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设计史(完整版)

中外设计史(完整版)
中外设计史(完整版)

中外设计史(全)

古代部分

第一章造物的起源与设计的萌生

设计是人类的行为

虽然动物中有很多貌似设计的行为,但他们大多出自遗传或者模仿,不是出自独立的、主动的创造性思维活动。

而依据预想的目的,从事自觉地实践活动,正是人类一切其他动物的最重要分界线。

人的创造活动的最本质的特征在于它的目的性、预见性、自觉性和规则性。

设计是融合物质文化、智能文化、制度文化和观念文化的综合体。

是融合了人类所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为一体的总和,是人类文化的载体。

作为各种文化形态综合体的设计,我们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各个时期的论述:

1、作为观念形态的社会哲学思潮,政治主张和审美需求的变化和发展,即受制度文化、观念文化影响下的设计观念和设计风格的主要特征。

2、作为经济基础的社会组织结构,经济形态、生产方式和科学技术的变化和发展,即在智能文化影响下的设计形成过程和实现过程的基本特征。

3、作为以上二者融合并互相渗透形成的人类基本生活方式的现象分析,即受物质文化影响的设计物于各个领域中的基本特征。

另外,对于设计历史的分期,我们把握“工业时代”为界定的核心,主要体现技术因素为设计带来的观念变化和风格形式,这基本上符合设计历史的发展规律,

因此,设计的历史将从设计的萌芽时期、手工业时期、早期工业时期、成熟工业时期和后工业时期五个阶段来加以分析和论述。

一、设计的萌芽时期的总体特征

这是人类的设计意识产生并缓慢发展的时期,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的早期。

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就必须通过劳动来取得基本的生存条件,在漫长的劳动过程中,人类的生理和心理状况得到逐步的改善和提高,石器工具的出现便意味着人类有目的,有意识的设计活动的开始。

利用----选择----组合----改造----创造---工具的产生和发展规律

快感和美感混沌一体的形态----工具制造过程中形式美感的产生

原始宗教的道具大于艺术表现的意义---原始绘画的本质

人类最初只是使用天然的石块或棍棒为工具,后来经过无数次的经验积累,渐渐学会了选择石块,这种选择必不可少地需要他们进行观察、判断、比较等自觉的思维活动,并逐步掌握了改进的简单加工技术,出现了早期的打制石器,虽然这些经过加工的石器,粗陋得似乎与自然物并无多大差异,但从此人类不再像一般动物那样本能地去满足它们所属物种的标准和需要,而是开始了按照自己头脑中已经存在的某种观念(需要),有目的地,自觉地改变自然物的形态,正如马克思所说:“把本身固有(或内在)的标准运用到对象上来制造。”这是创造的开始,是人类设计活动的开始,马克思的“自意识”论述恰恰证明了人类设计意识产生的必然条件。

随着历史的发展,对石器工具的加工制作技术也不断进步,由打制到磨制,石器光滑的外表,对称的造型以及锋利的实用价值,体现了人类早期的审美追求和对实用功能的理解,把实用性与审美结合起来,赋予设计物以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功能意义,是人类设计活动的基本特点。虽然审美追求较之实用的目的性追求从自觉的角度来说要晚些,而且有着本质的不同,但当这种意识经过漫长的历史阶段得以升华为自觉的追求时,人类的设计文明便进入了新的时期。

三、中国新石器时代的设计

中国是人类的发祥地之一。中国社会发展史上的原始社会,又称史前时代即考古学上的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

在旧石器时代,人们的主要劳动工具是打制的石器,从事采集和狩猎经济活动。在漫长的旧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在打制石器过程中,逐渐萌发出审美观念。

从距今约一万年前开始,人类社会进入新石器时代,当时的主要劳动工具是造型规整的磨制石器,在工艺领域的突出成就是发明了陶器,以“仰韶文化”为主要代表。同时,牙、骨、石雕等中国新石器时代的工艺美术,,均有一定的成就。艺术起源于劳动。在漫长的原始社会,人类在生产劳动中创造了劳动工具。工具是最早的人工制品,并贯穿于原始的始终。

旧石器时代早期-距今约四五十万年前,北京猿人已经能够打制简单的砍砸器、刮削器及三棱大尖状器等不同的器形。

旧石器时代中期-距今约二十万年前,山西丁村人。打制技术进步,类型和品种多样,说明用途和打制手法有所提高。

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18000年以前。山顶洞人。骨角器、骨针、细石器、细长石等复合工具。

以运用磨制石器和发明陶器为主要标志的新石器时代,是古代社会文化发展的新起点。我国陶器的起源很早,1962年,在江西万年县仙人洞出土了距今8000多年的陶器,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陶器资料。

摩尔根曾把陶器的发明和使用,作为人类由野蛮状态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陶器,是人类第一个改变了物质的化学成分而创造的物品。

彩陶是指在橙红色的器壁上用赤铁矿与氧化锰颜料绘制图案的红褐色或棕黄色的陶器。1921年首先发现于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而得名“仰韶文化”。分布于河南、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内蒙、湖北。

1、仰韶文化分期:半坡类型、庙底沟类型、马家窑类型、半山类型和马厂类型。

2、陶器造型:碗、钵、罐、盆、壶、豆、瓶、鼎、鬶

3、装饰:几何纹、植物纹、动物纹和人物纹,采用彩绘、捺印、划纹、堆饰等手法装饰。

4、陶器工艺:泥条盘筑、手捏、轮制

原始社会的各种设计,给我们以很多启示:

1、实用和装饰的统一。

2、技术对艺术的影响。

3、形式感的应用。

4、表号性的艺术手法。

手工业时代的设计(一)--古代埃及

一、时间界定:

从冶炼技术的出现到工业革命之前。

在西方大约从公元前3000年左右到17世纪。

在中国,则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1世纪的夏代初期,到19世纪中叶封闭的农业经济开始崩溃为止。

二、手工业时代的特点

1、手工业时期,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宗教和阶级的观念规范着设计的功能意义和审美原则。至今仍具有巨大影响力的几大宗教,如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等等,都是在这一时期产生的,它们以对人类精神生活的规范和作用,影响着设计观念的内容。

2、阶级的分化,出现了政治和社会伦理色彩,也融入了设计观念的形成过程,使设计物常常带有一定的社会功利目的,体现出森严的等级制度和权利观念。这与单纯追求实用效能与形式美法则相融统一的萌芽时期的设计观念有着很大的不同,手工业时期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在一定程度上更加丰富了功能的意义,即对设计物认知功能和象征功能的强调和追求,从审美原则角度,不同阶层由于审美趣味和审美需求的差异,也呈现出更加深刻的面貌。具体体现在设计风格方面,便是这一时期所形成的宫廷风格和民间风格。

3、另外,世界各地不同地域和民族由于其特殊的自然环境,自然条件和不同的社会形态、人文环境等因素而形成了各自风格独特的设计文化传统,使手工业时期的设计风格呈现出多样化特征。

4、虽然交通工具有所发展,但地区之间的语言隔阂和人际交往的阻隔在手工业时期仍是普遍现象,因此造成了各个地域范围内的居民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就地取材,创造出适合于本民族和本区域生活需要和功能需要的不同产品风格。

比如,早期埃及的设计风格就具有很强的封闭性和稳定性,这与它炎热的气候,尼罗河的水利条件,独特的多神化宗教,中央集权的法老制度等等不无关系。古代印度文明在海上交通尚未繁荣之前,也保持着相当强烈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点。而中华民族的手工艺设计风格在这一时期的完整性和延续性是最为突出的,绵延二千余年的儒家文化和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统治使涉及到各个领域的设计都取得了成熟而完整的发展,构成了较为统一的民族风格特征,虽然历经不同历史阶段的改朝换代,也依然没有动摇一脉相承的风格沿袭。

5、当然,客观的地理环境和交通不便并没有完全阻隔各个区域之间的交流,体现在设计风格上,便是在可能达到的沟通范围内的不同风格的有机融合,

中国唐代的金属器皿、陶瓷、染织设计中的“胡风”就说明了这一点。同时,中国完美而先进的设计文化,对周边的日本、朝鲜、东南亚各国甚至于远达地中海沿岸的国家都产生的重要的影响。这样,设计纯粹的民族化,地域化因素中由于融入了不同程度的异域特点,而拥有了丰富的内涵和突破更新的生命力。

第一节古代埃及的设计艺术

古代埃及是“东方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是手工业时代最发达的文明地区。其发展的最大特点是封闭的自成体系的完整性与系统化特征。

从设计文化的角度,古代埃及的建筑、壁画、金属工艺和饰品等共同凸显着其独具风貌的文化形态。古代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说“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

它东接阿拉伯沙漠,南傍荒瘠的高山,西靠撒哈拉,北临地中海,是块完整而封闭的绿洲。公元前3200年上下,埃及的统治权分属于两位君王。他们曾进行一次次权力竞争,结果是下埃及屈尊为臣,埃及统一为早期王朝,埃及文明由此逐步形成。从第三王朝开始进入古王国,尔后是中王国,接着外族篡政,18王朝力逐群虏而建新王国,公元前332年亚历山大终于征服埃及。历史学家们把埃及历史分为几个阶段:

早期王朝时期(约公元前3100—2686年),

古王国时期(约公元前2686—2181年)

第一中间期(约公元前2181—2040年),

中王国时期(约公元前2040—1786年)

第二中间期(约公元前1786—1567年),

新王国时期(约公元前1567—1085年),

后期王朝时期(约公元前1085—332年),

公元前525年以后,埃及基本上处于波斯的统治下。

埃及进入奴隶制社会后,国王(即法老王)就是奴隶主阶级至高无上的首领,同时也是太阳神和尼罗河神的化身。他们活着的时候是人间的王,死了以后仍是阴间的统治者。埃及人的宗教观念是相信人死后灵魂只是离开躯体飘泊于宇宙间,如果回归肉体人可以复活。因此埃及人就把尸体做成“木乃伊”妥为保存,并十分重视棺材制作和陵墓建造,以祈求复活。埃及人十分重视保护法老王和大奴隶主的尸体,不惜代价地建造陵墓。这就是举世闻名的埃及金字塔的由来。由于担心尸体腐烂就不能复活,他们就想到用石头雕刻国王、王妃的像保存下来。国王在阴间称王称霸,也要享受在人间时的一切欢乐,于是又想到把人间的事都画在墓壁上以供享受。

古代埃及的建筑艺术设计

古代埃及建筑的发展可分为四个时期:

1、古王国时期(第一—十王朝,约公元前3200-前2130年)以北部尼罗河三角洲为主,首都孟斐斯。以陵墓(玛斯塔巴、金字塔为主要形式)

2、中王国时期(第十一-十七王朝,公元前2130年-前1580年)主要建筑活动集中在首都底比斯周围。以庙宇为主要形式。

3、新王国时期(第十八-三十王朝,公元前1582年-前332年)主要建筑活动集中在首都底比斯周围。以庙宇、石窟庙、石窟墓和住宅为主要形式。

4、晚期(比勒密王朝时期,公元前332年-前30年)设计施工精致,规模不大,受希腊罗马影响。

在古埃及,浮雕和壁画有着共同的程式:

①正面律,表现人物头部为正侧面,眼为正面,肩为正面,腰部以下为正侧;

②横带状排列结构,用水平线划分画面;

③根据人物尊卑安排比例大小和构图位置;

④填塞法,画面充实,不留空白;

⑤固定的色彩程式;男子皮肤多为褐色,女子为浅褐色或淡黄色,头发为蓝黑色,眼圈黑色。

主要用来装饰宫殿、庙宇和陵墓,其中保存最多的是墓室壁画。底比斯尼巴姆墓室中的《渔猎图》、《舞乐图》以同样的手法表现了贵族的享乐生活,充满了喜悦的气氛和轻曼舞的情调。

手工业时代的设计(二)--古代西亚

两河流域是指纵贯今伊拉克境内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之间的地区,这里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苏美尔人在公元前3400年左右首先建立城邦国家,建筑物多以日晒砖和炼砖瓦建造成。公元前2370-前2230年,阿卡德人建立闪米特王国,以石材建造的神庙和雕像规模十分宏大,青铜、黄铜工艺品业已出现。

公元前18世纪,巴比伦王汉莫拉比实现两河流域统一,并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成文法典,创造了高度的科学和技术文明,多彩的釉、琉璃与玻璃首先为巴比伦所使用。

公元前7世纪,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再一次统一两河流域,重建雄伟的巴比伦城,包括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空中花园。直到公元前539年,波斯人在大流士的率领下入侵并征服这一地区。

一、古代两河流域的生活方式

苏美尔是一个以农业为基础的国家。生活富足。用砖砌成的神庙高达40余米,有笔直的台阶直通顶端。制陶技术十分精良。公元前2900年左右的彩绘陶已经采用轮制法,苏美尔人还发明了在泥板上刻划楔形符号以记载重大事件的方法,这些楔形文字的泥板书,给人类历史保存了许多重要的史料。

二、陶器

早在新石器时代的哈拉夫文化期(约公元前50世纪)就已经发现有彩绘陶的出现。大多为几何形图案,器型规整,可能是祭祀或陪葬用的礼器。

公元前2000年,两河中上游的民族已经使用石英砂炼成的玻璃和釉。

还常常采用印纹装饰,在陶坯未干的时候,用一种圆筒形的印模,在上面滚压出浮雕纹样。

陶瓷用于建筑,也是两河流域文明对世界的贡献。最典型的就是新巴比伦的高大的琉璃砖砌成的城门。

釉面采用的色彩主要为蓝、绿、土红和黄,很接近中国的“唐三彩”。

由此产生了釉面砖镶嵌的壁面装饰,俗称马赛克。

其后,在波斯波利斯的大琉士王宫殿中,也有大量用釉面砖组成美丽图案的墙面。

两河流域的建筑设计

两河流域的建筑以方块体积的构成为主,墙壁非常厚重,门窗很小,为了便于控制室内的小气候,以抗拒沙漠环境中十分恶劣的气候变化。

由于缺石少木,以夯土墙开始到日晒砖和烧砖,并用沥青作为粘结材料,发展了券、拱和穹隆结构,随后又创造了可用来保护与装饰墙面的面砖和彩色琉璃砖。对后来的拜占庭建筑与伊斯兰建筑影响很大。

在整个两河流域设计文化中,数量最多、质量最高、而且起源最早的,便是金、银、黄铜、青铜的加工工艺。

其原料来自中亚地区,加工精细,文饰严整,使东欧与中亚一带形成金属文明的特殊繁荣地区。

第三节古代伊斯兰的设计艺术

古代伊斯兰的艺术设计兴起于7世纪后期,他以伊斯兰教为基础,随着各个伊斯兰国家历史、文化的发展而发展。

设计风格、设计观念表现出显著的宗教色彩和地域特征。

622年穆罕默德从麦加出走,成为伊斯兰机缘的开端。

630年,政教合一的阿拉伯帝国成立,并先后征服了叙利亚、巴勒斯坦、埃及、波斯等国家和地区,建立起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庞大帝国。

747年,阿拔斯王朝建立,标志着阿拉伯帝国的鼎盛。

820年,波斯宣布独立,阿拉伯帝国开始瓦解。

伊斯兰艺术设计的特色是:

一、具有鲜明的宗教色彩,深受伊斯兰教规、教义的限制与影响。

如:伊斯兰教严格禁止偶像崇拜,因此巨响、斜视以及纯观赏性的艺术形式均属限制之列。几何纹样、装饰风格、文字纹样极为普遍。

二、既有独特的民族风采,又显示出兼收并蓄、广博宏大的态势。

纵向上吸收了古埃及、古波斯等优秀传统,横向上吸收了古希腊、古罗马、古印度和古代中国的精华。

三、受到“政教合一”社会结构的影响。

宗教文化与宫廷文化的融合与变通。

陶瓷与玻璃艺术设计

伊斯兰的陶瓷艺术受到古代埃及、古代西亚、古代希腊、古代中国等地陶瓷艺术的影响,又对东亚和欧洲的陶瓷艺术发展施加了一定的影响。

公元9世纪,阿拔斯王朝下令限制金银器制造,并伴随中国大批陶瓷器的输入,兴起了伊斯兰各地的仿制热潮。

伊斯兰的金属工艺

雕花和镶嵌细工为主要特征,铜器和铁器较多。

选料讲究、造型奇特、装饰范例,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实用功能,同时也显示出浓郁的世俗气息与民族个性。

早期风格较为凝重深沉,稳健有力,多为雕刻精美的青铜器具。

后受到古西亚、古埃及、古波斯等地影响,尤以金银镶嵌为著。

第四节古代美洲的设计艺术

15世纪末西欧殖民者侵入前,美洲的历史基本独立发展。在北美,约有100万印第安人。他们是阿留申人、特林基特人、阿塔巴斯人、阿尔冈金人、加利福尼亚人、易洛魁人、达科他人和科曼奇人等,主要分布在今加拿大和美国,都处在原始社会时期。

居住在中、南美的印第安人数目较多,有的比较先进,曾创造发达的农业文化,建立早期奴隶制国家。

墨西哥是美洲印第安人文化的摇篮,那里先后出现的奥尔梅克文化、玛雅文化和阿斯特克文化,在世界文化史上有卓越的贡献。奥尔梅克文化属前古典时期,发生在公元前第1千纪中叶,公元前5世纪衰落。1938—1946年在拉本塔、特雷斯萨波特斯和圣洛伦索的考古发掘说明,奥尔梅克人已经从事简单的农业,有象形文字、计数法和历法,能用巨石雕成祭坛、石碑和面露微笑的人头像。

从公元初到10世纪前后,墨西哥进入古典文化时期,出现巨型平顶金字塔和庙宇,有了城市和阶级分化,开始向阶级社会过渡。

这时有四个文化中心,即以特奥华坎城(意为“神仙降生地”)为中心的特奥华坎文化,

以阿尔万山为中心的萨波特克文化,

墨西哥湾的埃尔·达清文化,

玛雅文化。玛雅文化是墨西哥古典文化的高峰,它与奥尔梅克文化有明显的继承关系。

南美的安第斯高原是美洲印第安人文明的又一个发祥地。从公元前第1千纪开始,先后出现查文(秘鲁莫纳斯河畔一村庄)文化、莫奇卡文化(秘鲁北部沿海)、提华纳科文化和奇姆文化(秘鲁北部沿海)等。提华纳科文化遗址在今玻利维亚的的喀喀湖东南21公里处,以巨石建筑著称。有名的太阳门,系由一块高2.5米、宽4.5米、重百吨的巨石雕成,中央凿一门洞,上有太阳神像和人体浮雕,工艺精细,堪称美洲建筑史上一绝。据学者研究,这块巨石从数公里外运来,需要数百人有组织的劳动。印加文化就是在继承上述诸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手工业时代的设计(三)

古代希腊和古代罗马的设计艺术

第一节爱琴文明中的设计艺术

古希腊的文明史是从爱琴文明开始的。所谓爱琴文明就是指南希腊和爱琴海岛屿上的文明。在青铜时代,这些地区的原始社会逐渐解体,产生了奴隶制国家。

由于爱琴文明的发现,使希腊的历史可以远溯到更古的时代,成为世界五大文明发祥地之一。爱琴文明的中心是克里特岛和迈锡尼城,因此又称克里特·迈锡尼文明。从公元前2000年克里特岛上出现最早的奴隶制国家起,到公元前12世纪迈锡尼灭亡止,爱琴海地区的上古国家存在约800年。

一、建筑:荷马史诗中,记载有传说中的米诺斯王的故事。

米诺斯宫殿—克里特迷宫一样,总建筑面积16000平方米。

克里特古代建筑的特色:

平面布局与结构采取自由的、随意的、以功能需要为依据的独特的形式。

主要精力集中在生活的舒适和方便上。

“给人一种自然扩张而不是有计划设计的印象”。

迈锡尼文明建筑

继米诺斯王朝之后,公元前1400年兴起的迈锡尼文明也令人吃惊。

迈锡尼建筑的最大特点是它广泛使用的拱券和拱顶技术。

在迈锡尼和它附近的半岛地区,还存在着一种被称为“迈加隆”的长方形建筑。

二、陶器

克里特岛上有优良的陶土,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就有所谓“霓虹陶器”。

到了米诺斯时代,克里特出产的陶器成为地中海地区工艺水平最好、受到西亚、埃及和希腊各地宫廷推崇的产品。

在米诺斯宫殿遗址中,发现大量精美陶器。

主要风格有:维锡尼亚陶器(霓虹陶器)和卡玛雷斯陶器。

古代希腊的设计文化

历史表明,克里特的征服者、特洛伊城的毁灭者——迈锡尼人,是希腊最早的居民之一。后来沦为北方蛮族的奴隶,并逐渐分流为多立克人和爱奥尼亚人,他们都有共同的信仰和语言,所以称他们为希腊人。

“希腊”一词意为典雅、优美。三面临海,北面连接欧洲大陆。境内多天然良港,可以经过地中海通向世界各地,为航海和对外贸易提供了极为有利的自然环境,内陆多山,土地贫瘠,但是盛产大理石,为雕刻艺术提供了极方便的物质材料。

到了公元前12世纪,爱琴海文明受到北方蛮族入侵的严重破坏。但不屈的希腊人在这块曾经有过丰厚文明的废墟上重新建立了灿烂的希腊文明,成为欧洲文明的真正始祖。

进入奴隶社会的希腊半岛,建立了200多个奴隶制城邦国家,每一城邦以城市为中心连同城郊农村组成大小不等的国家,各自为政。其中最强大的是雅典和斯巴达。由于国穷民贫,为了生存和发展,各城邦国家之间不断发生战争,弱肉强食,为了保存自己,掠夺财富,城邦国家实行强国强兵政策,在城邦内部实行民主政治,自由民直接参与城邦治理,十分重视民族体格素质的锻炼,所以管理国家、锻炼身体是每个公民的神圣职责。希腊人在民主自由和激烈竞争的环境中不仅发现、孕育和创造了美,而且也创造了神,在希腊人的心目中最完美的人就是神,因此希腊人尊重人,把人提高到神的高度加以肯定,神和人是同形同性,希腊人把强健的身体看成是一切善与美的本原,而把希腊神话视为艺术的精神本源,正如马克斯所指出的:“希腊神话不仅是希腊艺术的宝库,而且是它的土壤”。所以希腊艺术主要成就表现在神与人合一的雕刻和神庙建筑。希腊艺术的主要特点是无所不包的和谐与规律性,还有庄严与静穆。它的主要标志是人体美,希腊人为人类贡献了高不可及的艺术典范之作。

古代希腊建筑可按其文化历史的发展分为四个时期:

1、公元前11-前8世纪为荷马文化时期

2、公元前8-前5世纪为古风文化时期

3、公元前5世纪中叶-前4世纪为古典文化时期

4、公元前4世纪后期为希腊化时期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古典文化时期的“古典建筑”,其建筑类型除神庙外,

还有大量公共活动场所,如,露天剧场、竞技场、广场和敞廊等。

希腊盛产色美质坚的云石,因此建筑材料也以石材为主。

陶器工艺

陶器是古代希腊人的生活必须品和外销商品,独具实用和审美意义。希腊陶器工艺先后流行三种艺术风格即:“东方风格”、“黑绘风格”和“红绘风格”。

东方风格指公元前7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流行的一种陶艺,由于对东方出口,因此考虑到东方人的审美和实用,主要以动植物装饰纹样为主,有时直接采用东方纹样;其次是增强了装饰趣味,将动植物加以图案化。

黑绘风格指在红色或黄褐色的泥胎上,用一种特殊黑漆描绘人物和装饰纹样的陶器。

红绘风格与黑绘风格相反,即陶器上所画的人物、动物和各种纹样皆用红色,而底子则用黑。故又称红彩风格。流行于公元前6世纪末到公元前4世纪末。这种风格优越处在于灵活自如地运用各种线条刻划人物的动态表情,充分发挥线条的表现力。

古代罗马的设计

罗马艺术是希腊艺术的直接继承和发展,它们共同奠定了西方文明的基础,成为西方文明的摇篮。

马其顿王朝建立了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希腊大帝国时,在意大利半岛台伯河流域又兴起了一个国家,它历经600年左右的发展终于成为强大的帝国,这就是罗马大帝国。它于公元前146年征服了希腊本土,公元前30年击败埃及的托勒密王朝,自此,原来为希腊所统治的广大地区,包括希腊本土,全部归入了罗马帝国的版图。罗马成为希腊之后的西方政治、文化的中心。

