳动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作者单位:吉林省公主岭市范家屯镇铁南小学)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