罗马和希腊都是奴隶制国家,又都是半岛国家,但罗马人主要依靠农业为生,在同自然的斗争中培养了对客观事物冷静思考和求实精神,所以务实是罗马人的风格,不同于“外向型扩张”的希腊人的浪漫主义气质。这就决定了罗马人的艺术观是求实、写实,缺乏幻想和想像力。罗马人也有神话,但却是沿用希腊的,只不过改个罗马名而已,如对美与爱之神,希腊人称阿芙罗狄德,罗马人称维纳斯。

罗马人信仰多神教,相信祖先的灵魂常降临家庭享受祭祀,并保佑家庭成员。有地位的贵族家庭中总设置房间保存祖先的遗容。这遗容是从死者面部翻制的蜡模面具,或是根据面具制作的雕像。这种保存祖先遗像的风俗是古罗马盛行肖像雕塑的社会原因。

罗马人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直接根据面具制作肖像雕塑。古罗马最早的青铜肖像就是运用希腊人和埃特鲁里亚人所创造的青铜翻制技术,根据面铸成青铜肖像的。这种肖像酷似真人,没有艺术的创造性,不过它却奠定了罗马肖像特别注重人物面部细节刻画的特点。罗马肖像的精神气质主要通过头部表现,希腊人则通过身体姿态动作来传达,所以罗马雕像如果缺了头部,余下的部分就没什么意义了,而希腊雕像的生命充满身体各个部分,即使只剩下断臂残躯,仍然能给人以特有的生命力和美感。

古罗马肖像雕塑的美学追求在于求真美,这同古希腊的宁静、理想化的完美迥然不同,这种特征趋向于个人意志的创造,表现出敢于参与世事争胜的气概。

罗马人最杰出的成就表现在市政工程方面,他们修筑了规模浩大的道路、水道、桥梁、广场、公共浴池等设施。在空间构造方面,重视空间层次、形体与组合,并使之达到宏伟与纪念性的目的;结构方面,发展了综合希腊和伊特鲁利亚的梁柱与拱券结合的体系;在建筑材料上,除了砖、木、石外,运用火山灰制成天然混凝土(三合土)。

古罗马的建筑发展可分为三个时期:

1、伊特鲁利亚时期(公元前8世纪-前2世纪):伊特鲁利亚曾是意大利半岛中部的强国。其建筑在石工、陶瓷构件与拱券结构方面有突出成就。

2、罗马共和国盛期(公元前2世纪-前30年)公路、桥梁、城市街道、输水道以及后来的剧场、竞技场、浴场、巴西利卡等。受希腊影响较大。

3、罗马帝国时期(公元前30年-公园476年)凯旋门、记功柱和以皇帝命

名的广场、神庙以及豪华宏大的剧场、浴场等。

手工业时代的设计(四)

中世纪的设计艺术

中世纪是从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到15世纪初欧洲进入文艺复兴时期为止。历时近千年。

这是一个融希伯来文化、日耳曼文化、古希腊、古罗马文化于一体的基督教文明时期。主要设计风格有:

1、拜占庭风格:流行于5-15世纪的东罗马帝国以及东欧、东南欧一带。为古希腊、古罗马风格的沿袭。

2、早期中世纪风格:盛行于5-10世纪的中西部欧洲。经历了蛮族时期、加洛林时期和奥托时期。

3、罗马式风格:盛行于10-12世纪的西欧、中欧。古罗马风格的首次关注。

4、哥特式风格:主要流行于12-15世纪的西欧、中欧。中世纪设计艺术的高潮期。

中世纪的设计艺术具有明显的宗教色彩,是一种神权与王权同时并存又互为影响的时期。注重精神表现,而摒弃了源自古希腊以来的神话传统和写实方式,转向神学思想指导下的对人类精神内在世界的传达。低沉、凝重、冷峻、肃穆、庄严、虚幻、神秘而压抑。

手工业时期的设计(五)

文艺复兴至工业革命以前

15世纪-18世纪末

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

15-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

17世纪—巴洛克时期

18世纪-洛可可时期

文艺复兴时期的设计艺术

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促进了西欧手工业技术的发展,并在上层建筑领域掀起了“文艺复兴”运动,即借助古典文化来反对封建文化和建立自己的文化。这个运动的思想基础是“人文主义”。文艺复兴是指14世纪到16世纪西欧国家在文化思想发展中的一个时期。“文艺复兴”的原意就是“在古典规范的影响下,艺术和文学的复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不仅动摇了中世纪的社会基础,也确立了个人的价值,肯定了现实生活的积极意义,促进了世俗文化的发展,并在这个基础上形成了与宗教神权文化相对立的思想文化――人文主义。人文主义的特征首先在它世俗性,人文主义的学者和艺术家提倡人性以反对神性,提倡人权以反对神权提倡个性自由以反对人身依附。

文艺复兴建筑是欧洲建筑史上继哥特式建筑之后出现的一种建筑风格。十五世纪产生于意大利,后传播到欧洲其它地区,形成带了有各自特点的各国文艺复兴建筑。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在文艺复兴建筑中占有最重要的位置。

文艺复兴建筑最明显的特征是扬弃了中世纪时期的哥特式建筑风格,而在宗教和世俗建筑上重新采用古希腊罗马时期的柱式构图要素。

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师和艺术家们认为,哥特式建筑是基督教神权统治的象征,而古代希腊和罗马的建筑是非基督教的。他们认为这种古典建筑,特别是古典柱式构图体观着和谐与理性,并同人体美有相通之处,这些正符合文艺复兴运动的人文主义观念。

但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代的建筑师绝不是食古不化的人。虽然有人(如帕拉第奥和维尼奥拉)在著作中为古典柱式制定出严格的规范。不过当时的建筑师,包括帕拉第奥和维尼奥拉本人在内并没有受规范的束缚。

他们一方面采用古典柱式,一方面又灵活变通,大胆创新,甚至将各个地区的建筑风格同古典柱式融合一起。他们还将文艺复兴时期的许多科学技术上的成果,如力学上的成就、绘画中的透视规律、新的施工机具等等,运用到建筑创作实践中去。

在文艺复兴时期,建筑类型、建筑形制、建筑形式都比以前增多了。建筑师在创作中既体现统一的时代风格,又十分重视表现自己的艺术个性。总之,文艺复兴建筑,特别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呈现空前繁荣的景象,是世界建筑史上一个大发展和大提高的时期。

一般认为,十五世纪佛罗伦萨大教堂的建成,标志着文艺复兴建筑的开端。而关于文艺复兴建筑何时结束的问题,建筑史界尚存在着不同的看法。有一些学者认为一直到十八世纪末,有将近四百年的时间属于文艺复兴建筑时期。另一种看法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到十七世纪初就结束了,此后转为巴洛克建筑风格。

意大利以外地区的文艺复兴建筑的形成和延续呈现着复杂、曲折和参差不一的状况。建筑史学界对其它各国文艺复兴建筑的性质和延续时间并无一致的见解。尽管如此,建筑史学界仍然公认,以意大利为中心的文艺复兴建筑,对以后几百年的欧洲及其他许多地区的建筑风格都产生了广泛持久的影响。

陶瓷工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陶瓷艺术设计强国是西班牙、意大利和法国。蓬勃发展的绘画和雕塑对陶瓷工艺影响很大。

巴洛克风格的艺术设计

为封建贵族和教会服务,并得到他们支持和保护的官方正统艺术--罗马巴洛克派。

所谓“巴洛克”:意大利语义为奇形怪状矫揉造作;葡萄牙语义为形状不规则的珍珠。它是一个贬义词,人们借用巴洛克这个词来嘲弄具有这种风格的艺术。它产生于意大利,尔后影响欧洲天主教盛行的国家,因为它的社会支柱是宗教,可以随宗教的传播扩散到宗教所及地区。

巴洛克艺术的主要特征有这么几方面:由于它服务于教会上层和贵族,为了宣扬宗教和满足自身的享乐,不惜重金建造豪华宫殿住宅装饰绘画、雕刻,使其显得壮观和华丽;文艺复兴的美术强调理性的宁静与和谐。而巴洛克艺术则强调非理性的无穷幻想与幻觉,极力打破和谐与平静,在雕刻和绘画中都充满了紧张的戏剧气氛,建筑则体现出丰富多变的构造;饱含激情和强烈的运动感是巴洛克艺术的主要特征。

作品中反映出作家内心各种复杂的思想情感,不仅外部形态激动人心,内容也使人骚动不安,形象的运动感是巴洛克艺术的灵魂,它的内容充满激情,而形式又充满激烈的运动感。巴洛克式艺术品给人感觉总在不定地运动着,有着强烈而复杂的节奏旋律,强烈的明暗对比造成动感和不稳定感,在建筑上大量使用曲线和椭圆形;巴洛克艺术很重视空间关系处理,表现出艺术形象的空间立体感:绘画依靠光造型,追求空间深度感,建筑和雕刻强调层次和深度,尽量打破平面;巴洛克艺术还强调综合艺术处理。这种综合在总体上有建筑、雕塑和绘画的综合,也有绘画与雕刻的互相综合,造型和环境的综合,也包含自身各部分的综合;因为巴洛克艺术受宗教支持庇护,不可避免地充满浓厚的宗教色彩。

罗可可风格的设计艺术

美术史家龚古尔兄弟写道:“当路易十五的时代代替了路易十四的时代时,艺术的理想从雄伟转向了愉悦,讲求雅致和细腻入微的感官享受遍及各处。”

17世纪的法国是太阳王路易十四统治下的君主专制登峰造极的时代,盛行正统的古典主义艺术,而到路易十五时代,就进入一个极度享乐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精神背景下,产生了“罗可可艺术”。

罗可可,是贝壳工艺的同义语,由此引申一种纤巧、华美、富丽的艺术风格或样式。由于主要是在路易十五时代流行,所以又称路易十五风格,它反映出上流贵族的审美理想和趣味,是 18世纪欧洲流行的主流艺术样式。

路易十四时代的官方古典主义以庄严、华丽、沉重的外貌、深刻的思想为其特征;而罗可可及其传统以艳丽、轻盈、精致、细腻和表面上的感官刺激为追求。表现在建筑艺术上是造型的比例关系偏重于高耸和纤细,以不对称代替对称,频繁地使用形态与方向多变的曲线和弧线,排斥了以往那种端庄和严肃的表现手法。在室内常用大镜子作装饰。在装饰纹样中,大量运用花环和花束、弓箭和箭壶以及各种贝壳图案。色彩明快,爱用白色和金色组合色调。在室内装饰和家具配置上,造型的结构线条具有婉转、柔和、造型优雅和安逸等特点。

古代中国

古代中国的设计艺术(一)

商--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私有制形成,原始社会逐渐向奴隶社会过渡。石器时代以后,经历了金石并用期,人类历史进入青铜时代。在社会发展史上,是奴隶社会时期。

夏代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在河南郑州一带发现的“二里头”文化遗址与夏代同期。二里头文化已经进入青铜时代。

商代分为早期和殷商(晚期)两个阶段。以晚期最为辉煌,河南安阳小屯为其王都。

周--周人是我国西部的一个古老的部落,活动在陕西、甘肃一带。

周武王灭商成立周朝。定都西安西南的镐京。

周代实行分封制、世袭制和等级制。礼治是其根本。

周代的等级制充分反映在工艺美术方面。

这一时期,出现了我国最早的关于工艺的专门著作《考工记》,它总结了各种工艺制作的科学经验,提出了“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的论点,至今仍为工艺制作的基本法则。

依据《考工记》所著,那时的工艺制作的分工已经较为趋向专业化状态。

春秋战国---这是一个大动乱、大转变的时期,所谓“礼崩乐坏”的时期。

各诸侯国的兼并和分裂,也造成了地方特点的成熟和文化的交融。

封建制度逐渐形成。战国时期,冶铁工业的出现,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

学术领域的百家争鸣,带动了中国社会思潮的繁荣和文化艺术的巨大发展。青铜是红铜加锡、铅的合金。

青铜较之红铜,有熔点低和硬度大等优点。

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我国进入青铜时代。

1、青铜器的型制:

武器和工具:戈、矛、斤、刀、钺、镞、铲、凿等

乐器:钲、铙、钟、鼓

生活用品:(包括炊煮器、食器、酒器、水器)鼎、鬲、豆、爵、角、觚、尊、壶等。

2、青铜器的制造工艺:

陶范、分范、铸造、镶嵌、鎏金、失蜡等。

商代青铜器

是青铜艺术由成熟到鼎盛的时期,流行饕餮纹、云雷纹、夔纹、龙纹、虎纹、象纹、鹿纹、牛头纹、凤纹、蝉纹、人面纹等纹饰,郑州杜岭出土的饕餮乳丁纹方鼎、安阳殷墟出土的司母戊方鼎、安徽阜南出土的龙虎纹尊、湖南宁乡出土的四羊方尊及人面纹方鼎等为代表。

西周前期继承商代风格,在后期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总体风格质朴、简约,强调韵律感和节奏性,体现有条不紊的秩序和规律。

酒器稍减,食器增多,铭文加长。流行顾首的夔纹、分尾的鸟纹、窃曲纹、重环纹、波带纹及瓦纹,长篇铭文习见。

陕西扶风出土的毛公鼎(铭文长达497字)、大克鼎等,皆属西周时期的典型器。

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工艺,在应用角度是一种钟鸣鼎食的组合。它已失去祭祀和礼器的特性,向生活日用器物发展,增加了许多以实用为主的用品。

装饰题材,逐步摆脱宗教神秘气氛,使传统的动物纹进一步抽象化,变为几何纹,并出现了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题材,如宴乐、射猎、战争等;装饰手法采用模印、刻划和镶嵌;制作工艺的分铸、焊接、镶嵌(金银错)、腊模(失腊法)、鎏金等新技术,使青铜工艺达到前所未有的精美。

春秋时期的“莲鹤方壶”、战国时期的“宴乐水陆攻战铜壶”为其代表。

古代中国的设计艺术(二)

陶瓷工艺

商代的陶瓷工艺分灰陶、白陶、釉陶和原始瓷器等多种。

灰陶占全部陶器出土的90%以上,轮制和模制较多,以适应大量生产的需要。白陶为商代陶器工艺珍品,高岭土制成,商代以后,不再出现这种产品。

釉陶和原始瓷器为瓷器的萌芽,数量较少,品质也有缺陷。

这一时期的陶瓷工艺,在装饰手法上为青铜工艺所主导

周代原始瓷器的出土已经很广泛,有的造型颇具情趣。

陶器以红色粗泥陶为主。

春秋战国的陶瓷工艺,比西周时期更为发展。

浙江绍兴地区发现了许多战国时期的窑址。

这一时期的典型品种有暗纹陶、彩绘陶、几何印纹陶和原始瓷器。

另外,春秋战国时期的彩塑和瓦当也卓有特色。

雕刻工艺《诗经》有“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具体反映了雕刻工艺的制作过程。

商代的雕刻工艺有石雕、玉雕和牙骨雕等。

周代的玉器,因为与伦理道德有着直接的关系,得到社会的特别重视。礼仪大典,祭祀朝聘,以玉为必需;自天子至士庶,以佩玉为尚,并延源几千年。玉器之大小和规格,均有严格规定和不同用途。

春秋战国时期的其他工艺还有玉器、木雕和琉璃等。

琉璃即原始玻璃。我国的玻璃为铅钡玻璃,西方为钠钙玻璃。

战国时期琉璃的产地为长沙地区。

染织工艺

西周时期的养蚕、缫丝、织帛、种麻、采葛、织绸、染丝等工艺,已有专业分工。

当时临淄的罗、纨、绮、缟、陈留的彩锦,都是名品。

染色工艺也有一定的成就。

春秋战国时期,纺纱织造较为普遍,染织刺绣工艺也得到发展,在今天的山西、河北、山东、江苏、湖南一带,尤以齐鲁地区最为著名“齐纨鲁缟”全国知名。

而以湖南长沙和湖北江陵地区的出土最为丰富。

漆器的色彩也要符合礼制的规定。“天子丹,诸侯黝垩,大夫苍”--《春秋》用蚌泡作为镶嵌,是周代漆器工艺的一种流行装饰手法。为镙钿装饰的前身。

1、商代是典型的奴隶制社会。宗教由多神教转为一神教。宗教色彩浓郁。

2、崇尚武力。造型多为方正庄重的直线,装饰采用对称规整的格式。神秘、庄重而威严。

3、其青铜器的组合为酒器的组合。造型来自实用要求。型制多样而丰富。

4、商代工艺装饰的社会意义,其宗教意义大于审美意义。

周代尚德,强调礼治,礼的特点是等级和秩序,在工艺美术中反映明确。

春秋战国一、具有时代的共同性和地区的特殊性。齐国的刺绣、楚国的漆器、吴越的刀剑等。

二、思想学术领域的“诸子蓬起,百家争鸣”带动了工艺美术领域的巧思、清新和活泼的特色。

三、重叠缠绕、上下穿插,四面延展的四方连续装饰,来自于创新,也来自于制作技术的发展,同时与当时的文学格式“回荡法”有“异曲同工”的呼应。四、诸子百家关于用与美、文与质的论述,如孔子“文质兼备”“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以及墨子“先质而后文”,韩非子的“以文害用”,孟子的“与民同乐”,荀子的“万物之美可以养乐”等,均对工艺美术的发展影响很大,及至今日。

古代中国的设计艺术(三)

秦汉时期的工艺美术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了中国,至汉代呈现出大一统的强大国势,也是中国工艺美术艺术得到全面发展的盛世。

美术和工艺美术都以丰富多彩的面貌,奠定了中国民族风格的基点。

秦代的工艺美术品种主要有:青铜器、漆器和陶器。

秦代的青铜器部分为秦并六国,陆续从别的国家运来的具有其他国家特色的器皿,还有部分为秦自己地方特色的器皿。蒜头瓶和鍪是其特色品种。

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的大量漆器,是秦代漆器工艺的代表。

而秦代最有特色的是陶塑作品。举世闻名的始皇陵兵马俑,一、二、三号俑坑出土了武士俑7000多件,战车百余辆,战马百余匹。另有著名的“秦砖汉瓦”。秦代风格淳朴,崇尚务实精神,语意平直,不重文采。

汉代的铜器已向生活日用器皿方向发展。以素器最为流行。其中,灯、炉、奁、壶、洗、镜等的产量最大,也最具特色。

另外,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则流行铜鼓。

汉代还出现了优秀的铜雕工艺品“马踏飞燕”、“铜屋”等。

汉代的金银器,主要是制作各种装饰用品。

最为著名的是河北定县汉墓出土的金银错狩猎纹铜车饰。

汉代的陶瓷,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陶瓷品种有灰陶、釉陶、彩绘陶、原始瓷器、以及砖瓦、陶塑等。

装饰手法丰富多彩,有印纹、划纹、堆贴、彩绘、雕镂等多种。

这时期的釉陶、彩绘陶、砖瓦、陶塑等均有出色的成就。

汉代的丝织主要产于齐、蜀。品种有锦、绫、绮、罗、纱、绢、缣、缟、纨及织成等。

汉代的锦为“经锦”,经丝彩色显花,同一图案,同一色彩,形成直行排列。汉代丝织的装饰划纹有云气纹、动物纹、花卉纹和几何纹,以及文字装饰。汉代的印染工艺有涂染、浸染、套染、媒染等。

汉代的刺绣主要为辫绣,著名的有信期绣、长寿绣、乘云绣。

汉代的漆器工艺是鼎盛时期。以四川为主要产地。

汉代的漆器有木胎、竹胎、夹纻等,主要为木胎,旋制、剜制和卷制。造型多种多样,有取代铜器之势。

装饰花纹主要有云气纹、动物纹、人物纹、植物纹、几何纹等。

装饰手法以彩绘为主,另有针刻、铜扣和贴金。

汉代的石雕非常发达。分圆雕和平雕两大类。

圆雕以陕西霍去病墓为代表。

平雕以著名的汉画像石为代表。以山东的孝堂山、武氏祠、沂南、江苏徐州、河南南阳等地为代表。

平面阴刻和阳刻的手法,展现当时的社会生活、神话传说等题材。

玉器亦有较大发展。

汉代的其他工艺还有琉璃、木器、编织等,也各有特色。因多见于文献资料,遗存尚少。

1、是工艺美术的空前繁荣期,成就较高。

2、厚葬风盛行,羽化升仙、祥瑞迷信等为题材。

3、在工艺美术工艺美术上,取得实用与美的统一,并向一物多用化发展。

4、其装饰风格:质、动、紧、味。

5、其图案装饰方法:

变形的处理--剪影法构图的处理--分割法

装饰的处理--填充法材料的处理--减地法

六朝时期的工艺美术

汉代后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长期混战的时代,社会经济、文化遭受到严重的摧残和破坏。我们把这一时期简称为“六朝”

战乱同时也促进了各民族、各地人民的交流,使得不少手工业者能够较自由地进行生产和技术改造。

在各工艺美术品种中,具有突出成就的是瓷器,雕刻、金工、漆器也有一定的发展。

佛教的勃兴使这一时期的工艺美术工艺美术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成为独特的时代特色。

六朝时期,我国工艺美术工艺美术已进入瓷器时代。

自六朝以后,陶瓷制品成为人们生活器皿中一个主要的品种。

陶和瓷的主要区别,一是原料不同,陶器用陶土,瓷器用瓷土。二是烧窑火候温度不同,陶器较低,约800°c左右,瓷器较高,约1200 °c左右。三是物理特性不同,陶器质地松脆,有微孔,瓷器质地致密、坚实、不漏水,敲击有金属声。

最早的瓷器为青瓷。以浙江地区为中心。越窑最具代表性。

鸡头壶、莲花尊、魂瓶等为代表器型。

莲花纹和忍冬纹为代表装饰纹样。

另外,河南邓县的画像砖也享有盛名。

三国两晋时期,四川生产的蜀锦最著名。至南朝时,江南地区的染织工艺已经普遍发展起来。

六朝时期的丝织纹样,改变了汉代云气纹高低起伏的不规则变化的格式,构成了有规则的波状骨架,而更加样式化,形成几何分割线。

铜器中日用器皿的生产开始衰落,而用于佛教铸造铜像。

六朝时期的金银器出土较多,工艺水平也有所提高。

六朝时期的漆器工艺,较为突出的有夹纻造像、斑漆和绿沉漆几种。

这一时期,石雕工艺成为宗教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突出的成就。

佛教,在公元前6至前5世纪,产生于印度。它的创始人是乔达摩·悉达多。释加牟尼是佛教徒对他的尊称。参悟“苦、集(因)、灭、道”四圣谛而成佛。在公元1世纪中叶,贵霸文化自身所形成的融汇古印度、伊朗、希腊文化的多文化特点,使佛教艺术在这个阶段呈现出以希腊神像为范本的过渡阶段特征,称之为“犍陀罗”艺术,并主要体现在雕塑方面。后来,佛教艺术东渐,在中国的早期佛教艺术中仍可见到“犍陀罗”艺术的影响。

佛教艺术的壁画、雕塑和建筑是三位一体的综合系统。

早期的壁画石窟寺以天山以南的克孜尔千佛洞、库木土拉千佛洞等为代表。而最具代表性是敦煌莫高窟。

克孜尔石窟今新疆库车一带古称龟兹,克孜尔石窟现有洞窟236个,是新疆最大的一处石窟。窟型大致有三种,一种是在正壁塑造像(均已无存),或称为大像窟;一种是有一宽敞的主室,正壁两侧开两条向后的甬道通向后室或后甬道,以便僧徒环绕礼佛。主室正壁开龛或不开龛,塑有一尊主要佛像,满窟绘壁画,此种形式称龟兹型窟。

莫高窟地处沙漠深处,现存从南北朝到元代的492个洞窟。保存着历代塑像2400余身,壁画约四万五平方米,成为我国最重要的一处石窟寺。莫高窟洞窟壁画、雕塑主要是北朝、唐、隋、宋、西夏、元的作品。

莫高窟壁画可以分为:佛像画(佛说法图)、民族传统神话题材、装饰图案和故事画。早期的故事画以佛传故事、因缘故事、和本生故事为主。

其中,275窟(十六国)是现存最早的洞窟之一。其《尸毗王本生图》最具特色。257窟(北魏)《鹿王本生图》、254窟(北魏)《舍身饲虎图》、428窟(北周)《须达那太子本生图》都是这一时期的代表。

北朝壁画常以红、白、蓝、绿等浓烈的原色为基调,给人以庄重深沉的感受。今知我国最早的佛像是在四川乐山发现的东汉崖墓上的石刻浮雕佛像。中国石窟造像之风,兴盛于魏晋南北朝,隋唐与日俱增,一直到十三世纪。仍是中国石窟的黄金时代。

最有名的石窟是山西大同云岗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界于河北、河南间的响堂山、江苏栖霞山、河南巩县石窟寺、甘肃敦煌莫高窟、天水麦积山、永靖炳灵寺、以及四川大足的宝顶山和北山石窟。

早期佛教雕刻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以北魏时代的云岗石窟造像为代表。西部昙曜五窟造像最为典型。

二、洛阳龙门石窟的宾阳洞造像为代表。

三、北齐石刻造像为代表。

由沙门统昙主持在京城(平城,今山西省大同)以西武州山开窟造像,即今日的云冈石窟。云冈16-20窟,通称昙曜五窟。主像形体塑造充塞窟内空间异常高大,强调给礼拜者以无比威严的压抑的气氛,是君权、神权高度统一的象征。

继昙曜五窟之后至迁都洛阳(494年)以前,皇室勋贵在云冈开凿了一批重要洞窟,即1、2、3、4、5、6、7-13窟,这些洞窟均以双窟形式出现。这时期许多作品技巧高超、塑造了面貌清癯、眉目开朗、神采飘逸的形象。

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南13公里处伊水河畔。开凿在东西二山上,又称伊阙西窟,是北魏迁都洛阳后再次开凿的一处石窟。北魏时的代表洞窟有宾阳洞、古阳洞、莲花洞、石窟寺洞等。龙门的北魏造像已达到北朝雕刻的颠峰,呈现着浓郁的中国作风和气派。

麦积山石窟位于甘肃省天水市附近,其艺术风格有异于云冈、龙门石窟,雄伟、庞大的石刻造像,呈现出秀丽、典雅的风格。

东晋至南北朝时期出现的少数知名雕塑家,戴逵(约326-约396年),东晋著名画家也是最有影响的雕塑家、哲学家。尤以擅长佛教雕塑著称,他努力探索和完善铸造、雕刻的技法表现,改善国外传入的佛像式样而创造出为当时民众易于接受的佛刻形象。在为灵宝寺造丈六无量寿佛和菩萨木像时,又以十年精力制作五躯佛像,此像与顾恺之画维摩像、狮子国(今斯里兰卡)进献的玉佛像并称瓦官寺三绝。

南朝陵莫雕刻与陶俑在今南京郊区和句容、丹阳县境内,分布着30余座宋、齐、梁、陈四个朝代的帝王、贵族陵墓,墓前依一定制度树有神道石柱、石碑、石兽等。陵墓前石兽一般通称辟邪,形如狮子而有翼,双角者称为辟邪,独角者称为天禄。这些石兽形体硕大,气度恢宏,形象虽源于狮子,但形体极尽夸张。

佛教建筑主要有塔、寺庙、石窟三大类。

塔,也称“浮图”、“浮屠”,是寺中的主要建筑,是为藏置佛的舍利和遗物而建造的。由台基、覆钵、宝匣和相轮四部分所构成的实心建筑物。河北登封嵩山南麓嵩岳寺塔,为国内现存最早的砖塔,建于北魏(公元520年)。

石窟,原为依山开凿的佛寺。基本形制有:中心柱窟、覆斗顶方窟、穹隆顶椭圆窟、崖阁、涅磐窟以及大型佛龛、摩崖等。

寺庙,传入我国后,与我国木构建筑相融合,扩为宫殿式庙宇,包括宽阔的天井、楼阁、画廊、花园等。南方多修佛寺,北方以石窟寺为主。

哲学思想领域中崇尚玄学的清淡、放任无羁和超然物外。具有玄虚、恬静、超脱的特色,出现了反映宇宙观的新的题材。

工艺美术风格清秀、空疏。

与佛教有关的题材和形式开始流行。夹纻造像、莲花、忍冬纹样的流行,以及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都成为这一时期典型的时代特色。

隋唐时期的工艺美术

隋代(公元581年-618年)短暂的过渡统一,便迎来了如日中天的唐朝。

唐代是一个文学艺术成就非常高的时代。诗、书、画、歌舞,以及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各门类艺术,都得到了长足发展。唐代的工艺美术也非常发达,织锦、印染、陶瓷、金银器、漆器、木工等,都远远超过了前代。唐代的装饰艺术,达到了高度成熟的黄金时代,清新活泼,富丽丰满的艺术风格,流传至今。

一、隋代的陶瓷

白瓷烧制成功,是一项突出的成就。

二、唐代的陶瓷

1、青瓷:越窑“类玉、类冰”“巧剜明月,轻旋薄冰”、“秘色”

2、白瓷:邢窑“类银、类雪”,河北内邱。

3、彩瓷:彩釉瓷和釉下彩绘、及绞釉绞胎等多种瓷器。河南鲁山、湖南长沙等地。

4、唐三彩:三彩陶器烧胎后涂以黄绿、褐、蓝、白等釉烧制而成,由于掌握了大量金属釉的特点,两次烧成,使其成为绚丽夺目、鲜艳多彩的艺术品。长安、洛阳为主要产地,多为明器。

隋代的丝织生产,北方以河北定州为中心,南方则依然是著名的蜀锦。隋代的印染工艺中,出现了夹缬等新技术。

1、唐代的丝织:生产中心已经由北方向南方转移。唐锦的花纹主要有联珠纹、团窠纹、对称纹(窦师纶所创的“陵阳公样”)、散花、几何纹和晕涧。唐锦为

纬锦,纬线提花,清新活泼,华美流畅。

2、唐代的印染工艺主要有夹缬、蜡缬、绞缬、碱印、拓印等。

3、唐代的刺绣工艺除辫绣外,还有平绣、打点绣、纭裥绣等手法。

隋唐时期的金属工艺,以金银器和铜镜最为发达。

唐代的金银器以银熏炉和舞马衔杯银壶为代表。装饰精美,手法多样,金碧辉煌。

唐镜因馈赠和献礼而发达,菱花型、葵花型,特色鲜明。

唐代的漆器工艺也有所创新。

金银平脱:唐代首创。螺钿:雕漆:唐代首创,现为剔红。

唐代经历着自古以来席地而坐到垂足而坐的过渡阶段。

家具由矮向高发展。品种有几、案、挟轼、箱、柜、胡床、屏风、棋局等。菩萨像在唐代彩塑中占有突出的地位,莫高窟彩塑突出的特点是善于利用泥塑与色彩、壁画相结合而达到统一的效果。最重要的石刻造像是奉先寺造像。著名的六骏石刻浮雕分别选取侍立、徐行、奔驰等动态风姿英武。特别值得重视的是这六件石刻作品纯熟地使用了“起位”这一典型浮雕创作技巧,因而使作品产生了强烈的体积感。

顺陵(武则天母亲的陵墓)石狮和独角兽高大独特,四足挺立。作缓步停留姿态的石狮,造型真实,单纯而有力,具有整体的完整性,充分表现出对纪念性石刻特点的掌握。

乾陵和顺陵的石刻所表现的雄伟气魄是服从政治的要求的,是重要的纪念性雕塑的杰出作品。

?唐代的装饰风格具有近代装饰的特点,采用了大量的花草植物纹。

?人的意识的解放,带来了开放、自信的清新和活泼。

?装饰的生活情趣化,使人感到自由、舒展、活泼、亲切。

?较大弧度的外向曲线、多彩运用以及秀美、富丽、丰满、工整的装饰手法,丰富而清秀。

?艺术风格概括为:博大清新、华丽丰满。

宋代的工艺美术

五代是继辉煌的大唐帝国以后的又一个各国分裂的时期。北方由于战乱频繁,使经济文化中心转移到南方,尤其是南唐和西蜀,一度居于全国领先地位。北宋的统一,促进了经济文化发展。南宋虽然偏安,但城乡经济和对外贸易仍趋于上升趋势。宋代在哲学、史学、文学、艺术、医学和科学技术方面拥有突出的成就。

宋代的手工业,已经普遍发展成为商品生产。最具有突出成就的是陶瓷,因此,宋代也称为“瓷的时代”

一、五代的陶瓷:以越窑的“秘色瓷”(青瓷)为代表。专为贡奉使用。

二、宋瓷:南北方众多名窑,各展异彩。

北方地区:定窑-河北曲阳,官窑,白瓷、金银扣、印、刻、划花。

汝窑:河南临汝。青瓷窑。多素器,葱绿色。

官窑:未现窑址。北方青瓷窑。粉青,紫口铁足,蟹爪纹开片。

耀州窑:陕西同官,青瓷,刻、剔、印、镂空花。

钧窑:河南禹县,青瓷系统,色釉乳浊,窑变“夕阳紫翠忽成岚”。

磁州窑:民间特色窑系。河北彭城一带。黑白花装饰。笔力豪放简练。

南方地区:景德镇窑:江西景德镇,影青为其代表。

龙泉窑:浙江龙泉一带。粉青青瓷,釉色苍翠,堆贴、浮雕装饰。

哥窑:釉面开片,鱼子纹、蟹爪纹、百圾碎、金丝铁线。

建窑:福建建瓯一带。盏为特色,兔豪、油滴、天目釉。

吉州窑:江西吉安。南方民间窑系。木叶、剪纸入釉,玳瑁斑。

宋代的丝织品以罗为特色。而以缂丝最具成就。

缂丝,通经断纬,具“雕镂之像”,朱克柔、沈子蕃、吴煦为名家。

另雕版印染和刺绣也具成就。

宋代缺乏铜原料,此时铜器锐少,仅用于铜镜。镜薄而花式较多。

金银器也甚发达。

宋代漆器主要品种有:金漆、犀皮、螺钿和雕漆。

金漆分为戗金和描金两种。戗金为宋所创。

犀皮也为宋所创之新工艺。俗称虎皮漆。

螺钿则多黑白对比,富丽典雅。

雕漆有各色剔法,剔犀、剔彩为著。嘉兴为著名产地。

玉雕以“巧色”为最高成就。

石雕以歙砚和端砚为全国第一。

典雅、平易的艺术风格。以朴质的造型取胜,有清淡之美。

严谨含蓄,是为“理”

文学和绘画对工艺美术起到了非常大的影响。

元代的工艺美术

1271年,蒙古族统一了中国。统一伊始,经济和文化遭到很大破坏。这一时期的工艺美术发展很不平衡。有的畸形繁荣,有的凋零衰落,一部分奢侈享用的工艺品,制作堪称精美。如:织金锦、棉、毛织品,以及青花、釉里红为代表的元瓷等。

元代的陶瓷工艺总的趋势较为衰落。而随着青花、釉里红的烧制成功,彩瓷大量流行。白瓷也成为瓷器中的主要品种。

景德镇开始成为全国制瓷的中心。

元代陶瓷的主要成就是青花和釉里红的烧制。

青花,是在白色瓷器上绘有青色花纹的一种瓷器。青花的原料是一种钴盐类金属元素,呈色性很强,鲜明而稳定。元后期达到成熟。

釉里红与钧窑紫红釉的烧制有关。元时较为灰暗。

元代瓷器造型大而笨重。装饰多见松竹梅、和“琛宝”。

在元代的建筑中,琉璃运用较多。山西为最。

元代丝织品中,纳石失金锦最为著名。工艺精美,手法繁多。

捻金、片金、拍金、印金、描金、点金等。

毛织品中毡、罽较为普遍,与其游牧生活有关。

棉织是元代发展的一种新兴染织工艺。元代著名的棉纺织工艺家黄道婆,习海南彝族人的棉纺技术,促进了我国棉纺工艺的发展。

元代非常重视金银器,而铜器逊色。

金银器出土较多。

元代漆器的著名品种有雕漆、戗金和螺钿等。

张成、杨茂是当时的雕漆剔红高手,有“堆朱杨张”之称。

彭君宝为当时戗金高手。

螺钿也很秀美。

元代强盛而统一。“尚武”

粗旷、豪放、刚劲的艺术风格。

喇嘛教、道教盛行一时,对工艺美术也有影响。

明清时期工艺美术

明代是中国历史上的又一个强盛时代。手工艺得到巨大发展,外贸经济也得到振兴。新理学的兴起,使经史派更加注重实用和科学技术的研究。

资本主义萌芽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新的文化、科学的产生,使明代工艺美术跨入一个新阶段,得到前所未有的全面发展。

清代的工艺美术大体可以分为两个阶段,清代中期以前,继承明代的传统,不论在生产技术或艺术创造方面,都有所发展。

中期以后,艺术创作走向了繁琐堆饰,格调不高,但生产技术仍取得一定的成就。

明代以后,我国的陶瓷主要以白瓷为主。景德镇已经成为全国陶瓷的中心。白瓷画花成为主要的装饰方法。

明代官窑器开始以年号作款,一直延续明清两代。

清代陶瓷工艺继承明代传统,在釉色、彩绘方面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自雍正以后走向繁琐堆饰的作风。

明代永乐年间的景德镇窑,压手杯是著名品种,脱胎器也是佳作。

甜白釉和红釉最具特色。

宣德瓷器,以青花最有名,瓷胎为“麻仓”土,青花原料是南洋进口的“苏泥勃青”,色调深沉雅静。有“灯草口”的霁红釉也是此时精品。

明成化时期,青花加彩(填彩和斗彩)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上下斗合的“斗彩”,成化时期最为精美。小件酒杯,如鸡缸杯著名。

弘治、正德时期总体趋向衰落,但“浇黄”或“娇黄”釉特色鲜明,正德的回回花和“正德式”也各具特色。

嘉靖、万历年间,民窑官窑产量巨大,分工很细。嘉靖的葫芦瓶、

万历的蒜头瓶为当时佳器。五彩初露端倪。

明时福建德化窑的白瓷最为著名。法人称之为“中国白”。

瓷塑像也很有名。何朝宗是当时的瓷塑高手。

宜兴窑和石湾窑为明时的精陶产地。石湾窑仿钧瓷,又称“泥钧”

宜兴紫砂壶以造型取胜,“供春壶”为代表。

珐华器与佛教有关。花纹轮廓用高起的凸线,再饰以蓝、紫、绿等釉彩。

清康熙年间,以红釉为著,宝石红、郎窑红、豇豆红器口呈淡青色。古彩“硬彩”笔力健劲,单线平涂,色彩浓艳。青花则称“康青五色”渲染次数加多,更富层次感。

雍正时期陶瓷逸丽清秀,富装饰性。以粉彩(软彩)最具成就。

乾隆时期陶瓷富丽繁密,细致精巧。珐琅彩、墨彩、模仿器最具特色。

康熙刚健、雍正雅致、乾隆华缛。

康熙装饰多用人物,雍正流行花鸟,乾隆早期尚奇巧,晚期重模仿。

康熙五彩、雍正粉彩、乾隆珐琅彩成就均高。

明代的染织工艺,在织造技术和染色方面,在花色品种方面,都比元代有很大的发展和提高。

丝织品以江浙、四川、山西和闽广为著。妆花、本色花和织金锦各具特色。江南成为棉织品的主要产地。并有“画绣”之“顾绣”为最。

清代丝织种类更加齐全。苏州织造、南京云锦和缂丝为特色。苏绣、粤绣、

蜀绣、湘绣、京绣各领风骚。

明代的金属工艺中,最具突出成就的是宣德炉和景泰蓝。

宣德炉是利用从南洋所得风磨铜铸造的一批小型铜器,为宫廷和寺庙作祭祀或熏衣之用。

景泰蓝的学名叫铜胎掐丝珐琅。艺术特点形、纹、色、光。

清代的景泰蓝继承明代。又出铜胎画珐琅,为景泰蓝的演进。另有铁画别有特色。

明代果园厂雕漆、嘉兴姜千里的螺钿和扬州周翥的百宝嵌、苏州蒋回回的金漆最为著名。黄大成的《髹漆录》作为漆艺专著,享有盛名。

清代的漆器工艺以北京的果园厂雕漆、扬州的螺钿和福建的脱胎器最为著名。明式家具注意木材的质地,多采用硬制的树种,所以又统称硬木家具

充分体现木材的色泽和纹理,不加油漆

注意家具的造型,采用木构架结构

明代家具的艺术特色可概括成:简、厚、精、雅

简,造型洗练,落落大方

厚,形象浑厚,庄穆质朴

精,做工精巧,严谨准确

雅,风格典雅,具有很高的艺术格调。

明代玉雕、石、牙、角、竹、木、核、匏雕均很发达。

其中玉雕和竹雕最著。

清代的玉器工艺在乾隆时期达到极盛。石雕出现端砚、歙砚、青田石雕、寿山石雕、菊花石雕等名品;彩塑以“泥人张和惠山泥人为代表。

吉祥图案是明清以来最为流行的一类图案。“图必有意,意必吉祥”

分类有:表现幸福者、美好者、喜庆者、丰足者、平安者、长寿者、多子者、学而优者、升官者、发财者。

表现手法:象征、寓意、谐音、比拟、表号、文字。

明代是中国民族风格发展的成熟时期。

达到了精练的程度,具有端庄、敦厚的艺术风格。可以用“健”、“约”来形容。装饰性很强,样式化、程式化、图案化。绘画已经较普遍地用于装饰。明显形成了宫廷工艺和民间工艺两大体系。

清代工艺美术的艺术特点是繁缛、精巧,绘画式的装饰占主导地位。

现代部分

早期工业时期的设计

从19世纪中叶年到1919年,即欧洲工业革命开始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这是由手工艺设计到现代工业设计的过渡时期,它的发展过程充分体现了设计领域中酝酿、探索、根本变革的艰难复杂的历程,体现了技术和经济因素对于设计发展的推动作用和制约条件的影响。

18世纪从英国开始的工业革命,改变了生产力的基本条件,也改变了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面貌,从而使设计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一个围绕着机器和机器生产,围绕着市场的新时代,我们称之为现代设计。

现代设计产生的社会背景

欧洲直到18世纪为止,还是处在农业经济时代,处在封建时代。

这种贵族中心的文化与政治,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设计为贵族所享用,而不是为民众所拥有。明显的阶级特征,矫饰的繁琐装饰,巴洛克风格、洛可可风格交替的过程,却在18世纪末社会日益产生的两极分化和咄咄逼人的工业化进程中感到了新时代的来临。

能源和动力一直是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支点,18世纪以前,人们主要依靠大自然赐给的能源作用生产的动力,如人力、畜力、风力、水力等,生产的发展十分缓慢。自从吉米·瓦特发明蒸汽机以后,一个新的动力出现了——机器,它除了为矿井抽水之外,还被发明家史蒂文森用来制成火车头,把运输的速度和负载量提高了上千倍,又曾经被富尔顿安装在船上,使水上运输的速度大增,纺织业、冶炼业、机械制造业都大量采用蒸汽机为动力,世界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1、设计和制造的分工

手工业时期的作坊主和工匠,既是设计者,又是制造者,有时还是销售者。18世纪,建筑师从“建筑公会”中分离出来,使建筑设计成为高水平的专业智力劳动,带动了建筑风格的日新月异。

设计从制造业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行业,使担任制造角色的体力劳动者——工人,变成设计师用以体现自己意图的工具,与机器的性质近乎相同,工人的劳动失去了古代工匠所具有的乐趣。

2、标准化和一体化产品的出现

通过机器生产出来的产品完全一个模样,没有古代工匠们个人风格和技巧存在的余地,产品的艺术风格亦无人关心,这时,评价设计优劣的唯一标准是利益,是如何省工、省料、省钱,没有人关心产品的艺术性和文化性。

3、新的能源、动力也带来新材料的运用

传统的木、铁,被各种优质钢和轻金属所代替,建筑业也把砖石置于一旁,开始了钢筋水泥构架的时代。

总之,机器生产的普及为设计带来的技术环境是:人们有可能利用比手工业时期更为强有力的动力和机械来达到自己的设计目的,因而也产生了更大的自由。

机器生产使产品的增长速度突飞猛进,作为销售渠道的市场,商品比以前大为丰富。

封闭的,自给自足,自产自销的自然经济消亡,市场经济成长起来,自由竞争使城市商业出现了畸形的发展和繁荣,从而导致了要求全面提高竞争力的新的设计思想和设计体系的出现。

1、设计的目标在于市场

产品如果不能给工厂主带来利益,生产就会停止。设计者在从事设计的时候,除了从技术角度思考之外,还要充分考虑经济因素。

2、城市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工业化的发展,使工厂林立的大城市接踵而来,工人成为城市的居民,并且是廉价产品的主要消费者。商品经济成为城市的主要经济形态,商品流通的环节畅通无阻,设计者和工厂主、经销人不论在其他环节上存在多少矛盾,但他们的共同目标是消费者。

3、设计的商品化

商品经济使一切变成商品,智慧和技术也不例外。由此,设计作为一个新的行业出现了,在生产过程中,它的作用也更加明确,更加广泛。

如果从文化环境来考查现代设计,首先是艺术上的反传统精神在设计上也反映出来,人们力求以平易近人的态度看待生活和和生活用品,鄙视罗可可(Rococo)等风格的繁缛、矫饰,功能比艺术更为重要。另外,非写实艺术的成长,也对设计产生了很大的启发,工业产品的几何化抽象形态在现代艺术中已进入美的范畴。萌动的国际化风格要求,这时也显现出来,使民族传统和地区特色逐渐淡化,世界以追求标准化的面貌表现出“国际风格”。

第二节水晶宫-1851年国际博览会

作为工业革命的发源地,英国在1851年,由维多利来女王和他的丈夫阿尔伯特公爵发起组织了世界上第一次工业产品博览会。会上展出了各种工业产品(包括传统手工业产品)一万余件,会场便是著名的“水晶宫”。

当时由于时间关系,博览会的主办者被迫接受了来自皇家园艺总监约瑟夫·派克斯顿(Joseph Paxton,1801-1865)的救急方案——由钢铁骨架和平板玻璃组装而成的花房式大厅。

这个建筑较之以往的建筑有以下不同:

材料方面,传统的土、木、砖、石被全新的钢铁和玻璃所代替,施工时,经过严密计算加工出来的标准构件,运至现场用螺钉和铆合的办法进行组装,使它拥有了超过60万平方英尺的总面积。它与其说是“建筑”,毋宁说是一架供展览用的“机器”,虽然当时人们对它的出现毁誉参半,但是,不到半个世纪现代建筑的发展却充分证明了它的前瞻性和划时代意义。

展品中存在着两种绝然不同的形态,一方面,以机器生产代替手工操作的新产品,新工艺,由于没有相应的美的形态和装潢,而显得粗陋简单,另一方面,各国的民族传统手工艺品却以精巧的手艺和昂贵的材料体现出艺术的魅力。

对于这种现象,有三个人的评论影响最为巨大。

约翰·拉斯金,作为文艺评论家和作家,他对展品及水晶宫的看法是持否定态度的,他认为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在于艺术与技术的分离,因此,主张艺术家从事产品设计,并从自然中寻找设计的灵感和源泉,反对使用新材料、新技术,要求忠实于传统的自然材料的特点,反映材料的真实感。同时,他还强调设计应为大众服务,反对精英主义的设计。总之,拉斯金的观点一方面反映了当时反对机器生产的主要论点,另一方面也看到了艺术与技术结合的必要性和为大众服务的社会要求。

德国建筑学家哥德弗莱德·谢姆别尔也参观了博览会。会后,撰写了《科学·工艺·美术》和《工艺与工业美术的式样》两本书,书中阐明了他对机器生产的反对观点,提倡美术与技术结合的“设计美术”,并第一次提出了“工业设计”这一专有名词。

第三节英国工艺美术运动

将理论与实践加以结合的评论者,以威廉·莫里斯(William Morris,1834-1896)最为著名。

莫里科17岁时参观了博览会,对展品的反感影响到他以后的设计活动和设计思想。

他出生于一个富有的家族,受过高等教育,在以设计哥特式风格闻名的斯特里德建筑设计事务所从事过建筑设计,后来加入拉斐尔前派的行列,准备从事绘画。由于建立画室和以后的新婚居室,使他又一次改变了想法转而从事起建筑及产品设计来。

1859年,他与菲利普·韦珀(Phillip Webb,1831-1915)合作设计建造了“红屋”,内部的家具、壁毯、地毯、窗帘织物等,均由莫里斯自己设计。它们实用、合理的结构,以及追求自然的装饰体现了浓郁的田园特色和乡村别墅的风格。从此,他开设了十几个工厂并于1861年成立了独立的设计事务所,把包括建筑、家具、灯具、室内织物、器皿、园林、雕塑等等构成居住环境的所有项目纳入业务之中,并以典雅的色调,精美自然的图案备受青睐。

莫里斯的理论与实践在英国产生了很大影响,一些年轻的艺术家和建筑师纷纷效仿,进行设计的革新,从而在1880—1910年间形成了一个设计革命的高潮,这就是所谓的“工艺美术运动”。这个运动以英国为中心,波及到了不少欧美国家,并对后世的现代设计运动产生了深远影响。

工艺美术运动产生于所谓的“良心危机”,艺术家们对于不负责任地粗制滥造的产品以及其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感到痛心疾首,并力图为产品及生产者建立或者恢复标准。在设计上,工艺美术运动从手工艺品的“忠实于材料”、“合适于目的性”等价值中获取灵感,并把源于自然的简洁和忠实的装饰作为其活动的基础。工艺美术运动不是一种特定的风格,而是多种风格并存,从本质上来说,它是通过艺术和设计来改造社会,并建立起以手工艺为主导的生产模式的试验。

工艺美术运动范围十分广泛,它包括了一批类似莫里斯商行的设计行会组织,并成为工艺美术运动的活动中心。行会原本是中世纪手工艺人的行业组织,莫里斯及其追随者借用行会这种组织形式,以反抗工业化的商业组织。最有影响的设计行会有:1882年由马克穆多(Arthur Mackmurdo,1851—1942)组建的“世纪行会”和1888年由阿什比(Charles R.Ashbee,1863—1942)组建的“手工艺行会”等。值的一提的是,1885年由一批技师、艺术家组成了英国工艺美术展览协会,并从此开始定期举办国际展览会,因而吸引了大批外国艺术家、建筑师到英国参观,这对于传播英国工艺美术运动的精神起了重要作用。

工艺美术运动的主要人物大都受过建筑师的训练,但他们以莫里斯为楷模,转向了室内、家具、染织和小装饰品设计。马克穆多本人是建筑师出身,他的“世纪行会”集合了一批设计师、装饰匠人和雕塑家,其目的是为了打破艺术与手工艺之间的界线,工艺美术运动的名称“Arts and Crafts”的意义即在于此。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为了拯救设计于商业化的渊薮,“必须将各行各业的

手工艺人纳入艺术家的殿堂”。

阿什比的命运是整个工艺美术运动命运的一个缩影。他是一位有天分和创造性的银匠,主要设计金属器皿。这些器皿一般用榔头锻打成形,并饰以宝石,能反映出手工艺金属制品的共同特点。在他的设计中,采用了各种纤细、起伏的线条,被认为是新艺术的先声。

阿什比的“手工艺行会”最早被设在伦敦东区,在闹市还有零售部。1902年他为了解决“良心危机”问题,决意将行会迁至农村以逃避现代工业城市的喧嚣,并按中世纪模式建立了一个社区,在那里不仅生产珠宝、金属器皿等手工艺品,而且完全实现了莫里斯早期所描绘的理想化社会生活方式。正如阿什比所说:“当一群人学会在工场中共同工作、互相尊重、互相切磋、了解彼此的不足,他们的合作就会是创造性的。”这场试验比其他设计行会在追求中世纪精神方面都要激进,影响很大。但阿什比却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即中世纪所有关键性的创造和发展均发生于城市。由于行会远离城市也就切断了它与市场的联系,并且手工艺也难于与大工业竞争,这次试验终于在1908年以失败而告终。

沃赛(Charles F.A.V oysey,1857—1941)虽不属于任何设计行会,但他却是工艺美术运动的中心人物,在19世纪最后20年间,他的设计很有影响。沃赛受过建筑师的训练,喜爱墙纸及染织设计,与莫里斯、马克穆多等人交往甚密。沃赛的平面设计偏爱卷草线条的自然图案,以至人们常常将他与后来的新艺术运动联系起来,尽管他本人并不喜欢新艺术,并否认与其有任何联系。沃赛的家具设计多选用典型的工艺美术运动材料——英国橡木,而不是诸如桃花芯木一类珍贵的传统材料。他的作品造型简练、结实大方并略带哥特式意味。从1893年起,他花了大量精力出版《工作室》杂志。这份杂志成了英国工艺美术运动的喉舌,许多工艺美术运动的设计语言都出自沃赛的创造,如心形、郁金香形图案,都可以在他的橡木家具和铜制品中找到。沃赛的作品不但继承了拉斯金、莫里斯提倡美术与技术结合,以及向哥特式和自然学习的精神,并使之更简洁、大方,成为英国工艺美术运动设计的范例。

英国的工艺美术运动随着展览与杂志的介绍,很快传到海外,并首先在美国得到反响。因此,美国的工艺美术运动在时间上大体与英国平行。尽管美国长期受法国学院派的影响,但仍有许多重要的英派设计师。一些工艺美术运动的著名人物如阿什比等先后访问过美国,有的还为美国进行了设计,他们向美国设计师传播了拉斯金和莫里斯的思想。

在英国的影响下,美国在19世纪末成立了许多工艺美术协会,如1897年成立的波士顿工艺美术协会等。美国工艺美术运动的杰出代表是斯蒂克利(Gustar Stickley)。斯蒂克利受到沃赛作品的启发,于1898年立了以自己姓氏命名的公司,并着手设计制作家具,还出版了较有影响的杂志《手工艺人》。他的设计基于英国工艺美术运动的风格,但采用了有力的直线,使家具更为简朴实用,是美国实用主义与英国设计运动思想结合的产物。

工艺美术运动对于设计改革的贡献是重要的,

1、它首先提出了“美与技术结合”的原则,主张美术家从事设计,反对“纯艺术”。

2、工艺美术运动的设计强调“师承自然”、忠实于材料和适应使用目的,从而创造出了一些朴素而适用的作品。

3、但工艺美术运动也有其先天的局限,它将手工艺推向了工业化的对立面,这无疑是违背历史发展潮流的,由此使英国设计走了弯路。

英国是最早工业化和最早意识到设计重要性的国家,但却未能最先建立起现代工业设计体系,原因正在于此。

工艺美术运动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现代设计运动,因为威廉 莫里斯所推崇的是复兴手工艺,反对大工业生产,虽然威廉 莫里斯也看到了机器生产的发展趋势,在他后期的演说中承认我们应该尝试成为“机器的主人”,把它用作“改善我们生活条件的一项工具”。他一生致力的工艺美术运动却是反对工业文明的。但他提出的真正的艺术必须是“为人民所创造,又为人民服务的,对于创造者和使用者来说都是一种乐趣。”及“美术与技术相结合”的设计理念正是现代设计思想的精神内涵,后来的包豪斯和现代设计运动就是秉承这一思想而发展的。

新艺术运动

新艺术运动(Art Nouveau)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洲产生并发展的装饰艺术运动。

新艺术运动的潜在动机是与杂乱的折衷主义和过分追求真实的自然主义的决裂。新艺术运动主张今天的艺术应立足于现实,抛弃旧有风格的元素,创造出具有青春活力和现代感的新风格。同时,在师从自然上,又提出了应该去寻找自然造物最深刻的本质根源,发掘决定植物、动物生长、发展的内在过程。新艺术最为典型的纹样都是从自然草木中抽象出来的,流动的形态和蜿蜒交强的线条,充满了内在的活力,体现出蕴含于自然生命表面形式之中的无休无止的创造过程。

促成新艺术运动发生和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社会的因素。自普法战争之后,欧洲得到了一个较长时期的和平,政治和经济形势稳定。不少新近独立或统一的国家力图跻身于世界民族之林,并打入激烈竞争的国际市场,这就需要一种新的、非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在文化上,所谓“整体艺术”的哲学思想在艺术家中甚为流行,他们致力于将视觉艺术的各个方面,包括绘画、雕塑、建筑、平面设计及手工艺等与自然形式融为一体。

在技术上,设计师对于探索铸铁等新的结构材料有很高的热情。对于艺术家自身而言,新艺术正反映了他们对于历史主义的厌恶和新世纪需要一种新风格与之为伍的心态。新艺术的出现经过了很长的酝酿阶段,许多著名的设计史家都认为英国文化为新艺术运动铺平了道路,尽管由于其后的种种原因,英国本身并不是这种风格走向成熟的国度。

新艺术运动十分强调整体艺术环境,即人类视觉环境中的任何人为因素都应精心设计,以获得和谐一致的总体艺术效果。

新艺术反对任何艺术和设计领域内的划分和等级差别,认为不存在大艺术与小艺术,也无实用艺术与纯艺术之分。艺术家们决不应该只是致力于创造单件的“艺术品”,而应该创造出一种为社会生活提供适当环境的综合艺术。在如何对待工业的问题上,新艺术的态度有些似是而非。从根本上来说,新艺术并不反对工业化。新艺术的理想是为尽可能广泛的公众提供一种充满现代感的优雅,因此,工业化是不可避免的。新艺术的中心人物宾(Samuel Bing,1838—1905)就认为“机器在大众趣味的发展中将起重要作用。”但是,新艺术不喜欢过分的简洁,主张保留某种具有生命活力的装饰性因素,而这常常是在批量生产中难以做到的。实际上,由于新艺术作品的实验性和复杂性,它不适合机器生产,只能手工制作,因而价格昂贵,只有少数富有的消费者能光顾。

早在1865年,琼斯就在《装饰的句法》一书中声称:“形式的美产生于波浪起伏和相互交织的线条之中。”而德莱赛的理论和实践,特别是他的金属制品设计,简直就是新艺术的直接先导。但是,对于新艺术发展影响最深的还是英国的工艺美术运动。莫里斯就十分强调装饰与结构因素的一致和协调,为此他抛弃了被动地依附于已有结构的传统装饰纹样,而极力主张采用自然主题的装饰,开创了从自然形式、流畅的线型花纹和植物形态中进行提炼的过程。新艺术的设计师们则把这一过程推向了极端。

工艺美术运动的思想通过各种各样的展览和出版物,在欧洲大陆广为传播。尽管工艺美术运动是反工业化的,但在欧洲大陆,反工业化的姿态较为温和,终于在追求美学社会理想的过程中转变为接受机械化,最终导致了一场以新艺术为中心的广泛的设计运动,并在1890—1910年间达到了高潮。

新艺术运动的风格是多种多样的。在欧洲的不同国家,拥有不同的风格特点,甚至于名称也不尽相同。

“新艺术”一词为法文词,法国、荷兰、比利时、西班牙、意大利等以此命名,而德国则称之为“青年风格”(Jugendstil),奥地利的维也纳称它为“分离派”(Seccessionist),斯堪的纳维亚各国则称之为“工艺美术运动”。

从风格特点方面,法国、比利时、西班牙的新艺术作品比较倾向于艺术型,强调形式美感,而北欧的德国、奥地利和斯堪的纳维亚各国则倾向于设计型,强调理性的结构和功能美。

新艺术运动的发源地是比利时,这是欧洲大陆工业化最早的国家之一,工业制品的艺术质量问题在那里比较尖锐。19世纪初以来,布鲁塞尔就已是欧洲文化和艺术的一个中心,并在那里产生了一些典型的新艺术作品。

比利时新艺术运动最富代表性的人物有两位,即霍尔塔(Victor Horata,1867—1947)和威尔德(Henry van de Velde,1863—1957)。霍尔塔是一位建筑师,他在建筑与室内设计中喜用葡萄蔓般相互缠绕和螺旋扭曲的线条,这种起伏有力的线条成了比利时新艺术的代表性特征,被称为“比利时线条”或“鞭线”。这些线条的起伏,常常是与结构或构造相联系的。霍尔塔于1893年设计的布鲁塞尔都灵路12号住宅成为新艺术风格的经典作品。他不仅将他创造的独特而优美的线条用于上流社会,也毫不犹豫地将其应用到了为广大民众所使用的建筑上,且不牺牲它优美与雅致的特点。

威尔德的影响同样是深远的,尽管他的个性不如霍尔塔那么强。他之所以闻名是由于他广泛的兴趣,以及他逐渐由新艺术发展到了一种预示着20世纪功能主义许多特点的设计风格。

威尔德的职业是画家和平面设计师,他的作品从一开始就具有新艺术流畅的曲线韵律。作为设计师,他的第一件作品是在布鲁塞尔附近为自己建造的住宅,这是当时艺术家们表现自己艺术思想和天才的一种流行方式。威尔德不仅设计了建筑,而且设计了家具和装修,甚至他夫人的服装。这是力图创造一种综合和风格协调的环境的尝试。

威尔德后来去了德国,并一度成了德国新艺术运动的领袖,这一运动导致了1907年德意志制造联盟的成立。1908年,威尔德出任德国魏玛市立工艺学校校长,这所学校是后来包豪斯的直接前身。他在德国设计了一些体现新艺术风格的银器和陶瓷制品,简练而优雅。

除此之外,他还以积极的理论家和雄辩家著称,被人称为大陆的莫里斯。他写道:“我所有工艺和装饰作品的特点都来自一个惟一的源泉:理性,表里如

一的理性。”这显示出他是现代理性主义设计的先驱。他还引用运输车辆、浴室配件、电灯和手术仪器等作为“受到矫饰的美所侵害的现代发明”的例子,鼓吹设计和批量生产中的合理化。而在他自己的设计中,他的理性并不排斥装饰,而是意味着“合理”地应用装饰以表明物品的特点与目的。他的工厂概念是他于1898年在布鲁塞尔附近所建的大型工艺工场,而“批量生产”则意味着重复的手工生产。他一方面主张设计师必须避免那些不能大规模生产的所有东西,另一方面又坚持设计师在艺术上的个性,反对标准化给设计带来的限制,这两者显然并不协调。可以这样说,在威尔德身上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冲动,一种是热烈而具有生命力的,体现在他行云流水般的装饰中,尽管他在其设计生涯中逐渐修正了他所使用的曲线,使之趋于规整,但他从未放弃过它们。另一种是简洁、清晰和功能主义的,体现在他的设计的基本结构上)和他的著作中。这两种冲动在不同程度上也体现于这一时间其他艺术家的作品之中。除比利时以外,法国的新艺术运动也很有影响。

法国是学院派艺术的中心,因此,法国的建筑与设计传统上是历史主义的崇尚古典风格。但从19世纪末起,法国产生了一些杰出的新艺术作品。法国新艺术受到唯美主义与象征主义的影响,追求华丽、典雅的装饰效果。所采用的动植物纹样大都是弯曲而流畅的线条,具有鲜明的新艺术风格特色。

法国新艺术最重要的人物是宾,他原是德国人,1871年末定居巴黎。宾是一位热衷于日本艺术的商人、出版家和设计师,东方文化崇尚自然的思想对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895年12月,他在巴黎开设了一家名为“新艺术之家”的艺术商号,并以此为基地资助几位志趣相投的艺术家从事家具与室内设计工作。这些设计多采用植物弯曲回卷的线条,不久遂成风气,新艺术由此而得名。

另一位法国新艺术的代表人物是吉马德(Hector Guimard,1867—1942)。19世纪90年代末至1905年间是他作为法国新艺术运动重要成员进行设计的重要时期。吉马德最有影响的作品是他为巴黎地铁所作的设计。这些设计赋予了新艺术最有名的戏称——“地铁风格”。“地铁风格”与“比利时线条”颇为相似,所有地铁入口的栏杆、灯柱和护柱全都采用了起伏卷曲的植物纹样。吉马德于1908年设计的咖啡几也是一件典型的新艺术设计作品。

除巴黎以外,法国的南锡市也是一个新艺术运动的中心。

南锡的新艺术运动主要是在设计师盖勒(Emile Galle',1846—1906)的积极推动下兴起的。1900年他在《根据自然装饰现代家具》一文中指出,自然应是设计师的灵感之源,并提出家具设计的主题应与产品的功能性相一致。他将新艺术的准则应用到了彩饰玻璃花瓶的设计上,在花瓶表面饰以花卉或昆虫。由于花饰强烈,往往超出纯装饰的范畴,使设计具有特别的生命活力。盖勒在自己的身边聚集了一批艺术家,形成了南锡学派并进行玻璃制品、家具和室内装修设计,影响较大。

雷诺(René Lalique)的经典作品,蜻蜓女人胸饰,是最具典型性的新艺术时期首饰。René Lalique最原始的灵感源于大自然。在好奇心和求知欲的驱动下,他把自己融入大千世界,努力发掘每一个细微之处,探索自然界中一切能用于装饰的元素。

女性形象、蝴蝶、飞蛾、蜻蜓……René Lalique的珠宝作品里糅合了各种奇特的主旋律,体现他对自然的热爱。昆虫重新回归美之主题,连黄蜂、甲虫和草蜢也能展示鲜为人知的魅力。René Lalique不愧是一位神奇的魔术师,他善于捕捉精美与微妙的细节,用以点缀自己心爱的珠宝,并探寻如何将平凡的材料塑造成灵性四溢的杰作。

安东尼·高迪(Andonni Graudi,1852-1926)是西班牙新艺术运动的代表人物。他是一位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建筑师。其著名设计作品有圣家族教堂和米拉公寓。

高迪的设计中带有强烈的表现主义色彩。圣家族教堂内外布满的钟乳石式的雕塑和装饰件,以及上面贴有的彩色玻璃和石块,使它看上去犹如神话中的建筑,米拉公寓也以水平向的波浪曲线构成墙体和阳台,突出的部位,则利用植物蒂芥般的自然形态与建筑物构成统一的整体,仿佛是一件完美的雕塑艺术品,由于几乎没有直线和平面,公寓内的家具只得专门进行设计制作。在功能主义风靡的时代,高迪的作品一直未受到重视,进到二次大战以后,“有机建筑”的兴起,才使得他成为这一潮流的先驱。当代著名建筑大师·柯布希埃称他为“后现代主义的先驱”,从某种角度来看,他是当之无愧的。

在德国,新艺术称为“青春风格”(Jugendstil),得名于《青春》杂志。“青春风格”组织的活动中心设在慕尼黑,这是新艺术转向功能主义的一个重要步骤。正当新艺术在比利时、法国和西班牙以应用抽象的自然形态为特色,向着富于装饰的自由曲线发展时,在“青春风格”艺术家和设计师的作品中,蜿蜒的曲线因素第一次受到节制,并逐步转变成了几何因素的形式构图。雷迈斯克米德(Richard Riemerschmid,1868—1957)是“青春风格”的重要人物,他于1900年设计的餐具标志着一种对于传统形式的突破,一种对于餐具及其使用方式的重新思考,迄今仍不失其优异的设计质量。著名的建筑师、设计师贝伦斯也是“青春风格”的代表人物,他早期的平面设计受日本水印木刻的影响,喜爱荷花、蝴蝶等象征美的自然形象,但后来逐渐趋于抽象的几何形式,标志着德国的新艺术开始走向理性。1912年,由德国德累斯顿一家工场生产的挂钟便完全采用了几何形式的构图,这一设计异常成功,直到20世纪60年代每年还能卖出上千个。

新艺术在美国也有回声,其代表人物是泰凡尼(L.C.Tiffany,1848-1933),他擅长设计和制作玻璃制品,特别是玻璃花瓶。他的设计大多直接从花朵或小鸟的形象中提炼而来,与新艺术从生物中获取灵感的思想不谋而合。泰凡尼的作品在欧洲由宾负责销售,因而有较大影响。

麦金托什与维也纳分离派

麦金托什(Charles R.Mackintosh,1868—1928)是英国格拉斯哥一位建筑师和设计师。他在英国19世纪后期的设计中独树一帜,并对奥地利的设计改革运动维也纳“分离派”Secession 产生了重要影响。虽然麦金托什和维也纳“分离派” 成员在很多方面都与新艺术运动相呼应,不少设计史家也将他们划入新艺术的范畴。但与别的新艺术流派相比,他们的设计更接近于现代主义。“青春风格”几何因素的形式构图,在他们手中进一步简化成了直线和方格,这预示着机器美学的出现。

麦金托什于1885年进入格拉斯哥艺术学校学习,毕业后进入一家建筑事务所工作。通过沃赛创办的《工作室》杂志,他接触了许多激进的艺术家和建筑师的作品和思想。

他的早期活动深受莫里斯的影响,具有工艺美术运动的特点。他和妻子以及妻妹、妹夫形成了一个名为“格拉斯哥四人”的设计小组,从事家具及室内装修设计工作,并参加了1896年在伦敦举办的一次工艺美术协会展览,但他们的第一次公开露面并没有收到很好的效果。

1897—1899年间,麦金托什设计了格拉斯哥艺术学校大楼及其主要房间的全部家具及室内陈设,获得了极大成功,使他被公认为新艺术运动在英伦三岛惟一的杰出人物和19世纪后期最富创造性的建筑师、设计师。从外观上看,这座建筑带有新哥特式简练、垂直的线条,而室内设计却反映了新艺术的特点,展示了麦金托什的全部天才。

如果说霍尔塔和吉马德的主旋律是卷曲起伏的“鞭线”,麦金托什的主调则是一种高直、清瘦的茎状垂直线条,能体现出植物生长垂直向上的活力。1898年,他设计了克莱丝顿小姐(Miss Cranston)为禁酒而开设的一系列茶厅,其装饰手法以及新颖的家具赋予了这些茶厅一种商业性的标记,这正是现代工业设计师所应做到的。他还为克莱丝顿小姐设计了著名的希尔住宅,这座住宅的建筑和室内设计都颇有影响。麦金托什一生中设计了大量家具、餐具和其他家用产品,都具有高直的风格,这反映出有时对于形式的追求也会影响到产品的结构与功能。他所设计的著名的椅子一般都是坐起来不舒服的,并常常暴露出实际结构的缺陷,制造方法上也无技术性创新。为了缓和刻板的几何形式,他常常在油漆的家具上绘出几枝程式化了的红玫瑰花饰。在这一点上,他与工艺美术运动的传统相距甚远。

维也纳分离派是由一群先锋派艺术家、建筑师和设计师组成的团体,成立于1897年,是当时席卷欧洲的无数设计改革运动的组织之一。其代表人物是霍夫曼(Joseph Hoffmann,1870—1956)、莫瑟(Koloman Moser,1867—1918)和奥布里奇(Joseph M. Olbrich,1867—1908)。这个运动的口号是:“为时代的艺术-艺术应得自由。”维也纳分离派是由早期的维也纳学派发展而来的。在新艺术运动影响下,奥地利形成了以维也纳艺术学院教授瓦格纳(Otto Wagner,1841—1918)为首的维也纳学派。瓦格纳在工业时代的影响下,逐步形成了新的设计观点,他指出,新结构、新材料必将导致新形式的出现,并反对重演历史式样。霍夫曼等三人都是瓦格纳的学生和维也纳学派的重要成员。1897年,他们创立了分离派,宣称要与过去的传统决裂。

霍夫曼本人的设计风格深受麦金托什的影响,喜欢规整的垂直构图,并逐渐演变成了方格网的形式,形成了自己鲜明的风格,并由此获得了“棋盘霍夫曼”的雅称。他为维也纳生产同盟所设计的大量金属制品、家具和珠宝都采用了正方形网格的构图。1905年,霍夫曼在为维也纳生产同盟制定的工作计划中声称:“功能是我们的指导原则,实用则是我们的首要条件。我们必须强调良好的比例和适当地使用材料。在需要时我们可以进行装饰,但不能不惜代价去刻意追求它。”在这些话语中已体现了现代设计的一些特点。但是这种态度很快就发生了变化,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霍夫曼的风格从规整的线性构图转变成了更为繁杂的有机形式,从此走向下坡路,生产同盟也于1933年解散。

德意志制造同盟与芝加哥学派

德意志制造同盟

1907年,德意志制造同盟(Deutscher Werkbund)成立于慕尼黑。这是一个积极推进工业设计的舆论集团,由一群热心于设计教育与宣传的艺术家、建筑师、设计师、企业家和政治家组成,在它的成立宣言中,提出了这个组织明

确的目标“通过艺术,工业与手工艺的合作,用教育宣传及对有关问题采取联合行动的方式来提高工业劳动的地位。”

德意志制造同盟在1908年召开的第一届年会上,建筑设计师菲什(Jheoder Fischen)于开幕词中明确了对机器的承认,并指出设计的目的是人而不是物,工业设计师是社会的公仆,而不是许多造型艺术家自认的社会的主宰,这些观点,都使得制造同盟以现代设计奠基者和发起人的姿态树立起在设计史中的地位。

对于制造联盟的理想做出最大贡献的人物是一位在普鲁士贸易局工作的官员穆特休斯(Herman Muthesius,1861—1927),他是一位建筑师,1896年被任命为德国驻伦敦大使馆的建筑专员,一直工作到1903年。在此期间,他不断地报告英国建筑的情况以及在手工艺及工业设计方面的进展。除此而外,他还对英国的住宅进行了大量调查研究,写成了三卷本的巨著《英国住宅》,并于他返回德国后不久出版。

像许多外国人一样,穆特休斯为英国的实用主义所震动,特别是在家庭的布置方面。他写到:“英国住宅最有创造性和决定价值的特点,是它绝对的实用性。”回国后他被任命为贸易局官员,负责应用艺术的教育,并从事建筑和设计工作。

作为制造联盟的中坚人物,他由于广泛的阅历和政府官员的地位等优势,对于联盟产生了重大影响。对他来说,实用艺术(即设计)同时具有艺术、文化和经济的意义。新的形式本身并不是一种终结,而是“一种时代内在动力的视觉表现”。它们的目的不仅仅是改变德国的家庭和德国的住宅,而且直接地影响这一代的特征。于是形式进入了一般文化领域,其目标是体现国家的统一。他声称,建立一种国家的美学的手段就是确定一种“标准”,以形成“一种统一的审美趣味”。

穆特休斯建议将柏林美术学校、德累斯顿美术学校合不来兰美术学校都改成建筑与工艺美术学校,认识到设计教育的重要性。并主张“要以合理、客观、功能第一与毫无装饰的新观念来代替传统的美术观念”

德意志制造同盟的代表人物就是彼得·贝伦斯。他出生于德国汉堡,早期从事建筑设计工作。1904年开始,他便积极参与德意志制造同盟的组织工作,同时,又利用担任杜塞多夫艺术学院校长的职位从事设计教育的改革,

1907年,他受聘于德国通用电器公司AEG的设计顾问,全面负责公司的建筑设计,产品设计以及视觉传达设计,并以统一化,规范化的整体企业形象设计创造了现代企业形象设计(CI设计)的先河。其中,1909年他设计的AEG 的透平机制造车间与机械车间,由于造型简洁,适宜于功能要求而被称为第一座真正的现代建筑,他为AEG设计的企业标志,也一直沿用至今,成为欧洲最著名的标志之一。另外,他运用简单的几何形式设计的功能主义风格的电风扇、台灯、电水壶等电气产品,也成为制造同盟设计思想的典范事例。贝伦斯的贡献还在于他所培养的学生中出现了三位现代主义设计大师,即格罗庇乌斯,米斯·凡·德洛和勒·柯布希埃。因此,称他为现代主义设计运动的奠基人,实不为过。

贝伦斯十分强调产品设计的重要性。1910年,他在《艺术与技术》杂志上总结他的设计观时说,我们已经习惯于某些结构的现代形式,但我并不认为数学上的解决就会得到视觉上的满足。对于贝伦斯来说,仅有纯理性是不够的,因而需要设计。

1922年,他在制造联盟的刊物《造型》中他写道:“我们别无选择,只能使生活更为简朴、更为实际、更为组织化和范围更加宽广,只有通过工业,我们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

但是,他又指出:“不要认为即使是一位工程师在购买一辆汽车时会把它拆卸开来进行检查,甚至他也是根据外形来决定购买的,一辆汽车看上去应该像一件生日礼物。”这表明设计的直觉方面对他来说是很关键的,也反映了他对产品市场效果的关注。

德意志制造联盟十分注重宣传工作,常举行各种展览,并用实物来传播他们的主张,还出版了各种刊物和印刷品。在其1912年出版的第一期制造联盟年鉴中,曾介绍了贝伦斯设计的厂房和电器产品。

在1913年的年鉴中,着重介绍美国福特汽车公司的流水装配作业线,希望将标准化与批量生产引入工业设计中。1916年,联盟与一个文化组织合作出版了一本设计图集,推荐诸如茶具、咖啡具、玻璃制品和厨房设备等家用品的设计,其共同特点是功能化和实用化,并少有装饰,而且价格为一般居民所能承受。

这本图集是制造联盟为制定和推广设计标准而出版的系列丛书中的第一本。这些宣传工作不但在德国影响很大,促进了工业设计的发展,而且对欧洲其他国家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一些国家先后成立了类似制造联盟的组织,对欧洲工业设计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制造联盟在中立国举办了一系列有影响的展览。自此以后,联盟逐渐把目光从国外转向国内,其思想中的国际主义因素让位于较实际面对经济状况的态度,强调把设计作为改善国家经济状况的一种手段。德意志制造联盟于1934年解散,后又于1947年重新建立。

欧洲现代艺术运动的影响

20世纪初,欧洲大陆兴起了一场革命性的艺术运动,其中包含着丰富多样的“风格”和“主义”,它们的共同点在于以“机器美学”的观点体现飞速变化的外部世界精神实质的理想形式,这场运动中,表现主义、未来主义、风格主义和构成主义对现代设计的影响最为明显。

表现主义(Expressionism)

在造型艺术中,强调艺术家的主观精神和强烈感的表现从而导致在方法上对客观形象作夸张,变形乃至怪诞的手法处理。

20世纪表现主义的主要基地是德国,这决定于德国的社会现实,同时受到尼采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和斯泰纳的神秘主义的影响。

德国表现主义主要有两个集团组成:德累斯顿的“桥”社(北德)和慕尼黑的“青骑士”俱乐部(南德)。

提出艺术“不是现实,而是精神”、“是表现,不是再现”的口号

桥社成立于1905年,它的创始人是凯尔希纳、黑克尔,尔后参加的有诺尔德、佩希斯泰因等。凯尔希纳在一份宣言中声称:“每一个人,每一个属于我们的人,直接地、毫不虚伪地表现出驱使他们进行创作的东西。”他们赞赏凡·高和高更的作品,对蒙克持肯定态度,而且对原始艺术怀有虔诚态度。不过他们每个人都从不同角度吸收自己所需要的东西。他们描绘自然和城市中变化多端的世态万相,总带有一股愁闷的、空虚的、木偶般的神态。桥社在风格上的探索,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在形式上起先多采用流畅、松弛、自由、柔和的线条,尔后就逐渐倾向于紧张、曲折、斜向,最后又变得短促、坚硬,这只是总的画风。

在南德巴伐利亚州的首府慕尼黑活跃着另外一个表现主义集团,取名“青骑士”,成员有马尔凯、克利等。法国的德劳内在立体主义基础上的松散的几何形结构,大胆吸收色彩光学原理而创造的色彩技法,都给“青骑士”成员很大的启发,他们视他为“现代美术”的缔造者。青骑士集团的宗旨与桥社一致,但表现语言多采用抒情的抽象语言。他们对不可见的内在精神比对任何可见的外部世界更感兴趣,希望给这种内在精神以一种可见的形和色,从而把艺术和深刻的精神内容融为一体。主要表现在康定斯基的艺术中。

在建筑设计方面,表现主义的代表人物是德国建筑家艾利克·门德尔松(Eric Mendelson,1887—1953)他在1919—1920年设计的波茨坦市爱因斯坦天文台,被誉为表现主义建筑的典型。整个建筑采用了令人捉摸不定的,没有明确的转折和棱角的,浑浑沌沌的流线型造型,酷似一件雕塑作品。与他同时期的建筑家汉斯·珀尔齐格(Hans Poelaig,1869—1936)设计的柏林大剧院,也属于这种风格。

构成主义(Constructivism)

是十月革命前夕在俄国流行的主要前卫艺术流派。它赞美工业文明,崇拜机械结构中的构成方式和现代工业材料,并力图广泛地运用于造型艺术和设计中。

《构成主义的代表人物》埃尔·李切斯基(El Lissitxky,1890—1941)在维也纳出版的论文集《俄罗斯——苏联建筑的复兴》一文中阐明了构成主义建筑的宗旨:新时代建筑的理想是社会性,即通过建筑显示苏维埃国家的全民特点,通过建筑的物质要素改善劳动人民的生活,通过建筑文化的精神要素,提高全民族的审美素质。1937年建成的巴黎国际博览会苏联馆,是这一时期建筑的最高成就,它大量使用木构建成,体现了俄罗斯的民族传统,但它是完全采用现代机械化施工方法来完成的。方案的设计得为康斯坦丁·梅尔尼科夫。

未来主义(Futurism)

是由意大利诗人马里内蒂发起的,主张艺术应当反映现代机器文明,反映速度,力量和竞争,是狂热的反传统的激进派。安东尼奥·圣埃利亚(Antonio Santelia,1888—1917)是其代表人物,他设计的“契塔诺瓦城规划”,《新城》、《有缆车的火车站和航空港》等等,虽然没有得到实施,但他对于现代建筑的理解和对城市规划的设想都表达了他“以技术改造文化”的设计观点。

风格主义(De Stijl),起源于荷兰画家蒙德里安创办的《风格》杂志。它主张以最简单的几何语言来创造新的视觉形象,这种语言通常是水平线、垂直线、正方形、长方形等规整、呆板的形状,一种冷静、严肃的气氛。这个组织的画家,雕塑家们,如蒙德里安、杜斯伯格、里特维尔德等等,都从事建筑和工艺设计,他们的观点对包豪斯影响甚大。

包豪斯

1919年4月1日,在德国的魏玛创立了第一所新型的现代设计教育机构——

包豪斯国立建筑学校,简称包豪斯(Bauhaus),这个词由是它的创始人和第一任校长格罗庇乌斯生造出来的,从1919年到1933年的14年中,它培养了整整一代现代建筑和设计人才,也培育了整整一个时代的现代建筑和工艺设计风格,被人们称为“现代设计的摇篮”。

A、在设计中提倡自由创造,反对模仿因袭墨守陈规。

B、将手工艺与机器生产结合起来,提倡在掌握手工艺的同时,了解现代工业的特点。

C、强调基础训练,从现代抽象绘画和雕塑发展而来的平面构成,立体构成和色彩构成等基础课程成了包豪斯对现代工业设计作出的最大贡献之一。

D、实际动手能力和理论素养并重。

E、把学校教育与社会生产实践结合起来。

在设计理论方面,包豪斯提出了三个基本观点:

1、艺术与技术的新统一。

2、设计的目的是人而不是产品。

3、设计必须遵循自然与客观的法则来进行。

这些观点对现代工业设计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使现代设计逐步由理想主义走向现实主义,即用理性的、科学的思想来代替艺术上的自我表现和浪漫主义。

作为学校的第一任校长和创始人,格罗庇乌斯在他的《包豪斯宣言》中明确地提出了自己的教育思想:

一切造型艺术的最终目的是完整的建筑!美化建筑曾是造型艺术至高无上的课题,造型艺术也曾是大建筑艺术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今天的造型艺术存在着彼此分离、相互孤立的状态,只有通过所有工艺师有意识地共同努力,才能将它们从孤立的状态中拯救出来。建筑师、画家、雕塑家必须通过整体和局部,重新认识和掌握多方面的建筑因素。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的作品再次充满曾丧失在沙龙艺术中的建筑精神。

旧的美术学校要产生这种统一是不可能的,因为它们连所谓的艺术都不能够传授。学校必须重新成为车间。仅由图案家和工艺家描绘和敷彩的世界,最终应该再次成为建筑起来的世界。由衷地热爱造型艺术的青年,如果能像过去那样从学习手工艺开始自己的道路,那么将来非生产的“艺术家”也就不会指责他们缺乏技艺了,因为他所掌握的手工艺给了他发挥才能的机会。

《魏玛国立包豪斯纲领》(摘要)

艺术超越一切方法,它自身不能被传授,然而手工艺却不同。建筑师、画家、雕塑家就字面的含义来说,都是手工艺师。因此,作为一切造型创造不可缺少的基础,要求研修人员都必须在工作室、实验室、车间里接受全面的手工艺训练。我们应当在与院外的车间签署实习合同的同时,逐步建立本院的车间。

学校是为车间服务的,总有一天会被车间同化。因此,没有老师和学生,只有师傅、技工和徒工。

教学方式取决于车间的性质。

从手工技艺发展为有机的构成。

排除一切僵化,提倡创造性、个性自由而又严谨的治学精神。

师傅的工作由研修人员协助。

向研修人员介绍委托定货。

具有广泛目的的大乌托邦建筑构思—公共建筑、宗教建筑—的共同计划。这个计划依靠全体师傅和研修人员—建筑师、画家、雕塑家,为了整个建筑的各个部分逐步协调一致的目的而携手并进。

同国内手工艺界、工业界领导人保持经常的接触。

通过展览会及其它活动与政府和民众保持联系。

为解决在建筑框架内展示绘画和雕塑的问题,重新研究展览会的实质。

通过工作之余的演出、讲座、诗歌、音乐、化装舞会,促进师傅和研修人员之间的亲密交往。从而建立开明的礼仪。

1、早期阶段——魏玛时期的包豪斯(1919—1924)

魏玛时期是包豪斯的草创时期,在格罗庇乌斯的《包豪斯宣言》中所显露的观点得到了探索性实践,首先,学校一反传统的“老师”、“学生”的称谓而代之以手工艺行会性质的“师傅”和“徒弟”,并要求学生进校后要进行半年基础课训练,然后进行半年基础课训练,然后进入车间学习各种技能,因此,作为师傅的导师,不仅有传授艺术造型、色彩等绘画内容的“形式导师”,还有担任技术、手工艺和材料部分教育的“工作室导师”,二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共同完成教学工作。魏玛时期的这种教学体制的建立奠定了包豪斯发展的基础。在“形式导师”中,较早的伊顿(Johnnes Itten,1888—1967),费宁格(Lyonel Feininger,1971——1956),后来的康定斯基(Wassily Kandinsky,1866—1944),克利(Paul Klee,1897—1940)等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尤其是接替伊顿的艺术家纳吉(Lasxlo Moholy—Nagy,1895—1946)对基础课程中构成内容的建立作出了贡献。1923年,包豪斯举办了第一次作品展览会,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2、迪索时期的包豪斯(1925—1930)

1925年,由于魏玛政府的反对,包豪斯被迫迁到迪索,继续自己的事业,这时,包豪斯已有了自己培养的毕业生来从事教学,在全部的12名教员中,这样的毕业生就有6名,他们是阿尔柏斯(Joesf Albers),拜耶(Herbert Bayen)、布鲁尔(Marcel Breuer)和辛柏(Hinnerk Scheper)、斯托兹(Gunta Stolzl)。教员结构的变化带动了教学方针的转变,格罗庇乌斯放弃了二人共同教学的方法,改为一人制,教学体系及课程设置也趋于完善。这一时期由格罗庇乌斯设计的包豪斯新校舍以及各实习车间设计生产的创新产品成为包豪斯走向成熟的表征。

包豪斯新校舍本身便是现代建筑的杰作,它在功能处理上有分有合,关系明确,方便实用,造型简洁清新,空莘变化丰富,完全打破了古典主义建筑的设计传统。金属制品车间的布兰德(Marianne Brandt)于1926~1927年设计的台灯,不仅造型简洁,功能完美,而且是由莱比锡一家工厂批量生产的,在家具车间,布鲁尔设计制造的钢管椅,开辟了现代家具设计的新篇章。

1927年,由于种种舆论压力,格罗庇乌斯辞去了校长职务,建筑师汉内斯·迈耶(hannes Meyer,1889—1954)接任校长。他上任后,更加强调产品与消费者,设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在他的领导下,包豪斯的各车间都大量接受企业设计的委托。然而,迈耶过于极端的政治主张,却为包豪斯带来难以补救的灾难,1930年,他被迫辞职。

3、柏林时期的包豪斯(1931~1933年)

1930年8月,米斯·凡·德洛接替包豪斯校长职务,着手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革。首先摒除校园内的政治倾向,使之较为单纯地成为专业的设计学院,同时,将教学的重点彻底转移到建筑设计上来,课程也因此而作了大规模的调整和修改补充。他的种种努力并没有维持住包豪斯的生存地位,1931年,包豪斯被迫迁往柏林,政治气氛的进一步恶化,终于使包豪斯于1933年8月彻底解散。学校中的教员和学生大部分都流散在欧洲各地,1937年以后,他们多数移居美国,并在新的国家开始发展,将包豪斯的精神和经验传播到世界各地。包豪斯对于现代工业设计的贡献是巨大的,特别是它的设计教育体系和教学方式,现已成为世界许多艺术、设计院校的参照范例和构架基础;它培养的众多的建筑设计师和其他领域的设计师把现代设计运动推向了新的高度。并与它所存在的不可避免的局限性一起,成为现代设计研究中的重要一环。

包豪斯的存在时间仅仅14年,但它却对现代设计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奠定了现代设计教育的结构基础。目前,世界各种类型的设计院系都拥有包豪斯教学体系不同程度的内容,特别是其所首创的“基础课”教学,把对平面和立体结构的研究、材料的研究、色彩的研究,以独立的而又互相作用的形式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从而使视觉设计教育摆脱了艺术家个人化、自由化、非科学化的主观倾向;

包豪斯对于平面设计的功能化探索和现代主义设计面貌的教育,已成为现代平面设计的重要起源;

包豪斯所坚持的工作室(车间)制的教育模式,让学生亲自参与制作,充分发挥其潜在的创造能力的教学方法,突破了以往纸上谈兵的局限,

同时,它所主张的与企业界、工业界的广泛联系和接触,使学生有机会将设计成果付诸实现,开创了现代设计与工业生产相结合的新天地。

芝加哥学派

1871年,芝加哥城大火,将市区大批木结构的简易房舍烧得精光,“但这把火却给建造这个新型大都会创造了条件,为利用一百多年来欧洲发展起来的新建筑材料和新技术,提供了一显身手的场地。”

来自四面八方的建筑师纷至沓来,为了节省土地,市政府对征用土地规定了苛刻的条件,以迫使建筑师在设计中增高楼层,扩展空间,现代高层建筑开始在芝加哥出现。在采用钢铁等新材料以及高层框架等新技术建造摩天大楼的过程中,芝加哥的建筑师们逐渐形成了趋向简洁独创的风格流派,芝加哥学派由此而生。

芝加哥学派突出了功能在建筑设计中的主导地位,明确了功能与形式的主从关系,力图摆脱折衷主义的羁绊,使之更加符合新时代工业化精神。这一学派虽然包括了众多的建筑师,但他们的共同特点是注重内部功能,强调结构的逻辑表现,立面简洁,明确,并采用了整齐排列的大片玻璃窗,突破了传统建筑的沉闷之感。

沙利文(Louis H. Sullivan, 1856—1924),是芝加哥学派的中坚人物和理论家。他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建筑系,先后在美国和欧洲从事过建筑设计。经过多年的建筑设计实践,他第一个提出“形式追随功能”的口号,成为美国设计界多年以来一直遵循的基本原则。他曾说过“自然界中的一切东西都具有一种形状,也就是说有一种形式,一种外部造型,于是就告诉我们,这是些什么,以及如何和别的东西区别开来。”据此,他提出,要给予每座建筑以适合的和不错误的形式,才是建筑设计的目的,“形式永远随功能,这是规律。”“哪里的功能不变,形式就不变。”

沙利文以他在14年中设计的100多幢摩天大楼明确地彰显了自己的观点,为现代设计运动奠定了理论和实践的基础,虽然由于折衷主义的回流,使他的室内设计中常常带有与功能主义大相径庭的新艺术运动风格,但是他的贡献

深刻地影响到统治建筑界近半个世纪的功能主义的建立。

第二代芝加哥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弗兰克·赖特(Frank. L. Wright, 1869—1959),他曾在沙利文的事务所中学习和工作过,后来,他独自开设事务所,以不知疲倦的精神勤奋工作,成为最为著名的国际建筑设计大师之一。赖特的设计观念主要有以下几点:

A、注重建筑与环境的关系,使它们形成和谐、统一的整体环境(外部空间)。

B、注重室内空间的合理性,要做到舒展、自由,小空间的分割要注重其流动性,可以自由开合(内部空间)。

C、注意采用天然材料,以求得与自然界的协调。

D、室内空间和陈设着重低层布局,显得有几分日本式室内的面貌。

他根据美国中西部的草原特色,融合浪漫主义风格创造了著名的“草原住宅“(Prairie House),之后又根据不同的环境设计出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罗伯茨住宅(1907年),罗比住宅(1908年)等等。1936年,设计的“落水山庄”是他合理主义建筑思想的典型代表,也是现代建筑史的里程碑作品,建筑物与自然景观的有机结合,使“有机建筑”的理论达到了完美的表现境地。1943年,古根海姆美术馆的设计,也成为他的代表作之一。

成熟工业时期的设计

“装饰艺术”运动与新建筑运动

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

这是广义的工业设计日趋成熟的时期。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艺术潮流的影响以及市场竞争的推动,使现代设计以前所未有的面貌蓬勃地发展起来,并走向了完善的成熟期。

较之于手工业时期,与技术、艺术难舍难分的融合状态;

较之早期工业时期,与技术、艺术和经济似是而非的模糊分离状态,已成熟起来的现代设计以鲜明的独立而完整的体系置于技术、艺术与经济的交点上,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不可取代的位置,并成为一门独立的边缘学科纳入人类文明的创造活动之中。

20世纪20年代,现代工业社会得以确立,适应于工业化生产体制的社会结构也逐渐形成,大众消费市场业已发育健全,欧洲纷纭复杂的现代艺术思潮的兴起,改变了人们传统的审美趣味,这一切都为新的更富于时代气息的设计观念和设计思潮的产生铺平了道路,由此,在设计史中具有深远影响的现代主义诞生了。

装饰艺术运动(ART DECO)

装饰艺术运动(Art Deco)是20世纪20—30年代主要的流行风格,它生动地体现了这一时期巴黎的豪华与奢侈。

装饰艺术运动是在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在法国、美国和英国等国家开展的一次国际性流行设计风格。装饰艺术运动是对矫饰的新艺术运动的一种反动,反对古典主义的、自然的、单纯手工艺的趋向,主张机械化的美。它采用手工艺和工业化的双重特点,采取设计上的折衷主义立场,设法把豪华的、奢侈的手工艺制作和代表未来的工业化特征合而为一,产生一种可以发展的新风格。这场运动与世界的现代主义运动几乎同时发生,也几乎同时于30年代后期在欧洲大陆结束,因而在各个方面都受到现代主义的明显影响。

艺术装饰风格以其富丽和新奇的现代感而著称,它实际上并不是一种单一的风格,而是两次大战之间统治装饰艺术潮流的总称,包括了装饰艺术的各个领域,如家具、珠宝、绘画、图案、书籍装帧、玻璃和陶瓷等,并对工业设计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20世纪30年代早期,艺术装饰风格已成了大众趣味的一个标志。在法国,风格的概念传统上是与手工艺和强调个性联系在一起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这两个因素再度复苏,并形成了称之为艺术装饰风格的基础。艺术装饰风格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新艺术运动。他们认为,新艺术在抛弃传统方面走得太远了,应该将传统的精华与时代的新潮结合起来。

一直到20世纪20年代,巴黎依然是法国上流社会荟萃之地。由于上流人士的赞助,使设计师们能使用昂贵、稀罕的材料创造出有异国情调的风格,以满足有闲阶层猎奇的需要。

新建筑运动

现代主义运动,严格地说首先是从建筑领域的革命开始的。从19世纪70年代兴起的芝加哥学派是这场建筑革命的先声,20世纪初,由于钢筋混凝土浇铸技术的推广,建筑行业的结构已经出现了许多带根本性的转变,大型框架预制构件的使用使施工的速度大大提高,成本大为降低,人力更多地为机械所代替,简洁的方块结构逐渐取代了繁缛的表面装饰,城市的面貌在迅速地变化着,在这场革命性的运动中,具有较大影响力的设计师和理论家主要有六人,前文介绍的弗兰克·赖特和彼得·贝伦斯,以他们“合理主义”的新设计,升起了新建筑运动的旗帜,随后,德国人格罗庇乌斯、米斯·凡·德洛、法国人勒·柯布希埃以及芬兰人阿尔瓦·奥图,这些被誉为“现代建筑支柱”的著名国际设计大师,以他们各具特色的设计风格和设计观念,在不同领域丰富的设计实践中,完善并发展了新建筑运动。

瓦尔特·格罗庇乌斯,出生于一个建筑世家,早年曾进入彼得·贝伦斯的建筑设计事务所学习、工作,他说:“1908年,当我在贝伦斯的研究所完成了基本训练,开始从事建筑设计业务时,建筑界与建筑教育界仍然是古典主义的学院派体系控制着的,贝伦斯第一次把关于建筑问题的思想和规律,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传授给我。……我开始树立起这样的信念:现代结构技术必须在建筑上得到体现,而且,这种体现需要使用前所未有的,全新的形式”。1910年,格罗庇乌斯离开贝伦斯事务所,与阿道夫·迈耶在柏林独立开业。1911年,他在法格斯鞋楦工厂的建筑设计中大胆采用轻巧的钢架结构和大面积玻璃墙面取代笨重的立柱和墙壁,取得轻巧、明亮、简洁的效果,这种手法后来成了现代建筑最常用的设计语言。

1914年,在他为德意志制造同盟的科隆展览会办公楼进行设计时,再一次使用了玻璃幕墙的设计样式。同年,他被推荐接替威尔德担任魏玛工艺学校校长,几个月后,他写了一份备忘录,阐述了他对建立一种新型设计学校的想法,他说:“单是关怀手工艺品和小工厂的产品是绝对不够的,因为这些产品永远不会失去与“艺术”的接触,相反地,艺术家必须学习如何去直接参与大规模生产,而工业家也必须认清如何去接受艺术家及艺术家所能产生的价值。“因此,他设想成立一所与工业制造紧密相关的设计学校。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他应征入伍,这些想法也搁置下来。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格罗庇乌斯回到魏玛。1919年4月1日,他终于实现了自己的理想,成立了著名的“包豪斯”学校。

米斯·凡·德洛,出生于德国亚琛的一个石匠家庭,1901年15岁时,在亚琛一家不出名的建筑事务所学习描绘古典风格的建筑装饰浮雕,1908年,到柏林进入彼得·贝伦斯的建筑事务所学习、工作,受到贝伦斯的思想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在许多篇文章和著作中,宣传着他的现代主义建筑观念:“在今天的建筑中使用以往时代的形式无疑是没有出路的。……必须满足我们时代的现实主义的和功能主义的需要。”

“我们不考虑形式问题,只管建筑。形式决不是我们工作的目的,它只是结果。……好的功能就是美的形式。”

1926年,他设计了全部用砖块砌成的《卢森堡——李卜克内西纪念碑》1927年,德意志制造同盟在斯图加特附近的魏森豪夫举办工业设计博览会,当时正担任同盟副主席的米斯,主持了由16位建筑师参加设计的33件示范住宅的竞赛和评选,这次评选出来的作品,被称为“国际风格”的代表。1929年,米斯主持设计了巴塞罗那世界博览会的德国馆,他在这里实现了“技术与文化相融合”的理想目标,建筑的内部空间,家具的设计简洁而单纯,并以此奠定了他作为现代主义设计大师的地位。

1931年,他接替格罗庇乌斯担任包豪斯校长,1933年,学校解散,

1937年,他移居美国,在伊利诺斯理工学院担任建筑系主任从事教学和设计工作,他的大部分钢架玻璃幕墙的摩天大楼都是在美国完成的。

勒·柯布希埃出生于瑞士一个钟表业者的家庭。1907—1911年间,他游历地中海及巴尔干半岛诸国,考察研究当地的古代建筑和民间住宅,1917年定居巴黎与画家阿梅蒂·奥尚方一起创立了“纯粹主义”绘画,主张“清晰性、客观性是纯粹主义的宗旨。”1921年,他的建筑论评论文集《走向新建筑》出版,书中阐明了他的基本观点:

“建筑是形体在光线下的有意识的,正确的和壮丽宏伟的组合。”

“住宅是居住的机器”。

1922年-1940年间,他与人合作成立了建筑事务所。50年代以前,他是理性主义、功能主义的坚定、热情的鼓吹者和实践者,是国际风格的主要领袖,50年代以后,从著名的朗香教堂的设计开始,转向表现主义。

柯布希埃主张用机器的理性来创造一种满足人类实用要求、功能完美的“居住机器”,并大力提倡工业化的建筑体系。

1926年,他提出了新建筑的5个特点,即,底层架空,屋顶花园,自由平面,横向长窗,自由立面。这些都是采用框架结构使墙体不再承重后产生的建筑特点。萨伏伊别墅成为其代表作。

柯布希埃一生出版了四十多部著作,完成大型建筑设计约60座,他以不断更新变化的设计风格和设计思想,对现代建筑设计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阿尔瓦?阿尔托(1898-1976)

“建筑应永远是一种媒介,它有机地把房子和自然连接起来。(即是说,一种媒介,通过它人和人类生活有更重要的意义。)”

对人类生理心理幸福的关心是贯穿阿尔托的广泛的作品的主线。自1929年赢得Paimio疗养院的设计竞赛始,阿尔托便作为功能主义的建筑师而闻名。

在三十和四十年代,,砖和木这样的自然材料再次取代了水泥而走上前台。阿尔托试验用胶合板并在家具设计上创了许多革新。

同时,建筑与其自然环境之间的对话也成为阿尔托作品的一个重要主题。这点既表现在建造尺度的空间的分配上也表现在其动态的外形上。

终其一生,阿尔托在这方面拓展了越来越大的自由和越来越丰富的形式语言。他的晚期作品以生动有力而有节制而为特色,如从周围自然出现的回声并带给生活内在的清新。

虽然以上我们介绍的四位设计大师的风格各不相同,但其共性可以归纳为以下6点,人们也称之为“新建筑”六项原则。

A、重视建筑的居住功能,以功能为设计的出发点,其设计方法的科学性更为严格。

B、注意发挥新型建筑材料和建筑结构的力学和构架关系,达到简便、朴素、省时省力。

C、突出建筑的经济核算和平方价格,以最小的成本,求得最大的、最适用的合理空间。

D、反对古老建筑传统的诸多规范,主张依据新的功能要求和新材料,新方法来创造新的形式。

E、认为对建筑来说,空间的运用是第一位的,设计应从平面、立面的画面式设计转向立体空间的雕塑式设计。

F、完全废弃建筑物的表面附加装饰,认为建筑之美不在表面装饰,而在于空间处理的合理性和逻辑性。

从中我们不难看出,这基本上也是现代主义的建筑设计理论。

现代主义设计

时间:20世纪初开始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

观念:民主主义、精英主义、理想主义和乌托邦主义。

形式:面向大众、改变传统、取消装饰(少就是多)

具体特点如下:

1、功能主义特征。强调功能为设计的中心和目的,讲究设计的科学性,重视设计是适时的科学性、方便性、经济效益和效率。

2、形式上提倡非装饰的简单几何造型。

3、具体设计上重视空间的考虑,特别强调整体设计考虑,基本反对在图板上、在预想图上设计,而强调以模型为中心的设计规划。

4、重视设计对象的费用和开支,把经济问题放到设计中,作为一个重要因素考虑,从而达到实用、经济的目的。

从30年代末开始,现代主义开始了一个新的阶段—美国阶段。

美国现代主义与国际主义设计

包豪斯被法西斯强行解散以后,一大批包豪斯的教员和学生先后来到美国,继续从事设计和教学工作,使在德国和欧洲没有实现的理想,得到了实现。自此,源于欧洲大陆的现代主义运动的中心也移到了美国,并且与美国工业设计界注重为企业服务,注重经济效益,注重市场竞争的实用观念一起,逐渐发展成为战后轰轰烈烈的国际主义运动。

当欧洲各国还在由带理想主义色彩的知识分子探讨并实践着现代设计理论的时候,美国已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条件下,发展着与企业紧密相联的工业设计运动。二战期间,许多著名的欧洲画家、艺术家、设计师和建筑师流亡美国,为它的发展注入了活力,美国几乎是轻而易举地就把在欧洲探索尝试了近二十年的成果注入企业和市场之中,并变成了现实,从而为美国成为世界工业化强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美国对于现代设计发展的重要贡献还在于它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工业设计变成一个独立职业的国家,企业内部的工业设计部门,独立的设计事务所等形式造就了一大批驻厂设计师和专业设计师。这是美国新一代的设计师,也是我们所说的第一代工业设计师。

20世纪30年代产生并流行。它是由物理力学界对流体力学原理的研究引发起来的。一种纺锤形的体积,被力学家测定在空气中的阻力最小,飞机的飞行正是依赖于空气的流体力学原理产生的浮力,机翼的横断面就采取了这样的形态。

尤其是要体现速度的交通工具—如汽车、火车、飞机和轮船等等。

1917年左右被应用于汽车设计。后拓展到其它工业产品设计。

商业化设计

流线型设计风格与“优良设计”

设计师的职业化

国际风格的发起者和推动者

雷蒙德·罗威(Raymord Loewy,1893—1988),是第一代工业设计师中的典型代表人物,他出生于法国,1919年来到纽约,早期从事插图设计,小有名气。20年代开始,致力于产品外型的改造设计工作,1934年,成立了自己的设计事务所,从事交通工具、工业产品和包装设计、50年代和60年代,他的事业达到顶峰,80年代时,他的独立设计公司已成为世界上经济效益最好的公司之一。

罗威一生的设计活动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并且常常是卓有成就的。1933年,他为灰狗长途汽车公司设计的企业形象标志,成为今天CI设计的早期典范,1938年,他设计的可口可乐公司的瓶型改型和企业形象获得成功,1941年,重新设计“幸运”香烟包装,1947年,为斯图德贝克汽车公司设计了战后第一辆投放美国市场的汽车,1953年,又为该公司设计出“星线”(The Starliner)汽车,受到好评,1960年,与合伙人联合推出超级市场方案,1964年,设计肯尼迪纪念邮票,1968年,担任美国国家宇航局设计顾问,一直到1974年,那年,他为苏联设计“莫斯科人”汽车,成为苏联委托西方人设计的第一个项目,等等等等,罗威所从事的设计活动大到宇航器,小到邮票、烟盒,代表了第一代工业设计师那种无不为的特点。他的一生,是美国的工业设计从开始、发展,到达顶峰和走向衰退的整个过程的缩影和写照。

战后现代主义和国际主义设计

战后现代主义的发展是以国际主义风格的产生和发展为特征的,从本质上来说,国际主义与现代主义一脉相承,在设计风格上,都具有反装饰传统,形式简洁,注重功能,理性化和系统化的特点,在设计形式上,由于米斯·凡·德洛“少就是多”的观点影响,在过分强调减少形式的同时,漠视了功能需要,而走向了不强调形式的形式主义道路,背离了现代主义的基本原则。

国际主义风格是在美国兴起的并反过来又影响到欧洲国家。它从建筑设计领域逐渐渗透到平面设计和产品设计之中,形成了瑞士国际主义平面设计和德乌尔姆设计学院,布劳恩公司的设计体系,并在60年代达到发展的顶峰。

国际主义风格与现代主义还存在着明显的本质差异,从意识形态角度来说,在欧洲发展起来的现代主义具有明显的民主主义倾向和社会主义特征,为大众服务的设计目的仅仅体现在功能的追求和符合机器工业的现代设计形式美的创造,而在美国形成的国际主义中,商业化特征使设计成为以较少投入获得最大效益的手段,功能与形式都成为市场竞争的可利用工具,为大众服务的目的也转化成为企业服务,为效益服务的附庸。

现代主义建筑设计风格是国外近现代建筑史上影响范围最广、时间最长、争议最多的一种风格流派。它在总结了新建筑运动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系统完整的建筑主张,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注重建筑的功能和经济性

2、强调空间是建筑的主题,反对多余的装饰

3、主张发挥新材料、结构的性能特点

其中,以格罗披乌斯、柯布西耶、密斯·凡·德罗、赖特以及奥图为代表。1958年,米斯·凡·德洛与菲利普·约翰逊合作,在纽约设计了西格莱姆大厦(The Seagram Building),与此同时,意大利设计家吉奥·庞帝(Gio Ponti )在米兰设计了佩莱利大厦(The Perelli Building),这两栋建筑成为建筑上的国际主义里程碑,为取得形式的单纯、简约,以致到了无视建筑功能要求的地步,使现代主义所推崇的功能第一,形式第二的原则至此让位于形式第一,功能第二。玻璃幕墙,钢架结构的方盒子建筑迅速地在世界范围内蔓延开来,真正地达到了“国际化”的目的。

瑞士的国际主义平面设计以简单明快的版面编排和无饰线体字体为中心,形成高度功能化,非人情化、理性化的风格,其中的“通用体”(Univers)和“赫维提卡体”(Helvatica)至今仍在流行。

德国战后的乌而姆设计学院和联帮德国家用电器公司布劳恩公司在产品设计上所体现的冷漠、理性化、系统化、减少主义形式,从另一个角度完善了国际主义的风格体系。

欧洲各国的工业设计发展

成熟工业时期的设计是以现代主义为其主要风格特征的,各个国家不同的文化传统和社会状况为其注入了丰富的内容,英国的政府扶持型发展,法国的装饰传统影响,意大利独特的民族风格,以及斯堪的纳维来诸国注重自然材料,注重手工艺传统的个性,和战后日本的双轨制发展体系,都使得统一化的现代主义风格中带有明显的地域和民族特色,这一时期所造就的一大批国际设计大师,如格罗庇乌斯、米斯·凡·德洛、勒·柯布希埃、雷蒙德·罗威等等也以他们卓越的设计成就极大地丰富了现代主义的内涵和表现特征。因此,这一时期是设计史上明显地具有整体风格形态的时期,这种整体风格状态充分体现了工业设计的巨大涵盖力和包容力,同时,这一时期也是现代设计走向完善成熟的时期,二次大战后,各国纷纷成立的工业设计协会,以及在1957年成立的国际工业设计学会联合会便充分说明了工业设计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

后现代主义设计风格

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

美国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Daniel Bell,1919—)在他出版了1973年的《后工业社会之来临》一书中首次提出“后工业社会”一词,它界定了战后60年代出现的一系列社会变革。从设计领域中观念变革的角度,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功能结构方面的一系列科学的、物质的法则、规律和原理,已经迅速为设计者所掌握,结构的合理性,功能的适用性已不再成为设计中的难题用来判断设计水平的高低。艺术上的趣味、风格重新提到消费者的面前,工业品被要求具备文化的品格,成为一种文化的象征,并且在人为环境中产生审美的感情效应。

2、第三产业——商业和服务行业的巨大发展,为满足人们除生产劳动之外的娱乐、旅游等精神需求创造了条件,就设计而言,设计师不仅要对实体的物进行合理设计,更要重视全社会的组织、秩序和文化活动的设计。

3、这一时期最为广泛的消费群体,是追求个性化和多元化的消费观念和审美趣味,这也促使设计风格的演变趋向时尚追求和形式化倾向。

4、宇宙空间的开发和航天技术的发展,使“高科技”成为共同的时尚爱好,在设计中,技术的表现一反往日融入功能和形式之中的状态,而独立成为设计表现的主题。

5、化学工业为设计提供了种类繁多的高分子聚合材料,在质量、肌理、色泽、强度、可塑性及价格方面,都具备着较大的优势,从而成为设计领域广泛采用的普及型材料。

6、智能性电子计算机的发展,使设计进入电脑时代,产品外观的更新速度加快,品种增多,为多样化、个性化、人性化、非标准化的设计需求提供了有效的工具和手段。

7、现代艺术的发展促成了公众参与的形式出现,影响着最普通人的审美情趣,风格多元化为多种多样设计风格的形成提供了参照。

后工业社会的设计是以后现代主义为主要特征的,后现代主义(Past modernism),严格地说应当称之为“现代主义之后”,它以对现代主义的反动和修正,界定了与其截然不同的形式风格。针对现代主义后期出现的单调、缺乏人情味的理性而冷酷的面貌,后现代主义以追求富于人性的、装饰的、变化的、复杂的、个人的、传统的、表现的形式,塑造出多元化的特征,因此,后现代主义似乎并不具备严格的理论上的变革,而是单纯从形式因素的角度批判和反对现代主义,与其说它是一种观念,倒不如说是一种风格样式来得更加确切。

1972年,由日本设计师山崎实设计的普鲁帝·艾戈(Pruitt-Igoe)公寓被拆毁,标志着现代主义建筑风格的结束,美国评论家、建筑家查尔斯·詹克斯(Charles Jencks)大声喊到:“现代主义死了。”从此,首先在建筑界鲜明地打出了后现代主义风格的旗帜,而后影响到平面设计和产品设计,产生了后现代主义设计运动,并于80年代走向顶峰。其中,以利用历史装饰动机进行折衷主义式装饰的“狭义后现代主义”到90年代初期开始衰退,而注重对经典现代主义的批判和挑战的“广义后现代主义”则一直延续至今。

“最近几十年中,没有任何一场艺术运动比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发生在纽约和伦敦的后来被称为波普艺术的运动那样在一个通俗化的水平上与应用艺术如此无法分割地交织在一起。”

“POP”一词是”popular”的变体。意思是通俗的、流行的、大众化的。

波普艺术主要发生在美国和英国,最早的波普艺术品被公认为英国画家理查德。汉弥尔顿1956年制作的一幅小型拼贴画《究竟是什么使得今日的家庭如此不同?如此有魅力?》

通俗的、短暂的、易忘的、低廉的、大量生产的、年轻的、机智诙谐的、性感的、诡秘狡诈的、有刺激和冒险的、大企业式的。

波普艺术充满了战后一代对传统文化的反叛。

波普设计十分强调灵活性与可消费性,即产品的寿命应是短暂的,以适应多变的社会、文化条件,就像此起彼伏的流行歌曲一样。1964年英国设计师穆多什(Peter Murdoth)设计了一种“用后即弃”的儿童椅,它是用纸板折叠而成的,表面饰以图案,十分新奇。与此同时,纸质的耳环、手镯甚至纸质的服装都风行一时。克拉克(Paul Clark)在同一年设计了一系列一时性的波普消费品,包括钟、杯盘、手套及小饰物等。克拉克将英联邦的米字旗图案用到了所有的产品之上,而不管其功能如何。设计的重点是表面图案,并强调暂时感和幽默感。这一系列产品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成了伦敦摇滚乐队的标志,并在一些商店里出售。到20世纪60年代末,英国波普设计走向了形式主义的极端,如琼斯(Allen Jones)在1969年设计了一张桌子,它由一个极为逼真的半裸女塑像跪着背负玻璃桌面。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

A、具有高度隐寓的设计风格,如澳大利亚的悉尼歌剧院设计,西萨·佩利(Cesar Pelli)的洛杉矶“太平洋设计中心”,等等,它们虽然建立在对现代主义的反动立场上,却不是以历史主义的表现为特征,而是通过诗一般的象征和隐寓达到特殊形式所产生的象征主义。所以,它又被称为“广义的后现代主义”,以区别于单纯追求历史主义和装饰主义的“狭义后现代主义”。

B、就狭义的后现代主义而言,它是比较强调以历史风格为借鉴,采用折衷手法达到强烈表现装饰效果的装饰主义作品。从这个角度来说其典型特征表现在它的历史主义和装饰主义的立场,以及对历史动机的折衷主义处理手法和它的娱乐性、处理装饰细节的含糊性里,这些特征在罗伯特·温图利(Robert Venturi)、迈克·格利夫斯(Michael Graves)、阿道·罗西(Aldo Rossi)等人的作品中可见一斑。

二、后现代主义的代表性设计风格

后现代主义是一个多种风格并存的复杂的综合体。我们选取其中较有代表性的风格予以简要介绍:

1、高技术风格

高技术风格(High—Tech)源于20—30年代的机器美学,这种美学直接反映了当时以机械为代表的技术特征。它的发展与50年代末以来电子工业为代表的高科技发展是分不开的,它最早体现于建筑设计领域,并对产品设计等方面产生了重大影响,其最为典型的作品是1976年在巴黎建成的蓬皮杜国家艺术与文化中心。由英国建筑家皮埃诺(Reuzo Piano)和罗杰斯(Richard Rogers)设计。他们对自己设计的解释是:“这幢房屋既是一个灵活的容器,又是一个动态的交流中心。”这幢著名的建筑充分采用了暴露工业结构的方法,除了直率地表现出结构,连内部设备也全部暴露。面向街道的东立面上挂满了五颜六色的各种“管道”,并以色彩区分出“管道”的功能,犹如打开的机器一样。另一典型作品是1986年落成的伦敦洛依德保险公司大厦(The Lioyds Insurance),也是由罗杰斯设计的,其风格与蓬皮杜如出一辙。

3、新现代主义

严格地说,新现主义(Neo Modernism)不属于后现代主义风格的范畴,之所以加以重点介绍,是为了提供与后代主义同时期发展的设计风格以作参照。向现代主义的挑战,一方面表现在后现代主义的探索,另一方面,则是对现代主义的重新研究和发展,这就是“新现代主义”的内容,与后现代主义并行发展起来的,还有一批坚持现代主义传统,完全按照现代主义原则进行设计的设计师们,他们为现代主义注入了新的简单形式的象征主义。因此,作为现代主义以后的设计风格,新现代主义并不是其简单的重复和模仿,而对它的更新发展。

美籍华人建筑家贝聿铭(I. M. Pei)设计的华盛顿国家博物馆东厅(The East Wind,National Art Gallery)、香港的中国银行大楼(Bank of China Tower ,1982—1989)、法国罗浮宫前的水晶金字塔(Le Grand Louvre,1989)等是新现代主义的典型代表作品。这些作品没有繁缛的装饰,造型语言简洁明快,遵循了功能主义和理性主义的基本原则,但是,在满足功能需要的同时,又赋予了造型以象征主义的内容,具有历史性的,文明象征性的含义。

2、曼菲斯设计集团

曼菲斯(Memphis)在意大利的米兰成立于1980年12月,由著名设计师索特萨斯(Ettore Sottsass)和7名青年设计师组成。在80年代,它成为世界最著名的激进设计集团,他们设计的家具、用品,虽然大多是豪华型样品,但是,他们的思想却已渗透到诸多用以进行大规模生产的设计领域中,并在平面设计和产品设计方面开创了一种国际性的新风格。

索特萨斯认为,设计就是设计一种生活方式,因而设计没有确定性,只有可能性,没有永恒,只有瞬间。他说:“应当把设计活动从工业需求与计划的单纯机械结构中解脱出来,使它进入一个有着一切可能性和必要性的,更广阔的领域。当人们希望表现生活的寓意时,设计活动也就随之开始了,这就是说,所谓的反传统设计其实是毫无传统可反。一切都仅仅是为了扩大和深化设计活动。”而他自己的目的就是“要使设计有更广阔的交流领域,意义更加深刻,设计语言具有更大的灵活性,而且也要使人们更进一步意识到自己对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所担负的责任。”

中外设计史

第一章创造魅力---中国设计艺术的起源 1.旧石器时代始于300万年前,以打制石器为特征(马家窑,石磨、石盘)。新石器时代以磨制石器为特征(裴李岗文化遗址) 2.通天的玉器最早见于新石器时代早期,红山文化、良渚文化是主要代表。良渚文化的玉琮是中国古代世界观和通天行为的很好的象征物。(红山文化玉龙,良渚文化玉琮) 3.陶器是新石器时代文明的标志。 4.彩陶:是指绘有黑色、红色的装饰的红褐色或棕黄色的陶器,最早在河南的渑池仰韶村发现,用手捏制。图案色烧后形成,红色是赤铁矿颜料,黑色是锰化物颜料。 5.彩陶的类型: 半坡型:早期红陶为主,晚期黑陶为主,纹饰以鱼纹最为典型,代表作品“人面鱼纹盆”“船形彩陶器” 庙底沟型:代表作品“蜥蜴纹彩陶瓶”“人面彩陶瓶” 马家窑:5000年前,分布于甘肃、临洮,以“舞蹈纹彩陶瓶”为代表作品 半山型 马厂型:4000年前,发现于青海乐都县。人形纹(蛙纹)最有特色,整体陶衣,并用色衬手法,在器胎上先用黄褐色衬地,再绘黑色图案加强对比。 6.干燥的北方以穴居为主(西安半坡母系氏族部落遗址)巢居,具有安全、防范、干燥的特点,以南方为主(浙江余姚河姆渡的干栏式建筑) 第二章藏礼于器—夏商周礼制性设计艺术 1.陶文:大沽口文化陶樽上的图形文字、河南龙山文化陶器上的刻画文字,是目前所知的最原始的汉字,称为陶文。 2.甲骨文: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是迄今为止我们看到的最古老的成系统的文字。 3.我国至晚在商代中期发明了瓷器。 4.(名词解释)青铜:是世界冶金铸造史上最早的合金。红铜中加入锡、铅,成为一种新的合金,这种合金经历了几千年的化学反应,其表面出现一层青灰色的锈,今人称之为“青铜” 5.青铜器的类型:青铜礼器/兵器/工具/农具。 6.中国古代青铜器的铸造方法有:块范法、失蜡法,此外还有分铸法、焊接法等 7.商代时期分二里岗时期和殷墟期,代表纹饰饕餮纹,这一时期青铜器的特点为:胎厚,通体满花,三层花,形式繁缛富丽。代表作品是“司母戊大方鼎”西周时期则以“毛公鼎“为代表。 8.中国青铜器设计的主要特点:(简答) ①象物②纹样狰狞③繁缛富丽,系统严谨 9.帝王服饰十二章的内容: 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黻黼 第三章钟鸣鼎食—春秋战国设计艺术的创新 1.百家观点 儒家:文质彬彬。墨家:大匠造物,先质而后文。道家/道德家:大巧若拙,天然之美。2.《考工记》成书于春秋末年,是我国第一部手工业专著,提出了“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的观点。 3.春秋时期代表纹饰是蟠螭纹,代表莲鹤方壶、铜重金壶。战国时期代表是铜灯,山字纹镜是战国铜镜的典范之作。 4.赵武灵王对服装进行了改革,于是就出现了胡服 第四章天人合一---秦汉设计艺术的民族味 1.青铜器秦代的铜车马,东汉的马踏飞燕,西汉初期的长信宫灯和西汉中期的的错金博山炉。

中外设计史考试复习题

一、选择题 中国设计简史 1、人类的设计史,以石器为开端,石器是设计史上最早的“文化化石” 2、作为中国设计的开端,文字与装帧、建筑与城市规划、服饰与玉器这三大范 畴的设计也十分重要。它们分别标志着传播意义上人类文明的设计、文化和政治意义上国家文明的设计、制度和伦理意义上社会文明的设计。3、史前时期,最经典、最成功的设计就是陶器的设计 4、青铜器是以自然铜与锡等合金材料制造的器皿,从设计的目的来看,商代青铜器以祭祀为主,强调宗教神性的意义。周代青铜器注重食器的组合,而且是以礼器为主,反映了制度等级和人事意义。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渐渐失去祭祀和礼器的特性,开始向日常实用器物转变。 5、天子享用九鼎,诸侯使用七鼎,大夫五鼎,士三鼎 6、“宫殿”作为高规格、高水平的礼制性祭祀建筑、与皇宫分离的“左宗庙、右社稷”形式在西汉晚期首次出现. 7、隋唐时期的屏风大致包括两类,一类是座屏,一类是折屏 8、“南青北白”?南方越窑——青瓷北方邢窑——白瓷 9、9、隋唐形成了以生产青瓷的南方越窑和生产白瓷的北方刑窑为代表的“南青北白”的地域性格局。 10、陆羽在《茶经》中曾品评了当时的众多茶具并提出了“邢不如越”的观点,即尽管刑窑白瓷“类银”、“类雪”,但远不及越窑青瓷的“类玉”、“类冰”11、卷轴装帧是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五代一直流行的书籍装帧形式12、令汴梁成为了中国古代第一座开放式的街巷制首都13、宋代,人们垂足而坐的起居方式已基本定型14、五大窑系:汝、官、哥、定、钧 15、磁州发展形成了白釉釉下黑、褐彩器,而且富有生动的民间艺术气息 16、明末宋应星所著的一部重要的综合了材料特性和产此、设计生产与管理、工艺及科技的著作《天工开物》,它也是对古代设计成就的全面总结 外国设计简史 17、近代设计发端的标志性事件是1851年在英国伦敦海德公园举办的第一届万国博览会,在约瑟夫?帕克斯顿建造的水晶宫举行 18、国的新艺术运动被称为“青年风格” 19、欧洲现代主义运动的首发地主要集中在欧洲大陆上,而以麦金托什为首的格拉斯哥“四人集团”是运动早期唯一具有重要影响的英国设计集团。20、芝加哥学派的创始人路易斯·沙利文提出了著名的“形式追随功能”的理论。20、为卡夫曼家族设计的流水别墅,是赖特一生之中最为著名的作品21、“新建筑运动”的代表人物主要包括德国的沃尔特·格罗皮乌斯,法国的勒·柯布西耶和德国的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等。 22、沃尔特·格罗皮乌斯是20世纪德国现代主义运动的杰出领袖、建筑师、理论家和教育家,1919年在魏玛创立了国立包豪斯设计学院,同时出任该学院的首任校长 23、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提出“少即是多”的形式主义原则。 24、诺曼·贝尔·盖迪斯被誉为“流线型设计之父”。 25、亨利·福特于1913年发展出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流水线和大规模生产技术。26、1961年德雷福斯出版的《人体度量》被誉为人机工程学研究的开山之作,奠定了人机工程学设计的基础。 27、雷蒙德·罗维成为美国有史以来第一位登上《时代》封面的设计师。28、考夫曼提出“优良设计”的评价标准:(1)清晰、简洁的产品造型。(2)无装饰的产品造型。(3)

中外设计史期末考试复习提纲

中外设计史期末考试复习提纲 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记录百工技艺的专著是(A)。 A、《考工记》 B、《天工开物》 C、《髹饰录》 D、《园冶》 2.装饰艺术运动的主要造型特征是(C)。 A、流线型 B、曲线形 C、几何形 D、自然形受 3.随着汉代建筑技术的提高,出现了防腐作用的建筑装饰构件(D)。 A、画像砖 B、画像石 C、陶水管 D、瓦当 4.唐代金银器制作达到繁荣期,其中以(C)为代表。 A、长信宫灯 B、博山炉 C、舞马衔杯银壶 D、镏金八角银杯 5.宋代出现了五大名窑,其中以玛瑙石作为配料的是(D)。 A、官窑 B、定州窑 C、钧窑 D、汝窑 6.古代罗马建筑的突出成就在于发明了(B)。 A、拱券技术 B、混凝土拱券技术 C、飞扶壁 D、镶嵌技术 7.欧洲历史上第一位工业设计师是(D)。 A、奇朋代尔 B、魏德·伍德 C、保尔顿 D、德莱赛 8.乌尔姆设计学院提出设计应以(A)为基础。 A、人机工程学 B、美学 C、装饰 D、简约 9.玉器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有各种各样的玉器品种,其中玉琮最早出现 在(B)。 A、龙山文化 B、良渚文化 C、红山文化 D、河姆渡文化 10.强调“师承自然”为设计指导原则的是(A)。 A、工艺美术运动 B、新艺术运动 C、装饰艺术运动 D、现代主义运动 11.新石器时代,仰韶彩陶装饰纹样的主要表现手法为(B)。 A、具象 B、抽象 C、写实 D、再现 12.以流线形雕塑和马赛克为装饰材料表现建筑风格而著称的代表人物是(A)。 A、安东尼·高迪 B、赖特 C、沙利文 D、格罗皮乌斯 13.魏晋陶瓷业发展迅速,以南朝(D)的青瓷为代表。 A、婺州窑 B、德清窑 C、瓯窑 D、越窑 14.宋代丝织业技术有了很大的进步,以织绣技术为代表新成就是(D)。 A、织金锦 B、陵阳公样 C、云锦 D、缂丝 15.明代工艺美术设计的最高成就表现在(A)方面。 A、家具 B、壁画 C、陶瓷 D、漆器 16.古代希腊雅典卫城的主体建筑是帕提农神庙,其柱式特征为(C)。

设计史课程教学大纲

设计史课程教学大纲 英文名称:modern design history课程编码: 学时:32 学分:2 课程性质:学科基础课课程类别:理论课 先修课程:中外工艺美术史 开课学期:第二学期 适用专业:艺术设计,视觉传达,公共艺术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现代设计史是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本课程重点讲述现代设计的发展状况,包括主要思想、风格、流派、典型作品代表设计师等史实的分析,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现代设计与文化、经济和社会和生活的密切关系,从而对视觉传达设计的本质、范围、手段、发展、意义等有更深入的认识,为其更好的进行创造性的视觉传达设计实践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与要求 1、要求学生了解现代设计的发展状况。 2、了解现代设计中主要思想、风格、流派、典型作品代表设计师等史实的分析。 3、使学生了解现代设计与文化、经济和社会和生活的密切关系,从而对现代设计的本质、范围、 手段、发展、意义等有更深入的认识。 三、课程的基本内容与教学要求 第一章绪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节的讲授,使学习者了解现代设计的起始时间,理解设计与经济、艺术、科学的关系。[本章主要内容]: 1.1“design”——“设计”的定义 1.2 现代设计的起始时间; 1.3设计与经济、艺术、科学的关系; 1.4现代设计艺术分类标准与方法;设计思维 [本章重点]:设计与经济、艺术、科学的关系;现代设计艺术分类标准与方法 [本章难点]:现代设计产生根源:工业革命、发明创造、现代艺术流派等的影响 第二章现代设计的滥殇时期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节的讲授,使学习者了解现代设计产生的前提和社会历史条件,理解英国工艺美术运动主要成就。 [本章主要内容]:

中外设计史考试重点

中外设计史考试重点 Document serial number【LGGKGB-LGG98YT-LGGT8CB-LGUT-

中外设计史考试重点 中国史 1.制陶是新石器时代的重要特征 2.彩陶以绚烂的色彩和精美的装饰取胜,称之为“彩陶文化”;黑陶以简洁优美的造型见长,称之为“黑陶文化” 3.原始彩陶种类:半坡型、庙底沟型、马家窑型、半山型、马厂型这五大类。 4.黑陶“昙花一现”原因主要: 一、陶器的过度薄制违反了陶土的性能。 二、结构的不合理。 三、器物过分追求表面光泽,往往妨碍附件的牢实 四、器物壁体过薄、器鋬过细,难以负荷溶液的重量 五、划纹方法不易掌握得当,等等。 5.《周礼*考工记》是我国最早论述器物设计与工艺的专门着作,记载了各种手工艺的分工情况,提出了朴素的设计观 6.司母戊大方鼎,是我国古代设计史上最大的一件青铜器,是商代后期作品。 7.商代青铜器是重酒器的组合,是以祭祀用器为主,具有宗教性质的意义;周代是重食器的组合,是以礼器为主,具有人事的意义。 8.金银错:由于铁器的普遍使用,产生了坚硬而锐利的工具,从而可以对青铜器进行更加细致的加工。它可在青铜器上划纹,使线条

细如发丝,也可以刻出阴文后,镶嵌红铜或金银细丝,再用错石(细岩石)磨错平滑。这种镶嵌工艺,称为“金银错”,是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装饰技术的一种新创造。 9.玉璜形状:半圆形和窄弧型 10.秦陵铜马车是目前发现的时代最早、形体巨大、保存完整的铜铸马车。 11.东汉时期的“马踏飞燕”铜塑。(阅读P31第三段“除此之外”) 12.六朝时期,我国已进入了瓷器时代。 13.六朝青瓷,最具时代特色的是“莲花纹”和“忍冬纹(通称卷草)”。(详见P40) 14.莲花纹和忍冬纹在六朝的出现并非偶然。它预示着装饰设计视野的拓宽,这是古代设计在装饰题材上的一个重要变化。 15.六朝漆器“夹纻像”的制法,就是以麻布粘贴在其他木、石、土的胎骨上,用胶漆做外壳的造像法。 16.越窑青瓷“似玉”“类冰”;唐代邢瓷“类银类雪”。 17.唐三彩艺术特点(详见P44 - P45)。 18.唐代漆器在设计和制作方面,既有发展也有创新。漆器新品种——雕漆。 19.缂丝(详见P58 - P59)“通经断纬” 20.戗金是宋代新创的一种装饰技法。

中外设计史作业复习过程

中外设计史作业

中外设计史参考书目 内容: 1.《中国艺术设计史》 作者:夏燕靖出版社: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1-03-01 2.《中国设计史》 作者:高丰出版社:中国美术学院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08-1-1 3.《中国设计史》第二版 作者:胡光华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时间:2010-10-1 4.《中国室内设计史》 作者:霍维国、霍光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时间:2007-2-1 5.《中国艺术设计发展史研究》 作者:邵文红出版社: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3-4-1 6.《世界现代设计史》 作者:王受之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时间:2002-9-1 7.《外国艺术设计史》(高等艺术院校教材) 作者:邬烈炎、袁熙旸出版社:辽宁美术出版社出版时间:2001-6-1 8.《外国现代设计史》 作者:钱凤根、于晓红出版社: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07-4-1 9.《世界现代艺术设计史》 作者:方怿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时间:2014-2-1 10.《外国近现代设计史》 作者:胡天璇、曾山、王庆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时间:2012-2-1

《中国艺术设计史》 目录: 前言 绪论 第一章远古·设计的萌芽与奠基 一、上古传说与圣人造物 二、从拣取生产生活资料到制作工具 三、陶器制作与器型设计 四、衣饰的产生 五、蚕缫丝与织造工艺 第二章夏、商、周及春秋战国·设计的发展与成熟 一、青铜铁器的制作工艺与形制设计 二、陶器与原始瓷器的形成及实用设计 三、冠冕服制与深衣华饰 四、诸子百家思想中的造物观念 五、《考工记》的成书背景及设计思想 第三章秦汉·设计的自在与成熟 一、秦始皇陵的铜车结构与设计 二、食器、文具的种类与设计 三、服饰与织物纹样设计 四、家具、陈设物与木作业设计 五、铜灯、铜炉与铜镜的设计形制 六、漆器业的兴盛与漆艺设计 七、农用工具的使用与设计 第四章魏晋南北朝·设计的延传与疾进 一、瓷器时代与瓷器设计 二、旷世奇服 三、机械制造与设计 四、漆器及木作业设计 五、寺院、佛塔与建筑上的纹饰设计 六、六朝陵墓与墓前石刻及墓室壁面设计 专题链接:魏晋玄学以及文献典籍中的设计思想 第五章隋唐五代·设计的诗意与华章 一、仓储设施与大运河的工程设计 二、隋唐长安的城市布局设计 三、瓷器具的工艺设计 四、唐三彩的釉彩工艺 五、冠服形制与女子妆饰 六、织锦织绫纹样设计与"陵阳公样" 七、唐代书籍装帧设计 八、金属制品的奇巧设计 九、漆器与家具设计

设计史考题

工业设计史考题 2007-06-22 15:53 工业设计史与设计评论 一.填充题: (每题3分,共15分) 1。“工业设计”这一名词是由-------- 国设计师-----------于----------年提出的。2.从工业革命以后至20世纪50年代,世界工业设计的发展大体上可分为:英国------、 法国和比利时---------、德国--------、法国等国--------和美国--------等运动或风格。3.“装饰是罪恶”是由设计师---------提出的;“少就是多”是出设计师--------提出的。4.美国第一代设计师以--------和---------为代表。 5.20世纪80年代初,意大利著名设计师---------倡导了一个设计集团叫“------”小组。二.解释题; (每题5分,共25分) 1.“德意志制造联盟”—— 2。“流线型”—— 3。“后现代主义”—— 4.“解构主义”—— 5.“绿色设计”—— 三.论述题: (每题10分,共60分) 1.工业设计与手工艺传统的关系。 2.包豪斯的主要成就。 3.新艺术派的局限与突破。 4.罗维对工业设计的贡献。 5。日本工业设计有何可借鉴之处? 6.谈谈计算机对工业设计的影响。 6、罗可可风格是在法国古典主义之后出现的一种风格。( ) 7、哥特式建筑抛弃了以前的古典柱式。( ) 8、罗马的“坦比哀多”采取了集中式的建筑型制。( ) 9、北京香山饭店是由著名日本建筑师丹下键三设计的。( ) 10、后现代主义就是出现在“功能主义”之后的现代主义。( ) 三、问答题 (每题10分,共20分) (做在答题纸上) l、简论中国传统建筑中建筑群平面布置的主要特征。 2、简述“解构主义”建筑的主要形式特征。 四、论述题 (每题25分,共50分) (选两题,做在答题纸上) 1、请分析芬兰建筑师阿尔瓦。奥尔托(A1varAalto)的设计思想,你认为它与当 今可持续发展建筑理论有什么关系? 2、比较欧洲的新理性主义建筑与美国的后现代主义建筑在对待历史传统的态度上 的异同。(结合图解) 3、你是怎样理解“简约主义”设计风格的,你认为这种风格在当今的中国具有哪 些现实意义。 第一章 一、填空 1、人类设计活动的历史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即:阶段、

中外设计史

设计是人类的行为 设计是融合物质文化、智能文化、制度文化和观念文化的综合体。 设计的概念 广义上的设计 包括了所有需要预先制定方法、进行构想的活动,从艺术创作、建筑设计,到机械设计、程序设计甚至到人们的工作计划、生活起居安排等。 把实用性与审美结合起来,赋予设计物以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功能意义,是人类设计活动的基本特点 中国新石器时代的设计 平面设计历史开始的标志把人类文字和符号的创造看作是平面设计历史的开始 人类最早的文字系统 1、B.C3000年出现的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 2、B.C3000年出现的占埃及人的象形文字 3、 B.C1800年出现的中国象形、会意、仿音结合的文字系统 早期文字系统的特点 ①文字的基本单位是单字。每个单字都有完整的、类似图画或图案的结构 ②单字数量很多,需要花费很长时间来学习和掌握 ③难以被社会,上大部分人所使用 西方字母系统的产生及影响 西方字母的发明和使用,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书面传达的方式,大幅提高了人们掌握文字的速度,也影响了平面设计发展的途径和方式,产生了独立的、西方式的平面设计方式。 第二章 陶器制作方法: ①手捏法 ②盘筑法: ③轮制祛。 宋瓷特点:①、从总体.上来看,宋瓷造型简洁优美,器皿的比例尺度恰当,使人感到增一分则长,减分则短,因此设计,上达到了十分完美的程度: ②、宋瓷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在设计上崇尚自然,在满足实用功能的前提下,在造型和装饰_上多采用自然的题材: ③、陶瓷的画花工艺将陶瓷艺术与国画艺术结合起来,为后来的绘瓷开创了新纪元,不仅对明清时期的陶瓷装饰艺术产生影响,而且还对欧洲的陶瓷艺术产生了一定影响: ④、宋代陶瓷工艺还利用釉在烧制过程中的"窑变”现象所产生的不规则色彩和裂纹作瓷器的自然装饰,而不附加任何别的装饰,显得朴素大方,很具特色: ⑤、印花工艺的广泛应用:从设计角度上看,采用印花工艺,可以批量生产图案完全致的产品,并提高了生产效率,是标准化的萌芽,这与现代资器生产的印刷贴花工艺类似。 明式家具特色 ①、注意材料质地,多用硬质树种,所以又称硬木家具; ②、充分体现木材的自然纹理与色择,不加油漆。 ⑨、注意家具造型,采用木构架的结构,与中国传统建筑的木构架很相似。边框则多用卷口,以表现曲线的变化。形成直线和曲线的对比: ④、明代家具十分讲究节点的设计,多用榫而少用或不用有和胶。明代家具的“攒边'技祛颇具特 ⑤、明代家具由于造型所广生的比例尺度,以及素雅质朴的美,使家具设计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成为中国古代家具的典范,对后世的家具设计产生了重大影响并被及海外。 明代家具的艺术特色,可以用四个字来低括,即简、厚、精雅。 明代家具的设计特点: (1)注意匠美 (2)注意材料美 (3)注意结构美 (4)注意工艺美 中国古代建筑设计特点 1以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 2建筑结构采用“构架制” 3“斗拱”是中国古建筑的重要结构和度量单 位 4单体建筑由三个部分组成,分别是阶基、 身和屋顶 5院落组群 6对称和自由两种平面布局形式 7颜色运用 中国古代服装 古代中国服装大致可以分为四类:冠、衣 裳、深衣 冠服制度在夏商时期初步确立 巴洛克式设计风格 设计特点:刻意追求反常出奇、标新立异的行式。 ①、建筑设计:常采用断裂山花或套叠山花,有意使一些建筑物局部不完整:构图.上节奏不规则地跳跃,常用双柱,甚至以三根柱子为一组,开间的变化也很大 ②、在装饰上,巴洛克式喜欢用大量的壁曲和雕刻,璀璨缤纷,富丽堂皇,富有生命力和动感 ③、家具设计:早期最主要特征是用扭曲形的腿部来代替方木或旋本的腿,这打破了历史上家具的稳定感,使人产生家具各部分都处于运动之中的错觉,后来的巴洛克式家具.上出现了宏大的涡形装饰,比扭曲形柱服更为强烈,在运动中表现出-种热情和奔放的激情。 此外,巴洛克式家具强调家具本身的整体性和流动性,追求大的和谐韵律效果,舒适性也较强。 洛可可式风格 基本特征:造型纤细、轻巧,装饰华丽、繁琐,构图有意强调不对称 装饰题材有自然主义的倾向,最喜欢用的是千变万化地舒卷着、纠缠着的草叶,此外还有蚌壳、蓄薇和棕榈: 色彩十分娇艳,如嫩绿、粉红、猩红等,线脚多用金色。

中外设计史考试复习题学习资料

中外设计史2011年考试复习题

中外设计史考试复习题 一.选择题和填空题 1.青铜器取代陶器为主要器物,堪称中国史上第二次飞跃。 2.中国宋代五大名窑是指:定窑,官窑,哥窑,汝窑,钧窑。 3.浙江为越窑为代表的南方青瓷与北方邢窑为代表的白瓷组成中国瓷业的两大体系和窑场。 4.李诫编修的《营造法式》,是我国建筑传统的珍贵文献。 5.中国古代设计审美特征是:功能之美,造型之美,工艺之美,材质之美,装饰之美,鉴赏之美。 6.中国古代青铜器的高峰期是商朝晚期和西周早期。 7.司母戊大方鼎是我国目前所知最大的一件青铜器。 8.中国古代家具是以宋代为分界线,此前以低矮型家具为主,此后开始流行高坐型家具。 9.艺术设计学在我国正式成为独立学科是在1998年。 10.在明代的金属设计中,最具特色并有突出成就的是宣德炉和景泰蓝。 11.古罗马文明的前源是指安特鲁尼亚文明。 12.“塔帕布”是古代大洋洲的设计艺术。 13.“正身侧面率”是一种程式化的艺术表现方式,它首先出现于古埃及。 14.伊斯兰设计艺术是以植物纹样为主的装饰艺术水平提高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从而形成了独特的阿拉伯纹样。 15.风格的多样性与生活的适应性是古代美洲设计艺术的最大特征。

16.意大利的马略卡式陶器是文艺复兴时期最具代表性的陶器。 17文艺复兴设计的重要转变是由宗教性质变为宫廷性质的设计。 18.洛可可设计艺术在法国主要发生在摄政时期和路易十五时期。 19.水晶宫的设计者是帕克斯顿。 20.工艺美术的实际领袖是威廉.莫里斯,理论上的导师是理论家拉斯金。 21.1739年,美国的霍拉修.格林诺斯提出“形式追随功能”,一百年后,芝加哥建筑学派的大师路易斯沙利文将这句话作为设计标准创立了自己的设计体系和风格。 22.在西方现代设计史中几乎与现代主义设计运动同时发生的设计运动是装饰艺术运动。 23.西方设计进入现代的标志运动是工艺美术运动。 24.在斯堪地拉维亚国家中最具影响力的现代主义设计大师是阿尔瓦阿尔托。25瑞典是北欧最早提出自己的设计运动的国家。 26.构成主义设计运动发端于俄罗斯。 27.卡尔.马姆斯登被公认为瑞典“现代家具之父”。 28.维也纳学派的设计大师卢斯的设计理念是装饰即罪恶。 29.格罗佩斯,密斯,赖特以及柯布西耶等四人被称为现代主义设计的第一代大师。 30.分离派运动发端于维也纳。 31.世界设计的三大中心是德国,美国,日本。

中外设计史

中外设计史 第一章造物的起源与设计的萌生 设计是人类的行为 虽然动物中有很多貌似设计的行为,但他们大多出自遗传或者模仿,不是出自独立的、主动的创造性思维活动。 而依据预想的目的,从事自觉地实践活动,正是人类一切其他动物的最重要分界线。 人的创造活动的最本质的特征在于它的目的性、预见性、自觉性和规则性。 设计是融合物质文化、智能文化、制度文化和观念文化的综合体。 是融合了人类所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为一体的总和,是人类文化的载体。 作为各种文化形态综合体的设计,我们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各个时期的论述: 1、作为观念形态的社会哲学思潮,政治主张和审美需求的变化和发展,即受制度文化、观念文化影响下的设计观念和设计风格的主要特征。 2、作为经济基础的社会组织结构,经济形态、生产方式和科学技术的变化和发展,即在智能文化影响下的设计形成过程和实现过程的基本特征。 3、作为以上二者融合并互相渗透形成的人类基本生活方式的现象分析,即受物质文化影响的设计物于各个领域中的基本特征。 另外,对于设计历史的分期,我们把握“工业时代”为界定的核心,主要体现技术因素为设计带来的观念变化和风格形式,这基本上符合设计历史的发展规律, 因此,设计的历史将从设计的萌芽时期、手工业时期、早期工业时期、成熟工业时期和后工业时期五个阶段来加以分析和论述。 一、设计的萌芽时期的总体特征 这是人类的设计意识产生并缓慢发展的时期,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的早期。 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就必须通过劳动来取得基本的生存条件,在漫长的劳动过程中,人类的生理和心理状况得到逐步的改善和提高,石器工具的出现便意味着人类有目的,有意识的设计活动的开始。 利用----选择----组合----改造----创造---工具的产生和发展规律 快感和美感混沌一体的形态----工具制造过程中形式美感的产生 原始宗教的道具大于艺术表现的意义---原始绘画的本质 人类最初只是使用天然的石块或棍棒为工具,后来经过无数次的经验积累,渐渐学会了选择石块,这种选择必不可少地需要他们进行观察、判断、比较等自觉的思维活动,并逐步掌握了改进的简单加工技术,出现了早期的打制石器,虽然这些经过加工的石器,粗陋得似乎与自然物并无多大差异,但从此人类不再像一般动物那样本能地去满足它们所属物种的标准和需要,而是开始了按照自己头脑中已经存在的某种观念(需要),有目的地,自觉地改变自然物的形态,正如马克思所说:“把本身固有(或内在)的标准运用到对象上来制造。”这是创造的开始,是人类设计活动的开始,马克思的“自意识”论述恰恰证明了人类设计意识产生的必然条件。 随着历史的发展,对石器工具的加工制作技术也不断进步,由打制到磨制,石器光滑的外表,对称的造型以及锋利的实用价值,体现了人类早期的审美追求和对实用功能的理解,把实用性与审美结合起来,赋予设计物以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功能意义,是人类设计活动的基本特点。虽然审美追求较之实用的目的性追求从自觉的角度来说要晚些,而且有着本质的不同,但当这种意识经过漫长的历史阶段得以升华为自觉的追求时,人类的设计文明便进入了新的时期。 三、中国新石器时代的设计

中外设计史作业

中外设计史参考书目 内容: 1.《中国艺术设计史》 作者:夏燕靖出版社: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1-03-01 2.《中国设计史》 作者:高丰出版社:中国美术学院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08-1-1 3.《中国设计史》第二版 作者:胡光华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时间:2010-10-1 4.《中国室内设计史》 作者:霍维国、霍光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时间:2007-2-1 5.《中国艺术设计发展史研究》 作者:邵文红出版社: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3-4-1 6.《世界现代设计史》 作者:王受之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时间:2002-9-1 7.《外国艺术设计史》(高等艺术院校教材) 作者:邬烈炎、袁熙旸出版社:辽宁美术出版社出版时间:2001-6-1 8.《外国现代设计史》 作者:钱凤根、于晓红出版社: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07-4-1 9.《世界现代艺术设计史》 作者:方怿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时间:2014-2-1 10.《外国近现代设计史》 作者:胡天璇、曾山、王庆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时间:2012-2-1 《中国艺术设计史》 目录:

前言 绪论 第一章远古·设计的萌芽与奠基 一、上古传说与圣人造物 二、从拣取生产生活资料到制作工具 三、陶器制作与器型设计 四、衣饰的产生 五、蚕缫丝与织造工艺 第二章夏、商、周及春秋战国·设计的发展与成熟 一、青铜铁器的制作工艺与形制设计 二、陶器与原始瓷器的形成及实用设计 三、冠冕服制与深衣华饰 四、诸子百家思想中的造物观念 五、《考工记》的成书背景及设计思想 第三章秦汉·设计的自在与成熟 一、秦始皇陵的铜车结构与设计 二、食器、文具的种类与设计 三、服饰与织物纹样设计 四、家具、陈设物与木作业设计 五、铜灯、铜炉与铜镜的设计形制 六、漆器业的兴盛与漆艺设计 七、农用工具的使用与设计 第四章魏晋南北朝·设计的延传与疾进 一、瓷器时代与瓷器设计 二、旷世奇服 三、机械制造与设计 四、漆器及木作业设计 五、寺院、佛塔与建筑上的纹饰设计 六、六朝陵墓与墓前石刻及墓室壁面设计 专题链接:魏晋玄学以及文献典籍中的设计思想 第五章隋唐五代·设计的诗意与华章 一、仓储设施与大运河的工程设计 二、隋唐长安的城市布局设计 三、瓷器具的工艺设计 四、唐三彩的釉彩工艺 五、冠服形制与女子妆饰 六、织锦织绫纹样设计与"陵阳公样" 七、唐代书籍装帧设计 八、金属制品的奇巧设计 九、漆器与家具设计 十、杂糅南北风格的五代十国设计 专题链接:唐代设计理论述要 第六章宋辽金西夏·设计的纷繁与林立 一、《清明上河图》与城市布局

外国设计史读书笔记

《外国艺术设计史》 ————读书笔记 学院:艺术学院 学号:14100308 班级:设计三班 姓名:阎丰洋

第一章史前的艺术设计 一、旧石器时代艺术设计的萌芽 180到20万年前旧石器时代早期,原始人才开始有意识的加工石块,虽然这些石器还十分粗糙,但已经显示出人为设计的痕迹,具有一定的实用功能,特别是其通常所追求的对称、均衡、饱满等造型因素可以视作形式美感的萌芽。 20到5万年前旧石器时代中期,石器种类大增,器型由简单到比较复杂、加工由粗陋到精细、选材由单一到多样、制作有一次到二次加工、使用功能由单一向专门化、多样化发展,这无疑是造物活动的一大进步,它反映出原始人设计思维的发展。 1到1.5万年前旧石器时代晚期,通过不同材料的组合以实现功能优化的设想,无疑是设计创意的一大突破,标志了设计思维的一次飞跃。 二、新石器时代的彩陶艺术设计 陶器的发明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标志着人类已从迁徙生活过渡到以农业为基础的定居生活,意味着人类由野蛮状态向文明状态转变的开始。 第二章古代东方的手工艺设计 一、古埃及的手工艺设计 古埃及手工艺设计的特点: 1:古埃及的艺术设计涉及相当广泛的工艺门类与生活领域 2:古埃及的艺术设计体现了奴隶主专制统治下手工艺发展的典型

特色 3:处于一个宗教在政治活动、社会生活以及观念风俗领域居于绝对统地位的过度,古埃及的手工设计不可避免的打上了鲜明的宗教印迹。 二、古西亚与古波斯的手工艺设计 古西亚的手工艺设计发展的特色: 1:古西亚居民所创造的高度的科技文明,为手工艺的发展、成熟创造了有力的条件。 2:古西亚手工艺的高度成就并非单一民族的创造,而是多元文化长期融会、碰撞、磨合的结晶。 3:古西亚手工艺设计的发展具有鲜明地地域特色。 4:古西亚独特的文化氛围造成了别具一格的艺术风格与装饰情趣。 三、古代日本的手工艺设计 日本古代的手工艺设计的特色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岛国的地理环境和单一的民族风格对艺术风格的发展产生了有益影响。 2:海岛的独特气候以及地理环境,培养了日本民族对自然的敏感性。自然主义成为日本艺术与设计的一大传统特色。 3:日本传统艺术设计的发展既受惠于外来经验、成果的借鉴与吸取,更得益于在模仿、借鉴基础上的改良与创新。 4:艺术设计在日本中居于相当特殊的位置,日本民族对工艺的重视与推崇远胜于其他国家。

中外设计史复习提纲

1.芝加哥建筑学派的大师(沙利文)将“形式追求功能”作为自己设计的标准创立了自己的设计体系和风格。 2. 浙江(越窑)为代表的南方青瓷与北方邢窑为代表的(白瓷)组成中国瓷业发展的两大体系和窑场。 3. (陶器)的发明和使用堪称中国古代设计史上的第一次飞跃。(青铜器)取代陶器成为主要器物,堪称中国古代设计史上的第二次飞跃。 4. 西方设计进入现代的标志性设计运动是(工艺美术运动) 5. 构成主义设计运动发端于(俄国) 6. 格罗佩斯、密斯、赖特以及(柯布西耶)等四人被称为现代主义设计的第一代大师。 7. 丹麦设计师保罗·汉宁森于1925年设计的(PH灯具)被世界公认为北欧设计的典范之作。 8. 国立包豪斯成立于(1919年) 9.针对现代主义设计大师密斯提出的“少则多”的减少主义思想而针锋相对地提出“少则烦”的后现代设计大师是(文丘里)。 10. 世界现代设计的三大中心是德国、美国和日本。 11. 在西方现代设计史中几乎与现代主义设计运动同时发生的设计运动是(装饰艺术运动)。 12. “塔帕布”是古代(大洋洲)的设计艺术。 13.在斯堪的纳维亚国家中最具影响力的现代主义设计大师是(阿尔瓦·阿尔托)。 14.(卡尔·马姆斯登)被公认为瑞典“现代家具之父” 。 15. 分离派运动发端于(维也纳)。 16. 国立包豪斯的第一任校长是(格罗佩斯)。 17.法国蓬皮杜文化中心是(高技派)风格的典型代表。 18. 德意志工业联盟成立于(1907)年,其倡导的设计风格在欧洲范围内取代了新艺术运动风格,是年标志着新艺术运动的结束。 19. 中国宋代五大名窑是指定窑、汝窑、哥窑、钧窑以及官窑。 20. (李诫)编修的《营造法式》,是我国古代建筑传统经验的珍贵文献。 21. “正身侧面律”是一种程式化的艺术表现方式,它首先出现于(古埃及)。 22. 意大利的马略卡式陶器是(文艺复兴)时期最具代表性的陶器。

中外设计史考试重点

中外设计史考试重点 中国史 1.制是新石器时代的重要特征 2.彩以绚烂的色彩和精美的装饰取胜,称之为“彩文化”;黑以简洁优美的造型见长,称之为“黑文化” 3.原始彩种类:半坡型、庙底沟型、马家窑型、半山型、马厂型这五大类。 4.黑“昙花一现”原因主要: 一、器的过度薄制违反了土的性能。 二、结构的不合理。 三、器物过分追求表面光泽,往往妨碍附件的牢实 四、器物壁体过薄、器鋬过细,难以负荷溶液的重量 五、划纹方法不易掌握得当,等等。 5.《周礼*考工记》是我国最早论述器物设计与工艺的专门著作,记载了各种手工艺的分工情况,提出了朴素的设计观 6.司母戊大方鼎,是我国古代设计史上最大的一件青铜器,是商代后期作品。 7.商代青铜器是重酒器的组合,是以祭祀用器为主,具有性质的意义;周代是重食器的组合,是以礼器为主,具有人事的意义。 8.金银错:由于铁器的普遍使用,产生了坚硬而锐利的工具,从而可以对青铜器进行更加细致的加工。它可在青铜器上划纹,使线条细

如发丝,也可以刻出阴文后,镶嵌红铜或金银细丝,再用错石(细岩石)磨错平滑。这种镶嵌工艺,称为“金银错”,是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装饰技术的一种新创造。 9.玉璜形状:半圆形和窄弧型 10.陵铜马车是目前发现的时代最早、形体巨大、保存完整的铜铸马车。 11.东汉时期的“马踏飞燕”铜塑。(阅读P31第三段“除此之外”) 12.六朝时期,我国已进入了瓷器时代。 13.六朝青瓷,最具时代特色的是“莲花纹”和“忍冬纹(通称卷草)”。(详见P40) 14.莲花纹和忍冬纹在六朝的出现并非偶然。它预示着装饰设计视野的拓宽,这是古代设计在装饰题材上的一个重要变化。 15.六朝漆器“夹纻像”的制法,就是以麻布粘贴在其他木、石、土的胎骨上,用胶漆做外壳的造像法。 16.越窑青瓷“似玉”“类冰”;唐代邢瓷“类银类雪”。 17.唐三彩艺术特点(详见P44 - P45)。 18.唐代漆器在设计和制作方面,既有发展也有创新。漆器新品种——雕漆。 19.缂丝(详见P58 - P59)“通经断纬” 20.戗金是宋代新创的一种装饰技法。 21.犀皮漆器(宋代独创),表面光滑,花纹由不同颜色的漆层构成。斑纹天然流动,色泽灿然,非常美观。

《中外设计史》课程教学大纲

《中外设计史》课程(0504041522)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中文名称: 中外设计史 课程代码:0504041522 学分与学时:4学分72学时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授课对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 二、课程教学目标与任务 用艺术设计的眼光和思维来审视中外设计艺术活动的发展历程,是一项值得关注的课题,这一崭新课题帮助我们了解祖先在造物活动中的设计动机和绵延二十余世纪的技术与艺术融为一体的设计思想,同时也帮助我们了解设计活动和设计风格的演变。对于中外的艺术设计思想,特别是反映在若干经典中,在诸多层面上从设计的视角予以解释。此外,中外设计史还将系统地对设计与文化的关系、设计与古代科技的关系,以及对近代艺术设计的发展趋势作一次全面的分析,对诸多问题进行梳理,从理论思辩的深度进行研究并阐释。本课程的任务就是站在理解、分析角度上对中外艺术设计史的演变回顾有一系统的认识,促进学生对专业设计的深度理解,使学生形成自己独特设计的理念和设计观,并在此基础上与时代文化发展密切联系,把握时代的脉搏,创造出合理化的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理想设计。 三、学时安排 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表

四、课程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 第一章: 原始社会的艺术设计 教学目的:本章从原始社会的石器产生与制作开始,探讨艺术设计的起源和随之发展起来的诸种手工艺品种的生产、技术水平、艺术特色。让学生了解人类设计的创造和发展有着悠久 的历史渊源。 基本要求:通过学习本章内容,使学生了解艺术设计的起源,并掌握中国原始社会的艺术设计的概貌。 重点与难点: 重点:原始社会的艺术设计 难点:原始居住设计的形式极其意义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理论讲授为主,辅以课堂讨论 主要内容: 第一节:设计的起源与石器的制作设计 第二节:器物制作与设计形式 第三节:原始居住设计的雏形 第二章:夏商周时期的艺术设计 教学目的:通过学习本章内容,使学生了解掌握夏商周时期青铜器的形制设计和城建布局与建筑设计的特色,并能灵活运用到自己的设计创作实践中。 基本要求:让学生学习和了解我国夏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交通运输工具、城市建筑、丝纺织物和服饰等方面的艺术设计特点。 重点与难点: 重点:青铜器的形制设计 难点:古代城建布局与建筑设计

《中外设计史》期末考试试卷(a)

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 《中外设计史》期末考试试卷(A ) (装饰1101) 一、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有至少两个答案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每小题2分,共60分。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请将答案写入下面的答题框,否则不得分。) 1、在旧石器时代,()是人们的主要劳动工具 A、铁器 B、木器 C、打制的石器 D、兽骨 2、新石器时代,仰韶彩陶装饰纹样的主要表现手法为() A、具象 B、抽象 C、写实 D、再现 3、()是新石器时代文明的标志。 A、陶器 B、瓷器 C、石器 D、玉器 4、()是人类与动物区别的重要标志。 A、加工与使用工具 B、精明 C、穿衣服 D、打猎 5、具有安全、防范、干燥的优点,它是南方民族最早的建筑形式的是() A、穴居 B、木居 C、网居 D、巢居 6、装饰艺术运动中()是这时期的主要造型特征。 A、流线型 B、曲线形 C、几何形 D、自然形受 7、下列()不是古代青铜器的制造工艺 A、鎏金 B、镶嵌 C、电刻 D失蜡 8、商代是青铜艺术由成熟到鼎盛的时期,下列()不是当时流行的纹饰 A、饕餮纹 B、云雷纹 C、狮子纹 D、龙虎纹 9、()最能体现春秋战国这个时代的平面设计和色彩设计的特色和水平 A、漆器 B、服饰 C、兵器 D、铜镜 10、中国青铜器的设计因与该特殊的礼制文化紧密相关,形成了象物、繁缛富丽,系统严禁和()的主要特点。 A、奇特怪异 B、纹祥狰狞 C、沉重 D、俗气单薄 11、白瓷是以()为代表。 A、汝窑 B、刑窑 C、哥窑 D、钧窑 12、随着奴隶制的崩溃和社会思潮的活跃,艺术格调由静止凝重走向() A、色调和谐 B、个性大方 C、沉稳而不拘束 D、活泼生动 13、秦始皇“泗水捞鼎”的失败象征着() A、当时的技术落后 B、大禹铸鼎之重 C、秦王权的横蛮 D、青铜艺术进入新时代 14、()统一和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文化 A、秦汉 B、明清 C、唐代 D、元代 15、秦汉青铜器主要目的为() A、彰显权力 B、礼器 C、装饰 D、实用 16、商周青铜器主要是用作() A、彰显权力 B、实用 C、装饰 D、礼器 17、汉代的灯具造型丰富,构思奇特,有着非常高超的水平,其中最著名的是() A、博山炉 B、多枝灯 C、勾莲纹青玉灯 D、长信宫灯 18、随着汉代建筑技术的提高,出现了防腐作用的建筑装饰构件是() A、画像砖 B、画像石 C、陶水管 D、瓦当 19、唐代金银器制作达到繁荣期,其中以()为代表 A、长信宫灯 B、博山炉 C、舞马衔杯银壶 D、镏金八角银杯

中外设计史作业

中外设计史参考书目 内容: 1、《中国艺术设计史》 作者:夏燕靖出版社: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1-03-01 2、《中国设计史》 作者:高丰出版社:中国美术学院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08-1-1 3.《中国设计史》第二版 作者:胡光华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时间:2010-10-1 4.《中国室内设计史》 作者:霍维国、霍光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时间:2007-2-1 5.《中国艺术设计发展史研究》 作者:邵文红出版社: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3-4-1 6、《世界现代设计史》 作者:王受之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时间:2002-9-1 7、《外国艺术设计史》(高等艺术院校教材) 作者:邬烈炎、袁熙旸出版社:辽宁美术出版社出版时间:2001-6-1 8.《外国现代设计史》 作者:钱凤根、于晓红出版社: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07-4-1 9.《世界现代艺术设计史》 作者:方怿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时间:2014-2-1 10.《外国近现代设计史》 作者:胡天璇、曾山、王庆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时间:2012-2-1 《中国艺术设计史》 目录: 前言 绪论 第一章远古·设计的萌芽与奠基 一、上古传说与圣人造物 二、从拣取生产生活资料到制作工具 三、陶器制作与器型设计 四、衣饰的产生 五、蚕缫丝与织造工艺 第二章夏、商、周及春秋战国·设计的发展与成熟 一、青铜铁器的制作工艺与形制设计 二、陶器与原始瓷器的形成及实用设计 三、冠冕服制与深衣华饰 四、诸子百家思想中的造物观念 五、《考工记》的成书背景及设计思想 第三章秦汉·设计的自在与成熟 一、秦始皇陵的铜车结构与设计 二、食器、文具的种类与设计

中外设计史复习重点资料

二.名词解释 1.文艺复兴时期 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出现,13世纪末首先于13世纪末在意大利兴起,15世纪遍及欧洲各个国家,一直延续到17世纪的一场欧洲新兴资产阶级文化运动,它涉及领域包括文学,艺术,哲学和科学等,这场运动被称为“文艺复兴运动”。它以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精神为核心,囊括对古典文献的重新学习,在绘画方面直线透视法的发展,以及逐步而广泛的教育变革,这种知识上的改变让文艺复兴发挥了衔接中世纪和近代的作用,在欧洲历史上占据着非凡寻常的作用。这时期的代表人物是达芬奇,米开朗琪罗和拉斐尔等。 2.唐三彩 是唐代的一种低温铅釉的彩釉陶器,它是在白色陶胎上涂上黄,绿,褐,蓝,紫等色釉,以黄,绿,白三色为主,形成独特的风格特点,故称“唐三彩”。三彩是表现多色,并非一件器物上只有三种色釉,它吸取了中国国画,雕塑等工艺美术的特点,采用堆贴,刻画等形式的装饰图案,线条粗犷有力。一般作为明器之用,也有作为生活器皿。唐三彩主要有器皿,人物,动物等。 3.窑变 钧瓷原属于青瓷系统。由于它的原料中含有铜元素,经过还原煅烧而呈现出绿或紫红斑纹,使青釉打破了单一色釉的单调,形成了对比妍丽的艺术风格,这在瓷器上是一次贡献,史上称为窑变。 4.明式家具 主要是指那种以硬木为材料,制作于明代和清代前期,设计精巧,制作精致,风格简洁的优质家具。明式家具在工艺制作和造型艺术成就上达到了世界的最高水平,是中国设计智慧的杰出代表。 5.巴洛克风格 意为“畸形之美”,“不合常规”。它起源于意大利,艺术中心是法国,是文艺复兴之后意大利发展的一个阶段以及17世纪整个欧洲的艺术风格,具有气势雄伟,生机勃勃,强烈奔放,庄严高贵,豪华壮观的特点,打破了旧艺术风格的常规艺术特征。 6.洛可可 源于法文rocaille(意为岩石或者贝克饰物),它是一种源于法国宫廷以岩石和蚌壳装饰为其特点的艺术风格。具有纤细,精巧,华丽,繁缛的装饰性,多用C型和S型或者漩涡性的曲线作为装饰风格,色彩艳丽浮华,洋溢着东方特别是中国情调(又被称作“中国装饰“)。在法国主要发展于摄政时期和路易十五时期,在英,意,德等国发展在18世纪中期。 7.波普艺术 波普一词来源于popular的简写,产于50年代中期。一群青年艺术家有感于大众文化的兴趣,而已社会生活中最大众化的形象作为设计表现的主题,以夸张,变形,组合等诸多手法从事设计,形成设计产品的喜剧性,浪漫性效果。反映出战后青年一代的标新立异,表现自我的心理与社会文化价值观,究其原因,是因袭了杜桑的达达主义传统,故在美国,波普艺术有“新达达主义“之称。 8.高科技风格 源于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的机器美学,是以直接反应当时以机械为代表,以工业技术为特征的一种设计风格。 9.微建筑风格 后现代主义产品设计的一种风格,它将建筑风格搬用到小件的日用产品的设计中,大多艳丽多彩,不惜用华贵金银材料与几何图案,实际上是历史上装饰风格极端形式的回潮。10.景泰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